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13089A - 电子发射器件、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和平板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发射器件、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和平板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13089A CN1913089A CNA2006101108146A CN200610110814A CN1913089A CN 1913089 A CN1913089 A CN 1913089A CN A2006101108146 A CNA2006101108146 A CN A2006101108146A CN 200610110814 A CN200610110814 A CN 200610110814A CN 1913089 A CN1913089 A CN 191308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gative electrode
- electron emission
- grid
- electronic emitter
-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63/00—Cathode-ray or electron-stream lamps
- H01J63/02—Details, e.g. electrode, gas filling, shape of vesse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00—Details of electrodes, of magnetic control means, of screens, or of the mounting or spacing thereof, common to two or more basic types of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1/02—Main electrodes
- H01J1/30—Cold cathodes, e.g. field-emissive cathod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9/00—Details of cathode-ray tubes or of electron-beam tubes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 H01J31/00
- H01J29/46—Arrangements of electrodes and associated parts for gener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ray or beam, e.g. electron-optical arrangement
- H01J29/48—Electron guns
- H01J29/481—Electron guns using field-emission, photo-emission, or secondary-emission electron sourc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00—Details of electron-optical or ion-optical arrangements or of ion traps common to two or more basic types of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3/02—Electron guns
- H01J3/021—Electron guns using a field emission, photo emission, or secondary emission electron sourc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00—Details of electron-optical or ion-optical arrangements or of ion traps common to two or more basic types of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3/08—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intensity of ray or beam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1/00—Cathode ray tubes; Electron beam tubes
- H01J31/08—Cathode ray tubes; Electron beam tubes having a screen on or from which an image or pattern is formed, picked up, converted, or stored
- H01J31/10—Image or pattern display tubes, i.e. having electrical input and optical output; Flying-spot tubes for scanning purposes
- H01J31/12—Image or pattern display tubes, i.e. having electrical input and optical output; Flying-spot tubes for scanning purposes with luminescent screen
- H01J31/123—Flat display tubes
- H01J31/125—Flat display tubes provided with control means permitting the electron beam to reach selected parts of the screen, e.g. digital selection
- H01J31/127—Flat display tubes provided with control means permitting the electron beam to reach selected parts of the screen, e.g. digital selection using large area or array sources, i.e. essentially a source for each pixel group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63/00—Cathode-ray or electron-stream lamps
- H01J63/06—Lamps with luminescent screen excited by the ray or stream
Landscapes
- Cathode-Ray Tubes And Fluorescent Screens For Display (AREA)
- Discharge Lamps And Accessories Thereof (AREA)
- Cold Cathode And The Manufacture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提高了电子发射效率的电子发射器和使用电子发射器具有新结构的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其中有效地阻止了阳极和阴极之间的电场,并且通过低栅极电压连续和稳定地发射电子,由此改善了发光的均匀性和发光效率。还提供了一种应用具有电子发射器的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的平板显示装置。电子发射器包括底部基板;形成在底部基板上的阴极;形成在底部基板上并且当存在多于一个的阴极时和阴极交替隔开的栅极;设置在阴极的表面上的电子发射层;和形成在阴极或者栅极上并高于相应的电极的辅助电极。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5年7月29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申请NO.2005-65428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在此引作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方案涉及电子发射器件、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和具有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的平板显示装置,更尤其是涉及具有改善了电子发射效率和发光均匀性的电子发射器件、应用电子发射器件的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和具有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的平板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电子发射器件可以分成使用热电子阴极作为电子发射源的电子发射器件和使用冷阴极作为电子发射源的电子发射器件。使用冷阴极作为电子发射源的电子发射器件包括场发射阵列(FEA)型器件、表面传导发射(SCE)型器件、金属绝缘体金属(MIM)型器件、金属绝缘体半导体(MIS)型器件、发射电子表面发射(BSE)型器件等。本发明的方案涉及FEA型器件。
FEA型电子发射器件使用这样的原理,当使用具有低功函数或者高β函数的材料作为电子发射源时,由于电势该材料在真空中容易发射电子。已经研发出了应用锥形尖端结构的FEA器件,这种结构是由以下材料构成的,例如Mo、Si作为主要成分,碳族材料例如石墨、金刚石类碳(DLC)等,或者纳米结构,例如纳米管、纳米线等。
根据阴极和栅极的布置FEA型电子发射器件可以分成顶栅型和底栅型。根据电极的数量FEA可以分成两电极、三电极或者四电极型发射器件。
已经将这种研究实施到使用电子发射器件作为非发射显示器件的背光单元的方法中。
图1描述了常规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3。
参考图1,常规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3包括前面板1和电子发射器件2。前面板1包括前基板90、形成在前基板90的下表面上的阳极80和涂覆在阳极80上的磷光体层70。
电子发射器件2包括和前基板90相对并平行的底部基板10、以带状形成在底部基板10上的阴极20、以带状形成并平行于阴极20的栅极30和分别围绕阴极20和栅极30形成的电子发射层40和50。在围绕阴极20和栅极30的电子发射层40和50之间形成电子发射间隙G。
在前面板1和电子发射器件2之间的间隔中维持低于周围大气压力的真空,并且在前面板1和电子发射器件2之间设置隔板60,以便于支撑由前面板1和电子发射器件2之间的真空产生的压力,并保护发光间隔103。
在上述的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3中,通过栅极30和阴极20之间产生的电场,电子从电子发射层40和50中的一个中发射出,也就是,从围绕阴极20形成的电子发射层40发出。最初发射的电子朝着栅极30行进,然后由阳极80的强电场牵引并朝着阳极80移动。
然而,在阳极80和阴极20之间产生的电场干扰在栅极30和阴极20之间的电场,并由此干扰二极管放电,也就是,出现由于阳极80的电场导致的电子发射和电子加速。
而且,由于磷光体材料的发光特性,在由入射到磷光体材料上的电子发射光的预定时间周期中,其它入射电子不能有助于发光。因此,通过将入射电子增加到超过磷光体层70上的饱和程度不能改善发光效率并且通过高阳极电压的电子发射对于能量效率方面不利。换句话说,为了获得最佳的效率,必须通过低栅极电压稳定地和有规则地发射电子,并且同时必须通过强的阳极电压均匀地加速发射的电子。然而,当通过强的阳极电压发射电子时,高效的电子发射和发光变得不可能。因此,需要具有新结构的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其中在该新结构中可以阻止阳极80和阴极20之间的电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方案提供具有改善了电子发射效率的电子发射器件和具有使用电子发射器件的新结构的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其中可以有效地阻止电子发射器件中阳极和阴极之间的电场,并由低栅极电压连续和稳定地发射电子,由此改善发光的均匀性和发光效率。
本发明的方案还提供了应用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的平板显示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了一种电子发射器件,包括:底部基板;形成在底部基板上的阴极;形成在底部基板上并和阴极隔开的栅极,并且当有多于一个的阴极和/或栅极时,栅极和阴极交替;设置在阴极表面上的电子发射层;和形成在阴极和栅极的其中一个上面并从基板远离阴极和栅极延伸的辅助电极。尽管不是在所有的方案中都需要,但是可以在阴极和栅极上形成辅助电极。
尽管不是在所有的方案中都需要,但是可以在阴极的两侧上形成电子发射层。电子发射层可以设置在阴极的一侧上,可以设置电子发射层覆盖阴极。
尽管不是在所有的方案中都需要,但是电子发射层可以包括选自碳类材料和纳米材料的电子发射材料,其中碳类材料选自由碳纳米管、石墨、金刚石和金刚石类碳组成的组,以及纳米材料选自由纳米管、纳米线、纳米棒和纳米针组成的组。
尽管不是在所有的方案中都需要,但是可以在阴极和栅极之间形成具有预定厚度的绝缘层。
尽管不是在所有的方案中都需要,但是可以以带状形成阴极和栅极。
尽管不是在所有的方案中都需要,但是可以在阴极中形成预定长度和宽度的凸起,在这种情况中,可以在栅极中形成对应于在阴极中形成的凸起的凹陷。
尽管不是在所有的方案中都需要,但是可以在阴极中形成预定长度和宽度的凹陷,在这种情况中,可以在栅极中形成对应于在阴极中形成的凹陷的凸起。
尽管不是在所有的方案中都需要,但是可以在阴极中形成具有预定曲率的弯曲表面。弯曲表面可以朝着栅极凸起或者朝着栅极凹陷。
尽管不是在所有的方案中都需要,但是阴极在其两侧上都具有带有凹陷和凸起表面的平面,并且栅极可以具有对应于阴极的平面形式的平面形式,以基本上和阴极隔开预定距离。
尽管不是在所有的方案中都需要,但是阴极的两个弯曲表面围绕阴极的中心可以是对称的或者围绕电极的中心线具有基本相同的平面形式。而且,可以在栅极中形成对应于在阴极中形成的弯曲表面的弯曲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可以在阴极或者栅极上形成辅助电极。尽管不是在所有的方案中都需要,但是辅助电极具有对应于阴极或者栅极的平面形式且与其电连接的水平横截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案,提供了一种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包括:含有阳极和磷光体层的前基板;和前基板隔开预定距离的底部基板;形成在底部基板上的多个阴极;交替地形成在底部基板上和阴极隔开的多个栅极;形成在朝着栅极的每个阴极侧上的电子发射层;维持前基板和底部基板之间的距离的隔板;和形成在每个阴极上并从底部基板远离阴极延伸的辅助电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案,提供了一种平板显示装置,包括: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和非发射的显示器件,该非发射的显示器件形成在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的前面以控制从电子发射器件提供的光,以获得图像。
尽管不是在所有的方案中都需要,但是非发射的显示器件可以是液体显示器件。
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部分地描述本发明另外的方案和域优点,并且通过说明书本发明另外的方案和/或优点将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可以获得另外的方案和/或优点。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从对实施例的以下描述中本发明的这些和/或其它方案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并更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常规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的透视图;
图3是沿着图2的线III-III切割的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的横截面图;
图4到6是根据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构成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的电子发射器件的横截面图;
图7是沿着图3的线VII-VII切割的电子发射器件的平面图;
图8到14是根据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构成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的电子发射器件的平面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平板显示装置的透视图;
图16是沿着图15的线X VI-X VI切割的平板显示装置的部分横截面图;和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显示设备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具体作出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参考,其中的例子在附图中描述,其中在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为了解释本发明,以下将结合
附图描述实施例。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100的透视图;图3是沿着图2的线III-III切割的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100的横截面图。
参考图2和图3,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100包括彼此面对并且彼此平行设置以形成真空空间103的前面板101和电子发射器件102,和维持前面板101和电子发射器件102之间的距离的隔板60。
前面板101包括前基板90、设置在前基板90的下表面上的阳极80和设置在阳极80的下表面上的磷光体层70(参见图3)。
电子发射器件102包括与前基板90平行且间隔预定距离设置的底部基板110,由此在前面板101和电子发射器件102之间形成真空空间103、形成在底部基板110的表面上的阴极120、和阴极120隔开且平行的栅极130、设置在阴极120的一侧以和栅极130相对的电子发射层150,和形成在阴极120的上表面上的辅助电极125。
阳极80施加高电压使得电子高速碰撞磷光体层70,该高电压对于加速从电子发射层150发射的电子是必须的。通过电子激发磷光体层70,并从高电势变化到低电势,由此发出可见光。
尽管不是在所有的方案中都需要,但是当存在多于一个的阴极120和/或栅极130时,阴极120和栅极130交替地布置在底部基板110上,并可以在阴极120的两侧上形成电子发射层150。
将前面板101和电子发射器件102之间的真空空间103保持为低于周围大气压力的压力,并且在前面板101和电子发射器件102之间设置隔板60,以维持在前面板101和电子发射器件102之间由真空产生的压力,并隔开真空空间103。隔板60是由绝缘材料例如非导电的陶瓷或玻璃构成的。在隔板60上的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100的运行过程中,电子可以聚集,并发射这些聚集的电子,可以用导电材料涂覆隔板60。
阴极120和栅极130形成电场,以容易地从电子发射层150发射电子。
辅助电极125电连接到阴极120并朝着阳极80延伸,并由此阻止在阳极80和阴极120之间产生的电场干扰电子发射层150。因此,通过施加到栅极130的电压控制电子发射,通过阳极80形成的电场只能加速发射的电子。由此改善了电子发射效率和磷光体的发光效率,并且电子发射的均匀性和发光的均匀性提高了。
尽管不是在所有的方案中都需要,但是可以在阴极120和栅极130之间另外设置具有预定厚度的绝缘层。绝缘层(未示出)绝缘电子发射层150和栅极130,并可以阻止栅极130和阴极120之间的短路。
在下文中,将描述构成上述电子发射背光单元100的部件的材料。
尽管不是在所有的方案中都需要,但是前基板90和底部基板110是具有预定厚度的板部件,并可以由石英玻璃、包括杂质例如少量Na的玻璃、平板玻璃、用SiO2涂覆的玻璃基板、氧化铝基板或者陶瓷基板构成。
尽管不是在所有的方案中都需要,但是阴极120、栅极130和辅助电极125可以由普通的导电材料构成。普通导电材料的例子包括金属(例如Al、Ti、Cr、Ni、Au、Ag、Mo、W、Pt、Cu、Sn、In、Sb或者Pb)或者其合金、由例如Pd、Ag、RuO2和Pd-Ag的任何一种金属或者其氧化物和玻璃构成的导电材料、透明导电材料,例如ITO、In2O3和SnO2,以及半导体材料,例如多晶硅。
尽管不是在所有的方案中都需要,但是由于电场发射电子的电子发射层150可以由纳米尺寸的任何电子发射材料构成。可以优选具有低功函数和高β函数的碳类材料,例如碳纳米管(CNT)、石墨、金刚石和金刚石类碳。CNT尤其具有良好的电子发射特性,并可以在低压时被驱动。因此,使用CNT作为电子发射材料的器件可以应用到更大的电子发射显示器。
如下操作上述实施例的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100。
为了电子发射,向阴极120施加负(-)电压,并向栅极130施加正(+)电压以从形成在阴极120上的电子发射层150发射电子。而且,将强(+)电压施加到阳极80,以加速向着阳极80发射的电子。由此从电子发射层150发射电子,并向着栅极130行进,然后向着阳极80加速。向着阳极80加速的电子和在阳极80处的磷光体层70碰撞,并由此产生可见光。
由于辅助电极125比阴极120更靠近阳极80形成,所以可以阻止由阳极80形成的电场干扰阴极120和栅极130之间的电场。因此,阳极80只加速电子,由此使得可以用栅极130容易控制电子发射,由此最大化了发光的均匀性和磷光体的发光效率并阻止二极管放电。
在下文中,将描述在图2和3中所示的电子发射器件的其它例子的实施例。
图4到6是根据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构成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的电子发射器件的横截面图。
如图4所示,电子发射层150可以只形成在阴极120的一侧上。而且,如图5所示,可以设置电子发射层150以覆盖阴极120。根据生产工艺或者电子发射材料的数量,多种布置的电子发射层150也是可以的。
同时,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可以不在阴极120上形成辅助电极135,而是可以在栅极130的任一个上形成。在这种情况中,辅助电极135还屏蔽了阳极80的电场,并帮助栅极130容易控制电子发射。
图7是沿着图3的线VII-VII切割的电子发射器件102的平面图;图8到1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构成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的电子发射器件的平面图。
如图7所示,阴极120和栅极130可以以带状图案布置,并彼此平行地形成。而且,为了增加电子发射层150的表面面积,如图8到13所示,可以在阴极120和栅极130中形成凸起、凹陷或者弯曲的表面。
换句话说,如图8和9所示,阴极120包括在栅极130处具有预定曲率的弯曲表面120a和120b,并可以在弯曲表面120a和120b中形成电子发射层150。弯曲表面120a和120b可以是朝着栅极130的凹陷表面120a(参见图5)或者朝着栅极130的凸起表面120b(参见图6)。在这种情况中,可以在栅极130中形成分别对应于弯曲表面120a和120b的弯曲表面130a和130b。
如图10所示,阴极120包括在栅极130处具有预定长度和宽度的凹陷120c,并可以在凹陷120c的表面上形成电子发射层150。然后在栅极130中形成对应于凹陷120c的形状的凸起130c。
可替换地,如图11所示,阴极120包括凸起120d,以及可以在凸起120d上形成电子发射层150。然后在栅极130中形成对应于凸起120d的形状的凹陷130d。
在阴极120和栅极130中形成的凹陷和凸起的形状不局限于矩形,并可以是梯形或者其它多边形。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将辅助电极125表示成线性的,但是辅助电极125的形状可以具有对应于阴极120的平面表面的水平横截面。
如图12和13所示,阴极120和栅极130的平面可以是连续弯曲的。在这种情况中,如图12所示,可以围绕阴极120的中心在阴极120的两侧上形成具有相同形状的两个平面。而且,如图13所示,阴极120和栅极130围绕阴极120的中心具有对称的平面。如图12和13所示,当阴极120和栅极130具有连续弯曲的表面时,增加了用于电子发射层的表面面积,并由此可以最大化电流密度。
同时,如图14所示,可以以规则间隔布置形成在阴极120上的电子发射层150。在这种情况中,可以减少构成电子发射层150的电子发射材料的量。换句话说,磷光体层70发出和达到电流密度某个值的电流密度成比例的可见光,但是超过了某个饱和的电流密度,可见光的强度不随着电流密度的提高而增加。因此,通过优化电流密度可以减少电子发射材料的不必要的消耗,该电流密度可以最大化包含在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中的磷光体层70中的可见光的效率。而且,如果在生产过程很难连续地制造电子发射层150,那么可以在某个预定的部分中不连续地制造电子发射层150。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可以使用上述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100作为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单元,并且,在这种情况中,可以彼此基本平行地设置阴极120和栅极130。而且,磷光体层70可以由发出所需颜色的可见光的磷光体或者以一定适合比例发出红、绿和蓝光的混合色以获得白光的磷光体构成。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平板显示装置的透视图;以及图16是沿着图15的线X VI-X VI切割的平板显示装置的部分横截面图。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平板显示装置是包括液晶显示器700和给液晶显示器700提供光的背光单元100的非发射显示器。将传输图像信号的软印刷电路板720贴附到液晶显示器700,并设置隔板730以维持与设置在液晶显示器700的背面的背光单元100的一定距离。尽管在图15中只示出了一个隔板730,但是可以布置另外的隔板730,以维持背光单元100和液晶显示器700之间的距离。
背光单元是根据本发明的前述实施例的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100的其中一个,并通过连接电缆104对其提供电源,以及通过前面板90发射可见光V,以向液晶显示器700提供可见光V。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6描述本实施例的平板显示装置的结构和运行。
在图16中所示的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100可以是本发明的多种实施例中的其中一种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100。如图16所示,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100是由彼此隔开预定距离的前面板101和电子发射器件102构成的。本实施例的前面板101和电子发射器件102和前面的实施例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不再重复对其的描述。由设置在电子发射器件102中的阴极120和栅极130形成的电场使电子发射。由设置在前面板101上的阳极80形成的电场加速电子,并且电子与磷光体层70碰撞,由此产生可见光V。可见光V朝着液晶显示器700行进。
液晶显示器700包括前基板505、形成在前基板505上的缓冲层510和以预定图案形成在缓冲层510上的半导体层580。在半导体层580上形成第一绝缘层520,在第一绝缘层520上以预定图案形成栅极590,并在栅极590上形成第二绝缘层530。在形成第二绝缘层530之后,使用工艺例如干法刻蚀或者类似的工艺刻蚀第一和第二绝缘层520和530,并由此露出部分半导体层580。在包括半导体层580的露出部分的预定区域中形成源极570和漏极610。在形成源极570和漏极610之后,形成第三绝缘层540,并在第三绝缘层540上形成极化层550。以预定图案在极化层550上形成第一电极620,并刻蚀第三绝缘层540和极化层550的一部分,并由此形成连接漏极610和第一电极620的导电路径。和前基板505隔开地形成透明底部基板680,并在透明底部基板680的下表面680a上形成滤色层670。在滤色层670的下表面670a上形成第二电极660,并在和第一电极620和第二电极660相对的表面上形成和液晶层640对准的第一对准层630和第二对准层650。在前基板505的下表面上形成第一极化层500,以及在底部基板的上表面680b上形成第二极化层690,和在第二极化层690的上表面690a上形成保护膜695。在滤色层670和极化层550之间形成分隔液晶层640的隔板560。
液晶显示器700如下运行。由栅极590、源极570和漏极610控制的外部信号在第一电极620和第二电极660之间形成电势差,并且该电势差决定液晶层640的排列。根据液晶层640的排列,屏蔽或者传输由背光单元100提供的可见光V。光通过滤色层670传输并发出颜色,由此获得图像。
图16示出了液晶显示器700(尤其是TFT-LCD),然而,用于本发明的平板显示装置的非发射显示器不局限于此。
由于背光单元已经增加了亮度和延长了寿命,所以应用根据本发明的当前实施例的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100的平板显示装置已经增加了图像亮度和寿命。
而且,如上所述,可以将具有上述结构的电子发射器102用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显示器。在这种情况中,电子发射器可以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栅极和阴极以带状形成并彼此交叉,并且这对于施加信号来获得图像是有利的。例如,当以带状在一个方向上延伸形成阴极时,栅极可以由和阴极交叉的主电极和从主电极延伸以和阴极相对的支路电极构成。如图17所示,当然,阴极和栅极的排列可以交换。当获得了彩色显示器时,在阳极80下面形成单元像素160的真空空间103中形成红、绿和蓝的发光磷光体材料。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靠近阳极布置辅助电极,使得可以阻止阳极的电场干扰阴极和栅极之间的电场。因此,阳极只加速电子,以及栅极可以容易地控制电子发射,由此获得发光的均匀性并最大化磷光体的发光效率。
而且,尽管不是在所有的方案中都需要,但是可以在阴极和栅极中形成以带状布置的弯曲表面、凸起或者凹陷,并因此增加电子发射层的表面面积,由此增加电子发射效率。
其间,当使用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形成背光时,应用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能够改善亮度和发光效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条件下可以在该实施例中作出改变,本发明的范围在权利要求中和它们的等价物中限定。
Claims (35)
1、一种电子发射器,包括:
底部基板;
形成在底部基板上的阴极;
形成在底部基板上并和阴极隔开的栅极;
设置在阴极的表面上的电子发射层;和
辅助电极,形成在阴极和栅极的其中一个上并从底部基板远离于阴极和栅极延伸。
2、如权利要求1的电子发射器,其中阴极和栅极是多个并交替布置,其中辅助电极分别形成在一个或者多个阴极、一个或者多个栅极或者其组合上。
3、如权利要求1的电子发射器,其中电子发射层形成在阴极的两侧上。
4、如权利要求1的电子发射器,其中电子发射层只设置在阴极的一侧上。
5、如权利要求1的电子发射器,其中电子发射层被设置成覆盖阴极。
6、如权利要求1的电子发射器,其中电子发射层以规则间隔不连续地形成在阴极上。
7、如权利要求1的电子发射器,其中电子发射层包括选自碳类材料和纳米材料的电子发射材料,其中碳类材料选自由碳纳米管、石墨、金刚石和金刚石类碳组成的组,以及纳米材料选自由纳米管、纳米线、纳米棒和纳米针组成的组。
8、如权利要求1的电子发射器,其中阴极、栅极和辅助电极是导电材料。
9、如权利要求1的电子发射器,还包括具有预定厚度并形成在阴极和栅极之间的绝缘层。
10、如权利要求1的电子发射器,其中以带状形成阴极和栅极。
11、如权利要求11的电子发射器,其中彼此平行地形成阴极和栅极。
12、如权利要求1的电子发射器,其中在阴极上形成预定长度和宽度的凸起。
13、如权利要求13的电子发射器,其中凸起具有多边形的形状。
14、如权利要求1的电子发射器,其中在阴极中形成预定长度和宽度的凹陷。
15、如权利要求15的电子发射器,其中凹陷具有多边形的形状。
16、如权利要求1的电子发射器,其中在阴极中形成具有预定曲率的弯曲表面。
17、如权利要求17的电子发射器,其中阴极的弯曲表面是连续弯曲的。
18、如权利要求17的电子发射器,其中弯曲表面朝着栅极凸起。
19、如权利要求17的电子发射器,其中弯曲表面朝着栅极凹陷。
20、如权利要求1的电子发射器,其中阴极在其两侧上具有凹陷和凸起表面的平面。
21、如权利要求21的电子发射器,其中阴极的两个弯曲表面围绕阴极的中心对称。
22、如权利要求21的电子发射器,其中阴极的两个弯曲表面围绕阴极的中心线具有基本相同的平面形式。
23、如权利要求1的电子发射器,其中栅极具有对应于阴极的平面形式的平面形式,以基本和阴极隔开预定的距离。
24、如权利要求1的电子发射器,其中在阴极上形成辅助电极。
25、如权利要求1的电子发射器,其中在栅极上形成辅助电极。
26、如权利要求1的电子发射器,其中辅助电极具有对应于的阴极或者栅极的平面形式且与其电连接的水平横截面。
27、一种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包括:
包括阳极和磷光体层的前基板;
和前基板隔开预定距离的底部基板;
形成在底部基板上的多个阴极;
交替地形成在底部基板上并和阴极隔开的多个栅极;
形成在向着栅极的每个阴极的一侧上的电子发射层;
维持前基板和底部基板之间的距离的隔板;和
辅助电极,形成在每个阴极上并向着阳极远离阴极延伸。
28、如权利要求28的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其中阴极和栅极以带状图案布置并彼此交叉,其中:
阴极具有延伸到和栅极相对的第一分支电极;
栅极具有延伸到和阴极相对的第一分支电极;或者
阴极具有第一分支电极,以及栅极具有延伸到和阴极的第一分支电极相对的第二分支电极。
29、如权利要求28的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其中磷光体层是形成单元像素的红、绿和蓝的发光。
30、如权利要求28的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其中辅助电极形成在每个栅极上,并向着阳极远离栅极延伸。
31、如权利要求28的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其中还包括具有预定厚度并形成在阴极和栅极之间的绝缘层。
32、一种平板显示装置,包括:
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其包括:
包含阳极和磷光体层的前基板,
和前基板隔开预定距离的底部基板,
形成在底部基板上的多个阴极,
交替地形成在底部基板并和阴极隔开的多个栅极,
形成在向着栅极的每个阴极的一侧上的电子发射层,
维持前基板和底部基板之间的距离的隔板,和
辅助电极,形成在每个阴极上并向着阳极远离阴极延伸;和
非发射显示器,其形成在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的前面并控制从电子发射器提供的光以获得图像。
33、如权利要求32的平板显示装置,其中非发射显示器是液晶显示器。
34、一种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包括:
包含阳极和磷光体层的第一基板;
和第一基板隔开的底部基板;
布置在底部基板上的阴极;
布置在底部基板上并和阴极隔开的栅极;
形成在阴极的一侧上并和栅极相对的电子发射层;
维持第一基板和底部基板之间的距离的隔板;和
辅助电极,形成在阴极、栅极或者其组合的其中一个上,以便将阴极与阳极屏蔽。
35、如权利要求34的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其中辅助电极被形成为比阴极和栅极更靠近阳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050065428 | 2005-07-19 | ||
KR1020050065428A KR20070010660A (ko) | 2005-07-19 | 2005-07-19 | 전자 방출 소자 및 이를 구비한 평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13089A true CN1913089A (zh) | 2007-02-14 |
Family
ID=36950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6101108146A Pending CN1913089A (zh) | 2005-07-19 | 2006-07-19 | 电子发射器件、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和平板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70018565A1 (zh) |
EP (1) | EP1746620B1 (zh) |
KR (1) | KR20070010660A (zh) |
CN (1) | CN1913089A (zh) |
DE (1) | DE602006013550D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96237A (zh) * | 2018-05-14 | 2020-04-10 | 董耀斌 | 一种电子发生器、一种净电荷发生装置及一种静电扬声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723383B1 (ko) * | 2005-08-10 | 2007-05-30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전계방출형 백라이트 유닛 |
US20080111463A1 (en) * | 2006-11-14 | 2008-05-15 | Chih-Che Kuo | Backlight Source Structure Of Field Emission Type LCD |
KR100869804B1 (ko) * | 2007-07-03 | 2008-11-21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발광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 |
KR100903617B1 (ko) * | 2007-09-11 | 2009-06-18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발광 장치 및 이 발광 장치를 광원으로 사용하는 표시 장치 |
US8604680B1 (en) * | 2010-03-03 | 2013-12-10 | Copytele, Inc. | Reflective nanostructure field emission display |
CN104553124B (zh) * | 2014-12-02 | 2017-05-03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金刚石纳米针阵列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73867A (en) * | 1974-01-25 | 1975-03-25 | Rca Corp | Support and focus structure for photomultiplier |
GB8621600D0 (en) * | 1986-09-08 | 1987-03-18 | Gen Electric Co Plc | Vacuum devices |
US4987377A (en) * | 1988-03-22 | 1991-01-22 |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 Field emitter array integrated distributed amplifiers |
JP2613669B2 (ja) * | 1990-09-27 | 1997-05-28 | 工業技術院長 | 電界放出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5763997A (en) * | 1992-03-16 | 1998-06-09 | Si Diamond Technology, Inc. | Field emission display device |
JPH08138561A (ja) * | 1992-12-07 | 1996-05-31 | Mitsuteru Kimura | 微小真空デバイス |
EP0623944B1 (en) * | 1993-05-05 | 1997-07-02 | AT&T Corp. | Flat panel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
JP3532275B2 (ja) * | 1994-12-28 | 2004-05-3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平面表示パネル |
US5760858A (en) * | 1995-04-21 | 1998-06-02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Field emission device panel backlight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
US6219019B1 (en) * | 1996-09-05 | 2001-04-17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riving the same |
JP3764906B2 (ja) * | 1997-03-11 | 2006-04-12 |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 電界放射型カソード |
TW535025B (en) * | 1998-12-03 | 2003-06-01 | Hitachi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KR100621534B1 (ko) * | 1999-08-02 | 2006-09-12 |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 액정 표시장치 |
JP2001283714A (ja) * | 2000-03-29 | 2001-10-1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電界放出冷陰極素子、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界放出型表示装置 |
WO2002007180A1 (fr) * | 2000-07-19 | 2002-01-2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Element a emission d'electrons et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affichage utilisant un tel element |
JP3639808B2 (ja) * | 2000-09-01 | 2005-04-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放出素子及び電子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放出素子の製造方法 |
US6577057B1 (en) * | 2000-09-07 | 2003-06-10 | Motorola, Inc. |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
JP3634781B2 (ja) * | 2000-09-22 | 2005-03-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放出装置、電子源、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放送表示装置 |
US6756730B2 (en) * | 2001-06-08 | 2004-06-29 | Sony Corporation | Field emission display utilizing a cathode frame-type gate and anode with alignment method |
US6922218B2 (en) * | 2001-07-13 | 2005-07-26 | Hannstar Display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fabricat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nitor with esthetic back |
JP3632682B2 (ja) * | 2001-07-18 | 2005-03-23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電子放出体の製造方法、冷陰極電界電子放出素子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冷陰極電界電子放出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
US6806489B2 (en) * | 2001-10-12 | 2004-10-19 | Samsung Sdi Co., Ltd. | Field emission display having improved capability of converging electron beams |
US6803725B2 (en) * | 2002-08-23 | 2004-10-12 |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On-chip vacuum microtube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uch device |
KR100884527B1 (ko) * | 2003-01-07 | 2009-02-18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전계 방출 표시장치 |
KR100908712B1 (ko) * | 2003-01-14 | 2009-07-22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전자 방출 특성을 향상시킬 수 있는 에미터 배열 구조를갖는 전계 방출 표시 장치 |
KR100576733B1 (ko) * | 2003-01-15 | 2006-05-03 | 학교법인 포항공과대학교 | 일체형 3극구조 전계방출디스플레이 및 그 제조 방법 |
JP2004259577A (ja) * | 2003-02-26 | 2004-09-16 | Hitachi Displays Ltd | 平板型画像表示装置 |
KR100918044B1 (ko) * | 2003-05-06 | 2009-09-22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전계 방출 표시장치 |
JP2005056604A (ja) * | 2003-08-06 | 2005-03-03 | Hitachi Displays Ltd | 自発光型平面表示装置 |
KR100965543B1 (ko) * | 2003-11-29 | 2010-06-23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전계 방출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US7576915B2 (en) * | 2003-12-17 | 2009-08-18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Display device |
JP4468126B2 (ja) * | 2003-12-26 | 2010-05-26 | 三星エスディアイ株式会社 | ダミー電極を備えた電子放出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101018344B1 (ko) * | 2004-01-08 | 2011-03-04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전계방출형 백라이트 유니트 및 그 구동 방법과 하부패널의 제조 방법 |
JP2005235748A (ja) * | 2004-02-17 | 2005-09-02 | Lg Electronics Inc | 炭素ナノチューブ電界放出素子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
KR100968339B1 (ko) * | 2004-06-30 | 2010-07-08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2005
- 2005-07-19 KR KR1020050065428A patent/KR20070010660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6
- 2006-06-30 US US11/477,458 patent/US2007001856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6-07-14 EP EP06117214A patent/EP1746620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6-07-14 DE DE602006013550T patent/DE602006013550D1/de active Active
- 2006-07-19 CN CNA2006101108146A patent/CN1913089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96237A (zh) * | 2018-05-14 | 2020-04-10 | 董耀斌 | 一种电子发生器、一种净电荷发生装置及一种静电扬声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746620A2 (en) | 2007-01-24 |
DE602006013550D1 (de) | 2010-05-27 |
EP1746620B1 (en) | 2010-04-14 |
EP1746620A3 (en) | 2007-04-25 |
US20070018565A1 (en) | 2007-01-25 |
KR20070010660A (ko) | 2007-01-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13091A (zh) | 电子发射器件、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和平板显示装置 | |
CN1913090A (zh) | 电子发射器件、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和平板显示装置 | |
EP1814141B1 (en) | Electron emission device, backlight unit (BLU) including the electron emission device, flat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BLU,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electron emission device | |
CN1877779A (zh) | 电子发射装置、电子发射显示器和电子发射装置的制造方法 | |
CN1913089A (zh) | 电子发射器件、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和平板显示装置 | |
EP2079095B1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field emission display | |
CN1622271A (zh) | 场致发光显示器 | |
CN1959909A (zh) | 电子发射装置 | |
CN1700400A (zh) | 场发射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10045039A (ja) | 両極型パルス電源によって駆動される電界放出装置 | |
CN1707727A (zh) | 场发射器件及使用该场发射器件的场发射显示器 | |
CN101075543A (zh) | 发光装置和显示装置 | |
CN1510711A (zh) | 能增强电子发射特性的发射器配置结构的场致发射显示器 | |
CN1801451A (zh) | 场发射显示器 | |
CN1700397A (zh) | 电子发射装置和采用该装置的电子发射显示器 | |
CN1525524A (zh) | 平板式图像显示装置 | |
CN1959918A (zh) | 电子发射显示器 | |
CN1956136A (zh) | 间隔物和包含该间隔物的电子发射显示器 | |
CN1959921A (zh) | 电子发射显示器 | |
CN1841637A (zh) | 电子发射装置 | |
CN101075544A (zh) | 发光装置、电子发射单元的制造方法及显示装置 | |
KR100556744B1 (ko) | 탄소 나노튜브 전계방출소자 및 제조 방법 | |
CN1913092A (zh) | 电子发射显示装置 | |
CN1661759A (zh) | 电子发射装置 | |
KR20070010806A (ko) | 전자 방출 소자, 이를 구비한 평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제조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70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