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51379A - 一种发热部件分布式蒸发冷却散热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热部件分布式蒸发冷却散热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51379A CN1851379A CN 200610011902 CN200610011902A CN1851379A CN 1851379 A CN1851379 A CN 1851379A CN 200610011902 CN200610011902 CN 200610011902 CN 200610011902 A CN200610011902 A CN 200610011902A CN 1851379 A CN1851379 A CN 185137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storage
- evaporation box
- pipe
- cooling
- allocation uni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发热部件分布式蒸发冷却散热结构,蒸发盒通过其侧面的绝缘管与储液分配单元的分配管相连,并通过蒸汽管与集气管相连;集气管通过进气管与冷凝器连接;冷凝器与储液分配单元通过软管或法兰连接;蒸发冷却介质灌入储液分配单元和蒸发盒,将储液分配单元储液箱体浸满;发热部件固定在蒸发盒载板上。发热部件将热量传递给蒸发盒内的冷却介质,达到一定压力下的饱和温度,介质汽化吸热,在冷凝器中汽化的介质与二次冷却水进行能量交换,被冷凝为液体,流回储液分配单元。本发明避免了整体冷却对系统部件布置造成的限制,优化了装置结构,减少了密封部分给系统造成的介质泄漏、安装复杂等风险,由于各个发热部件不存在电关系,保证了电路的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各种发热部件的散热,特别涉及采用蒸发冷却自循环系统的发热部件散热。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各种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设备的容量越来越大,而设计的体积却越来越小,导致发热部件的散热成了设备容量进一步发展的薄弱环节,譬如在大容量变频逆变电路中,功率器件是否能够正常地工作,是影响设备可靠的关键,而功率器件能否正常工作,除器件本身的质量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器件与散热器的合理配合。功率器件在工作状态下,由于结内产生热损耗而使结温上升,如果不用适当的方法将这种热损耗散到外面去,结温就会过高,从而使功率器件损坏,整个设备故障。因此,必须解决功率器件的冷却,满足不同工况的需要。
发热部件的冷却方式可分为自然冷却、强迫风冷、液体冷却、沸腾冷却四大类。
自然冷却散热效率低,单位功率的体积大,通常适用于额定电流在20A以下的器件或发热量较小的部件上。
强迫风冷散热效率高,是自然冷却的2~4倍,但噪音大、容易吸入灰尘、维护困难、可靠性相对低,而且在外界温度较高的工作状况下,散热效果会明显下降。
液体冷却主要用的冷却介质为水或者油。以水冷散热器代替风冷,可以大大提高器件的容量。由于水的绝缘性能很差,而且会在高电压下出现电腐蚀和漏电现象,电压越高,则电蚀现象越严重,有时需要采取额外的防蚀措施。因此对高压装置来说,其冷却水必须用离子交换树脂来进行处理,同时采用复杂的循环水系统。
油冷的散热效率在水冷和风冷之间,油的粘度大,需要较大的循环动力,且容易燃烧。
沸腾冷却具有极高的冷却效率,沸腾冷却的传热效率比油冷高若干倍,比风冷却高十几倍,也超过水冷。因此,沸腾冷却装置的体积比同容量油冷却和自冷却装置要小得多。
浸泡式沸腾冷却的冷却效果极好,但更换器件困难,非浸泡式冷却的效果虽然差些,但更换器件却很方便。
中国专利CN200320129492.1“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蒸发冷却装置”,提出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即功率模块安装在蒸发冷却箱的外侧板表面,功率模块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至与模块接触的蒸发冷却箱,箱内冷却液吸热,沸腾冷却。其传热效果较好,但其结构对于发热部件分布比较分散的系统,特别是要求各个发热部件,不存在电关系的情况下,不能够使用,必须从新进行结构设计。而且整体冷却会造成系统内部件的布置造成限制,使得整个装置体积有所增加,冷却效率没有达到较好的发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针对独立分布的发热部件,提出了一种分布式蒸发冷却散热结构,使独立分布的发热部件保持原有各种电状态,减少体积、提高散热效率。本发明可减少密封部分给系统造成的介质泄漏、安装复杂等缺点,依靠介质汽化潜热带走热量,冷却效率高。
本发明由蒸发盒、储液分配单元、集气管、冷凝器、进气管和绝缘管组成,采用沸腾冷却的方式实现器件的冷却。发热部件的热量依靠传导和对流的作用,传递给蒸发盒内的冷却介质,冷却介质吸热沸腾,通过汽化潜热将热量带出,并沿管道上升至集气管,然后通过进气管进入冷凝器中与冷却管道完成热量交换,热量通过二次冷却水带走,介质蒸汽变为液体,向下流回到储液分配单元,进行液体分配再循环,如此形成密闭自循环系统。
本发明发热部件的固定采用螺母拧紧的方法,将发热部件固定在蒸发盒的载板上。载板将热量依靠传导和对流将热量传递给蒸发盒内的冷却介质,冷却介质吸热,达到一定压力下的饱和温度时,沸腾通过汽化吸热将热量带走。本发明中载板外表面,即发热部件固定面抛光处理,以减少器件与载板面的接触热阻,在载板的的背面设计了三种结构,以提高散热效率,蒸发盒依靠两侧的螺孔固定。
本发明储液分配单元是整个散热系统冷却介质的骨架。储液分配单元由储液箱、分配管、回液管组成,分别完成储存冷却介质、分配冷却介质、冷却介质回流功能。材料采用不锈钢,储液箱的容量根据实际器件的发热量来设计。分配管的分管数目与发热部件相匹配(分管数=蒸发盒数)。为了降低各个发热部件间的电位影响,分配管与蒸发盒之间的连接依靠绝缘管连接,如聚四氟乙烯、橡胶管等。回液管与冷凝器的连接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采用法兰连接或软管连接。
本发明所用的蒸发冷却介质是高绝缘、低沸点、物化性能稳定、满足环保要求的蒸发冷却介质,如新氟碳化合物Fla、4310、3000等以及目前正在采用的F-113介质。常温下为液态,受热到50~60℃左右,吸热蒸发,变为气体。
本发明具有明显的优点:冷却效率高、结构简单、噪音小,可靠性高等而且不对发热部件的布置有所限制,优化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蒸发冷却散热结构示意图,图中:10蒸发盒、20储液分配单元、30集气管、40冷凝器、50进气管、60绝缘管;
图2是本发明蒸发盒10结构示意图。101储液体、102进液管、103蒸汽管、104载板、105螺孔;
图3a、3b、3c是本发明发热部件的载板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a为正视图,图b、c、d为图3a剖视图;其中图3b为光面结构,图3c为带肋结构,图3d为凹板结构;图3a中的螺孔用来固定发热部件,可以根据发热部件的固定脚或固定方式进行设计;
图4是本发明储液分配单元20结构示意图。201储液箱体、202回液管、203带阀门排液口、204分配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法如图1所示。方形的蒸发盒10通过绝缘管60与储液分配单元20的分配管204相连。方形的蒸发盒10通过其上面的蒸汽管103与集气管30相连。集气管30通过其上面进气管50与冷凝器40连接。冷凝器40与其下面的储液分配单元20通过软管或法兰连接,形成了一种发热部件分布式蒸发冷却介质密闭自循环散热结构。通过冷凝器40上部的进液口充入蒸发冷却介质,灌入量为将储液分配单元20的储液箱体201浸满为宜。发热部件采用螺母拧紧的方法,将部件固定在蒸发盒10的载板104面上,当运行时发热部件的热量依靠传导和对流的作用,传递给蒸发盒10内的冷却介质,冷却介质吸热沸腾,通过汽化热将热量带出,并沿蒸汽管103管道上升至集气管30,然后通过进气管50进入冷凝器40中与冷却管道完成热量交换,热量通过二次冷却水带走,介质蒸汽变为液体,向下流回到储液分配单元20,进行再分配循环,这样就形成密闭自循环系统。
图2是本发明蒸发盒10结构示意图。储液体101采用铜或铝等导热率高的金属材料的焊接或铸造而成,形成一方形箱体。发热部件通过螺孔105固定于载板104。进液管102用于给储液体101灌液,当发热部件发热时,将热量传递给储液体101内部的冷却介质,当达到一定饱和压力下的温度时,介质开始沸腾,汽泡通过蒸汽管103上升至集气管。储液体101中与载板104相对的一面(底面)的左右两边的通孔用于固定蒸发盒10。
图3是本发明发热部件的载板结构示意图。为了提高冷却效率,并且不影响装置的承重能力,本发明设计了三种不同载板结构。如图3a的光面结构:载板104的外表面,即发热部件固定面要求研磨、抛光,保证平整度,降低接触热阻,背面与冷却介质接触,不作处理。图3b为带肋结构:为了减少储液盒的重量,并提高传热效率,载板104外表面抛光,保证平整度,降低接触热阻,背面与冷却介质接触部分作成带肋的,包括水平、纵向。如图3c所示的凹板结构:螺孔105的背部较厚,而与发热部件接触的部分减薄,减少热阻,并减轻重量。
图4是本发明储液分配单元结构示意图。整个结构可以采用不锈钢材料焊接而成。储液箱体201与分配管204及回液管202采用焊接方法构成一体,分配管204由一个直径较大的管做总管与一定数量的小直径的管焊接而成。回液管202与冷凝器40的连接可以采用软管或法兰连接,在分配管204的底部有带阀门排液口203,用于排放冷却介质。
本发明采用蒸发冷却,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冷却效率高和无噪声等。本发明适用于应用于各种设备发热部件的冷却,如二极管、三极管、IGBT、IGCT、晶闸管、可关断晶体管以及电路板等。
Claims (4)
1.一种发热部件分布式蒸发冷却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蒸发盒【10】、储液分配单元【20】、集气管【30】、冷凝器【40】、进气管【50】、绝缘管【60】;方形的蒸发盒【10】通过其侧面的绝缘管【60】与储液分配单元【20】的分配管【204】相连,并通过其上面的蒸汽管【103】与集气管【30】相连;集气管【30】通过其上面进气管【50】与冷凝器【40】连接;冷凝器【40】与其下面的储液分配单元【20】通过软管或法兰连接;蒸发冷却介质灌入储液分配单元【20】和蒸发盒【10】,介质将储液分配单元【20】储液箱体【201】浸满;发热部件通过螺孔【105】固定在蒸发盒【10】的载板【104】上;集气管【30】在结构布置上要略高于储液箱体【201】。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部件分布式蒸发冷却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蒸发盒【10】采用导热率高的铜、铝等金属材料焊接或铸造而成;蒸发盒【10】的载板【104】可采用光板【3a】或带肋板【3b】或凹板【3c】结构。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部件分布式蒸发冷却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储液分配单元【20】由储液箱体【201】、回液管【202】、带阀门排液口【203】、分配管【204】组成;分配管【204】的分管数量与蒸发盒数量相等;分配管【204】与蒸发盒【10】之间由绝缘管连接,分配管【204】的底部有带阀门排液口【203】;回液管【202】与冷凝器【40】用法兰连接或软管连接。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部件分布式蒸发冷却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发盒【10】、储液分配单元【20】内放置的蒸发冷却介质是高绝缘、低沸点、物化性能稳定、满足环保要求的蒸发冷却介质,如Fla、4310、AE3000等以及F-113。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610011902 CN1851379A (zh) | 2006-05-16 | 2006-05-16 | 一种发热部件分布式蒸发冷却散热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610011902 CN1851379A (zh) | 2006-05-16 | 2006-05-16 | 一种发热部件分布式蒸发冷却散热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51379A true CN1851379A (zh) | 2006-10-25 |
Family
ID=37132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610011902 Pending CN1851379A (zh) | 2006-05-16 | 2006-05-16 | 一种发热部件分布式蒸发冷却散热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851379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32822A (zh) * | 2011-01-11 | 2011-04-27 | 浙江大学 | 一种利用气泡泵效应的环路热管 |
CN102185463A (zh) * | 2011-03-24 | 2011-09-14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基于恒压式蒸发冷却技术的直流换流阀冷却装置 |
CN111682555A (zh) * | 2020-04-17 | 2020-09-18 | 新风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油做绝缘自循环冷却的级联式高压svg功率柜 |
-
2006
- 2006-05-16 CN CN 200610011902 patent/CN1851379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32822A (zh) * | 2011-01-11 | 2011-04-27 | 浙江大学 | 一种利用气泡泵效应的环路热管 |
CN102185463A (zh) * | 2011-03-24 | 2011-09-14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基于恒压式蒸发冷却技术的直流换流阀冷却装置 |
CN111682555A (zh) * | 2020-04-17 | 2020-09-18 | 新风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油做绝缘自循环冷却的级联式高压svg功率柜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882654B (zh) | 相变冷却系统、冷却系统及变流器柜冷却系统 | |
WO2018098911A1 (zh) | 一种部分浸没式液冷服务器冷却系统 | |
CN103712498B (zh) | 一种应用于平板型lhp系统的双毛细芯蒸发器 | |
JP2018088433A (ja) | 冷却システム及び電子機器の冷却方法 | |
CN112885798B (zh) | 服务器用一体式相变传热元件液冷散热模组 | |
US20130048254A1 (en) | Heat transfer bridge | |
CN1851908A (zh) | 一种功率半导体器件蒸发冷却装置 | |
CN2673048Y (zh) | 一种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蒸发冷却装置 | |
WO2011075929A1 (zh) | 超级计算机表贴式蒸发冷却装置 | |
CN1851379A (zh) | 一种发热部件分布式蒸发冷却散热结构 | |
CN101814464B (zh) | 可控硅装置的微槽群复合相变集成冷却散热方法及装置 | |
CN1852646B (zh) | 一种功率器件的蒸发冷却散热装置 | |
CN216871952U (zh) | 相变冷却的igbt模块 | |
CN211293874U (zh) | 一种用于计算机被动式散热的散热系统 | |
CN112584676B (zh) | 一种半浸没式溶液蒸发散热器 | |
CN114156249A (zh) | 相变冷却的igbt模块 | |
CN101022717A (zh) | 一种用于电子器件的液体自循环复合热管散热装置 | |
KR100990535B1 (ko) | 변압기용 이중관 히트파이프 방열기 | |
CN210351966U (zh) | 一种新型环保冷却装置 | |
CN113917996A (zh) | 一种运用缩放喷管的相变液冷散热系统 | |
CN208873586U (zh) | 一种可监控变压器散热装置 | |
CN202523506U (zh) | 一种用热管冷却的220kv级电力变压器 | |
CN221510090U (zh) | 一种散热载流装置和电力电子设备 | |
CN111124090A (zh) | 一种用于计算机被动式散热的散热系统 | |
CN113163672A (zh) | 一种利用相变材料热膨胀性的相变储热式散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6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