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43258A - 系统互操作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系统互操作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543258A CN113543258A CN202110852947.5A CN202110852947A CN113543258A CN 113543258 A CN113543258 A CN 113543258A CN 202110852947 A CN202110852947 A CN 202110852947A CN 113543258 A CN113543258 A CN 11354325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station
- dual connectivity
- terminal
- network element
- core networ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6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6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101150034979 DRB3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1100327 Homo sapiens RNA-binding protein 45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278514 Oryza sativa subsp. japonica DRB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38823 RNA-binding protein 45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50090033 DRB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117568 Oryza sativa subsp. japonica DRB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442490 Artemisia annua DBR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DWDGSKGGUZPXMQ-UHFFFAOYSA-N OPPO Chemical compound OPPO DWDGSKGGUZPXM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86—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access entities
- H04W28/0861—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access entities between base st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9—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 H04W36/00698—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using different RA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0/00—Affiliation to network, e.g. registration; Terminating affiliation with the network, e.g. de-registration
- H04W60/005—Multiple registrations, e.g. multihom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04W76/16—Involving differ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e.g. a packet-switched [PS] bearer in combination with a circuit-switched [CS] bear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22—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transferring data sessions between adjac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 H04W36/00222—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transferring data sessions between adjac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between different packet switched [PS] network technologies, e.g. transferring data sessions between LTE and WLAN or LTE and 5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22—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transferring data sessions between adjac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 H04W36/00224—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transferring data sessions between adjac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between packet switched [PS] and circuit switched [CS] network technologies, e.g. circuit switched fallback [CSFB]
- H04W36/00226—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transferring data sessions between adjac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between packet switched [PS] and circuit switched [CS] network technologies, e.g. circuit switched fallback [CSFB] wherein the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comprise IP multimedia system [IMS], e.g. single radio voice call continuity [SRVC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6—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W36/22—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handling the traffi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0/00—Affiliation to network, e.g. registration; Terminating affiliation with the network, e.g. de-registr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04W8/24—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系统互操作的方法及装置,涉及无线通信领域,该方法包括:在注册过程中,终端向第一系统中的第一核心网网元发送双连接参数,所述双连接参数用于表示所述终端具有与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的能力。通过在注册过程中向第一系统的第一核心网网元发送双连接参数,使得在切换系统时,终端上的数据流可以分摊至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基站以及辅节点基站上进行传输,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第二系统中的一个基站负荷较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人为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申请日为2019年9月23日、申请号为201980079301.9、发明名称为“系统互操作的方法及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系统互操作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第五代通信技术(the 5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5G)系统包括独立组网(Standalone,SA)和非独立组网(Non-Standalone,NSA)。其中,SA使用5GC核心网,NSA使用EPC核心网,在4G网络的基础上连接NR并统一接入至EPC核心网。
SA和NSA可以支持不同的业务,例如,5G系统SA仅支持增强型移动宽带(enhancedMobile Broadband,eMBB)业务,而无法支持语音呼叫业务,该语音呼叫业务仍需要在4G系统,例如在演进分组系统(Evolved Packet System,EPS)上执行。因此,当终端在5G系统上注册并进行语音呼叫业务时,终端需要回落到EPS上执行该业务。其中,终端从5G系统回落到4G系统(例如EPS)上这一过程需要进行系统切换(handover)。
终端在从5G系统回落到4G系统上时,终端可能将所有的数据流均迁移到E-UTRAN基站上以进行业务传输,如此导致E-UTRAN基站负荷较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系统互操作的方法及装置,可以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E-UTRAN基站负荷较大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系统互操作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注册过程中,终端向第一系统中的第一核心网网元发送双连接参数,所述双连接参数用于表示所述终端具有与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的能力。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系统互操作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互操作的过程中,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发送的双连接信息;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双连接信息与所述第二系统中的所述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系统互操作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系统的第一核心网网元或者第二系统的第二核心网网元根据终端上报的双连接参数,确定是否将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其中,所述双连接参数用于表示所述终端具有与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的能力。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系统互操作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在注册过程中,向第一系统中的第一核心网网元发送双连接参数,所述双连接参数用于表示所述终端具有与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的能力。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系统互操作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所述接收模块用于在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互操作的过程中,接收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发送的双连接信息;
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双连接信息与所述第二系统中的所述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系统互操作的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第一系统的第一核心网网元或者第二系统的第二核心网网元,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用于确定是否将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其中,所述双连接参数用于表示所述终端具有与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的能力。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用于被所述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任一所述的系统互操作的方法。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侧设备,所述网络侧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用于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第一系统的第一核心网网元或者第二系统的第二核心网网元所执行的系统互操作的方法。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用于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任一所述的系统互操作的方法。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可编程逻辑电路和/或程序指令,当所述芯片运行时用于实现上述任一所述的系统互操作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互操作的方法及装置,终端通过在注册过程中向第一系统的第一核心网网元发送双连接参数,使得在切换系统时,终端上的数据流可以分摊至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基站以及辅节点基站上进行传输,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第二系统中的一个基站负荷较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实施环境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互操作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互操作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系统互操作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系统互操作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系统互操作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E-UTRAN基站根据该第一信息触发双连接的方法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互操作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互操作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互操作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互操作的装置的框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系统互操作的装置的框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系统互操作的装置的框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系统互操作的装置的框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系统互操作的装置的框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侧设备的结构方框图。
具体实施例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实施环境的示意图。该实施环境包括第一系统、第二系统以及终端,其中,终端可以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均为通信系统。图1示出的是以第一系统为5G系统(5G System,5GS),第二系统为EPS的情况。当然,在本申请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系统为EPS,第二系统为5GS,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
5G系统包括5G核心网5GC以及5G无线接入网(NG-RAN)基站。其中,5GC中的核心网网元包括移动和接入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网元(图1中未示出)。EPS包括演进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EPC)、新空口(New Radio,NR)基站以及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E-UTRAN)基站,该NR基站和E-UTRAN均与EPC连接。EPC中的第二核心网网元包括移动管理节点功能(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function,MME)网元。当然,EPS以及5GS中均可以还包括其他核心网网元(图1中也未示出),例如EPS还可以包括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用户端口功能(User Port Function,UPF)网元以及融合网元PGW-C+SMF,5GS还可以包括会话管理(Unified Data Management,UDM)网元。
在第二系统中设置有第一基站以及第二基站。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该第一节点基站为主节点(Master Node,MN)基站,第二基站为辅节点(Secondary Node,SN)基站,且该主节点基站为E-UREAN基站,该辅节点基站为NR基站为例进行说明。
另外,系统互操作(interworking)包括系统切换(handover)以及重定向(redirection)。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互操作的方法针对的是处于连接态的终端不同系统之间进行切换操作的方法。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双连接(DC,Dual-Connectivity)指的是E-UTRAN与NR的双连接,即E-UTRA-NR Dual Connectivity,简称EN-DC。
在本申请接下来的实施例中,均以第一系统为5GS,第二系统为EPS为例进行说明。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互操作的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在注册过程中,终端向第一系统中的第一核心网网元发送双连接参数,该双连接参数用于表示该终端具有与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互操作的方法中,终端通过在注册过程中向第一系统的第一核心网网元发送双连接参数,使得在切换系统时,终端上的数据流可以分摊至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基站以及辅节点基站上进行传输,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第二系统中的一个基站负荷较大的问题。
可选的,该双连接参数可以用于在互操作中触发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终端建立双连接。相应的,双连接参数与该终端的签约信息中的第一参数可以用于共同决定在互操作中触发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终端建立双连接。可选的,互操作过程为切换过程,以下所描述的系统互操作的方法主要针对在切换过程中触发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终端建立双连接进行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双连接参数与签约信息的第一参数可以用于供第一系统或者第二系统确定,是否触发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终端建立双连接。以下提供了两种系统互操作的方法,其中,图3描述的是双连接参数与签约信息的第一参数用于供第二系统确定,是否触发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终端建立双连接。图4描述的是双连接参数与签约信息的第一参数用于供第一系统确定,是否触发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终端建立双连接。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互操作的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实施环境中的5GS以及终端。该方法描述的是该系统互操作的方法中关于终端在第一系统中注册的相关过程,该方法包括:
步骤301、终端向AMF发送双连接参数。
该双连接参数用于表示终端具有与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即E-UTRAN基站)和辅节点(NR基站)建立双连接的能力,用于在切换过程中触发E-UTRAN基站和NR基站与终端建立双连接。该双连接参数可以用于告知MME网元该终端是否支持将NR基站作为第二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或第二接入节点接入以实现双连接。
该双连接参数可以携带于非接入层(Non Access Stratum,NAS)信息中,由终端发送至AMF,该NAS消息可以为注册消息(Registration Request),该双连接参数可以为新空口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 with New Radio,DCNR)指示。
步骤302、AMF接收该双连接参数。
双连接参数的相关描述可以参考步骤301,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303、AMF从UDM获取签约信息。
步骤304、AMF接收该签约信息,并从该签约信息中获取第一参数。
AMF从UDM获取的签约信息中包括有多个签约信息参数,AMF可以从该多个签约信息参数中获取与双连接相关的签约信息参数,即第一参数。该签约信息中的第一参数可以用于指示是否允许终端用户使用NR或是否允许使用双连接。双连接参数与终端的签约信息中的第一参数能够共同决定在切换过程中触发E-UTRAN基站和NR基站与终端建立双连接。
其中,该签约信息中的第一参数用于指示终端用户是否被允许与该E-UTRAN基站和该NR基站建立双连接。该终端用户指的是使用该终端的用户的标识(如注册用户永久识别码(Subscription Permanent Identifier,SUPI)或者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IMSI)指示的用户),终端可以为移动终端。因此,双连接参数可以表征终端的能力,第一参数可以是终端用户是否被允许进行双连接的指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AMF可以将接收到的双连接参数和/或签约信息中的第一参数作为第一信息进行存储,除此之外,该第一信息中还可以包括本地配置。
步骤305、AMF存储第一信息。
根据步骤304可知,该第一信息可以包括双连接参数,或该第一信息包括双连接参数和签约信息中的第一参数,或该第一信息包括签约信息中的第一参数,或该第一信息包括双连接参数、签约信息中的第一参数和本地配置等。在终端从5GS切换至EPS的过程中,该第一信息被AMF通过其他网元发送至E-UTRAN基站。
步骤306、AMF将该第一信息发送至NG-RAN基站。
可选的,AMF向NG-RAN发送的第一信息可以携带有注册接收(RegistrationAccept)消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是从5GS切换至EPS,所以5GS中的NG-RAN基站可以称为原基站,EPS中的E-UTRAN基站可以称为目标基站。
步骤307、NG-RAN接收并保存该第一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305和步骤306可以择一执行,也即是,该第一信息可以存储于AMF中,或者存储于NG-RAN中。另外,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仅是系统互操作的方法中的一种,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可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可以先执行上述步骤303再执行步骤301,或者步骤301和步骤303同时执行,再例如上述步骤302和步骤303可以同时执行,或者,先执行步骤303,再执行步骤302,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制。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系统互操作的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实施环境中的5GS以及终端。该方法描述的是该系统互操作的方法中关于终端在第一系统中注册的相关过程,该方法包括:
步骤401、终端向AMF发送双连接参数。
双连接参数的相关描述可以参考步骤301,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402、AMF接收该双连接参数。
双连接参数的相关描述可以参考步骤301,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403、AMF从UDM获取签约信息。
步骤404、AMF接收该签约信息,并从该签约信息中获取第一参数。
签约信息的相关描述可以参考步骤304,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405、AMF根据该双连接参数和/或签约信息生成第一指示,并存储该第一指示。
该第一指示用于指示特定系统的接入网允许或要求该接入网基站触发双连接。
可选的,AMF根据双连接参数生成第一指示,或者,AMF根据双连接参数和/或签约信息生成第一指示,或者,AMF根据双连接参数、签约信息和本地配置生成第一指示等。在终端从5G系统切换至EPS的过程中,该第一指示可以被AMF通过其他网元发送至E-UTRAN基站。
步骤406、AMF将该第一指示发送至NG-RAN。
可选的,AMF向NG-RAN发送的第一指示可以携带有注册接收(RegistrationAccept)消息。
步骤407、NG-RAN接收并保存该第一指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405和步骤406可以择一执行,也即是,该第一指示可以存储于AMF中,或者存储于NG-RAN中。另外,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仅是系统互操作的方法中的一种,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可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可以先执行上述步骤403再执行步骤401,或者步骤401和步骤403同时执行,再例如上述步骤402和步骤403可以同时执行,或者,先执行步骤403,再执行步骤402,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制。
综上所述,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互操作的方法中,终端通过在注册过程中向第一系统的第一核心网网元发送双连接参数,使得在切换系统时,终端上的数据流可以分摊至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基站以及辅节点基站上进行传输,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第二系统中的一个基站负荷较大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在5GS的注册过程中,终端向AMF上报DCNR指示不但可以应用于由5GS向EPS切换的场景,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场景,例如AMF基于该上报的DCNR指示来判断是否向终端下发支持语音指示。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系统互操作的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
步骤501、在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互操作的过程中,终端接收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发送的双连接信息。
例如,在从第一系统切换至第二系统的过程中,终端接收该第二系统中第一基站发送的双连接信息。该双连接信息可以是根据终端的双连接参数生成的,该双连接参数用于表示在该第一系统中注册的终端具有与该第一基站和该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的能力。
步骤502、终端根据双连接信息与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互操作的方法,通过在终端从第一系统切换至第二系统的过程中可以与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基站和辅节点基站建立双连接,使得在切换系统时,终端上的数据流可以分摊至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基站以及辅节点基站上进行传输,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第二系统中的一个基站负荷较大的问题。
与前述情况类似,以下也提供了两种系统互操作的方法,其中,图6描述的是双连接参数与签约信息的第一参数用于供第二系统确定,是否触发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终端建立双连接,与前述图3所描述的实施例对应。图7描述的是双连接参数与签约信息的第一参数用于供第一系统确定,是否触发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终端建立双连接,与前述图4所描述的实施例对应。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系统切换的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实施环境中的5G系统、EPS以及终端。该方法描述的是该系统互操作的方法中关于终端从第一系统切换至第二系统的切换过程,该方法包括:
步骤601、当切换操作被触发时,NG-RAN基站向AMF发送切换要求消息。
当切换操作被触发时,终端开始执行从第一系统至第二系统的切换操作。可选的,可以根据测量结果决定是否触发切换操作,例如终端移出当前小区等。该切换要求消息对应的英文为Handover required。
步骤602、AMF向MME发送第一信息。
在终端从第一系统切换至第二系统的过程中,AMF向MME发送第一信息。MME可以用于将该第一信息转发至E-UTRAN基站。该第一信息可以通过重置请求(Relocationrequest)由AMF发送至MME。
步骤603、MME接收AMF发送的第一信息。
其中,关于第一信息的相关描述可以参考上述步骤305,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604、MME基于该第一信息生成第一指示发送至E-UTRAN基站或将该第一信息发送至E-UTRAN基站。
MME可以基于该第一信息生成对应的第一指示,并将该第一指示发送至E-UTRAN基站。MME可以根据该第一信息,来决定是否生成第一指示发送给E-UTAN基站或者向E-UTRAN基站发送该第一信息。可选的,MME也可以根据该第一信息以及同时参考本地配置等其他信息,来决定是否生成第一指示发送给E-UTAN基站或者向E-UTRAN基站发送该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可以通过切换请求(Handover request)由MME发送至E-UTRAN基站。
可选的,该第一指示可以为NR作为第二RAT在EPS中的限制条件(NR restrictionin EPS as secondary RAT)指示,该第一指示可以作为切换限制列表(HandoverRestriction List,HRL)的一个子参数发送至E-UTRAN基站。也即是,MME可以将该NRrestriction in EPS as secondary RAT指示复用为第一指示而无需产生新的参数,减小了系统开销。
步骤605、E-UTRAN基站接收第一指示或第一信息。
若在步骤604中,MME将该第一信息生成对应的第一指示并发送至E-UTRAN基站,该E-UTRAN基站可以接收该第一指示。
步骤606、E-UTRAN基站根据该第一信息或第一指示触发双连接。
E-UTRAN基站根据该第一信息触发双连接的过程为E-UTRAN基站作为主节点根据该第一信息主动发起辅节点添加的过程。若MME将该第一信息生成对应的第一指示发送至E-UTRAN基站,E-UTRAN基站根据该第一指示决定触发双连接。若E-UTRAN基站接收的是第一信息,则基站根据第一信息来决定是否触发双连接。
示例的,如图7所示,E-UTRAN基站根据该第一信息触发双连接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6061、E-UTRAN基站生成第一映射关系。
该E-UTRAN基站根据接收到的第一信息或者第一指示,生成第一映射关系。
该第一映射关系为E-UTRAN基站下的系统级承载与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Bearer,DRB)之间的对应关系。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是由5G系统切换至EPS,该第二系统中的系统级承载为EPS的系统级承载,即EPS承载(Bearer)。因此,该第一映射关系为EPS承载与E-UTRAN基站的DRB之间的对应关系(或称为绑定关系)。该第一映射关系可以使得5G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流对应的部分EPS承载绑定在E-UTRAN基站的DRB上。
步骤6062、E-UTRAN基站向NR基站发送辅节点添加请求。
该辅节点添加请求可以包括DRB建立的相关参数。
步骤6063、E-UTRAN基站接收NR基站发送的辅节点添加请求回复。
该辅节点添加请求回复包括辅节点的无线资源控制RRC重配消息,该RRC重配消息包括第二映射关系,该第二映射关系为NR基站下的系统级承载与DRB之间的对应关系。该第二映射关系可以使得5G QoS流对应的部分EPS承载绑定在NR基站的DRB上。
例如,第一映射关系记录有EPS承载1、EPS承载2和EPS承载3对应E-UTRAN基站的DRB1和DRB2,并且记载:EPS承载1绑定E-UTRAN基站的DRB1,EPS承载2和EPS承载3均绑定E-UTRAN基站的DRB2;第二映射关系记录有EPS承载4、EPS承载5对应NR基站的DRB3,并且记载:EPS承载4、EPS承载5均绑定NR基站的DRB3。
5G QoS Flow与4G EPS Bearer的对应关系可以在切换过程中由5G核心网发送给4G核心网。在终端从5GS切换至EPS的过程中,则可以触发EPS承载1、EPS承载2和EPS承载3绑定在E-UTRAN基站的DRB1和DBR2上,触发EPS承载4、EPS承载5绑定在NR基站的DRB3上。如此可以在终端接收到该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时可以有效与主节点基站以及辅节点基站建立双连接,并实现数据分流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仅是E-UTRAN基站作为主节点根据该第一信息主动发起辅节点添加的过程中的一种,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可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可以先执行上述步骤6062再执行步骤6061,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制。
如此使得步骤606中,E-UTRAN基站上可以存在包含有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的双连接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606中,当E-UTRAN基站未接收到未包含禁止使用NR接入过双连接的指示时,E-UTRAN基站也可以根据此触发双连接。即默认基站没有收到禁止使用NR接入过双连接的指示时都可以与终端建立双连接。
步骤607、E-UTRAN基站向NR-RAN基站发送双连接信息。
在步骤607中,双连接信息可以由E-UTRAN基站添加在透明容器(TransparentContainer)中直传给NR-RAN基站。
当然,在其他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双连接信息可以通过E-UTRAN基站向MME发送,MME再向AMF发送,然后由AMF发送至NR-RAN基站。
其中,该双连接信息可以通过切换请求回复(Handover request ACK)由E-UTRAN基站发送至MME;该双连接信息可以通过重置回复(Relocation response)由MME发送至AMF;该双连接信息可以通过切换指令(Handover command)由AMF发送至NR-RAN基站。
如此使得NR-RAN基站可以将该双连接信息转发至终端,用于使终端与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和辅节点建立双连接以执行空口切换。
当然,NR-RAN基站向终端发送的除了双连接信息之外还可以包括其他与切换操作相关的参数。该双连接信息可以通过切换指令(Handover command)由NR-RAN基站发送至终端。
步骤608、NR-RAN基站向终端发送双连接信息。
步骤609、终端接收NR-RAN基站发送的双连接信息。
步骤610、终端根据该双连接信息与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和辅节点建立双连接。
也即是,终端根据该双连接信息向目标基站切换,与第二系统中的E-UTRAN基站和NR基站建立连接。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切换的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实施环境中的第一系统(即5G系统)、第二系统(即EPS)以及终端,该方法描述的是该系统互操作的方法中关于终端从第一系统切换至第二系统的切换过程。该方法包括:
步骤801、当切换操作被触发时,NG-RAN基站向AMF发送切换要求消息。
步骤802、AMF向MME发送第一指示。
该第一指示为AMF根据第一信息生成的,用于指示EPS中核心网网元是否允许为终端建立双连接。
步骤803、MME接收AMF发送的第一指示。
步骤804、MME将该第一指示发送至E-UTRAN基站。
可选的,该第一指示可以为NR restriction in EPS as secondary RAT指示,该第一指示可以作为HRL的一个子参数发送至E-UTRAN基站。
步骤805、E-UTRAN基站接收该第一指示。
步骤806、E-UTRAN基站根据该第一指示触发双连接。
步骤807、E-UTRAN基站向NR-RAN基站发送双连接信息。
步骤808、NR-RAN基站向终端发送双连接信息。
步骤809、终端接收NR-RAN基站发送的双连接信息。
步骤810、终端根据该双连接信息与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和辅节点建立双连接。
上述步骤801至步骤810的相关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步骤601至步骤610的相关过程,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图3和图4所描述的终端注册过程的实施例中,AMF可以将第一信息或者第一指示发送至NG-RAN中进行保存。在终端从第一系统切换至第二系统的过程中,NG-RAN基站可以将第一信息或者第一指示添加在源到目标透明容器(Source toTarget Transparent Container)中,并透传至E-UTRAN基站,然后执行上述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步骤606至步骤610的相关过程,或者执行上述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步骤806至步骤810的相关过程。
当然,若在终端从第一系统切换至第二系统的过程中,NG-RAN基站未将第一信息或者第一指示添加在源到目标透明容器,则该第一信息或者第一指示可以在上述图6和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601以及步骤801中,通过切换要求消息由NG-RAN基站发送至AMF。然后执行上述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步骤602至步骤610的相关过程,或者执行上述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步骤802至步骤810的相关过程。
可选的,上述步骤806中,E-UTRAN基站可以将包含有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的双连接信息添加在源到目标透明容器中返回至NR-RAN基站,NR-RAN基站在触发空口切换时(比如向终端发送切换命令)带给终端。
在相关技术中,由于终端是在5GS上进行的注册流程,终端不会在5GS上报DCNR的能力,因此5GS也不会将该DCNR指示带给EPS的网元,因此MME无法判断该终端是否支持DCNR的能力,因此MME不会告知E-UTRAN基站是否能够执行双连接。也即是,在5GS向EPS切换的过程中,终端上所有5GS上的数据流均将绑定在EPS的E-UTRAN基站上进行传输。如此导致在5GS向EPS切换的过程中,所有能够执行切换的数据流均需要回落E-UTRAN基站,极大地增加了对于E-UTRAN的负荷。
并且在很多条件下,执行在5GS向EPS切换的目的是为了在EPS执行5GS不能支持的业务(比如语音业务),因此,在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中,由于将部分数据流迁移到E-UTRAN基站,例如只将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语音业务对应的承载切换到E-UTRAN基站,而其他的数据流保持在连接到EPC的NR基站上,有效减轻了E-UTRAN基站的负荷。
并且本申请实施例在实际实现时,当终端在5GS上发起IMS语音请求消息时,NG-RAN根据语音QoS Flow的建立请求触发由5GS向EPS的Handover的EPS Fallback场景,通过上述实现方式可以将语音相关数据流对应的承载放在EPS的E-UTRAN上,而其他数据流对应的承载放在NR基站上进行传输。这里切换前和切换后的NR基站可以是同一个,由于执行了系统切换,因此其上下文参数发生了改变。保证了在独立组网(Standalone,SA)场景下,执行EPS fallback做语音业务时,用户的增强移动带宽(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数据仍然保障有NR的处理能力。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互操作的方法,通过在终端从第一系统切换至第二系统的过程中可以与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基站和辅节点基站建立双连接,使得在切换系统时,终端上的数据流可以分摊至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基站以及辅节点基站上进行传输,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第二系统中的一个基站负荷较大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除上述图6以及图8所描述的系统互操作的方法所描述的步骤外,切换过程可能还需要其他步骤,如图9中的部分步骤。当然,在本申请实施例实际实现时,上述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中还可以包括其他网元,则上述切换过程中还可能包括与其他网元交互的步骤。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切换过程是指切换过程中与终端相关的所有步骤,包括但不限于图9所示的原基站发起切换要求(Handover required)触发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交互完成切换准备、终端接收到原基站发送的切换命令(Handover command)并完成空口切换过程,第二系统在终端完成空口切换后完成数据路径转移和承载建立等相关步骤。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互操作的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实施环境中的5GS、EPS以及终端。该EPS中,除了MME网元之外,还包括SGW、UPF网元以及PGW-C+SMF,该方法描述的是该系统互操作的方法中关于终端从第一系统切换至第二系统的相关过程。该方法包括:
步骤0、建立5GS中的PDU会话以及QoS流。
步骤1、NG-RAN基站向AMF发送切换要求。
当NG-RAN决定终端应该切换至E-UTRAN时,向AMF发送该切换要求。当NG-RAN基站中预先存储有第一信息或者第一指示时,则在步骤1中,NG-RAN向AMF发送的切换要求中可以携带有该第一信息或者第一指示。
步骤2a、AMF向PGW-C+SMF发送SM上下文请求。
步骤2b、PGW-C+SMF向AMF发送SM上下文回复。
步骤3、AMF向MME发送重置请求。
当AMF中预先存储有第一信息或者第一指示时没在步骤3中,AMF向MME发送重置请求中可以携带有该第一信息或者第一指示。步骤3的相关过程可以参考上述步骤602以及步骤802。
步骤4、MME向SGW发送会话建立请求。
步骤5、SGW向MME发送会话建立响应。
步骤6、MME向E-UTRAN基站发送切换请求。
MME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一信息或者第一指示向E-UTRAN基站发送切换请求。该切换请求中包括有指示E-UTRAN基站触发双连接的指示信息。该相关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步骤604以及步骤804。
步骤6a、E-UTRAN基站作为MN节点主动发起SN添加过程。
E-UTRAN基站通过发起SN添加过程可以生成第一映射关系并获取第二映射关系。该过程可以参考上述步骤606以及步骤806。
步骤7、E-UTRAN基站向MME返回切换请求应答。
E-UTRAN基站向MME返回的切换请求应答中包括有该第一映射关系以及第二映射关系。或者,E-UTRAN基站也可以将该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的双连接信息添加在源到目标透明容器中,以在后续步骤中可以直接返回至NR-RAN基站。
步骤8、MME与SGW之间创建间接数据转发信道请求/响应。
步骤9、MME向AMF返回重置回复。
MME将第一映射关系、第二映射关系以及其他与切换操作相关的参数通过返回重置回复发送至AMF,以便在后续过程中转发至终端。
步骤10a、AMF与PGW-C+SMF之间创建间接数据转发信道请求/响应。
步骤10b、PGW-C+SMF与UPF之间建立N4会话认证。
步骤11a、AMF向NG-RAN基站发送切换指令。
AMF将第一映射关系、第二映射关系以及其他与切换操作相关的参数通过切换指令发送至NG-RAN基站,以便在后续过程中转发至终端。
步骤11b、NG-RAN基站向UE发送切换指令。
NG-RAN基站将第一映射关系、第二映射关系以及其他与切换操作相关的参数通过切换指令发送至终端。
步骤12a、UE向NG-RAN基站返回切换完成。
终端根据第一映射关系、第二映射关系以及其他与切换操作相关的参数与主节点基站以及辅节点基站建立双连接之后,向NG-RAN基站返回切换完成。
步骤12b、NG-RAN基站向MME发送切换通知。
步骤13、MME向SGW发送修改承载请求。
步骤14a、SGW向PGW-C+SMF发送修改承载请求。
步骤14b、PGW-C+SMF与UPF之间进行Sx会话修改。
步骤15、PGW-C+SMF向SGW发送修改承载响应。
步骤16、SGW向MME发送修改承载响应。
步骤17、PGW启动了专用承载器激活。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互操作的方法,通过在终端从第一系统切换至第二系统的过程中可以与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基站和辅节点基站建立双连接,使得在切换系统时,终端上的数据流可以分摊至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基站以及辅节点基站上进行传输,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第二系统中的一个基站负荷较大的问题。并且,从图9所示的流程图可以看出,该过程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流程,对系统改动小。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互操作的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与终端连接的网络侧设备,例如第一系统的第一核心网网元或者第二系统的第二核心网网元,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第一系统的第一核心网网元或者第二系统的第二核心网网元根据终端上报的双连接参数,确定是否将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其中,所述双连接参数用于表示所述终端具有与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互操作的方法,第一系统的第一核心网网元或者第二系统的第二核心网网元能够根据终端上报的双连接参数确定是否将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终端建立双连接,使得在切换系统时,终端上的数据流可以分摊至第二系统中的主基站以及辅基站上进行传输,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第二系统中的一个基站负荷较大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互操作的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触发双连接,也可以用于触发多连接,该触发多连接的过程可以参考前述关于触发双连接的相关过程,例如,上述步骤607中,E-UTRAN基站可以向NR-RAN基站发送多连接信息。该多连接信息中可以包括多个映射关系,每个映射关系均包括系统级承载与不同基站的DRB的对应关系,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所述双连接参数与所述终端的签约信息中的第一参数共同用于决定是否将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系统的第一核心网网元或者所述第二系统的第二核心网网元在互操作过程中确定是否在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为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可选的,所述互操作过程为切换过程,所述第一系统的第一核心网网元在切换过程中确定是否在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为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包括:
在所述终端的注册过程中,所述第一核心网网元接收终端发送的所述双连接参数;
在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一系统切换至所述第二系统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核心网网元将第一指示通过其它网元发送至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以使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触发双连接。
可选的,所述互操作过程为切换过程,所述第二系统的第二核心网网元在切换过程中确定是否在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为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包括:
在终端从所述第一系统切换至第二系统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核心网网元接收所述第一系统中的所述第一核心网网元发送的第一信息,将所述第一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以使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触发双连接。
可选的,所述互操作过程为切换过程,所述第二系统的第二核心网网元在切换过程中确定是否在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为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包括:
在终端从所述第一系统切换至第二系统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核心网网元接收所述第一系统中的所述第一核心网网元发送的第一信息;
所述第二核心网网元基于所述第一信息生成第一指示,并将所述第一指示发送至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以使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触发双连接。
可选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系统为5G系统,所述第二系统为演进分组系统EPS。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互操作的方法,第一系统的第一核心网网元或者第二系统的第二核心网网元能够根据终端上报的双连接参数确定是否将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终端建立双连接,使得在切换系统时,终端上的数据流可以分摊至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基站以及辅节点基站上进行传输,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第二系统中的一个基站负荷较大的问题。
上述第一系统中的第一核心网网元以及第二系统中的第二核心网网元相关描述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互操作的装置100的框图,所述装置100包括:
发送模块101,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在注册过程中,向第一系统中的第一核心网网元发送双连接参数,所述双连接参数用于表示所述终端具有与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互操作的装置,通过在注册过程中向第一系统的第一核心网网元发送双连接参数,使得在切换系统时,终端上的数据流可以分摊至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基站以及辅节点基站上进行传输,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第二系统中的一个基站负荷较大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双连接参数用于在互操作过程中触发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可选的,所述双连接参数与所述终端的签约信息中的第一参数共同用于决定在所述互操作过程中触发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可选的,所述签约信息中的第一参数用于指示终端用户是否被允许与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
可选的,所述双连接参数与所述签约信息的第一参数用于供所述第一系统或者所述第二系统确定,是否触发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可选的,所述双连接参数与所述签约信息的第一参数用于供所述第一系统生成第一指示并发送至所述第二系统,所述第一指示用于使所述第二系统确定是否触发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可选的,所述双连接参数与所述签约信息的第一参数用于供所述第二系统确定是否触发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可选的,发送模块101用于:向所述第一系统中的第一核心网网元发送非接入层NAS消息,所述NAS消息携带有所述双连接参数。
可选的,所述NAS消息为注册请求消息。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系统互操作的装置的框图,所述互操作过程为切换过程,所述装置100还包括:
接收模块102,接收模块102用于在从第一系统切换至第二系统的过程中,接收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发送的双连接信息;
处理模块103,处理模块103用于根据述双连接信息与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
可选的,所述双连接信息包括第一映射关系以及第二映射关系;
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一基站下的系统级承载与数据无线承载DRB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二基站下的所述系统级承载与所述DRB之间的对应关系。
综上所述,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互操作的装置,通过在注册过程中向第一系统的第一核心网网元发送双连接参数,使得在切换系统时,终端上的数据流可以分摊至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基站以及辅节点基站上进行传输,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第二系统中的一个基站负荷较大的问题。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系统互操作的装置200的框图,所述装置200包括:
接收模块201,所述接收模块用于在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互操作的过程中,接收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发送的双连接信息;
处理模块202,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双连接信息与所述第二系统中的所述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互操作的装置,通过在终端从第一系统切换至第二系统的过程中可以与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基站和辅节点基站建立双连接,使得在切换系统时,终端上的数据流可以分摊至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基站以及辅节点基站上进行传输,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第二系统中的一个基站负荷较大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双连接信息包括第一映射关系以及第二映射关系;
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一基站下的系统级承载与数据无线承载DRB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二基站下的所述系统级承载与所述DRB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选的,如图14所示,所述装置还包括:
发送模块203,所述发送模块203用于在注册过程中,向第一系统中的第一核心网网元发送双连接参数,所述双连接参数用于表示所述终端具有与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的能力。
可选的,所述双连接参数用于在互操作过程中触发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可选的,所述双连接参数与所述终端的签约信息中的第一参数共同用于决定在所述互操作过程中触发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可选的,所述签约信息中的第一参数用于指示终端用户是否被允许与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
可选的,所述双连接参数与所述签约信息的第一参数用于供所述第一系统或者所述第二系统确定,是否触发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可选的,所述双连接参数与所述签约信息的第一参数用于供所述第一系统生成第一指示并发送至所述第二系统,所述第一指示用于使所述第二系统确定是否触发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可选的,所述双连接参数与所述签约信息的第一参数用于供所述第二系统确定是否触发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可选的,所述发送模块203用于:向所述第一系统中的第一核心网网元发送非接入层NAS消息,所述NAS消息携带有所述双连接参数。
可选的,所述NAS消息为注册请求消息。
可选的,所述互操作过程为切换过程。
可选的,所述第一系统为5G系统,所述第二系统为演进分组系统EPS。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互操作的装置,通过在终端从第一系统切换至第二系统的过程中可以与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基站和辅节点基站建立双连接,使得在切换系统时,终端上的数据流可以分摊至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基站以及辅节点基站上进行传输,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第二系统中的一个基站负荷较大的问题。
图1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系统互操作的装置300的框图,所述装置应用于第一系统的第一核心网网元或者第二系统的第二核心网网元,所述装置300包括:
处理模块301,所述处理模块301用于确定是否将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其中,所述双连接参数用于表示所述终端具有与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互操作的方法,通过在终端从第一系统切换至第二系统的过程中可以与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基站和辅节点基站建立双连接,使得在切换系统时,终端上的数据流可以分摊至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基站以及辅节点基站上进行传输,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第二系统中的一个基站负荷较大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双连接参数与所述终端的签约信息中的第一参数共同用于决定是否将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301用于在切换过程中确定是否在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为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可选的,所述互操作过程为切换过程,所述方法应用于所述第一核心网网元,所述处理模块301用于:
在所述终端的注册过程中,接收终端发送的所述双连接参数;
在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一系统切换至所述第二系统的过程中,将第一指示通过其它网元发送至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以使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触发双连接。
可选的,所述互操作过程为切换过程,所述方法应用于所述第二核心网网元,所述处理模块301用于:
在终端从所述第一系统切换至第二系统的过程中,接收所述第一系统中的所述第一核心网网元发送的第一信息,将所述第一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以使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触发双连接。
可选的,所述互操作过程为切换过程,所述方法应用于所述第二核心网网元,所述处理模块301用于:
在终端从所述第一系统切换至第二系统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核心网网元接收所述第一系统中的所述第一核心网网元发送的第一信息;
所述第二核心网网元基于所述第一信息生成第一指示,并将所述第一指示发送至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以使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触发双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系统为5G系统,所述第二系统为演进分组系统EPS。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互操作的方法,通过在终端从第一系统切换至第二系统的过程中可以与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基站和辅节点基站建立双连接,使得在切换系统时,终端上的数据流可以分摊至第二系统中的主节点基站以及辅节点基站上进行传输,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第二系统中的一个基站负荷较大的问题。
请参考图16,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方框图,该终端包括:处理器161、接收器162、发射器163、存储器164和总线165。
处理器161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处理器161通过运行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信息处理。
接收器162和发射器163可以实现为一个通信组件,该通信组件可以是一块通信芯片,通信芯片中可以包括接收模块、发射模块和调制解调模块等,用于对信息进行调制和/或解调,并通过无线信号接收或发送该信息。
存储器164通过总线165与处理器161相连。
存储器164可用于存储至少一个指令,处理器161用于执行该至少一个指令,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
此外,存储器16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时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该终端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终端。
请参考图17,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侧设备的结构方框图,该网络侧设备包括:处理器171、接收器172、发射器173、存储器174和总线175。
处理器171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处理器171通过运行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信息处理。
接收器172和发射器173可以实现为一个通信组件,该通信组件可以是一块通信芯片,通信芯片中可以包括接收模块、发射模块和调制解调模块等,用于对信息进行调制和/或解调,并通过无线信号接收或发送该信息。
存储器174通过总线175与处理器171相连。
存储器174可用于存储至少一个指令,处理器171用于执行该至少一个指令,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
此外,存储器17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时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互操作的方法。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互操作的方法。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可编程逻辑电路和/或程序指令,当所述芯片运行时用于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互操作的方法。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1)
1.一种系统互操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从第一系统切换到第二系统的互操作的过程中,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发送的双连接信息;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双连接信息与所述第二系统中的所述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系统为第五代新空口(5G NR),以及所述第二系统为第四代演进分组系统(4GEPS)。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连接信息包括第一映射关系以及第二映射关系;
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一基站下的系统级承载与数据无线承载DRB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二基站下的所述系统级承载与所述DRB之间的对应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连接信息由所述第一基站添加在透明容器中直传给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一系统中的服务基站,以及所述双连接信息由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一系统中的服务基站转发至所述终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注册过程中,所述终端向第一系统中的第一核心网网元发送双连接参数,所述双连接参数用于表示所述终端具有与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的能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连接参数用于在互操作过程中触发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连接参数与所述终端的签约信息中的第一参数共同用于决定在所述互操作过程中触发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签约信息中的第一参数指示是否允许终端用户使用NR或是否允许使用双连接,
所述第一核心网网元根据双连接参数和/或签约信息生成第一指示,所述第一指示为NR作为第二无线接入技术(RAT)在EPS中的NR限制的指示,以及
所述第一核心网网元向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二核心网网元发送的重置请求中携带所述第一指示。
8.一种系统互操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系统的第一核心网网元或者第二系统的第二核心网网元根据终端上报的双连接参数,确定是否将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其中,所述双连接参数用于表示所述终端具有与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的能力,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系统为5G NR,以及所述第二系统为4GEPS。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连接参数与所述终端的签约信息中的第一参数共同用于决定是否将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系统的第一核心网网元或者所述第二系统的第二核心网网元在互操作过程中确定是否在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为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互操作过程为切换过程,所述第一系统的第一核心网网元在切换过程中确定是否在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为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包括:
在所述终端的注册过程中,所述第一核心网网元接收终端发送的所述双连接参数;
在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一系统切换至所述第二系统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核心网网元将第一指示通过其它网元发送至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以使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触发双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互操作过程为切换过程,所述第二系统的第二核心网网元在切换过程中确定是否在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为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包括:
在终端从所述第一系统切换至第二系统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核心网网元接收所述第一系统中的所述第一核心网网元发送的第一信息,将所述第一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以使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触发双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互操作过程为切换过程,所述第二系统的第二核心网网元在切换过程中确定是否在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为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包括:
在终端从所述第一系统切换至第二系统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核心网网元接收所述第一系统中的所述第一核心网网元发送的第一信息;
所述第二核心网网元基于所述第一信息生成第一指示,并将所述第一指示发送至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以使所述第二系统的基站触发双连接。
14.一种系统互操作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所述接收模块用于在从第一系统切换到第二系统的互操作的过程中,接收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发送的双连接信息;
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双连接信息与所述第二系统中的所述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系统为5G NR,以及所述第二系统为4GEPS。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连接信息包括第一映射关系以及第二映射关系;
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一基站下的系统级承载与数据无线承载DRB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二基站下的所述系统级承载与所述DRB之间的对应关系。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连接信息由所述第一基站添加在透明容器中直传给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一系统中的服务基站,以及所述双连接信息由所述终端在所述第一系统中的服务基站转发至所述终端。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发送模块,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在注册过程中,向第一系统中的第一核心网网元发送双连接参数,所述双连接参数用于表示所述终端具有与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的能力。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连接参数用于在互操作过程中触发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连接参数与所述终端的签约信息中的第一参数共同用于决定在所述互操作过程中触发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签约信息中的第一参数指示是否允许终端用户使用NR或是否允许使用双连接,
所述第一核心网网元根据双连接参数和/或签约信息生成第一指示,所述第一指示为NR作为第二无线接入技术(RAT)在EPS中的NR限制的指示,以及
所述第一核心网网元向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二核心网网元发送的重置请求中携带所述第一指示。
21.一种系统互操作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第一系统的第一核心网网元或者第二系统的第二核心网网元,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用于确定是否将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双连接;
其中,所述双连接参数用于表示所述终端具有与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的能力,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系统为5G NR,以及所述第二系统为4GEPS。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52947.5A CN113543258B (zh) | 2019-09-23 | 2019-09-23 | 系统互操作的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9/107382 WO2021056162A1 (zh) | 2019-09-23 | 2019-09-23 | 系统互操作的方法及装置 |
CN201980079301.9A CN113170370A (zh) | 2019-09-23 | 2019-09-23 | 系统互操作的方法及装置 |
CN202110852947.5A CN113543258B (zh) | 2019-09-23 | 2019-09-23 | 系统互操作的方法及装置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79301.9A Division CN113170370A (zh) | 2019-09-23 | 2019-09-23 | 系统互操作的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43258A true CN113543258A (zh) | 2021-10-22 |
CN113543258B CN113543258B (zh) | 2023-06-30 |
Family
ID=7516588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79301.9A Pending CN113170370A (zh) | 2019-09-23 | 2019-09-23 | 系统互操作的方法及装置 |
CN202110852947.5A Active CN113543258B (zh) | 2019-09-23 | 2019-09-23 | 系统互操作的方法及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79301.9A Pending CN113170370A (zh) | 2019-09-23 | 2019-09-23 | 系统互操作的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974177B2 (zh) |
EP (1) | EP3883298B1 (zh) |
JP (1) | JP7399965B2 (zh) |
CN (2) | CN113170370A (zh) |
WO (1) | WO202105616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256196A1 (ko) * | 2019-06-21 | 2020-12-2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Endc를 지원하는 전자기기 및 그 전자기기의 제어 방법 |
CN113170370A (zh) | 2019-09-23 | 2021-07-2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系统互操作的方法及装置 |
US20230363037A1 (en) * | 2022-05-09 | 2023-11-09 |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 Session continuity for a user equipment |
Citations (3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60419A (zh) * | 2008-09-22 | 2011-08-17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Rat间切换期间的承载计数对准 |
TW201132200A (en) * | 2010-02-11 | 2011-09-16 | Htc Corp | Method of handling radio resource reconfiguration |
CN102457924A (zh) * | 2010-10-21 | 2012-05-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多载波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
CN102685714A (zh) * | 2011-03-18 | 2012-09-1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支持双模双待终端同时通信的方法和系统 |
CN102932923A (zh) * | 2011-08-11 | 2013-02-1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3g网络和4g网络载波聚合方法及系统 |
WO2014176982A1 (zh) * | 2013-08-08 | 2014-11-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双连接处理方法、装置及核心网网元 |
CN104349505A (zh) * | 2013-08-08 | 2015-02-11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在双连接中建立无线承载的方法、网络节点及通信装置 |
CN105228263A (zh) * | 2014-06-30 | 2016-01-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Drb转换方法及装置 |
CN105917727A (zh) * | 2014-01-30 | 2016-08-31 | 夏普株式会社 | 用于双连接操作的系统和方法 |
US20160295473A1 (en) * | 2013-03-21 | 2016-10-06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switching data between plurality of communications system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CN107548095A (zh) * | 2016-06-24 | 2018-01-05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长期演进和5g紧耦合下的通信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07666693A (zh) * | 2016-07-29 | 2018-02-06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终端路径转移、控制终端状态转换的方法、终端及基站 |
CN108282836A (zh) * | 2017-01-06 | 2018-07-13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辅基站切换方法、装置及基站 |
CN108353039A (zh) * | 2015-11-05 | 2018-07-31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和支持该方法的装置 |
CN108391322A (zh) * | 2017-02-03 | 2018-08-10 |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处理新无线能力的装置及方法 |
CN108617020A (zh) * | 2016-12-30 | 2018-10-02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建立控制面连接的方法和系统 |
CN108696881A (zh) * | 2017-03-16 | 2018-10-23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一种连接管理方法、第一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及系统 |
CN108810962A (zh) * | 2017-04-28 | 2018-11-13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双连接测量配置方法、通信系统、基站及可读存储介质 |
CN108924941A (zh) * | 2017-03-24 | 2018-11-3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信息传输方法和基站 |
CN109041143A (zh) * | 2017-08-31 | 2018-12-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9068390A (zh) * | 2018-09-19 | 2018-12-21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双连接建立方法及网络设备 |
CN109151921A (zh) * | 2017-06-16 | 2019-01-04 | 北京展讯高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小区测量配置方法及装置 |
CN109246834A (zh) * | 2017-05-04 | 2019-01-18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EN双连接的建立方法、eNB及gNB |
CN110100476A (zh) * | 2017-11-29 | 2019-08-0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用于信号传输的方法及设备、网络设备 |
CN110099417A (zh) * | 2018-01-30 | 2019-08-06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切换方法、信息交互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0115098A (zh) * | 2017-11-30 | 2019-08-0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用于系统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CN110121916A (zh) * | 2017-03-22 | 2019-08-1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
CN110140421A (zh) * | 2017-01-06 | 2019-08-1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管理用于支持lte/nr交互工作的接口的方法和装置 |
CN110267301A (zh) * | 2019-05-31 | 2019-09-20 | 长安大学 | 一种双连接系统中终端能力获取方法 |
US20210385706A1 (en) * | 2019-09-23 | 2021-12-09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ystem interworking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166112A1 (zh) | 2013-04-12 | 2014-10-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跨系统互操作的方法及设备 |
CN108617025B (zh) | 2016-12-30 | 2021-02-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双连接方法及接入网设备 |
EP4391715A3 (en) * | 2017-01-09 | 2024-08-07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interworking betwee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JP2020516142A (ja) * | 2017-03-24 | 2020-05-28 |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 第1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rnn)、第2rnnおよび第1rnnと第2rnnとの間の通信インタフェースを確立するためのそれらのrnnにおける方法 |
MX2019015239A (es) * | 2017-06-16 | 2020-02-13 | Ntt Docomo Inc | Dispositivo de usuario, sistema de radiocomunicacion y metodo de radiocomunicacion. |
CN109429217B (zh) * | 2017-06-23 | 2021-11-19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一种信息交互方法、第一基站、第二基站和移动通信终端 |
CN110999520B (zh) | 2017-08-09 | 2023-10-31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无线接入网节点、核心网节点和无线终端及其方法 |
CN109391932A (zh) | 2017-08-14 | 2019-02-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异系统互操作的方法及装置 |
JP7043252B2 (ja) | 2017-12-28 | 2022-03-2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端末装置、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
CN110022587B (zh) * | 2018-01-10 | 2021-01-08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承载管理方法及承载管理装置 |
WO2019153300A1 (en) * | 2018-02-11 | 2019-08-15 |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 Method and devices for communicating with a core network |
CN114501687A (zh) * | 2018-09-25 | 2022-05-13 |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防止触发rat间改变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
-
2019
- 2019-09-23 CN CN201980079301.9A patent/CN113170370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9-23 EP EP19947402.4A patent/EP3883298B1/en active Active
- 2019-09-23 WO PCT/CN2019/107382 patent/WO2021056162A1/zh unknown
- 2019-09-23 CN CN202110852947.5A patent/CN113543258B/zh active Active
- 2019-09-23 JP JP2021536710A patent/JP7399965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6-18 US US17/351,543 patent/US1197417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60419A (zh) * | 2008-09-22 | 2011-08-17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Rat间切换期间的承载计数对准 |
TW201132200A (en) * | 2010-02-11 | 2011-09-16 | Htc Corp | Method of handling radio resource reconfiguration |
CN102457924A (zh) * | 2010-10-21 | 2012-05-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多载波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
CN102685714A (zh) * | 2011-03-18 | 2012-09-1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支持双模双待终端同时通信的方法和系统 |
CN102932923A (zh) * | 2011-08-11 | 2013-02-1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3g网络和4g网络载波聚合方法及系统 |
US20160295473A1 (en) * | 2013-03-21 | 2016-10-06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switching data between plurality of communications system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WO2014176982A1 (zh) * | 2013-08-08 | 2014-11-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双连接处理方法、装置及核心网网元 |
CN104349505A (zh) * | 2013-08-08 | 2015-02-11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在双连接中建立无线承载的方法、网络节点及通信装置 |
CN105917727A (zh) * | 2014-01-30 | 2016-08-31 | 夏普株式会社 | 用于双连接操作的系统和方法 |
CN105228263A (zh) * | 2014-06-30 | 2016-01-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Drb转换方法及装置 |
CN108353039A (zh) * | 2015-11-05 | 2018-07-31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和支持该方法的装置 |
CN107548095A (zh) * | 2016-06-24 | 2018-01-05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长期演进和5g紧耦合下的通信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07666693A (zh) * | 2016-07-29 | 2018-02-06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终端路径转移、控制终端状态转换的方法、终端及基站 |
CN108617020A (zh) * | 2016-12-30 | 2018-10-02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建立控制面连接的方法和系统 |
CN110140421A (zh) * | 2017-01-06 | 2019-08-1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管理用于支持lte/nr交互工作的接口的方法和装置 |
CN108282836A (zh) * | 2017-01-06 | 2018-07-13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辅基站切换方法、装置及基站 |
CN108391322A (zh) * | 2017-02-03 | 2018-08-10 |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处理新无线能力的装置及方法 |
CN108696881A (zh) * | 2017-03-16 | 2018-10-23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一种连接管理方法、第一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及系统 |
CN110121916A (zh) * | 2017-03-22 | 2019-08-1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
CN108924941A (zh) * | 2017-03-24 | 2018-11-3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信息传输方法和基站 |
CN108810962A (zh) * | 2017-04-28 | 2018-11-13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双连接测量配置方法、通信系统、基站及可读存储介质 |
CN109246834A (zh) * | 2017-05-04 | 2019-01-18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EN双连接的建立方法、eNB及gNB |
CN109151921A (zh) * | 2017-06-16 | 2019-01-04 | 北京展讯高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小区测量配置方法及装置 |
CN109041143A (zh) * | 2017-08-31 | 2018-12-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10100476A (zh) * | 2017-11-29 | 2019-08-0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用于信号传输的方法及设备、网络设备 |
CN110115098A (zh) * | 2017-11-30 | 2019-08-0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用于系统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CN110099417A (zh) * | 2018-01-30 | 2019-08-06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切换方法、信息交互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09068390A (zh) * | 2018-09-19 | 2018-12-21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双连接建立方法及网络设备 |
CN110267301A (zh) * | 2019-05-31 | 2019-09-20 | 长安大学 | 一种双连接系统中终端能力获取方法 |
US20210385706A1 (en) * | 2019-09-23 | 2021-12-09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ystem interworking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R2-1910049 - Support of NR to E-UTRA handover with dual connectivity\""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170370A (zh) | 2021-07-23 |
JP7399965B2 (ja) | 2023-12-18 |
EP3883298A4 (en) | 2022-06-08 |
EP3883298B1 (en) | 2023-11-29 |
CN113543258B (zh) | 2023-06-30 |
US11974177B2 (en) | 2024-04-30 |
US20210385706A1 (en) | 2021-12-09 |
JP2023501019A (ja) | 2023-01-18 |
EP3883298A1 (en) | 2021-09-22 |
WO2021056162A1 (zh) | 2021-04-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848744B2 (en) | Non-access stratum connection handling for wireless devices | |
CN110167082B (zh) | 网络的切换方法、装置及系统,切换确定方法及装置 | |
CN108811016B (zh) | 一种支持切换的方法 | |
WO2019137471A1 (zh) | 通信方法、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 | |
KR102163634B1 (ko) | 서비스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 |
CN114390618B (zh) | 一种支持切换的方法 | |
CN111543084B (zh) | 执行移动通信设备在不同接入网络之间的切换的方法和系统 | |
US10117279B2 (en) | Method for maintenance of maximum number of bearers when maximum number of bearers reached | |
CN110719613B (zh) | 一种建立语音业务的方法及装置 | |
US11974177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ystem interworking | |
CN118678398A (zh) | 一种网元选择方法及装置 | |
KR20160042027A (ko) | 작은 셀 아키텍처에서 로컬 브레이크아웃을 지원하기 위한 방법, 시스템 및 장치 | |
CN110740023B (zh) | 控制信令的发送方法及装置、服务基站、存储介质 | |
CN110140416B (zh) | 用户设备上下文管理方法、装置和设备 | |
KR20220166294A (ko) | 슬라이스 정보 업데이트를 위한 방법 | |
US20220248313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selection of session and service continuity mode | |
KR101432510B1 (ko) | 이종 이동통신 혼용 호 처리 장치 및 방법 | |
CN114731714A (zh) | 一种会话建立的方法及装置 | |
US12143198B2 (en) | Selecting a non-access stratum period based on a non-terrestrial access network type | |
CN111372267B (zh) | 一种参数确定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16546571A (zh) | N5cw设备切换核心网的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 |
KR20210017998A (ko)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음성 서비스 품질을 높이는 방법 및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