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清洁效果好且成本较低的水槽式清洁设备的水槽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水槽式清洁设备的水槽结构,包括:
槽体,其内侧壁上开设有安装孔;
进水组件,其设置于槽体外壁上并能防止槽体内的水流向槽体外部;
水槽底板,其位于槽体底部;
沥水杯,其与水槽底板底部固连并与槽体相通,所述沥水杯上设置有进水端与出水端;
过滤组件,其盖设于沥水杯上方并与水槽底板相连,所述过滤组件位于沥水杯中并具有多重过滤功能;
旋臂组件,其位于槽体内并与水槽底板和过滤组件相连,所述旋臂组件与进水端相连;
加热器,其连接出水端与出水端;
水由进水组件进入槽体,并经过滤组件过滤后由出水端排进加热器,水加热后由进水端经旋臂组件排入槽体内,当水经过旋臂组件时,水的作用力使悬臂组件在槽体内转动。
在上述水槽式清洁设备的水槽结构中,所述进水组件包括
进水主体,其安装槽体外侧壁上,进水主体具有溢流腔且溢流腔的敞口正对槽体通水孔,在溢流腔的下侧壁上开设有溢流孔;
进水管,伸入至溢流腔内且进水管的出水端位于溢流孔的上方;
溢流管,设于进水主体下方并与溢流孔相连通;
挡水板,位于槽体的内侧,设于溢流腔的敞口处且挡水板上下两侧均与溢流腔的敞口形成有出水口。
在上述水槽式清洁设备的水槽结构中,在溢流腔的敞口外边缘向外延伸并翻折形成有定位槽,所述的挡水板设于定位槽内,在定位槽内嵌设有分水板,分水板的中部向内凸伸形成有凸起部且凸起部位于溢流腔的敞口处,在凸起部上开设有若干分水孔,所述的挡水板安装于分水板上。
在上述水槽式清洁设备的水槽结构中,溢流腔的下侧壁为由溢流腔外侧向溢流腔内侧逐渐向上倾斜的斜壁。
在上述水槽式清洁设备的水槽结构中,所述沥水杯包括
上杯体,其与水槽底板相连并与槽体相通;
进水接管,其与上杯体底部垂直固连,在进水接管与加热器间连接有水泵;
下杯体,其上杯体下表面固连且相通;
出水接管,其一端与下杯体固连,另一端与加热器相连;
安装杯体,其与下杯体底部固连且相通,所述过滤组件分别位于上杯体、下杯体和安装杯体中并与安装杯体固连。
在上述水槽式清洁设备的水槽结构中,所述过滤组件包括
过滤板,其盖设于沥水杯上方并与水槽底板相连,所述过滤板上均匀开设有多个第一过滤孔;
内过滤罩,其贯穿过滤板并与过滤板固连,所述内过滤罩与沥水杯相连,在内过滤罩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孔径大于第一过滤孔的第二过滤孔;
外过滤罩,其罩设于内过滤网外围并与内过滤网固连,所述外过滤罩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孔径小于第二过滤孔的第三过滤孔。
在上述水槽式清洁设备的水槽结构中,在内过滤罩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限位板,在过滤板上向下凹陷形成有限位区,限位区中部开设有容纳孔且在限位孔与限位区边缘间形成有限位平台,所述内过滤罩位于限位孔中且限位板抵在限位平台上。
在上述水槽式清洁设备的水槽结构中,在内过滤罩外表面设置有多个限位罩,在外过滤罩内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嵌入限位罩内并使外过滤罩与内过滤罩固连。
在上述水槽式清洁设备的水槽结构中,所述水槽底板上开设有安装孔,在安装孔内设置有与水槽底板相连且向水槽底板下方延伸的导流斗,所述沥水杯与导流斗贯通并与导流斗底部相连,所述沥水杯与导流斗通过法兰接头连接。
在上述水槽式清洁设备的水槽结构中,所述旋臂组件包括
盖板,其盖设于沥水杯上方并与水槽底板和过滤组件相连;
旋臂本体,其活动设置于盖板上,所述旋臂本体具有相对设置且中空的两支臂,所述支臂与进水端连通;
喷柱,其设置于支臂上,所述喷柱上开设有倾斜设置并与支臂内相通的喷口;
水由进水端排进支臂后由喷口喷出且旋臂本体在盖板上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沥水杯设置于水槽底部,水槽内的水流入沥水杯内再回到水槽内,如此形成水循环,循环过程中,水中的渣体杯过滤组件收集,渣体收集效果较好,而水槽内水的渣体含量始终较少,使得水槽内物体的清洁效果较好。
2、旋臂组件通过水循环时流动的反作力而转动,无需通过其它的机械传动使其转动,因此,其能耗较低,成本较低,更加环保,其不易损坏,使用寿命较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水槽式清洁设备的水槽结构,包括槽体100、进水组件、水槽底板200、沥水杯300、过滤组件400以及旋臂组件500。
如图1、图2所示,槽体100为方形的框体结构,其具有一内腔,在槽体100的其中一侧壁上开设有进水口(图中未示出)。
进水组件包括进水主体110、进水管120、溢流管130和挡水板140。
如图3至图7所示,其中进水主体110安装于槽体100的外侧,进水主体110具有溢流腔111且溢流腔111的敞口正对槽体100进水口,在溢流腔111的下侧壁上开设有溢流孔112;进水管120伸入至溢流腔111内且进水管120的出水端位于溢流孔112的上方;溢流管130设于进水主体110下方并与溢流孔112相连通;挡水板140位于槽体100的内侧,设于溢流腔111的敞口处且挡水板140上下两侧均与溢流腔111的敞口形成有出水口180。
溢流孔112直接开设于溢流腔111的下侧壁上,且溢流腔111的敞口正对槽体100进水口,从而使得流入至溢流腔111内的水通过溢流孔112能直接从溢流管130排出,结构非常简单,制造成本低,而且对水的阻力非常小,溢水时可及时排水,溢流效果好;而将进水管120的出水端位于溢流孔112的上方,该结构设计使得槽体100内水出现溢流现象时,多余出来的水由于被溢流管130及时排出,避免污水回流至进水管120处并污染进水管120管道,从而保证了进水管120出水时水质的干净;当本清洁设备在工作时,安装于槽体100内的旋转喷臂会向上喷水,通过挡水板140能将水阻挡在外,使其不会溅入至溢流腔111内。
在将本进水机构安装于槽体100内后,槽体100需要进水时,水从进水管120流出,并从挡水板140上侧与溢流腔111的敞口所形成的出水口180处流入至槽体100内,当槽体100内水超过设定量时(即出现溢流的现象时),槽体100内多余的水从挡水板140下侧与溢流腔111的敞口所形成的出水口180处流回至溢流腔111内,从而由溢流管130将水排出。
如图4、图6所示,在溢流腔111的敞口外边缘向外延伸并翻折形成有定位槽114,所述的挡水板140设于定位槽114内。通过定位槽114可以增大溢流腔111敞口处的外径,从而便于安装挡水板140,同时也保证了在安装挡水板140后不会影响槽体100内水溢出时回流至溢流腔111内的速度。
进一步的,在定位槽114内嵌设有分水板150,分水板150的中部向内凸伸形成有凸起部151且凸起部151位于溢流腔111的敞口处,在凸起部151上开设有多个分水孔152,所述的挡水板140安装于分水板150上。具体的,分水孔152的数量为四个且分列在分水板150凸起部151的四个边角处,其中位于下方的两分水孔152对应挡水板140下侧与溢流腔111的敞口形成的出水口180,该两分水孔152的作用主要在于当槽体100内的水超过设定量时(即出现溢流的现象时),多余的水会从该出水口180流入至溢流腔111内,从而从溢流孔112流入至溢流管130中,最终流入至水槽式清洁设备的下水管内,保证溢流的畅通性,能够及时排水。
而位于上方的两分水孔152对应挡水板140上侧与与溢流腔111的敞口形成的出水口180,进水管120的出水端正对其中一分水孔152,从而保证从进水管120处流出的水能通过分水孔152并最终流入至槽体100内。
同时分水孔152的宽度大于挡水板140与溢流腔111敞口所形成的出水口180的宽度,这使得进水管120处流出的水受挡水板140的阻挡,不仅能从挡水板140上侧与溢流腔111敞口所形成的出水口180流出,也能从挡水板140下侧与溢流腔111敞口所形成的出水口180流出,从而能将槽体100内水溢出回流至溢流腔111时,残留在出水口180处的污物能被进水管120处的水重新冲刷回至槽体100内,保证出水口180处的干净及畅通,同时分水孔152与挡水板140的配合,可以滤去一些杂物,比如菜叶等,可有效避免杂物跑入溢流腔111中而堵塞溢流孔112。
如图4、图5所示,在凸起部151上开设有两对称设置的定位孔153,在凸起部151两侧设有对称设置的定位块141,在挡水板140的两侧均卡块且卡块卡扣于相对应的定位孔153内。定位块141具体为分水板150的左右两侧向内延伸所形成,由定位块141穿过定位孔153内卡扣于分水板150上,保证了分水板150与挡水板140连接时的稳定性,而在需要拆卸挡水板140时,只需用水挤压定位块141使其从定位孔153内脱离即可,装卸方便。
如图3至图5所示,定位块141的外端向外翻折形成有卡勾142,当定位块141穿过定位孔153时,由卡勾142卡扣在凸起部151的外端面上,从而使挡水板140卡扣于分水板150上,安装方便。
进一步的,在溢流腔111内设有安装台115,在凸起部151中部开设有装配孔154且分水板150通过螺钉穿过装配孔154与安装台115固连,上述的溢流孔112和进水管120分列在安装台115两侧,通过螺钉将分水板150紧固于安装台115上,从而将分水板150稳固的连接于进水主体110上,同时溢流孔112和进水管120分列在安装台115两侧,从而充分利用溢流腔111内的空间,使溢流孔112和进水管120两者之间互不冲突,结构紧凑。
进一步的,进水管120呈倒置的“L”型并由竖直管道部121和水平管道部122组成,竖直管道部121设于进水主体110下方并穿设在溢流腔111内,进水管120的出水端设于水平管道部122上且水平管道部122与溢流腔111上侧壁固连并延伸出溢流腔111。进水管120的竖直管道部121设于进水主体110下方,从而使得竖直管道部121与溢流管130平行设置,结构简单紧凑,而水平管道部122与溢流腔111上侧壁固连并延伸出溢流腔111,使得进水管120在出水时直接排放至槽体100内,而不会进入至溢流腔111内并从溢流孔112处排放出去。
进水管120进水或槽体100内部在清洗碗筷或果蔬食品时,飞溅出来的水会进入至溢流腔111内,若水不能及时排出,残留在溢流腔111内的水极易会发臭并滋生细菌,为了保证槽体100内部的干净卫生,需要保证溢流腔111内不会出现积水现象,因此将溢流腔111的下侧壁设计为由溢流腔111外侧向溢流腔111内侧逐渐向上倾斜的斜壁,该结构设置使得在进水管120进水或槽体100内部在清洗碗筷或果蔬食品时,飞溅出来的水能沿斜壁回流至槽体100内,而不会滞留于溢流腔111内,保证了溢流腔111内及槽体100内部的干净卫生。
进一步的,在进水主体110上设有与溢流腔111相通的透气通道113,在透气通道113内安装有吸水件160。当本水槽式清洁设备内的水经加热转变成水蒸气时,由于在工作状态下本清洁设备处于密封状态,因此水蒸气仅能从进水主体110处排出,而水蒸气流入至进水主体110的溢流腔111内时,通过透气通道113能及时将滞留于溢流腔111内的水蒸气排放至外界,保证槽体100内保持一定的压力,同时通过吸水件160能将水蒸气所含有的水分吸收,从而保证从透气通道113内排出的仅是热空气,从而使得厨房内保持干燥。
进一步的,透气通道113竖直设于进水主体110上,透气通道113的进口开设于溢流腔111的上侧壁上且透气通道113的开口位于溢流孔112的正上方。透气通道113竖直设于进水主体110,使得槽体100内的水蒸气能快速的通过透气通道113直接排放至外部,同时由于透气通道113内的吸水件160需要将水蒸气中含有的水分吸收,在吸水件160吸水饱和的情况下,吸附在吸水件160上的水在重力作用下会回落至溢流腔111内,通过将透气通道113的开口设于溢流孔112的正上方,使得吸水件160上的水滴落时直接落入至溢流孔112中并由溢流管130排放至下水管处,从而避免吸水件160上的水回落至槽体100内,保证槽体100内部的卫生干净。
进一步的,在定位槽114和分水板150之间密封安装有密封件170,分水板150与进水主体110固连时,分水板150凸起部151的外壁与定位槽114槽壁之间具有间隙,密封件170具体安装于分水板150凸起部151的外壁与定位槽114槽壁之间,从而使得槽体100的水溢流至溢流腔111内时,水不会从分水板150凸起部151的外壁与定位槽114槽壁之间渗透至外界,从而保证本清洁设备内部的干燥整洁。
如图8至图12所示,水槽底板200为方形的板状结构,其设置于槽体100底部,在水槽底板200下表面的四个角上分别安装有一个振子210,将振子210分布在水槽底板200的四个角上,使得振子210的力分布更加均匀,振动更加均衡。
在水槽底板200靠前端的部位开设有一安装孔220,该安装孔220由梯形孔与方形孔两个部分连通所组成,梯形孔位于水槽底板200的后端部位,梯形孔的短边与槽体100的后端边缘相邻,方形孔位于水槽底板200的靠前端的部位,梯形孔的长边与方形孔相连。
四个振子210中,位于水槽底板200前端的两振子210分别与梯形孔的两斜边相邻,由此可见,梯形孔刚好是为了避开两振子210而设计的,其充分的利用了整个水槽底板200的空间,避免了整个水槽底板200过大,同时,安装孔220的面积也得到优化,避免了沥水区域的面积过大。
安装孔220环绕其周缘安装与水槽底板200相连且向下延伸的斗形导流斗230,导流斗230的上开口与安装孔220的形状相同,导流斗230具有聚水和导流的作用,此处设置导流斗230,便于将水槽底板200上水集中,使水更容易向其底部流出。
在导流斗230底部内侧壁上径向安装有安装板231,该安装板231呈环形,优选的,该安装板231与导流斗230一体成型。
在水槽底板200下方设置有固定支架240,该固定支架240上安装有水泵241。
如图8至图12所示,沥水杯300位于水槽底板200下方,该沥水杯300包括上杯体310、下杯体320与安装杯体330。
上杯体310为圆形的槽状结构,其外径略小于安装板231的内径,上杯体310上端位于安装板231内并向导流斗230下方延伸,上杯体310顶部开口并与槽体100相通。
上杯体310的上端环绕其外表面设置有限位圈311,该限位板422为环形结构,优选的该限位圈311与上杯体310一体成型,当上杯体310位于安装板231内时,该限位圈311贴在安装板231上。
在上杯体310上套设有与其外表面螺纹连接的法兰接头312,该法兰接头312位于限位圈311以下,转动该法兰接头312,限位圈311与安装板231贴紧,使得上杯体310与导流斗230固连,优选的,在法兰接头312的外表面凸设有两个转动部312a,以方便转动法兰接头312。
通过设置法兰接头312、限位板422,方便将上杯体310与导流斗230连接,并且方便拆装。
在上杯体310的下表面靠近其边缘的部位垂直安装有一进水接管313,该进水接管313与上杯体310的内部相通,水泵241与进水接管313通过进水管路314连通。
下杯体320同为圆形的槽状结构,其位于上杯体310的下方并与上杯体310的下表面固连,下杯体320上端开口且内部与上杯体310内部相通,在下杯体320的外侧壁上水平安装有一出水接管321,该出水接管321与下杯体320的内部相通,水泵241与出水接管321通过出水管路322连通,在出水管路322上安装有加热器323。
安装杯体330同为圆形的槽状结构,其位于下杯体320下方并下杯体320的下表面固连,安装杯体330上端开口且内部与下杯体320相通,上杯体310、下杯体320与安装杯体330中均储存有水。
在安装杯体330内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多个用于固定过滤装置的限位条331。
在安装杯体330的底部安装有有与其连通的排水管332,所述排水管332上设置有电磁阀333,所述电磁阀333能根据不同情况打开或关闭排水管332。
如图8、图9、图14至图16所示,过滤组件400包括过滤板410、内过滤罩420与外过滤罩430。
过滤板410为梯形的板状结构,其刚好盖设于梯形孔上并与水槽底板200相连,在过滤板410上均匀开设有多个第一过滤孔(图中未示出),过滤板410的中部向下凹陷形成有一限位区411,限位区411的中部开设有容纳孔412且在限位孔与限位区411边缘间形成有限位平台413。
内过滤罩420为中空的筒状结构,在内过滤罩420上均匀开设有多个第二过滤孔421,该第二过滤孔421的孔径大于第一过滤孔的孔径。
在内过滤罩420的上端环绕其外表面设置有限位板422,内过滤罩420位于容纳孔412中且限位板422刚好位于限位区411内并抵在限位平台413上。
内过滤罩420的底部开设有限位槽423,该限位槽423与安装杯体330上的限位条331配合,当内过滤罩420安装于沥水杯300内时,该限位条331嵌入限位槽423内并使内过滤罩420与沥水杯300固连。
在限位板422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分别与限位板422和内过滤罩420外表面固连的限位罩424。
该外过滤罩430同为中空的筒状结构,其内径大于内过滤罩420的内径,在外过滤罩430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孔径小于第二过滤孔421的第三过滤孔431。
在外过滤罩430内侧壁上垂直设置有多个限位块432,限位块432呈条状设置并由外过滤罩430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限位块432与限位罩424一一对应,外过滤罩430罩设在内过滤罩420外围且限位块432嵌入限位罩424内并使外过滤罩430与内过滤罩420固连。
如图8所示,旋臂组件500包括盖板510与旋臂本体520。
盖板510为方形的板状结构,其刚好盖设于安装孔220的方形孔部位上并分别与水槽底板200和过滤板410相连,在盖板510上安装有一旋座511。
旋臂本体520包括中间的安装部521以及安装在安装部521两侧支臂522,旋臂本体520通过安装部521安装于旋座511上,每个支臂522的内部中空并与进水接管313是连通的。
在每个支臂522上表面都安装有多个喷柱522a,在每个喷柱522a上倾斜开设有喷口522b,该喷口522b与支臂522的内部相通。
在支臂522上沿其长度方向上设有至少一个能在水中旋转并产生漩涡的鳍片。
工作时,在水泵241的作用下,槽体100内的水经过滤板410、外过滤罩430、内过滤罩420后由出水接管321排出,经加热器323加热后由水泵241、进水管路314、进水接管313排入旋臂本体520的支臂522内,倾斜设置的喷口522b在水的作用下,使得支臂522向喷口522b的反方向运动,从而使得旋臂本体520在槽体100内转动,水不断由槽体100中排出并由上杯体310中排进,从而形成循环水路,以对水箱内的物体持续清洗,当清洗工作结束后,通过电磁阀333将排水管332打开,槽体100内的水通过排水管332排出。
如图12、图13所示,上杯体310与下杯体320偏心设置,也就是说,下杯体320的的一侧边缘靠近上杯体310的边缘,而下杯体320的另一侧边缘则离下杯体320边缘较远,如此,给进水接管313的设计与安装留足的空间,在保证进水接管313具有较大管径的情况下,以方便进水接管313的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出水接管321横向设置并与下杯体320外表面倾斜固连,在下杯体320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椭圆形的出水孔,相比出水接管321与下杯体320垂直连接,倾斜固连形成了椭圆形出水孔,该出水孔能增加水的排出量,提高排水效率,同时,缩短出水管路322的长度,缩小水泵241、加热管与沥水杯300在水槽底板200上的布局面积,使得整个布局更加紧凑。
更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杯体330上外接有与其连通的联通管334,在槽体100上设置有与联通管334相连的压力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所述压力传感器能根据联通管334水位检测联通管334内的压力并监测槽体100内的水位。
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当联通管334内的水位变化时,联通管334内的空气压力改变并被压力传感器感知,而系统通过压力传感器能得知槽体100内的水位是否达到预设水位并防止水位超出预设值,保证槽体100内达到正常清洗所需的水位,同时防止槽体100内水过多而溢出。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电磁阀333控制排水管332并使排水管332处于关闭状态。
水首先从进水主体110进入到槽体100内,
水泵241工作,在水泵241的作用下,槽体100内的水经过过滤组件400过滤后进入沥水杯300中并排进出水管路322,水通过加热器323加热后经水泵241进入进水管路314中,最后由进水接管313排入到旋臂本体520的支臂522内并由喷口522b排入槽体100内,水由喷口522b排出的过程中使旋臂本体520在槽体100内转动,从而在产生较大的水花,以方便对物体进行清洗,水不断由槽体100中排出并由旋臂本体520中排进槽体100,从而形成循环水路,以对水箱内的物体持续清洗。
当清洗工作结束后,通过电磁阀333将排水管332打开,槽体100内的水通过排水管332排出。
整个循环水路中的部件均安装在水槽底板200上,其布局较紧凑,安装体积较小,从而使得整个清洁设备的体积较小,同时,位于水槽底板200上的各部件均容易拆装,便于更换或维修。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