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筒双吊环后减震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减震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筒双吊环后减震器。
背景技术
后减震器是电动车或摩托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当后轮遇到障碍物时通过后减震器来吸收和衰减地面对车辆的冲击震动,以改善驾乘人员的舒适性。但该减震器与车辆有效的联接起来则多数是靠减震器自身的吊环来实现的,目前市场上的车辆与吊环通过刚性连接,而刚性连接会因震动而容易发生损坏,从而降低后减震器的使用寿命。另外,当车辆处于重载情况下,或者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行驶时,而目前市场上的后减震器上的弹簧易压缩到底,而使减震器的减震能力下降,影响车辆行驶的平顺性及行驶者的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减震效果好和使用寿命长的大筒双吊环后减震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
一种大筒双吊环后减震器,包括减震器本体,减震器本体的两头分别设有一吊环,所述吊环内孔上依次设有弹性衬套和金属管套,弹性衬套的厚度为4-6mm,所述减震器本体包括缸体和与缸体活动连接的活塞杆,所述缸体上套接有第一定位座,活塞杆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定位座,所述第一定位座设有圆柱体状的第一挡柱,所述第二定位座设有圆柱体状的第二挡柱,所述缸体和活塞杆的外部套设有弹簧,弹簧的一端与第一定位座抵触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定位座抵触连接,弹簧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弹簧和第二段弹簧,第一段弹簧的螺旋个数为4-6个,第一段弹簧的螺旋直径依次增大,任意两个相邻的螺旋之间的距离大于或小于其余任意两个相邻的螺旋之间的距离,第二段弹簧的任意两个相邻的螺旋之间的距离相等,且该距离小于第一段弹簧的任意两个相邻的螺旋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挡柱与弹簧的接触端上设有第一圆环凸块,第一圆环凸块的外径与其接触的弹簧螺旋的内径相等。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挡柱与弹簧的接触端上设有第二圆环凸块,第二圆环凸块的直径与其接触的弹簧螺旋的内径相等。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挡柱、第二挡柱的接触面为平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金属管套与弹性衬套为过盈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活塞杆滑动连接有缓冲垫,缓冲垫位于弹簧的内部,缓冲垫的材质为橡胶材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冲垫包括圆台状的缓冲段和与缓冲段相连的圆柱状的散力段,缓冲段的下底面的直径大于缸体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缸体朝向缓冲垫的一端设有橡胶垫。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吊环内孔上依次设有弹性衬套和金属管套,金属管套用于将后减震器与车辆固定更加牢固,弹性衬套可以缓解当震动时吊环与车辆之间产生的碰撞力,不但在震动时使驾乘者更加舒适,而且提高后减震器的使用寿命。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定弹性衬套的厚度为4-6mm,若该厚度小于4mm-6mm时,吊环的减震效果不理想,若该厚度大于4mm-6mm,则因为弹性衬套占吊环的厚度太多,导致吊环与车辆固定不够牢固,从而影响车辆的减震,所以限定弹性衬套的厚度为4-6mm,该范围内使吊环与车辆之间的作用力减少。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弹簧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弹簧和第二段弹簧,第一段弹簧的螺旋个数为4-6个,第一段弹簧的螺旋直径依次增大,任意两个相邻的螺旋之间的距离大于或小于其余任意两个相邻的螺旋之间的距离,可以使弹簧的变刚性更好,且当车辆处于重载情况下,或者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行驶时,该弹簧不容易压缩到底,而使减震器的减震能力效果最好。4、在装配过程中,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弹簧的一端套接在第一圆环凸块的外径上,弹簧的另一端套接在第二圆环凸块上,从而对弹簧进行定位。5、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圆环凸块的外径与其接触的弹簧螺旋的内径相等,第二圆环凸块的直径与其接触的弹簧螺旋的内径相等,可以对弹簧进行定位,防止弹簧滑脱。6、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挡柱、第二挡柱的接触面为平面,可以进一步对弹簧进行固定,增加弹簧的减震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大筒双吊环后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挡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挡住的结构示意图。
减震器本体1,吊环2,弹性衬套21,金属管套22,缸体3,活塞杆4,第一定位座5,第二定位座6,第一挡柱51,第二挡柱61,弹簧7,第一段弹簧71,第二段弹簧72,第一圆环凸块511,第二圆环凸块611,缓冲垫8,缓冲段81,散力段82,橡胶垫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至图4,一种大筒双吊环2后减震器,包括减震器本体1,减震器本体1的两头分别设有一吊环2,所述吊环2内孔上依次设有弹性衬套21和金属管套22,弹性衬套21的厚度为4-6mm,所述减震器本体1包括缸体3和与缸体3活动连接的活塞杆4,所述缸体3上套接有第一定位座5,活塞杆4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定位座6,所述第一定位座5设有圆柱体状的第一挡柱51,所述第二定位座6设有圆柱体状的第二挡柱61,所述缸体3和活塞杆4的外部套设有弹簧7,弹簧7的一端与第一定位座5抵触连接,弹簧7的另一端与第二定位座6抵触连接,弹簧7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弹簧717和第二段弹簧727,第一段弹簧717的螺旋个数为4-6个,第一段弹簧717的螺旋直径依次增大,任意两个相邻的螺旋之间的距离大于或小于其余任意两个相邻的螺旋之间的距离,第二段弹簧727的任意两个相邻的螺旋之间的距离相等,且该距离小于第一段弹簧717的任意两个相邻的螺旋之间的距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吊环2内孔上依次设有弹性衬套21和金属管套22,金属管套22用于将后减震器与车辆固定更加牢固,弹性衬套21可以缓解当震动时吊环2与车辆之间产生的碰撞力,不但在震动时使驾乘者更加舒适,而且提高后减震器的使用寿命。通过设定弹性衬套21的厚度为4-6mm,若该厚度小于4mm-6mm时,吊环2的减震效果不理想,若该厚度大于4mm-6mm,则因为弹性衬套21占吊环2的厚度太多,导致吊环2与车辆固定不够牢固,从而影响车辆的减震,所以限定弹性衬套21的厚度为4-6mm,该范围内使吊环2与车辆之间的作用力减少。通过设置弹簧7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弹簧717和第二段弹簧727,第一段弹簧717的螺旋个数为4-6个,第一段弹簧717的螺旋直径依次增大,任意两个相邻的螺旋之间的距离大于或小于其余任意两个相邻的螺旋之间的距离,可以使弹簧7的变刚性更好,且当车辆处于重载情况下,或者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行驶时,该弹簧7不容易压缩到底,而使减震器的减震能力效果最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挡柱51与弹簧7的接触端上设有第一圆环凸块511,第一圆环凸块511的外径与其接触的弹簧7螺旋的内径相等。所述第二挡柱61与弹簧7的接触端上设有第二圆环凸块611,第二圆环凸块611的直径与其接触的弹簧7螺旋的内径相等。所述弹簧7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挡柱51、第二挡柱61的接触面为平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装配过程中,将弹簧7的一端套接在第一圆环凸块511的外径上,弹簧7的另一端套接在第二圆环凸块611上,从而对弹簧7进行定位。通过第一圆环凸块511的外径与其接触的弹簧7螺旋的内径相等,第二圆环凸块611的直径与其接触的弹簧7螺旋的内径相等,可以对弹簧7进行定位,防止弹簧7滑脱。通过设置弹簧7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挡柱51、第二挡柱61的接触面为平面,可以进一步对弹簧7进行固定,增加弹簧7的减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金属管套22与弹性衬套21为过盈连接。所述活塞杆4滑动连接有缓冲垫8,缓冲垫8位于弹簧7的内部,缓冲垫8的材质为橡胶材质。所述缓冲垫8包括圆台状的缓冲段81和与缓冲段81相连的圆柱状的散力段82,圆台的下底面的直径大于缸体3的直径。所述缸体3朝向缓冲垫8的一端设有橡胶垫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金属管套22与弹性衬套21为过盈连接,使吊环2与车辆之间的减震效果更好。通过在活塞杆4滑动连接有缓冲垫8,缓冲垫8位于弹簧7的内部,缓冲垫8的材质为橡胶材质,可以进一步增强后减震器的减震效果。通过缓冲垫8包括圆台状的缓冲段81和与缓冲段81相连的圆柱状的散力段82,当车辆处于重载情况下,或者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行驶时,缸体3会与缓冲垫8发生碰撞,而此时缓冲段81接收缸体3传输的力,然后散力段82对其进行消除,设置缓冲段81的下底面的直径大于缸体3的直径,可以进行对力有效传递。通过缸体3朝向缓冲垫8的一端设有橡胶垫9,可以进一步对作用力进行消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