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29706A -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29706A CN1929706A CNA2006101281154A CN200610128115A CN1929706A CN 1929706 A CN1929706 A CN 1929706A CN A2006101281154 A CNA2006101281154 A CN A2006101281154A CN 200610128115 A CN200610128115 A CN 200610128115A CN 1929706 A CN1929706 A CN 192970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rganic
- substrate
- pixel
- jog
-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9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3
- 239000002346 layers by fun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0149 argon plasma sinte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KRHYYFGTRYWZRS-UHFFFAOYSA-N Fluorane Chemical compound F KRHYYFGTRYWZRS-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29960002050 hydrofluoric acid Drug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Ozone Chemical compound [O-][O+]=O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1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Acryl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C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YTPLMLYBLZKORZ-UHFFFAOYSA-N Thiophe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SC=1 YTPLMLYBLZKOR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PZWLRLIAVLSBQU-UHFFFAOYSA-N 1,2-dioctyl-9h-fluore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3=CC=C(CCCCCCCC)C(CCCCCCCC)=C3CC2=C1 PZWLRLIAVLSBQ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SMZOUWXMTYCWNB-UHFFFAOYSA-N 2-(2-methoxy-5-methylphenyl)ethanamine Chemical compound COC1=CC=C(C)C=C1CCN SMZOUWXMTYCWN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4298 SiO 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313 fluor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811 fluoro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68 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2080 perylenyl group Chemical group C1(=CC=C2C=CC=C3C4=CC=CC5=CC=CC(C1=C23)=C45)* 0.000 description 3
- CSHWQDPOILHKBI-UHFFFAOYSA-N peryrene Natural products C1=CC(C2=CC=CC=3C2=C2C=CC=3)=C3C2=CC=CC3=C1 CSHWQDPOILHKB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049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 polyphenylene vin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28 spin c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790917 Dioxys <be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93 Epox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265 Polyparaphen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SMWDFEZZVXVKRB-UHFFFAOYSA-N Quinoline Chemical compound N1=CC=CC2=CC=CC=C21 SMWDFEZZVXVKR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Zinc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Zn]=O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0219 ethylidene group Chemical group [H]C(=[*])C([H])([H])[H]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10272 inorgan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47 in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521 macromolecul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VOFUROIFQGPCGE-UHFFFAOYSA-N nile red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3=NC4=CC=C(N(CC)CC)C=C4OC3=CC(=O)C2=C1 VOFUROIFQGPCG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227 poly(N-vinyl carbazol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553 poly(phenylenevin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PYWVYCXTNDRMGF-UHFFFAOYSA-N rhodamine B Chemical compound [Cl-].C=12C=CC(=[N+](CC)CC)C=C2OC2=CC(N(CC)CC)=CC=C2C=1C1=CC=CC=C1C(O)=O PYWVYCXTNDRMG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YYMBJDOZVAITBP-UHFFFAOYSA-N rubre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C(C1=C(C=2C=CC=CC=2)C2=CC=CC=C2C(C=2C=CC=CC=2)=C11)=C(C=CC=C2)C2=C1C1=CC=CC=C1 YYMBJDOZVAITB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44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30192474 thiophene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2
- MEYZYGMYMLNUHJ-UHFFFAOYSA-N tunicamycin Natural products CC(C)CCCCCCCCCC=CC(=O)NC1C(O)C(O)C(CC(O)C2OC(C(O)C2O)N3C=CC(=O)NC3=O)OC1OC4OC(CO)C(O)C(O)C4NC(=O)C MEYZYGMYMLNUH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KLCLIOISYBHYDZ-UHFFFAOYSA-N 1,4,4-triphenylbuta-1,3-dienylbenze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C(C=1C=CC=CC=1)=CC=C(C=1C=CC=CC=1)C1=CC=CC=C1 KLCLIOISYBHYD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UHXOHPVVEHBKKT-UHFFFAOYSA-N 1-(2,2-diphenylethenyl)-4-[4-(2,2-diphenylethenyl)phenyl]benze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CC(C=C(C=3C=CC=CC=3)C=3C=CC=CC=3)=CC=2)C=CC=1C=C(C=1C=CC=CC=1)C1=CC=CC=C1 UHXOHPVVEHBKK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DIVZFUBWFAOMCW-UHFFFAOYSA-N 4-n-(3-methylphenyl)-1-n,1-n-bis[4-(n-(3-methylphenyl)anilino)phenyl]-4-n-phenylbenzene-1,4-diamine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C(N(C=2C=CC=CC=2)C=2C=CC(=CC=2)N(C=2C=CC(=CC=2)N(C=2C=CC=CC=2)C=2C=C(C)C=CC=2)C=2C=CC(=CC=2)N(C=2C=CC=CC=2)C=2C=C(C)C=CC=2)=C1 DIVZFUBWFAOM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YMWUJEATGCHHMB-UHFFFAOYSA-N Dichloro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lCCl YMWUJEATGCHHM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609 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93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BLRPTPMANUNPDV-UHFFFAOYSA-N Silane Chemical compound [SiH4] BLRPTPMANUNPD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862 absorption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339 alkali metal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4 alkaline earth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342 alkaline earth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09 alkoxy-substituted poly(p-phenylene vin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HSFWRNGVRCDJHI-UHFFFAOYSA-N alpha-acetylene Natural products C#C HSFWRNGVRCDJH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UHOVQNZJYSORNB-UHFFFAOYSA-N benzene Substances C1=CC=CC=C1 UHOVQNZJYSORN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NNBFNNNWANBMTI-UHFFFAOYSA-M brilliant green Chemical compound OS([O-])(=O)=O.C1=CC(N(CC)CC)=CC=C1C(C=1C=CC=CC=1)=C1C=CC(=[N+](CC)CC)C=C1 NNBFNNNWANBMTI-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XCJYREBRNVKWGJ-UHFFFAOYSA-N copper(II) phthalocyanine Chemical compound [Cu+2].C12=CC=CC=C2C(N=C2[N-]C(C3=CC=CC=C32)=N2)=NC1=NC([C]1C=CC=CC1=1)=NC=1N=C1[C]3C=CC=CC3=C2[N-]1 XCJYREBRNVKWG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BVAVBCYMYWNOU-UHFFFAOYSA-N coumarin 6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SC(C3=CC4=CC=C(C=C4OC3=O)N(CC)CC)=NC2=C1 VBVAVBCYMYWNO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75 coumari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OBISXEJSEGNNKL-UHFFFAOYSA-N dinitrogen-n-sulfide Chemical compound [N-]=[N+]=S OBISXEJSEGNNK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3700 epoxy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28 ero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220 fluore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60 hair shin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37 ind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indium(iii)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In+3].[In+3]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61 inert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576 keto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59 mixed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IBHBKWKFFTZAHE-UHFFFAOYSA-N n-[4-[4-(n-naphthalen-1-ylanilino)phenyl]phenyl]-n-phenylnaphthalen-1-ami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N(C=1C2=CC=CC=C2C=CC=1)C1=CC=C(C=2C=CC(=CC=2)N(C=2C=CC=CC=2)C=2C3=CC=CC=C3C=CC=2)C=C1 IBHBKWKFFTZAH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48 poly(silane)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97 polyacet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67 polyanili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28 polypyrrol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223 poly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254 radic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65 sea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077 sila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4347 soup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OLBLPGZBRYERU-UHFFFAOYSA-N ti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n]=O XOLBLPGZBRYER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887 ti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TVIVIEFSHFOWTE-UHFFFAOYSA-K tri(quinolin-8-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Al+3].C1=CN=C2C([O-])=CC=CC2=C1.C1=CN=C2C([O-])=CC=CC2=C1.C1=CN=C2C([O-])=CC=CC2=C1 TVIVIEFSHFOWTE-UHFFFAOYSA-K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9 wet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zinc indium(3+)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Zn++].[In+3]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87 zinc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dielectric or reflective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00—Details of electrodes, of magnetic control means, of screens, or of the mounting or spacing thereof, common to two or more basic types of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1/54—Screens on or from which an image or pattern is formed, picked-up, converted, or stored; Luminescent coatings on vessels
- H01J1/62—Luminescent screen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luminescent coatings on vessels
- H01J1/70—Luminescent screen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luminescent coatings on vessels with protective, conductive, or reflective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00—Details of electrodes, of magnetic control means, of screens, or of the mounting or spacing thereof, common to two or more basic types of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1/54—Screens on or from which an image or pattern is formed, picked-up, converted, or stored; Luminescent coatings on vessels
- H01J1/62—Luminescent screen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luminescent coatings on vessels
- H01J1/72—Luminescent screen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luminescent coatings on vessels with luminescent material discontinuously arranged, e.g. in dots or lines
- H01J1/74—Luminescent screen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luminescent coatings on vessels with luminescent material discontinuously arranged, e.g. in dots or lines with adjacent dots or lines of different luminescent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9/00—Details of cathode-ray tubes or of electron-beam tubes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 H01J31/00
- H01J29/02—Electrodes; Screens; Mounting, supporting, spacing or insulating thereof
- H01J29/10—Screens on or from which an image or pattern is formed, picked up, converted or stored
- H01J29/18—Luminescent screens
- H01J29/30—Luminescent screens with luminescent material discontinuously arranged, e.g. in dots, in lines
- H01J29/32—Luminescent screens with luminescent material discontinuously arranged, e.g. in dots, in lines with adjacent dots or lines of different luminescent material, e.g. for colour television
- H01J29/325—Luminescent screens with luminescent material discontinuously arranged, e.g. in dots, in lines with adjacent dots or lines of different luminescent material, e.g. for colour television with adjacent lin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4—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scatter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7—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scatter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9—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4—Encapsul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3—Encapsulatio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观察者从正面观察、从广视角观察,也不会产生颜色移位或亮度变化的有机EL装置、有机EL装置的制造方法、及电子设备。有机电致发光装置(1A)在基板(20)上具备:具有由第一电极(23)及第二电极(50)所夹持的发光功能层(110)的像素(XB、XG、XR);和由多个像素(XB、XG、XR)构成的单位像素组(Px),在从单位像素组(Px)中选择的像素中设置有使发光功能层(110)的发光光(L)散射的散射部(2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装置、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在便携电话机、个人计算机或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等电子设备中使用的显示装置、或数字复印机或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曝光用头(head),有机电致发光装置(以下,称作有机EL装置。)等发光装置备受关注。将这种发光装置构称为彩色用发光装置时,以往,通过按每个像素改变构成发光层的材料,来从各像素射出各种颜色的光。
另外,近年来提出一种在有机EL装置的玻璃基板上,由牺牲氧化膜形成凹凸,避免发光被关在里面,提高光取出效率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而且,提出了一种下述的有机EL装置,即在顶部发射(topemission)结构中,下侧基板的反射层具有凹凸,使凹凸平坦化的层的折射率大于发光层的折射率,从而可以使发光光散射,防止发光层的劣化,延长元件寿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特开2001-768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4-22438号公报
但是,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对于有机EL装置的面板,从正面观察的情况与从广视角(比正面倾斜的方向)观察的情况相比较,会发现显示颜色发生变化或亮度发生变化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论在观察者从正面观察时、还是从广视角观察时,都不会产生颜色移位或亮度变化的有机EL装置、有机EL装置的制造方法及电子设备。
本发明人着眼于有机EL装置的发光层的发光,具有直接向观察者侧射出的情况、和在由电极反射之后向观察者侧射出的情况。并且,发现了这样的发光光会相互干涉,在从正面观察有机EL装置的面板时、和从广视角(比正面倾斜的方向)进行观察时光程不同。由此,在以往的有机EL装置中,存在着因观察者的观察角度,而产生颜色移位使颜色发生变化、或亮度发生变化等的问题点。
而且,本发明人发现产生这样的颜色移位或亮度变化是因为得到了干涉条件的峰值(peak)的波长向短波长侧集中。该现象在波长短的蓝色中尤其显著,由于在蓝色的波长区域波长变短的情况下,可视度降低,所以,亮度变化容易由视觉确认。
并且,在作为发光层的结构采用了有机材料的情况下,由于在蓝色的波长中因波长分散而具有折射率变高的倾向,所以,蓝色的视角在3原色(红、绿、篮)中会逐渐变窄。因此,使得显示质量明显受损。
而且,在直视型有机EL装置的情况下,若产生只有蓝色的视角狭窄的现象,则在由三色全色进行显示的状态下,观察者从倾斜方向观察有机EL装置的面板时,蓝色色度将下降,而带有黄色,使得显示质量降低。
另外,可视度比其他颜色高的绿色,由于其波长多少长一些,所以,不如蓝色那样明显,但是容易识别出微小的颜色差,产生与蓝色相同的问题,因此,若从有机EL装置的面板的倾斜方向观察,则绿色会变色,成为鲜绿色。
并且,在作为绿色的发光层材料而采用高分子系的情况下,绿色移位的问题变得显著。作为绿色的材料,被广泛公知的有聚亚苯基亚乙烯基系的材料,但发光光谱峰值大致位于黄色的区域。因此,在形成从正面取出绿色(550nm前后)光束的结构的情况下,若从该正面倾斜的方向观察有机EL装置,则因层结构内的干涉而使得干涉峰值移位到短波长,导致干涉峰值来到发光强度弱的波长,存在着不能取出550nm前后的光的问题。
结果,绿色的视角变窄,使得从广视角观察时的绿色显著带有黄色。尤其是因为绿色的可视度高,所以,成为容易识别的颜色移位,导致显示质量降低。
而且,当蓝色和绿色存在上述问题时,在三色全色的有机EL装置中,从倾斜方向观察时的显示图像的色温大幅度下降,导致显示质量受损。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者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想到了具有以下机构的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有机EL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基板上具备:具有由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夹持的发光功能层的像素;和由多个所述像素构成的单位像素组,在从所述单位像素组中选择的像素中,设置有使所述发光功能层的发光光散射的散射部。
由此,在形成有散射部的像素中,当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向基板入射时,由散射部使其散射。由此,由于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束、即各种颜色的干涉光束混合在一起,随机地向空气界面放射,所以,能够抑制从倾斜方向(广视角)观察有机EL装置时的颜色移位或亮度的减少。
而且,本发明的有机EL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单位像素组中,所述多个像素分别射出红色、绿色以及蓝色光,所述散射部形成在绿色像素或/以及蓝色像素中。
这里,在可见光的波长区域中,已知红色光在长波长区域具有峰值;绿色光在中波长区域具有峰值;蓝色光在短波长区域具有峰值。
因此,根据本发明,在绿色像素或/以及蓝色像素中,由于各种颜色的干涉光束混合在一起,随机地向空气界面放射,所以,能够抑制从倾斜方向(广视角)观察有机EL装置时的颜色移位或亮度的减少。
而且,本发明的有机EL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部,通过在所述基板和所述发光功能层之间具有所述基板的表面可散射可见光的凹凸部而形成。
由此,由于通过凹凸部使各种颜色的干涉光束混合在一起,使该光束随机地向空气界面放射所以,能够抑制从倾斜方向(广视角)观察有机EL装置时的颜色移位或亮度的减少。
并且,本发明的有机EL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散射部接触地形成有平坦化层。
由此,基板的表面处于平坦化(leveling)的状态,由于平坦化层使表面的凹凸平坦,所以,能够抑制有机EL装置的显示缺陷。
而且,本发明的有机EL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坦化层的折射率与所述基板的折射率不同。
这里,折射率之差优选为0.08以上。由此,由于进一步适合使光散射,所以,能够实现亮度提高。
并且,本发明的有机EL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部是形成在所述凹凸部的反射层。
由此,反射层仿照成凹凸部的形状,成为具有凹凸状表面的层膜。因此,可使照射到反射层的光反射、散射。
而且,本发明的有机EL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所述基板对置配置的对置基板;和粘接所述基板以及所述对置基板的粘接层,所述散射部是在所述对置基板和所述发光功能层之间,形成在所述对置基板表面的凹凸部。
由此,由于通过凹凸部使各种颜色的干涉光束混合在一起,使得该光束随机地向空气界面放射,所以,能够抑制从倾斜方向(广视角)观察有机EL装置时的颜色移位或亮度的减少。
并且,本发明的有机EL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层的折射率与所述对置基板的折射率不同。
这里,折射率之差优选为0.08以上。由此,由于进一步适合使光散射,所以,能够实现亮度提高。
而且,本发明的有机EL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所述基板对置配置的滤色器基板;和粘接所述基板以及所述滤色器基板的粘接层,该滤色器基板从该滤色器基板朝向所述发光功能层具有:基板主体、和与所述单位像素组的所述多个像素分别对应的多种颜色的着色层,所述散射部是在所述基板主体和所述着色层之间,形成在所述基板主体表面的凹凸部。
由此,由于可通过着色层来使发光功能层的发光光着色,且可由形成在基板主体表面的凹凸部使发光光散射,所以,得到了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的有机EL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所述基板对置配置的滤色器基板;和粘接所述基板以及所述滤色器基板的粘接层,该滤色器基板从该滤色器基板朝向所述发光功能层具有:基板主体、与所述单位像素组的所述多个像素分别对应的多种颜色的着色层、和覆盖(overcoat)层,所述散射部是在所述覆盖层的表面或所述着色层的表面形成的凹凸部。
由此,由于可通过着色层使发光功能层的发光光着色,且可由在覆盖层的表面或所述着色层的表面形成的凹凸部使发光光散射,所以,得到了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而且,本发明的有机EL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层具有树脂填充剂和作为所述散射部的粒子,该粒子的折射率与所述树脂填充剂的折射率不同。
这里,折射率之差优选为0.08以上。由此,由于进一步适合使光散射,所以,能够实现亮度提高。
本发明的有机EL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有机EL装置在基板上具备:具有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夹持的发光功能层的像素;和由多个所述像素构成的单位像素组,所述有机EL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在从所述单位像素组中选择的像素中,形成使所述发光功能层的发光光散射的散射部的工序。
由此,在形成有散射部的像素中,当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向基板入射时,由散射部使其散射。因此,由于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束、即各种颜色的干涉光束混合在一起,随机地向空气界面放射,所以,能够抑制从倾斜方向(广视角)观察有机EL装置时的颜色移位或亮度的减少。
而且,在本发明的有机EL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散射部的工序,通过对所述基板实施氟酸处理,或对所述基板图案形成硅氧化物、硅氮化物以及树脂层中的任意一个,在所述基板形成凹凸部。
并且,在本发明的有机EL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散射部的工序,在形成树脂层之后,通过对该树脂层实施臭氧等离子体处理,在该树脂层形成凹凸部。
由此,能够形成微细的凹凸部。
另外,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记载的有机EL装置。
由此,实现了具有高精度化、抑制颜色移位的显示部的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有机EL装置的有机EL面板的布线结构的模式图;
图2是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有机EL装置的有机EL面板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3是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有机EL元件的构成的剖面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的相对亮度的图;
图5是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的构成的剖面图;
图6是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的构成的剖面图;
图7是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的构成的剖面图;
图8是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的构成的剖面图;
图9是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6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的构成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有机EL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图。
图中:1-有机EL面板(有机电致发光装置);1A、1B、1C、1D、1E、1F、1G-有机EL元件(有机电致发光装置);20-基板;21、31、45-凹凸部(散射部);22-平坦化层;23、23B、23G、23R-像素电极(第一电极);24-反射层;30-对置基板;35-粘接层;35a-树脂填充剂;36-树脂粒子(粒子、散射部);40-滤色器基板;41-基板主体;42、42B、42G、42R-着色层;43-覆盖层;50-阴极(第二电极);55-电子输送层(发光功能层);60、60B、60G、60R-有机EL层(发光功能层);70-空穴输送层(发光功能层);110-发光功能层;1000、1100、1200-电子设备;Px-单位像素组;L-发光光;XG-绿色像素(像素);XB-蓝色像素(像素);XR-红色像素(像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
此外,该实施方式表示本发明的一部分方式,并不对本发明进行限定,在本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任意地进行变更。而且,在以下所示的各图中,由于将各层和各部件形成在图面上可识别程度的大小,因此按各层和各部件采用了不同的比例尺。
(有机EL面板)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有机EL装置的有EL面板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有机EL面板1的布线结构的模式图。
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面板1是使用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以下称作TFT。)作为开关元件的有源矩阵方式的面板,具有由多条扫描线101…、在与各扫描线101垂直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多条信号线102…、和与各信号线102并列延伸的多条电源线103…构成的布线构造,并在扫描线101…和信号线102…之间的各交点附近形成了像素X…。
当然,如果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则无需使用了TFT等的有源矩阵,即使使用单纯矩阵的基板实施本发明,来驱动单纯矩阵,也可得到完全相同的效果而降低成本。
具备移位寄存器、电平移位器、视频线路及模拟开关的数据线驱动电路100与信号线102连接。而且,在扫描线101上连接有具有移位寄存器及电平移位器的扫描线驱动电路80。
并且,在每个像素X中设置有:经由扫描线101向栅电极供给扫描信号的开关用TFT(开关元件)112;保持从信号线102经由该开关用TFT112而共用的像素信号的保持电容113;向栅电极供给由该保持电容113所保持的像素信号的驱动用TFT(开关元件)123;在经由该驱动用TFT123与电源线103电连接时从该电源线103流入驱动电流的像素电极(第一电极)23;和夹持在该像素电极23和阴极(第二电极)50之间的发光功能层110。
接着,参照图2及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面板1的具体形态。这里,图2是模式地表示有机EL面板1的构成的俯视图。图3是模式地表示构成有机EL面板1的有机EL元件的单位像素组的剖面图。
首先,参照图2说明有机EL面板1的构成。
图2是表示通过在基板20上形成的各种布线、TFT、像素电极、各种电路,使发光功能层110发光的有机EL面板1的图。
如图2所示,有机EL面板1包括:具有电绝缘性的基板20;在基板20上以矩阵状配置与开关用TFT112连接的像素电极23而构成的像素X
(参照图1);配置在像素X的周围且与各像素电极连接的电源线103…;和至少位于像素X上的俯视观察大致呈矩形的像素部3(在图2中的单点划线框内)。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像素部3划分为中央部分的实际显示区域4(图中的双点划线框内)和配置在实际显示区域4周围的虚设区域5(单点划线和双点划线之间的区域)。
实际显示区域4中,在纸面左右方向上规则地配置有以红色发光(R)、绿色发光(G)和蓝色发光(B)分别发光的红色像素XR、绿色像素XG和蓝色像素XB。而且,各种颜色像素XR、XG、XB的每一个在纸面纵方向上以相同的颜色排列,构成所谓的条纹配置。并且,各种颜色像素XR、XG、XB的每一个具有随着上述的TFT112、123的动作而以RGB的各种颜色发光的发光功能层110。而且,各种颜色像素XR、XG、XB归结为一个,构成单位像素组Px(后述),该单位像素组Px使RGB的发光混合在一起而进行彩色(全色)显示。因此,在通过将单位像素组Px以矩阵状配置而构成的实际显示区域4中,会显示彩色图像。
另外,在实际显示区域4的图2中两侧,配置有扫描线驱动电路80、80。该扫描线驱动电路80、80被设置位于虚设区域5的下层侧。
而且,在实际显示区域4的图2中上方侧,配置有检查电路90,该检查电路90配置在虚设区域5的下层侧。该检查电路90是用于检查有机EL面板1的动作状态的电路,具备例如将检查结果向外部输出的检查信息输出机构(未图示),能够在制造途中或出厂时进行有机EL面板1的品质、缺陷的检查。
扫描线驱动电路80和检查电路90的驱动电压,从规定的电源部经由驱动电压导通部(未图示)和驱动电压导通部(未图示)而被施加。而且,向这些扫描线驱动电路80和检查电路90输出的驱动控制信号及驱动电压,由管理有机EL面板1的动作控制的规定主驱动器等经由驱动控制信号导通部(未图示)和驱动电压导通部(未图示)而发送、施加。此外,这时的驱动控制信号是指,来自与扫描线驱动电路80及检查电路90输出信号时的控制有关的主驱动器等的指令信号。
(有机EL元件的第1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3,在构成有机EL面板1的有机EL元件的第1实施方式中,对有机EL元件的单位像素组的结构进行说明。
此外,在图3中,对构成有机EL元件的像素电极23、发光功能层110、及阴极50进行详述,在像素电极23上连接有驱动用TFT123。并且,像素电极23分别形成为红色像素XR、绿色像素XG、蓝色像素XB,如图1所示,通过驱动用TFT123而使每个像素发光。
如图3所示,有机EL元件(有机EL装置)1A的单位像素组Px,在基板20上具备夹持在像素电极23和阴极50之间的发光功能层110。而且,设置有与基板20对置配置的密封基板(未图示),各电极23、50及发光功能层110配置在基板20和密封基板之间。该基板20和密封基板之间是填充有氮气等惰性气体的空间,由未图示的干燥剂或吸收剂维持为干燥状态。
而且,发光功能层110相对红色像素XR、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的每一个具有不同的发光材料,发出RGB的各种颜色的光。并且,发光光L透过基板20而射出。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A(有机EL面板1)构成为底部发射(bottom emission)型。
基板20是透明性基板,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玻璃基板。而且,玻璃基板材料对于具有550nm波长的光具有1.54折射率。
而且,在基板20与发光功能层110之间,在该基板20的表面20a处与蓝色像素XB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凸部(散射部)21。即,对从单位像素组Px中选择的蓝色像素XB设置凹凸部21。这里,“与蓝色像素XB对应的位置”意味着,相对有机EL元件1A的实际显示区域4,从垂直方向观察时位于蓝色像素XB和凹凸21重合的位置。而且,换言之,这样的凹凸部21是在基板20和发光功能层110(后述)之间,形成在基板20的表面20a的部位。
这样的凹部21的形成方法(形成散射部的工序),在玻璃基板20的表面20a涂敷及烧成正型抗蚀剂,使用掩模,仅对与蓝色像素XB对应的部分照射紫外线光,进行曝光处理并进行显影处理。由此,与绿色像素XG及红色像素XR对应的部分处于被抗蚀剂覆盖的状态,与蓝色像素XB对应的部分的表面20a处于露出状态。并且,通过实施将玻璃基板20置于氟酸系药液中的氟酸处理,仅在相当于蓝色像素XB的部分的表面20a,形成具有高度0.1~0.5μm的多个随机凹凸的凹凸部21。然后,进行抗蚀剂的剩余部分的剥离。
而且,在基板20中,在含有凹凸部21的表面20a的整个面上形成有平坦化层22。换言之,平坦化层22设置在基板20和像素电极23之间。由此,基板20的表面20a处于调平后的状态,通过平坦化层22使基板20的表面20a的凹凸平坦,从而抑制了有机EL元件1A的显示缺陷。
这样的平坦化层22是以聚合物树脂为材料的层膜,对于具有550nm波长的光具有1.80的折射率,与玻璃基板20的折射率不同。另外,其折射率差为0.26。
这样的平坦化层的形成方法,通过利用旋涂法,涂敷形成聚合物树脂而进行。另外,在涂敷之后,通过热处理或紫外线照射来使聚合物树脂固化。
像素电极23是ITO(Indium-Tin Oxide)、IZO(Indium Zinc Oxide)、或氧化锡、氧化铟和氧化锌的复合氧化物等的透明导电膜。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ITO膜。该ITO膜对于具有550nm波长的光具有1.82的折射率。
作为这样的像素电极23的形成方法,在基板20上的整个面通过溅射法制作透明导电膜之后,进行通过抗蚀剂掩模的湿蚀刻处理,来分别与红色像素XR、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对应,图案形成像素电极23。
发光功能层110,由形成在像素电极23上的空穴输送层(发光功能层)70、形成在该空穴输送层70上的有机EL层(发光功能层)60、和形成在该有机EL层60上的电子输送层(发光功能层)55层叠构成。
空穴输送层70是具有向有机EL层60输送/注入空穴的功能的层膜。作为这样的空穴输送层70的形成材料,在高分子材料中优选使用3、4-聚亚乙基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的分散液,即,使3、4-聚亚乙基二氧基噻吩分散在作为分散介质的聚苯乙烯磺酸中,进而使其分散在水中的分散液。
此外,作为空穴输送层70的形成材料,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材料,也可使用其他各种材料。例如,可以使用使聚苯乙烯、聚吡咯、聚苯胺、聚乙炔或其衍生物等分散在适当的分散介质例如所述聚苯乙烯磺酸中的材料等。在低分子材料中,可通过蒸镀法而采用酞菁铜、m-MTDATA、TPD、α-NPD等通常的空穴注入材料。
作为用于形成有机EL层60的材料,采用可发出荧光或磷光的公知发光材料。另外,通过对红色像素XR、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的每一个设置有机EL层60R、60G、60B,构成可彩色显示的有机EL元件。
作为有机EL层60(60R、60G、60B)的形成材料,具体而言,作为高分子材料,优选使用(聚)芴衍生物(PP)、(聚)对亚苯基亚乙烯基衍生物(PPV)、聚亚苯基衍生物(PP)、聚对亚苯基衍生物(PPP)、聚乙烯咔唑(PVK)、聚噻吩衍生物、聚甲基苯基硅烷(PMPS)等聚硅烷系等。另外,也可以在这些高分子材料中掺杂二萘嵌苯系色素、香豆素系色素、若丹明系色素等高分子系材料,或红荧烯、二萘嵌苯、9、10-二苯基蒽、四苯基丁二烯、尼罗红、香豆素6、喹吖酮等低分子材料而使用。作为低分子材料,可以在Alq3、DPVBi等主材料中掺杂尼罗红、DCM、红荧烯、二萘嵌苯、若丹明等,或以单独的主材料通过蒸镀法而使用。
另外,存在以下情况,即作为红色的有机EL层60R的形成材料采用例如MEHPPV(聚(3-甲氧基6-(3-乙基己基)对亚苯基亚乙烯基),作为绿色的有机EL层60G的形成材料采用例如聚二辛基芴和F8BT(二辛基芴和苯并噻二唑的交替共聚物)的混合溶液,作为蓝色的有机EL层60B的形成材料采用例如聚二辛基芴。
电子输送层55是具有向有机EL层60输送/注入电子的功能的层膜。作为这样的电子输送层55的形成材料,例如采用LiF或SrF2等碱土类金属或碱金属的化合物。
阴极50是与像素电极23R、23G、23B对置的公共电极。该阴极50由设置在有机EL层60上的由低功函数金属构成的第一阴极、和设置在该第一阴极上用于保护该第一阴极的第二阴极构成。作为形成第一阴极的低功函数金属,特别优选采用功函数为3.0eV以下的金属,具体而言,优选采用Ca(功函数:2.6eV)、Sr(功函数:2.1eV)、Ba(功函数:2.5eV)。第二阴极是用于覆盖第一阴极、保护其不受氧或水分等的侵蚀,且提高阴极50整体的导电性而设置的部件。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A是从基板20侧取出发光光的底部发射型,因此阴极50是非透明的,作为反射性金属采用铝等。
此外,也可以在阴极的表面设置密封层。作为该密封层,采用在阴极50覆盖形成的氧化氮化硅膜等钝化膜。由此,能够抑制水分或氧向发光功能层110的侵入。
另外,在具有上述构成的单位像素组Px中,也可以在红色像素XR、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的相互之间形成围堰(隔壁)。
此时,由高分子材料构成的发光功能层能够通过液滴喷出法而形成。而且,优选围堰通过由无机材料构成的围堰、和由有机材料构成的有机围堰而构成。并且,优选在无机围堰的表面赋予亲液性,在有机围堰的表面赋予疏液性。由此,在通过液滴喷出法形成发光功能层110时,能够在围堰之间保留液滴。
并且,上述的发光功能层110也可以由低分子材料构成。此时,由于发光功能层使用掩模蒸镀法而形成,因此无需形成围堰。而且,作为低分子系的发光功能层,优选包含空穴输送层或电子注入缓冲层。
在如此构成的有机EL元件1A中,若在像素电极23和阴极50之间流过电流,则有机EL层60(60B、60G、60R)会发光,发光光L直接通过像素电极23从基板20射出,或由阴极50反射之后通过像素电极23从基板20射出。此时,在形成有凹凸部21的蓝色像素XB中,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在向基板20入射时,会通过凹凸部21而散射。
因此,如上所述,由于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束、即各种颜色的干涉光束混合在一起,向空气界面随机放射,所以,能够抑制从倾斜方向(广视角)观察有机EL元件1A时的颜色移位或亮度的减少。
表1
0° | 45° | |
第1实施方式 | 100% | 63.64% |
以往例 | 100% | 25.23% |
表1表示了对于从正面或倾斜方向观察蓝色像素XB的发光光时的相对亮度,将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A与以往的有机EL元件进行比较的结果。
表1的结果是仅使蓝色像素XB发光,其他像素作为非发光而测定的结果。
在以下的说明中,“正面”意味着相对有机EL元件的显示面,从垂直方向进行观察;“倾斜”意味着相对有机EL元件的显示面从比垂直方向倾斜45°的方向进行观察。
另外,“相对亮度”意味着对于有机EL元件的显示面(实际显示区域),从45°的倾斜方向观察时(45°)的亮度相对从正面(0°)观察时的亮度(100%)的比例。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不具有凹凸部21的以往例中,相对亮度为25.23%,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亮度为63.64%。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确认抑制了蓝色像素XB亮度的减少。而且,通过抑制了亮度减少,可确认抑制了颜色移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形成凹凸部21,利用氟酸处理而在玻璃基板20的表面20a形成了多个凹凸,但是也可以通过SiO2(硅氧化物)或SiN(硅氮化物)、丙稀酸树脂(树脂层)等,仅对相当于蓝色像素XB的部分的表面20a附加地形成凸状部(凹凸部)。
具体而言,在将SiO2或SiN附加地形成在表面20a的情况下,可采用通过利用例如掩模溅射法或掩模蒸镀法,仅对基板20的相当于蓝色像素XB的部分的表面20a,图案形成SiO2或SiN的凸状部的方法。
而且,在附加地形成丙稀酸树脂时,例如,可采用通过在表面20a的整个面形成光固化性树脂层之后,经由曝光掩模照射曝光光,进行显影处理,仅对基板20的相当于蓝色像素XB的部分的表面20a,图案形成丙稀酸树脂的凸状部的方法。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基板20的整个面形成了平坦化层22,但是,也可以仅在凹凸部21处形成平坦化层22,来对该凹凸部21进行平坦化处理。此时,在涂敷平坦化层22之前,可以通过进行以表面保护胶带等覆盖基板20等的掩模处理,仅对形成了凹凸部21的蓝色像素XB形成平坦化层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适用于在有机EL元件1A内具有在像素电极23和平坦化层22之间设置半透半反射镜或电介质多层膜等的情况。由此,在具有半透半反射镜或电介质多层膜的情况下,虽然具有更容易产生发光光的干涉,容易产生颜色移位的倾向,但是,如上所述,通过设置凹凸部21使发光光散射,能够抑制颜色移位及亮度的减少。
表2
Δn | 0 | ±0.01 | ±0.03 | ±0.05 | ±0.07 | ±0.08 | ±0.09 | ±0.1 | ±0.3 | ±0.5 |
相对亮度 | 25.23% | 25.88% | 26.77% | 28.22% | 28.96% | 59.94% | 91.23% | 91.99% | 63.34% | 68.28% |
表2表示了对于使本实施方式的平坦化层22和基板20之间的折射率差发生变化的情况,从倾斜方向观察蓝色像素XB的发光时(45°)的相对亮度。
而且,在表2中,“Δn”意味着玻璃基板20和平坦化层22之间的折射率之差。并且,在表2中,Δn变成“0”意味着是表示以往的有机EL元件,未形成有凹凸部21的情况。
而且,图4是基于表2而得到的图表,横轴表示“Δn”,纵轴表示相对亮度。
从表2及图4可以看出,在平坦化层22和基板20之间的折射率之差为0.08以上时,从45°视角观察的相对亮度大约为60%以上。由此,通过形成凹凸部21,并且将平坦化层22和基板20之间的折射率之差设为0.08以上,可抑制蓝色像素XB亮度的减少。另外,通过抑制亮度减少,可确认抑制了颜色移位。而且,无论Δn为正值或负值,都能确认得到相同的效果。
(有机EL元件的第2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有机EL元件的第2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凹凸部21被设置在与绿色像素XG对应的位置上。另外,由于其他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板20的表面20a的与绿色像素XG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凸部21。即,对从单位像素组Px中选择的绿色像素XG设置凹凸部21。这里,“与绿色像素XG对应的位置”意味着对于有机EL元件1A的实际显示区域4,从垂直方向观察时位于绿色像素XG和凹凸部21重合的位置。这样的凹凸部21的形成方法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仅对相当于绿色像素XG的部分的表面20a形成具有高度为0.01~0.5μm的多个随机凹凸的凹凸部21。
而且,绿色像素XG的有机EL层60G,由聚亚苯基亚乙烯基系的高分子材料形成。这样的材料,其发光光谱峰值大致位于黄色的区域。因此,在作成从正面取出绿色(550nm前后)光束的结构的情况下,若从该正面倾斜的方向观察有机EL面板,则因层结构内的干涉而使干涉峰值向短波长移位,导致干涉峰值来到发光强度弱的波长中,而具有难以取出550nm前后的光的特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有机EL层60(60B、60G、60R)发光,则发光光L直接通过像素电极23从基板20射出,或由阴极50反射之后通过像素电极23从基板20射出。此时,在形成有凹凸部21的绿色像素XG中,当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向基板20入射之时,通过凹凸部21而使其散射。
因此,如上所述,由于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束、即各种颜色的干涉光束混合在一起,随机地向空气界面放射,所以,能够抑制从倾斜方向(广视角)观察有机EL元件1A时的颜色移位或亮度的减少。
由此,即使由高分子材料构成有机EL层60G,从倾斜方向观察时也能够取出550nm前后的光。
表3
0° | 45° | 色差Δu′v′ | |
第2实施方式 | (0.405 0.575) | (0.422 0.566) | 0.010 |
以往例 | (0.403 0.582) | (0.454 0.552) | 0.033 |
表3表示了对于从正面或倾斜方向观察绿色像素XG的发光光时的颜色坐标(x、y)和色差(Δu′v′),将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A和以往的有机EL元件进行比较的结果。
表3的结果是仅使绿色像素XG发光,其他像素作为非发光而测定的结果。
一般而言,当色差为0.02以上的值时,颜色变化是可由观察者识别的颜色变化,意味着能够显著观察到颜色移位。另一方面,意味着色差比0.02低的值,颜色的变化小。
如表3所示,以往例的绿色光的颜色坐标(x、y),在从正面观察时(0°)为(0.403 0.582),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时(45°)为(0.454 0.552),色差变为0.033。
与之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绿色光的颜色坐标(x、y),在从正面观察时(0°)为(0.405 0.575),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时(45°)为(0.422 0.566),色差变为0.010。
因此,从表3可以看出,与不具有凹凸部21的以往例相比较,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大降低了从广视角观察时的颜色移位。
(有机EL元件的第3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有机EL元件的第3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凹凸部21被设置在与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对应的位置。另外,由于其他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板20的表面20a的与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凸部21。即,对从单位像素组Px中选择的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设置凹凸部21。这里,“与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对应的位置”意味着,对于有机EL元件1A的实际显示区域4,从垂直方向观察时位于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与凹凸部21重合的位置。这样的凹凸部21的形成方法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仅对相当于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的部分的表面20a,形成具有高度为0.01~0.5μm的多个随机凹凸的凹凸部21。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有机EL层60(60B、60G、60R)发光,则发光光L直接通过像素电极23从基板20射出,或由阴极50反射之后通过像素电极23从基板20射出。此时,在形成有凹凸部21的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中,当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向基板20入射之时,通过凹凸部21而使其散射。
因此,如上所述,由于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束、即各种颜色的干涉光束混合在一起,随机地向空气界面放射,因此能够抑制从倾斜方向(广视角)观察有机EL元件1A时的颜色移位或亮度的减少。
表4
0° | 45° | 色差Δu′v′ | |
第3实施方式 | (0.33 0.33) | (0.34 0.35) | 0.007 |
以往例 | (0.33 0.33) | (0.42 0.41) | 0.032 |
表4表示了对于从正面或倾斜方向观察使单位像素组Px全部发光的白色光时的颜色坐标(x、y)和色差(Δu′v ′),将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A和以往的有机EL元件进行比较的结果。
如表4所示,以往例的白色光的颜色坐标(x、y),在从正面观察时(0°)为(0.33 0.33),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时(45°)为(0.42 0.41),色差为0.032。在这样的以往例中,若从倾斜方向观察,则产生绿色光的颜色移位,或减少蓝色光的亮度,从而使得整体变成带红色的黄色系的白色光。
与之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白色光的颜色坐标(x、y),在从正面观察时(0°)为(0.33 0.33),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时(45°)为(0.34 0.35),色差为0.007。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中,从正面或倾斜方向观察都能确认几乎不会产生白色光的变色。
从表4可以看出,与不具有凹凸部21的以往例相比,本实施方式中,大大降低了从广视角观察时的颜色移位。
(有机EL元件的第4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构成有机EL面板1的有机EL元件的第4实施方式。
图5是模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B的单位像素组的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与先前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形成通过阴极50取出发光功能层110的发光的顶部发射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先前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有机EL装置)1B中,在基板20的表面20a的与蓝色像素X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凹凸部21,并且在含有凹凸部21的基板20的表面20a的整个面形成反射层24。即,在从单位像素组Px中选择的蓝色像素XB中设置凹凸部21。由此,反射层24在蓝色像素XB中仿照凹凸部21的形状而具有凹凸状的表面,其发挥着作为本发明的散射部的作用。作为这样的反射层24的材料,可采用银(Ag)或铝等光反射性的金属。
因此,分别在红色像素XR、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中发光的光,不仅通过阴极50向基板20的相反一侧射出,而且由反射层24反射之后通过阴极50作为发光光L向基板20的相反一侧射出。并且,在绿色像素XG及红色像素XR中,其发光光由平坦的反射层24向阴极50反射,与之相对,在蓝色像素XB中其发光光由凹凸状的反射层24散射及反射。
由于这样的有机EL元件1B是顶部发射型,构成从阴极50取出发光光的结构,所以,作为阴极50的材料,采用透明导电膜的ITO。
而且,像素电极23由形成在红色像素XR的像素电极23R、形成在绿色像素XG的像素电极23G、及形成在蓝色像素XB的像素电极23B构成。并且,各像素电极23R、23G、23B其膜厚分别不同,其膜厚的大小关系为:像素电极23R>像素电极23G>像素电极23B。这样,由于像素电极23R、23G、23B的膜厚不同且具有透明性,所以,能够发挥作为光共振器的作用。即,可以按像素电极23R、23G、23B的每一个使光共振器的光学长度分别不同(进行调整)。例如,通过使进行长波长(例如红色光)发光的像素的像素电极23R的膜厚变长,可调节其光学长度;通过使进行短波长(例如蓝色光)发光的像素的像素电极23B的膜厚变短,可调节其光学长度。
另外,不使像素电极23R、23G、23B的膜厚不同,而通过使发光层XR、XG、XB的材料不同,也可以形成像素。
而且,在反射层24的整个面形成有平坦化层22。由此,基板20的表面20a处于平坦化的状态,由于平坦化层22使反射层24的表面的凹凸平坦,所以,能够抑制有机EL元件1B的显示缺陷。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有机EL层60(60B、60G、60R)发光,则发光光L通过阴极50直接射出,或由反射层24反射之后通过像素电极23和阴极50射出。此时,在形成有凹凸状的反射层24的蓝色像素XB中,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由反射层24散射及反射。
因此,如上所述,由于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束、即各种颜色的干涉光束混合在一起,随机地进行放射,所以,能够抑制从倾斜方向(广视角)观察有机EL元件1B时的颜色移位或亮度的减少。
表5
0° | 45° | |
第4实施方式 | 100% | 65.75% |
以往例 | 100% | 28.54% |
表5表示了对于从正面或倾斜方向观察蓝色像素XB的发光光时的相对亮度,将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B与以往的有机EL元件进行比较的结果。
表5的结果是仅使蓝色像素XB发光,其他像素作为非发光而测定的结果。
从表5可以看出,在不具有凹凸状的反射层24的以往例中,相对亮度为28.54%,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亮度为65.75%。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确认抑制了蓝色像素XB亮度的减少。而且,通过抑制了亮度减少,可确认抑制了颜色移位。
(有机EL元件的第5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有机EL元件的第5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4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对绿色像素XG形成有凹凸状的反射层24。另外,由于其他构成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所以,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板20的表面20a的与绿色像素XG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凸部21。即,在从单位像素组Px中选择的绿色像素XG中设置有凹凸部21。这样的凹凸部21的形成方法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仅对相当于绿色像素XG的部分的表面20a,形成具有高度为0.01~0.5μm的多个随机凹凸的凹凸部21。
而且,由于仿照凹凸部21而形成反射层24,所以,该反射层24使绿色像素XG的发光光散射及反射。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有机EL层60(60B、60G、60R)发光,则发光光L通过阴极50直接射出,或由反射层24反射之后通过像素电极23和阴极50射出。此时,在形成有凹凸状的反射层24的绿色像素XG中,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由反射层24散射及反射。
因此,如上所述,由于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束、即各种颜色的干涉光束混合在一起,随机地进行放射,所以,能够抑制从倾斜方向(广视角)观察有机EL元件1B时的颜色移位或亮度的减少。
由此,即使由高分子材料构成有机EL层60G,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时也能够取出550nm前后的光。
表6
0° | 45° | 色差Δu′v′ | |
第5实施方式 | (0.220 0.652) | (0.210 0.620) | 0.008 |
以往例 | (0.229 0.682) | (0.205 0.565) | 0.030 |
表6表示了对于从正面或倾斜方向观察绿色像素XG的发光光时的颜色坐标(x、y)和色差(Δu′v′),将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B和以往的有机EL元件进行比较的结果。
表6的结果是仅使绿色像素XG发光,其他像素作为非发光而测定的结果。
如表6所示,以往例的绿色光的颜色坐标(x、y),在从正面观察时(0°)为(0.229 0.682),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时(45°)为(0.205 0.565),色差为0.030。
与之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绿色光的颜色坐标(x、y),在从正面观察时(0°)为(0.220 0.652),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时(45°)为(0.210 0.620),色差为0.008。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色差小于0.02,所以,从观察者来看无法识别颜色的移位。
因此,从表6可以看出,与不具有凹凸状反射层24的以往例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大降低了从广视角观察时的颜色移位。
(有机EL元件的第6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有机EL元件的第6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4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对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形成凹凸状的反射层24。另外,由于其他构成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所以,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板20的表面20a的与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凸部21。即,在从单位像素组Px中选择的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中设置有凹凸部21。这样的凹凸部21的形成方法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仅对相当于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的部分的表面20a,形成具有高度为0.01~0.5μm的多个随机凹凸的凹凸部21。
另外,由于仿照凹凸部21而形成反射层24,所以,该反射层24使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的发光光散射及反射。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有机EL层60(60B、60G、60R)发光,则发光光L通过阴极50直接射出,或由反射层24反射之后通过像素电极23和阴极50射出。此时,在形成有凹凸状的反射层24的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中,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由反射层24散射及反射。
因此,如上所述,由于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束、即各种颜色的干涉光束混合在一起,随机地进行放射,所以,能够抑制从倾斜方向(广视角)观察有机EL元件1B时的颜色移位或亮度的减少。
表7
0° | 45° | 色差Δu′v′ | |
第6实施方式 | (0.33 0.33) | (0.337 0.345) | 0.009 |
以往例 | (0.33 0.33) | (0.38 0.36) | 0.032 |
表7表示了对于从正面或倾斜方向观察使单位像素组Px全部发光的白色光时的颜色坐标(x、y)和色差(Δu′v′),将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B和以往的有机EL元件进行比较的结果。
如表7所示,以往例的白色光的颜色坐标(x、y),在从正面观察时(0°)为(0.33 0.33),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时(45°)为(0.38 0.36),色差为0.032。在这样的以往例中,若从倾斜方向观察,则产生绿色光的颜色移位,或减少蓝色光的亮度,因此,整体变成带红色的黄色系的白色光。
与之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白色光的颜色坐标(x、y),在从正面观察时(0°)为(0.33 0.33),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时(45°)为(0.337 0.345),色差为0.009。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中,从正面或倾斜方向观察都能确认几乎不会产生白色光的变色。
从表7可以看出,与不具有凹凸状的反射层24的以往例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大降低了从广视角观察时的颜色移位。
(有机EL元件的第7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构成有机EL面板1的有机EL元件的第7实施方式。
图6是模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C的单位像素组的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与先前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本实施方式形成为具备对置基板的顶部发射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面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有机EL装置)IC包括:与基板20对置配置的对置基板30;和粘接基板20及对置基板30的粘接层35。并且,在基板20和对置基板30之间形成有由上述的像素电极23和阴极50所夹持的发光功能层110。
这里,由于对置基板30是构成顶部发射型的有机EL面板的基板,所以,可采用玻璃基板等透明基板。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与基板20相同折射率(对于具有550nm波长的光,具有1.54的折射率)的玻璃基板作为对置基板30。
而且,在对置基板30和发光功能层110之间,在该对置基板30的表面30a的与蓝色像素XB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凸部(散射部)31。即,在从单位像素组Px选择的蓝色像素XB中设置有凹凸部31。这里,“与蓝色像素XB对应的位置”意味着,相对有机EL元件1C的实际显示区域4,从垂直方向观察时位于蓝色像素XB和凹凸部31重合的位置。另外,换言之,这样的凹凸部31是在基板20和发光功能层110(后述)之间,形成在对置基板30的表面30a的部位。
而且,这样的凹凸部31的形成方法与上述的凹凸部21的形成方法相同,通过对对置基板30的表面30a进行氟酸处理,可形成高度为0.01~0.5μm的多个随机凹凸部31。
粘接层35是例如由丙稀酸或环氧等树脂填充剂构成的层膜。而且,该粘接层35以覆盖基板20的阴极50表面的方式被涂敷,或以覆盖对置基板30的表面30a的方式被涂敷,然后将基板20和对置基板30粘贴在一起,因此其填充于该两个基板20、30之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IC中,在基板20上形成有反射膜24,在该反射膜24上形成有像素电极23(23B、23G、23R)。这里,像素电极23不一定由透明导电膜形成,也可以由金属反射膜形成。由此,因无需反射膜24,可以削减制造工序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有机EL层60(60B、60G、60R)发光,则发光光L通过阴极50及对置基板30直接射出,或由反射层24反射之后通过阴极50及对置基板30射出。此时,在形成有凹凸部31的蓝色像素XB中,当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向对置基板30入射之时,由凹凸部31使其散射。
因此,如上所述,由于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束、即各种颜色的干涉光束混合在一起,随机地进行放射,所以,能够抑制从倾斜方向(广视角)观察有机EL元件1C时的颜色移位或亮度的减少。
表8
0° | 45° | |
第7实施方式 | 100% | 60.28% |
以往例 | 100% | 28.54% |
表8表示了对于从正面或倾斜方向观察蓝色像素XB的发光光时的相对亮度,将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C与以往的有机EL元件进行比较的结果。
表8的结果是仅使蓝色像素XB发光,其他像素作为非发光而测定的结果。
从表8可以看出,在不具有凹凸部31的以往例中,相对亮度为28.54%,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亮度成60.28%。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确认抑制了蓝色像素XB亮度的减少。另外,通过抑制了亮度减少,可确认抑制了颜色移位。
(有机EL元件的第8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有机EL元件的第8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7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凹凸部31设置在与绿色像素XG对应的位置。另外,由于其他构成与第7实施方式相同,所以,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在对置基板30的表面30a的与绿色像素XG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凸部31。即,在从单位像素组Px中选择的绿色像素XG中设置有凹凸部31。这样的凹凸部31的形成方法与前述的凹凸部21的形成方法相同,通过对对置基板30的表面30a进行氟酸处理,可以形成高度为0.01~0.5μm的多个随机凹凸部31。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有机EL层60(60B、60G、60R)发光,则发光光L通过阴极50及对置基板30直接射出,或由反射层24反射之后通过阴极50及对置基板30射出。此时,在形成有凹凸部31的绿色像素XG中,当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向对置基板30入射之时,由凹凸部31使其散射。
因此,如上所述,由于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束、即各种颜色的干涉光束混合在一起,随机地进行放射,所以,能够抑制从倾斜方向(广视角)观察有机EL元件1C时的颜色移位或亮度的减少。
由此,即使由高分子材料构成有机EL层60G,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时也能够取出550nm前后的光。
表9
0° | 45° | 色差Δu′v′ | |
第8实施方式 | (0.220 0.652) | (0.213 0.618) | 0.008 |
以往例 | (0.229 0.682) | (0.205 0.565) | 0.030 |
表9表示了对于从正面或倾斜方向观察绿色像素XG的发光光时的颜色坐标(x、y)和色差(Δu′v′),将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C和以往的有机EL元件进行比较的结果。
表9的结果是仅使绿色像素XG发光,其他像素作为非发光而测定的结果。
如表9所示,以往例的绿色光的颜色坐标(x、y),在从正面观察时(0°)为(0.229 0.682),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时(45°)为(0.205 0.565),色差为0.030。
与之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绿色光的颜色坐标(x、y),在从正面观察时(0°)为(0.220 0.652),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时(45°)为(0.213 0.618),色差为0.008。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色差小于0.02,所以,从观察者来看无法识别颜色的移位。
因此,从表9可以看出,与不具有凹凸状的反射层24的以往例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正面的x值增加了少许,稍微带点蓝色,但是大大降低了从广视角观察时的颜色移位。
(有机EL元件的第9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有机EL元件的第9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7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对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形成凹凸状的反射层24。另外,由于其他构成与第7实施方式相同,所以,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在对置基板30的表面30a的与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凸部31。即,在从单位像素组Px中选择的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中设置有凹凸部31。这样的凹凸部31的形成方法与前述的凹凸部21的形成方法相同,通过对对置基板30的表面30a进行氟酸处理,可以形成高度为0.01~0.5μm的多个随机凹凸部31。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有机EL层60(60B、60G、60R)发光,则发光光L通过阴极50及对置基板30直接射出,或由反射层24反射之后通过阴极50及对置基板30射出。此时,在形成有凹凸部31的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中,当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向对置基板30入射之时,由凹凸部31使其散射。
因此,如上所述,由于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束、即各种颜色的干涉光束混合在一起,随机地进行放射,所以,能够抑制从倾斜方向(广视角)观察有机EL元件1C时的颜色移位或亮度的减少。
表10
0° | 45° | 色差Δu′v′ | |
第9实施方式 | (0.33 0.33) | (0.348 0.344) | 0.012 |
以往例 | (0.33 0.33) | (0.38 0.36) | 0.032 |
表10表示了对于从正面或倾斜方向观察使单位像素组Px全部发光的白色光时的颜色坐标(x、y)和色差(Δu′v′),将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C和以往的有机EL元件进行比较的结果。
如表10所示,以往例的白色光的颜色坐标(x、y),在从正面观察时(0°)为(0.33 0.33),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时(45°)为(0.38 0.36),色差为0.032。在这样的以往例中,若从倾斜方向观察,则产生绿色光的颜色移位,或减少蓝色光亮度的减少,因此整体变成带红色的黄色系的白色光。
与之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白色光的颜色坐标(x、y),在从正面观察时(0°)为(0.33 0.33),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时(45°)为(0.348 0.344),色差为0.012。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中,从正面或倾斜方向观察都能确认几乎不会产生白色光的变色。
从表10可以看出,与不具有凹凸状的反射层24的以往例相比较,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大降低了从广视角观察时的颜色移位。
(有机EL元件的第10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构成有机EL面板1的有机EL元件的第10实施方式。
图7是模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D的单位像素组的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与先前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形成为具备滤色器基板的顶部发射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先前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有机EL装置)ID包括:与基板20对置配置的滤色器基板40;和粘接基板20及滤色器基板40的粘接层35。并且,在基板20和滤色器基板40之间形成有由上述的像素电极23及阴极50所夹持的发光功能层110。
这里,滤色器基板40具有基板主体41和着色层42(42B、42G、42R)。
由于基板主体41是构成顶部发射型的有机EL面板的基板,所以,可采用玻璃基板等透明基板。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具有与基板20相同折射率(对于550nm波长的光,具有1.54的折射率)的玻璃基板作为基板主体41。
着色层42位于基板主体41和粘接层35之间,并且着色层42B、42G、42R的每一个与单位像素组Px的多个像素XB、XG、XR的每一个对应设置。即,着色层42B对应于蓝色发光的有机EL层60B,着色层42G对应于绿色发光的有机EL层60G,着色层42R对应于红色发光的有机EL层60R。
由此,由于有机EL层60B、60G、60R的各种颜色的发光光通过相同颜色的着色层,所以,从各像素XB、XG、XR的每一个射出的各种颜色光具有色浓度高的颜色。而且,通过具备这样的着色层42,可以进行有机EL层60B、60G、60R的发光的颜色补正。
此外,也可以代替有机EL层60B、60G、60R,具备各像素XB、XG、XR的每一个可进行白色发光的有机EL层。此时,通过白色光透过着色层42B能够从像素XB得到蓝色光,通过白色光透过着色层42G能够从像素XG得到绿色光,通过白色光透过着色层42R能够从像素XR得到红色光。
而且,在基板主体41和着色层42(42B、42G、42R)之间,在该基板主体41的表面30a的与蓝色像素XB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凸部(散射部)31。即,在从单位像素组Px中选择的蓝色像素XB中设置有凹凸部31。这里,“与蓝色像素XB对应的位置”意味着相对有机EL元件1D的实际显示区域4从垂直方向观察时,位于蓝色像素XB和凹凸部31重合的位置。另外,换言之,这样的凹凸部31是在基板主体41和着色层42之间,形成在基板主体41的表面41a的部位。
而且,这样的凹凸部31的形成方法与前述的凹凸部21的形成方法相同,通过对对置基板30的表面30a进行氟酸处理,可以形成高度为0.01~0.5μm的多个随机凹凸部31。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D中,在基板20上形成有反射膜24,在该反射膜24上形成有像素电极23。这里,像素电极23不一定由透明导电膜形成,也可以由金属反射膜形成。由此,无需反射膜24,能够削减制造工序数。
另外,在有机EL元件1D中,也可以对像素XB、XG、XR的每一个以不同的膜厚形成像素电极23,来调整光共振器的光学长度(参照图5、图6)。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有机EL层60(60B、60G、60R)发光,则发光光L通过阴极50及滤色器基板40直接射出,或由反射层24反射之后通过阴极50及滤色器基板40射出。此时,在形成有凹凸部31的蓝色像素XB中,当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向基板主体41入射时,由凹凸部31使其散射。
与之相对,在没有形成凹凸部31的以往例中,若光程变长,则光线从着色层42的透过范围偏离,导致亮度变暗。而且,即使在着色层42中存在吸收光谱,使得颜色移位被缓和,若峰值波长移位到长波长侧,则也会导致可识别的颜色移位。
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具有凹凸部31的蓝色像素XB中,当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向基板主体41入射时,由凹凸部31使其散射。因此,由于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束、即各种颜色的干涉光束随机地放射,所以,能够抑制从倾斜方向(广视角)观察有机EL元件1D时的颜色移位或亮度的减少。
表11
0° | 45° | |
第10实施方式 | 100% | 66.14% |
以往例 | 100% | 25.68% |
表11表示了对于从正面或倾斜方向观察蓝色像素XB的发光光时的相对亮度,将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D与以往的有机EL元件进行比较的结果。
表11的结果是仅使蓝色像素XB发光,其他像素作为非发光而测定的结果。
从表11中可以看出,在不具有凹凸部31的以往例中,相对亮度为25.68%,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亮度为66.14%。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确认抑制了蓝色像素XB亮度的减少。另外,通过抑制了亮度减少,可确认抑制了颜色移位。
(有机EL元件的第11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有机EL元件的第11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10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凹凸部31设置在与绿色像素XG对应的位置。另外,由于其他构成与第10实施方式相同,所以,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板主体41的表面41a的与绿色像素XG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凸部31。即,在从单位像素组Px中选择的绿色像素XG中设置有凹凸部31。这样的凹凸部31的形成方法与前述的凹凸部21的形成方法相同,通过对对置基板30的表面30a进行氟酸处理,可以形成高度为0.01~0.5μm的多个随机凹凸部31。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有机EL层60(60B、60G、60R)发光,则发光光L通过阴极50及滤色器基板40直接射出,或由反射层24反射之后通过阴极50及滤色器基板40射出。此时,在形成有凹凸部31的绿色像素XG中,当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向基板主体41入射之时,由凹凸部31使其散射。
因此,如上所述,由于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束、即各种颜色的干涉光束混合在一起,随机地放射,所以,能够抑制从倾斜方向(广视角)观察有机EL元件1C时的颜色移位或亮度的减少。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采用绿色的发光量比高分子系列少的低分子系材料时,由于可以使绿色的视角变宽,所以,容易得到高亮度广视角。
另外,即使由高分子材料构成有机EL层60G,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时也能取出550nm前后的光。
表12
0° | 45° | |
第11实施方式 | 100% | 50.28% |
以往例 | 100% | 44.61% |
表12表示了对于从正面或倾斜方向观察绿色像素XG的发光光时的相对亮度,将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D与以往的有机EL元件进行比较的结果。
表12的结果是仅使绿色像素XG发光,其他像素作为非发光而测定的结果。
从表12中可以看出,在不具有凹凸部31的以往例中,相对亮度为44.61%,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亮度为50.28%。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确认抑制了绿色像素XG亮度的减少。另外,通过抑制亮度减少,可确认抑制了颜色移位。
(有机EL元件的第12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有机EL元件的第12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10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凹凸部31设置在与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对应的位置。另外,由于其他构成与第10实施方式相同,所以,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板主体41的表面41a的与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凸部31。即,在从单位像素组Px中选择的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中设置有凹凸部31。这样的凹凸部31的形成方法与前述的凹凸部21的形成方法相同,通过对对置基板30的表面30a进行氟酸处理,可以形成高度为0.01~0.5μm的多个随机凹凸部31。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有机EL层60(60B、60G、60R)发光,则发光光L通过阴极50及滤色器基板40直接射出,或由反射层24反射之后通过阴极50及滤色器基板40射出。此时,在形成有凹凸部31的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中,当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向基板主体41入射时,由凹凸部31使其散射。
因此,如上所述,由于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束、即各种颜色的干涉光束混合在一起,随机地放射,所以,能够抑制从倾斜方向(广视角)观察有机EL元件1D时的颜色移位或亮度的减少。
表13
0° | 45° | 色差Δu′v′ | |
第12实施方式 | (0.33 0.33) | (0.344 0.344) | 0.010 |
以往例 | (0.33 0.33) | (0.38 0.36) | 0.032 |
表13表示了对于从正面或倾斜方向观察使单位像素组Px全部发光的白色光时的颜色坐标(x、y)和色差(Δu′v′),将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D和以往的有机EL元件进行比较的结果。
如表13所示,以往例的白色光的颜色坐标(x、y),在从正面观察时(0°)为(0.33 0.33),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时(45°)为(0.38 0.36),色差为0.032。在这样的以往例中,若从倾斜方向观察,则产生绿色光的颜色移位,或减少蓝色光的亮度,因此整体变成带红色的黄色系的白色光。
与之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白色光的颜色坐标(x、y),在从正面观察时(0°)为(0.33 0.33),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时(45°)为(0.344 0.344),色差为0.010。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中,从正面或倾斜方向观察都能确认几乎不会产生白色光的变色。
从表13可以看出,与不具有凹凸部31的以往例相比较,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大降低了从广视角观察时的颜色移位。
(有机EL元件的第13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构成有机EL面板1的有机EL元件的第13实施方式。
图8(A)是模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E的单位像素组的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顶部发射结构中的滤色器基板上形成有覆盖层。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面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有机EL装置)IE包括:与基板20对置配置的滤色器基板40;和粘接基板20及滤色器基板40的粘接层35。并且,在基板20和滤色器基板40之间形成有由上述的像素电极23及阴极50所夹持的发光功能层110。
这里,滤色器基板40,从基板主体41朝向发光功能层110具备:着色层42(42B、42G、42R)和覆盖层43。
而且,在有机EL装置1E中,也可以通过对像素XB、XG、XR的每一个以不同的膜厚形成像素电极23,来调整光共振器的光学长度(参照图5、图6)。
覆盖层43是由与着色层42不同折射率的树脂材料形成的层膜。而且,在覆盖层43和着色层42的界面处,在与蓝色像素XB对应的着色层42B的表面形成有凹凸部(散射部)45。即,在从单位像素组Px中选择的蓝色像素XB中设置有凹凸部45。另外,在绿色像素XG及红色像素XR中未形成这样的凹凸部45,而成为平坦面。
对这样的着色层42及覆盖层43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蓝色像素XB中,在基板主体41的表面形成由蓝色的丙稀酸材料构成的着色层42B,之后对该着色层42B进行10秒的臭氧等离子体处理。由此,使得着色层42B的表面具有0.01~0.5μm深度的随机凹凸,形成凹凸部45。然后,对绿色像素XG形成着色层42G,对红色像素XR形成着色层42R。之后,通过例如旋涂法形成覆盖层43。通过以上的工序,在基板主体41上形成了着色层42及覆盖层43。
另外,在形成了覆盖层43之后,通过利用粘接层35粘贴滤色器基板40和基板20,由此形成了有机EL元件1E。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有机EL层60(60B、60G、60R)发光,则发光光L通过阴极50及滤色器基板40直接射出,或由反射层24反射之后通过阴极50及滤色器基板40射出。此时,在形成有凹凸部45的蓝色像素XB中,当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向覆盖层43和着色层42B之间的界面入射时,由凹凸部45使其散射。因此,由于具有各种峰值波长的干涉光束射出方向发生了变化,所以,能够抑制从倾斜方向(广视角)观察有机EL元件1E时的颜色移位或亮度的减少。
(有机EL元件的第1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着,说明有机EL元件的第1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8(B)是模式地表示本变形例的有机EL元件1F的单位像素组的剖面图。本变形例与上面的第13实施方式不同的点在于,凹凸部45形成在覆盖层43上。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面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本变形例的有机EL元件(有机EL装置)1F中,覆盖层43是由与着色层42不同折射率的树脂材料形成的层膜。而且,在覆盖层43和粘接层35之间的界面处,在与蓝色像素XB对应的覆盖层43的表面形成有凹凸部45。并且,对绿色像素XG及红色像素XR未形成这样的凹凸部45,而成为平坦面。
对这样的覆盖层43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对蓝色像素XB形成着色层42B,对蓝色像素XG形成着色层42G,对红色像素XR形成着色层42R。然后,对着色层42B、42G、42R的表面通过例如旋涂法形成覆盖层43。之后,仅对与蓝色像素XB对应的覆盖层43进行10秒的臭氧等离子体处理。由此,蓝色像素XB的覆盖层43的表面具有0.01~0.5μm深度的随机凹凸,而形成凹凸部45。通过以上的工序,在基板主体41上形成了着色层42及覆盖层43。
另外,在形成了覆盖层43之后,通过利用粘接层35粘贴滤色器基板40和基板20,由此形成了有机EL元件1E。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有机EL层60(60B、60G、60R)发光,则发光光L通过阴极50及滤色器基板40直接射出,或由反射层24反射之后通过阴极50及滤色器基板40射出。此时,在形成有凹凸部45的蓝色像素XB中,当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向粘接层35和覆盖层43之间的界面入射时,由凹凸部45使其散射。因此,由于具有各种峰值波长的干涉光束射出方向发生了变化,所以,能够抑制从倾斜方向(广视角)观察时的颜色移位或亮度的减少。
表14
0° | 45° | |
第13实施方式 | 100% | 60.02% |
以往例 | 100% | 22.23% |
表14表示了对于从正面或倾斜方向观察上述第13实施方式的蓝色像素XB的发光光时的相对亮度,将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E与以往的有机EL元件进行比较的结果。
表14的结果是仅使蓝色像素XB发光,其他像素作为非发光而测定的结果。
从表14中可以看出,在不具有凹凸部45的以往例中,相对亮度为22.23%,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亮度为60.0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确认抑制了蓝色像素XB亮度的减少。另外,通过抑制了亮度减少,可确认抑了制颜色移位。
而且,在上述第1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表15
Δn | 0 | ±0.01 | ±0.03 | ±0.05 | ±0.07 | ±0.08 | ±0.09 | ±0.1 | ±0.3 | ±0.5 |
相对亮度 | 22.23% | 23.15% | 24.11% | 24.18% | 24.88% | 57.23% | 59.05% | 59.55% | 60.02% | 61.23% |
表15表示了对于第13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在使着色层42和覆盖层43之间的折射率差,或覆盖层43和粘接层35之间的折射率差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从倾斜方向观察蓝色像素XB的发光时(45°)的相对亮度。
另外,在表15中,“Δn”意味着着色层42和覆盖层43之间的折射率差,或覆盖层43和粘接层35之间的折射率差。而且,在表15中,Δn变为“0”,意味着未形成凹凸部45的情况。
从表15可以看出,在上述的折射率之差为0.08时,从45°视角观察的相对亮度为大约57%以上,而且,在折射率之差大于0.08时,可知相对亮度进一步变大。由此,通过形成凹凸部45,并使着色层42和覆盖层43之间的折射率差,或覆盖层43和粘接层35之间的折射率差为0.08以上,可确认抑制了蓝色像素XB亮度的减少。另外,通过抑制了亮度减少,可确认抑制了颜色移位。而且,无论Δn为正值或负值,都可确认得到了同样的效果。
(有机EL元件的第14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有机EL元件的第14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13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凹凸部45设置在与绿色像素XG对应的位置。另外,由于其他构成与第13实施方式相同,所以,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在绿色像素XG的着色层42G设置凹凸部45。即,在从单位像素组Px中选择的绿色像素XG中设置有凹凸部45。这样的凹凸部45的形成方法与第13实施方式相同,仅对相当于绿色像素XG的部分的着色层42G,形成具有高度为0.01~0.5μm的多个随机凹凸的凹凸部45。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有机EL层60(60B、60G、60R)发光,则发光光L通过阴极50及滤色器基板40直接射出,或由反射层24反射之后通过阴极50及滤色器基板40射出。此时,在形成有凹凸部45的绿色像素XG中,当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向覆盖层43和着色层42B之间的界面入射时,由凹凸部45使其散射。因此,由于具有各种峰值波长的干涉光束射出方向发生了变化,所以,能够抑制从倾斜方向(广视角)观察有机EL元件1E时的颜色移位或亮度的减少。
表16
0° | 45° | |
第14实施方式 | 100% | 48.66% |
以往例 | 100% | 40.22% |
表16表示了对于从正面或倾斜方向观察绿色像素XG的发光光时的相对亮度,将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E与以往的有机EL元件进行比较的结果。
表16的结果是仅使绿色像素XG发光,其他像素作为非发光而测定的结果。
从表16中可以看出,在不具有凹凸部45的以往例中,相对亮度为40.22%,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亮度为48.66%。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确认抑制了绿色像素XG亮度的减少。另外,通过抑制了亮度减少,可确认抑制了颜色移位。
(有机EL元件的第15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有机EL元件的第15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13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凹凸部45设置在与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对应的位置。另外,由于其他构成与第13实施方式相同,所以,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对蓝色像素XB的着色层42B和绿色像素XG的着色层42G设置凹凸部45。即,在从单位像素组Px中选择的蓝色像素XB及绿色像素XG中设置有凹凸部45。这样的凹凸部45的形成方法与第13实施方式相同,对着色层42B、42G形成具有高度为0.01~0.5μm的多个随机凹凸的凹凸部45。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有机EL层60(60B、60G、60R)发光,则发光光L通过阴极50及滤色器基板40直接射出,或由反射层24反射之后通过阴极50及滤色器基板40射出。此时,在形成有凹凸部45的蓝色像素XB及绿色像素XG中,当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向覆盖层43和着色层42B、42G之间的界面入射时,由凹凸部45使其散射。因此,由于具有各种峰值波长的干涉光束射出方向发生了变化,所以,能够抑制从倾斜方向(广视角)观察有机EL元件1E时的颜色移位或亮度的减少。
表17
0° | 45° | 色差Δu′v′ | |
第15实施方式 | (0.33 0.33) | (0.342 0.341) | 0.007 |
以往例 | (0.33 0.33) | (0.371 0.362) | 0.027 |
表17表示了对于从正面或倾斜方向观察使单位像素组Px全部发光的白色光时的颜色坐标(x、y)和色差(Δu′v′),将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E和以往的有机EL元件进行比较的结果。
如表17所示,以往例的白色光的颜色坐标(x、y),在从正面观察时(0°)为(0.33 0.33),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时(45°)为(0.371 0.362),色差为0.027。在这样的以往例中,若从倾斜方向观察,则产生绿色光的颜色移位,或减少蓝色光的亮度,因此整体变成带红色的黄色系的白色光。
与之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白色光的颜色坐标(x、y),在从正面观察时(0°)为(0.33 0.33),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时(45°)为(0.332 0.341),色差为0.007。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中,从正面或倾斜方向观察都能确认几乎不会产生白色光的变色。
从表17可以看出,与不具有凹凸部45的以往例相比较,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大降低了从广视角观察时的颜色移位。
(第16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构成有机EL面板1的有机EL元件的第16实施方式。
图9是模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G的单位像素组的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与先前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粘接层35中含有树脂粒子(粒子)。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面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有机EL装置)1G具备:与基板20对置配置的滤色器基板40;和粘接基板20及滤色器基板40的粘接层35。
粘接层35以例如丙稀酸或环氧等树脂填充剂35a为主材料,在与蓝色像素XG对应的位置含有多个树脂粒子(散射部)36。即,对从单位像素组Px中选择的蓝色像素XB设置树脂粒子36。这里,“与蓝色像素XB对应的位置”意味着相对有机EL元件1G的实际显示区域4从垂直方向观察时,位于蓝色像素XB和多个树脂粒子36重叠的位置。
这里,树脂填充剂35a和树脂粒子36之间的折射率不同。而且,树脂粒子36为粒子状即可,微视观察可以是树脂球体,也可以是树脂片。另外,并不局限于树脂材料,也可以是折射率与树脂填充剂35a不同的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
而且,在有机EL装置1G中,也可以对像素XB、XG、XR的每一个以不同的膜厚形成像素电极23,来调整光共振器的光学长度(参照图5、图6)。
并且,作为使树脂粒子36包含于树脂填充剂35a中的工序,可列举下述方法,即,在将树脂填充剂35a涂敷在滤色器基板40上或基板20上后,仅对相当于蓝色像素XB的部分分散树脂粒子36。或可举出将使树脂粒子36分散在树脂填充剂35a中的涂敷材料,通过分配器等仅喷出在相当于蓝色像素XB的部分,对绿色像素XG与红色像素XR仅喷出树脂填充剂35a的方法。
而且,通过将含有树脂粒子36及树脂填充剂35a的粘接层35涂敷在滤色器基板40上或基板20上后,使该基板20、40粘贴在一起,由此,形成了有机EL元件1G。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有机EL层60(60B、60G、60R)发光,则发光光L通过阴极50及滤色器基板40直接射出,或由反射层24反射之后通过阴极50及滤色器基板40射出。此时,在分散有多个树脂粒子36的蓝色像素XB中,当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透过粘接层35时,由树脂填充剂35a和树脂粒子36之间的折射率差使其散射。因此,由于具有各种峰值波长的干涉光束的行进方向因该折射率差而发生变化,所以,能够抑制从倾斜方向(广视角)观察有机EL元件1G时的颜色移位或亮度的减少。
表18
0° | 45° | |
第16实施方式 | 100% | 65.66% |
以往例 | 100% | 23.15% |
表18表示了对于从正面或倾斜方向观察蓝色像素XB的发光光时的相对亮度,将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G与以往的有机EL元件进行比较的结果。
表18的结果是仅使蓝色像素XB发光,其他像素作为非发光而测定的结果。
从表18中可以看出,在不具有树脂粒子36的以往例中,相对亮度为23.15%,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亮度为65.66%。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确认抑制了蓝色像素XB亮度的减少。另外,通过抑制了亮度减少,可确认抑制了颜色移位。
表19
Δn | 0 | ±0.01 | ±0.03 | ±0.05 | ±0.07 | ±0.08 | ±0.09 | ±0.1 | ±0.3 | ±0.5 |
相对亮度 | 23.15% | 23.42% | 23.80% | 24.99% | 25.23% | 60.28% | 61.87% | 62.59% | 65.66% | 65.82% |
表19表示了对于第16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G,在使树脂填充剂35a和树脂粒子36之间的折射率差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从倾斜方向观察蓝色像素XB的发光时(45°)的相对亮度。
另外,在表19中,“Δn”意味着树脂填充剂35a和树脂粒子36之间的折射率差。而且,在表19中,Δn为“0”意味着在粘接层35中不包含树脂粒子36的情况。
从表19可以看出,在上述的折射率差为0.08时,从45°视角观察的相对亮度为大约60%以上,而且,在折射率差大于0.08时,相对亮度进一步变大。由此,通过在粘接层35中含有树脂粒子36,并且使树脂填充剂35a和树脂粒子36之间的折射率差为0.08以上,可确认抑制了蓝色像素XB亮度的减少。而且,通过抑制了亮度减少,可确认抑制了颜色移位。另外,无论Δn为正值或负值,都可确认得到了同样的效果。
(有机EL元件的第17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有机EL元件的第17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16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多个树脂粒子36设置在与绿色像素XG对应的位置。另外,由于其他构成与第16实施方式相同,所以,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绿色像素XG对应地在粘接层35中含有树脂粒子36。即,在从单位像素组Px中选择的绿色像素XG中设置有树脂粒子36。这样在粘接层35中分散树脂粒子36的方法与第16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有机EL层60(60B、60G、60R)发光,则发光光L通过阴极50及滤色器基板40直接射出,或由反射层24反射之后通过阴极50及滤色器基板40射出。此时,在分散有多个树脂粒子36的绿色像素XG中,当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透过粘接层35时,由树脂填充剂35a和树脂粒子36之间的折射率差使其散射。因此,由于具有各种峰值波长的干涉光束的行进方向因该折射率差而发生了变化,所以,能够抑制从倾斜方向(广视角)观察有机EL元件1G时的颜色移位或亮度的减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采用绿色的发光量比高分子系少的低分子系材料的情况下,可以使绿色的视角变宽,所以,容易得到高亮度广视角。
而且,即使由高分子材料构成有机EL层60G,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时也能取出550nm前后的光。
表20
0° | 45° | |
第17实施方式 | 100% | 49.65% |
以往例 | 100% | 40.28% |
表20表示了对于从正面或倾斜方向观察绿色像素XG的发光光时的相对亮度,将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G与以往的有机EL元件进行比较的结果。
表20的结果是仅使绿色像素XG发光,其他像素作为非发光而测定的结果。
从表20中可以看出,在不具有树脂粒子36的以往例中,相对亮度为40.28%,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亮度为49.65%。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确认抑制了绿色像素XG亮度的减少。另外,通过抑制了亮度减少,可确认抑制了颜色移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分散有折射率不同的树脂片或树脂球的粘接层35,而得到了上述的效果,但是,只要是具有散射功能的树脂,则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
(有机EL元件的第18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有机EL元件的第18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16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多个树脂粒子36设置在与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对应的位置。另外,由于其他构成与第16实施方式相同,所以,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对应地在粘接层35中含有树脂粒子36。即,在从单位像素组Px中选择的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中设置有树脂粒子36。这样在粘接层35中分散树脂粒子36的方法与第16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有机EL层60(60B、60G、60R)发光,则发光光L通过阴极50及滤色器基板40直接射出,或由反射层24反射之后通过阴极50及滤色器基板40射出。此时,在分散有多个树脂粒子36的绿色像素XG及蓝色像素XB中,当具有各种光程的干涉光透过粘接层35时,由树脂填充剂35a和树脂粒子36之间的折射率差使其散射。因此,由于具有各种峰值波长的干涉光束的行进方向因该折射率差而发生了变化,所以,能够抑制从倾斜方向(广视角)观察有机EL元件1G时的颜色移位或亮度的减少。
表21
0° | 45° | 色差Δu′v′ | |
第18实施方式 | (0.33 0.33) | (0.348 0.344) | 0.012 |
以往例 | (0.33 0.33) | (0.38 0.35) | 0.032 |
表21表示了对于从正面或倾斜方向观察使单位像素组Px全部发光的白色光时的颜色坐标(x、y)和色差(Δu′v′),将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G和以往的有机EL元件进行比较的结果。
如表21所示,以往例的白色光的颜色坐标(x、y),在从正面观察时(0°)为(0.33 0.33),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时(45°)为(0.38 0.35),色差为0.032。在这样的以往例中,若从倾斜方向观察,则产生绿色光的颜色移位,或减少蓝色光的亮度,因此整体变成带红色的黄色系的白色光。
与之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白色光的颜色坐标(x、y),在从正面观察时(0°)为(0.33 0.33),在从倾斜方向观察时(45°)为(0.348 0.344),色差为0.012。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中,无论从正面或倾斜方向观察都能确认几乎不会产生白色光的变色。
从表21可以看出,与不具有凹凸部31的以往例相比较,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大降低了从广视角观察时的颜色移位。
(电子设备)
接着,对本发明的电子设备进行说明。
电子设备具有上述的有机EL面板1作为显示部,具体而言,可举出图10所示的电子设备。
图10(a)是表示便携电话的一例的立体图。在图10(a)中,便携电话1000具备使用了上述有机EL面板1的显示部1001。
图10(b)是表示手表型电子设备的一例的立体图。在图10(b)中,手表1100具备使用了上述有机EL面板1的显示部1101。
图10(c)是表示文字处理机、个人计算机等便携式信息处理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在图10(c)中,信息处理装置1200包括:键盘等输入部1201、使用了上述有机EL面板1的显示部1202、和信息处理装置主体(框体)1203。
由于图10(a)~(c)所示的各个电子设备具有使用了上述有机EL面板(有机EL装置)1的显示部1001、1101、1202,所以,实现了构成显示部的有机EL装置的高亮度化,并且抑制了颜色移位。
Claims (15)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在基板上具备:具有夹持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功能层的像素;和由多个所述像素构成的单位像素组,
对从所述单位像素组中选择的像素,设置使所述发光功能层的发光光散射的散射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单位像素组中,
所述多个像素分别是射出红色、绿色以及蓝色光的像素,
所述散射部形成于绿色像素或/和蓝色像素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射部,通过在所述基板和所述发光功能层之间具有所述基板的表面可散射可见光的凹凸部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散射部接触而形成平坦化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坦化层的折射率与所述基板的折射率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射部是形成在所述凹凸部的反射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基板对置的对置基板;和粘接所述基板以及所述对置基板的粘接层,
所述散射部是在所述对置基板和所述发光功能层之间,形成在所述对置基板表面上的凹凸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接层的折射率与所述对置基板的折射率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基板对置配置的滤色器基板;和粘接所述基板以及所述滤色器基板的粘接层,
该滤色器基板,从该滤色器基板朝向所述发光功能层具有:基板主体、和与所述单位像素组的所述多个像素分别对应的多种颜色的着色层,
所述散射部是在所述基板主体和所述着色层之间,形成在所述基板主体表面上的凹凸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基板对置配置的滤色器基板;和粘接所述基板以及所述滤色器基板的粘接层,
该滤色器基板,从该滤色器基板朝向所述发光功能层具有:基板主体、与所述单位像素组的所述多个像素分别对应的多种颜色的着色层、和覆盖层,
所述散射部是在所述覆盖层的表面或所述着色层的表面形成的凹凸部。
11、根据权利要求7~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接层具有树脂填充剂和作为所述散射部的粒子,
该粒子的折射率与所述树脂填充剂的折射率不同。
12、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在基板上具备:具有夹持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功能层的像素;和由多个所述像素构成的单位像素组,
所述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在从所述单位像素组中选择的像素中,形成使所述发光功能层的发光光散射的散射部的工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散射部的工序,通过对所述基板实施氟酸处理,或对所述基板图案形成硅氧化物、硅氮化物以及树脂层中的任意一个,在所述基板形成凹凸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散射部的工序,在形成树脂层之后,通过对该树脂层实施臭氧等离子体处理,在该树脂层形成凹凸部。
15、一种电子设备,具备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256080A JP4432863B2 (ja) | 2005-09-05 | 2005-09-05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JP2005-256080 | 2005-09-05 | ||
JP2005256080 | 2005-09-0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29706A true CN1929706A (zh) | 2007-03-14 |
CN1929706B CN1929706B (zh) | 2011-06-15 |
Family
ID=37829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12811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29706B (zh) | 2005-09-05 | 2006-09-04 |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567030B2 (zh) |
JP (1) | JP4432863B2 (zh) |
KR (1) | KR100782066B1 (zh) |
CN (1) | CN1929706B (zh) |
TW (1) | TWI344801B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90899A (zh) * | 2007-08-27 | 2010-07-28 |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 有机el发光元件 |
CN103594482A (zh) * | 2012-08-14 | 2014-02-19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
CN103904102A (zh) * | 2012-12-26 | 2014-07-02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 |
CN108400248A (zh) * | 2018-03-06 | 2018-08-14 |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1403630A (zh) * | 2017-03-08 | 2020-07-10 |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 有机el设备的制造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411683A1 (en) * | 2002-11-13 | 2004-05-13 | Luxell Technologies Inc. | Oled with contrast enhancement features |
KR20080069076A (ko) * | 2007-01-22 | 2008-07-2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유기발광디스플레이 |
CN101680607A (zh) * | 2007-05-02 | 2010-03-24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在折叠或展开结构中使用oled面板的发光设备 |
KR20090089151A (ko) * | 2008-02-18 | 2009-08-2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US8222804B2 (en) * | 2008-11-17 | 2012-07-17 |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 Tiled OLED device with edge light extraction |
KR101317577B1 (ko) * | 2009-04-09 | 2013-10-11 |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 유기 일렉트로루미네슨스 표시 장치 |
KR101321878B1 (ko) * | 2009-09-25 | 2013-10-28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 |
JP5682319B2 (ja) * | 2011-01-12 | 2015-03-11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有機el表示装置、当該有機el表示装置に組み込まれるカラーフィルタおよびカラー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 |
JP2013016464A (ja) * | 2011-06-07 | 2013-01-24 | Canon Inc | 表示装置 |
KR101400389B1 (ko) * | 2011-11-01 | 2014-05-28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발광소자 |
US20150069349A1 (en) * | 2012-03-08 | 2015-03-12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Method of prepar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
JP5703251B2 (ja) * | 2012-03-23 | 2015-04-15 | 株式会社東芝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
JP2014011094A (ja) * | 2012-07-02 | 2014-01-20 |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 有機el素子用基板および有機el素子 |
JP6099420B2 (ja) * | 2013-02-08 | 2017-03-22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発光装置 |
JP6197404B2 (ja) * | 2013-06-26 | 2017-09-20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電子機器 |
KR20150012520A (ko) | 2013-07-25 | 2015-02-04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KR20150086763A (ko) * | 2014-01-20 | 2015-07-29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발광형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
KR102614071B1 (ko) * | 2016-10-31 | 2023-12-14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
DE102017107696A1 (de) * | 2017-01-12 | 2018-07-12 | Osram Oled Gmbh | Organisches Licht emittierendes Bauelement |
TWI676311B (zh) * | 2018-05-17 | 2019-11-0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電激發光元件及其形成方法 |
CN113748531B (zh) | 2019-04-18 | 2024-05-21 | 3M创新有限公司 | 具有颜色校正部件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
JP6926309B1 (ja) | 2020-08-19 | 2021-08-25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バリアフィルム、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波長変換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94870A (en) * | 1991-12-30 | 1994-03-15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ulticolor image display device |
JPH11329742A (ja) * | 1998-05-18 | 1999-11-30 | Idemitsu Kosan Co Ltd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発光装置 |
JP4314687B2 (ja) | 1999-09-07 | 2009-08-19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7233026B2 (en) * | 2000-03-23 | 2007-06-19 | Emagin Corporation | Light extraction from color changing medium layers i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s |
US6777871B2 (en) * | 2000-03-31 | 2004-08-17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with enhanced light extraction |
TW527848B (en) * | 2000-10-25 | 2003-04-1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utilizing thereof |
JP2002251145A (ja) * | 2001-02-23 | 2002-09-0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発光表示装置 |
KR100568534B1 (ko) * | 2001-09-22 | 2006-04-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자결정 구조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용 투명 기판, 이의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
KR100437886B1 (ko) | 2001-09-25 | 2004-06-30 | 한국과학기술원 | 고발광효율 광결정 유기발광소자 |
KR100581850B1 (ko) * | 2002-02-27 | 2006-05-22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와 그 제조 방법 |
KR100477104B1 (ko) * | 2002-05-08 | 2005-03-18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발광효율이 개선된 평판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
JP4192494B2 (ja) * | 2002-05-14 | 2008-12-10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発光パネル |
JP2004022438A (ja) * | 2002-06-19 | 2004-01-22 | Sharp Corp | 表示装置 |
JP4136799B2 (ja) * | 2002-07-24 | 2008-08-20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El表示素子の形成方法 |
TWI250342B (en) * | 2002-09-30 | 2006-03-01 | Seiko Epson Corp | Electro-opt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TWI298003B (en) * | 2002-10-23 | 2008-06-11 | Toppoly Optoelectronics Corp | Top emission light emitting display with reflection layer |
JP2004205974A (ja) * | 2002-12-26 | 2004-07-22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2次元マトリクス素子、2次元マトリクス平面表示素子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
US7030555B2 (en) * | 2003-04-04 | 2006-04-18 |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planar light sourc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
JP2004363049A (ja) * | 2003-06-06 | 2004-12-24 | Seiko Epson Corp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並びに、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
JP4557755B2 (ja) * | 2004-03-11 | 2010-10-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基板、導電性基板および有機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の各々の製造方法 |
TW200536431A (en) * | 2004-04-19 | 2005-11-01 | Au Optronics Corp |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JP4695345B2 (ja) * | 2004-05-18 | 2011-06-08 |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
JP2006228677A (ja) * | 2005-02-21 | 2006-08-31 | Matsushita Toshiba Picture Display Co Ltd | 多色発光装置 |
JP4756318B2 (ja) * | 2005-03-23 | 2011-08-24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色変換フィル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色変換発光デバイス |
US20060232195A1 (en) * | 2005-04-14 | 2006-10-19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OLED device having improved light output |
US20070103056A1 (en) * | 2005-11-08 | 2007-05-10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OLED device having improved light output |
-
2005
- 2005-09-05 JP JP2005256080A patent/JP443286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7-17 US US11/457,928 patent/US756703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9-01 KR KR1020060084192A patent/KR100782066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6-09-01 TW TW095132466A patent/TWI344801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6-09-04 CN CN2006101281154A patent/CN192970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90899A (zh) * | 2007-08-27 | 2010-07-28 |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 有机el发光元件 |
CN103594482A (zh) * | 2012-08-14 | 2014-02-19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
US9991470B2 (en) | 2012-08-14 | 2018-06-05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
CN103594482B (zh) * | 2012-08-14 | 2018-09-21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
CN103904102A (zh) * | 2012-12-26 | 2014-07-02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 |
CN103904102B (zh) * | 2012-12-26 | 2018-04-06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 |
CN111403630A (zh) * | 2017-03-08 | 2020-07-10 |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 有机el设备的制造方法 |
CN108400248A (zh) * | 2018-03-06 | 2018-08-14 |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08400248B (zh) * | 2018-03-06 | 2020-10-09 |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432863B2 (ja) | 2010-03-17 |
TWI344801B (en) | 2011-07-01 |
JP2007073219A (ja) | 2007-03-22 |
KR100782066B1 (ko) | 2007-12-04 |
US20070052345A1 (en) | 2007-03-08 |
CN1929706B (zh) | 2011-06-15 |
US7567030B2 (en) | 2009-07-28 |
TW200723941A (en) | 2007-06-16 |
KR20070026238A (ko) | 2007-03-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29706A (zh) |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 |
CN1170458C (zh) | 有源驱动型有机el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278295C (zh) | 有机发光显示器 | |
CN1389085A (zh) | 有机el显示装置 | |
CN1227714C (zh) | 薄膜形成器件,形成薄膜的方法和自发光器件 | |
CN1244896C (zh) | 电子装置 | |
CN1252665C (zh) | 电致发光显示器件及电子装置 | |
CN1741115A (zh) | 显示装置、其驱动方法和电子器件 | |
CN1225150C (zh) |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271725C (zh) | 显示装置 | |
CN1631058A (zh) | 有机el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671262A (zh) |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 |
CN1893144A (zh) | 复合材料及其发光元件、发光装置和电子装置 | |
CN1181708C (zh) | 采用电致发光的发光设备和显示设备 | |
CN1897775A (zh) | 发光器件和电子器件 | |
CN1449229A (zh) | 发光装置和制造这种发光装置的方法 | |
CN1458640A (zh) | 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897252A (zh) | 场致发光装置、场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和电子仪器 | |
CN1855465A (zh) | 半导体器件和显示器 | |
CN1893145A (zh) | 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 | |
CN1575064A (zh) | 发光装置及其形成方法 | |
CN1886769A (zh) | 制造显示设备的方法 | |
CN1904989A (zh) | 显示装置、驱动方法及其电子装置 | |
CN1941029A (zh) |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892734A (zh) | 显示装置、电子装置和驱动显示装置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15 Termination date: 20150904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