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52908B - 车辆、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辆、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752908B CN113752908B CN202010500651.2A CN202010500651A CN113752908B CN 113752908 B CN113752908 B CN 113752908B CN 202010500651 A CN202010500651 A CN 202010500651A CN 113752908 B CN113752908 B CN 11375290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pack
- bridge arm
- charge
- battery
- control m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6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0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6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976 Electrical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60L58/27—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by hea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0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2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ntrol of the vehicle or its driving motor to achieve a desired performance, e.g. speed, torque, programmed variation of spee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01M10/441—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5—Heating or keeping warm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01M10/63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reversible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e.g. NTC, PTC or bimetal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of the internal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the cells, e.g. by switch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辆、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能量转换装置包括桥臂变换器,电机绕组和储能元件,桥臂变换器、电机绕组、储能元件与电池包连接形成电池加热电路;该控制方法包括:获取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并根据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选取加热控制模式,根据加热控制模式控制桥臂变换器使充电池包对母线电容的放电过程与母线电容对电池包的充电过程交替进行实现电池包的升温,提升了电池包的加热效率,同时,通过对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的检测,选择相应的加热控制模式,实现可对电池包进行加热过程的精确控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的广泛使用,电池包可作为动力源应用在各个领域中。电池包作为动力源使用的环境不同,电池包的性能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在低温环境下的电池包的性能较常温会产生较大程度的降低。例如,在零点温度下电池包的放电容量会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在-30℃的条件下,电池包的放电容量基本为0,导致电池包无法使用。为了能够在低温环境下使用电池包,需要在使用电池包之前对电池包进行预热。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包括桥臂变换器101、电机绕组102、电池包103,电池包103处于放电过程时,触发桥臂变换器101中的晶体管VT1和晶体管VT6同时导通,电流从电池包103正极流出,经过晶体管VT1和晶体管VT6、电机绕组102的两个定子电感,回到电池包103负极,电流上升,能量储存在两定子电感中;电池包103处于充电过程时,如图2所示,晶体管VT1和晶体管VT6同时断开,电流从电机绕组102的两个定子电感、桥臂变换器101经过两个泄放的二极管VD4和VD3回到电池包102,电流下降。重复上述两个过程,电池包处于快速的充电、放电的交替状态,由于电池包内阻的存在,使得内部大量发热,温度快速升高。但是现有技术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存在母线电容C1,在充放电回路工作的过程中电池包103放电时会有大量电流从母线电容C1经过,使得流经电池包的电流大幅度下降,电池包的加热速度也会严重变慢,并且现有技术中也没有对加热控制方式进行区分,导致加热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可以实现根据根据车辆状态和/或所述车辆性能参数选取加热控制模式,根据加热控制模式对电池包进行充电,进而提升电池包的加热速度,同时对加热过程进行精准控制。
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能量转换装置包括:
桥臂变换器,电机绕组和储能元件,所述桥臂变换器、所述电机绕组、所述储能元件与电池包连接形成电池加热电路;
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并根据所述车辆状态和/或所述车辆性能参数选取加热控制模式;
根据所述加热控制模式,控制所述电池加热电路中的桥臂变换器,使所述储能元件与所述电池包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所述电池包的加热。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能量转换装置,所述能量转换装置包括:
桥臂变换器,电机绕组和储能元件,所述桥臂变换器、所述电机绕组、所述储能元件与电池包连接形成电池加热电路;
所述能量转换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
获取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并根据所述车辆状态和/或所述车辆性能参数选取加热控制模式;
根据所述加热控制模式,控制所述电池加热电路中的桥臂变换器,使所述储能元件与所述电池包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所述电池包的加热。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
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辆、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使电池包、电机绕组、桥臂变换器、储能元件形成电池加热电路,通过获取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并根据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选取相应的加热控制模式,根据加热控制模式控制桥臂变换器使电池加热电路工作时,进而使电池包对母线电容的放电过程与母线电容对电池包的充电过程交替进行从而实现电池包的升温,并且通过在电池加热电路中使母线电容参与充放电的过程,避免了电池包放电时会有大量电流从母线电容经过,使得流经电池包的电流大幅度下降,进而使电池包的加热速度也会严重变慢的问题,提升了电池包的加热效率,同时,通过对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的检测,选择相应的加热控制模式,实现可对电池包进行加热过程的精确控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电机控制电路的电流流向图;
图2是现有技术提供的电机控制电路的另一电流流向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电路图;
图4是图3的等效电路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电路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电路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电路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另一电路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电流流向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电流流向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电流流向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电流流向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时间电流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为了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包括:桥臂变换器、电机绕组和储能元件,桥臂变换器、电机绕组、储能元件与电池包连接形成电池加热电路。
作为桥臂变换器、电机绕组和储能元件之间连接关系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能量转换装置包括:
桥臂变换器101,桥臂变换器101的各路桥臂的第一端共接形成第一汇流端,桥臂变换器101的各路桥臂的第二端共接形成第二汇流端;
母线电容C1,母线电容C1的第一端与第一汇流端连接,母线电容C1的第二端与第二汇流端以及电池包103的负极连接;
第一开关模块104,第一开关模块104连接在母线电容C1和电池包103的正极之间;
电机绕组102,电机绕组102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桥臂变换器101的各相桥臂的中点,电机绕组102的第二端形成中性点;
第二开关模块105,第二开关模块105连接在电机绕组102的中性点与电池包103的正极或者负极之间。
其中,桥臂变换器101包括M路桥臂,M路桥臂中的每路桥臂的第一端共接形成桥臂变换器101的第一汇流端,M路桥臂中的每路桥臂的第二端共接形成桥臂变换器101的第二汇流端,每路桥臂上包括两个串联连接的功率开关单元,功率开关单元可以是晶体管、IGBT、MOS管等器件类型,每路桥臂的中点形成在两个功率开关单元之间,电机包括M相绕组,M相绕组中每相绕组的第一端与一组M路桥臂中每路桥臂的中点一一对应连接,M相绕组中的每相绕组的第二端共接形成中性点,中性点与第二开关模块105连接。
当M=3时,桥臂变换器101为三相逆变器,三相逆变器包括三路桥臂,三路桥臂中的每路桥臂的第一端共接形成桥臂变换器101的第一汇流端,一组三路桥臂中的每路桥臂的第二端共接形成桥臂变换器101的第二汇流端;三相逆变器包括第一功率开关单元、第二功率开关单元、第三功率开关单元、第四功率开关单元、第五功率开关以及第六功率开关,第一功率开关单元和第四功率开关单元形成第一路桥臂,第二功率开关单元和第五开关单元形成第二路桥臂,第三功率开关单元和第六开关单元形成第三路桥臂,第一功率开关单元、第三功率开关单元以及第五功率开关单元的一端共接并构成三相逆变器的第一汇流端,第二功率开关单元、第四功率开关单元以及第六功率开关单元的一端共接并构成三相逆变器的第二汇流端。
其中,电机绕组102包括三相绕组,三相绕组中每相绕组的第一端与三路桥臂中每路桥臂的中点一一对应连接,三相绕组中的每相绕组的第二端共接形成中性点,电机绕组102的第一相绕组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路桥臂的中点,电机绕组102的第二相绕组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路桥臂的中点,电机绕组102的第三相绕组的第一端连接第三路桥臂的中点。
其中,三相逆变器中第一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一上桥臂VT1和第一上桥二极管VD1,第二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二下桥臂VT2和第二下桥二极管VD2,第三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三上桥臂VT3和第三上桥二极管VD3,第四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四下桥臂VT4和第四下桥二极管VD4,第五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五上桥臂VT5和第五上桥二极管VD5,第六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六下桥臂VT6和第六下桥二极管VD6,电机是三相四线制,可以是永磁同步电机或异步电机,三相绕组连结于一点并连接第二开关模块105。
其中,第一开关模块104用于根据控制信号实现电池包103与母线电容C1之间的的导通或者断开,使电池包103向母线电容C1进行充电或者停止充电;第二开关模块105用于根据控制信号实现电机绕组102与电池包103之间的导通或者断开,使电池包103向电机绕组102输出电能或者停止输出电能。
其中,第一开关模块104导通以及第二开关模块105关断时,电池包103、第一开关模块104、桥臂变换器101、母线电容C1、电机绕组102形成电机驱动电路,此时,通过控制桥臂变换器101实现电机输出动力。在该实施方式中,电池加热电路中的桥臂变换器101,电机绕组102的可以复用车辆电机驱动电路中的三相逆变器和电机,储能模块复用电机驱动电路的母线电容,使用相同的模块使用不同的功能。
其中,第一开关模块104关断以及第二开关模块105导通时,电池包103、第二开关模块105、电机绕组102、桥臂变换器101、母线电容C1形成电池加热电路,电池加热电路包括放电回路和充电回路,放电回路是指由电池包103通过电机绕组102和桥臂变换器101对母线电容C1进行放电,此时,电池包103中有电流流出,电流经过电机绕组102和桥臂变换器101流入母线电容C1以对母线电容C1进行充电;充电回路是指由母线电容C1通过电机和桥臂变换器101对电池包103进行充电,此时,电流由母线电容C1流出,电流经过桥臂变换器101和电机绕组102,流入电池包103,由于电池包103中存在内阻,当放电回路和充电回路工作的过程中电池包103有电流流入和流出会使电池包103的内阻产生热量,进而使电池包103的温度升高。
当第一开关模块104以及第二开关模块105均导通时,图3可以等效为图4,桥臂变换器101的第一汇流端与母线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桥臂变换器101的第二汇流端与储能元件C1的第二端连接,电机绕组102的第一端与桥臂变换器101连接,电机绕组102的第二端与电池包101的第一端连接,电池包103的第二端与桥臂变换器101的第二汇流端连接,形成电池加热电路。
当电池加热电路工作时,电池包103、电机绕组102、桥臂变换器101形成放电储能回路,电池包103、电机绕组102、桥臂变换器101、母线电容C1形成放电释能回路;母线电容C1、桥臂变换器101、电机绕组102、电池包103形成充电储能回路,电机绕组102、电池包103、桥臂变换器101形成充电释能回路。
其中,放电回路包括放电储能回路和放电释能回路,充电回路包括充电储能回路和充电释能回路,通过桥臂变换器101控制放电储能回路工作时,电池包103输出电能使电机的绕组进行储能;通过桥臂变换器101控制放电释能回路工作时,电池包103放电和电机的绕组释能以对母线电容C1进行充电;通过桥臂变换器101控制充电储能回路工作时,母线电容C1放电以对电池包103进行充电,电机绕组102的绕组进行储能;通过桥臂变换器101控制充电释能回路工作时,电机绕组102的绕组释能以对电池包103进行充电。通过控制桥臂变换器101使电池包103对母线电容C1的放电过程与母线电容C1对电池包103的充电过程交替进行,使电池包103的温度升高;此外,通过控制桥臂变换器101的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的大小调节流经电池加热电路中的电流值,控制占空比即相当于控制上桥臂和下桥臂的导通时间,通过控制上桥臂或者下桥臂的导通时间变长或者缩短后,会使电池加热电路中电流的增加或者减小,进而可以调整电池包103产生的加热功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控制放电回路和充电回路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控制放电回路中的放电储能回路、放电释能回路、充电储能回路以及充电释能回路依次工作,通过控制桥臂变换器101的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的大小调节流经电池加热电路中的电流值,也可以先控制放电回路中的放电储能回路和放电释能回路交替导通进行放电,再控制充电回路中充电储能回路以及充电释能回路交替导通进行放电,通过控制桥臂变换器101的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的大小分别调节流经放电回路和充电回路中的电流值。
本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控制桥臂变换器101使电池加热电路工作,使放电回路中的电池包103对母线电容C1进行放电以及使充电回路中的母线电容C1对电池包103进行充电,进而使电池包103的温度升高,并且还可以通过控制桥臂变换器101调整电池包103自加热回路中的电流,调整电池包103产生的加热功率。
作为桥臂变换器101、电机绕组102和储能元件之间连接关系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桥臂变换器101的第一汇流端与电池包103的正极连接,桥臂变换器101的第二汇流端与电池包103的负极连接;电机绕组102的第一端与桥臂变换器101连接,电机绕组102的第二端与储能元件C2的第一端连接,储能元件C2的第二端与桥臂变换器101的第二汇流端连接,形成电池加热电路。在该实施方式中,电池加热电路的桥臂变换器101和电机绕组102可以复用车辆电机驱动电路中的三相逆变器和电机,其中,电机驱动电路中的母线电容图中未示出。
其中,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各模块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各模块的具体结构相同,可以参见上述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对于电池加热电路,电池加热电路包括放电回路和充电回路,放电回路是指由电池包103通过桥臂变换器101和电机绕组102对储能模块C2进行放电,此时,电池包103中有电流流出,电流经过桥臂变换器101和电机绕组102流入储能模块C2以对储能模块C2进行充电;充电回路是指由储能模块C2通过电机绕组102和桥臂变换器101对电池包103进行充电,此时,电流由储能模块C2流出,电流经过电机绕组102和桥臂变换器101,流入电池包103,由于电池包103中存在内阻,当放电回路和充电回路工作的过程中电池包103有电流流入和流出会使电池包的内阻产生热量,进而使电池包103的温度升高。
如图6所示,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获取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并根据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选取加热控制模式。
其中,车辆状态可以指车辆运行状态,根据车辆运行状态选取加热控制模式;车辆性能参数是指车辆的某种性能指数,将该性能指数与预设值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选取加热控制模式。
例如,车辆状态为车辆运行状态,车辆性能参数为冷却参数、耐压参数和耐流参数、抗噪音参数以及抗EMC辐射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其中,加热控制模式包括高频加热控制模式和低频加热控制模式,低频加热控制模式是指桥臂变换器的开关频率与电池包充放电的频率相同的控制模式,高频加热控制模式是指桥臂变换器的开关频率为电池包充放电的频率的N倍的控制模式。
步骤S20.根据加热控制模式,控制电池加热电路中的桥臂变换器,使储能元件与电池包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电池包的加热。
其中,为了进一步控制电池包的内阻产生的热量的大小,可以根据加热控制模式对桥臂变换器进行控制,由于桥臂变换器串联于电池加热电路中,可以向桥臂变换器输入不同的控制信号调节流经电池加热电路中的电流值,进而调节电池包的内阻产生的热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控制方法,可以使电池包、电机绕组、桥臂变换器、储能元件形成电池加热电路,通过获取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并根据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选取相应的加热控制模式,根据加热控制模式控制桥臂变换器使电池加热电路工作时,进而使电池包对母线电容的放电过程与母线电容对电池包的充电过程交替进行从而实现电池包的升温,并且通过在电池加热电路中使母线电容参与充放电的过程,避免了电池包放电时会有大量电流从母线电容经过,使得流经电池包的电流大幅度下降,进而使电池包的加热速度也会严重变慢的问题,提升了电池包的加热效率,同时,通过对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的检测,选择相应的加热控制模式,实现可对电池包进行加热过程的精确控制。
对于步骤S10,车辆状态为车辆运行状态,所述车辆性能参数为冷却参数、耐压参数和耐流参数、抗噪音参数以及抗EMC辐射参数中的至少一个时,根据车辆状态选取加热控制模式的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种实施方式,当车辆状态为车辆运行状态时,获取车辆状态,并根据车辆状态选取加热控制模式,包括:
获取车辆运行状态为行车状态时,选取高频加热控制模式;
获取车辆运行状态为驻车状态时,选取低频加热控制模式或者高频加热控制模式。
其中,当车辆处于行车状态时,由于行车状态过程中车辆存在多种工况,例如,车辆处于轻载工况或者重载工况,因此,不能对桥臂变换器的开关频率进行固定,需要根据实际工况改变桥臂变换器的开关频率,即需要选取高频加热控制模式。
其中,当车辆处于驻车状态时,车辆处于停止状态,可以将桥臂变换器的开关频率设置为与电池包充放电频率相同的固定频率,也可以将桥臂变换器的开关频率设置为电池包充放电频率某一倍数的频率,即可以选取低频加热控制模式或者高频加热控制模式。
本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在于:在控制能量转换装置进行电池包自加热时,获取车辆运行状态,根据车辆运行状态选取对应的加热控制模式,根据该加热控制模式控制桥臂变换器的开关频率,实现了对电池包自加热过程的精确控制。
第二种实施方式,当车辆性能参数为冷却参数时,获取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并根据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选取加热控制模式,包括:
获取冷却参数,并判断冷却参数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当冷却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选取低频加热控制模式或者高频加热控制模式;
当冷却参数不满足预设条件时,选取低频加热控制模式。
其中,冷却参数用于判定能量转换装置冷却效果的强弱,主要根据电机绕组、电机转子、电机定子硅钢片、桥臂变换器铜牌、电控IGBT等组成的自加热系统的发热时的冷却情况获取冷却参数,冷却参数可以为冷却时间、冷却速度等,当冷却时间越短时,冷却速度越快时,例如,冷却时间和冷却速度均小于预设值时,视为冷却参数满足预设条件,判定冷却效果强,否则,视为冷却参数不满足预设条件,判定冷却效果弱,若冷却效果强,则可以选择低频加热控制模式或者高频加热控制模式;若冷却效果弱,则选择低频加热控制模式。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当车辆冷却状态是对桥臂变换器和电机绕组进行风冷方式时,选取高频加热控制模式;当车辆冷却状态是对桥臂变换器和电机绕组进行水冷方式时,选取低频加热控制模式或者高频加热控制模式;其中,车辆冷却状态是指桥臂变换器和电机绕组的冷却状态,若桥臂变换器和电机绕组的冷却状态为风冷方式,由于该种冷却方式冷却速度较慢,视为冷却参数不满足预设条件,则选择高频加热控制模式;若桥臂变换器和电机绕组的冷却状态为水冷方式,由于该种冷却方式冷却速度较快,视为其冷却参数满足预设条件,则选取低频加热控制模式或者高频加热控制模式。
本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在于:在控制能量转换装置进行电池包自加热时,获取车辆冷却参数,根据冷却参数判定冷却效果,根据车辆冷却效果选取对应的加热控制模式,根据该加热控制模式控制桥臂变换器的开关频率,实现了对电池包自加热过程的精确控制。
第三种实施方式,当车辆性能参数为耐压参数和耐流参数时,获取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并根据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选取加热控制模式,包括:
获取耐压参数和耐流参数,将耐压参数与预设电压值进行对比以及将耐流参数与预设电流值进行对比;
当耐压参数大于预设电压值以及所耐流参数大于预设电流值时,选取低频加热控制模式或者高频加热控制模式;
当耐压参数不大于预设电压值或者耐流参数不大于预设电流值时,选取高频加热控制模式。
其中,耐压参数和耐流参数分别代表能量转换装置对电压和电流的抗冲击能力,通过对能量转换装置进行耐压性测试和耐流性测试,获取能量转换装置的耐压值和耐流值,当耐压值大于预设电压值以及耐流值大于预设电流值时,则判定能量转换装置的抗电压和抗电流冲击能力较强,选取低频加热控制模式或者高频加热控制模式,当耐压值不大于预设电压值或者耐流值不大于预设电流值时,则判定能量转换装置的抗电压和抗电流冲击能力较弱,选取高频加热控制模式。
本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在于:在控制能量转换装置进行电池包自加热时,获取耐压参数和耐流参数,根据耐压参数和耐流参数判定抗电流冲击能力和抗电压冲击能力,根据抗电流冲击能力和抗电压冲击能力选取对应的加热控制模式,根据该加热控制模式控制桥臂变换器的开关频率,实现了对电池包自加热过程的精确控制。
第四种实施方式,当车辆性能参数为抗噪音参数时,获取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并根据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选取加热控制模式,包括:
获取抗噪音参数,将抗噪音参数与预设分贝值进行对比;
当抗噪音参数大于预设分贝值时,选取低频加热控制模式或者高频加热控制模式;
当抗噪音参数不大于预设分贝值时,选取高频加热控制模式。
其中,通过对车辆进行抗噪声测试获取车辆的抗噪声参数,将抗噪音参数与预设分贝值进行对比,当抗噪音参数大于预设分贝值时,说明若抗噪声干扰能力强,选取低频加热控制模式或者高频加热控制模式,当抗噪音参数不大于预设分贝值时,说明若抗噪声干扰能力弱,选取高频加热控制模式。
本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在于:在控制能量转换装置进行电池包自加热时,获取耐抗噪音参数,根据抗噪音参数判定抗噪声干扰能力,根据抗噪声干扰能力选取对应的加热控制模式,根据该加热控制模式控制桥臂变换器的开关频率,实现了对电池包自加热过程的精确控制。
第五种实施方式,当车辆性能参数为抗EMC(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辐射参数时,获取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并根据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选取加热控制模式,包括:
获取抗EMC辐射参数,将抗EMC辐射参数与预设值进行对比;
当抗EMC辐射参数大于预设值时,选取低频加热控制模式或者高频加热控制模式;
当抗EMC辐射参数不大于预设值时,选取高频加热控制模式。
其中,通过对车辆进行EMC测试获取车辆的EMC测试参数,将EMC测试值与预设值进行对比,当EMC测试值大于预设值时,说明抗EMC辐射能力强,选取低频加热控制模式或者高频加热控制模式,当EMC测试值不大于预设值时,说明抗EMC辐射能力弱,选取高频加热控制模式。
本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在于:在控制能量转换装置进行电池包自加热时,获取EMC测试参数,根据EMC测试参数判定抗EMC辐射能力,根据抗EMC辐射能力选取对应的加热控制模式,根据该加热控制模式控制桥臂变换器的开关频率,实现了对电池包自加热过程的精确控制。
进一步的,该控制方法还包括:当接收到进入驱动模式的指令时,控制第一开关模块导通以及第二开关模块关断,使电池包、第一开关模块、母线电容、桥臂变换器、电机形成电机驱动电路。
其中,当车辆需要输出扭矩时,控制第一开关模块导通以及第二开关模块关断,通过控制桥臂变换器控制电机驱动电路进行工作,实现电机输出动力。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当加热控制模式为低频控制模式时,如图7所示,控制电池加热电路中的桥臂变换器,使储能元件与电池包进行充电和放电,之前还包括:
步骤S201.获取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和电池加热电路的目标等效电流值。
其中,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和电池加热电路的目标等效电流值由电池包管理系统给出,电池包管理系统中存在预先设置的电池包充放电周期,电池包管理系统计算电池包的内阻,可以在一个充放电周期内通过特定电流进行放电/充电,计算出当前的电池包内阻r=ΔU/ΔI;其中ΔU为电池包放电/充电初期、末期的压差,ΔI为放电/充电电流;获取电池包的内阻后再根据电池包的加热功率获取等效电流值,可以根据公式P=I2r计算目标等效电流值,其中,P为加热功率,r为电池包内阻,I为目标等效电流值,目标等效电流值可以为一个值,也可以为一组值。
步骤S202.根据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获取电池加热电路的充放电周期,根据电池加热电路的目标等效电流值获取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
其中,电池加热电路的充放电周期是指控制上桥臂和下桥臂完成一次开关的周期,占空比是指向桥臂变换器中的上桥臂或者下桥臂输出高电平信号的时间占整个充放电周期的百分比,控制占空比即相当于控制上桥臂和下桥臂的导通时间,当在电池加热电路工作的过程中,通过控制上桥臂或者下桥臂的导通时间变长或者缩短后,会使电池加热电路中电流的增加或者减小,例如,充电回路可以包括充电储能回路和充电续流回路,当控制占空比使充电储能回路的导通时间变长时,会使电路中的电流增加,即每个周期内的占空比决定电池加热电路中电流的增加或者减小。
其中,根据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获取电池加热电路的充放电周期,包括:
将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设置为电池加热电路的充放电周期。
根据电池加热电路的目标等效电流值获取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包括:
根据预先存储的目标等效电流值与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对应关系获取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
其中,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与电池加热电路的充放电周期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在低频控制模式下,电池加热电路的充放电周期与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相等。预先存储的目标等效电流值与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对应关系表可以通过多次试验测量获取,在低频控制模式下,一个充放电周期内的目标电流等效值的数量为一个,根据上述对应关系表可以得到电池加热电路的充放电周期的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
进一步的,控制电池加热电路中的桥臂变换器,使储能元件与电池包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电池包的加热,包括:
根据电池加热电路的充放电周期以及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控制桥臂变换器上下桥臂的开关,调节流经电池加热电路中的电流值,以调节电池包的内阻产生的热量。
其中,电池加热电路的充放电周期包括充电周期和放电周期,充电周期是指电池加热电路中充电回路的工作周期,放电周期是指电池加热电路中放电回路的工作周期,电池包的一个充放电周期分为一个充电时长和一个放电时长。在低频控制模式下,充电时长等于充电周期,放电时长等于放电周期,即充电时长包括电池加热电路的一个充电周期,放电时长包括电池加热电路的一个放电周期,充电周期和放电周期相等,充电周期和放电周期也可以不相等,根据充电周期、放电周期以及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控制桥臂变换器上下桥臂的开关,控制电池加热电路中的放电储能回路、放电释能回路、充电储能回路以及充电释能回路依次工作,调节流经电池加热电路中的电流值为目标电流等效值,以调节电池包的内阻产生的热量。
本实施方式采用低频控制模式,获取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和电池加热电路的目标等效电流值,根据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获取电池加热电路的充放电周期,根据电池加热电路的目标等效电流值获取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根据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控制桥臂变换器上下桥臂的开关,调节流经电池加热电路中的电流值为目标等效电流值,本实施方式控制简单,桥臂变换器发热少,提升了电池包的发热效率。
进一步的,在进入低频控制模式前还包括软启动模式,软启动模式为向桥臂变换器输出极小的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控制电池加热电路中的放电储能回路、放电释能回路、充电储能回路以及充电释能回路依次工作,使得系统慢慢建立起电池包的充放电电流,然后慢慢增加下桥臂的占空比,使得电池包的充放电电流逐步增加,以完成软启动。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母线电容电压不能突变,如果控制桥臂变换器的占空比变化过快,会导致三相电流急剧增加,甚至出现过流现象,也会导致母线电容过压,或者母线电容和电机绕组的电感之间出现电流振荡问题,通过设置软启动的过程,避免上述出现的问题。
下面通过具体电路结构对本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8所示,能量转换装置包括电机绕组102、桥臂变换器101、母线电容C1、开关K1、开关K2、开关K3、开关K4、电阻R,电机绕组102的三相绕组的中性点连接开关K1的第一端,开关K1的第二端连接至电池包103的正极端、开关K2的第一端、开关K3的第一端,开关K3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的第一端,电机绕组102的三相绕组分别连接桥臂变换器101的三相桥臂的中点,桥臂变换器101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母线电容C1的第一端、开关K2的第二端以及电阻R的第二端,桥臂变换器101的第二汇流端连接母线电容C1的第二端和开关K4的第二端,开关K4的第一端连接电池包103的负极。
如图9所示,作为另一种电路结构,开关K1的第二端连接电池包103的负极。
其中,桥臂变换器101包括第一功率开关单元、第二功率开关单元、第三功率开关单元、第四功率开关单元、第五功率开关单元以及第六功率开关单元,第一功率开关单元和第四功率开关单元形成第一桥臂,第三功率开关单元和第六功率开关单元形成第二桥臂,第五功率开关单元和第二功率开关单元形成第三桥臂,第一功率开关单元、第三功率开关单元以及第五功率开关单元的一端共接并构成桥臂变换器的第一汇流端,第二功率开关单元、第四功率开关单元以及第六功率开关单元的一端共接并构成桥臂变换器的第二汇流端,电机绕组102的第一相绕组连接第一桥臂的中点,电机绕组102的第二相绕组连接第二桥臂的中点,电机绕组102的第三相绕组连接第三桥臂的中点。
桥臂变换器101中第一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一上桥臂VT1和第一上桥二极管VD1,第二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一下桥臂VT2和第一下桥二极管VD2,第三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二上桥臂VT3和第二上桥二极管VD3,第四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二下桥臂VT4和第二下桥二极管VD4,第五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三上桥臂VT5和第三上桥二极管VD5,第六功率开关单元包括第三下桥臂VT6和第三下桥二极管VD6,三相交流电机是三相四线制,可以是永磁同步电机或异步电机,在三相绕组连结于中性点并引出中性线。
如图9所示,当能量转换装置不进行加热功能时,开关K1保持断开,开关K4闭合,进入加热模式后,闭合开关K3进行预充,如果预充不成功就结束,如果预充成功,立即闭合开关K1,并断开K3进入加热状态,此时,图9的电路结构等效为图10所示。
当控制桥臂变换器101处于低频控制模式时,进入加热状态,即完成母线电容C1的预充,并闭合开关K1和断开开关K3,此时母线电容C1上电压和电池包103的电压接近,桥臂变换器101的功率管全部处于关闭状态,电机绕组102的绕组里几乎没有电流,系统处于准备就绪的状态。
首先进入软启动模式,向桥臂变换器101输出一个极小的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使电池加热电路工作,当电池加热电路工作时,电池包103、开关K1、电机绕组102、桥臂变换器101形成放电储能回路,电池包103、开关K1、电机绕组102、桥臂变换器101、母线电容C1形成放电释能回路;母线电容C1、桥臂变换器101、电机绕组102、开关K1、电池包103形成充电储能回路,电机绕组102、开关K1、电池包103、桥臂变换器101形成充电释能回路,通过向桥臂变换器101输出极小的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控制电池加热电路中的放电储能回路、放电释能回路、充电储能回路以及充电释能回路依次工作,完成软启动。
完成软启动过程后,进入正式加热流程,获取电池包103的充放电周期和电池加热电路的目标等效电流值,根据电池包103的充放电周期获取充电时长和放电时长,其中,充电时长等于放电时长,根据充电时长获取电池加热电路的充电周期,根据放电时长获取电池加热电路的放电周期,根据电池加热电路的目标等效电流值获取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根据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控制桥臂变换器101上下桥臂的开关,进而控制电池包103充放电电流的大小,使得电池包内部的发热功达到预期值,具体包括:
第一阶段为放电储能回路工作:如图11所示,桥臂变换器101的下桥臂开通时电流由电池包103的正极流出,经过开关K1、电机绕组102、桥臂变换器101的下桥臂(第二下桥臂VT2、第四下桥臂VT4、第六下桥臂VT6),流回到电池包103的负极,且电流不断增大。
第二阶段为放电续流回路工作:如图12所示,当桥臂变换器101的下桥臂关断,上桥臂开通时,电流由电池包103的正极出发,经过开关K1、电机绕组102、桥臂变换器101的上桥臂(第一上桥二极管VD1、第三上桥二极管VD3、第五上桥二极管VD5)后给母线电容C1正极充电,电流不断减小至零,电感储能降低至零,电池包103和电机绕组102的电感共同放电给母线电容C1充电,母线电容C1的电压升高至某一最大值。
第三阶段为充电储能回路工作:如图13所示,控制桥臂变换器101的下桥臂断开,上桥臂闭合,桥臂变换器101的上桥臂开通时,电流由母线电容C1的正极出发,经过桥臂变换器101的上桥臂(第一上桥臂VT1、第三上桥臂VT3、第五上桥臂VT5)、电机绕组102、开关K1后给电池包103的正极充电,电流先增加后不断减小,母线电容C1的电压不断降低。
第四阶段为充电续流回路工作:如图14所示,桥臂变换器101的下桥臂开通时,电流由电池包103的负极流出,经过桥臂变换器101的下桥臂(第二下桥二极管VD2、第四下桥二极管VD4、第六下桥二极管VD6)、电机绕组102、开关K1流回到电池包正极,且电流不断减小,母线电容C1的电压将不断降低。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电池包103对外放电,且第一阶段结束时,放电电流达到最大,第三阶段和四阶段电池包103充电,在第三阶段中某时刻,充电电流达到最大值;第二阶段为母线电容C1充电,母线电容C1的电压升至最高,第三阶段母线电容C1放电,母线电容C1电压降至最低。
桥臂变换器101的上下桥臂为互补脉冲控制,在控制周期不变的前提下,下桥臂的开通时间越长,电池包103充放电电流最大值越大,同时母线电容C1的最高电压越高,电池包103的充放电电流最大值也将越大,电池包103内阻的发热功率也将越大。相反,下桥臂的开通时间越短,电池包103的充放电电流最大值越小,同时母线电容C1的最高电压越小,电池包103的充放电电流最大值也越小,电池包103内阻的发热功率也将越小。
由以上可知,在控制周期一定的前提下,主要是通过控制占空比来调节电池包的充放电电流,电池包的内部产热功率跟下桥臂的导通时间成正相关。而控制周期会主要由电池包的交流内阻决定,以最大加热功率为目标来选取控制周期,但是控制周期会影响电容电压的变化范围,电容电压的变化范围跟周期成负相关的关系。增加下桥臂的占空比,可以提高电池包的充放电电流,也就是增大电池包内部发热功率,相反减小下桥臂的占空比,可以降低电池包的充放电电流,也就是降低电池包内部的发热功率。在整个加热过程中,实时监测电控,电机等相关零部件的状态,如果出现电流、电压、温度的异常情况,立即停止加热,保证加热安全。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当加热控制模式为高频加热控制模式时,控制电池加热电路中的桥臂变换器,使储能元件与电池包进行充电和放电,之前还包括:
步骤S301.获取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以及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内电池加热电路的目标电流波形,其中,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包括充电时长和放电时长,充电时长包括电池加热电路的多个充电周期,放电时长包括电池加热电路的多个放电周期。
在本步骤中,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和电池加热电路的目标电流波形由电池包管理系统给出,电池包管理系统中存在预先设置的电池包充放电周期,目标电流波形是指通过控制桥臂变换器调节流经电池加热电路中的电流值所达到的电流波形,目标电流波形可以满足波形函数,例如,目标电流波形可以是三角波、正弦波等波形,电池包的一个充放电周期分为一个充电时长和一个放电时长,充电时长是指电池包在一个充放电周期内的充电过程消耗的时间,放电时长是指电池包在一个充放电周期内的放电过程消耗的时间。在高频控制模式下,在电池包的一个充放电周期内包括多个充电周期和放电周期,其对应关系是充电时长对应多个充电周期,放电时长对应多个放电周期。
步骤S302.根据目标电流波形获取目标电流波形对应的多个目标等效电流值。
在本步骤中,为了获取目标电流波形,选取符合目标电流波形的多个目标等效电流值,例如,目标电流波形满足正弦函数I=Asinωt,选取符合该函数的时间和电流值。
步骤S303.根据目标等效电流值获取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根据所述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和所述目标等效电流值的数量,获取所述充电时长包含的充电周期的数量和放电时长包含的放电周期的数量,其中,一个目标等效电流值对应一个充电周期或者一个放电周期。
在本步骤中,根据所述电池加热电路的目标等效电流值获取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包括:
根据预先存储的目标等效电流值与所述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对应关系获取所述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
其中,预先存储的目标等效电流值与所述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对应关系表,该对应关系表可以通过多次试验测量获取。
在本步骤中,根据所述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和所述目标等效电流值的数量,获取所述充电时长包含的充电周期的数量和所述放电时长包含的放电周期的数量,包括:
所述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所述目标等效电流值的数量、所述充电时长、所述放电时长、所述充电周期、所述放电周期、所述充电周期的数量以及所述放电周期的数量满足以下公式:
T=T1+T2;
T1=N1×t1;
T2=N2×t2;
N=N1+N2;
其中,T为所述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T1为所述充电时长,T2为所述放电时长,t1为所述电池加热电路的充电周期,N1为充电周期的个数,t2为所述电池加热电路的放电周期,N2为放电周期的个数,N为目标等效电流值的数量。
其中,在充电时长下获取N1个目标等效电流值,其对应获取N1个充电周期,N1个充电周期对应N1个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在放电时长下获取N2个目标等效电流值,其对应获取N2个充电周期,N2个充电周期对应N2个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
进一步的,控制电池加热电路中的桥臂变换器,使储能元件与电池包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电池包的加热,包括:
根据电池加热电路的充电周期及其数量、放电周期及其数量以及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控制桥臂变换器上下桥臂的开关,调节流经电池加热电路中的电流值,以调节电池包的内阻产生的热量。
根据充电周期的数量、放电周期的数量以及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控制桥臂变换器上下桥臂的开关,调节流经电池加热电路中的电流值,包括:
获取每个充电周期和每个放电周期所对应的目标等效电流值以及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
根据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控制桥臂变换器在每个充电周期和每个放电周期中上下桥臂的开关,调节流经电池加热电路中的电流值为目标等效电流值。
其中,通过调节每个充电周期和每个放电周期的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使电池加热电路中的电流值为目标等效电流值,最终形成了目标电流波形。
本实施方式中,电池包整个充放电周期内包含桥臂变换器的N个控制周期,控制周期是指充电周期或者放电周期,调整每次功率管的占空比都会改变同一时刻电流的变化方向,增加下桥臂的占空比将使得电池包放电电流增加,或者充电电流减小;而减小下桥臂占空比,将使得电池包放电电流减小,或者充电电流增加,通过控制每个电池包充放电周期内N次开关控制的平均占空比,可以使得整体的充放电电流增加或者减小。而对每一次开关控制,可以改变局部的电流大小,例如可以使得某点处的电流值增加,或者减小,所以通过对N次开关管占空比的协同控制,可以使得电池包的充放电电流呈现出类似的三角波、正弦波、方波等波形。根据实际的控制需求,电池包加热功率需求、以及电池包寿命等因素,来选取合适的电流波形,使得控制方便实现,电池包稳定性不受影响,而且电池包加热功率较大。
进一步的,根据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控制桥臂变换器在每个充电周期和每个放电周期中上下桥臂的开关,调节流经电池加热电路中的电流值为目标等效电流值,之后还包括:
获取电池加热电路中的实际电流值,根据实际电流值与目标等效电流值之间的关系获取当前充电周期或者当前放电周期的占空比修正值,根据占空比修正值对下一个充电周期或者下一个放电周期的占空比进行修正。
其中,当在一个充电周期或者放电周期中调节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并获取该控制周期中电池加热电路中的实际电流值,当实际电流值与目标电流值不相符时,获取实际电流值与目标等效电流值之间的电流差值,根据电流值与PWM控制信号占空比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电流差值对应的占空比修正值,将占空比修正值与下一个控制周期对应的占空比进行叠加,再对桥臂变换器进行控制。
本实施方式通过实际电流值与目标等效电流值之间的关系获取当前充电周期或者当前放电周期的占空比修正值,根据该占空比修正值调整下一控制周期的占空比,使电池加热电路的实际电流值符合目标等效电流值,使电流波形更加准确。
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高频控制模式,使一个目标电流值对应一个点击控制器的放电周期或者充电周期,通过不断调节每个控制周期的占空比,可以使流经电池包的电流有效值达到任意一个目标电流值,使电流波形可以调整,适应性更强。
下面通过具体的电路结构对高频控制模式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当控制桥臂变换器101处于高频控制模式时,收到加热指令,进入加热状态,即完成母线电容C1的预充,并闭合开关K1和断开开关K3,此时母线电容C1上电压和电池包103的电压接近,桥臂变换器101的功率管全部处于关闭状态,电机绕组102的绕组电感里几乎没有电流,系统处于准备就绪的状态。
首先进入软启动模式,向桥臂变换器101输出一个极小的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使电池加热电路工作,当电池加热电路工作时,电池包103、开关K1、电机绕组102、桥臂变换器101形成放电储能回路,电池包103、开关K1、电机绕组102、桥臂变换器101、母线电容C1形成放电释能回路;母线电容C1、桥臂变换器101、电机绕组102、开关K1、电池包103形成充电储能回路,电机绕组102、开关K1、电池包103、桥臂变换器101形成充电释能回路,通过向桥臂变换器101输出极小的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控制电池加热电路中的放电储能回路、放电释能回路、充电储能回路以及充电释能回路依次工作,完成软启动。
完成软启动过程后,进入正式加热流程,开始前桥臂变换器101的六个功率管全部断开,先确定电池包103的充放电周期,主要由电池包管理系统给出,然后获取需要达到的电流波形I=akt+b,其中t为时间,i为目标等效电流值,a、b为常数,k为系数,如图15所示,设置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为T,放电时长为t0,充电时长为T-t0,在放电时长t0内,选取7个目标等效电流值,选取两个等效电流值之间的时间间隔为Δt,根据I(t+Δt)-I(t)获取电流变化量,根据电流变化量获取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放电时长对应7个放电周期,每个放电周期对应一个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在充电时长内选取4个目标等效电流值,每个充电周期对应一个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根据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调节桥臂变换器使电池加热电路的电流值为目标等效电流值,使得电池包内部的发热功达到预期值,具体包括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为放电储能回路工作:如图11所示,桥臂变换器101的下桥臂开通时电流由电池包103的正极流出,经过开关K1、电机绕组102、桥臂变换器101的下桥臂(第二下桥臂VT2、第四下桥臂VT4、第六下桥臂VT6),流回到电池包103的负极,且电流不断增大。
第二阶段为放电续流回路工作:如图12所示,当桥臂变换器101的下桥臂关断,上桥臂开通时,电流由电池包103的正极出发,经过开关K1、电机绕组102、桥臂变换器101的上桥臂(第一上桥二极管VD1、第三上桥二极管VD3、第五上桥二极管VD5)后给母线电容C1正极充电,电流不断减小至零,电感储能降低至零,电池包103和电机绕组102的电感共同放电给母线电容C1充电,母线电容C1的电压升高至某一最大值。
根据7个放电周期对应的7个占空比控制放电储能回路和放电续流回路工作7次,每次增加下桥臂的占空比将使得电池包放电电流增加,使放电回路的电流值达到目标电流波形。
第三阶段为充电储能回路工作:如图13所示,控制桥臂变换器101的下桥臂断开,上桥臂闭合,桥臂变换器101的上桥臂开通时,电流由母线电容C1的正极出发,经过桥臂变换器101的上桥臂(第一上桥臂VT1、第三上桥臂VT3、第五上桥臂VT5)、电机绕组102、开关K1后给电池包103的正极充电,电流先增加后不断减小,母线电容C1的电压不断降低。
第四阶段为充电续流回路工作:如图14所示,桥臂变换器101的下桥臂开通时,电流由电池包103的负极流出,经过桥臂变换器101的下桥臂(第二下桥二极管VD2、第四下桥二极管VD4、第六下桥二极管VD6)、电机绕组102、开关K1流回到电池包正极,且电流不断减小,母线电容C1的电压将不断降低。
根据4个充电周期对应的4个占空比控制充电储能回路和充电续流回路工作4次,使充电回路的电流值达到目标电流波形。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一种能量转换装置,能量转换装置包括:
桥臂变换器,电机绕组和储能元件,桥臂变换器、电机绕组、储能元件与电池包连接形成电池加热电路;
能量转换装置还包括控制器,用于:
获取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并根据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选取加热控制模式;
根据加热控制模式,控制电池加热电路中的桥臂变换器,使储能元件与电池包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电池包的加热。
其中,控制器的具体控制方式可以参照上述控制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实施二例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能量转换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包括:
桥臂变换器,电机绕组和储能元件,所述桥臂变换器、所述电机绕组、所述储能元件与电池包连接形成电池加热电路;
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并根据所述车辆状态和/或所述车辆性能参数选取加热控制模式;
根据所述加热控制模式,控制所述电池加热电路中的桥臂变换器,使所述储能元件与所述电池包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所述电池包的加热;
当所述加热控制模式为高频加热控制模式时,所述控制所述电池加热电路中的桥臂变换器,使所述储能元件与所述电池包进行充电和放电,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以及所述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内所述电池加热电路的目标电流波形,其中,所述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包括充电时长和放电时长,所述充电时长包括所述电池加热电路的多个充电周期,所述放电时长包括所述电池加热电路的多个放电周期;
根据所述目标电流波形获取所述目标电流波形对应的多个目标等效电流值;
根据所述目标等效电流值获取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根据所述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和所述目标等效电流值的数量,获取所述充电时长包含的充电周期的数量和所述放电时长包含的放电周期的数量,其中,一个目标等效电流值对应一个充电周期或者一个放电周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桥臂变换器的第一汇流端与所述电池包的正极连接,所述桥臂变换器的第二汇流端与所述电池包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机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桥臂变换器连接,所述电机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储能元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储能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桥臂变换器的第二汇流端连接,形成电池加热电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桥臂变换器的第一汇流端与所述储能元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桥臂变换器的第二汇流端与所述储能元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机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桥臂变换器连接,所述电机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包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池包的第二端与所述桥臂变换器的第二汇流端连接,形成电池加热电路。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控制模式包括高频加热控制模式和低频加热控制模式;
所述车辆状态为车辆运行状态;
所述车辆性能参数为冷却参数、耐压流参数、抗噪音参数以及抗EMC辐射参数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耐压流参数为耐压参数和耐流参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车辆状态为车辆运行状态时,获取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并根据所述车辆状态和/或所述车辆性能参数选取加热控制模式,包括:
获取所述车辆运行状态为行车状态时,选取高频加热控制模式;
获取所述车辆运行状态为驻车状态时,选取低频加热控制模式或者高频加热控制模式。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车辆性能参数为冷却参数时,所述获取车辆性能参数,并根据所述车辆性能参数选取加热控制模式,包括:
获取所述冷却参数,并判断所述冷却参数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当所述冷却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选取低频加热控制模式或者高频加热控制模式;
当所述冷却参数不满足预设条件时,选取低频加热控制模式。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车辆性能参数为耐压参数和耐流参数时,所述获取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并根据所述车辆状态和/或所述车辆性能参数选取加热控制模式,包括:
获取所述耐压参数和所述耐流参数,将所述耐压参数与预设电压值进行对比以及将所述耐流参数与预设电流值进行对比;
当所述耐压参数大于预设电压值以及所耐流参数大于预设电流值时,选取低频加热控制模式或者高频加热控制模式;
当所述耐压参数不大于预设电压值或者所述耐流参数不大于预设电流值时,选取高频加热控制模式。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车辆性能参数为抗噪音参数时,所述获取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并根据所述车辆状态和/或所述车辆性能参数选取加热控制模式,包括:
获取所述抗噪音参数,将所述抗噪音参数与预设分贝值进行对比;
当所述抗噪音参数大于预设分贝值时,选取低频加热控制模式或者高频加热控制模式;
当所述抗噪音参数不大于预设分贝值时,选取高频加热控制模式。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车辆性能参数为抗EMC辐射参数时,所述获取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并根据所述车辆状态和/或所述车辆性能参数选取加热控制模式,包括:
获取抗EMC辐射参数,将所述抗EMC辐射参数与预设值进行对比;
当所述抗EMC辐射参数大于预设值时,选取低频加热控制模式或者高频加热控制模式;
当所述抗EMC辐射参数不大于预设值时,选取高频加热控制模式。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加热控制模式为低频加热控制模式时,所述控制所述电池加热电路中的桥臂变换器,使所述储能元件与所述电池包进行充电和放电,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和所述电池加热电路的目标等效电流值;
根据所述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获取所述电池加热电路的充放电周期,根据所述电池加热电路的目标等效电流值获取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
所述控制所述电池加热电路中的桥臂变换器,使所述储能元件与所述电池包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所述电池包的加热,包括:
根据所述电池加热电路的开关周期以及所述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控制所述桥臂变换器上下桥臂的开关,调节流经所述电池加热电路中的电流值,以调节所述电池包的内阻产生的热量。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获取所述电池加热电路的开关周期,包括:
将所述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设置为所述电池加热电路的充放电周期;
所述根据所述电池加热电路的目标等效电流值获取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包括:
根据预先存储的目标等效电流值与所述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对应关系获取所述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和所述目标等效电流值的数量,获取所述充电时长包含的充电周期的数量和所述放电时长包含的放电周期的数量,包括:
所述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所述目标等效电流值的数量、所述充电时长、所述放电时长、所述充电周期、所述放电周期、所述充电周期的数量以及所述放电周期的数量满足以下公式:
T=T1+T2;
T1=N1×t1;
T2=N2×t2;
N=N1+N2;
其中,T为所述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T1为所述充电时长,T2为所述放电时长,t1为所述电池加热电路的充电周期,N1为充电周期的个数,t2为所述电池加热电路的放电周期,N2为放电周期的个数,N为目标等效电流值的数量。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电池加热电路的目标等效电流值获取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包括:
根据预先存储的目标等效电流值与所述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对应关系获取所述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电池加热电路中的桥臂变换器,使所述储能元件与所述电池包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所述电池包的加热,包括:
根据所述电池加热电路的充电周期及其数量、放电周期及其数量以及所述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控制所述桥臂变换器上下桥臂的开关,调节流经所述电池加热电路中的电流值,以调节所述电池包的内阻产生的热量。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充电周期的数量、所述放电周期的数量以及所述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控制所述桥臂变换器上下桥臂的开关,调节流经所述电池加热电路中的电流值,包括:
获取每个充电周期和每个放电周期所对应的目标等效电流值以及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
根据所述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控制所述桥臂变换器在每个充电周期和每个放电周期中上下桥臂的开关,调节流经所述电池加热电路中的电流值为目标等效电流值。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根据所述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控制所述桥臂变换器在每个充电周期和每个放电周期中上下桥臂的开关,调节流经所述电池加热电路中的电流值为目标等效电流值,之后还包括:
获取所述电池加热电路中的实际电流值,根据所述实际电流值与目标等效电流值之间的关系获取当前充电周期或者当前放电周期的占空比修正值,根据所述占空比修正值对下一个充电周期或者下一个放电周期的占空比进行修正。
17.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包括:
桥臂变换器、电机绕组和储能元件,所述桥臂变换器、所述电机绕组、所述储能元件与电池包连接形成电池加热电路;
所述能量转换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
获取车辆状态和/或车辆性能参数,并根据所述车辆状态和/或所述车辆性能参数选取加热控制模式;
根据所述加热控制模式,控制所述电池加热电路中的桥臂变换器,使所述储能元件与所述电池包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所述电池包的加热
当所述加热控制模式为高频加热控制模式时,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获取所述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以及所述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内所述电池加热电路的目标电流波形,其中,所述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包括充电时长和放电时长,所述充电时长包括所述电池加热电路的多个充电周期,所述放电时长包括所述电池加热电路的多个放电周期;
根据所述目标电流波形获取所述目标电流波形对应的多个目标等效电流值;
根据所述目标等效电流值获取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根据所述电池包的充放电周期和所述目标等效电流值的数量,获取所述充电时长包含的充电周期的数量和所述放电时长包含的放电周期的数量,其中,一个目标等效电流值对应一个充电周期或者一个放电周期。
1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500651.2A CN113752908B (zh) | 2020-06-04 | 2020-06-04 | 车辆、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500651.2A CN113752908B (zh) | 2020-06-04 | 2020-06-04 | 车辆、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52908A CN113752908A (zh) | 2021-12-07 |
CN113752908B true CN113752908B (zh) | 2023-12-12 |
Family
ID=78783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500651.2A Active CN113752908B (zh) | 2020-06-04 | 2020-06-04 | 车辆、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75290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44334B (zh) * | 2020-06-28 | 2024-05-07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WO2023070553A1 (zh) * | 2021-10-29 | 2023-05-04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和加热系统 |
CN114194073B (zh) * | 2021-12-17 | 2023-05-23 |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机脉冲电流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动汽车 |
CN115366750A (zh) * | 2021-12-27 | 2022-11-22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加热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CN114361654B (zh) * | 2021-12-29 | 2023-05-23 |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脉冲加热声音优化控制方法、装置及装置 |
CN114337210B (zh) * | 2022-01-11 | 2023-12-29 | 天津城建大学 | 基于变换器的建模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CN117360277B (zh) * | 2022-01-30 | 2024-06-11 |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装置以及电动汽车 |
CN114523854A (zh) * | 2022-03-17 | 2022-05-24 | 上海小至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电池低温加热的车用电机系统、电动汽车、存储介质 |
CN114889497B (zh) * | 2022-04-28 | 2024-05-07 | 重庆大学 | 一种电动车辆动力系统复合加热装置和控制方法 |
CN115339329A (zh) * | 2022-08-17 | 2022-11-15 |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总成、控制方法及混合动力汽车 |
CN115339328A (zh) * | 2022-08-17 | 2022-11-15 |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总成、控制方法及混合动力汽车 |
CN117639138A (zh) * | 2022-08-18 | 2024-03-01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包充电装置、其控制方法和具有其的车辆 |
CN117984803B (zh) * | 2022-10-31 | 2024-08-0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能量转换装置及车辆 |
TWI819873B (zh) * | 2022-11-01 | 2023-10-21 | 泰茂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儲能裝置中對逆變器間歇放電的方法、電腦程式、電腦可讀取媒體及其儲能裝置 |
CN118107441A (zh) * | 2022-11-30 | 2024-05-31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动态均衡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车辆 |
CN116061765B (zh) * | 2023-04-06 | 2023-07-04 | 江苏速豹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加热系统和电动卡车 |
CN118744659A (zh) * | 2024-08-16 | 2024-10-08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控制电路、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用电设备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15202A (zh) * | 2019-03-28 | 2019-07-16 | 清华大学 | 电动汽车电池加热方法 |
CN110116653A (zh) * | 2019-04-19 | 2019-08-13 | 清华大学 |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驱动电路及电动汽车电池加热方法 |
CN110789400A (zh) * | 2019-10-22 | 2020-02-14 | 上海交通大学 | 电池无线充电-加热一体化系统、控制方法及电池系统 |
CN110970672A (zh) * | 2019-06-24 | 2020-04-07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组加热系统的控制系统和方法、电池组加热管理系统 |
CN110971173A (zh) * | 2018-12-21 | 2020-04-07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动力电池的充电方法、电机控制电路及车辆 |
CN110962631A (zh) * | 2018-12-29 | 2020-04-07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加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2020
- 2020-06-04 CN CN202010500651.2A patent/CN11375290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71173A (zh) * | 2018-12-21 | 2020-04-07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动力电池的充电方法、电机控制电路及车辆 |
CN110962631A (zh) * | 2018-12-29 | 2020-04-07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加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0015202A (zh) * | 2019-03-28 | 2019-07-16 | 清华大学 | 电动汽车电池加热方法 |
CN110116653A (zh) * | 2019-04-19 | 2019-08-13 | 清华大学 |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驱动电路及电动汽车电池加热方法 |
CN110970672A (zh) * | 2019-06-24 | 2020-04-07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组加热系统的控制系统和方法、电池组加热管理系统 |
CN110789400A (zh) * | 2019-10-22 | 2020-02-14 | 上海交通大学 | 电池无线充电-加热一体化系统、控制方法及电池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52908A (zh) | 2021-12-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752908B (zh) | 车辆、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3119801B (zh) | 车辆、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1660875B (zh) | 车辆、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0971173B (zh) | 动力电池的充电方法、电机控制电路及车辆 | |
CN113752912B (zh) | 车辆、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1347900B (zh) | 一种车辆、电机控制电路、动力电池充电与加热方法 | |
CN113119802B (zh) | 车辆、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1347936B (zh) | 一种车辆及其动力电池加热方法与装置 | |
CN113752875B (zh) | 车辆电池加热装置和方法、车辆 | |
US11990853B2 (en) | Motor drive apparatus,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vehicle, and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
CN113752851B (zh) | 车辆、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US20220355674A1 (en) | Energy conversion apparatus and vehicle | |
CN113085516B (zh) | 一种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脉冲加热系统及加热方法 | |
CN113844334B (zh) | 车辆、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EP2451673A2 (en) | Secondary battery temperature-increasing control apparatus and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secondary battery temperature-increasing control method | |
CN113085659A (zh) |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脉冲加热系统及加热方法 | |
CN113119804B (zh) | 能量转换装置、控制方法、车辆及可读存储介质 | |
Li et al. | Small signal analysis of a dual half bridge isolated ZVS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for electrical vehicle applications | |
CN211209619U (zh) | 能量转换装置及车辆 | |
CN114079400A (zh) | 电机控制电路、车辆及电池自热控制方法 | |
CN113972707A (zh) | 车辆、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Sun et al. | High efficiency three-phase soft-switching inverter for electric vehicle drives | |
CN113972706A (zh) | 车辆、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3928183B (zh) | 车辆、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5139854A (zh) | 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