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74053A - 记录介质、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 Google Patents
记录介质、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74053A CN1574053A CNA2004100639844A CN200410063984A CN1574053A CN 1574053 A CN1574053 A CN 1574053A CN A2004100639844 A CNA2004100639844 A CN A2004100639844A CN 200410063984 A CN200410063984 A CN 200410063984A CN 1574053 A CN1574053 A CN 15740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cording
- data
- layer
- record
- ses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1/00—Evaporating
- B01D1/06—Evaporators with vertical tubes
- B01D1/12—Evaporators with vertical tubes and forced circulation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8—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2—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separate auxiliary tracks of the same or an auxiliary record carrier
- G11B27/327—Table of contents
- G11B27/329—Table of contents on a disc [VTOC]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1/00—Evaporating
- B01D1/30—Accessories for evaporators ;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02—Editing, e.g. varying the order of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record carriers
- G11B27/031—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 G11B27/034—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on disc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11B2020/1218—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area of the disc
- G11B2020/1235—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area of the disc session, i.e. a contiguous area having its own lead-in area, program area and lead-out area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1—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of read-only, rewritable, or recordable type
- G11B2220/215—Recordable discs
- G11B2220/216—Rewritable disc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1—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of read-only, rewritable, or recordable type
- G11B2220/215—Recordable discs
- G11B2220/218—Write-once disc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3—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has a specific layer structure
- G11B2220/235—Multilayer discs, i.e. multiple recording layers accessed from the same side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62—DVDs [digital versatile discs]; Digital video discs; MMCDs; HDCD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45—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38—Multiple laminated recording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Optical Record Carriers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涉及记录介质、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公开了一种多层盘等形式的可记录型记录介质,它在应用的兼容性和可行性方面得到了改善,并且公开了一种用于此记录介质的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用于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的区域被设定在记录介质上(例如"在层0中的末端扇区号"或会话项目类型3)。响应在某一记录层上的记录达到最大记录范围或者数据记录从某一记录层前进到下一记录层这一事实,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被记录在记录介质上。这表示当在盘结束或者会话结束之前的阶段执行数据记录前进到另一记录层的时候,或者当预测此数据记录的前进不久就会出现的时候,执行此记录。同时在盘是对其执行多重会话记录的类型的情况下,关于其中执行折回的会话,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多个信息记录层的记录介质,一种用于上述类型记录介质的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背景技术
光盘、光学卡等等被称为光记录介质,能够在光记录介质上或者从光记录介质中光学地记录或者再现信息。半导体激光器或相似元件的激光光束被用作光源,并且通过透镜会聚,以便形成照射在上述类型的光记录介质上的光点,以在光记录介质上或从光记录介质中记录或者再现信息。
用于进一步增加如上所述的此光记录介质的记录容量的技术已经并且正在得到积极地发展。提高关于光盘的信息记录密度的传统影响已经被主要指向关于盘记录表面的记录密度的提高。例如,已经试图在记录和读取扫描中的线速度方向上,减小轨道间距和/或提高记录密度,例如同时结合减小用于发射记录光束的光源的波长或结合再现系统的信号处理。
然而,即使减小光源的波长,也是有限地下降至紫外线区域。同时,凹坑尺寸可以被减小到凹坑能够被转移到分割之后的盘上的程度。所以,就利用光盘的二维区域而言,提高记录密度的企图是会受到限制的。
所以,也尝试利用三维区域的技术来增加光盘容量。具体地,注意到多层光盘,其中分层放置多个信息记录层,以便进一步提高在光盘厚度方向上的记录信息密度。
其中分层放置多个记录层的多层记录介质的特征在于,它具有根据记录层数所增加的记录容量,并且能够轻易地与其它高密度记录技术结合。作为此多层记录盘的一种,例如为只再现光盘的DVD-ROM(数字通用盘ROM(DigitalVersatile Disc ROM))已经投入实际使用。
多个文件例如美国专利No.5740136、No.5754507、No.5682372、No.5920527、No.6061310、No.6330212和No.6552971公开了应用到包括两个记录层的DVD-ROM等的技术。
所期望的是将来不但ROM类型的多层介质而且可记录的多层记录介质被投入到实际使用,其中在可记录的多层记录介质中,分层放置相变材料、磁光材料或染料材料的多层记录层。例如,关于DVD类型盘,据估计多层记录层被使用,同时还使用称作DVD-R或DVD+R的一次写入型盘或称作DVD-RW或DVG+RW的可重写型盘。
顺便地,在对多层记录介质执行记录操作的情况下,在记录过程中执行记录点在层之间的移动。例如,双层盘的记录层有可能以这样一种形式被使用,即对于第一层(层0)首先执行数据记录,然后对于第二层(层1)执行数据记录。
在多层记录介质是如上所述的只再现盘例如DVD-ROM的情况下,由于预先记录在盘上的数据量是已知的,并且不再把用户数据写在盘上,所以在层之间移动方向上的读取点的折回位置是固定的,并且折回位置可以被记录在例如导入区域的管理信息中。更具体地,可以记录层0的最后末端位置的信息。
然而,在考虑允许记录的盘例如一次写类型盘或可重写类型盘的情况下,只有当固定的折回位置信息被仅仅记录在导入区域等的情况下,不能够胜任实际使用。
例如,在可记录盘中,直到数据记录后,整个盘完成(结束)之后,导入区域的信息等才被最终确定。在这一情况下,直到盘执行结束,折回位置信息才被记录。
此外,当在多重会话系统中执行附加写入时,由于在第一会话结束之后写入导入区域的信息,所以不会反映实际的折回位置信息。例如,如果在第一会话结束之后执行第二会话记录,并且第二会话从层0延伸到层1,那么实际的折回位置信息不被记录为导入区域信息。
如上所述的情况引起了一个问题,就是出现盘记录和再现装置实际上不能够精确地确定折回位置的情况,并且这使得在盘的使用中的兼容性和可行性变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多个记录层的可记录型的记录介质,其中此记录介质允许准确地管理折回位置信息,以便确保在盘使用中的兼容性和可行性,并且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和一种记录方法,可以通过它们准确地管理上述类型的记录介质的折回位置信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记录介质,包括数据可以被写入的多个记录层,其中在每一记录层的上面已经形成:一个数据区域,其中主数据将被记录其中或者从其中再现主数据,一个在前区域,它被形成在数据区域之前的位置上,和一个在数据区域之后的末端区域,该记录介质具有一个区域,根据在某一个记录层上的记录达到最大记录范围,或者数据记录从某一个记录层进入到下一个记录层的事实,表示数据记录要到达位置的层间折回位置信息将被记录在该区域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记录介质的记录装置,其中此记录介质包括数据可以被写入的多个记录层,并且每一个记录层具有:一个数据区域,其中主数据将被记录其中或者从其中再现主数据,一个在前区域,它被形成在数据区域之前的位置上,和一个在数据区域之后的末端区域,此记录装置包括用于把信息记录在任一记录层上的记录块,和一控制块,当在通过记录块的记录操作中,某一记录层上的记录达到最大记录范围,或者数据记录从某一个记录层进入到下一个记录层的时候,用于控制记录块把表示数据记录要到达位置的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记录到记录介质上的预定区域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在记录介质上记录的记录方法,其中此记录介质包括数据可以被写入的多个记录层,并且每一个记录层具有:一个数据区域,其中主数据将被记录其中或者从其中再现主数据,一个在前区域,它被形成在数据区域之前的位置上,和一个在数据区域之后的末端区域,此记录方法包括把信息记录在任一记录层上的步骤,和一控制步骤,根据在记录步骤中,某一记录层上的记录达到最大记录范围,或者数据记录从某一个记录层进入到下一个记录层的事实,以便把表示数据记录要到达位置的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记录到记录介质上的预定区域中。
在记录介质、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中,根据某一记录层上的记录达到最大记录范围,或者数据记录从某一个记录层到达下一个记录层的事实,把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记录到记录介质上的预定区域中。这表示当在盘结束或者会话结束之前的阶段中执行数据记录前进到另一个数据层的时候,或者当预测此数据记录前进不久会发生的时候,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因此,即使盘在盘结束或者会话结束之前的阶段中,记录装置或再现装置也可以管理该盘的层间折回位置信息。
此外,当盘是对其执行多重会话记录的类型的情况下,当层间折回出现成者当会话结束的时候,在会话中的正确的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被记录在盘上。同样在这一情况下,记录装置或再现装置可以控制盘正确的层间折回位置信息。
因此,即使盘在盘结束或者会话结束之前的阶段中或者盘是对其执行多重会话记录的类型,记录装置和再现装置也可以正确地控制盘的层间折回位置信息。因此,存在的优点是在其中使用记录介质的记录和/或再生系统的应用的兼容性和可行性可以得到改善。
更具体的,即使通过某一记录装置被记录的盘没有结束,盘也能够使用另一个记录装置被记录。此外,即使通过某一记录装置被记录的盘是多重会话类型,盘也能够使用另一个记录装置或另一个再现装置被记录或再现。从而在用户使用中的可行性得到提高。
在数据区域,特别是例如在数据区域中的提供作为会话前端和后端的引入或结束区域中提供一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被记录于其中的区域的情况下,层间折回位置信息可以被容易地记录和确定在一会话单元中。此外,在其对应于引入的部分是在前区域的对话中,层间折回位置信息可以被记录在在前区域中,其中此在前区域可能是例如导入区域或中间区域,但是在其相当于结束的部分是末端区域的另一个对话中,层间折回位置信息可能被记录在末端区域中,其中此末端区域可能是例如导出区域或中间区域。
此外,如果在某一会话中执行数据记录从某一记录层前进到下一记录层,那么适合于当会话结束时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并且这使得在盘尤其是多重会话类型的盘上准确地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成为可能。
此外,当记录介质被卸载时,如果在仍没有结束的记录介质上,在一对话期间执行从某一记录层前进到下一记录层,并且执行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的记录,那么对于盘,在它结束之前可以适当地执行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的记录。
在响应来自主机装置的指令执行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的记录的情况下,这也可以同样地适用。
此外,如果当通过记录操作执行数据记录从某一记录层前进到下一记录层的时候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那么当层间折回的情况出现的时候,在此情况下在记录介质上立即确定层间折回位置信息。所以,即使以后出现例如供电中断等,也可以获得正确的层间折回位置信息。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以下描述和所附加的权利要求,本发明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在这些附图中,相同部件或元件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
图1是表示盘的区域结构和PSN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多重会话盘的信息区的视图;
图3是表示圆盘控制块的视图;
图4是表示双层盘的示意图;
图5A和5B是表示平行轨道路径的示意图;
图6A和6B是表示相对轨道路径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物理格式信息的视图;
图8是表示数据区域分配字段的视图;
图9A和9B是表示在相对轨道路径上的记录状态的视图;
图10是在相对轨道路径上的多重会话记录状态的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所应用盘的SDCB的视图;
图12A至12C是表示在图11中所表示的盘中的会话项目的视图;
图13A至13C是表示在一会话期间片段记录和SDCB更新的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所应用记录和再现装置的方框图;
图15是表示图14的记录和再现装置的会话结束过程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图14的记录和再现装置弹出之后SDCB更新过程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图14的记录和再现装置的层间折回出现之后,SDCB更新过程的流程图;和
图18是表示图14的记录和再现装置的层间折回出现之后,SDCB更新过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过程中将描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1.盘
1-1.记录层的区域结构
1-2.双层盘
1-3.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记录的实例I
1-4.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记录的实例II
2.盘驱动装置
2-1.装置结构
2-2.会话结束处理过程
2-3.在弹出之后的处理过程
2-4.在层间折回出现之后的SDCB更新过程
3.变型
1.盘
1-1.记录层的区域结构
在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中,DVD(数字通用盘)作为大容量盘记录介质的实例,并且以下描述的盘驱动装置执行DVD盘的记录和再现。
对于允许记录的DVD类型盘,多个标准例如DVD+R、DVD-R、DVD-RW和DVD-RAM是有效的。在本说明书的以下描述中,把为一次写入介质的DVD+R作为例子。
如果DVD+R盘加载到盘驱动装置(记录装置),那么从刻在盘记录表面上的摆动凹槽中的ADIP(预先凹槽中的地址)信息中读取盘的独特信息,并且该加载的盘被识别为DVD+R盘。所识别的盘被记录,然后很快从记录装置中卸载,并且此后可能被再次加载。在这一情况下,盘可能被再次加载到相同的记录装置中,或者否则可能被加载到其它的记录装置或再现装置用于数据交换。
考虑到使用此形式,规定DVD的逻辑格式,以便在装置之间能够进行顺利的记录交换和再现交换。
图1表示DVD+R的记录层的分布。
参考图1,在DVD+R记录层中的逻辑型数据分布中,信息区由盘的内部圆周侧到外部圆周侧组成。信息区是一个包括所有必要信息的区域,以便确保数据的记录交换和再现交换。
信息区包括一个或者多个会话。
信息区主要地由以下五个区域组成。
[1]内部驱动区域
[2]导入区(也称作导入区域)
[3]数据区(也称作数据区域)
[4]引出区(也称作导出区域)
[5]外部驱动区域
导入区、数据区和导出区是可以通过专用于再现的装置被存取而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区域。
内部驱动区域和外部驱动区域是专用于记录装置的区域。当信息被记录时,在记录时的激光功率必需被调整,以便能够形成正确的记录标记。为此,在内部驱动区域和外部驱动区域中可以形成能够被用于测试记录来确定最佳记录条件的测试区和关于记录条件的管理信息被记录其中的区域。由于测试区的记录状态通过测试记录而表示的不统一,所以不会确保测试区通过专用于再现的装置被存取而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因此,测试区被放置在不能够被专用于再现的装置存取的位置处。
物理扇区号(PSN)被用作盘上的绝对位置信息。
如图1所示,物理扇区号的值例如从盘的内部圆周侧到盘的外部圆周侧增加。在DVD+R中,PSN=2FFFFh (对于加入其中h的任何值用十六进制记数表示)被确定作为导入区的最后末端,并且数据区从PSN=30000h开始。
数据区主要地是用户数据写入其中的区域,然而管理信息被写入导入区中。另一方面,导出区被用于伪数据的写入,以便对于只再现盘保持兼容性,但是有时承担管理信息的写入。
为了维持对于只再现盘的兼容性,对于一会话结构必需完成记录,其中此会话结构包括导入区、不保留未记录部分的数据区和导出区。
在一次写记录介质的情况下,在用户数据被写入到数据区之后,当会话(或者整个盘)将要结束时,适当的管理方法被记录到导入区域中,以便使得对于介质也可能通过在现有技术中公知的另一个再现装置被再现成。换句话说,当盘不在结束状态中时,那就是说,当盘在开启状态时,由于适当的管理信息仍没有写入到导入区中,在时间点上,盘不会具有再现兼容性。
也就是,在必要的写入完成之后而没有重新执行在盘上的写入之前的时间点上,通过执行对于盘的结束处理而获得再现兼容性。在获得再现兼容性之后,盘不允许进一步在其上写入。另一方面,当盘处于开启状态时,虽然仍不具有再现兼容性,但是允许进一步地数据写入。
为了对于一会话结构完成记录,意味着要执行一个结束处理,其中此会话结构包括如上所述的导入区、不保留未记录部分的数据区和导出区。
刚刚描述的此种情况导致一个对于一次写入盘所特有的问题,也就是一旦对于在作为DVD+R盘上的会话结构完成记录,即使盘的剩余部分处于非记录状态,非记录部分也不能再被利用。
所以,引入多重会话的概念,以便缓和剩余的非记录部分被浪费的单会话分布的问题,其中此多重会话仅仅通过改变专用于再现的装置为最小来保再现兼容性。
在DVD+R的情况下,多重会话盘允许存在直到第191个会话的多个会话。
每一个会话包括
[1]引入
[2]数据区,和
[3]结束
对于数据记录,一个会话通过开启(开启处理过程)被激活,并且通过结束(结束处理过程)而完成。
如果非交流数据区保留在盘上,那么通过开启可以增加一个会话。在此时,内侧会话的数据能够被逻辑地导入到新会话。引入和结束循环分别与上述导入区和导出区相似。两个区域暂时存储当前信息,同时导入区或者导入区的信息被更新,由于它们将信息记作与其属性相同的普通数据,所以它们具有彼此不同的应用于它们的名称。
图2表示多重会话分布。
参考图2,在信息区中,从来自导入区到导出区的区域中的顶端,顺序地形成会话1、会话2、...、和会话N。
第一会话1包括导入区、数据区和结束。
会话2包括引入、数据区和结束。
最后一个会话N包括引入、数据区和导出区。
从与图1的比较中可以知道,在多重会话盘中,顶端会话1包括图1的数据区前面的导入区。
同时,最后一个会话N包括图1的数据区之后的导出区。
此外,当对于一个会话必须完成所述的导入区、数据区和引入区的时候,在多重会话盘的情况下,所有会话不包括导入区和导出区,因此在每一个会话中形成开始和结束的区域。
例如,在会话1中,形成结束来替代导出区。在会话2中,形成引入区和结束区来分别替代导入区和导出区。在最后一个会话N中提供开始区来替代导入区。
然后,在图1中出现的数据区由在图2中所示的从会话1的数据区到会话N的数据区的数据区组成。因此,引入区和结束区被包括在图1中出现的数据区中,并且这就是为什么如上所述引入和结束区记录成与其属性相同的普通数据的原因。
如图2所示,导入区包括内部盘识别区。
同时,导出区包括外部盘识别区。
引入区包括内部会话识别区。
结束区包括外部会话识别区。
所提及的区在下文中集体地称为识别区。在每一个识别区中,记录被称作控制块(DCB)的信息。
准备盘控制块(DCB),以便允许记录兼容性信息增加到盘上的结构中。
盘控制块(DCB)具有在图3中表示的通用格式,并且包括从扇区0到扇区15的16个物理扇区。一个物理扇区由2,048个字节组成。
所有的盘控制块(DCB)的开始40字节(字节位置D0到D39)具有相同的格式。
如图3所示,盘控制块(DCB)包括内容描述符和驱动ID这样的信息。
每一个识别区允许最大记录16个DCB。
在DVD+R中,特别会话DCB(SDCB)被定义作为被记录在外部会话识别区和内部会话识别区中的DCB。定义SDCB,以便反映多个会话的状态。参考图11,在下文中描述本具体实施方式的盘的SDCB的结构。
开启会话的导入或引入区具有SDCB,它描述开启会话的结构和所有在前会话的位置。然后,当会话结束时,在内部识别区中的SDCB被更新,并且它的一个副本被记录到外部识别区中。
1-2.双层盘
此时,作为可记录类型的DVD,考虑具有两个记录层的双层DVD。双层DVD具有一种结构,其中两个记录层分层放置,在它们之间留有相对小的间隙,每一层为染色改变记录薄膜或者相变记录薄膜形式以。
图4示意性地表示处于一种状态的盘1,其中层0和另一个层1被分层放置作为两个记录层。
在记录刚刚描述的此双层盘时,从盘驱动装置的光学拾取器3中发出的激光光束经过物镜3a被聚焦到两个记录层的一个,以便在记录层上记录信号。
对于双层盘,被称作平行轨道路径和相对轨道路径的两种记录方法是有效的。
图5A和5B表示平行轨道路径记录方法。
应当注意,如上文中所描述的,物理扇区号PSN是记录在盘表面上的实际地址。相反,逻辑块地址LBA是应用到通过电脑处理的一列逻辑型数据中的地址。PSN和LBA一个接一个地彼此对应。
在图5A中表示的平行轨道路径中,层0和1的每一个包括从内部圆周侧到外部圆周侧所形成的导入区域、数据区域和导出区域。
数据的记录从在层0的内部圆周上的Start PSN(=30000h)开始,并且以层0的数据区域的最后末端的End PSN(0)结束。此后,以从在层1的内部圆周侧上的Start PSN(=30000h)开始并且以在外部圆周侧上的End PSN(1)结束的顺序来执行记录。
如图5B所示,在从层0的内部圆周侧到外部圆周侧的方向上按顺序连续地分配物理块地址LBA,然后在从层1的内部圆周侧到外部圆周侧的方向上按顺序连续地分配物理块地址LBA。
在图6A和6B中表示相对轨道路径。在通过相对轨道路径记录方法被记录的盘上,顺序地执行记录,以致从层0的内部圆周起朝向层0的最后末端被记录,然后从层1的外部圆周起朝向层1的内部圆周被记录。
如图6A所示,在相对轨道路径中,从层0上的内部圆周侧到外部圆周侧,顺序地形成导入区域、数据区域和中间区域。此外,从层1上的外部圆周侧到内部圆周侧,形成另一个中间区域、另一个数据区域和导出区域。
数据的记录从在层0的内部圆周上的Start PSN(=30000h)开始,并且执行到层0的数据区域的最后末端End PSN(0)。此后,以从层1的外部圆周侧(反转的End PSN(0))开始并且以层1的内部圆周侧上的End PSN(1)结束,来执行数据记录。
连续地在一个方向上顺序地应用逻辑块地址LBA,其中在此方向中从层0的内部圆周侧到外部圆周侧连续地应用,然后以折回方式从层1的外部圆周侧到内部圆周侧被应用。
在此方式中,在数据的物理存储方法(顺序)中,平行轨道路径和相对轨道路径彼此不同。
此外,在相对轨道路径中,对于层间折回部分,在外部圆周侧上另外地提供中间区域。这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在相对轨道路径中,在层0上形成导入区域,并且在层1上形成导出区域。所以,对于数据区域,在外部圆周侧上没有导入区域/导出区域形成。另一方面,由于专用于再现的装置读取记录在盘表面上的凹坑,所以在不包括凹坑的区域中,由于没有伺服控制被应用,因此装置不能够稳定地读取数据。所以,保护区域是必需的。由于此要求,在外部圆周侧上形成中间区域,并且中间区域具有记录于其中的伪数据,因此与导入区域相似的功能被提供给中间区域。
1-3.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记录的实例1
在图5A、5B和6A、6B中所示的盘中,假定在单个会话结构中,数据区(数据区域)被完全地用于记录。
此时,描述作为只再现盘(DVD-ROM、DVD-Video等)的双层盘。只再现盘允许从在导入区域(包括与图2的导入区域中相同的内容)中的信息中判别层间折回位置。
DVD系统的导入区域被结构化,以致参考图2的导入区域可以看出,提供控制数据区,并且该控制数据区具有记录于其中的如同图7所表示的物理格式信息。
参考图7,物理格式信息被记录在2,048个字节的区域(一个扇区)中,并且定义每一个字节的内容。具体地,记录诸如卷(book)类型和部分版本、盘的尺寸、最小读取比率、盘结构、记录密度、数据区域分配和BCA描述符的信息。
在物理格式信息中,以在图8中所表示的方式定义在字节位置4至15处的数据区域分配。应当注意,图8表示关于单层盘、平行轨道路径的双层盘和相对轨道路径的双层盘的数据区域分配。
在数据区域分配字段中,数据区域的起始扇区号被记录在字节位置5至7处。在字节位置9至11处,数据区域的末端扇区号被记录。这对于单层盘、平行轨道路径盘和相对轨道路径盘是共有的。
在字节位置13至15处,在单层盘和平行轨道路径盘上没有记录有效信息,但是层0的最后的扇区号被记录在相对轨道路径盘上。最后的扇区号是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盘驱动装置从信息中获得在层0中数据的最后末端位置,并且辨别出记录在层1中的延续的数据。
总之,只再现单层盘当然不需要层间折回位置信息。
只再现平行轨道路径盘具有提供在每一记录层上的导入区域。通过确认在导入区域中的参照图8在如上所述的字节位置9至11处的数据区域末端扇区号,来辨别每一记录层的末端位置。因此,由于在每一个记录层中的最后末端数据能够被辨别,所以不需要字节位置13至15的信息。
在只再现相对轨道路径盘中,仅在层0上提供导入区域。然后,在图8的字节位置9至11处的数据区域的末端扇区号代表紧靠在例如层1的导出区域之前的地址。所以,从此信息中不能够辩别层间折回位置。所以,在字节位置13至15处的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被记录。
盘驱动装置能够从如上所述的导入区域中的信息中获得作为只再现盘的双层盘的层间折回位置。可记录盘例如DVD+R盘也采用此如上所述的结构的导入区域信息。
然而,在盘仅仅具有如上所述的信息的情况下,其中盘是可记录类型盘,例如DVD+R盘,并且除此之外具有多个记录层例如两层事实上是不方便的。
具体地,在DVD+R盘等中,通过对于单一会话盘所执行的盘结束处理或者通过对于多重会话盘所执行的第一会话的会话结束处理来记录导入区域。
这是因为,对于可记录类型的盘,预先不知道有多少数据将被记录在盘上,并且当记录被连续执行时,盘的状态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直到执行结束处理之后,盘状态或会话状态才被确定。
因此,在执行结束处理之前的开启状态中,图8中所表示的信息不表示导入区域中的有效信息。换句话说,即使执行记录已经穿过层,只要层保持在开启状态,层间折回位置就不能够被辨别。
例如,如果假定保持在开启状态的盘从记录装置中卸载,并且装载到另一个记录装置,那么第二个记录装置不能够获得层间折回位置并且不能够正常地操作。
在盘通过多重会话记录被记录并且允许写入的情况下,在第一会话的结束处理之后,确定在导入区域中的信息。所以,即使在接连的会话中穿过记录层执行数据记录,在导入区域中的信息不会反映实际的层间折回位置。同样在此情况下,盘驱动装置处于不能够辨别层间折回位置的状态。
参考图9A、9B和10对其进行描述。
图9A和9B表示作为一个实例的相对轨道路径盘。
参考图9A和9B,参考字符″UA″表示其中不存在凹坑的区域(未记录区域),参考字符″DA1″至″DA12″表示所记录的用户数据,参考字符″LI0″表示层0的导入区域,″LO1″表示层1的导出区域,″MA0″表示层0的中间区域,并且″MA1″表示层1的中间区域。
图9A表示一种状态,其中用户数据DA1至DA12通过单一会话记录被按顺序记录。假定,例如用户数据DA1至DA10被记录在层0上,并且用户数据DA11至DA12被记录在层1上。
此状态仍然是可记录状态(开启状态),并且没有增加导入区域和导出区域。
因此,不存在根据图7和8在上文中所述的物理格式信息,因此数据的层间折回位置是未知的。
图9B表示当随后会话结束时盘的分布。通过会话结束,也确定记录在盘表面上的数据区域,并且增加导入区域和导出区域。应当注意,层1的数据区域的区域填充着导出数据(伪数据),其中在层1中没有记录用户数据。
在达到图9B的状态之后,可以参考根据图7和8在上文中所描述的物理格式信息的内容,同时可以知道数据的层间折回位置。
毕竟,如果考虑到再现兼容性执行会话结束,那么虽然可以获得层间折回位置,但是剩余的未记录部分不能再被使用。另一方面,即使努力确保在装置之间的记录兼容性,同时盘保持在开启状态,由于层间折回位置未知,记录兼容性也不能够被方便地确定。
虽然图9A和9B表示了作为实例的相对轨道路径的双层盘,但是与上述相似的描述也被应用到平行轨道路径的双层盘。
从上述内容,同时为了确保记录兼容性,对于层间折回位置,暂时或永久地被储存在记录介质上的某处是必要的。
参考图10描述在多重会话记录情况下的不同状态。在图10中,参考字符″UA″、″DA1″至″DA12″、″LI0″、″MA0″和″MA1″与图9A和9B的相似。此外在图10中,参考字符″CL1″表示会话1的结束,″CL2″表示会话2的结束,并且″IT2″表示会话2的引入。
图10表示用户数据DA1至DA6被记录作为会话1,并且用户数据DA7至DA12被记录作为会话2。假定在会话2中执行层间折回。
在这一情况下,虽然会话1和2结束,但是新的一个或多个会话作为一个整体可以被增加到盘上。因此,会话1由导入区域LI0、用户数据DA1至DA6和结束区域CL1组成。同时,会话2由引入区域IT2、用户数据DA7至DA12和结束区域CL2组成。
在这一情况下,由于增加导入区域LI0,所以存在根据图7和8在上文中所描述的物理格式信息。然而,由于整个盘的信息以物理格式信息被记录,并且在记录会话2之前被写入,所以不会记录准确地反映在会话2中已经出现的层间折回的层间折回位置的有用信息。
根据再现装置的盘识别方法,导入区域LI0首先被读取以便识别会话1。此后,会话2的引入区域IT2被读入,以便识别会话2。重复刚刚描述的此过程,以便识别盘。然而,由于有效的层间折回位置信息没有记录在导入区域LI0中,所以不能够获得会话2的层间折回位置。
考虑到这样,如果当会话2结束的时候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被増加到引入区域IT2,那么能够顺利并且方便地获得层间折回位置信息。
此外,主要从根据图9A、9B和10在上文中所描述的两个状态中应该认识到,在执行会话结束之前最好具有记录在盘上的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特别是当其中已经出现层间折回的多重会话盘上的会话结束等时候。
应当注意,当由一事实引起一缺陷的时候,对于多重会话记录,也可能发生类似于根据图9A和9B如上所述的缺陷,其中此事实就是参考图10所描述的,在多重会话记录中,即使会话结束(即使存在第一会话的导入区域),有效的层间折回位置信息也不会存在。这是因为,例如即使在某一会话中执行层间折回,如果会话保持在开启状态中,那么表示层间折回位置的有效信息也不会存在。
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在上述SDCB中提供其中层间折回位置信息可以被记录的区域。
根据图2在上文中所描述的,在每一个导入区域、引入区域、结束区域和导出区域中提供一识别区,并且在识别区中提供盘控制块(DCB)。
此时,根据描述,在DVD+R中,会话DCB(SDCB)被定义,以便反映多个会话状态。
在图11中表示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SDCB的格式。
SDCB广泛地定义图3的DCB,因此是一个16个物理扇区的区域。
从与图3的DCB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图11的SDCB的物理扇区的字节位置D0至D39与图3的DCB的相似。
在SDCB中,会话号被记录在字节位置D40处。
然后,在字节位置D42至D45处的4个字节形成一个区域,在此区域中在层0中的末端扇区号被记录作为层间折回位置信息。
应当注意,字节位置D42至D45形成在传统SDCB中的一个区域,其中此区域被定义为保留区域(未定义)。
盘ID被记录在字节位置D64至D95处,并且根据应用,预定数据被记录在字节位置D96至D127处。
在字节位置D128及以下等处,记录N个会话项目。会话项目是一个16字节单元的数据。会话项目在下文中描述。
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在SDCB的字节位置D42至D45处提供其中层间折回位置信息将被记录的区域,并且在会话的引入或结束区域中的此区域中记录实际有效的层间折回位置信息,其中在此会话中执行层间折回。在其中不执行层间折回的任何其它会话中,所有的零值将被定位在字节位置D42至D45。
由于在导入区域、引入区域、结束区域和导出区域中的识别区中提供SDCB,所以如果需要时在必要区域(导入区域、引入区域、结束区域或者导出区域)中的SDCB中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那么根据图9A、9B和10在上文中所描述的缺点将被消除。
在SDCB中的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的记录在下文中将被描述为盘驱动装置的处理。
1-4.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记录的实例II
顺便地,考虑到有可能类似地在SDCB中的会话项目中以另外的方式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将描述此实例。
根据图11在上文中所描述的,在SDCB中提供其中16字节单元的N会话项目可以被记录的区域。
在本实例中,如图12A所示,对于会话项目定义三种类型(类型1、类型2和类型3)。类型1和类型2已经被定义,并且类型3是用于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记录而重新定义的信息。
会话项目的类型1是片段项目。片段是在一个会话中的记录单元。
参考图13A至13C来描述片段。
图13A表示一个会话的结构。参考图13A,如同根据图2在上文中所描述的,一个会话由导入或引入区域、数据区和导出或结束区域组成。如图13A所示,数据区由多个片段Frag#1至Frag#n组成。片段Frag#1至Frag#n的每一个在一个会话中形成一附加写入单元。例如,在会话结束之前的时间点,在一片段单元中执行数据写入,并且在一个数据写入完成,那就是说,形成一个片段的时间点,对于片段具有管理信息的SDCB被写入识别区。
如在上文中所描述的,为256个扇区区域的识别区允许最多记录16个SDCB,其中每一个SDCB由16个扇区组成。这表示一个SDCB可以被写入(更新)16次。图13B表示一种状态,其中最多16个SDCB SDCB#1至SDCB#16被记录在识别区中。在其中多个SDCB被记录在识别区中的状态下,最新的SDCB被认为是有效信息。例如,在其中16个SDCB SDCB#1至SDCB#16被记录的状态下,SDCB SDCB#16是最新的SDCB。
因此,由于在一个片段被记录的时间点处记录一个SDCB(也就是说更新SDCB),所以对于一个会话,最多可以记录16个片段。
由于在形成一个片段的时间点处,同时在会话结束之前的时间点处记录一个SDCB,所以有可能管理已经记录的片段信息。
例如,参考图13B和13C,在片段Frag#1首先被记录的时间点处,响应该记录,记录第一SDCB#1。SDCB#1包括片段Frag#1的管理信息。此后,当记录下一个片段Frag#2的时候,记录SDCB#2。SDCB#2包括片段Frag#1和Frag#2的管理信息。在此时间点,无效地提供SDCB#1。
然而,SDCB不但以对应关系被记录到片段,而且响应其它的状态,SDCB可以被另外地记录。在图13B和13C中,一种状态用虚线表示,即在片段Frag#3的记录完成之前从某一状态记录SDCB#3的情况。在这一情况下,在记录片段Frag#_3的时间点处,SDCB#_4被记录。
应当注意,由于响应一个片段的形成必定记录一个SDCB,所以在由于某种原因记录SDCB而不是完成如同SDCB#3的片段Frag的记录的情况下,在会话中所形成的片段Frag数可以变成小于16。
SDCB中的片段Frag的管理信息形成如上所述类型1的会话项目。
在图12B中表示会话项目的类型1(片段项目)的内容。
参考图12B,在16字节的会话项目中,在字节位置0至2处的三个字节表示片段项目描述符。片段描述符具有一个值,此值表示会话项目是″类型1″的项目,也就是说片段项目。
用在字节位置3和4处的2个字节记录片段号。具体地,片段项目对应的片段Frag号(最大#1至#16中的一个)被记录。
用在字节位置5至7处的3个字节记录片段起始地址。具体地,片段项目对应的片段Frag的起始地址被记录。
用在字节位置8至10处的3个字节记录片段结束地址。具体地,片段项目对应的片段Frag的结束地址被记录。
由于对应于一个片段的SDCB包括如上所述的此片段项目(会话项目类型1),所以可以管理片段信息。
例如,当图13C的片段Frag#1被记录之后记录图13B的SDCB#1的时候,SDCB#_1包括相当于片段Frag#1的一个片段项目。
当片段Frag#_2被记录并且之后记录SDCB#2的时候,SDCB#2包括分别相当于片段Frag#1和Frag#2的两个片段项目。
在图12A中所示的会话项目的类型2是上述会话项目。具体地,表示在当前会话之前的会话信息。虽然在此省略了详细的描述,但是例如如果当前会话是会话#2,那么会话#1的地址信息等表示在上述会话项目中,并且如果当前会话是会话#5,那么会话#1至#4地址信息等表示在上述会话项目中。
会话项目类型3是用于其中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的层项目。会话项目类型3的内容表示在图12C中。
参考图12C,在16字节的会话项目中,在字节位置0至2处的三个字节表示层项目描述符。层项目描述符具有一个值,此值表示当前会话项目是″类型3″项目,也就是层项目。
用在字节位置3和4处的两个字节记录层号。用在字节位置8至10处的3个字节记录层结束地址。层结束地址是层的最后末端的地址,因此表示层间折回位置信息。
同时在用于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的会话项目作为在此方式中的会话项目的其中一个的情况下,层间折回位置信息可以被记录在SDCB中。
由于在导入区域、引入区域、结束区域和导出区域中的识别区中提供SDCB,所以如果需要时在必要区域(导入区域、引入区域、结束区域或者导出区域)中的SDCB中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那么根据图9A、9B和10在上文中所描述的缺点将被消除。
2.盘驱动装置
2-1.装置结构
参考图14描述用于盘1(例如双层DVD+R)的本发明最佳实施方式的盘驱动装置,其中在盘1中,如图在上述实例中一样,此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被记录在SDCB中。
图14是表示本发明所应用的部分盘驱动装置的方框图。
盘1位于未显示的转盘上并且在记录或再现操作之前通过主轴电动机2被驱动,以便以恒定线速度(CLV)或者恒定角速度(CAV)旋转。然后,通过光学拾取器3读取以浮雕坑、染色变化凹坑或者相变凹坑形式被记录在盘1上的数据。
虽然没有显示,但是光学拾取器3具有包含其中的各种元件,包括作为激光光束源的激光二极管、用于检测反射光的多个光电检测器、和作为激光光束输出端的物镜。光学拾取器3进一步包括一光学系统,用于通过物镜把激光光束照射到盘1的记录表面上,并且把来自盘1的反射光引入到光电检测器中,和双轴机构,用于在跟踪方向和聚焦方向上移动放置在其上的物镜。
同时,通过滑动驱动部分4安装整个光学拾取器3,用于在盘1的径向上运动。
检测来自盘1的反射光信息,并且通过光电检测器将反射光信息转换成相当于所接收光总量的电信号,并且电信号被提供给RF放大器8。
RF放大器8包括电流至电压的转换电路,用于把来自光学拾取器3中的每一个光电检测器的输出电流转换为电压,还包括矩阵运算操作/放大电路和其它必要的电路元件,并且通过矩阵运算操作处理产生必要的信号。RF放大器8形成例如表示再现数据的RF信号,以及用于伺服控制的聚焦误差信号FE和跟踪误差信号TE。
来自RF放大器8的再现RF信号输出提供给再现信号处理部分9,同时聚焦误差信号FE和跟踪误差信号TE被提供给伺服控制部分10。
通过RF放大器8所获得的再现RF信号在再现信号处理部分9中进行二进制化,PLL时钟产生、译码处理为EFM+信号(8-16调制信号)、误差校正处理等。
再现信号处理部分9利用一个DRAM11,以便执行译码处理和误差校正处理。应当注意,缓存在DRAM11也被用作高速缓冲存储器,用于存储从主机接口13获得的数据,或者用于把数据传送到未显示的主机。
再现信号处理部分9累积地将所解码的数据存储到作为高速冲存储器的DRAM11。
作为盘驱动装置的再现输出,缓存在DRAM 11中的数据被连续地读取并输出,以致被转换。
此外,再现信号处理部分9从信息中提取子码信息、ATIP信息、LPP信息、ADIP信息、扇区ID信息等,其中此信息通过对于RF信号的EFM+解调和误差校正而获得,并且把所提取的信息提供给控制器12。
控制器12由例如微型计算机组成,并且控制整个装置。
主机接口13被连接到外部主机装置,例如未显示的个人电脑,并且与主机装置传输再现数据、读/写命令等。
具体地,输出存储在DRAM11中的再现数据,并且通过主机接口13传送到主机装置。
另一方面,从主机装置提供读/写命令、记录数据以及其它信号到盘驱动装置,并且缓存到DRAM11,或者通过主机接口13提供给控制器12。
当从主机装置提供写指令和记录数据的时候,盘驱动装置在盘1上执行记录。
在数据记录之前,在DRAM11中缓存的记录数据通过调制部分14被记录处理。具体地,对于记录的数据执行添加误差校正码、EFM+调制等。
以此方式调制的记录数据被提供给激光调制电路15。激光调制电路15响应记录数据驱动在光学拾取器3中的半导体激光器以便根据记录数据输出激光光束,从而把记录数据写在盘1上。
在此记录操作之前,控制器12控制光学拾取器3,以便把具有记录功率的激光光束照射到盘1的记录区域上。
在盘1是其中染色变化薄膜被用作记录层的一次写类型盘的情况下,凹坑通过由照射具有记录功率的激光光束的引起的染色变化而形成。
另一方面,在盘1是其中相变薄膜被用作记录层的可重写类型盘的情况下,记录层的晶体结构通过由于激光光束的加热而改变,从而在记录层上形成相变凹坑。具体地,各种数据被记录作为凹坑的存在或不存在以及这些凹坑长度方面的差别。此外,如果激光光束再次照射到其中形成凹坑的记录层的一部分上面,那么在数据记录之前所改变的结晶状态通过加热回到它的初始状态,从而消除凹坑并且擦掉数据。
伺服控制部分10从来自RF放大器8的聚焦误差信号FE和跟踪误差信号TE以及从来自再现信号处理部分9或控制器12等的旋转误差信号SPE产生各种伺服驱动信号例如聚焦、跟踪、滑动和旋转伺服驱动信号,以致可以执行对应的伺服操作。
具体地,伺服控制部分10产生响应于聚焦误差信号FE和跟踪误差信号TE的聚焦驱动信号和跟踪驱动信号,并且把它们提供给聚焦/跟踪驱动电路6。聚焦/跟踪驱动电路6驱动光学拾取器3的双轴机构的聚焦线圈和跟踪线圈。因此,跟踪伺服系统回路和聚焦伺服回路由光学拾取器3、RF放大器8、伺服控制部分10、聚焦/跟踪驱动电路6和双轴机构组成。
应当注意,为了提供聚焦伺服操作,首先必须执行聚焦检索操作。聚焦检索操作是强迫移动物镜的操作,同时聚焦伺服终止以检测一个位置,其中在此位置获得聚焦误差信号FE的S形曲线。在本技术领域中所周知的,聚焦误差信号的S形曲线的线性区域是一个范围,其中在此范围中物镜的位置通过结束聚焦伺服回路可以被靠拢到聚焦位置。因此,当聚焦检索操作时强迫地移动物镜的时候,检测其中上述的靠拢是可能的范围,并且在时间点处可操作地提供聚焦伺服。结果,实现聚集伺服操作,其中通过此聚焦伺服操作,激光焦点保持在聚焦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盘1有可能具有双层结构,包括在上文中所描述的层0和层1。
然而,为了对于层0执行记录或再现,激光光束必须是有条件的,以致被聚焦在层0上。另一方面,为了对于层1执行记录或再现,激光光束必须是有条件的,以致被聚焦在层1上。
通过聚焦跳动操作执行在层0和1之间的聚焦位置的移动。
执行聚焦跳动操作,以致当激光光束处于在一个层上的聚焦状态时,不起作用地提供聚焦伺服,并且强迫地移动物镜到另一个层直至达到聚焦牵引范围内的位置(直到观察到S形状曲线),并且在定时点处时刻,可操作地提供聚焦伺服。
伺服控制部分10进一步地提供旋转驱动信号到主轴电动机激励电路7,其中此信号响应旋转误差信号SPE而产生。响应旋转驱动信号,主轴电动机激励电路7把例如三相驱动信号应用到主轴电动机2,以便旋转主轴电动机2。伺服控制部分10响应来自控制器12的旋转驱动/停止控制信号而进一步产生旋转驱动信号,以致主轴电动机激励电路7也执行此操作如主轴电动机2的起动、停止、加速和减速。
伺服控制部分10响应控制器12的存取执行控制或者所获得的滑动误差信号,进一步产生滑动驱动信号作为例如跟踪误差信号TE的低频带成分,并且把滑动驱动信号提供给滑动激励电路5。滑动激励电路5响应该滑动驱动信号而驱动滑动驱动部分4。虽然没有显示,但是滑动驱动部分4包括一个机构,此机构包括用于支撑光学拾取器3的主轴、螺纹马达、传动齿轮机构等,并且当滑动激励电路5响应滑动驱动信号而驱动滑动驱动部分4的时候,执行光学拾取器3的必要的滑动。
2-2.会话结束处理
在本具体实施方式的盘驱动装置中,当如上所述的此层间折回出现的时候,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被记录在盘1上。
例如在会话结束之前或者当盘1弹出而此时会话结束并没有执行的时候,执行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的记录。
首先,描述在会话结束处理中的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的处理。
图15表示通过控制器12执行的作为会话结束处理的处理。
例如,当以如图9A所示的方式记录用户数据之后响应来自主机装置的指令而执行会话结束处理的时候,或者当在如图10中所述此多重会话记录中接收来自主机装置的结束某一会话的指令的时候,执行图15的会话结束处理。在此应当注意,在下面描述中,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被记录到SDCB的字节位置D42至D45。
参考图15,如果从主机装置中传出会话结束指令(会话结束命令),那么在图15的步骤F101中,控制器12辨别会话结束是必要的,然后前进到步骤F102的处理。
在步骤F102中,控制器12辨别会话结束指令对象的会话是否跨越记录层地被记录。
如果辨别到会话没有跨越记录层地被记录,那么控制器12前进到步骤F104的处理,在此步骤中控制器12把所有的零数据写入图11中所示的SDCB的字节位置D42至D45。换句话说,控制器12把包括所有零数据的SDCB写入字节位置D42至D45,从而更新SDCB。
另一方面,如果控制器12辨别到会话是跨越记录层地被记录,那么处理前进到步骤F103,在此步骤中,控制器12把实际折回点的地址,也就是说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记录到图11的SDCB的字节位置D42至D45。总而言之,具有层间折回位置信息值的SDCB被写入字节位置D42至D45,从而更新SDCB。
应当注意,由于盘驱动装置(控制器12)本身执行把数据写到盘1上,所以在会话期间获得是否执行层间折回,其中此会话当前处于开启状态,除此之外,在其中执行层间折回的情况下,获得折回位置的地址。所以,盘驱动装置可以执行在步骤F102至F104中的处理。
此后,处理前进到步骤F105,在此步骤中控制器12实际地执行数据写入作为会话结束处理。
应当注意,在单一会话记录中,处理中的在步骤F103至F105时的写入,也就是说,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的记录和会话结束的记录,以例如图9B中所示的方式在导入区域和导出区域中被执行。
另一方面,为了结束在多重会话记录中的第一会话,在步骤F103至F105中的写入在会话的导入区域和结束区域中被执行。
此外,为了结束在多重会话记录中的最后的会话,在步骤F103至F105中的写入在会话的引入区域和导出区域中被执行。
此外,为了结束在多重会话记录中的中间会话,在步骤F103至F105中的写入在会话的引入区域和结束区域中被执行。
在此方式中,如果在会话结束之前,在会话期间执行层间折回,那么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被记录到在会话中的SDCB,从而消除根据图10在上文中所描述的缺陷。
应当注意,虽然在步骤F102中辨别会话是否跨越记录层,但是当在多重会话记录中的层0的会话中,数据记录达到最大记录范围(图1的数据区的最后末端)的时候,处理也适合于前进到步骤F103。具体地,当记录下一个会话时,必定执行对于层1的记录,并且由于会话的边界变成层间折回点,所以适合于在盘上记录位置作为层间折回位置。
此外,虽然如上所述,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被记录在SDCB的字节位置D42至D45处,但是在SDCB中的会话项目类型3(层项目)被用于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的情况下,也类似地应用图15的处理。
2-3.弹出之前的处理
现在,参考图16描述弹出之前的处理。
例如当用执行盘驱动装置的弹出装置以便卸载盘1,同时没有会话结束指令从主机装置中发出的时候,执行在图16中所描述的处理。换句话说,当用户想卸载盘1而没有执行会话结束操作的时候,执行此处理。
如果在步骤F201中检测出盘需要卸载,那么控制器12的处理前进到步骤F202。
盘卸载要求可能是从主机装置发送到盘驱动装置的弹出命令,或者是通过用户对提供于盘驱动装置上的弹出按钮进行的按压操作。
当响应盘卸载要求,处理前进到步骤F202的时候,控制器12辨别仍然没有结束的会话是否保持在盘1上。如果仍然没有结束的会话保持在盘1上,那么控制器12辨别所记录的数据是否跨越记录层。
如果数据没有跨越记录层地被记录,那么处理前进到步骤F204,在此步骤中控制器12执行盘的卸载控制。换句话说,盘1被卸载,同时盘1处于会话开启状态。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F202中辨别到数据以跨越记录层地被记录,那么处理前进到步骤F203。
在步骤F203中,控制器12仅更新在会话中的SDCB而不执行会话结束操作。具体地,控制器12记录SDCB,其中在此SDCB中实际折回点的地址,也就是说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被记录在图11中所描述的字节位置D42至D45,从而更新SDCB。
然后,在步骤F204中,控制器12执行盘的卸载处理,此后结束处理。总而言之,虽然会话保持在开启状态,但是保留被记录其上的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盘1被卸载。
应当注意,在单一会话记录中或者当发出弹出要求同时在多重会话记录中,第一会话保持开启的时候,在步骤F203中执行的写入,也就是说,在导入区域的识别区中执行用于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记录的SDCB更新。
此外,当发出弹出要求,同时在多重会话记录中来自第二和连续会话之间的某一会话保持开启的时候,在步骤F203中执行的写入,那就是说,在会话的引入区域中的识别区中执行用于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的SDCB更新。
在可记录类型DVD系统中的格式中,规定当更新DCB(包括SDCB)的时候,用于置换的另一个DCB紧靠在最近记录的DCB被记录。此外,规定如果存在具有相同内容描述符的多个DCB,那么只有具有最高地址的一个DCB是有效的。
因此,即使对于一次写入介质,在会话结束之前的导入区域或者引入区域内部更新SDCB是没有问题的。
在此方式中,如果在弹出之前,在处于开启状态的会话期间执行层间折回,那么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被记录到会话中的SDCB,并且消除根据图9在上文中所描述的缺陷。
应当注意,虽然在步骤F202中辨别不处于结束状态的会话是否跨越记录层,但是当不管多重会话记录或单一会话记录,不处于结束状态的层0的会话的数据记录达到最大记录范围(图1的数据区的最后末端)的时候,进一步适合于处理前进到步骤F203。具体地,当执行对于会话的附加记录或者当会话结束并且记录下一个会话时,必定执行对于层1的记录,并且由于会话的边界变成层间折回点,所以适合于在盘上记录位置作为层间折回位置。
此外,虽然如上所述,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被记录在SDCB的字节位置D42至D45处,但是在SDCB中的会话项目类型3(层项目)被用于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的情况下,也类似地应用图16的处理。
2-4.在层间折回出现之前,对SDCB的更新处理
现在,参考图17描述在层间折回出现之前的SDCB更新处理。
SDCB更新处理是一个在记录操作期间记录SDCB的处理,其中此SDCB包括在一个时间点处的层间折回位置信息,其中在此时间处出现记录点从层0移动到层1。
应当注意,以下描述指示一个实例,其中在此实例中SDCB的会话项目类型3被用于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
在数据记录期间,在图17的步骤F301中,作为一个关于更新SDCB的处理,控制器12监控片段末端的确定。
如上文中所描述的,作为数据记录在数据区中的结果,有必要在一个片段的记录完成时的时间点处更新SDCB。所以,在步骤F301中的判别是在片段记录完成时,SDCB更新定时的管理。
然后在步骤F302中,监控层间折回的出现。换句话说,监控记录操作从层0前进到层1。应当注意,层间折回不但在记录操作达到层0的最大记录范围(图1的数据区的最后末端)的时候有可能出现,而且在达到最大记录范围之前结束在层0上的记录并且记录操作前进到层1的时候有可能出现。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执行层间折回依靠一个应用,其中从此应用中发出盘驱动装置操作的指令。
如果在步骤F302中辨别到干扰折回在记录操作期间出现,那么控制器12把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F303,在此前步骤中控制器12更新SDCB,以致增加会话项目类型3(层项目)。层项目(参照图12C)包括作为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的地址。
参考图18和13(a)至13(c),对如上所述的处理进行如下描述。
如图18所示,假定早已经在某一会话中形成片段Frag#1和Frag#2,并且此外片段Frag#3被当前记录在层0上。
在记录片段Frag#3之前的时间点处,已经记录在图13B中所示的SDCBs#1和#2,并且SDCB#2是有效的。
在一时间点处作出在步骤F302中的判别层间折回的出现,例如当片段Frag#3的数据记录达到图18的层间折回点(并且此数据记录将随后开始被连续记录在层1上)的时候。在此时间点处,仍然没有完成片段Frag#3的记录。
此时,在步骤F303中,控制器12的处理记录包括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的SDCB。例如,记录图13B的SDCB#3。
SDCB#3是最新有效的SDCB,作为会话项目,它包括相当于片段Frag#1和Frag#2的片段项目,和在其中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的层项目。
应当注意,在控制器12的处理前进到步骤F302或F303的时间点处,仍然没有完成片段的记录。所以,进一步继续片段的记录。
例如,如果假定还在层1上执行段Frag#3的记录,那么如图18中所示完成此记录,然后控制器12的处理从步骤F301前进到步骤F304。
在步骤F304中,辨别当前片段的最后末端是否是层0的最后末端,并且依靠判别对控制器12的处理进行分支。
如果在图18的实例中记录Frag#3,那么由于片段Frag#3的最后末端不是层0的最后末端,那么处理前进到步骤F306。
在步骤F306中,控制器12根据片段记录的结束来执行SDCB的更新。具体地,在图18的实例中,控制器12更新SDCB,以致增加对应的会话项目类型1(片段项目)到片段Frag#3。例如,控制器12写图13B的SDCB#4。
在图18和13A至13C的实例中,在步骤F306中写入的SDCB变成最新有效的SDCB,其中在此SDCB中,包括相当于片段Frag#1、Frag#2和Frag#3的片段项目和在其中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的层项目,作为会话项目。
应当注意,其中在步骤F304中片段的最后末端被辨别作层0的最后末端的情况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其中随后执行对会话进行附加记录(下一片段的记录))的情况,或者是另一种情况,其中会话被结束并且记录下一个会话的情况,并且在此两种情况中,在层1上不可避免地执行随后的记录。
总而言之,在当前实例中,在如上所述的步骤F303和F306中,层间折回的出现和片段记录的完成这两者被确定作为SDCB更新时间,并且其中片段的最后末端变成层0的最后末端的情况是这样一种情况,其中通过层间折回出现的SDCB更新时间和通过片段记录完成的SDCB更新时间变成彼此一致。
在这一情况下,控制器12的处理前进到步骤F305,其中控制器12执行SDCB的更新。然而,在这一情况下,控制器12更新SDCB,以致增加对应于当前片段的会话项目类型1(片段项目)和会话项目类型3(层项目),其中在此会话项目类型3中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
应当注意,在单一会话记录中执行图17的处理或者在多重会话记录中的第一会话中的记录之前执行图17的处理的情况下,对于在导入区域中的识别区,执行在步骤F303、F305和F306中执行的SDCB的记录。
另一方面,在来自多重会话记录中的第二和随后会话中的某一会话中的记录之前执行图17的处理的情况下,对于在会话引入区域中的识别区,执行在步骤F303、F305和F306中执行的SDCB的记录。
在图17处理的实例中,当记录点从记录层的一个到另一个的时候,在SDCB中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
总而言之,层间折回和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记录之间的时间间隔被最短化。在此方式中时间间隔被最短化对于确保层间折回位置是最可靠的。这是因为,即使在随后的会话结束或者执行弹出之前的期间内出现供电中断等现象,在盘1上层间折回位置信息也是可靠的。
应当注意,由于在图17的处理过程中,在当完成在层0上记录用户数据并且然后开始用户数据记录在层1上的时候的时间点处更新SDCB,在记录操作中,附加要求用户数据记录的中断和光学拾取器3的存取。如果情况是附加要求不可以获得,那么使得图15或16的处理可以被合适地执行。
顺便地,当结合一实例描述图17的处理实例的时候,在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被记录到SDCB的字节位置D42至D45的情况下,图17的处理实例也被采用,其中在此一实例中,在SDCB中的会话项目类型3(层项目)被用于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
3.修改方案
当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描述如上的时候,对于本发明来说各种修改和应用是可能的。
当如上所述,在会话结束处理之前的此特定时间处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的时候,在弹出之前和层间折回出现之前,在其它不同的时间处也可以执行。
例如,响应来自主机装置的命令,层间折回位置信息可以被记录。作为来自主机的命令,在用户数据记录之前或者期间,可以发出一个命令,其中此命令指定一特定地址作为层间折回地址。如果通过刚刚描述的此命令来指定层间折回地址,那么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的记录(例如在上文中所述步骤F103、F203、F303或F305中的处理)可以在预定时间点处被执行。当然,在用户数据记录之前或者期间发送如上所述的命令并且响应此命令执行层间折回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参考图17如上所述的处理,以便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
然而,作为来自主机的命令,具有另外的可能来产生用于直接指示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记录的命令。总而言之,不但此命令用于″指定层间折回位置″,而且此命令用于″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响应用于″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的命令,控制器12可以执行,例如在图15的步骤F102至F104中的处理或者在图16的步骤F202至F203中的处理。
同时响应在上述情况中的来自主机装置的关于层间折回的指令,有可能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
在图15、16和17中所述的处理和响应来自如上所述主机装置的指令而执行的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的记录过程可以被类似地应用到相对轨道路径盘和平行轨道路径盘。
此外,在上面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当DVD+R作为双层可记录DVD类型盘的时候,以DVD-R、DVD+RW、DVD-RW和DVD-RAM形式的双层盘也可以类似地适合用于记录如上所述的层间折回位置信息。
此外,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被记录其中的区域并不被限制在SDCB的字节位置D42至D45或会话项目的区域,而是可以被设定到任何适当的位置。具体地,区域可以被设定在SDCB内部,或者可以是其它区域。此外,层间折回位置信息并不被限制在4个字节或3个字节的信息。
例如,DVD-R/RW具有被称作RMD(记录管理数据)的区域,并且层间折回位置信息可以被记录在从RMD的Field13至Field14的此区域中。
此外,不但把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记录在DVD类型的盘上是有效的,而且把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记录在具有多个记录层的各种其它记录介质上也是有效的,,例如CD类型盘的其它类型盘和蓝色光线圆盘式盘和除了盘介质之外的各种介质。在如上所述的此记录介质中,根据使用其中的数据格式,记录区域可以被适当地确定。
此外,在如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盘是双层盘,自然地本发明也可以被适当地应用于具有三层或更多记录层的其它记录介质。
当使用特定术语已经描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的时候,此描述仅仅是用于说明性的目的,并且只有不违背以下权利要求的精神或范围,可以进行改变和变化。
Claims (15)
1.一种记录介质,包括:
数据可以被写入的多个记录层;
每一所述记录层具有:一个数据区域,其中主数据将被记录其中或者从其中再现主数据,一个在前区域,它形成在所述数据区域之前的位置上,和在所述数据区域之后的末端区域,
所述记录介质具有一个区域,根据在某一个所述记录层上的记录达到最大记录范围,或者数据记录从某一个所述记录层进入到下一个所述记录层的事实,表示数据记录要到达位置的层间折回位置信息将被记录在该区域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其中,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的区域设置在数据区域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其中,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的区域,设置在所述在前区域或所述末端区域中。
4.一种用于记录介质的记录装置,其中此记录介质包括数据可以被写入的多个记录层,并且每一个记录层具有:一个数据区域,其中主数据将被记录其中或者从其中再现主数据,一个在前区域,它被形成在所述数据区域之前的位置上,和一个在所述数据区域之后的末端区域,此记录装置包括:
用于把信息记录在任何记录层上的记录块;和
一控制块,在使用所述记录块的记录操作中,当某一所述记录层上的记录达到最大记录范围,或者数据记录从某一个所述记录层进入到下一个所述记录层的时候,用于控制所述记录块把表示数据记录要到达位置的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记录到记录介质上的预定区域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当通过所述记录块的记录操作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某一会话将要结束的时候,如果在会话中执行数据记录从某一记录层前进到下一记录层,那么所述控制块控制所述记录块,以便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当在其上通过所述记录介质已经执行记录操作的记录介质将要被卸载的时候,如果在仍然没有结束的记录介质上的某一会话中执行数据记录从某一记录层前进到下一记录层,那么所述控制块控制所述记录块,以便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当执行通过所述记录块的记录操作的数据记录从某一记录层前进到下一记录层的时候,那么所述控制块控制所述记录块,以便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块响应来自外部主机装置的指令,控制所述记录块,以便记录层间折回位置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块控制所述记录块,以便把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记录到记录介质的数据区域中的预定区域,其中会话的管理信息将被记录到此记录介质中。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块控制所述记录块,以便把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记录到记录介质的在前区域或末端区域的预定区域,其中会话的管理信息将被记录到此记录介质中。
11.一种用于在记录介质上记录的记录方法,其中此记录介质包括数据可以被写入的多个记录层,并且每一个记录层具有一个数据区域,其中主数据将被记录其中或者从其中再现主数据,一个在前区域,它被形成在所述数据区域之前的位置上,和一个在所述数据区域之后的末端区域,此记录方法包括:
把信息记录在任何记录层上的步骤;和
一控制步骤,根据在记录步骤中,某一记录层上的记录达到最大记录范围,或者数据记录从某一个记录层进入到下一个记录层的事实,以便把表示数据记录要到达位置的层间折回位置信息记录到记录介质上的预定区域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记录方法,其中如果执行控制步骤,那么当通过记录步骤在记录介质上形成的某一会话将要结束的时候,在会话中执行数据记录从某一记录层前进到下一记录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记录方法,其中如果执行控制步骤,那么当在其上通过记录步骤已经执行记录操作的记录介质将要被卸载的时候,在仍然没有结束的记录介质上的一会话中执行数据记录从某一记录层前进到下一记录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记录方法,其中当通过在记录步骤中的记录操作,执行数据记录一记录层前进到下一记录层的时候,执行控制步骤。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记录方法,其中响应来自外部主机装置的指令,执行控制步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132738 | 2003-05-12 | ||
JP132738/2003 | 2003-05-12 | ||
JP2003294262A JP4633346B2 (ja) | 2003-05-12 | 2003-08-18 | 記録媒体、記録装置、記録方法 |
JP294262/2003 | 2003-08-1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74053A true CN1574053A (zh) | 2005-02-02 |
CN1574053B CN1574053B (zh) | 2012-06-27 |
Family
ID=33032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410063984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574053B (zh) | 2003-05-12 | 2004-05-12 | 记录介质、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7423952B2 (zh) |
EP (1) | EP1477983A1 (zh) |
JP (1) | JP4633346B2 (zh) |
KR (1) | KR101067008B1 (zh) |
CN (1) | CN1574053B (zh) |
TW (1) | TWI284892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00208A (zh) * | 2011-09-16 | 2013-03-27 | 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 具有替换区域的介质及其记录装置与记录方法 |
CN112543973A (zh) * | 2018-08-09 | 2021-03-23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信息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94243B1 (ja) * | 2003-03-25 | 2004-11-2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光情報記録方法、光情報記録装置、情報処理装置、光情報記録媒体 |
JP2005025846A (ja) * | 2003-07-01 | 2005-01-2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マルチセッションディスクの音声サーチ制御装置、音声サーチ制御方法、音声サーチ制御用記録媒体および音声サーチ制御用プログラム |
US7529163B2 (en) | 2004-01-20 | 2009-05-05 | Pioneer Corporation |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
KR100677114B1 (ko) * | 2004-04-27 | 2007-02-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정보 저장 매체, 이 정보 저장 매체의 데이터 기록/재생방법 및 장치 |
JP2005346785A (ja) * | 2004-06-01 | 2005-12-15 | Ricoh Co Ltd | 記録方法、情報記録媒体、再生方法、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情報再生装置 |
US7746754B2 (en) * | 2004-06-14 | 2010-06-2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of allocating areas in optical disc, data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adopting the same, and optical disc therefor |
KR100667755B1 (ko) * | 2004-06-23 | 2007-01-1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복수의 기록층을 구비한 광 디스크, 데이터 기록 방법 및그 장치 |
JP2006040377A (ja) * | 2004-07-26 | 2006-02-09 | Toshiba Corp | 光ディスク、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記録方法 |
EP1796091B9 (en) * | 2004-09-17 | 2013-06-12 | Pioneer Corporation |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and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
KR100895633B1 (ko) * | 2004-10-04 | 2009-05-07 | 파이오니아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정보 기록 장치 및 정보 기록 방법과, 컴퓨터 프로그램이 기록된 기록매체 |
KR100667764B1 (ko) * | 2004-10-08 | 2007-01-1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 기록 매체, 기록/재생 방법 및 기록/재생 장치 |
KR100667766B1 (ko) * | 2004-10-23 | 2007-01-1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정보 저장 매체, 기록/재생 장치 및 기록/재생 방법 |
JP4042866B2 (ja) | 2005-01-06 | 2008-02-06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TWI345778B (en) * | 2005-01-14 | 2011-07-21 | Pioneer Corp |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thod |
JP4575211B2 (ja) * | 2005-03-31 | 2010-11-04 | 株式会社東芝 | 記憶媒体、再生方法及び記録方法 |
JP2008542972A (ja) * | 2005-06-09 | 2008-11-27 |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 多層光ディスクに情報を記録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
KR20080019277A (ko) * | 2005-06-09 | 2008-03-03 |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 다층 광 디스크에 정보 기록방법 및 장치 |
JP2007080367A (ja) * | 2005-09-13 | 2007-03-29 | Toshiba Corp | 情報記憶媒体、情報記録方法、および情報再生装置 |
KR101304571B1 (ko) | 2006-02-24 | 2013-09-0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 디스크 재생 장치 및 방법 |
WO2007130162A1 (en) * | 2006-04-12 | 2007-11-15 | Thomson Licensing | High-speed multi-layer optical disc recording |
KR100823262B1 (ko) * | 2006-05-04 | 2008-04-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 기록 매체, 그 기록/재생 방법 및 장치 |
TWI335591B (en) * | 2006-11-30 | 2011-01-01 | Quanta Storage Inc | Backup method of record information and method for reading the same |
JP2008243305A (ja) * | 2007-03-28 | 2008-10-09 | Tdk Corp | 情報記録方法、情報記録装置 |
KR101453296B1 (ko) | 2008-01-10 | 2014-10-2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정보 저장 매체, 기록/재생 장치 및 기록/재생 방법 |
JP6007613B2 (ja) * | 2012-06-22 | 2016-10-1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記録管理装置、記録管理方法、プログラム |
WO2015177955A1 (ja) * | 2014-05-20 | 2015-11-26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情報記録方法、情報記録装置、および情報記録媒体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71441A (en) * | 1992-01-24 | 1995-11-28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 CD player capable of playing back partially recorded CD |
CA2164081A1 (en) | 1994-11-30 | 1996-05-31 | Makoto Kawamura | Data recording medium and record/playback apparatus using the data recording medium |
JPH08212561A (ja) | 1994-11-30 | 1996-08-20 | Sony Corp | データ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データ記録媒体を使用する記録/再生装置 |
JP3413684B2 (ja) | 1994-12-16 | 2003-06-03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多層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および方法 |
JP2871534B2 (ja) * | 1995-06-26 | 1999-03-17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ディジタル信号記録方法、ディスク再生装置、及び、ディスク再生方法 |
JP3546549B2 (ja) | 1995-08-04 | 2004-07-2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光学式ディスク駆動装置および方法 |
US5682372A (en) | 1995-08-22 | 1997-10-28 | Sony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laying back multilayer disk |
CN1110037C (zh) * | 1995-10-19 | 2003-05-28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信息记录媒体、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JP3707137B2 (ja) * | 1996-07-04 | 2005-10-1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記録媒体、再生装置 |
JPH10134360A (ja) | 1996-10-29 | 1998-05-22 | Sony Corp | 再生装置および方法 |
JP3557846B2 (ja) | 1997-04-22 | 2004-08-2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フォーカスサーボ装置及びフォーカスサーボ制御方法 |
JPH1131357A (ja) | 1997-07-08 | 1999-02-02 | Pioneer Electron Corp | 情報データの記録方法 |
JP3991483B2 (ja) | 1999-01-08 | 2007-10-1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
JP2000251271A (ja) | 1999-02-25 | 2000-09-14 | Sony Corp |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
JP2000293947A (ja) | 1999-04-08 | 2000-10-2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方法 |
EP1207527A1 (en) * | 2000-11-17 | 2002-05-22 | Deutsche Thomson-Brandt Gmbh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main parameter values of a storage medium that are required for replaying said storage medium |
JP2002279626A (ja) | 2001-03-22 | 2002-09-27 | Toshiba Corp | 情報記録媒体、記録方法及び記録再生装置 |
US6801494B2 (en) | 2001-10-31 | 2004-10-05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Multiple sections for dual-layer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
KR100976083B1 (ko) * | 2002-01-22 | 2010-08-16 |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 다층 정보 기록 매체, 정보 재생 방법 및 프로그램 |
EP1512141A4 (en) * | 2002-06-07 | 2009-11-11 | Lg Electronics Inc | HIGH DENSITY MULTILAYER OPTICAL DISK, METHOD FOR RECORDING DATA THEREWITH LAYERED LAYER PROCESS,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FREE AREAS OF THE DISK |
JP2004310972A (ja) * | 2003-03-25 | 2004-11-04 | Ricoh Co Ltd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記録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記録方法、情報記録用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
JP3584033B1 (ja) | 2003-03-25 | 2004-11-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情報記録方法、情報記録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
JP4083780B2 (ja) | 2003-03-25 | 2008-04-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情報記録システム |
JP4728750B2 (ja) | 2003-03-25 | 2011-07-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情報記録方法 |
-
2003
- 2003-08-18 JP JP2003294262A patent/JP463334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
- 2004-04-30 US US10/834,996 patent/US742395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5-07 EP EP04010935A patent/EP1477983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4-05-11 KR KR1020040032949A patent/KR101067008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05-12 TW TW093113336A patent/TWI284892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05-12 CN CN2004100639844A patent/CN157405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08-01 US US12/184,656 patent/US2008029282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0
- 2010-06-15 US US12/815,992 patent/US794063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00208A (zh) * | 2011-09-16 | 2013-03-27 | 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 具有替换区域的介质及其记录装置与记录方法 |
CN112543973A (zh) * | 2018-08-09 | 2021-03-23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信息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
US11545179B2 (en) | 2018-08-09 | 2023-01-03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having multiple recording layer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511240A (en) | 2005-03-16 |
KR101067008B1 (ko) | 2011-09-22 |
US7423952B2 (en) | 2008-09-09 |
CN1574053B (zh) | 2012-06-27 |
US7940636B2 (en) | 2011-05-10 |
US20080292829A1 (en) | 2008-11-27 |
US20100254252A1 (en) | 2010-10-07 |
JP2004362726A (ja) | 2004-12-24 |
JP4633346B2 (ja) | 2011-02-16 |
US20040264322A1 (en) | 2004-12-30 |
TWI284892B (en) | 2007-08-01 |
EP1477983A1 (en) | 2004-11-17 |
KR20040097914A (ko) | 2004-11-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574053A (zh) | 记录介质、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 |
CN1094630C (zh) | 具有多个管理区的信息记录盘的写入管理方法 | |
CN1157732C (zh) | 记录媒体、记录设备和读出设备 | |
CN1258764C (zh) | 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 |
CN1179353C (zh) | 盘驱动装置以及盘格式化方法 | |
CN1079974C (zh) | 带有替换区的信息记录盘 | |
CN1941142A (zh) | 光学记录介质、记录/再现装置、记录方法和记录/再现方法 | |
CN1112701C (zh) | 光盘记录方法、再现设备和再现方法 | |
CN1310243C (zh) | 记录信息的装置和方法 | |
CN1311452C (zh) | 光记录介质及其记录方法 | |
CN1293560C (zh) | 记录信息的装置和方法 | |
CN1666268A (zh) | 盘形记录介质、盘驱动设备和盘生产方法 | |
CN1685426A (zh) | 记录介质、记录装置、重放装置、记录方法和重放方法 | |
CN1605097A (zh) | 光学记录介质以及用于该记录介质的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 |
CN1643599A (zh) | 多层信息记录介质、再现装置、记录装置、再现方法和记录方法 | |
CN1577579A (zh) | 存储介质、记录/再现装置以及记录/再现方法 | |
CN1303596C (zh) | 光记录/再现装置和焦点控制方法 | |
CN1701376A (zh) | 记录和/或重现方法和装置 | |
CN1290093C (zh) | 记录和再现装置以及记录和再现方法 | |
CN1554092A (zh) | 盘形记录介质、记录方法和盘片驱动设备 | |
CN1318834A (zh) | 记录介质、记录设备和读出设备 | |
CN1244092C (zh) | 光记录设备与激光功率控制方法 | |
CN1779837A (zh) | 替换处理方法、记录装置和记录系统 | |
CN1913007A (zh)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及信息记录方法 | |
CN1299267C (zh) | 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27 Termination date: 20150512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