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20809C - 图像处理装置与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处理装置与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20809C CN1320809C CNB021422478A CN02142247A CN1320809C CN 1320809 C CN1320809 C CN 1320809C CN B021422478 A CNB021422478 A CN B021422478A CN 02142247 A CN02142247 A CN 02142247A CN 1320809 C CN1320809 C CN 1320809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encoding
- mentioned
- coding
- image fiel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6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7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85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7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7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6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3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4
- 238000013139 quant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41001269238 Da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3144 data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7792 add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055 memory stor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606 norma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58 re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1—Bandwidth or redundancy reduction
- H04N1/411—Bandwidth or redundancy reduction for the transmission or storage or reproduction of two-tone pictures, e.g. black and white pi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0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ment, parameter or selection affected or controlled by the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24—Quantis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3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ment, parameter or criterion affecting or controlling the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46—Data rate or code amount at the encoder output
- H04N19/15—Data rate or code amount at the encoder output by monitoring actual compressed data size at the memory before deciding storage at the transmission buff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8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method, adaptation tool or adaptation type used for the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9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method, adaptation tool or adaptation type used for the adaptive coding the adaptation method, adaptation tool or adaptation type being iterative or recursiv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4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video transcoding, i.e. partial or full decoding of a coded input stream followed by re-encoding of the decoded output strea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characterised by implementation details or hardware specially adapted for video compression or decompression, e.g. dedicated software implementation
- H04N19/423—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characterised by implementation details or hardware specially adapted for video compression or decompression, e.g. dedicated software implementation characterised by memory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characterised by implementation details or hardware specially adapted for video compression or decompression, e.g. dedicated software implementation
- H04N19/436—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characterised by implementation details or hardware specially adapted for video compression or decompression, e.g. dedicated software implementation using parallelised computational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6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transform co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 Of Band Width Or Redundancy In Fax (AREA)
- Compression Or Coding Systems Of Tv Signals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处理装置,不重新输入多值图像的像域信息就能进行编码而将其收敛为目的尺寸。为此,从输入部101输入的多值图像数据由像域信息生成部1701按每个像素生成由多个像域成分构成的像域信息,可逆编码部1705按块单位编码该信息,存储在第三存储器1709中。编码控制部1713监视编码量,当判断其超出目的量时,在对此后输入的像域成分使可逆编码部1705变更与条件一致的像域成分后进行编码。另一方面,对第三存储器1709中已经存储的像域成分,使得由可逆编码再编码部1715暂时对其解码,变更了上述像域成分后,再次进行编码并存储在第三存储器1709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将图像数据和伴随该图像数据的像域信息在一定编码量以内压缩编码的功能的图像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以前,在静止图像的压缩方式中,多使用利用离散余弦变换的JPEG方式和利用Wavelet变换的方式。这种编码方式是可变长度编码方式,故编码量根据每个编码对象的图像而有变化。
作为国际标准方式的JPEG方式中,对图像仅定义1组量子化矩阵,因此如果没有预扫描(prescan)就不能进行编码量调整,在有限的存储器中进行存储的系统中使用的情况下,有引起存储器溢出的危险。
为防止这一点,采用在从预定的编码量溢出时,变更压缩率来进行原稿的再读取的方法、通过预先的预扫描进行编码量估计,为调整编码量进行量子化参数的再设定的方法等。
作为进行预扫描的编码量控制方式,例如有将预压缩的数据取入内部缓冲存储器中,对其解压缩,改变压缩参数,进行正式压缩,输出到外部存储的方式。此时,正式压缩中,与预压缩相比,提高压缩率。
例如,已知有求出每个像素块的许可编码量,为减少编码量,霍夫曼编码将DCT系数位移n次的系数的方式,该移动量由许可编码量决定。
但是,以往作为压缩缓冲器,需要目标压缩以上的压缩缓冲器,为防止中间使用的缓冲器的上溢出,不能避免地需要可记录原始画面的数据那么大的容量。
另外,反复编码处理的方法中,由于有对压缩的全部数据进行解码再压缩的处理,存在连续处理的速度不能提高的问题。
另一方面,图像信息中除原来的图像数据外,还有所谓的伴随该图像数据的像域信息。像域信息主要是为改良图像输出时的外观而用于图像输出部的色处理和色调数调整。有彩色和无彩色混杂的自然图像和原稿中很多看上去的黑色文字即便都是相同的黑色,也可通过改变使用的墨的种类使自然图像看起来更像自然图像,另一方面可输出鲜明的文字。
这样,在每个像素中具有有彩色或无彩色、文字部或非文字部这样的各1位的属性标志数据,在图像输出时,尤其在打印出来时,可实现输出图像的画质提高。像域信息中也包含上述以外的其他信息。
为了压缩图像信息,图像数据的压缩当然必要,而上述像域信息的压缩也是必要的。像域信息是2值数据的集合,对其压缩中基本上需要使用可逆的编码方式。以往,像域信息的压缩中使用Packbits和JBIG编码方式。
然而,仅用这些编码方式压缩上述像域信息不能进行编码量调整,在有限的存储器中存储的系统中使用的情况下,有引起存储器上溢出的危险,出现大问题。
但是,以往仅研究了图像数据的压缩,关于像域信息的压缩很少研究。几乎没有考虑将该像域信息的压缩后的编码量收敛在目标值以内等,仅仅是使用某编码方式简单地编码该像域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已有例子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将像域信息的输入收敛在目标值以内的编码量的有效的图像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其他目的是提供不需要再进行图像输入、可有效地生成收敛在设定的大小的编码数据,并且关于图像属性,也能适合压缩后的图像,进行有效压缩的图像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装置例如具有如下结构。即:
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对与图像数据的各像素对应的属性数据进行编码,其特征在于:
包括
第一属性编码装置,对已输入的属性数据进行编码;
存储装置,存储由上述第一属性编码装置所得到的编码属性数据;
第二属性编码装置,对存储在上述存储装置中的编码属性数据进行解码,并进行再编码;以及
监视装置,判断上述第一属性编码装置编码的数据量是否超出目标属性数据量,
其中,在由上述监视装置判断为超出目标属性数据量的情况下,对存储在上述存储装置中的编码属性数据由上述第二属性编码装置进行解码,对由该解码所得到的属性数据表示的属性的状态数进行限制,对该被限制的属性数据由上述第二属性编码装置进行再编码,对还未被上述第一属性编码装置编码的属性数据表示的属性的状态数进行限制,对该被限制的属性数据由上述第一属性编码装置进行编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装置的第一基本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装置的第二基本结构的图;
图3是简化表示图1的结构中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初始状态的编码阶段的数据流和存储器内容的图;
图5是表示编码·再编码阶段的数据流和存储器内容的图;
图6是表示输送阶段的数据流和存储器内容的图;
图7是表示输送后的编码阶段的数据流和存储器内容的图;
图8是表示图1的结构的处理的细节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图1的结构的变形例的编码·再编码阶段的数据流和存储器内容的图;
图10是表示图9的变形例的输送阶段的数据流和存储器内容的图;
图11是表示图9的变形例的输送后的编码阶段的数据流和存储器内容的图;
图12是表示图2的结构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图2的结构的初始状态的编码阶段的数据流和存储器内容的图;
图14是表示图2的结构的输送阶段的数据流和存储器内容的图;
图15是表示图2的结构的编码·再编码阶段的数据流和存储器内容的图;
图16是表示图2的结构的编码·再编码阶段后的编码阶段的数据流和存储器内容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8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19A~19E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可逆编码的编码数据和再编码后的编码数据的图;
图20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其他结构的图;
图21A~21E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可逆编码的再编码后的编码数据和再再编码后的编码数据的图;
图22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3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24A~24E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可逆编码的编码数据和再编码后的编码数据的图;
图25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其他结构的图;
图26A~26E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可逆编码的再编码后的编码数据和再再编码后的编码数据的图;
图27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初始状态的编码阶段的数据流和存储器内容的图;
图28是表示第五实施例的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9是表示第五实施例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30A~30E是表示第五实施例的可逆编码的编码数据和再编码后的编码数据的图;
图31是表示第五实施例的其他结构的图;
图32A~32E是表示第六实施例的可逆编码的再编码后的编码数据和再再编码后的编码数据的图;
图33是表示第五实施例的初始状态的编码阶段的数据流和存储器内容的图;
图34是表示第九实施例的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35是表示第九实施例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36A~36E是表示第九实施例的可逆编码的编码数据和再编码后的编码数据的图;
图37A~37E是表示可逆编码的再编码后的编码数据和再再编码后的编码数据的其他例的图;
图38是表示第十实施例的可逆编码的再编码后的编码数据和再再编码后的编码数据的图;
图39是表示第十实施例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40是表示第十一实施例的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41是表示第十二实施例的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42是表示第十一实施例的属性数据的编码的处理部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首先,说明基本部分。
图1是实施例采用的图像处理装置100的功能框图。下面简单说明该图的各部分。
图像处理装置100具有从图像扫描仪输入图像的输入部101。输入部101可输入页面描述语言表现(rendering)等构成的图像数据,也可通过读取存储媒体上存储的图像文件实现,根据情况也可由网络接收。
编码部102进行输入的图像数据的编码。编码方式使用公知的JPEG编码方式。正交变换与8×8像素单位相当的图像数据,进行使用后述的量子化节距的量子化和霍夫曼编码处理。
第一存储器控制部103和第二存储器控制部105进行控制使得将分别从上述编码部102输出的上述编码数据(相同的编码数据)存储到第一存储器104和第二存储器106中。这里,第一存储器104是为了将最终确定的(完成压缩为目标值以内的数据量的)编码数据输出到连接于图1的基本结构外部的网络设备、图像输出装置和大容量存储装置等而保持该编码数据的存储器。第二存储器106是辅助用于在第一存储器上形成上述编码数据的压缩编码处理的工作用的存储器。
计数器107对由编码部102压缩编码的图像数据的数据量进行计数,保持该计数值的同时,将该计数结果输出到进行编码序列的控制的编码序列控制部108。
编码序列控制部108中,检测计数器107的计数值是否到达了某设定值,检测出到达该设定值(超出目标值)时向第一存储器控制部103输出控制信号,以废弃存储器104内的存储好了的数据。上述第一存储器控制部103通过根据该控制信号清除存储器地址计数器或清除编码数据管理表来废弃上述存储数据。此时,编码序列控制部108把第一计数器107清零(来自输入部101的输入继续),同时对编码部102进行控制,使得其以较迄今更高的压缩率进行编码。即,进行控制使得本装置的编码处理产生的编码数据的数据量最终为例如1/2。这里,不用说1/2是任意设定的。
然后,压缩率变更后的编码数据至此也同样经第一存储器控制部103和第二存储器控制部105分别存储在第一存储器104和第二存储器106中。
另外,编码序列控制部108对第二存储器控制部105输出控制信号,读出至此存储在第二存储器106中的编码数据,将该编码数据输出到作为编码数据变换装置的再编码部109中。
再编码部109解码输入的编码数据,进行减少数据量的再量子化等后再次进行编码处理,将与压缩率变更了的编码部102相同的压缩率的数据量输出到第二计数器110。
从该再编码部109输出的编码数据经由第一存储器控制部103和第二存储器控制部105分别存储在第一存储器104和第二存储器106中。
是否结束了再编码处理由第二存储器控制部检测。即,没有为再编码处理而读出的数据,则通知编码序列控制部108再编码处理结束。实际上,不仅第二存储器控制部105的读出处理,再编码部109的处理也结束后,完成编码处理。
第二计数器110得到的计数值在完成再编码处理后与第一计数器107保持的计数值相加。该相加结果表示再编码处理结束之后的第一存储器104内的数据量的总和。即,1个画面部分的编码部102和再编码部109的编码处理结束时,上述相加后的第一计数器107保持的计数值表示本装置编码1个画面部分时产生的总数据量(具体在后面说明)。
编码部102不管再编码处理结束还是未结束,只要还有应编码的来自输入部101的图像数据就继续进行编码处理。
在从输入部101输入的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的编码处理(编码和再编码)结束之前都反复进行计数器107的计数值是否达到某设定值的判断,上述编码和再编码的处理通过基于这里得到的检测结果的控制来执行。
在图8中表示出上述表示图1的结构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但为使说明简单,首先根据简化的图3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装置100是将从扫描仪等输入部101输入的1页图像数据压缩编码到预定数据量以下的装置。为实现该编码处理,除上述输入部101外,具有编码部102、再编码部109、第一存储器104和第二存储器106。使用这些功能块,根据图3所示流程图进行编码处理。
图3的流程图大致分为下面3个处理阶段。
(1)编码阶段
(2)编码·再编码阶段
(3)输送阶段
图4到图7是为了从视觉上容易了解上述各个处理阶段中,图像数据如何流动处理和编码数据等,怎样在存储器上存储而展示的。
图4表示与图3的流程图的步骤S303和S305对应的编码阶段的初始状态。图5表示对应步骤S307~S315的编码·再编码阶段的处理状态,图6表示对应步骤S317的输送阶段的处理状态,图7表示输送阶段后的编码阶段的处理状态。下面说明各阶段。
《编码阶段》
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的编码处理从编码参数的初始设定(步骤S301)开始。这里,从编码处理的图像大小(从扫描仪等的输入部101读取的用纸大小)设定任意确定的编码数据量的上限值和适用于编码部102(这里使用公知的JPEG编码方式)的量子化节距(Q1)这种参数。
然后,在步骤S303,第一计数器107进行实际的编码处理(IPEG压缩为图像的8×8像素单位),累计计数输出的编码数据的数据量。
接着,步骤S305中,检测该数据量的计数值是否超出上述上限值,没有超出时,继续步骤S303的JPEG编码处理。这是初始状态的编码阶段。
从编码部102输出的编码数据如图4所示存储在第一存储器102和第二存储器106二者上。纵条纹表示的区域表现出该存储的编码。
《编码·再编码阶段》
进行编码部102的编码处理,上述数据量的计数值超出设定的上限值时,在步骤S307中,废弃第一存储器104内的编码数据,同时,步骤S309中将编码部102的量子化节距变更为Q2。
编码数据的数据量的计数值超出设定的上限值的情况表示压缩后的数据量不能收敛在目标值以内。因此,使用相同量子化节距继续编码处理没有意义,故为比以前减少数据量,应将量子化节距宽度变更为比Q1大的量子化节距Q2。
变更量子化节距后,步骤S311中再开始编码部102的编码处理,如图5所示,仅将编码数据存储在第二存储器106中。与此平行地进行步骤S313的再编码处理。再编码处理中,读出第二存储器106中存储了的编码数据,由再编码部109进行再编码处理,存储在上述2个存储器104、106中。之后,至全部再编码纵条纹I的编码为止,继续该编码处理和再编码处理。从再编码部109输出的再编码数据是与量子化节距变更后从编码部102输出的编码数据以及用相同量子化节距编码得到的编码数据完全相同的编码数据。
具体说,该再编码处理中,对暂时霍夫曼解码编码数据后的各量子化值实施可得到与用2n分割这些值的结果相同的结果的位移位处理,之后通过再次进行霍夫曼编码实现。该方法由于仅通过位移位变更量子化节距这一点和不进行逆正交变换和再正交变换处理这一点,可高速进行再编码处理。步骤315中进行再编码处理的结束检测。
再编码后的数据量比再编码前的编码数据的数据量少,因此如图5所示,可以通过在存储再编码前的编码的存储器区域中重写再编码后的编码数据来进行存储。再编码处理结束时,纵条纹I的编码数据的数据量减少为图6所示的斜纹I的编码数据的数据量。
以上说明的步骤S307~S315是编码·再编码阶段进行的处理。
《输送阶段》
若结束了再编码处理,则在步骤S317中进行输送处理。该输送处理中,如图6所示,在编码·再编码阶段仅存储在第二存储器106中的斜纹II的编码数据被输送到联结在第一存储器104内的斜线I的编码数据的地址并存储。另一方面,按照第二存储器106上分散的斜纹I的编码数据和斜纹II的编码数据连续在第一存储器104上存储的状态将上述斜纹II的编码数据在第二存储器106内输送并联结。这是输送阶段进行的处理。
上述输送阶段结束后,返回步骤S303、S305的编码阶段,如图7所示,从编码部102输出斜纹IV的编码并存储在2个存储器104、106上。该编码阶段与初始状态的编码阶段(图4)稍有不同,编码部102编码时的量子化节距从Q1变更为Q2的同时,存储在2个存储器104、106上的编码数据也是在各个阶段处理的编码的集合。这些不同忽略的话,输送阶段之后的编码阶段与初始状态的编码阶段视为相同。
由此,反复进行编码阶段和编码·再编码阶段以及输送阶段3个可把最终将1页的图像数据压缩到数据量设定值以下的编码存储在第一存储器中。而且,输入部101结束一连串的处理之前继续输入。即,无需再次从最初开始重新输入图像。
图3所示流程图为容易理解说明而仅记述与图4、5、6所示的各阶段对应的处理。但是,实际上1页图像数据的输入在某个阶段结束。因此,根据在哪个阶段结束,之后的处理也多少有些不同。表示考虑了这一点的流程的是图8所示的流程图。图8的流程图考虑了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的输入完成和图3说明的各种处理的关系,这里图3的流程图中追加步骤S801、S803、S805和S807。
步骤S801、S803、S805分别在编码阶段、编码·再编码阶段和输送阶段检测从输入部101的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的输入完成。
编码阶段和输送阶段中检测到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输入完成时(步骤S801、S805)移动到步骤S807,结束该页的压缩编码处理,接着若有应处理的1页以上的图像数据,则开始下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的压缩编码处理,没有的话,则进入停止状态。
另一方面,编码·再编码阶段中检测到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输入完成时(步骤S803)编码部102到再编码处理的图像数据变无之前都需要暂时停止动作,因此跳过步骤S311的编码处理,在步骤S313中,仅继续进行用于将迄今编码部102编码完成的图像数据抑制为预定编码数据量的再编码处理。再编码处理全部结束后,之后的输送处理未结束时,由于不将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全部的编码数据汇集在第一存储器上,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输入结束后,也需要继续再编码处理和接着它的输送处理。此时,步骤S315中,检测到再编码处理全部结束时,在编码·再编码阶段中把仅存储在第二存储器106中的编码数据输送到第一存储器(步骤S317),之后,在接着的步骤S805中,检测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的输入完成并移动到步骤S807中。
以上是动作,也是图8的动作说明。
<存储器存储方法的变形例>
图9、10是表示图5、图6的概念图所示的存储器存储方法的变形例的图。
图5的概念图中,在编码·再编码阶段中,从编码部102输出的编码数据仅存储在第二存储器106中,但如图9所示,在编码·再编码阶段中,从编码部102输出的编码数据存储在第一和第二存储器二者中。
从编码部102看,哪个阶段编码输出的编码数据都存储在两个存储器中。与图6的概念图不同,如图10所示那样,输送阶段中不需要在存储器之间输送数据。该变形例的情况下,在编码·再编码阶段中,按向第一存储器104中送的顺序依次存储编码数据和再编码数据。因此,有两种数据混杂输入的问题。
因此,该变形例的情况下,为与其对应,按某单位切割编码数据,作为文件或分组管理。具体说,分别作成文件管理表或分组管理表等来管理。
作为一个方法,将来自编码部102的数据存储在第一存储器104中时,按适当单位(例如上述正交变换的单位为8×8的块,因此按8×i(i=1,2,...的整数)行部分的数据)从图像数据开头分配管理序号,作成管理表,将与各管理序号对应的编码数据的存储开头地址与该编码数据量接管理序号顺序存储。
编码部102和再编码部109保持处理中的数据的管理序号,根据该管理序号将编码数据存储时的开头地址和编码数据量写入管理表中。这样一来,编码部102和再编码部109处理的编码数据随机存储,也可按管理序号顺序访问上述管理表,根据此时读出的开头地址和编码数据量,从第一存储器104读出编码数据,可从图像的开头顺序读出编码数据。设置这种管理机构,则不需要在存储器上连续存储图像上连续的数据。
图10的概念图的输送阶段后的编码阶段与至此说明的2个编码阶段(图4、图7)大致相同,第一存储器内的编码的存储状态与图11所示有若干不同。由此,前面的说明和本变形例在反复3个阶段进行处理这一点上没有变化。
接着使用图2说明用于进行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的编码处理的第二基本构成例(至此说明的构成叫做第一例)。
图2是第二例的图像处理装置200的结构框图。
与图1的图像处理装置100大不相同的地方是并列存在2个最初进行编码的编码部。图像处理装置200将从输入部201输入的图像数据用第一编码部202和第二编码部205并行进行编码,生成彼此压缩率不同的2种编码数据。本例中编码方式也使用公知的JPEG编码方式,正交变换与8×8像素单位相当的图像数据,进行使用后述的量子化节距的量子化、霍夫曼编码处理。
本例中说明将第二编码部205采用的压缩率设定得比第一编码部202高的情况。具体说,第一编码部202的量子化节距为Q1,第二编码部205的量子化节距为Q2(=2×Q1)。
从编码部202输出的编码数据经由第一存储器控制部203存储在第一存储器204中。此时,第一计数器208对从编码部202输出的编码数据的数据量计数,保持该计数的同时还输出到编码序列控制部209中。
另一方面,编码部205编码的编码数据经由第二存储器控制部206存储在第二存储器207中。此时,第二计数器210对从编码部205输出的编码数据的数据量计数,保持该计数。而且,将后述的第二存储器207中存储的编码数据输送到第一存储器204中时,与此同时将上述计数值输送到第一计数器208中。
第一计数器208在计数中发现从编码部202输出的编码数据的数据量的该计数值到达某设定值时,编码序列控制部209与第一例同样对存储器控制部203输出废弃存储器204中存储的数据的控制信号。
并且,编码序列控制部209向存储器控制部206和存储器控制部203输出控制信号,以读出第二存储器207中存储的编码数据,输送到第一存储器204,存储在第一存储器204。其结果是第二计数器210的计数值被输送到第一计数器208,该值作为第一计数器的计数值被装载(重写)。
总而言之,可以认为由于上述第二计数器210的计数值表示第二存储器207中存储的编码数据的数据量,因此可不改变彼此的对应的状态地将该计数值和编码数据原样拷贝到第一计数器和第一存储器中。
另外,编码序列控制部209对第一编码部202和第二编码部205输出控制信号,使其进行编码使得数据比迄今更少。
例如,将第一编码部202和第二编码部205的量子化节距S切换为2倍。其结果是第一编码部202继承到此之前的第二编码部205的量子化节距Q2(=2×Q1),第二编码部205使用更大的量子化节距Q2×2,进行为下次上溢出而准备的更高的压缩率的编码处理。
这里,量子化节距的倍率比不限于2倍,可任意设定。切换的各编码部202、205输出的编码数据分别经由对应的存储器控制部203、206存储在对应的存储器204、207中。
并且,编码序列控制部209对存储器控制部206输出控制信号,读出已经在第二存储器上存储的编码数据,将数据送到再编码部211中。再编码部211与图1的再编码部109同样进行编码数据的再编码处理。
第三计数器212对再编码部211输出的数据量进行计数,在开始再编码处理之前复位为0,对再编码处理中的输出数据量进行计数。该计数器212在再编码处理结束时把这里得到的计数值输送到第二计数器210中。
第二计数器210通过把上述输送来的数据量计数值与第二计数器210内保存的计数值相加计算出再编码处理中在存储器207中存储的编码数据和再编码数据的合计数据量。即,存储器207中存储的数据量和计数器210的计数值一致。
不管再编码处理是否结束,只要剩余应编码的来自输入部201的图像数据,就继续2个编码部202和205的编码处理。并且,计数器208的计数值是否到达某设定值的监视反复进行,直到输入部201输入的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的编码处理(编码和再编码)结束,上述的编码和再编码的处理通过基于这里得到的检测结果的控制来执行。
表示上述的图2的结构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如图12所示。
如图2说明的那样,编码部有2个时,根据图12所示流程图进行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编码。图12的说明与作为编码部有1个的情况的流程图的图8大半类似,本领域人员从上述说明十分容易理解第二例的特征,因此与编码部有1个的情况同样,说明3个阶段处理,主要说明与图8的不同点。
上述图8的流程和本例的流程的第一大不同是步骤S317的输送处理移动到步骤S307和步骤S309之间。重要的是可看作调换编码·再编码阶段和输送阶段(步骤S307的编码数据的废弃处理是例外)。
步骤S301的编码参数的初始设定中,第一编码部202中设定量子化节距Q1,第二编码部205中设定量子化节距Q2(=2×Q1)。
编码阶段中,反复执行步骤S801、S303、S305。步骤S801和S305是与编码部为1个时相同的处理,但仅步骤S303的编码处理如图13所示不同。
向第一存储器204存储的编码数据,为了使压缩率分阶段提高,最初存储的编码数据压缩率最低,存储用量子化节距Q1编码的数据,向第二存储器存储的编码数据存储用量子化节距Q2编码的数据。
向第一存储器204存储的数据量如果超出设定的上限值(步骤S305),直接废弃第一存储器204保存的编码数据(步骤S307),将第二存储器207保存的压缩率高的编码数据输送到第一存储器204(步骤S317,参照图14)。由此,不等待第一例(图1)说明的第一次的再编码处理结束,而快速地将未超出上限值的适当的第二个候补编码数据存储到第一存储器207中。这是采用具有2个编码器的图2的相对图1的最大优点。
本第二例中,由于认为2个存储器204、207具有相同压缩率的编码数据是浪费的,故第二存储器207中存储比第一存储器204中存储的编码数据压缩率高的编码数据。因此,此后的处理也基于这种考虑进行,第二存储器207内的编码数据输送到第一存储器204的处理(输送阶段)结束后,将第二存储器207的编码数据再编码,以保持更高1级别的压缩率的编码数据。
具体说,首先如图15所示那样,输送阶段的下一编码·再编码阶段中,上述再编码之前,用于2个编码部202、205的各量子化节距Q1、Q2分别变更为Q2、Q3(步骤S309),不结束1页的图像数据的输入,而是接着输入(步骤S803),后续的图像数据用设定新的量子化节距的2个编码部编码该输入数据(步骤S311),存储到对应的各存储器204、207中。接着,与上述编码处理并行地存储在第二存储器中的编码数据(输送到第一存储器204中的数据)为了要变更到比第一存储器内的编码数据压缩率高一级的编码数据、在再编码部211中得到使用量子化节距Q3编码的数据的再编码处理(S313),将再编码数据存储在第二存储器207中。
本第二例中,和第一例同样,再编码处理中,对暂时霍夫曼解码编码数据后的各量子化值实施可得到与用2n分割这些值的结果相同的结果的位移位处理,之后通过再次进行霍夫曼编码实现。该方法由于仅通过位移位变更量子化节距这一点和不进行逆正交变换和再正交变换处理这一点,可高速进行再编码处理。
在本第二例中编码部有2个的情况下,如图15所示,产生第二存储器207中混杂存储编码数据和再编码数据的状况。因此,如上所述,按某单位切割编码数据,作为文件或管理表进行管理,对第二存储器207也需要如此。为此,可设计例如与第一例的变形例相同的结构。
图12中,步骤S315中如果检测到再编码处理结束,又移动到编码阶段(步骤S801、803)。编码·再编码阶段后的编码阶段中,如图16所示,2个存储器204、207保持的编码数据不仅压缩率不同,而且编码数据的混合方式(地址)也不同。因此,再次在第一存储器204的数据量超出设定值的情况下,需要将第二存储器207保持的编码数据(VI+VIII的横条纹区域的编码)输送到第一存储器204。考虑这些,不仅第二存储器207,第一存储器204也需要将编码数据作为文件或分组管理。因此,第一存储器204中也需要使用上述管理表的管理机构。
图16所示的编码阶段的状态除量子化节距和编码数据的混杂方式在再编码处理前后不同外与初始状态的编码阶段(图13)相同。因此,通过反复编码阶段、输送阶段和编码·再编码阶段,最终可确实将把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压缩到设定的上限值以下的编码数据存储在第一存储器204中。
第一例的说明中,由于输送阶段和编码·再编码阶段的配置顺序相反,图8中输送处理后进行的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输入结束检测与编码再编码阶段进行的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的输入结束检测(步骤S803)几乎为相同定时。2个检测处理在功能上与步骤S805相同,定时上与步骤S803相同,因此,这2个步骤作为检测新的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的输入结束的步骤进行统一,表示为步骤S1201。
以上说明的第一例和第二例中第一存储器和第二存储器物理上作为单独的存储器说明。这是因为对两个存储器的访问独立是有利的,成为本发明的特征。但是,第一存储器和第二存储器物理上不作为独立的存储器的情况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物理上1个存储器中确保与上述第一存储器和第二存储器相当的2个区域,直接将第一存储器叫做第一存储器区域,将第二存储器叫做第二存储器区域,重读至此为止的说明,可理解本发明用1个存储器也可实现。
用1个存储器实现上述各例时,上述输送阶段说明的数据输送处理有几个是不需要的。其细节是容易想象的程度,因此说明从略,但严格区分上述2个区域使用时,与物理上具有2个存储器时相同,需要数据输送处理,但若在2个区域之间公有相同数据,不仅实现不需要数据输送处理,而且可减少存储容量。
例如,将第二存储器区域保持的编码数据输送到第一存储器区域时,通过仅从第二存储器控制部向第一存储器控制部输送存储该编码数据的开头地址和数据大小的2个信息,可得到与输送上述编码数据相同的效果。
以文件形式和分组形式存储上述编码数据时,在存储器控制部之间输送的信息稍有增加,与该编码数据相关的管理表信息也需要输送。即便如此,与输送编码数据相比,也是更为有效的。
采用上述的图像处理装置,编码输入的图像数据时,即便在超出作为目的的大小时,也可继续该输入并继续处理,以将其收敛到作为目标的大小,但本发明中,除上述图像数据的压缩数据的编码量的控制外,还进行对编码了伴随该图像数据的像域信息的数据的编码量的控制。
以上说明了成为本发明的基础的技术。应注意下面说明的各实施例以上述结构和其动作为基础。
<第一实施例>
下面说明的实施例中,说明如何进行像域信息的编码处理和编码数据的编码量的控制。
在上述的图像处理装置中采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如图17所示。该图将本发明用于图1所示的基本结构中,对与图1的结构相同功能的块附加相同标号,其说明从略。
从图像扫描仪和页面描述语言表现等通过输入部101输入的图像数据,根据已经说明的处理方法反复进行编码和再编码处理,将编码数据收敛在设定的编码量以内。
另一方面,图像数据提供给像域信息生成部1701,生成上述的像域信息。本实施例中,由于对扫描仪输入图像进行说明,仅根据图像数据生成像域信息,但在展开并描绘页面描述语言(PDL)的图像的情况下,也可以参照该PDL信息生成像域信息。也存在像域信息由扫描仪等的图像输入设备生成的情况。此时,上述像域信息也通过输入部101输入,原样通过像域信息生成部1701送到下一单元。
关于像域信息生成部1701生成的像域信息,在实施例中,生成表示关注像素是处于文字·线图区域还是中间色调区域的以及是有彩色还是无彩色的信息。由于可分别用1位表现,因此对于一个像素生成合计2位的像域信息(各自的位由于构成像域信息而叫做像域成分信息)。
简单说明像域信息生成部1701的动作如下所述。
首先,判断是处于文字·线图区域还是中间色调区域,在处于文字·线图区域的情况下,其亮度(或浓度)相对背景急剧变化。另一方面,处于中间色调区域的情况下,关注像素的亮度(或浓度)相对相邻像素变化小。因此,将关注像素的亮度定义为Li,将左右的像素的亮度定义为Li-1、Li+1时,在有|Li-Li-1|>T或|Li-Li+1|>T的情况下,判断为关注像素处于文字线图(的边缘)。另外,这里的|x|表示x的绝对值。
判断浓度是否急剧变化的式子不限于上述。
例如可通过是否满足|2Li-Li-1-Li+1|>T来判断,不仅一维方向,可对二维方向进行判断(其中,按二维方向判断时,像域信息生成部1701内需要有存储多行部分的图像数据的存储器)。
另一方面,判断是有彩色还是无彩色的,但输入的图像数据是从扫描仪读取的,因此为R、G、B形式。
所谓无彩色是RGB各色成分彼此为相同亮度的情况,因此有R=G=B的关系时,判断为无彩色,不满足该关系的情况下判断为有彩色。其中,扫描仪具有的CCD精度也需要考虑,实际上全部满足B-Δ<R<B+Δ、R-Δ<G<R+Δ、G-Δ<B<G+Δ时判断为无彩色(Δ为适当小的数值),此外判断为有彩色。
根据情况,也可以将RGB色空间变换为例如亮度、色调、彩度(例如Lab示色空间),其彩度在预定值以下时判断为无彩色,超出预定值时判断为有彩色。
如上所述,像域信息生成部1701从输入的图像数据生成并输出表示关注像素是处于文字·线图区域还是中间色调区域的和是有彩色还是无彩色的2位的像域信息。
返回图17的说明。如上所述,生成的像域信息在块化单元1703中汇总并块化为编码的数据大小,例如M×N大小(因此为M×N×2位)。块大小定为32×32,但为提高编码效率,可用该值以上,例如64×64和128×128也可以,也不必要是正方的。因此,为M×N大小。
但是,在编码像域信息的情况下,不采用通常的图像数据压缩中使用的JPEG这种多值的非可逆压缩。因此,使用作为可逆压缩的JBIG或PackBits等行程(run-length)编码。可逆编码部1705将对应块的像域信息进行该可逆编码。
已编码的像域信息经由第三存储器控制部1707存储在第三存储器1709中。与此同时,由第四计数器1711对从上述可逆编码部1705输出的编码量累计计数(在开始读取1页时复位),将其结果提供给编码控制部1713。
编码控制部1713中设置未示出的寄存器,该寄存器中预先设定像域信息的目标编码量。之后,编码控制部1713监视第四计数器1711计数的编码量是否超出该目标值。并且,判断为超出目标值时,编码控制部1713分别对可逆编码部1705和第三存储器控制部1707发出下面所示的指令,同时将第四计数器1711复位。
首先,对可逆编码再编码部1707发出从第三存储器1709读出已编码的像域数据并进行再编码的指令。其结果可逆编码再编码部1715从第三存储器1709读出已编码的块单位的像域信息,暂时对其解码,进行提高行程的处理,再次编码,存储在第三存储器1709中。
提高该行程的处理准备了下面2个。
处理P1:将文字·线图/中间色调像素的识别位表示中间色调像素的像素位置的有彩色/无彩色的识别信息都变更为有彩色
处理P2:将文字·线图/中间色调像素的识别位变更为表示中间色调像素。
编码控制部1713在编码某页的像域信息的过程中最初判断为超出目标值时,采用上述处理P1。并且,进行该处理,判断为超出目标值时(第二次判断为超出时),使用处理P2再次进行编码。
使有彩色还是无彩色的识别信息为有彩色,由于在色空间中有彩色空间包含无彩色,因此不会成为大问题。使文字·线图/中间色调的识别信息为中间色调也由于同样理由。
总而言之,由于通过变更该像域信息其熵降低,故可减少行程编码后的数据量。再编码后的属性数据再次存储在存储器1709中,同时由第五计数器1717对该编码量计数。并且,可逆编码再编码部1715对由该可逆编码部1705已经编码的全部编码进行该处理。这样,有来自编码控制部1713的指令时,对第三存储器1709中存储的编码数据(可逆编码部1705编码的数据)进行再编码和存储。此时的编码量由第五计数器1717计数,将该计数结果加到第四计数器上。
另一方面,可逆编码部1705根据编码控制部1713在超出目标值的情况下发出的命令,对关注块以后,开始与上述的可逆编码再编码部1715相同的处理。即,进行某页的编码并最初判断为超出的情况下,用前面所示的处理P1对来自块化部1703的块进行提高行程的处理,将该结果编码并存储在第三存储器1709中。其间,可逆编码部1705编码的编码量开始用第四计数器(判断为超出时复位)计数次数,如前面说明的那样,与由可逆编码再编码部1715进行再编码时的编码量(第五计数器1717)相加,因此,结果由第四计数器1711对1页的属性信息计数与处理P1执行的结果相同的编码量。
这样,切换为处理P1进行像域信息的编码的过程中再次判断为超出目标值时,编码控制部1713把第四计数器1711复位的同时,对可逆编码部1705和可逆编码再编码部1715发出切换为前面所示的处理P2的指令。
总结以上,则如下所述。
编码控制部1713监视可逆编码部1705的像域信息的编码量,判断为该编码量超出目标值时,对可逆编码部1705和可逆编码再编码部1715设定按处理P1执行,复位第四计数器1711。第四计数器1711在此以后把可逆编码部1705的编码量与第五计数器1717的计数值相加。因此,可逆编码再编码部1715的再编码完成时,对1个图像(或1页图像)计数与最初按处理P1执行时实际上相同的编码量。于是,第三存储器1709中存储了用处理P1的编码数据。
该处理P1的处理中再次判断为超出目标值的情况下,此次对可逆编码部1705和可逆编码再编码部1715设定按处理P2执行,复位第四计数器1711与第五计数器1717。
以上的结果是,可以一边继续来自输入部101的图像数据的输入,一边将像域信息可逆编码到目标值(目标大小)以内。
接着,使用图18展示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处理中如上所述大致分为2个处理。1个是可逆编码处理,另一个是再编码处理。
编码处理由步骤S1805的像域信息变换处理和步骤S1807的可逆编码处理构成,再编码处理由步骤S1815的解码处理和步骤S1817的像域信息变换处理以及步骤S1819的再编码处理构成。
其他的步骤除S1813的像域信息变更处理的变更外,是条件分支和开始及结束步骤。
首先,从步骤S1801开始像域信息的编码处理。接着的步骤S1803中检测是否全部结束了对1页图像的像域信息的输入,结束时,进到步骤S1821,未结束时,即有像域信息输入时,进行步骤S1805的像域信息变换处理。
再编码处理一次也未启动的初始状态中,像域变换处理中不处理任何东西,输入的像域信息原样由下一步骤S1807的可逆编码处理编码。
接着的步骤S1809中,判断是否处于再编码处理中,若处于再编码处理中,进行上述步骤S1815~S1819构成的再编码处理,但不在再编码处理中,则进到步骤S1811,判断编码的数据(编码量)是否超出设定值。
未超出时,返回步骤S1803,反复编码处理,超出时,变更像域信息变换处理的处理内容。通过该变更,改变步骤S1805、S1817的像域变换处理的内容。具体说,初始状态中,处理P1,即输入的像域信息中的判断为文字·线图/中间色调的识别信息是中间色调的像素位置的有彩色/无彩色的识别信息全部设为有彩色。
该像域信息变换处理内容的变更后进行再编码处理。再编码处理中,步骤S1815中,解码处理已编码的像域信息并返回编码前的数据。在接着的步骤S1817中,进行上述像域信息变换处理,进行上述像域信息变更处理,在接着的步骤S1819中,再次可逆编码变换了的像域信息。
如果上述再编码处理结束,则返回步骤S1803,如果有像域信息的输入,则将其编码处理。即便是编码量一次超出设定值时,也变更像域信息变换处理内容。在步骤S1805的像域信息变换处理中,置换到处理P1后,在步骤S1807中进行可逆编码。
这样,置换为处理P1后,再次在步骤S1811中判断为编码量超出目标值时,在步骤S1813中,设定将步骤S1905和S1817的像域变更变更为处理P2。
总而言之,如果像域信息输入全部结束并且没有再编码处理,则移动到步骤S1823,结束像域信息的编码处理。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第一实施例,可不中断1个或1页的图像数据的输入,或不进行再输入,而把图像数据编码在目标大小以内,同时还可对该图像的像域信息在目标大小以内进行可逆编码。
下面说明实施例的可逆编码部和可逆编码再编码部采用packbits编码的情况的例子。
这里,每个像素的2位的像域信息中附加6位数据″000000″使其为8位后,作为可逆编码进行packbits编码时的本实施例的具体处理内容使用图19A~19E进行说明。
packbits编码前的8位数据如图19A所示上面6位全部为0,下面2位的上面一位侧存储对应的像素数据是表示文字·线图还是中间色调的标志,下面一位侧存储表示是有彩色还是无彩色的标志。因此,该8位数据取得的值是0-3之间的值。为简化说明,说明从像域信息生成部1701输出一维像域信息。
从像域信息生成部1701按像素单位输出上述8位的数据。作为具体的输出数据,考虑图19B所示的数据。
对其进行packbits方式编码时,压缩为图19C所示的数据。压缩后的数据负值表示连续的数据的个数,非连续数据的个数用正值表示。这些叫做长度信息,可判断从该长度信息的符号位开始接着连续数据还是接着非连续数据。压缩后的各数据是与图19B相同的8位(1字节)。可用1字节的长度信息表示的最大值是255的一半,约128,长度信息在该值以下时可用1组长度信息和接着该长度信息的像域标志数据组进行编码,超出该值时分为长度信息+像域标志数据组来编码。
详细观察图19C所示的压缩数据。最初的长度信息“-4”是负值,如上所述,表示连续数据的连续个数,表示紧接长度信息后的像域标志数据“1”连续4个。
接着的(4)还是长度信息,此次为正值,因此表示4个非连续数据相连接。因此,接着上述(4)的4个数据“2,3,2,3”表示非连续数据。图19C中为了容易区分长度信息和像域标志数据,仅在正的长度信息下面划线。
上述非连续数据的下一“-5”是连续数据的长度信息,表示该长度信息之后接着5个像域标志数据“2”。下面的带下划线的数据“3”是非连续数据的长度信息,后续的3个数据“1,0,1”是像域标志数据,另外,接着的“-6,0”表示数据“0”连续6个。
使用图19D、19E说明用可逆编码再编码部1715如何再编码处理上述压缩数据。这里为说明简便,在再编码处理中,通过将有彩色·无彩色标志的位固定为1来说明全部为有彩色的情况。
已编码的像域数据暂时被解码,返回到图19B的数据后,进行上述标志数据的置换,变换为图19D的数据。再次对其进行Packbits编码时,得到图19E的编码数据。可知再编码前为15字节的编码数据,在再编码后减少到6字节。
在尽管进行了上述的再编码处理,但全部编码量的计数值再次超出编码控制部1713内的寄存器中设定的目标值的情况下,若上述再编码处理已结束,则立即重新开始下一新的再编码处理。若上述再编码处理未结束,则结束该再编码处理后立即重新开始下一新的再编码处理。
在新的再编码处理中,将剩余的1位的像域标志也置换为“1”。由此,全部像域标志数据(8位)的值为3,数据的字节数为N时,编码后的数据量为(2N/128)+2字节。
这是由于连续数据的个数每超出128个,就增加新的2字节1组的编码数据(长度信息和连续数据)的缘故。
Packbits的编码电路和解码电路以及数据变换电路分别是公知技术,因此省略对各个电路结构的说明。
上述实施例中,为说明简单,设各像素的像域标志为2位进行了说明,但如上所述,作为像域标志也可附加其他信息。
理论上,变换像域信息的处理,作为像域种类如果是N位,则存在2N个。其中,每次变换时,需要提高压缩率。总而言之,像域信息的位数越增多,再编码处理的次数越增加,可按多级控制编码量。
如上所述,像域信息数据的可逆编码处理与图像数据的压缩编码处理独立地来控制,可以分别收敛在目标编码量以内的数据。
已编码的2种数据在向连接于外部的网络设备、图像输出装置和大容量存储装置等输出时多路复用。考虑该多路复用,预先将编码处理上述2种的数据的单位调整到相同大小,将进行编码生成的1单位的编码数据作为1个分组或文件进行管理·存储。多路复用时,将图像位置相同的2种分组数据按例如图像数据·像域数据的顺序进行联结,将其1个分组化,向外部输出。
由于上述2个编码处理被独立控制,图像数据的压缩编码处理部可以是其他结构。因此,对上述图2的结构附加可逆编码处理像域信息数据的单元1701~1717也可同样进行处理。其结果如图20所示,但单元1701~1717的动作与图17大致相同,图像数据压缩部分的动作也与图2的动作大致相同。
<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
上述实施例中,像域成分信息的2位一个作为文件·线图/中间色调的识别位,另一个作为有彩色/无彩色的位,将其作为1个值,可取0~3的值。但是,文件·线图/中间色调的识别信息和有彩色/无彩色的识别信息本来是独立的信息。因此,也可以使文件·线图/中间色调的识别位构成的块和有彩色/无彩色的识别位构成的块独立地,分别独立进行编码。其结果是各个块内的各位仅由相同种类的位构成,最初阶段就可提高压缩效率,结果可降低把像域信息的一部分位变换为固定值的概率,提高将原像域信息原样压缩编码的概率。
<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中,说明即使像域信息的位数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使再编码处理的次数增加,可精细地控制编码量的处理方法。本实施例的构成也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同样,不同的是可逆编码部1705和可逆编码再编码部1715的像域标志数据的压缩方法。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是将像域标志数据每1位地置换为固定值,而该第二实施例中,使状态数减退。例如,在2位的像域标志中,可表示4状态,但在第一次的再编码处理中将其减退为3状态,在第二次的再编码处理中减退为2状态,从而可逐渐减少编码前的信息熵,将编码后的数据量(编码量)精细地减少。
使用所谓状态数的术语表现上述第一实施例时,可以说每次再编码中将像域信息的状态数减半。
一次的再编码处理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实际上将状态数减半的情况不同,本实施例中由于是1个1个地减少,当然可精细地减少编码量。
使用图21A~21E说明该第二实施例的处理结果。
该图21A是与图19B所示像域标志数据相同的2位的4状态全部存在的数据。该4状态的定义如下。
(1)有彩色的文字线图部(与数据“3”对应)
(2)无彩色的文字线图部(与数据“2”对应)
(3)有彩色的中间色调(与数据“1”对应,也叫有彩色的图像部)
(4)无彩色的中间色调(与数据“0”对应,也叫无彩色的图像部)
该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次的再编码处理中,将上述4状态内的(3)有彩色的中间色调与(4)无彩色的中间色调的2个状态组合并减退为1个状态(3’)中间色调。由此,成为以下的3个状态。这对应上述处理P1。
(1)有彩色的文字部
(2)无彩色的文字部
(3’)中间色调
具体说,通过将数据“0”置换为“1”进行上述状态的减退。状态减退后的数据变换为图21B所示的数据。对其进行Packbits编码时,变为图21C所示编码数据。可知再编码前的编码数据比图19C多少有些减少编码量。
第二次的再编码处理中,将(1)有彩色的文字部和(2)无彩色的文字部的2个状态组合并减退为1个状态(1’)文字部。由此,成为以下的2个状态。
(1’)文字部
(3’)非文字部
此次通过将数据“2”置换为“3”进行上述状态的减退。状态减退后的数据变为图21D所示的数据。该数据与图19D所示的数据相同,对其进行Packbits编码的编码数据图21E当然变为与图19E相同的编码数据。
第一实施例中,再编码前的15字节的数据经1次再编码减少到6字节,但本实施例中,经第一次再编码减少到11字节,经第二次的再编码仍减少到6字节。结果是第二实施例中,可得到第一实施例中得不到的细微变化地减少的编码量,因此可得到接近目标编码量的像域标志的压缩数据。
<应用例>
上述第一实施例及其变形例以及第二实施例中,以从图像扫描仪读取图像的装置为例,说明了该装置的功能动作。并且,其功能的大部分(也包含编码处理)与上述同样可以由计算机程序实现。
因此,本发明也可适用于在个人计算机等通用信息处理装置上动作的应用程序。适用于应用程序的情况下,成为压缩源的图像文件由用户指定,同时设置由用户选择目标大小等的GUI即可。此时的目标值可由用户任意设定,但由于数值上的设定不易明白,通过从增加了原稿大小和画质(高中低等)的直观上容易分辨的菜单进行选择来作决定即可。
此外,作为编码部的编码参数,以量子化节距为例作了说明,但混杂压缩率不同的数据时,也可以以它们之间的画质不产生不和谐感为界限来使用其他参数。但是,例如图1的构成中,为了使来自再编码部109的再编码的数据实质上与来自参数变更后的编码部102的编码数据相同,如上述实施例所述,最好有增加量子化节距的方法。
如上所述,本发明可通过在通用装置上动作的应用程序来实现,因此本发明也包含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通常是将软盘和CDROM等存储媒体设置在装置上来通过拷贝或安装来执行,因此该存储媒体也当然包含在本发明的范畴内。
实施例中,说明了从扫描仪输入图像数据,但可应用于在主计算机上动作的打印机驱动器。应用于打印机驱动器时,从上位处理(应用等)接收打印对象的数据时,此时不用说可判别该数据是中间色调图像还是文件·线图,因此可省略像域信息生成处理用的结构或使其更简单。
本发明也适用于计算机程序和适当的硬件(编码电路等)的组合。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该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具有解码已可逆编码的像域信息的解码装置;改写或删除该像域信息的一部分以减少该像域信息的信息熵的像域信息变换装置;再次可逆编码由上述像域信息变换装置变换了上述解码装置解码的像域信息得到的该像域信息的再编码装置;备有上述信息变换装置的可逆编码装置;以及可至少存储对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附带的像域信息进行了编码的数据的存储装置,并根据上述编码数据量控制上述可逆变换装置备有的像域信息变换装置和处于再编码装置的前级的像域信息变换装置二者,由此可将1页部分的像域信息收敛在希望的编码数据量。
<第三实施例>
现说明该第三实施例。该第三实施例进行与前面说明的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的动作,但其结构不同。图22是其结构框图。与图1相同标号的构成部件其动作(图像数据的编码处理)相同,因此其说明从略。下面说明该第三实施例的像域信息的编码部分。
经输入部101从图像扫描仪或页面描述语言表现等输入的图像数据(多值彩色图像数据)提供给编码部102的同时也提供给像域信息生成部2201。另外,如上所述,编码部102以后与图1相同,其说明从略。
像域信息生成部2201中,从输入的图像数据生成像域信息。输入对象为扫描仪的情况下,可进行和前面说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像域信息生成部1701相同的处理,来自PDL表现的情况下,通过PDL表现展开图像时按各像素判别像域信息,因此可灵活运用该信息。
生成的像域信息在块化单元2202中,汇总块化为编码的数据大小,例如M×N大小。
用于图像数据的压缩的JPEG这种多值的非可逆压缩不适合于用在作为2值数据的集合的像域信息的压缩中,因此使用作为可逆压缩的JBIG或Packbits等的行程编码,由可逆编码部2203进行可逆编码。
可逆编码了的像域信息经由存储器控制部2204存储在第一存储器104中。
图27表示编码的初始状态的存储器的状态。与图4不同的是如图所示设置了像域信息的存储区域。已编码的像域信息经由存储器控制部2204顺序存储在该存储区域中。
如前面说明的那样,在编码序列控制部108中,检测第一计数器107的计数值是否达到某设定值,检测出达到该设定值时,输出预定的控制信号,对编码部102进行控制以对图像数据按较迄今高的压缩率进行编码。
此外,该第三实施例中,与此同时,编码序列控制部108与上述的图像数据的再编码的定时同步地向编码控制部2205指示像域信息的再编码。
编码控制部2205向存储器控制部2204输出控制信号,以从第一存储器104读取编码的像域数据,将该数据送到可逆编码再编码部2206。
可逆编码再编码部2206接收编码数据时,对其解码,将多个属性标志数据的一部分废弃或置换为固定值后再次进行可逆编码。即便是将属性标志的一部分置换为固定值的情况下信息熵也降低,因此,行程编码后的数据量减少。再编码后的属性数据再次存储在第一存储器104中。
另一方面,编码控制部2205发送控制信号,使得在可逆编码再编码部2206中编码减少了信息量的属性标志数据和相同的信息的属性标志数据,对可逆编码部2203具有的像域信息变换处理部发送控制信号,以废弃属性标志的一部分或将其置换为固定值,继续编码处理。
继续编码处理,直到上述再编码的像域标志数据没有了,再编码处理结束为止。
编码序列控制部108检测计数器107的计数值是否达到某设定值,每次超出目标值、和每进行图像数据的再编码,与其同步地增加像域标志的废弃的属性标志,由此可分阶段地减少像域数据的编码量,将该像域数据的编码量收敛在目标值以内。
接着根据图23的流程图说明该第三实施例的处理内容(像域信息的编码处理)。该第三实施例的处理如上述那样大致分为2个处理。1个是可逆编码处理,再一个是再编码处理。
编码处理由步骤S2305的像域信息变换处理和步骤S2307的可逆编码处理实现。再编码处理由步骤S2315的解码处理和步骤S2317的像域信息变换处理以及步骤S2319的再编码处理实现。
其他步骤除S2313的像域信息变更处理的变更外,是条件分支和开始以及结束步骤。
首先,从步骤S2301开始像域信息的编码处理。在接着的步骤S2303中,检测对1页图像的像域信息的输入是否全部结束,如果结束了,进到步骤S2321,未结束的情况下,即,在有像域信息的输入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2305的像域信息变换处理。
再编码处理一次也未启动的初始状态中,像域变换处理中不作任何处理,输入的像域信息原样由下一步骤S2307的可逆编码处理编码。
在接着的步骤S2309中,判断是否在再编码处理中,若在再编码处理中,则进行步骤S2315~S2319构成的再编码处理,若不在再编码处理中,则进到步骤S2311,判断是否进行图像数据的再编码。
从编码序列控制部108未接收编码数据超出预定目标值这样的控制信号时,返回步骤S2303,反复编码处理,接收到超出这样的控制信号时,变更像域信息变换处理的处理内容。通过该变更,步骤S2305、S2317的像域变换处理的内容改变。具体说,在初始状态下,对输入的像域信息不使其中的1位无效地,全部进行编码。即,虽然像域变换处理中什么都没做,但在变更处理内容后,在上述像域变换处理中进行至少废弃像域信息中的1位或将其置换为固定值这样的处理。例如,将表示文字线图的位全部置换为表示中间色调的位。之后,每次变更处理内容时,增加废弃或置换为固定值的像域标志的位数(使其成为行程容易变长的状态)。
该像域信息变换处理内容变更后进行再编码处理。再编码处理中,由步骤S2315解码处理已编码的像域信息并返回编码前的数据。接着的步骤S2317中进行上述像域信息变换处理,废弃像域信息的一部分或将其置换为固定值。接着,在接着的步骤S2319中再次可逆编码变换了的像域信息。
上述再编码处理结束后,返回步骤S2303,若有像域信息的输入,则对其进行编码处理。如果图像数据的编码量仅一次超出设定值而开始再编码时,都与其联动地变更像域信息变换处理内容,在步骤S2305的像域信息变换处理中,将一部分像域标志数据废弃或置换为固定值后,在步骤S2307中进行可逆编码。
即使像域信息的输入全部结束了,而再编码处理在继续时,则从步骤S2303移动到步骤S2321,在那里判断是否处于再编码处理中,进行上述步骤S2315~S2319构成的再编码处理。
如果像域信息的输入全部结束并且也没有再编码处理了,则移动到步骤S2323,结束像域信息的编码处理。
再次出现图像数据的编码量一次超出设定值的情况下,此次将表示像域信息中的有彩色/无彩色的位全部变更为有彩色。
接着,使用图24A~24E详细说明向每1像素的2位的像域信息上附加6位数据“000000”使其成为8位后,作为可逆编码进行Packbits编码的情况下的该第三实施例的具体处理内容。
Packbits编码前的8位数据如图24A所示,上面6位全部是0,下面2位的上面一位侧分配表示对应的像素数据是文字线图区域还是中间色调的标志位,下面一位侧分配表示有彩色还是无彩色的标志位。由此,该8位数据取得的值为0-3之间的值。
从像域信息生成部2201按像素单位输出上述8位的数据。作为具体的输出数据,考虑图24B所示的数据。
对其进行packbits方式编码时,压缩为图24C所示的数据。压缩后的数据负值表示连续的数据的个数,非连续数据的个数用正值表示。这些叫做长度信息,可判断从该长度信息的符号位开始接着连续数据还是接着非连续数据。压缩后的各数据与图24D相同是8位(1字节)。可用1字节的长度信息表示的最大值是255的一半,约128,长度信息在该值以下时可用1组长度信息和接着该长度信息的像域标志数据组来编码,超出该值时分为多组的、长度信息+像域标志数据组来编码。
详细观察图24C所示的压缩数据。最初的长度信息“-4”是负值,如上所述,表示连续数据的连续个数,表示长度信息后接着的像域标志数据“1”有4个。
接着的数据“4”还是长度信息,此次为正值,因此表示接着4个为非连续数据。因此,接着上述“4”的4个数据“2,3,2,3”表示非连续数据。图24C中为了容易区分长度信息和像域标志数据,仅在正的长度信息下面划线。
上述非连续数据的下一“-5”是连续数据的长度信息,表示该长度信息之后接着的像域标志数据“2”有5个。下面的带下划线的数据“3”是非连续数据的长度信息,后续的3个数据“1,0,1”是像域标志数据,另外,接着的“-6,0”表示数据“0”为连续6个。
使用图24D、24E说明用可逆编码再编码部1715如何再编码处理上述压缩数据。这里,在再编码处理中,通过将有彩色·无彩色标志的位固定为1来说明全部为有彩色的例子。
已编码的像域数据暂时被解码,返回到图24B的数据后,进行上述标志数据的置换,变换为图24D的数据。接着通过再次对变换了的数据进行Packbits编码,得到图24E的编码数据。可知再编码前为15字节的编码数据,在再编码后减少到6字节。
在进行了上述的再编码处理后,在图像数据的编码中,全部编码量的计数值再次超出设定的目标值,而进行图像数据的再编码的情况下,从编码序列控制部108接收像域数据也再编码的控制信号,若上述再编码处理结束,立即重新开始下一新的再编码处理。若上述再编码处理未结束,则结束该再编码处理后立即重新开始下一新的再编码处理。
在新的再编码处理中,将剩余的1位的像域标志也置换为“1”。由此,全部像域标志数据(8位)的值为3,数据的字节数为N时,编码后的数据量为(2N/128)+2字节。
这是由于连续数据的个数每超出128个,就增加新的2字节1组的编码数据(长度信息和连续数据)的缘故。
Packbits的编码电路和解码电路以及数据变换电路分别是公知技术,因此省略对各个电路结构的说明。
上述说明中,为简单起见,设各像素的像域标志为2位进行了说明,但如上所述,作为像域标志也有若干其他信息。上述再编码处理中,2位的像域标志数据最大可进行2次的再编码,4位的像域标志数据最大可进行4次的再编码处理,像域标志的位数越多,越可增加可再编码处理的次数,由此可多阶段控制编码量。
如上所述,像域信息数据的可逆编码处理与图像数据的压缩编码处理独立地来控制,分别收敛在目标编码量以内的数据。
已编码的2种数据在向连接于外部的网络设备、图像输出装置和大容量存储装置等输出时多路复用。考虑该多路复用,预先将编码处理上述2种的数据的单位调整到相同大小,将进行编码生成的1单位的编码数据作为1个分组或文件进行管理·存储。多路复用时,将图像位置相同的2种分组数据按例如图像数据·像域数据的顺序进行联结,将其1个分组化,向外部输出。
由于上述2个编码处理独立控制,图像数据的压缩编码处理部可以是其他结构。因此,对上述图2的结构附加可逆编码处理像域标志数据的单元2201~2206也可同样进行处理。其结构如图25所示,但单元2201~2206的动作与图22大致相同,图像数据压缩部分的动作也与图2的动作大致相同。
<第四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中,说明即使像域信息的位数与上述第三实施例相同,使再编码处理的次数增加,可精细地控制编码量的处理方法。本实施例的构成也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同样,不同的是可逆编码部1703和可逆编码再编码部1706的像域标志数据的减退方法。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是将像域标志数据每1位地置换为固定值,即,将数据1位1位地减退,而该实施例中,使状态数减退。例如,在2位的像域标志中,可表示4状态,但在第一次的再编码处理中将其减退为3状态,在第二次的再编码处理中减退为2状态,从而可减少编码前的信息熵,将编码后的数据量(编码量)精细地减少。
使用状态数这样的术语表现先前第三实施例时,可以说每次再编码像域标志数据时将状态数减半。
一次的再编码处理中,与第三实施例中实际上将状态数减半的情况不同,本实施例中由于是1个1个地减少状态数,当然可精细地减少编码量。
图26B、26C、26D、26E表示实施例的处理结果,对其进行说明。
图26A与图24B所示像域标志数据相同,是2位的4状态全部存在的数据。该4状态再次且列举如下。
(1)有彩色的文字部(与数据“3”对应)
(2)无彩色的文字部(与数据“2”对应)
(3)有彩色的非文字部(与数据“1”对应,也叫有彩色的图像部)
(4)无彩色的非文字部(与数据“0”对应,也叫无彩色的图像部)
该实施例中,第一次的再编码处理中,将上述4状态内的(3)有彩色的非文字部与(4)无彩色的非文字部的2个状态组合并减退为1个状态(3’)非文字部。
由此,成为以下的3个状态。
(1)有彩色的文字部
(2)无彩色的文字部
(3’)非文字部
具体说,通过将数据“0”置换为“1”进行上述状态的减退。状态减退后的数据变换为图26B所示的数据。对其进行Packbits编码时,变为图26C所示编码数据。可知再编码前的编码数据比图24C多少有些减少编码量。
第二次的再编码处理中,将(1)有彩色的文字部和(2)无彩色的文字部的2个状态组合并减退为1个状态(1’)文字部。由此,成为以下的2个状态。
(1’)文字部
(3’)非文字部
此次通过将数据“2”置换为“3”进行上述状态的减退。状态减退后的数据变为图26D所示的数据。该数据与图24D所示的数据相同,对其进行Packbits编码的编码数据图26E当然变为与图24E相同的编码数据。
第三实施例中,再编码前的15字节的数据经1次再编码减少到6字节,但本第四实施例中,经第一次再编码减少到11字节,经第二次的再编码仍减少到6字节。结果是第四实施例中,可得到第三实施例中得不到的细微变化地减少的编码量,因此可得到接近目标编码量的像域标志的压缩数据。
如上说明,根据该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与前面说明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同样,可将1页部分的像域信息收敛在希望的编码数据量。
<第五实施例>
现说明该第五实施例。该第五实施例进行与前面说明的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的动作,但其结构不同。图28是其结构框图。与图1相同标号的构成部件,其动作(图像数据的编码处理)相同,因此其说明从略。下面说明该第五实施例的像域信息的编码部分。
经输入部101从图像扫描仪或页面描述语言表现等输入的图像数据(多值彩色图像数据)提供给编码部102的同时也提供给像域信息生成部2801。另外,如上所述,编码部102以后与图1同样,其说明从略。
像域信息生成部2801中,从输入的图像数据生成像域信息。输入对象为扫描仪的情况下,可进行和前面说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像域信息生成部1701相同的处理,来自PDL表现的情况下,通过PDL表现展开图像时按各像素判别像域信息,因此可灵活运用该信息。
生成的像域信息在块化单元2803中,汇总块化为编码的数据大小,例如M×N大小。
用于图像数据的压缩的JPEG这种多值的非可逆压缩不适合于用在作为2值数据的集合的像域信息的压缩中,因此使用作为可逆压缩的JBIG或Packbits等的行程编码,由可逆编码部2805进行可逆编码。
可逆编码了的像域信息经由第三存储器控制部2807存储在第一存储器104中。与此同时,从可逆编码部输出的编码数据量在第四计数器2811累计计数,该计数值被送到编码控制部2813中。
图33表示编码的初始状态的存储器的状态。与图4不同的是设置了像域信息的存储区域。基本上,编码后顺序存储在该存储区域中,但如后所述,可将编码后的图像数据存储在该存储区域中。编码后的像域数据未收敛在该存储区域中时,在图像数据的存储区域中有剩余的情况下,当然也可保持在该剩余部分的存储区域中。
编码控制部2813和编码序列控制部108分别将第四计数器2811和第一计数器107的计数值送到第六计数器2809。
第六计数器合计图像数据的编码和像域信息的编码的计数,将该计数值送到图像·像域编码控制部2819。
图像·像域编码控制部2819内的寄存器中设定有图像数据和像域数据的合计目标值,上述图像数据和像域数据的编码量的合计计数值超出目标值时,对编码控制部2813和编码序列控制部108输出控制信号,以进行再编码处理。
编码控制部2813向存储器控制部2807输出控制信号,以从第一存储器104读出已编码的像域数据,将像域数据送到可逆编码再编码部2815中。
编码序列控制部108向第一存储器控制部103输出控制信号,以废弃第一存储器104中存储好了的数据。上述第一存储器控制部103通过根据该控制信号清除存储器地址计数器或清除编码数据管理表来废弃上述存储数据。之后,编码序列控制部108控制对编码部102以较迄今为止高的压缩率编码并进行再编码处理。
即,即使第一计数器107的计数值超出编码序列控制部108内的寄存器内存储的图像数据的编码量的目标值,或第四计数器2811的计数值超出编码控制部2813内的寄存器内存储的像域数据的编码量的目标值,但图像数据的编码量与像域数据的编码量的合计未超出图像数据的编码量的目标值与像域数据的编码量的目标值合计时,继续编码处理。
由此,例如图像数据超出图像数据的目标值若干,但由于与其对应的像域信息的编码量小,若通过将对第一存储器104内的像域数据分配的存储区域分配给图像数据,图像数据和像域信息的编码量的合计收敛在图像数据和像域数据的编码量的目标值以内,则不需要再编码图像数据。由此,不必要进行更高的压缩,能导致画质提高性能改善。
图像数据的再编码处理,在从图像·像域编码控制部2819向编码序列控制部108输出再编码处理的控制信号时,编码序列控制部108进行用于执行图1说明的上述那样的再编码处理的控制。
像域信息的再编码处理,在从图像·像域编码控制部2819向编码控制部2813输出再编码处理的控制信号时,编码控制部2813向存储器控制部2807输出控制信号,以便从第一存储器104读出已编码的像域数据,将该数据送到可逆编码再编码部2815。
可逆编码再编码部2815在接收编码数据时,对其解码,将多个属性信息的一部分废弃或置换为固定值后再次进行可逆编码。即便是将属性标志的一部分置换为固定值的情况下信息熵也降低,因此,行程编码后的数据量减少。再编码后的属性数据再次存储在第一存储器104中,同时其编码量在第五计数器2817中计数。
另一方面,编码控制部2813与可逆编码再编码部2815同样对可逆编码部2805发送控制信号,以废弃之后输入的属性信息的一部分或将其置换为固定值,使编码处理继续。与此同时,也向第四计数器2811发送控制信号,使至此计数保持的值复位,将属性信息的一部分废弃或置换为固定值后重新对编码处理生成的编码量计数。
在上述再编码的像域标志数据没有了而结束再编码处理后,将第五计数器2817的计数值输送到第四计数器2811并相加。由此,在计数器2811中对部分废弃属性信息或置换为固定值后的可逆编码数据的全部编码量计数。
每次进行图像数据和像域信息的再编码时,进行各编码量的计数,并且每当图像数据和像域信息的编码量的合计值超出图像·像域编码控制部2819内的寄存器中设定的图像数据和像域信息的目标值的合计时,进行图像数据的再编码处理和像域信息的再编码处理。像域信息的再编码处理,通过增加废弃的属性标志可分阶段减少像域数据的编码量,将该像域数据的编码量收敛在目标值以内。
接着根据图29的流程图说明该实施例的处理内容。该实施例的处理如上述那样大致分为2个处理。1个是可逆编码处理,再一个是再编码处理。
编码处理由步骤S2905的像域信息变换处理和步骤S2907的可逆编码处理构成。再编码处理由步骤S2915的解码处理和步骤S2917的像域信息变换处理以及步骤S2919的再编码处理构成。其他步骤除S2913的像域信息变更处理的变更外,是条件分支和开始以及结束步骤。
首先,从步骤S2901开始像域信息的编码处理。在接着的步骤S2903中,检测对1页图像(1个图像)的像域信息的输入是否全部结束,如果结束了,进到步骤S2921,未结束的情况下,即,在有像域信息的输入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2905的像域信息变换处理。
再编码处理一次也未启动的初始状态中,像域变换处理中不作任何处理,输入的像域信息原样由下一步骤S2907的可逆编码处理编码。
接着的步骤S2909中,判断是否在再编码处理中,若在再编码处理中,则进行步骤S2915~S2919构成的再编码处理,若不在再编码处理中,则进到步骤S2911,判断图像·像域编码控制部中编码的图像数据和像域信息的合计数据量(合计编码量)是否超出设定值。
未超出时,返回步骤S2903,反复编码处理,超出时,变更像域信息变换处理的处理内容。通过该变更,改变步骤S2905、S2917的像域变换处理的内容。具体说,在初始状态下,对输入的像域信息不使其中的1位无效地,全部进行编码。即,虽然像域变换处理中什么都没做,但在变更处理内容后,在上述像域变换处理中进行至少废弃像域信息中的1位或将其置换为固定值这样的处理。之后,每次变更处理内容时,增加废弃或置换为固定值的像域标志的位数。
该像域信息变换处理内容变更后进行再编码处理。再编码处理中,由步骤S2915解码处理已经编码的像域信息并返回编码前的数据。接着的步骤S2917中进行像域信息变换处理,废弃像域信息的一部分或将其置换为固定值。接着,在接着的步骤S2919中再次可逆编码变换了的像域信息。
上述再编码处理结束后,返回步骤S2903,若有像域信息的输入,则对其进行编码处理。在图像·像域编码控制部中,即便是图像数据和像域数据的编码量的合计一次超出设定值时,都变更像域信息变换处理内容,在步骤S2905的像域信息变换处理中,一部分像域标志数据被废弃或置换为固定值后,在步骤S2907中进行可逆编码。
即使像域信息的输入全部结束了,如果再编码处理在继续,则从步骤S2903移动到步骤S2921,在那里判断是否处于再编码处理中,进行上述步骤S2915、S2919构成的再编码处理。
如果像域信息的输入全部结束并且也没有再编码处理了,则移动到步骤S2923,结束像域信息的编码处理。
接着使用图30A~30E详细说明向每1像素的2位的像域标志数据上附加6位数据“000000”使其成为8位后,作为可逆编码进行Packbits编码的情况下的该实施例的具体处理内容。
Packbits编码前的8位数据如图30A所示,上面6位全部是0,下面2位的上面一位侧分配表示对应的像素数据是否为文字部的标志位,下面一位侧分配表示有彩色还是无彩色的标志位。由此,该8位数据取得的值为0-3之间的值。
假定从像域信息生成部2801按像素单位输出上述8位的数据。作为具体的输出数据,考虑图30B所示的数据。
对其进行packbits方式编码时,压缩为图30C所示的数据。压缩后的数据负值表示连续的数据的个数,非连续数据的个数用正值表示。这些叫做长度信息,可判断从该长度信息的符号位(MSB)开始接着连续数据还是接着非连续数据。压缩后的各数据与图30B相同是8位(1字节)。可用1字节的长度信息表示的最大值是255的一半,约128,长度信息在该值以下时可用1组长度信息和接着该长度信息的像域标志数据组来编码,超出该值时分为多组的长度信息+像域标志数据组来编码。
详细观察图30C所示的压缩数据。最初的长度信息“-4”是负值,如上所述,表示连续数据的连续个数,并表示长度信息后接着的像域标志数据“1”有4个。
接着的数据“4”还是长度信息,此次为正值,因此表示接着4个为连续数据。因此,接着上述“4”的4个数据“2,3,2,3”表示非连续数据。图30C中为了容易区分长度信息和像域标志数据,仅在正的长度信息下面划线。
上述非连续数据的下一“-5”,是连续数据的长度信息,表示该长度信息之后接着5个像域标志数据“2”。下面的带下划线的数据“3”是非连续数据的长度信息,后续的3个数据“1,0,1”是像域标志数据,另外,接着的“-6,0”表示数据“0”为连续6个。
使用图30D、30E说明用可逆编码再编码部2815如何再编码处理上述压缩数据。这里,在再编码处理中,通过将有彩色·无彩色标志固定为1来说明全部为有彩色的例子。
已编码的像域数据暂时被解码,返回到图30B的数据后,进行上述标志数据的置换,变换为图30D的数据。接着通过再次对变换了的数据进行Packbits编码,得到图30E的编码数据。可知再编码前为15字节的编码数据,在再编码后减少到6字节。
在尽管进行了上述的再编码处理,但作为图像数据、像域数据的编码量的合计的全部编码量的计数值再次超出图像像域编码控制部2819内的寄存器中设定的图像数据和像域数据的编码量的合计目标值时,若上述再编码处理结束,则立即重新开始下一新的再编码处理。若上述再编码处理未结束,则结束该再编码处理后立即重新开始下一新的再编码处理。
在新的再编码处理中,将剩余的1位的像域标志也置换为“1”。由此,全部像域标志数据(8位)的值为3,数据的字节数为N时,编码后的数据量为(2N/128)+2字节。
这是由于连续数据的个数每超出128个,就增加新的2字节1组的编码数据(长度信息和连续数据)的缘故。
Packbits的编码电路和解码电路以及数据变换电路分别是公知技术,因此省略对各个电路结构的说明。
上述说明中,为简单起见,设各像素的像域信息的有用位数为2位进行了说明,但如上所述,作为像域标志可有若干其他信息。上述再编码处理中,2位的像域标志数据最大可进行2次的再编码,4位的像域标志数据最大可进行4次的再编码处理,像域标志的位数越多,越可增加可再编码处理的次数,由此可多阶段控制编码量。
如上所述,像域标志数据的可逆编码处理与图像数据的压缩编码处理独立地来控制,分别收敛在目标编码量以内的数据。
已编码的2种数据在向连接于外部的网络设备、图像输出装置和大容量存储装置等输出时多路复用。考虑该多路复用,预先将编码处理上述2种的数据的单位调整到相同大小,将进行编码生成的1单位的编码数据作为1个分组或文件进行管理·存储。多路复用时,将图像位置相同的2种分组数据按例如图像数据·像域数据的顺序进行联结,将其1个分组化,向外部输出。
由于上述2个编码处理独立控制,图像数据的压缩编码处理部可以是其他结构。因此,对上述图2的结构附加可逆编码处理像域标志数据的单元2801、2819也可同样进行处理。其结构如图31所示,但单元2801~2819的动作与图28大致相同,图像数据压缩部分的动作也与图2的动作大致相同。
<第六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中,说明即使像域信息的位数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使再编码处理的次数增加,可精细地控制编码量的处理方法。本实施例的构成也与上述第五实施例同样,不同的是可逆编码部2805和可逆编码再编码部2815的像域标志数据的减退方法。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是将像域信息每1位地置换为固定值,即,将数据1位1位地减退,而该实施例中,使状态数减退。例如,在2位的像域标志中,可表示4状态,但在第一次的再编码处理中将其减退为3状态,在第二次的再编码处理中减退为2状态,从而可逐渐减少编码前的信息熵,将编码后的数据量(编码量)精细地减少。
使用状态数这样的术语表现上述第五实施例时,可以说每次再编码像域信息时将状态数减半。
一次的再编码处理中,与第五实施例中实际上将状态数减半的情况不同,本第六实施例中由于是1个1个地减少状态数,当然可精细地减少编码量。
图32B、32C、32D、32E表示实施例的处理结果,对其进行说明。
图32A是与图30B所示像域标志数据相同的2位的4状态全部存在的数据。该4状态再次列举如下。
(1)有彩色的文字线图部(与数据“3”对应)
(2)无彩色的文字线图部(与数据“2”对应)
(3)有彩色的非文字线图部(中间色调部)(与数据“1”对应,也叫有彩色的图像部)
(4)无彩色的非文字线图部(中间色调部)(与数据“0”对应,也叫无彩色的图像部)
该实施例中,第一次的再编码处理中,将上述4状态内的(3)有彩色的非文字部与(4)无彩色的非文字部的2个状态组合并减退为1个状态(3’)非文字部。
由此,成为以下的3个状态。
(1)有彩色的文字部
(2)无彩色的文字部
(3’)非文字部
具体说,通过将数据“0”置换为“1”进行上述状态的减退。状态减退后的数据变换为图32B所示的数据。对其进行Packbits编码时,变为图32C所示编码数据。可知再编码前的编码数据比图30C多少有些减少编码量。
第二次的再编码处理中,将(1)有彩色的文字部和(2)无彩色的文字部的2个状态组合并减退为1个状态(1’)文字部。由此,成为以下的2个状态。
(1’)文字部
(3’)非文字部
此次通过将数据“2”置换为“3”进行上述状态的减退。状态减退后的数据变为图32D所示的数据。该数据与图30D所示的数据相同,作为对其进行Packbits编码的编码数据的图32E当然变为与图30E相同的编码数据。
第五实施例中,再编码前的15字节的数据经1次再编码减少到6字节,但本第六实施例中,经第一次再编码减少到11字节,经第二次的再编码仍减少到6字节。结果是第六实施例中,可得到第五实施例中得不到的细微变化地减少的编码量,因此可得到接近目标编码量的像域标志的压缩数据。
<第七实施例>
第五实施例中,说明了如下结构:从编码控制部2813和编码序列控制部108分别向第六计数器2809发送来自第四计数器2811和第一计数器107的计数值,在第六计数器2809中,合计图像数据的编码、像域数据的编码的计数,将该值送到图像·像域编码控制部2819。之后,判断上述图像数据、像域数据的合计目标值是否超出图像·像域编码控制部2819内的寄存器中保持的图像数据和像域数据的合计目标值,超出时,对编码控制部1713和编码序列控制部108输出进行再编码处理的控制信号。
第七实施例中,说明参照第四计数器2811和第一计数器107以及第六计数器2809的各计数值独立进行图像数据、像域数据的再编码处理的情况的实施例。
图像·像域编码控制部1719内的寄存器中保持图像数据、像域数据的合计目标值(目标编码量),从第六计数器2809发送上述图像数据、像域数据的编码量的合计计数值。该合计计数值超出寄存器内的目标值时,图像·像域编码控制部2819对编码控制部2813和编码序列控制部108输出进行再编码处理的控制信号。
所谓超出图像·像域编码控制部2819内的目标值是指图像数据或像域信息的至少一个超出编码控制部2813的各寄存器内保持的图像数据的目标编码量、像域数据的目标编码量(也有二者都超出的情况)。
从图像·像域编码控制部2819接收再编码的控制信号的编码控制部2813和编码序列控制部108将第一计数器107和第四计数器2811的计数值保持在编码控制部2813和编码序列控制部108内的寄存器中。参照图像数据的编码量的目标值、像域数据的编码量的目标值来判断是否为未超出,当超出时输出用于前面说明的再编码处理的控制信号,进行再编码处理。
例如,像域数据的编码量未超出编码控制部2813内的目标值,而图像数据的编码量超出编码序列控制部108内的目标值,其结果是超出了图像·像域编码控制部1719的目标值的情况下,编码控制部1713不输出对像域数据的再编码控制信号,编码序列控制部108输出对图像数据的再编码处理的控制信号。
由此,即使在超出图像数据、像域数据的合计目标值而成为再编码处理的情况下,通过仅对引起超出该目标值的数据进行再编码处理,关于不是超出各个目标值,例如在上述例子中的像域数据不需要进行再编码,因此可避免不必要的画质恶化。
<第八实施例>
第五实施例中,说明了如下结构:从编码控制部2813和编码序列控制部108分别向第六计数器2809发送来自第四计数器2811和第一计数器107的计数值。在第六计数器2809中,合计图像数据的编码、像域数据的编码的编码量(计数值),将该值送到图像·像域编码控制部1719。之后,相对图像·像域编码控制部2819内的寄存器中保持的图像数据和像域数据的合计目标值,判断图像数据、像域数据的编码量的合计值是否超出该目标值,超出时,对编码部2813(作为结果包含可逆编码再编码部2807)和编码序列控制部108输出进行再编码处理的控制信号。
该结构中,也可以是从图像·像域编码控制部2819交替对编码控制部2813和编码序列控制部108输出再编码处理的控制信号的结构。
在超出图像·像域编码控制部2819内的寄存器中保持的目标值的情况下,首先,对编码序列控制部108输出再编码处理的指示请求,进行再编码。在即使进行该再编码也超出像域编码控制部1719内的寄存器中保持的目标值的情况下,接着对编码部2813(包含可逆编码部2805和可逆编码再编码部2807)输出进行再编码处理的请求信号。
以后每次判断为超出目标值时,交替地提高再编码的压缩率。
以上结果可抑制过度提高压缩率来进行编码。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第一到第八实施例,不再重新输入多值图像的像域信息,可进行收敛在目标大小的编码。
<第九实施例>
下面说明的各实施例中,对图像不用说,对其像域信息也进行编码。下面说明其具体结构和动作(或处理)。
图34表示在前面说明的图1的图像处理装置中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该图在图1所示基本结构中采用本发明,对于和图1的结构相同功能的功能块附加相同标号,其说明从略。
通过输入部101从图像扫描仪和页面描述语言表现(rendering)等输入的图像数据根据已经说明的处理方法反复进行编码和再编码处理,将编码数据收敛在设定的编码量以内。
另一方面,图像数据提供给像域信息生成部3701,生成上述像域信息。本实施例中,说明扫描仪输入图像,因此仅根据图像数据生成像域信息,但在展开并描绘页面描述语言(PDL)的图像的情况下,参照该PDL信息生成像域信息即可。也存在像域信息由扫描仪等的图像输入设备生成的情况。该情况下,上述像域信息也通过输入部101输入,原样通过像域信息生成部3701送到下一单元。
关于像域信息生成部3701生成的像域信息,实施例中,生成表示关注像素是处于文字·线图区域还是处于中间色彩区域以及表示是有彩色还是无彩色的信息。由于每种用1位表示,因此对于每个像素生成合计2位的像域信息(各自的位叫做构成像域信息的像域成分信息)。
简单说明像域信息生成部3701,如下所述。
首先,判断是处于文字·线图区域还是中间色调区域,在处于文字·线图区域的情况下,其亮度(或浓度)相对背景急剧变化。另一方面,处于中间色调区域的情况下,关注像素的亮度(或浓度)相对相邻像素变化小。因此,将关注像素的亮度定义为Li,将左右的像素的亮度定义为Li-1、Li+1时,在有|Li-Li-1|>T或|Li-Li+1|>T的情况下,判断为关注像素处于文字线图(的边缘)。另外,这里的|x|表示x的绝对值。
判断浓度是否急剧变化的式子不限于上述。
例如可通过是否满足|2Li-Li-1-Li+1|>T来判断,不仅一维方向,可对二维方向进行判断(其中,按二维方向判断时,像域信息生成部3701内需要有存储多行部分的图像数据的存储器)。
另一方面,判断是有彩色还是无彩色的,但输入的图像数据是从扫描仪读取的,因此为R、G、B的数据形式。
所谓无彩色是RGB各色成分彼此为相同亮度的情况,因此有R=G=B的关系时,判断为无彩色,不满足该关系的情况下判断为有彩色。其中,扫描仪装置具有的CCD精度也需要考虑,实际上全部满足B-Δ<R<B+Δ、R-Δ<G<R+Δ、G-Δ<B<G+Δ时判断为无彩色(Δ为适当小的数值),此外判断为有彩色。
根据情况,也可以将RGB色空间变换为例如亮度、色调、彩度(例如Lab示色空间),其彩度在预定值以下时判断为无彩色,超出预定值时判断为有彩色。
如上所述,像域信息生成部3701从输入的图像数据生成并输出表示关注像素是处于文字·线图区域还是中间色调区域的和是有彩色还是无彩色的2位的像域信息。
返回图34的说明。如上所述,生成的像域信息在块化单元1703中,汇总块化为编码的数据大小,例如M×N大小(因此为M×N×2位)。取块大小为32×32,但为提高编码效率,可用该值以上,例如64×64和128×128构成,也不必要是正方大小。因此,为M×N大小。
但是,在编码像域信息的情况下,不采用通常的图像数据压缩中使用的JPEG这种多值的非可逆压缩。因此,使用作为可逆压缩的JBIG或PackBits等行程(run-length)编码。可逆编码部3705将对应块的像域信息进行该可逆编码。
已编码的像域信息经由第一存储器控制部103存储在第一存储器104中,与此同时,经由第二存储器控制部105存储在第二存储器106中。即,已编码的像域信息也与编码的图像数据同样同时存储在2个存储器中。与此同时,从可逆编码部3705输出的编码的大小信息在第四计数器3707中累计计数(开始读取1页时复位),将该结果提供给可逆编码控制部3709。
可逆编码控制部3709内的寄存器中预先设定目标值(可从外部适当变更)。并且,当上述像域信息的编码量超出该目标值时,向第一存储器控制部103、第二存储器控制部105、可逆编码部3705和可逆编码时编码部3711输出控制信号。此时,复位第四计数器3707。
下面说明在接收该控制信号时第一存储器控制部103、第二存储器控制部105、可逆编码部3705和可逆编码时编码部3711各个的动作。
首先,作为第一存储器控制部103,接收上述控制信号(表示目标值超出的信号)时,废弃第一存储器104中存储好了的编码数据。废弃方式和前面说明的废弃图像数据的编码数据的方法相同。
第二存储器控制部105接收该控制信号时,进行从第二存储器106读出已编码的像域信息,将该信息送到可逆编码再编码部3711的处理。
可逆编码再编码部3711从第二存储器控制部105接收编码数据时,将其解码,将像域信息的一部分废弃或置换为固定值后再次进行可逆编码。具体在后面说明,在将像域信息的一部分置换为固定值的情况下,由于信息熵降低,行程编码后的数据量减少。再编码后的属性数据再次存储在第二存储器106中(该阶段中,不存储在第一存储器104中)。并且,再编码后的编码量在第五计数器3713中计数。第五计数器3713在判断为超出目标值时,在对第二存储器中存储的已经编码的数据完成再编码之前都进行计数,再编码完成时,加到第四计数器3707上。该再编码完成时,从第二存储器106向第一存储器104一气输送第二存储器106中存储的目标值超出检测以前输入的像域信息的再编码数据。
另一方面,可逆编码部3705接收表示目标值超出的信号时,对之后输入的像域信息与可逆编码再编码部3711同样,即变换输入的像域信息(进行熵降低的处理),对其进行编码。
之后,再次检测出目标值超出时,可逆编码控制部3709反复产生与上述同样的控制信号。但是,可逆编码部3705和可逆编码再编码部3711变更或变换像域成分信息的一部分,以使压缩率比迄今为止高。
若更容易理解地说明以上的动作,则如下所述。
由可逆编码部3705编码了的像域信息分别存储在第一存储器104和第二存储器106中。可逆编码控制部3709在检测出像域信息的编码量超出目标值时,首先废弃至此编码的第一存储器104内的像域信息,同时向可逆编码部3709发出控制信号,以将此后输入的像域信息中的像域成分信息中的一个变换为固定值,变更为高效率的行程后进行编码。
其结果是目标值超出后输入的像域信息变为更高的压缩率来进行可逆编码,存储在第一存储器104中。第四计数器3707在检测出超出目标值时被复位并开始计数,但通过加到下面说明的第五计数器,可计数与从1页的原稿图像的最初进行计数时相同的信息量。
另一方面,超出目标值以前的像域信息从第一存储器104废弃,残留在第二存储器106中。因此,第二存储器106中存储的已编码的像域信息由可逆编码再编码部3711接收并编码,接着进行与编码方法改变了的可逆编码部3705同样的编码,存储在第二存储器106中。此时,可逆编码再编码部3711再编码的编码量由第五计数器3713计数,可逆编码再编码部3711的再编码处理完成时,第五计数器3711的计数结果加到第四计数器上。由此,第四计数器进行与从最初编码原稿图像时相同的编码量。
这样,可逆编码再编码部3711的目标值超出检测以前编码的像域信息的再编码完成时,将该编码的像域信息从第二存储器106输送(拷贝)到第一存储器,从可逆编码部3705输出的已编码的像域信息存储在第一存储器104和第二存储器105二者中。
其结果是在第一存储器104中再编码目标值超出前的像域信息并将其存储,因此结果,第一存储器104中存储从原稿图像的开头到当前输入中的像域信息的编码后的数据。
但是,第一存储器104中也存储有通过与像域信息实际上相同的处理被压缩的原稿图像(实施例中是非可逆编码),因此第一存储器104中,压缩图像数据和压缩像域信息二者分别变为目标值以下的信息量来存储。
可逆编码部3705和可逆编码再编码部3711中,作为运行行程(边可逆压缩边提高压缩率的处理)的具体装置,实施例中准备了下面2个。
处理P1:将文字·线图/中间色调像素的识别位表示中间色调像素的像素位置的有彩色/无彩色的识别信息都变更为有彩色
处理P2:将文字·线图/中间色调像素的识别位变更为表示中间色调像素。
编码控制部3713在编码某页的像域信息的过程中最初判断为超出目标值时,控制可逆编码部3705和可逆编码再编码部3711,采用上述处理P1。并且,即使进行该处理,也判断为超出目标值时(第二次判断为超出时),控制可逆编码部3705和可逆编码再编码部3711,以便使用处理P2再次进行编码。
使有彩色还是无彩色的识别信息为有彩色由于在色空间中有彩色空间包含无彩色,因此不会成为大问题。使文字·线图/中间色调的识别信息为中间色调也由于同样理由。
总而言之,由于通过变更该像域信息其熵降低,故可分阶段减少行程编码后的数据量。
以上的结果是,可以一边继续来自输入部101的图像数据的输入,一边将像域信息可逆编码到目标值(目标大小)以内。
接着,说明该第九实施例的对像域信息的处理内容。像域信息的编码处理除下面所示的像域信息特有的处理外,与图8所示的图像数据的编码处理有大致相同的处理程序。
(1)编码处理和可逆编码处理
(2)量子花节距变更和像域信息变换处理的变更
(3)再编码处理和可逆编码再编码处理
上述处理的不同之处反映在上述图8的流程图中的处理流程,表示在图35的流程图中。图8的步骤S303、S309、S311、S313的处理置换为图35的步骤S3803、S3809、S3811、S3813的处理。在编码参数的初始设定中,将由图像大小决定的可逆编码数据量的上限值设置在可逆编码控制部内的寄存器中,将上述像域信息变换处理的内容复位到初始状态。之后,成为与图8的流程图相同的说明。即,像域信息超出目标值时的可逆编码部3705(及可逆编码再编码部3711)的像域成分的变换处理由步骤S3809进行。
接着,每个像素的2位的像域信息中附加6位数据″000000″使其为8位后,作为可逆编码进行packbits编码时的本实施例的具体处理内容使用图36A~36E说明。
packbits编码前的8位数据如图36A所示上面6位全部为0,下面2位的上面一位侧(位1)存储对应的像素数据是表示文字·线图还是中间色调的标志,下面一位侧(位0=LSB)存储表示是有彩色还是无彩色的标志数据。因此,该8位数据可取得的值是0-3之间的值。
从像域信息生成部3701按像素单位输出上述8位的数据。作为具体的输出数据,考虑图36B所示的数据。
对其进行packbits方式编码时,压缩为图36C所示的数据。压缩后的数据负值表示连续的数据的个数,非连续数据的个数用正值表示。这些叫做长度信息,可判断从该长度信息的符号位开始接着连续数据还是接着非连续数据。压缩后的各数据与图36B相同是8位(1字节)。可用1字节的长度信息表示的最大值是255的一半,约128,长度信息在该值以下时可用1组长度信息和接着该长度信息的像域标志数据组来编码,超出该值时分为多组长度信息+像域标志数据组来编码。
详细观察图36C所示的压缩数据。最初的长度信息“-4”是负值,如上所述,表示连续数据的连续个数,表示长度信息后接着4个像域标志数据“1”。
接着的“4”还是长度信息,此次为正值,因此表示接着4个为非连续数据。因此,接着上述“4”的4个数据“2,3,2,3”表示非连续数据。图36C中为了容易区分长度信息和像域标志数据,仅在正的长度信息下面划线。
上述非连续数据的下一“-5”是连续数据的长度信息,表示该长度信息之后接着5个像域标志数据“2”。下面的带下划线的数据“3”是非连续数据的长度信息,后续的3个数据“1,0,1”是像域标志数据,另外,接着的“-6,0”表示数据“0”为连续6个。
使用图36D、36E说明用可逆编码再编码部3715如何再编码处理上述压缩数据。这里在再编码处理中,通过将有彩色·无彩色标志固定为1来说明全部为有彩色的情况。
已编码的像域数据被暂时解码,返回到图36B的数据后,进行上述标志数据的置换,变换为图36D的数据。再次对变换了的数据进行Packbits编码时,得到图36E的编码数据。可知再编码前为15字节的编码数据,在再编码后减少到6字节。
在尽管进行了上述的再编码处理,但全部编码量的计数值再次超出编码控制部3713内的寄存器中设定的目标值的情况下,若上述再编码处理已结束,则立即重新开始下一新的再编码处理。若上述再编码处理未结束,则结束该再编码处理后立即重新开始下一新的再编码处理。
在新的再编码处理中,将剩余的1位的像域标志也置换为“1”。由此,全部像域标志数据(8位)的值为3,数据的字节数为N时,编码后的数据量为(2N/128)+2字节。
这是由于连续数据的个数每超出128个,就增加新的2字节1组的编码数据(长度信息和连续数据)的缘故。
Packbits的编码电路和解码电路以及数据变换电路分别是公知技术,因此省略对各个电路结构的说明。
上述实施例中,为说明简单,设各像素的像域标志为2位进行了说明,但如上所述,作为像域标志可有若干其他信息。上述再编码处理中,2位的像域标志数据最大可进行2次的再编码,4位的像域标志数据最大可进行4次的再编码处理,像域标志的位数越多,越可增加可再编码处理的次数,由此可多阶段控制编码量。
使用减退状态数的方法,则可多阶段地控制编码量。例如,用2位的像域标志可表示4状态。在第一次的再编码处理中将其减退为3状态,在第二次的再编码处理中减退为2状态,从而可逐渐减少编码前的信息熵,将编码后的数据量(编码量)精细地减少。
使用状态数这样的术语表现每1位地将上述的标志数据置换为固定值的处理时,可以说每次再编码中将像域标志数据的状态数减半。
由于在一次的再编码处理中,与将状态数减半的情况相比,1个1个地减少状态数,当然可精细地减少编码量。
图37B~37E表示1个1个地减少状态数时的处理结果,对其进行说明。图37A是与图36B所示像域标志数据相同的2位的4状态全部存在的数据。该4状态的定义如下。
(1)有彩色的文字部(与数据“3”对应)
(2)无彩色的文字部(与数据“2”对应)
(3)有彩色的非文字部(与数据“1”对应,也叫有彩色的图像部)
(4)无彩色的非文字部(与数据“0”对应,也叫无彩色的图像部)
第一次的再编码处理中,将上述4状态内的(3)有彩色的非文字部与(4)无彩色的非文字部的2个状态组合并减退为1个状态(3’)非文字部。由此,成为以下的3个状态。这对应上述处理P1。
(1)有彩色的文字部
(2)无彩色的文字部
(3’)非文字部
具体说,通过将数据“0”置换为“1”进行上述状态的减退。状态减退后的数据变换为图37B所示的数据。对其进行Packbits编码时,变为图37C所示编码数据。再编码前的编码数据比图36C多少有些减少编码量。
第二次的再编码处理中,将(1)有彩色的文字部和(2)无彩色的文字部的2个状态组合并减退为1个状态(1’)文字部。由此,成为以下的2个状态。
(1’)文字部
(3’)非文字部
此次通过将数据“2”置换为“3”进行上述状态的减退。状态减退后的数据变为图37D所示的数据。该数据与图36D所示的数据相同。作为对其进行Packbits编码的编码数据图37E当然变为与图36E相同的编码数据。
1个1个地减少状态数时,再编码前的15字节的数据经第一次再编码减少为11字节,经第二次的再编码仍减少到6字节。这样可得到细微变化地减少的编码量,因此可得到接近目标编码量的像域标志的压缩数据。
如上所述,像域信息数据的可逆编码处理与图像数据的压缩编码处理独立地来控制,可以分别收敛在目标编码量以内的数据。
已编码的2种数据在向连接于外部的网络设备、图像输出装置和大容量存储装置等输出时多路复用。考虑该多路复用,预先将编码处理上述2种的数据的单位调整到相同大小,将进行编码生成的1单位的编码数据作为1个分组或文件进行管理·存储。多路复用时,将图像位置相同的2种分组数据按例如图像数据·像域数据的顺序进行联结,将其1个分组化,向外部输出。
<第十实施例>
第十实施例是对图2的结构采用本发明的例子,将其结构示于图38中。该图中使用图2和图34使用的功能块。对该块附加相同标号,说明从略。
该第十实施例中,与图2的结构的图像数据的压缩编码处理相同,用2个编码部可逆编码信息熵不同的2种像域信息。该2个编码部是第一可逆编码部3705和第二可逆编码部4106。该第十实施例中追加的第二可逆编码部4106中,编码比第一可逆编码部熵还低的像域信息。
本实施例中追加的其他块仅是对上述第二可逆变换部4106输出的编码量计数的第六计数器4108。
图38中,压缩编码图像数据的块和可逆编码像域信息的块有如下对应关系。
(1)第一、第二编码部和第一、第二可逆编码部
(2)第一、第二、第三计数器和第四、第六、第五计数器
(3)再编码部和可逆编码再编码部
(4)编码序列控制部和可逆编码控制部
使用上述各项中的前者的块压缩编码图像数据,使用后者的块可逆编码像域信息。2个编码处理几乎用相同方法独立控制,将各自的数据压缩到目标编码量以下。
图像数据通过量子化节距的变更可分阶段减少编码量,但像域信息通过减少可逆编码前的像域信息的标志数据的状态数可减少可逆编码后的编码量。
初始状态中,第一可逆编码部3705编码全部像域信息,而第二可逆编码部4106通过上述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像域信息变换处理减少该像域信息的标志数据的状态数,之后进行可逆编码。
当从第一可逆编码部输出的编码量超出目标值时,废弃第一存储器104中存储的可逆编码,将第二存储器106中存储的可逆编码输送到第一存储器,通过第一可逆编码继续上述第二可逆编码部进行的像域信息变换处理,在输送到上述第一存储器的可逆编码后面存储编码数据。
第二可逆编码部中,进行比到此更进一步减少上述标志数据的状态数的像域信息变换处理,对其进行可逆编码。这样一来,从第一可逆编码部生成编码量少的可逆编码,存储在第二存储器中。
已经由第二可逆编码部编码好了的第二存储器内的可逆编码,即也输送到第一存储器中的可逆编码由可逆编码再编码部3711解码,在可逆编码再编码部中进行像域信息变换处理,以成为与第二可逆编码部进行的像域信息变换处理相同的状态数,再次进行可逆编码,写回到第二存储器中。这样,本实施例中,用与图像数据的压缩编码处理同样的方法,进行像域信息的编码处理,可控制该编码量。
由此,上述的处理的流程图仅改变压缩编码图12所示的图像数据的流程图的一部分的表现,可原样使用。改变的部分与第九实施例的情况同样有下面的3点。
(1)编码处理→可逆编码处理
(2)量子化节距变更→像域信息变换处理的变更
(3)再编码处理→可逆编码再编码处理
改变上述3点表现的流程图示于图39中。步骤S4103、S4109、S4111、S4113的4个处理内容如上述那样改变。
图像数据的压缩编码处理和像域信息的编码处理并列进行,并且独立控制,因此图38所示该第十实施例可通过图12和图39的2个流程图规定处理流程。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第九和第十实施例,具有解码已经可逆编码的像域信息的解码装置;改写或删除该像域信息的一部分以减少该像域信息的信息熵的像域信息变换装置;再次可逆编码由上述像域信息变换装置变换了上述解码装置解码的像域信息得到的该像域信息的再编码装置;备有上述信息变换装置的可逆编码装置;以及可至少存储对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附带的像域信息进行了编码的数据的存储装置,并根据上述编码数据量控制上述可逆变换装置备有的像域信息变换装置和处于再编码装置的前级的像域信息变换装置二者,由此可将1页部分的像域信息收敛在希望的编码数据量。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第九和第十实施例,不再重新输入多值图像数据,可进行将多值图像数据和其像域信息分别收敛在目标大小的编码。
<第十一实施例>
图40是采用第十一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5100的功能框图,对于与图1相同功能的块加上相同标号。下面简单说明该图的各部分。
图像处理装置5100具有从图像扫描仪等输入图像的输入部101。图像扫描仪中包含公知的像域分离处理部,例如按像素单位生成用于识别是否为构成原稿图像中的黑色文字部分的像素的属性标志数据。是否为黑色文字的像素的判断,在文字线图的情况下,与中间色调图像相比,浓度变化剧烈。因此,首先判断浓度变化(相邻的像素间的亮度或浓度差)是否大于预定阈值,比该阈值大且RGB的值彼此几乎相等(无彩色)时判断为黑色文字的像素。主要是作为属性标志,由表示无彩色/有彩色或文字线图/中间色调的2位构成(因此,可判断是否为有色文字)。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包含是否为网点区域,是否为矢量图形区域等。此时,按各属性分配位即可。
上述中,关于输入部101说明了从图像扫描仪输入,在图像扫描仪内部包含像域分离处理部的情况,但如果图像扫描仪不具有该处理部,则可在本装置侧设置上述判断处理。输入部101不限于来自图像扫描仪的图像,也可输入来自页面描述语言表现等的图像数据,也可通过读入存储媒体中存储的图像文件来实现,根据情况,也可从网络接收。尤其,从主计算机接收页面描述语言数据进行表现时,各像素处于何种属性由页面描述语言表示,因此容易判断。而且,图像扫描仪内不包含像域分离处理部时,本装置侧可设置判断上述属性的处理部。
总而言之,从输入部101输入的图像提供给编码部102,将属性数据提供给属性标志改写部120。实施例中的编码部102的编码,正交变换(DCT)与8×8像素单位相当的图像数据,进行使用后述的量子化节距的量子化和霍夫曼编码处理。
第一存储器控制部103和第二存储器控制部105进行控制使得将从上述编码部102输出的压缩编码了的数据存储到第一存储器104和第二存储器106中。这里,第一存储器104是为了将最终确定的(结束压缩为目标值以内的数据量的)编码数据输出到连接于图40的基本结构外部的网络设备、图像输出装置和大容量存储装置等而保持该编码数据的存储器。第二存储器106是辅助用于在第一存储器上形成上述编码数据的压缩编码处理的工作用的存储器。
计数器107对由编码部102压缩编码的图像数据的数据量进行计数,保持该计数值的同时,将该计数结果输出到进行编码序列的控制的编码序列控制部108。
编码序列控制部108中,检测计数器107的计数值是否到达了某设定值,检测出到达该设定值(超出目标值)时向第一存储器控制部103输出控制信号,以废弃存储器104内的存储好了的数据。上述第一存储器控制部103通过根据该控制信号清除存储器地址计数器或清除图像数据用的编码数据管理表来废弃上述存储数据。此时,编码序列控制部108把第一计数器107清零(来自输入部101的输入继续),同时对编码部102进行控制,使得其以较迄今更高的压缩率进行编码。即,进行控制使得本装置的编码处理产生的编码数据的数据量最终为例如1/2。这里,不用说1/2是任意设定的。
然后,来自压缩率变更后的编码部102的编码数据也与至此同样经第一存储器控制部103和第二存储器控制部105分别存储在第一存储器104和第二存储器106中。
另外,编码序列控制部108对第二存储器控制部105输出控制信号,读出至此存储在第二存储器106中的编码数据,将该编码数据输出到作为编码数据变换装置的再编码部109中。
再编码部109解码输入的编码数据,进行减少数据量的再量子化等后再次进行编码处理,生成与压缩率变更了的编码部102相同的压缩率的数据量。该生成的编码量由第二计数器110计数。
从该再编码部109输出的编码数据经由第一存储器控制部103和第二存储器控制部105分别存储在第一存储器104和第二存储器106中。
是否结束了再编码处理由第二存储器控制部检测。即,若没有为再编码处理而读出的数据,则通知编码序列控制部108再编码处理结束。实际上,不仅第二存储器控制部105的读出处理,在再编码部109的处理也结束后,编码处理完成。
第二计数器110得到的计数值在再编码处理完成后与第一计数器107保持的计数值相加。该相加结果表示再编码处理结束之后的第一存储器104内的数据量的总和。即,1个画面部分的编码部102和再编码部109的编码处理结束时,上述相加后的第一计数器107保持的计数值表示本装置编码1个画面部分时产生的总数据量(具体在后面说明)。
编码部102不管再编码处理结束还是未结束,只要还有应编码的来自输入部101的图像数据(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就继续进行编码处理。
在从输入部101输入的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的编码处理(编码和再编码)结束之前都反复进行计数器107的计数值是否达到某设定值的判断,上述编码和再编码的处理通过根据这里得到的检测结果的控制来执行。
接着说明属性标志改写部120、属性标志存储器控制部121以及属性标志存储器123。
属性标志改写部120根据编码部102的正交变换了的数据进行改写(文字·线图/中间色调的标志不变更)。
实施例中,由于按8×8像素单位进行正交变换、量子化和编码,对该8×8像素的像素块决定代表的属性,但该决定根据编码部102进行正交变换得到的数据进行。
一般地,JPEG编码处理内,通过公知的色变换,变换为亮度色差信号(YcbCr),通过离散余弦变换对各个色差信号进行空间频率变换,使用量子化矩阵量子化DCT系数,减少数据量来编码。
此时,在实施例中,通过量子化的DCT系数进行属性的改写。作为改写,例如如果色差(Cb,Cr)成分的DCT值全部为0,则没有色成分,即,表示无彩色。可将属性标志的表示无彩色/有彩色的位设置为表示无彩色位。或者,也可以预先设定阈值,当色成分全部为0时,或有用系数为10个以下时,设置为无彩色。
并且,压缩(行程编码)改写的属性标志(8×8像素块的代表属性数据),经属性标志存储器控制部121存储在属性标志存储器123。
图42表示属性标志改写部120内的压缩编码部的结构。
图中,判定部5710判定输入的属性标志数据的上次的值和当前的值是否相同,并进行如下切换,当相同时将数据发送到RT码生成部5711,不同时将数据发送到LT生成部312。RT码生成部5711,在出现不同的数据之前对与以前数据相同时的次数计数,最后输出反复的数据。LT生成部5712对数据与前面像素不同时的次数计数,将与计数对应的码字和实际数据的最小构成位数输出该计数次数。合成部5713中,合成RT部的输出数据和LT部的输出数据并作为码5715输出(最终存储在属性标志存储器123)。该结构是一个例子,也可以用别的结构来实现。
接着说明上述图40的结构中的与图像处理有关的压缩编码处理。该处理流程表示在图8中,但为说明简单,首先根据简化的图3的流程图进行说明。另外,关于该图已经作了说明,但为容易理解该第十一实施例,再次进行说明。
如已经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装置5100是将从扫描仪等输入部101输入的1页图像数据压缩编码到预定数据量以下的装置。为实现该编码处理,除上述输入部101外,具有编码部102、再编码部109、第一存储器104和第二存储器106等。使用这些功能块,根据图3所示流程图进行编码处理。
图3的流程图大致分为下面3个处理阶段。
(1)编码阶段
(2)编码·再编码阶段
(3)输送阶段
图4到图7是为了从视觉上容易了解上述各个处理阶段中,图像数据如何流动处理和编码数据等,怎样在存储器上存储而展示的。
图4表示与图3的流程图的步骤S303和S305对应的编码阶段的初始状态(其中,省略了属性数据的编码数据的显示)。图5表示对应步骤S307~S315的编码·再编码阶段的处理状态,图6表示对应步骤S317的输送阶段的处理状态,图7表示输送阶段后的编码阶段的处理状态。下面说明各阶段。
《编码阶段》
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的编码处理从编码参数的初始设定(步骤S301)开始。这里,从编码处理的图像大小(从扫描仪等的输入部101读取用纸大小)设定任意确定的编码数据量的上限值和适用于编码部102(这里使用公知的JPEG编码方式)的量子化节距(Q1)这种参数。
然后,在步骤S303,编码部102根据该量子化节距Q1对关注像素块(=8×8像素)作正交变换。之后,将其输出到属性标志改写部120,同时根据设定的量子化节距(Q1)量子化并进行编码。该编码量对于1页由第一计数器107累计计数。
接着,步骤S305中,检测产生的该数据量的计数值是否超出(或达到)预先设定的上限值,没有超出时,继续步骤S303的JPEG编码处理。这是初始状态的编码阶段。
从编码部102输出的编码数据如图4所示存储在第一存储器102和第二存储器106二者上。纵条纹表示的区域表现出该存储的编码。
《编码·再编码阶段》
进行编码部102的编码处理,当上述数据量的计数值超出设定的上限值时,在步骤S307中,废弃第一存储器104内的编码数据,同时,在步骤S309中将编码部102的量子化节距变更为Q2(Q2>Q1)。
编码数据的数据量的计数值超出设定的上限值的情况表示压缩后的数据量不能收敛在目标值以内。因此,使用相同量子化节距继续编码处理没有意义,故为比以前减少数据量,将量子化节距变更为Q2(与Q1时相比,量子化节距增大)。
变更量子化节距后,步骤S311中再开始编码部102的编码处理,如图5所示,仅将编码数据存储在第二存储器106中。与此平行地进行步骤S313的再编码处理。再编码处理中,读出第二存储器106中已存储的编码数据(图像的编码数据和属性编码数据二者),由再编码部109进行再编码处理,存储在2个存储器104、106中。之后,至全部再编码纵条纹I的编码为止,继续该编码处理和再编码处理。再编码部109使用与对编码部102设定的新的量子化节距相同的节距根据由解码得到的属性进行再编码。
具体说,该再编码处理中,对暂时霍夫曼解码编码数据后的各量子化值实施可得到与用2n分割这些值的结果相同的结果的位移位处理,之后通过再次进行霍夫曼编码实现。该方法由于仅通过位移位变更量子化节距这一点和不进行逆正交变换和再正交变换处理这一点,可高速进行再编码处理。步骤315中进行再编码处理的结束检测。
再编码后的数据量比再编码前的编码数据的数据量少,因此如图5所示,可以通过在存储再编码前的编码的存储器区域中重写再编码后的编码数据来进行存储。再编码处理结束时,纵条纹I的编码数据的数据量减少为图6所示的斜纹I的编码数据的数据量。
如上所述,再编码部109在再编码时一直解码到量子化状态的数据为止,即不解码到图像数据,因此可提高处理速度。再编码时,用量子化节距增大一级的值进行量子化(如上所述,为了简单,位移位是有效的),但此时,存在到此为止还不是0的数据通过增大量子化节距变为0的情况。即,存在到此为止还判断为有彩色的像素块区域有必要作为无彩色来处理的可能,需要改写属性标志数据。因此,第二属性标志改写部125根据新量子化的数据改写属性数据,经属性标志数据存储器部121改写到属性标志存储器123中。
以上说明的步骤S307~S315是编码·再编码阶段进行的处理。
《输送阶段》
若结束了再编码处理,则在步骤S317中进行输送处理。该输送处理中,如图6所示,在编码·再编码阶段仅存储在第二存储器106中的斜纹II的编码数据被输送到联结在第一存储器104内的斜线I的编码数据的地址并存储。另一方面,按照第二存储器106上分散的斜纹I的编码数据和斜纹II的编码数据连续在第一存储器104上存储的状态将上述斜纹II的编码数据在第二存储器106内输送并联结。这是输送阶段进行的处理。
上述输送阶段结束后,返回步骤S303、S305的编码阶段,如图7所示,从编码部102输出斜纹IV的编码并存储在2个存储器104、106上。该编码阶段与初始状态的编码阶段(图4)稍有不同,编码部102编码时的量子化节距从Q1变更为Q2的同时,存储在2个存储器104、106上的编码数据也是在各个阶段处理的编码的集合。这些不同忽略的话,输送阶段之后的编码阶段与初始状态的编码阶段视为相同。
由此,反复进行编码阶段和编码·再编码阶段以及输送阶段3个可把最终将1页的图像数据压缩到数据量设定值以下的编码存储在第一存储器中。而且,输入部101到一连串的处理结束为止继续进行输入。即,无需再次从最初开始重新输入图像。
图3所示流程图为容易理解说明而仅记述与图4、5、6所示的各阶段对应的处理。但是,实际上1页图像数据的输入在某个阶段结束。因此,根据在哪个阶段结束,之后的处理也多少有些不同。表示考虑了这一点的流程的是图8所示的流程图。图8的流程图考虑了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的输入完成和图3说明的各种处理的关系,这里图3的流程图中追加步骤S801、S803、S805和S807。
步骤S801、S803、S805分别在编码阶段、编码·再编码阶段和输送阶段检测从输入部101的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的输入完成。
编码阶段和输送阶段中检测到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输入完成时(步骤S801、S805)移动到步骤S807,结束该页的压缩编码处理,接着若有应处理的1页以上的图像数据,则开始下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的压缩编码处理,没有的话,则进入停止状态。
另一方面,编码·再编码阶段中检测到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输入完成时(步骤S803)编码部102到再编码处理的图像数据变无之前都需要暂时停止动作,因此跳过步骤S311的编码处理,在步骤S313中,仅继续进行用于将迄今编码部102编码完成的图像数据抑制为预定编码数据量的再编码处理。再编码处理全部结束后,之后的输送处理未结束时,由于不将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全部的编码数据汇集在第一存储器上,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输入结束后,也需要继续再编码处理和接着它的输送处理。此时,步骤S315中,检测到再编码处理全部结束时,在编码·再编码阶段中把仅存储在第二存储器106中的编码数据输送到第一存储器(步骤S317),之后,在接着的步骤S805中,检测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的输入完成并移动到步骤S807中。
以上是动作,也是图8的动作说明。
<存储器存储方法的变形例>
图9、10是表示图5、图6的概念图所示的存储器存储方法的变形例的图。
图5的概念图中,在编码·再编码阶段中,从编码部102输出的编码数据仅存储在第二存储器106中,但如图9所示,在编码·再编码阶段中,从编码部102输出的编码数据存储在第一和第二存储器二者中。
从编码部102看,哪个阶段编码输出的编码数据都存储在两个存储器中。与图6的概念图不同,如图10所示那样,输送阶段中不需要在存储器之间输送数据。该变形例的情况下,在编码·再编码阶段中,按向第一存储器104中送的顺序依次存储编码数据和再编码数据。因此,有两种数据混杂输入的问题。
因此,该变形例的情况下,为与其对应,按某单位切割编码数据,作为文件或分组管理。具体说,分别作成文件管理表或分组管理表等来管理。
作为一个方法,将来自编码部102的数据存储在第一存储器104中时,按适当单位(例如上述正交变换的单位为8×8的块,因此按8×i(i=1,2,...的整数)行部分的数据)从图像数据开头分配管理序号,作成管理表,将与各管理序号对应的编码数据的存储开头地址与该编码数据量按管理序号顺序存储。
编码部102和再编码部109保持处理中的数据的管理序号,根据该管理序号将编码数据存储时的开头地址和编码数据量写入管理表中。这样一来,编码部102和再编码部109处理的编码数据随机存储,也可按管理序号顺序访问上述管理表,根据此时读出的开头地址和编码数据量,从第一存储器104读出编码数据,可从图像的开头顺序读出编码数据。设置这种管理机构,则不需要在存储器上连续存储图像上连续的数据。
图10的概念图的输送阶段后的编码阶段与至此说明的2个编码阶段(图4、图7)大致相同,第一存储器内的编码的存储状态与图11所示有若干不同。由此,前面的说明和本变形例在反复3个阶段进行处理这一点上没有变化。
以上结果,根据该第十一实施例,在某个读取原稿进行编码中,判断为达到目标值时,此后根据新设定的量子化节距,以更高的压缩率进行压缩编码。此外,当判断为达到目标值时,对于此前已经压缩编码的编码数据,暂时进行解码,根据新设定的量子化节距再次进行编码。因此,在原稿读取中,即使生成的编码数据量超出目标值,也可一边原样继续该读取,一边将编码量抑制在目标值以内。而关于属性标志数据,由于跟随图像数据的编码和再编码来进行更新,因此,对于后处理(例如,图像的加工和编辑),能提供有益的信息。
<第十二实施例>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例。图41表示图像处理装置5200的基本结构,与图2大致相同。
与图40的图像处理装置5100的很大的不同点是最初进行编码的编码部并列存在2个。图40中存在属性标志改写部120、属性标志数据存储器控制部121、属性标志存储器123以及属性标志改写部124,把属性数据存储在独立于图像数据的存储器中,而第十二实施例中,编码部202、205、再编码部211内包含属性标志的改写和编码处理,存储在与编码的图像数据相同的存储器中。但是,属性数据的编码量在实施例中本来分配了关于8×8像素(64像素)的代表属性数据,因此本来信息量就少,整体上看,对于生成的数据量起支配作用的是图像数据,从而第一计数器208、第二计数器210计数图像数据的编码量。不用说,由于属性数据也进行改写而压缩率变动,也可包含它们来进行计数。
图像处理装置5200用第一编码部202第二编码部205并行编码从输入部201输入的图像数据,生成彼此压缩率不同的2种编码数据。本例中,编码方式使用公知的JPEG编码方式,正交变换与8×8像素单位相当的图像数据,进行使用后述的量子化节距的量子化、霍夫曼编码处理。
本例中,与第一编码部202相比,第二编码部205采用的压缩率设定得高。具体说,初始状态中,对第一编码部202设定的量子化节距为Q1、对第二编码部205设定的量子化节距为Q2(Q2=Q1×2)。即,对第二编码部205设定的量子化节距Q2通常设定把压缩率提高得比第一编码部202高1级(rank)的参数。第一编码部202和第二编码部205根据设定的参数对正交变换了的数据进行最佳的量子化处理,进行编码。第一编码部202和第二编码部205根据用分别设定的量子化节距进行量子化得到的正交变换系数进行属性标志的改写和压缩编码。属性标志的改写及其压缩方法与第十一实施例相同。
第一计数器208对从编码部202输出的图像数据的编码数据的数据量进行计数,保持其的同时还输出到编码序列控制部209。
另一方面,由编码部205编码的编码数据经由第二存储器控制部206存储在第二存储器207中。此时,第二计数器210对从编码部205输出的编码数据的数据量进行计数并保持它。
而且,存储在后述的第二存储器207中的编码数据输送到第一存储器204中,同时将上述计数值输送到第一计数器208中。
在第一计数器208计数从编码部202输出的编码数据的数据量时,发现其计数值达到某设定值时,编码序列控制部209与前面说明的第十一实施例同样对存储器控制部203输出废弃在存储器204中存储的数据的控制信号。
之后,编码序列控制部209向存储器控制部206和存储器控制部203输出控制信号,读出第二存储器207中存储的编码数据(编码图像数据和编码属性数据),输送到第一存储器204,存储在第一存储器204。此时,将第二计数器210的计数值输送到第一计数器208,将该值作为第一计数器的计数值装载(重写)上。此后,第二计数器210被清零,开始计数此后输入的图像数据的编码数据量。
总而言之,可以认为由于上述第二计数器210的计数值表示第二存储器207中存储的编码数据的数据量,因此可不改变彼此的对应的状态地将该计数值和编码数据原样拷贝到第一计数器和第一存储器中。
另外,编码序列控制部209对第一编码部202和第二编码部205输出控制信号,进行编码使得数据比迄今更少。
例如,在最初判断为超出设定值的情况下,由于对第一编码部202和第二编码部205设定的量子化节距为Q1、Q2,将其变更为Q2、Q3。其结果是第一编码部202继承到此前为止的第二编码部205的量子化节距Q2,第二编码部205使用更大的量子化节距Q3,进行为下次上溢出而准备的更高的压缩率的编码处理。
但是,判断为超出设定值时,第二存储器207内存储着根据至此的量子化节距Q2编码的数据(图像和属性标志),因此需要将该数据更新为新设定的量子化节距Q3用的编码数据。为此,再编码部211在判断为超出设定值时读出以前的编码数据(编码图像数据和编码属性数据)并进行解码,根据新设定的量子化节距Q3再次进行编码,经第二存储器控制部206再次存储在第二存储器207中。此时,第三计数器212对再编码部211再次编码的数据量计数,当以前的编码数据的再编码完成时,将该计数值加到第二计数器210上。从而,在该相加完成时,等价于第二计数器210对第二编码部205宛如从输入图像的开头开始用量子化节距Q3进行了编码的数据量进行计数。
不管再编码处理是否结束,只要剩余应编码的来自输入部201的图像数据,就继续2个编码部202和205的编码处理。并且,计数器208的计数值是否到达某设定值的监视反复进行,直到输入部201输入的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的编码处理(编码和再编码)结束为止,上述的编码和再编码的处理通过根据这里得到的检测结果的控制来执行。
表示上述的图2的结构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如图12所示。另外,虽然该图已经进行了说明,但为容易理解第十二实施例的处理以及由于存在第十二实施例特有的处理,因此再次进行说明。
如图2说明的那样,编码部有2个时,根据图12所示流程图进行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编码。图12的说明与作为编码部有1个的情况的流程图的图8大半类似,本领域人员从上述说明十分容易理解第十一实施特征,因此与编码部有1个的情况同样,说明3个阶段处理,主要说明与图8的不同点。
上述图8的流程和本例的流程的第一大不同是步骤S317的输送处理移动到步骤S307和步骤S309之间。重要的是可看作调换编码·再编码阶段和输送阶段(步骤S307的编码数据的废弃处理是例外)。
步骤S301的编码参数的初始设定中,第一编码部202中设定量子化节距Q1,第二编码部205中设定量子化节距Q2。
编码阶段中,反复执行步骤S801、S303、S305。步骤S801和S305是与编码部为1个时相同的处理,但仅步骤S303的编码处理如图13所示不同。
向第一存储器204存储的编码数据,为了使压缩率分阶段提高,最初存储的编码数据压缩率最低,存储用量子化节距Q1编码的数据,向第二存储器207存储的编码数据存储用比其高1级的压缩率的量子化节距Q2编码的数据。
向第一存储器204存储的数据量如果超出设定的上限值(步骤S305),直接废弃第一存储器204保存的编码数据(步骤S307),将第二存储器207保存的压缩率高的编码数据输送到第一存储器204(步骤S317,参照图14)。由此,不等待第十一实施例(图1)说明的第一次的再编码处理结束,而快速地将未超出上限值的适当的第二个候补编码数据存储到第一存储器207中。这是采用具有2个编码器的图2的相对图1的最大优点。
本第十二实施例中,由于认为2个存储器204、207具有相同压缩率的编码数据是浪费的,故第二存储器207中存储比第一存储器204中存储的编码数据压缩率高的编码数据。因此,此后的处理也基于这种考虑进行,第二存储器207内的编码数据输送到第一存储器204的处理(输送阶段)结束后,将第二存储器207的编码数据再编码,以保持更高1级别的压缩率的编码数据。
具体说,首先如图15所示那样,输送阶段的下一编码·再编码阶段中,上述再编码之前,用于2个编码部202、205的各量子化节距Q1、Q2分别变更为Q2、Q3(步骤S309),不结束1页的图像数据的输入,而是接着输入(步骤S803),后续的图像数据用设定新的量子化节距的2个编码部编码该输入数据(步骤S311),存储到对应的各存储器204、207中。接着,与上述编码处理并行地存储在第二存储器中的编码数据(输送到第一存储器204中的数据)为了要变更到比第一存储器内的编码数据压缩率高一级的编码数据、在再编码部211中得到使用量子化节距Q3编码的数据的再编码处理(S313),将再编码数据存储在第二存储器207中。
本第十二实施例中,和第十一实施例同样,再编码处理中,对暂时霍夫曼解码编码数据后的各量子化值实施可得到与用2n分割这些值的结果相同的结果的位移位处理,之后通过再次进行霍夫曼编码实现。该方法由于仅通过位移位变更量子化节距这一点和不进行逆正交变换和再正交变换处理这一点,可高速进行再编码处理。
在本第十二实施例中编码部有2个的情况下,如图15所示,产生第二存储器207中混杂存储编码数据和再编码数据的状况。因此,如上所述,按某单位切割编码数据,作为文件或管理表进行管理,对第二存储器207也需要如此。为此,可设计例如与第一例的变形例相同的结构。
图12中,步骤S315中如果检测到再编码处理结束,又移动到编码阶段(步骤S801、803)。编码·再编码阶段后的编码阶段中,如图16所示,2个存储器204、207保持的编码数据不仅压缩率不同,而且编码数据的混合方式(地址)也不同。因此,再次在第一存储器204的数据量超出设定值的情况下,需要将第二存储器207保持的编码数据(VI+VIII的横条纹区域的编码)输送到第一存储器204。考虑这些,不仅第二存储器207,第一存储器204也需要将编码数据作为文件或分组管理。因此,第一存储器204中也需要使用上述管理表的管理机构。
图16所示的编码阶段的状态除量子化节距和编码数据的混杂方式在再编码处理前后不同外与初始状态的编码阶段(图13)相同。因此,通过反复编码阶段、输送阶段和编码·再编码阶段,最终可确实将把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压缩到设定的上限值以下的编码数据存储在第一存储器204中。
在第十一实施例的说明中,由于输送阶段和编码·再编码阶段的配置顺序相反,图8中输送处理后进行的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输入结束检测与编码·再编码阶段进行的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的输入结束检测(步骤S803)几乎为相同定时。2个检测处理在功能上与步骤S805相同,定时上与步骤S803相同,因此,这2个步骤作为检测新的1页部分的图像数据的输入结束的步骤进行统一,表示为步骤S1201。
以上说明的第十一实施例和第十二实施例中第一存储器和第二存储器物理上作为单独的存储器说明。这是因为对两个存储器的访问独立是有利的,成为本发明的特征。但是,第一存储器和第二存储器物理上不作为独立的存储器的情况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物理上1个存储器中确保与上述第一存储器和第二存储器相当的2个区域,直接将第一存储器叫做第一存储器区域,将第二存储器叫做第二存储器区域,重读至此为止的说明,可理解本发明用1个存储器也可实现。
用1个存储器实现上述各例时,上述输送阶段说明的数据输送处理有几个是不需要的。其细节是容易想象的程度,因此说明从略,但严格区分上述2个区域使用时,与物理上具有2个存储器时相同,需要数据输送处理,但若在2个区域之间公有相同数据,不仅实现不需要数据输送处理,而且可减少存储容量。
例如,将第二存储器区域保持的编码数据输送到第一存储器区域时,通过仅从第二存储器控制部向第一存储器控制部输送存储该编码数据的开头地址和数据大小的2个信息,可得到与输送上述编码数据相同的效果。
以文件形式和分组形式存储上述编码数据时,在存储器控制部之间输送的信息稍有增加,与该编码数据相关的管理表信息也需要输送。即便如此,与输送编码数据相比,也是更为有效的。
根据上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在进行输入的图像数据的编码时,即便在超出作为目的的大小时,可以一边继续进行该输入,一边一边继续进行处理使其收敛到作为目标的大小。而且,该第十一和第十二实施例中,对于量子化节距,并非为一律相同的量子化节距,而使用分别适合于文字区域、中间色调区域的量子化矩阵来编码,因此可实现高压缩率和最大限度降低画质恶化。
第十二实施例中,说明了压缩属性数据时,分别存储在第一和第二存储器中的情况,但也可以与第十一实施例同样存储在另外的存储器中。
如上所述,第一到第十二实施例可通过在通用装置上动作的应用程序来实现,因此本发明也包含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通常是将软盘和CDROM等存储媒体设置在装置上来通过拷贝或安装来执行,因此该存储媒体也当然包含在本发明的范畴内。
在实施例中,说明了从扫描仪输入图像数据的情况,但也可以应用于在主计算机上动作的打印机驱动器。应用于打印机驱动器时,从上位处理(应用等)接收打印对象的数据时,此时不用说可判别该数据是中间色调图像还是文件·线图,因此可省略像域信息生成处理用的结构,或使结构更简单。
本发明也适用于计算机程序和适当的硬件(编码电路等)的组合。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十一和第十二实施例,可不需要再次的图像输入,而有效地生成收敛在设定的大小的编码数据,并且对于图像的属性,也可适合压缩后的图像高效地进行压缩。
Claims (8)
1.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对与图像数据的各像素对应的属性数据进行编码,其特征在于:
包括
第一属性编码装置,对已输入的属性数据进行编码;
存储装置,存储由上述第一属性编码装置所得到的编码属性数据;
第二属性编码装置,对存储在上述存储装置中的编码属性数据进行解码,并进行再编码;以及
监视装置,判断上述第一属性编码装置编码的数据量是否超出目标属性数据量,
其中,在由上述监视装置判断为超出目标属性数据量的情况下,对存储在上述存储装置中的编码属性数据由上述第二属性编码装置进行解码,对由该解码所得到的属性数据表示的属性的状态数进行限制,对该被限制的属性数据由上述第二属性编码装置进行再编码,对还未被上述第一属性编码装置编码的属性数据表示的属性的状态数进行限制,对该被限制的属性数据由上述第一属性编码装置进行编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属性数据中包含表示关注像素是处于文字·线图区域还是中间色调区域的数据和表示关注像素是有彩色还是无彩色的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监视装置最初判断为编码属性数据量超出目标属性数据量的情况下,上述限制处理将表示处于中间色调区域且无彩色的像素的属性数据变更为表示有彩色的属性数据,
在上述监视装置第二次判断为编码属性数据量超出目标属性数据量的情况下,上述限制处理将像素的属性数据变更为表示中间色调的属性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属性数据生成装置,其通过分析所输入的图像数据,从而按每个像素将表示是文字·线图区域还是中间色调区域的数据和表示是有彩色的还是无彩色中的任意一者的数据作为上述属性数据来进行输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输入装置,输入上述图像数据;
第一图像编码装置,对上述图像数据进行编码;
第二图像编码装置,对由上述第一图像编码装置所得到的编码图像数据进行解码,并以比上述第一图像编码装置的压缩率高的压缩率再次进行编码;以及
第二监视装置,判断由上述第一图像编码装置所得到的编码图像数据量是否超过目标图像数据量,
其中,在由该第二监视装置判断为超过上述目标图像数据量的情况下,对已由上述第一图像编码装置取得的编码图像数据由上述第二图像编码装置进行再编码,对还未被上述第一图像编码装置编码的图像数据由上述第一图像编码装置进行编码,以比以前的压缩率高的压缩率使其压缩。
6.一种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对与图像数据的各像素对应的属性数据进行编码,其特征在于:
包括
第一编码步骤,对已输入的属性数据进行编码,将其存储在预定的存储装置中;
监视步骤,判断由上述第一编码步骤所得到的编码属性数据量是否超出目标属性数据量;以及
第二编码步骤,在由上述监视步骤判断为超过目标属性数据量的情况下,对存储在上述存储装置中的编码属性数据进行解码,对由该解码所得到的属性数据表示的属性的状态数进行限制,对该被限制的属性数据进行再编码,
其中,在由上述监视步骤判断为超过目标属性数据量的情况下,对仍未在上述第一编码步骤中进行编码的属性数据表示的属性的状态数进行限制,并在上述第一编码步骤中对该被限制的属性数据进行编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图像数据编码装置,对图像数据进行编码;
设定装置,设定属性数据和图像数据的总计目标量,
上述监视装置,在由上述图像数据编码装置所得到的图像数据的编码量与上述编码属性数据量的总和超过上述总计目标量时,判断为上述编码属性数据量超过了上述目标属性数据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图像数据编码步骤,对图像数据进行编码;
设定步骤,设定属性数据和图像数据的总计目标量,
上述监视步骤,在由上述图像数据编码步骤所得到的图像数据的编码量与上述编码属性数据量的总和超过上述总计目标量时,判断为上述编码属性数据量超过了上述目标属性数据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1259465A JP3840076B2 (ja) | 2001-08-29 | 2001-08-29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
JP259465/2001 | 2001-08-29 | ||
JP2001285682A JP4693309B2 (ja) | 2001-09-19 | 2001-09-19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
JP285682/2001 | 2001-09-19 | ||
JP003894/2002 | 2002-01-10 | ||
JP2002003894A JP3902954B2 (ja) | 2002-01-10 | 2002-01-10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02528A CN1402528A (zh) | 2003-03-12 |
CN1320809C true CN1320809C (zh) | 2007-06-06 |
Family
ID=27347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14224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0809C (zh) | 2001-08-29 | 2002-08-28 | 图像处理装置与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257264B2 (zh) |
EP (1) | EP1292153B1 (zh) |
CN (1) | CN1320809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15009A (en) | 1994-03-29 | 1998-02-03 | Sony Corporation | Picture signal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CA2265089C (en) * | 1998-03-10 | 2007-07-10 | Sony Corporation | Transcoding system using encoding history information |
WO2000048402A1 (en) * | 1999-02-09 | 2000-08-17 | Sony Corporation | Coding system and its method, coding device and its method, decoding device and its method, recording device and its method, and reproducing device and its method |
JP3694888B2 (ja) * | 1999-12-03 | 2005-09-1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復号装置および方法、符号化装置および方法、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
JP3896776B2 (ja) * | 2000-08-24 | 2007-03-22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画像データ符号化装置、画像データ符号化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記録媒体 |
CN1320809C (zh) | 2001-08-29 | 2007-06-06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处理装置与方法 |
US7106909B2 (en) * | 2001-12-25 | 2006-09-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coding image data in accordance with a target data size |
JP2003244446A (ja) * | 2002-02-21 | 2003-08-29 | Canon Inc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3902968B2 (ja) * | 2002-03-26 | 2007-04-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
JP2003304404A (ja) * | 2002-04-09 | 2003-10-24 | Canon Inc | 画像符号化装置 |
US7227998B2 (en) | 2002-06-11 | 2007-06-0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of the same, computer program,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US7447384B2 (en) * | 2002-09-27 | 2008-11-0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JP2004200739A (ja) * | 2002-12-16 | 2004-07-15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画像処理装置 |
JP3870171B2 (ja) * | 2003-03-11 | 2007-01-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符号化方法及び符号化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可読記憶媒体 |
JP4196726B2 (ja) * | 2003-05-14 | 2008-12-1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記録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
JP4366250B2 (ja) | 2003-06-23 | 2009-11-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データ変換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4443165B2 (ja) * | 2003-08-20 | 2010-03-3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圧縮装置及び画像圧縮方法 |
US7755669B2 (en) * | 2003-11-28 | 2010-07-1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capture apparatus and image capture method in which an image is processed by a plurality of image processing devices |
JP3852459B2 (ja) * | 2003-12-17 | 2006-11-29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
US7684629B2 (en) * | 2004-01-26 | 2010-03-23 | Fujifilm Corporation | Data compression apparatus, and data compression program storage medium |
US7162647B2 (en) * | 2004-03-11 | 2007-01-09 | Hitachi,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ryptographic conversion in a data storage system |
JP4418762B2 (ja) * | 2004-05-07 | 2010-02-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符号化装置及び画像復号装置及びそれら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可読記憶媒体 |
JP4533035B2 (ja) * | 2004-08-02 | 2010-08-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符号化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可読記憶媒体 |
JP4378245B2 (ja) * | 2004-08-23 | 2009-12-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データ変換装置及び方法 |
JP4533043B2 (ja) * | 2004-08-25 | 2010-08-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符号化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可読記憶媒体 |
JP4393319B2 (ja) * | 2004-09-08 | 2010-01-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符号化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可読記憶媒体 |
JP4440051B2 (ja) * | 2004-09-08 | 2010-03-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符号化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可読記憶媒体 |
JP4440052B2 (ja) * | 2004-09-14 | 2010-03-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符号化装置、画像符号化方法 |
JP2006101010A (ja) * | 2004-09-28 | 2006-04-13 | Canon Inc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
JP4438062B2 (ja) * | 2004-10-06 | 2010-03-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符号化装置、符号化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4693603B2 (ja) * | 2004-11-15 | 2011-06-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符号化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可読記憶媒体 |
JP4728695B2 (ja) * | 2005-05-12 | 2011-07-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
JP2007037049A (ja) * | 2005-07-29 | 2007-02-08 | Canon Inc | 画像符号化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可読記憶媒体 |
US20070058874A1 (en) * | 2005-09-14 | 2007-03-15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data compr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US7925098B2 (en) * | 2006-03-02 | 2011-04-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enco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with both lossy and lossless means |
JP4697967B2 (ja) * | 2006-03-02 | 2011-06-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符号化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2007251521A (ja) * | 2006-03-15 | 2007-09-27 | Canon Inc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
CN100405403C (zh) * | 2006-08-03 | 2008-07-23 | 上海交通大学 | 一种数字图像数据编码方法 |
JP2008042688A (ja) * | 2006-08-08 | 2008-02-21 | Canon Inc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可読記憶媒体 |
JP4781198B2 (ja) * | 2006-08-08 | 2011-09-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可読記憶媒体 |
JP2008072624A (ja) * | 2006-09-15 | 2008-03-27 | Canon Inc | 画像符号化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US20080140234A1 (en) * | 2006-12-06 | 2008-06-12 | Shafter Richard M |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motely directing a fishing tournament |
GB0708440D0 (en) * | 2007-05-02 | 2007-06-06 | Film Night Ltd | Data transmission |
TWI339074B (en) * | 2007-09-05 | 2011-03-11 | Via Tech Inc | Operating method and device of coded block flag parameter |
JP4311759B2 (ja) * | 2007-10-29 | 2009-08-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データ変換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4933405B2 (ja) * | 2007-11-13 | 2012-05-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データ変換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CN101640794A (zh) * | 2008-07-31 | 2010-02-03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影像资料压缩系统及其方法 |
JP4935778B2 (ja) * | 2008-08-27 | 2012-05-2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符号化装置、送信装置および符号化方法 |
JP4594420B2 (ja) * | 2008-12-25 | 2010-12-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データ変換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5153676B2 (ja) * | 2009-02-10 | 2013-02-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
TW201034465A (en) * | 2009-03-11 | 2010-09-16 | Jmicron Technology Corp | Image compression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thereof |
US8648858B1 (en) * | 2009-03-25 | 2014-02-11 | Skyfire Labs, Inc. | Hybrid text and image based encoding |
JP2011166213A (ja) * | 2010-02-04 | 2011-08-25 | Canon Inc | 画像処理装置 |
US20110194613A1 (en) * | 2010-02-11 | 2011-08-1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Video coding with large macroblocks |
JP5527603B2 (ja) * | 2010-06-24 | 2014-06-1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 |
KR101645465B1 (ko) * | 2010-07-23 | 2016-08-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휴대용 단말기에서 입체 영상 데이터를 생성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US8630501B1 (en) * | 2011-01-28 | 2014-01-14 | Dr Systems, Inc. | Dual technique compression |
US9384410B2 (en) * | 2012-05-21 | 2016-07-05 | Nvidia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age compression while encoding at least one extra bit |
US9532080B2 (en) | 2012-05-31 | 2016-12-27 | Sonic Ip,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he reuse of encoding information in encoding alternative streams of video data |
US9357210B2 (en) | 2013-02-28 | 2016-05-31 | Sonic Ip,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of encoding multiple video streams for adaptive bitrate streaming |
JP6258348B2 (ja) * | 2013-11-05 | 2018-01-1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制御装置 |
US9819969B2 (en) | 2013-11-26 | 2017-11-14 | Nvidia Corporation | Generalization of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image compression while encoding at least one extra bit |
JP6272061B2 (ja) * | 2014-01-31 | 2018-01-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KR20160030701A (ko) * | 2014-09-11 | 2016-03-2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인쇄 데이터를 프린터로 전송하는 호스트 디바이스 및 호스트 디바이스가 인쇄 데이터를 렌더링하는 방법 |
WO2017011577A1 (en) * | 2015-07-13 | 2017-01-19 | Intertrust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tect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
US10917663B2 (en) * | 2015-09-18 | 2021-02-09 | Koninklijke Philips N.V.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st and efficient image compression and decompression |
KR102636465B1 (ko) * | 2016-10-24 | 2024-02-1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영상 처리 장치, 영상 처리 방법 및 전자장치 |
CN108537872B (zh) * | 2018-03-07 | 2022-02-15 |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图像渲染方法、移动设备和云端设备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64572A (ja) * | 1996-11-27 | 1998-06-19 | Nec Corp | 動画像符号化装置及び復号化装置 |
WO2000004716A1 (fr) * | 1998-07-17 | 2000-01-27 | Hitachi, Ltd. | Dispositif d'analyse d'image |
CN1369175A (zh) * | 1998-05-07 | 2002-09-11 | 萨尔诺夫公司 | 增加信息流解码器中存储器资源利用的方法及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650771D1 (de) | 1985-12-13 | 2002-08-14 | Canon Kk | Bildverarbeitungsgerät |
JPH0832037B2 (ja) | 1988-10-07 | 1996-03-27 |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画像データ圧縮装置 |
US5267333A (en) * | 1989-02-28 | 1993-11-30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compr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coding synthesizing method |
JP3093233B2 (ja) | 1990-03-16 | 2000-10-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符号化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
JP3038022B2 (ja) | 1990-04-25 | 2000-05-08 |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 電子カメラ装置 |
US5291282A (en) | 1990-04-19 | 1994-03-01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Image data co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apable of controlling amount of codes |
JP2523953B2 (ja) | 1990-07-02 | 1996-08-14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符号化装置 |
EP0469835B1 (en) | 1990-07-31 | 1998-09-3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EP0469851B1 (en) * | 1990-07-31 | 2001-06-0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
DE69132002T2 (de) | 1990-11-19 | 2000-08-03 | Canon K.K., Tokio/Tokyo | Bildverarbeitungsgerät und -Verfahren |
US5818970A (en) | 1991-04-26 | 1998-10-0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encoding apparatus |
JP3171913B2 (ja) | 1992-04-03 | 2001-06-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符号化装置及び画像符号化方法 |
JP3149271B2 (ja) | 1992-06-19 | 2001-03-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通信装置 |
US6553143B2 (en) | 1992-06-30 | 2003-04-2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en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US5991515A (en) * | 1992-11-10 | 1999-11-23 | 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pressing and decompressing data prior to display |
US5543844A (en) | 1992-11-25 | 1996-08-0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ding image data |
JP2897563B2 (ja) | 1992-11-25 | 1999-05-31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画像圧縮符号化装置 |
JPH07170521A (ja) | 1993-12-15 | 1995-07-04 | Canon Inc | 画像処理装置 |
JP3227292B2 (ja) | 1993-12-20 | 2001-11-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符号化装置、符号化方法、復号化装置、復号化方法、符号化復号化装置及び符号化復号化方法 |
US6408102B1 (en) | 1993-12-20 | 2002-06-1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ncoding/decoding device |
US5486826A (en) * | 1994-05-19 | 1996-01-23 | Ps Venture 1 Ll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terative compression of digital data |
JPH0818979A (ja) | 1994-06-27 | 1996-01-19 | Canon Inc | 画像処理装置 |
US5604846A (en) | 1994-10-13 | 1997-02-18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Printer and method for developing print data |
JP3332619B2 (ja) | 1994-11-29 | 2002-10-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復号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
JPH0981763A (ja) * | 1995-07-07 | 1997-03-28 | Oki Data:Kk | 文字・イメージ混在データの圧縮方法及び装置 |
JP3196608B2 (ja) | 1995-08-31 | 2001-08-0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符号化・復号化装置及び符号化・復号化方法 |
JPH09284509A (ja) * | 1996-04-10 | 1997-10-31 | Canon Inc | 画像処理装置 |
US6538764B2 (en) | 1996-04-12 | 2003-03-2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int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data processing method for use in such an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storing computer-readable program |
JPH09307726A (ja) * | 1996-05-17 | 1997-11-28 | Oki Data:Kk | 画像圧縮・復元装置 |
JPH1093827A (ja) | 1996-09-11 | 1998-04-10 | Canon Inc | 画像処理方法とその装置 |
US6020975A (en) | 1996-12-20 | 2000-02-01 | Apple Computer,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celerated data recompression |
US5982937A (en) | 1996-12-24 | 1999-11-09 | Electronics For Imaging,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hybrid compression of raster data |
JPH10336682A (ja) | 1997-04-02 | 1998-12-18 | Canon Inc | 符号化装置及び方法及び方法を記憶した記憶媒体 |
US5987183A (en) * | 1997-07-31 | 1999-11-16 | Sony Corporation | Image activity data compression and decompre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US6167160A (en) | 1997-10-08 | 2000-12-2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ncoding and decoding methods and devices, an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JPH11127340A (ja) | 1997-10-24 | 1999-05-11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4683678B2 (ja) | 1998-07-03 | 2011-05-18 | 忠弘 大見 | 画像信号処理方法、画像信号処理システム、記憶媒体及び撮像装置 |
US6603883B1 (en) * | 1998-09-08 | 2003-08-0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n image data encoder having at least two scalability modes and method therefor |
JP3738574B2 (ja) * | 1998-09-18 | 2006-01-2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情報符号化装置 |
US6643405B1 (en) * | 1998-09-30 | 2003-11-0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JP2000115783A (ja) | 1998-10-06 | 2000-04-21 | Canon Inc | 復号化装置及び方法 |
JP3839974B2 (ja) | 1998-10-06 | 2006-11-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符号化装置 |
JP2000115782A (ja) | 1998-10-06 | 2000-04-21 | Canon Inc | 符号化装置及び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
JP2000115770A (ja) | 1998-10-06 | 2000-04-21 | Canon Inc | 符号化装置及び方法 |
US6195024B1 (en) * | 1998-12-11 | 2001-02-27 | Realtime Data, Llc | Content independent data compression method and system |
FI106998B (fi) * | 1999-01-15 | 2001-05-15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Bittinopeuden ohjaus multimedialaitteessa |
PT1203234E (pt) * | 1999-06-17 | 2004-07-30 | Boehringer Ingelheim Ca Ltd | Novo teste de atpase |
US6865299B1 (en) | 1999-07-27 | 2005-03-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o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US6792153B1 (en) * | 1999-11-11 | 2004-09-1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
US7365873B2 (en) | 2000-01-27 | 2008-04-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
US6952501B2 (en) | 2000-02-24 | 2005-10-0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enco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decoding apparatus |
US6996593B2 (en) | 2000-10-23 | 2006-02-0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Filter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ts control method, program, and storage medium |
EP1217843B1 (en) | 2000-12-19 | 2012-11-2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
US6603413B2 (en) | 2001-02-07 | 2003-08-0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Variable-length deco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JP3977087B2 (ja) | 2001-02-13 | 2007-09-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符号化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2002261623A (ja) | 2001-02-28 | 2002-09-13 | Canon Inc | 復号装置、復号方法、記憶媒体及びプログラムソフトウェア |
US6832005B2 (en) * | 2001-03-23 | 2004-12-14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Adaptive encoding and decoding of bi-level images |
EP1271926B1 (en) * | 2001-06-18 | 2015-08-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compression-encoding |
US20030031371A1 (en) | 2001-08-02 | 2003-02-13 | Shinichi Kato | Image enco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decoding apparatus |
CN1320809C (zh) | 2001-08-29 | 2007-06-06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处理装置与方法 |
JP2003174650A (ja) | 2001-09-27 | 2003-06-20 | Canon Inc | 画像符号化装置、可変長符号化装置、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の方法 |
JP2003143411A (ja) | 2001-11-02 | 2003-05-16 | Canon Inc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
US7106909B2 (en) | 2001-12-25 | 2006-09-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coding image data in accordance with a target data size |
US6896310B1 (en) * | 2003-11-13 | 2005-05-24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Instrument panel system with hidden airbag door |
-
2002
- 2002-08-28 CN CNB021422478A patent/CN132080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8-28 EP EP02255970.2A patent/EP1292153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8-29 US US10/230,276 patent/US725726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64572A (ja) * | 1996-11-27 | 1998-06-19 | Nec Corp | 動画像符号化装置及び復号化装置 |
CN1369175A (zh) * | 1998-05-07 | 2002-09-11 | 萨尔诺夫公司 | 增加信息流解码器中存储器资源利用的方法及设备 |
WO2000004716A1 (fr) * | 1998-07-17 | 2000-01-27 | Hitachi, Ltd. | Dispositif d'analyse d'imag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292153A3 (en) | 2005-02-02 |
US7257264B2 (en) | 2007-08-14 |
EP1292153B1 (en) | 2015-08-19 |
US20030043905A1 (en) | 2003-03-06 |
EP1292153A2 (en) | 2003-03-12 |
CN1402528A (zh) | 2003-03-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320809C (zh) | 图像处理装置与方法 | |
CN1175670C (zh) | 图像信号转换方法和设备以及图像提供系统 | |
CN1206864C (zh) | 结合率失真优化的码率控制的方法及其装置 | |
CN1172532C (zh) | 图像预测编码/解码装置和方法以及记录媒体 | |
CN1178460C (zh) | 图象编码方法和图象编码装置 | |
CN1213935A (zh) | 分层图像编码解码、数字广播信号记录及图像音频的解码 | |
CN1200571C (zh) | 正交变换、逆正交变换方法及装置、编码、解码方法及装置 | |
CN1169303C (zh) | 数据处理装置和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 |
CN1545813A (zh) | 图象编码装置、图象译码装置、图象编码方法、图象译码方法、图象编码程序和图象译码程序 | |
CN1897706A (zh) | 视频编码方法和装置以及视频解码方法和装置 | |
CN1204753C (zh) | 基于相邻像素预测的帧内预测方法 | |
CN1178461C (zh)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译码装置、传真装置 | |
CN1253013C (zh) | 预测装置、编码装置、逆预测装置、解码装置 | |
CN1229758C (zh) | 正交变换图像的分辨率变换装置和方法 | |
CN1922890A (zh) | 分段可逆视频编码方法、分段可逆视频译码方法、分段可逆视频编码装置、分段可逆视频译码装置和它们的程序及程序记录媒体 | |
CN1245030C (zh) | 数据处理系统 | |
CN1946187A (zh) | 可变长度编码方法以及可变长度解码方法 | |
CN1170437C (zh) | 图像信号混洗装置和方法 | |
CN1825355A (zh) | 计算机图形数据编码装置、解码装置、编码和解码方法 | |
CN1265647C (zh) | 块组编码结构及基于块组结构的自适应分阶段预测编码方法 | |
CN1254110C (zh) | 图像处理方法和图像处理装置 | |
CN1669329A (zh) | 信息信号处理设备、信息信号处理方法、图像信号处理设备、图像显示设备、生成用在其中的校正数据的设备和方法、生成系数数据的设备和方法、执行这些方法的程序以及存储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媒体 | |
CN1758761A (zh) | 编码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606 Termination date: 20170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