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26335C - 蜂窝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闭环天线分集方法、用户台和基站 - Google Patents
蜂窝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闭环天线分集方法、用户台和基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26335C CN1326335C CNB028137132A CN02813713A CN1326335C CN 1326335 C CN1326335 C CN 1326335C CN B028137132 A CNB028137132 A CN B028137132A CN 02813713 A CN02813713 A CN 02813713A CN 1326335 C CN1326335 C CN 1326335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eight vectors
- base station
- closed loop
- feedback information
- operating st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Ceas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4—Antenna weights or vector/matrix coeffici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45—Variable feedback
- H04B7/065—Variable contents, e.g. long-term or short-shor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52—Feedback error handling
- H04B7/0656—Feedback error handling at the transmitter, e.g. error detection at base st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9—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 transmiss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transmission sche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蜂窝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方法,该通信系统具有一个能在不带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和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之间切换的基站和一个用于接收上述下行链路信号和把上行链路信号发送给所述基站的用户台,在所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下,该基站利用一个加权矢量来发射下行链路信号,而该用户台则把一个代表了所求出的加权矢量的反馈信息传送给基站。当无线通信系统过渡到所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时,用户台一直给基站传送一个代表了在过渡到该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之前所确定和已知的加权矢量的反馈信息,直到在测量中求出最新的反馈信息,然后传送该代表了最新加权矢量的反馈信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持天线分集和短暂传输中断的蜂窝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方法、以及用于该系统的用户台和基站。
背景技术
在具有天线分集且有两个电台通过无线电彼此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述两个电台中的至少一个装备有多个天线,且能够在分别用一个加权矢量的系数进行加权后经各个天线把需发送给另一个电台的无线电信号发射出去,以便使无线电信号实现一种选择性地针对该另一个电台而调准的方向特性。为成功地调准加权矢量而需要的信息由所述的另一个电台进行测量,并作为反馈信息被提供给第一个电台。
以这种方式工作的已知系统是UMTS移动无线系统。该系统除了不需要反馈信息的开环工作状态之外还具有两种带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也称闭环模式1和2。在没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下,UMTS系统的用户台通常不执行为确定反馈信息所需要的测量,因为该反馈信息在开环工作状态下是不需要的,或者有可能根本就不能测量。但当切换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状态时,必须从一开始就存在一个能被基站用来发送给用户台的加权矢量。因此,为所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两个工作状态预定义一些默认加权矢量,这些默认加权矢量在过渡到一个天线分集工作状态之后的第一时隙内被使用,并根据用户台怎样把反馈信息提供给基站而被最新的加权矢量代替。
过渡到天线分集工作状态既可能涉及整个基站和与该基站通信的所有用户台,也可能涉及与基站通信的单个用户台。后者是在实际中经常出现的情况。
在过渡到闭环天线分集的一个状态之后,UMTS基站便认为在其从用户台收到的上行链路信号中包含有反馈信息,借助该反馈信息,该基站能够选出最新的、与用户台的实际接收条件进行良好匹配的加权矢量。
上行链路信号和下行链路信号的暂时中断在移动无线通信系统中可能是必需的,以便使用户台能够对多个相邻基站的无线电信号进行场强测量,并检验所述相邻的基站之一是否可能比目前与该用户台进行通信的、在此被称为对方站的基站提供更好的接收条件。
在发射部分和接收部分不能相互独立地调谐的简单用户台中,必须在测量相邻电台的信号期间也使发射部分失谐,使得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内的中断在此分别同时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中断结束之后象从另一工作状态切换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那样启动所述的闭环工作状态。
为了使具有单个接收部分的用户台能测量相邻基站的信号,中断下行链路信号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用于执行该测量的接收部分必须被调谐到该相邻基站的频率,而且在该时间不能跟踪所述的对方站的信号。若用户台的发射部分能独立于接收部分被调谐,则在下行链路中断期间在上行链路中仍然可以继续传输。
在具有多个接收部分的用户台中,其中的一个接收部分能够持续地保持被调谐到对方站的下行链路信号,而第二个接收部分能够被用来测量相邻的基站,这时下行链路的中断是不需要的。但如果上行链路信号的发射譬如由于较近的相邻频率而干扰所执行的测量,那么就有可能必须暂时地中断上行链路信号。
为了最佳地利用移动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显然希望尽可能地限制所述的随着相邻电台信号的测量而带来的上行或下行链路的中断范围,并且只允许在上行链路或只允许在下行链路中进行相互独立的中断。但这会带来许多问题。一方面,在上行链路中断期间用户台不能提供基站所需要的反馈信息以便能继续把下行链路信号发送给该用户台。另一方面,用户台不能在下行链路中断期间执行所需要的测量来确定所述的反馈信息。
另外,还需要考虑以下情况,即: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的过渡处在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传输的中断期间。不论是只有上行链路、只有下行链路或两者被中断,从闭环工作状态的开始到基站中断的结束,都不能提供被其用于控制射束整形的最新反馈信息。
出于以上原因,在传统的UMTS系统中,只有当基站与上述过渡所涉及的用户台进行的通信恰好不被中断时,在具有或没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各工作状态之间才能实现最佳的过渡。为了确保这一点,将使得具有和没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各工作状态之间的切换变得高度复杂。如果一个基站服务于大量的用户台,则实际上不能对所有的用户台都同时实现工作状态变化,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总是有一个用户台处于通信暂时中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蜂窝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方法、用于该系统的用户台和基站,其能够相互独立地和在任意的时间点上支持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号的中断,并以简单的方式和在不考虑可能的传输中断的情况下实现系统在具有和没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各状态之间的切换。
该任务通过蜂窝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方法、无线通信系统的用户台、以及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来解决。
所述蜂窝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方法,该通信系统可以在无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与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该通信系统具有一个包含有多个天线并通过以下方式支持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的基站,即:该基站分别通过用一个加权矢量的分量进行加权来把下行链路信号发射给各个天线;具有一个用户台,用于从基站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和把上行链路信号发送给基站,其中该用户台通过测量所述的下行链路信号而求出一个能确保该用户台良好地接收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加权矢量,并且其中,该用户台把代表了该求出的加权矢量的反馈信息传送给基站,其中,当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过渡到所述带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时,所述的基站在至少一个第一时隙内利用一个预定的加权矢量进行加权来发射下行链路信号,并随后连续地借助所述的反馈信息来更新所述的加权矢量,其中,在无线通信系统过渡到所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之后,所述的用户台向基站发送代表了一个在过渡到该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之前所确定的加权矢量的反馈信息,直到在过渡到该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之后的测量中已求出一个最新的加权矢量,并且随后代表该最新加权矢量的反馈信息被传送,-其中,当下行链路信号中断时,所述的用户台在所述的上行链路信号中把代表了一个在该中断之前所确定的加权矢量的反馈信息传送给所述的基站,其中,若所述的中断持续通过该切换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的时间点,则采用由用户站发送的基站确定的加权矢量作为预定的加权矢量,其中,如果在过渡到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的时间点中断传送下行链路信号,在过渡到所述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的时间点与最新加权矢量的求取之间传送的每一个反馈信息由0构成。
所述无线通信系统的用户台,其中,所述用户台被设计成用于从基站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和把上行链路信号发送给基站,其中,该用户台能够在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下通过测量所述的下行链路信号而求出一个能确保该用户台良好地接收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加权矢量,并且其中,该用户台把代表了该求出的加权矢量的反馈信息传送给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用户台被配置成用来在下行链路信号中断时把一个代表了在该中断之前所确定的加权矢量的反馈信息传送给所述的基站,该用户站被配置成:在过渡到所述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的时间点与完成该过渡后的第一次测量结束时把一个代表在该过渡时间点之前被确定的加权矢量的反馈信息传送给所述的基站,UMTS系统的用户台被配置成:在过渡到所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的时间点与最新加权矢量的求取之间,该用户台传送0作为反馈信息。
所述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所述基站被设计成用于从用户台接收上行链路信号和把下行链路信号发送给用户台,所述的基站能够在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下从用户台接收反馈信息,并利用一个用该反馈信息代表的加权矢量对下行链路信号进行加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站在所述上行链路信号中断时保留一个由在该中断之前所接收的反馈信息所代表的加权矢量,并且当UMTS系统的用户台,在过渡到所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的时间点与最新加权矢量的求取之间,该用户台传送0作为反馈信息。
若在上行链路中断时应该在下行链路中继续传输,则规定:所述的基站利用一个预先确定的加权矢量给所述的下行链路信号加权,直到其在中断结束之后收到一个新的反馈信息。
所确定的加权矢量可以是通过最后由基站在中断之前所接收的反馈信息所代表的加权矢量。
在一种能够在不带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和带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可能不会存在这种矢量,因为在上行链路信号中断的过程中早已切换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在这种系统中通常定义一种默认加权矢量,当还没有反馈信息被送给基站时,该默认加权矢量被用来在切换之后的第一时隙内对下行链路信号进行加权。在该情形下,所述确定的加权矢量优选地等于该默认矢量。
若所述确定的加权矢量是通过最后由基站在中断之前所接收的反馈信息所代表的加权矢量,则可产生不同的变型方案。若所述的反馈信息包括由多个比特组成的字,所述的字被分布到所述上行链路信号的多个时隙上进行传输,则可以把在所述上行链路信号中断之前就已被传送的所述反馈信息的最后的完整字理解为所述最后接收的反馈信息。也就是说,刚好在中断之前已被传输的反馈字部分在确定所述的加权矢量时不予考虑。作为替代方案,即便没有被完整地传输,也可以把在所述上行链路信号中断之前就已开始传送的所述反馈信息的最后的字理解为所述最后接收的反馈信息。当所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是闭环模式2时,这种方案譬如适用于UMTS系统。
如果在下行链路中断时应该继续上行链路传输,则根据本发明由用户台在上行链路信号中把代表了在中断之前所确定的加权矢量的反馈信息传送给基站。于是,在基站那里对上行链路信号的分析总是相同的,而与可能的下行链路中断无关。
在过渡到所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之后,立即向该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提供一个反馈信息,该反馈信息能使基站确定一个加权矢量和把该加权矢量用于定向发射,而与在过渡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之后用户台是否已有机会执行一种为产生最新的反馈信息所需要的测量无关。若已不存在这种机会和只要还不存在这种机会,用户台便给基站传送一个代表了在过渡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之前就已确定的加权矢量的反馈信息。
根据第一种简单的替代方案,此处涉及以下的反馈信息,该反馈信息恰好代表了通常在过渡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之后的第一时隙内被用作为默认矢量的加权矢量。
在UMTS标准(3GPP的规程TS25.214)中规定了两种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其被称为闭环模式1和闭环模式2。在闭环模式1下采用公式为w(0)=(1/;(1+j)/2)的默认加权矢量。只要传输值为0的反馈信息比特,则该加权矢量保持不变。
第二种替代方案在于,所述已知的加权矢量是与所述预定的加权矢量具有最大相似性的矢量,或者是由已知有限的可用矢量组所组成的矢量中的一个。这种替代方法可以应用于UMTS系统的闭环模式2。在该工作状态下传输一个4比特字作为反馈信息,该4比特字除了用于定义由基站的两个天线所发射的信号的相位差的三个比特之外,还包含有关于其相对功率的说明;这些功率的相互比可以是0.8∶0.2或0.2∶0.8。但在闭环模式2下所采用的默认矢量规定了一个0.5∶0.5的强度比。因此不能把一个可能导致保持默认加权矢量的反馈信息传送给基站。在该情形下优选地如此来确定所说的反馈信息,使得其通过基站所需要的各种加权矢量来代表与所述默认加权矢量具有最大相似性的加权矢量。
在诸如UMTS系统等支持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多种工作状态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为简化实施,也可以优选地在进行最新的测量之前如此地确定需传输的反馈信息,使得传送相同的反馈信息,而与已选择了哪种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无关。
第三种替代方案在于,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总是在切换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之前不久就已经由用户台对基站的下行链路信号执行了测量。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可以立即把从该测量得出的反馈信息传送给基站。
该方法被优选地应用于UMTS无线通信系统。在此,对于现行标准还未处理的以下情况可以初始化所述的加权矢量,这种情况是:向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过渡与下行链路信号中断是同时发生的,使得用户台不能测量基站所需要的反馈信息。
优选地,从这种情况直到下行链路中断结束所传送的反馈信息由0组成。
若具有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是UMTS系统的闭环模式1,则发送0将导致:基站将一直采用为发射在过渡到闭环模式1之后的第一时隙而预定的默认加权矢量w(0)=(1/;(1+j)/2),直到用户台已经执行测量,该测量使另一个加权矢量看起来更加适合,并已经将与此有关的反馈信息传输给基站。如果所述具有反馈的工作状态是闭环模式2,则在已传输该反馈信息的一个完整字之后,不可能重新使用针对所述在过渡到闭环模式2之后的第一时隙所采用的加权矢量(1/2;-1/2)。该反馈信息仅允许规定两个天线单元的相对功率为0.2∶0.8或0.8∶0.2。在闭环模式2下所提供的加权矢量当中,矢量(0.2;-0.8)或(0.8;-0.2)最近似于所述的默认加权矢量,因为它们具有矢量分量的相同的相对相位。根据UMTS标准,它们可以利用反馈信息字0000或0001进行选择。出于简化实施的缘故,在闭环模式1和2下只传输0作为反馈信息。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可以从下面参考附图对实施例的说明中得出。其中:
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本发明的UMTS无线通信系统的框图;
图2示出了在UMTS系统被切换到闭环模式1而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号均被中断的情况下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曲线;
图3示出了在切换到闭环模式1而只有下行链路信号被中断的情况下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曲线;
图4示出了在切换到闭环模式1而只有上行链路信号被中断的情况下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曲线;
图5示出了当系统在下行链路中断期间过渡到闭环模式2时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曲线;
图6和7示出了在过渡到闭环模式1或2之后且上行链路被中断时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曲线的两种变型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它由许多移动交换局MSC组成,这些移动交换局相互结网或向固定网PSTN建立入口。另外,这些移动交换局MSC还分别与至少一个基站控制器BSC相连。每个基站控制器BSC又能够与至少一个基站BS进行通信。这种基站BS可以通过无线接口向用户台MS建立消息连接。该基站设有一个包括多个天线的、此处为包括两个天线A1和A2的天线装置。由基站BS给这些天线A1和A2施加一个被设定用于某个用户台MS的下行链路信号,其中至少在辐射下行链路信号的有用数据期间,该信号被乘以加权矢量W的系数w1、w2后被送到天线A1和A2上,以便有目的地把该下行链路信号对准有关的用户台MS。
通过对该下行链路信号进行测量,用户台能够估测出由两个天线A1和A2所发射的下行链路信号成分之间的最佳相位和强度关系,其中所述的信号成分允许以最大的场强接收所述的下行链路信号。执行这种测量的技术是公知的,因为其不属于本发明,所以在此不讲述它。
下面作为例子来考察一个遵照UMTS标准的无线通信系统。这种系统除了不带天线分集或带有开环天线分集的工作方式之外,还具有两种带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方式,它们被称为闭环模式1和闭环模式2,该两种模式可以通过从用户台MS发送给基站BS的反馈信息的格式来进行区别,其中所述的反馈信息被提供给基站以给出应给下行链路信号进行加权的加权矢量W,从而使得在用户台MS处总能最佳地接收。
在UMTS系统中,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号被划分为帧,这些帧分别规定了15个时隙以用于基站BS和用户台MS之间的有用数据传输。在上行链路信号中,在每个这种时隙内提供一个比特用于传输反馈信息。
在闭环模式1下,用户台MS使用由基站BS的两个天线A1和A2所辐射出的信道CPICH,以便计算一个借助加权矢量对所述两个天线所辐射出的下行链路信号进行的相位匹配。这种计算在基站BS发射下行链路信号的每个时隙之时执行。用户台MS根据以下公式从所测得的最佳相位匹配φ中得出一个被量化的相位匹配φQ:
其中
其中i给出了在一个帧内的时隙号。当φQ=0时,用户台MS发送一个值为“0”的反馈信息比特,当φQ=π时发送值“1”。当基站确定其所采用的加权矢量W=(w1,w2)时分别根据以下公式考虑反馈信息的最后和倒数第二个比特:
w1=1/
其中φ1可以根据以下表格采取值0,π,π/2,-π/2:
(表1)
i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φ0=0 | 0 | π/2 | 0 | π/2 | 0 | π/2 | 0 | π/2 | 0 | π/2 | 0 | π/2 | 0 | π/2 | 0 |
φ0=1 | π | -π/2 | π | -π/2 | π | -π/2 | π | -π/2 | π | -π/2 | π | -π/2 | π | -π/2 | π |
对于天线A1,加权矢量的分量w1总为=1/。
通常,只是在帧的第一个时隙内规定初始化所述的闭环模式1。通过如下方式来进行所述的初始化,即:还在接收第一个反馈字之前采取一个具有第二分量w2=1/2(1+j)的默认加权矢量W(0),并在接收该反馈信息的第一个字之后在上行链路信号W2的时隙0内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φQ根据以上的表格按照反馈信息的值而采取0或π。
图2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过渡到闭环模式1时的上行链路信号和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间曲线。图2的上半部分中的小框分别表示从基站传输给用户台的下行链路信号DL的时隙,其中实框表示发送信号的时隙,虚框表示信号传输被中断以便用户能够测量相邻基站的信号的时隙。图的下半部分相应地表示上行链路信号UL,其中同样用实框表示了发送信号的时隙,用虚框表示了不发送信号的时隙。向下的箭头表示在闭环模式下发送下行链路时隙;向上的箭头表示传输反馈信息。
通过垂直虚线所表示的系统至闭环模式1(CL1)的过渡落入一个时间间隔,在该时间间隔内中断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号。如果在下行链路信号DL的时隙i内基站BS再次开始发射,则该基站还没有从用户台MS那里接收反馈信息。因此基站在时隙i内利用默认加权矢量W(0)=(1/,(1+j))进行发射。
在下行链路信号DL的时隙i内,用户台MS第一次能够执行测量并提供反馈字FB,基站借助该反馈字计算最新的、被用来在时隙i+1内对下行链路信号进行加权的加权矢量w(FB)。矢量w(FB)的分量w2根据公式(3)计算,其中,对于还没有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直接位于前面的第(i-1)个时隙,当i=0,2,4,6,8,12或14时其虚的相位匹配值φi-1被置为π/2,而当i=1,3,5,7,9,11或13时被置为0。利用该方式可以在帧的任意时隙内正确地初始化所述的加权矢量。换句话说,选择以下的值作为虚的相位匹配值φi-1,即便在时隙(i-1)内已传输一个用于规定默认加权矢量且等于值0的反馈信息,也已经产生该相位匹配值。
图3示出了以下情况,即在过渡到闭环模式1的时间点时只有下行链路信号DL被中断,而上行链路信号UL不中断。若在该情形下基站接收该上行链路信号,则该基站希望在每个时隙内都能从该上行链路信号找到一个反馈信息,但是,用户台MS已经在闭环模式1开始之后不能立即测量下行链路信号以从其导出反馈信息。在该情形下,用户台在上行链路信号的每个时隙内传输一个值为0的反馈信息。如借助公式(3)能轻易地实现的那样,总是为基站BS从该反馈信息的传输中得出所述的默认加权矢量w(0)。因此在中断之后该默认加权矢量被基站BS用来给第一个时隙i加权。用户台MS在下行链路信号DL的该时隙i期间推导出一个反馈比特FB,该反馈比特被传输给基站BS,并可以使基站针对时隙(i+1)而选出最新的加权矢量W(FB)。
在下行链路中断期间,此时由用户台MS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一些虚反馈信息,其具有预定的、不是依据实际测量的内容。不管其是否在下行链路信号DL被中断期间已被产生,基站都在上行链路信号UL的每个时隙中寻找一个可被分析的反馈信息,以便在分析该上行链路信号UL时不必区分下行链路信号DL被有规则地发射的时间和该信号被中断的时间。因为基站连续地被提供有反馈信息,所以在中断结束之后不需要特殊的初始化过程。
图4涉及以下情况,即在上行链路信号UL被中断期间切换到闭环模式1,但正常地发射下行链路信号DL。只要上行链路信号保持中断,即便用户台在下行链路信号的公共导频信道(CPICH)中接收到信号而且能够测量相位匹配,基站也不会从用户台那里接收到反馈信息。在中断之后,用户台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一个时隙是时隙i。在该时隙i内用户台MS传输在当前从下行链路(CPICH)中求出的反馈信息FB,而且基站BS借助该反馈信息FB确定在下行链路信号的时隙i+1内所采用的加权矢量W(FB)。象上面借助图2所讲述的方式一样根据时隙号i来进行这种确定。
图5示出了以下情况,即在下行链路信号中断期间切换到闭环模式2(CL2)。
在闭环模式2下,反馈信息以4比特数据字的形式被传送给基站BS,其中该数据字的3个最大有效值比特FSMph规定了加权矢量的两个分量的相对相位,最小有效值比特FSMpo规定了它们的数值之比。每次只在一个UMTS帧的时隙0、4、8、12内开始传输这样的4比特数据字,其中在时隙12内开始的数据字的比特FSMpo不被传输。
如果在切换到闭环模式2时在帧的开始既不中断上行链路信号也不中断下行链路信号,则以已知的方式采用一个标准加权矢量W(0)=(1/2,-1/2)来在该闭环模式2下发送时隙0(i=0),其中在该时隙内基站还没有从用户台得到反馈信息。在上行链路信号UL的随后的时隙内,用户台MS分别按照顺序提供所述反馈字的4个比特。在此,该反馈字的所述3个相位比特FSMpo按照下表分别规定了天线A1和A2之间的相位差:
(表2)
FSMph | 天线A1,A2之间的相位差[弧度] |
000 | π |
001 | -3π/4 |
011 | -π/2 |
010 | -π/4 |
110 | 0 |
111 | π/4 |
101 | π/2 |
100 | 3π/4 |
而且功率反馈比特FSMpo能够区分天线A1和A2的以下相对发射功率:
(表3)
FSMpo | 功率A1 | 功率A2 |
0 | 0,2 | 0,8 |
1 | 0,8 | 0,2 |
尚在全部传输所述的4比特反馈字之前,基站BS便开始借助连续传输的反馈字并根据下表来更新所采用的加权矢量,其中在下表中用划线(-)表示还没有被发送的比特:
(表4)
FSMph | 天线A1,A2之间的相位差[弧度] |
--- | π(对应于默认初始化矢量) |
0-- | π |
1-- | 0 |
00- | π |
01- | -π/2 |
11- | 0 |
10- | π/2 |
000 | π |
001 | -3π/4 |
011 | -π/2 |
010 | -π/4 |
110 | 0 |
111 | π/4 |
101 | π/2 |
100 | 3π/4 |
现在再次考虑图5所示的情形,即:在一个帧的开始已切换到闭环模式2,并且在下行链路信号DL的时隙i=0,1内不进行发送。在该情形下,用户台MS一直把值为0的反馈比特传送给基站BS,直到所述的下行链路中断结束和用户台MS首次能够对CPICH执行测量。在该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用户台MS在时隙i=0,1内传送一个值为0的反馈比特,这由基站BS根据上述的表4而被解释为一个由用户台规定且等于π的天线A1和A2之间的相位差。
用户台MS只有在下行链路时隙2内借助CPICH才能够执行实际的测量。
根据第一替代方案,用户台以测量结果的形式传送所述反馈数据字的低有效值相位比特FSMph,2,该相位比特是基站BS在该时隙2内所希望得到的反馈信息。但基站BS忽略该相位比特,这与在接下来的时隙3中所传送的功率比特FSMpo完全一样,而且,该基站继续采用默认加权矢量W(0),也即它好象认为是发送了0而不是所述的两个反馈比特。
只有从时隙4起基站才开始考虑所传送的反馈信息,在该时隙4内用户台开始传输新的、完整的反馈字。
根据第二替代方案也可以规定,用户台MS在下行链路信号DL中断结束之后恒定地发射0,而不是已开始的反馈数据字的剩余比特,而且只有随着在时隙0、4、8或12之一内的新的数据字的开始才开始传送最新的反馈信息。
如果下行链路信号的中断不同于图5的图形而延伸通过时隙3并且可能超出它,那么用户台MS也在时隙3内传送一个值为0的反馈比特,而且给下行链路信号的第5个时隙(i=4)所使用的加权矢量采取值W=(0.2;-0.8)。该矢量不再等于原始预定的加权矢量(0.5;-0.5),但在基站所使用的加权矢量和矢量(0.8;-0.2)当中,它与所述预定的加权矢量具有最大的相似性。作为两个矢量相似性的量度,例如可以考虑被标准化成统一数值的矢量的标量乘积。
图6示出了在闭环模式下在时隙i=1,2内的上行链路中断。在时隙0内传输下行链路信号期间和之前,用户台已经能够测量反馈信息;用户台在所述的中断之前在上行链路的时隙0内给基站传送其中的第一个比特FB0。该比特以常规的方式被基站进行分析,正如针对UMTS系统的闭环模式1和2所公知的一样。基站在下行链路的时隙1内利用一个借助该反馈比特而更新的加权矢量w(FB0)进行发射。在随后的时隙1、2内,基站不接收上行链路信号,并因此也不接收其它的反馈信息。据此,基站放弃该第一个反馈比特,并在时隙2和3内利用默认加权矢量发射下行链路信号。在闭环模式1的情况下,在中断结束之后,所述的加权矢量利用在上行链路时隙3内所传输的反馈比特FB3进行更新,其方式如同在上文针对以下情况所讲述的一样:到闭环模式1的过渡处在上行链路中断期间。在闭环模式2的情况下,基站也忽略在上行链路时隙3中所传输的反馈比特FB3(在此对应于功率比特FSMpo),并且只分析在上行链路时隙4中所传输的反馈比特。
图7示出了上述闭环模式2的一种替代方法。在传输反馈比特FB0之后在中断之前把加权矢量更新为w(FB0),如同上面参考图7所讲述的一样。在中断期间,基站在下行链路中一直使用加权矢量w(FB0),直到它接收另一个反馈字的新的第一比特FB0。未完全传输的反馈字的最后比特FB3仍不被考虑。
由于传输(传播时间)和加权矢量计算的延迟,只有在时隙(i+2)或更后才能根据在时隙i内所发送的反馈比特进行加权矢量W(FB)的更新。在此也可以应用所述的方法。
Claims (16)
1.蜂窝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方法,该通信系统可以在无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与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该通信系统
-具有一个包含有多个天线并通过以下方式支持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的基站,即:该基站分别通过用一个加权矢量的分量进行加权来把下行链路信号发射给各个天线,
-具有一个用户台,用于从基站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和把上行链路信号发送给基站,
-其中该用户台通过测量所述的下行链路信号而求出一个能确保该用户台良好地接收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加权矢量,并且
-其中,该用户台把代表了该求出的加权矢量的反馈信息传送给基站,
-其中,当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过渡到所述带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时,所述的基站在至少一个第一时隙内利用一个预定的加权矢量进行加权来发射下行链路信号,并随后连续地借助所述的反馈信息来更新所述的加权矢量,其中,在无线通信系统过渡到所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之后,所述的用户台向基站发送代表了一个在过渡到该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之前所确定的加权矢量的反馈信息,直到在过渡到该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之后的测量中已求出一个最新的加权矢量,并且随后代表该最新加权矢量的反馈信息被传送,
-其中,当下行链路信号中断时,所述的用户台在所述的上行链路信号中把代表了一个在该中断之前所确定的加权矢量的反馈信息传送给所述的基站,
-其中,若所述的中断持续通过该切换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的时间点,则采用由用户站发送的在基站一侧确定的加权矢量作为预定的加权矢量,
-其中,如果在过渡到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的时间点中断传送下行链路信号,在过渡到所述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的时间点与最新加权矢量的求取之间传送的每一个反馈信息由0构成。
2.按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通过最后接收的反馈信息所代表的加权矢量作为所确定的加权矢量。
3.按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被应用于UMTS系统。
4.按权利要求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UMTS标准的闭环模式2作为所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在该模式下反馈信息以4比特宽的、分别在上行链路信号的规定时隙内开始的字进行传输,而且所述的基站忽略在所述下行链路信号中断结束之后且在该规定时隙之前所传送的反馈信息。
5.按权利要求1或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所述预定的加权矢量作为确定的加权矢量。
6.按权利要求1或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与所述预定的加权矢量具有最大相似性的矢量,或者是由有限的可用矢量组所组成的矢量中的一个作为确定的加权矢量。
7.按权利要求1或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一个加权矢量作为确定的加权矢量,该加权矢量是一个在切换到所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之前所执行的测量中获得的加权矢量。
8.按上述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基站在接收到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字的第一部分之后通过选择以下的加权矢量来更新所述加权矢量,即该加权矢量是在所述字的尚未传输的部分用以下的比特补充时而得出的,这些比特被包含在一个代表了所述预定的加权矢量的字中,而不是在所述尚未传输的部分中。
9.按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过渡到其中一个反馈信息字包括四个比特的闭环模式2时的时间点,若下行链路信号的传输已经被中断,且在所述中断结束之后已传输了反馈字的第一比特,则在UMTS系统中应用该方法。
10.无线通信系统的用户台,
-其中,所述用户台被设计成用于从基站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和把上行链路信号发送给基站,
-其中,该用户台能够在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下通过测量所述的下行链路信号而求出一个能确保该用户台良好地接收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加权矢量,并且
-其中,该用户台把代表了该求出的加权矢量的反馈信息传送给基站,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用户台被配置成用来在下行链路信号中断时把一个代表了在该中断之前所确定的加权矢量的反馈信息传送给所述的基站,
-该用户站被配置成:在过渡到所述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的时间点与完成该过渡后的第一次测量结束时把一个代表在该过渡时间点之前所确定的加权矢量的反馈信息传送给所述的基站,
-UMTS系统的用户台被配置成:在过渡到所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的时间点与最新加权矢量的求取之间,该用户台传送0作为反馈信息。
11.按权利要求10的用户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的加权矢量是一预定的加权矢量。
12.按权利要求10的用户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的加权矢量是与一预定的加权矢量具有最大相似性的矢量,或者是由有限的可用矢量组所组成的矢量中的一个。
13.按权利要求10的用户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的加权矢量是一个在切换到所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之前所执行的测量中获得的加权矢量。
14.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所述基站被设计成用于从用户台接收上行链路信号和把下行链路信号发送给用户台,所述的基站能够在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下从用户台接收反馈信息,并利用一个用该反馈信息代表的加权矢量对下行链路信号进行加权,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基站在所述上行链路信号中断时保留一个由在该中断之前所接收的反馈信息所代表的加权矢量,并且当
-UMTS系统的用户台,在过渡到所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的时间点与最新加权矢量的求取之间,该用户台传送0作为反馈信息。
15.按权利要求14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倘若不存在在所述中断之前被传输的反馈信息,该基站则利用一个预先确定的加权矢量进行加权。
16.按权利要求15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该基站可以在不带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和带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之间切换,
-在该基站过渡到所述具有闭环天线分集的工作状态时,该基站在至少一个第一时隙内利用一个预定的加权矢量进行加权来发射下行链路信号,而且
-所述预先确定的加权矢量是该预定的加权矢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710103251.2A CN101043245B (zh) | 2001-05-15 | 2002-04-12 | 蜂窝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方法和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123611A DE10123611A1 (de) | 2001-05-15 | 2001-05-15 |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zellularen Funk-Kommunikationsystems und Stationen dafür |
DE10123611.5 | 2001-05-15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03251.2A Division CN101043245B (zh) | 2001-05-15 | 2002-04-12 | 蜂窝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方法和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26208A CN1526208A (zh) | 2004-09-01 |
CN1326335C true CN1326335C (zh) | 2007-07-11 |
Family
ID=768486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03251.2A Expired - Lifetime CN101043245B (zh) | 2001-05-15 | 2002-04-12 | 蜂窝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方法和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 |
CNB028137132A Ceased CN1326335C (zh) | 2001-05-15 | 2002-04-12 | 蜂窝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闭环天线分集方法、用户台和基站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03251.2A Expired - Lifetime CN101043245B (zh) | 2001-05-15 | 2002-04-12 | 蜂窝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方法和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7289769B2 (zh) |
EP (2) | EP1388222B1 (zh) |
CN (2) | CN101043245B (zh) |
DE (3) | DE10123611A1 (zh) |
WO (1) | WO200209378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526542B1 (ko) * | 2003-05-15 | 2005-11-0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다중안테나를 사용하는송신다이버시티 방식을 사용하여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장치 및 방법 |
KR100575930B1 (ko) * | 2003-05-16 | 2006-05-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송신다이버시티를 사용하는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 있어송신다이버시티의 방식 전환 장치 및 방법 |
SE0400370D0 (sv) * | 2004-02-13 | 2004-02-13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Adaptive MIMO architecture |
WO2006049127A1 (ja) * | 2004-11-02 | 2006-05-11 | Ntt Docomo, Inc. | 基地局、無線回線制御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CN101095295B (zh) * | 2004-11-04 | 2012-11-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过反馈改善多入多出发射分集性能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JP4614798B2 (ja) * | 2005-03-16 | 2011-01-1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移動局および重み付け制御方法 |
JP4594822B2 (ja) * | 2005-08-09 | 2010-12-08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受信装置、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通信制御方法 |
JPWO2007037151A1 (ja) * | 2005-09-28 | 2009-04-02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移動機、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アンテナベリフィケーション方法 |
CN100466489C (zh) * | 2006-04-11 | 2009-03-0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支持上行不连续发射无线系统的下行发射分集方法 |
JP4345800B2 (ja) * | 2006-10-19 | 2009-10-1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 |
CN101785213B (zh) * | 2007-09-25 | 2016-06-01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网络中多中继站联合中继的方法和装置 |
US8412246B2 (en) * | 2010-04-29 | 2013-04-02 | Eden Rock Communications, Ll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ordinating the scheduling of beamformed data to reduce interference |
WO2012002851A1 (en) * | 2010-06-29 | 2012-01-05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Uplink switched antenna transmit diversity method and apparatus |
US8942147B2 (en) * | 2011-01-11 | 2015-01-27 | Yibo Jiang | Closed loop transmit diversity in continuous packet connectivity |
CN102938689B (zh) * | 2011-08-16 | 2017-06-1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上行闭环发射分集的方法和系统 |
EP3570606B1 (en) | 2011-08-16 | 2021-10-0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Capability extensions for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s |
US9143964B2 (en) | 2013-06-19 | 2015-09-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and handling deconstructive impacts of default weight factors for closed-loop transmission diversity communications |
BR112017008647B1 (pt) * | 2014-12-12 | 2023-01-17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Arranjo de nó de comunicação cdma, e, método para controlar potência transmitida para um terminal de usuário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1995001048A1 (en) * | 1993-06-17 | 1995-01-05 | Litton Systems, Inc. | Focal plane array imaging device with random access architecture |
EP0755127A2 (en) * | 1995-07-19 | 1997-01-22 | Nec Corporation | CDMA diversity transmission system |
CN1182513A (zh) * | 1996-03-15 | 1998-05-20 | 摩托罗拉公司 | 通信系统中的功率控制方法和设备 |
CN1253436A (zh) * | 1998-11-10 | 2000-05-17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基站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
WO2000072464A1 (en) * | 1999-05-19 | 2000-11-30 | Nokia Networks Oy | Transmit diversity method and system |
WO2001028128A1 (en) * | 1999-10-08 | 2001-04-19 | Nokia Corporation | A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timing the diversity weight changes in a cellular radio syste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807989B1 (en) * | 1996-05-17 | 2001-06-27 | Motorola Ltd | Devices for transmitter path weights and methods therefor |
FI981575A (fi) * | 1998-07-08 | 2000-01-09 | Nokia Networks Oy | Menetelmä ja järjestelmä digitaalisen signaalin siirtämiseksi |
KR100493150B1 (ko) * | 2000-04-10 | 2005-06-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을 위한 폐루프 전송 다이버시티의 최적 가중치탐색장치 및 방법 |
KR100353641B1 (ko) * | 2000-12-21 | 2002-09-28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부호분할다중접속 이동통신시스템의 기지국 전송 안테나다이버시티 장치 및 방법 |
-
2001
- 2001-05-15 DE DE10123611A patent/DE10123611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2
- 2002-04-12 EP EP02737789A patent/EP1388222B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4-12 WO PCT/DE2002/001381 patent/WO2002093783A1/de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2-04-12 DE DE50212386T patent/DE50212386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4-12 DE DE50214248T patent/DE50214248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4-12 EP EP08002659.4A patent/EP1919099B9/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4-12 CN CN200710103251.2A patent/CN10104324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4-12 US US10/478,032 patent/US728976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4-12 CN CNB028137132A patent/CN1326335C/zh not_active Ceased
-
2007
- 2007-09-25 US US11/861,058 patent/US753286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1995001048A1 (en) * | 1993-06-17 | 1995-01-05 | Litton Systems, Inc. | Focal plane array imaging device with random access architecture |
EP0755127A2 (en) * | 1995-07-19 | 1997-01-22 | Nec Corporation | CDMA diversity transmission system |
CN1182513A (zh) * | 1996-03-15 | 1998-05-20 | 摩托罗拉公司 | 通信系统中的功率控制方法和设备 |
CN1253436A (zh) * | 1998-11-10 | 2000-05-17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基站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
WO2000072464A1 (en) * | 1999-05-19 | 2000-11-30 | Nokia Networks Oy | Transmit diversity method and system |
WO2001028128A1 (en) * | 1999-10-08 | 2001-04-19 | Nokia Corporation | A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timing the diversity weight changes in a cellular radio system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System(UMTS),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FDD) (3G TS25.214 version 3.1.1 Release 1999) ETSI TS 125 214 V3.1.1 2000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919099B1 (de) | 2010-02-24 |
EP1388222B1 (de) | 2008-06-18 |
EP1388222A1 (de) | 2004-02-11 |
CN1526208A (zh) | 2004-09-01 |
CN101043245B (zh) | 2015-07-15 |
US7289769B2 (en) | 2007-10-30 |
EP1919099B9 (de) | 2017-11-08 |
DE50212386D1 (de) | 2008-07-31 |
US7532866B2 (en) | 2009-05-12 |
US20040157643A1 (en) | 2004-08-12 |
US20080009323A1 (en) | 2008-01-10 |
CN101043245A (zh) | 2007-09-26 |
DE50214248D1 (de) | 2010-04-08 |
EP1919099A1 (de) | 2008-05-07 |
DE10123611A1 (de) | 2002-11-21 |
WO2002093783A1 (de) | 2002-1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326335C (zh) | 蜂窝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闭环天线分集方法、用户台和基站 | |
CN100553375C (zh) | 多入多出终端的频率间测量 | |
US6917820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on and use of optimal antennas in wireless systems | |
CN101980454B (zh) | 发送方法、发送装置及通信系统 | |
CN1330108C (zh) | 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发送分集方案模式转换的设备和方法 | |
CN102405603B (zh) | 具有选择性波束衰减的波束成形方法、设备及系统 | |
US7403748B1 (en) | Multi-antenn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system | |
EP1330050B1 (en) | A method and device for downlink feedback multiple antenna transmi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1015137B (zh) | 用于在多天线系统中进行波束形成的设备和方法 | |
US7801496B2 (en) | Method to enable open loop antenna transmit diversity on channels having dedicated pilots | |
CN101534145B (zh) | 无线基站、无线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3733540A (zh) | 用于在波束成形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支持多天线传输的装置和方法 | |
CN101473554B (zh) | 在mimo通信系统中使用协方差矩阵进行链路选择 | |
CN101248638B (zh) | 在多载波系统中发送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
Dreifuerst et al. | Massive MIMO in 5G: How beamforming, codebooks, and feedback enable larger arrays | |
CN105530035A (zh) | 一种基站选择天线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2047579A (zh) | 在多小区环境中使用探测信道的协作mimo | |
KR20020019484A (ko) | 시퀀스의 심볼들의 전송방법 | |
KR20100017428A (ko) | Mimo 컨텍스트에서 통신하기 위한 방법 | |
CN104954058A (zh) | 电子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3250356A (zh) | 一种用于执行外环链路自适应操作的方法和设备 | |
CN101479971A (zh) | 用于实现由于环境更改而改进的单小区调节的方法和设备 | |
CN104247527B (zh) | 用于mimo网络的导频信道配置 | |
US8964583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channel quality feedback of mobile stations | |
CN1708928B (zh) | 估计信道质量的方法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IW01 | Ful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 |
Decision date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20190628 Decision number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40793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711 |
|
IW01 | Ful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