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22720C - 通信控制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信控制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22720C CN1322720C CNB200410055864XA CN200410055864A CN1322720C CN 1322720 C CN1322720 C CN 1322720C CN B200410055864X A CNB200410055864X A CN B200410055864XA CN 200410055864 A CN200410055864 A CN 200410055864A CN 1322720 C CN1322720 C CN 1322720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trunking
- transmitter apparatus
- data volume
- data bl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9—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at layers above the network lay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10—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 H04W28/14—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using intermediate storag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04W8/04—Registration at HLR or 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一种通信控制方法和系统,在通过中继设备将多个数据块中的预定数量的数据块传送到接收机设备(10)时,发射机设备(20)分割并向连续传送的数据块中写入用于请求中继设备(40)中继剩余数据块的请求码。在接受在从发射机设备(20)传送来的数据块中已分割并写入的请求码中所示的请求的情况下,中继设备(40)将请求的接受通知给发射机设备(20)。然后,在接收到该通知时,发射机设备(20)将剩余数据块连续地传送到中继设备(4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实现高效数据通信的技术。
背景技术
TCP(传输控制协议)是OSI(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传输层中所使用的通信协议,并且用于确保可靠的数据通信。具体地,当根据TCP进行通信时,将数据分割为预定数据尺寸的数据部分,其中在将唯一的报头添加在其上之后,每一个数据部分作为数据块(此后,称之为“分段”)来传送。每一个报头包含用于唯一识别在其上添加了报头的分段中所包括的数据部分的序列号,并且必要地,序列号对应于从发射机设备传送来的分段的顺序。
根据TCP,在根据由“拥塞窗口尺寸”所定义的数量开始从发射机设备的数据传送时,将特定数量的分段连续地传送到网络中,其中,所述窗口尺寸是在接收到来自接收机设备的请求传送后续分段的确认之前,能够连续地传送的分段的数量。所述发射机设备根据被称为慢启动算法的预定算法,针对每一个接收到的确认,逐渐增加连续传送的分段的数量,即,拥塞窗口尺寸。为了防止由于在通信的初始阶段处传输大量分段所造成的网络中的可能拥塞,逐渐增加拥塞窗口尺寸。
然而,使用慢启动算法阻止了高效的数据通信,这是由于即使当数据流量非常好地低于通信线路的频带容量时,而算法仅逐渐地增加拥塞窗口尺寸。结果,当使用该算法时,通常会花费一些时间,直到实现了频带的最佳使用为止。在待审日本专利申请JP 2001-298485中公开了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技术。
在JP 2001-298485中所公开的技术实现了如以下所述的高效数据传输。发射机设备存储拥塞窗口尺寸的默认值和预定阈值。在数据传输的开始,发射机设备根据默认拥塞窗口尺寸来传送一定数量的分段。在当接收到针对传送分段的确认时,窗口尺寸保持为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发射机设备将拥塞窗口尺寸增加到预定阈值。因此,实现了高效数据传输。
在利用因特网的通信中,发射机设备和接收机设备通常不与相同的通信网络相连,并且极少直接相互通信。通常,如图7所示,接收机设备210与通信网络230A相连,而发射机设备220与通信网络230B相连。通信网络230A通过诸如路由器等中继设备240与通信网络230B相连,并且发射机设备220和接收机设备210通过中继设备240相互通信。然而,当将JP 2001-298485中所公开的技术应用于通过中继设备240所进行的数据通信,如同图7所示的情况,存在以下可能性:可以将超过中继设备240的容量的大量分段传送到中继设备,从而导致了拥塞。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构思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技术,用于避免在中继设备处的拥塞,并实现高效的数据通信。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计算要通过中继设备从发射机设备传送到接收机设备的数据块的数据量;向中继设备传送包括至少计算出的数据量的询问数据;在所述中继设备确定所述计算出的数据量的数据块是否能够被连续地中继;在所述中继设备能够中继所述计算出的数据量的数据块的情况下,当在所述中继设备中接收到所述询问数据时,由所述中继设备向所述发射机设备通知允许传送所述计算出的数据量的数据块;以及当从所述中继设备接收到所述允许时,将数据块的所述数据量增加到与所述计算出的数据量相对应的值。
在优选实施例中,把要连续地从所述发射机设备传送的数据块的数据量存储在所述传送设备的存储装置中;并且上述通信方法还包括:当从所述中继设备接收到所述允许时,将所述数据量的数据块增加为与所述计算出的数据量相对应的值。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发射机设备,包括:计算装置,用于计算要通过中继设备传送到接收机设备的数据块的数据量;第一传输装置,用于向所述中继设备传送包括至少由计算装置所计算出的数据量的询问数据;以及第二传输装置,所述中继设备接收到所述询问数据时,发射机设备从所述中继设备接收到允许传送所述计算出的数据量的所述数据块的通知的情况下,连续地传送所述数据块。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当传送等待传输的数据块之前的前面的数据块时,所述发射机设备的第一传输装置传送所述询问数据。优选地,在将所述询问数据分割为部分,并且将询问数据的每一个所述分割后的部分顺序地写入所述前面的数据块中之后,第一传输装置向中继设备传送所述询问数据。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中继设备,包括:接收装置,用于从连续传送数据块的发射机设备中接收数据传输的询问数据,所述询问数据示出了至少所述数据块的数据量;确定装置,用于确定是否能够将所述数据块中继到接收机设备;以及传输装置,用于向所述发射机设备传送通知,通知由所述确定装置所执行的确定的结果,其中,至少由所述确定装置来确定能够中继所述数据块;其中,当从所述中继设备接收到所述允许时,将数据块的所述数据量增加到与所述计算出的数据量相对应的值。
此外,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使计算机执行由上述发射机设备或中继设备所进行的处理的程序产品。
根据本发明,在避免在中继设备处的拥塞的同时,实现了高效的数据传输。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通信系统的总体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了在发射机设备20和中继设备40中所存储的请求码表的实例的图。
图3是示出了发射机设备20的实例结构的图。
图4是示出了由发射机设备20的控制单元100所执行的分段传输操作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了中继设备40的实例结构的图。
图6是示出了由中继设备40的控制单元100所执行的分段中继操作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了一般通信系统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系统的结构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例通信系统的总体结果的图。接收机设备10是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计算机设备,并且能够根据TCP与服务于设备10的无线接入点设备进行无线通信。发射机设备20是与诸如因特网等通信网络30相连的计算机设备,能够根据TCP来传送数据。
在传送到接收机设备10之前,发射机设备20将数据分割为多个分段。通常,根据慢启动算法来进行传输。具体地,发射机设备20逐渐地将连续传送的分段数量,即拥塞窗口尺寸增加为两个、四个,然后增加为八个分段。此外,发射机设备20分割并将请求码写入连续传送的每一个分段。请求码或询问码是示出了对中继设备40进行请求以便连续地中继等待传送到接收机设备10的剩余分段的数据。在本实施例中,剩余分段不包括发射机设备20已经传送或将要传送的分段。当发射机设备20从中继设备40接收到允许在请求码中所示的请求的通知时,利用剩余分段的数据量对拥塞窗口尺寸进行更新。然后,将剩余分段连续地传送到接收机设备10。
更具体地,发射机设备20存储图20所示的请求码表,并且根据请求码表的详细内容和剩余分段的数据量,识别要传送到中继设备40的请求码。然后,发射机设备20将所识别的请求码分割为具有预定数据尺寸(在本实施例中为1比特)的部分,并且将请求码的每一个分割后的部分写入到每一个分段的预定区域,以便传送到接收机设备10。在本实施例中,使用针对CE(拥塞经历)比特的区域作为预定区域,其中当根据ECN(明确拥塞通知)来进行拥塞控制时,使用CE比特。预定区域不必是针对CE比特的区域,而可以是诸如保留区域的另一区域。保留区域是并不局限于在TCP中的特定使用的区域,因此,可以根据由用户所定义的用途,自由地进行使用。将请求码写入到保留区域或CE比特区域中,以避免由已经接收到分段但不能适当地解译该代码的设备误译该代码。当写入到保留区域或CE比特区域中时,不能解译该代码的设备忽略在保留区域或在CE比特区域中所描述的数据。此外,由于发射机设备20将请求码分割为更小的数据部分,可以将请求码传送到中继设备40,即使请求码的数据长度大于一个分段的预定区域的区域尺寸。
图2是示出了请求码表的实例的图。图2所示的请求码表包含了三种类型的请求码“01”、“10”和“11”,每一个均与剩余分段的数据量相关联。在接收到请求码时,向中继设备40通知剩余分段的数据量。在该图中所示的请求码表中所存储的是以下情形的实例:当剩余分段的数据量小于10千字节(1千字节=1024字节)时,传送请求码“01”;当剩余分段的数据量等于或大于10千字节、或者小于1兆字节(1兆字节=1024千字节)时,传送请求码“10”,而当剩余分段的数据量等于或大于1兆字节时,传送请求码“11”。
中继设备40是与通信网络30相连的无线接入点设备。中继设备用于提供位于由中继设备所覆盖的无线区域中的接收机设备10和发射机设备20之间的通信。具体地,中继设备40建立与接收机设备10之间的无线通信连接,并且还建立与发射机设备20之间的通信连接。中继设备40配备有具有预定存储容量的队列区域。中继设备40在队列区域中写入通过上述通信连接从发射机设备20传送来的分段,并且将队列区域中的这些分段通过上述无线通信连接顺序地传送到接收机设备10。中继设备40通过无线通信连接接收从接收机设备10传送来的确认,并且通过通信连接再次将接收到的确认传送到发射机设备20。因此,中继设备40中继接收机设备10和发射机设备20之间的数据通信。
此外,中继设备40获得从发射机设备20传送来的询问数据(即,来自发射机设备20的数据传输的询问数据),其中询问数据包括剩余分段的数据量。具体地,中继设备40获得已分割并嵌入到从发射机设备20传送来的分段中的请求码。中继设备40确定在所获得的请求码或询问数据中所示的请求是否为可接受的,并且向发射机设备20停止确定结果。具体地,中继设备40存储与在发射机设备20中所存储的请求码相同的图2所示的请求码表;中继设备40根据请求码表的详细内容和从发射机设备20传送来的请求码,来识别剩余分段的数据量。具体地,中继设备40根据队列区域的剩余容量,确定是否能够连续地接收在请求码中所指定的剩余分段并中继到接收机设备10,而且将确定结果传送到发射机设备20。
如前所述,在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发射机设备20向中继设备40通知剩余分段的数据量。当中继设备40通知可以连续地中继剩余分段时,发射机设备20连续地传送剩余分段。结果,实现了高效数据通信,并且在中继设备40处,避免了拥塞。
2:发射机设备20的拥塞
如图3所示,发射机设备20具有控制单元100、第一通信接口(此后称为“IF”单元110a、第二通信IF单元110b、存储单元120和用于这些组件之间的数据交换的总线130。
控制单元100是诸如CPU(中央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100执行在存储单元120中所存储的软件,从而控制发射机设备20的每一个组件。通信IF单元110a与通信网络30相连,并且接收通过网络30传送来的数据。通信IF单元110a将所接收到的数据传送到控制单元100,并且向通信网络30传送从控制单元100传送来的数据。
如图3所示,存储单元120包括易失性存储单元120a和非易失性存储单元120b。易失性存储单元120a是诸如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并且由控制单元100用作执行软件的工作区。
例如,非易失性存储单元120b是硬盘,并且存储了响应来自接收机设备10的请求要传送到接收机设备10的数据、请求码表(参考图2)、以及其他软件。例如,在非易失性存储单元120b中,存储了在控制单元100中运行的操作系统(此后称之为“OS”)软件。非易失性存储单元120b还存储了用于使控制单元100执行数据传输操作以便将数据传送到接收机设备10的传输软件。
非易失性存储单元120b还预先存储了拥塞窗口尺寸的数据,即,能够连续地传送的特定数据尺寸的预定数量的分段。每一次当由接收机设备10确认接收到传送来的分段时,开始窗口尺寸的改变。在本实施例中,当允许从中继设备40传送剩余分段时,利用与剩余分段的数据量相对应的值来更新窗口尺寸。
下文中,将描述通过执行上述软件由控制单元100所实现的功能。
当启动发射机设备20时,控制单元100首先从非易失性存储单元120b中读取OS软件。然后,控制单元100执行OS软件,从而实现发射机设备20的每一个组件的功能控制,并且从非易失性存储单元120b中读取并执行其他软件。当从接收机设备10接收到传输数据的请求时,控制单元100读取并执行来自非易失性存储单元120b的传输软件。
图4是示出了由控制单元100所执行、并由传输软件所实现的分段传输操作的流程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单元100提供了5个不同的功能:选择功能、计算功能、识别功能、第一传输功能和第二传输功能。
利用选择功能,将数据分割为多个分段,并且从多个分段中,根据慢启动算法的初始窗口尺寸来选择要连续传送的分段。控制单元100根据该算法,将拥塞窗口尺寸增加为2个、4个,然后增加为8个分段,并且从具有最早的序列号的分段开始,按照降序,选择与更新的拥塞窗口尺寸相对应的分段数量。
通过计算功能,计算在多个分段中的剩余数据分段的数据量。假定多个分段的每一个具有相等的数据长度,则可以通过将数据长度乘以剩余分段的数量来计算剩余分段的数据量。
识别功能根据由计算功能所计算出的数据量和请求码表的详细内容,来识别要传送到中继设备40的请求码。
利用第一传输功能,在分割由识别功能所识别的请求码并将其写入每一个分段的预定区域之后,传送由选择功能所选择的分段。通过通信IF单元110a将这些分段传送到中继设备40。更具体地,控制单元100以1比特为单位来分割请求码,并且具有更小的序列号的分段具有更接近于其中嵌入了请求码的引导部分的请求码的分割部分。
利用第二传输功能,当发射机设备20从中继设备40接收到允许在请求码中所指定量的分段的连续传输的通知时,传送剩余分段。
如前所述,发射机设备20的硬件结构与通用计算机的硬件结构相同,但是,通过使控制单元100执行在存储单元中所存储的各种软件,提供了对本发明的发射机设备特定的功能。
3:中继设备40的结构
除了以下三点之外,中继设备40的结构与发射机设备20的结构相同。第一,中继设备40具有与接收机设备10无线地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IF单元110b。第二,易失性存储单元120a用作队列区域。第三,在非易失性存储单元120b中存储了中继软件,而不是传输软件。中继软件使控制单元100实现对本发明的中继设备所特定的功能。在下文中,将描述当执行在非易失性存储单元120b中所存储的软件时,提供给中继设备40的控制单元100的功能。
当启动中继设备40时,控制单元100首先读取并执行来自非易失性存储单元120b的OS软件。控制单元100在OS软件功能下进行操作,以控制中继设备40的每一个组件,并且从非易失性存储单元120b中读取并执行其他软件。当完成了OS软件的执行时,控制单元100立即读取并执行来自非易失性存储单元120b的中继软件。
图6是示出了由控制单元100根据中继软件所执行的分段中继操作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控制单元100配备有通用的中继功能,用于利用队列区域将从发射机设备20传送来的分段中继到接收机设备10,并且将从接收机设备10传送来的分段中继到发射机设备20。控制单元100还配备有根据本发明的中继设备所特定的以下两个功能。
利用第一功能,获得已分割并写入到分段中且从发射机20中接收到的请求码,并且根据该请求码和请求码表的详细内容来识别在所获得的请求码中所示出的数据量。具体地,控制单元100通过获得在每一个接收到的分段的预定区域中所写入的数据来获得请求码,并且按照在分段中所包含的序列号的顺序来串联多个获得的数据。根据请求码和请求码表的详细内容来识别请求码。
利用第二功能,检测队列区域中的可用容量,并且根据检测到的容量和由第一功能所识别的数据量,确定是否中继在请求码中所示的数目和数量的中继分段,并且将确定结果通知给发射机设备20。
如前所述,中继设备40的硬件结构与通用计算机的硬件结构相同,但是,通过使控制单元100执行在存储单元中所存储的各种软件,提供了本发明的中继设备所特定的功能。
操作:
现在将参考附图来分别描述由发射机设备20和中继设备40所进行的操作,特别是与本发明的发射机设备和接收机设备的特性有关的操作。在该实例中,当接收到传送在非易失性存储单元120b中所存储的数据的请求时,发射机设备20将数据分割为15个用于传输的分段,每一个均具有500字节的数据长度。此外,根据在每一个分段中所包含的数据的相对位置,将按50递增的序列号写入15个分段的每一个中。此外,在该实例中,中继设备40所配备的队列区域的存储容量是2兆字节,并且在通信的开始,100%的容量是空闲的。
首先,将参考图4来描述当从接收机设备10请求数据传输时,由发射机设备20的控制单元100所进行的操作。如图所示,控制单元100首先从15个分段中选择要连续传送的分段,以便传送到接收机设备10(步骤SA1)。具体地,控制单元100从具有最小序列号的分段开始,以降序来选择由拥塞窗口尺寸所指定数量的分段。在操作的开始,将拥塞窗口尺寸设置为2。假定每一个分段已在其中嵌入了以500递增的序列号,在步骤SA1,控制单元100选择具有序列号500的分段和具有序列号1000的分段。
然后,控制单元100从要传送到接收机设备10的15个分段中,计算不包括所传送的分段和在步骤SA1中选择的分段的分段数据量(步骤SA2)。在本实例中,还未传送所有15个分段,并且在步骤SA1中选择两个分段。因此,控制单元100计算6500个字节(13×500字节)的剩余分段的数据量。
随后,控制单元100根据在步骤SA2中计算出的数据量和请求码表的详细内容(参考图2),识别要传送到中继设备40的请求码(步骤SA3)。在该实例中,在步骤SA2中计算出的数据量是6500个字节,而图2中的请求码表示出了当剩余分段的数据量小于10千字节时,传送请求码“01”。因此,控制单元100将“01”识别为要传送到中继设备40的请求码。
然后,控制单元100分割并将在步骤SA3中所识别的请求码写入在步骤SA1中所选择的两个分段中,以便通过通信IF单元110a来传送(步骤SA4)。具体地,在传输之前,控制单元100将“0”写入具有序列号500的分段的预定区域中,而将“1”写入具有序列号1000的分段的预定区域中。然后,控制单元100等待在步骤SA4中传送来的分段的确认,并且同时,等待响应请求码中的请求从中继设备40中接收到的请求码已分割并写入到传送的分段中的通知。
同时,从发射机设备20传送来的两个分段通过通信网络30到达中继设备40。
如图6所示,在通过通信IF单元110a接收到从发射机设备20传送来的分段时,中继设备40的控制单元100将接收到的分段写入在易失性存储单元120a中设置的队列区域中(步骤SB1)。
随后,控制单元100获得在步骤SB1已分割并写入所接收到的分段中的请求码。然后,控制单元100根据所获得的请求码和请求码表(参考图2),识别剩余分段的数据量(步骤SB2)。在该实例中,在步骤SB1中写入到接收到的分段中的请求码是“01”,因此,控制单元100识别到剩余分段的数据量小于10千字节。
然后,控制单元100检测队列区域的可用容量,并且确定是否能够将在步骤SB2中识别的数据量的分段存储在队列区域中。然后,控制单元100通过通信IF单元100a将确定结果传送到发射机设备20(步骤SB3)。在该实例中,队列区域的存储容量是2兆字节,并且在操作的开始,存储容量是100%空闲的。因此,控制单元100确定能够存储剩余分段,并且向发射机设备20通知确定结果。
然后,控制单元100通过无线通信IF单元110b将在步骤SB1中在队列区域中所写入的分段传送到接收机设备10(步骤SB4)。在根据TCP中继分段时,在此步骤之后,由中继设备40所进行的操作与由传统中继设备所进行的操作相同。具体地,控制单元100通过无线通信IF单元110b接收从接收机设备10传送来的确认,并且通过通信IF单元110a将所接收到的确认传送到发射机设备20。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可以使控制单元100首先执行步骤SB4,然后执行步骤SB3。
同时,从中继设备40传送来的通知通过通信网络30到达发射机设备20。
在图4中,在接收到该通知时(步骤SA5),发射机设备20的控制单元100根据通知的详细内容,更新拥塞窗口尺寸、在非易失性存储单元120b中所存储的数据(步骤SA6)。具体地,当在步骤SA5接收到的通知接受在步骤SA4中所传送的请求码中的请求时,控制单元100利用在步骤SA2中所计算出的数据量来更新拥塞窗口尺寸。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A5中所接收到的通知未接受在步骤SA4中所传送的请求码中的请求时,控制单元100保持当前的拥塞窗口尺寸。在该实例中,从中继设备40传送来的通知接受剩余分段的连续传输,因此,控制单元100利用在步骤SA2计算出的数据量,即6500字节,来更新拥塞窗口尺寸。
从此时开始,当其接收到针对在步骤SA4中传送来的分段的确认时,控制单元100确定在分段中是否剩下任何分段要传送到接收机设备10(步骤SA8)。重复从步骤SA1开始的处理,直到在步骤SA8中的确定结果变为“否”。在该实例中,假定剩下13个分段,则在步骤SA8中确定“是”。然后,将程序返回到步骤SA1,其中根据当前拥塞窗口尺寸,即6500字节,来选择连续传送的分段。结果,从发射机设备20向接收机设备10连续地传送所有的剩余的13个分段,因此,完成了要传送的分段的传输。
如前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通信系统中,在要从发射机设备20传送到接收机设备10的15个分段中,首先连续地传送两个分段,然后,连续地传送剩余的13个分段。即,在2个传输操作中完成15个分段的传输。在传统系统中,根据慢启动算法2、4、8来传送15个分段,然后传送1个分段,总共为4个传输操作。因此,与根据慢启动算法来传送分段的传统方法相比,根据本发明的通信系统实现了更高效的分段传输。
C:修改
如前所述,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样的实施例,而可以做如下修改。
修改1:
在上述主要实施例中,中继设备40是与通信网络30相连的无线接入点设备,并且中继位于由中继设备所覆盖的无线区域中的接收机设备10和与通信网络30相连的发射机设备20之间的通信。然而,根据本发明的中继设备并不局限于这样的无线接入点设备,而可以是任意中继设备,用于中继发射机设备和接收机设备之间的通信,而与中继设备和发射机或接收机设备之间的连接是有线的还是无线的无关。例如,中继设备可以无线地与发射机和接收机设备相连,其中,这样的中继设备接收从发射机设备无线地传送的分段,并且将接收到的分段无线地传送到接收机设备。此外,中继设备可以与第一通信网络和第二通信网络进行有线连接。
修改2:
在上述主要实施例中,以1比特为单位来分割请求码,并且具有更低序列号的分段具有更接近于在预定区域即CE比特存储区域中写入的请求码的引导部分的请求码的分割部分。该结构使中继设备40能够通过根据在分段中所包含的序列号的顺序来串联从多个分段中的每一个分段的CE比特存储区域中所获得的数据,恢复从发射机设备20传送来的请求码。然而,在可以由中继设备40识别由请求码所标识的数据量而不恢复在传输之前已分割的请求码的情况下,可以将每一个分割后的请求码写入每一个分段的预定区域,而与在每一个分段中所包含的序列号的顺序无关。例如,剩余分段的数据量可以由在构成请求码的比特中设置为“1”的比特数来示出。在该实例中,在请求码包括3个比特,且设置为“1”的比特数是一个的情况下,剩余分段的数据量小于10千字节;在设置为“1”的比特数为两个,剩余分段的数据量等于或大于10千字节且小于1兆字节;而在设置为“1”的比特数是三个的情况下,剩余分段的数据量等于或大于1兆字节。按照该方式,可以由中继设备通过计算设置为“1”的比特数,来找到剩余分段的数据量,即使当请求码已分割并写入到每一个分段的预定区域中,而与在每一个分段中所包含的序列号的顺序无关。
修改3:
在上述主要实施例中,发射机设备、中继设备和接收机设备根据TCP来进行通信。然而,可以使用除了TCP之外的不同的通信协议来进行根据本发明的发射机设备和中继设备之间的通信,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中继设备40向发射机设备20通知关于来自发射机设备20的结果是否由中继设备接受的确定结果,而与发射机设备20和接收机设备10之间的数据交换无关。然而,可以将结果通知与数据交换一起传输。具体地,中继设备40可以响应从发射机设备20传送来的分段,将表示确定结果的数据写入到从接收机设备10传送来的确认中。可选地,在接收机设备10配备有在保留在接收到的分段的预定区域中所写入的数据的同时返回确认的功能的情况下,中继设备40可以将表示确定结果的数据写入从发射机设备20传送来的分段的预定区域,然后,向接收机设备10中继其中已写入了确定结果的分段。
修改4:
在上述主要实施例中,中继设备根据在队列区域中剩余的可用容量来确定是否允许在从发射机设备通知的请求码中所示的数据量的分段的传输。然而,用于确定的数据并不局限于队列区域的可用容量。例如,在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可以使用其中示出了通过在中继设备40和接收机设备10之间建立的无线通信连接所进行的无线通信质量(例如,数据差错率和场强度)的不同数据。此外,可以交替地使用示出了无线通信连接的通信频带的数据。通信质量或无线通信的通信频带通常会不断改变,而有线通信则不会如此。因此,当将本发明应用于进行无线通信的中继设备时,实现了高效数据通信。
修改5:
在上述主要实施例中,从发射机设备向中继设备传送示出了剩余分段的数据量的请求码,从而中继设备可以确定是否能够接收在请求码中所示的数据量的分段。然而,可以从发射机设备传送示出了除了数据量之外的分段中所包含的数据类型的请求码,从而中继设备可以根据数据类型和数据量来确定是否能够连续地传送剩余分段。按照该方式,根据数据类型信息,当数据需要实时传输时,能够允许剩余数据的传输,如同流数据的情况;相反,当该数据不需要实时传输时,不允许传输,如同邮件数据的情况。
修改6:
在上述主要实施例中,使用了固定长度的请求码,但是可以使用诸如霍夫曼码的可变长度的请求码。具体地,传送到接收机设备的剩余分段的数据量越小,则可以使用越短的数据长度的请求码。按照这种方式,剩余分段的数据量越小,则从分段传输的开始,将越快地通知表示数据量的请求码。这提供了以下优点:与在上述主要实施例中的情况相比,剩余分段的传输更为高效。
此外,尽管连续传送的分段数量根据无线通信路径的质量或诸如网络基础设施的其他因数而发生变化,但是频率分布最可能遵循在特定数量的分段处具有其峰值(例如,正态分布)。因此,可以赋予请求码,从而可以向在分布中最经常传送的分段数量赋予更短数据长度的请求码。按照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将请求码写入数据块中的发射机设备处的负载;同时,在读取请求码时,减小了在中继设备处的工作负载。
修改7:
在上述主要实施例中,发射机设备20根据剩余分段的数据量和在图2中所示的请求码表,确定要通知给中继设备40的请求码。然而,不必定由发射机设备20来使用请求码表以确定用于通知的请求码。例如,可以由发射机设备20的控制单元100来执行以下处理。在剩余分段的数据量小于10千字节的情况下,使用请求码“01”;在数据量等于或大于10千字节且小于1兆字节的情况下,使用请求码“10”;而当数据量等于或大于1兆字节的情况下,使用请求码“11”。
修改8:
在上述主要实施例中,将传输软件预先存储在发射机设备20中;并且将中继软件预先存储在中继设备40中。然而,可以将该软件写入在诸如CD-ROM(光盘-只读存储器)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中,并且这样的记录介质可以用于将上述软件安装在通用计算机设备中。按照这种方式,能够将相同的功能赋予通用计算机设备,如赋予本发明的发射机设备和中继设备的功能那样。
修改9:
在上述主要实施例中,中继设备40向发射机设备20传送通知,通知关于是否能够中继由请求码所指定的数据量的剩余分段的确定结果。然而,还能够在确定中继设备允许传送剩余分段的情况下,仅传送通知。
修改10:
在上述实施例中,发射机设备20计算剩余数据的数据量,并且将计算出的数据量传送到中继设备40。然而,还能够使与通信网络30或发射机设备20相连的另一计算机设备来计算剩余数据的数据量,并且直接地或通过发射机设备20,向中继设备40传送示出了计算出的数据量的结果。因此,减少了施加在发射机设备20上的负担。
Claims (11)
1.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计算要通过中继设备从发射机设备传送到接收机设备的数据块的数据量;
从传输装置向所述中继设备传送示出了至少所述计算出的数据量的询问数据;
在所述中继设备确定所述计算出的数据量的数据块是否能够被连续地中继;
在所述中继设备能够中继所述计算出的数据量的数据块的情况下,当在所述中继设备中接收到所述询问数据时,由所述中继设备向所述发射机设备通知允许传送所述计算出的数据量的数据块;以及
当从所述中继设备接收到所述允许时,将数据块的所述数据量增加到与所述计算出的数据量相对应的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设备具有存储设备,所述存储设备具备队列区域,而所述队列区域具有预定的容量;以及
所述确定是基于队列区域的剩余容量而进行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是基于所述中继设备与所述接收机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连接的质量而进行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射机设备参考要从所述发射机设备连续地发送一数据量的数据块的存储设备来计算所述数据量,并创建要传送到所述中继设备的所述询问数据。
5.一种发射机设备,包括:
计算装置,用于计算要通过中继设备从发射机设备传送到接收机设备的数据块的数据量;
第一传输装置,用于向所述中继设备传送示出了由所述计算装置计算出的至少所述数据量的询问数据;以及
第二传输装置,在所述中继设备接收到所述询问数据时,发射机设备从所述中继设备接收到允许传送所述计算出的数据量的所述数据块的通知的情况下,连续地传送所述数据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射机设备,其特征在于:
当传送在所述数据块之前的前面的数据块时,所述第一传输装置传送所述询问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射机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询问数据分割为部分,并且将询问数据的每一个所述分割后的部分顺序地写入所述前面的数据块中之后,所述第一传输装置将所述询问数据传送到所述中继设备。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射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询问数据包括在所述数据块中所包含的数据类型。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射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询问数据是根据所述数据块的所述计算出的数据量的长度可变的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射机设备,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数据块的数据量越小时,所述询问数据越短。
11.一种中继设备,包括:
接收装置,用于从连续传送数据块的发射机设备中接收数据传输的询问数据,所述询问数据示出了至少所述数据块的数据量;
确定装置,用于确定是否能够将所述数据块中继到接收机设备;以及
传输装置,用于向所述发射机设备传送通知,通知由所述确定装置所执行的确定的结果,其中,至少由所述确定装置来确定能够中继所述数据块;
其中,当从所述中继设备接收到所述允许时,将数据块的所述数据量增加到与所述计算出的数据量相对应的值。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207600 | 2003-08-14 | ||
JP2003207600A JP4235506B2 (ja) | 2003-08-14 | 2003-08-14 | 送信装置、中継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81840A CN1581840A (zh) | 2005-02-16 |
CN1322720C true CN1322720C (zh) | 2007-06-20 |
Family
ID=34364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55864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2720C (zh) | 2003-08-14 | 2004-08-04 | 通信控制方法和系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764613B2 (zh) |
JP (1) | JP4235506B2 (zh) |
CN (1) | CN1322720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548972A3 (en) * | 2003-12-26 | 2006-12-27 | NTT DoCoMo, Inc. | Transmitter device and relay device for performing data transmission control |
JP2006129439A (ja) * | 2004-09-28 | 2006-05-18 | Kyocera Corp |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サーバ装置、移動局装置、及び送信データ量決定方法 |
US9148409B2 (en) | 2005-06-30 | 2015-09-29 | The Chamberlain Group,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facilitate messag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using different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
US8422667B2 (en) | 2005-01-27 | 2013-04-16 | The Chamberlain Group,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facilitate transmission of an encrypted rolling code |
USRE48433E1 (en) | 2005-01-27 | 2021-02-09 | The Chamberlain Group,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facilitate transmission of an encrypted rolling code |
CA2624671C (en) | 2005-09-30 | 2012-01-03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ally adjusting a data packet window size for data packet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KR101333026B1 (ko) * | 2005-12-02 | 2014-01-14 |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엔.브이. | 협동 통신 매체 접근 제어를 포함하는 무선 시스템 및 방법 |
JP5146725B2 (ja) * | 2007-09-19 | 2013-02-20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US8203979B2 (en) * | 2008-01-28 | 2012-06-19 |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OFDMA systems with half-duplex relay(s) and corresponding transmission protocol |
US8159939B1 (en) * | 2009-05-08 | 2012-04-17 | 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 | Dynamic network congestion control |
US8605584B2 (en) | 2009-07-02 | 2013-12-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information across multiple packets |
WO2011034468A1 (en) * | 2009-09-16 | 2011-03-24 | St.Jude Medical Ab |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power saving communication |
DE112012002774T5 (de) * | 2011-07-01 | 2014-03-20 | Stoneware Inc.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für einen keep-alive Push-Agenten |
US10075498B2 (en) * | 2012-12-21 | 2018-09-11 | Vmware,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nsmitting data in real time |
KR101746799B1 (ko) | 2015-11-04 | 2017-06-14 | 주식회사 쏠리드 | 분산 안테나 시스템 |
JP2018064187A (ja) * | 2016-10-12 | 2018-04-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BR102018068874A8 (pt) * | 2017-09-19 | 2019-08-13 | Hunter Douglas | métodos e aparelhos para controle de coberturas arquitetônicas |
US10652743B2 (en) | 2017-12-21 | 2020-05-12 | The Chamberlain Group, Inc. | Security system for a moveable barrier operator |
US11074773B1 (en) | 2018-06-27 | 2021-07-27 | The Chamberlain Group, Inc. | Network-based control of movable barrier operators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
CA3107457A1 (en) | 2018-08-01 | 2020-02-06 | The Chamberlain Group, Inc. | Movable barrier operator and transmitter pairing over a network |
US11201828B2 (en) * | 2018-10-08 | 2021-12-14 |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 Stream allocation using stream credits |
US11005775B2 (en) | 2018-10-08 | 2021-05-11 |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 Resource allocation using distributed segment processing credits |
US10997810B2 (en) | 2019-05-16 | 2021-05-04 | The Chamberlain Group, Inc. | In-vehicle transmitter training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98485A (ja) * | 2000-04-14 | 2001-10-26 | Fujitsu Ltd | トランスポート層におけるデータ転送方法 |
US6438101B1 (en) * | 1997-12-23 | 2002-08-20 | At&T Corp.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congestion within an internetwork using window adaptation |
CN1405994A (zh) * | 2002-11-08 | 2003-03-26 | 清华大学 | Tp-s卫星信道专用传输协议及传输方法 |
WO2003046677A2 (en) * | 2001-11-30 | 2003-06-05 | Nokia Corporation | Throughput enhancement after interrup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94943A (ja) | 1988-09-30 | 1990-04-05 |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 データ転送方式 |
US6160808A (en) * | 1997-12-18 | 2000-12-12 | 3Com Corporation | Technique for transmitting incoming multi-link point-to-point (PPP) packet traffic over multiple outgoing links in a multi-link bundle |
JP2000078675A (ja) * | 1998-09-02 | 2000-03-14 | Fujitsu Ltd | Dma通信及びsd/scn信号による交換機内部装置制御システム |
US7142507B1 (en) * | 1999-02-25 | 2006-11-28 |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 Traffic monitoring equipment an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atagram transfer |
US6687227B1 (en) * | 2000-03-13 | 2004-02-03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questing packets for transmission over a wirless channel having a dynamically changing capacity due to a highly varibale delay |
JP4267803B2 (ja) * | 2000-06-08 | 2009-05-27 | 株式会社沖コムテック | データ伝送装置およびデータ送出制御方法 |
US7293100B2 (en) * | 2001-08-31 | 2007-11-06 | Adaptec, Inc.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artially reordering data packets |
WO2005020523A1 (ja) * | 2003-08-20 | 2005-03-03 | Nec Corporation | セッション中継装置及び中継方法 |
JP2005167353A (ja) * | 2003-11-28 | 2005-06-23 | Ntt Docomo Inc | 送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2003
- 2003-08-14 JP JP2003207600A patent/JP423550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
- 2004-08-04 CN CNB200410055864XA patent/CN132272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8-10 US US10/915,449 patent/US776461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38101B1 (en) * | 1997-12-23 | 2002-08-20 | At&T Corp.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congestion within an internetwork using window adaptation |
JP2001298485A (ja) * | 2000-04-14 | 2001-10-26 | Fujitsu Ltd | トランスポート層におけるデータ転送方法 |
WO2003046677A2 (en) * | 2001-11-30 | 2003-06-05 | Nokia Corporation | Throughput enhancement after interruption |
CN1405994A (zh) * | 2002-11-08 | 2003-03-26 | 清华大学 | Tp-s卫星信道专用传输协议及传输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50068911A1 (en) | 2005-03-31 |
JP4235506B2 (ja) | 2009-03-11 |
US7764613B2 (en) | 2010-07-27 |
JP2005064597A (ja) | 2005-03-10 |
CN1581840A (zh) | 2005-0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322720C (zh) | 通信控制方法和系统 | |
US7933635B2 (en) | Adjustment of parameters based upon battery status | |
CN101375557B (zh) | 无线终端装置及数据通信方法 | |
US7359950B2 (en) | Method for managing network when master disappears | |
JP3342591B2 (ja) | 通信システムの情報伝送方法 | |
EP1161042B1 (en) |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adio station | |
US20070025304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ioritizing transmission legs for precaching data | |
CN100466586C (zh) | 执行数据传输控制的发射机设备和中继设备 | |
JP2006516376A (ja) | ショートレンジ高速及びロングレンジ低速のデータ通信用デュアルモードユニット | |
CN101151848A (zh) | 中继装置 | |
US20110151861A1 (en) | Smart all-in-one base station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 |
US8625482B2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access point,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 |
KR100701742B1 (ko) | 에이피의 버퍼 메모리 할당 장치 및 방법 | |
CN102118792A (zh) | 一种传输数据包的方法及装置 | |
US6574453B1 (en) | Response determin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transceiver | |
JP2000244601A (ja) | データ回線選択方法およびデータ回線選択装置 | |
CN1965547B (zh) | 帧传输间隔 | |
JP3392825B2 (ja) | データ通信方法及びそのシステム | |
CN100450278C (zh) | 一种用户终端接入无线网络网关的方法 | |
CN101601322B (zh) | 通信系统、基站以及移动站 | |
JP3714009B2 (ja) | マルチプロトコル対応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マルチプロトコル対応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マルチプロトコル対応通信制御処理プログラム | |
KR100749413B1 (ko) |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트래픽 스트림 수락 제어 방법 및 그프로그램이 기록된 기록 매체 | |
KR19980072443A (ko) | 노드(Node)인식(Recognition)방법 | |
RU2004135535A (ru) |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информации | |
JPH0541687A (ja) | 基地局選択方式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620 Termination date: 20140804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