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2714985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14985B
CN112714985B CN201980060846.5A CN201980060846A CN112714985B CN 112714985 B CN112714985 B CN 112714985B CN 201980060846 A CN201980060846 A CN 201980060846A CN 112714985 B CN112714985 B CN 1127149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dielectric body
multifunctional
connector
split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084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14985A (zh
CN112714985B9 (zh
Inventor
狩田将大
今井康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7149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14985A/zh
Publication of CN1127149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14985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14985B9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14985B9/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2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shielded cable
    • H01R13/6593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shielded cable the shield being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使得能够防止外导体压接时的姿势倾斜,并容易识别连接器的朝向。连接器(A)具备介电体(13)和多功能部(23),外导体(36)通过将第1分割壳(37)和第2分割壳合体(44)合体而构成,在第1分割壳(37)的后端部形成有第1压接部(43),第1压接部(43)压接于构成屏蔽电线(60)的屏蔽构件(63)的外周,多功能部(23)在外导体(36)的外表面露出,且在介电体(13)的外表面中比第1压接部(43)靠前方形成为突起状,在第1分割壳(37)形成有第1卡止部(42),第1卡止部(42)以能与多功能部(23)卡止的方式配置,第1卡止部(42)相对于多功能部(23)的卡止方向是与第1压接部(43)相对于屏蔽构件(63)的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具备多个内导体、介电体以及外导体的连接器。多个内导体与构成屏蔽电线的多条电线的前端部单个地连接。介电体收纳多个内导体。外导体将内导体及介电体包围。外导体构成为具备将介电体的前端侧区域包围的筒状构件、和配置于筒状构件后方的呈半分割状的一对分割壳。在各分割壳的后端部形成的一对压接部与构成屏蔽电线的屏蔽层的外周压接。
在压接工序中,一对压接部被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按压。一对压接部配置于一对分割壳的后端部,因此一对分割壳以使其前端部相互分离的方式使姿势将要倾斜。但是,因为分割壳的前端部与筒状构件卡止,所以一对分割壳不可能使姿势倾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252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将连接器插入到壳体时,目视连接器的前端部以确认上下左右的朝向,需要避免连接器以不正当的朝向插入到壳体。但是,因为上述连接器的前端部呈上下对称且左右对称的方筒状,所以难以目视连接器的前端部以确认上下左右的朝向。
作为其对策,考虑到仅用呈不对称形状的一对分割壳构成外导体。但是,即使将不对称的分割壳合体,也因为连接器的前端部与介电体的外形一致地成形为方筒状,所以通过目视来识别朝向并不容易。
本发明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使得能够防止外导体压接时的姿势倾斜并容易识别连接器的朝向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公开的连接器,
具备多个内导体、介电体、外导体以及多功能部,
所述多个内导体与构成屏蔽电线的多根芯线的前端部单个地连接,
所述介电体收纳所述多个内导体,
所述外导体通过将第1分割壳和第2分割壳合体而构成,
所述外导体将所述内导体及所述介电体包围,
在所述第1分割壳的后端部形成有第1压接部,所述第1压接部压接于构成所述屏蔽电线的屏蔽构件的外周,
所述多功能部在所述外导体的外表面露出,且在所述介电体的外表面中比所述第1压接部靠前方的位置形成为突起状,
在所述第1分割壳形成有第1卡止部,所述第1卡止部以能与所述多功能部卡止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1卡止部相对于所述多功能部的卡止方向是与所述第1压接部相对于所述屏蔽构件的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防止外导体压接时的姿势倾斜,并容易识别连接器的朝向。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屏蔽端子的立体图。
图2是屏蔽端子的主视图。
图3是屏蔽端子的俯视图。
图4是屏蔽端子的侧视图。
图5是屏蔽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在介电体收纳有内导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在介电体组装有第2分割壳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收纳构件的俯视图。
图9是收纳构件的侧视图。
图10是第1分割壳的上下翻转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连接器,
(1)具备多个内导体、介电体、外导体以及多功能部,所述多个内导体与构成屏蔽电线的多根芯线的前端部单个地连接,所述介电体收纳所述多个内导体,所述外导体通过将第1分割壳和第2分割壳合体而构成,所述外导体将所述内导体及所述介电体包围,在所述第1分割壳的后端部形成有第1压接部,所述第1压接部压接于构成所述屏蔽电线的屏蔽构件的外周,所述多功能部在所述外导体的外表面露出,且在所述介电体的外表面中比所述第1压接部靠前方的位置形成为突起状,在所述第1分割壳形成有第1卡止部,所述第1卡止部以能与所述多功能部卡止的方式配置,所述第1卡止部相对于所述多功能部的卡止方向是与所述第1压接部相对于所述屏蔽构件的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
根据本公开的结构,因为多功能部呈突起状在外导体的外表面露出,所以通过目视多功能部的位置,能够确认连接器的朝向。在将第1压接部压接于屏蔽构件时,第1分割壳的第1卡止部相对于多功能部向与压接方向相反的朝向卡止,所以能够防止压接时的第1分割壳的姿势倾斜。
(2)优选所述多功能部配置于所述介电体的前端部。根据该结构,多功能部在连接器的前端部露出于外导体的外表面,所以与多功能部在比连接器的前端靠后方露出相比,容易目视确认。另外,通过多功能部配置于介电体的前端部,从而可确保第1压接部和多功能部的前后方向的距离较长,所以防止第1分割壳的姿势倾斜的功能优良。
(3)优选所述多功能部仅形成于所述介电体的前壁部的四角中的两个角。根据该结构,通过两个多功能部,能够从多个方向目视确认连接器的朝向。
(4)优选的是,所述介电体具备收纳构件和盖,所述收纳构件具有收纳所述内导体的收纳室,所述盖将所述收纳室和所述内导体覆盖,在所述外导体与所述内导体之间形成有使所述盖露出的开口部。根据该结构,即使盖被外导体覆盖,但通过开口部目视盖的朝向、位置,从而能够确认盖相对于收纳构件的组装状态。
(5)优选所述开口部以使所述盖在所述芯线的轴线方向露出的方式设置。根据该结构,通过在芯线的轴线方向目视连接器,从而能够容易确认盖的组装状态。
(6)优选的是,在所述第2分割壳形成有第2压接部,所述第2压接部压接于所述屏蔽构件的外周,在所述盖形成有在比所述第2压接部靠前方的位置配置的移位限制部,在所述第2分割壳形成有第2卡止部,所述第2卡止部以能与所述移位限制部卡止的方式配置,所述第2卡止部相对于所述移位限制部的卡止方向是与所述第2压接部相对于所述屏蔽构件的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根据该结构,在将第2压接部压接于屏蔽构件时,第2分割壳的第2卡止部相对于移位限制部在与压接方向相反的朝向卡止,所以能够防止压接时的第2分割壳的姿势倾斜。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10说明将本公开具体化的实施例1。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在本实施例1中,关于前后方向,将图1、5~7、10中的倾斜左方定义为前方。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2、4~7、10中所示的朝向原样地定义为上方、下方。
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A与屏蔽电线60的前端部连接。如图6、7所示,屏蔽电线60由四根芯线61、圆筒形的外皮62以及筒状的屏蔽构件63构成,各芯线61由包覆电线构成。外皮62将四根芯线61一并包围。屏蔽构件63插通于外皮62内且将四根芯线61一并包围。作为屏蔽构件63可使用编织线等。
如图5所示,连接器A通过将四个内导体10、一个介电体13以及一个外导体36组装而构成。内导体10在整体上为在前后方向细长的形状。内导体10是由用于使对方侧内导体的突片(省略图示)插入并与其接触的方筒部11、和从方筒部11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圆筒部12构成的单一部件。芯线61的前端部通过压接而能导通地固装于圆筒部12。被压接的芯线61从内导体10向后方延伸。在本实施例1中,将该芯线61的延伸方向定义为芯线61的轴线方向。
如图6、7所示,介电体13通过将由绝缘材料构成的收纳构件14、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第1盖26(权利要求记载的盖)、以及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第2盖29(权利要求记载的盖)组装而构成。第1盖26和第2盖29为相同形状,但是第1盖26和第2盖29的颜色不同。
如图5、8、9所示,收纳构件14是左右对称且上下不对称的形状。收纳构件14是由前壁部15、底座部16、上下一对隔壁部17以及左右一对侧壁部18构成的单一部件。前壁部15形成与芯线61的轴线垂直的板状。底座部16为从前壁部15的后表面向后方呈大致水平板状突出的形态。如图1、2、6所示,在前壁部15以贯穿形态形成有在上下左右排列的四个突片插入孔19。如图5~7、9所示,在侧壁部18的外表面的上端部形成有第1锁定突起20。在侧壁部18的外表面的下端部形成有第2锁定突起21。
上下一对隔壁部17在前后方向(与芯线61的轴线平行)延伸,从底座部16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向上方和下方突出。左右一对侧壁部18为从前壁部15的左右两侧缘向后方延伸、且从底座部16的左右两侧缘向上下两方向延伸的形态。在收纳构件14形成有由底座部16、隔壁部17以及侧壁部18在上下左右分区的四个收纳室22。上层侧的两个收纳室22向收纳构件14的上方及后方开放,下层侧的两个收纳室22向收纳构件14的下方及后方开放。在各收纳室22分别收纳有内导体10整体和与该内导体10连接的芯线61的前端部。
如图1、3~9所示,在收纳构件14的前壁部15形成有左右一对多功能部23。一对多功能部23仅形成于前壁部15的四角中的上侧的两个角部。换句话讲,一对多功能部23配置于前壁部15的后表面上端部中的左右两端部。一对多功能部23为从前壁部15的上侧的两个角部向后方突出的形态,构成收纳构件14(介电体13)的上下不对称的部位。多功能部23的俯视形状、后视形状以及侧视形状均为方形。
如图1、4、6、7所示,在前壁部15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凹部25。一对凹部25为使前壁部15的左右两外侧面凹陷的形态。上下方向上的一对凹部25的形成区域为比多功能部23靠下方、且比前壁部15的下端部靠上方的范围。通过形成凹部25,从而在前壁部15的左右两个侧面部的下端部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突起部24。一对突起部24仅形成于前壁部15的四角中的下侧的两个角部。一对突起部24为从前壁部15的外侧面的下端部向外侧方突出的形态。一对突起部24的外观形状为与一定的多功能部23不同的形状。因此,一对突起部24与一对多功能部23一起构成收纳构件14(介电体13)的上下不对称的部位。
第1盖26由绝缘材料构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如图5~7所示,第1盖26是具备大致水平的第1覆盖部27和从第1覆盖部27的左右两侧缘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第1弹性锁定片28的单一部件。第1盖26相对于收纳构件14的上表面以从上方覆盖的方式组装。所组装的第1盖26通过使一对第1弹性锁定片28与第1锁定突起20卡止,从而相对于收纳构件14锁定为组装状态。第1弹性锁定片28以与多功能部23的后方邻接的方式配置。
在将第1盖26组装于收纳构件14的状态下,第1覆盖部27将上层侧的两个收纳室22遮盖。第1覆盖部27的前端部嵌合到左右一对多功能部23之间。在第1覆盖部27的下表面形成有呈左右方向的肋状突出的第1防脱部(省略图示)。在将第1盖26组装于收纳构件14的状态下,第1防脱部相对于在上层侧的收纳室22中收纳的两个内导体10的方筒部11的后端部从后方卡止。通过该卡止作用,上层侧的两个内导体10由第1盖26保持为防脱状态。
第2盖29由绝缘材料构成,为左右对称且相对于第1盖26上下对称的形状。如图5所示,第2盖29是具备大致水平的第2覆盖部30、左右一对第2弹性锁定片31、左右一对支承壁部32以及左右一对限制突起33(权利要求记载的移位限制部)的单一部件。左右一对第2弹性锁定片31为从第2覆盖部30的左右两侧缘向上方延伸的形态。左右一对支承壁部32为从第2覆盖部30的左右两侧缘向上方突出的形态。左右一对限制突起33形成于左右两支承壁部32的外表面。第2盖29相对于收纳构件14的上表面以从上方覆盖的方式组装。所组装的第2盖29通过使一对第2弹性锁定片31与第2锁定突起21卡止,从而相对于收纳构件14锁定为组装状态。
第2弹性锁定片31以与突起部24的前方隔开间隔相邻的方式配置。第2弹性锁定片31的后缘部为在上下方向(与芯线61的轴线垂直、且与后述的第1压接部43及第2压接部50的压接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形态,作为限制缘部34发挥作用。
在将第2盖29组装于收纳构件14的状态下,第2覆盖部30将下层侧的两个收纳室22遮盖。第2覆盖部30的前端部嵌合到左右一对突起部24之间。如图5所示,在第2覆盖部30的上表面形成有呈左右方向的肋状突出的第2防脱部35。在将第2盖29组装于收纳构件14的状态下,第2防脱部35相对于在下层侧的收纳室22收纳的两个内导体10的方筒部11的后端部从后方卡止。通过该卡止作用,下层侧的两个内导体10由第2盖29保持为防脱状态。
如图1、2、4、5所示,外导体36是通过将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第1分割壳37和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第2分割壳44上下合体而在整体上成形为方筒状的。第1分割壳37和第2分割壳44的合体方向是与芯线61的轴线正交的方向。
如图5所示,第1分割壳37形成具有向下表面侧开放的空间的半分割形状。如图1、4、5、10所示,第1分割壳37的前端侧区域成为第1壳部38。第1分割壳37的后端部成为从第1壳部38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大致圆弧形的第1压接部43。第1壳部38由大致水平的第1基板部39和左右一对第1侧板部40构成。左右一对第1侧板部40为从第1基板部39的左右两侧缘向下方大致垂直延伸的形态。第1压接部43从第1基板部39的后端缘向后方延伸。
如图1、3~5、10所示,在第1壳部38的前端部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切口部41。一对切口部41为将第1基板部39的前端缘中的左右两端部和左右两第1侧板部40的前端缘中的上端部以连通状态切口的形态。切口部41的俯视形状与多功能部23的后视形状同样为大致方形。切口部41的侧视形状也与多功能部23的侧视形状同样为大致方形。切口部41的下侧的缘部作为面向上方的卡止台阶部42(权利要求记载的第1卡止部)发挥作用。
如图4、5、7所示,第2分割壳44形成具有向上表面侧开放的空间的半分割形状。第2分割壳44的前端侧区域成为第2壳部45。第2分割壳44的后端部成为从第2壳部45的后端向后方细长地延伸的第2压接部50。第2壳部45由大致水平的第2基板部46和从第2基板部46的左右两侧缘向上方大致垂直延伸的左右一对第2侧板部47构成。第2压接部50从第2基板部46的后端缘向后方延伸。
一对第2侧板部47的前端位于比第2基板部46的前端靠后方。一对第2侧板部47的前端缘部为在上下方向(与第2盖29的限制缘部34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形态,作为卡止缘部48发挥作用。在一对第2侧板部47分别形成有卡止孔49(权利要求记载的第2卡止部)。
接着,说明连接器A的组装步骤。在四根芯线61的顶端部分别将内导体10单独地固装,将四个内导体10整体和四根芯线61的前端部分别收纳于收纳室22。接着,如图6所示,在收纳构件14组装第1盖26和第2盖29。通过该组装而构成介电体13,并且保持为在介电体13内收纳有四个内导体10的状态。介电体13和四个内导体10构成端子模块51。
然后,如图7所示,在端子模块51组装第2分割壳44。在组装时,从端子模块51的上方使第2分割壳44接近,使一对第2侧板部47一边弹性地扩开一边与一对支承壁部32的外表面重叠,将卡止孔49与限制突起33嵌合而设为卡止状态。通过该卡止作用,第2分割壳44相对于介电体13(第2盖29)保持为组装状态。第2基板部46的上表面与第2覆盖部30的下表面重合。卡止缘部48相对于限制缘部34从后方以线接触状态抵接、或者从后方以空开一点间隙对置的状态邻接。
在组装第2分割壳44后,如图1、3、4所示,将第1分割壳37组装到介电体13。当组装时,使第1分割壳37从上方接近介电体13,使第1基板部39与第1覆盖部27的上表面重合。与此同时,使第1侧板部40的前端部钻入到多功能部23的下方,使第1基板部39的前端部嵌入到左右两多功能部23之间。由此,一对多功能部23嵌合到一对切口部41内,成为在第1分割壳37(外导体36)的外表面(上表面和侧面)露出的状态。一对第1侧板部40与一对第2侧板部47的外表面重合。
第1压接部43在前后方向(芯线61的轴线方向)上位于与第2压接部50对应的位置。在将第1分割壳37和第2分割壳44组装到介电体13后,将第1压接部43和第2压接部50压接于屏蔽电线60的屏蔽构件63的外周。在压接工序中,如图4所示,对第1压接部43赋予向下的按压力F1,与此同时对第2压接部50赋予向上的按压力F2。
压接时的按压力F1、F2的朝向是与芯线61的轴线正交的朝向。详细地,针对第1压接部43的按压力F1的朝向是与第1分割壳37相对于介电体13的组装方向大致平行的朝向。因为第1压接部43配置于第1分割壳37的后端部,所以当对第1压接部43赋予向下的按压力F1时,第1分割壳37以使其前端部向上方移位的方式使姿势将要倾斜。此时的第1分割壳37的前端部的移位方向与针对第1压接部43的按压力F1的赋予方向上下相反,是第1分割壳37远离介电体13的方向。但是,在第1分割壳37的前端部形成的卡止台阶部42相对于介电体13的多功能部23从下方抵接,所以第1分割壳37的姿势倾斜被限制。
另外,针对第2压接部50的按压力F2的朝向是与第2分割壳44相对于介电体13的组装方向大致平行的朝向。因为第2压接部50配置于第2分割壳44的后端部,所以当对第2压接部50赋予向上的按压力F2时,第2分割壳44以使其前端部向下方移位的方式使姿势将要倾斜。此时的第2分割壳44的前端部的移位方向与针对第2压接部50的按压力F2的赋予方向上下相反,是第2分割壳44远离介电体13的方向。
但是,因为在第2分割壳44中比第2压接部50靠前方形成的卡止孔49与限制突起33嵌合,所以第2分割壳44的姿势倾斜被限制。另外,当第2分割壳44使姿势开始倾斜时,第2分割壳44的卡止缘部48以在侧视时前倾的方式移位,从而与介电体13的限制缘部34干涉。因此,利用该干涉也可限制第2分割壳44的姿势倾斜。
在端子模块51组装第1分割壳37和第2分割壳44,当将第1压接部43和第2压接部50压接于屏蔽构件63时,第1分割壳37和第2分割壳44合体而构成外导体36,并且连接器A的组装完成。在所组装的连接器A的前端部,介电体13的多功能部23在外导体36的上表面和侧面上端部露出。突起部24在外导体36的下表面和侧面下端部露出。
突起部24在外导体36的外表面中的露出面积与多功能部23在外导体36的外表面中的露出面积相比小,所以突起部24难以目视。与此相对,露出面积大的多功能部23在外导体36的外表面中容易目视。由此,通过以多功能部23为指标,利用目视能够容易确认连接器A的上下左右的朝向。因此,当将连接器A插入到壳体(省略图示)时,能够避免以上下左右的朝向不当的状态插入。
另外,如图1、2所示,在连接器A的前端面(正面),在第1分割壳37(外导体36)的第1侧板部40与介电体13(收纳构件14)的侧面的凹部25之间形成有开口部52。能够从连接器A的前方通过开口部52目视由外导体36包围的第1弹性锁定片28的下端部和第2弹性锁定片31的上端部。因为第1盖26和第2盖29的颜色不同,所以通过在利用多功能部23的位置确认连接器A的上下朝向后从开口部52窥视外导体36的内部,能够确认第1盖26和第2盖29是否适当组装到收纳构件14。
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A具备多个内导体10、介电体13以及外导体36。多个内导体10与构成屏蔽电线60的多根芯线61的前端部单个地连接。介电体13收纳有多个内导体10。因为在介电体13的外周面部形成有形状不同的多功能部23和突起部24,所以介电体13的外表面形状关于与芯线61的前后方向平行的轴线(省略图示)不对称。外导体36通过将呈半分割状的第1分割壳37和呈半分割状的第2分割壳44合体为筒状而构成,将内导体10及介电体13包围。
在第1分割壳37的后端部形成有第1压接部43,第1压接部43压接于构成屏蔽电线60的屏蔽构件63的外周。在构成介电体13的外表面的不对称形状的部位(介电体13的前端部)形成有多功能部23。多功能部23在外导体36的外表面露出,且在介电体13的外表面中比第1压接部43靠前方形成为突起状。在第1分割壳37形成有卡止台阶部42,卡止台阶部42以能与多功能部23卡止的方式配置。卡止台阶部42相对于多功能部23的卡止方向是与第1压接部43相对于屏蔽构件63的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因此,当在第1压接部43作用压接方向(向下)的按压力F1时,第1分割壳37的卡止台阶部42向与按压力F1相反的方向(向上)卡止于多功能部23。
构成介电体13的不对称部位的多功能部23呈突起状,在外导体36的外表面露出。因此,通过目视多功能部23的位置,能够确认连接器A的上下朝向。当在第1压接部43作用压接方向的按压力F1而使第1压接部压接于屏蔽构件时,第1分割壳37的卡止台阶部42向与按压力F1(第1压接部43相对于屏蔽构件63的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卡止于多功能部23,所以能够防止压接时的第1分割壳37的姿势倾斜、不当变形。
另外,多功能部23配置于介电体13的前端部。在将连接器A插入到壳体(省略图示)时,从侧方或者上方目视连接器A的前端部以确认连接器A的朝向。因为多功能部23在介电体13的前端部露出于外导体36的外表面,所以与多功能部23在比连接器A的前端靠后方露出相比,容易目视确认。另外,因为多功能部23仅形成于介电体13的前壁部15的四角中的两个角,所以利用两个多功能部23能够从多个方向目视确认连接器A的朝向。另外,通过多功能部23配置于介电体13的前端部,从而可确保第1压接部43和多功能部23的前后方向的距离较长,所以防止第1分割壳37的姿势倾斜的功能优良。
另外,介电体13具备收纳构件14和第1盖26。收纳构件14具有收纳内导体10的收纳室22。第1盖26以将收纳室22和内导体10覆盖的方式组装于收纳构件14。多功能部23为从收纳构件14的外表面(前壁部15的外侧面)局部地向侧方突出的形态。通过该多功能部23的形态,在收纳构件14的外表面(前壁部15的外侧面)与外导体36(第1侧板部4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能目视第1盖26和第2盖29的开口部52。
换句话讲,开口部52形成于外导体36与内导体10之间。开口部52在介电体13的正面(前表面)以使第1盖26和第2盖29在与芯线61的轴线方向平行的方向(前方)露出的方式设置。也就是说,开口部52使第1盖26和第2盖29向外导体36的外部露出。根据该结构,即使第1盖26和第2盖29的外周面被外导体36覆盖,也能够从在介电体13的前表面开口的开口部52目视第1盖26和第2盖29的朝向、位置。由此,能够从连接器A的正面侧(前方)容易确认第1盖26和第2盖29相对于收纳构件14的组装状态。
另外,在第2分割壳44形成有压接于屏蔽构件63的外周的第2压接部50。在第2盖29形成有配置于比第2压接部50靠前方的限制突起33和限制缘部34。在第2分割壳44形成有:卡止缘部48,以能与限制突起33卡止的方式配置;和卡止孔49,以能与限制缘部34卡止的方式配置。卡止孔49相对于限制突起33的卡止方向为与第2压接部50相对于屏蔽构件63的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当在第2压接部50作用压接方向的按压力F2而使第2压接部50压接于屏蔽构件63时,第2分割壳44的卡止孔49与限制突起33在与按压力F2(第2压接部50相对于屏蔽构件63的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卡止。由此,能够防止压接时的第2分割壳44的姿势倾斜。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本发明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权利要求书内的所有变更,意图也包括如下述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例1中,多功能部形成于介电体的前端部,但是多功能部也可以形成于比介电体的前端部靠后方的位置(例如介电体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
在上述实施例1中,在收纳构件(内导体)与外导体之间形成有能目视第1盖和第2盖的开口部,但是也可以不形成这样的开口部。
在上述实施例1中,能目视第1盖和第2盖的开口部在连接器的正面(前表面)开口,但是能目视第1盖和第2盖的开口部也可以在连接器的侧面(上下左右的任一面)开口。
在上述实施例1中,在介电体收纳四个内导体,但是收纳于一个介电体的内导体的数量既可以为三个以下,也可以为五个以上。
在上述实施例1中,介电体通过使多个部件(收纳构件、第1盖以及第2盖)合体而构成,但是介电体也可以仅由一个部件构成。
在上述实施例1中,一对盖(第1盖和第2盖)为相同形状,但是一对盖(第1盖和第2盖)也可以为相互不同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例1中,介电体具备一对盖(第1盖和第2盖),但是构成介电体的盖既可以仅为一个,也可以为三个以上。
附图标记说明
10:内导体
11:方筒部
12:圆筒部
13:介电体
14:收纳构件
15:前壁部
16:底座部
17:隔壁部
18:侧壁部
19:突片插入孔
20:第1锁定突起
21:第2锁定突起
22:收纳室
23:多功能部
24:突起部
25:凹部
26:第1盖(盖)
27:第1覆盖部
28:第1弹性锁定片
29:第2盖(盖)
30:第2覆盖部
31:第2弹性锁定片
32:支承壁部
33:限制突起(移位限制部)
34:限制缘部
35:第2防脱部
36:外导体
37:第1分割壳
38:第1壳部
39:第1基板部
40:第1侧板部
41:切口部
42:卡止台阶部(第1卡止部)
43:第1压接部
44:第2分割壳
45:第2壳部
46:第2基板部
47:第2侧板部
48:卡止缘部
49:卡止孔(第2卡止部)
50:第2压接部
51:端子模块
52:开口部
60:屏蔽电线
61:芯线
62:外皮
63:屏蔽构件
A:连接器
F1:按压力
F2:按压力

Claims (6)

1.一种连接器,具备多个内导体、介电体、外导体以及多功能部,
所述多个内导体与构成屏蔽电线的多根芯线的前端部单个地连接,
所述介电体收纳所述多个内导体,
所述外导体通过将第1分割壳和第2分割壳合体而构成,
所述外导体将所述内导体及所述介电体包围,
在所述第1分割壳的后端部形成有第1压接部,所述第1压接部压接于构成所述屏蔽电线的屏蔽构件的外周,
所述多功能部在所述外导体的外表面露出,且在所述介电体的外表面中比所述第1压接部靠前方的位置形成为突起状,
在所述第1分割壳形成有第1卡止部,所述第1卡止部以能与所述多功能部卡止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1卡止部相对于所述多功能部的卡止方向是与所述第1压接部相对于所述屏蔽构件的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
所述第1分割壳具有基板部和从所述基板部的左右两端缘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板部,
在所述第1分割壳形成有一对切口部,所述一对切口部通过将所述基板部的左右两端部和所述左右一对侧板部的上端部以连通的状态切口而形成,
所述多功能部形成为一对,并且通过所述一对切口部在所述第1分割壳的上表面及左右两侧面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多功能部配置于所述介电体的前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多功能部仅形成于所述介电体的前壁部的四角中的两个角。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介电体具备收纳构件和盖,
所述收纳构件具有收纳所述内导体的收纳室,
所述盖将所述收纳室和所述内导体覆盖,
在所述外导体与所述内导体之间形成有使所述盖露出的开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开口部以使所述盖在所述芯线的轴线方向露出的方式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第2分割壳形成有第2压接部,所述第2压接部压接于所述屏蔽构件的外周,
在所述盖形成有在比所述第2压接部靠前方的位置配置的移位限制部,
在所述第2分割壳形成有第2卡止部,所述第2卡止部以能与所述移位限制部卡止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2卡止部相对于所述移位限制部的卡止方向是与所述第2压接部相对于所述屏蔽构件的压接方向相反的方向。
CN201980060846.5A 2018-09-27 2019-09-09 连接器 Active CN112714985B9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2116A JP6996465B2 (ja) 2018-09-27 2018-09-27 シールド端子
JP2018-182116 2018-09-27
PCT/JP2019/035347 WO2020066567A1 (ja) 2018-09-27 2019-09-09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14985A CN112714985A (zh) 2021-04-27
CN112714985B true CN112714985B (zh) 2022-05-10
CN112714985B9 CN112714985B9 (zh) 2022-06-28

Family

ID=699535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0846.5A Active CN112714985B9 (zh) 2018-09-27 2019-09-09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87578B2 (zh)
JP (1) JP6996465B2 (zh)
CN (1) CN112714985B9 (zh)
WO (1) WO20200665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16896B2 (ja) * 2019-05-31 2022-08-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D1042350S1 (en) * 2021-06-25 2024-09-17 Dsm&T Company, Inc. UV light connector set
JP7549785B2 (ja) * 2021-07-27 2024-09-1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EP4262028A1 (en) * 2022-04-12 2023-10-18 Yazaki Europe Ltd.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for a high-voltage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USD1040765S1 (en) * 2022-04-29 2024-09-03 Molex, Llc Connector
USD1036388S1 (en) * 2022-04-29 2024-07-23 Molex, Llc Connector
USD1047916S1 (en) 2022-05-23 2024-10-22 Molex, Llc Connector housi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67732A (ja) * 2001-06-07 2002-12-20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CN102074844A (zh) * 2009-11-20 2011-05-2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JP2017126408A (ja) * 2016-01-12 2017-07-2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CN107425368A (zh) * 2016-05-09 2017-12-0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基板用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12162A (ja) * 1998-06-25 2000-01-14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のシールド構造
JP6422675B2 (ja) * 2014-06-03 2018-11-1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6072067A (ja) * 2014-09-30 2016-05-09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757497B2 (ja) 2017-02-03 2020-09-2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シールド端子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67732A (ja) * 2001-06-07 2002-12-20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CN102074844A (zh) * 2009-11-20 2011-05-2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JP2017126408A (ja) * 2016-01-12 2017-07-2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CN107425368A (zh) * 2016-05-09 2017-12-0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基板用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351521A1 (en) 2021-11-11
JP2020053279A (ja) 2020-04-02
US11387578B2 (en) 2022-07-12
JP6996465B2 (ja) 2022-01-17
CN112714985A (zh) 2021-04-27
WO2020066567A1 (ja) 2020-04-02
CN112714985B9 (zh) 2022-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14985B (zh) 连接器
US10931056B2 (en) Connector
JP6882941B2 (ja) 同軸コネクタ組立体
US10511116B2 (en) Connector
US11056836B2 (en) Shield terminal compatible with multiple housings and shield connector using the same
US10741976B1 (en) Shield connector and male shield terminal
JP6879649B2 (ja) シールド端子及び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EP3584891B1 (en) Shield connector and shield cable assembly with a terminal
JP6509177B2 (ja) コネクタ構造
CN111162403B (zh) 连接器及线束
WO2020017572A1 (ja) コネクタ及び外導体
JP6688696B2 (ja) 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CN110870143B (zh) 端子零件
JP6738714B2 (ja) 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US7232341B2 (en) Connector in which a shell can be readily assembled to a connector housing
JP7272283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2020053280A (ja) コネクタ
JP6735381B2 (ja) コネクタ構造
WO2020138037A1 (ja) 端子付き電線およびコネクタ
JP7460959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CN113056848B (zh) 连接装置
JP6958589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24092558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I03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CI03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Correction item: Description

Correct: Instructions submitted on March 4, 2022

False: Instructions submitted on March 17, 2021

Number: 19-01

Page: full text

Volume: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