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867994A - 盘片盒组件 - Google Patents

盘片盒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67994A
CN1867994A CNA2004800297949A CN200480029794A CN1867994A CN 1867994 A CN1867994 A CN 1867994A CN A2004800297949 A CNA2004800297949 A CN A2004800297949A CN 200480029794 A CN200480029794 A CN 200480029794A CN 1867994 A CN1867994 A CN 18679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
swivel becket
cartridge assembly
disc cartridge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8002979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93818C (zh
Inventor
金进镛
朴景灿
林亨俊
严寅燮
金知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300753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0959531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300814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0987450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300902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0987452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8679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679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9381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9381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 G11B23/0301Details
    • G11B23/0317Containers with interchangeable record carriers

Landscapes

  • Packaging For Recording Disks (AREA)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盘片盒组件,藉此便于装载/卸载盘片(D)以允许盘片盒状态中的一种使用以及作为单个盘片实体的另一种使用两者。本发明包括:具有供驱动器访问的窗的下壳体(10);设置于下壳体(10)上的上壳体(20),上壳体(20)具有设置于中央部分以露出盘片(D)的标签面的露出窗(W);可转动地设置在上/下壳体内以容纳盘片外圆周的转动环;设置在上/下壳体(20、10)内以通过与转动环(30)的转动协同工作而开启/关闭窗(W)的至少一个遮板(41、42);以及通过与外部设备协同工作而使转动环(30)转动的转动装置。

Description

盘片盒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盘片盒,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盘片盒组件,通过该组件便于盘片的装载/卸载,以允许盘片盒状态中的一种使用以及作为单个盘片实体的另一种使用两者。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使用激光束将信息记录在其上的光盘是大容量存储介质,它以将弱激光束施加于盘片表面以识别反射激光束的强或弱的方式读取被转换成数字代码的声音或视频信息。
CD(压缩盘)、DVD、LD等作为光盘媒体而存在。最近,蓝光盘(BD)组和AOD(高级光盘)为下一代光盘存储媒体标准而彼此竞争。
已针对HDVDR(高清晰度视频盘片录像机)研发的蓝光盘是下一代光盘存储介质,它使用蓝色半导体激光束以允许记录比先前的红色激光束能记录的更多的数据。因此,蓝光盘可在27GB的盘片上记录超过2小时的HDTV或超过13小时的SDTV。公众对作为能弥补早先的DVD的缺点的新存储介质的蓝光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同时,盘片型记录介质被插入单独的外壳内以保护记录表面不受灰尘、刮伤等的影响,同时能正常地保存或运输。
时下,记录密度正在提高而保护层的厚度变得更薄。因此,实际上使用了盘片插入其中的盘片盒,藉此在将数据存储到盘片型记录介质或移动以将盘片装载到播放器的期间可连续保护记录表面。总的来说,盘片型记录介质的存储/回放装置采用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允许使用单个盘片实体或使用将盘片与其组装在一起的盘片盘。
例如,由于空间限制,便携式存储/回放装置较佳地采用装载到装载有盘片的盘片盒装载的单个盘片实体。
结果,在仅允许单个盘片实体装载的便携式盘片记录介质存储/回放装置希望使用装载到盘片盒中的盘片的情况下,则需要将盘片从盘片盒中分离。
然而,如图1和图2所示,能使用先前的蓝光盘盒,只要盘片D被装载于盘片盒内。
即,当盘片D被容纳于盘片盒内时,下壳体1和上壳体3通过螺钉S彼此组装在一起。在将盘片D从盘片盒卸载的情况下,则应将螺钉S拧松。
此外,如图3所示,如果螺钉S被拧松,有很大可能要拆卸各种部件。为驱动器访问开启/关闭窗W的遮板6、用于开启/关闭遮板的转轮7以及使遮板6保持关闭的遮板闩(未图示)等被安装在盘片盒内,它们均不固定于盘片盒。因此,在拧松螺钉S的情况下,可将这些部件彼此拆卸开来。
因此,主要考虑的问题是盘片盒被研制成便于将盘片D装载到盘片盒/自盘片盒中卸载,以允许盘片盒状态的使用和单个盘片实体的使用两者。
发明公开
因此,本发明针对一种实质上避免了由现有技术的限制和缺点产生的一个或多个问题的盘片盒。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盘片盒组件,通过它便于盘片的装载/卸载,以允许盘片盒状态中的一种使用以及作为单个盘片实体的另一种使用两者。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的和特征的一部分内容将在以下描述中阐明,另一部分内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通过细阅下面内容将会变得明显,或从本发明的实践中获知。本发明的目的和其它优点可通过书面说明书及其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意图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如本文中具体化和广泛描述的那样,一种根据本发明的盘片盒组件包括:具有供驱动器访问的窗的下壳体;设置在下壳体上的上壳体,该上壳体具有设置于中央部分以露出盘片的标签面的露出窗;可转动地设置在上/下壳体内以容纳盘片外圆周的转动环;设置在上/下壳体内以通过与转动环的转动协同工作而使窗开启/关闭的至少一个遮板;以及通过与外部设备协同工作而使转动环转动的转动装置。
在本发明另一方面中,一种盘片盒组件包括:具有供驱动器访问的窗的下壳体;设置在下壳体上的上壳体,该上壳体具有设置于中央部分以露出盘片的标签面的露出窗;可转动地设置在上/下壳体内以容纳盘片外圆周的转动环;设置在上/下壳体内以通过与转动环的转动协同工作而使窗开启/关闭的至少一个遮板;设置于遮板以根据遮板的移动而有选择地夹持盘片边缘的夹持凸起;以及使转动环转动的转动装置。
在本发明另一方面中,一种盘片盒组件包括:具有供驱动器访问的窗的下壳体;设置在下壳体上的上壳体,该上壳体具有设置于中央部分以露出盘片的标签面的露出窗;可转动地设置在上/下壳体内以容纳盘片外圆周的转动环;设置在上/下壳体内以通过与转动环的转动协同工作而使窗开启/关闭的左/右遮板;设置于左/右遮板以分别根据左/右遮板的移动而有选择地夹持盘片边缘的夹持凸起;以及设置在上/下壳体的一侧以有选择地以盘片中心为中心转动的手动开启/关闭模块,该手动开启/关闭模块与转动环的外圆周干涉以使转动环转动。
在本发明又一方面中,一种盘片盒组件包括:具有供驱动器访问的窗的下壳体;设置在下壳体上的上壳体,该上壳体具有设置于中央部分以露出盘片的标签面的露出窗;可转动地设置在上/下壳体内以容纳盘片外圆周的转动环;设置在上/下壳体内以通过与转动环的转动协同工作而使窗开启/关闭的左/右遮板;设置于左/右遮板以分别根据左/右遮板的移动而有选择地夹持盘片边缘的夹持凸起;可转动地设置于下壳体的锁定杆,该锁定杆转动以有选择地锁定转动环的转动;以及可沿上壳体的一侧滑动地设置的可移动壳体,该可移动壳体与锁定杆协同工作以有选择地释放转动环的锁定状态,该可移动壳体通过与转动环协同工作以使转动环转动。
要理解,本发明的以上概括描述和下面的详细描述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且旨在提供对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进一步阐述。
附图简述
包括于此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被结合在本申请内且构成其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图3是根据现有技术的盘片盒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盘片盒组件的投影立体图;
图5是4中的盘片盒组件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盘片分离设备的立体图;
图7是图6中的盘片分离设备的横截面图;
图8A—图8D是图6中的盘片分离设备和图4中的盘片盒之间的协同工作结构的图解;
图9是由盘片分离设备分离的盘片的立体图;
图10是安装在产品机身内的盘片分离设备的立体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盘片分离设备的立体图;
图12是由盘片分离设备分离的盘片的立体图;
图13A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盘片盒组件的投影立体图;
图13B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盘片盒组件的立体图;
图14是弹性按钮的立体图;
图15A和图15B分别为彼此组装在一起的弹性按钮和止动凸起的立体图和横截面图;
图16A和图16B分别为彼此组装在一起的弹性按钮和锁定杆的立体图和横截面图;
图17是盘片盒的布置;
图18是盘片盒的立体图;
图19A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盘片盒的投影立体图;
图19B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盘片盒的立体图;
图20A—图20C是通过滑动可移动壳体而分离盘片的过程安排;
图21A和图21C是开启窗以记录/回放盘片的过程安排。
实现本发明的最佳模式
下面将详细参考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其具体例子示于附图中。不管在何处,所有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都被用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结合图4—图21C对根据本发明的盘片盒组件的详细解释如下。首先,结合图4—图12对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盘片盒组件的解释如下。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盘片盒组件的投影立体图,而图5是图4中的盘片盒组件的立体图。
参阅图4和图5,一种盘片盒包括具有上壳体10和下壳体20的壳体。下壳体20具有用来访问驱动器信息的窗W。上壳体10被分成以其中央部分为中心彼此相对的左上壳体21和右上壳体22,而露出盘片标签面的露出窗20a被设置于上壳体10的中央部分。
其中安置盘片外圆周的转动环30被设置于上/下壳体10、20内。分别以转轴11为中心转动以开启/关闭窗W的第一和第二遮板部分41、42被设置在转动环30下面。另外,夹持凸起45被分别设置于第一和第二遮板部分41、42以夹持盘片D的边缘。
同时,盘片盒还包括使转动环30转动的转动装置和有选择地锁定转动环30的转动的锁定装置。
第一分离防止部件25被设置在左上和右上壳体21、22之间以防止盘片D的分离。导向凸起(未图示)被设置于第一分离防止部件25或左上/右上壳体21、22,而导向凹槽(未图示)被设置于左上/右上壳体21、22或第一分离防止部件25。较佳地,第一分离防止部件25滑动至左上和右上壳体21、22之间的空间以组装于此。另外,为了防止第一分离防止部件25从该空间分离,第一分离防止部件25和左上/右上壳体21、22较佳地通过卡扣装接彼此固定在一起。
第二分离防止部件26被设于第一分离防止部件25的相对侧。第二分离防止部件被置于转动环30的区域内以防止被装载的盘片D的分离。另外,第二分离防止部件26的上表面朝其外侧逐渐向下倾斜。该盘片盒包括移动第一和第二遮板部分41、42的第一联接装置,以及用于当移动第一和第二遮板部分41、42时使夹持凸起45释放盘片D边缘的第二联接装置。
第一联接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和第二遮板部分41、42的狭槽43,以及形成于转动环30并待插入相应的狭槽43的凸起31。因此,当转动环31转动时,凸起31推动狭槽43的边缘以分别移动第一和第二遮板部分41、42。另外,第二联接装置包括夹持凸起45和形成于左上/右上壳体21、22底部以分别对应于夹持凸起45的导轨23。因此,当第一和第二遮板部分41、42移动时,夹持凸起45滑入导轨23中以夹持或释放盘片D的边缘。在这一情况下,每一夹持凸起45具有沟道型横截面以支撑盘片D边缘的顶部和底部。另外,阶梯部分41a、42a被分别设置在第一和第二遮板部分41、42彼此接触的相对侧。阶梯部分41a和42a彼此重叠以增加第一和第二遮板部分41、42的相对侧的刚性。
同时,转动装置包括设置于转动环30外圆周一侧的齿部分32和设置于转动环30外圆周的第一和第二悬空凹槽(hanging recess)34、33,悬空凹槽34、33紧挨于齿部分32的两侧。
另外,锁定装置包括锁定凸起53、弹性片52和锁定杆50。锁定凸起53被锁定在转动环30的第二悬空凹槽33内,而弹性片52被提供以沿锁定凸起53被锁入第二悬空凹槽33内的方向施加恢复力。
另外,锁定杆50具有操作凸起51,以使锁定凸起53能够脱离第二悬空凹槽33。即,如果按压操作凸起51,锁定凸起53从第二悬空凹槽33脱离。由此,锁定杆50以设置在下壳体10的转轴12为中心转动。
同时,如图5所示,转动环30和操作凸起51经由形成在盘片盒的右上壳体22和下壳体10之间的控制狭槽10a露出在外。
从盘片盒卸载盘片D的过程被解释如下。
首先,一旦按下锁定杆50的操作凸起51,则锁定杆50转动以将锁定凸起53从第二悬空凹槽33中分离,由此转动环30变为可转动。
同时,一旦转动环30转动,协同工作的凸起31推动分别设置于第一和第二遮板部分41、42的协同工作的狭槽43以使第一和第二遮板部分41、42分别以转轴11为中心转动,由此,经由分离的遮板部分41、42之间的间隙而开启设置于下壳体10的窗W。
另外,在窗W由于第一和第二遮板部分41、42彼此分离而开启时,夹持凸起45分别沿导轨23在逐渐远离盘片D中心的方向上滑动以释放盘片D的夹持状态。
接着,如图5所示,第一分离防止部件25被推开以脱开转动环30的区域。随后经由露出窗20a向上卸载盘片D。另外,将盘片D装载入盘片盒的过程可以用与盘片D的卸载过程相反的方式进行。
同时,为便于将盘片D从如上构造的盘片盒中卸载的过程,可使用一种盘片分离设备。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盘片分离设备作详细说明。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盘片分离设备的立体图,图7是图6中的盘片分离设备的横截面图,图8A-图8D是图6中的盘片分离设备和图4中的盘片盒之间的协同工作结构的图,图9是由盘片分离设备分离的盘片的立体图。
参阅图6和图7,入口110被设置于具有大约矩形壳体形状的盘片分离设备100的正面。与盘片的转动装置协同工作以使转动环转动的联接装置被设置在分离设备100的一侧内。另外,用于卸载从盘片盒释放的盘片D的开口130被设置于分离设备100的顶侧。
联接装置包括锁定释放凸起121、第一和第二开启齿122、123以及第一和第二悬空凸起124、125。
当插入盘片盒时,锁定释放凸起121释放转动环30的转动锁定。第一和第二开启齿122、123被设置在锁定释放凸起121的两侧,以在释放转动环20的转动锁定的同时使转动环30转动。第一悬空凸起124与第一开启齿122内建成一体,以将初始转动力提供给转动环30。第二悬空凸起125与第二开启齿123内建成一体,以在装载盘片盘时防止转动环30的自由转动。
锁定释放凸起121耦合于弹性件142,该弹性件142容纳于设置在盘片分离设备100内的一部分的插入孔141内。因此,锁定释放凸起121能够弹性移动。另外,沿干涉转动环30的方向向第一和第二悬空凸起124、125中的每一个提供恢复力。或者,可将第一和第二悬空凸起124、125与分别拥有锁定释放凸起121的构造的第一和第二开启齿122、123分离。
下面将结合图8A-图9对使用盘片分离设备100卸载装载在盘片盒内的盘片的过程进行解释。
参阅图8A,一旦经由盘片分离设备100的入口将盘片盒插入,经由盘片盒的控制狭槽10a露出的转动装置与设置于盘片分离设备100内的联接装置形成干涉。
具体而言,在盘片盒插入的早期,设置于盘片盒的锁定杆50的操作凸起51干涉联接装置的锁定释放凸起121以转动锁定杆50。由此,锁定杆50的锁定凸起53从转动环30的第二悬空凹槽33分离。
因此,转动环30处于可转动状态。另外,联接装置的第一悬空凸起124被插入于转动环30的第一悬空凹槽34,以使转动环30略微转动,直到转动环30的齿部分32与联接装置的第一开启齿122啮合。转动环30随后通过转动力转动,以使转动环30的齿部分32与联接装置的第一开启齿122啮合以保持转动环30转动。
如果在维持上述状态的同时继续插入盘片盒,则联接装置的锁定释放凸起121通过转动环30的齿部分32与啮合于第一和第二开启齿122、123的齿部分32的干涉而被插入于插入槽141中以保持转动。
因此,一旦盘片盒被完全插入盘片分离设备100中,则如图8D所示,联接装置的第二悬空凸起125被插入到转动环30的第二悬空凹槽33中,以夹持住转动环30的转动。
同时,由于在插入盘片盒的过程中转动环30转动,因此盘片盒的第一和第二遮板部分41、42被转动以开始开启窗W。
即,当转动环30转动时,联接凸起31推动设置于第一和第二遮板部分41、42的狭槽43,以分别以转轴11为中心转动。由此,经由出现在遮板部分之间的间隙而开启窗W。
由于第一和第二遮板部分41、42彼此分离以开启窗W,分别设置于第一和第二遮板部分41、42的夹持凸起45沿导轨23向更远离盘片D中心的方向滑动以释放盘片D的锁定状态。
在将盘片盒插入盘片分离设备100的过程中,第一分离防止部件25被抓附于设置在盘片分离设备100的入口110上的干涉凸起140,并随后向外滑动以脱离转动环30的区域。在完成将盘片盒插入盘片分离设备100后,盘片D经由盘片盒的露出窗20a和盘片分离设备100的开口130被向上卸载。
同时,图10示出安装于产品本体内的盘片分离设备的立体图。如图所示,当盘片分离设备被安装在产品本体P时,设置于盘片分离设备100顶侧的开口130露出在外。
为防止诸如灰尘等的微粒经由开口130进入盘片分离设备100,较佳地在盘片分离设备100的顶侧设置盖子C以开启/关闭开口130。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盘片分离设备的立体图,而图12是由盘片分离设备分离的盘片的立体图。
参阅图11和图12,盘片分离设备200的入口210的上侧敞开。
盘片盒的分离防止部件25-1绞接于盘片盒。分离防止部件25-1向上/向下翻转以释放/夹持盘片。因此,由于开口211的上侧是敞开的,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盘片分离设备200便于从盘片盒卸载盘片D。
下面将结合图13A-图18对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盘片盒组件进行说明,其中对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相同或类似部件的解释被省去。
图13A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盘片盒组件的投影立体图,而图13B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盘片盒组件的立体图。
图14是弹性按钮的立体图,而图15A和图15B分别为彼此组装在一起的弹性按钮和止动凸起的立体图和横截面图。
参阅图13A-图14,根据本发明的盘片盒还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以沿壳体10和20一侧滑动的手动开启/关闭模块。当组装于转动环30的外圆周时,手动开启/关闭模块翻转。
手动开启/关闭模块包括上/下端移动部分61和62、锁定杆70、止动凸起221以及弹性按钮81。
上/下端移动部分61和62被可转动地设置以分别沿上/下壳体10、20一侧的角部滑动。锁定杆70可转动地设置于上下端移动部分61、62,以耦接于转动环30的外圆周。因此,锁定杆70可有选择地锁定转动环30的转动。
止动凸起从上壳体20朝向上/下端移动部分61和62的内侧凸出。另外,包括经由形成于上端移动部分61的露出孔61a露出的头部81a的弹性按钮81被设置于上端移动部分61。
上/下端移动部件61、62的滑动部分611、621与上/下壳体10、20的滑动槽101、201接触,从而可转动地在其中滑动。
同时,耦接在设置于下端移动部分62的转轴62a的锁定杆70以转轴62a为中心整体转动。设置于锁定杆70一端的锁定凸起71被有选择地锁定至/解锁自形成于转动环30外圆周的锁定凹槽231。为此,锁定凸起71由弹性片72弹性地支承,从而具有朝向锁定凹槽231的恢复力。另外,操作凸起73与锁定杆70设置成一体。操作凸起73由外力按下以将锁定凸起71从锁定凹槽231中分离。或者,可用弹簧代替弹性片72。
参阅图15A和图15B,铆接于上端移动部分61的弹性肋82连接于弹性按钮81的下端以提供恢复力。
采用上述构造,弹性按钮81在被按下前由止动凸起221夹持在初始位置。即,止动凸起221由设置于止动凹槽811的止动槛811a夹持。此后,在弹性按钮81被按下一次后,止动凸起221偏离止动槛811a以沿移动凹槽812自由移动。
图16A和图16B是用于解释弹性按钮和锁定杆之间的干涉的立体图和横截面图,其中上壳体和下端移动部分被移去。
参阅图16A和图16B,当弹性按钮81在受压前由止动凸起221夹持在初始位置时,弹性按钮81的下端位于设置在锁定凸起71一侧的固定凹槽71a的上方。因此,锁定杆70处于可转动地移动的状态。然而,在按下弹性按钮81后,弹性按钮81的下端紧附于固定凹槽71a以防止锁定杆70的转动。
参阅图17,一旦按下弹性按钮81,弹性按钮81的下端配合于锁定杆70的固定凹槽71a。如果上/下端移动部分61、62转动,被锁定于转动环30的锁定凹槽31中的锁定凸起71同时转动。即,上/下端移动部分61、62与转动环30一起转动。同时,第一分离防止部件25被设置于上壳体20的一侧,以在下壳体10内滑动。
在沿下壳体10的中心方向推动的情况下,第一分离防止部件25被置于盘片D的区域内以防止盘片D分离。另外,内尖位于盘片D区域内的第二分离防止部件226被设置于上壳体20的另一侧,以防止盘片D的分离。较佳的是,第一分离防止部件25通过相互卡扣装接固定于上壳体10。同时如图13A所示,狭槽43分别被设置于左/右遮板41、42。另外,插入于槽43的凸起231被分别设置于转动环30的底部。一旦转动环30转动,凸起231推动狭槽43的边缘以分别使左/右遮板41、42移动。因此窗W开启。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将盘片从根据本实施例的盘片盒分离的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一旦露出在上端移动部分61的弹性按钮81的头部81a被按下,悬空凸起221从位于弹性按钮的止动凹槽811的状态(参阅图15A)被切换成位于弹性按钮81的移动凹槽812的状态(参阅图15B)。这样,弹性按钮81可与上/下端移动部分61和62一起顺时针转动。
另外,一旦按下弹性按钮81,弹性按钮81的下端变得紧附于设置在锁定杆70的锁定凸起71的一侧的固定凹槽71a(参阅图16B)。因此,锁定凸起71被设置在转动环30外圆周的锁定凹槽231夹持。
如果在按下弹性按钮81的同时上/下端移动部分61、62顺时针转动,则锁定杆70与上/下端移动部分61、62一起转动。这样,锁定于锁定凹槽31内的锁定凸起71同时使转动环30转动。如图17和图18所示,上/下端移动部分61、62较佳地顺时针转动,并且上/下端移动部分61、62的尖部随后被设置于上/下壳体10、20的控制狭槽S的一侧止动(参阅图18)。
同时,一旦转动环30转动,设置于转动环30的凸起31推动分别设置于左/右遮板41、42的狭槽43的边缘。因此,左/右遮板41、42以转轴11a、11b为中心旋转。这样,设置于下壳体10的窗W经由出现在遮板41、42之间的间隙而开启。
此外,左/右遮板41、42彼此分离以开启窗W,设置于左/右遮板41、42的固定凸起45沿逐渐远离盘片D中心的方向移动以释放盘片D的锁定状态。
随后,一旦设置于上壳体20的第一分离防止部件25被向外推开,露出窗20a完全开启。因此,可藉由露出窗20a向上卸载盘片D。因此,这便于将盘片D从盘片盒上卸载。另外,将盘片D装载于盘片盒的过程可以用与卸载盘片D的步骤相反的方式进行。
同时,开启/关闭盘片盒的窗以记录/回放盘片的过程被解释如下。
参阅图13A和图13B,连同锁定凹槽231一起,转动环30的外圆周还设有齿部分232和一个工作凹槽233。齿部分232被露出于盘片盒外,并与安装在盘片驱动器内的开启部件(未图示)协同工作。采用这种构造,在设置于盘片盒的窗W完全开启后,就进行盘片D的记录/回放。
具体而言,一旦将盘片盒装载于盘片驱动器内,开启部件挤压设置于盘片盒的锁定杆73的操作凸起73。这样,锁定凸起71从转动环30的锁定凹槽231脱离。
接着,如果继续插入盘片盒,开启部件与设置于转动环30的外圆周的工作凹槽233和齿部分232两者协同工作以使转动环30转动。
当转动环30转动,凸起31推动设置于左/右遮板41、42的狭槽43的边缘,以分别使左/右遮板41、42移动,藉此窗W开启。因此,盘片驱动器处于允许盘片信息的记录/回放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盘片盒组件将结合图19A-图21C被解释如下,其中与本发明前述实施例相同或相似部分的说明被省去。
图19A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盘片盒的投影立体图;
图19B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盘片盒的立体图;
图20A-图20C是从盘片盒分离盘片的过程安排;
图21A和图21C是开启窗以记录/回放盘片的过程安排。
参阅图19A和图19B,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盘片盒还包括可移动壳体360。
可移动壳体360被设置成可移动以在上壳体320的一侧滑动。即,在沿逐渐远离盘片D中心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可移动壳体360与锁定杆350和转动环330协同工作以释放锁定杆350的锁定状态,并同时使转动环330转动。这样,与转动环300协同工作的左/右遮板341、342开启。
这样,提供通过根据可移动壳体360的移动而转动锁定杆350来有选择地锁定转动环330的转动的第一联接装置,以及通过根据可移动壳体360的移动而使转动环转动来开启/关闭与转动环330协同工作的左/右遮板341的第二联接装置。
以设置于下壳体310一侧的转轴312为中心转动的锁定杆350包括锁定凸起351、弹性片352、处理凸起353和转动凸起354。
锁定凸起351有选择地配合于设置在转动环330外圆周的悬空凹槽333。另外,提供弹性片352以将朝向朝向悬空凹槽333的恢复力提供给锁定凸起351。在被外力按下的情况下,操作凸起353使锁定凸起351从悬空凹槽333脱开。另外,转动凸起354沿设置于可移动壳体360的第一转动导向件361移动。
同时,第一联接装置包括设置于锁定杆350和第一转动导向件361的转动凸起,其中第一转动导向件361设置在移动壳体360上以将转动凸起354容纳于其内。因此,当可移动壳体360滑动时,第一转动导向件361的边缘推动转动凸起354以使锁定杆350转动。
第一转动导向件361包括接合凹槽361a和延伸狭槽361b。转动凸起354在可移动壳体360关闭时被插入接合凹槽361,藉此锁定杆350维持锁定转动环330的状态。另一方面,延伸狭槽361b与定位凹槽361a连通。当可移动壳体360移动时,延伸狭槽361b的边缘推动转动凸起354以使锁定杆350转动。这样,转动环330从锁定状态被释放,
同时,如图20A所示,第二联接装置包括开启/关闭凸起330a和第二转动导向件362。开启/关闭凸起330被设置于转动环330,而第二转动导向件362被设置于可移动壳体360以将开启/关闭凸起330a夹持于其内。因此,当可移动壳体360移动时,第二转动导向件362的边缘推动开启/关闭凸起330a以使转动环330转动。
第二转动导向件362包括矩形开启凸起362a和离开开启凸起362a规定距离的矩形关闭凸起362b。当可移动壳体360沿逐渐离开盘片D中心的方向移动时,开启凸起362a的边缘推动开启/关闭凸起330a,以使转动环330顺时针转动。这样,与转动环330协同工作的左/右遮板341、342开启。
另一方面,当可移动壳体360沿逐渐靠近盘片D中心的方向移动时,关闭凸起362b的边缘推动开启/关闭凸起330a以使转动环330逆时针转动。这样,与转动环330协同工作的左/右遮板341、342关闭。
同时,夹持凸起345被分别设置于左/右遮板341、342,以防止盘片D的抖动。另外,该盘片盒还包括第三和第四联接装置。第三联接装置移动左/右遮板341、342,以根据转动环330的转动而开启/关闭窗W。
另外,当左/右遮板341、342开启或关闭时,第四联接装置移动以与夹持遮板协同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夹持凸起345具有沟道型横截面以支承盘片D边缘的顶部和底部。
第三联接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左/右遮板341、342的狭槽343以及设置于转动环330以被插入到相应的狭槽343中的凸起331。因此,当转动环330转动时,凸起331推动狭槽343的边缘以分别使左/右遮板341、342移动,藉此设置于下壳体310的窗W可开启或关闭。
另外,第四联接装置包括夹持凸起345和形成于上壳体320底部以引导夹持凸起345的运动的导轨323。因此,当左/右遮板341、342开启/关闭时,夹持凸起345沿导轨323滑动以分别夹持或释放盘片D的边缘。
另外,阶梯部分341a、342a被分别设置于彼此接触的左/右遮板341、342的相对侧。阶梯部分341a和342a彼此重叠以提高左/右遮板341、342相对侧之间的耦接刚性。
同时,转动环330的外圆周还设有可转动协同工作装置,以藉由转动环330的转动以及左/右遮板341、342通过与记录/播放盘片D的驱动器协同工作的移动而开启窗W。
可转动协同工作装置包括悬空凹槽333、齿部分332、以及移动凹槽334。悬空凹槽333被设置于转动环330的外圆周,而有选择地锁定转动环330转动的锁定杆350的锁定凸起351被插入悬空凹槽333。齿部分332被设置于悬空凹槽333的一侧,而移动凹槽334被设置于齿部分332的另一侧。
同时,分离防止部件370被设置于可移动壳体360的对侧。分离防止部件370的内侧端位于盘片D的区域内以防止盘片D的分离。耦接凸起370a被设置于分离防止部件370的顶侧,而耦接凹槽320b被设置于上壳体的底部以对应于耦接凸起320b。较佳的是,诸耦接凸起370a分别通过卡扣装接固定于诸耦接凹槽320b。
同时,导向凸起被设置于可移动壳体360或上壳体320,而导向槽320c被设置于上壳体320或可移动壳体360。导向凸起被配合入导向槽320c,以导向可移动壳体360的滑动。在可移动壳体360移动至上壳体320的外侧端的情况下,配合于导向槽320中的第一和第二转动导向件362防止可移动壳体360从上壳体320中拆下。
另外,还提供用于将滑动至上壳体320中央部分的可移动壳体360固定于此的锁定装置。锁定装置包括设置于可移动壳体360或上壳体320的配合凸起320d,以及设置于上壳体320或可移动壳体360的配合凹槽360a。诸配合凸起320d通过卡扣装接分别配合于配合凹槽360a。另外,防滑凸起360b被设置于可移动壳体360的顶侧以便于可移动壳体360的滑动。可移动壳体360的内侧端位于转动环330的盘片区域内,以防止盘片D的分离。
下面将结合图20A-图20C对将盘片从盘片盒分离的过程进行如下说明。
首先,分离过程被分为第一开启状态和第二开启状态。
在第一开启状态中,锁定杆350的锁定在滑动过程中被释放,以使可移动壳体360沿逐渐远离盘片D中心的方向移离下壳体320。接着,在第二开启状态,转动环330在可移动壳体360保持移动的过程中转动,以使左/右遮板341、342移动,从而释放盘片D的夹持状态。
下面将详细说明第一和第二开启状态。
参阅图20A,在可移动壳体360处于靠近上壳体320的状态时,锁定杆350的转动凸起354被插入第一转动导向件361的接合凹槽361a,而锁定杆350的锁定凸起351被插入转动环330的悬空凹槽333,以限制转动环330的转动。
参阅图20B,一旦可移动壳体360沿逐渐远离盘片D中心的方向移动,锁定杆350的转动凸起354沿第一转动导向件361的狭槽361b移动以转动锁定杆350。
这样,锁定凸起351从转动环330的悬空凹槽333分离,以释放转动环330的锁定。由此实现第一开启状态。
接着,如果可移动壳体360保持滑动,则设置于转动环330的开启/关闭凸起330a被第二转动导向件362的开启凸起362a的边缘推动。
参阅图20C,当开启/关闭凸起330a移动时,转动环330顺时针转动,而与转动环330协同工作的左/右遮板341、342移动。这样,设置于左/右遮板341、342的夹持凸起345释放盘片D的夹持状态。这样。实现第二开启状态。因此,可藉由上壳体320的露出窗320a将盘片D从盘片盒卸载下来。同时,将盘片D装载入盘片盒的过程以与上述分离过程相反的方式进行。
下面将结合图21A-图21C对开启/关闭根据本发明的其中装载有盘片的盘片盒的窗的过程进行如下说明。如图所示,悬空凹槽333、齿部分332以及移动凹槽334被设置于转动环330的外圆周,而开启部件(未图示)被设置于盘片驱动器内。在这种情况下,盘片盒的转动环与开启部件(未图示)协同工作。因此,在盘片盒的窗W完全开启后,盘片D的信息被再现。
具体而言,如图21A所示,一旦盘片盒被插入盘片驱动器,如则图21B所示,盘片驱动器的开启部件挤压锁定杆350的操作凸起353。这样,锁定凸起351从设置于转动环330的悬空凹槽333中分离。
随后,如果盘片盒继续被插入,则开启部分与移动凹槽334和齿部分332协同工作,其中齿部分332被设置于转动环330的外圆周以使转动环330转动。这样,移动凹槽334与盘片驱动器的移动凹槽驱动单元(未图示)耦接以产生转动环330的初始力矩。
参阅图21C,一旦转动环330转动,设置于转动环330的凸起331与分别设置于左/右遮板341、342的狭槽343协同工作。这样,左/右遮板341、342移动以经由出现在两遮板之间的空间而使设置于下壳体310的窗W开启。所记录的盘片D的信息经由窗W被盘片驱动器再现。
工业适用性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盘片盒组件提供下列优点和效果。
首先,本发明的盘片盒适用于仅能容纳单个盘片实体的便携式记录播放器,以及能容纳装载有盘片的盘片盒的便携式记录播放器,藉此防止盘片的损坏。
其次,根据本发明的盘片分离设备便于将盘片装载至/卸载自盘片盒。另外,被安全地保持在盘片分离设备内的盘片盒可防止丢失。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作出各种修改和变化。因此,本发明旨在覆盖本发明的所有修改和变化,只要它们落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即可。

Claims (50)

1.一种盘片盒组件,包括:
具有供驱动器访问的窗的下壳体;
设置于下壳体上的上壳体,所述上壳体具有设置于中央部分以露出盘片的标签面的露出窗;
可转动地设置在上/下壳体内以容纳盘片外圆周的转动环;
设置在上/下壳体内以通过与转动环的转动协同工作而开启/关闭窗的至少一个遮板;以及
通过与外部设备协同工作而使转动环转动的转动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使至少一个遮板与转动环的转动协同工作的第一联接装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接装置包括:
设置于至少一个遮板的至少一个狭槽;以及
设置于转动环底面、待插入到至少一个狭槽中的至少一个凸起;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凸起推动至少一个狭槽的边缘,以根据转动环的转动而移动至少一个遮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于遮板的夹持凸起;以及
使所述夹持凸起与遮板的移动协同工作以有选择地夹持盘片边缘的第二联接装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联接装置包括设置于上壳体底面以导向所述夹持凸起的移动的导轨,其中,根据遮板的转动沿导轨滑动的夹持凸起夹持或释放盘片的边缘。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凸起具有沟道型横截面,以支承盘片边缘的顶部和底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遮板包括耦接到设置于下壳体的转轴的第一和第二遮板部分,以当所述第一和第二遮板部分分别以转轴为中心转动时经由出现的间隙而开启/关闭窗。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台阶部分被设置于第一和第二遮板部分,以使在窗关闭的同时,所述第一和第二遮板部分的接触部分能够彼此重叠。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装置包括:
设置于转动环外圆周的一侧、以从外部露出于上/下壳体之间的齿部分;
设置于齿部分一侧的悬空凹槽;以及
通过耦接于转动环而有选择地锁定转动环的转动的锁定装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装置包括:
与转动环的外圆周干涉的锁定凸起;
沿锁定凸起与转动环干涉的方向向锁定凸起提供恢复力的弹性片;以及
具有凸出以露出于外部并以设置于上壳体或下壳体的转轴为中心转动的操作凸起的锁定杆。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包括:
左上壳体;
与左上壳体分离以相对的右上壳体;
设置于左/右上壳体之间的一侧以有选择地开启露出窗来装载/卸载盘片的第一分离防止部件;以及
设置于左/右上壳体之间另一侧的第二分离防止部件,所述第二分离防止部件位于转动环的区域内以防止盘片的分离。
12.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离防止部件有选择地沿上壳体滑动。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离防止部件绞接于将有选择地向上或向下转动的上壳体。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离防止部件的顶侧沿外部方向逐渐向下倾斜。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一凸起被设置于第一分离防止部件或左/右上壳体,其中,一插入凹槽被设置于左/右上壳体或第一分离防止部件以面向所述凸起,并且所述凸起通过卡扣装接配合于插入凹槽。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与转动装置协同工作而分离盘片的盘片分离设备。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片分离设备包括:
设置于正面以接收盘片盒的入口;
设置于顶侧以装载/卸载盘片的开口;以及
设置于内部一侧以通过与盘片盒的转动装置协同工作而使转动环转动的联接装置。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装置包括:
当插入盘片盒时,释放转动环的转动的锁定的锁定释放凸起;
当转动环的转动的锁定被释放时,使转动环转动的开启齿;以及
当装载盘片盒时,防止转动环自由转动的悬空凸起。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空凸起被提供以沿干涉方向的恢复力。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释放凸起耦接于一弹性片,所述弹性片设置于盘片分离设备一侧上设置的插入凹槽,以使锁定释放凸起的一部分经由插入凹槽弹性地移动。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沿上壳体一侧滑动以有选择地开启开口的第一分离防止部件;以及
设置于盘片分离设备的入口以通过与第一分离防止部件接触而开启开口的干涉凸起。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绞接于上壳体一侧以有选择地开启/关闭开口的第一分离防止部件,其中,盘片分离设备中对应于第一分离防止部件的入口的上侧是开启的。
23.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开启/关闭开口的盖子被设置在盘片分离设备的顶侧。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上/下壳体的一侧以有选择地以盘片中心为中心转动的手动开启/关闭模块,所述手动开启/关闭模块与转动环的外圆周干涉以使转动环转动。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开启/关闭模块包括:
可转动地设置以有选择地沿上/下壳体的一侧滑动的上/下端移动部分;以及
以设置于上/下端移动部分内的转轴为中心转动以有选择地锁定转动环的转动的锁定杆。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开启/关闭模块还包括用于有选择地锁定上/下端移动部分的滑动转动的锁定装置。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装置包括:
从上壳体向上/下端移动部分凸出的止动凸起;
由外力按下以有选择地由止动凸起限制的弹性按钮;以及
支承弹性按钮以给予沿与外力相反的方向的恢复力的弹性肋。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按钮包括:
外侧具有止动槛以由止动凸起限制的止动凹槽;以及
设置于止动凹槽上以允许止动凸起自由移动的移动凹槽。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按钮的下端被置于设置在锁定杆的固定凹槽上,以在早期阶段允许锁定杆的转动,并且如果弹性按钮由外力按下,则所述弹性按钮的下端被插入固定凹槽以限制锁定杆的转动。
30.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杆包括:
有选择地耦接于转动环外圆周以限制转动环的转动的锁定凸起;
沿锁定凸起耦接于转动环的方向提供恢复力的弹性片;以及
向外露出以操作锁定凸起的转动的操作凸起。
3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成以位于下壳体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的锁定杆,以根据锁定杆的转动而有选择地锁定转动环的转动;以及
可移动地设置以沿上壳体的一侧滑动的可移动壳体,所述可移动壳体与锁定杆协同工作以有选择地释放转动环的锁定状态,所述可移动壳体通过与转动环协同工作而使转动环转动。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杆包括:
有选择地插入设置于转动环外圆周的悬空凹槽的锁定凸起;
沿悬空凹槽方向为锁定凸起提供恢复力的弹性片;
由外力按下以将锁定凸起从悬空凹槽分离的操作凸起;以及
凸出以与设置于可移动壳体的第一转动导向件协同工作的转动凸起。
33.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使可移动壳体和锁定杆彼此协同工作的第一联接装置;以及
使可移动壳体和转动环彼此协同工作的第二联接装置。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接装置包括:
设置于锁定杆的转动凸起;以及
设置于可移动壳体的底部以将转动凸起容纳于其中的第一转动导向件,其中,所述第一转动导向件的边缘根据可移动壳体的移动推动转动凸起以转动锁定杆。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导向件包括:
其中插入有转动凸起以使锁定杆在关闭可移动壳体的情况下能锁定转动环的接合凹槽;以及
连接于接合凹槽的狭槽,其中,所述狭槽的边缘根据可移动壳体的移动推动转动凸起以转动锁定杆。
36.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联接装置包括:
设置于转动环的开启/关闭凸起;以及
设置于可移动壳体以容纳开启/关闭凸起的第二转动导向件;
其中,所述第二转动导向件的边缘根据可移动壳体的移动而推动开启/关闭凸起以使转动环转动。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导向件包括:
从可移动壳体凸出的矩形开启凸起;以及
凸出以离开所述矩形开启凸起一规定距离的矩形关闭凸起;
其中,所述开启/关闭凸起位于矩形开启和关闭凸起之间。
38.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遮板包括各自具有用于夹持盘片边缘的夹持凸起的左/右遮板。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夹持凸起具有沟道型横截面,以支承盘片边缘的顶部和底部。
40.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使左/右遮板与转动环的转动协同工作的第三联接装置;以及
使夹持凸起与左/右遮板的移动协同工作的第四联接装置。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联接装置包括:
分别设置于左/右遮板的诸狭槽;以及
设置于转动环以分别配合入诸狭槽的诸凸起;
其中,所述凸起根据转动环的转动而推动狭槽的边缘以分别移动左/右遮板。
42.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联接装置包括设置于上壳体的底面以分别导向诸夹持凸起的移动的导轨;
其中,所述夹持凸起分别根据左/右遮板的移动沿导轨移动以有选择地夹持盘片的边缘。
4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装置包括:
设置于转动环外圆周的悬空凹槽;
设置于悬空凹槽的一侧以与外部设备协同工作的齿部分;以及
设置于齿部分一侧的移动凹槽。
44.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于可移动壳体或上壳体的导向凸起被配合在设置于上壳体或可移动壳体的导向凹槽内,以导向可移动壳体的滑动。
45.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壳体通过卡扣装接有选择地固定于上壳体。
46.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一防滑凸起被设置于可移动壳体的顶侧。
47.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盘片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壳体的内侧位于转动环的盘片区域内,以防止盘片的分离。
48.一种盘片盒组件,包括:
具有供驱动器访问的窗的下壳体;
设置在下壳体上的上壳体,所述上壳体具有设置于中央部分以露出盘片的标签面的露出窗;
可转动地设置在上/下壳体内以容纳盘片外圆周的转动环;
设置在上/下壳体内以通过与转动环的转动协同工作而开启/关闭窗的至少一个遮板;
设置于遮板以根据遮板的移动而有选择地夹持盘片边缘的夹持凸起;以及
使转动环转动的转动装置。
49.一种盘片盒组件,包括:
具有供驱动器访问的窗的下壳体;
设置在下壳体上的上壳体,所述上壳体具有设置于中央部分以露出盘片的标签面的露出窗;
可转动地设置在上/下壳体内以容纳盘片外圆周的转动环;
设置在上/下壳体内以通过与转动环的转动协同工作而使窗开启/关闭的左/右遮板;
设置于左/右遮板以分别根据左/右遮板的移动而有选择地夹持盘片边缘的夹持凸起;以及
设置在上/下壳体一侧以有选择地以盘片为中心转动的手动开启/关闭模块,所述手动开启/关闭模块与转动环的外圆周干涉以使转动环转动。
50.一种盘片盒组件,包括:
具有供驱动器访问的窗的下壳体;
设置在下壳体上的上壳体,所述上壳体具有设置于中央部分以露出盘片的标签面的露出窗;
可转动地设置在上/下壳体内以容纳盘片外圆周的转动环;
设置在上/下壳体内以通过与转动环的转动协同工作而使窗开启/关闭的左/右遮板;
设置于左/右遮板以分别根据左/右遮板的移动而有选择地夹持盘片边缘的夹持凸起;
可转动地设置于下壳体的锁定杆,所述锁定杆转动以有选择地锁定转动环的转动;以及
可移动地设置以沿上壳体的一侧滑动的可移动壳体,所述可移动壳体与锁定杆协同工作以有选择地释放转动环的锁定状态,所述可移动壳体通过与转动环协同工作而使转动环转动。
CN200480029794A 2003-10-28 2004-10-22 盘片盒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9381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30075391A KR100959531B1 (ko) 2003-10-28 2003-10-28 디스크의 착탈이 가능한 디스크 카트리지 및 이에 장착된디스크를 분리하기 위한 디스크 분리 장치
KR1020030075391 2003-10-28
KR1020030081482A KR100987450B1 (ko) 2003-11-18 2003-11-18 디스크의 착탈이 가능한 디스크 카트리지
KR1020030081482 2003-11-18
KR1020030090241 2003-12-11
KR1020030090241A KR100987452B1 (ko) 2003-12-11 2003-12-11 디스크의 착탈이 가능한 디스크 카트리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67994A true CN1867994A (zh) 2006-11-22
CN100593818C CN100593818C (zh) 2010-03-10

Family

ID=36569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4800297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93818C (zh) 2003-10-28 2004-10-22 盘片盒组件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7536703B2 (zh)
EP (1) EP1678718B1 (zh)
CN (1) CN100593818C (zh)
AT (1) ATE451690T1 (zh)
DE (1) DE602004024568D1 (zh)
ES (1) ES2337257T3 (zh)
TW (1) TW200515377A (zh)
WO (1) WO2005041171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10829A (ja) * 2003-04-03 2004-11-04 Sony Corp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68808A (en) 1992-12-14 1993-12-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isk cartridges made from unitary blanks
US6044058A (en) 1993-08-24 2000-03-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daptor cartridge for mounting a second disk in a device designed to mount a first-disk cartridge
JP3495158B2 (ja) * 1995-10-30 2004-02-09 株式会社東芝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装置
JP3491427B2 (ja) 1996-02-09 2004-01-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H10144039A (ja) * 1996-11-14 1998-05-29 Sony Corp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H10269742A (ja) * 1997-03-24 1998-10-09 Victor Co Of Japan Ltd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KR20000068616A (ko) 1997-07-24 2000-11-25 이데이 노부유끼 디스크형 기록매체 수납장치
US6243355B1 (en) * 1998-01-09 2001-06-05 Tdk Corporation Disk cartridge with error insertion prevention mechanism
JP2000113630A (ja) * 1998-10-05 2000-04-21 Sony Corp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1189068A (ja) * 1999-12-28 2001-07-10 Victor Co Of Japan Ltd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US6700863B2 (en) * 2000-05-17 2004-03-02 Sony Corporation Disk cartridge
JP3991553B2 (ja) * 2000-05-17 2007-10-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2025215A (ja) * 2000-07-13 2002-01-2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磁気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KR100852047B1 (ko) * 2001-01-12 2008-08-13 마츠시타 덴끼 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디스크 카트리지
JP4172169B2 (ja) * 2001-10-01 2008-10-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と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BR0206265A (pt) * 2001-11-09 2003-12-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Cartucho de disco
US7263706B2 (en) 2002-02-19 2007-08-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k cartridge and disk player using the same
US7124423B2 (en) * 2002-02-20 2006-10-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k cartridge to protect an information area of a disk from being contaminated
TWI244072B (en) * 2002-03-20 2005-11-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c cartridge
AU2003280661A1 (en) * 2002-11-01 2004-05-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isc drive
TW200515378A (en) * 2003-09-15 2005-05-01 Lg Electronics Inc Optical disc cartridge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data therein/therefro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15377A (en) 2005-05-01
DE602004024568D1 (de) 2010-01-21
ES2337257T3 (es) 2010-04-22
WO2005041171A2 (en) 2005-05-06
WO2005041171A3 (en) 2005-10-06
US7536703B2 (en) 2009-05-19
EP1678718A2 (en) 2006-07-12
CN100593818C (zh) 2010-03-10
EP1678718B1 (en) 2009-12-09
US20050091678A1 (en) 2005-04-28
ATE451690T1 (de) 2009-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2311C (zh) 盒式盘
CN1171218C (zh) 盒式盘
CN1209900A (zh) 电子设备及记录媒体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
CN1126091C (zh) 记录载体重放/记录装置
CN100336129C (zh) 盘盒
CN1245335A (zh) 盒式盘
CN1096677C (zh) 盘盒
CN1221181A (zh) 盘设备
CN1253889C (zh) 用于封装记录介质的盘盒
CN1088236C (zh) 光盘和盘盒
CN1855267A (zh) 盘驱动设备和电子装置
CN1867994A (zh) 盘片盒组件
CN1231915C (zh) 装有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CN1214388C (zh) 磁盘盒
CN1252720C (zh) 磁带盒
CN1832011A (zh) 盘片记录和/或回放设备
CN1296935C (zh) 盒式记录介质
CN1054455C (zh) 盒式磁带装带机构
CN1630345A (zh) 摄像装置
CN1233829A (zh) 盘片装载装置
CN1913032A (zh) 显示仪器及其支架
CN1300065A (zh) 盘转接器
KR20040021803A (ko) 광 디스크 플레이어의 트레이 가이드 구조체
CN1901079A (zh) 盒式记录介质
CN1853236A (zh) 盘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310

Termination date: 201710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