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32233A - 无线lan系统、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程序 - Google Patents
无线lan系统、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程序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432233A CN1432233A CN01810375A CN01810375A CN1432233A CN 1432233 A CN1432233 A CN 1432233A CN 01810375 A CN01810375 A CN 01810375A CN 01810375 A CN01810375 A CN 01810375A CN 1432233 A CN1432233 A CN 143223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
- communicator
- state
- transceiver unit
- su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using different networks or channels, e.g. using out of band cha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0—Master-slave selection or change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1个无线电话线路,在从网络外的电话装置向LAN进行呼叫时,在母通信装置暂时接收该呼叫,在该电话装置和子通信装置可以不中继母通信装置而独立确定经属主局的无线电话通信,并且在属主局侧不需要认证等特别处理的无线LAN系统等,控制各收发信单元5切换导通母通信装置1的收发信单元5并关闭各子通信装置2的收发信单元5的通常时的第1状态,和关闭母通信装置1的收发信单元5并只导通成为控制委托对象的某一台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5的控制委托时的第2状态,在第1状态下产生对某个子通信装置的收信控制委托事由时,通过从母通信装置将许可导通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的收信控制委托信号经各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传达给该子通信装置,切换到第2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网络连接多台电子设备的无线LAN系统中,各电子设备共用1个无线电话线路的基本结构和控制方法等,具体涉及在从网络外的电话装置向LAN进行呼叫时,在母通信装置暂时接收该呼叫,并在该电话装置和子通信装置可以不中继母通信装置而独立确定经属主局的无线电话通信的无线LAN系统的结构和控制方法等。
背景技术
近年,移动通信电话的发展迅速,伴随着通话费用的下调和新设备的出售等,当前是移动通信电话线路(以下,称为无线电话线路)的用户数超过固定电话线路的用户数的状况。因此,一般是用户具有使用无线电话线路的便携式电话机和使用固定电话线路的固定电话两种,分别在房屋内用固定电话进行通信,在外用便携式电话机进行通信。
反映这样的状况,当前有固定电话线路的用户数减少的倾向,希望今后进一步提高移动通信电话线路的使用费用(基本费用和通话费用)、通信速度、通信的可靠性等,若达到与固定电话相同水平,预想不久将来用户使用固定电话线路的必然性会大幅度下降。
另一方面,设想不久将来对很多电子设备(例如电视机、录像机、各种照相机等)附加通信功能,可与服务器装置等收发各种数据,此时考虑对每个电子设备附加使用无线电话线路进行通信的收发信单元。
在此,假设对各种电子设备附加使用无线电话线路的收发信单元时,若对每个电子设备设定不同的无线电话线路,即对每个电子设备赋予不同的电话号码,则会产生用户和属主局管理的电话号码乱、用户负担的无线电话线路的基本费用增加、进而电话号码资源的枯竭等各种问题,所以需要构筑多个电子设备可以共用1个无线电话线路的系统。
为了构筑这样的系统,提出了下述方法,考虑LAN的网络连接,例如在各电子设备安装利用蓝牙(参考日经电子2000年1月17日号p37-44)等的近距离无线通信装置构筑无线LAN,对于来自LAN外的电话装置的呼叫,在该无线LAN内设定唯一无线电话线路的便携式电话机等母通信装置接收并确定通信,在该母通信装置的通信确定状态下,无线LAN内的其它各电子设备(子通信装置)再利用近距离无线装置与母通信装置进行通信,经母通信装置与信源电话装置进行通信。
但该方法中,只有成为母通信装置的便携式电话机直接使用无线电话线路,作为子通信装置的其它电子设备不使用无线电话线路,而是作为中继器利用便携式电话机,只不过是间接连接到无线电话线路。
因此,LAN外的电话装置和子通信装置的通信中,由于母通信装置必需一直是通信连接状态,所以会消耗不必要的电功率。另外,例如在LAN外的电话装置是服务器装置等计算机的情况下,在无线LAN内的电子设备(子通信装置)中接收该计算机发来的图像信息等大容量数据时,作为中继器的便携式电话机(母通信装置)负担的电功率消耗量过大,进而导致当前的便携式电话机的微处理器性能的处理负担过大。
对此,考虑了搭载大容量电池和可处理大容量数据的微处理器,但这样的结构会损坏便携式电话机的携带性,并导致成本大幅度增加,所以不现实。
另外,该方法中,由于作为母通信装置使用便携式电话机,所以为了LAN外的电话装置和电子设备(子通信装置)进行通信,不能移动使用便携式电话机,实际上除了便携式电话机之外,还需要使无线LAN内的各电子设备具有移动通信功能的无线电话线路。
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的无线电话系统利用具有多个基站和1个中央控制局的属主局管理无线电话线路,所以为了使用无线电话线路,需要在基站登记位置。在此,若构成为无线LAN内的多个通信装置分别利用同一电话号码进行位置登记,则在当前的属主局不能处理。因此,为了构筑使用无线电话线路的无线LAN的系统,必需构成为考虑了各通信装置的位置登记问题的结构。
作为用于解决这种问题的一方法,本申请人在之前提出了“电话线路的控制委托系统”(专利申请号2000-122791、专利第3153213号)。将该系统适用于使用无线电话线路的无线LAN时,各子通信装置采用以母通信装置的母ID(例如电话号码“090-1234-5678”)为源生成的子ID(例如电话号码“090-1234-5678-01”、“090-1234-5678-02”、...)分别对基站进行位置登记,经属主局进行通信,所以从母通信装置接受控制委托之后,可以不将母通信装置作为中继器而确定无线电话线路。
但是,上面提出的该系统中,接受控制委托的各子通信装置使用子ID与LAN外的电话装置进行无线电话通信时,属主局需要进行有关子ID和母ID的对应关系的认证,所以在属主局侧(通信企业侧)有承担处理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使用1个无线电话线路,在从网络外的电话装置向LAN进行呼叫时,在母通信装置暂时接收该呼叫,在该电话装置和子通信装置可以不中继母通信装置而独立确定经属主局的无线电话通信,并且在属主局侧不需要认证等特别处理的无线LAN系统的结构、控制方法、控制程序等。
本发明的无线LAN系统的主要结构是在网络内的各电子设备至少具有在网络内的各电子设备间收发无线信号的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和采用无线电话线路进行通信的无线信号的收发信单元,和控制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及收发信单元的控制单元,为了各电子设备共用无线电话线路,各电子设备中的1台成为母通信装置并作为子通信装置统括管辖其它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控制各收发信单元切换导通母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并关闭各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的通常时的第1状态,和关闭母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并只导通成为控制委托对象的某一台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的控制委托时的第2状态,在第1状态下产生对某个子通信装置的收信控制委托事由时,通过从母通信装置将许可导通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的收信控制委托信号经各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传达给该子通信装置,切换到第2状态。
本发明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主要结构是在网络内的各电子设备至少具有在网络内的各电子设备间收发无线信号的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和采用无线电话线路进行通信的无线信号的收发信单元,为了各电子设备共用无线电话线路,各电子设备中的1台成为母通信装置并作为子通信装置统括管辖其它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控制各收发信单元切换导通母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并关闭各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的通常时的第1状态,和关闭母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并只导通成为控制委托对象的某一台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的控制委托时的第2状态,在第1状态下产生对某个子通信装置的收信控制委托事由时,通过从母通信装置将许可导通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的收信控制委托信号经各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传达给该子通信装置,切换到第2状态。
本发明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程序的主要结构是在网络内的各电子设备至少具有在网络内的各电子设备间收发无线信号的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和采用无线电话线路进行通信的无线信号的收发信单元,和控制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及收发信单元的控制单元,为了各电子设备共用无线电话线路,各电子设备中的1台成为母通信装置并作为子通信装置统括管辖其它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控制各收发信单元切换导通母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并关闭各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的通常时的第1状态,和关闭母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并只导通成为控制委托对象的某一台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的控制委托时的第2状态,在第1状态下产生对某个子通信装置的收信控制委托事由时,通过从母通信装置将许可导通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的收信控制委托信号经各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传达给该子通信装置,切换到第2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等的图,表示无线LAN内的各装置在第1状态时的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等的流程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等的图,表示无线LAN内的各装置在第2状态时的图。
图4是说明从母通信装置接受了发信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向网络外的电话装置独立发信时的、系统整体的处理概要的流程图。
图5是说明从母通信装置接受了发信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向网络外的电话装置独立发信时的、系统整体的处理概要的流程图。
图6是说明母通信装置的控制部进行的控制处理概要和发信控制委托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说明在发信控制委托时子通信装置的控制部进行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说明母通信装置进行的收信控制委托处理的流程图,示出在与信源电话装置的通信状态下进行的处理、以及切换第1状态和第2状态的处理。
图9是说明子通信装置进行的收信控制委托时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母通信装置对子通信装置进行发信控制委托时的信号传车等的图。
图11是表示母通信装置对子通信装置进行收信控制委托时的信号传车等的图。
图12是说明对各种电子设备应用了母通信装置和子通信装置的具体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首先,参考图1至图3说明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等。
本发明适用于网络连接多台电子设备,利用无线信号在各电子设备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无线LAN系统。作为用于其中的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在各电子设备具有作为用于在网络内的各电子设备间收发无线信号的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的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和作为采用无线电话线路进行通信的无线信号的收发信单元的收发信部5,和作为控制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及收发信部5的控制单元的控制部6。
在各电子设备具有的各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利用电波或红外线等无线信号在近距离收发各种信号,在无线LAN系统运转时一直成为可与另一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之间收发无线信号的导通状态。
在此,网络内的各电子设备分别具有用于相互识别的识别信息(例如IP地址、MAC地址等),各识别信息分别登记在各电子设备的未图示的存储器等。另外,对于在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收发的信号,通过作为目的地信息包含该识别信息的数据,可以只向特定电子设备传达数据和命令等。另外,通过作为信源信息包含该识别信息数据,可以识别是从哪个电子设备发来的信号。
各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作为表示各通信装置状态的状态信号的收发信单元、以及作为从母通信装置1向子通信装置2传达控制委托信号的单元、进而作为从子通信装置2向母通信装置1传达请求信号的单元工作,以后再具体叙述。
对于在各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收发的无线信号可以采用电波或红外线等。
在各电子设备具有的收发信部5利用无线电话线路发送和接收用于与该无线LAN系统外(网络外)的各种电话装置进行通信的无线信号。
本发明中,以适用于已有的无线电话系统为前提。从而,如图1所示,LAN内的各电子设备的收发信部4经管理无线电话线路的已有的属主局3与网络外的电话装置进行无线电话通信。尽管不作具体说明,但属主局3具有1个中央控制据31和多个基站32(32a~32n),在基站32进行无线电话线路的位置登记处理,在中央控制据31进行无线电话线路的ID(电话号码)管理和电话装置间的线路连接等处理。
各电子设备的控制部6基于控制程序,一边进行各种处理一边控制本机的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和收发信部5。以后具体说明控制部6的控制内容。
另外,没有图示,为了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和收发信部5工作的设定和用户方便等,在各电子设备作为用户接口设置有向控制部6提供操作输入信号的电键开关等操作输入部及显示电子设备状态等的LCD等显示部。这些操作输入部和显示部也可以是使用附随在电子设备的电键开关和LCD等的结构,也可以是使用遥控等可远程操作的结构。
另外,由于本发明是以网络连接上述各种电子设备(电视机、摄像机、个人计算机、各种家用电器等)为前提,所以具有用于实现该电子设备具有的各功能的各种单元。
本发明中,网络内的多台电子设备中的1台成为母通信装置1,为了在各电子设备共用1个无线电话线路,作为子通信装置2(2A、2B、2C、...2n)统括管辖其它各电子设备。另外,各子通信装置2基于从母通信装置1的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发来的控制委托信号,暂时利用无线电话线路。
更具体说来,本发明是在网络内设定了1个无线电话线路的结构,因此,至少在母通信装置1内的未图示的存储器存储由收发信部5使用无线电话线路的ID(电话号码)。
另外,各子通信装置2通过通常关闭收发信部5,用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接收母通信装置1发给本机的控制委托信号,导通收发信部5并成为可利用无线电话线路的状态。即,控制委托信号是许可导通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部5的信号,以后说明其具体内容。
在此,所谓收发信部5的“关闭”是收发信部5至少禁止位置登记用的无线信号的输出的状态,例如可以通过禁止向收发信部5提供电源来实现。另一方面,所谓收发信部5的“导通”是解除位置登记用的无线信号的禁止输出,可利用无线电话线路的状态。收发信部5的关闭和导通的意义在各子通信装置2和母通信装置1公用。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大致分为由收发信部5利用无线电话线路的ID(电话号码)一直只存储在母通信装置1内的存储器、没有存储在子通信装置2的存储器的情况和,在各子通信装置1、2的存储器一直存储了同一ID(电话号码)的情况,但以下实施例说明ID只一直存储在母通信装置1内的存储器的情况。
接着,参考图2的流程图具体说明控制例,无线LAN系统的初始状态和通常状态下,控制各收发信部5,以便只有母通信装置1的收发信部5成为导通,各子通信装置2的收发信部5都成为关闭(步骤S1)。
为了成为该状态,母通信装置1控制经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关闭网络内的各子通信装置2的收发信部5,或在各子通信装置2侧控制到接收控制委托信号为止自主关闭本机的收发信部5。
以下实施例说明考虑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的通信故障等,在各子通信装置2侧控制到接收控制委托信号为止自主关闭本机的收发信部5时的控制例。
在图1所示的状态(第1状态)下,只有母通信装置1的收发信部5成为导通,对上述属主局3的基站32(图1中基站32b)进行位置登记,只在母通信装置1与网络外的非特定电话装置进行收发信。
在该第1状态下,母通信装置1在控制部6判断有无产生向各子通信装置2(2A~2n)内的规定的1台子通信装置的控制委托事由(步骤S2),在判断为产生了控制委托事由时,从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向该子通信装置发送控制委托信号,以便切换成关闭本机的收发信部5,只导通各子通信装置内的规定的1台子通信装置2的收发信部5的第2状态(步骤S3)。
在此,控制委托事由的产生时期在第1状态下大致分为等待母通信装置1的收发信时产生(后述的发信控制委托时)和、在母通信装置1和网络外的非特定电话装置间通信时产生(后述的收信控制委托时)。
图3示出第2状态的各通信装置1、2的状态。如图3所示,在第2状态下,只有从母通信装置1接收了控制委托信号的1台子通信装置2(图3中子通信装置2A)的收发信部5成为导通,对上述属主局3的基站32b进行位置登记,只在该子通信装置2A与LAN外的非特定电话装置进行收发信。
在该第2状态下,监视有无产生有关进行了控制委托的1台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委托结束事由(步骤S4),在产生了控制委托事由时,在母通信装置1和该子通信装置2进行用于切换成图1所示的第1状态的控制处理(步骤S5)。另外,以后说明控制委托结束事由的具体例。
作为步骤S5的从第2状态返回到第1状态的控制包括使成为控制委托对象的子通信装置2的收发信部5从导通切换成关闭的控制处理,和母通信装置1检测知道收发信部5关闭的处理,和使母通信装置1的收发信部5从关闭切换成导通的控制处理。
像这样,本发明通过控制各收发信单元5切换导通母通信装置1的收发信部5并关闭各子通信装置2的收发信部5的通常时的第1状态,和伴随着产生对某一子通信装置的控制委托事由而关闭母通信装置1的收发信部5并只导通规定的1台子通信装置2的收发信部5的控制委托时的第2状态,由于一直只有1台通信装置的收发信部5导通,所以各通信装置1、2可以共用1个无线电话线路,并可以避免同时使用,不需要属主局3侧(通信企业侧)的认证等特别处理,可以解决有关位置登记的问题。
下面,参考图4至图12具体说明应用了本发明的无线LAN系统的具体的控制内容等。
首先,从上述的控制委托事由的产生时期(图2的步骤S2)和接受了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的通信形态的观点,可以大致分为在第1状态下,在母通信装置1的收发信待机中,某个子通信装置2接受控制委托成为第2状态,在该子通信装置2向LAN外的电话装置发信的情况和、在第1状态下,在母通信装置1和网络外的非特定电话装置之间通信时,某个子通信装置2接受控制委托成为第2状态,在该电话装置和该子通信装置2确定通信的情况。从而,为了说明方便和由于控制内容不同等,将前者的控制委托称为发信控制委托,将后者的控制委托称为收信控制委托,以下区别2者进行说明。
图4示出某个子通信装置2从母通信装置1接受控制委托(发信控制委托),向LAN外的电话装置发信时的系统整体的处理概要。此时,在只有母通信装置1的收发信部5导通的第1状态(步骤S1)下,母通信装置1的控制部6监视在母通信装置1的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接收来自某个子通信装置2的请求发信控制委托的请求信号(步骤S2A),一接收请求信号,就作为产生了图2的步骤S2所述的控制委托事由(发信控制委托事由),从母通信装置1的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向该子通信装置2发送发信控制委托信号,同时控制母通信装置1的收发信部5关闭(步骤S3A)。
在此,在请求信号包含例如表示上述的MAC地址等目的地信息和信源信息,表示请求发信控制委托的信号等。
另外,在发信控制委托信号中包含例如上述的MAC地址等目的地信息、信源信息、母通信装置1的ID(电话号码)信息、导通子通信装置2的收发信部5许可发信的命令等。从而,在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接收了发给本机的发信控制委托信号的子通信装置2导通本机的收发信部5,可以使用基于接收到的ID的无线电话线路。另外,通过分别切换导通和关闭母通信装置1和该子通信装置2的收发信部5,系统整体可以从第1状态切换成第2状态。
在该第2状态下,由于只有成为请求信号的信源的1台子通信装置2的收发信部5导通,对属主局3(图3的基站32b)进行位置登记,所以子通信装置2不中继母通信装置1而可以独立发信,并且,可以避免加大属主局3的处理负担等问题。
接受了发信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2在收发信部5导通、对基站32b进行位置登记时,基于用户对操作输入部的操作等,开始向目的对方电话号码发信。
在此,利用包含在发信控制委托信号中的命令和信息等,可以对接收了发信控制委托信号的子通信装置2的无线电话通信功能进行限制等。
例如,通过作成含有禁止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部5收信的命令的发信控制委托信号,成为只发信的控制委托,在接受了发信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2的发信操作中,在从网络外的非特定电话装置向LAN(向母通信装置的电话号码)有呼叫时,也拒绝接收该呼叫,还可以不妨碍用户的发信操作。
另外,通过作成含有限制子通信装置的发信目的地的命令的发信控制委托信号,可以将子通信装置2的收发信部5的发信目的地限制在规定范围。
例如,在母通信装置1的规定存储器内登记禁止发信的电话号码(例如,通话费用高的国际电话、拨号Q2等),通过在发送发信控制委托信号时包含该电话号码信息和禁止向该电话号码发信的命令,可以使通信装置2不能发信规定电话号码。
在第2状态下,通过监视有无产生有关该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委托结束事由(步骤S4),在判断为产生了控制委托结束事由时,控制返回到上述第1状态(步骤S5),返回到初始状态。
图5示出在网络外的电话装置和母通信装置1采用无线电话线路通信时,某个子通信装置2从母通信装置1接受控制委托(收信控制委托),在该子通信装置2和网络外的电话装置进行通信时的系统整体的处理概要。
此时,在只有母通信装置1的收发信部5导通的第1状态(步骤S1)下,在母通信装置1的收发信部5接收来自网络外的非特定电话装置(信源电话装置)的呼叫(步骤S1A)并开始通信,在与该信源电话装置的通信状态下,母通信装置1的控制部6判断是否接收了用于特定某个子通信装置2的规定信号(步骤S2B)。
该规定信号是用于指定成为收信控制委托对象的子通信装置的触发信号,包括例如表示从信源电话装置发来的子通信装置的ID等信号(以下,称为子ID),和基于信源电话装置的用户和母通信装置1的用户的会话等操作母通信装置1的操作输入部(电键开关等)产生的收信控制委托的操作输入信号等。
在此,母通信装置1对于判断有无接收子ID,监视收发信部5的接收信号,对于判断有无接收操作输入信号,只要监视来自操作输入部的接收信号即可。另外,对于子ID,例如对于子通信装置2A~2n,作为子ID预先分配不同号码(例如01、02、03...),只要将这些各子ID与母通信装置1管理的各子通信装置2A~2n的MAC地址等识别信息对应存储到存储器等即可。
另外,一输入该规定信号,母通信装置1的控制部6就控制作为产生了图2的步骤S2所述的控制委托事由(收信控制委托事由),指定应与信源电话装置确定通信的1台子通信装置(步骤S2C),从母通信装置1的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向特定的1台子通信装置2发送收信控制委托信号,同时关闭本机的收发信部5(步骤S3B)。
在此,在收信控制委托信号中例如包含上述的MAC地址等目的地信息和信源信息、母通信装置1的ID(电话号码)信息、许可导通子通信装置2的收发信部5的命令等。从而,在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接收了发给自己的收信控制委托信号的子通信装置2导通本机的收发信部5,可以基于接收到的ID使用无线电话线路。另外,通过切换导通和关闭母通信装置1和该子通信装置2的收发信部5,系统整体从第1状态切换到第2状态,结束信源电话装置和母通信装置1间的通信。
在该第2状态下,由于只有接收了收信控制委托信号的1台子通信装置2的收发信部5导通,进行对属主局(图3中基站32b)的位置登记,所以从信源电话装置再次向LAN(向母通信装置1的电话号码)进行呼叫时,在子通信装置2的收发信部5可以不中继母通信装置1而直接接收该呼叫,并且,可以避免加大属主局的处理负担等问题。
接收了收信控制委托信号的子通信装置2基于含在收信控制委托信号中的各信息,进行可与信源电话装置确定通信的处理(步骤S3C)。
在此,利用含在收信控制委托信号中的命令和信息等,可以对接收了收信控制委托信号的子通信装置2的无线电话通信功能进行限制等。
例如,通过作成含有禁止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部5发信的命令的收信控制委托信号,成为只收信的控制委托,从信源电话装置再次向LAN(向母通信装置1的电话号码)进行呼叫时,在子通信装置2的收发信部5可以迅速接收该呼叫。
另外,例如通过作成含有信源电话装置的电话号码信息,和只许可接收来自该信源电话装置的呼叫的命令的收信控制委托信号,在接受了收信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2等待收信时,在从LAN外的其它电话装置向LAN有呼叫时,子通信装置2不接收该呼叫,可以不妨碍对信源电话装置的收信待机状态。
另外,通过例如在收信控制委托信号中包含信源电话装置的电话号码信息和、许可向该信源电话号码发信的命令(或应发信的命令),可以从接受了收信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2向信源电话装置基于用户的发信操作发信或自动发信。
在第2状态下,通过监视有无产生有关该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委托结束事由(步骤S4),在判断为产生了控制委托结束事由时,控制返回到上述第1状态(步骤S5),返回到初始状态。
下面,参考图6的流程图,以发信控制委托的情况为中心说明母通信装置1的控制部6进行的控制处理。
母通信装置1的控制部6控制收发信部5在初始状态导通(步骤S1),对属主局(图1的基站32b)进行位置登记。
接着,母通信装置1的控制部6作如下处理:监视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的接收信号并判断是否接收了来自子通信装置2的请求信号(步骤S2A),监视收发信部5的接收信号并判断是否接收了来自LAN外的电话装置的呼叫(步骤13),监视来自操作输入部的输入信号并判断是否向LAN外的电话装置发信(步骤S14),到这些任一判断为是为止,重复步骤S2A、步骤S13、步骤S14的判断。
在此,在判断为接收了请求信号时转移到步骤S15,在判断为有接收时转移到步骤S21,在判断为发信时转移到步骤S25。
在步骤S15中,母通信装置1的控制部6控制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向请求信号的信源的子通信装置2发送发信控制委托信号,控制收发信部5关闭本机的收发信部5(步骤S16)。接着,在收发信部5关闭时,母通信装置1的控制部6控制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向各子通信装置发送表示本机的收发信部5关闭的状态信号(步骤S17)。
接着,通过接收了发信控制委托信号的子通信装置2导通收发信部5,从第1状态转移到第2状态。
接着,母通信装置1的控制部6监视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的接收信号、具体是发信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2发来的状态信号,监视该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部5的状态和动作等,适当检查是否转移到第2状态、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2是否发信等。
该实施例中,对于有无产生控制委托结束事由(图4的步骤S4)用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部6和母通信装置1的控制部6的双方来判断,一产生控制委托结束事由,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部6就关闭本机的收发信部5,并将该状态信号从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发送给各通信装置。
因此,在第2状态下,母通信装置1的控制部6监视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2的收发信部5是否关闭(步骤S18),在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一接收表示关闭的状态信号,就作为产生了控制委托结束事由,控制本机的收发信部5导通(步骤S19),控制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将表示成为导通的状态信号发送给各子通信装置2A~2n(步骤S20),返回到步骤S2A~步骤S13~步骤S14的判断循环处理。
另一方面,在收发信部5接收了来自LAN外的电话装置的呼叫时,母通信装置1的控制部6控制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将表示接收中(脱离待机状态)的状态信号发送给各子通信装置2(步骤S21),进行用于确定与信源电话装置的通信的各种处理并转移到通信状态(步骤S22)。图5中所述的收信控制委托的处理在该通信状态中进行,在图8说明母通信装置1的控制部6在收信控制委托时进行的处理。
在与信源电话装置的通信状态中,母通信装置1的控制部6监视收发信部5的接收信号等,判断是否结束了与信源电话装置的通信(步骤S23),在判断为通信结束时,控制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将该意旨(再次进入待机状态)的状态信号发送给各子通信装置(步骤S24),并返回到步骤S2A~步骤S13~步骤S14的判断循环处理。
另外,在从母通信装置1向LAN外的电话装置发信时,母通信装置1的控制部6控制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发送表示发信中(脱离待机状态)的状态信号(步骤S25),进行用于确定与信源电话装置的通信的各种处理并转移到通信状态(步骤S26)。
另外,图5中所述的收信控制委托处理也可以在步骤S26的通信状态中进行,此时,不需要在母通信装置1取得对方侧电话装置的电话号码信息的处理(图8的步骤S51)。
在步骤S26的通信状态下,母通信装置1的控制部6监视收发信部5的接收信号等,判断是否结束了与对方侧电话装置的通信(步骤S27),在判断为通信结束时,控制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将该意旨(再次进入待机状态)的状态信号发送给各子通信装置2A~2n(步骤S28),并返回到步骤S2A~步骤S13~步骤S14的判断循环处理。
接着,参考图7的流程图,以发信控制委托的情况为中心说明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部6进行的控制处理。
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部6控制收发信部5在接通电源时的初始状态关闭收发信部5(步骤S1)。该实施例中,通过在步骤S1禁止向收发信部5提供电源,可以降低消耗电功率。
接着,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部6监视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的接收信号并判断是否接收了来自母通信装置1的收信控制委托信号(步骤S32)、监视来自操作输入部的输入信号并判断是否输入了用于向母通信装置1发送请求信号的触发信号(步骤S33),到任一判断成为是为止,重复步骤S32和步骤S33的判断。
在此,在判断为接收了收信控制委托信号时,进行图9中后述的收信控制委托处理,在判断为有触发信号的输入时转移到步骤S34。
在输入了触发信号时,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部6检查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的接收信号,具体是来自母通信装置1的状态信号,判断母通信装置1是否在待机状态(图6的步骤S2A~步骤S14的判断循环状态),在不是待机状态时,作为母通信装置1使用无线通信线路或向其它子通信装置2进行控制委托,在显示部进行错误显示(步骤S35),返回到步骤S32和步骤S33的判断循环。
另一方面,在母通信装置1为待机状态时,通过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部6控制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向母通信装置1发送请求信号(步骤S36),监视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的接收信号,一直等到从母通信装置1接收发信控制委托信号为止(步骤S37)。接着,一接收发信控制委托信号,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部6就抽取含在发信控制委托信号的数据(各种信息和命令),存储到适当存储器(控制部6内的RAM等)(步骤S38)。
接着,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部6监视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的接收信号(来自母通信装置1的状态信号),等待母通信装置1的收发信部5关闭(步骤S39),一关闭,就控制收发信部5导通本机的收发信部5(步骤S40),控制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将表示本机的收发信部5导通的状态信号发送给母通信装置1和其它子通信装置2(步骤S41)。
接着,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部6监视来自操作输入部的输入信号,判断是否输入了用于向LAN外的对方侧电话装置发信的触发信号(步骤S42),若输入触发信号,则控制收发信部5发送给对方侧电话装置并确定通信(步骤S44)。
另外,在与对方侧电话装置的通信中,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部6监视收发信部5的接收信号等并判断通信是否结束(步骤S45),在判断为通信结束时,若产生图4的步骤S4的控制委托结束事由,则关闭收发信部5,同时在步骤S38删除存储在存储器的各种信息和命令并初始化(步骤S46)。
接着,若收发信部5关闭,则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部6控制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将表示收发信部5关闭的状态信号发送给母通信装置1和其它子通信装置2(步骤S47),并返回到步骤S32和步骤S33的判断循环。
另一方面,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部6监视没有输入用于发送给LAN外的对方侧电话装置的触发信号的期间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步骤S43),在经过了规定时间时,作为产生图4的步骤S4的控制委托结束事由,进行上述步骤S46和步骤S7的处理,并返回到步骤S32和步骤S33的判断循环。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这样的步骤S43的处理,可以防止因接受了发信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2任何时候都不发信而不返回第1状态的不能长时间使用母通信装置1的收发信部5的情况。另外,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发信控制委托后判断该子通信装置2本身有无产生控制委托结束事由,控制将收发信部5从导通切换到关闭,所以减少母通信装置1侧的处理负担,并且,例如在发信控制委托后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的母通信装置1的通信状态万一不通的情况下,子通信装置2也可以独自关闭收发信部5。
图10示出基于图6和图7的各处理,母通信装置1对子通信装置2进行发信控制委托时的信号传车等。
从图10可知,本实施例中,控制各收发信部5在从第1状态切换到第2状态时,等待母通信装置1的收发信部5关闭,接受了发信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2的收发信部5导通,在从第2状态切换到第1状态时,等待接受了发信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2的收发信部5关闭,导通母通信装置1的收发信部5,所以可以避免同时有2个以上的收发信部5导通的情况,可以顺利进行第1状态和第2状态的切换。
接着,参考图8的流程图说明母通信装置1的控制部6进行的收信控制委托的控制处理。另外,图8的流程图示出步骤S51至步骤S54在与LAN外的信源电话装置的通信状态(图6的步骤S12)下进行的处理,步骤S55至步骤S59是用于切换第1状态和第2状态的处理。另外,对与图6中的处理对应的处理附上同一步骤标号。
母通信装置1的控制部6在与信源电话装置的通信连接时或在通信中,在内部存储器等存储信源电话装置的电话号码(步骤S51)。
另外,母通信装置1的控制部6在与信源电话装置通信时监视收发信部5的接收信号,监视从信源电话装置是否发送了指定子通信装置的信号(例如,上述子ID等)(步骤S52)以及与信源电话装置的通信是否结束(图6的步骤S23),在不接收指定子通信装置的信号而结束了通信时,从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发送图6的步骤S24的状态信号并返回到待机状态(图6的步骤S2A~S14),在收发信部5接收了指定子通信装置的信号时,转移到步骤S53。
在步骤S53,母通信装置1的控制部6控制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将收信控制委托信号发送给成为指定目的地的子通信装置2,并监视收发信部5的接收信号,判断与信源电话装置的通信是否结束(步骤S54),在与信源电话装置的通信结束时关闭收发信部5(步骤S55),从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向各子通信装置2发送表示关闭的状态信号(步骤S56)。
接着,由于通过接收了收信控制委托信号的通信装置2导通收发信部5,从第1状态转移到第2状态,所以母通信装置1的控制部6监视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的接收信号,具体是收信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2发来的状态信号,监视该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部5的状态和动作等,适当检查是否转移到第2状态、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2和信源电话装置是否确定了通信等。
本实施例中,对于有无产生控制委托结束事由(图4的步骤S4),在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部6和母通信装置1的控制部6双方进行判断,一产生控制委托结束事由,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部6就关闭本机的收发信部5,从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发送该状态信号。
因此,在第2状态下,母通信装置1的控制部6监视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2的收发信部5是否关闭(步骤S57),在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一接收表示关闭的状态信号,就作为产生了控制委托结束事由,关闭本机的收发信部5(步骤S58),控制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将表示导通的状态信号发送给各子通信装置(步骤S59),并返回到图6的步骤S2A~步骤S13~步骤S14的判断循环(待机状态)。
另外,与图6进行比较可知,与收信控制委托的信源电话装置的通信结束后的基本处理(步骤S55至步骤S59)可以用与发信控制委托的图6的步骤S16至步骤S20相同处理实现,所以可以简化程序等。
如上所述,在从母通信装置1向LAN外的电话装置发信时(图6的步骤S26)也可以进行图8的该处理,此时,只要用对方侧电话装置替换信源电话装置,分别用步骤S27、步骤S28替换步骤S23即可。
下面参考图9的流程图,说明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部6在收信控制委托时进行的控制处理。图9示出在图7的步骤S32A判断出接收了收信控制委托信号之后的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部6进行的控制处理。
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部6在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一接收收信控制委托信号(步骤S71),就抽取包含在收信控制委托信号中的数据(各种信息和命令),存储到适当的存储器(控制部6的RAM等)中(步骤S72)。
接着,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部6监视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的接收信号(来自母通信装置1的状态信号),等到母通信装置1的收发信部5关闭(步骤S73),一关闭,就控制收发信部5使基于抽取的数据导通本机的收发信部5(步骤S74),控制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将表示本机的收发信部5导通的状态信号发送给母通信装置1和其它子通信装置2(步骤S75)。
这样,系统整体从第1状态切换到第2状态,利用子通信装置2的收发信部5向属主局(基站)进行位置登记。
另外,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部6监视收发信部5的接收信号,判断是否收信(步骤S76),控制收发信部5一接收表示收信的信号,就自动或等待操作输入部的操作,向信源电话装置连接通信(步骤S78)。
另外,与信源电话装置的通信中,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部6监视收发信部5的接收信号等并判断通信是否结束(步骤S79),在判断为通信结束时,作为产生图4的步骤S4的控制委托结束事由,关闭收发信部5,同时删除在前面的步骤S72存储到存储器的各种信息和命令(步骤S80)。
接着,收发信部5一关闭,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部6就控制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将该状态信号发送给母通信装置1和其它子通信装置2(步骤S81),并返回到图7的步骤S32和步骤S33的判断循环。
另一方面,子通信装置2的控制部6监视收发信部5没有接收表示收信的期间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步骤S77),在经过了规定时间时,作为产生图4的步骤S4的控制委托结束事由,进行上述步骤S80和步骤S81的处理之后,返回到图7的步骤S32和步骤S33的判断循环。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这样的步骤S77的处理,可以避免例如由于信源电话装置和属主局3侧的故障等,在收发信部5任何时候都不能接收表示收信的信号,不返回到第1状态而不能长时间使用母通信装置1的收发信部5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在收信控制委托后判断该子通信装置2本身判断有无产生控制委托结束事由,将收发信部5从导通切换到关闭,所以减少母通信装置1侧的处理负担,并且,例如在发信控制委托后近距离无线通信部4的母通信装置1的通信状态万一不通的情况下,子通信装置2也可以独立关闭收发信部5。
图11示出基于图8和图9的各处理,母通信装置1对子通信装置2进行收信控制委托时的信号传输等。
从图11可知,本实施例中,控制各收发信部5在从第1状态切换到第2状态时,等待母通信装置1的收发信部5关闭,接受了收信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2的收发信部5导通,在从第2状态切换到第1状态时,等待接受了收信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2的收发信部5关闭,母通信装置1的收发信部5导通,所以可以避免同时有2个以上的收发信部5导通,可以顺利进行第1状态和第2状态的切换。
上述的实施例中说明只在母通信装置1设定用于利用无线电话线路的ID(电话号码),在子通信装置2没有设定的情况,但也可以是在各通信装置1、2设定同一ID(电话号码),即上述ID一直存储在子通信装置2的存储器等中。
此时,在母通信装置1侧向子通信装置2发送控制委托信号时,不需要包含无线电话线路的ID并发送。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对于发信控制委托事由的产生说明了母通信装置1接收了来自子通信装置2的请求信号的情况,但不限于此,第1状态的母通信装置1的收发信的待机状态中,在母通信装置1的操作输入部特定某个子通信装置并进行用于发信控制委托的操作输入,当然也可以产生上述发信控制委托事由。
图12示出了将上述母通信装置1和子通信装置2适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的具体例。图12的例子中,作为母通信装置1使用固定型的带有传真的电话机,作为子通信装置2分别使用个人计算机(2A)、电视机(2B)、录像机(2C),将这些相互连接到网络的无线LAN的例子。
通过设置这样的无线LAN,通常作为母通信装置1的带有传真的电话机与LAN外的电话装置进行无线电话通信,根据需要,基于母通信装置1或LAN外的电话装置的操作输入部的操作等,进行上述的收信控制委托,可以建立该电话装置和子通信装置2的通信。另外,可以基于子通信装置2的操作输入部的操作等进行上述发信控制委托,该通信装置2独立对LAN外的电话装置进行发信,经属主局3确定无线电话通信。
从而,例如从作为信源电话装置的LAN外的服务器装置经属主局3用无线电话线路发送母通信装置1(带有传真的电话机)不能接收的大容量数据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在个人计算机2A等子通信装置2接收、显示和下载该数据等,或在电视机2B接收VOD(视频点播)的图像数据,或用录像机2C录像的各种使用方法。产业上的可用性
本发明由于如上所述构成,所以可以提供使用1个无线电话线路,在从网络外的电话装置向LAN进行呼叫时,在母通信装置暂时接收该呼叫,在该电话装置和子通信装置可以不中继母通信装置而独立确定经属主局的无线电话通信,并且在属主局侧不需要认证等特别处理的无线LAN系统的结构、控制方法、控制程序等,在产业上极其有用。
Claims (61)
1.一种无线LAN系统,在网络内的各电子设备至少具有在网络内的各电子设备间收发无线信号的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和采用无线电话线路进行通信的无线信号的收发信单元,和控制所述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及所述收发信单元的控制单元,为了各电子设备共用所述无线电话线路,各电子设备中的1台成为母通信装置并作为子通信装置统括管辖其它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控制各收发信单元切换导通所述母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并关闭各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的通常时的第1状态,和关闭所述母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并只导通成为控制委托对象的某一台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的控制委托时的第2状态,在所述第1状态下产生对某个子通信装置的收信控制委托事由时,通过从所述母通信装置将许可导通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的收信控制委托信号经各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传达给该子通信装置,切换到所述第2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LAN系统,其特征在于:
控制各收发信单元,在所述收信控制委托时的第2状态下,若产生成为收信控制委托对象的子通信装置的控制委托结束事由,则返回到所述第1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LAN系统,其特征在于:
控制该收发信单元,在所述母通信装置或所述子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关闭时,成为至少禁止输出位置登记用的无线信号的状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LAN系统,其特征在于:
控制该收发信单元,在所述母通信装置或所述子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关闭时,禁止对所述收发信单元提供电源。
5.如权利要求2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状态下,对于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事由的产生,基于所述母通信装置的所述控制单元的判断结果,开始向所述第2状态切换,在所述第2状态下,对于所述控制委托结束事由的产生,基于接受了控制委托的通信装置的所述控制单元的判断结果,开始向所述第1状态切换。
6.如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其特征在于:
网络内的各电子设备具有用于识别其它的识别信息,对于用所述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发送的无线信号,作为信源信息包含本机的识别信息,作为目的地信息包含发送目的地的识别信息。
7.如权利要求1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其特征在于:
控制各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至少收发表示该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的导通或关闭状态的状态信号。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LAN系统,其特征在于:
控制各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收发表示该装置状态的状态信号。
9.如权利要求1至8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其特征在于:
控制各收发信单元,以便在从所述第1状态切换到所述第2状态时,等待所述母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关闭,接受了所述收信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导通,在从所述第2状态切换到所述第1状态时,等待接受了所述收信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关闭,所述母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导通。
10.如权利要求1至9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状态下,在所述母通信装置和网络外的电话装置进行了无线电话通信时,若在所述母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接收来自所述电话装置的特定某个子通信装置的信号,则作为产生了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事由,切换到所述第2状态。
11.如权利要求1至10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通信装置具有用于用户操作的操作输入单元,在所述第1状态下,在所述母通信装置和网络外的电话装置进行了无线电话通信时,若在所述操作输入单元进行用于特定某个子通信装置的操作输入,则作为产生了所述控制委托事由,切换到所述第2状态。
12.如权利要求2至11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状态下,利用接受了收信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与网络外的电话装置进行了无线电话通信时,该无线电话通信一结束,就作为产生了所述控制委托结束事由,切换到所述第1状态。
13.如权利要求2至12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状态下,接受了收信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利用所述收发信单元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与网络外的电话装置进行无线电话通信时,作为产生了控制委托结束事由,切换到所述第1状态。
14.如权利要求1至13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信号至少传达许可使用所述无线电话线路的ID导通所述收发信单元的命令。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LAN系统,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信号传达含有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的目的地信息的信号。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无线LAN系统,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信号传达表示禁止利用所述收发信单元发信的命令。
17.如权利要求14至16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信号传达网络外的电话装置的电话号码信息和、表示许可只接收来自该电话装置的呼叫的命令。
18.如权利要求14至17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信号传达网络外的电话装置的电话号码信息和、表示许可只向该电话装置发信的命令。
19.如权利要求14至18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其特征在于:
只在所述母通信装置设定用于使用所述无线电话线路的ID,作为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信号传达含有无线电话线路的ID的信号。
20.如权利要求1至18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母通信装置和各子通信装置设定用于使用所述无线电话线路的ID。
21.如权利要求1至20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通信装置为固定型的电子设备。
22.一种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在网络内的各电子设备至少具有在网络内的各电子设备间收发无线信号的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和采用无线电话线路进行通信的无线信号的收发信单元,为了各电子设备共用所述无线电话线路,各电子设备中的1台成为母通信装置并作为子通信装置统括管辖其它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控制各收发信单元切换导通所述母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并关闭各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的通常时的第1状态,和关闭所述母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并只导通成为控制委托对象的某一台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的控制委托时的第2状态,在所述第1状态下产生对某个子通信装置的收信控制委托事由时,通过从所述母通信装置将许可导通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的收信控制委托信号经各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传达给该子通信装置,切换到所述第2状态。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控制各收发信单元,在所述收信控制委托时的第2状态下,若产生成为控制委托对象的子通信装置的控制委托结束事由,则返回到所述第1状态。
24.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控制该收发信单元,在所述母通信装置或所述子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关闭时,成为至少禁止输出位置登记用的无线信号的状态。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控制该收发信单元,在所述母通信装置或所述子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关闭时,禁止对所述收发信单元提供电源。
26.如权利要求23至25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状态下,对于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事由的产生,基于所述母通信装置的所述控制单元的判断结果,开始向所述第2状态切换,在所述第2状态下,对于所述控制委托结束事由的产生,基于接受了控制委托的通信装置的所述控制单元的判断结果,开始向所述第1状态切换。
27.如权利要求22至26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网络内的各电子设备具有用于识别其它的识别信息,对于用所述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发送的无线信号,作为信源信息包含本机的识别信息,作为目的地信息包含发送目的地的识别信息。
28.如权利要求22至27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控制各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至少作为表示该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的导通或关闭状态的状态信号的收发信单元工作。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控制各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作为表示该装置状态的状态信号的收发信单元工作。
30.如权利要求22至29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控制各收发信单元,以便在从所述第1状态切换到所述第2状态时,等待所述母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关闭,接受了所述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导通,在从所述第2状态切换到所述第1状态时,等待接受了所述收信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关闭,所述母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导通。
31.如权利要求22至30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状态下,在所述母通信装置和网络外的电话装置进行了无线电话通信时,若在所述母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接收来自所述电话装置的特定某个子通信装置的信号,则作为产生了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事由,切换到所述第2状态。
32.如权利要求22至31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通信装置具有用于用户操作的操作输入单元,在所述第1状态下,在所述母通信装置和网络外的电话装置进行了无线电话通信时,若在所述操作输入单元进行用于特定某个子通信装置的操作输入,则作为产生了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事由,切换到所述第2状态。
33.如权利要求22至32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状态下,接受了收信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利用所述收发信单元与网络外的电话装置进行了无线电话通信时,该无线电话通信一结束,就作为产生了所述控制委托结束事由,切换到所述第1状态。
34.如权利要求22至33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状态下,接受了收信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利用所述收发信单元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与网络外的电话装置进行无线电话通信时,作为产生了控制委托结束事由,切换到所述第1状态。
35.如权利要求22至34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信号至少传达许可使用所述无线电话线路的ID导通所述收发信单元的命令。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信号传达含有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的目的地信息的信号。
37.如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信号传达表示禁止利用所述收发信单元发信的命令。
38.如权利要求35至37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信号传达网络外的电话装置的电话号码信息和、表示许可只接收来自该电话装置的呼叫的命令。
39.如权利要求35至38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信号传达网络外的电话装置的电话号码信息和、表示许可只向该电话装置发信的命令。
40.如权利要求35至39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只在所述母通信装置设定用于使用所述无线电话线路的ID,作为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信号传达含有无线电话线路的ID的信号。
41.如权利要求22至39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母通信装置和各子通信装置设定用于使用所述无线电话线路的ID。
42.一种无线LAN系统的控制程序,在网络内的各电子设备至少具有在网络内的各电子设备间收发无线信号的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和采用无线电话线路进行通信的无线信号的收发信单元,和控制所述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及所述收发信单元的控制单元,为了各电子设备共用所述无线电话线路,各电子设备中的1台成为母通信装置并作为子通信装置统括管辖其它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控制各收发信单元切换导通所述母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并关闭各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的通常时的第1状态,和关闭所述母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并只导通成为控制委托对象的某一台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的控制委托时的第2状态,在第1状态下产生对某个子通信装置的收信控制委托事由时,通过从所述母通信装置将许可导通子通信装置的收发信单元的收信控制委托信号经各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传达给该子通信装置,切换到所述第2状态。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
控制各收发信单元,在所述控制委托时的第2状态下,若产生成为收信控制委托对象的子通信装置的控制委托结束事由,则返回到所述第1状态。
44.如权利要求42或43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
控制该收发信单元,在所述母通信装置或所述子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关闭时,成为至少禁止输出位置登记用的无线信号的状态。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
控制该收发信单元,在所述母通信装置或所述子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关闭时,禁止对所述收发信单元提供电源。
46.如权利要求43至45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状态下,对于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事由的产生,基于所述母通信装置的所述控制单元的判断结果,开始向所述第2状态切换,在所述第2状态下,对于所述控制委托结束事由的产生,基于接受了控制委托的通信装置的所述控制单元的判断结果,开始向所述第1状态切换。
47.如权利要求42至46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
网络内的各电子设备具有用于识别其它的识别信息,对于用所述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发送的无线信号,作为信源信息包含本机的识别信息,作为目的地信息包含发送目的地的识别信息。
48.如权利要求42至47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
控制各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至少作为表示该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的导通或关闭状态的状态信号的收发信单元工作。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
控制各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作为表示该装置状态的状态信号的收发信单元工作。
50.如权利要求42至49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
控制各收发信单元,以便在从所述第1状态切换到所述第2状态时,等待所述母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关闭,接受了所述收信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导通,在从所述第2状态切换到所述第1状态时,等待接受了所述收信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关闭,所述母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导通。
51.如权利要求42至50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状态下,在所述母通信装置和网络外的电话装置进行了无线电话通信时,若在所述母通信装置的所述收发信单元接收来自所述电话装置的特定某个子通信装置的信号,则作为产生了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事由,切换到所述第2状态。
52.如权利要求42至51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通信装置具有用于用户操作的操作输入单元,在所述第1状态下,在所述母通信装置和网络外的电话装置进行了无线电话通信时,若在所述操作输入单元进行用于特定某个子通信装置的操作输入,则作为产生了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事由,切换到所述第2状态。
53.如权利要求42至52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状态下,接受了收信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利用所述收发信单元与网络外的电话装置进行了无线电话通信时,该无线电话通信一结束,就作为产生了所述控制委托结束事由,切换到所述第1状态。
54.如权利要求42至53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状态下,接受了收信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利用所述收发信单元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与网络外的电话装置进行无线电话通信时,作为产生了控制委托结束事由,切换到所述第1状态。
55.如权利要求42至54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信号至少传达许可使用所述无线电话线路的ID导通所述收发信单元的命令。
56.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信号传达含有控制委托的子通信装置的目的地信息的信号。
57.如权利要求55或56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信号传达表示禁止利用所述收发信单元发信的命令。
58.如权利要求55至57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信号传达网络外的电话装置的电话号码信息和、表示许可只接收来自该电话装置的呼叫的命令。
59.如权利要求55至58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信号传达网络外的电话装置的电话号码信息和、表示许可只向该电话装置发信的命令。
60.如权利要求55至59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
只在所述母通信装置设定用于使用所述无线电话线路的ID,作为所述收信控制委托信号传达含有无线电话线路的ID的信号。
61.如权利要求52至59的任一项所述的无线LAN系统的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母通信装置和各子通信装置设定用于使用所述无线电话线路的ID。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01/002747 WO2002082733A1 (fr) | 2001-03-30 | 2001-03-30 | Systeme de lan radio, procede de commande de systeme de lan radio et programme de commande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32233A true CN1432233A (zh) | 2003-07-23 |
Family
ID=11737197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1810375A Pending CN1432233A (zh) | 2001-03-30 | 2001-03-30 | 无线lan系统、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程序 |
CN01810464A Pending CN1432240A (zh) | 2001-03-30 | 2001-04-27 | 用于无线lan系统的子通信装置、子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程序 |
CN01810374A Pending CN1432232A (zh) | 2001-03-30 | 2001-05-14 | 用于无线lan系统的母通信装置、母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程序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1810464A Pending CN1432240A (zh) | 2001-03-30 | 2001-04-27 | 用于无线lan系统的子通信装置、子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程序 |
CN01810374A Pending CN1432232A (zh) | 2001-03-30 | 2001-05-14 | 用于无线lan系统的母通信装置、母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程序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7969918B2 (zh) |
EP (3) | EP1278336A1 (zh) |
JP (3) | JPWO2002082733A1 (zh) |
KR (2) | KR20030040210A (zh) |
CN (3) | CN1432233A (zh) |
WO (3) | WO200208273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012169A1 (en) | 2001-03-30 | 2003-01-16 | Sunao Takatori | Wireless lan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and control program of wireless lan system |
CN1432233A (zh) | 2001-03-30 | 2003-07-23 | 株式会社鹰山 | 无线lan系统、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程序 |
US20040014464A1 (en) * | 2001-04-27 | 2004-01-22 | Sunao Takatori | Slav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ed in radio lan system, control method of slav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ntrol program |
US20030179722A1 (en) * | 2001-05-14 | 2003-09-25 | Sunao Takatori | Master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ed in radio lan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program of master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JP3951986B2 (ja) * | 2003-08-27 | 2007-08-0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無線ステーション |
CN100426767C (zh) * | 2004-11-30 | 2008-10-15 | 中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区域网络装置的设定方法 |
JP2007112315A (ja) * | 2005-10-20 | 2007-05-10 | Hiroboo Kk | 無人ヘリコプターを利用した防災情報収集・配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防災情報ネットワーク |
KR101284582B1 (ko) * | 2006-12-20 | 2013-07-11 | 에스케이텔레콤 주식회사 | 공용 통신 장치 |
CN102017782A (zh) * | 2008-02-20 | 2011-04-13 | 密克罗奇普技术公司 | 无线接入点装置 |
JP5389801B2 (ja) * | 2008-06-30 | 2014-01-15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端末、管理端末、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
US9003205B2 (en) * | 2009-03-31 | 2015-04-07 |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to lower the operating cost of wireless network by enforcing low power infrastructure operation |
WO2012154938A1 (en) | 2011-05-10 | 2012-11-15 | Kopin Corporation | Headset computer that uses motion and voice commands to control information display and remote devices |
US20150281943A1 (en) * | 2012-10-16 | 2015-10-01 |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system,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program |
JP5769748B2 (ja) * | 2013-03-26 | 2015-08-26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ネットワーク通信装置、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
EP2995128B1 (en) * | 2013-05-06 | 2021-01-27 | Apple Inc. | Delegating wifi network discovery and traffic monitoring |
US11464023B2 (en) * | 2020-02-21 | 2022-10-04 |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 Termination of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a data fram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49293A (en) | 1983-12-29 | 1985-10-22 |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Army |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JP2502468B2 (ja) | 1993-09-30 | 1996-05-29 |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 複数の無線移動局を有する構内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の通信制御方法 |
US6327477B1 (en) * | 1995-03-31 | 2001-12-0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system |
JP3502216B2 (ja) | 1995-07-13 | 2004-03-02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 |
US5907491A (en) * | 1996-08-23 | 1999-05-25 | Csi Technology, Inc. | Wireless machine monitor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70026852A1 (en) * | 1996-10-02 | 2007-02-01 | James Logan | Multimedia telephone system |
US6169789B1 (en) | 1996-12-16 | 2001-01-02 | Sanjay K. Rao | Intelligent keyboard system |
US6445730B1 (en) * | 1998-01-26 | 2002-09-03 | Aware, Inc. | Multicarrier transmission system with low power sleep mode and rapid-on capability |
FI107979B (fi) | 1998-03-18 | 2001-10-31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Järjestelmä ja laite matkaviestinverkon palvelujen hyödyntämiseksi |
JP2000122791A (ja) | 1998-10-16 | 2000-04-28 | Sony Corp | 力覚呈示装置 |
JP2000174899A (ja) * | 1998-12-09 | 2000-06-2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無線電話親機装置 |
JP3996718B2 (ja) * | 1999-01-07 | 2007-10-24 | 株式会社日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テクノロジー | 端末間通信方法 |
JP2000224656A (ja) * | 1999-01-29 | 2000-08-11 | Toshiba Corp | 携帯情報端末、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
US6683848B1 (en) | 1999-06-08 | 2004-01-27 | Cisco Technology, Inc. | Frame synchronization and fault protection for a telecommunications device |
US7023833B1 (en) * | 1999-09-10 | 2006-04-04 | Pulse-Link, Inc. | Baseband wireless network for isochronous communication |
US6526034B1 (en) | 1999-09-21 | 2003-02-25 | Tantivy Communications, Inc. | Dual mode subscriber unit for short range, high rate and long range, lower rate data communications |
US6501942B1 (en) | 1999-10-29 | 2002-12-3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In-building radio-frequency coverage |
US6405027B1 (en) | 1999-12-08 | 2002-06-11 | Philips Electronics N.A. Corporation | Group call for a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bluetooth |
US7039358B1 (en) | 2000-01-10 | 2006-05-02 |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 Coexistence techniques in wireless networks |
US6377825B1 (en) * | 2000-02-18 | 2002-04-23 | Cellport Systems, Inc. | Hands-fr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a vehicle |
JP3153213B1 (ja) | 2000-04-24 | 2001-04-03 | 株式会社鷹山 | 電話回線の制御委譲システム |
US6947721B2 (en) * | 2000-05-15 | 2005-09-20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ith transceiver-integrated frequency shift control and power control |
US6711380B1 (en) * | 2000-05-25 | 2004-03-23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effects caused by microwave sources |
US6970448B1 (en) | 2000-06-21 | 2005-11-29 | Pulse-Link, Inc. | Wireless TDMA system and method for network communications |
US7058050B2 (en) * | 2000-12-01 | 2006-06-06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Flexible inter-network communication scheduling |
US6829288B2 (en) | 2000-12-11 | 2004-12-07 | Nokia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system having wireless devices supporting ad hoc connections independent of the protocol version |
US6754250B2 (en) * | 2000-12-15 | 2004-06-22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Networking in uncoordinated frequency hopping piconets |
US7155264B2 (en) * | 2000-12-22 | 2006-12-26 | Terahop Network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having LPRF device wake up using wireless tag |
US6763231B2 (en) | 2000-12-25 | 2004-07-13 | Yozan Inc. |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parent communication device,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879584B2 (en) | 2001-01-31 | 2005-04-12 | Motorola, Inc. | Communication services through multiple service providers |
US7142882B2 (en) * | 2001-03-09 | 2006-11-28 | Schmidt Dominik J | Single chip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tegrated circuit |
US7363006B2 (en) * | 2001-03-14 | 2008-04-22 | Agere Systems Inc. | Cell phone extension using wireless piconet |
US20030012169A1 (en) * | 2001-03-30 | 2003-01-16 | Sunao Takatori | Wireless lan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and control program of wireless lan system |
US20040203356A1 (en) * | 2001-03-30 | 2004-10-14 | Sunao Takatori | Master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ed in radio lan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program of master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CN1432233A (zh) * | 2001-03-30 | 2003-07-23 | 株式会社鹰山 | 无线lan系统、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程序 |
US20030139137A1 (en) * | 2001-03-30 | 2003-07-24 | Sunao Takatori | Radio lan system and radio lan system controlling method and control program |
US20030013440A1 (en) * | 2001-03-30 | 2003-01-16 | Sunao Takatori | Wireless lan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program of wireless lan system |
US20040014464A1 (en) * | 2001-04-27 | 2004-01-22 | Sunao Takatori | Slav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ed in radio lan system, control method of slav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ntrol program |
US6745038B2 (en) * | 2001-04-30 | 2004-06-01 | Motorola, Inc. | Intra-piconet location determination and tomography |
US20030179722A1 (en) * | 2001-05-14 | 2003-09-25 | Sunao Takatori | Master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ed in radio lan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program of master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US7082706B1 (en) * | 2001-06-05 | 2006-08-01 | Skytyper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reating aerial messages |
JP2003153213A (ja) | 2001-11-14 | 2003-05-23 | Nippon Hoso Kyokai <Nhk> | 映像生成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
US7496065B2 (en) * | 2001-11-29 | 2009-02-24 | Telcordia Technologies, Inc. | Efficient piconet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in a Bluetooth wireless network |
US6795421B1 (en) * | 2002-02-12 | 2004-09-21 | Nokia Corporation | Short-range RF access point design enabling services to master and slave mobile devices |
US7774015B2 (en) * | 2006-12-11 | 2010-08-10 | General Instrument Corporation | Power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seamless mobility |
-
2001
- 2001-03-30 CN CN01810375A patent/CN1432233A/zh active Pending
- 2001-03-30 JP JP2002580565A patent/JPWO2002082733A1/ja active Pending
- 2001-03-30 EP EP01274095A patent/EP1278336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1-03-30 WO PCT/JP2001/002747 patent/WO2002082733A1/ja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1-04-27 KR KR1020027015272A patent/KR20030040210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1-04-27 EP EP01926038A patent/EP1286503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1-04-27 JP JP2002580569A patent/JPWO2002082737A1/ja active Pending
- 2001-04-27 WO PCT/JP2001/003713 patent/WO2002082737A1/ja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1-04-27 US US10/221,748 patent/US796991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04-27 CN CN01810464A patent/CN1432240A/zh active Pending
- 2001-05-14 JP JP2002580572A patent/JPWO2002082740A1/ja active Pending
- 2001-05-14 EP EP01930107A patent/EP1286504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1-05-14 WO PCT/JP2001/003989 patent/WO2002082740A1/ja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1-05-14 CN CN01810374A patent/CN1432232A/zh active Pending
- 2001-05-14 KR KR1020027015388A patent/KR20030040214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1-05-14 US US10/275,907 patent/US2003010801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02082737A1 (ja) | 2004-07-29 |
WO2002082737A1 (fr) | 2002-10-17 |
KR20030040214A (ko) | 2003-05-22 |
EP1278336A1 (en) | 2003-01-22 |
WO2002082740A1 (fr) | 2002-10-17 |
EP1286503A1 (en) | 2003-02-26 |
JPWO2002082733A1 (ja) | 2004-07-29 |
US7969918B2 (en) | 2011-06-28 |
CN1432240A (zh) | 2003-07-23 |
KR20030040210A (ko) | 2003-05-22 |
CN1432232A (zh) | 2003-07-23 |
EP1286504A1 (en) | 2003-02-26 |
US20030125050A1 (en) | 2003-07-03 |
WO2002082733A1 (fr) | 2002-10-17 |
US20030108019A1 (en) | 2003-06-12 |
JPWO2002082740A1 (ja) | 2004-07-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432233A (zh) | 无线lan系统、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程序 | |
CN1432236A (zh) | 无线lan系统、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程序 | |
CN1265582C (zh) | 信息插入服务提供系统、信息插入方法和通信网络 | |
US7778623B2 (en) |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server apparatus and terminal apparatus | |
CN1304953C (zh) | 用于存储器容量的管理装置、系统和方法 | |
CN1843047A (zh) | 移动通信终端和通信管理装置 | |
CN1943170A (zh) | 通信控制方法和无线通信装置 | |
CN1305257C (zh) |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控制方法、无线通信装置、控制该无线通信装置的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 |
CN1633824A (zh) | 使用基于邻近的近程无线链路的入口通道系统 | |
CN1288623A (zh) | 通信控制方法、通信控制装置和存储介质 | |
CN1853436A (zh) | 在无线广域网与无线局域网之间的切换 | |
CN1554168A (zh) | 通信方法、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 | |
CN1719846A (zh) | 用于通信的方法和设备,以及计算机产品 | |
CN1929662A (zh) | 便携终端的多媒体消息通报装置及方法 | |
CN1145345C (zh) | 能通过移动站向目标设备传图像或话音的通信系统和方法 | |
CN1157033C (zh) | 协议转换装置及协议转换方法 | |
US7580704B2 (en) |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witching communication services | |
CN1432235A (zh) | 无线lan系统、无线lan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程序 | |
CN107454678A (zh) | 通信设备、控制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JP5867541B2 (ja) | 通信機器及びプログラム | |
CN1855833A (zh) | 用于存储连接切换程序的介质、电子会议系统和连接切换方法 | |
CN1344455A (zh) | 建立并行呼叫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45373C (zh) | 用于提供蜂窝无线业务给标准模拟终端的方法和设备 | |
CN100444594C (zh) | 用于执行接收处理的通信装置和方法 | |
EP2071820A1 (en) | Communication message storing and delivering devic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ssage storing and delivering method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