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3889521A -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设备及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设备及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89521A
CN113889521A CN202111171768.1A CN202111171768A CN113889521A CN 113889521 A CN113889521 A CN 113889521A CN 202111171768 A CN202111171768 A CN 202111171768A CN 113889521 A CN113889521 A CN 1138895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ight emitting
sub
emitting unit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7176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田田
萧智鸿
高宇
黄智�
王晓文
夏景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7176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89521A/zh
Publication of CN1138895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895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设备及制造方法,通过将部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设置为两者分别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至少部分错开设置,能够减弱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的微腔效应,进而能够调整部分区域的出光角度,提高部分区域的出光量,解决部分区域出现色偏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设备及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设备及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因其在显示和照明领域的巨大应用市场而被广泛关注。与其他显示技术相比,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具有很多优势,例如,视角宽、响应速度快、驱动电压低、可实现柔性显示等优点。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曲面显示面板和曲面显示设备逐渐成为显示技术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曲面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还有待完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致力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以及显示设备,以完善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曲面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发光功能层,位于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间隔排列的多个子发光单元;还包括与所述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电连接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错开。
例如,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的交叠面积小于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的面积;或者,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全部错开。
例如,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子发光单元靠近所述基板的一侧。
例如,所述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为一个子发光单元时,所述一个子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区域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区域电连接;优选地,所述发光功能层还包括:串联结构;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子发光单元靠近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串联结构设置于所述子发光单元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或者,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子发光单元靠近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串联结构设置于所述子发光单元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例如,所述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子发光单元,所述至少两个子发光单元分别在与所述基板的正投影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发光功能层还包括:串联结构,用于使所述至少两个子发光单元依次串联连接;优选地,所述串联结构为电荷生成层。
例如,所述至少两个子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子发光单元,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串联结构和所述第一电极之间;及第二子发光单元,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串联结构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靠近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靠近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串联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例如,所述至少两个子发光单元还包括:第三子发光单元以及第四子发光单元;所述串联结构包括:第一串联层、第二串联层以及第三串联层;所述第一串联层和所述第三串联层分别位于所述至少两个子发光单元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串联层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位于所述至少两个子发光单元的靠近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串联层和所述第一电极之间;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三串联层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第三子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串联层和所述第二串联层之间;所述第四子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三串联层和所述第二串联层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所述第三子发光单元以及所述第四子发光单元至少具有三种颜色。
例如,所述第一电极为阳极,所述第二电极为阴极,所述第二电极的厚度为10nm~100nm,优选地,所述第二电极的厚度为50nm-100nm;
优选地,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曲面显示区、边缘显示区、弯折显示区中的至少一者,所述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曲面显示区、边缘显示区、弯折显示区中的至少一者。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基板;在所述基板一侧形成发光功能层,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间隔排列的多个子发光单元;所述在所述基板一侧形成发光功能层的步骤如下:在所述基板一侧形成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一侧形成第二电极;形成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所述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错开。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设备及制造方法,通过将与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电连接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设置为两者分别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错开设置,能够减弱或消除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的微腔效应,进而能够调整部分区域的出光角度,提高部分区域的出光量,解决部分区域出现色偏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应用在智能手机中的曲面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2所示为应用在智能手机中的曲面显示面板沿图1的X-X的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3所示为一对比例的发光功能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功能层的截面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功能层的截面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功能层的截面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功能层的截面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功能层的截面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功能层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功能层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发光功能层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
AA-平面区;S-曲面显示区;101-光电耦合层;102-阴极;103-电子注入层;104-电子传输层;105-空穴阻挡层;106-发光层;B-EML-第一子发光单元;G-EML-第二子发光单元;R-EML-第三子发光单元;107-电子阻挡层;108-空穴传输层;109-空穴注入层;109a-阳极;110-发光功能层;110a-第一子发光单元;110b-第二子发光单元;111-第一子发光单元;11-空穴注入层;12-空穴传输层;13-发光层;14-电子传输层;15-电子注入层;112-第二子发光单元;113-第三子发光单元;114-第四子发光单元;120-第一电极;130-第二电极;140-绝缘层;150-串联结构;151-第一串联层;152-第二串联层;153-第三串联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现有的显示面板的部分区域存在色偏等缺陷,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为了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为了提高显示设备的屏占比,曲面显示面板逐渐成为显示技术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曲面显示面板应用于手机中,画面如流水蔓延出屏幕。但曲面显示面板的部分区域仍然存在色偏,特别是在曲面显示面板的曲面区由于曲面区的亮度衰减较快导致曲面区的亮度与非曲面区的亮度存在差异,导致曲面区的色偏现象更为明显。
图1所示为应用在智能手机中的曲面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图2所示为应用在智能手机中的曲面显示面板沿图1的X-X的方向的剖面图。如图1和图2所示,在屏幕的中部为屏幕的平面区AA,在平面区AA的两侧为曲面显示区S。曲面显示区S相对于平面区AA弯折,该曲面显示区S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弧形(圆弧形、椭圆弧形)、抛物线形或其它非平面类形状。在用户以垂直平面区AA的视线观看曲面显示区S时,用户视线和曲面显示区S部分的切线方向(光的射出方向)的夹角a较大。因此,将曲面显示区S设计成弯折的形状后会增大视角,同时由于曲面屏的设计,曲面显示面板的基板不再是光学各向同性体,而是具有双折射的性质,即线偏振光经过基板后会变成圆偏振光,并且出射光谱会随视角变大而蓝移。因此,导致曲面显示区S出现明显的色偏现象和亮度衰减问题。也就是说用户观看曲面屏的曲面显示区S和平面区AA的颜色是有差异的,给用户带来一定困扰,影响用户体验。
图3所示为一对比例的发光功能层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一对比例中,发光功能层为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功能层包括由上到下叠置的光电耦合层(CPL,CouplingLayer)101、阴极(Cathode)102、电子注入层(EIL,Electron Injection Layer)103、电子传输层(ETL,Electron Transport Layer)104、空穴阻挡层(HBL,Hole Blocking Layer)105、发光层(EML,EmittingLayer)106、电子阻挡层(EBL,Electron Blocking Layer)107、空穴传输层(HTLHole Transport Layer)108、空穴注入层(HIL,Hole Injection Layer)109、阳极(Anode)109a。其中,发光层106包括第一子发光单元B-EML、第二子发光单元G-EML和第三子发光单元R-EML。
“微腔”是两个具有光反射功能的层结构之间所限定出的具有一定厚度的腔体结构。“微腔效应”是指光入射进入发光功能层后,会在微腔内不断来回反射,以实现微腔的谐振作用,进而实现对射出光线中的特定波长的光的加强效果。如图2所示,在对比例中,在发光功能层的阴极和阳极之间会形成一个微腔,在没有微腔效应的情况下光会在曲面显示区边缘比较均匀的射出,微腔效应越强,光在微腔内不断来回反射,会导致原本可以在曲面显示区的边缘射出的光的出光角度改变,而在曲面显示区以外的区域射出,也就使得垂直于切面的方向的光强更为集中,导致曲面显示区S的出光方向大部分与用户视线之间的夹角很大。因此,曲面显示区S出现明显的色偏现象和亮度衰减问题。
由于曲面显示面板的基板不是光学各向同性体,而是具有双折射的性质,即线偏振光经过基板后会变成圆偏振光,并且出射光谱会随视角变大而蓝移,导致曲面显示区S出现明显的色偏现象和亮度衰减问题。因此,为了减小曲面显示面板的色偏问题,需要减小曲面显示区的视角,也就是使曲面显示区S的出光方向和平面区AA的出光方向的夹角尽量减小。通过减小发光器件的微腔效应,可以避免曲面显示区S的出光方向在与曲面显示区的切线垂直的方向集中,使光在曲面显示区S的各个角度的光强分布均匀,达到减小曲面显示区的视角的效果,进而解决曲面显示面板存在色偏的问题。
例如,现有技术可以通过调整空穴传输层108的厚度来调整微腔的光程,进而调整微腔效应的强弱。空穴传输层108的厚度越薄,光程越小,微腔效应就越弱,光在各个角度的光强更加均匀。
再如,现有技术还可以通过调节光电耦合层101的厚度来控制微腔,从而平衡曲面显示区光强衰减快慢。光电耦合层101是位于阴极102之上的一层有机膜,以进一步提高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出射光效率。光电耦合层可采用折射率大于1.8的材料,如胺类化合物、芳香稠环化合物等。
但对比例的发光功能层还是存在较大的微腔效应,无法完全解决曲面显示区的色偏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以减小微腔效应,解决曲面显示区存在色偏和亮度衰减的问题。
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相关基本概念的说明如下:
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器件,其设置于阳极与阴极之间并且与阳极和阴极电连接。当施加电流时,阳极注入空穴并且阴极注入电子到发光层中。所注入的空穴和电子各自朝带相反电荷的电极迁移。当电子和空穴定位在同一分子上时,形成激子,其为具有激发能态的定域电子-空穴对。当激子通过光发射机制弛豫时,发射光。在一些情况下,激子可以定位于准分子(Excimer)或激态复合物上。
图4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功能层的截面示意图。图5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功能层的截面示意图。如图4和图5所示,发光功能层包括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
第一电极120与所述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电连接。具体来说,第一电极120与一个子发光单元电连接,所述一个子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电极120与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中的第一区域电连接。第二电极130与所述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中的第二区域电连接。第二电极130与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中的第二区域电连接,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一区域不重合。具体来说,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具体可以是一个子发光单元、两个子发光单元或者多个子发光单元。当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具体为一个子发光单元时,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可以是在同一个子发光单元的不同位置,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可以是在一个子发光单元的同侧或者不同侧。当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具体为两个子发光单元或者多个子发光单元时,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可以与多个子发光单元中的两个子发光单元电连接,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可以分别在不同的子发光单元上。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错开。在一个子发光单元中,通过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部分错开设置,可以减小在这一子发光单元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微腔效应。具体来说,在对比例的发光功能层中,阳极和阴极的形状以及大小都基本相同,微腔效应基本上形成在整个阳极和阴极之间。而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错开,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交叠的面积明显小于第一电极或者第二电极,使得微腔效应仅形成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交叠的区域。因此与对比例相比,本申请的微腔效应明显减小。
虽然实际加工过程中显示面板的阳极和阴极的面积不同,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叠设置(例如,在一个显示面板中为了提高加工效率将发光功能层的多个阴极一体形成,阴极的面积基本和基板的面积相同,多个阳极间隔设置),但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阴极在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实际上是覆盖阳极在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即阳极和阴极的交叠面积等于所有阳极的面积。而本申请的一个子发光单元中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交叠面积明显小于第一电极,具有明显减小微腔效应的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具体为第一子发光单元110a,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的交叠面积小于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的面积,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设置在第一子发光单元110a的不同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错开,即,所述第二电极在基板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的交叠面积小于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的面积;因此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在基板上正投影的交叠面积较小,可以减小微腔效应。或者,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全部错开;因此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在基板上正投影的交叠面积为零,可以减消除微腔效应。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具体为第一子发光单元110a,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设置在第一子发光单元110a的同一侧,第二电极130在基板的正投影和第一电极120在基板的正投影之间具有间隙。也就是说,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在水平方向上间隔预定距离分别设置在第一子发光单元110a的同一侧,且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之间的间隙中可以填充有绝缘性好的绝缘材料,以形成绝缘层140。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越好,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之间的间隙可以越小,进而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集成度。例如,所述绝缘层140可以是采用有机材料形成的像素限定结构等。
在一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在第一电极120或第二电极1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能够覆盖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子发光单元位于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的上方,且子发光单元覆盖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的整个上表面。也就是说,子发光单元在第一电极120或者第二电极130所在平面的投影基本等于或者略大于第一电极120、绝缘层140以及第二电极130的上表面的面积的和。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多个子发光单元,所述子发光单元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功能层适用于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曲面屏。例如,曲面手机屏、曲面电视屏以及曲面显示器屏等。
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基板(未图示)。多个发光功能层位于所述基板一侧,在一实施方式中基板可设置在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的一侧,也可设置在子发光单元的一侧。在一实施方式中,基板可设置在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的一侧。
可选地,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基板上设置缓冲层,用于抑制湿气或其它异物渗透穿过基板。
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可以采用蒸镀的方式形成在基板上。可使用作为沉积掩模的精细金属掩模来使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形成预定的形状。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之间在水平方向上具有间隙,也就是说,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在垂直方向是不重叠的。能够避免在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之间形成微腔效应,进而能够调整曲面显示区S的出光角度,解决曲面显示区S出现色偏的问题。第一电极120的底面和第二电极130的底面的高度基本相同,也可以说,第一电极120的底面和第二电极130的底面基本位于同一个平面中。
第一电极120或第二电极130之一可为阳极且另一个可为阴极。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20可为阳极且第二电极130可为阴极。
第一电极120可由导电材料例如金属、导电金属氧化物、或其组合,例如本领域中已知的导电材料制成。第一电极120可包括金属或其合金,金属包括镍、铂、钒、铬、铜、锌、和金;导电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锌、氧化铟、氧化锡、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或氟掺杂的氧化锡;或金属和金属氧化物例如ZnO和Al或者SnO2和Sb的组合,但不限于此。也可使用包括前述的至少两种的组合。在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20可包括透明导电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铟锡。
第二电极130可包括导电材料例如金属、导电金属氧化物、导电聚合物、或其组合,例如本领域中已知的导电材料。第二电极130可包括,例如,金属或其合金、例如铝、镁、钙、钠、钾、钛、铟、钇、锂、钆、银、金、铂、锡、铅、铯、或钡;多层结构的材料例如LiF/Al、Li2O/Al、8-羟基喹啉锂/铝(Liq/Al)、LiF/Ca、或BaF2/Ca,但不限于此。也可使用包括前述的至少两种的组合。对于导电金属氧化物的细节与以上描述的相同。
可选地,作为另一实施例,第一电极120可为光透射(即透明)电极或者非光透射(即非透明)电极。第二电极130可为光透射(即透明)电极或者非光透射(即非透明)电极。光透射电极可由如下材料制成:导电氧化物例如氧化锌、氧化铟、氧化锡、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氟掺杂的氧化锡,包括单层或多层的金属薄层,或其组合。非光透射电极可包括例如不透明导电材料例如铝、银、金或其组合。
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可以包括一层或多层,多层的各层材料可以不同。第一电极120可以是透明结构或者非透明结构,第二电极130可以是透明结构或者非透明结构。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均为非透明结构。具体来说,第一电极120可以包括第一反射层(未图示)。第二电极130可以包括第二反射层(未图示)。
因为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设置在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的同一侧,而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的光透过率较低,所以,可以将发光功能层110的出光方向设计为与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不同的其他侧面。例如,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设置在发光功能层110的下表面,则发光功能层110从上表面向上发光。将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设计成非透明结构,可以起到反射的作用,增加发光功能层110的出光强度。
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的厚度可大于或等于约5纳米(nm)、例如大于或等于约50nm、大于或等于约100nm、大于或等于约500nm、或者大于或等于约1μm。例如,电极的厚度可小于或等于约100微米(μm)、例如小于或等于约10μm、小于或等于约1μm、小于或等于约900nm、小于或等于约500nm、或者小于或等于约100nm。
第二电极130的厚度大于第一电极120的厚度,也就是说,第一电极120的厚度小于第二电极130的厚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20的材料为氧化铟锡,第一电极120的厚度约为30nm。第二电极130的材料为银可以采用镁和银的合金。第二电极130的厚度为100nm。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130的厚度大于对比例中阴极的厚度,因为对比例中的阴极位于子发光单元的上方,也就是说,子发光单元发出的光需要先穿过阴极再向外发射。因此,对比例中阴极的厚度过厚会导致第二电极130的透光率降低,进而导致出光率降低。但导体的电阻和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因此较薄的阴极电阻很大,导致较大的电阻压降(IR Drop)。本申请第二电极130和第一电极120均位于子发光单元的下方,增大第二电极130的厚度不会降低出光率,因此,本申请的发光功能层的结构不存在对第二电极130厚度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增加第二电极130的厚度来解决对比例中存在的较大的电阻压降的问题。
在一实施方式中,各子发光单元的高度位置基本相同,且各子发光单元之间具有间隙。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各子发光单元的高度位置也可以不同。
子发光单元可包括单层或具有至少两个层的堆叠(多层)结构。在多层结构中,相邻的层(例如,第一发光层和第二发光层)可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或不同的组成。
子发光单元用于发光并且至少包括发光层(未图示)以及空穴注入层(未图示)、空穴传输层(未图示)、电子传输层(未图示)和电子注入层(未图示)中的至少一个。根据子发光单元的结构和特性,也可以省略子发光单元中的一些组件。具体地,可以应用有机发光层和无机发光层作为发光层。
在一实施方式中,发光层为有机发光层。有机发光层的材料须需具备固态下有较强荧光、电子/空穴传输性能好、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佳、量子效率高且能够真空蒸镀的特性。
在一实施方式中,发光层可具有大于或等于约2.4eV且小于或等于约2.9eV或者大于或等于约2.7eV且小于或等于约3eV的能带隙。
在一实施方式中,发光层可包括一个子发光层(未图示)或者多个子发光层。各子发光层的发光颜色以及数量可以根据设计需要适应性调整,以调整发光功能层110中的发光强度以及发光颜色。各子发光层的发光颜色不同,通过多个不同发光颜色的子发光层叠置,使得发光层发出的光的带宽更宽,发光的颜色更加丰富。
各子发光单元中的发光层的材料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子发光单元可以用于发射红光、绿光以及蓝光等。
空穴注入层以及空穴传输层用于平稳地将空穴传输到发光层。
电子传输层用于使电子平稳地从电荷产生层移动到发光层。
电子注入层是平稳地注入来自电极的电子的有机层。
图6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功能层的截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发光功能层110包括至少两个子发光单元,第一电极120、第二电极130和串联结构150。
至少两个子发光单元在与基板的正投影之间具有间隙。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发光功能层110包括两个子发光单元(即第一子发光单元110a和第二子发光单元110b),两个子发光单元与基板平行的方向上具有间隙。
串联结构150用于使至少两个子发光单元串联连接。具体地,串联结构150为电荷生成层(CGL,Charge Generation Layer)。多个子发光单元中的至少两个彼此通过电荷生成层串联。
电荷生成层作为连接层将多个子发光单元串联起来。与具有单子发光单元的器件相比,串联器件的电流效率和发光亮度都能成倍增加,并且在相同亮度下,串联器件的电流密度较低,因而其寿命也大大增加。电荷生成层的意思是,在具备多个子发光单元的有机发光元件中,电荷生成层配置于彼此相邻的两个子发光单元之间,对于一个子发光单元而言,产生电子而起到阴极的作用,对于另一个子发光单元而言,产生空穴而起到阳极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电荷生成层位于两个子发光单元上,子发光单元发光后经过电荷生成层后向外发射。电荷生成层的透明度高,相比于对比例,本申请的发光功能层的结构能够提高光透过率。另外,由于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在基板上正投影的交叠面积为零,可以进一步消除微腔效应。
电荷生成层包括N型电荷生成层以及P型电荷生成层,用于平衡载流子的输送。该N型电荷生成层可以由掺杂有诸如锂(Li)、钠(Na)、钾(K)或铯(Cs)的碱金属或诸如镁(Mg)、锶(Sr)、钡(Ba)或镭(Ra)的碱土金属(但不限于它们中的任何一种)的有机层形成。该P型电荷生成层可以由通过将具有空穴传输能力的有机基质材料与掺杂剂掺杂而获得的有机层形成。串联结构150有助于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和发光亮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电荷生成层可以选择电子传输层和Yb掺杂或者电子传输层和Li掺杂的结构。总体厚度可以为5nm~15nm,掺杂的比例选择1%~5%。
图7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功能层的截面示意图。如图7所示,发光功能层110包括:至少两个子发光单元,第一电极120、第二电极130和串联结构150。其中,至少两个子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子发光单元111和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的至少部分设置在串联结构150和第一电极120之间,优选地,第一子发光单元111包括在第一电极120上叠置的空穴注入层11、空穴传输层12、发光层13、电子传输层14以及电子注入层15。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的至少部分设置在串联结构150和第二电极130之间,第二子发光单元112包括在第二电极130上叠置的电子注入层15、电子传输层14、发光层13、空穴传输层12以及空穴注入层11。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120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111靠近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130设置在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112靠近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串联结构150位于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111和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112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发光单元111全部设置在串联结构150和第一电极120之间,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的全部设置在串联结构150和第二电极130之间,以提高第一子发光单元111和第二子发光单元的利用率。串联结构150覆盖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的上表面和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的上表面。也就是说,串联结构150的下表面的面积略大于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的上表面和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的上表面的面积和,能够在保证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的情况下减小显示面板的体积,提高显示面板的集成度。
第一电极120、第一子发光单元111、串联结构150、第二子发光单元112以及第二电极130依次串联在电路中。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发光单元111和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的发光颜色相同。具体地,第一子发光单元111和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的颜色为红色、绿色以及蓝色中的一种。例如,第一子发光单元111和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的发光颜色均为红色。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发光单元111和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的发光颜色不相同。具体地,第一子发光单元111和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的颜色分别为红色、绿色以及蓝色中的两种。例如,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的发光颜色为蓝色,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的发光颜色为绿色。
图8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功能层的截面示意图。如图8所示,发光功能层110包括: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第三子发光单元113、第四子发光单元114,第一电极120、第二电极130和串联结构150。
与上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发光功能层110还包括第三子发光单元113以及第四子发光单元114。具体地,各子发光单元在水平方向间隔设置。串联结构150包括第一串联层151、第二串联层152以及第三串联层153。第一子发光单元111设置在第一串联层151和第一电极120之间。第二子发光单元112设置在第三串联层153和第二电极130之间。第三子发光单元113设置在第一串联层151和第二串联层152之间。第四子发光单元114设置在第三串联层153和第二串联层152之间。
具体来说,第一串联层151和第三串联层153分别位于子发光单元的上表面的上方,第一电极120、第二串联层152以及第二电极130分别位于子发光单元的下表面的下方。第二串联层152可以形成在基板上,第二串联层152、第一电极120以及第二电极130的在水平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二串联层152位于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之间的区域。第二串联层152、第一电极120以及第二电极130之间都具有间隙,间隙中可以填充有绝缘性和反射性好的材料,以形成绝缘层140。所述绝缘层也可以为像素限定层所用的材料。
至少两个子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第三子发光单元113以及第四子发光单元114。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第三子发光单元113以及第四子发光单元114相互间在水平方向上具有间隙,且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三子发光单元113、第四子发光单元114以及第二子发光单元112分别形成在第一电极120、第二串联层152以及第二电极130上。具体可以采用如蒸发、溅镀、化学气相沉积、电化学法、旋涂、喷墨打印或辐射热转移中的任意一种方法来形成。
图9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功能层的立体示意图。如图9所示,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三子发光单元113、第四子发光单元114以及第二子发光单元112从左至右排布。沿图8中YY线的形成的剖面图可以参考图8。
图10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功能层的立体示意图。如图10所示,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第三子发光单元113以及第四子发光单元114分为两行和两列。通过这样的布局,可以使得各子发光单元的更加聚拢,能够提高发光功能层110的发光强度。沿图9折线ABCD形成的剖面图可以参考图8。
应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第三子发光单元113以及第四子发光单元114在平面上还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的布局。
应理解,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第三子发光单元113以及第四子发光单元114的形状以及面积都可以根据设计需要适应性调整。例如,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第三子发光单元113以及第四子发光单元114的面积均不相同。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第三子发光单元113以及第四子发光单元114的形状可以是梯形以及三角形等。
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第三子发光单元113以及第四子发光单元114至少包括一种颜色的发光材料。进一步地,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第三子发光单元113以及第四子发光单元114的颜色为红色、绿色以及蓝色中的一种。例如,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第三子发光单元113以及第四子发光单元114的颜色均为绿色。
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第三子发光单元113以及第四子发光单元114至少包括两种颜色的发光材料。进一步地,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第三子发光单元113以及第四子发光单元114发光的颜色为红色、绿色以及蓝色中的两种。例如,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第三子发光单元113以及第四子发光单元114发光的颜色分别为红色、绿色、绿色以及红色。
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第三子发光单元113以及第四子发光单元114至少包括三种颜色的发光材料,优选地,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第三子发光单元113以及第四子发光单元114的颜色为红色、绿色以及蓝色中的三种。
在一实施方式中,例如,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第三子发光单元113以及第四子发光单元114发光的颜色分别为红色、绿色、蓝色以及红色。通过将红色子发光单元的面积设计的较大,可以使得发光功能层发出偏红的白光,可以解决曲面显示面板的色偏问题。
在一实施方式中,例如,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第三子发光单元113以及第四子发光单元114发光的颜色可以根据显示面板中色偏差异来搭配不同的颜色,可以解决曲面显示面板的色偏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第三子发光单元113以及第四子发光单元114在水平方向间隔设置,并通过串联结构150依次串联,且分别发射不同颜色的光,可以在减小微腔效应改善色偏的同时提高发光效率。
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二子发光单元112、第三子发光单元113以及第四子发光单元114的形状以及尺寸都可以根据设计需要适应性调整。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曲面显示区、边缘显示区、弯折显示区中至少一者,所述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曲面显示区、边缘显示区、弯折显示区中的至少一者。
在一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平面区和曲面显示区,平面区和曲面显示区分别对应不同的子发光单元。与显示面板的曲面显示区对应的子发光单元可以参考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的子发光单元,与显示面板的平面区对应的子发光单元可以参考对比例中的子发光单元。应理解,曲面显示区对应的子发光单元可以根据显示面板的需要适应性调整。例如,可以根据色偏的程度调整发光功能层中不同颜色的子发光单元的面积以及数量等。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平面区,平面区包括边缘显示区,与显示面板的边缘显示区对应的子发光单元可以参考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的子发光单元。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中色偏差异较大的显示区对应的子发光单元可以参考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的子发光单元。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平面区和弯折显示区,与显示面板的弯折显示区对应的子发光单元可以参考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的子发光单元。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包括上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具体来说,显示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电脑显示器、游戏机以及电视等。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图11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显示面板的结构可以参考图5。如图11和图5所示,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0、提供基板。
步骤S1020、在基板一侧形成发光功能层。
具体地,所述在所述基板一侧形成发光功能层的步骤如下:
步骤S1021、在基板一侧形成第一电极。
步骤S1022、在基板一侧形成第二电极。
步骤S1023、形成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所述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错开。
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的交叠面积小于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的面积。
在步骤S1021中,在基板一侧形成第一电极120。
具体可以采用如蒸发、溅镀、化学气相沉积、电化学法、旋涂、喷墨打印或辐射热转移中的任意一种方法来形成。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20的材料为氧化铟锡、反射层、氧化铟锡。采用蒸镀的方式将第一电极120形成在基板上。采用精细金属掩模来使第一电极120形成预定的形状,并形成在基板的预定位置。第一电极120的厚度约为25nm~50nm。
在步骤S1022中,在基板一侧形成第二电极130。
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的交叠面积小于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的面积。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的交叠面积为零,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的面积第二电极130和第一电极120之间具有间隙。
具体可以采用如蒸发、溅镀、化学气相沉积、电化学法、旋涂、喷墨打印或辐射热转移中的任意一种方法来形成。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130的材料为银。采用蒸镀的方式将第二电极130形成在基板上。采用精细金属掩模来使第二电极130形成预定的形状,并形成在基板的预定位置。第二电极130的厚度约为50nm~100nm。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130的材料为银。可以采用喷墨打印的方式在基板上形成第二电极130。
第二电极130的厚度大于第一电极120的厚度。进一步,第二电极130的厚度大于对比例中的第二电极130的厚度。
在形成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之后,在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之间形成绝缘层140。
在步骤S1023中,形成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
所述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具体地,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和第一电极120分别在基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和第二电极130分别在基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在本实施例中,一个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一电极120以及第二电极130依次电连接,形成依次串联的结构。
具体可以采用如蒸发、溅镀、化学气相沉积、电化学法、旋涂、喷墨打印或辐射热转移中的任意一种方法来形成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
在一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形成在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上。
在一实施方式中,采用蒸镀的方式将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形成在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上。采用精细金属掩模来使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形成预定的形状,并形成在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的上方的预定位置。例如,一个子发光单元形成第一电极120上和第二电极130上。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显示面板的结构可以参考图6。本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的区别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
形成串联结构150,串联结构150用于使至少两个子发光单元串联连接。进一步地,串联结构150为电荷发光层。
该步骤可以在形成子发光单元前或者形成子发光单元后执行。具体地,使得部分串联结构150形成在子发光单元上,部分串联结构150形成在基板上。
参考图8,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三子发光单元113、第四子发光单元114以及第二发光子单元。串联结构150包括第一串联层151、第二串联层152以及第三串联层153。
在一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110:提供基板。
步骤S1120:在基板一侧形成在水平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一电极120、第二串联层152、第二电极130。
步骤S1130:在第一电极120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形成水平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一子发光单元111、第三子发光单元113、第四子发光单元114、第二子发光单元112。
具体地,在第一电极120上形成第一子发光单元111、在第二串联层152上形成第三子发光单元113、在第二串联层152上形成第四子发光单元114、在第二电极130上形成第二子发光单元112。
步骤S1140:在第一子发光单元111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13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形成第一串联层151。
步骤S1150:在第四子发光单元114和第二子发光单元112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形成第三串联层153。
应理解,上述制造方法中的步骤或操作仅是示例,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执行其他操作或者各个操作的变形,或者,并不是所有步骤都需要执行,或者,这些步骤可以按照其他顺序执行。
根据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属于同一发明构思,具有相应的膜层结构和有益效果。未在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实施例中详尽描述的细节,可参见显示面板的实施例部分,此处不再赘述。
所说明的简单分层结构是示例性,并且应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与各种其它结构结合使用。本申请所描述的具体材料和结构本质上是示范性的,并且可以使用其它材料和结构。可以通过以不同方式组合所述的各种层来获得功能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或可以基于设计、性能和成本因素完全省略各层。也可以包括未具体描述的其它层。可以使用除具体描述的材料以外的材料。尽管本文中所提供的许多实例将各种层描述为包括单一材料,但应理解,可以使用材料的组合,如主体和掺杂剂的混合物,或更一般来说,混合物。此外,所述层可以具有各种子层。
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的装置、设备和方法中,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申请的等效方案。
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层、膜、面板、区域等的厚度被放大。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应理解,当一个元件例如层、膜、区域、或基板被称作“在”另外的元件“上”时,其可直接在所述另外的元件上或者还可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一个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外的元件“上”时,则不存在中间元件。
应理解,尽管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组分、区域、层和/或部分,但这些元件、组分、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应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使一个元件、组分、区域、层或部分区别于另外的元件、组分、区域、层或部分。因此,在不背离本文中的教导的情况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组分”、“区域”、“层”或“部分”可称为第二元件、组分、区域、层或部分。
本文中使用的术语仅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且不意图为限制性的。如本文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种)(不定冠词,a,an)”和“所述(该)”意图包括复数形式,包括“至少一个(种)”,除非内容清楚地另有指示。“至少一个(种)”不应被解释为限制“一个(种)”。“或”意味着“和/或”。如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列举项目的一个或多个的任意和全部组合。
应理解,术语“包含”或“包括”当用在本说明书中时,表明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区域、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分,但不排除存在或增加一个或多个另外的特征、区域、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分、和/或其集合。
如本文中使用的“约”或“大约”包括所陈述的值在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所讨论的测量和与具体量的测量有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限制)而确定的对于具体值的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例如,“约”可意味着相对于所陈述的值在一种或多种标准偏差内,或者在±10%或5%的范围内。
除非另外定义,在本文中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的含义与本公开内容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将进一步理解,术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那些,应被解释为其含义与它们在本公开内容和相关领域的背景中的含义一致,并且将不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的意义进行解释,除非在本文中清楚地如此定义。
在本文中参照作为理想化实施方式的示意图的横截面图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这样,将预计到作为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的结果的与图的形状的偏差。因而,本文中描述的实施方式不应被解释为限于如本文中所示的区域的具体形状,而是包括由例如制造所导致的形状方面的偏差。例如,图示或描述为平坦的区域可典型地具有粗糙的和/或非线性的特征。此外,所图示的尖锐的角可为圆化的。因而,图中所示的区域在本质上是示意性的,并且它们的形状不意图表示图示区域的精确形状,且不意图限制本权利要求的范围。
如本文中使用的,术语“透明(的)”指的是具有如下的透射率:具有预定波长的光(例如,从量子点发射的光)的大于或等于约85%透射率,或例如大于或等于约88%、大于或等于约90%、大于或等于约95%、大于或等于约97%、或者大于或等于约99%、例如约85%至约99.99%、或约90%至约99.9%的透射率。
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申请。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因此,本申请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发光功能层,位于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间隔排列的多个子发光单元;
还包括与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电连接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错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的交叠面积小于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的面积;
或者,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全部错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子发光单元靠近所述基板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为一个子发光单元时,所述一个子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区域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区域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子发光单元靠近所述基板的一侧;
或者,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子发光单元靠近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子发光单元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包括:
至少两个子发光单元,所述至少两个子发光单元分别在与所述基板的正投影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发光功能层还包括:
串联结构,用于使所述至少两个子发光单元串联连接;
优选地,所述串联结构为电荷生成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子发光单元包括:
第一子发光单元,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串联结构和所述第一电极之间;以及
第二子发光单元,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串联结构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靠近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靠近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串联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子发光单元还包括:第三子发光单元以及第四子发光单元;
所述串联结构包括:第一串联层、第二串联层以及第三串联层;
所述第一串联层和所述第三串联层分别位于所述至少两个子发光单元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串联层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位于所述至少两个子发光单元的靠近所述基板的一侧;
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串联层和所述第一电极之间;
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三串联层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所述第三子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串联层和所述第二串联层之间;
所述第四子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三串联层和所述第二串联层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所述第三子发光单元以及所述第四子发光单元至少具有三种颜色。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为阳极,所述第二电极为阴极,所述第二电极的厚度为10nm~100nm,优选地,所述第二电极的厚度为50nm-100nm;
优选地,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曲面显示区、边缘显示区、弯折显示区中的至少一者,所述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曲面显示区、边缘显示区、弯折显示区中的至少一者。
9.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10.一种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基板;
在所述基板一侧形成发光功能层,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间隔排列的多个子发光单元;
所述在所述基板一侧形成发光功能层的步骤如下:
在所述基板一侧形成第一电极;
在所述基板一侧形成第二电极;
形成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所述至少一个子发光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错开。
CN202111171768.1A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设备及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388952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71768.1A CN113889521A (zh)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设备及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71768.1A CN113889521A (zh)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设备及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89521A true CN113889521A (zh) 2022-01-04

Family

ID=79005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71768.1A Pending CN113889521A (zh)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设备及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89521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41330A (zh) * 2014-09-05 2014-12-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US20180061896A1 (en) * 2017-06-12 2018-03-01 Shanghai Tianma AM-OLED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CN108336114A (zh) * 2018-01-31 2018-07-2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oled发光器件和oled显示屏
CN108448001A (zh) * 2018-04-02 2018-08-24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器件、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085755A (zh) * 2019-05-09 2019-08-02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新型倒置型顶发射o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41330A (zh) * 2014-09-05 2014-12-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US20180061896A1 (en) * 2017-06-12 2018-03-01 Shanghai Tianma AM-OLED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CN108336114A (zh) * 2018-01-31 2018-07-2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oled发光器件和oled显示屏
CN108448001A (zh) * 2018-04-02 2018-08-24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器件、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085755A (zh) * 2019-05-09 2019-08-02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新型倒置型顶发射o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53020B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JP5783780B2 (ja) 表示装置
US10446798B2 (en) Top-emitting WOLED display device
US11605795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ith earth metal dopants
US11145691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0600980B1 (en) 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 (LED) with roughened electrode
US10615355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20211782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display including same
US20170250361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panel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US10862061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having gradient doped electron transmission regions
WO2007047601A1 (en) Oled device having improved power distribution
KR102607857B1 (ko) 코어쉘 구조의 나노 입자를 포함하는 발광 소자
US20210184177A1 (en)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7093674B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其显示装置
CN107275502B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0062862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 display panel,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3579529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
EP3675173B1 (en) Display pane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8598279B (zh) Oled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16076221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13889521A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设备及制造方法
JP2006139932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およ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8190666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装置、照明装置
JP2011154809A (ja) 有機el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50144903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