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76445A - 气囊用气体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气囊用气体发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76445A CN1876445A CN 200610091293 CN200610091293A CN1876445A CN 1876445 A CN1876445 A CN 1876445A CN 200610091293 CN200610091293 CN 200610091293 CN 200610091293 A CN200610091293 A CN 200610091293A CN 1876445 A CN1876445 A CN 187644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bustion chamber
- frangible portion
- gas
- ignition device
- cha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用气体发生器,在具有气体排出口的外罩内具有分别配置有独自的气体发生剂及点火装置的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所述第二燃烧室利用配置于所述外罩内的燃烧室罩部件与第一燃烧室分离,在所述燃烧室罩部件内配置有第二气体发生剂和第二点火装置,所述燃烧室罩部件的周面具有脆弱部,其因所述第二点火装置的动作而从脆弱部开裂,形成在所述第二燃烧室产生的气体的排出路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在汽车的乘坐人员约束装置上使用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
背景技术
对于在汽车的乘坐人员约束装置上使用的气囊(エアバツグ)用气体发生器,汽车厂家要求其小型化和轻量化。作为应对这样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要求的方法,在维持作为气囊用气体发生器所要求的性能及质量的基础上,使结构简化而消减部件数量是有效的。
在US6,189,927B1(特表2002-503584)的图1中,表示出第一室34内包有第二室82的气囊充气机(インフレ一タ)。第二室82的气体出口孔104由绝缘遮蔽剂106覆盖,并且当从第二室82内施加规定压力时打开或破开。
US6,543,805B2的图1表示出具有由固定隔壁分离的第一燃烧室200和第二燃烧室180的充气机10。记载有第一燃烧室200内的点火罩220被点火剂222的燃烧生成物所推压而沿轴向滑动。
特开2001-199303号公报的图1表示出具有两个燃烧室5a、5b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
特开平5-168905号公报的紧急气体发生器,在箱体1的底板3上设有V槽5,当通过点火装置8的动作使气体燃烧发生剂2着火而产生气体时,底板3从V槽5破开而从此向外部释放出气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用气体发生器,其中,
在具有气体排出口的外罩内具有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该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分别配置有独自的气体发生剂及点火装置,
所述第二燃烧室利用配置于所述外罩内的燃烧室罩部件与第一燃烧室分离,在所述燃烧室罩部件内配置有第二气体发生剂和第二点火装置,
所述燃烧室罩部件的周面具有脆弱部,其因所述第二点火装置的动作而从脆弱部开裂,形成在所述第二燃烧室产生的气体的排出路径。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用气体发生器,其中,
在具有气体排出口的外罩内具有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该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分别配置有独自的气体发生剂及点火装置,
所述第一燃烧室由配置于所述第一燃烧室内的增强室罩部件分离成容纳有第一点火装置和增强剂的增强室、以及容纳有气体发生剂的空间,
所述增强室罩部件的周面具有脆弱部,其因所述第一点火装置的动作而从脆弱部开裂,向容纳有所述气体发生剂的空间内释放出燃烧生成物。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用气体发生器,其中,
在具有气体排出口的外罩内具有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该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分别配置有独自的气体发生剂及点火装置,
所述第一燃烧室由配置于所述第一燃烧室内的增强室罩部件分离成容纳有第一点火装置和增强剂的增强室、以及容纳有气体发生剂的空间,
所述增强室罩部件的周面具有脆弱部,其因所述第一点火装置的动作而从脆弱部开裂,向容纳有所述气体发生剂的空间内释放出燃烧生成物,
所述第二燃烧室利用配置于所述外罩内的燃烧室罩部件与第一燃烧室分离,在所述燃烧室罩部件内配置有第二气体发生剂和第二点火装置,
所述燃烧室罩部件的周面具有脆弱部,其因所述第二点火装置的动作而从脆弱部开裂,形成在所述第二燃烧室产生的气体的排出路径。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用气体发生器,其中,
在具有气体排出口的外罩内具有燃烧室,该燃烧室配置有气体发生剂及点火装置,
所述燃烧室由配置于所述燃烧室内的增强室罩部件分离成容纳有点火装置和增强剂的增强室、以及容纳有气体发生剂的空间,
所述增强室罩部件的周面具有脆弱部,其因所述点火装置的动作而从脆弱部开裂,向容纳有所述气体发生剂的空间内释放出燃烧生成物。
US6,543,805B2、以及特开2001-199303号公报的充气机结构复杂,无法充分应对轻量化的要求。US6,189,927B1(特表2002-503584)的充气机与US6,543,805B2、特开2001-199303号公报的充气机相比结构简单,但第二燃烧室利用固定部件和绝缘部件与第一燃烧室分离。在特开平5-168905号公报的紧急气体发生器中,由于通过底板3的破开而从此直接且一气地释放出气体,所以无法控制气体的排出量,因而不能适用具有两个点火装置及燃烧室的双型气囊用的气体发生器。
本发明涉及在维持高性能及质量的同时,通过使结构简化而能够使整体轻量化,而且也能够使制造工序简化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
燃烧室罩部件虽然开口部与外罩底面抵接,但顶面即可以与外罩顶面抵接,也可以不抵接,但当燃烧室罩部件的顶面与外罩顶面抵接时,容易进行燃烧室罩部件的固定,因此是优选的。另外,燃烧室罩部件只要是可将燃烧室内分离的部件,则代替盖状也可以使用筒状部件。
脆弱部设于燃烧室罩部件的周面,是强度比其它部分(脆弱部以外的周面)低的部分。脆弱部的作用在于利用来自内侧的压力而使周面开裂。脆弱部可通过使厚度比其它部分薄的方法、附加线状裂痕的方法、以及设置槽的方法等来形成。
脆弱部可在燃烧室罩部件的周面设置一个或多个。通过调整脆弱部的形成位置、大小及数量,可控制从第二燃烧室释放出的气体流的排出速度。
燃烧室罩部件由于将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分离,所以具有能够防止因第一燃烧室内的气体发生剂(第一气体发生剂)的燃烧而生成的气体使第二燃烧室内的第二气体发生剂着火燃烧的功能。
由于发挥这样的防止功能,虽然设于燃烧室罩部件周面的脆弱部的作用在于,由于来自内侧的压力,即,由第二燃烧室内的第二气体发生剂的燃烧而产生的气体使燃烧室罩部件开裂,但不会由于来自外侧的压力,即,由第一燃烧室内的第一气体发生剂的燃烧产生的气体而产生的压力使燃烧室罩部件开裂。另外,开裂是指燃烧室罩部件在脆弱部裂开而产生能够排出气体的程度的间隙。
这样,由于通过由第二燃烧室内的第二气体发生剂的燃烧而产生的气体,使燃烧室罩部件在脆弱部开裂,从而形成气体排出路径,因此不必形成特别的气体排出路径(例如由密封装置堵塞的贯通孔)。
增强室罩部件虽然开口部与外罩底面抵接,但顶面即可以与外罩顶面抵接,也可以不抵接,但当增强室罩部件的顶面与外罩顶面抵接时,容易进行增强室罩部件的固定,因此是优选的。另外,只要增强室罩部件是可将燃烧室内分离的部件,则代替盖状也可以使用筒状部件。
增强室罩部件是将增强室和第一气体发生剂的填充空间分离的部件。增强室罩部件受到由于第一点火装置的动作而使增强剂燃烧产生的燃烧生成物(着火能量)的压力,在脆弱部开裂,从此释放出着火能量,使第一气体发生剂着火燃烧。其中,通过调整脆弱部的形成位置、大小、数量等,可控制第一气体发生剂的着火燃烧性能。
这样,由于通过由增强室内的增强剂的燃烧产生的燃烧生成物使增强室罩部件在脆弱部开裂,从而形成燃烧生成物的排出路径,因此不必形成特别的排出路径(例如由密封装置堵塞的贯通孔)。
本发明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也可以作成为在燃烧罩部件的周面和增强室罩部件的周面双方具有脆弱部。
点火装置为一个,燃烧室为一个的气体发生器,与上述发明相同,在增强室罩部件的周面具有脆弱部。增强室罩部件只要是能够将燃烧室内分离的部件,则代替盖状也可以使用筒状部件。
此外,本发明涉及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设于所述燃烧室罩部件或所述增强室罩部件的周面的脆弱部为槽状,其在所述周面的高度方向连续或不连续地设置。
本发明的槽状的脆弱部是指直线、曲线或将它们组合的细长的部分。通过沿高度方向设置这样的槽状的脆弱部,利用第一点火装置或第二点火装置的动作使燃烧室罩部件或增强室罩部件沿轴向缝隙状地开裂(形成贯通周面的缝隙),从而形成气体排出路径或着火能量的排出口。
此外,本发明涉及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设于所述燃烧室罩部件或所述增强室罩部件的周面的脆弱部为槽状,其沿所述周面的周向连续或不连续地设置。
本发明的槽状的脆弱部是指直线、曲线或将它们组合的细长的部分。通过沿周向设置这种槽状的脆弱部,利用第一点火装置或第二点火装置的动作使燃烧室罩部件或增强室罩部件缝隙状地开裂(形成贯通周面的缝隙),从而形成气体排出路径或着火能量的排出口。
在沿周向连续或不连续地(例如虚线状)地绕一周设置槽状的脆弱部的情况下,当燃烧室罩部件或增强室罩部件受到压力而以脆弱部为界被分离成两个。因此,在燃烧室罩部件或增强室罩部件的顶面未与外罩的顶面抵接的情况下,分离的上部移动而向外罩顶面侧飞去。在燃烧室罩部件或增强室罩部件的顶面与外罩顶面抵接的情况下,则沿周向形成缝隙。
此外,本发明涉及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设于所述燃烧室罩部件或所述增强室罩部件的周面的脆弱部为槽状,所述槽状的脆弱部至少在一端部具有凹坑。
本发明中的槽状的脆弱部是指直线、曲线或将它们组合的细长的部分。设于槽的至少一端部的“凹坑”为圆形或与其类似的形状的凹部,是与槽的长度方向正交或斜交(倾斜地横切)的短的槽。
例如,可以考虑,在燃烧室罩部件的周面(设高度为100mm),在沿高度方向设有直线状的槽(在高度方向中央部附近50mm的长度)的脆弱部的情况下,当由于第二点火装置的动作使所述槽开裂时,开裂长度不只停留在50mm,而会从槽端部进一步延伸,最终从开口部周边缘到达底面(即大于或等于100mm的长度)。这样,在超过最初的脆弱部长度产生开裂的情况下,燃烧室罩部件内部不能维持规定的压力,因此有可能无法按设计进行气体发生剂的燃烧。
但是,通过在槽端部设置凹坑,即使在槽开裂而到达端部时,也可以由凹坑阻止进一步的开裂的延长。这样的凹坑,例如在脆弱部为长度10mm的直线状的槽的情况下,可做成为直径是2~5mm左右的圆形的凹部或长度为2~8mm左右的直线状的槽。
此外,本发明涉及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设于所述燃烧室罩部件或所述增强室罩部件的周面的脆弱部为槽状,所述槽状的宽度方向的形状为V形。
其中,V形包括在槽状的脆弱部的宽度方向剖面上从燃烧室罩部件或增强室盖的内侧向外侧方向呈V形的情况、以及从外侧向内侧方向呈V形的两种情况。另外,槽的宽度方向的形状除V形以外,也可以为U形或与其类似的形状,也可以是杯状或与其类似的形状。
本发明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由于简化了结构,所以制造工序也可简化,可使整体轻量化。
附图说明
本发明可以从以下的详细叙述和附图清楚地了解,但它们并不限定本发明。
图1是气体发生器的轴向剖面图;
图2是用于说明燃烧室罩部件上的脆弱部的立体图;
图3(a)~图3(b)是图2的半径方向的剖面图;
图4是用于说明另一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燃烧室罩部件上的脆弱部的立体图;
图5(a)~图5(d)是图4的脆弱部的另一方式的说明图;
图6是另一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图1~图3(a)、(b)所示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
通过图1~图3(a)、(b)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是气囊用气体发生器的轴向剖面图。图2是表示在图1的燃烧室罩部件或增强室罩部件上形成脆弱部时的多种方式的立体图,图3(a)、图3(b)是图2的半径方向的剖面图。
气囊用气体发生器10,其利用将扩散罩(デイフユ一ザツエル)12和闭合罩(クロ一ヅヤツエル)13接合一体化的外罩11形成外壳。扩散罩12和闭合罩13在接合部被焊接。
在扩散罩12的周面设有多个气体排出口14,气体排出口14用由铝或不锈钢构成的密封带15从内侧堵塞。
在闭合罩13的底面设有两个孔,在各孔内嵌入有第一点火装置21和第二点火装置25,以可以防止来自外部环境空气的湿气的侵入。
第一点火装置21具有固定于第一点火器衬套(カラ一)22上的第一点火器23,在从第一点火器23延伸的两条导电针24的部分嵌入具有引线的连接件而将其与电池连接。
第二点火装置25具有固定于第二点火器衬套26上的第二点火器27,在从第二点火器27延伸的两条导电针28的部分嵌入具有引线的连接器而将其与电池连接。第二点火器衬套26具有大径部26a和小径部26b。
在外罩11内设有第一燃烧室31和第二燃烧室35,第二燃烧室35利用燃烧室罩部件41与第一燃烧室31分离。图1中,是第二燃烧室35处于被第一燃烧室31内包的状态,但也可以是第一燃烧室31和第二燃烧室35邻接的状态。在第一燃烧室31内充填有未图示的第一气体发生剂,在第二燃烧室35内充填有未图示的第二气体发生剂。
在第一燃烧室31内配置有增强室罩部件32,增强室罩部件32内成为增强室33,在其中容纳有未图示的增强剂和第二点火装置21。
增强室罩部件32,其开口部嵌入第一点火器衬套22内,开口部周缘与配置于外罩11底面的衬垫18抵接,底部32a与外罩11的顶面12a抵接。因此,增强室罩部件32由第一点火器衬套22定位,并通过顶面12a和衬垫18从上下方向推压而固定。
形成第二燃烧室35的燃烧室罩部件41压入具有比燃烧室罩部件41的内径大的外径的第二点火器衬套26的大径部26a。这样,通过将燃烧室罩部件41压入大径部26a,进行燃烧室罩部件41的定位,阻止向其轴向及半径方向的移动。
燃烧室罩部件41的开口部周缘与配置于外罩11底面的衬垫18抵接,底部41a与外罩11的顶面12a抵接。因此,燃烧室罩部件41利用顶面12a和衬垫18从上下方向推压而固定。另外,也可以不使用衬垫18。
在第一燃烧室31内嵌入有用于根据第一气体发生剂的充填量调整第一燃烧室31的容积的圆盘状的挡板(リテ一ナ)50。挡板50具有两个孔,这两个孔镶嵌在燃烧室罩部件41和增强室罩部件32上。
在第一燃烧室31外侧配置有具有燃烧气体的过滤及冷却功能的筒状的冷却剂过滤器45,在冷却剂过滤器45的外周面和气体排出口14及密封带15之间设有间隙。
在燃烧室罩部件41的周面41b沿高度方向(外罩11的轴向)设有槽状(直线状的槽)的脆弱部42。另一方面,在增强室罩部件32的周面32b沿高度方向(外罩11的轴向)设有槽状(直线状的槽)的脆弱部34。
图1所示的槽状的脆弱部42,虽然在从距燃烧室罩部件41的开口部1/3附近的高度到底部41a的范围内设置,如图2所示,如脆弱部42a那样,其也可以设于周面的中央部附近,如脆弱部42b那样,其也可以设于距开口部一半左右的高度部分的范围内。
如图3(a)所示,脆弱部42a,其在宽度方向剖面中,是从燃烧室罩部件41内侧向外侧方向的V形的槽,如图3(b)所示,脆弱部42b是从燃烧室罩部件41外侧向内侧方向的V形(当以(图3a)为基准时是倒V形)的槽。当为图3(a)、图3(b)这样的V形及倒V形时,在受到来自外侧的压力时,由于V形槽的开口部分的周围被按压而使开口部分变形而关闭,因此不会由来自外侧的压力(由第一点火装置的动作产生的气体而产生的压力)而使脆弱部42a、42b开裂。
如图2所示,脆弱部42也可以做成为沿周向连续(也可以不连续)的槽状的脆弱部43c。脆弱部43c可以做成为图3(a)、图3(b)所示的任一剖面形状的槽。
增强室罩部件32的脆弱部34也可以与燃烧室罩部件41的脆弱部42同样地形成。
其次,说明将图1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适用于汽车的气囊系统中时的动作。另外,第一点火器23和第二点火器27在撞击时根据汽车受到的撞击的程度,有仅第一点火器23动作的情况、第一点火器23先动作而第二点火器27延迟动作的情况、以及第一点火器23和第二点火器27同时动作的情况,在下面,对第一点火器23先动作而第二点火器27延迟动作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汽车碰撞而受到撞击时,第一点火器23收到来自控制单元的动作信号而动作点火,使增强剂着火燃烧。然后,由于增强室33内的压力的上升,使脆弱部34开裂而形成缝隙,从此向第一燃烧室31内释放出燃烧生成物(着火能量)。
由于该燃烧生成物的释放出,使第一气体发生剂着火燃烧,从而产生高温燃烧气体。在燃烧气体通过冷却剂过滤器45而被过滤及冷却后,冲破密封带15,从气体排出口14被排出而使气囊膨胀。此时,由于第二燃烧室35由罩部件41包围,脆弱部42不会由于来自外侧的压力而开裂,因此在第一燃烧室31产生的燃烧气体不会流入第二燃烧室35内。
第二点火器27稍微延迟而动作点火,使第二气体发生剂着火燃烧而产生高温的燃烧气体。然后,形成第二燃烧室35的燃烧室罩部件41的脆弱部42被高温的燃烧气体推压而开裂,从而形成缝隙。然后,燃烧气体从缝隙流出,在通过冷却剂过滤器45被过滤及冷却后,从气体排出口14被排出,进一步使气囊膨胀。
(2)图4、图5(a)~图5(d)所示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
图4是表示在与图1不同方式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中的燃烧室罩部件或增强室罩部件上形成脆弱部时的多种方式的立体图,图5(a)~图5(d)是图4所示的脆弱部及其它脆弱部的概略平面图。下面,对在燃烧室罩部件上设有脆弱部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也可以在增强室罩部件上设置同样的脆弱部。
在燃烧室罩部件41的周面41b,可沿高度方向(外罩11的轴向)设置槽状的脆弱部42c或42d。
图4所示的脆弱部42c形成于周面41b的中央部附近,其通过由直线状的槽构成的可开裂部51、以及形成于可开裂部51的两端部的凹坑52a、52b构成。凹坑52a、52b是与可开裂部51相同宽度的短的槽,其形成为与可开裂部51的长度方向正交。凹坑52a、52b的宽度方向的剖面形状可做成为如图3(a)或图3(b)所示的那样。
图4所示的脆弱部42b形成在距开口部一半左右高度部分的范围内,其通过由直线状的槽构成的可开裂部51、以及形成于可开裂部51的一端部的凹坑52a构成。凹坑52a为与可开裂部51相同宽度的短的槽,其形成为与可开裂部51的长度方向正交。凹坑52a的宽度方向的剖面形状可做成为如图3(a)或图3(b)所示的那样。
虽然图4所示的脆弱部42c相当于图5(a)所示的那样,但也可以为图5(b)~(d)所示的那样。
图5(b)所示的脆弱部42e通过由直线状的槽构成的可开裂部51、以及形成于可开裂部51的两端的凹部53a、53b构成。凹部53a、53b的平面形状为圆形或与圆形近似的形状的底浅的凹坑。
图5(c)所示的脆弱部42f具有由向纵向的直线状的槽构成的可开裂部51a、以及由与可开裂部51a正交的直线状的槽构成的可开裂部51b,在可开裂部51a的两端部形成有凹坑52a、52c(与可开裂部51a相同宽度的短的槽),在可开裂部51b的两端部形成有凹坑52b、52d(与可开裂部51b相同宽度的短的槽)。
图5(d)所示的脆弱部42g具有由向纵向的直线状的槽构成的可开裂部51a、以及由与可开裂部51a正交的直线状的槽构成的可开裂部51b,在可开裂部51a的两端部形成有凹坑53a、53c(平面形状为圆形或与圆形近似的形状的底浅的凹坑),在可开裂部51b的两端部形成有平面形状为圆形的凹部53b、53d(平面形状为圆形或与圆形近似的形状的底浅的凹坑)。
其次,说明将图1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其使用了具有与图4、图5(a)所示的脆弱部42c相同的脆弱部34的增强室罩部件32、以及具有图4、图5(a)所示的脆弱部42c的燃烧室罩部件41)适用于汽车的气囊系统时的动作。下面,对第一点火器23先动作而第二点火器27延迟动作的情况进行说明。
当汽车碰撞而受到撞击时,第一点火器23收到来自控制单元的动作信号而动作点火,使增强剂着火燃烧。然后,由于增强室33内的压力的上升而使脆弱部34开裂,形成缝隙,并从此向第一燃烧室31内释放出燃烧生成物(着火能量)。
此时,由于脆弱部34与图4所示的脆弱部42c相同,所以利用图4说明开裂状态,即使在可开裂部51整体沿长度方向开裂的情况下,也可由两端部的凹坑52a、52b的部分阻止向长度方向的进一步的开裂。因此,由于不会超过可开裂部51的长度而过度地开裂,所以增强室罩部件32内部可维持按照设计的燃烧状态。
由于释放出该燃烧生成物,使第一气体发生剂着火燃烧而产生高温的燃烧气体。燃烧气体在通过冷却剂过滤器45而被过滤及冷却后,冲破密封带15,从气体排出口14被排出,使气囊膨胀。此时,由于第二燃烧室35由罩部件41包围,所以脆弱部42不会因来自外侧的压力而开裂,因此在第一燃烧室31产生的燃烧气体不会流入第二燃烧室35内。
第二点火器27稍微延迟地进行动作而点火,使第二气体发生剂着火燃烧而产生高温的燃烧气体。然后,形成第二燃烧室35的燃烧室罩部件41的脆弱部42被高温的燃烧气体推压而开裂,形成缝隙。然后,燃烧气体从缝隙流出,并在通过冷却剂过滤器45而被过滤及冷却后,从气体排出口14被排出,进一步使气囊膨胀。
此时,脆弱部42c即使在可开裂部51沿长度方向开裂的情况下,也可以由两端部的凹坑52a、52b的部分阻止向长度方向的进一步的开裂。因此,由于不会超过可开裂部51的长度而过度地开裂,所以燃烧室罩部件41内部可维持设计的燃烧状态。
(3)图6所示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
图6是燃烧室为一个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的纵剖面图。
气囊用气体发生器100,利用将扩散罩112和闭合罩113接合一体化的外罩111形成外壳。扩散罩112和闭合罩113在接合部被焊接。
在扩散罩112的周面设有多个气体排出口114,气体排出口114利用由铝或不锈钢构成的密封带115从内侧堵塞。
在闭合罩113的底面设有一个孔,在孔内嵌入有点火装置121以可以防止来自外部环境空气的湿气的侵入。
点火装置121具有固定于点火器衬套122上的点火器123,在从点火器123延伸的两条导电针上嵌入了具有引线的连接器而将其与电池连接。
在外罩111内设有燃烧室131,在第一燃烧室131内充填有未图示的第一气体发生剂。
在燃烧室131内配置有增强室罩部件132,增强室罩部件132内成为增强室133,在其中容纳有充填于铝制容器内的增强剂134。
增强室罩部件132,其开口部被嵌入点火器衬套122内,开口部周缘136从设于闭合罩113底面的孔向外侧突出,通过将开口部周缘136铆接而固定点火器衬套122。此外,开口部周缘136由形成闭合罩113的孔的凸缘部113a夹着固定。增强室罩部件132的底部132a与外罩111的顶面112a抵接。
在燃烧室131内配置有用于根据气体发生剂的充填量调整燃烧室131的容积的环状挡板,挡板可镶嵌并安装在增强室罩部件132上。
在燃烧室131的外侧配置有具有燃烧气体的过滤及冷却功能的筒状的冷却剂过滤器145,在冷却剂过滤器145的外周面和气体排出口114及密封带115之间设有间隙。
在增强室罩部件132的周面132b沿高度方向(外罩111的轴向)设有图4所示的槽状(直线状的槽)的脆弱部42c。脆弱部42c可采用图5(b)~(d)所示的方式。
其次,说明将图6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其使用具有与图4、图5(a)所示的脆弱部42c相同的脆弱部的增强室罩部件132)适用于汽车的气囊系统时的动作。
当汽车碰撞而受到撞击时,点火器123收到来自控制单元的动作信号而动作点火,使增强剂134着火燃烧。然后,由于增强室133内压力的上升,使脆弱部42c开裂而形成缝隙,并从此向燃烧室131内释放出燃烧生成物(着火能量)。
此时,说明脆弱部42c的开裂状态,即是在可开裂部51整体在长度方向上开裂的情况下,也可以由两端部的凹坑52a、52b的部分阻止向长度方向的进一步的开裂。因此,由于不会超过可开裂部51的长度而过度地开裂,所以增强室罩部件132内部可维持按照设计的燃烧状态。
由于释放出该燃烧生成物,使气体发生剂着火燃烧而产生高温的燃烧气体。燃烧气体在通过冷却剂过滤器145被过滤及冷却后,冲破密封带115而从气体排出口114被排出,使气囊膨胀。
虽然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是显而易见的。而这样的变形都不能被视为脱离本发明的想法和范围,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各种变更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些变更都包含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气囊用气体发生器,其中,
在具有气体排出口的外罩内具有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该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分别配置有独自的气体发生剂及点火装置,
所述第二燃烧室利用配置于所述外罩内的燃烧室罩部件与第一燃烧室分离,在所述燃烧室罩部件内配置有第二气体发生剂和第二点火装置,
所述燃烧室罩部件的周面具有脆弱部,其因所述第二点火装置的动作而从脆弱部开裂,而形成在所述第二燃烧室产生的气体的排出路径。
2、一种气囊用气体发生器,其中,
在具有气体排出口的外罩内具有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该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分别配置有独自的气体发生剂及点火装置,
所述第一燃烧室由配置于所述第一燃烧室内的增强室罩部件分离成容纳有第一点火装置和增强剂的增强室、以及容纳有气体发生剂的空间,
所述增强室罩部件的周面具有脆弱部,其因所述第一点火装置的动作而从脆弱部开裂,向容纳有所述气体发生剂的空间内释放出燃烧生成物。
3、一种气囊用气体发生器,其中,
在具有气体排出口的外罩内具有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该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分别配置有独自的气体发生剂及点火装置,
所述第一燃烧室由配置于所述第一燃烧室内的增强室罩部件分离成容纳有第一点火装置和增强剂的增强室、以及容纳有气体发生剂的空间,
所述增强室罩部件的周面具有脆弱部,其因所述第一点火装置的动作而从脆弱部开裂,向容纳有所述气体发生剂的空间内释放出燃烧生成物,
所述第二燃烧室利用配置于所述外罩内的燃烧室罩部件与第一燃烧室分离,在所述燃烧室罩部件内配置有第二气体发生剂和第二点火装置,
所述燃烧室罩部件的周面具有脆弱部,其因所述第二点火装置的动作而从脆弱部开裂,而形成在所述第二燃烧室产生的气体的排出路径。
4、一种气囊用气体发生器,其中,
在具有气体排出口的外罩内具有燃烧室,该燃烧室配置有气体发生剂及点火装置,
所述燃烧室由配置于所述燃烧室内的增强室罩部件分离成容纳有点火装置和增强剂的增强室、以及容纳有气体发生剂的空间,
所述增强室罩部件的周面具有脆弱部,其因所述点火装置的动作而从脆弱部开裂,向容纳有所述气体发生剂的空间内释放出燃烧生成物。
5、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设于所述燃烧室罩部件或所述增强室罩部件的周面的脆弱部为槽状,其沿所述周面的高度方向连续或不连续地设置。
6、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设于所述燃烧室罩部件或所述增强室罩部件的周面的脆弱部为槽状,其沿所述周面的周向连续或不连续地设置。
7、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设于所述燃烧室罩部件或所述增强室罩部件的周面的脆弱部为槽状,所述槽状的脆弱部至少在一端部具有凹坑。
8、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设于所述燃烧室罩部件或所述增强室罩部件的周面的脆弱部为槽状,所述槽的宽度方向的形状为V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68510/05 | 2005-06-08 | ||
JP2005168510 | 2005-06-08 | ||
JP306591/05 | 2005-10-2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76445A true CN1876445A (zh) | 2006-12-13 |
Family
ID=37509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610091293 Pending CN1876445A (zh) | 2005-06-08 | 2006-06-08 | 气囊用气体发生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876445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24297A (zh) * | 2009-01-15 | 2011-07-13 | 大赛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 |
CN103857566A (zh) * | 2011-10-24 | 2014-06-11 | 株式会社大赛璐 | 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 |
-
2006
- 2006-06-08 CN CN 200610091293 patent/CN1876445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24297A (zh) * | 2009-01-15 | 2011-07-13 | 大赛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 |
CN102124297B (zh) * | 2009-01-15 | 2013-09-25 | 大赛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 |
CN103857566A (zh) * | 2011-10-24 | 2014-06-11 | 株式会社大赛璐 | 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 |
CN103857566B (zh) * | 2011-10-24 | 2016-11-23 | 株式会社大赛璐 | 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41345A (zh) | 车辆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 | |
CN1642791A (zh) | 气体发生器 | |
CN1304224C (zh) | 气体发生器 | |
CN1395503A (zh) | 气体发生器 | |
CN1598407A (zh) | 具有自由浮动旋流器的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燃烧器拱顶组件 | |
CN105026220B (zh) | 气体发生器 | |
CN102791537B (zh) | 气体发生器 | |
CN1590734A (zh) | 燃气轮机燃烧室 | |
US8720944B2 (en) | Gas generator for restraining device of vehicle | |
CN1863695A (zh) | 气体发生器 | |
CN103140389A (zh) | 气体发生器 | |
US8424909B2 (en) | Gas generator for restraining device of vehicle | |
CN1598408A (zh) | 具有改进的偏转板的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燃烧器拱顶罩组件 | |
CN104245437A (zh) | 气体发生器 | |
CN102124297B (zh) | 用于车辆的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 | |
CN102753401A (zh) | 气体发生器及其装配方法 | |
CN1166156A (zh) | 具有改良的混合式充气装置的混合式气袋系统 | |
CN104755327B (zh) | 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 | |
CN105339215A (zh) | 人员约束装置用气体发生器 | |
CN1863696A (zh) | 气体发生器 | |
CN1461271A (zh) | 气体发生器 | |
CN1420825A (zh) | 混合充气机 | |
CN1876445A (zh) | 气囊用气体发生器 | |
CN1948059A (zh) | 气囊用气体发生器 | |
CN108349457A (zh) | 气体发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6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