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65046A - 安全防护气囊 - Google Patents
安全防护气囊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65046A CN1865046A CNA2005100711733A CN200510071173A CN1865046A CN 1865046 A CN1865046 A CN 1865046A CN A2005100711733 A CNA2005100711733 A CN A2005100711733A CN 200510071173 A CN200510071173 A CN 200510071173A CN 1865046 A CN1865046 A CN 186504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bag
- air
- bag portion
- occupant
- safe gu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防护气囊,该气囊连接有供气源,该气囊充气后从未充气的备用状态展开为对乘坐者进行防护的工作状态,该气囊包括有覆设于座椅上的气囊基体,从该气囊基体的上部的两侧分别向外向前延伸有延伸气囊部,于该两延伸气囊部的外端部分别设有位于乘坐者的头部和胸部前方的护面护胸气囊部,该两护面护胸气囊部之间设有扣合连接机构,将该两护面护胸气囊部连接在一起,从而气囊基体、两延伸气囊部以及两护面护胸气囊部共同围成将乘坐者防护在其中的空间。本实用新型的气囊在遇险充气时,能够围绕乘坐者的身体展开,而避免在展开时伤害乘坐者,并对乘坐者起到更好的防护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护生用安全气囊,具体地讲是一种能够在车辆在遇险时充气,将使用者保护在座椅上的气囊中的安全防护气囊。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上一般都在车体上安装有安全防护气囊,以在发生车祸撞击时减少车内人员的伤亡。但由于现有的安全防护气囊是固定安装在车体方向盘或者仪表板中,当遇险发生碰撞时,气囊会迅速充气展开,其爆展方向是向着乘坐者展开,这样,常会因气囊爆展过速及气囊尺寸过大而造成身材过小的乘坐者如小孩等受伤。并且有些未系安全带而距离方向盘和仪表板太近的乘坐者,在发生碰撞时,乘坐者在惯性作用下身体也向前倾斜具有向前的冲力,从而造成爆展的气囊与乘坐者迎面冲击,其冲力过大反而导致乘坐者的头、脸、颈部被爆展的气囊击伤。
另外,由于该现有的安全防护气囊一般位于乘坐者的前方,并且距离乘坐者有一定的距离,在设计上很难在气囊展开后对乘坐者的周身进行防护,一般都是在爆展后防护在乘坐者的头、脸、颈部,而对乘坐者的其他部位很难有防护作用,可能会在碰撞时造成乘坐者其他部位受伤,特别是乘坐者的膝部很容易在撞击中受伤。另外,乘坐者的背部虽然有座椅的防护,但在剧烈撞击中,乘坐者的头部也会与座椅发生撞击而受伤。
因而,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安全防护气囊,来克服上述现有安全防护气囊存在问题,给乘坐者以更好更安全的防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安全防护气囊,其在遇险充气时,能够围绕乘坐者的身体展开,而避免在展开时伤害乘坐者,并对乘坐者起到更好的防护作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在于,提供一种安全防护气囊,其在充气后,具有围绕膝部展开而形成的护膝部,从而能够对乘坐者的膝部产生防护作用。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解决,一种安全防护气囊,该气囊连接有供气源,该气囊充气后从未充气的备用状态展开为对乘坐者进行防护的工作状态,该气囊包括有覆设于座椅上的气囊基体,从该气囊基体的上部的两侧分别向外向前延伸有延伸气囊部,于该两延伸气囊部的外端部分别设有位于乘坐者的头部和胸部前方的护面护胸气囊部,该两护面护胸气囊部之间设有扣合连接机构,将该两护面护胸气囊部连接在一起,从而气囊基体、两延伸气囊部以及两护面护胸气囊部共同围成将乘坐者防护在其中的空间。
进一步,在本发明中,于所述气囊基体的下部设有从两侧及中部分别向外延设的护膝气囊部,并且在工作状态,该护膝气囊部围绕在乘坐者的两膝部前方,以对乘坐者膝部进行较好的防护。
在本发明中,所述扣合连接机构可为安全带卡扣,这样,在备用状态,乘坐者只用像平时系安全带一样,将该安全带卡扣扣合即可,而在遇险时气囊将会饶乘坐者的身体迅速展开,对乘坐者进行防护,并且该气囊的展开不会对乘坐者造成伤害。
本发明的供气源可为外接充气源,该外接气源可为高压充气罐,其通过充气管道连通于气囊,以在遇险时迅速给气囊充气。所述充气管道可进一步设于座椅中,以节省管道布置空间并保证座椅原有的外观。为确保护面护胸气囊部和护膝气囊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充气展开,所述的充气管道设有直接连通到护面护胸气囊部和护膝气囊部的充气支路,以在遇险时该护面护胸气囊部和护膝气囊部能够及时起到防护作用。
本发明的供气源也可为内置供气源,该内置供气源可包括电控点火装置和在点燃后能够使气体迅速膨胀的可燃物。该内置供气源优选分别放置于护面护胸气囊部和护膝气囊部。
本发明的延伸气囊部可具体为连接于气囊基体与护面护胸气囊部之间的一条或者一条以上的带状气囊,可在充气后将护面护胸气囊支撑于乘坐者前方,从而由该护面护胸气囊部对乘坐者的面部和胸部进行防护。
本发明的气囊在备用状态,气囊基体折叠于座椅上,而延设气囊部和护面护胸气囊部折叠为带状,并通过扣合连接机构扣合于乘坐者的前方。
本发明的安全防护气囊在充气前可放置于乘坐者的座椅上,其中两侧的延伸气囊部和护面护胸气囊部折叠成带状,乘坐者可像系安全带一样将两护面护胸气囊部之间的扣合联接机构扣合在身前,在车辆遇险或者处于非正常行驶状态时,本发明的安全防护气囊的供气源打开充气,围绕乘坐者的身体展开,从而将乘坐者防护在气囊围成的空间中,对乘坐者进行安全防护。
由于本发明的安全防护气囊在充气爆展时,是围绕乘坐者的身体进行的,避免了像现有安全防护气囊那样对乘坐者造成伤害,从而能够更安全有效地对乘坐者起到防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安全防护气囊展开状态侧面示意图;
图2本发明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本发明图1的前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发明安全防护气囊1连接有供气源(图中未示出),并在充气后从未充气的备用状态展开为对乘坐者进行防护的工作状态,该气囊1包括有覆设于座椅2上的气囊基体11,从该气囊基体11的上部的两侧分别向外向前延伸有延伸气囊部12、13,于该延伸气囊部12、13的端部位于乘坐者的头部和胸部的前方分别设有用于防护乘坐者头部和胸部的护面护胸气囊部14、15,该两护面护胸气囊部14、15之间设有扣合连接机构3,将该两护面护胸气囊部14、15连接在一起,从而气囊基体11、两延伸气囊部12、13以及两护面护胸气囊部14、15共同围成将乘坐者防护在其中的空间A。
在气囊1的备用状态,该气囊1的气囊基体11就如座垫一样叠置于乘坐者的座椅2上,而其两侧的延伸气囊部12、13和护面护胸气囊部14、15折叠成带状,乘坐者可像系安全带一样将两护面护胸气囊部14、15之间的扣合联接机构2扣合在身前,非常快捷方便;而在车辆遇险或者处于非正常行驶状态时,本发明的安全防护气囊1的供气源打开充气,气囊1迅速围绕乘坐者的身体展开,从而将乘坐者防护在气囊1围成的空间A中,对乘坐者进行安全防护。这样,由于气囊1在充气爆展时,是围绕乘坐者的身体进行的,避免了像现有安全防护气囊那样对乘坐者造成伤害,从而能够更安全有效地对乘坐者起到防护作用。
如图1-3所示,在本发明中,于所述气囊基体11的下部可进一步设有从两侧及中部向外延设的的护膝气囊部16,该护膝气囊部16绕乘坐者的膝部延伸在膝部的前方,从而对乘坐者膝部进行较好的防护。
在本发明中,所述扣合连接机构3可采用现有任何一种扣合连接结构,只要能够将两护面护胸气囊部14、15连接在一起即可,作为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该扣合联接机构3优选为安全带卡扣。这样,在备用状态,乘坐者只用像平时系安全带一样,将该安全带卡扣扣合即可,不会给乘坐者带来任何附加的操作,非常快速方便。而在遇险时气囊1将会饶乘坐者的身体迅速展开,对乘坐者进行防护。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供气源可为外接充气源,该外接气源可为高压充气罐(图中未示出),该高压充气罐可放置于座椅2下部或者车体内的空闲位置处,其通过充气管道4连通于气囊1,以在遇险时迅速给气囊充气。所述充气管道4可进一步设于座椅中,以节省管道布置空间并保证座椅2原有的外观。为确保护面护胸气囊部14、15和护膝气囊部16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充气展开,所述的充气管道4设有直接连通到护面护胸气囊部14、15和护膝气囊部16的充气支路41、42,以在遇险时该护面护胸气囊部14、15和护膝气囊部16能够及时起到防护作用。
本发明的供气源也可为内置供气源,该内置供气源可包括电控点火装置和在点燃后能够使气体迅速膨胀的可燃物。这样,在遇险时,该电控点火装置受控点火,将可燃物点燃,使气体迅速膨胀,对气囊1迅速充气,使气囊1快速防护在乘坐者周围,对乘坐者进行安全防护。为确保护面护胸气囊部14、15和护膝气囊部16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充气展开,该内置供气源可优选分别放置于护面护胸气囊部14、15和护膝气囊部16中。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的延伸气囊部13、14可具体为连接于气囊基体11与护面护胸气囊部14、15之间的一条或者一条以上的带状气囊,可在充气后将护面护胸气囊14、15支撑于乘坐者前方,从而由该护面护胸气囊部14、15对乘坐者的面部和胸部进行防护。
本发明中,对供气源打开的控制可以是手动控制,但为保证在遇险的瞬间迅速展开气囊1对乘坐者进行防护,优选采用电控方式打开,其具体电控装置的可采用现有的气囊控制装置,由于此非本发明的发明要点,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
Claims (10)
1、一种安全防护气囊,该气囊连接有供气源,该气囊充气后从未充气的备用状态展开为对乘坐者进行防护的工作状态,其特征在于,该气囊包括有覆设于座椅上的气囊基体,从该气囊基体的上部的两侧分别向外向前延伸有延伸气囊部,于该两延伸气囊部的外端部分别设有位于乘坐者的头部和胸部前方的护面护胸气囊部,该两护面护胸气囊部之间设有扣合连接机构,将该两护面护胸气囊部连接在一起,从而气囊基体、两延伸气囊部以及两护面护胸气囊部共同围成将乘坐者防护在其中的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防护气囊,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气囊基体的下部设有从两侧及中部分别向外延设的护膝气囊部,并且该护膝气囊部围绕在乘坐者的两膝部前方对膝部进行防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防护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连接机构为安全带卡扣。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防护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源为外接充气源,该外接气源为高压充气罐,其通过一充气管道连通于气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防护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管道设于座椅中。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防护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气管道设有直接连通到护面护胸气囊部和护膝气囊部的充气支路。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防护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气源为内置供气源,该内置供气源包括电控点火装置和在点燃后能够使气体迅速膨胀的可燃物。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防护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置供气源分别设置于护面护胸气囊部和护膝气囊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防护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延伸气囊部为连接于气囊基体与相应侧的护面护胸气囊部之间的一条或者一条以上的带状气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防护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囊在备用状态,气囊基体折叠于座椅上,而延设气囊部和护面护胸气囊部折叠为带状,并通过扣合连接机构扣合于乘坐者的前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5100711733A CN1865046A (zh) | 2005-05-20 | 2005-05-20 | 安全防护气囊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5100711733A CN1865046A (zh) | 2005-05-20 | 2005-05-20 | 安全防护气囊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65046A true CN1865046A (zh) | 2006-11-22 |
Family
ID=37424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5100711733A Pending CN1865046A (zh) | 2005-05-20 | 2005-05-20 | 安全防护气囊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865046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94985A (zh) * | 2011-08-12 | 2011-12-28 | 严晓军 | 汽车司乘人员安全保险座椅 |
CN105313816A (zh) * | 2014-06-30 | 2016-02-10 | 天津市沃德美嘉科技有限公司 | 汽车驾驶员主动安全保护装置 |
CN114829209A (zh) * | 2019-12-19 | 2022-07-29 |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 | 用于运输工具的乘员保护装置 |
-
2005
- 2005-05-20 CN CNA2005100711733A patent/CN1865046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94985A (zh) * | 2011-08-12 | 2011-12-28 | 严晓军 | 汽车司乘人员安全保险座椅 |
CN102294985B (zh) * | 2011-08-12 | 2013-01-30 | 严晓军 | 汽车司乘人员安全保险座椅 |
CN105313816A (zh) * | 2014-06-30 | 2016-02-10 | 天津市沃德美嘉科技有限公司 | 汽车驾驶员主动安全保护装置 |
CN114829209A (zh) * | 2019-12-19 | 2022-07-29 |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 | 用于运输工具的乘员保护装置 |
US11993216B2 (en) | 2019-12-19 | 2024-05-28 | Mercedes-Benz Group AG |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for a vehicle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0061828B1 (en) | Low mount, easily assembled, air bag passive restraint module | |
KR101230828B1 (ko) | 차량의 운전석 에어백장치 | |
US6224088B1 (en) | Inflatab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extending adjacent a windshield | |
WO2003049977A3 (en) | Occupant knee protection system for vehicle and inflating and deploying method | |
JP2003034215A (ja) | 乗員保護装置 | |
WO2000050270A1 (en) | Inflatable protection apparatus | |
JPH09123862A (ja) | 脚部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
EP2145803B1 (en) | Low volume driver airbag | |
CN105235627A (zh) | 一种安全气囊装置 | |
CA2259317A1 (en) | Inflatable tubular torso restraint system | |
CN1865046A (zh) | 安全防护气囊 | |
CN2792879Y (zh) | 安全防护气囊 | |
GB2340458A (en) | An air bag arrangement | |
JP2008037246A (ja) |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 |
US20100171295A1 (en) | Driver's air bag | |
CN108860047B (zh) | 一种汽车膝部气囊装置 | |
CN113459987A (zh) | 一种安全气囊装置 | |
CN105128807A (zh) | 汽车驾驶室内的四肢保护气囊 | |
CN113500975A (zh) | 一种车辆的集成气囊、集成气囊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 |
JP4606243B2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 |
KR101090825B1 (ko) | 차량의 운전석 에어백 장치 | |
KR100375446B1 (ko) | 승객 보호용 에어백 쿠션 | |
CN212047265U (zh) | 头枕安全气囊系统与头枕气囊 | |
CN216969584U (zh) | 一种安全气囊装置 | |
KR100510358B1 (ko) | 자동차용 운전석 에어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