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2332552A - 一种可无线充电的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无线充电的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32552A
CN112332552A CN202011140928.1A CN202011140928A CN112332552A CN 112332552 A CN112332552 A CN 112332552A CN 202011140928 A CN202011140928 A CN 202011140928A CN 112332552 A CN112332552 A CN 1123325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wireless charging
wearable device
charging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4092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kala Pay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kala Pay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kala Pay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kala Pay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4092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32552A/zh
Publication of CN1123325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25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无线充电的可穿戴设备,涉及移动支付设备技术领域;可无线充电的可穿戴设备至少包括:设备主体1和至少两个可拆卸配接部分2;无线充电天线3镶嵌在所述可拆卸配接部分2中;当进行无线充电时,所述可拆卸配接部分2通过预留的接触装置4相互连接,形成闭环的大面积无线充电线圈;将所述可穿戴设备放置在无线充电底座上充电。

Description

一种可无线充电的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移动支付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无线充电的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传统互联网已经在向移动互联网迁移,智能穿戴设备近年来发展的非常迅速,成为一个热点行业。智能穿戴产品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功能也是十分齐全,可以认为智能穿戴设备是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具有高性能低功耗特点的智能终端,其展现形式不是手机,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可穿戴物品,它过借助传感器,与人体进行信息交互,是一种在新理念下诞生的智能设备,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并能够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升级,智能穿戴设备在提高人们生活品质、促进生活方式智能化方面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智能穿戴设备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但现有的移动互联网智能可穿戴设备散热性能差,需要及时充电才能保证可穿戴设备的正常使用。现有的可穿戴设备通常采用有线连接充电或者采用无线充电;有线连接充电需要随身携带充电设备(充电器或充电宝),使用不方便;而无线充电方式是在可穿戴设备主机主体上内置无线充电线圈,相应地,充电器上也设有充电线圈,通过电磁感应或者电磁谐振将充电器上的电容传输到手环上,无需使用多余的传输线,充电方式简单,故被用在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上。
但是现有的无线充电线圈面积通常比较小,充电效率低,从而使得充电时间较长;而且因为充电有效感应面积小,造成部分磁感应能量损耗,充电效率低;同时,充电线圈的电路板上的金属会影响无线充电的效率,需要增加屏蔽层,增加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可无线充电的可穿戴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充电效率低,充电时间长等问题。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无线充电的可穿戴设备,至少包括:
设备主体1和至少两个可拆卸配接部分2;
无线充电天线3镶嵌在所述可拆卸配接部分2中;
当进行无线充电时,所述可拆卸配接部分2通过预留的接触装置4相互连接,形成闭环的大面积无线充电线圈;
将所述可穿戴设备放置在无线充电底座上充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触装置4包括接触触点41和/或触点凹槽4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触触点41呈柱状,上下表面置有无线充电天线3;所述触点凹槽42能插入所述接触触点41,且所述触点凹槽42内表面置有所述无线充电天线3。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进行无线充电时,所述接触触点41插入所述触点凹槽42,使得所述接触触点41表面的无线充电天线3与所述触点凹槽42内表面的无线充电天线3紧密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触触点41经镀金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触装置4的外侧置有可移除的密封套,用于保护所述接触装置4。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电池模块;充电产生的电感感应被所述无线充电线圈3获取进而转化成电能存储在所述电池模块内。
本公开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可无线充电的可穿戴设备,其中无线充电天线镶嵌在所述可穿戴设备上的至少两个可拆卸配接部分;当进行无线充电时,所述可拆卸配接部分通过预留的接触装置相互连接,形成闭环的大面积无线充电线圈,极大的增加无线充电线圈面积,使得充电功率得到很大提高,缩短充电时间,无需增加屏蔽层,成本降低,用户体验良好。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会更加清楚的理解本公开的特征和优点,附图是示意性的而不应理解为对本公开进行任何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为现有技术中充电时的无线感应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一种可无线充电的可穿戴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充电时可穿戴设备的无线感应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接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通过示例阐述了本公开的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相关披露的透彻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本公开显而易见的可以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中使用“系统”、“装置”、“单元”和/或“模块”术语,是用于区分在顺序排列中不同级别的不同部件、元件、部分或组件的一种方法。然而,如果其他表达式可以实现相同的目的,这些术语可以被其他表达式替换。
应当理解的是,当设备、单元或模块被称为“在……上”、“连接到”或“耦合到”另一设备、单元或模块时,其可以直接在另一设备、单元或模块上,连接或耦合到或与其他设备、单元或模块通信,或者可以存在中间设备、单元或模块,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例如,本公开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所列条目的任何一个和所有组合。
本公开所用术语仅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而非限制本公开范围。如本公开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一般说来,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而该类表述并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也可以包含在内。
参看下面的说明以及附图,本公开的这些或其他特征和特点、操作方法、结构的相关元素的功能、部分的结合以及制造的经济性可以被更好地理解,其中说明和附图形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然而,可以清楚地理解,附图仅用作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并不意在限定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可以理解的是,附图并非按比例绘制。
本公开中使用了多种结构图用来说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各种变形。应当理解的是,前面或下面的结构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公开。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为准。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传统互联网已经在向移动互联网迁移,智能穿戴设备近年来发展的非常迅速,成为一个热点行业。智能穿戴产品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功能也是十分齐全,可以认为智能穿戴设备是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具有高性能低功耗特点的智能终端,其展现形式不是手机,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可穿戴物品,它过借助传感器,与人体进行信息交互,是一种在新理念下诞生的智能设备,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并能够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升级,智能穿戴设备在提高人们生活品质、促进生活方式智能化方面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智能穿戴设备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但现有的移动互联网智能可穿戴设备散热性能差,需要及时充电才能保证可穿戴设备的正常使用。现有的可穿戴设备通常采用有线连接充电或者采用无线充电;有线连接充电需要随身携带充电设备(充电器或充电宝),使用不方便;而无线充电方式是在可穿戴设备主机主体上内置无线充电线圈,相应地,充电器上也设有充电线圈,通过电磁感应或者电磁谐振将充电器上的电容传输到手环上,无需使用多余的传输线,充电方式简单,故被用在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上。
具体地,在充电底座以及可穿戴设备分别内置了线圈,当两者靠近,发射线圈基于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可穿戴设备接收线圈中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将点能量从发射端转移到接收端,便开始从充电座向可穿戴设备(以手环为例)进行供电。
如图1所示,为普通手环充电时的无线感应示意图,同时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知:
Figure BDA0002738245100000051
其中E为感应线圈电动势,n为线圈匝数,为变化磁感应强度,S为线圈面积。目前大部分采用无线充电的可穿戴设备,受电线圈在可穿戴设备的主体上。受限于手环主体的大小,线圈面积S都比较小,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电动势E较小,导致充电功率低,充电时间长,充电效率也较低下;而且因为充电有效感应面积小,造成部分磁感应能量损耗,充电效率低;同时,充电线圈的电路板上的金属会影响无线充电的效率,需要增加屏蔽层,增加成本。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无线充电的可穿戴设备,如图2所示,至少包括:
设备主体1和至少两个可拆卸配接部分2;
无线充电天线3镶嵌在所述可拆卸配接部分2中;
当进行无线充电时,所述可拆卸配接部分2通过预留的接触装置4相互连接,形成闭环的大面积无线充电天线3;
所述可穿戴设备放置在无线充电底座上充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触装置4包括接触触点41和/或触点凹槽4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触触点41呈柱状,上下表面置有无线充电天线3;所述触点凹槽42能插入所述接触触点41,且所述触点凹槽42内表面置有所述无线充电天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进行无线充电时,所述接触触点41插入所述触点凹槽42,使得所述接触触点41表面的无线充电天线3与所述触点凹槽42内表面的无线充电天线3紧密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触触点41经镀金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触装置4的外侧置有可移除的密封套,用于保护所述接触装置4。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触装置4具体为金属触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电池模块;充电产生的电感感应被所述无线充电天线3获取进而转化成电能存储在所述电池模块内。
本公开实施例中,以手环为例进行说明。无线充电天线3分成两部分分别镶嵌在手环的两根表带上,并在表带端口预留接触装置4(例如,金属触点)。在进行无线充电时,将表带扣合使表带两边的线圈形成闭环的大面积线圈,这样无线充电天线3的面积就是两根表带的总面积,大线圈充电功率得到很大提高,减少充电时间,提高充电效率,很好地提高用户体验。
如图3所示,为充电时可穿戴设备的无线感应示意图。从图中可看出可穿戴设备在进行无线充电时,充电产生的电感感应都能被可穿戴设备的天线获取进而转化成电能存储在手环电池内,极大地提高了充电功率和效率。
一般地,可无线充电的手环的无线充电天线内嵌在手环表带里,天线的接触触点41通常采用镀金处理,可以提供良好的导电性,获得更好地充电体验,同时可以防止汗水、化妆品等污染导致接触不良。
进一步地,如果触点外露,由于汗水等污渍的影响,必然会影响电连接性能。因此,可在表带两端分别设置可移除的密封套,当要充电时,移除密封套,则表带两端露出的接触装置4具体结构如图4所示。
接触触点41呈柱形,上下表面布置天线;触点凹槽42呈凹槽形,恰好能插入该柱形状的接触触点41,触点凹槽42上下表面也布置有天线。当充电时,接触触点41插入触点凹槽42,使得接触触点41上的天线和触点凹槽42的天线紧密接触,形成良好电连接;待充电完毕,表带两端再套上密封套。
本公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无线充电的可穿戴设备,极大的增加无线充电线圈面积,进而有效感应面积变大,充电功率得到很大提高,充电时间缩短;有效磁感应面积增大,充电能量损失小,充电效率提高;无线充电线圈不与可穿戴设备的电路板重合,相互间影响小,设计上无需增加隔离屏蔽材料,降低成本,而且手环主体可以做到更小;充电线圈一般内嵌在可穿戴设备内,不影响可穿戴设备的外观。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公开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公开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Claims (7)

1.一种可无线充电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
设备主体(1)和至少两个可拆卸配接部分(2);
无线充电天线(3)镶嵌在所述可拆卸配接部分(2)中;
当进行无线充电时,所述可拆卸配接部分(2)通过预留的接触装置(4)相互连接,形成闭环的大面积无线充电线圈;
将所述可穿戴设备放置在无线充电底座上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装置(4)包括接触触点(41)和/或触点凹槽(4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触点(41)呈柱状,上下表面置有无线充电天线(3);所述触点凹槽(42)能插入所述接触触点(41),且所述触点凹槽(42)内表面置有所述无线充电天线(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当进行无线充电时,所述接触触点(41)插入所述触点凹槽(42),使得所述接触触点(41)表面的无线充电天线(3)与所述触点凹槽(42)内表面的无线充电天线(3)紧密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触点(41)经镀金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装置(4)的外侧置有可移除的密封套,用于保护所述接触装置(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电池模块;充电产生的电感感应被所述无线充电线圈(3)获取进而转化成电能存储在所述电池模块内。
CN202011140928.1A 2020-10-22 2020-10-22 一种可无线充电的可穿戴设备 Pending CN11233255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40928.1A CN112332552A (zh) 2020-10-22 2020-10-22 一种可无线充电的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40928.1A CN112332552A (zh) 2020-10-22 2020-10-22 一种可无线充电的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2552A true CN112332552A (zh) 2021-02-05

Family

ID=74311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40928.1A Pending CN112332552A (zh) 2020-10-22 2020-10-22 一种可无线充电的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32552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60127641A (ko) * 2015-04-27 2016-11-04 주식회사 아모그린텍 웨어러블 장치
CN106130197A (zh) * 2016-08-31 2016-11-16 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杭州)有限公司 电能接收天线和应用其的可穿戴电子设备
CN213879390U (zh) * 2020-10-22 2021-08-03 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无线充电的可穿戴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60127641A (ko) * 2015-04-27 2016-11-04 주식회사 아모그린텍 웨어러블 장치
CN106130197A (zh) * 2016-08-31 2016-11-16 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杭州)有限公司 电能接收天线和应用其的可穿戴电子设备
CN213879390U (zh) * 2020-10-22 2021-08-03 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无线充电的可穿戴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78186U (zh) 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及其玻璃背盖结构
CN204633430U (zh) 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及其玻璃背盖结构
CN107533345A (zh) 可穿戴装置
CN104273891B (zh) 智能眼镜盒
CN107547103A (zh) Nfc与无线充电共用天线的系统及方法
CN103885332A (zh) 可穿戴设备
CN213879390U (zh) 一种可无线充电的可穿戴设备
CN204835648U (zh) 点触式充电座
CN106355716A (zh) 无源电子锁
CN104223612A (zh) 智能手环及智能手环充电的方法
CN207021758U (zh) 具有双电池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
CN216121938U (zh) 一种组合式磁吸无线充电接收装置
CN112332552A (zh) 一种可无线充电的可穿戴设备
CN206931708U (zh) 一种天线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2260336B (zh) 一种无线充电眼镜及系统
KR20150025369A (ko) 무선충전 및 엔에프씨 통신 겸용 단자부를 포함하는 안테나 패치
CN202713424U (zh) 一种内置插头充电装置的手机
CN102932506A (zh) 移动终端
CN203773244U (zh) 可穿戴设备
CN207853516U (zh) 用于智能魔方的充电器、智能魔方及智能魔方组件
CN206331260U (zh) 智能手表、智能手表充电器及通信系统
JP6643152B2 (ja) 電子機器
CN210539305U (zh) 双蓝牙耳机智能手环
CN102932505A (zh) 一种nfc移动终端
CN213846268U (zh) 电子设备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205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