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764413A - 体液采集器和体液采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体液采集器和体液采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64413A
CN1764413A CNA2004800077614A CN200480007761A CN1764413A CN 1764413 A CN1764413 A CN 1764413A CN A2004800077614 A CNA2004800077614 A CN A2004800077614A CN 200480007761 A CN200480007761 A CN 200480007761A CN 1764413 A CN1764413 A CN 17644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dy fluid
mentioned
blood
transfer passage
fluid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8000776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50878C (zh
Inventor
矢崎宏史
中村寿久
矢口喜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644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644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5087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5087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7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integrated means for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0007Details
    • A61B5/150015Source of blood
    • A61B5/150022Source of blood for capillary blood or interstitial flui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0007Details
    • A61B5/150206Construction or design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ackages; sterilisation of piercing element, piercing device or sampling device
    • A61B5/150213Ven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0007Details
    • A61B5/150206Construction or design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ackages; sterilisation of piercing element, piercing device or sampling device
    • A61B5/150259Improved gripping, e.g. with high friction pattern or projections on the housing surface or an ergonometric sha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0007Details
    • A61B5/150358Strips for collecting blood, e.g. absorb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0007Details
    • A61B5/150374Details of piercing elements or protective means for preventing accidental injuries by such piercing elements
    • A61B5/150381Design of piercing elements
    • A61B5/150412Pointed piercing elements, e.g. needles, lancets for piercing the skin
    • A61B5/150435Specific design of proximal en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0007Details
    • A61B5/150374Details of piercing elements or protective means for preventing accidental injuries by such piercing elements
    • A61B5/150534Design of protective means for piercing elements for preventing accidental needle sticks, e.g. shields, caps, protectors, axially extensible sleeves, pivotable protective sleeves
    • A61B5/150541Breakable protectors, e.g. caps, shields or sleeves, i.e. protectors separated destructively, e.g. by breaking a connecting area
    • A61B5/150564Protectors removed by pulling or push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0007Details
    • A61B5/150374Details of piercing elements or protective means for preventing accidental injuries by such piercing elements
    • A61B5/150534Design of protective means for piercing elements for preventing accidental needle sticks, e.g. shields, caps, protectors, axially extensible sleeves, pivotable protective sleeves
    • A61B5/150694Procedure for removing protection means at the time of piercing
    • A61B5/150717Procedure for removing protection means at the time of piercing manually remov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0007Details
    • A61B5/150755Blood sample preparation for further analysis, e.g. by separating blood components or by mix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1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aking samples of capillary blood, e.g. by lancets, needles or blades
    • A61B5/15101Details
    • A61B5/15103Piercing procedure
    • A61B5/15107Piercing being assisted by a triggering mechanism
    • A61B5/15113Manually triggered, i.e. the triggering requires a deliberate action by the user such as pressing a drive butt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1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aking samples of capillary blood, e.g. by lancets, needles or blades
    • A61B5/15101Details
    • A61B5/15115Driving means for propelling the piercing element to pierce the skin, e.g. comprising mechanisms based on shape memory alloys, magnetism, solenoids, piezoelectric effect, biased elements, resilient elements, vacuum or compressed fluids
    • A61B5/15117Driving means for propelling the piercing element to pierce the skin, e.g. comprising mechanisms based on shape memory alloys, magnetism, solenoids, piezoelectric effect, biased elements, resilient elements, vacuum or compressed fluids comprising biased elements, resilient elements or a spring, e.g. a helical spring, leaf spring, or elastic strap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1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aking samples of capillary blood, e.g. by lancets, needles or blades
    • A61B5/15186Devices loaded with a single lancet, i.e. a single lancet with or without a casing is loaded into a reusable drive device and then discarded after use; drive devices reloadable for multiple use
    • A61B5/15188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usable driving devices
    • A61B5/1519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usable driving devices comprising driving means, e.g. a spring, for propelling the piercing unit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一种体液采集器。体液采集器具有的检测单元包括主体部和试纸,主体部具有血液输送通道,血液输送通道用于从血液流入口采集血液并将该血液输送到血液流出口,试纸被设置在主体部上,并对通过血液输送通道所输送的血液之中的葡萄糖进行检测,在主体部上设置一个凸部,凸部在俯视图中看与试纸重叠,而且朝向血液流出口并向血液输送通道内突出。具体地说,血液输送通道具有第一血液输送通道和第二血液输送通道,第一血液输送通道与血液流入口有关,第二血液输送通道与第一血液输送通道相连,并且其输送方向与第一血液输送通道的输送方向不同,凸部被设置在主体部的第一血液输送通道的血液流出口一侧的端部上,并向第二血液输送通道内突出。

Description

体液采集器和体液采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体液采集器和体液采集方法,所述体液采集器通过安装在成分测定装置上而使用,该成分测定装置可用于对血糖值等进行测定,所述体液采集方法是在例如进行体检时等对体液进行采集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对血液中的各种成分进行测定,已经有人研究了这样的方法,即,对与血液中的特定成分进行化学反应的特异霉的反应生成物进行测定的方法。特别是,为了监测患者的状态,对血糖值进行测定是很重要的,并且已经被推荐的是自我血糖测定,即,由患者自己对日常的血糖值的变化进行监测。另外,近年来,由于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加,人们需求一种简便而且痛苦小的测定方法和测定装置。
这种血糖的测定,多数情况是利用由葡萄糖氧化酶或脱氢酶等酶对葡萄糖进行氧化的化学反应来进行的,目前,是利用根据如下的方法对血糖进行测定的血糖测定装置来进行的,即,比色式方法和电极式方法。所述的比色式方法为,安装根据血中的葡萄糖量而显色的试纸,将血液提供给试纸并在试纸上使血液展开而使试纸显色,对该显色的程度进行光学测定(测定颜色),从而使血糖值定量化。所述的电极式方法是对上述的酶反应的生成物通过电学的方式进行测定。
在上述比色式的血糖值的测定中,一般来说,是将组装了上述试纸的芯片(体液采集器)安装在血糖测定装置上之后对血糖进行测定。在此芯片中,具有从血液流入口采集血液(体液)并利用毛细管现象将血液输送到试纸上的血液通道(体液输送通道)。
但是,由于血液的粘性比较高,所以有时发生血液滞留在血液通道内的情况。特别是,此血液的滞留容易发生在血液通道接近试纸的部分(与血液流入口相反的一侧)中,或者在血液的输送方向发生变化的血液通道中,此血液的滞留发生在血液的输送方向发生变化的部分上。在这种情况下,因不能对血糖值进行测定而必须废弃芯片,作为患者将不得不再次采集血液,从而负担增大。
因此,在例如日本专利2001-314394号公开公报中,已经提出了用芯片进行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即,在血液通道中的血液的输送方向发生变化的部分上设置一个凸部,该凸部的方向与血液的输送相反,且朝向血液通道内。在此芯片中,通过设置凸部来减少在凸部附近发生的血液柱弯月面,并希望通过毛细管现象顺利实现输送血液的目的。
但是,在此芯片中,凸部被设置在血液流入口一侧上,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解决血液滞留在血液通道接近试纸的部分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可靠而且迅速地将体液输送到检测部的体液采集器,以及可以更可靠而且迅速地对体液进行采集的体液采集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为一种体液采集器,所述具有如下特征,即,其具有主体部和检测部,
所述主体部具有体液输送通道,该体液输送通道用于从体液流入口采集血液并将其输送到体液流出口,
所述检测部被设置在该主体部上,并对通过上述体液输送通道所输送的上述体液中的规定成分进行检测,
在上述主体部上设有凸部,所述凸部在俯视图中看与上述检测部重叠,而且,所述凸部朝向上述体液流出口并向上述体液输送通道内突出。
由此,可以防止体液输送通道的体液流出口一侧中的横剖面面积增大,其结果,可以防止体液输送的效率下降。还有,可使横剖面面积减小,这时可以增大体液输送的效率。另外,也可以较好地防止或减轻在凸部附近产生血液柱的弯月面。
因此,可以将已采集的体液,更可靠而且迅速地输送到检测部。
在本发明的体液采集器中,上述凸部最好被设置在与上述检测部的大致中心相对应的位置上。
在本发明的体液采集器中,上述体液输送通道具有第一体液输送通道和第二体液输送通道,上述第一体液通道向上述体液流入口敞开,上述第二体液输送通道与该第一体液输送通道相连,并且上述第二体液输送通道的上述体液的输送方向与上述第一体液输送通道的输送方向不同,
上述凸部最好被设置在上述主体部的上述第一体液输送通道的上述体液流出口一侧的端部上,并且向上述第二体液输送通道内突出。
在本发明的体液采集器中,上述第一体液输送通道中的上述体液的输送方向,与上述第二体液输送通道中的上述体液的输送方向最好大致相互正交。
在本发明的体液采集器中,在将上述凸部的体积设为V1[mm3],将上述第二血液输送通道的容积设为V2[mm3]时,则最好满足关系式:V1/V2=0.04~0.7。
在本发明的体液采集器中,上述凸部最好在其表面上被实施了亲水化处理。
在本发明的体液采集器中,上述体液输送通道最好具有越靠近上述体液流出口一侧,其横剖面面积就越小的横剖面面积渐减部。
在本发明的体液采集器中,对于上述横剖面面积渐减部来说,如果将其最小横剖面面积设为R1[mm2],将其最大横剖面面积设为R2[mm2]时,则最好满足R1/R2=0.3~0.8的关系。
在本发明的体液采集器中,上述横剖面面积渐减部,最好被设置在上述体液输送通道的上述体液流出口附近。
在本发明的体液采集器中,上述主体部最好具有下部件和上部件,所述上部件被叠置在该下部件上,并与上述下部件一起构成上述体液输送通道的一部分。
在本发明的体液采集器中,最好具有穿刺针,在所述穿刺针的前端具有锋利的针尖,所述穿刺针通过该针尖穿刺皮肤而使上述体液流出。
本发明的体液采集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体液采集方法为利用技术方案1所述的体液采集器的方法。
在本发明的体液采集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体液采方法为使用体液采集器、并且从上述体液采集器的上述体液流入口采集体液的方法,所述体液采集器具有主体部和检测部,
所述主体部具有体液输送通道,该体液输送通道用于从体液流入口采集体液并将其输送到体液流出口,
所述检测部被设置在该主体部上,并对通过上述体液输送通道所输送的上述体液中的规定成分进行检测,
在上述主体部上设有凸部,所述凸部在俯视图中看与上述检测部重叠,而且,所述凸部朝向上述体液流出口并向上述体液输送通道内突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关于芯片(本发明的体液采集器)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芯片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下方看到的图1所示的芯片的立体图。
图4是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5图1中的B-B剖视图。
图6是表示具有图1所示的芯片的检测单元的俯视图。
图7是图6中的C-C剖视图。
图8是表示装填芯片(本发明的体液采集器)后进行使用的成分测定装置的俯视图。
图9是图8所示的成分测定装置的侧视图。
图10是图8中的X-X剖视图。
图11是图9中的Y-Y剖视图。
图12是图9中的Y-Y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二血液输送通道(第二体液输送通道)的又一构成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体液采集器和体液采集方法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在对本发明的体液采集器和体液采集方法进行说明之前,对装填(安装)本发明的体液采集器后进行使用的成分测定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此成分测定装置,以具有穿刺装置并且可以对通过表皮(皮肤)所采集的体液中的规定成分进行测定(检测)的装置为例进行说明。
另外,关于采集表皮内的上述体液的部位(体液采集部位),最好是手指,但是除此之外也可以是手(手心、手背、手的侧部)、腕部、大腿、耳垂等。
下面,作为体液以血液,作为规定的成分以葡萄糖,作为体液采集部位以指尖(指部)为例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装填芯片(本发明的体液采集器)后进行使用的成分测定装置的俯视图,图9是图8所示的成分测定装置的侧视图,图10是图8中的X-X剖视图,图11和图12是图9中的Y-Y剖视图。另外,以下在图8~图12中,以左侧为“前端”,以右侧为“基端”,在图9~图12中,以上侧为“上”或“上方”,以下侧为“下”或“下方”进行说明。
各图所示的成分测定装置(血糖成分测定装置)100,是安装芯片(本发明的体液采集器)1后进行使用的成分测定装置,其具有:主体200、用于容纳并保持穿刺装置500的保持部件300、推压机构700、注射机构800、测定装置900、被设置在电路板1000上的控制装置1100、显示部1200、微型开关1300、和电池(电源部)1400。下面对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主体200为箱状,在其内部容纳着保持部件300、推压机构700、注射机构800、测定机构900、具有控制装置1100的电路板1000、显示部1200、微型开关1300、和电池(电源部)1400。
在主体200的前端面210上,形成了贯穿主体200的开口230。此开口230是与芯片1的横剖面形状相对应地形成的。芯片1通过开口230被装填(安装)在装填部310上,该装填部310被形成在保持部件300的前端部上。由此,芯片1就被装填在成分测定装置100上(以下成为“装填了芯片的状态”)。
在芯片装填部310的右侧内侧表面(在图11和图12中为上侧的侧表面)上,沿着长度方向形成了槽311。在此槽311内,在将芯片1安装到成分测定装置100上之际,插入被形成在后叙的壳体3的基端部上的凸缘部件9,槽311对凸缘部件9进行导向。
另外,主体200的两侧为平缓的弯曲形状,这样就可以容易而且可靠地拿住成分测定装置100。
在主体200的上表面220上,形成了孔部250,在此孔部250内设有操作按钮260。
成分测定装置100在结构上通过操作此按钮260,可以使后叙的穿刺装置500进行工作。另外,通过推压操作按钮260,可以使成分测定装置100的电源接通。
另外,在主体200的上表面220的基端一侧上,形成了贯穿于主体200的内外的显示窗(开口)240,此显示窗240由板状部件封闭着,上述板状部件由透明的材料构成。
在显示窗240的下部(下方)设置了显示部1200。因此借助于显示窗240,可以确认由显示部1200显示的各种信息。
显示部1200由例如液晶显示元件(LCD)等构成。在此显示部1200上,可以显示例如电源的接通/断开、电源电压(电池电量剩余量)、测定值、测定日期、出错显示、操作指南等。
另外,在显示部1200的下部(下方),设置了具有控制装置1100的电路板1000和电池1400。
控制装置1100由例如微型计算机构成,并对是否采集到血液等进行判别、和对成分测定装置100的各个动作进行控制。另外,此控制装置1100内安装着运算部,该运算部基于来自后叙的测定装置900的信号算出血液中的葡萄糖量(血糖值)。
电池1400分别与测定装置900、控制装置1100、显示部1200、以及微型开关1300进行电连接,并向它们提供工作时所需要的电力。
在保持部件300的上部(上方),设有面对芯片装填部310的测定装置900。测定装置900在对被提供(采集)给芯片1所具有的试纸(检测部)73上的血液进行光学检测的同时,对被展开在试纸73上的血液中的葡萄糖量进行光学测定。此测定装置900由光学部件构成,并被设置在与装填了芯片状态下的试纸73面对面的位置(试纸73的侧部附近)上。
这样,由于测定装置900兼有对采集血液进行检测的功能和对被展开在试纸73上的血液中的葡萄糖的量进行测定的功能,所以,与将具有这些功能的装置单独地进行设置的情形相比,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并且可以使结构简化,另外,还可以使组装装置的工时数减少。
测定装置900具有部件体910、被固定在部件体910上的发光元件(发光二极管)920和接收光元件(光电二极管)930。
发光元件920与控制装置1100进行电连接,接收光元件930借助于未图示的放大器和A/D变换器,与控制装置1100进行电连接。
发光元件920根据来自于控制装置1100的信号进行工作并且发光。所发出的光,最好是以规定的时间间隔间歇式地进行发光的脉冲光。
在装填了芯片的状态下,如果使发光元件920发光,那么,由发光元件920所发出的光就被照射到试纸73上,其反射光由接收光元件930接收,并被进行光电变换。相应于该接收光光量的模拟信号由接收光元件930输出,该信号在由放大器放大到所希望的大小之后,通过A/D变换器变换成数字信号,并输入给控制装置1100。
在控制装置1100中,基于所输入的信号对是否已经采集了血液,即,对血液是否已在芯片1的试纸73上被展开进行判别。
另外,在控制装置1100中,基于所输入的信号进行规定的运算处理,并且根据需要进行修正计算,求出血液中的葡萄糖的量(血糖值)。所求出的血糖值被显示在显示部1200上。
在保持部件300的下部(下方),分别设有面向芯片装填部310的推压机构700和微型开关1300。
在装填了芯片的状态下,相对于保持部件300而言,推压机构700是通过推压芯片1进行定位的。此推压机构700借助于芯片装填部310,被设置在与后叙的测定装置900面对面的位置上。
推压机构700被设置在与保持部件300的芯片装填部310连通的孔部340内,并且由推杆720和使推杆720向上加载的弹簧(加载部件)730构成。
在推杆720的中部的外周部上,突出地形成了作为弹簧座的法兰740。在装填了芯片的状态下,推杆720的前端部(上端部)可以被插入在后叙的芯片1的凹部36内,由此,芯片1被良好地向测定装置900一侧推压。
另外,为了对孔部340进行密封,盖部件360由螺钉360a、360b固定在保持部件300上。
弹簧730处于压缩状态,其两端分别抵接盖部件360的内表面和法兰740,并对推杆720向上方向进行加载。
另外,如前所述,虽然推杆720由弹簧730进行了加载,但是由于法兰740卡合在被形成于孔部340内的阶梯部370上,所以,推杆720在芯片装填部310内的插入,被阻止在上述阶梯部370以下。
通过这样的推压机构700,在装填了芯片的状态下,就完成了芯片1相对于保持部件300(成分测定装置100)的定位。
微型开关1300是对是否已将芯片1装填在芯片装填部310上进行检测的部件。
微动开关1300被设置在与保持部件300的芯片装填部310连通的孔部380内,孔部380的盖部件390由螺钉390a、390b固定在保持部件300上,并通过这种方式对孔部380进行密封。
另外,在保持部件300的前端一侧(主体200内的开口230附近)内部,设有注射机构800。此注射机构800是具有从成分测定装置100排出芯片1的功能的部件,并由可以向前端方向移动的注射销810、和使此注射销810向前端方向移动的移动杆(未图示)构成。
在装填了芯片的状态下,注射销810位于保持部件300的内部,其前端部与后叙的芯片1的法兰39接触着(参照图11)。从这种状态通过滑动操作该移动杆,注射销810就在保持部件300的内部向前端方向进行移动,并向前端方向推压法兰39。由此,芯片1就相对于成分测定装置100向前端方向移动,从芯片装填部310(成分测定装置100)上被卸下来。
另外,作为其他的构成例,可以做成如下的结构等:将具有回转轴的偏心凸轮配置在比保持部件300的前端靠前的一侧上,并通过使此偏心凸轮转动而向前端方向推压芯片1的法兰39。
另外,在保持部件300的内部,容纳并保持着穿刺部件500。换言之,穿刺部件500借助于保持部件300而被安装在成分测定装置100的主体200上。因此,此保持部件300也可以称为用于将穿刺部件500安装在主体200上的安装部件(结构部件)。
此穿刺部件500是通过其针尖511穿刺表皮而使后叙的穿刺针5(针体51)进行工作的部件,并具有推杆510、和对推杆510向前端方向加载的弹簧(加载部件)520。
推杆510作为一个整体被形成为棒状,并具有推杆主体514、和一对腕部512。各腕部512分别被形成在推杆主体514的前端部上,并与推杆主体514形成为一体。
推杆主体514被穿插在支承部580内,并且可以沿着其长度方向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移动。
在各腕部512的前端部内表面上,分别形成了凹部513。在此凹部513内,嵌合后叙的穿刺针5的连接部524,该连接部524可相对于上述凹部513自由地嵌合和脱离。由此,在装填了芯片的状态下,穿刺针5被连结(连接)在穿刺装置500上。即,腕部512构成连接并保持穿刺针5的支承座530。
另外,在推杆510的长度方向的中部(推杆514与腕部512之间的交界部附近),凸出地形成了作为弹簧座的法兰540。
在装填了芯片的状态下,弹簧520处于被压缩状态,并通过其两端分别抵接法兰540和保持部件300的一部分(未图示),对推杆510向前端方向加载。
此状态通过可以进行弹性变形的弹性片550卡止在法兰540上得以维持(参照图11)。弹性片550的一端部551被固定(固定安装)在保持部件300上,其另一端部被用作与法兰540卡止的卡止部552,弹性片550以一端部551为支点(固定端)进行变位,使卡止部552能够接近和远离推杆510(图11中,以双点划线表示)。
另外,在此状态下,在弹性片550与保持部件300之间形成了空间560。在此空间560内,如果插入图10所示的解除卡止部件571,那么,弹性片550就产生弹性变形,使卡止部552离开推杆510。这样,由弹性片550导致的法兰540的卡止状态就被解除,推杆510受到弹簧520推压而向前端方向移动(参照图12)。
如图10所示,解除卡止部件571以一个端部572为固定端,以另一个端部为可动端,与相对于保持部件300而言为悬臂支撑的板状部件570形成为一个整体。在此板状部件570的另一端部上,且在与上述操作按钮260对应的位置上,形成了推压部573。
另外,在推压部573与保持部件300之间设有弹簧574。
如果对操作按钮260进行推压操作,那么,板状部件570的推压部573就被向下方推压,解除卡止部571就随之向下方移动而被插入到上述空间560内。另外,此时,弹簧574处于压缩状态,并且借助于板状部件570的推压部573对操作按钮260向上方加载。因此,如果解除操作按钮260的推压,那么,操作按钮260就通过弹簧574和推压部573而被向上方推压并移动,返回到与原来的位置几乎同样的位置。
将芯片1安装在上述那样的测定装置100上即可进行使用。下面详细地对芯片(本发明的体液采集器)1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关于芯片(本发明的体液采集器)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芯片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下方看到的图1所示的芯片的立体图,图4是图1的A-A剖视图,图5是图1中的B-B剖视图,图6是表示具有图1所示的芯片的检测单元的俯视图,图7是图6中的C-C剖视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图1~图7中,以左侧为“前端”,以右侧为“基端”,图1、图2、图5、和图7中,以上侧为“上”或“上方”,以下侧为“下”或“下方”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和图6中是省略试纸后进行表示的。
各图所示的芯片1具有容纳穿刺针5的壳体3、和固定安装(固定)了试纸73的检测单元7。以下,对各构成要素依次进行说明。
穿刺针5由针体51和被固定安装(固定)在此针体51上的衬套52构成。
针体51由空心部件或实心部件构成,所述空心部件和实心部件由例如不锈钢、铝、铝合金、钛、钛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在针体的前端上形成了锋利的针尖(刀尖)511。通过此针尖511穿刺指尖的表面(皮肤)后,使被穿刺的部位出血(体液)。
在针体51上,通过例如溶接、用粘接剂进行的粘接、嵌合、铆接等方式固定着可使针尖511突出出来的衬套52。
衬套52由前端侧大致形成圆柱状的圆柱状部53、和基端大致形成长方体状的长方体状部54构成。而且,圆柱状部53的外径(直径)与长方体状部54的高度被设定成大致相等。
在圆筒状部53的前端部上,形成了相对于圆柱状部53的外径而言直径被扩大了的嵌合部531,此嵌合部531嵌合在后叙的壳体3的嵌合部35上。
在长方体状部54的前端部上,形成了一对向侧面突出的凸部541。各凸部541分别抵接后叙的壳体3的阶梯部34。
另外,在长方体状部54的前端部上,形成了连接部542,该连接部542的形状与上述的推杆510的支承座530的形状相对应。在装填了芯片的状态下,通过将此连接部542嵌合(嵌入)在支承座部530上,穿刺针5就被连接在推杆510(穿刺装置500)上。
这样的穿刺针5被设置在具有壳体3的内腔部33内,并可以在内腔部33内进行移动。壳体3由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部件构成,并且在其前端和基端上,分别形成了内腔部33敞开的前端开口31和基端开口32。穿刺针5具有的针体51,经过前端开口31后,从壳体3(芯片1)的前端突出出来(参照图12)。
如图4所示,内腔部33由前端侧的第一内腔部331和基端侧的第二内腔部332构成。
第一内腔部331大致形成圆柱状,其横剖面面积被设定成与衬套52的嵌合部531的横剖面面积(最大)大致相等,或者比之略大。另外,第二内腔部332大致形成长方体状,其横剖面面积被设定成与长方体状部54(凸起541的部分)的横剖面面积(最大)大致相等,或者比之略大。
而且,在穿刺针5相对于壳体3移动之际,衬套52的嵌合部531沿着第一内腔部331的内表面移动,衬套52的凸部541的部分沿着第二内腔部332的内表面移动。此时,嵌合部531、凸部541成为支承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相对于壳体3进行移动之际,穿刺针5由衬套52的嵌合部531和凸部541这两个部位,即,由穿刺针5的长度方向的两个部位支承在壳体3上。因此,穿刺针5可以相对于壳体3顺利地移动,与此同时,其相对于壳体3的偏移也得到防止,并以较高的直进性向前端方向移动。由此,可以较好地防止因针体51的针尖511抖动而给患者增加的痛苦。
另外,由于第一内腔部331的形状与第二内腔部332的形状是不同的,所以在壳体3内,在上述两个内腔部的交界部上形成了阶梯部34。因此,如果穿刺针5向前端方向移动,那么,衬套52的凸部541就抵接阶梯部34。于是,穿刺针5停止移动,穿刺针5的针尖511从壳体3突出出来的长度受到限定。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被形成在壳体3内的阶梯部34、和被形成在与此阶梯部34相抵接的穿刺针5的衬套52上的凸部541,构成了突出长度限定装置。通过设置这样的突出长度限定装置,可以防止将手指(采集体液的部位)穿刺到必要的深度以上。
另外,由于成为支承部的嵌合部531和凸部541,均只是部分地接触壳体3,所以穿刺针5相对于壳体3移动之际的摩擦阻力较小,其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因此,容易对穿刺针5相对于壳体3的移动进行控制。
另外,在第一内腔部331的基端部上,形成了直径比第一内腔部331的内径小的嵌合部35。在此嵌合部35内嵌合着穿刺针5的嵌合部531。这样,穿刺针5就相对于壳体3被固定。
此嵌合部35与嵌合部531之间的嵌合力(固定力),被设定成比使穿刺针5的连接部542连接到穿刺装置500(推杆510)的支承座530上时所需要的力大。由此,可以使穿刺针5顺利地连接在穿刺装置500上。
另外,使嵌合部35与嵌合部531相嵌合所需要的力,被设定成比解除穿刺针5的连接部542与穿刺装置500的支承座530之间的连接所需要的力大一些。由此,可以获得如下的作用效果。
即,在使用后的芯片1中,穿刺针5的嵌合部531位于比壳体3的嵌合部35靠前的前端侧。如果从此状态需要将芯片1从成分测定装置100上卸下,并使壳体3向前端方向移动,那么,被连接在穿刺装置500上的穿刺针5就相对地向基端侧移动,嵌合部35与嵌合部531相互嵌合。另外,几乎与此同时,或者在此前后,穿刺针5的连接部542与穿刺装置500的支承座530之间的连接被解除,芯片1从成分测定装置100上被卸下来。这样,在从成分测定装置100上卸下来的芯片1中,嵌合部35与嵌合部531之间的大致整体或者一部分进行嵌合,穿刺针5相对于壳体3被固定。因此,即使在使芯片1的前端已朝向铅直下方的情况下,穿刺针5的针尖511从壳体3的前端的突出也得到了防止,另外,即使在使芯片1的基端已朝向铅直下方的情况下,穿刺针5从壳体3上的脱落也得到了防止。由此,可以防止因失误而损伤皮肤等、以及可以防止因血液飞散而污染周围环境等情况,安全性得到提高。
在壳体3的嵌合部35的前端部和基端部上,分别形成了锥形部351、352。
在对芯片1进行组装的工序中,虽然从壳体3的基端开口32插入穿刺针5,并进行使衬套52的嵌合部531嵌合在壳体3的嵌合部35上的操作,但是,通过在嵌合部35的基端部上形成了锥形部352,可以容易进行这些嵌合操作。
另一方面,通过在嵌合部35的前端部上形成了锥形部351,如前所述,在将芯片1从成分测定装置100上卸下之际,可以更容易而且可靠地使衬套52的嵌合部531与壳体3相互嵌合。
另外,在壳体3的下表面上,分别以凹陷的形式形成了凹部36和导轨槽(导向槽)37。
在装填了芯片的状态下,此凹部36是被推杆720(推压机构700)的前端部插入的部分,并且被形成为与推杆720的前端部形状相对应的形状。
导轨槽37沿着壳体3的长度方向,从壳体3的基端一直被形成到凹部36附近。此导轨槽37是具有对推杆720(推压机构700)的前端部进行导向的功能的部件。通过设置导轨槽37,可以由凹部36顺利而且可靠地对推杆720的前端部进行导向。
导轨槽37的横剖面形状,被形成为与推杆720的前端部的纵剖面形状相对应的形状。
另外,此导轨槽37虽然可以与凹部36连续地形成,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它们不相连续的结构,在导轨槽37与凹部36之间形成了堤部38。
通过这样的结构,在将芯片1安装到成分测定装置100上之际,推杆720的前端部在由导轨槽37进行导向的同时,向凹部36移动,并且能够越过堤部38而到达凹部36内。此时,由于可以感觉到“咔嗒”一振,所以可以知道芯片1被可靠地装填在芯片装填部310上了,安装时很方便。
另外,在壳体3的前端部上且在其两侧面上,形成了一对突出的法兰39。在装填了芯片的状态下,各法兰39分别抵接成分测定装置100的主体200的前端。另外,在从成分测定装置100上拆卸芯片1之际,各注射销810向前端方向移动,其前端抵接法兰39,并向前端方向推压。这样,芯片1就相对于成分测定装置100向前端方向移动,并从芯片装填部310(成分测定装置100)上被拆卸下来。
另外,在壳体3的上表面上,形成了相对配置的一对壁部40、壁部41、凸起42。壁部40沿着壳体3的前端侧的两侧部竖着设置,壁部41被竖着设置在壳体3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上,并与长度方向大致正交。在由这些壁部40、41所围成的部分上,安装着后叙的检测单元7。即,此部分构成安装检测单元7的检测单元安装部。
在壁部40的内侧上,以与壁部40相接触的的方式竖着设置一对凸起42。各凸起42分别被插入在形成于检测单元7的罩部72上的凹部723内。由此,检测单元7相对于芯片1被定位固定。另外,在此状态下,检测单元7的前端位置与壳体3的前端位置大致一致。
检测单元7是对血液(体液)中的葡萄糖(规定成分)进行检测的部件。
如图6和图7所示,此检测单元7具有主体部70、和被设置在此主体部70上的试纸(检测部)73。
主体部70是对试纸73进行支承,并构成将检测单元7安装到壳体3上的部分的部件。主体部70由基座(下部件)71、和被叠置在此基座71上的罩部(上部件)72构成。
基座71由被形成为平板状的部件构成。在此基座71上形成了向上表面开口的槽711。此槽711沿着基座71的长度方向被形成为大致一条直线状。另外,槽711在基座71的前端是敞开着的。
罩部72由大致被形成为长方体状的部件构成。在罩部72的下表面上,沿着该长度方向形成了凹部724。在此凹部724内固定安装(固定)着基座71。
在此罩部72的上表面上,且在其基端部上形成了设置试纸73的试纸设置部721。试纸设置部721由在俯视图中看大致呈圆形(与试纸73相对应的平面形状)形状的凹部构成,在其底表面的中央部上,形成了与凹部724连通的贯穿孔722。
在已将基座71固定在罩部72的凹部724内的状态下,由被形成(划分成)在它们之间的空间、和被形成在罩部72上的贯穿孔722构成输送血液(体液)的血液输送通道(体液输送通道)74。
作为基座71与罩部72之间的固定安装的方法,可以举出的有,例如溶接(热溶接,超声波溶接,高频溶接)、粘接、用粘接剂胶粘等。
另外,在罩部72的两侧表面上,形成了一对凹部723。在各凹部723内插入壳体3的凸起42,由此,检测单元7相对于芯片1被定位固定。
在罩部72的前端形成了凹部,在此凹部内被形成于基座71上的槽711的前端部,露出于检测单元7的外部。此凹部构成血液点附着部725,该血液点附着部725用于附着通过穿刺而在表皮上隆起的血液。通过使此血液点附着部附着血液,将血液高效率地导入到血液输送通路74内。
试纸设置部721由容纳试纸73的凹部751、和凹部752构成,上述凹部752被形成在比此凹部751低的下方(下部),其口径小于凹部751的口径。而且,在凹部752的底表面上形成了上述贯穿孔722。凹部751的上侧缘部采用了锥体形状,在其底表面上竖着设有多个台座部753,它们围在凹部752的外周。
在本实施方式中,台座部753大致形成圆锥状,并沿着凹部752的外周大致等间隔地设有9个。在将试纸73设置在试纸设置部721上的状态下,各台座部753分别在其顶部附近支承试纸73的外周部。
在凹部752的底表面上,沿着贯穿孔722的开口(血液流出口742)形成了多个台座部754、并且在其与凹部751的交界部上形成了环状(圆环状)的槽755。
各台座部754由被设置成在贯穿孔722的开口处进行交叉的十字状的小片构成,并且被做成其高度向外侧分别逐渐降低的锥体状。
各台座部754连同台座部753都是具有支承试纸73的功能的部件,并且分别在其顶部附近支承试纸73的中心部(后叙的试纸73的凸起部731)附近处。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试纸73设置在试纸设置部721上的状态下,在试纸73的下表面与试纸设置部721(特别是凹部752)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划分成)比较大的间隙756。此间隙756通过上述台座部754彼此之间的空间,与血液输送通道74连通着。
这样的间隙756作为血液输送通道74的排气间隙而发挥作用,并且通过空气压力来防止已采集的血液在血液输送通道74的中途发生滞留。
另外,间隙756具有辅助(促进)血液在试纸73上展开的功能。即,由于从贯穿孔722(血液输送通道74)流出的血液,在此间隙756中扩展成放射状,同时又被提供给试纸73,所以血液在试纸73上的展开能够更迅速而且均匀地进行。
血液输送通道74具有向检测单元7的前端敞开的血液流入口741、和向检测单元7的上部(上方)敞开的血液流出口742。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血液输送通道74由第一血液输送通道(第一体液输送通道)744、和第二血液输送通道(第二体液输送通道)745构成,上述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由基座71和罩部72形成(划分成),上述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与此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连通,并由贯穿孔722构成。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根据由基座(下部件)71和盖部(上部件)72形成体液输送通道的一部分的结构,例如与在块状的部件上贯穿地设置细孔部而形成血液输送通道74整体的情形相比,可以用简易的方法比较容易地形成全长较长且其横剖面面积较小的血液输送通道74。
而且,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向血液流入口741敞开,并且,沿着检测单元7的长度方向延伸,另一方面,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沿着检测单元7的厚度方向延伸,并且在血液流出口742处敞开。即,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中的血液输送方向(图7中的A方向)与第二血液输导通道745中的血液输送方向(图7中的B方向)大致相互正交。另外,血液流出口742向试纸设置部721(试纸73)的大致中央敞开着。
已与血液点附着部725接触的血液,从血液流入口741被导入到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内,并通过毛细管现象被输送到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内。然后,到达了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与第二血液输导通道745之间的交界部的血液的输送方向大致被改变90°,以使该血液沿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的内壁表面;并且通过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中的毛细管现象,该血液在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内被输送,以便上述的血液被上升到血液流出口742。而且,从血液流出口742流出的血液,在间隙756内扩展成放射状,同时被提供给试纸73。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血液输送通道74中的血液的输送方向简单地称为“输送方向”,将与血液输送通道74的输送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剖面称为“纵剖面”,将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称为“横剖面”。
在这样的血液输送通道74中,各部的形状以及尺寸等,最好进行如下设置。以下,对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和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的形状以及尺寸等进行说明。
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的横剖面面积(平均),虽然没有被特别地限定,但是最好为0.05~30mm2左右,尤其是0.1~10mm2左右更好。如果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的横剖面面积(平均)过小,则通过毛细管现象形成的血液输送(以下简单地称为“血液输送”)较缓慢,获得充分大的量的血液就需要较长的时间,另一方面,如果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的横剖面面积(平均)过大,则血液输送就变得困难。
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的横剖面形状,虽然可以是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四边形、三角形、六边形、八边形、圆形、椭圆形等各种形状,但是,最好是长方形(如图2所示,槽711的横剖面形状形成コ字状的)。由此,可以使残存在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内的血液的量更少。
从这个观点来看,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的横剖面形状,特别是薄型的(高度较低的)长方形最好,这时,其高度最好为0.05~0.5mm左右;其宽度最好为0.5~3mm左右,尤其是0.5~1mm左右更好。
另外,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的长度(全长:图7中的L1),根据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的横剖面面积(平均)来适当地进行设定,虽然未被特别地限定,但是最好是1~25mm左右,更好的是5~20mm左右。
另一方面,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的横剖面面积(平均),根据与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中进行了说明的情况相同的理由,最好也为0.05~30mm2左右,更好的是0.1~10mm2左右。
另外,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的横剖面形状也未被特别地限定,可以是与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的横剖面形状同样的各种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的横剖面形状,被形成为与后叙的凸部743的底部形状大致相等的形状。具体地说,如图6所示,大致被形成为圆形。
另外,如图7所示,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的横剖面面积,被设定成与凸部743的底部的面积大致相等,而且,横剖面面积沿着输送方向为大致一定的面积。即,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被形成为直管状。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进行与重量方向相反的血液输送的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中,也可以实现高效率的血液输送(将血液引到上方)。
此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的长度(全长:图7中的L2),根据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的横剖面面积(平均)适当地进行设定,虽然未被特别地限定,但是最好是0.1~1.0mm左右,更好的是0.4~0.8mm左右。
另外,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也可以做成如图13所示的那样的结构。图13是表示第二血液输送通道(第二体液输送通道)的又一构成例的图。
图13所示的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被形成为横剖面面积向血液流出口742逐渐减小的形状而构成了横剖面面积渐减部。由此,可以促进血液输送,并由此可进行高效率的血液输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的最小横剖面面积设为R1[mm2],将最大横剖面面积设为R2[mm2]时,则最好满足R1/R2=0.3~0.8的关系,更好的是满足R1/R2=0.4~0.7的关系。这样,就将更显著地发挥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中的促进血液输送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具有这样的特征:在检测单元7的主体部70上,设有向血液输送通道内突出的凸部743,而且,在俯视图中看,该凸部743与试纸73相重叠(位于试纸73的正下方),并朝向血液流出口742(试纸73)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743被设置在主体部70(基座71)的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的体液流出口742一侧的端部(与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之间的交界部)的底表面上,并且向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内突出。
通过设置这样的凸部743,可以防止在血液输送通道74的血液流出口742一侧中的横剖面面积增大,或者可以使横剖面面积减小,其结果,可以防止输送血液的效率下降。在使横剖面面积减小的情况下,可提高输送血液的效率。另外,虽然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与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之间的交界部的空间被血液充分地充满之后,产生血液从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向第二血液输送通道的移动,但是通过设置凸部743,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与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之间的交界部中的空间的容积变小,血液的移动得到快速地进行。另外,还可较好地防止或者减小在此凸部743附近产生的血液柱的弯月面。因此,可以更可靠而且迅速地向试纸73输送已采集的血液。
因此,不会出现血液滞留在血液输送通道74内导致没使用芯片1就使之废弃的情况,也不会出现不得不对患者再次采集血液的情况,因而可以高效率地测定血糖值。
在此,如果将凹部743的体积设为V1[mm3],将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的容积设为V2[mm3],则最好满足关系式:V1/V2=0.04~0.7,更好的是满足关系式:V1/V2=0.05~0.5。通过将V1/V2设定成这样的范围,可以进一步提高上述效果。
此凸部743被设置在与血液输送通道74的血液流出口742相对应的位置上,即大致与试纸73的中心相对应的位置上。由此,可以使向试纸73输送和供应的血液更加顺利地进行。
凸部743的形状,虽然也可以是各种形状,但是,如图7所示,最好是其横剖面形状向上方逐渐减小的形状(例如为炮弹形状等)。这样,可以较好地改变从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到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的输送方向。
另外,当将凸部743的形状采用为其他形状时,该形状(纵剖面形状)可以采用例如正方形、菱形、梯形等四边形、三角形、六边形、八边形、圆形、椭圆形等。
在这样的凸部743上,最好在其表面上实施亲水化处理。由此,可以更迅速地向血液输送通道74的血液流出口742输送血液。
亲水化处理除了例如等离子体处理,辉光放电、电晕放电、紫外线照射等物理活性化处理之外,还可以通过附加(涂覆)界面活性剂、水溶性硅、羟丙基纤维素、聚乙二醇、聚丙二醇等方式进行。
另外,基于上述那样的观点,在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和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的内表面上,最好同样实施亲水性处理。
这样的凸部743和基座71,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获得:例如,(1):通过注射成型而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形成的方法,(2):通过在母材上实施腐蚀加工的方式形成规定形状的方法,(3):利用印刷法在平板状的母材的表面上形成规定形状的方法,(4):通过在平板状的母材的表面上固定安装(固定)规定形状的部件的方法,等。根据方法(1)和方法(2),可以容易获得尺寸精度较高的凸部743和基座71,另外,根据方法(3)和(4),可以实现降低凸部743和基座71的制造成本的目的。另外,对于上述方法(1)~(4),也可以将其中的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组合起来使用。
在如上述那样的试纸设置部721上,且在台座部753和台座部754上,通过例如溶接或者用粘接剂进行的粘接等方法固定安装(固定)着试纸73。
此试纸73是可以对借助于血液输送通道74所输送的血液中的葡萄糖进行检测的试纸,例如,此试纸73是通过在可以对血液进行吸收的承载体(吸收体)上承载(浸渍)试剂(发色试剂)而构成的。此承载体最好由多孔性膜构成。这时,多孔性膜最好具有可以对血液中的红血球进行过滤的与其尺寸相近的孔径。
通过利用由多孔性膜形成的承载体,特别是如氧化酶反应那样,在使上述承载体浸渍的试剂为包括以氧为基质进行反应的过程在内的试剂系列时,当血液在试纸73上展开之后,即使在接收血液的一侧已被血液覆盖的状态下,由于从反应一侧(反对面)提供大气中的氧气,所以可以使反应迅速地进行,于是,在不会除去血液的状态下对发色状态进行检测。
作为试纸73的承载体,可以列举的有,例如无纺布,纺布、进行了延伸处理的片材等片状多孔质基材。
作为多孔性膜等承载体的构成材料,可以列举的有,聚酯类、聚酰胺类、聚烯烃类、聚砜类或者纤维素类等,但是由于使其浸渍已溶解了试剂的水溶液,或者在采集血液时快速地进行血液的吸收和展开,所以,作为多孔性膜等承载体的构成材料最好是具有亲水性的材料,或者是通过与上述的方法同样的方法进行了亲水化处理的材料。
另外,试纸73的承载体既可以由单层的片材构成,也可以是将多张片材进行了叠置的多层结构。
在图示的结构中,试纸73的承载体在俯视图中的形状,虽然大致被形成为圆形,但是除此之外,也可以是长方形、菱形等四边形,三角形、六边形、八边形、椭圆形等各种形状。
作为浸渍在承载体(多孔性膜)中的试剂,在测定血糖值时,可以列举的有,例如葡萄糖氧化酶(GOD)、过氧化物酶(POD)、4-氨基安替比林、N-乙基N-(2-羟基-3-磺丙基)-m-间甲苯胺那样的发色剂(发色试剂),此外,根据测定成分可以列举的有,例如,抗坏血酸氧化酶、醇氧化酶、酶脱氢酶、半乳糖氧化酶、果糖脱氢酶、胆旦醇氧化酶、胆固醇脱氢酶、乳酸氧化酶、乳酸脱氢酶、胆红素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等与血液成分(规定的成分)进行反应的试剂,和与上述同样的发色剂(发色试剂)。另外,也可以是含有磷酸缓冲液那样的缓冲剂。至于试剂的种类、成分,不用说,并不局限于这些。
另外,在试纸73的中心部附近形成了凸起部731。在将试纸73设置在试纸设置部721上的状态下,此凸起部731抵接各台座部754,并被支承在其上。由此,可以将试纸73更加稳定地固定在试纸设置部721上,并且可以防止因试纸73的变形(弯曲、偏斜、打褶等)导致的血液在试纸73上展开的不均匀。
在这样的芯片1的前端部上安装着盖体8,以封闭壳体3的内腔部33。此盖体8被安装在使用前的芯片1(未使用的芯片1)上,而在使用芯片1时,则是被卸下来的。盖体8具有主体部81和嵌合部82。
嵌合部82大致被形成为圆柱状,其外径被设定成与壳体3的第一内腔部331的内径大致相等,或者较之略大。
嵌合部82被插入并嵌合在壳体3的第一内腔部331的前端部上。由此,使盖体8安装在壳体3(芯片1)上。另外,嵌合部82的基端部的边缘部采用了锥体形状,这样,可以更容易地将嵌合部82插入在壳体3的第一内腔部331内。
另外,芯片1在未使用时,其壳体3的嵌合部35与衬套52(穿刺针5)的嵌合部531相互嵌合着,如果将盖体8的嵌合部82通过嵌合的方式安装在壳体3的前端部上,那么,在结构上就确保了壳体3的第一内腔部331,即针体51(穿刺针5)的针尖511所在的壳体3的内腔部33的密封性。由此,细菌向第一内腔部331内的进入得以防止。因此,在从芯片1上卸下盖体8之前,通过在芯片1上所实施的灭菌处理形成的灭菌状态得以维持。
在此,所提到的“确保内腔部33的密封性”是指细菌实际上不能进入到内腔部33内的状态的意思,内腔部33最好被确保气密性,但是并不一定是非确保气密性不可,只要是适合于发挥上述效果的程度就可以。
在主体部81与嵌合部82之间,形成了相对于嵌合部82的外径而言口径已经被扩大的扩径部83。如果将盖体8安装在芯片1上,那么,扩径部83的基端面就抵接壳体3的前端面,盖体8对于芯片1的位置就得以确定。
主体部81在俯视图中看大致呈三角形,它是在将盖体8安装到壳体3上之际用手指等把持的部分。
在此主体部81的中央部上形成了凸部811,此凸部811向用手指等把持的面突出。此凸部811具有防止在把持主体部81之际发生滑动的功能,即,凸部811是构成止滑构件的部件。通过设置此凸部811,可以用手指等可靠地把持主体部81,并且可以更可靠地进行盖体8相对于壳体3(芯片1)的装卸操作。
另外,在此盖体8上,沿着其长度方向形成了从基端延伸到主体部81的中部的孔部84。此孔部84作为一个空间,至少可以容纳针体51(穿刺针5)的针尖511,并且以使孔部84的中心轴线与针体51的中心轴线大致一致的方式被形成。由此,在将盖体8已安装在壳体3上的状态下,即使穿刺针5意外地向前端方向发生了移动时(因失误而导致发生排放时),由于针体51被容纳在此孔部84内,所以,可防止针尖511变形和损坏。因此,通过使针体51恢复到衬套52的嵌合部531与壳体3的嵌合部35相互嵌合的状态,可以再次成为未使用时的原始状态,从而可以减少没使用就被废弃的芯片1的数量。
作为如上进行了说明的部件有:穿刺针5的衬套52、壳体3、基座71(包括凸部743)、盖体72、和盖体8,构成上述这些部件的材料可以分别列举的有:例如,ABS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稀、聚二氯乙烯树脂、聚苯醚、热塑性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氧化乙烯、氟树脂、聚碳酸酯、聚酰胺、乙缩醛树脂、丙烯酸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热可塑性树脂,或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硅树脂、不饱和聚酯等热固化性树脂等。另外,在这些结构材料上,也可以利用例如各种陶瓷材料、各种金属材料等。
另外,这样的芯片1具有防止误装装置,在将芯片1向成分测定装置100上进行安装之际,该防止误装装置用来防止弄错芯片1的方向。由此,可以更好地防止成分测定装置100发生故障。以下,详细地对此防止误装装置进行说明。
在芯片1的壳体3的基端部上,且在其一个侧面(右侧面)上,突出地形成了凸缘部件9。另一方面,在成分测定装置100的芯片装填部310的内表面(右侧内表面)上,沿着其长度方向形成了槽311。在将芯片1向成分测定装置100上安装之际,凸缘部件9由槽311进行导向。
因此,如果将芯片1的上下方向弄错,要想将其安装到成分测定装置100上,那么由于没有用于插入凸缘部件9的槽311,所以就不能将芯片1装填(安装)到芯片装填部310上。
另外,如前所述,在壳体3的前端部一侧上,突出地形成了壁部40、41、凸起42、法兰39,芯片1与壳体3的前端侧的形状和基端侧的形状差异较大。
因此,如果将芯片1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弄错,要想将其安装到成分测定装置100上,那么,由于壳体3的前端侧的形状与基端侧的形状不同,所以,无法将芯片1装填(安装)到芯片装填部310上。
这样,通过将防止误装装置做成使壳体3的前端侧的形状与基端侧的形状不同的结构,即可防止增多芯片1的部件数量和增大制造成本。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将检测单元7用作测定血糖的装置时,虽然在糖尿病患者中也存在因并发症导致视力下降显著的患者,但是,由于将这样的防止误装装置设置在芯片1上,所以,即使是视力下降显著的患者,也可以将芯片1正确而且方便地装填到成分测定装置100上。
接下来,对将芯片1装填到成分测定装置100上后进行使用的方法(作用),即,对血液采集方法(本发明的体液采集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1]首先,借助于主体200的开口将芯片1插入到保持部件300的芯片装填部310内,并使穿刺针5的连接部542嵌合在推杆510的支承座530上。由此,将穿刺针5与穿刺装置500连接起来。
另外,如果将芯片1向基端方向推入,推杆510就反抗弹簧520的弹性力而向基端方向移动。
在此,在将芯片1插入之前的状态下,推杆510的法兰540是位于比卡止部552靠前的前端侧,但是,如果推杆510向基端方向移动,法兰540的边缘部就随之抵接卡止部552的前端面(倾斜面),并且将其向离开推杆510的方向推压。这样,弹性片550就产生挠变,卡止部552进行移动,法兰部540越过卡止部552而向基端侧移动。
其结果是,即使解除由芯片1导致的推杆510的基端方向上推压力,法兰540也被卡止在卡止部552上,所以,推杆510向前端方向进行的移动被限定。另外,此时,弹簧520处于被压缩状态。
如果向基端方向推入芯片1,法兰部540的基端就抵接支承部580的前端,因而推杆510沿着基端方向的移动被阻止在不超过580的前端的位置上。这样,虽然穿刺针5向基端方向的移动也被阻止,但是,通过壳体3向基端方向移动,穿刺针5的嵌合部531与壳体3的嵌合部35之间的嵌合被解除。
另外,几乎与此同时,推压机构700的推杆720的前端部被插入到芯片1的凹部36内。这样,在芯片装填部310内,芯片1被定位在适当的位置上,并且试纸73相对于测定装置700的位置也成为适当的位置。
在这样的状态(即,装填了芯片的状态)下,就完成了用穿刺针5进行穿刺的准备和采集血液(体液)的准备。然后,将被安装在芯片1上的盖体8卸下来。
[2]接下来,在几乎与安装芯片1的同时,通过使微型开关1300接通来起动成分测定装置100的各部分,这样,成分测定装置100就处于可以进行测定的状态。
[3]然后,将指尖(手指)放在芯片1的前端上进行推压。在这种状态下对操作按钮260进行推压操作,使穿刺装置500工作。
首先,由于与操作按钮260的推压操作联动,所以解除卡止部件571也向下方移动,并被插入到空间560内。这样,卡止部552就向离开推杆510的方向移动,从而使由卡止部552导致的推杆510的卡止状态被解除。
此时,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520因其弹性力而使推杆510向前端方向移动。通过此推杆510向前端方向移动,穿刺针5就向前端方向移动,其针体51的针尖511经过壳体3的前端开口31而从芯片1的前端突出出来,对指尖的皮肤(表面)进行穿刺。
另外,此时,在此芯片1中,穿刺针5的衬套52由两个部位(嵌合部531、凸部541)支承在壳体3上,同时又在其上移动。因此,将有效地对穿刺针5相对于壳体3的抖动进行矫正,并使穿刺针5以较高的直进性向前端方向移动。因此,可以较好地适合于防止针体51的针尖511发生抖动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另外,在穿刺装置500上设有向基端方向推压推杆510并使之返回的弹簧(未图示),此弹簧向基端方向推压用穿刺针5进行指尖穿刺之后的推杆510返回原位。推杆510通过弹簧520的弹性力和推压返回用的弹簧的弹性力,反复进行向前端方向的移动和向基端方向的移动,最终静止在弹簧520的弹性力与推压返回用的弹簧的弹性力相平衡的位置上。此时,针体51的针尖511被容纳在芯片1内。这样,针体51的针尖511除了在穿刺时之外,都不会从芯片1的前端突出出来,不会误伤皮肤等,安全性较高。
[4]如果进行穿刺,那么就将装填(安装)了芯片1的成分测定装置100放置在桌子等上,然后用其他手指等揉用穿刺针5进行穿刺的指尖的穿刺部位周围,使血液从穿刺部位流出。
[5]接下来,再次把持成分测定装置100,并按照上述[4]的操作,对隆起在穿刺部位的血液,使芯片1的血液点附着部725与之靠近以便接触。
如果血液与血液点附着部725接触,那么,血液就从血液流入口741被导入到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内,并通过毛细管现象而在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内被输送。而且,在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内被输送的血液,在充分地充满了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与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之间的交界部的空间以后,通过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中的毛细管现象,向血液流出口742上升。
此时,由于在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上的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一侧的端部的底表面上,设有沿着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的轴向(朝向血液的输送方向)突出的凸部743,所以,第一血液输送通道744与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之间的交界部的空间,迅速地被血液充满,并且血液迅速地向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内移动,并向血液流出口742上升。
而且,在第二血液输送通道745内被输送的血液,通过血液流出口742提供给试纸设置部721,并在间隙756内扩展成放射状,与此同时,被提供给试纸73。
如果血液被提供给试纸73,那么,在试纸73中,血糖中的葡萄糖就与试剂发生反应,并根据葡萄糖量而显色。
[6]此试纸73的发色,由测定装置900进行检测。在测定装置900中,来自发光元件920的光线照射到试纸73上,其反射光由接收光元件930接收并进行光电变换。而且,由接收光元件930输出相应于该接收光光量的模拟信号,该信号在被放大到所希望的大小之后,由A/D变换器变换成数字信号,并被输入给控制装置1100。
[7]控制装置1100基于此数字信号进行规定的运算处理,并根据需要进行温度修正计算、血液中红血球密度值修正计算等修正,求出血液中的葡萄糖量(血糖值)。即,对血糖值进行定量化。然后,将所求出的血糖值显示在显示部1200上。由此,可以把握血糖值。
根据这样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可靠地采集在测定时所需要的足够量的血液,并且,可以以较少的血液量准确地对血糖值(血液中的规定的成分的量)进行测定。
[8]接下来,如果使注射机构800工作,那么,注射销810就向前端方向移动,并向前端方向推压法兰39。这样,芯片1就相对于成分测定装置100向前端方向移动,并从芯片装填部310(成分测定装置100)上被拆卸下来。
此时,如果壳体3向前端方向移动,那么,被连接在穿刺装置500上的穿刺针5就相对地向基端侧移动,嵌合部35就与嵌合部531相互嵌合。另外,几乎与此同时,或者在此前后,穿刺针5的连接部542与穿刺装置500的支承座部530之间的连接被解除。
这样,在从成分测定装置100上被卸下来的芯片1中,嵌合部35与嵌合部531之间的几乎整体或者一部分进行嵌合,穿刺针5相对于壳体3被固定。
[9]然后,根据需要将盖体8安装在芯片1的前端部上,废弃芯片1。
以上根据图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体液采集器和体液采集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这些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体液采集器的各部的结构,可以置换成能够发挥同样功能的任意的结构。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穿刺针与检测单元一体化后的穿刺针一体型体液采集器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体液采集器也可以是由不具有穿刺针及其周边部件的结构构成的,即,是仅由如前所述的检测单元构成的体液采集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是由第二体液输送通道构成横剖面面积逐渐减小的结构,但是,横剖面面积渐减部既可以被设置在第一体液输送通道上,也可以被设置在第一和第二体液输送通道这两者上。即,横剖面面积渐减部可以设置在体液输送通道的任意位置上。另外,体液输送通道的整体也可以由横剖面面积渐减部构成。
另外,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穿刺针在相对于壳体进行移动之际,是由其长度方向上的两个部位支承在壳体上的那样的结构,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部位将其支承在壳体上的结构等。这样,穿刺针的直进性将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体液输送通道由两个输送通道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体液输送通道也可以是由一个或者3个及其以上的输送通道构成的。
另外,体液输送通道并不局限于已经弯曲成上述那样的通道,也可以是在其体液输送方向上的中途进行弯曲的通道。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进行采集的体液,以血液为代表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发明中,进行采集的体液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尿、汗、淋巴液、脊髓液、胆汁、唾液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测定目的的成分,以葡萄糖(血糖)为代表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发明中,测定目的的成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各种糖类、胆固醇、乳酸、血红蛋白(潜血)、尿酸、肌酐、各种蛋白质、钠等无机离子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测定方式是以对规定成分的量进行测定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发明中,测定方式也可以是对规定成分的性质进行测定的,另外,也可以是对规定成分的量和性质这两者都进行测定的测定方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检测部是通过体液中的规定成分与试剂之间进行的反应而发色(显色)的,即,是对适用于以光学的方式对规定成分进行检测的方式(比色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适用于电极式的方法(以电的形式对规定成分进行检测的方式)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在检测部上设置电极,另外,作为与规定的成分进行反应的试剂,只要能使用下述组合的试剂即可,即,所述的组合是指,在如前所述的酶当中,至少将一种氧化还原酶,与铁氰化钾、二茂络铁诱导体、醌诱导体、金属配位化合物等电子受容体中的至少一种适当地进行组合。根据本发明的体液采集器和体液采集方法,可以将已采集的体液更可靠而且迅速地输送到检测部。因此,体液不会被滞留在体液输送通道内,不会出现没使用就废弃体液采集器的情况,以及不必要再次对患者采集体液,因而可以高效率地进行成分测定。另外,由于不使用其他特别的装置,而是以设置凸部这样的简单的构造来较好地发挥上述的效果,所以,可以实现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并且适用于一次性物品。因此,具有在产业上进行利用的可能性。

Claims (9)

1.一种体液采集器,其特征在于:具有主体部和检测部,
所述主体部具有体液输送通道,该体液输送通道用于从体液流入口采集体液,并将被采集到的体液输送到体液流出口,
所述检测部被设置在该主体部上,并用于对通过上述体液输送通道所输送的上述体液中的规定成分进行检测,
在上述主体部上设有凸部,所述凸部在俯视图中看与上述检测部重叠,而且,在朝向上述体液流出口方向上,该凸部向上述体液输送通道内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液采集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凸部被设置在与上述检测部的大致中心相对应的位置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体液采集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体液输送通道具有第一体液输送通道和第二体液输送通道,上述第一体液通道向上述体液流入口敞开,上述第二体液输送通道与该第一体液输送通道相连,并且上述第二体液输送通道的上述体液的输送方向与上述第一体液输送通道的输送方向不同,
上述凸部被设置在上述主体部的上述第一体液输送通道的上述体液流出口一侧的端部上,并且向上述第二体液输送通道内突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体液采集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体液输送通道中的上述体液的输送方向,与上述第二体液输送通道中的上述体液的输送方向大致相互正交。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体液采集器,其特征在于:在将上述凸部的体积设为V1[mm3],将上述第二血液输送通道的容积设为V2[mm3]时,满足关系式:V1/V2=0.04~0.7。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液采集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主体部具有下部件和上部件,所述上部件被叠置在该下部件上,并且与上述下部件一起形成上述体液输送通道的一部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液采集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主体部具有下部件和上部件,所述上部件被叠置在该下部件上,并且与上述下部件一起形成上述体液输送通道的一部分,上述体液输送通道具有第一体液输送通道和第二体液输送通道,上述第一体液输送通道向上述体液流入口敞开,上述第二体液输送通道与该第一体液输送通道相连,并且第二体液输送通道的上述体液的输送方向与上述第一体液输送通道中的上述体液输送方向大致相互正交,
上述凸部被设置在上述主体部的上述第一体液输送通道的上述体液流出口一侧的端部上,并且向上述第二体液输送通道内突出,而且上述凸部被设置在与上述检测部的大致中心相对应的位置上,
在将上述凸部的体积设为V1[mm3],将上述第二血液输送通道的容积设为V2[mm3]时,满足关系式:V1/V2=0.04~0.7。
8.一种体液采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体液采集方法为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液采集器的方法。
9.一种体液采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体液采集方法为使用具有主体部和检测部的体液采集器,并且从上述体液采集器的上述体液流入口采集体液,
所述主体部具有体液输送通道,该体液输送通道用于从体液流入口采集体液,并将其输送到体液流出口,
所述检测部被设置在该主体部上,并用于对通过上述体液输送通道所输送的上述体液中的规定成分进行检测,
在上述主体部上设有凸部,所述凸部在俯视图中看与上述检测部重叠,而且,在朝向上述体液流出口的方向上,该凸部向上述体液输送通道内突出。
CNB2004800077614A 2003-03-27 2004-03-24 体液采集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087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88246/2003 2003-03-27
JP2003088246 2003-03-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64413A true CN1764413A (zh) 2006-04-26
CN100350878C CN100350878C (zh) 2007-11-28

Family

ID=33095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07761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0878C (zh) 2003-03-27 2004-03-24 体液采集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212021A1 (zh)
EP (1) EP1607042A4 (zh)
JP (1) JP4411276B2 (zh)
CN (1) CN100350878C (zh)
HK (1) HK1084571A1 (zh)
WO (1) WO2004084727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8402A (zh) * 2010-12-14 2013-09-11 爱-森新株式会社 采血装置的击发结构
CN103575895A (zh) * 2012-07-25 2014-02-12 北京华益精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血糖检测装置及方法
WO2016188362A1 (zh) * 2015-05-28 2016-12-01 万华普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带有防误装结构的采集检测一体装置
CN110596377A (zh) * 2019-08-01 2019-12-20 郑州迈迪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微流体的干式免疫层析诊断装置
CN111630375A (zh) * 2018-01-15 2020-09-04 泰尔茂株式会社 成分测定系统、测定装置以及测定芯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24693A1 (en) * 2006-10-26 2008-05-29 Mcevoy Mary System for determining an analyte in a bodily fluid sample that includes a graphics-based step-by-step tutorial module
JP5487466B2 (ja) * 2008-08-28 2014-05-07 パナソニックヘルスケア株式会社 分析用デバイス
EP2501433A1 (en) * 2009-11-20 2012-09-26 Talima Therapeutics, Inc. Devices for implanting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and kits therefor
BR112015022025A8 (pt) 2013-03-14 2019-12-10 Hallux Inc composição e uso de um agente ativo
US9510757B2 (en) * 2014-05-07 2016-12-06 Align Technology, Inc. Identification of areas of interest during intraoral scans
WO2019071323A1 (en) * 2017-10-12 2019-04-18 Atomo Diagnostics Pty Limited INTEGRATED BLOOD TEST DEVICE
US10758866B2 (en) * 2017-11-30 2020-09-01 Wellsim Biomedical Technologies, Inc Isolation chip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JP7042140B2 (ja) * 2018-03-30 2022-03-25 株式会社Provigate センサチップ
US12011128B2 (en) * 2021-08-26 2024-06-18 Eisenman International Company Sterilizer for autonomous robotic clean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34095A (en) * 1971-05-21 1973-05-22 L Santomieri Fluid infusion
JPH08145980A (ja) * 1994-11-25 1996-06-07 Otax Kk 水性液体検査用チップ
JP3699799B2 (ja) * 1997-03-11 2005-09-28 テルモ株式会社 血液検査具
WO2000040150A1 (en) * 1999-01-04 2000-07-13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Assembly having lancet and means for collecting and detecting body fluid
US6132449A (en) * 1999-03-08 2000-10-17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Extra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of blood for analysis
US7780610B2 (en) * 2000-05-01 2010-08-24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Component measuring instrument and chip
JP2001314394A (ja) * 2000-05-10 2001-11-13 Terumo Corp チップ
CA2449738C (en) * 2001-06-08 2008-08-12 F. Hoffmann-La Roche Ag Sampling devices and methods utilizing a stepped capillary passageway
CA2458208A1 (en) * 2001-08-29 2003-03-13 F. Hoffmann-La Roche Ag Wicking methods and structures for use in sampling bodily fluids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8402A (zh) * 2010-12-14 2013-09-11 爱-森新株式会社 采血装置的击发结构
US9192331B2 (en) 2010-12-14 2015-11-24 I-Sens, Inc. Releasing structure for lancing device
CN103298402B (zh) * 2010-12-14 2016-01-20 爱-森新株式会社 采血装置的击发结构
CN103575895A (zh) * 2012-07-25 2014-02-12 北京华益精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血糖检测装置及方法
WO2016188362A1 (zh) * 2015-05-28 2016-12-01 万华普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带有防误装结构的采集检测一体装置
US10384205B2 (en) 2015-05-28 2019-08-20 W.H.P.M. Bioresearch and Technology Co., Ltd. Integrated sampling and detection device with misassembly prevention structure
CN111630375A (zh) * 2018-01-15 2020-09-04 泰尔茂株式会社 成分测定系统、测定装置以及测定芯片
CN110596377A (zh) * 2019-08-01 2019-12-20 郑州迈迪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微流体的干式免疫层析诊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084571A1 (en) 2006-08-04
EP1607042A4 (en) 2008-06-11
JPWO2004084727A1 (ja) 2006-06-29
EP1607042A1 (en) 2005-12-21
CN100350878C (zh) 2007-11-28
WO2004084727A1 (ja) 2004-10-07
JP4411276B2 (ja) 2010-02-10
US20060212021A1 (en) 2006-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50878C (zh) 体液采集器
CN100339044C (zh) 采样测试综合测定仪
CN1238711C (zh) 生物传感器及生物传感器用测定装置
CN1292703C (zh) 分析物测量
CN100339702C (zh) 生物传感器
CN101076405A (zh) 独立式测试传感器
CN1275572C (zh) 体液成分测定装置
CN1629630A (zh) 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用测量装置及基质的定量方法
CN1220053C (zh) 生物传感器、定量装置及定量方法
CN1209998C (zh) 采集诊断测试用血的设备
CN100337589C (zh) 血糖值测定装置
CN1301347A (zh) 用于检测分析物的非侵入性透皮系统
CN101078719A (zh) 测量仪操作方法及测量仪
CN101036575A (zh) 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及生物体成分测定方法
CN1762302A (zh) 血糖值测定装置
CN1842705A (zh) 具有扩口式试样接收室的测试条
CN1526074A (zh) 检测系统
CN101061384A (zh) 传感器分配装置和抽出传感器的机构
CN1660013A (zh) 血糖值测定装置
CN1815236A (zh)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US11698332B2 (en) Devices having a sample delivery component
CN1287734C (zh) 成分测量装置和芯体
CN101074440A (zh) 核酸提取装置及核酸提取方法
CN101059504A (zh) 基质的定量方法
CN1407341A (zh) 自动试样分析器及其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8457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8457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128

Termination date: 20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