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37382B - 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建立p2p连接的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建立p2p连接的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637382B CN112637382B CN202110011585.7A CN202110011585A CN112637382B CN 112637382 B CN112637382 B CN 112637382B CN 202110011585 A CN202110011585 A CN 202110011585A CN 112637382 B CN112637382 B CN 11263738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port
- file descriptor
- access request
- i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84 smar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04L61/2514—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between local and global IP address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04L61/2517—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using port numb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04L61/256—NAT travers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04L61/256—NAT traversal
- H04L61/2575—NAT traversal using address mapping retrieval, e.g. simple traversal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through session traversal utilities for NAT [STU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04L61/2592—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using tunnelling or encaps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60—Type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95—Types of network addresses using masks or ranges of addre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数据发送方法、装置以及建立P2P连接的方法及系统,其中数据发送方法包括:S1:为n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建立容纳m个文件描述符的队列;S2:在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并通过第i个文件描述符发送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并对第i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进行监控;S3:每间隔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令i自增1,继续执行步骤S2,并且为每个源端口设置预设监听时间T,T=t1*m;S4:在m*j<i≤m*(j+1)的情况下,在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时,结束对第i‑m个源端口的监听并销毁对应的文件描述符,直至监听到第一端口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停止对其他源端口的监听,第一端口为处于被监听状态的任意一个源端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本申请同时涉及一种数据发送装置、一种建立P2P连接的方法及系统、一种计算设备、以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NAT技术是一种把内部网络私有IP地址转换为外部网络公共IP地址的技术,它使得一定范围内的多台主机只利用一个公共IP地址连接到外网。NAT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IPv4地址短缺的问题,却破坏了端到端(P2P)的网络通信,主要原因是NAT不允许外网主机主动访问内网主机。NAT类型分为4种:全锥形、受限锥型、端口受限型与对称型,共有10种组合,其中,端口受限型-对称型和对称型-对称型两种组合类型还没有很好的打洞解决方案。因为若有一方是对称型NAT,路由器会根据目的地址的不同而映射到不同的地址和端口,只有当主机曾经给外部主机(IP_x,Port_x)发送过数据包时,来自外部主机(IP_x,Port_x)的数据包才能被对称型NAT路由器接收。
因此,需要提供端口受限型-对称型的一种打洞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本申请同时涉及一种数据发送装置、一种建立P2P连接的方法及系统、一种计算设备以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用较少的文件描述符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端口受限型NAT与对称型NAT之间的打洞。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应用于处于对称型NAT下的终端,包括:
S1:为n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建立容纳m个文件描述符的队列,其中,2≤m<n1;
S2:在所述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并通过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发送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并对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进行监控,其中,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与所述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具有相同的源端口,其中1≤i≤n1;
S3:每间隔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令i自增1,继续执行步骤S2,并且为每个源端口设置预设监听时间T,其中,每个文件描述符记录不同源端口,T=t1*m;
S4:在m*j<i≤m*(j+1)的情况下,在所述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时,结束对第i-m个源端口的监听并销毁对应的文件描述符,直至监听到第一端口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停止对其他源端口的监听,其中,j≥1,所述第一端口为处于被监听状态的任意一个源端口。
可选的,数据发送方法还包括:若在第n1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的预设监听时间T结束时仍没有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则重新执行为n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建立容纳m个文件描述符的队列的步骤。
可选的,数据发送方法还包括:通过所述第一端口发送第一待传输数据和/或接收第二待传输数据。
可选的,所述直至监听到第一端口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停止对其他源端口的监听包括:
在监听到第一端口接收到响应数据包的情况下,销毁其他源端口对应的文件描述符。
可选的,在为n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建立容纳m个文件描述符的队列之前,还包括:
向穿越辅助服务器发送信息获取请求;
接收所述穿越辅助服务器发送的所述终端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
将所接收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发送至访问管理服务器;
接收所述访问管理服务器反馈的待访问端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
可选的,所述通过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发送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之前,还包括:
基于所接收的所述待访问端的地址信息以及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对应的源端口,生成所述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立P2P连接的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通过一个文件描述符以第二预设时间间隔t2发送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终端处于端口受限型NAT下,所述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中的目的IP地址相同且目的端口不同;
与所述目的IP地址对应的处于对称型NAT下的第二终端执行以下操作:
S1:为n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建立容纳m个文件描述符的队列,其中,2≤m<n1;
S2:在所述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并通过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发送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并对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进行监控,其中,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与所述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具有相同的源端口,其中1≤i≤n1;
S3:每间隔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令i自增1,继续执行步骤S2,并且为每个源端口设置预设监听时间T,其中,每个文件描述符记录不同源端口,T=t1*m;
S4:在m*j<i≤m*(j+1)的情况下,在所述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时,结束对第i-m个源端口的监听并销毁对应的文件描述符;
在所述第一终端的源端口的t2*n2+t1*n1监听时间段内,所述端口受限型NAT监听到所述第一终端的源端口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终端获得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中的地址信息,并且向获得的地址信息发送响应数据包;
所述对称型NAT监听到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一端口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停止对其他源端口的监听,其中,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获得的地址信息对应。
可选的,建立P2P连接的方法还包括:
若在第n1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的预设监听时间T结束时仍没有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则在预设条件下重新执行第一终端通过一个文件描述符以第二预设时间间隔t2发送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的步骤。
可选的,在第一终端通过一个文件描述符以第二预设时间间隔t2发送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分别向穿越辅助服务器发送信息获取请求;
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分别接收所述穿越辅助服务器发送的各自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
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将所接收的各自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发送至访问管理服务器;
所述第一终端接收所述访问管理服务器反馈的所述第二终端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并且所述第二终端接收所述访问管理服务器反馈的所述第一终端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
可选的,在第一终端通过一个文件描述符以第二预设时间间隔t2发送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之前,还包括:
将第二终端的初始端口设置为随机数,并且为所述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设置端口编号之间的间隔相同的目的端口;
基于所接收的所述第二终端的地址信息中的IP地址、所设置的目的端口以及所述文件描述符对应的源端口,生成所述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
可选的,所述将第二终端的初始端口设置为随机数,并且为所述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设置端口编号之间的间隔相同的目的端口,包括:
将第二终端的初始端口设置为与n2相关的随机数与预设值之和;
将每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的目的端口与前一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的目的端口间隔设置为与所述预设值相关的固定值。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终端发送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时,建立第一终端的地址信息与所述第二终端的地址信息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在所述第二终端发送n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时,建立所述第二终端的地址信息与所述第一终端的地址信息之间的第二映射关系,所述监听到所述第一终端的源端口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包括:
将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与所述第二映射关系进行比较,若有匹配的映射关系,则监听到所述第一终端的源端口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
可选的,建立P2P连接的方法还包括:
由所述第二终端通过所述第一端口向所述第一终端的文件描述符对应的源端口发送第一待传输数据;和/或
由所述第一终端通过所述第一终端的文件描述符对应的源端口向所述第一端口发送第二待传输数据。
可选的,n1=n2且t1=t2。
可选的,所述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和所述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包括UDP报文。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装置,应用于处于对称型NAT下的终端,包括:
建立模块,被配置成执行步骤S1:为n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建立容纳m个文件描述符的队列,其中,2≤m<n1;
创建发送模块,被配置成执行步骤S2:在所述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并通过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发送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并对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进行监控,其中,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与所述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具有相同的源端口,其中1≤i≤n1;
设置模块,被配置成执行步骤S3:每间隔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令i自增1,继续执行步骤S2,并且为每个源端口设置预设监听时间T,其中,每个文件描述符记录不同源端口,T=t1*m;
停止监听模块,被配置成执行步骤S4:在m*j<i≤m*(j+1)的情况下,在所述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时,结束对第i-m个源端口的监听并销毁对应的文件描述符,直至监听到第一端口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停止对其他源端口的监听,其中,j≥1,所述第一端口为处于被监听状态的任意一个源端口。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立P2P连接的系统,包括端口受限型NAT、处于端口受限型NAT下的第一终端、对称型NAT及处于对称型NAT下的第二终端,
所述第一终端被配置成通过一个文件描述符以第二预设时间间隔t2发送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其中,所述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中的目的IP地址相同且目的端口不同;
所述第二终端与所述目的IP地址对应,并且所述第二终端被配置成执行以下步骤:
S1:为n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建立容纳m个文件描述符的队列,其中,2≤m<n1;
S2:在所述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并通过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发送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并对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进行监控,其中,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与所述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具有相同的源端口,其中1≤i≤n1;
S3:每间隔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令i自增1,继续执行步骤S2,并且为每个源端口设置预设监听时间T,其中,每个文件描述符记录不同源端口,T=t1*m;
S4:在m*j<i≤m*(j+1)的情况下,在所述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时,结束对第i-m个源端口的监听并销毁对应的文件描述符;
所述第一终端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终端的源端口的t2*n2+t1*n1监听时间段内,所述端口受限型NAT监听到所述第一终端的源端口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的情况下,获得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中的地址信息,并且向获得的地址信息发送响应数据包;
所述对称型NAT被配置成:监听到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一端口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停止对其他源端口的监听,其中,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获得的地址信息对应。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实现所述数据发送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数据发送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通过在处于对称型NAT下的终端利用容纳m个文件描述符的队列并且每个文件描述符设置合适的监听时间使得该终端侧仅利用m个文件描述符发送相对大量的数据包,使用较少文件描述符提供较高建立连接的成功率,占用较少的文件描述符可以提高文件描述符的利用率,节约公共资源,用尽可能少的文件描述符实现相同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立P2P连接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P2P连接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由处于对称型NAT下的第二终端执行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处理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立P2P连接的方法的处理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设备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在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也可以被称为第二,类似地,第二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在本申请中,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本申请同时涉及一种数据发送装置、一种建立P2P连接的方法、一种建立P2P连接的系统、一种计算设备、以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下面的实施例中逐一进行详细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立P2P连接的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2:第一终端通过一个文件描述符以第二预设时间间隔t2发送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终端处于端口受限型NAT下,所述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中的目的IP地址相同且目的端口不同。
在该步骤之前,第一终端和处于对称型NAT下的第二终端分别向穿越辅助服务器发送信息获取请求,穿越辅助服务器向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发送第一、第二终端各自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将所接收的各自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发送至访问管理服务器,访问管理服务器向第一终端反馈第二终端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并且向第二终端反馈第一终端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地址信息包括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外网IP和外网端口以及内网IP和内网端口四元组即(IP-A、Port-A、IP-natA、Port-natA)、(IP-B、Port-B、IP-natB、Port-natB)。穿越辅助服务器是诸如STUN服务器的服务器,访问管理服务器是诸如Tracker服务器的服务器,访问管理服务器根据同一请求资源ID将播放相同资源的节点信息发送给各个终端,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分别获得对端的内网、公网地址四元组及NAT类型。
在第一终端获得第二终端的内网、公网地址四元组及NAT类型之后,第一终端利用之前与穿越辅助服务器建连的文件描述符以同一源端口以第二预设时间间隔t2发送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可以是UDP报文或TCP报文,在一种实施例中,采用UDP报文,实时性更佳。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中,目的IP地址相同,均为第二终端的外网IP地址,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为第二终端的外网IP地址,所有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的目的端口不同,其中,n2可以根据经验确定,是预先确定的一定范围内的一个值。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通过以下来实现使所有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的目的端口不同:
将第二终端的初始端口设置为随机数,并且为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设置端口编号之间的间隔相同的目的端口;
基于所接收的第二终端的地址信息中的IP地址、所设置的目的端口以及文件描述符对应的源端口,生成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
每两个前后相继发送的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的目的端口号之间的间隔相同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将第二终端的初始端口设置为随机数,并且为所述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设置端口编号之间的间隔相同的目的端口可以通过以下实现:
将第二终端的初始端口设置为与n2相关的随机数与预设值之和;
将每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的目的端口与前一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的目的端口间隔设置为与该预设值相关的固定值。
例如,在0至1023的端口为固有协议的端口的情况下,预设值可以设置为1024,则自动分配时不会分配这些端口,可以提高打洞成功率。具体地,例如设置初始端口每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的目的端口与前一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的目的端口间隔为将目的端口间隔设置为该值可以将端口拉开间隔,第二终端映射关系与该目的端口匹配度提高,提高P2P连接建立的成功率。通过分配不同的初始端口并且之后的每个端口与前一端口间隔距离相同,避免在第一终端与第三终端或者更多其他终端建连时覆盖之前与第二终端建连时在第一终端的端口受限型NAT上留下的映射信息,使得两两终端的建连相互独立,能够有效地提高建连成功率。
第一终端通过一个文件描述符建立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目的IP地址为第二终端的外网IP地址,目的端口为所设置的上述初始端口,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的发送次数记为count1=1。在第二预设时间间隔之后,利用同一文件描述符建立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目的IP地址不变,目的端口变为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的发送次数count1=count1+1,每个第二预设时间间隔执行上述操作,直至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的发送次数为n2次,停止发送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
尽管所有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都会被第二终端的对称型NAT丢弃,但是会在第一终端的端口受限型NAT下建立可以接收来自第二终端的对称型NAT的n2个不同端口的数据包请求的映射关系,后续只要来自第二终端的对称型NAT的数据包属于这n2个映射关系中的一个,则可以打洞成功。
步骤104:与所述目的IP地址对应的处于对称型NAT下的第二终端执行数据发送操作。
该数据发送操作包括:
S1:为n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建立容纳m个文件描述符的队列,其中,2≤m<n1;
S2:在所述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并通过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发送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并对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进行监控,其中,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与所述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具有相同的源端口,其中1≤i≤n1;
S3:每间隔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令i自增1,继续执行步骤S2,并且为每个源端口设置预设监听时间T,其中,每个文件描述符记录不同源端口,T=t1*m;
在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之后间隔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在队列中创建第i+1个文件描述符,通过第i+1个文件描述符发送第i+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对第i+1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进行监控,第i+1个文件描述符与第i+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具有相同的源端口,在创建第i+1个文件描述符之后间隔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在队列中创建第i+2个文件描述符,通过第i+2个文件描述符发送第i+2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对第i+2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进行监控,第i+2个文件描述符与第i+2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具有相同的源端口,以此类推,令i自增1,在每次i自增1后,创建完相应文件描述符并基于文件描述符发送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之后,进入下一步骤。
S4:在m*j<i≤m*(j+1)的情况下,在所述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时,结束对第i-m个源端口的监听并销毁对应的文件描述符。
第二终端等待t2*n2时间段后,初始化一个可以容纳m个文件描述符的空队列,创建第一个文件描述符并添加至队列中,建立目的地址是第一终端的外网IP地址和端口的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通过该文件描述符进行发送,该文件描述符与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具有相同源端口。间隔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之后,创建第二个文件描述符并且添加至队列中,建立目的地址是第一终端的IP地址和端口的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通过第二个文件描述符进行发送,该文件描述符与该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具有相同源端口,源端口是系统自动分配的一个未使用的端口号作为发送端口,每个文件描述符设置有预设监听时间T=t1*m。创建第m个文件描述符并通过该文件描述符发送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之后,在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之后,创建第m+1个文件描述符,由于队列中的第一个文件描述符监听时间结束,因此结束对第一个文件描述符对应的第1个源端口的监听并销毁第一个文件描述符,并将新建的第m+1个文件描述符添加至队列,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创建n1个文件描述符。n1与n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并且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与第二预设时间间隔t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可以根据访问请求数据包发送时的丢包率等来确定,若值太小,丢包率高,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设置为50ms。监听时间T=t1*m,监听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若监听时间太短,可能第一终端给第二终端发送了响应包,但由于网络拥塞,导致还未收到就停止监听。若监听时间太长,导致建连时间太长,占用了建连后的P2P传输数据。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监听时间设置为1s。
步骤106:在所述第一终端的源端口的t2*n2+t1*n1监听时间段内,端口受限型NAT监听到所述第一终端的源端口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终端获得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中的地址信息,并且向获得的地址信息发送响应数据包。
第一终端所使用的文件描述符设置的监听时间为t2*n2+t1*n1,若在该监听时间内,端口受限型NAT监听到该文件描述符对应的源端口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的对称型NAT的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对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进行拆包,获得其中的地址信息,第一终端向该地址信息发送响应数据包。
步骤108:对称型NAT监听到第二终端的第一端口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停止对其他源端口的监听,其中,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获得的地址信息对应。
若队列中任一文件描述符对应的端口收到第一终端的响应数据包,则记录该文件描述符对应的地址信息,停止对其他源端口的监听,清空队列。
根据本实施例的建立P2P连接的方法,在端口受限型NAT侧使用1个文件描述符、在对称型NAT侧使用m个文件描述符,利用较少文件描述符提供较高建立连接的成功率,占用较少的文件描述符可以提高文件描述符的利用率,节约公共资源,用尽可能少的文件描述符实现相同功能。
若在第n1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的预设监听时间T结束时仍没有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则在预设条件下重新执行第一终端通过一个文件描述符以第二预设时间间隔t2发送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的步骤。
预设条件可以为重新检测到外网地址或者检测到网络切换,例如网络从移动网切换到WIFI或从WIFI切换到移动网,则重新建连,执行步骤102至108。
如图2所示,第一终端处于端口受限型NAT路由器203,也称端口受限型NAT,第二终端处于对称型NAT路由器204,也称对称型NAT。在第一终端发送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时,建立第一终端的地址信息与第二终端的地址信息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在第二终端发送n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时,建立第二终端的地址信息与第一终端的地址信息之间的第二映射关系,第一映射关系如图2中的201所示,第二映射关系如图2中的202所示。监听到所述第一终端的源端口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可以通过以下实现:
将第一映射关系与第二映射关系进行比较,若有匹配的映射关系,则监听到第一终端的源端口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的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
发送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时,建立了n2个第一映射关系(IP1,Port1,IP2,Port2),发送n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时,建立了n1个第二映射关系(IP2,Port2,IP1,Port1),两个映射关系中IP1、IP2以及Port1是匹配的,若其中有一个第二映射关系中的Port2与一个第一映射关系中的Port2匹配,则可以监听到第一终端接收到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例如,第一终端通过端口Port1发送至第二终端的端口Port2n,即第一映射关系中的Port2为Port2n,若第二终端通过端口Port2n发送至第一终端的端口Port1,即第二映射关系中的Port2也为Port2n,则映射关系匹配,第一终端的源端口成功接收到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
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建立P2P连接之后,由第二终端通过第一端口向第一终端的文件描述符对应的源端口发送第一待传输数据;和/或由第一终端通过第一终端的文件描述符对应的源端口向所述第一端口发送第二待传输数据,开始数据传输。例如通过上述Port2n传输数据。
图3示出了由处于对称型NAT下的第二终端执行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处理流程图,包括:
步骤302:为n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建立容纳m个文件描述符的队列,其中,2≤m<n1;
步骤304:在所述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并通过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发送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并对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进行监控,其中,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与所述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具有相同的源端口,其中1≤i≤n1;
步骤306:每间隔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令i自增1,继续执行步骤304,并且为每个源端口设置预设监听时间T,其中,每个文件描述符记录不同源端口,T=t1*m;
在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之后间隔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在队列中创建第i+1个文件描述符,通过第i+1个文件描述符发送第i+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对第i+1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进行监控,第i+1个文件描述符与第i+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具有相同的源端口,在创建第i+1个文件描述符之后间隔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在队列中创建第i+2个文件描述符,通过第i+2个文件描述符发送第i+2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对第i+2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进行监控,第i+2个文件描述符与第i+2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具有相同的源端口,以此类推,令i自增1,在每次i自增1后,创建完相应文件描述符并基于文件描述符发送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
步骤308:判断是否满足m*j<i≤m*(j+1),若是,则执行步骤310;若否则执行步骤304;
步骤310:在所述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时,结束对第i-m个源端口的监听并销毁对应的文件描述符,继续执行步骤312;
步骤312:判断是否监听到第一端口接收到响应数据包,若是,则执行步骤314;若否,则执行步骤304;
步骤314:停止对其他源端口的监听,其中,j≥1,所述第一端口为处于被监听状态的任意一个源端口。
根据本实施例的数据发送方法,通过在处于对称型NAT下的终端利用容纳m个文件描述符的队列并且每个文件描述符设置合适的监听时间使得该终端侧仅利用m个文件描述符发送相对大量的数据包,使用较少文件描述符提供较高建立连接的成功率,占用较少的文件描述符可以提高文件描述符的利用率,节约公共资源,用尽可能少的文件描述符实现相同功能。
可选地,若在第n1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的预设监听时间T结束时仍没有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则重新执行为n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建立容纳m个文件描述符的队列的步骤。
可选地,所述直至监听到第一端口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停止对其他源端口的监听包括:
可选地,在监听到第一端口接收到响应数据包的情况下,销毁其他源端口对应的文件描述符。
可选地,在为n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建立容纳m个文件描述符的队列之前,还包括:
向穿越辅助服务器发送信息获取请求;
接收所述穿越辅助服务器发送的所述终端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
将所接收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发送至访问管理服务器;
接收所述访问管理服务器反馈的待访问端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
所述通过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发送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之前,还包括:
基于所接收的所述待访问端的地址信息以及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对应的源端口,生成所述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
下述结合附图4,以本申请提供的建立P2P连接的方法的具体应用为例,对所述建立P2P连接的方法进行进一步说明。其中,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立P2P连接的方法的处理流程图,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2: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分别向STUN服务器发送信息获取请求,接收STUN服务器发送的各自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
第一终端处于端口受限型NAT下,第二终端处于对称型NAT下。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分别通过STUN服务器获得自身的内网、公网地址四元组及NAT类型。
步骤404: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将接收的各自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发送至Tracker服务器,并且接收Tracker服务器反馈的对端的内网、公网地址四元组及NAT类型。
Tracker服务器可以根据同一请求资源ID将播放相同资源的节点信息发送给各个终端。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分别获得对端的内网、公网地址四元组及NAT类型。
步骤406:第一终端通过一个文件描述符每50ms发送1个UDP报文,共发送400个UDP报文,其中,400个UDP报文中的目的IP地址相同且目的端口不同。
400个UDP报文中的目的IP地址相同,均为第二终端的外网IP地址,所有UDP报文的目的端口不同。
0至1023的端口为固有协议的端口,自动分配时不会分配这些端口,可以提高打洞成功率。将目的端口间隔设置为该值可以将端口拉开间隔,第二终端映射关系与该目的端口匹配度提高,提高P2P连接建立的成功率。通过分配不同的初始端口并且之后的每个端口与前一端口间隔距离相同,避免在第一终端与第三终端或者更多其他终端建连时覆盖之前与第二终端建连时在第一终端的端口受限型NAT上留下的映射信息,使得两两终端的建连相互独立,能够有效地提高建连成功率。
步骤408:与目的IP地址对应的第二终端为400个UDP报文建立容纳20个文件描述符的队列。
步骤410:第二终端在队列中创建第1个文件描述符并通过第1个文件描述符发送第1个UDP报文,并对第1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进行监控,其中,第1个文件描述符与第1个UDP报文具有相同的源端口。
步骤412:每间隔50ms,继续执行在所述队列中创建文件描述符并且基于创建的文件描述符发送UDP报文,对创建的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进行监控,并且为每个源端口设置预设监听时间1s,其中,每个文件描述符记录不同源端口,每个文件描述符与利用其发送的UDP报文具有相同源端口。
步骤414:在创建第21个文件描述符时,结束对第1个源端口的监听并销毁对应的文件描述符。
步骤416: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创建400个文件描述符。
步骤418:在第一终端的源端口的40s的监听时间段内,端口受限型NAT监听到第一终端的源端口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的UDP报文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获得UDP报文中的地址信息,并且向获得的地址信息发送响应数据包。
第一终端的源端口的监听时间段设置为50ms*400+50ms*400=40s。在该监听时间段收到报文,则获得该UDP报文中的地址信息
步骤420:对称型NAT监听到第二终端的第一端口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停止对其他源端口的监听,其中,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获得的地址信息对应。
若队列中任一文件描述符对应的端口收到第一终端的响应数据包,则记录该文件描述符对应的地址信息,销毁其他文件描述符。由第二终端通过第一端口向第一终端的文件描述符对应的源端口发送第一待传输数据;和/或由第一终端通过第一终端的文件描述符对应的源端口向所述第一端口发送第二待传输数据,开始数据传输。
根据本实施例的建立P2P连接的方法,通过在第二终端利用容纳20个文件描述符的队列并且每个文件描述符设置合适的监听时间1s使得在第二终端侧仅利用20个文件描述符发送400个数据包,使用较少文件描述符提供较高建立连接的成功率,占用较少的文件描述符可以提高文件描述符的利用率,节约公共资源,用尽可能少的文件描述符实现相同功能。
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相对应,本申请还提供了数据发送装置实施例,应用于处于对称型NAT下的终端。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装置包括:
建立模块502,被配置成执行步骤S1:为n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建立容纳m个文件描述符的队列,其中,2≤m<n1;
创建发送模块504,被配置成执行步骤S2:在所述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并通过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发送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并对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进行监控,其中,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与所述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具有相同的源端口,其中1≤i≤n1;
设置模块506,被配置成执行步骤S3:每间隔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令i自增1,继续执行步骤S2,并且为每个源端口设置预设监听时间T,其中,每个文件描述符记录不同源端口,T=t1*m;
停止监听模块508,被配置成执行步骤S4:在m*j<i≤m*(j+1)的情况下,在所述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时,结束对第i-m个源端口的监听并销毁对应的文件描述符,直至监听到第一端口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停止对其他源端口的监听,其中,j≥1,所述第一端口为处于被监听状态的任意一个源端口。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数据发送装置还包括:
执行模块,被配置为:若在第n1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的预设监听时间T结束时仍没有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则重新执行为n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建立容纳m个文件描述符的队列的步骤。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数据发送装置还包括:传输模块,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端口发送第一待传输数据和/或接收第二待传输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停止监听模块还被配置为:
在监听到第一端口接收到响应数据包的情况下,销毁其他源端口对应的文件描述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数据发送装置还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向穿越辅助服务器发送信息获取请求;
第一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接收所述穿越辅助服务器发送的所述终端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
第二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将所接收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发送至访问管理服务器;
第二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接收所述访问管理服务器反馈的待访问端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数据发送装置还包括:
生成模块,被配置为基于所接收的所述待访问端的地址信息以及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对应的源端口,生成所述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
根据本实施例的数据发送装置,使用较少文件描述符提供较高建立连接的成功率,占用较少的文件描述符可以提高文件描述符的利用率,节约公共资源,用尽可能少的文件描述符实现相同功能。
上述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数据发送装置的示意性方案。需要说明的是,该数据发送装置的技术方案与上述的数据发送方法的技术方案属于同一构思,数据发送装置的技术方案未详细描述的细节内容,均可以参见上述数据发送方法的技术方案的描述。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建立P2P连接的系统,如图2所示,包括端口受限型NAT、处于端口受限型NAT下的第一终端、对称型NAT及处于对称型NAT下的第二终端,第一终端被配置成通过一个文件描述符以第二预设时间间隔t2发送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其中,所述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中的目的IP地址相同且目的端口不同;
所述第二终端与所述目的IP地址对应,并且所述第二终端被配置成执行以下步骤:
S1:为n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建立容纳m个文件描述符的队列,其中,2≤m<n1;
S2:在所述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并通过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发送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并对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进行监控,其中,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与所述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具有相同的源端口,其中1≤i≤n1;
S3:每间隔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令i自增1,继续执行步骤S2,并且为每个源端口设置预设监听时间T,其中,每个文件描述符记录不同源端口,T=t1*m;
S4:在m*j<i≤m*(j+1)的情况下,在所述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时,结束对第i-m个源端口的监听并销毁对应的文件描述符;
所述第一终端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终端的源端口的t2*n2+t1*n1监听时间段内,所述端口受限型NAT监听到所述第一终端的源端口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的情况下,获得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中的地址信息,并且向获得的地址信息发送响应数据包;
所述对称型NAT被配置成:监听到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一端口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停止对其他源端口的监听,其中,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获得的地址信息对应。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设备600的结构框图。该计算设备600的部件包括但不限于存储器610和处理器620。处理器620与存储器610通过总线630相连接,数据库650用于保存数据。
计算设备600还包括接入设备640,接入设备640使得计算设备600能够经由一个或多个网络660通信。这些网络的示例包括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局域网(LAN)、广域网(WAN)、个域网(PAN)或诸如因特网的通信网络的组合。接入设备640可以包括有线或无线的任何类型的网络接口(例如,网络接口卡(NIC))中的一个或多个,诸如IEEE802.11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接口、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i-MAX)接口、以太网接口、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蜂窝网络接口、蓝牙接口、近场通信(NFC)接口,等等。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计算设备600的上述部件以及图6中未示出的其他部件也可以彼此相连接,例如通过总线。应当理解,图6所示的计算设备结构框图仅仅是出于示例的目的,而不是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增添或替换其他部件。
计算设备600可以是任何类型的静止或移动计算设备,包括移动计算机或移动计算设备(例如,平板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膝上型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上网本等)、移动电话(例如,智能手机)、可佩戴的计算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或其他类型的移动设备,或者诸如台式计算机或PC的静止计算设备。计算设备600还可以是移动式或静止式的服务器。
其中,处理器620执行所述指令时实现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的步骤。
上述为本实施例的一种计算设备的示意性方案。需要说明的是,该计算设备的技术方案与上述的数据发送方法的技术方案属于同一构思,计算设备的技术方案未详细描述的细节内容,均可以参见上述数据发送方法的技术方案的描述。
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所述数据发送方法的步骤。
上述为本实施例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示意性方案。需要说明的是,该存储介质的技术方案与上述的数据发送方法的技术方案属于同一构思,存储介质的技术方案未详细描述的细节内容,均可以参见上述数据发送方法的技术方案的描述。
上述对本申请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所述计算机指令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包含的内容可以根据司法管辖区内立法和专利实践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例如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便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它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都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公开的本申请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申请。可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申请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申请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申请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申请。本申请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19)
1.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应用于处于对称型NAT下的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S1:为n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建立容纳m个文件描述符的队列,其中,2≤m<n1;
S2:在所述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并通过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发送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并对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进行监控,其中,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与所述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具有相同的源端口,其中1≤i≤n1;
S3:每间隔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令i自增1,继续执行步骤S2,并且为每个源端口设置预设监听时间T,其中,每个文件描述符记录不同源端口,T=t1*m;
S4:在m*j<i≤m*(j+1)的情况下,在所述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时,结束对第i-m个源端口的监听并销毁对应的文件描述符,直至监听到第一端口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停止对其他源端口的监听,其中,j≥1,所述第一端口为处于被监听状态的任意一个源端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在第n1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的预设监听时间T结束时仍没有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则重新执行为n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建立容纳m个文件描述符的队列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所述第一端口发送第一待传输数据和/或接收第二待传输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至监听到第一端口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停止对其他源端口的监听包括:
在监听到第一端口接收到响应数据包的情况下,销毁其他源端口对应的文件描述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为n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建立容纳m个文件描述符的队列之前,还包括:
向穿越辅助服务器发送信息获取请求;
接收所述穿越辅助服务器发送的所述终端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
将所接收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发送至访问管理服务器;
接收所述访问管理服务器反馈的待访问端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发送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之前,还包括:
基于所接收的所述待访问端的地址信息以及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对应的源端口,生成所述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
7.一种建立P2P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终端通过一个文件描述符以第二预设时间间隔t2发送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终端处于端口受限型NAT下,所述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中的目的IP地址相同且目的端口不同;
与所述目的IP地址对应的处于对称型NAT下的第二终端执行以下操作:
S1:为n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建立容纳m个文件描述符的队列,其中,2≤m<n1;
S2:在所述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并通过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发送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并对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进行监控,其中,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与所述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具有相同的源端口,其中1≤i≤n1;
S3:每间隔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令i自增1,继续执行步骤S2,并且为每个源端口设置预设监听时间T,其中,每个文件描述符记录不同源端口,T=t1*m;
S4:在m*j<i≤m*(j+1)的情况下,在所述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时,结束对第i-m个源端口的监听并销毁对应的文件描述符;
在所述第一终端的源端口的t2*n2+t1*n1监听时间段内,所述端口受限型NAT监听到所述第一终端的源端口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终端获得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中的地址信息,并且向获得的地址信息发送响应数据包;
所述对称型NAT监听到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一端口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停止对其他源端口的监听,其中,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获得的地址信息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立P2P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在第n1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的预设监听时间T结束时仍没有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则在预设条件下重新执行第一终端通过一个文件描述符以第二预设时间间隔t2发送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的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建立P2P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终端通过一个文件描述符以第二预设时间间隔t2发送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分别向穿越辅助服务器发送信息获取请求;
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分别接收所述穿越辅助服务器发送的各自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
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将所接收的各自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发送至访问管理服务器;
所述第一终端接收所述访问管理服务器反馈的所述第二终端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并且所述第二终端接收所述访问管理服务器反馈的所述第一终端的地址信息和NAT类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建立P2P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终端通过一个文件描述符以第二预设时间间隔t2发送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之前,还包括:
将第二终端的初始端口设置为随机数,并且为所述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设置端口编号之间的间隔相同的目的端口;
基于所接收的所述第二终端的地址信息中的IP地址、所设置的目的端口以及所述文件描述符对应的源端口,生成所述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建立P2P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第二终端的初始端口设置为随机数,并且为所述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设置端口编号之间的间隔相同的目的端口,包括:
将第二终端的初始端口设置为与n2相关的随机数与预设值之和;
将每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的目的端口与前一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的目的端口间隔设置为与所述预设值相关的固定值。
12.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建立P2P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终端发送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时,建立第一终端的地址信息与所述第二终端的地址信息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在所述第二终端发送n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时,建立所述第二终端的地址信息与所述第一终端的地址信息之间的第二映射关系,所述监听到所述第一终端的源端口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包括:
将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与所述第二映射关系进行比较,若有匹配的映射关系,则监听到所述第一终端的源端口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
13.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建立P2P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由所述第二终端通过所述第一端口向所述第一终端的文件描述符对应的源端口发送第一待传输数据;和/或
由所述第一终端通过所述第一终端的文件描述符对应的源端口向所述第一端口发送第二待传输数据。
14.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建立P2P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n1=n2且t1=t2。
15.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建立P2P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和所述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包括UDP报文。
16.一种数据发送装置,应用于处于对称型NAT下的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立模块,被配置成执行步骤S1:为n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建立容纳m个文件描述符的队列,其中,2≤m<n1;
创建发送模块,被配置成执行步骤S2:在所述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并通过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发送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并对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进行监控,其中,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与所述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具有相同的源端口,其中1≤i≤n1;
设置模块,被配置成执行步骤S3:每间隔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令i自增1,继续执行步骤S2,并且为每个源端口设置预设监听时间T,其中,每个文件描述符记录不同源端口,T=t1*m;
停止监听模块,被配置成执行步骤S4:在m*j<i≤m*(j+1)的情况下,在所述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时,结束对第i-m个源端口的监听并销毁对应的文件描述符,直至监听到第一端口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停止对其他源端口的监听,其中,j≥1,所述第一端口为处于被监听状态的任意一个源端口。
17.一种建立P2P连接的系统,包括端口受限型NAT、处于端口受限型NAT下的第一终端、对称型NAT及处于对称型NAT下的第二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终端被配置成通过一个文件描述符以第二预设时间间隔t2发送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其中,所述n2个第二访问请求数据包中的目的IP地址相同且目的端口不同;
所述第二终端与所述目的IP地址对应,并且所述第二终端被配置成执行以下步骤:
S1:为n1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建立容纳m个文件描述符的队列,其中,2≤m<n1;
S2:在所述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并通过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发送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并对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记录的源端口进行监控,其中,所述第i个文件描述符与所述第i个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具有相同的源端口,其中1≤i≤n1;
S3:每间隔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令i自增1,继续执行步骤S2,并且为每个源端口设置预设监听时间T,其中,每个文件描述符记录不同源端口,T=t1*m;
S4:在m*j<i≤m*(j+1)的情况下,在所述队列中创建第i个文件描述符时,结束对第i-m个源端口的监听并销毁对应的文件描述符;
所述第一终端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终端的源端口的t2*n2+t1*n1监听时间段内,所述端口受限型NAT监听到所述第一终端的源端口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的情况下,获得第一访问请求数据包中的地址信息,并且向获得的地址信息发送响应数据包;
所述对称型NAT被配置成:监听到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一端口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停止对其他源端口的监听,其中,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获得的地址信息对应。
18.一种计算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实现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011585.7A CN112637382B (zh) | 2021-01-06 | 2021-01-06 | 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建立p2p连接的方法及系统 |
PCT/CN2022/070246 WO2022148364A1 (zh) | 2021-01-06 | 2022-01-05 | 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建立p2p连接的方法及系统 |
US18/271,024 US12010088B2 (en) | 2021-01-06 | 2022-01-05 | Data se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P2P connection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011585.7A CN112637382B (zh) | 2021-01-06 | 2021-01-06 | 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建立p2p连接的方法及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637382A CN112637382A (zh) | 2021-04-09 |
CN112637382B true CN112637382B (zh) | 2022-04-26 |
Family
ID=75291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011585.7A Active CN112637382B (zh) | 2021-01-06 | 2021-01-06 | 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建立p2p连接的方法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010088B2 (zh) |
CN (1) | CN112637382B (zh) |
WO (1) | WO202214836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37382B (zh) * | 2021-01-06 | 2022-04-26 | 上海哔哩哔哩科技有限公司 | 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建立p2p连接的方法及系统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80334A (zh) * | 2014-06-30 | 2016-05-11 | 北京新媒传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和服务器 |
CN109600449A (zh) * | 2018-12-24 | 2019-04-09 | 深圳市网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p2p穿透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
CN112134826A (zh) * | 2019-06-24 | 2020-12-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29194A (en) * | 1997-06-10 | 2000-02-22 | Tektronix, Inc. | Audio/video media server for distributed editing over networks |
US7856506B2 (en) * | 2008-03-05 | 2010-12-21 |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 Traversal of symmetric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 for multiple simultaneous connections |
US20110035259A1 (en) * | 2009-08-07 | 2011-02-10 | Yahoo! Inc. | Cost and participation models for exchange third-party integration in online advertising |
US10511630B1 (en) * | 2010-12-10 | 2019-12-17 | CellSec, Inc. | Dividing a data processing device into separate security domains |
CN102710807A (zh) * | 2012-05-29 | 2012-10-03 | 北京中视里程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nat穿越方法 |
US9497160B1 (en) * | 2013-06-24 | 2016-11-15 | Bit Action, Inc. | Symmetric NAT traversal for direct communication in P2P networks when some of the routing NATs are symmetric |
US9794186B2 (en) * | 2014-03-27 | 2017-10-17 | Nicira, Inc. | Distributed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for efficient cloud service access |
US9712546B2 (en) * | 2014-09-12 | 2017-07-18 | Level 3 Communications, Llc | Dynamic configuration of settings in response to DDOS attack |
SG11202000090QA (en) * | 2017-07-12 | 2020-02-27 | Visa Int Service Ass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generating behavior profiles for new entities |
CN109962987A (zh) * | 2017-12-22 | 2019-07-02 | 杭州萤石软件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连接的建立方法、装置及系统 |
US11157312B2 (en) * | 2018-09-17 | 2021-10-26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Intelligent input/output operation completion modes in a high-speed network |
WO2020202135A2 (en) * | 2019-04-02 | 2020-10-08 | Luminati Networks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non-direct url fetching service |
CN112637382B (zh) * | 2021-01-06 | 2022-04-26 | 上海哔哩哔哩科技有限公司 | 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建立p2p连接的方法及系统 |
-
2021
- 2021-01-06 CN CN202110011585.7A patent/CN112637382B/zh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1-05 WO PCT/CN2022/070246 patent/WO2022148364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1-05 US US18/271,024 patent/US1201008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80334A (zh) * | 2014-06-30 | 2016-05-11 | 北京新媒传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和服务器 |
CN109600449A (zh) * | 2018-12-24 | 2019-04-09 | 深圳市网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p2p穿透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
CN112134826A (zh) * | 2019-06-24 | 2020-12-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2010088B2 (en) | 2024-06-11 |
US20240064124A1 (en) | 2024-02-22 |
CN112637382A (zh) | 2021-04-09 |
WO2022148364A1 (zh) | 2022-07-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294399B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
CN110300050A (zh) | 消息推送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2637364B (zh) | 建立p2p连接的方法、客户端及系统 | |
RU2007148416A (ru) | Объединенная архитектура для удаленного доступа к сети | |
JP5753172B2 (ja) | ネットワークアドレス変換のための管理方法および管理デバイス | |
CN108306986B (zh) | 多类型媒体数据网络地址转换穿越方法、终端及系统 | |
CN112631788A (zh) | 数据传输方法及数据传输服务器 | |
WO2024037296A1 (zh) | 基于协议族的quic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US20230291706A1 (en) | Method for accessing network, media gateway,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CN111800341B (zh) | 一种跨路由器终端通信方法及装置 | |
US9560141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performing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establishment | |
CN112968965B (zh) | Nfv网络节点的元数据服务方法、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 |
US9413590B2 (en) | Method for management of a secured transfer session through an address translation device, corresponding server and computer program | |
CN112637382B (zh) | 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建立p2p连接的方法及系统 | |
CN105743852B (zh) | 通过http实现跨越网闸进行Socket保持连接通信的方法及系统 | |
US11659012B2 (en) | Relayed communication channel establishment | |
Srirama et al. | Tcp hole punching approach to address devices in mobile networks | |
JP2009194674A (ja) | 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端末装置の制御方法 | |
CN113542244B (zh) | 微服务调用方法、装置、服务器和系统 | |
CN112702338B (zh) | Ike报文获取方法及装置 | |
WO2017161866A1 (zh) | 网络连接方法及装置 | |
WO2023186109A1 (zh) | 节点访问方法以及数据传输系统 | |
CN116582590A (zh)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WO2024021714A1 (zh) | 一种网络地址转换nat穿越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 |
US10972356B2 (en) | Method for selecting negotiation counterpart, method for responding to discovery message, and related apparatu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