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06977A - El薄片以及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 - Google Patents
El薄片以及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06977A CN1906977A CN 200580001654 CN200580001654A CN1906977A CN 1906977 A CN1906977 A CN 1906977A CN 200580001654 CN200580001654 CN 200580001654 CN 200580001654 A CN200580001654 A CN 200580001654A CN 1906977 A CN1906977 A CN 190697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layer
- adhesive
- thin slice
- conductive polymer
- electric conduct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EL薄片以及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该EL薄片即使采用诸如拉深加工之类的方法而加工成三维形状体,EL元件也较少产生不亮灯等麻烦,可以长期稳定地进行发光。本发明提供一种EL层叠体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15)、电介质层(14)、发光体层(13)、以及透明电极层(11)。透明电极层使用导电性聚合物,在透明电极层(11)与发光体层(13)之间,夹设着由对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粘合剂形成的粘合层(12)。粘合性高的粘合剂使用聚酯、丙烯酸、氰基丙烯酸酯、聚烯烃、乙烯-乙酸乙烯酯或乙烯-丙烯酸乙酯系的粘合剂。电介质层由氟系、聚酯系、丙烯酸系树脂粘合剂形成。再者,为了提高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耐久性,还夹设具有防止离子扩散功能的第2对置电极层(17)和/或第2电介质层(17)。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型电气和电子设备的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或用于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的EL薄片,其中小型电气和电子设备例如搭载在手机、PDA等移动通讯设备和CD唱机、MD唱机、小型磁带录音机、或者汽车上。
背景技术
以前,在移动通讯设备等的输入装置中,照光式按钮开关获得应用。在这种输入装置的按钮开关所使用的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中,在夜间使用时照亮按钮开关的功能显示部的所谓照光功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图2表示以前的照光式按钮开关的一个实例。例如,正如图2所示的那样,在覆盖基材32与电路基板33相向的状态下,手机等输入装置所使用的以前的按钮开关30被插入输入装置的筐体内,可以实现按钮开关30的开关功能,其中,覆盖基材32是构成操作键的多个键头部31一体形成的。此外,按钮开关30具有显示部34。
在电路基板33上设置有LED35等光源,从该光源发出的光或其反射光从键头部31的背面部透过顶面部,由此,即使在夜间等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辨认手机等的显示。
本申请人已经就一种按钮开关用构件及其制造方法提出了专利申请,该就按钮开关用构件使电量的消耗受到抑制,同时能辉度均匀地照亮显示部,厚度薄而且重量轻。它内藏着由电发光材料形成的EL元件(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人们还知道一种照光式薄片状键头(参照专利文献2),其构成是:在键头部主体上,形成有透光性的树脂薄膜,在树脂薄膜的下面,具有有机高分子层即透明电极层,并且包括补偿电极层、发光体层、电介质层、对置电极层、以及绝缘层。
作为手机等输入装置所使用的按钮开关用构件,其将发光的显示部设置在键头的顶面部侧,并且公开了一种采用EL薄片的技术,该EL薄片在显示部具有自发光的面发光体部。采用该EL薄片的按钮开关用构件是通过将EL薄片成形加工为键头形状而获得的,其中EL薄片具备面发光体部,所述面发光体部是在透明绝缘性薄膜上所形成的着色层上,依次层叠由导电性聚合物构成的透明电极层、无机EL等发光体层、电介质层、以及对置电极层而得到的(参照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特开2002-3674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0-285760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4-6105号公报
按钮开关用构件所使用的EL元件,由透明电极层、发光体层、电介质层、以及对置电极层构成,所述透明电极层通常使用氧化铟-氧化锡(ITO)的薄膜。ITO的薄膜是玻璃质的,所以在施加一定的拉伸应力等时,容易断线而且缺乏三维形状的成形性。手机等按钮开关用构件根据苛刻的设计上的要求,往往要求加工为复杂的三维形状,当采用拉深加工等方法加工成三维形状时,作为透明电极层,将选择对于拉伸应力不容易断线的导电性聚合物。
但是,导电性聚合物缺乏粘合性,因此,在对使用了导电性聚合物的EL薄片通过拉深加工施以三维形状加工时,成形后残余的应力将使各层的界面向剥离的方向发生改变。特别在苛刻的形状状态下,粘合性弱的透明电极层与发光体层之间容易产生剥离,由于这一原因,存在EL元件发生局部不亮灯的故障这一必须解决的课题。
另外,氟系树脂粘合剂因为其附着力较差,因此有的也使用发光体层与电介质层的粘合性良好的氰乙基系(cyanoethyl type)粘合剂,但氰乙基系粘合剂具有吸湿性,一旦发光体层与电介质层吸湿,就容易发生不亮灯或者黑点。此外,所谓黑点,是指伴随着短路等而产生的变色。这样一来,在电介质层、发光体层、透明电极层等中产生的不亮灯或者黑点,可以推测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透明电极、荧光体(用氧化铝或氧化硅包覆的硫化锌)、电介质、以及粘合剂中含有杂质离子。
而且在以前的按钮开关用构件所使用的EL薄片中,在驱动时间即EL薄片发光时间流逝的同时,对置电极层的金属填料、和透明电极层内以溴、氯为主的杂质发生离子化并进一步扩散,其结果,导致透明电极层与背面电极层之间的绝缘性发生退化,从而出现辉度降低、局部短路的现象,并由此引起黑点的发生、进而产生不亮灯这些不正常的情况。而且这种现象在高湿度下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EL薄片以及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该EL薄片即使采用诸如拉深加工之类的方法而加工成三维形状体,EL元件也较少发生不亮灯或者黑点等现象,可以长期稳定地发出充足的光,同时提供一种如下的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它即使在高湿度下,也能维持发光区域的绝缘性,并稳定地发出辉度满足设计要求的光,同时还具有优良的耐环境性。
为了解决所述的课题,方案1所述的发明为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
方案2所述的发明之特征在于:除了方案1所述的构成以外,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薄片基材之间,还进一步夹设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
方案3或4所述的发明之特征在于:除了方案1或2的任一项所述的构成以外,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所述透光性粘合层是选自聚酯(polyester)系、丙烯酸(acrylic)系、氰基丙烯酸酯(cyanoacrylate)系、乙烯-乙酸乙烯酯(ethylene-vinyl acetate)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
方案5~8所述的发明之特征在于:除了方案1~4的任一项所述的构成以外,所述电介质层以及所述发光体层的至少一方,使用氟系树脂作为粘合剂。
方案9~12所述的发明之特征在于:除了方案1~4的任一项所述的构成以外,所述发光体层使用的粘合剂是聚酯系或丙烯酸系树脂,且所述电介质层使用的粘合剂是氟系树脂。
方案13~24所述的发明之特征在于:除了方案1~12的任一项所述的构成以外,所述对置电极层、所述电介质层、所述发光体层、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以及所述透光性粘合层之中的至少一方,是通过分散离子交换体而形成的。
方案25所述的发明涉及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其特征在于:使用方案1~24的任一项所述的EL薄片,从靠近所述对置电极层的背面侧向靠近所述透明电极层的表面侧形成凸部,位于凸部背面侧的凹部填充有与键头形状相对应的芯材。
方案26所述的发明之特征在于:其使用方案1~24的任一项所述的EL薄片;在所述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对置电极层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2对置电极层,所述第2对置电极层在合成树脂中分散着以镍或碳为主成分的导电性填料;且所述第2对置电极层被设置成与所述对置电极层相接触。
方案27所述的发明之特征在于:其使用方案1~24的任一项所述的EL薄片;在所述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对置电极层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2电介质层,所述第2电介质层在合成树脂中分散着比所述电介质层使用的电介质具有更低介电常数的电介质;且所述电介质层被设置成与所述电介质层相接触。
方案28所述的发明之特征在于:其使用方案1~24的任一项所述的EL薄片;在所述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对置电极层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2对置电极层,所述第2对置电极层在合成树脂中分散着以镍或碳为主成分的导电性填料;且所述第2对置电极层被设置成与所述对置电极层相接触;同时在所述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对置电极层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2电介质层,所述第2电介质层在合成树脂中分散着比所述电介质层使用的电介质具有更低介电常数的电介质;且所述电介质层被设置成与所述电介质层相接触。
方案29所述的发明为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体层用粘合剂与所述电介质层用粘合剂种类不同,且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
方案30所述的发明之特征在于:除了方案29所述的构成以外,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薄片基材之间,还进一步夹设着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
方案31或32所述的发明之特征在于:除了方案29或30的任一项所述的构成以外,所述发光体层用粘合剂,是选自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
方案33~36所述的发明之特征在于:除了方案29~32的任一项所述的构成以外,所述电介质层使用氟系树脂粘合剂作为粘合剂。
方案37~40所述的发明之特征在于:除了方案29~32的任一项所述的构成以外,所述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以及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剂之中的至少一方,是通过分散离子交换体而形成的。
方案41所述的发明涉及一种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其特征在于:使用方案29~40的任一项所述的EL薄片,从靠近对置电极层的背面侧向靠近透明电极层的表面侧使凸部突出出来,且在凸部背面侧至少填充有与键头形状相对应的芯材。
方案42所述的发明之特征在于:其使用方案29~40的任一项所述的EL薄片;在所述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对置电极层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2对置电极层,所述第2对置电极层在合成树脂中分散着以镍或碳为主成分的导电性填料;且所述第2对置电极层被设置成与所述对置电极层相接触。
方案43所述的发明之特征在于:其使用方案29~40的任一项所述的EL薄片;在所述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对置电极层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2电介质层,所述第2电介质层在合成树脂中分散着比所述电介质层使用的电介质具有更低介电常数的电介质;且所述电介质层被设置成与所述电介质层相接触。
方案44所述的发明之特征在于:其使用方案29~40的任一项所述的EL薄片,在所述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对置电极层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2对置电极层,所述第2对置电极层在合成树脂中分散着以镍或碳为主成分的导电性填料;且所述第2对置电极层被设置成与所述对置电极层相接触;同时在所述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对置电极层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2电介质层,所述第2电介质层在合成树脂中分散着比所述电介质层使用的电介质具有更低介电常数的电介质;且所述电介质层被设置成与所述电介质层相接触。
根据这些发明,提供一种耐湿性良好的EL薄片,其包括如下的EL元件,它即使采用诸如拉深加工之类的方法而加工成三维形状体,也较少发生不亮灯或者黑点等现象,可以长期稳定地进行发光。另外,还提供一种那样的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
特别地,方案1~4所述的发明使透明电极层和发光体层、以及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之间的结合变得牢固,从而能够防止以前成形时由于各种应力引起的层间剥离或电阻值上升导致的发光不均与不亮灯现象。
方案5~8所述的发明除了方案1~4中任一项发明的效果以外,电介质层或发光体层或其两者,与周围的粘合剂变得不容易吸湿,从而能够抑制绝缘退化和与迁移、分解、化合等相关的电化学反应。因此,可以得到耐环境、长期亮灯寿命优良的EL薄片。
方案9~12所述的发明除了方案1~4中任一项发明的效果以外,电介质层或发光体层或其两者,与周围的粘合剂的粘合性变得良好,且加工性优良、富有柔性、同时介电常数较低,因此发光体层的静电容量减小,可以得到驱动负荷较小的EL薄片。
方案13~24所述的发明除了方案1~12中任一项发明的效果以外,在离子交换体的情况下,由于具有选择性地捕捉离子的特性,因此即使在EL元件内产生离子,也可以抑制绝缘退化和与迁移、分解、化合等相关的电化学反应,所以,可以得到耐环境、长期亮灯寿命优良的EL薄片。
方案25所述的发明可以得到具有方案1~24所述效果的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
根据方案26的发明,除了方案1~24中任一项发明的效果以外,因为在透明电极层与对置电极层之间具有第2对置电极层,所以对于对置电极层的金属填料和透明电极层内以溴、氯为主的杂质发生离子化并进一步扩散的现象,可以防患于未然,因此,可以维持处于发光区的透明电极层与对置电极层之间的绝缘性,故而可以获得一种EL薄片,它在长时间使用时,能够稳定地发出辉度大致满足设计要求的光。
根据方案27的发明,除了方案1~24中任一项发明的效果以外,因为在透明电极层与对置电极层之间具有第2电介质层,所以对于对置电极层的金属填料和透明电极层内以溴、氯为主的杂质发生离子化并进一步扩散的现象,可以防患于未然,因此,可以维持处于发光区的透明电极层与对置电极层之间的绝缘性,故而可以获得一种EL薄片,它在长时间使用时,能够稳定地发出辉度大致满足设计要求的光。
根据方案28的发明,除了方案1~24中任一项发明的效果以外,因为在透明电极层与对置电极层之间具有第2对置电极层和第2电介质层,所以能够更强有力地防止对置电极层的金属填料和透明电极层内以溴、氯为主的杂质发生离子化并进一步扩散,因此,可以维持处于发光区的透明电极层与对置电极层之间的绝缘性,故而可以获得一种EL薄片,它在长时间使用时,能够稳定地发出辉度大致满足设计要求的光。
根据方案29~32所述的发明,透明电极层与发光体层和/或薄片基材的结合变得牢固,即使成形时在各种应力的作用下,也能够抑制层间剥离和电阻值的上升,所以可以得到一种成形后不易出现发光不均与不亮灯现象的EL薄片。
根据方案33~36所述的发明,除了方案29~32中任一项发明的效果以外,电介质层与其周围的粘合剂变得不容易吸湿,从而能够抑制绝缘退化和与迁移、分解、化合等相关的电化学反应。因此,可以得到耐环境、长期亮灯寿命优良的EL薄片。
根据方案37~40所述的发明,除了方案29~32中任一项发明的效果以外,在离子交换体的情况下,由于具有选择性地捕捉离子的特性,因此即使在EL元件内产生离子,也可以抑制绝缘退化和与迁移、分解、化合等相关的电化学反应,所以,可以得到耐环境、长期亮灯寿命优良的EL薄片。
根据方案41所述的发明,可以得到具有方案29~40所述的效果的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
根据方案42的发明,除了方案29~40中任一项发明的效果以外,因为在透明电极层与对置电极层之间具有第2对置电极层,所以对于对置电极层的金属填料和透明电极层内以溴、氯为主的杂质发生离子化并进一步扩散的现象,可以防患于未然,因此,可以维持处于发光区的透明电极层与对置电极层之间的绝缘性,故而可以获得一种EL薄片,它在长时间使用时,能够稳定地发出辉度大致满足设计要求的光。
根据方案43的发明,除了方案29~40中任一项发明的效果以外,因为在透明电极层与对置电极层之间具有第2电介质层,所以对于对置电极层的金属填料和透明电极层内以溴、氯为主的杂质发生离子化并进一步扩散的现象,可以防患于未然,因此,可以维持处于发光区的透明电极层与对置电极层之间的绝缘性,故而可以获得一种EL薄片,它在长时间使用时,能够稳定地发出辉度大致满足设计要求的光。
根据方案44的发明,除了方案29~40中任一项发明的效果以外,因为在透明电极层与对置电极层之间具有第2对置电极层和第2电介质层,所以能够更强有力地防止对置电极层的金属填料和透明电极层内以溴、氯为主的杂质发生离子化并进一步扩散,因此,可以维持处于发光区的透明电极层与对置电极层之间的绝缘性,故而可以获得一种EL薄片,它在长时间使用时,能够稳定地发出辉度大致满足设计要求的光。
附图说明
图1是开关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表示方案1~25或方案29~41的发明之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的最佳实施方案。
图2是表示以前的照光式按钮开关的一个实例的剖面图。
图3是开关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表示方案26~28或方案42~44的发明之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的实施方案的一个实例。
图4是表示上述实施方案的面发光体部之详细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以下是图1、图2、图3、图4所使用的符号的说明。
1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 2EL薄片
3芯材 4键头部
5面发光体部 6电路基板
7固定接点 8碟形弹簧
9按压突起部 10透明绝缘性薄膜(薄片基材)
11透明电极层 12透光性粘合层
13发光体层 14电介质层
15对置电极层 16薄膜粘合层
17防止离子扩散层(第2对置电极层或第2电介质层)
19顶面部 20饰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就本发明的方案1~25或方案29~41之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说明。
图1是开关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所述开关利用了方案1~25或方案29~41的发明之实施方案的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1。
图1所示的实施方案的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1由EL薄片2和芯材3构成。在EL薄片2的背面填充有芯材3,从而形成键头部4。键头部4在EL薄片2所形成的顶面部19设置着面发光体部5。
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1设置在电路基板6的上方。电路基板6具有一对固定接点7,在多数情况下设置半球形的金属制碟形弹簧以覆盖一对接点7。在键头部4的下端设有按压突起部9。当将键头部4向电路基板6一侧按压时,则按压突起部9推动碟形弹簧8,使一对固定接点7闭合。
键头部4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由硅橡胶等弹性材料制作的覆盖基材。覆盖基材具有弹性,在外周部起密封作用。
键头部4的最外周面是由作为薄片基材的透明绝缘性薄膜10形成的。在透明绝缘性薄膜10的背面,设置着形成一个电极的透明电极层11。透明电极层11的背面通过夹设透光性粘合层12而与发光体层13相配合。发光体层13只设于键头部4的面发光体部5上。
在发光体层13的背面,设置着电介质层14,进而在电介质层14的背面,设置着形成另一个电极的对置电极层15。由透明电极层11、透光性粘合层12、发光体层13、电介质层14、以及对置电极层15形成面发光体部5。此外,除面发光体部5以外,透明电极层11的背面还通过夹设透光性粘合层12而与电介质层14相配合。
EL薄片2在构成面发光体部5的对置电极层15的背面,设置着薄膜粘合层16。EL薄片2从设置着薄膜粘合层16的对置电极层15一侧向设置着透明绝缘性薄膜10的透明电极层11一侧设置凸部,在凸部的背面侧填充芯材3,便形成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1。键头部4的实质的形状规定了该芯材3的形状。
作为键头部4的外周面的透明绝缘性薄膜10,也可以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聚苯乙烯(polystylene)、聚酰亚胺(polyimide)、聚酰胺(polyamide)、以及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等各种树脂和丙烯酸系树脂。另外,它们可以是均聚物,也可以是共聚合物,也可以是合金等改性物。再者,例如也可以是苯乙烯系、聚酯系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作为合适的透明绝缘性薄膜10,可以例示出厚度为12~500μm的聚碳酸酯系合金薄膜。另外,在透明绝缘性薄膜10上,也可以预先设置图中未示出的饰层,用以显示文字、数字、以及符号等。
透明绝缘性薄膜10背面的透明电极层11使用透明的导电性聚合物。作为导电性聚合物,优选的是聚吡咯(polypyrrole)、聚噻吩(polythiophen)、或聚苯胺(polyaniline)、或者它们的衍生物。它们因为具有透明性,而且导电性高,所以是优选的。
另外,在透明绝缘性薄膜10与透明电极层11之间设置透光性高的粘合层,藉此使粘合的可靠性得以提高。作为透光性粘合层,可以设计为对透明电极层具有粘合性的粘合剂,具体地说,可以列举出: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聚烯烃(polyolefine)、乙烯-乙酸乙烯酯、乙烯-丙烯酸乙酯(ethylene-ethyl acrylate)系树脂或共聚合物、或者聚氨酯橡胶(urethane rubber)、丁基橡胶(butyl rubber)等合成橡胶。
当夹设透光性粘合层时,透明绝缘性薄膜10或者饰层与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得以提高,从而即使在加工成三维形状的情况下,两层之间也不容易剥离,从而可靠性得以提高。能够用作该透光性粘合层12的材料,与能够用作后述的夹设在透明电极层11和发光体层13之间的透光性粘合层12的材料相同。
也可以将与导电性聚合物具有较高粘合性的热塑性树脂用作透明性粘合层12。
作为热塑性树脂,合适的有:聚丙烯腈(polyacrylonitrile)、聚酯、聚氨酯系树脂、聚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醚(polyether)、聚碳酸酯、聚酰胺、二烯系(diene type)树脂、偏氯乙烯(vinylidene chloride)树脂、以及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聚乙烯醚(polyvinyl ether)、聚乙烯酮(polyvinylketone)、或者它们的复合物。
通过用上述的热塑性树脂形成透明性粘合层12,能够将透明性粘合层12的硬度抑制在较低的水平,从而使拉伸性能得以提高。
由此,在EL薄片拉深加工时能承受拉伸和弯曲,可以防止裂纹和破坏、以及层间剥离的发生。
另外,在该热塑性树脂中添加热固性树脂,也可以形成透明性粘合层12。
一般地说,热固性树脂与热塑性树脂相比较,具有较高硬度和耐热性(高温时的粘合力),由此,在热塑性树脂的低残余应力的作用下,不仅能够使粘合性得以保持,而且可以提高耐热性。另外,能够适度提高透明性粘合层12的硬度。
关于透明电极层11的不要求透明性的部分,除了由导电性聚合物以外,也可以用碳、镍等导电涂料、根据要求用银等低电阻导电涂料、或者金属箔的辅助电极来形成。
在透明电极层11的背面设置的透光性粘合层12,可以将对导电性聚合物具有较高粘合性的粘合剂用作粘合剂。此外,该粘合剂更优选的是,与电介质层14所使用的粘合剂不同。作为具有这样的粘合性的粘合剂,例如可以列举出: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等各种树脂。它们可以是均聚物树脂,也可以是共聚物树脂。再者,例如也可以是聚氨酯系橡胶、丁基橡胶等合成橡胶。它们可以单独使用,都可以将2种或更多种组合使用。
作为发光体层13,使用将防湿包覆的EL荧光体分散在粘合剂中所得到的涂料,优选将由氧化铝、氧化钛、二氧化硅等薄膜进行防湿包覆的EL荧光体分散在粘合剂中使用,厚度优选为0.5~50μm。
作为上述发光体层13所使用的粘合剂,除了以纤维素系等为代表的氰乙基化物(cyanoethylated compound)以外,还可以使用氟系树脂、聚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等。可以是均聚物树脂,也可以是共聚物树脂。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2种或更多种组合使用。其中,聚酯系树脂和丙烯酸系树脂由于自粘合性高,其粘合性良好、吸湿率低、粘合性以及绝缘性可靠、且介电常数低,因而可以减少发光体层的静电容量,而且发光时的驱动负荷也得以降低。再者,因为玻璃化温度较低,所以富有柔性,成形性也优良,因而是优选的。发光体层13的厚度通常优选为0.5~50μm左右。
发光体层13的背面所设置的电介质层14当在粘合剂中分散有钛酸钡、氧化钛、钛酸钾等高介电常数的电介质时,将使发光效率得以提高。作为粘合剂,所例示的能够用于发光体层13的无论哪一种粘合剂都可以使用。当进行具体的选择时,可以与发光体层13使用的粘合剂相同,如果在例示的范围内也可以不同。氟系树脂粘合剂因具有优良的疏水性,故在此也是优选的。
电介质层14的背面所设置的对置电极层15,以采用导电性填料分散在树脂溶液中的导电性涂料来形成为宜。导电性填料可以是金、银、铜、镍等单质金属,也可以是含有这些单质金属的合金。除了金属以外,还可以列举出碳黑、石墨等。另外,树脂溶液可以列举出:环氧系(epoxy type)树脂、聚氨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酯系树脂、硅树脂等。它们可以是均聚物树脂,也可以是共聚物树脂。另外,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2种或更多种组合使用。
优选在透光性粘合层12、发光体层13、或者电介质层14的至少任一方中,一同分散离子交换体。特别地,在粘合剂使用氰乙基系粘合剂的情况下,离子交换体捕捉层中的离子,从而有效封锁离子的难以预测的移动。
离子交换体包括阳离子型、阴离子型、以及两性离子型。优选的是阳离子型或两性离子型。作为可以优选使用的离子交换体,可以列举锆系、锑系、铋系等。
离子交换体的导入量针对各自的层进行计算,相对于粘合剂也包括在内的量,为0.1~15质量%,优选为1~10质量%。当低于1质量%时,往往不能得到充分的离子捕捉效果;而当超过10质量%时,层的介电常数开始降低,因而是不太优选的。
至少在由透明电极层11、透光性粘合层12、发光体层13、电介质层14、以及对置电极层15所形成的面发光体5的背面,设置有粘合层16。作为粘合层16,以使用树脂和橡胶为宜。薄膜粘合层16所起的作用是,提高与成为芯材3的树脂的粘合性。
键头部4中芯材3的材料可以是硬质或软质树脂,可以是弹性体,也可以是硅橡胶及其它橡胶。另外,热塑性或热固性的哪一种都可以。合适的可以例示出聚碳酸酯系树脂。
芯材3例如实质上形成为圆柱形,或者也可以形成为椭圆柱状或棱柱状。
在透明绝缘性薄膜10的背面与透明电极层11之间,例如以局部涂布着色油墨为宜。如果使用着色油墨,则能够赋予所要求的着色图案。
此外,由上述构成得到的各种EL薄片的粘合性,采用JIS K-5600-5-6(日本工业标准涂料的一般试验方法-第5部:涂膜的机械性能-第6节:附着性)的所谓划格(cross cut)法进行评价。将使用氟系粘合剂的发光体层13直接层叠在透明电极层11上的EL薄片,层间彼此的粘合性欠佳;而使透光性粘合层12介于透明绝缘性薄膜10和透明电极层11、以及透明电极层11和由氟系粘合剂构成的发光体层13之间,然后将它们层叠在一起,这样制成的EL薄片的粘合性得到提高。再者,发光体层13的粘合剂通过使用聚酯系或丙烯酸系粘合剂,可以进一步提高粘合性。
上述的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1例如按以下的方法进行制造。
使用印刷机,例如将水平设置的透明绝缘性薄膜10置于最下面,在其上面通过丝网印刷形成带状的透明电极层11。此外,透明电极层11形成为与键头部4的顶面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与透明绝缘性薄膜10的键头部4所处位置相吻合。
在透明电极层11上,通过丝网印刷形成透光性粘合层12,在其上要求发光的部位通过丝网印刷形成发光体层13。发光体层13使用发光体油墨。
在发光体层13上涂布形成电介质层14,然后在其上面印刷大小与发光体层13大致相同的对置电极层15。再者,通过在对置电极层15上印刷薄膜粘合层16,便得到EL薄片2。
所得到的EL薄片2设置在与要求的键头部4的形状相配合而形成的凹凸模具的预定模腔内,进行压空、真空成形,或者进行压缩成形,或进行拉深加工。使透明绝缘性薄膜10一侧突出出来,而在薄膜粘合层16一侧则设计成凹部。在形成的凹部填充以聚碳酸酯为代表的芯材3。这样便可以得到透明电极层11与发光体层13之间不容易产生层间剥离的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1。
下面就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案,按下述的方法形成EL薄片2、以及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1。
准备125μm厚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的合金薄膜バイホ-ル(商品名,バイエル公司制造),将其作为最外周面的透明绝缘性薄膜10,作为饰层,通过丝网印刷对其涂布着色油墨。
在涂布该着色油墨的薄膜上,通过丝网印刷涂布聚酯系油墨IPS-000(商品名,帝国油墨(株)制造)作为透光性粘合层12,之后通过丝网印刷形成导电性聚合物Orgacon P3040(商品名,アグファ公司制造)作为透明电极层11。
在印刷有透明电极层11的薄膜上,通过丝网印刷形成聚酯系油墨IPS-000(商品名,帝国油墨(株)制造)作为透光性粘合层12。
再者,对于将防湿包覆的EL荧光体IGS430(商品名,オスラム·シルバニア公司制造)分散在与透明性粘合层12相同的聚酯系油墨IPS-000(商品名,帝国油墨(株)制造)的涂料,通过丝网印刷将其作为发光体层13涂布在需要发光的部位。
将氟系树脂(バイトンA杜邦道弹性体(DuPont Dow Elastomers)(株)制造)溶解在有机溶剂:甲乙酮(Methyl Ethyl Ketone:MEK)中,并在其中使钛酸钡(商品名,BT100P富士钛(株)制造)分散,将这样得到的涂料作为电介质涂料,通过丝网印刷将该电介质涂料涂布形成发光体层13的膜上,这样便制作出电介质层14。
在形成有电介质层14的薄膜上,通过丝网印刷涂布银浆料ED6022SS(商品名,アチソン公司制造)作为对置电极层15,从而形成出EL薄片2。
对于涂布对置电极层15后所形成的EL薄片2,在其与形成芯材3的树脂接触的部位,印刷聚碳酸酯系油墨ノリフアンHTR(商品名,プロ-ル公司制造)作为薄膜粘合层16。
将形成有薄膜粘合层16的EL薄片2设置在加工成键头形状的模具内,在120℃的模具温度下进行拉深加工,通过注塑成形将聚碳酸酯树脂作为芯材注入到施以拉深加工的EL薄片2的凹部。
由此,即使成形为三维形状,EL薄片2的各层也能追随形状,从而可以得到不产生层间剥离、不发生断线、不亮灯以及黑点的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1。
实施例2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案,按下述的方法形成EL薄片2、以及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1。
准备125μm厚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的合金薄膜バイホ-ル(商品名,バイエル公司制造),将其作为最外周面的透明绝缘性薄膜10,然后通过丝网印刷对其涂布着色油墨。
在涂布该着色油墨的薄膜上,通过丝网印刷涂布导电性聚合物Orgacon P3040(商品名,アグファ公司制造)作为透明电极层11。
在印刷有透明电极层11的薄膜上,于需要发光的部位,以湿式方法形成发光体层13。作为粘合剂,使用聚酯系EG-000メジユム(商品名,帝国油墨(株)制造),在该粘合剂中以1∶1的重量比混合EL荧光体GGSS22(オスラムシルバニア公司制造),将其作为发光体层油墨。
在丝网印刷有发光体层13的薄膜上,通过丝网印刷涂布绝缘体浆料8153N EL绝缘体浆料(商品名,DuPont公司制造)作为电介质层14。
在涂布有电介质层14的薄膜上,通过丝网印刷涂布导电性浆料7152EL碳浆料(商品名,DuPont公司制造)作为对置电极层15。这样便形成出EL薄片2。
对于涂布对置电极层15后所形成的EL薄片2,在其与形成芯材3的树脂接触的部位,印刷聚碳酸酯系油墨ノリフアンHTR(商品名,プロ-ル公司制造)作为薄膜粘合层16。
将形成有薄膜粘合层16的EL薄片2设置在加工成键头形状的模具内,在120℃的模具温度下进行拉深加工,接着对于施以拉深加工的EL薄片2,通过注塑成形将聚碳酸酯树脂注入到其凹部内。
由此,即使在成形后,也可以得到透明电极11与发光体层13之间不产生层间剥离的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1。
实施例3
使钛酸钡分散在氟系树脂内,再在其中添加5质量%的两性离子型离子交换树脂IXE-633(锑-铋系,商品名,东亚合成(株)),将这样得到的涂料通过丝网印刷进行涂布而作为电介质层14。其它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由此,便可以得到耐湿性高的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1。
实施例4
在绝缘体浆料8153N EL绝缘体浆料(商品名,杜邦公司制造)中,分散5质量%的两性离子型离子交换树脂IXE600(锑-铋系,商品名,东亚合成(株)制造),将这样得到的涂料通过丝网印刷进行涂布而作为电介质层14。其它则与实施例2相同。
由此,便可以得到耐久性高的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1。
下面根据图3和图4,就本发明的方案26~28或方案42~44的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说明。
图3是开关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表示方案26~28或方案42~44的发明之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的实施方案的一个实例。图4是表示实施方案的面发光体部5之详细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4是主要部分的剖面图,表示方案26~28或方案42~44的设置有第2对置电极层17和/或第2电介质层17的发明的实施方案之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的面发光体部5的详细结构。
EL薄片2由作为薄片基材的透明绝缘性薄膜10、饰层20、透明电极层11、发光体层13、电介质层14、对置电极层15、保护层16依次层叠而成,在透明电极层11和对置电极层15之间,设置至少一层第2对置电极层17和/或第2电介质层17,以承担防止离子扩散的功能。
通过使用第2对置电极层17和/或第2电介质层17,能够获得高温高湿环境下稳定性良好的EL薄片2。
在透明电极层11和对置电极层15之间,为了防止从透明电极层11和对置电极层15溶出的杂质离子的扩散,至少设置一层具有防止离子扩散功能的层。防止离子扩散层17具有延迟层间的杂质离子扩散或捕捉该离子的功能,必须是电学上稳定的层。只要是无色或淡色透明的材料,就可以设置在透明电极层11和发光体层13之间,但在发光体层13的更下方,即在对置电极层15一侧设置防止离子扩散层17,藉此不会担心材料的颜色,可能高效地防止发光体的退化。
例如,对于在合成树脂中分散着以碳或镍为主成分的导电性填料的材料,将其用在电介质层14和对置电极层15之间作为第2对置电极层17,由此可以防止从透明电极层11和对置电极层15溶出的杂质离子通过和扩散,可以防止绝缘退化,能够长期保持发光的可靠性。另外,相对于100质量份的该第2对置电极层17的固体分,导电性填料设定为3~50质量份,相对于导电性填料,较多地配合合成树脂的用量,由此能够得到成形性也优良的第2对置电极层17。作为导电性填料,优选的是电学上稳定的碳或镍,以降低电阻值为目的,也可以混入少量的其它金属类。
作为合成树脂,可以列举出:聚酯系、丙烯酸系、聚氨酯系、氟系、硅酮系、或者环氧系的各种树脂。这些树脂可以是均聚物,也可以是共聚物。另外,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在它们当中,优选的是氟系、环氧系等吸湿率较低的树脂。
另外,为了将发光效率的衰减限制在最小限度并强化绝缘性能,使电介质分散在合成树脂中的第2电介质层17可以设置成与电介质层14相接触。设定第2电介质层17本身的介电常数使其小于电介质层14的介电常数,由此尽管发光效率多少有些损失,但能够防止从透明电极层11和对置电极层15溶出的杂质离子的通过和扩散,能够防止绝缘退化,从而可以长期保持发光的可靠性。作为其方法,可以控制电介质在合成树脂中的添加量,也可以使用介电常数较低的电介质或合成树脂。
作为电介质的添加量,即使在合成树脂中添加少量的电介质,也可以取得防止离子扩散的功能,如果单纯地减少电介质的添加量,则第2电介质层17的绝缘性提高,在电学上变得稳定,但另一方面,发光体层的电场降低,从而导致辉度下降。因此,优选将膜厚控制得薄一些,以维持一定的静电容量。
反之,当相对于100质量份的第2电介质层17中的所有固体分、电介质超过70质量份时,则第2电介质层17本身的拉伸性能降低,成形时难以追随薄膜,因此容易产生裂纹和断线,成为辉度降低以及不亮灯的原因。如果使用的是相对于100质量份的第2电介质层17中的所有固体分、在合成树脂中分散40~60质量份电介质而得到的第2电介质层17,则成形性良好,受膜厚波动的影响不大。
作为第2电介质层17的材料,可以使用与电介质层14同样的材料,但与电介质层14相比,通过有意识地减少电介质的配合量,尽管发光效率多少有些损失,但能够防止从透明电极层11和对置电极层15溶出的杂质离子的通过和扩散,能够防止绝缘退化,从而可以长期保持发光的可靠性。
在电介质中,优选的是通过使用绝缘性较高的氧化钛等电介质,以提高透明电极层11和对置电极层15的层间绝缘性。绝缘性与介电常数相反,作为第2电介质层17的介电常数,优选使用的电介质是,其具有电介质层14使用的电介质的约70%或以下的介电常数。
再者,通过添加离子交换体,可以高效地捕捉杂质离子。
作为构成电介质层的合成树脂,可以列举出:聚酯系、丙烯酸系、聚氨酯系、氟系、硅酮(silicone)系、或者环氧系的各种树脂。这些树脂可以是均聚物,也可以是共聚物。另外,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在它们当中,优选的是氟系等吸湿率较低的树脂。
另外,不添加电介质,只用合成树脂即可以构成第2电介质层17。与在第2电介质层17中添加电介质时的情况一样,在只用合成树脂构成的情况下,过厚时将导致电阻值的上升和介电常数的下降,因此优选形成为薄膜。为了使其有效发挥防止离子扩散的作用,必须是均匀的膜,因而现实的情况是,其厚度为0.1~10μm左右。此外,该构成可以设置在与电介质层14相邻的层上。在使用无色透明的树脂的情况下,也可以形成于透明电极层11与发光体层13之间。
这些防止离子扩散层17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单层使用,也可以多层使用。
将这样得到的赋形加工前EL薄片2以透明绝缘性薄膜10朝向外侧的方式,设置在切削加工成键头形状的凹形模具中,通过压空成形、真空成形、以及压制成形等而加工成形为所要求的键头形状,这样便得到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1的中间成形体。接着在键头部4的背面侧的凹部,注入热塑性或热固性、光、电子束或反应固化性树脂而使其固化,由此便得到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1的最终产品。此外,也可以采用将成形加工的EL薄片2与事先准备的芯材3嵌合在一起而实现一体化的方法。
下面就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5
根据上述实施方案,制作具体的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1。
将125μm厚的聚碳酸酯的合金薄膜(バイホ-ル/バイエル公司制造)作为透明绝缘性薄膜10,然后通过丝网印刷对其涂布着色油墨(ノリフアンHTR/プロル制造),从而形成出饰层20。在饰层11的背面丝网印刷透光性粘合层(IPS000/帝国油墨(株)制造),再在其上面丝网印刷导电性聚合物(Orgacon P3040/アグファ公司制造)作为透明电极层11。其次,在透明电极层11上的发光区以外的部位,用银浆料(JEF-6022SS/日本アチソン(株)制造)丝网印刷辅助电极层(电路)。在透明电极层11上,丝网印刷メジウムインク(JELCON AD-HM6/十条化学(株)制造)作为粘合层。然后,对要求发光的部位丝网印刷发光体油墨(8155N ELミデイアム/杜邦公司制造),以形成发光体层13。作为电介质层14,是丝网印刷按下述方法制备的涂料而形成的,即在用甲乙酮(methyl ethyl ketone)溶解有含氟橡胶(ダイエルG501/ダイキン工业(株)制造)的溶剂中,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氟橡胶,分散250质量份的介电常数为1200的钛酸钡(BT100P/富士钛工业(株)制造)。作为第2对置电极层17,是使用EL碳浆料(7152EL碳浆料/杜邦公司制造),通过丝网印刷而形成出平均膜厚为3μm的第2对置电极层17。再者,在其上面丝网印刷银浆料(JEF-6022SS/日本アチソン(株)制造)作为对置电极层15。另外,印刷PC系油墨(ノリフアンHTR/プロ一ル公司制造)作为薄膜粘合层16,便得到赋形加工前的EL薄片2。
将得到的EL薄片2以透明绝缘性薄膜10的表面处在模具侧的方式设置在切削加工成键形状的模具的凹形模具内,在模具温度120℃、成形时间15秒钟的条件下进行压制成形。
在实施了成形加工的EL薄片2之键头部4的内侧,采用注塑成形注入聚碳酸酯系树脂(ユビロン/三菱工程塑料(株)制造)以形成芯材3,便得到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1。
在得到的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1上施加交流电压使其发光,结果确认:由于采用成形加工的电极之电阻值的升高受到了抑制,因而诸多键头部4大致以均匀的亮度发光。得到了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1。在稳压电源100V、400Hz驱动时,初期辉度为105cd/m2。
另外,对于得到的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1,将其放置在温度为60℃、湿度为95%的高温高湿环境下,同时使用稳压电源,使其在100V、400Hz的条件下保持连续发光驱动的状态不变,这样观察了外观的变化,结果确认:连续亮灯开始后,在576小时有黑点的发生。此外,作为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1,通常在各种环境下要求240小时或以上的耐久性,因此判断本发明的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可充分满足要求。
实施例6
实施例6除夹设第2电介质层17以代替第2对置电极层17之外,其余以与实施例5同样的构成、同样的制造方法进行制作,并进行了与实施例5同样的试验。
实施例6是丝网印刷按下述方法制备的涂料而形成平均膜厚为3μm的第2电介质层17的,即将用甲乙酮溶解有含氟橡胶(G501/ダイキン化学工业(株)制造)的涂料作为溶剂,在该溶剂中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氟橡胶,分散50质量份的介电常数为100的氧化钛。
实施例7
实施例7除夹设第2对置电极层17以及第2电介质层17两者以外,其余以与实施例5同样的构成、同样的制造方法进行制作,并进行了与实施例5同样的试验。
实施例7是丝网印刷按下述方法制备的涂料而形成平均膜厚为3μm的第2电介质层17的,即将用甲乙酮溶解有含氟橡胶(G501/ダイキン化学工业(株)制造)的涂料作为溶剂,在该溶剂中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氟橡胶,分散50质量份的氧化钛。此外,用碳浆料(7152EL碳浆料/杜邦公司制造),采用丝网印刷设置平均膜厚为3μm的第2对置电极层17。
实施例8
实施例8除了第2电介质层17以外,其余以与实施例5同样的构成、同样的制造方法进行制作,并进行了与实施例5同样的试验。
实施例8通过丝网印刷在甲乙酮中溶解有含氟橡胶(G501/ダイキン化学工业(株)制造)的涂料,来设置平均膜厚为3μm的第2对置电极层17。
[比较例1]
比较例1除了第2电介质层17的材质以外,其余以与实施例5同样的构成、同样的制造方法进行制作,并进行了与实施例5同样的试验。
比较例1使用与电介质层14相同的材料代替第2电介质层17,通过丝网印刷形成了平均膜厚为3μm的层。
[比较例2]
比较例2除了防止离子扩散层17以外,其余以与实施例5同样的构成、同样的制造方法进行制作,并进行了与实施例5同样的试验。
比较例2不设置具有第2对置电极层和第2电介质层的防止离子扩散功能的层而制作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1。
对于以上的实施例5~8以及比较例1和2,在与实施例5所述的同样的条件下进行了性能试验。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实施例5 | 实施例6 | 实施例7 | 实施例8 | 比较例1 | 比较例2 | |
防止离子扩散层 | 碳浆料 | 氧化钛 | 氧化钛+碳浆料 | 氟橡胶 | 无(衍生物层为2层) | 无 |
初期辉度[cd/m2] | 105 | 85 | 79 | 52 | 91 | 110 |
黑点发生时间[hr] | 576 | 600 | 696 | ≥1000 | 120 | 72 |
从表1的实施例5~8的试验结果可以确认具有如下的倾向:初期辉度越高,黑点的发生时间越短。但是,在实施例5~8的任一情况下,连续亮灯开始后在240小时内均没有确认发生黑点,即使在高温、高湿下,也能得到可靠性高的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基于这样的特性,可以说,考虑到产品的使用用途、产品的裕度和高度等成形要素、驱动条件的制约等,可以选定适当的防止离子扩散层。
另一方面,比较例1和2的构成因为没有设置具有防止离子扩散功能的层,所以在240小时以内发生了黑点。
Claims (44)
1.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
2.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并且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薄片基材之间,还进一步夹设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
3.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选自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夹设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
4.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选自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夹设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并且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薄片基材之间,还进一步夹设选自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夹设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
5.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且所述电介质层以及所述发光体层的至少一方,使用氟系树脂作为粘合剂。
6.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并且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薄片基材之间,还进一步夹设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且所述电介质层以及所述发光体层的至少一方,使用氟系树脂作为粘合剂。
7.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选自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夹设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且所述电介质层以及所述发光体层的至少一方,使用氟系树脂作为粘合剂。
8.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选自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夹设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并且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薄片基材之间,还进一步夹设选自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夹设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且所述电介质层以及所述发光体层的至少一方,使用氟系树脂作为粘合剂。
9.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并且所述发光体层使用的粘合剂是聚酯系或丙烯酸系树脂,且所述电介质层使用的粘合剂是氟系树脂。
10.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且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薄片基材之间,还进一步夹设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并且所述发光体层使用的粘合剂是聚酯系或丙烯酸系树脂,且所述电介质层使用的粘合剂是氟系树脂。
11.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选自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夹设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并且所述发光体层使用的粘合剂是聚酯系或丙烯酸系树脂,且所述电介质层使用的粘合剂是氟系树脂。
12.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选自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夹设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且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薄片基材之间,还进一步夹设选自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夹设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并且所述发光体层使用的粘合剂是聚酯系或丙烯酸系树脂,且所述电介质层使用的粘合剂是氟系树脂。
13.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并且所述对置电极层、所述电介质层、所述发光体层、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以及所述透光性粘合层之中的至少一方,是通过分散离子交换体而形成的。
14.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且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薄片基材之间,还进一步夹设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并且所述对置电极层、所述电介质层、所述发光体层、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以及所述透光性粘合层之中的至少一方,是通过分散离子交换体而形成的。
15.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选自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夹设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并且所述对置电极层、所述电介质层、所述发光体层、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以及所述透光性粘合层之中的至少一方,是通过分散离子交换体而形成的。
16.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选自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夹设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且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薄片基材之间,还进一步夹设选自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夹设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并且所述对置电极层、所述电介质层、所述发光体层、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以及所述透光性粘合层之中的至少一方,是通过分散离子交换体而形成的。
17.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且所述电介质层以及所述发光体层的至少一方,使用氟系树脂作为粘合剂;并且所述对置电极层、所述电介质层、所述发光体层、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以及所述透光性粘合层之中的至少一方,是通过分散离子交换体而形成的。
18.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并且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薄片基材之间,还进一步夹设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且所述电介质层以及所述发光体层的至少一方,使用氟系树脂作为粘合剂;并且所述对置电极层、所述电介质层、所述发光体层、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以及所述透光性粘合层之中的至少一方,是通过分散离子交换体而形成的。
19.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选自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夹设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且所述电介质层以及所述发光体层的至少一方,使用氟系树脂作为粘合剂;并且所述对置电极层、所述电介质层、所述发光体层、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以及所述透光性粘合层之中的至少一方,是通过分散离子交换体而形成的。
20.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选自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夹设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并且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薄片基材之间,还进一步夹设选自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夹设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且所述电介质层以及所述发光体层的至少一方,使用氟系树脂作为粘合剂;并且所述对置电极层、所述电介质层、所述发光体层、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以及所述透光性粘合层之中的至少一方,是通过分散离子交换体而形成的。
21.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并且所述发光体层使用的粘合剂是聚酯系或丙烯酸系树脂,且所述电介质层使用的粘合剂是氟系树脂;而且所述对置电极层、所述电介质层、所述发光体层、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以及所述透光性粘合层之中的至少一方,是通过分散离子交换体而形成的。
22.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且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薄片基材之间,还进一步夹设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并且所述发光体层使用的粘合剂是聚酯系或丙烯酸系树脂,且所述电介质层使用的粘合剂是氟系树脂;而且所述对置电极层、所述电介质层、所述发光体层、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以及所述透光性粘合层之中的至少一方,是通过分散离子交换体而形成的。
23.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选自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夹设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并且所述发光体层使用的粘合剂是聚酯系或丙烯酸系树脂,且所述电介质层使用的粘合剂是氟系树脂;而且所述对置电极层、所述电介质层、所述发光体层、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以及所述透光性粘合层之中的至少一方,是通过分散离子交换体而形成的。
24.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体层之间,夹设选自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夹设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且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薄片基材之间,还进一步夹设选自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夹设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并且所述发光体层使用的粘合剂是聚酯系或丙烯酸系树脂,且所述电介质层使用的粘合剂是氟系树脂;而且所述对置电极层、所述电介质层、所述发光体层、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以及所述透光性粘合层之中的至少一方,是通过分散离子交换体而形成的。
25.一种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1~24的任一项所述的EL薄片,从靠近所述对置电极层的背面侧向靠近所述透明电极层的表面侧形成凸部,位于凸部背面侧的凹部填充有与键头形状相对应的芯材。
26.根据权利要求1~24的任一项所述的EL薄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对置电极层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2对置电极层,所述第2对置电极层在合成树脂中分散着以镍或碳为主成分的导电性填料;且所述第2对置电极层被设置成与所述对置电极层相接触。
27.根据权利要求1~24的任一项所述的EL薄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对置电极层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2电介质层,所述第2电介质层在合成树脂中分散着比所述电介质层使用的电介质具有更低介电常数的电介质;且所述电介质层被设置成与所述电介质层相接触。
28.根据权利要求1~24的任一项所述的EL薄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对置电极层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2对置电极层,所述第2对置电极层在合成树脂中分散着以镍或碳为主成分的导电性填料;且所述第2对置电极层被设置成与所述对置电极层相接触;同时在所述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对置电极层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2电介质层,所述第2电介质层在合成树脂中分散着比所述电介质层使用的电介质具有更低介电常数的电介质;且所述电介质层被设置成与所述电介质层相接触。
29.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体层用粘合剂与所述电介质层用粘合剂种类不同,且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
30.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体层用粘合剂与所述电介质层用粘合剂种类不同,且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并且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薄片基材之间,夹设着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
31.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体层用粘合剂与所述电介质层用粘合剂种类不同,而且是选自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
32.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体层用粘合剂与所述电介质层用粘合剂种类不同,而且是选自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并且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薄片基材之间,夹设着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
33.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体层用粘合剂与所述电介质层用粘合剂种类不同,且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并且所述电介质层使用氟系树脂粘合剂作为粘合剂。
34.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体层用粘合剂与所述电介质层用粘合剂种类不同,且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并且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薄片基材之间,夹设着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且所述电介质层使用氟系树脂粘合剂作为粘合剂。
35.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体层用粘合剂与所述电介质层用粘合剂种类不同,而且是选自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并且所述电介质层使用氟系树脂粘合剂作为粘合剂。
36.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体层用粘合剂与所述电介质层用粘合剂种类不同,而且是选自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并且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薄片基材之间,夹设着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且所述电介质层使用氟系树脂粘合剂作为粘合剂。
37.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体层用粘合剂与所述电介质层用粘合剂种类不同,且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同时所述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以及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之中的至少一方,是通过分散离子交换体而形成的。
38.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体层用粘合剂与所述电介质层用粘合剂种类不同,且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并且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薄片基材之间,夹设着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同时所述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以及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之中的至少一方,是通过分散离子交换体而形成的。
39.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体层用粘合剂与所述电介质层用粘合剂种类不同,而且是选自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同时所述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以及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之中的至少一方,是通过分散离子交换体而形成的。
40.一种EL薄片,其包括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和薄片基材,所述EL薄片的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体层用粘合剂与所述电介质层用粘合剂种类不同,而且是选自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聚酯系、丙烯酸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之中的1种或多种的树脂系粘合剂或者以聚氨酯为代表的合成橡胶系粘合剂;并且在所述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与所述薄片基材之间,夹设着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同时所述对置电极层、电介质层、发光体层、导电性聚合物制透明电极层、以及与所述导电性聚合物的粘合性高的透光性粘合层之中的至少一方,是通过分散离子交换体而形成的。
41.一种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29~40的任一项所述的EL薄片,从靠近所述对置电极层的背面侧向靠近所述透明电极层的表面侧使凸部突出出来,且在凸部背面侧至少填充有与键头形状相对应的芯材。
42.根据权利要求29~40的任一项所述的EL薄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对置电极层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2对置电极层,所述第2对置电极层在合成树脂中分散着以镍或碳为主成分的导电性填料;且所述第2对置电极层被设置成与所述对置电极层相接触。
43.根据权利要求29~40的任一项所述的EL薄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对置电极层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2电介质层,所述第2电介质层在合成树脂中分散着比所述电介质层使用的电介质具有更低介电常数的电介质;且所述电介质层被设置成与所述电介质层相接触。
44.根据权利要求29~40的任一项所述的EL薄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对置电极层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2对置电极层,所述第2对置电极层在合成树脂中分散着以镍或碳为主成分的导电性填料;且所述第2对置电极层被设置成与所述对置电极层相接触;同时在所述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对置电极层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2电介质层,所述第2电介质层在合成树脂中分散着比所述电介质层使用的电介质具有更低介电常数的电介质;且所述电介质层被设置成与所述电介质层相接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41707/2004 | 2004-02-18 | ||
JP2004041707 | 2004-02-18 | ||
JP069953/2004 | 2004-03-12 | ||
JP200042/2004 | 2004-07-0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06977A true CN1906977A (zh) | 2007-01-31 |
Family
ID=37675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580001654 Pending CN1906977A (zh) | 2004-02-18 | 2005-02-16 | El薄片以及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906977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95265A (zh) * | 2015-03-31 | 2015-07-22 | 无锡大星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快充开关及其生产工艺 |
CN105679582A (zh) * | 2016-01-13 | 2016-06-15 | 无锡大星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防水防尘汽车方向盘开关 |
CN109390175A (zh) * | 2017-08-04 | 2019-02-26 | 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 | 立体电路膜、其按键及其制造方法 |
CN110815878A (zh) * | 2018-08-08 | 2020-02-21 |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 树脂成形薄片、树脂成形薄片的制造方法、造形物以及造形物的制造方法 |
-
2005
- 2005-02-16 CN CN 200580001654 patent/CN1906977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95265A (zh) * | 2015-03-31 | 2015-07-22 | 无锡大星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快充开关及其生产工艺 |
CN105679582A (zh) * | 2016-01-13 | 2016-06-15 | 无锡大星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防水防尘汽车方向盘开关 |
CN109390175A (zh) * | 2017-08-04 | 2019-02-26 | 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 | 立体电路膜、其按键及其制造方法 |
CN110815878A (zh) * | 2018-08-08 | 2020-02-21 |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 树脂成形薄片、树脂成形薄片的制造方法、造形物以及造形物的制造方法 |
US11141932B2 (en) | 2018-08-08 | 2021-10-12 | Casio Computer Co., Ltd. | Formable resin sheet, production method for formable resin sheet, shaped object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shaped object |
CN110815878B (zh) * | 2018-08-08 | 2022-04-12 |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 树脂成形薄片、树脂成形薄片的制造方法、造形物以及造形物的制造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92113A (zh) | 照光式按键板 | |
CN1094831C (zh) | 热熔基材、层压材料和层压材料制造方法 | |
CN1242490C (zh) | 用于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终端盒装置 | |
CN1181708C (zh) | 采用电致发光的发光设备和显示设备 | |
CN1165953C (zh) | 平面式照明灯及其制造方法 | |
CN1864440A (zh) | 电致发光元件 | |
CN1823430A (zh) | 发光元件 | |
CN1487766A (zh) | 输入设备和移动终端 | |
CN1866565A (zh) | 发光二极管 | |
CN1727975A (zh) |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471065A (zh) | 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781034A (zh) | 电磁屏蔽光漫射板 | |
CN1650672A (zh) |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 |
KR101496061B1 (ko) | 금속박 적층체, led 탑재용 기판 및 광원 장치 | |
CN1343089A (zh) | 具有通道的印刷配线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930696A (zh) | 发光体用电路基板的制造方法、发光体用电路基板前体及发光体用电路基板以及发光体 | |
CN1619733A (zh) | 开关单元 | |
KR100779961B1 (ko) | El 시트 및 조광식 버튼 스위치용 부재 | |
CN1662109A (zh) |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其所用基板及电子机器 | |
CN1152471A (zh) | 具备高度抗火焰蔓延性的组合物 | |
CN1906977A (zh) | El薄片以及照光式按钮开关用构件 | |
CN1592529A (zh) |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 |
CN1371110A (zh) | 可动触点体及制造方法和使用它的板式开关及制造方法 | |
CN1848426A (zh) | 发光装置 | |
CN1596042A (zh) | 发光电子元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9946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70131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9946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