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755829A - 光拾取器装置及其透镜单元、透镜单元用镜框和装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拾取器装置及其透镜单元、透镜单元用镜框和装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55829A
CN1755829A CN 200510096705 CN200510096705A CN1755829A CN 1755829 A CN1755829 A CN 1755829A CN 200510096705 CN200510096705 CN 200510096705 CN 200510096705 A CN200510096705 A CN 200510096705A CN 1755829 A CN1755829 A CN 17558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optical
object lens
control element
phase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9670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55829B (zh
Inventor
木村彻
宮崎岳美
新勇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3167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609992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3298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613987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7558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558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7558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5582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Head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Lenses (AREA)
  • Diffracting Gratings Or Hologram Optic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具有使来自光源的出射光会聚在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相对上述物镜被配置在光源侧,具备具有对来自光源的出射光的相位进行控制的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的相位控制元件;以及保持上述物镜和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支持部件,其中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以其光轴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规定角度、且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光轴与具有上述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相交的交点被配置在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的中心延长光程上的状态而得以保持。

Description

光拾取器装置及其透镜单元、 透镜单元用镜框和装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光拾取器用的光学头中所组装的物镜等光学元件、由该物镜等多个光学元件组成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透镜单元用镜框、透镜单元的装配方法以及这种光拾取器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用于对CD(光盘)、DVD(数字化视频光盘)等的光信息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再生和/或记录的各种光拾取器(opticalpickup)装置被开发、制造并一般普及。作为在这种光拾取器装置中所组装的光学头(光学读写头:optical head)装置,存在将物镜本体与相位控制元件一起固定于保持架而一体化以使CD及DVD双方稳定来进行记录、再生的做法。此时,在物镜本体及相位控制元件上分别设置中心轴对合用的定位标记以防止偏心并实现波面像差的减低(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特开2001-6203号公报
但是,如上述那样的光学头装置的偏心防止法,物镜本体与相位控制元件的对准的前提是两者非常接近来进行配置,两者越分离对准精度就越下降。另外,上述偏心防止法以将上述物镜本体的光轴与位置控制元件的光轴平行地进行保持为基本的前提,在两者倾斜的情况下,就有对准精度低下或像差发生的可能性。
另外,在最近还可看到如上述那样的物镜本体与相位控制元件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接合而作为经过一体化的透镜单元,被组装在光学头装置中的情况。在就这样的透镜单元对成像特性进行计测的情况下,例如利用干涉仪进行计测,但在这种计测之际就有因来自相位控制元件的返回光而使干涉条纹(干涉带)紊乱或其对比度低下、计测精度降低的情况。
另外,在使用组装了这样的透镜单元的光拾取器装置时,也有来自相位控制元件的返回光入射到光检测器而与上述同样带来不良影响的担心。
进而,在最近,更加高密度化的BD(Blu-ray)或HD(HD DVD)系的光拾取器装置已被开发出来,而有针对与DVD及BD、或DVD及HD对应的互换类型、或者与CD、DVD及BD、或CD、DVD及HD对应的3波长互换类型的物镜的需要。在这种物镜中,一般而言相对于BD或HD具有借助于相位控制元件将对于CD、DVD或CD及DVD的互换性赋予经过像差校正的物镜本体的构成,故对于相位控制元件的物镜本体的位置或倾斜、特别是,对于使相位控制元件所形成的相位结构的物镜本体的位移偏心就对长波长侧的DVD系或CD系的成像特性带给重大影响,所以在相位控制元件的对准上就要求数微米的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考虑到上述问题,目的是提供一种不论是相位控制物镜本体与相位控制元件之间的距离或相互光轴的倾斜都可使两者的对准精度简易地得以改善的透镜单元。
而且作为结果就能够提供一种可使互换类型物镜的成像特性简易地得以改善的透镜单元。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物镜本体与相位控制元件一体化的透镜单元中,防止来自相位控制元件的返回光的发生,并使成像特性的计测简易地高精度化。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光拾取器装置的使用时,也能够防止因来自相位控制元件的返回光而造成的对光检测器的不良影响的透镜单元。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使对应于BD或HD的互换类型物镜的成像特性简易地得以改善的透镜单元而不使装配工序复杂化。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于获得上述透镜单元的光学元件、镜框及透镜单元的装配方法。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入了如上述那样的透镜单元的高精度的光拾取器装置。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本发明的以下技术方案而得以实现。
(1)一种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物镜,被配置在光信息记录介质侧具有固有的第1光轴;
相位控制元件,被配置在光源侧持有固有的第2光轴、并具有相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以及
支持部件,在上述第2光轴相对于上述第1光轴以规定量倾斜的状态下将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相对上述物镜进行固定,且保持成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两个光学面之内、形成了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的中心点在通过上述第1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上经过对准的状态。
(2)一种光拾取器装置用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第1相位结构的第1光学面;以及
设置在与上述第1光学面对置的面上、具有第2相位结构的第2光学面,
上述第1光学面的光轴和上述第2光学面的光轴相互平行以规定间隔分离开来构成。
(3)一种保持多个光学元件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镜框,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保持部,具有对第1光学元件的、光轴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的第1基准面和对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的第1嵌合部;以及
第2保持部,比上述第1保持部还靠光源侧进行设置、具有对与上述第1光学元件不同的第2光学元件的、光轴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的第2基准面和对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的第2嵌合部,
上述第1及第2基准面的一方相对于与光轴垂直的面倾斜而形成。
(4)一种光拾取器装置,利用来自光源的出射光进行信息向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1的第1光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2的第2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各信息记录面的记录和/或信息从各信息记录面的再生,其中t1≤t2,该光拾取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出射具有波长λ1的第1激光的第1光源;
出射具有波长λ2的第2激光的第2光源,其中λ1<λ2;
使上述第1及第2激光分别聚光在第1及第2光信息记录介质的物镜;以及
相对上述物镜被配置在光源侧、具备具有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的相位控制元件,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以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光轴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规定角度、且使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光轴与具有上述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相交的交点关于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的中心延长光程一致的状态而得以保持。
(5)一种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的装配方法,该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具有支持部件,使来自光源的出射光会聚在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以及具有形成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的相位控制元件,该装配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持部件安装上述物镜的第1步骤;
在上述支持部件上安装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以使具有上述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的光轴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的第2步骤;
对上述支持部件上所安装的相位控制元件和上述物镜进行位置调整,以使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形成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的光轴与具有上述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相交的交点关于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一致的第3步骤;
将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相对上述支持部件进行固定的第4步骤;以及
将上述物镜相对上述支持部件进行固定的第5步骤。
此外,这里所说的『中心延长光程』是指通过物镜的光轴的遵循斯奈尔定律即折射定律(n1sinθ1=n2sinθ2)进行通过的光线的光程。
另外,这里所说的「相位控制元件」意味着具有相位结构的光学元件,「相位结构」是具有多个第2光轴方向的阶差,对入射光束附加光程差(相位差)的构造的总称。根据此阶差而附加于入射光束的光程差既可以是入射光束的波长的整数倍,也可以是入射光束的波长的非整数倍。作为这样相位结构的具体例子有上述阶差在光轴垂直方向以周期性的间隔来配置的衍射构造或者上述阶差在光轴垂直方向以非周期性的间隔来配置的光程差赋予构造(也称为相位差赋予构造)。
另外,这里所说的中心点或交点为「在中心延长光程上相一致的状态」或者「在中心延长光程上经过对准的状态」是指在上述「中心延长光程」上存在有中心点或交点、或者该「中心延长光程」与该中心点或交点之间的距离处于数μm以内(0~3μm)的状态。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与技术方案1相关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的发明包括:物镜,被配置在光信息记录介质侧具有固有的第1光轴;相位控制元件,被配置在光源侧持有固有的第2光轴、并具有相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以及支持部件,在上述第2光轴相对于上述第1光轴以规定量倾斜的状态下将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相对上述物镜进行固定,且保持成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两个光学面之内、形成了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的中心点在通过上述第1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上经过对准的状态。
在上述透镜单元中,由于支持部件将相位控制元件的对置表面上的2个中心点的至少一个以在通过第1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上经过对准的状态进行保持,所以不管相位控制元件的倾斜量如何都能够减少作为透镜单元的彗形像差。即,在利用物镜本体与相位控制元件的双方的成像上,即便相位控制元件相对于物镜本体倾斜,通过将相位控制元件的中心点的一方在透过物镜本体的第1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上对准后进行配置,就能够抑制彗形像差的发生。因而,不论是物镜本体与相位控制元件之间的距离或相互间的相对倾斜都能够使透镜单元的光学性能简易地得以改善。
另外,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透镜单元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透镜单元的发明中,相位控制元件将对于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的互换性给与物镜本体,在使用至少2个使用光之中波长较长一方之际,数值孔径就成为大于等于0.6的状态。
在此情况下,就可借助于高NA的透镜单元来进行高密度的记录,虽然在相位控制元件的对准上要求例如亚微米以下的精度,但能够如上述那样抑制彗形像差的发生,从而可简易地达到透镜单元所要求的光学性能。
另外,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透镜单元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2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相位控制元件将对于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的互换性给与物镜本体,在使用至少2个使用光之中波长较长一方之际,在使第2光轴相对于第1光轴以3μm平行位移的情况下,设波长为λ并使之发生5mλRMS以上的彗形像差(coma aberration)。
其中,RMS表示「均方根:Root Meam Square」。在此情况下,虽然在相位控制元件的对准上要求数微米以下的精度,但能够如上述那样抑制彗形像差的发生,从而可简易地达到透镜单元所要求的光学性能。
另外,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透镜单元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至3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相位控制元件是平板状的部件,在上述相对置的两个光学面的至少一方的上述第2光轴周围的中央区域(centralregion)具有相位结构,并在上述第2光轴周围的周边区域(peripheralregion)具有平坦面。
在此情况下,就能够进行利用向相位控制元件的中央区域的入射光的聚光和利用向相位控制元件全面的入射光的比较高NA的聚光。
另外,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透镜单元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在使用至少2个使用光之中波长较长一方之际,使该波长的较长的使用光入射到相位控制元件的中央区域。
在此情况下,一般以记录密度较低的长波长的使用光来进行利用相位控制元件的中央区域的相位结构的聚光,以比一般记录密度较高的短波长的使用光来进行利用相位控制元件全面的更高NA的聚光。此外,在短波长的使用光的聚光之际例如则使相位结构对聚光不起作用。
另外,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透镜单元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5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在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上述相对置的两个光学面的中心点的至少一方,和上述第1光轴通过的上述物镜的对置的两个光学面的中心点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定位标记。
在该情况下,利用了在相位控制元件与物镜本体的双方上所设置的定位标记的简易的对准就成为可能。
另外,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透镜单元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上述物镜在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侧的光学面的中心点上具有上述定位标记。
在此情况下,就变得易于从相位控制元件侧来观察物镜本体。
另外,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透镜单元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6、7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在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之中形成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的中心点上具有上述定位标记。
在此情况下,就能够以相位控制元件的相位结构为基准来进行相位控制元件的对准。
另外,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透镜单元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8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相位控制元件具有衍射构造(diffractivestructure)及光程差赋予构造(optical pass difference providingstructure)之中至少1个作为相位结构,。
另外,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透镜单元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位相结构对至少2个使用光之中波长较短的一方不附与相位差,而对波长较长的一方附与相位差。
在此情况下,就以波长较短的使用光进行利用物镜本体的聚光就成为可能,以波长较长的使用光进行利用物镜本体与相位控制元件的聚光就成为可能。
另外,技术方案11所记载的透镜单元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被用于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对置的两个光学面的一方,具有对作为上述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其中之一的第1波长的光起作用的第1相位结构,上述对置的两个光学面的另一方,具有对作为上述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中另外一个的第2波长的光起作用的第2相位结构。
在此情况下,就能够使透镜单元具有对应于2波长或3波长的聚光特性,作为透镜单元降低彗形像差的发生,并能够使透镜单元的光学性能得以改善。
另外,技术方案12所记载的透镜单元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1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以将上述第1及第2相位结构之中因偏心而发生的彗形像差的影响较大的一方作为基准,相对上述物镜主体经过位置对合的状态被上述支持部件所保持。
在此情况下,通过在对于彗形像差影响较大的相位结构侧精密地进行对准,就能够使透镜单元的光学性能在全体上得以改善。
另外,技术方案13所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12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物镜主体在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侧的光学面的中心点上具有定位标记,同时相位控制元件在上述第1及第2相位结构之中因偏心而发生的彗形像差的影响较大一方所形成的光学面的中心点上具有定位标记。
另外,技术方案14所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作为被用于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的透镜单元,对置表面的一方,具有对作为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一的第1波长的光起作用的第1相位结构,对置表面的另一方,具有对作为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另外一个的第2波长的光起作用的第2相位结构,支持部件以将相位控制元件的对置表面上的2个中心点从中心延长光程在垂直于该中心延长光程的相反方向上偏移了的状态进行保持。
在此情况下,就能够使透镜单元具有对应于2波长或3波长的聚光特性,并能够一边对因第1以及第2相位结构而发生的各波长的彗形像差进行适宜调整一边减少作为透镜单元的彗形像差的发生。
另外,技术方案15所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14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相位控制元件以相对于物镜本体经过位置对合的状态被支持部件所保持以使得因第1以及第2相位结构的偏心而分别发生的彗形像差的影响大致均衡。
在此情况下,就能够使因第1及第2相位结构所发生的各波长的彗形像差相平衡。
另外,技术方案16所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15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物镜本体在相位控制元件侧的中心点上具有定位标记,相位控制元件在对置表面上的各中心点上具有定位标记。
另外,技术方案17所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1至16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相位控制元件、物镜本体以及支持部件中的至少1个具有表示第2光轴相对于第1光轴的倾斜方向的倾斜标记。
在此情况下,就能够考虑到相位控制元件的倾斜来组装光拾取器装置。
另外,技术方案18所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具备技术方案1至17所记载的用于在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光点的透镜单元,并能够读取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或者在光信息记录介质中写入信息。
在上述光拾取器装置中,由于能够简易地使透镜单元的光学性能改善而不会伴有装配工序的复杂化,所以可高精度地进行光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
另外,技术方案19所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具有技术方案11所记载的用于在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光点的透镜单元;可发生第1波长的光,以在透镜单元的中心延长光程上经过对准的状态进行配置的第1光源;以及可发生第2波长的光,从透镜单元的中心延长光程上错位进行配置以使有关第2波长所发生的透镜单元的彗形像差减少的第2光源,它能够读取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或者能够在光信息记录介质中写入信息。
在上述光拾取器装置中,由于能够简易地使透镜单元的光学性能改善而不会伴有装配工序的复杂化,所以可高精度地进行光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在此情况下,就能够借助于第1相位结构的对准和第2光源的错位来实现因第1以及第2相位结构所发生的各波长的彗形像差,并能够将作为透镜单元的彗形像差的发生尽量减低。
另外,技术方案20所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是在技术方案19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中,第1相位结构与第2相位结构相比较因偏心而发生的彗形像差的影响较大。
在此情况下,就能够借助于第2光源的错位来减低彗形像差的消除,并能够减低设计或制造上的负担。
另外,技术方案21所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是在技术方案20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中,物镜主体在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侧的光学面的中心点上具有定位标记,同时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在上述第1及第2相位结构之中因偏心而发生的彗形像差的影响较大一方所形成的光学面的中心点上具有定位标记。
另外,技术方案22所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1至17记载的上述透镜单元中,在上述支持部件与光信息记录介质对向的外表面上,具有较上述物镜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光学面的表面还突出到上述光信息记录介质侧的、用弹性体所构成的突出部。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即便在发生光信息记录介质与物镜接近而碰撞这样的事态的情况下,也能够借助于突出部来防止物镜的损伤,另外还可使光信息记录介质的损伤减轻。
另外,技术方案23所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1至17记载的上述透镜单元中,上述支持部件的光信息记录介质对向的外表面上,涂敷有以氟族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涂层。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即便在发生光信息记录介质与物镜接近而碰撞这样的事态的情况下,也可借助于突出部来使物镜或光信息记录介质的损伤减轻。
另外,与技术方案24相关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的发明,具备:物镜,被配置在光信息记录介质侧具有固有的主光轴;相位控制元件,构成为被配置在光源侧具有形成第1相位结构的第1光学面和形成第2相位结构的与上述第1光学面相对的第2光学面,上述第1光学面的第1副光轴与上述第2光学面的第2副光轴相互平行隔开规定间隔;以及支持部件,相对上述物镜保持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以使上述第1副光轴和上述第2副光轴相对于上述主光轴倾斜规定角度。
在上述透镜单元中,由于支持部件将相位控制元件相对物镜本体进行固定以使得第1以及第2副光轴相对于主光轴倾斜规定角度,所以相位控制元件就成为相对物镜本体倾斜的状态,就能够防止来自相位控制元件的返回光入射到干涉仪的图像传感器等。因而,就能够降低对透镜单元计测成像特性之际的返回光的影响,并能够简易地使成像特性的计测高精度化。
这里,由于在相位控制元件中使第1及第2副光轴相互平行隔开规定间隔,所以就能够将第2相位结构在光轴垂直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第1相位结构的位置相对地进行调整。这就意味着关于第1及第2相位结构能够分别独立控制对成像特性的影响。其结果,例如获得如以下那样改善了成像特性的透镜单元。也就是说,即便使第1及第2副光轴亦即相位控制元件相对主光轴进行倾斜,通过在相位控制元件中使第1及第2副光轴以对应于倾斜量的在适当方向上隔开适当间隔,就可将起因于相位控制元件的倾斜所发生的第1及第2相位结构的相对错位由此而可能产生的像差发生等的影响相抵消。具体而言,不管相位控制元件的倾斜角度如何,都可将第1及第2相位结构相对于物镜本体的主光轴进行对准,可以使透镜单元的成像特性得以改善。
另外,技术方案25所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24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第1及第2副光轴相对于主光轴倾斜的方向平行于包含该第1及第2副光轴的平面。
在此情况下,由于能够使第1及第2相位结构间的构造上的错位方向和相位控制元件的倾斜方向相一致,所以能够就能够用相位控制元件自身防止起因于其倾斜的彗形像差等的发生,并能够使透镜单元的成像特性得以改善。
另外,技术方案26所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24、25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上述支持部件以将上述第1光学面的中心点和上述第2光学面的中心点,在通过上述主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上经过对准的状态相对上述物镜保持上述相位控制元件。
在此情况下,就能够依照相位控制元件的倾斜量准确地减低作为透镜单元的彗形像差。因而,不论是物镜本体与相位控制元件间的距离或相互的相对倾斜都能够使透镜单元的光学性能简易地得以改善。
另外,技术方案27所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26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在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上述第1及第2光学面的中心点的至少一方和上述主光轴通过的上述物镜对置的两个光学面的中心点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定位标记。
在此情况下,利用设置在相位控制元件与物镜本体双方上的定位标记的简易的对位就成为可能。
另外,技术方案28所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27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物镜本体在相位控制元件侧的中心点上具有定位标记。
在此情况下,就变得易于从相位控制元件侧来观察物镜本体。
另外,技术方案29所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24至28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相位控制元件将对于3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的互换性给与物镜本体,在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中使用由相位控制元件附加相位的2个波长之中至少一方的波长之际,透镜单元全系统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的数值孔径成为大于等于0.6的状态。
在此情况下,虽然借助于高NA的透镜单元可进行高密度的记录,但需要使透镜单元的成像特性的计测高精度化,使相位控制元件的对准例如在亚微米以下高精度化。根据本透镜单元,由于如上述那样使成像特性的计测高精度化、抑制彗形像差的发生等就成为可能,故能够高效率地制造满足所要求的规格的透镜单元。
另外,技术方案30所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24至28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相位控制元件是将对于3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的互换性给与物镜本体的元件,且在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中使用由相位控制元件附加相位的2个波长之中至少一方的波长使第1及第2副光轴的至少一方相对于主光轴平行位移3μm的情况下,设波长为λ并使之发生5mλRMS以上的彗形像差的元件。
其中,RMS表示「均方根:Root Meam Square」。在此情况下,也需要使透镜单元的成像特性的计测高精度化,使相位控制元件的对准例如在亚微米以下高精度化,但由于如上述那样可以使成像特性的计测高精度化、并抑制彗形像差的发生等,故能够高效率地制造满足所要求的规格的透镜单元。此外,关于因相位控制元件的副光轴等偏移3μm而发生的彗形像差,作为在实用有意义的最好范围是5~50mλRMS左右。
另外,技术方案31所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24至30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相位控制元件具有衍射构造及光程差赋予构造之中至少1个作为第1及第2相位结构。
另外,技术方案32所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24至29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相位控制元件是将对于3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的互换性给与物镜本体的元件,且对3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中最短的第1波长的使用光不附加相位差,而对3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中比第1波长还长的第2及第3波长的使用光附加相位差的元件。
在此情况下,就能够使透镜单元具有对应于3波长的聚光特性,从而能够使透镜单元的光学性能得以改善。
另外,技术方案32所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31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物镜本体对于第1波长的使用光使球面像差校正最优化。
这里,「球面像差校正被最优化」是指在利用第1波长的使用光所再生或记录的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的波面像差在0.07λRMS以下。这里λ是第1波长的波长值。
另外,技术方案33所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24至32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具有用于确定第1及第2副光轴相对于主光轴倾斜的方向的标记。
在此情况下,标记在物镜本体、相位控制元件以及支持部件中任意一个上直接形成、或者作为它们的附属物来安装。
另外,技术方案34所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24至33记载的上述透镜单元中,在上述支持部件与光信息记录介质对向的外表面上,具有较上述物镜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光学面的表面还突出到上述光信息记录介质侧的、用弹性体所构成的突出部。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即便在发生光信息记录介质与物镜接近而碰撞这样的事态的情况下,也能够借助于突出部来防止物镜的损伤,另外还可使光信息记录介质的损伤减轻。
另外,技术方案35所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24至33记载的上述透镜单元中,在上述支持部件与光信息记录介质对向的外表面上,涂敷有以氟族树脂为主成分的涂层。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即便在发生光信息记录介质与物镜接近而碰撞这样的事态的情况下,也可借助于突出部来使物镜或光信息记录介质的损伤减轻。
另外,技术方案36所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具备:物镜,被配置在光信息记录介质侧具有固有的主光轴;相位控制元件,被配置在光源侧,同时具有对置表面并在该对置表面的一方具有第1相位结构,在该对置表面的另一方具有第2相位结构;以及支持部件对置表面相对于主光轴倾斜,同时以第1相位结构的中心点和第2相位结构的中心点在通过主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上经过对准的状态相对物镜本体来保持相位控制元件。
在上述透镜单元中,由于支持部件将相位控制元件相对物镜本体进行固定以使得对置表面相对于主光轴倾斜,所以就能够防止来自相位控制元件的返回光入射到干涉仪(interferometer)的图像传感器等或光拾取器装置内的光检测传感器。因而,就能够减轻对透镜单元计测成像特性之际的返回光的影响,并能够使成像特性(imagingcharacter)的计测简易地高精度化。另外同样还可提供一种使返回光的影响减轻,使光学性能改善的光拾取器装置。另外,在上述透镜单元中,由于第1相位结构的中心点与第2相位结构的中心点在通过主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上经过对准,所以尽管相位控制元件的倾斜量仍能够准确地减轻作为透镜单元的彗形像差。因而,不论是物镜本体与相位控制元件间的距离或相互间的相对倾斜,都能够使透镜单元的光学性能简易地得以改善。
另外,技术方案37所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具备:技术方案22至33所记载的透镜单元,并能够读取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或者在光信息记录介质中写入信息。
在上述光拾取器装置中,由于能够简易地使透镜单元的光学性能改善而不会伴有装配工序的复杂化,所以可高精度地进行光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特别是,由于能够在计测透镜单元的光学特性之际,将来自透镜单元的返回光减低所以能够简易地使光学特性的计测高精度化,并能够利用更高性能的透镜单元来提供高精度、可靠性高的光拾取器装置。
另外,技术方案38所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36记载的上述透镜单元中,在上述支持部件与光信息记录介质对向的外表面上,具有较上述物镜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光学面的表面还突出到上述光信息记录介质侧的、用弹性体构成的突出部。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即便在发生光信息记录介质与物镜接近而碰撞这样的事态的情况下,也能够借助于突出部来防止物镜的损伤,另外还可使光信息记录介质的损伤减轻。
另外,技术方案39所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36记载的上述透镜单元中,在上述支持部件与光信息记录介质对向的外表面上,涂敷有以氟族树脂为主成分的涂层。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即便在发生光信息记录介质与物镜接近而碰撞这样的事态的情况下,也可借助于突出部来使物镜或光信息记录介质的损伤减轻。
另外,技术方案40所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具有:物镜,使来自光源的出射光会聚于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相位控制元件,作为相对于上述物镜被配置在光源侧的光学元件,具有形成有相位结构的光学面;以及支持部件,保持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以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光轴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规定角度、且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光轴与具有上述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相交的交点在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的中心延长光程上相一致的状态得以保持。
在上述透镜单元中,由于将具有相位结构的相位控制元件以相对于物镜倾斜的状态被支持部件所保持,所以就能够防止来自相位控制元件的返回光入射到干涉仪的图像传感器等或光拾取器装置内的光检测传感器。因而,就可提供一种减轻对透镜单元计测成像特性之际的返回光的影响,并使成像特性的计测简易地高精度化,光学性能经过改善的光拾取器装置。进而,由于具有相位结构的光学面与其光轴的交点在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延伸中心延长光程上相一致这样来进行定位,所以不论相位控制元件的倾斜量如何都能够准确地减低作为透镜单元的彗形像差。
另外,技术方案41记载的物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40记载的透镜单元中,上述支持部件与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及上述物镜中的某一方一体化而形成。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通过将相位控制元件或物镜中的某一方用一体成形等与支持部件一体化来构成,就不需要该光学元件的另行向支持部件的保持工序。
另外,技术方案42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40或41记载的透镜单元中,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包含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仅在光源侧及物镜侧中的某一方的光学面上形成了相位结构。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由于能够对具有针对至少2个使用光的互换性的物镜给与适合的波长光,所以能够提供使用多个波长光的优选的互换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
另外,技术方案43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40或41记载的透镜单元中,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包含对置的两个光学面,在光源侧的第1光学面上形成了第1相位结构并在上述物镜侧的第2光学面上形成了第2相位结构。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由于能够对具有针对至少3个使用光的互换性的物镜给与适合的波长光,所以能够提供适合于对使用3个波长光的3种类的光信息记录介质具有互换性的光拾取器装置的透镜单元。
另外,技术方案44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43记载的透镜单元中,上述支持部件,以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上述第1光学面的光轴与上述第1光学面相交的第1交点,和上述第2光学面的光轴与上述第2光学面相交的第2交点,关于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的中心延长光程一致的状态进行保持。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不论相位控制元件的倾斜量如何都能够准确地减低作为透镜单元的彗形像差。因而不论物镜与相位控制元件之间的距离或相互间的相对倾斜如何都能够使透镜单元全体的光学性能简易地得以改善。
另外,技术方案45记载的透镜单元是技术方案40至42记载的透镜单元被用于具有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光的出射光,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在使用上述至少2个使用光之中波长较长一方之际,在使光轴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以3μm平行位移的情况下,使之发生5mλRMS(λ是波长)以上的彗形像差的元件。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即便是这种在定位上要求数μm以下的精度的元件,也能够良好地抑制彗形像差的发生,并能够简易地实现透镜单元所要求的光学性能。
另外,技术方案46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40至45记载的透镜单元中,上述相位控制元件是具有对置的两个光学面的平板状部件,上述相位结构在上述两个光学面之中至少一个面的中央区域上形成,较上述中央区域在半径方向外侧的周边区域用平坦面所构成。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就能够进行利用向相位控制元件的中央区域的入射光的聚光和直到向位于其周边的周边区域的入射光都加以利用的比较高NA的聚光,作为被用于经过高密度化的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光拾取器装置用就很有效。
另外,技术方案47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40至46记载的透镜单元中,在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上述第1交点和上述物镜的光学面与上述物镜的光轴的交点上具有定位标记。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利用设置于相位控制元件与物镜双方的定位标记的简易的对位就成为可能。
另外,技术方案48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40至47记载的透镜单元中,被用于具有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光的出射光,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对上述至少2个使用光之中波长较短一方不附加相位差,对波长较长一方附加相位差。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用波长较短一方的使用光进行利用物镜的聚光就成为可能,用波长较长一方的使用光在相位控制元件与物镜进行良好的聚光就成为可能。
另外,技术方案49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40至48记载的透镜单元中,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上述物镜及上述支持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表示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的倾斜方向的标记。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在光拾取器装置的装配工序中,就能够进行预先考虑了相位控制元件的倾斜的装配。
另外,技术方案50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40至49记载的透镜单元中,被用于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对置的两个光学面的一方,形成有对作为上述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一的第1波长光起作用的第1相位结构,另一方形成有对作为上述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中的另一个的第2波长光起作用的第2相位结构。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就能够使透镜单元具有对应于2波长或3波长的聚光特性,并能够提供使彗形像差发生也得以减轻的、光学特性良好的透镜单元。
另外,技术方案51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包括:技术方案50所记载的透镜单元;可发生上述第1波长光,在上述透镜单元的上述中心延长光程上一致并得以保持的第1光源;以及可发生上述第2波长光,从上述透镜单元的上述中心延长光程上错位进行配置以使有关上述第2波长光所发生的上述透镜单元的彗形像差减少的第2光源,其能够进行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的读取、或者将信息写入光信息记录介质。
根据上述光拾取器装置,由于能够简易地使透镜单元的光学性能改善而不会伴随装配工序的复杂化,所以可高精度地进行光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
另外,技术方案52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51记载的透镜单元中,具有上述第1相位结构的光学面因偏心而发生的彗形像差量,大于因具有上述第2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的偏心而发生的彗形像差量。
根据上述光拾取器装置,就能够借助于第2光源的错位来降低彗形像差,还能够降低设计或制造上的负担。
另外,技术方案53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52记载的透镜单元中,具有表示上述物镜的光轴与上述物镜的相位控制元件侧的光学面相交的点的定位标记,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在形成上述第1及第2相位结构的各光学面之中因偏心而发生的彗形像差的影响较大的一方的光学面与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光轴相交的点上形成有定位标记。
根据上述光拾取器装置,由于能够优先地降低影响较大的彗形像差,所以能够提供设计或制造上的负担较轻高效率的、光学特性优良的光拾取器装置。
另外,技术方案54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具有:使来自光源的出射光会聚在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作为相对上述物镜被配置在光源侧的、包含对置的两个光学面的光学元件,在上述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之内光源侧的第1光学面上具有第1相位结构并在上述物镜侧的第2光学面具有第2相位结构的相位控制元件;以及保持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支持部件,上述支持部件,以上述第1光学面的第1光轴及上述第2光学面的第2光轴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规定角度、且上述第1光轴与上述第1光学面相交的第1交点及上述第2光轴与上述第2光学面相交的第2交点分别关于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的中心延长光程一致的状态保持着上述相位控制元件。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就能够防止来自相位控制元件的返回光入射到干涉仪的图像传感器等,另外,还能够防止在光拾取器装置使用时该返回光入射到光传感器。而且由于不论这种相位控制元件相对于物镜的倾斜量如何都能够准确地减低彗形像差,所以能够提供光学特性经过改善后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
另外,技术方案55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54记载的透镜单元中,上述支持部件与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及上述物镜中的某一方一体化而形成。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通过将相位控制元件或物镜中的某一方用一体成形等与支持部件一体化来构成,这样就不需要该光学元件的另行向支持部件的保持工序。
另外,技术方案56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54或55记载的透镜单元中,被用于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的透镜单元,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在使用上述至少2个使用光之中波长较长一方之际,在使光轴相对于前部物镜的光轴以3μm平行位移的情况下,使之发生5mλRMS(λ是波长)以上的彗形像差的元件。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即便是这种在定位上要求数μm以下的精度的元件,也能够良好地抑制彗形像差的发生,并能够简易地实现物镜单元所要求的光学性能。也就是虽然需要使物镜单元的成像特性的计测高精度化并且使相位控制元件的对准例如以亚微米(μm)以下高精度化,但由于可使成像特性的计测高精度化、并抑制彗形像差的发生等,所以能够高效率地制造满足所要求的规格的透镜单元。此外,因相位控制元件的光轴偏移3μm而发生的彗形像差,作为在实用上最好的范围是5~50mλRMS左右。
另外,技术方案57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54至56记载的透镜单元中,被用于至少3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的透镜单元,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将对于上述3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中最短的波长的第1波长的使用光不附加相位差,对上述3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中比上述第1波长还长的第2及第3波长的使用光附加相位差。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就能够使透镜单元具有对应于3波长的聚光特性,并能够使透镜单元的光学性能得以改善。
另外,技术方案58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能够利用技术方案54至57记载的透镜单元,读取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或者将信息写入光信息记录介质。
另外,技术方案59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具有:使来自光源的出射光会聚在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相对上述物镜被配置在光源侧并包含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上述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之中在光源侧的第1光学面上形成第1相位结构并在上述物镜侧的第2光学面上形成第2相位结构的相位控制元件;以及保持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支持部件,上述支持部件以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规定角度、且使上述第1及第2光学面之中、因偏心而发生的彗形像差的影响较大一方的光学面与光轴相交的交点,在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上一致的状态保持着上述相位控制元件。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由于能够将影响较大的彗形像差优先地进行减低,所以就能够使透镜单元的光学性能作为整体进行改善。
另外,技术方案59记载的物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58记载的透镜单元中,上述支持部件与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及上述物镜中的某一方一体化而形成。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通过将相位控制元件或物镜中的某一方用一体成形等与支持部件一体化来构成,这样就不需要该光学元件的另行向支持部件的保持工序。
另外,技术方案60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58或59记载的透镜单元中,该透镜单元被用于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光学面之一,形成有对作为上述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一的第1波长光起作用的第1相位结构,另一个形成有对作为上述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中的另一个的第2波长光起作用的第2相位结构。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就能够使透镜单元具有对应于2波长或者3波长的聚光性,作为透镜单元能够有效地抑制影响较大的彗形像差,并且作为透镜单元能够使光学性能得以改善。
另外,技术方案61记载的物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58至60记载的透镜单元中,上述物镜在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侧的光学面的中心点上具有定位标记,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在上述第1及第2相位结构之中因偏心而发生的彗形像差的影响较大的一方所形成的光学面的中心点上具有定位标记。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由于与彗形像差发生量较大的光学面的定位变得容易,所以能够通过简单的工序来提供光学性能经过改善的透镜单元。
另外,技术方案62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58至61记载的透镜单元中,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上述物镜及上述支持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表示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的倾斜方向的标记。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就能够考虑到相位控制元件的倾斜简单地组装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
另外,技术方案63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具备技术方案58至62记载的透镜单元,并能够读取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或者将信息写入光信息记录介质。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就能够提供光学性能经过改善的光拾取器装置。
另外,技术方案64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具有:使来自光源的出射光会聚在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相对上述物镜被配置在光源侧、包含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上述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之中在光源侧的第1光学面上形成第1相位结构并在上述物镜侧的第2光学面上形成第2相位结构的相位控制元件;以及保持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支持部件,上述支持部件,以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规定角度、且上述第1光学面与其光轴的第1交点及上述第2光学面与其光轴的第2交点分别从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错位以使因上述第1及第2光学面的偏心而分别发生的彗形像差大致均衡的状态保持着上述相位控制元件。
上述透镜单元,就能够使由具有第1相位结构的光学面与具有第2相位结构的光学面分别发生的彗形像差平衡良好地进行降低,并可提供作为光学特性良好的透镜单元。
另外,技术方案65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64记载的透镜单元中,上述支持部件与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及上述物镜中的某一方一体化而形成。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通过将相位控制元件或物镜中的某一方用一体成形等与支持部件一体化来构成,这样就不需要该光学元件的另行向支持部件的保持工序。
另外,技术方案66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64或65记载的透镜单元中,被用于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的透镜单元,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对置的两个光学面的一方,具有对作为上述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中的一个的第1波长光起作用的第1相位结构,另一方具有对上述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中的另一个的第2波长光起作用的第2相位结构。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就能够使透镜单元具有对应于2波长或者3波长的聚光性,作为透镜单元能够有效地抑制影响较大的彗形像差,并且作为透镜单元能够使光学性能得以改善。
另外,技术方案67记载的透镜单元是在技术方案64至66记载的透镜单元中,上述物镜在与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侧的光学面的光轴的交点上形成定位标记,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在上述第1及第2交点上分别具有定位标记。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由于与彗形像差发生量较大的光学面的定位变得容易,所以能够通过简单的工序来提供光学性能经过改善的透镜单元。
另外,技术方案67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64至67记载的透镜单元中,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上述物镜及上述支持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表示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的倾斜方向的标记。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就能够考虑到相位控制元件的倾斜简单地组装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
另外,技术方案68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具备技术方案64至68记载的透镜单元,并能够读取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或者将信息写入光信息记录介质。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就能够提供光学性能经过改善的光拾取器装置。
另外,技术方案69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具有:使来自光源的出射光会聚在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相对上述物镜被配置在光源侧、包含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上述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之中在光源侧的第1光学面上形成第1相位结构并在上述物镜侧的第2光学面上形成第2相位结构的相位控制元件;以及保持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支持部件,上述相位控制元件构成为使上述第1及第2光学面的各光轴相互平行隔开规定间隔,上述支持部件以上述第1及第2光学面的各光轴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规定角度倾斜的状态保持着上述相位控制元件。
根据上述透镜单元,由于能够防止来自位置控制元件的返回光入射到干涉仪的图像传感器等,所以就能够使成像特性的计测简易地高精度化。另外,由于由于光拾取器装置的使用时的来自该相位控制元件的返回光入射到光传感器的情况也能够同样进行防止,所以就能够提供光学性能经过改善的光拾取器装置。进而,由于相对于相位控制元件的第1相位结构的位置来相对地调整第2相位结构的光轴垂直方向的位置、也就是能够对各相位结构独立地进行控制,所以通过在相位控制元件使各光轴以对应于倾斜量的在适当方向上隔开适当间隔,就可将起因于相位控制元件的倾斜所发生的第1及第2相位结构的相对错位由此而可能产生的像差发生等的影响相抵消。另外还能够使相位控制元件的各光轴均在沿物镜的光轴延伸的延长光程上相一致而不管倾斜角度如何,并可使透镜单元的光学特性更加改善。
另外,技术方案70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用光学元件,具有:第1相位结构的第1光学面;以及设置在与上述第1光学面对置的面上、具有第2相位结构的第2光学面,上述第1光学面的光轴和上述第2光学面的光轴相互平行以规定间隔分离开来构成。
上述光学元件,还能够在光拾取器装置使用时防止该光学元件上的入射光的返回光入射到光传感器,另外在成像计测时也能够同样防止入射到干涉仪的图像传感器等的情况。进而,由于即便在这种光学元件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与其他光学元件之间进行精度良好的光轴对合,所以能够提供彗形像差的问题少的光学系统或光拾取器装置等。
另外,技术方案71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镜框,包括:第1保持部,具有对第1光学元件的、光轴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的第1基准面和对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的第1嵌合部;以及第2保持部,比上述第1保持部还靠光源侧进行设置、具有对与上述第1光学元件不同的第2光学元件的、光轴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的第2基准面和对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的第2嵌合部,其中上述第1及第2基准面的一方,相对于与光轴垂直的面倾斜而形成。
根据上述镜框,由于考虑因由多个光学元件发生的入射光的返回光而带给传感器等的影响,预先使第1或第2基准面相对于与光轴垂直的面倾斜后进行构成,所以在简单的安装上有效果地进行减轻而不用考虑光学元件倾斜就成为可能。
另外,技术方案72记载的镜框,在技术方案71记载的镜框中,上述第1及第2嵌合部的至少一方在抵接的第1及第2光学元件的至少一方抵接的上述第1及第2基准面内具有可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进行位置调整的间隙。
根据上述镜框,对因所保持的光学元件所造成的彗形像差的影响进行抑制来进行保持就成为可能。
另外,技术方案73所记载的镜框,是在技术方案71或72记载的镜框中,在与上述镜框的光信息记录介质对向的外表面上,具有较上述物镜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光学面的表面还突出到上述光信息记录介质侧的、用弹性体构成的突出部。
根据上述镜框,即便在发生光信息记录介质与物镜接近而碰撞这样的事态的情况下,也能够借助于突出部来防止物镜的损伤,另外还可使光信息记录介质的损伤减轻。
另外,技术方案74所记载的镜框,是在技术方案71或72记载的镜框中,上述支持部件的光信息记录介质对向的外表面上,涂敷有以氟族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涂层。
根据上述镜框,即便在发生光信息记录介质与物镜接近而碰撞这样的事态的情况下,也可借助于突出部来使物镜或光信息记录介质的损伤减轻。
另外,技术方案75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利用来自光源的出射光进行信息向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1的第1光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2(t1≤t2)的第2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各信息记录面的记录和/或信息从各信息记录面的再生,该光拾取器装置包括:出射具有波长λ1的第1激光的第1光源;出射具有波长λ2(λ1<λ2)的第2激光的第2光源;使上述第1及第2激光分别聚光在第1及第2光信息记录介质的物镜;以及相对上述物镜被配置在光源侧,具备对来自上述光源的出射光的相位进行控制的具有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的相位控制元件,其中,上述物镜和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以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光轴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规定角度、且使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光轴与具有上述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相交的第1交点关于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的中心延长光程一致的状态而得以保持。
根据上述光拾取器装置,在对至少不同2种类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使用相异波长的波长光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光拾取器装置中,就能够防止因源于相位控制元件的入射光的返回光带给传感器等的影响,且能够提供减轻了相位控制元件的彗形像差的影响的、光学特性良好的光拾取器装置。
另外,技术方案76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是在技术方案75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中,上述物镜和上述相位控制元件是借助于支持部件而得以保持的透镜单元。
根据上述光拾取器装置,就能够预先以高精度进行物镜本体与相位控制元件在光轴垂直方向上的相对定位。
另外,技术方案77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是进一步在技术方案74或75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中,进行信息向具有第3保护基板厚度t3(t2<t3)的第3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的记录和/或信息从信息记录面的再生,该光拾取器装置还包括:出射对上述第3光信息记录介质所用的具有波长λ3(λ2<λ3)的第3激光的第3光源。
根据上述光拾取器装置,在对至少不同3种类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使用了相异的3个波长的波长光的光拾取器装置中,就能够防止因源于相位控制元件的入射光的返回光带给传感器等的影响,且能够提供减轻了相位控制元件的彗形像差的影响的、光学特性良好的光拾取器装置。
另外,技术方案78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对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1的第1光信息记录介质、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2(t1≤t2)的第2光信息记录介质及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3(t2≤t3)的第3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各信息记录面记录信息和/或进行信息从各信息记录面的再生,该光拾取器装置包括:出射具有波长λ1的第1激光的第1光源;出射具有波长λ2(λ1<λ2)的第2激光的第2光源;出射具有波长λ3(λ2<λ3)的第3激光的第3光源;使上述第1、第2及第3激光分别聚光在第1、第2及第3光信息记录介质的物镜;以及相对上述物镜被配置在光源侧、包含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上述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之中在光源侧的第1光学面上形成第1相位结构并在上述物镜侧的第2光学面上形成第2相位结构的相位控制元件,其中,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以上述第1光学面的第1光轴及上述第2光学面的第2光轴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规定角度、且上述第1光轴与上述第1光学面相交的第1交点及上述第2光轴与上述第2光学面相交的第2交点分别关于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的中心延长光程一致的状态而得以保持。
根据上述光拾取器装置,在对至少不同3种类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使用了相异的3个波长的波长光的光拾取器装置中,就能够防止来自相位控制元件的返回光入射到干涉仪的图像传感器等,而且由于不论这种相位控制元件对于物镜的倾斜量如何都能够准确地降低彗形像差,所以能够提供光学特性更加改善的光拾取器装置。
另外,技术方案79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是在技术方案78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中,上述物镜和上述相位控制元件是借助于支持部件而得以保持的透镜单元。
另外,技术方案80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是进一步在技术方案78或79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中,进行信息向具有第3保护基板厚度t3(t2<t3)的第3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的记录和/或信息从信息记录面的再生,该光拾取器装置还包括:出射对上述第3光信息记录介质所用的具有波长λ3(λ2<λ3)的第3激光的第3光源。
根据上述光拾取器装置,在对于至少不同3种类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使用了相异的3个波长的波长光的光拾取器装置中,就能够防止因源于相位控制元件的入射光带给传感器的影响,并且能够提供减轻了相位控制元件的彗形像差的影响的、光学特性良好的光拾取器装置而不论相位控制元件对于物镜的倾斜量如何。
另外,技术方案81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对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1的第1光信息记录介质、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2(t1≤t2)的第2光信息记录介质及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3(t2≤t3)的第3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各信息记录面记录信息和/或进行信息从各信息记录面的再生,该光拾取器装置包括:出射具有波长λ1的第1激光的第1光源;出射具有波长λ2(λ1<λ2)的第2激光的第2光源;出射具有波长λ3(λ2<λ3)的第3激光的第3光源;使上述第1、第2及第3激光分别聚光在第1、第2及第3光信息记录介质的物镜;以及相对上述物镜被配置在光源侧、包含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上述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之中在光源侧的第1光学面上形成第1相位结构并在上述物镜侧的第2光学面上形成第2相位结构的相位控制元件,其中,上述物镜和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以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规定角度、且使上述第1以及第2光学面之中、因偏心所发生的彗形像差的影响较大的一方的光学面与光轴相交的交点、关于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一致的状态而得以保持。
根据上述光拾取器装置,在对至少不同3种类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使用了相异的3个波长的波长光的光拾取器装置中,就能够防止因源于相位控制元件的入射光的返回光带给传感器等的影响,且能够有效地抑制影响较大的彗形像差的影响、提供光学特性改善了的光拾取器装置。
另外,技术方案82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是在技术方案81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中,上述物镜和上述相位控制元件是借助于支持部件而得以保持的透镜单元。
另外,技术方案83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对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1的第1光信息记录介质、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2(t1≤t2)的第2光信息记录介质及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3(t2≤t3)的第3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各信息记录面记录信息和/或进行信息从各信息记录面的再生,该光拾取器装置包括:出射具有波长λ1的第1激光的第1光源;出射具有波长λ2(λ1<λ2)的第2激光的第2光源;出射具有波长λ3(λ2<λ3)的第3激光的第3光源;使上述第1、第2及第3激光分别聚光在第1、第2及第3光信息记录介质的物镜;以及相对上述物镜被配置在光源侧、包含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上述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之中在光源侧的第1光学面上形成第1相位结构并在上述物镜侧的第2光学面上形成第2相位结构的相位控制元件,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以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规定角度,且上述第1光学面与其光轴的第1交点及上述第2光学面与其光轴的第2交点分别从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错位以使因上述第1及第2光学面的偏心而分别发生的彗形像差大致均衡的状态得以保持。
根据上述光拾取器装置,在对至少不同3种类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使用了相异的3个波长的波长光的光拾取器装置中,就能够防止因源于相位控制元件的入射光的返回光带给光传感器的影响,并能够使由具有第1相位结构的光学面与具有第2相位结构的光学面各自所发生的彗形像差平衡良好地进行减低,从而能够提供作为光学特性表现出色的光拾取器装置。
另外,技术方案84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是在技术方案83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中,上述物镜和上述相位控制元件是借助于支持部件而得以保持的透镜单元。
另外,技术方案85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对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1的第1光信息记录介质、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2(t1≤t2)的第2光信息记录介质及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3(t2≤t3)的第3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各信息记录面记录信息和/或进行信息从各信息记录面的再生,该光拾取器装置包括:出射具有波长λ1的第1激光的第1光源;出射具有波长λ2(λ1<λ2)的第2激光的第2光源;出射具有波长λ3(λ2<λ3)的第3激光的第3光源;使上述第1、第2及第3激光分别聚光在第1、第2及第3光信息记录介质的物镜;以及相对上述物镜被配置在光源侧、包含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上述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之中在光源侧的第1光学面上形成第1相位结构并在上述物镜侧的第2光学面上形成第2相位结构的相位控制元件,其中,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使上述第1及第2光学面的各光轴相互平行以规定间隔分离开来构成,同时以上述第1及第2光学面的各光轴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规定角度的状态而得以保持。
根据上述光拾取器装置,在对至少不同3种类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使用了相异的3个波长的波长光的学拾波器装置中,就能够防止来自位置控制元件的返回光入射到光传感器,另外通过在相位控制元件中将各光轴以对应于倾斜量的在适当方向上隔开适当间隔,则不论倾斜角度如何也能够使相位控制元件的各光轴均在沿物镜的光轴延伸的延长光程上相一致,并能够提供可提高光学特性的光拾取器装置。
另外,技术方案86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是在技术方案85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中,上述物镜和上述相位控制元件是借助于支持部件而得以保持的透镜单元。
另外,技术方案87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的装配方法,该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具有支持部件,使来自光源的出射光会聚在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以及具有形成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的相位控制元件,该装配方法包括:在上述支持部件安装上述物镜的第1步骤;在上述支持部件上安装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以使具有上述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的光轴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的第2步骤;对上述支持部件上所安装的相位控制元件和上述物镜进行位置调整,以使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形成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的光轴与具有上述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相交的交点置于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上的第3步骤;将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相对上述支持部件进行固定的第4步骤;以及将上述物镜相对上述支持部件进行固定的第5步骤。
根据根据上述装配方法,就能够防止因入射到相位控制元件的入射光的返回光带给光传感器等的不良影响,并且能够提供降低了因相位控制元件造成的彗形像差的影响的、光学特性经过改善的透镜单元。
另外,技术方案88记载的装配方法是在技术方案87记载的装配方法中,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将对于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的互换性给与上述物镜,对向的两个光学面的一方,具有对作为上述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一的第1波长的光起作用的第1相位结构,另一方具有对作为上述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中的另一个的第2波长光起作用的第2相位结构。
根据上述装配方法,作为具有对应于2波长或者3波长的聚光性的透镜单元,就能够提供光学特性经过改善的透镜单元。
另外,技术方案89记载的装配方法是在技术方案87或88记载的装配方法中,上述第3步骤是进行位置调整以使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形成上述第1相位结构的第1光学面及形成第2相位结构的第2光学面之中因偏心而发生的彗形像差的影响较大的一方的光学面的光轴与该光学面相交的交点配置在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上。
根据上述装配方法,作为具有对应于2波长或者3波长的聚光性的透镜单元,就能够提供使影响较大的彗形像差有效地得以减轻、光学特性经过改善的透镜单元。
另外,技术方案90记载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的装配方法,该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具有支持部件,使来自光源的出射光会聚在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以及具有形成第1相位结构的第1光学面和具有第2相位结构的第2光学面的相位控制元件,该装配方法包括:在上述支持部件安装上述物镜的第1步骤;在上述支持部件上安装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以使其相对于与上述物镜的光轴垂直的方向倾斜的第2步骤;对上述所安装的相位控制元件进行位置调整,将上述第1光学面与其光轴的第1交点及上述第2光学面与其光轴的第2交点配置成从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错位的状态以使因上述第1及第2光学面的偏心而分别发生的彗形像差大致均衡的第3步骤;将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相对上述支持部件进行固定的第4步骤;以及将上述物镜相对上述支持部件进行固定的第5步骤。
根据上述装配方法,由于能够防止因入射到相位控制元件的入射光的返回光带给图像传感器等的不良影响,且能够使因具有第1相位结构的光学面与具有第2相位结构的光学面各自所发生的彗形像差平衡良好地得以减低,所以可提供作为光学特性良好的透镜单元。
另外,技术方案91记载的装配方法是在技术方案90记载的装配方法中,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将对于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的互换性给与上述物镜,具有上述第1相位结构的光学面对于上述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中的一个的第1波长的光起作用,具有上述第2相位结构的光学面对于上述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中的另一个的第2波长光起作用。
根据上述装配方法,作为具有对应于2波长或者3波长的聚光性的透镜单元,就能够提供光学特性经过改善的透镜单元。
本发明本身及其他特征以及优点,通过参照结合附图的下面的详细说明将会得以最好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侧方断面图。
图2是构成透镜单元的衍射透镜的正面图。
图3(a)~(h)是说明在衍射透镜的中央区域所形成的相位结构的具体例的断面图。
图4(a)~(h)是说明在衍射透镜的中央区域所形成的相位结构的具体例的断面图。
图5是说明图1的物镜单元之对准的扩大图。
图6是说明图1的物镜单元之对准的扩大图。
图7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之对准的扩大图。
图8是第3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侧方断面图。
图9是第4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侧方断面图。
图10是构成第5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衍射透镜的正面图。
图11是说明第6实施方式的光拾取器装置的构造的框图。
图12是第7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侧断面图。
图13是说明第7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之对准的扩大图。
图14是表示组装了图13所示的透镜单元的光拾取器装置的图。
图15是第8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侧断面图。
图16是说明第8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之对准的扩大图。
图17是表示从光源侧观察透镜单元的状态。
图18是说明第9实施方式中的物镜单元之对准的扩大图。
图19是表示第9实施方式的光拾取器装置的图。
图20是说明在图19所示的光拾取器装置中所组装的3波长半导体激光的纵断面构造的图。
图21是第10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侧方断面图。
图22(a)~(h)是说明在衍射透镜的单面所形成的相位结构的具体例的断面图。
图23(a)~(h)是说明在衍射透镜的单面所形成的相位结构的具体例的断面图。
图24是说明构成衍射透镜的两相位结构面的位置偏差的图。
图25是说明图21的物镜单元之对准的扩大图。
图26是说明图21的物镜单元之对准的扩大图。
图27是说明用于对图21的物镜单元计测光学特性的装置的图。
图28是第11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侧方断面图。
图29是表示第12实施方式的光拾取器装置的图。
在下面说明中,贯穿多个附图用相同的参照标号来指定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与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相关的光拾取器用的物镜单元50的侧断面图,该物镜单元50对于规格(记录密度等)相互不同的两种光盘(例如DVD及BD)具有互换性,可在这些光盘上记录/再生信息地进行构成。另外,该物镜单元50具有会聚来自未图示的光源的激光(使用光)并在未图示的光盘上形成聚光点的作为物镜光学元件的物镜本体1;用于形成衍射光的作为相位控制元件的衍射透镜2;以及用于将物镜本体1与衍射透镜2一体化来固定的作为支持部件的筒形状的镜框3。在这里,物镜本体1例如由玻璃等材料形成,衍射透镜2与镜框3例如由塑料或者在塑料中添加数十百分比的玻璃微粒子的材料来进行成形。
物镜本体1是作为衍射透镜2侧的光学面的第1面1a较大突起而光盘侧(图面右侧)的第2面1b比较平坦地形成的非球面的双凸透镜,将来自衍射透镜2的对应于一对不同波长的衍射光或非衍射光会聚于各光盘的规定地方。
衍射透镜2在作为对于物镜本体1相反侧的光学面的第1面2a上具有相位结构,由此就能够形成衍射光。此外,作为物镜本体1侧的光学面的第2面2b在此情况下为平坦面,以不会影响到成像。
如图2所示那样,衍射透镜2的第1面2a被分成以光轴OA2为中心的圆形的中央区域CA和中央区域CA之周围的周边区域PA。中央区域CA具有相位结构,周边区域PA为平坦面。中央区域CA对于DVD用的波长655nm的激光具有衍射性,但对于BD用的波长405nm的激光不具有衍射性。亦即,在DVD用的波长655nm的激光入射到中央区域CA的情况下因衍射效应激光以规定的功率进行发散,在BD用的波长405nm的激光入射到中央区域CA及周边区域PA的情况下则激光原封不动通过而不产生衍射效应。亦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物镜本体1与衍射透镜2的组合,对于DVD用及BD用的两种激光就能以所希望的精度进行可互换的成像,并能够将各激光作为各光盘的信息读取光或信息记录光来使用。
此外,这里所说的衍射透镜2的光轴OA2,由于第2面2b为平坦面所以与第2面2a的光轴相一致。
此外,在物镜本体1与衍射透镜2上分别形成有圆形的突起状的标记M1、M2,作为用于对各自的光轴OA1、OA2通过的中心位置相互进行定位的基准的定位标记。
图3(a)~(f)是说明在设置于衍射透镜2的第1面2a的中央区域CA上所形成的作为相位结构的多级型衍射构造的具体例的断面图。该多级型衍射构造具有将包含光轴OA2的断面形状被设为阶梯状的图案呈同心圆状进行排列,对规定等级面数(在图3(a)~(f)中为5等级面)的个数以对应于该等级面数的阶数部分(在图3(a)~(f)中为4阶)的高度逐个使阶梯移位的构造,并具有在DVD用的波长655nm的激光入射的情况下发生衍射光而在波长405nm的激光入射的情况下则不产生衍射效应地原封不动使其透过的特性。关于这种多级型衍射构造在ISOM’03(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OPTICAL MEMORY 2003)的技术文摘230页~231页中有所记载所以在这里省略详细的说明。图3(a)、(b)表示各图案的倾斜以光轴OA2为基准成为同一方向的多级型衍射构造的例子,图3(c)、(d)表示在外周设置了相位倒置部(倒相部)的多级型衍射构造的例子,图3(e)、(f)表示各图案的倾斜由相位倒置部在外侧成为相反的多级型衍射构造的例子。
此外,作为相位结构,也可以将如图3(g)、(h)以及图4(a)~(d)所示的包含光轴OA2的断面形状为锯齿形状的锯齿状衍射构造、或如图4(e)、(f)所示的所有的阶差以光轴OA2为基准成为同一方向的阶梯状衍射构造、或者如图4(g)、(h)所示的阶差的朝向从途中开始替换的光程差赋予构造,形成在设置于衍射透镜2的第1面2a的中央区域CA上。图3(g)、(h)表示各锯齿的倾斜以光轴OA2为基准成为同一方向的锯齿状衍射构造的例子,图4(a)、(b)表示在外周设置相位倒置部的锯齿状衍射构造的例子,图4(c)、(d)表示各锯齿的倾斜由相位倒置部在外侧成为相反的锯齿状衍射构造的例子。
返回到图1,镜框3为圆筒状在两端具有阶差状的第1及第2嵌合部4、5;环状的第1及第2基准面6、7;环状的光阑10、环状的第3基准面11以及第3嵌合部12。第1及第2嵌合部4、5是分别具有阶差的圆筒内面,将物镜本体1及衍射透镜2的凸缘(安装边缘)1f、2f分别沿光轴垂直方向进行固定。第1及第2基准面6、7分别连接到第1及第2嵌合部4、5而形成,为在物镜本体1及衍射透镜2的安装之际,用于将凸缘1f、2f沿光轴OA1、OA2方向进行对准的基准。在第2嵌合部5上设置有游隙(间隙)8。该游隙8可在衍射透镜2的对准时进行使中心位置相对于物镜本体1吻合的微调整。在第1及第2嵌合部4、5的端部形成有倒角状的粘接剂积存部9。通过此粘接剂积存部9与物镜本体1及衍射透镜2的凸缘部1f、2f外周协作而形成V形槽,在两透镜1、2的粘接后或粘接中防止粘接剂溢出到周围。在第1嵌合部4与第2嵌合部5之间且配置于镜框3内壁的光阑10进行物镜单元50使用时的无用光的切断(cut)或光量的调整。第3基准面11是在向作为光拾取器装置的部件的保持架等安装之际,与光轴OA1方向或倾斜有关的安装基准,第3嵌合部12为与光轴垂直方向有关的基准。
此外,衍射透镜2的第1面2a相对于物镜本体1稍微倾斜。亦即,衍射透镜2的光轴OA2相对于物镜本体1的光轴OA1具有不为零的微小倾角。这种倾斜起因于镜框3的制造时的形状误差或制造差异的残存等而发生,在图1中夸张来表现,但通常更小。如以上那样若衍射透镜2的第1面2a倾斜,则伴随于此中央区域CA相对于光轴OA1倾斜同时在垂直于光轴OA1的方向上偏移。这样的倾斜或偏移,对因在中央区域CA所形成的多级型衍射构造而不受衍射作用的与BD用的波长405nm的激光有关的聚光特性并未特别带来影响,但对因多级型衍射构造而受衍射作用的与DVD用的波长655nm的激光有关的聚光特性则带给影响,而有可能在聚光之际发生像差。在本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50中,虽然细节在后叙述但通过对物镜本体1与衍射透镜2的调心施加努力,即便在衍射透镜2相对于物镜本体1的光轴OA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实现一定以上的成像精度。
此外,还有光轴OA1因物镜本体1的制造误差等而倾斜的情况。在此情况下衍射透镜2的光轴OA2也相对于物镜本体1的光轴OA1相对地倾斜,所以结果作为衍射透镜2的第1面2a的相对倾斜来处理即可。
以下,就本实施方式中的物镜单元50的制造工序进行描述。首先,在镜框3上安装物镜本体1。使物镜本体1的凸缘面抵接于第1基准面6将粘接剂注入粘接剂积存部9。由此,物镜本体1就被固定在规定位置。此时,由于剩余的粘接剂留在粘接剂积存部9,所以就能够在粘接中或粘接后防止粘接剂溢出到周围。
接着,在与镜框3上所安装的物镜本体1相对置一侧安装衍射透镜2。使衍射透镜2的凸缘面抵接于第2基准面7来进行与物镜本体1的定位。此时,第2嵌合部5被设计成其内径比衍射透镜2的外形还稍大一些,该差就成为游隙8。由此,衍射透镜2在相对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可动,就能够一边观察对置的物镜本体1一边在光轴垂直方向上进行相对的定位。
在进行了衍射透镜2的定位后,将粘接剂注入粘接剂积存部9。由此,衍射透镜2就以经过对准的状态得以固定。此时,由于剩余的粘接剂留在粘接剂积存部9,所以就能够在粘接中或粘接后防止粘接剂溢出到周围。另外,光阑10还有防止粘接剂进入镜框3内部之际滴流的作用。
通过以上处理来制造物镜单元50。如上述那样,物镜单元50是除物镜本体1和衍射透镜2以外还进一步使用了镜框3的三部件构成。由此,就能够预先高精度地进行物镜本体1与衍射透镜2的在光轴垂直方向上的相对定位。
此外,在本说明中,关于安装的顺序是设物镜本体1在先,衍射透镜2在后。这是为了在定位之际易于从光焦度较小的衍射透镜2一侧来进行观察这样的设计上的方便。但是,在例如将物镜本体1设成背后来进行定位的情况下,改变安装的顺序也无妨。在改变安装顺序的情况下,在第1嵌合部4侧设置游隙。另外,作为其他的固定手段,例如,还可以通过激光焊接将两透镜1、2相对于镜框3进行固定。另外,不仅在衍射透镜2侧还可以在衍射透镜2及物镜本体1的双方都有游隙。
图5及图6是概念性地说明衍射透镜2对于物镜本体1的对准前后的状态的扩大图。如图5所示,在对准前的状态下,容许衍射透镜2的倾斜,设衍射透镜2的光轴OA2以作为第2面2b与光轴OA2之交点的内侧中心IC为支点、相对于物镜本体1的光轴OA1倾斜角度θ。这样,为了即便衍射透镜2倾斜也不使物镜单元50的成像特性劣化,希望如图6所示那样,例如从光源侧与物镜本体1的光轴OA1平行地入射的激光LL通过作为衍射透镜2之中心的标记M2,进而,通过作为物镜本体1之中心的标记M1,并沿光轴OA1行进这样来进行对准。这样,通过利用标记M1、M2在光轴OA1方向上使物镜本体1与衍射透镜2的中心一致,则不管衍射透镜2的倾斜角θ的值如何都能够至少减低作为物镜单元50发生的彗形像差。如图5所示,在对准前的状态下,两标记M1、M2的位置在光轴垂直方向上按距离X进行偏移。此距离X在设衍射透镜2的厚度为d、倾斜角为θ和衍射透镜2的折射率为n后利用下式X=d·(sinθ-sin(θ/n))来给出。在对准前由于起因于此偏移量X而发生与DVD用的波长655nm有关的彗形像差,所以需要通过对准使物镜本体1的标记M1相对于衍射透镜2的标记M2在光轴垂直方向上相应偏移距离X,由此来实质性地抑制彗形像差的发生。这样的对准能够比较简单地实现,具体而言,一边在光轴OA1上从图面左侧观察安装于镜框3的物镜本体1一边在物镜本体1的跟前侧配置衍射透镜2,使两标记M1、M2相一致这样使衍射透镜2在镜框3的第2嵌合部5内进行移动。由此,诸如图6所示的状态就得以实现,并能够确保物镜单元50的成像特性。此外,由于物镜本体1的光轴OA1方向能够借助于各种计测装置比较简单地进行决定,所以从这样所决定的光轴OA1方向借助于显微镜等来观察物镜本体1与衍射透镜2。在观察之际,只要两标记M1、M2在画面中相一致这样来进行对准即可。
以下,参照图5及图6,就具体的像差的发生及其校正来进行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设衍射透镜2是以作为第2面2b与光轴OA2的交点的内侧中心IC为支点相对于物镜本体1倾斜θ=3°。在此状态下将发生的偏心误差是第1面2a的倾斜、第1面2a的偏移、第2面2b的倾斜这三种。第1面2a的倾斜角以及第2面2b的倾斜角均为3°,由此发生的与DVD用的波长655nm有关的彗形像差分别是+105mλRMS、-105λmλRMS而被相互抵消。但是,由于起因于第1面2a的偏移的与DVD用的波长655nm有关的彗形像差为-71mλRMS所以作为物镜单元50整体的彗形像差就为-71mλRMS。此外,如果设衍射透镜2的厚度d为0.92mm、衍射透镜2对于DVD用的波长655nm的折射率n为1.505则第1面2a的偏移量X就为16μm。
此外,若考虑防止返回光的影响的效果,该相位控制元件的对于入射光的光学作用(例如对于使用波长光的发散、收敛作用等)则作为倾斜角度最好是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5°。
这样原样不变作为DVD用的物镜单元50的像差就将超过マレシヤル界限、即实用的容许范围。在下面就使物镜单元50的彗形像差大致为零的对准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那样利用标记M1、M2,使物镜本体1的中心(物镜本体1的光轴与光学面的交点)和衍射透镜2的中心(衍射透镜2的第1、第2面2a、2b与该衍射透镜2的光轴OA2的交点)关于在物镜本体1的光轴OA1方向上延伸的光程相一致。由此,作为物镜单元50整体的彗形像差就成为0mλ。因而,不管衍射透镜2的倾斜角θ、衍射透镜2的厚度d以及衍射透镜2的折射率n的值如何都能够使作为物镜单元50发生的彗形像差大致为零。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就第2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对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50进行了变形,至于未特别进行说明的部分则与第1实施方式共通。
图7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的扩大图。在本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150的情况下,衍射透镜102之中物镜本体1侧的第2面102b具有相位结构,相反侧的第1面102a为平坦面。
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由于衍射透镜102也是第1面102a用平坦面来形成,所以衍射透镜102的光轴OA2与第2面102b的光轴一致。
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设衍射透镜102的光轴OA2相对于物镜本体1的光轴OA1倾斜角度θ。为了即便衍射透镜102这样倾斜也不使物镜单元150的成像特性劣化,例如希望从光源侧与物镜本体1的光轴OA1平行地入射的激光LL通过作为衍射透镜102之中心的标记M2,进而,通过作为物镜本体1之中心的标记M1,并沿光轴OA1行进。这样,通过利用标记M1、M2在光轴OA1方向上使物镜本体1与衍射透镜102的中心相一致,则不管衍射透镜102的倾斜角θ的值如何都能够至少减低作为物镜单元150发生的彗形像差。
作为将衍射透镜102的标记M2配置于物镜本体1的光轴OA1上的办法,一边在光轴OA1上从图面左侧观察安装于未图示的镜框的物镜本体1一边在物镜本体1的跟前侧配置衍射透镜102,使两标记M1、M2相一致这样使衍射透镜102在镜框内进行移动。由此,诸如图7所示的状态就得以实现,并能够确保物镜单元150的成像特性。
在下面,就使物镜单元150的彗形像差大致为零的对准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那样,利用标记M1、M2在物镜本体1的光轴OA1的延长上使衍射透镜2的中心相一致。在此情况下也设第1及第2面102a、102b的倾斜角为3°。在此状态下,起因于第1面102a的偏移的与DVD用的波长655nm有关的彗形像差为0mλ,起因于第1面102a的倾斜的彗形像差为+105mλ,起因于第2面2b的倾斜的彗形像差为-105mλ,所以作为物镜单元150整体的彗形像差就为0mλ。因而,不管衍射透镜102的倾斜角θ的值如何都能够使作为物镜单元150发生的彗形像差大致为零。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就第3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进行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对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50等进行了变形,至于未特别进行说明的部分则与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共通。
图8是与第3实施方式相关的物镜单元250的侧断面图。在此物镜单元250的情况下,衍射透镜202的光轴OA2也相对于物镜本体1的光轴OA1具有不为零的微小倾角。但是,这样的倾斜不是起因于镜框203的制造误差等而产生而是起因于衍射透镜202自身的制造误差等而产生的。这样若衍射透镜202的第1面202a及第2面202b倾斜,则虽然对与BD用的波长405nm的激光有关的聚光并不特别带来影响,但对与DVD用的波长655nm的激光有关的聚光却带给影响,在聚光之际将发生像差。这样的像差,与图6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等的情况相同,通过利用标记M1、M2的调心而抵消,即便在衍射透镜202相对于物镜本体1的光轴OA1倾斜的情况下也可实现一定以上的成像精度。
〔第4实施方式〕
以下,就第4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进行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对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50进行了变形,至于未特别进行说明的部分则与第1实施方式共通。
图9是与第4实施方式相关的物镜单元350的侧断面图。在此物镜单元350的情况下,在镜框3上形成有用于表示衍射透镜2的光轴OA2倾斜的方向的作为倾斜标记的切口(缺口)303d。通过利用该切口303d就能够对衍射透镜2的倾斜方向进行控制,除衍射透镜2的光学特性外还能够控制倾斜对于透过光或反射光的影响。此外,镜框3在形状上的非对称性包含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在内且不限于制造误差等的非故意造成的情况,还包括故意进行设置的情况。在镜框3形状的非对称性为非故意造成的情况下,通过制造后的计测等来确定光轴OA2的倾斜方向以形成切口303d,另一方面,在镜框3形状的非对称性为故意造成的情况下,则按照其设计来确定光轴OA2的倾斜方向以形成切口303d。
此外,显示光轴OA2的倾斜方向并不限于切口303d还能够采用包含立体形状、着色等在内的各种标记。
〔第5实施方式〕
以下,就第5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进行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对图8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250进行了变形,至于未特别进行说明的部分则与第3实施方式共通。
图10是与第5实施方式相关的物镜单元之中衍射透镜的正面图。在此物镜单元的情况下,在衍射透镜2自身上形成有用于表示光轴OA2倾斜的方向的作为倾斜标记的切口402d。通过利用该切口402d,就能够控制衍射透镜2的第1面2a等的倾斜方向,除衍射透镜2的光学特性外还能够控制倾斜对于透过光或反射光的影响。此外,衍射透镜2在形状上的非对称性包含第3实施方式的情况在内且不限于制造误差等非故意造成的情况,还包括故意进行设置的情况。在衍射透镜2形状的非对称性为非故意造成的情况下,通过制造后的计测等来确定光轴OA2的倾斜方向以形成切口402d,另一方面,在衍射透镜2形状的非对称性为故意造成的情况下,则按照其设计来确定光轴OA2的倾斜方向以形成切口402d。
此外,显示光轴OA2的倾斜方向并不限于切口402d还能够采用包含立体形状、着色等在内的各种标记。
〔第6实施方式〕
图11是概略性地表示装入了上述第1~第5实施方式相关的物镜单元50、150、250、350的光拾取器装置的构成的图。
此光拾取器装置,具有发生第1光盘D1的信息再生用的激光(例如在DVD用中波长为655nm、NA0.60)和第2光盘D2的信息再生用的激光(例如在BD用中波长为405nm、NA0.85)的2波长半导体激光器61,即能够射出波长相互不同的激光。来自半导体激光器61的激光利用物镜单元50、150、250、350,对作为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光盘D1、D2进行照射,来自光盘D1、D2的反射光,则利用物镜单元50~350来进行聚光。
首先,在对第1光盘D1进行再生的情况下,从半导体激光器61出射波长655nm的激光,所出射的光束透过准直仪62、偏振光光束分离器63、1/4波长板64而成为圆偏振光的平行光束。此光束通过物镜单元50~350被会聚到第1光盘D1的信息记录面MS1。
在信息记录面MS1上根据信息凹点(pit)经过调制后反射的光束,再次透过物镜单元50~350、1/4波长板64,入射到偏振光光束分离器63,在此进行反射后由柱面透镜(圆柱状透镜)65而给与像散,向光检测器67上入射,并利用其输出信号而获得在第1光盘D1上所记录的信息的读取信号。
另外,在光检测器67上对因光点的形状变化、位置变化所引起的光量变化进行检测,并进行对焦(聚焦)检测或跟踪检测。基于该检测,被装在保持物镜单元50~350的保持架71上的二维调节器72,使物镜单元50~350在光轴方向上进行移动以使来自半导体激光器61的光束成像在第1光盘D1的信息记录面MS1上,同时使物镜单元50~350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进行移动以使来自该半导体激光器61的光束以规定的轨道(track)进行成像。
另一方面,在对第2光盘D2进行再生的情况下,从半导体激光器61出射波长405nm的激光束,所出射的光束透过准直仪62、偏振光光束分离器63、1/4波长板64而成为圆偏振光的平行光束。此光束通过物镜单元50~350被会聚于第2光盘D2的信息记录面MS2。
在信息记录面MS2上根据信息凹点经过调制后反射的光束,再次透过物镜单元50~350、1/4波长板64,入射到偏振光光束分离器63,在此进行反射后由柱面透镜65给与像散,向光检测器67上入射,并利用其输出信号而获得在第2光盘D2上所记录的信息的读取信号。
另外,与第1光盘D1的情况相同,在光检测器67上对因光点的形状变化、位置变化所引起的光量变化进行检测,并进行对焦检测或跟踪检测,被装在保持物镜单元50~350的保持架上的二维调节器72,为了聚焦及轨道跟踪而使物镜单元50~350进行移动。
在以上的第6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用将半导体激光器61与光检测器67一体化后的集成元件,在此情况下,就不需要偏振光光束分离器63等。反之,还能够将半导体激光器61分成波长655nm的激光源和波长405nm的激光源,将来自两激光源的激光束用追加的偏振光光束分离器来进行合成。
〔第7实施方式〕
以下,就第7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进行说明。第7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对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50进行了变形,至于未特别进行说明的部分则与第1实施方式共通。
图12是与第7实施方式相关的物镜单元550的侧断面图。在此物镜单元550的情况下,衍射透镜502不仅在相对于物镜本体1里侧的第1面502a上具有相位结构,在相对于物镜本体1表侧的第2面502b上也具有相位结构。
衍射透镜502的第1面502a,对于DVD用的波长655nm的激光具有衍射性,但对于BD用的波长405nm的激光或对CD用的波长780nm的激光却不具有衍射性。另一方面,第2面502b对于CD用的波长780nm的激光具有衍射性,但对BD用的波长405nm的激光或DVD用的波长655nm的激光却不具有衍射性。此外,物镜本体1以BD用的波长405nm的激光为对象而设计,为非球面的玻璃透镜或塑料透镜。
在DVD用的波长655nm的激光从光源侧(图面左侧)入射到此透镜单元550的情况下,激光在衍射透镜502的第1面502a上因衍射效应而以规定的功率适宜聚光或发散,并经物镜本体1被会聚于图面右侧的DVD用信息记录面(未图示)。另外,在CD用的波长780nm的激光从光源侧入射到此透镜单元550的情况下,激光在衍射透镜502的第2面502b上因衍射效应而以规定的功率适宜聚光或发散,并经物镜本体1被会聚于图面右侧的CD用信息记录面(未图示)。此外,在BD用的波长405nm的激光从光源侧入射到此透镜单元550的情况下,激光在衍射透镜502中不受衍射作用地原样通过,并经物镜本体1而会聚于图面右侧的BD用信息记录面(未图示)。亦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物镜本体1与衍射透镜502的组合,就能对DVD用、CD用以及BD用的各激光以所希望的精度进行可互换的成像,并能够将各激光作为各光盘的信息读取光或信息记录光来使用。
图13是概念性地说明衍射透镜502相对于物镜本体1的对准的扩大图。如从图可知那样,容许衍射透镜502的倾斜,衍射透镜502的光轴OA2相对于物镜本体1的光轴OA1倾斜角度θ。若衍射透镜502这样倾斜则作为第1面502a的中心(第1面502a与该第1面502a的光轴的交点)的标记M2和第2面502b的内侧中心(第2面502b与该第2面502b的光轴的交点)IC中的至少一方就必然相对于物镜本体1的光轴OA1发生位置不正(错位)。亦即,在将第1面502a相对于光轴OA1进行了对准的情况下,第2面502b的中心就从光轴OA1以图5中也曾说明过的距离XX=d·(sinθ-sin(θ/n))发生位置不正,反之,在将第2面502b相对于光轴OA1进行了对准的情况下(参照图13中的光线LL’),第1面502a的中心就从光轴OA1以图5中所说明过的距离X在相反方向发生位置不正。
此外,如从图13可知那样,在本实施形态中在第1面502a、第2面502b上分别形成有相位结构,而各面的光轴与衍射透镜502的光轴OA2相一致。
一般而言,因第1面502a或第2面502b的中心从使光轴OA1延长了的光线LL上偏离而产生的彗形像差,与物镜单元550的NA值的3次方、光盘的基板厚度和激光的波长的倒数成比例。这里,第1面502a例如是DVD用的、NA0.60、基板厚度0.6mm、波长655nm,第2面502b例如是CD用的、NA0.45、基板厚度1.2mm、波长780nm。从而,在设因CD用的第2面502b的位置不正而产生的彗形像差为1时,因DVD用的第1面502a的位置不正而产生的彗形像差就成为约2~6倍。从这一点可知这意味着在第1面502a的偏心量与第2面502b的偏心量相等的情况下,第1面502a的偏心对彗形像差的贡献度就成为第2面502b的偏心对彗形像差贡献度的约2~6倍,并且减少第1面502a的偏心量比起减少第2面502b的偏心量在谋求整体性能改善方面上要有意义。
另一方面,在衍射透镜502倾斜的情况下,无法避免第1面502a的偏心或第2面502b的偏心中的某一方。亦即,在沿光轴OA1前进的光线LL(即中心延长光程)上配置了第1面502a的中心的情况下,就无法在光线LL上配置第2面502b的中心。反之,在已将第2面502b的中心配置于光线LL上的情况下,就无法将第1面502a的中心配置在光线LL上。为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1面502a的中心形成标记M2并将此标记M2配置在光线LL上,就将因DVD用的第1面502a而产生的彗形像差取为最小限度,同时还容许因CD用的第2面502b而产生的彗形像差。亦即,如图13所示,通过利用标记M1、M2使物镜本体1的中心与衍射透镜502的中心关于在物镜本体1的光轴OA1方向延伸的光程相相一致来谋求作为整体的像差的减低。
图14是概略性地表示装入了图13所示的物镜单元550的光拾取器装置的构成的图。
在此光拾取器装置中,来自各半导体激光器61B、61D、61C的激光利用物镜单元550被照射到作为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光盘DB、DD、DC,来自各光盘DB、DD、DC的反射光利用共用的物镜单元550集中起来,最终被导入各光检测器67B、67D、67C。
这里,第1半导体激光器61B发生第1光盘DB的信息再生用的激光(例如BD用、波长405nm、NA0.85),第2半导体激光器61D发生第2光盘DD的信息再生用的激光(例如DVD用、波长655nm、NA0.60),第3半导体激光器61C发生第3光盘DC的信息再生用的激光(例如CD用、波长780nm、NA0.54)。另外,第1光检测器67B将第1光盘DB上所记录的信息作为光信号(例如BD用、波长405nm)来检出,第2光检测器67D将第2光盘DD上所记录的信息作为光信号(例如DVD用、波长655nm)来检出,第3光检测器67C将第3光盘DC上所记录的信息作为光信号(例如CD用、波长780nm)来检出。
首先,在对第1光盘DB进行再生的情况下,从第1半导体激光器61B出射例如波长405nm的激光,所出射的光束透过准直仪62B、偏振光光束分离器63B而成为平行光束。此光束透过其他的偏振光光束分离器64D、64C后,由物镜单元550会聚到第1光盘DB的信息记录面MB。
在信息记录面MB上根据信息凹点经过调制后反射的光束,再次透过物镜单元550等,入射到偏振光光束分离器63B,在此进行反射后由柱面透镜65B给与像散,向第1光检测器67B上入射,并利用其输出信号而获得第1光盘DB上所记录的信息的读取信号。
另外,在第1光检测器67B上对因光点的形状变化、位置变化所引起的光量变化进行检测,并进行对焦(聚焦)检测或跟踪检测。基于此检测,被装在保持物镜单元550的保持架71上的二维调节器72,使物镜单元550在光轴方向上进行移动以使来自第1半导体激光器61B的光束成像于第1光盘DB的信息记录面MB上,同时使物镜单元550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进行移动以使来自该第1半导体激光器61B的光束以规定的轨道进行成像。
接着,在对第2光盘DD进行再生的情况下,从第2半导体激光器61D出射例如波长655nm的激光,所出射的光束透过准直仪62D、偏振光光束分离器63D而成为平行光束。此光束透过其他的偏振光光束分离器64D、64C后,由物镜单元550会聚到第2光盘DD的信息记录面MD。
在信息记录面MD上根据信息凹点经过调制后反射的光束,再次透过物透镜单元550等,在偏振光光束分离器64D进行反射后入射到偏振光光束分离器63D,在此进行反射后由柱面透镜65D给与像散,向第2光检测器67D上入射,并利用其输出信号而获得第2光盘DD上所记录的信息的读取信号。
另外,与第1光盘DB的情况相同,在第2光检测器67D上对因光点的形状变化、位置变化所引起的光量变化进行检测,并进行聚焦检测或跟踪检测,被装在保持物镜单元550的保持架所组装的二维调节器72,为了聚焦及轨道跟踪而使物镜单元550进行移动。
接着,在对第3光盘DC进行再生的情况下,从第3半导体激光器61C出射例如波长780nm的激光,所出射的光束透过准直仪62C、偏振光光束分离器63C在偏振光光束分离器64C中进行反射后成为平行光束。此光束由物镜单元550会聚到第3光盘DC的信息记录面MC。
在信息记录面MC上根据信息凹点经过调制后反射的光束,再次透过物镜单元550等,用偏振光光束分离器64C反射后入射到偏振光光束分离器63C,在此进行反射后由柱面透镜65C给与像散,向第3光检测器67C上入射,并利用其输出信号而获得在第3光盘DC上所记录的信息的读取信号。
另外,与第1及第2光盘DB、DD的情况相同,在第3光检测器67C上对因光点的形状变化、位置变化所引起的光量变化进行检测,并进行聚焦检测或跟踪检测,被装在保持物镜单元550的保持架上的二维调节器72为了聚焦及轨道跟踪而使物镜单元550进行移动。
此外,虽然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设衍射透镜502的第1面502a为DVD用、第2面502b为CD用,但也能够设第1面502a为CD用而设第2面502b为DVD用。在此情况下,就将第2面502b的中心配置在沿光轴OA1前进的光线LL上。
〔第8实施方式〕
以下,就第8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进行说明。第8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对图12所示的第7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550进行了变形,至于未特别进行说明的部分则与第7实施方式共通。
图15是与第8实施方式相关的物镜单元650的侧断面图。在此物镜单元650的情况下,在衍射透镜602中,不仅在第1面502a的中心形成标记M2’还在第2面502b的中心形成标记M2”。
图16是概念性地说明衍射透镜602相对于物镜本体1的对准的扩大图。如从图可知那样,容许衍射透镜602的倾斜,衍射透镜602的光轴OA2相对于物镜本体1的光轴OA1倾斜角度θ。若衍射透镜602这样倾斜则作为第1面502a的中心的标记M2’和作为第2面502b的中心的标记M2”中的至少一方就必然相对于物镜本体1的光轴OA1发生位置不正(错位)。
如在第7实施方式中也曾说明那样,一般而言,因作为第1面502a的中心的标记M2’或作为第2面502b的中心的标记M2”从使光轴OA1延长了的光线LL上偏离而产生的彗形像差与物镜单元650的NA值的3次方、光盘的基板厚度、激光的波长的倒数成比例。这样一来只要对第1面502a的偏心量与第2面502b的偏心量进行适宜调整,就能够使起因于第1面502a的偏心的彗形像差与起因于第2面502b的偏心的彗形像差大致均等地进行平衡,或者、还能够按所希望的比率来设定起因于第1面502a的偏心的彗形像差与起因于第2面502b的偏心的彗形像差。
图17表示从光源侧观察图15所示的透镜单元650后的显微视场MF。一边在光轴OA1上从图面左侧观察安装于透镜单元650的镜框3的物镜本体1,一边将衍射透镜602配置在物镜本体1的跟前侧,并使衍射透镜602在镜框3的第2嵌合部5内进行移动以使标记M1位于位置两标记M2’、M2”之间。例如在想使起因于第1面502a的偏心的彗形像差与起因于第2面502b的偏心的彗形像差大致均等地平衡的情况下,对衍射透镜602进行对准以使标记M1位于以第1面502a的偏心对彗形像差的贡献度与第2面502b的偏心对彗形像差的贡献度之比的倒数进行内分的位置即可。这里,第1面502a例如是DVD用的、NA0.60、基板厚度0.6mm、波长655nm,第2面502b例如是CD用的、NA0.45、基板厚度1.2mm、波长780nm。从而,在设因CD用的第2面502b的位置不正而产生的彗形像差为1时,因DVD用的第1面502a的位置不正而产生的彗形像差就成为约2~6倍。由此,可知为了使起因于第1面502a的偏心的彗形像差与起因于第2面502b的偏心的彗形像差大致均等地平衡,例如在因DVD用的第1面502a的位置不正造成的彗形像差为2倍的情况下,使标记M1存在于两标记M2’、M2”之间且从标记M2’起0.33D、从标记M2”起0.66的位置即可。通过这样以标记M1为基准来调整两标记M2’、M2”的位置,就能够适当地调整起因于两面502a、502b的倾斜的彗形像差的发生平衡。
〔第9实施方式〕
下面是概略性地表示与第9实施方式相关的光拾取器装置的构成的图。此光拾取器装置利用图12所示的与第7实施方式相关的物镜单元550。
图18是概念性地说明衍射透镜502相对于物镜本体1的对准后的状态的扩大图。如从图可知那样,容许衍射透镜502的倾斜,衍射透镜502的光轴OA2相对于物镜本体1的光轴OA1倾斜角度θ。如在第7实施方式中也曾说明那样,一般而言,因第1面502a或第2面502b的中心从使光轴OA1延长了的光线LL上偏离而产生的彗形像差,与物镜单元550的NA值的3次方、光盘的基板厚度和激光的波长的倒数成比例。若用具体例来说明,则可知这意味着在第1面502a的偏心量与第2面502b的偏心量相等的情况下,第1面502a的偏心对彗形像差的贡献度就成为第2面502b的偏心对彗形像差贡献度的约2~6倍,并且减少第1面502a的偏心量比起减少第2面502b的偏心量在谋求整体性能改善方面要有意义。因而,通过在第1面502a的中心形成标记M2并将此标记M2配置在光线LL上,就将因DVD用的第1面502a而产生的彗形像差取为最小限度,同时还容许因CD用的第2面502b而产生的彗形像差。另一方面,如果还能够用其他方法将因第2面502b的偏心而产生的彗形像差减低,则能够极大地减小物镜单元550的像差。基于这样的目的,通过将CD用的波长780nm的光源位置配置于从BD或DVD用的光源位置离开的位置,来减低因第2面502b的偏心而产生的彗形像差。
图19是概略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拾取器装置的构成的图。此光拾取器装置,装入了图12、18所示的物镜单元550,除光源外与图11所示的与第6实施方式相关的光拾取器装置具有同样的构造。
图20是说明在图19所示的光拾取器装置中所组装的3波长半导体激光器761的纵断面构造的图。如从图可知那样,在半导体激光器芯片761X的左侧部分形成有2层构造的第1及第2激光元件761a、761b,在半导体激光器761的右侧部分形成有单独的第3激光元件761。第1激光元件761a发生第1光盘DB的信息再生用的激光(例如BD用、波长405nm),第2激光元件761b发生第2光盘DD的信息再生用的激光(例如DVD用、波长655nm),第3激光元件761c发生第3光盘DC的信息再生用的激光(例如CD用、波长780nm)。如图示那样,第1及第2激光元件761a、761b沿光轴OA对准来进行配置,但第3激光元件761c则从光轴OA离开距离ΔX来进行配置。其结果在第3激光元件761c的成像之际将发生彗形像差,但这样的彗形像差,如在图18所说明过的因第2面5b2b的偏心而产生的彗形像差方向相反大小相同。亦即,由物镜单元550所形成的聚光点的彗形像差在BD用的405nm、DVD用的655nm、CD用的780nm全部中就接近于零,而达到良好的像差校正。
〔第10实施方式〕
图21是与第10实施方式相关的物镜单元50的侧断面图。在该物镜单元50的情况下,对于规格(记录密度等)相互不同的三种光盘(例如CD、DVD及BD)具有互换性,可在这些光盘上记录/再生信息地进行构成。另外,该物镜单元50具有会聚来自未图示的光源的激光(使用光)并在未图示的光盘上形成聚光点的作为物镜光学元件的物镜本体1;用于形成衍射光的作为相位控制元件的衍射透镜2以及用于将物镜本体1与衍射透镜2一体化来固定的作为支持部件的筒形状的镜框3。在这里,物镜本体1例如由玻璃等材料形成,衍射透镜2与镜框3例如由塑料或者在塑料中添加数十百分比的玻璃微粒子的材料来进行成形。
物镜本体1是衍射透镜2侧的第1面1a较大突起而光盘侧(图面右侧)的第2面1b比较平坦地形成的非球面的双凸透镜,将通过衍射透镜2的对应于3个不同波长的衍射光或非衍射光分别会聚于各光盘的规定地点。此外,物镜本体1作为主光轴具有由第1面1a及第2面1b所规定的固有的光轴OA0。
衍射透镜2通过在作为相对于物镜本体1里侧的光学面的第1面2a和作为相对于物镜本体1表侧的光学面的第2面2b上分别具有相位结构,就能够形成对特定波长的使用光以所希望的程度进行收敛或者发散的衍射光。
若具体进行说明,就是衍射透镜2的第1面2a对于DVD用的波长655nm的激光具有衍射性,但对于BD用的波长405nm的激光或CD用的波长780nm的激光却不具有衍射性。另一方面,第2面2b对于CD用的波长780nm的激光具有衍射性,但对于BD用的波长405nm的激光或DVD用的波长655nm的激光却不具有衍射性。此外,物镜本体1以BD用的波长405nm的激光作为对象来进行设计。
在DVD用的波长655nm的激光从光源侧(图面左侧)入射到该物镜单元50的情况下,激光在衍射透镜2的第1面2a上因衍射效应而以规定的功率适宜聚光或发散,经物镜本体1被会聚到图面右侧的DVD用信息记录面(未图示)。另外,在CD用的波长780nm的激光从光源侧入射到该物镜单元50的情况下,激光在衍射透镜2的第2面2b上因衍射效应而以规定的功率适宜聚光或发散,经物镜本体1被会聚到图面右侧的CD用信息记录面(未图示)。此外,在BD用的波长405nm的激光从光源侧入射到该物镜单元50的情况下,激光在衍射透镜2不受衍射作用而原封不动通过,经物镜本体1被会聚到图面右侧的BD用信息记录面(未图示)。亦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物镜本体1与衍射透镜2的组合能够对CD用、DVD用以及BD用的各激光以所希望的精度进行可互换的成像,并能够将各激光作为各光盘的信息读取光或信息记录光来使用。
此外,在物镜本体1与衍射透镜2上分别形成有圆形的突起状的标记M1、M2,作为用于对各自的光轴OA1、OA2通过的中心位置相互进行定位的基准的定位标记。
图22(a)~(f)是说明在衍射透镜2的第1面2a上所形成的作为相位结构的多级型衍射构造的具体例的断面图。该多级型衍射构造具有将包含光轴OA1的断面形状被设为阶梯状的图案呈同心圆状进行排列,对规定等级面数(在图22(a)~(f)中为5等级面)的个数以对应于该等级面数的阶数(在图22(a)~(f)中为4阶)部分的高度逐个使阶梯移位的构造,并具有在DVD用的波长655nm的激光入射的情况下发生衍射光而在波长405nm、780nm的激光入射的情况下则不产生衍射效应地原封不动使其透过的特性。关于这种多级型衍射构造在ISOM’03(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PTICALMEMORY 2003)的技术文摘230页~231页中有所记载所以在这里省略详细的说明。在上面,图22(a)、(b)表示各图案的倾斜以光轴OA1为基准成为同一方向的多级型衍射构造的例子,图22(c)、(d)表示在外周设置了相位倒置部(倒相部)的多级型衍射构造的例子,图22(e)、(f)表示各图案的倾斜由相位倒置部在外侧成为相反的多级型衍射构造的例子。
此外,作为相位结构,也可以将如图22(g)、(h)以及图23(a)~(d)所示的包含光轴OA1的断面形状为锯齿形状的锯齿状衍射构造、或如图23(e)、(f)所示的所有的阶差以光轴OA1为基准成为同一方向的阶梯状衍射构造、或者如图23(g)、(h)所示的阶差的朝向从途中开始替换的光程差赋予构造,形成在衍射透镜2的第1面2a上。图22(g)、(h)表示各锯齿的倾斜以光轴OA1为基准成为同一方向的锯齿状衍射构造的例子,图23(a)、(b)表示在外周设置相位倒置部的锯齿状衍射构造的例子,图23(c)、(d)表示各锯齿的倾斜由相位倒置部在外侧成为相反的锯齿状衍射构造的例子。
以上是形成在衍射透镜2的第1面2a上的相位结构的说明,在衍射透镜2的第2面2b上也形成有同样的相位结构。但是,在第1面2a上所形成的相位结构与在第2面2b上所形成的相位结构,其图案或尺寸不同,对于CD用的激光或DVD用的激光的衍射作用不同。亦即,具有在CD用的波长780nm的激光入射的情况下不发生衍射光,在波长405nm,655nm的激光入射的情况下原封不动使其透过而不会发生衍射效应的特性。另外,在衍射透镜2的第1面2a上所形成的相位结构与在第2面2b上所形成的相位结构为相互错位的状态。图24是说明构成衍射透镜2的各面2a、2b的位置不正的图。相对于第1面2a整体垂直的光轴OA1是通过在衍射透镜2的第1面2a上所形成的相位结构的中心点的第1副光轴,在该相位结构的中心点上形成有标记M2。另外,相对于衍射透镜2的第2面b整体垂直的光轴OA2是通过在衍射透镜2的第2面2b上所形成的相位结构的中心点的第2副光轴。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这些光轴OA1、OA2相互平行、以规定间隔分开。其结果如后述那样,通过在AB方向上使衍射透镜2倾斜,即便第1面2a与第2面2b在垂直于光轴OA0的方向上产生相对错位,结果也能够将这样的相对错位抵消以抑制彗形像差的发生。
就以上所说明的衍射透镜2的制造方法简单地进行说明,衍射透镜2例如通过模制成形来进行制造,能够将在对应于第1面2a与第2面2b的一对成形模的型面上应该形成的阶差构造等的相位结构预先进行错位。另外,通过以使对应于第1面2a与第2面2b的一对成形模与光轴OA1、OA2的相对错位量相对应进行了相对错位的状态来形成空腔(模槽),就能够得到如图24等所示那样的衍射透镜2。进而,准备作为衍射透镜2的母材的透明圆板,通过在其两面适量涂敷UV硬化树脂后进行压模,就能够得到第1面2a与第2面2b。在此情况下,使对应于第1面2a与第2面2b的一对锻模(压模)以与光轴OA1、OA2的相对错位量相对应进行了相对错位的状态来按压衍射透镜2的母材,在此状态下照射UV光使UV硬化树脂硬化。如果除去一对锻模就能够得到如图24等所示的衍射透镜2。
返回到图21,镜框3为圆筒状在两端具有阶差状的第1及第2嵌合部4、5;环状的第1及第2基准面6、7;环状的光阑10、环状的第3基准面11以及第3嵌合部12。第1及第2嵌合部4、5是分别具有阶差的圆筒内面,将物镜本体1及衍射透镜2的凸缘1f、2f分别沿光轴OA0的垂直方向进行固定。第1及第2基准面6、7分别连接到第1及第2嵌合部4、5而形成,为在物镜本体1及衍射透镜2的安装之际,用于将凸缘1f、2f沿光轴OA0方向进行对准的基准。其中在第2嵌合部5上沿光轴垂直方向设置有游隙(间隙)8。该游隙8可在衍射透镜2的对准时进行使中心位置相对于物镜本体1吻合的微调整。在第1及第2嵌合部4、5的端部形成有倒角状的粘接剂积存部9。通过此粘接剂积存部9与物镜本体1及衍射透镜2的凸缘部1f、2f外周协作而形成V形槽,在两透镜1、2的粘接后或粘接中防止粘接剂溢出到周围。在第1嵌合部4与第2嵌合部5之间且配置于镜框3内壁的光阑10进行物镜单元50使用时的无用光的切断或光量的调整。第3基准面11是在向作为光拾取器装置的部件的保持架等安装之际,与光轴OA0方向或倾斜有关的安装基准,第3嵌合部12是与光轴垂直方向有关的基准。
此外,在镜框3中,将衍射透镜2在光轴OA0方向进行对准的第2基准面7,相对于将物镜本体1在光轴OA0方向进行对准的第1基准面6沿AB方向稍微倾斜。其结果,衍射透镜2的第1面2a与第2面2b相对于物镜本体1在AB方向上稍微倾斜。为了在对物镜单元50的成像特性进行计测之际,简易地防止因来自衍射透镜2的返回光而使干涉像紊乱或其对比度低下而需要这样的倾斜。亦即,通过使衍射透镜2稍微倾斜就能够防止来自第1面2a或第2面2b的返回光(来自衍射图案自身或其周边的平坦区域的反射光)入射到干涉仪的图像传感器等,起因于返回光的噪声就难以进入计测图像,所以就能够使关于物镜单元50的成像特性的计测高精度化。当然将在使用采用了这样的透镜单元的光拾取器装置之际,也能够防止来自衍射透镜2的返回光入射到光传感器,还能够防止对再生信号等的影响。此外,虽然在图21中夸张来表现,但衍射透镜2的倾斜通常要更小,例如在3°程度以下。如以上那样若衍射透镜2倾斜,则伴随于此第1面2a或第2面2b相对于光轴OA0倾斜,同时在垂直于光轴OA0的方向上偏移。这样的倾斜或偏移,对因多级型衍射构造等衍射图案而不受衍射作用的与BD用的波长405nm的激光有关的聚光特性并未特别带来影响,但对因这样的衍射图案而受衍射作用的与CD用的波长780nm或DVD用的波长655nm的各激光有关的聚光特性则带给影响,而有可能在聚光之际发生像差。为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50中,如在图4中也曾说明那样,使通过衍射透镜2的第1面2a的中心点的光轴OA1与通过第2面2b的中心点的光轴OA2平行地进行错位。这样,通过故意使两面2a、2b进行错位,同时在衍射透镜2对于物镜本体1的调心上施加努力,即便在衍射透镜2相对于物镜本体1的光轴OA0倾斜的情况下也可达到一定以上的成像精度。
在镜框3上形成有表示第2基准面7相对第1基准面6倾斜的AB方向的作为方位标记的切口3d。另外,在衍射透镜2上也形成有用于表示应使该衍射透镜2倾斜的AB方向的作为方位标记的切口2d。通过利用这些切口2d、3d就能够将衍射透镜2的倾斜方向设定成所希望的方向,并能够适当地控制倾斜对于衍射透镜2的光学特性的影响。
此外,显示衍射透镜2的倾斜方向并不限于切口2d、3d还能够采用包含立体形状、着色等在内的各种标记。另外,还能够在衍射透镜2或镜框3上取代切口2d、3d而粘贴片状的标记。
以下,就本实施方式中的物镜单元50的制造工序进行描述。首先,在镜框3上安装物镜本体1。使物镜本体1的凸缘面抵接于第1基准面6将粘接剂注入粘接剂积存部9。由此,物镜本体1就被固定在规定位置。此时,由于剩余的粘接剂留在粘接剂积存部9,所以就能够在粘接中或粘接后防止粘接剂溢出到周围。
接着,在与镜框3上所安装的物镜本体1相对的另一侧安装衍射透镜2。在使切口2d、3d的方位一致的状态下使衍射透镜2的凸缘面抵接于第2基准面7来进行与物镜本体1的定位。此时,第2嵌合部5被设计成其内径比衍射透镜2的外形还稍大一些,该差就成为游隙8。由此,衍射透镜2在光轴垂直方向上可动,就能够一边观察对置的物镜本体1一边在光轴垂直方向上进行相对的定位。
在进行了衍射透镜2的定位后,将粘接剂注入粘接剂积存部9。由此,衍射透镜2就以经过对准的状态得以固定。此时,由于剩余的粘接剂留在粘接剂积存部9,所以就能够在粘接中或粘接后防止粘接剂溢出到周围。另外,光阑10还有防止粘接剂进入镜框3内部之际滴流的作用。
通过以上处理来制造物镜单元50。如上述那样,物镜单元50是除物镜本体1和衍射透镜2以外还进一步使用了镜框3的三部件构成。由此,就能够预先高精度地进行物镜本体1与衍射透镜2的在光轴垂直方向上的相对定位。
此外,在本说明中,关于安装的顺序是设物镜本体1在先,衍射透镜2在后。这是为了在定位之际易于从光焦度较小的衍射透镜2一侧来进行观察这样的设计上的方便。但是,在例如将物镜本体1设成背后来进行定位的情况下,改变安装的顺序也无妨。在改变安装顺序的情况下,在第1嵌合部4侧设置游隙。另外,作为其他的固定手段,例如,还可以通过激光焊接将两透镜1、2相对于镜框3进行固定。另外,不仅在衍射透镜2侧还可以在衍射透镜2及物镜本体1的双方都有游隙。
图25及图26是概念性地说明衍射透镜2对于物镜本体1的对准前后的状态的扩大图。如图25所示,在对准前的状态下,使衍射透镜2在AB方向强制倾斜,设衍射透镜2的第1面2a所固有的光轴OA1以作为第2面2b与光轴OA1的交点的旋转中心RC为支点,相对于物镜本体1的光轴OA0倾斜角度θ。在此情况下,为了即便衍射透镜2倾斜也不使物镜单元50的成像特性劣化,希望如图26所示那样,例如从光源侧与物镜本体1的光轴OA0平行地入射的激光LL通过相当于衍射透镜2的第1面2a之中心(第1面2a与该第1面2a的光轴OA1的交点)的标记M2,通过第2面2b的中心点C2(第2面2b与该第2面2b的光轴OA2的交点),进而,通过相当于物镜本体1之中心的标记M1,并沿光轴OA1行进这样来进行对准。这样,通过利用标记M1、M2在光轴OA0方向上使物镜本体1的中心点与衍射透镜2的各面2a、2b的中心点一致,则不管衍射透镜2的倾斜角θ的值如何都能够至少减低作为物镜单元50发生的彗形像差。
如图25所示,在对准前的状态下,两标记M1、M2的位置在主光轴OA0的垂直方向上按距离X进行偏移。此距离X在设衍射透镜2的厚度为d、倾斜角为θ和衍射透镜2的折射率为n后利用下式X=d·(sinθ-sin(θ/n))...(1)来给出。在对准前由于起因于此偏移量X而发生与DVD用的波长655nm有关的彗形像差,所以需要通过对准使物镜本体1的标记M1,如后述那样相对于衍射透镜2的标记M2在光轴垂直方向上相应偏移距离X,由此来实质性地抑制与DVD用的波长655nm有关的彗形像差的发生。这样的对准能够比较简单地实现,具体而言,一边在光轴OA0上从图面左侧观察安装于镜框3的物镜本体1一边在物镜本体1的跟前侧配置衍射透镜2,使两标记M1、M2相一致这样使衍射透镜2在镜框3的第2嵌合部5内进行移动。由此,诸如图26所示的状态就得以实现,完成物镜本体1与衍射透镜2的对准。此外,由于物镜本体1的光轴OA0方向能够借助于各种计测装置比较简单地进行决定,所以从这样所决定的光轴OA0方向借助于显微镜等来观察物镜本体1与衍射透镜2。在观察之际,只要两标记M1、M2在画面中相一致这样来进行对准即可。
如以上那样在将物镜本体1的标记M1相对于衍射透镜2的标记M2在光轴垂直方向上进行位置对合而成为图26的状态的情况下,不仅能够抑制与DVD用的波长655nm有关的彗形像差的发生,还能够对与CD用的波长780nm有关的彗形像差的发生实质性地进行抑制。具体进行说明,则通过在图24所说明那样的衍射透镜2的光轴OA1、OA2的错位使作为第1面2a的中心点的标记M2与第2面2b的中心点C2在光学上进行对准。亦即,在通过物镜本体1的光轴OA0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上不仅能够配置作为衍射透镜2的第1面2a的中心点的标记M2还能够配置衍射透镜2的第2面2的中心点C2。为了实现这种对准,衍射透镜2的第1面2a1与第2面2b在AB方向上预先具有错位。这样的错位量将衍射透镜2的倾斜的影响相抵消,而与在上述式(1)中所附与的偏移量X一致。亦即,因衍射透镜2的倾斜而发生的光轴OA0方向的光学错位与偏移量X相一致,为了将这样的偏移量X相抵消而采用使衍射透镜2的各面2a、2b的中心点在AB方向上进行逆向偏移的构造,由此就能够实现相对于物镜本体1、第1及第2面2a、2b即衍射透镜2的光轴垂直方向的对准。由此,就能够将物镜单元50的成像特性设为彗形像差等较少的高精度的。
图27表示用于计测图21所示的物镜单元50的光学特性(具体而言为波面像差等)的干涉仪装置。该干涉仪装置由泰曼-格林(Twyman-Green)式的干涉仪组成,作为光学系统具有光源装置62,准直仪透镜63,光束分离器(beam splitter)64,被检对象用台65,参照平面反射镜66,摄像透镜67和CCD传感器68。另外,该干涉仪装置作为驱动控制系统具有激光驱动器71、72、73,台驱动装置74,反射镜扫描电路75,图像处理装置76以及统括的地控制它们的动作的计算机77。
光源装置62具有3个半导体激光器62a、62b、62c,2个光束分离器62e、62f。从这些半导体激光器62a、62b、62c所出射的检查光的波长能够设为例如780nm、655nm以及405nm,在此情况下,能够计测针对各种CD用激光、DVD用激光以及BD用激光的物镜单元50的波面像差等。
光束分离器62e内置带通滤波器,使来自第1半导体激光器62a的检查光透过,并使来自第2半导体激光器72b的检查光反射,由此将来自两半导体激光器62a、62b的波长不同的检查光导入同一光程。另外,光束分离器62f内置蔵带通滤波器,使经过光束分离器62e的检查光透过,并使来自第3半导体激光器62c的检查光反射,由此将来自全半导体激光器62a、62b、62c的波长不同的检查光导入同一光程。
准直仪透镜63使从光源装置62射出的各检查光成为平行光束。此外,在此情况下,由于来自各半导体激光器62a、62b、62c的检查光的波长差较大,所以作为准直仪透镜63使用消色差透镜或者将准直仪透镜63按每个波长更换成相对应的透镜。
光束分离器64是平行平板状的透明板,例如在光束分割面64a上形成半透镜膜。光束分离器64将入射到它的检查光的一部分在光束分割面64a进行反射后设为参照光,并使剩余的检查光透过后设为被检光。
被检对象用台65可借助于未图示的手动机构或台驱动装置74来进行驱动,使作为被检对象的物镜单元50三维地移动以保持于合适位置。此外,在被检对象如图示那样为物镜单元50且对其成像特性进行计测的情况下,在物镜单元50的后方配置参照凹面反射镜81来反射经过物镜单元50的被检光,再次经物镜单元50成为大致平行光束后返回到光束分离器64,使其参照光进行干涉。另外,物镜单元50b被设计成经由规定的平行平面基板来进行聚光,所以在参照凹面反射镜81与物镜单元50之间配置盖板82。
参照平面反射镜66经由压电元件91被固定在保持装置92上。压电元件91作为相位送进机构,能够依照来自反射镜扫描电路75的控制电压进行伸缩,并使参照反射镜在光轴OAI的方向上以波长级精密地进行往复移动。
摄像透镜67将经光束分离器64合成的、来自物镜单元50的被检光和来自参照平面反射镜66的参照光作为合成光来进行聚光。
另外,由摄像透镜67一旦聚光后的合成光作为干涉条纹被投影到CCD传感器68上。该干涉条纹的图案作为电气信号被输出到图像处理装置76。此电气信号作为与被投影到CCD传感器68的干涉图案相对应的图像信号被输出到计算机77。
计算机77能够通过使控制反射镜扫描电路75、参照平面反射镜66在光轴方向上进行移动,来控制被投影到CCD传感器68的干涉条纹的移动,并可进行干涉条纹的位置控制。另外,计算机77能够对用CCD传感器68检测到的干涉条纹的移动进行分析以计测来自物镜单元50的被检光的波面像差。
以下,就图27所示的干涉计测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将作为被检对象的物镜单元50放置在被检对象用台65上。其次,例如使第1激光驱动器71动作以使CD用激光作为检查光从第1半导体激光器62a出射。接着,将控制信号从计算机77输出到反射镜扫描电路75以使压电元件91变化。由此,可进行使参照平面反射镜66进行相位送进的扫描,对于CD用波长就可进行高精度的波面计测。接着,使第2激光驱动器72动作以使DVD用激光作为检查光从第2半导体激光器62b出射。以下同样,通过对参照平面反射镜66进行相位送进的扫描来计测因物镜单元50造成的与DVD用波长有关的波面变化。接着,使第3激光驱动器73动作以使BD用激光作为检查光从第3半导体激光器62c出射。以下同样,通过对参照平面反射镜66进行相位送进的扫描来计测因物镜单元50造成的与BD用波长有关的波面变化。
借助于以上所说明的干涉计测装置,就能够对物镜单元50的与CD用波长、DVD用波长及BD用波长有关的波面像差、即光学特性进行测定。此时,由于是使衍射透镜2相对于构成物镜单元50的物镜本体1的光轴以微小角进行倾斜的状态,所以能够防止来自衍射透镜2的返回光经光束分离器64或摄像透镜67入射到CCD传感器68。亦即,由于起因于返回光的噪声难以进入用CCD传感器68所撮影的干涉图案,所以能够使物镜单元50的波面计测高精度化。
此外,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的物镜单元50中,在将衍射透镜2沿光轴垂直方向移动了3μm的情况下,即,衍射透镜2的光轴OA1、OA2相对于光轴OA0以3μm平行进行了偏移的情况下,以波长λ为基准使其发生5mλRMS程度或其以上的彗形像差。为了尽量抑制这样的彗形像差,不仅需要使衍射透镜2的对准在数微米以下高精度化而且需要将起因于衍射透镜2即光轴OA1、OA2的倾斜角而发生的第1面2a及第2面2b的彗形像差同时降低。具体而言,希望抑制成5~50mλRMS的彗形像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两面2a、2b的光轴OA1、OA2设为独立的光轴、通过它们的间隔调整结果就能够将第1面2a及第2面2b的彗形像差均得以降低。其结果,在物镜单元50的成像特性上就能够有效地抑制彗形像差的发生,并能够高效率地制造满足所要求的规格的物镜单元50。
〔第11实施方式〕
以下,就第11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进行说明。第11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对图21所示的第10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50进行了变形,至于未特别进行说明的部分则与第10实施方式共通。
图28是与第11实施方式相关的物镜单元150的侧断面图。在该物镜单元150的情况下,设置于衍射透镜102的一对相近接的光轴OA1、OA2相对于物镜本体1的光轴OA0也具有不为零的微小倾斜。但是,这样的倾斜不是起因于镜框103的形状所产生,而是起因于衍射透镜102自身的凸缘形状所发生的。这样,若衍射透镜102的第1面102a及第2面102b倾斜,则对于与BD用的波长405nm的激光有关的聚光不会带给特别影响,但对于与CD用的波长780nm及DVD用的波长655nm的激光有关的聚光则给与影响,而有可能在聚光之际发生像差。这样的像差,与图26等所示的第1实施形等的情况相同,通过利用标记M1、M2的调心而得以抵消,不管衍射透镜102相对于物镜本体1的光轴OA0倾斜而能够防止返回光的发生如何,仍可实现一定以上的成像精度。
〔第12实施方式〕
图29是概略性地表示装入了图21所示的物镜单元50或图28所示的物镜单元150的光拾取器装置的构成的图。
在该光拾取器装置中,来自各半导体激光器261B、261D、261C的激光,利用物镜单元50、150被照射到作为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光盘DB、DD、DC,来自各光盘DB、DD、DC的反射光,经由共通的物镜单元50、150最终被导入各光检测器267B、267D、267C。
这里,第1半导体激光器261B发生第1光盘DB的信息再生用的激光(例如BD用、波长405nm),激光用物镜单元50、150进行聚光,在信息记录面上形成NA0.85相当的光点。第2半导体激光器261D发生第2光盘DD的信息再生用的激光(例如DVD用、波长655nm),之后激光用物镜单元50、150进行聚光,在信息记录面上形成NA0.65相当的光点。第3半导体激光器261C发生第3光盘DC的信息再生用的激光(例如CD用、波长780nm),之后激光用物镜单元50、150进行聚光,在信息记录面上形成NA0.51相当的光点。另外,第1光检测器267B将第1光盘DB上所记录的信息作为光信号(例如BD用、波长405nm)来检出,第2光检测器267D将第2光盘DD上所记录的信息作为光信号(例如DVD用、波长655nm)来检出,第3光检测器267C将第3光盘DC上所记录的信息作为光信号(例如CD用、波长780nm)来进行检测。
首先,在再生第1光盘DB的情况下,从第1半导体激光器261B出射例如波长405nm的激光,所出射的光束通过准直仪262B而成为平行光束。此光束,在透过偏振光光束分离器263B、264D、264C以后,通过物镜单元50、150被聚光在第1光盘DB的信息记录面MB上。
在信息记录面MB上根据信息凹点经过调制后反射的光束,再次透过物镜单元50、150等,入射到偏振光光束分离器263B,在此进行反射后由柱面透镜265B给与像散,并入射至第1光检测器267B上,利用该输出信号而获得在第1光盘DB上所记录的信息的读取信号。
另外,在第1光检测器267B上对因光点的形状变化、位置变化所引起的光量变化进行检测,进行对焦(聚焦))检测或跟踪检测。基于该检测,在保持物镜单元50、150的保持架271上所组装的二维调节器272,使物镜单元50、150在光轴方向上进行移动以使来自第1半导体激光器261B的光束成像在第1光盘DB的信息记录面MB上,同时使物镜单元50、150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进行移动以使来自该第1半导体激光器261B的光束按规定的轨道进行成像。
接着,在再生第2光盘DD的情况下,从第2半导体激光器261D出射例如波长655nm的激光,所出射的光束由准直仪262D而成为平行光束。此光束透过偏振光光束分离器263D,用偏振光光束分离器264D进行反射,之后在透过偏振光光束分离器264C以后,通过物镜单元50、150被聚光在第2光盘DD的信息记录面MD上。
在信息记录面MD上根据信息凹点经过调制后反射的光束,再次透过物镜单元50、150等,用偏振光光束分离器264D进行反射后入射到偏振光光束分离器263D,在这里经过反射后由柱面透镜265D给与像散,并入射到第2光检测器267D上,利用该输出信号而得到在第2光盘DD上所记录的信息的读取信号。
另外,与第1光盘DB的情况相同,在第2光检测器267D上对因光点的形状变化、位置变化所引起的光量变化进行检测以进行聚焦检测或跟踪检测,在保持物镜单元50、150的保持架上所组装的二维调节器272为了聚焦及轨道跟踪而使物镜单元50、150进行移动。
接着,在再生第3光盘DC的情况下,从第3半导体激光器261C出射例如波长780nm的激光,所出射的光束由准直仪262C而成为平行光束,透过偏振光光束分离器263C并用偏振光光束分离器264C被反射后,通过物镜单元50、150被聚光在第3光盘DC的信息记录面MC上。
在信息记录面MC上根据信息凹点经过调制后反射的光束,再次透过物镜单元50、150等,用偏振光光束分离器264C反射后入射到偏振光光束分离器263C,在此进行反射后由柱面透镜265C给与像散,并入射至第3光检测器267C上,利用其输出信号而获得在第3光盘DC上所记录的信息的读取信号。
另外,与第1及第2光盘DB,DD的情况相同,在第3光检测器267C上对因光点的形状变化、位置变化所引起的光量变化进行检测,以进行聚焦检测或跟踪检测,在保持物镜单元50、150的保持架上所组装的二维调节器272为了聚焦及轨道跟踪而使物镜单元50、150进行移动。
虽然结合以上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例如就第1~第9实施形态而言,关于包含对准用的标记M1、M2的凹凸轮廓等在内的形状并不限于实施形态中示例的情况,只要能够经由计测设备等在视觉上进行观察则还能够考虑到易于利用性而使用各种各样的形状。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由2个光学元件组成的物镜单元50~350、550,650、750进行了说明,但在由3个以上的光学元件组成的物镜单元的情况下,也能够以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定位标记来对准例如相邻接的任意2个光学元件。在此情况下,物镜单元的装配也变得简单、且光学性能亦改善。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物镜本体1和衍射透镜2、102、502、602以及镜框3设为不同部分,但还能够使物镜本体1与镜框3一体化而设为具有筒状凸缘的物镜本体1,将衍射透镜2、102、502、602与镜框3一体化而设为具有筒状凸缘的衍射透镜2、102、502、602,在任一情况下都能够通过在图6、图7等中所说明的对准来消除彗形像差。
另外,在上述第7及第8实施方式中,能够在镜框3等上设置倾斜标记以确定物镜单元550、650的衍射透镜502、602的倾斜方向(参照图9的切口303d)。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就将BD作为对象包含在内的互换用的物镜单元50、150、250、350、550、650进行了说明,但当然还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例如取代BD而将HD作为对象包含在内的互换用的物镜单元等。具体地进行说明,关于第1~第5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50、150、250、350,例如能够使其针对DVD及HD持有互换性,而关于第7~第9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550、650,则例如能够使其针对CD、DVD及HD持有互换性。
另外,虽然在第10及第11实施方式中,仅在衍射透镜2、102的第1面2a、102a上设置有对准用的标记M2,但也可以仅在衍射透镜2、102的第2面2b、102b上设置对准用的标记M2。在此情况下,只要衍射透镜2、102相对于物镜本体1的倾斜量得以控制,则能够将第1面2a、102a与第2面2b、102b同时以光学方式进行对准。此外,还能够在衍射透镜2、102的两面2a、2b,102a,102b上设置对准用的标记。在此情况下,能够对第1面2a,102a与第2面2b,102b的光学对准在视觉上进行确认。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物镜本体1的第1面1a上设置有标记M1,但还能够在物镜本体1的第2面1b上设置标记M1。
此外,关于包含对准用的标记M1、M2的凹凸或轮廓等在内的形状并不限于实施方式示例的情况,只要能够经由计测设备等在视觉上进行观察则还能够考虑到易于利用性而使用各种各样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由2个光学元件组成的物镜单元50、150进行了说明,但在由3个以上的光学元件组成的物镜单元的情况下,也能够以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定位标记来对准例如相邻接的任意2个光学元件。在此情况下,还能够防止来自如衍射透镜2那样的相位控制元件的返回光,物镜单元的装配也变得简单、且光学性能亦改善。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物镜本体1和衍射透镜2、102、以及镜框3、103设为不同部分,但还能够使物镜本体1与镜框3、103一体化而设为具有筒状凸缘部的物镜本体1,或者将衍射透镜2、102与镜框3、103一体化而设为具有筒状凸缘部的衍射透镜2、102,在任一情况下都能够通过在图5、图6等中所说明的对准来消除彗形像差。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就将BD作为对象包含在内的互换用的物镜单元50、150进行了说明,但当然还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例如取代BD而将HD作为对象包含在内的互换用的物镜单元等。具体地进行说明,关于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物镜单元50、150,使其针对BD、DVD以及CD持有互换性,但还能够使其例如针对CD、DVD及HD持有互换性。
此外,在本发明所用的光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或再生中,通常是进行用于使光束的焦点会聚在光盘的信号记录层的聚焦伺服,但在此时,人们担心使之对焦的物镜与光信息记录介质碰撞而使光信息记录介质或物镜损伤。特别是,近年来的光信息记录介质是BD、HD DVD等、大容量化、高密度化不断进展,物镜与介质表面之间的距离(WID)也变得狭窄,从而这种碰撞可能性增高。因此,在涉及本发明的透镜单元的镜框与光盘对置的面上涂敷滑动性良好的材料、例如以氟族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涂敷层,也可以采用在较物镜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表面还突出到介质侧的部分上具有硅氧树脂、橡胶等弹性材A的结构。由此,即便WD变短而使得物镜与光信息记录介质的碰撞频度增高,也能够借助于这种结构来防止物镜或光信息记录介质或者其双方发生损伤。
本发明的课题就是提供一种不会使装配工序复杂化,能够使对应于BD的互换类型的物镜的成像特性简易地得以改善的透镜单元。
为此,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利用标记M1、M2在物镜本体1的光轴OA1方向延伸的光程上使物镜本体1的中心与衍射透镜2的中心相一致。在此情况下,第1及第2面2a、2b的倾斜角为3°,第1面2a的移动量为11μm。在该状态下,由于起因于第1面2a的偏移的与DVD用的波长655nm有关的彗形像差为+71mλ,起因于第1面2a的倾斜的彗形像差为+35mλ,起因于第2面2b的倾斜的彗形像差为-105mλ,故作为物镜单元50整体的彗形像差就为0mλ。因而,不管衍射透镜2的倾斜角θ的值如何都能够使作为物镜单元50发生的彗形像差大致为零。
需要指出的是各种各样的变形和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因而,只有这些变形和修改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它们就应当被解释为囊括在其中。

Claims (92)

1.一种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物镜,被配置在光信息记录介质侧具有固有的第1光轴;
相位控制元件,被配置在光源侧持有固有的第2光轴、并具有相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以及
支持部件,在上述第2光轴相对于上述第1光轴以规定量倾斜的状态下将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相对上述物镜进行固定,且保持成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两个光学面之内、形成了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的中心点在通过上述第1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上经过对准的状态。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将对于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的互换性给与上述物镜,在使用上述至少2个使用光之中波长较长一方之际,数值孔径成为大于等于0.6的状态。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将对于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的互换性给与上述物镜,在使用上述至少2个使用光之中波长较长一方之际,在使上述第2光轴相对于上述第1光轴平行位移了3μm的情况下,设波长为λ并使之发生5mλRMS以上的彗形像差。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是平板状的部件,在上述相对置的两个光学面的至少一方的上述第2光轴周围的中央区域具有相位结构,并在上述第2光轴周围的周边区域具有平坦面。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使用上述至少2个使用光之中波长较长一方之际,使该波长的较长的使用光入射到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上述中央区域。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上述相对置的两个光学面的中心点的至少一方,和上述第1光轴通过的上述物镜的对置的两个光学面的中心点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定位标记。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上述相对置的两个光学面的中心点的至少一方,和上述第1光轴通过的上述物镜的对置的两个光学面的中心点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定位标记。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物镜在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侧的光学面的中心点上具有上述定位标记。
9.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在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之中形成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的中心点上具有上述定位标记。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相位结构具有衍射构造及光程差赋予构造中的至少一个。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相位结构对上述至少2个使用光之中波长较短的一方不附与相位差,对波长较长的一方附与相位差。
1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被用于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对置的两个光学面的一方,具有对作为上述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其中之一的第1波长的光起作用的第1相位结构,上述对置的两个光学面的另一方,具有对作为上述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中另外一个的第2波长的光起作用的第2相位结构。
1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以将上述第1及第2相位结构之中因偏心而发生的彗形像差的影响较大的一方作为基准,相对上述物镜主体经过位置对合的状态被上述支持部件所保持。
14.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物镜在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侧的光学面的中心点上具有定位标记,同时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在上述第1及第2相位结构之中因偏心而发生的彗形像差的影响较大一方所形成的光学面的中心点上具有定位标记。
15.一种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透镜单元,并读取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或者在光信息记录介质中写入信息。
16.一种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4所记载的透镜单元,并读取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或者在光信息记录介质中写入信息。
17.一种光拾取器装置,进行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的读取,或者信息向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写入,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2所记载的透镜单元;
可发生上述第1波长的光,以在上述透镜单元的上述中心延长光程上经过对准的状态进行配置的第1光源;以及
可发生上述第2波长的光,从上述透镜单元的上述中心延长光程上错位进行配置以使有关上述第2波长所发生的上述透镜单元的彗形像差减少的第2光源。
18.按照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相位结构,比起上述第2相位结构因偏心而发生的彗形像差的影响较大。
19.按照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物镜,在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侧的光学面的中心点上具有定位标记,同时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在上述第1及第2相位结构之中因偏心而发生的彗形像差的影响较大一方所形成的光学面的中心点上具有定位标记。
2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持部件与光信息记录介质对向的外表面上,具有较上述物镜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光学面的表面还突出到上述光信息记录介质侧的、用弹性体所构成的突出部。
21.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持部件与光信息记录介质对向的外表面上,涂敷有以氟族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涂层。
22.一种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物镜,被配置在光信息记录介质侧具有固有的主光轴;
相位控制元件,构成为被配置在光源侧具有形成第1相位结构的第1光学面和形成第2相位结构的与上述第1光学面相对的第2光学面,上述第1光学面的第1副光轴与上述第2光学面的第2副光轴相互平行隔开规定间隔;以及
支持部件,相对上述物镜保持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以使上述第1副光轴和上述第2副光轴相对于上述主光轴倾斜规定角度。
23.按照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上述第1及第2副光轴,相对于上述主光轴倾斜的方向平行于包含该第1及第2副光轴的平面。
24.按照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持部件以将上述第1光学面的中心点和上述第2光学面的中心点,在通过上述主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上经过对准的状态相对上述物镜保持上述相位控制元件。
25.按照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上述第1及第2光学面的中心点的至少一方和上述主光轴通过的上述物镜对置的两个光学面的中心点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定位标记。
26.按照权利要求25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物镜在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侧的光学面的上述中心点上具有上述定位标记。
27.按照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将对于3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的互换性给与上述物镜,在上述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中使用由上述相位控制元件附加相位的2个波长之中至少一方的波长之际,透镜单元全系统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的数值孔径成为大于等于0.6的状态。
28.按照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将对于3个波长的使用光的互换性给与上述物镜,在上述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中使用由上述相位控制元件附加相位的2个波长中的至少一方的波长之际,在使上述第1及第2副光轴的至少一方相对于上述主光轴平行位移了3μm的情况下,设波长为λ并使之发生5mλRMS以上的彗形像差。
29.按照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作为上述第1及第2相位结构,具有衍射构造及光程差赋予构造之中至少一个。
30.按照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将对于3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的互换性给与上述物镜,同时对上述3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中波长最短的第1波长的使用光不附加相位差,对上述3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中比上述第1波长还长的第2及第3波长的使用光附加相位差。
31.按照权利要求30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物镜对于上述第1波长的使用光使球面像差校正进行最优化。
32.按照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具有用于特定上述第1及第2副光轴相对于上述主光轴倾斜的方向的标记。
33.按照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持部件与光信息记录介质对向的外表面上,具有较上述物镜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光学面的表面还突出到上述光信息记录介质侧的、用弹性体所构成的突出部。
34.按照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持部件与光信息记录介质对向的外表面上,涂敷有以氟族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涂层。
35.一种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物镜,使来自光源的出射光会聚在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具有固有的主光轴;
相位控制元件,相对于上述物镜被配置在光源侧、作为具有对置的两个光学面的光学元件,在一方光学面上具有第1相位结构,在另一方上具有第2相位结构;以及
支持部件,相对上述物镜保持上述相位控制元件,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上述对置的两个光学面相对于上述主光轴倾斜,同时以形成有上述第1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的中心点和形成有上述第2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的中心点在通过上述主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上经过对准的状态,相对上述物镜主体得以保持。
36.按照权利要求35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读取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或者在光信息记录介质中写入信息。
37.按照权利要求35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持部件与光信息记录介质对向的外表面上,具有较上述物镜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光学面的表面还突出到上述光信息记录介质侧的、用弹性体构成的突出部。
38.按照权利要求35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持部件与光信息记录介质对向的外表面上,涂敷有以氟族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涂层。
39.一种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物镜,使来自光源的出射光会聚于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
相位控制元件,作为相对于上述物镜被配置在光源侧的光学元件,具有形成了相位结构的光学面;以及
支持部件,保持上述相位控制元件,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以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光轴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规定角度、且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光轴与具有上述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相交的交点在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的中心延长光程上相一致的状态得以保持。
40.按照权利要求39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持部件,与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及上述物镜中的某一方一体化而形成。
41.按照权利要求39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包含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仅在光源侧及物镜侧中的某一方的光学面上形成了相位结构。
42.按照权利要求39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包含对置的两个光学面,在光源侧的第1光学面上形成了第1相位结构并在上述物镜侧的第2光学面上形成了第2相位结构。
43.按照权利要求42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持部件,以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上述第1光学面的光轴与上述第1光学面相交的第1交点,和上述第2光学面的光轴与上述第2光学面相交的第2交点,关于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的中心延长光程一致的状态进行保持。
44.按照权利要求39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被用于具有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光的出射光,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在使用上述至少2个使用光之中波长较长一方之际,在使光轴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以3μm平行位移的情况下,使之发生5mλRMS以上的彗形像差,其中λ是波长。
45.按照权利要求39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是具有对置的两个光学面的平板状部件,上述相位结构在上述两个光学面之中至少一个面的中央区域上形成,较上述中央区域在半径方向外侧的周边区域用平坦面所构成。
46.按照权利要求39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上述第1交点、和上述物镜的光学面与上述物镜的光轴的交点上具有定位标记。
47.按照权利要求39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被用于具有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光的出射光,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对上述至少2个使用光之中波长较短一方不附加相位差,对波长较长一方附加相位差。
48.按照权利要求39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上述物镜及上述支持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表示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的倾斜方向的标记。
49.按照权利要求39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被用于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对置的两个光学面的一方,形成有对作为上述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一的第1波长光起作用的第1相位结构,另一方形成有对作为上述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中的另一个的第2波长光起作用的第2相位结构。
50.一种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49所记载的透镜单元;
可发生上述第1波长光,被配置在上述透镜单元的上述中心延长光程上的第1光源;以及
可发生上述第2波长光,从上述透镜单元的上述中心延长光程上错位进行配置以使有关上述第2波长光所发生的上述透镜单元的彗形像差减少的第2光源,
进行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的读取、或者将信息写入光信息记录介质。
51.按照权利要求50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上述第1相位结构的光学面因偏心而发生的彗形像差量,大于因具有上述第2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的偏心而发生的彗形像差量。
52.按照权利要求51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表示上述物镜的光轴与上述物镜的相位控制元件侧的光学面相交的点的定位标记,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在形成上述第1及第2相位结构的各光学面之中因偏心而发生的彗形像差的影响较大的一方的光学面与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光轴相交的点上形成有定位标记。
53.一种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来自光源的出射光会聚在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
作为相对上述物镜被配置在光源侧的、包含对置的两个光学面的光学元件,在上述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之内光源侧的第1光学面上具有第1相位结构并在上述物镜侧的第2光学面具有第2相位结构的相位控制元件;以及
保持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支持部件,
上述支持部件,以上述第1光学面的第1光轴及上述第2光学面的第2光轴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规定角度、且上述第1光轴与上述第1光学面相交的第1交点及上述第2光轴与上述第2光学面相交的第2交点分别关于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的中心延长光程一致的状态保持着上述相位控制元件。
54.按照权利要求53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持部件与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及上述物镜中的某一方一体化而形成。
55.按照权利要求53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透镜单元被用于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在使用上述至少2个使用光之中波长较长一方之际,在使光轴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以3μm平行位移的情况下,使之发生5mλRMS以上的彗形像差,其中λ是波长。
56.按照权利要求53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透镜单元被用于至少3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对上述3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中波长最短的第1波长的使用光不附加相位差附加,对上述3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中比上述第1波长还长的第2及第3波长的使用光附加相位差。
57.一种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53所记载的透镜单元,并读取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或者将信息写入光信息记录介质。
58.一种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来自光源的出射光会聚在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
相对上述物镜被配置在光源侧并包含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上述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之中在光源侧的第1光学面上形成第1相位结构并在上述物镜侧的第2光学面上形成第2相位结构的相位控制元件;以及
保持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支持部件,
上述支持部件以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规定角度、且使上述第1及第2光学面之中、因偏心而发生的彗形像差的影响较大一方的光学面与光轴相交的交点,在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上一致的状态保持着上述相位控制元件。
59.按照权利要求58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持部件与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及上述物镜中的某一方一体化而形成。
60.按照权利要求58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透镜单元被用于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光学面之一,形成有对作为上述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一的第1波长光起作用的第1相位结构,另一个形成有对作为上述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中的另一个的第2波长光起作用的第2相位结构。
61.按照权利要求58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物镜在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侧的光学面的中心点上具有定位标记,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在上述第1及第2相位结构之中因偏心而发生的彗形像差的影响较大的一方所形成的光学面的中心点上具有定位标记。
62.按照权利要求58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上述物镜及上述支持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表示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的倾斜方向的标记。
63.一种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58所记载的透镜单元,并读取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或者将信息写入光信息记录介质。
64.一种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来自光源的出射光会聚在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
相对上述物镜被配置在光源侧、包含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上述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之中在光源侧的第1光学面上形成第1相位结构并在上述物镜侧的第2光学面上形成第2相位结构的相位控制元件;以及
保持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支持部件,
上述支持部件,以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规定角度、且上述第1光学面与其光轴的第1交点及上述第2光学面与其光轴的第2交点分别从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错位以使因上述第1及第2光学面的偏心而分别发生的彗形像差大致均衡的状态保持着上述相位控制元件。
65.按照权利要求64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持部件与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及上述物镜中的某一方一体化而形成。
66.按照权利要求64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透镜单元被用于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对置的两个光学面的一方,具有对作为上述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一的第1波长光起作用的第1相位结构,另一方具有对作为上述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中的另一个的第2波长光起作用的第2相位结构。
67.按照权利要求64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物镜在与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侧的光学面的光轴的交点上形成定位标记,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在上述第1及第2交点上分别具有定位标记。
68.按照权利要求64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具有表示上述物镜及上述支持部件的至少一个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的倾斜方向的标记。
69.一种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64所记载的透镜单元,并读取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或者将信息写入光信息记录介质。
70.一种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来自光源的出射光会聚在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
相对上述物镜被配置在光源侧、包含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上述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之中在光源侧的第1光学面上形成第1相位结构并在上述物镜侧的第2光学面上形成第2相位结构的相位控制元件;以及
保持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支持部件,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构成为使上述第1及第2光学面的各光轴相互平行隔开规定间隔,上述支持部件以上述第1及第2光学面的各光轴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规定角度倾斜的状态保持着上述相位控制元件。
71.一种光拾取器装置用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第1相位结构的第1光学面;以及
设置在与上述第1光学面对置的面上、具有第2相位结构的第2光学面,
其中,上述第1光学面的光轴和上述第2光学面的光轴相互平行以规定间隔分离开来构成。
72.一种保持多个光学元件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镜框,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保持部,具有对第1光学元件的、光轴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的第1基准面和对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的第1嵌合部;以及
第2保持部,比上述第1保持部还靠光源侧进行设置、具有对与上述第1光学元件不同的第2光学元件的、光轴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的第2基准面和对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的第2嵌合部,
上述第1及第2基准面的一方相对于与光轴垂直的面倾斜而形成。
73.按照权利要求72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镜框,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及第2嵌合部的至少一方在抵接的第1及第2光学元件的至少一方抵接的上述第1及第2基准面内具有可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进行位置调整的间隙。
74.按照权利要求72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镜框,其特征在于:
在与上述镜框的光信息记录介质对向的外表面上,具有较上述第1保持部所保持的光学元件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光学面的表面还突出到上述光信息记录介质侧的、用弹性体构成的突出部。
75.按照权利要求72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用镜框,其特征在于:
在与上述镜框的光信息记录介质对向的外表面上涂敷着以氟族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涂层。
76.一种光拾取器装置,利用来自光源的出射光进行信息向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1的第1光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2的第2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各信息记录面的记录和/或信息从各信息记录面的再生,其中t1≤t2,该光拾取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出射具有波长λ1的第1激光的第1光源;
出射具有波长λ2的第2激光的第2光源,其中λ1<λ2;
使上述第1及第2激光分别聚光在第1及第2光信息记录介质的物镜;以及
相对上述物镜被配置在光源侧、具备具有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的相位控制元件,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以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光轴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规定角度、且使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光轴与具有上述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相交的交点关于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的中心延长光程一致的状态而得以保持。
77.按照权利要求76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上述物镜和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借助于支持部件而得以保持的透镜单元。
78.按照权利要求76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行信息向具有第3保护基板厚度t3的第3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的记录和/或信息从信息记录面的再生,其中t2<t3,该光拾取器装置还包括,出射被上述第3光信息记录介质所用的具有波长λ3的第3激光的第3光源,其中λ2<λ3。
79.一种光拾取器装置,对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1的第1光信息记录介质、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2的第2光信息记录介质及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3的第3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各信息记录面记录信息和/或进行信息从各信息记录面的再生,其中t1≤t2,t2≤t3,该光拾取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出射具有波长λ1的第1激光的第1光源;
出射具有波长λ2的第2激光的第2光源,其中λ1<λ2;
出射具有波长λ3的第3激光的第3光源,其中λ2<λ3;
使上述第1、第2及第3激光分别聚光在第1、第2及第3光信息记录介质的物镜;以及
相对上述物镜被配置在光源侧、包含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上述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之中在光源侧的第1光学面上形成第1相位结构并在上述物镜侧的第2光学面上形成第2相位结构的相位控制元件,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以上述第1光学面的第1光轴及上述第2光学面的第2光轴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规定角度、且上述第1光轴与上述第1光学面相交的第1交点及上述第2光轴与上述第2光学面相交的第2交点分别关于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的中心延长光程一致的状态而得以保持。
80.按照权利要求79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物镜和上述相位控制元件是借助于支持部件而得以保持的透镜单元。
81.按照权利要求78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行信息向具有第3保护基板厚度t3的第3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的记录和/或信息从信息记录面的再生,其中t2<t3,该光拾取器装置还包括,出射被上述第3光信息记录介质所用的具有波长λ3的第3激光的第3光源,其中λ2<λ3。
82.一种光拾取器装置,对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1的第1光信息记录介质、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2的第2光信息记录介质及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3的第3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各信息记录面记录信息和/或进行信息从各信息记录面的再生,其中t1≤t2,t2≤t3,该光拾取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出射具有波长λ1的第1激光的第1光源;
出射具有波长λ2的第2激光的第2光源,其中λ1<λ2;
出射具有波长λ3的第3激光的第3光源,其中λ2<λ3;
使上述第1、第2及第3激光分别聚光在第1、第2及第3光信息记录介质的物镜;以及
相对上述物镜被配置在光源侧、包含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上述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之中在光源侧的第1光学面上形成第1相位结构并在上述物镜侧的第2光学面上形成第2相位结构的相位控制元件,
上述物镜和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以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规定角度、且使上述第1以及第2光学面之中、因偏心所发生的彗形像差的影响较大的一方的光学面与光轴相交的交点、关于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一致的状态而得以保持。
83.按照权利要求82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物镜和上述相位控制元件是借助于支持部件而得以保持的透镜单元。
84.一种光拾取器装置,对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1的第1光信息记录介质、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2的第2光信息记录介质及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3的第3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各信息记录面记录信息和/或进行信息从各信息记录面的再生,其中t1≤t2,t2≤t3,该光拾取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出射具有波长λ1的第1激光的第1光源;
出射具有波长λ2的第2激光的第2光源,其中λ1<λ2;
出射具有波长λ3的第3激光的第3光源,其中λ2<λ3;
使上述第1、第2及第3激光分别聚光在第1、第2及第3光信息记录介质的物镜;以及
相对上述物镜被配置在光源侧、包含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上述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之中在光源侧的第1光学面上形成第1相位结构并在上述物镜侧的第2光学面上形成第2相位结构的相位控制元件,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和上述物镜,以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规定角度,且上述第1光学面与其光轴的第1交点及上述第2光学面与其光轴的第2交点分别从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错位以使因上述第1及第2光学面的偏心而分别发生的彗形像差大致均衡的状态得以保持。
85.按照权利要求84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物镜和上述相位控制元件是借助于支持部件而得以保持的透镜单元。
86.一种光拾取器装置,对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1的第1光信息记录介质、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2的第2光信息记录介质及具有保护基板厚度t3的第3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各信息记录面记录信息和/或进行信息从各信息记录面的再生,其中t1≤t2,t2≤t3,该光拾取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出射具有波长λ1的第1激光的第1光源;
出射具有波长λ2的第2激光的第2光源,其中λ1<λ2;
出射具有波长λ3的第3激光的第3光源,其中λ2<λ3;
使上述第1、第2及第3激光分别聚光在第1、第2及第3光信息记录介质的物镜;以及
相对上述物镜被配置在光源侧、包含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上述对置的两个光学面之中在光源侧的第1光学面上形成第1相位结构并在上述物镜侧的第2光学面上形成第2相位结构的相位控制元件,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使上述第1及第2光学面的各光轴相互平行以规定间隔分离开来构成,同时以上述第1及第2光学面的各光轴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规定角度的状态而得以保持。
87.按照权利要求86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物镜和上述相位控制元件是借助于支持部件而得以保持的透镜单元。
88.一种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的装配方法,该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具有支持部件,使来自光源的出射光会聚在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以及具有形成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的相位控制元件,该装配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持部件安装上述物镜的第1步骤;
在上述支持部件上安装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以使具有上述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的光轴相对于上述物镜的光轴倾斜的第2步骤;
对上述支持部件上所安装的相位控制元件和上述物镜进行位置调整,以使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形成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的光轴与具有上述相位结构的光学面相交的交点关于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一致的第3步骤;
将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对上述支持部件进行固定的第4步骤;以及
将上述物镜相对上述支持部件进行固定的第5步骤。
89.按照权利要求88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将对于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的互换性给与上述物镜,对向的两个光学面的一方,具有对作为上述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一的第1波长的光起作用的第1相位结构,另一方具有对作为上述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中的另一个的第2波长光起作用的第2相位结构。
90.按照权利要求89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3步骤是进行位置调整以使上述相位控制元件的形成上述第1相位结构的第1光学面及形成第2相位结构的第2光学面之中因偏心而发生的彗形像差的影响较大的一方的光学面的光轴与该光学面相交的交点配置在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上。
91.一种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的装配方法,该光拾取器装置用透镜单元具有支持部件,使来自光源的出射光会聚在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以及具有形成第1相位结构的第1光学面和具有第2相位结构的第2光学面的相位控制元件,该装配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持部件安装上述物镜的第1步骤;
在上述支持部件上安装上述相位控制元件,以使其相对于与上述物镜的光轴垂直的方向倾斜的第2步骤;
对上述所安装的相位控制元件进行位置调整,将上述第1光学面与其光轴的第1交点及上述第2光学面与其光轴的第2交点配置成从通过上述物镜的光轴延伸的中心延长光程错位的状态以使因上述第1及第2光学面的偏心而分别发生的彗形像差大致均衡的第3步骤;
将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对上述支持部件进行固定的第4步骤;以及
将上述物镜相对上述支持部件进行固定的第5步骤。
92.按照权利要求91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位控制元件,将对于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的互换性给与上述物镜,具有上述第1相位结构的光学面对作为上述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之一的第1波长的光起作用,具有上述第2相位结构的光学面对作为上述至少2个不同的波长的使用光中的另一个的第2波长光起作用。
CN 200510096705 2004-08-31 2005-08-26 光拾取器装置及其透镜单元、透镜单元用镜框和装配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558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53009 2004-08-31
JP2004-253009 2004-08-31
JP2004253009 2004-08-31
JP2004316767 2004-10-29
JP2004316767A JP2006099924A (ja) 2004-08-31 2004-10-29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4-316767 2004-10-29
JP2004329856 2004-11-12
JP2004329856A JP2006139874A (ja) 2004-11-12 2004-11-12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4-329856 2004-11-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55829A true CN1755829A (zh) 2006-04-05
CN1755829B CN1755829B (zh) 2012-05-16

Family

ID=36688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10096705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55829B (zh) 2004-08-31 2005-08-26 光拾取器装置及其透镜单元、透镜单元用镜框和装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941586B2 (zh)
CN (1) CN175582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54071A (zh) * 2013-08-20 2013-12-18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x射线组合折射透镜的聚焦性能测试方法
CN113945161A (zh) * 2021-10-12 2022-01-18 青岛理工大学 基于激光透射的轴承径向游隙测量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24654B2 (ja) * 1999-06-17 2009-02-18 旭硝子株式会社 光ヘッド装置
US6657944B2 (en) * 2000-03-01 2003-12-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bjective lens driving device
JP3920001B2 (ja) * 2000-03-24 2007-05-30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回折型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3887139B2 (ja) * 2000-04-21 2007-02-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対物レンズ、これを用いた光ヘッド
JP4569800B2 (ja) * 2000-11-22 2010-10-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3517223B2 (ja) * 2001-04-24 2004-04-12 株式会社東芝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処理方法
CN100354660C (zh) * 2002-04-18 2007-12-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学元件、光学头、光学信息记录和再现装置、计算机、图像记录装置、图像再现装置、服务器和汽车导航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54071A (zh) * 2013-08-20 2013-12-18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x射线组合折射透镜的聚焦性能测试方法
CN103454071B (zh) * 2013-08-20 2016-12-28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x射线组合折射透镜的聚焦性能测试方法
CN113945161A (zh) * 2021-10-12 2022-01-18 青岛理工大学 基于激光透射的轴承径向游隙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13945161B (zh) * 2021-10-12 2024-03-29 青岛理工大学 基于激光透射的轴承径向游隙测量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55829B (zh) 2012-05-16
JP4941586B2 (ja) 2012-05-30
JP2011040165A (ja) 2011-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80791C (zh) 光学记录介质读出设备
CN1314023C (zh) 光拾取头装置、光信息装置及光信息再现方法
CN1134675C (zh) 物镜和光学拾取器
CN1259659C (zh) 记录再生用光学系统、物镜和拾光装置
CN100341057C (zh) 光学头及光盘装置
CN1838277A (zh) 光拾取装置
CN1274839A (zh) 透镜的评价方法及其装置、光学单元和透镜的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278323C (zh) 光拾取装置用光学系统、光拾取装置和物镜
CN1877716A (zh) 物镜和光学信息读取/写入装置
CN1261934C (zh) 光盘单元
CN1284159C (zh) 光学头装置及光学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CN1252703C (zh) 光学读出装置和物镜
CN1678935A (zh) 光学拾取设备的物镜、光学拾取设备和光学信息记录/再现设备
CN1598943A (zh) 光盘装置和球面像差校正控制装置
CN1571038A (zh) 光拾取装置用物镜、光拾取装置和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CN1603878A (zh) 光拾取光学系统、光拾取装置和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CN1922668A (zh) 生成补偿像差的光拾取器、方法及使用其的光信息处理装置
CN1197062C (zh) 集成光学元件及光学拾波器以及光盘装置
CN1281995C (zh) 光拾波装置和光学元件
CN1231785C (zh) 拾光装置用的物镜、拾光装置和光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CN1551154A (zh) 光拾取装置、光信息记录再生装置以及物镜
CN1615513A (zh) 光学头装置及光盘装置以及光学装置及复合光学元件
CN1755829A (zh) 光拾取器装置及其透镜单元、透镜单元用镜框和装配方法
CN1716404A (zh) 聚光光学元件和光拾取装置
CN1576938A (zh) 透镜和采用该透镜的光学系统、光学头以及光盘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16

Termination date: 201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