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62515B - 无线充电装置、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装置、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262515B CN112262515B CN201880094347.3A CN201880094347A CN112262515B CN 112262515 B CN112262515 B CN 112262515B CN 201880094347 A CN201880094347 A CN 201880094347A CN 112262515 B CN112262515 B CN 11226251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ction
- charged
- wireless charging
- traction object
- mo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7600 charg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4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1603 redu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100518501 Mus musculus Spp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1125929 Trisopterus lusc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99 gr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931 therm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466 anti-cip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80 constant potential 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7 constant-current 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 indium tin metal oxide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系统和方法,可以实现发射线圈的位置的调整,从而可以提高充电效率,提升用户体验。该装置包括:壳体;发射线圈,设置于该壳体内,用于发射无线电磁信号;调整机构,用于调整该发射线圈在该壳体内的位置,其中,该调整机构包括导轨,第一牵引物,第二牵引物以及至少一个电机,其中,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设置在导轨处且与该第二牵引物连接,该第一牵引物的另一端经由相对于该壳体固定的固定部与该电机连接,该发射线圈设置在该第一牵引物上,该电机带动该第二牵引物,使得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该导轨移动,该电机带动该第一牵引物,使得该发射线圈在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该固定部之间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充电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充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都支持无线充电功能,而现有的无线充电底座上的发射线圈是固定在底座上的,这就导致了设备在放置到底座上时,用户需要找准位置,一旦位置偏差,充电效率就会降低,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系统和方法,可以实现发射线圈的位置的调整,从而可以提高充电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发射线圈,设置于该壳体内,用于发射无线电磁信号,以用于对设置有接收线圈的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调整机构,用于调整该发射线圈在该壳体内的位置,其中,该调整机构包括导轨,第一牵引物,第二牵引物以及至少一个电机,其中,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设置在导轨处且与该第二牵引物连接,该第一牵引物的另一端经由相对于该壳体固定的固定部与该电机连接,该发射线圈设置在该第一牵引物上,该电机带动该第二牵引物,使得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该导轨移动,该电机带动该第一牵引物,使得该发射线圈在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该固定部之间移动。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包括无线充电装置和利用无线充端装置进行无线充电的待充电设备,其中,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发射线圈,设置于该壳体内,用于发射无线电磁信号,以用于对设置有接收线圈的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调整机构,用于调整该发射线圈在该壳体内的位置,其中,该调整机构包括导轨,第一牵引物,第二牵引物以及至少一个电机,其中,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设置在导轨处且与该第二牵引物连接,该第一牵引物的另一端经由相对于该壳体固定的固定部与该电机连接,该发射线圈设置在该第一牵引物上,该电机带动该第二牵引物,使得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该导轨移动,该电机带动该第一牵引物,使得该发射线圈在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该固定部之间移动。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包括:利用设置于无线充电装置的壳体内的发射线圈发射无线电磁信号,以用于对设置有接收线圈的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控制电机的运动,以带动第一牵引物和/或第二牵引物,使得该发射线圈在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相对于该壳体固定的固定部之间移动,和/或使得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导轨移动,其中,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设置在导轨处且与该第二牵引物连接,该第一牵引物的另一端经由该固定部与该电机连接,该发射线圈设置在该第一牵引物上。
因此,在本申请的方案中,无线充电装置中包括用于调整发射线圈在壳体内的位置的调整机构,从而可以实现发射线圈的位置的自动校准,从而提高充电效率,提升用户体验,并且调整机构包括导轨,第一牵引物,第二牵引物以及至少一个电机,其中,第一牵引物的一端设置在导轨处且与第二牵引物连接,第一牵引物的另一端经由相对于壳体固定的固定部与电机连接,发射线圈设置在第一牵引物上,其中,电机带动第二牵引物,使得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导轨移动,电机带动第一牵引物,使得发射线圈在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固定部之间移动,可以使得发射线圈在二维平面的位置调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申请无线充电系统的示意性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充电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待充电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待充电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充电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调整机构的示意性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充电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红外热传感器的设置的示意性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压力传感器的示意性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设置有待充电设备的压力传感器的示意性图。
图11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位置关系的示意性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方法的示意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基于无线充电技术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无线充电技术不需要电缆即可完成功率的传输,能够简化充电准备阶段的操作。
无线充电技术一般将电源提供设备(如适配器)与无线充电装置(如无线充电底座)相连,并通过该无线充电装置将电源提供设备的输出功率以无线的方式(如电磁信号)传输至待充电设备,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按照无线充电原理不同,无线充电方式主要分为磁耦合(或电磁感应)、磁共振以及无线电波三种方式。目前,主流的无线充电标准包括QI标准、电源实物联盟(powermatters alliance,PMA)标准、无线电源联盟(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QI标准和PMA标准均采用磁耦合方式进行无线充电。A4WP标准采用磁共振方式进行无线充电。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0的示意性框图。
如图1所示,无线充电系统10包括:电源提供设备100、无线充电装置200和待充电设备300。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源提供设备100,用于向无线充电装置200提供直流电。该电源提供设备100可包括:整流电路、变压电路、控制电路和充电接口等,可实现将交流电输入转换为直流电输出,以提供给无线充电装置200。例如,电源提供设备100可为适配器、充电宝或车载电源等。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源提供设备100还可直接将交流电提供给无线充电装置200。例如,电源提供设备100可为交流电源。当电源提供设备100为交流电源时,无线充电装置200还包括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电路或模块,例如,整流滤波电路和DC/DC变换电路等。
无线充电装置200,用于将电源提供设备100提供的直流电或交流电,转换成电磁信号,以通过无线的方式进行电力传输。
其中,电源提供设备100和无线充电装置200之间的接口可以为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或闪电(lightning)接口。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充电装置200的示意性框图。
如图2所示,无线充电装置200包括:整流滤波电路(未示出)、直流电(DC)/DC变换电路(未示出)、包括发射线圈202的无线发射电路201、第一控制电路204和第一通信电路205。
220V交流电可以经过整流滤波电路变换成稳定的直流电,然后经过DC/DC变换电路的变换将电压调节到一个固定值供给无线发射电路201。
应理解,整流滤波电路和DC/DC变换电路为可选的,如前所述,当电源提供设备100为交流电源时,无线充电装置200可设置整流滤波电路和DC/DC变换电路。当电源提供设备100可提供的为稳定的直流电时,可去除整流滤波电路和/或DC/DC变换电路。
无线发射电路201,用于将DC/DC变换电路提供的直流电或电源提供设备等提供的直流电转换为可耦合到发射线圈202的交流电,并通过发射线圈将该交流电转换成电磁信号进行发射。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发射电路201可包括:逆变电路和谐振电路。逆变电路可包括多个开关管,通过控制开关管的导通时间(占空比)可调节输出功率的大小。谐振电路,用于将电能传输出去,例如,谐振电路可包括电容和发射线圈。通过调整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可以调节无线发射电路201输出功率的大小。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200可为无线充电底座或具有储能功能的设备等。当无线充电装置200为具有储能功能的设备时,其还包括储能模块(例如,锂电池),可从外部电源提供设备获取电能并进行存储。由此,储能模块可将电能提供给无线发射电路201。应理解,无线充电装置200可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从外部电源提供设备获取电能。有线的方式,例如,通过充电接口(例如,Type-C接口)与外部电源提供设备连接,获取电能。无线的方式,例如,无线充电装置200包括无线接收电路,其可通过无线的方式从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设备获取电能。
第一控制电路204,用于对无线充电过程进行控制。例如,第一控制电路204可控制第一通信电路205与电源提供设备的通信,以确定电源提供设备的输出电压和/或输出电流。或,第一控制电路204还可控制第一通信电路205与待充电设备的通信,实现充电信息(例如,待充电设备的电池305电压信息、电池305温度信息、充电模式信息等)的交互、进行无线充电的充电参数(例如,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确定等。
应理解,无线充电装置200还可包括其它相关硬件、逻辑器件、电路和/或编码,以实现相应的功能。例如,无线充电装置200还可包括显示模块(例如,可为发光二极管或LED显示屏),用于在无线充电过程中,实时显示充电状态(例如,充电进行中或终止等)。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200还包括:电压转换电路203。该电压转换电路203,用于在提供给无线发射电路201的电流的电压不满足预设条件时,对提供给无线发射电路201的电流进行电压变换。如前所述,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给无线发射电路201的电流可为DC/DC变换电路提供的、电源提供设备提供的或前述储能模块提供的等。
当然,可替换地,如果提供给无线发射电路201的电压可以达到无线发射电路201对输入电压的电压需求,可以省去电压转换电路203,以简化无线充电装置的实现。无线发射电路201对输入电压的电压需求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设置为10V。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给无线发射电路201的电流的电压不能满足预设条件是指,该电压低于无线发射电路201的需求电压或该电压高于无线发射电路201的需求电压。例如,若采用高压低电流(例如,20V/1A)的充电模式进行无线充电,这种充电模式对无线发射电路201的输入电压要求较高(如电压需求为10V或20V)。如果提供给无线发射电路201的电压无法达到无线发射电路201的电压需求,则电压转换电路203可以对输入电压进行升压,以达到无线发射电路201的电压需求。而如果电源提供设备的输出电压超过无线发射电路201的电压需求,电压转换电路203可以对输入电压进行降压,以达到无线发射电路201的电压需求。
图3和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待充电设备300的示意性框图。
如图3和4所示,待充电设备300包括:包括接收线圈311的无线接收电路301、第二控制电路302、降压电路303、检测电路304、电池305和第一充电通道306和第二通信电路309。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接收电路301,用于通过接收线圈311将无线充电装置200的无线发射电路201发射的电磁信号转换成交流电,并对该交流电进行整流和/或滤波等操作,将该交流电转换成稳定的直流电,以给电池305充电。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接收电路301包括:接收线圈311和交流电(AC)/DC变换电路。AC/DC变换电路,用于将接收线圈311接收到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池305可包括单电芯或多电芯。电池305包括多电芯时,该多个电芯之间为串联关系。由此,电池305可承受的充电电压为多个电芯可承受的充电电压之和,可提高充电速度,减少充电发热。
以待充电设备为手机为例,待充电设备的电池305包括单电芯时,内部的单节电芯的电压一般在3.0V-4.35V之间。而待充电设备的电池305包括两节串联的电芯时,串联的两节电芯的总电压为6.0V-8.7V。由此,相比于单电芯,采用多节电芯串联时,无线接收电路301的输出电压可以提高。与单节电芯相比,达到同等的充电速度,多节电芯所需的充电电流约为单节电芯所需的充电电流的1/N(N为待充电设备内的相互串联的电芯的数目)。换句话说,在保证同等充电速度(充电功率相同)的前提下,采用多节电芯的方案,可以降低充电电流的大小,从而减少待充电设备在充电过程的发热量。另一方面,与单电芯方案相比,在充电电流保持相同的情况下,采用多电芯串联方案,可提高充电电压,从而提高充电速度。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充电通道306可为导线。在第一充电通道306上可设置降压电路303。
降压电路303,用于对无线接收电路301输出的直流电进行降压,得到第一充电通道306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该第一充电通道306输出的直流电的电压值和电流值,符合电池305的充电需求,可直接加载到电池305。
检测电路304,用于检测第一充电通道306的电压值和/或电流值。第一充电通道306的电压值和/或电流值可以指无线接收电路301与降压电路303之间的电压值和/或电流值,即无线接收电路301的输出电压值和/或电流值。或者,第一充电通道306上的电压值和/或电流值也可以指降压电路303与电池305之间电压值和/或电流值,即降压电路303的输出电压和/或输出电流。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检测电路304可以包括:电压检测电路和电流检测电路。电压检测电路可用于对第一充电通道306上的电压进行采样,并将采样后的电压值发送给第二控制电路302。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电压检测电路可以通过串联分压的方式对第一充电通道306上的电压进行采样。电流检测电路304可用于对第一充电通道306上的电流进行采样,并将采样后的电流值发送给第二控制电路302。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流检测电路304可以通过检流电阻和检流计对第一充电通道306上的电流进行采样检测。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控制电路302可以控制第二通信电路309与无线充电装置进行通信,将检测电路304检测到电压值和/或电流值反馈给无线充电装置。由此,无线充电装置的第一控制电路204可根据该反馈的电压值和/或电流值,调整无线发射电路201的发射功率,使得第一充电通道306输出的直流电的电压值和/或电流值与电池305所需的充电电压值和/或电流值相匹配。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与电池305所需的充电电压值和/或电流值相匹配”包括:第一充电通道306输出的直流电的电压值和/或电流值与电池305所需的充电电压值和/或电流值相等或浮动预设范围(例如,电压值上下浮动100毫伏~200毫伏)。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降压电路303的实现形式可以有多种。作为一个示例,降压电路303可以为Buck电路。作为另一个示例,降压电路303可以为电荷泵(charge pump)。电荷泵由多个开关器件构成,电流流过开关器件产生的热量很小,几乎与电流直接经过导线相当,所以采用电荷泵作为降压电路303,不但可以起到降压效果,而且发热较低。作为一个示例,降压电路303还可为半压电路。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200的电压转换电路203的升压倍数和待充电设备300的降压电路303的降压倍数的设置与电源提供设备能够提供的输出电压、电池305需要的充电电压等参数有关,二者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电压转换电路203的升压倍数与降压电路303的降压倍数设置为相等。例如,电压转换电路203可以是倍压电路,用于将电源提供设备的输出电压提升2倍;降压电路303可以是半压电路,用于将无线接收电路301的输出电压降低一半。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电压转换电路203的升压倍数与降压电路303的降压倍数设置为1:1,这种设置方式可以使得降压电路303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分别与电源提供设备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相一致,有利于简化控制电路的实现。以电池305对充电电流的需求为5A为例,当第二控制电路302通过检测电路304获知降压电路303的输出电流为4.5A时,需要调整电源提供设备的输出功率,使得降压电路303的输出电流达到5A。如果电压转换电路203的升压倍数与降压电路303的降压倍数之比不等于1:1,则在调整电源提供设备的输出功率时,第一控制电路204或第二控制电路302需要基于降压电路303的当前输出电流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重新计算电源提供设备的输出功率的调整值。本申请一实施例将电压转换电路203的升压倍数与降压电路303的降压倍数之比设置为1:1,则第二控制电路302通知第一控制电路204将输出电流提升至5A即可,从而简化了无线充电通路的反馈调整方式。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待充电设备300还可以包括:第二充电通道308。第二充电通道308可为导线。在第二充电通道308上可设置变换电路307,用于对无线接收电路301输出的直流电进行电压控制,得到第二充电通道308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以对电池305进行充电。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变换电路307包括:用于稳压的电路和用于实现恒流和恒压的电路。其中,用于稳压的电路与无线接收电路301连接,用于实现恒流和恒压的电路与电池305连接。
当采用第二充电通道308对电池305进行充电时,无线发射电路201可采用恒定发射功率,无线接收电路301接收电磁信号后,由变换电路307处理为满足电池305充电需求的电压和电流后,输入电池305实现对电池305的充电。应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恒定发射功率不一定是发射功率完全保持不变,其可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例如,发射功率为7.5W上下浮动0.5W。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二充电通道308对电池305进行充电时,无线充电装置和待充电设备可按照Qi标准进行无线充电。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无线充电装置端设置电压转换电路。在待充电设备端设置与电池305连接的第一充电通道306(例如,为导线)。其中,第一充电通道306设置降压电路303,用于对无线接收电路301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以使第一充电通道306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满足电池305的充电需求。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无线充电装置200采用20W的输出功率对待充电设备中的单电芯电池305进行充电,则采用第二充电通道308对该单电芯电池305进行充电时,无线发射电路201的输入电压需为5V,输入电流需为4A,而采用4A的电流必然会导致线圈发热,降低充电效率。
当采用第一充电通道306对该单电芯电池305进行充电时,由于第一充电通道306上设置了降压电路303,在无线发射电路201的发射功率不变(前述的20W)的情况下,可提高无线发射电路201的输入电压,由此,可降低无线发射电路201的输入电流。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降压电路303可采用半压电路,即该降压电路303的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的比值为固定的2:1,以进一步减小降压电路303的发热。
可以理解是,无线接收电路301可以以间歇的方式为电池305充电,该无线接收电路301的输出电流的周期可以跟随输入无线充电系统的交流电例如交流电网的频率进行变化,例如,无线接收电路301的输出电流的周期所对应的频率为电网频率的整数倍或倒数倍。并且,无线接收电路301的输出电流可以以间歇的方式为电池305充电时,无线接收电路301的输出电流对应的电流波形可以是与电网同步的一个或一组脉冲组成。脉动形式的电压/电流的大小周期性变换,与传统的恒定直流电相比,能够降低锂电池的析锂现象,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并且有利于降低电池的极化效应、提高充电速度、减少电池的发热,从而保证待充电设备充电时的安全可靠。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200可设置为各种形状,例如,圆形、方形等。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通信电路205和第二通信电路309之间还可以交互许多其他通信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信电路205和第二通信电路309之间可以交互用于安全保护、异常检测或故障处理的信息,如电池305的温度信息,进入过压保护或过流保护的指示信息等信息,功率传输效率信息(该功率传输效率信息可用于指示无线发射电路201和无线接收电路301之间的功率传输效率)。
例如,当电池305的温度过高时,第一控制电路204和/或第二控制电路302可以控制充电回路进入保护状态,如控制充电回路停止无线充电。又如,第一控制电路204接收到第二控制电路302通过第二通信电路309发送的过压保护或过流保护的指示信息之后,第一控制电路204可以降低发射功率,或控制无线发射电路201停止工作。又如第一控制电路204接收到第二控制电路302通过第二通信电路309发送的功率传输效率信息之后,如果功率传输效率低于预设阈值,可以控制无线发射电路201停止工作,并向用户通知这一事件,如通过显示屏显示功率传输效率过低,或者可以通过指示灯指示功率传输效率过低,以便用户调整无线充电的环境。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通信电路205和第二通信电路309之间可以交互能够用于调整无线发射电路201的发射功率调整的其他信息,如电池305的温度信息,指示第一充电通道306上的电压和/或电流的峰值或均值的信息,功率传输效率信息(该功率传输效率信息可用于指示无线发射电路201和无线接收电路301之间的功率传输效率)等。
例如,第二通信电路309可以向第一通信电路205发送功率传输效率信息,第一控制电路204可根据第一通信电路205接收的功率传输效率信息确定无线发射电路201的发射功率的调整幅度。具体地,如果功率传输效率信息指示无线发射电路201与无线接收电路301之间的功率传输效率低,则第一控制电路204可以增大无线发射电路201的发射功率的调整幅度,使得无线发射电路201的发射功率快速达到目标功率。
又如,如果无线接收电路301输出的是脉动波形的电压和/或电流,第二控制电路302可以向第一控制电路204发送指示第一充电通道306的输出电压和/或输出电流的峰值或均值的信息,第一控制电路204可以判断第一充电通道306的输出电压和/或输出电流的峰值或均值是否与电池305当前所需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相匹配,如果不匹配,则可以调整无线发射电路201的发射功率。
又如,第二通信电路309可以向第一通信电路205发送电池305的温度信息,如果电池305的温度过高,第一控制电路204可以降低无线发射电路201的发射功率,以降低无线接收电路301的输出电流,从而降低电池305的温度。
电池的充电过程可包括涓流充电阶段,恒流充电阶段和恒压充电阶段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在涓流充电阶段,进入到电池305的电流满足电池305所预期的充电电流大小(譬如第一充电电流)。在恒流充电阶段,进入电池305的电流满足电池305所预期的充电电流大小(譬如第二充电电流,该第二充电电流可大于第一充电电流)。在恒压充电阶段,加载到电池305两端的电压的大小满足电池305所预期的充电电压大小。
在无线充电过程中,发射线圈202和接收线圈311在空间上是对准状态时,充电效率是最高的。然而,发射线圈202一般是设置在无线充电装置200的壳体内的,如果将发射线圈202固定在壳体中,这就使得用户在将待充电设备放置在无线充电装置200上时,需要找准位置,一旦位置偏差,充电效率就会降低,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在无线充电装置中设置调整机构,该调整机构可以调整发射线圈在壳体中的位置。
如图5所示,该无线充电装置400可以包括壳体410,发射线圈420,以及调整机构430。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的壳体410可以是圆形的,方形的或椭圆形的等。
发射线圈420可以设置于壳体410内,用于发射无线电磁信号,以用于对设置有接收线圈的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发射线圈还可以称为发射天线,以及本申请实施例的接收线圈还可以称为接收天线。
以及,本申请实施例对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结构形态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可以是圆形的,方形的或椭圆形的等。
调整机构430可以调整发射线圈420在壳体410内的位置。
其中,发射线圈420的运动区域可以是圆形的,方形的或椭圆形的等。
发射线圈420的运动区域面积可以小于壳体410内部区域面积,发射线圈420的运动区域形状可以与壳体410的形状相同或者不相同。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中设置调整机构,从而可以控制该调整机构调整发射线圈在壳体内的位置,从而可以实现发射线圈的位置的自动校准,从而提高充电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为了更加清楚地理解本申请,以下将对调整机构进行介绍。
如图6所示,调整机构500(可以对应于图5所示的调整机构430)可以包括导轨523,第一牵引物(例如,可以由第一牵引线511和第一弹簧512构成),第二牵引物(例如,可以由第二牵引线521和第二弹簧522构成)以及至少一个电机531,其中,第一牵引物的一端设置在导轨523处且与第二牵引物连接,第一牵引物的另一端经由相对于无线充电装置的壳体固定的固定部514与电机531连接,发射线圈420设置在第一牵引物上,电机531带动第二牵引物,使得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导轨523移动,电机531带动第一牵引物,使得发射线圈420在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固定部514之间移动。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牵引物包括第一牵引线511和第一弹簧512;其中,第一牵引线511的一端与第一弹簧512的一端连接,第一弹簧512的另一端形成为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第二牵引物连接,第一牵引线511的另一端形成为第一牵引物的另一端与电机531连接;发射线圈420与第一弹簧512或第一牵引线511连接。
其中,第一牵引线511的一端经由固定部514可以是指该第一牵引线511穿过固定部514开设的孔,或者缠绕该固定部514。
发射线圈420可以设置在第一弹簧512和第一牵引线511的连接处,具体地,如图6所示,可以在第一弹簧512和第一牵引线511的连接处设置连接部515,连接部515可以用于连接第一牵引线511,第一弹簧512和发射线圈420。当然,连接部515也可以与第一牵引线511连接而不与第一弹簧512连接,或者与第一弹簧512连接而不与第一牵引线511连接。
可选地,为了避免发射线圈420在上下方向的倾斜,可以设置支持部(未示出),该支持部例如可以使得发射线圈420保持水平。例如,该支持部可以包括放置发射线圈420的托盘,以及用于支撑托盘的支腿,该支腿是可活动的。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牵引物包括第二牵引线521和第二弹簧522;在导轨523内,第二牵引线521的一端与第二弹簧522的一端连接,第二牵引线521的另一端穿过导轨523,并与电机531连接,第二弹簧522的另一端相对于导轨523固定。
其中,第一牵引物的一端可以与第二牵引线521或第二弹簧522连接。具体地,可以在第二牵引线521和第二弹簧522的连接处设置连接部525,该连接部525用于连接第二牵引线521,第二弹簧522和第一弹簧512的一端。其中,该连接部525可以是滑块,该滑块可以在第二牵引线512和第二弹簧522的带动下,沿着导轨523滑动,从而带动第一弹簧512的一端沿着导轨523移动。
应理解,连接部525也可以与第二牵引线521连接而不与第二弹簧522连接,或者与第二弹簧522连接而不与第二牵引线521连接。
在图6中,第二牵引线521可以经由固定部524与电机531连接。以及,第二弹簧522可以通过固定部525与导轨511固定。此时,第二牵引线521可以穿过固定部524开设的孔,或者缠绕该固定部524。
其中,导轨523可以开设有槽,连接部525(滑块)可以具有设置在导轨523内的第一部分,以及在导轨523外的第二部分,第二牵引线521和/或第二弹簧522可以连接到该第一部分上,以及第一弹簧512的一端连接到该第二部分上。导轨523可以相对于无线充电装置的壳体固定。
在图6中,可以将内设有第一弹簧512和第一牵引线511的部分称为导轨523,此时,导轨511为圆弧形。固定柱514可以处于该圆弧的圆心处。
图6所示的导轨511是圆弧形导轨,在该种情况下,发射线圈420的运动区域可以是扇形的。
应理解,导轨523还可以是其他形状的导轨。
例如,导轨523可以是直线导轨,则此时,发射线圈的运动区域可以是三角形的。
或者,导轨523可以是方形导轨,此时,发射线圈的移动区域可以是方形的。
或者,导轨523可以是圆形导轨,固定柱514可以设置在圆形导轨围成的圆内,例如,设置在圆心处,则此时,发射线圈420的移动区域可以是圆形的。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机可531以为步进电机。
因此,在图6所示的方案中,电机531可以拉动第一牵引线511的一端,使得连接部525与固定部514之间的第一牵引线511缩短,从而可以带动发射线圈420在从连接部525到固定部514的方向上移动,或者,电机531可以反向转动,使得连接部525与固定部514之间的第一牵引线511延长,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弹簧512进行复位,也即可以带动发射线圈420在从固定部514到连接部525的方向上移动。
以及,电机531可以拉动第二牵引线523的一端,使得导轨523内的第二牵引线521缩短,可以带动第一弹簧512的一端沿着导轨523按照顺时针方向移动,从而可以带动发射线圈420顺时针圆周运动,电机531可以反向转动,使得导轨523内的第二牵引线521延长,进而可以使得第二弹簧522进行复位,从而可以带动发射线圈420逆时针圆周运动。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拉动第一牵引线511的电机和拉动第二牵引线521的电机可以是不同的电机,此时,该不同的电机可以交替运转,也即,在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导轨523运动的时候,发射线圈420未在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例如,连接部525处)与固定部514之间移动,或者,在发射线圈420在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例如,连接部525处)与固定部514之间移动的时候,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未沿着导轨523运动。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拉动第一牵引线511或第二牵引线521的电机可以是相同的电机,此时无线充电装置还可以包括切换部分,该切换部分可以使得电机在带动第一牵引线和第二牵引线之间切换。
例如,如图6所示,该切换部分可以包括第一齿轮541,第二齿轮542以及第三齿轮543,第一牵引线511的一端连接第一齿轮541,第二牵引线521的一端连接第二齿轮542,电机531上设置有第三齿轮543,第三齿轮543可分别与第一齿轮541和第二齿轮542啮合。
具体地,在需要延长或缩短连接部525与固定部514之间的第一牵引线511的长度时,可以将第三齿轮543与第一齿轮541啮合,第三齿轮543与第二齿轮542不接触;以及,在需要延长或缩短导轨523中的第二牵引线521的长度时,可以将第三齿轮543与第二齿轮542啮合,第三齿轮543与第一齿轮541不接触。
其中,可以在电机531上设置移动部件(未示出),用于移动第三齿轮343,从而使得第三齿轮543分别与第一齿轮541和第二齿轮542啮合。
或者,可以在无线充电装置的壳体上设置移动部件(未示出),用于移动第一齿轮541或第二齿轮542,使得第一齿轮541或第二齿轮542与第三齿轮543啮合。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切换部分还可以是其它的实现形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牵引物和第二牵引物还可以具有其它的实现形式。
例如,图6中的第一弹簧512可以被其他实现方式代替,例如,第一弹簧512可以被另一牵引线代替,该另一牵引线与另一电机连接,该另一电机可以拉动该另一牵引线的一端,使得连接部525与固定部514内的另一牵引线的长度缩短,以及第一牵引线511的长度延长,或者使得连接部525与固定部514内的另一牵引线的长度延长,以及第一牵引线511的长度缩短,从而可以带动发射线圈420在连接部525与固定部514之间移动。
以及,图6中的第二弹簧522也可以被其他实现方式代替,例如,第二弹簧522可以被另一牵引线代替,该另一牵引线与另一电机连接,该另一电机可以拉动该另一牵引线的一端,使得导轨523内的另一牵引线的长度缩短,以及第二牵引线521的长度延长,或者使得导轨523内的另一牵引线的长度延长,以及第二牵引线521的长度缩短,从而可以第一弹簧512的一端沿着导轨523移动。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无线充电装置400还可以包括控制电路440,该控制电路440可以控制电机531的运转,从而可以调整发射线圈420在壳体410中的位置。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电路440例如可以通过微控制单元(micro control unit,MCU)实现,或者可以通过MCU与待充电设备内部的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共同实现。
由于待充电设备的充电效率是与发射线圈与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的位置关系相关的。因此,可以确定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的位置,并基于该接收线圈的位置,来调整发射线圈在壳体中的位置。
以下将结合几种实现方式来介绍如何确定接收线圈的位置。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无线充电装置400还可以包括红外热感应传感器,用于在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时,获取所述待充电设备的发热特征;则控制电路可以根据所述发热特征,确定接收线圈的位置。
收集到的发热特征可以以发热云图的方式体现,发热云图体现了各个部分的发热情况。发热云图也可以称为热成像云图或温度云图等。
红外热感应传感器可以固定在发射线圈下方,并保持一定距离。其中,该距离大小可以根据无线充电装置的用于放置待充电设备的表面区域来确定,由此可以尽量保证红外热感应的范围,例如,如图8所示。
可选地,控制电路可以根据预设信息以及所述红外热感应传感器获取的发热特征,确定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所述预设信息包括所述待充电设备的各个已知部分在特定充电阶段和/或充电效率下的发热特征,所述红外热感应传感器获取的发热特征为该特定充电阶段和/或充电效率下的发热特征。
具体地,可以收集待充电设备在各个充电阶段和/或充电效率下的发热云图,该发热云图可以包括最高温度点和发热区域等信息,并建立一个数据库。可以将该数据库信息输入到无线充电装置中,该发热云图中各个部分对应的待充电设备的位置已知的,控制电路可以结合预设的在特定效率和/或充电效率下的发热云图,以及待充电设备在特定充电阶段和/或充电效率下的发热云图,确定接收线圈的位置。
其中,控制电路根据所述预设信息以及所述待充电设备的发热特征,确定特定发热特征在所述待充电设备所对应的位置;根据特定发热特征在所述待充电设备所对应的位置,确定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
也就是,在将红外热感应传感器获取到的待充电设备在特定充电阶段和/或充电效率下的发热云图中的特定发热特征,去与预设的在该特定充电阶段和/或充电效率下的发热云图中发热特征匹配,基于预设的发热云图,确定该匹配的发热特征在待充电设备上的位置,由于接收线圈针对具有特定发热特征的位置是固定的,从而可以基于该位置,确定接收线圈的位置。
其中,预设信息中的发热云图针对的待充电设备与实时确定接收线圈的待充电设备可以是同一待充电设备或者是同一型号待充电设备等。
以下将以待充电设备为手机以及结合图8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可以对手机600无线充电状态进行热成像云图的建模,收集手机600在无线充电各个充电效率和/或充电阶段下的发热云图,收集手机600发热特征,例如最高温度点和发热区域等信息,并建立数据库,并输入到无线充电底座700中。
然后,当手机600放置在无线充电底座700时,初始位置下,手机600的接收线圈610和底座700的发射线圈710可能是没有对准的,这样充电效率比较低,保持一段时间,使接收线圈610和手机600的发热保持稳定后,可以开启红外热感应传感器800进行检测,获取手机600的发热云图,数据库中的发热特征进行对比,获取一个发热特征点在底座坐标上的位置,因为手机600上的接收线圈610相对于发热特征点位置是固定的,这样的话就可通过发热特征点计算出手机600接收线圈610中心点的坐标,也就是(x1,y1)。
最后,根据无线充电底座700的发射线圈710的中心点坐标(x0,y0)和手机600的接收线圈610的中心点坐标(x1,y1),确定移动发射线圈710的路径,从而,控制发射线圈710移动到最佳位置,实现充电效率最大化。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无线充电装置还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用于对无线充电装置的承载待充电设备的部分进行压力感应,并向控制电路输入压力感应结果;则控制电路可以根据压力感应结果,确定待充电设备所在的区域,并根据待充电设备所在的区域,确定接收线圈的位置。
其中,可以将无线充电装置中与待充电设备相接触的接触面采用电阻压力感应屏,电阻式压力感应屏是一种传感器,具体的结构可以如图9所示,是薄膜层901加上玻璃层903的结构,薄膜层901和玻璃层902相邻的一面上均涂有ITO(纳米铟锡金属氧化物)涂层902,ITO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和透明性。当有物体(例如,手机900)放置在上面时,该接触面上的薄膜层901下层的ITO会接触到玻璃层903上层的ITO(例如,如图10所示),经由感应器传出相应的电信号,经过转换电路送到控制电路,通过运算转化为坐标值,从而获得压力感应区域。
应理解,图9和图10所示的感应屏是示意性图,除了薄膜层、玻璃层和ITO,该感应屏还可以有其他的部分。
可选地,控制电路440可以根据待充电设备所在的区域,确定接收线圈的可能的至少一个位置;将发射线圈调整到分别与该至少一个位置对准,根据至少一个位置中每个位置的待充电设备的充电效率,确定接收线圈的位置。其中,可以将至少一个位置中充电效率最高的位置确定为接收线圈的位置。其中,充电效率的计算公式为:η=Pout/Pin,Pout为待充电设备的功率,Pin为发射线圈输出的功率。
具体地,当待充电设备放置在无线充电装置上时,控制电路可以沿X轴扫描横坐标上是否有压力变化,提取出压力变化的X坐标,然后沿Y轴扫描纵坐标上是否有压力变化,提取出压力变化的Y坐标,这样合成一个压力变化平面,从而可以确定待充电设备的放置位置,定义待充电设备的中心点的坐标为(Xt,Yt)。进一步可以定位接收线圈的位置,由于电阻压力感应屏并不能区别待充电设备的朝向,所以可以采用排除法来找位置,因为接收线圈相对于待充电设备来说是固定的,以手机为例,手机上的接收线圈位置上左右是对称的,只是偏上或者偏下,也就是说,接收线圈相对无线充电装置的坐标应该是(Xt+L,Yt)或者是(Xt-L,Yt),L值是手机上的接收线圈相对于手机中心点的值,分别对比计算接收线圈的中心点坐标移动到(Xt+L,Yt)位置上和(Xt-L,Yt)位置上的无线充电效率,充电效率较大的就是正确的位置。
其中,如果调整的最后一个可能的位置的充电效率最高,则确定该最后一个位置即为接收线圈的位置,此时,已经实现了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的对准,也即,无需再调整发射线圈的位置。
以上已经介绍了两种确定待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的位置方式,但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在确定了接收线圈的位置之后,控制电路可以基于该接收线圈的位置,调整发射线圈在壳体中的位置。其中,调整发射线圈的位置可以是使得发射线圈远离接收线圈(例如,在用户希望对待充电设备的电池进行慢充时),也可以是使得发射线圈靠近或对准接收线圈(例如,在用户希望对待充电设备的电池进行快充时),具体地,可以采用图6所示的调整机构500对发射线圈的位置进行调整。
例如,如图11所示,确定的手机600的接收线圈610的中心坐标为(x1,y1),无线充电底座700的发射线圈710的中心坐标(x0,y0),则可以调整发射线圈710,使得发射线圈710的中心坐标从(x0,y0)移动到(x1,y1)。
以上已经介绍了基于接收线圈的位置,来调整发射线圈400的位置。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结合待充电设备的接收功率或充电效率,控制电机531的运动,以调整发射线圈420在壳体410中的位置。
如图7所示,无线充电装置400除了具有壳体410(未示出)、发射线圈420,调整机构430,控制电路440,还可以具有通信电路450。无线充电装置400可以通过通信电路450与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通信,以获取待充电设备当前的接收功率。
其中,待充电设备具体的结构可以如图3和4所示,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控制电路440可以基于待充电设备的当前的接收功率和待充电设备期望的接收功率,对发射线圈420在壳体410内的位置进行调整,以期达到待充电设备期望的接收功率。
其中,待充电设备期望的接收功率可以由待充电设备发送给无线充电装置400。假设待充电设备为终端,则用户可以在终端上通过用户界面设置期望的接收功率,并将该接收功率发送给无线充电装置400。
其中,待充电设备期望的接收功率可以小于当前的接收功率,例如,假设待充电设备希望对电池进行慢充,则控制电路440可与控制调整机构430调整发射线圈420的位置,以降低接收线圈的功率。或者,待充电设备期望的接收功率可以大于当前的接收功率,例如,假设待充电设备希望对电池430进行快充,则控制电路440可以控制调整机构430调整发射线圈420的位置,以提高接收线圈410的功率。
也就是说,调整机构430可以调整发射线圈420的位置,使得发射线圈420远离接收线圈或更靠近接收线圈。其中,该接收线圈的位置对于控制电路440而言可以是已知的,例如,可以通过压力传感器或红外传感器获取的。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控制电路440可以基于待充电设备的接收功率和发射线圈420的发射功率,确定当前充电效率值,基于该当前充电效率值,对发射线圈420在壳体410内的位置进行调整。
具体地,控制电路440基于该当前充电效率值,对发射线圈420在壳体410内的位置进行调整时,可以在调整到特定充电效率值时停止调整,和/或在调整充电效率值的变化值小于误差时停止调整。
其中,该特定充电效率值可以是最大能达到的充电效率值(也即,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重合时的充电效率值),或待充电设备期望的充电效率值。
其中,待充电设备期望的充电效率值可以由待充电设备发送给无线充电装置400。假设待充电设备为终端,则用户可以在终端上通过用户界面设置期望的充电效率值,并将该充电效率值发送给无线充电装置400。
其中,待充电设备期望的充电效率值可以小于当前的充电效率值,例如,假设待充电设备希望对电池进行慢充,则控制电路440可以控制调整机构430调整发射线圈420的位置,以降低充电效率值。或者,待充电设备期望的接充电效率值可以大于当前的充电效率值,例如,假设待充电设备希望对电池进行快充,则控制电路440可以控制调整机构430调整发射线圈420的位置,以提高充电效率值。
也就是说,调整机构430可以调整发射线圈420的位置,使得发射线圈420远离接收线圈或更靠近接收线圈。其中,该接收线圈的位置对于控制电路440而言可以是已知的,例如,可以通过压力传感器或红外传感器获取的。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接收线圈的位置对于控制电路440而言也可以是未知的,则此时,可以通过尝试移动发射线圈420,来使得待充电设备的接收功率或充电效率值满足预定条件。
具体地,控制电路440可以根据在移动发射线圈420的过程中,待充电设备的接收功率的变化或充电效率值,控制电机的运动,以调整发射线圈420在壳体410中的位置。
为了便于理解,以下以期望达到最大充电效率为例进行说明。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电机带动第二牵引物,使得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导轨,按照第一方向运动,
如果充电效率值增加,电机继续带动第二牵引物,使得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导轨,按照第一方向移动,直到充电效率值的递进值小于或等于第一值,或,
如果充电效率值减小,电机继续带动第二牵引物,使得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导轨,按照相反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如果充电效率值增加,则继续移动,直到充电效率值的递进值小于或等于第一值。
可选地,第一值为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导轨运动时的最小步进效率值。
其中,在电机带动第二牵引物,使得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导轨运动的情况下,如果充电效率值的递进值小于或等于第一值,且充电效率值未达到最大充电效率值时,电机带动第一牵引物,使得发射线圈在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固定部之间移动。
以下将结合图6所示的调整机构500以及图11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假设发射线圈420中心的坐标为(X0,Y0),手机600的接收线圈610坐标(x1,y1)上。其中,控制电路可以预设最大效率值ηmax,该效率值可以是在测试过程中定义的最大效率值。
在手机初始放置到无线充电底座时,手机还是能无线充电的,只是效率比较低,通过手机与无线充电底座的通信,无线充电底座可以获知手机端接收到的功率值,然后控制电路可以计算当前的无线充电效率η0,在η0<ηmax时,说明充电效率比较低,需要调节发射线圈,否则无需移动发射线圈;以下将介绍在需要移动发射线圈时,如何进行发射线圈的移动。
首先:将第三齿轮543与第二齿轮542啮合,控制步进电机531运转△θ角度,第二牵引线521延长(或缩短)△l长度,发射线圈420沿圆周旋转,此时计算该位置下的效率值η1,若η1>η0,说明发射线圈420运转方向正确,可以继续沿该方向调整;若η1<η0,说明发射线圈运转方向相反,需要向相反方向调整;直到调整到ηt和ηt-1的差值小于最小步进效率值,说明位置合适,无需再调整。
然后,将第三齿轮543与第一齿轮541啮合,控制步进电机运转△θ角度,第一牵引线511延长(或缩短)△l长度,发射线圈在连接部525与固定部514之前移动,此时计算该位置下的效率值η1,若η1>η0,说明发射线圈420运转方向正确,可以继续沿该方向调整;若η1<η0,说明发射线圈420运转方向相反,需要向相反方向调整;直到调整到ηt和ηt-1的差值小于最小步进效率值,此时位置已处于效率最大位置,线圈已对准。
以上介绍了可以先驱动电机带动第二牵引物,使得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导轨运动,如果未达到充电效率值未满足期望值,则继续驱动电机带动第一牵引物,使得发射线圈在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固定部之间移动。
但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先驱动电机带动第一牵引物,使得发射线圈在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固定部之间移动,如果未达到充电效率值未满足期望值,电机带动第二牵引物,使得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导轨运动。
具体地,电机带动第一牵引物,使得发射线圈在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固定部之间,按照第三方向运动,如果充电效率值增加,电机继续带动第一牵引物,使得发射线圈在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固定部之间,按照第三方向运动,直到充电效率值的递进值小于或等于第二值,或,如果充电效率值减小,电机继续带动第一牵引物,使得发射线圈在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固定部之间,按照相反于第三方向的第四方向运动,如果充电效率值增加,则继续移动,直到充电效率值的递进值小于或等于第二值。
可选地,第二值为发射线圈在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固定部之间移动时的最小步进效率值。
可选地,在电机带动第一牵引物,使得发射线圈在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固定部之间移动的情况下,如果充电效率值的递进值小于或等于第二值,且充电效率值未达到最大充电效率值时,电机带动第二牵引物,使得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导轨运动。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发射线圈的移动过程中,比较充电效率值的变化,从而可以实现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对准。
以上对无线充电装置的各个部分进行了介绍,但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例如,以上的无线充电装置400包括的结构可以如图2中的无线充电装置200,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调整发射线圈的方式(例如,基于红外,压力或效率)可以用于图1至图7中所示的结构,也可以独立于图1至图7的结构,用于其他结构或组成的无线充电装置。
图1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方法10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12所示,该方法1000包括:
在1010中,利用设置于无线充电装置的壳体内的发射线圈发射无线电磁信号,以用于对设置有接收线圈的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在1020中,控制电机的运动,以带动第一牵引物和/或第二牵引物,使得该发射线圈在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相对于该壳体固定的固定部之间移动,和/或使得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导轨移动,其中,
其中,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设置在导轨处且与该第二牵引物连接,该第一牵引物的另一端经由该固定部与该电机连接,该发射线圈设置在该第一牵引物上。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电机的运动,包括:
确定该接收线圈的位置;
基于该接收线圈的位置,控制该电机的运动。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确定该接收线圈的位置,包括:
在该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时,获取该待充电设备的发热特征;
根据该发热特征,确定该接收线圈的位置。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确定该接收线圈的位置,包括:
根据预设信息以及该待充电设备的发热特征,确定该接收线圈的位置,该预设信息表征该待充电设备的各个已知部分在特定充电阶段和/或充电效率下的发热特征,该红外热感应传感器获取的发热特征为该特定充电阶段和/或充电效率下的发热特征。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确定该接收线圈的位置,包括:
根据该预设信息以及该红外热感应传感器获取的发热特征,确定特定发热特征在该待充电设备所对应的位置;
根据特定发热特征在该待充电设备所对应的位置,确定该接收线圈的位置。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确定该接收线圈的位置,包括:
对该无线充电方法的承载该待充电设备的部分进行压力感应,以获取压力感应结果;
根据该压力感应结果,确定该待充电设备所在的区域,并根据该待充电设备所在的区域,确定该接收线圈的位置。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确定该接收线圈的位置,包括:
根据该待充电设备所在的区域,确定该接收线圈的可能的至少一个位置;
将发射线圈调整到分别与该至少一个位置对准;
根据该至少一个位置中每个位置的该待充电设备的充电效率,确定该接收线圈的位置。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确定该接收线圈的位置,包括:
将该至少一个位置中充电效率最高的位置确定为该接收线圈的位置。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电机的运动,包括:
根据在移动该发射线圈的过程中,该待充电设备的接收功率的变化或充电效率值的变化,控制该电机的运动,以调整该发射线圈在该壳体中的位置。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方法1000还包括:
与该待充电设备通信,以获取该接收功率。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电机的运动,包括:
基于该接收功率,以及该发射线圈的发射功率,计算充电效率值;
基于该充电效率值的变化,控制该电机的运动。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电机的运动,包括:
控制该电机带动该第二牵引物,使得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该导轨,按照第一方向运动,
如果充电效率值增加,控制该电机继续带动该第二牵引物,使得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该导轨,按照该第一方向移动,直到该充电效率值的递进值小于或等于第一值,或,
如果充电效率值减小,控制该电机继续带动该第二牵引物,使得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该导轨,按照相反于该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如果充电效率值增加,则继续移动,直到该充电效率值的递进值小于或等于该第一值。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值为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该导轨运动时的最小步进效率值。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电机的运动,还包括:
在控制该电机带动该第二牵引物,使得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该导轨运动的情况下,如果该充电效率值的递进值小于或等于该第一值,且该充电效率值未达到最大充电效率值时,控制该电机带动该第一牵引物,使得该发射线圈在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该固定部之间移动。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电机的运动,包括:
控制该电机带动该第一牵引物,使得该发射线圈在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该固定部之间,按照第三方向运动,
如果充电效率值增加,控制该电机继续带动该第一牵引物,使得该发射线圈在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该固定部之间,按照该第三方向运动,直到该充电效率值的递进值小于或等于第二值,或,
如果充电效率值减小,控制该电机继续带动该第一牵引物,使得该发射线圈在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该固定部之间,按照相反于该第三方向的第四方向运动,如果充电效率值增加,则继续移动,直到该充电效率值的递进值小于或等于该第二值。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二值为该发射线圈在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该固定部之间移动时的最小步进效率值。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控制电机的运动,还包括:
在该电机带动该第一牵引物,使得该发射线圈在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该固定部之间移动的情况下,如果该充电效率值的递进值小于或等于该第二值,且该充电效率值未达到最大充电效率值时,控制该电机带动该第二牵引物,使得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该导轨运动。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牵引物包括第一牵引线和第一弹簧;
其中,该第一牵引线的一端与该第一弹簧的一端连接,该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形成为该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该第二牵引物连接,该第一牵引线的另一端形成为该第一牵引物的另一端与该电机连接;
该发射线圈与该第一弹簧或该第一牵引线连接。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二牵引物包括第二牵引线和第二弹簧;
在该导轨内,该第二牵引线的一端与该第二弹簧的一端连接,该第二牵引线的另一端穿过该导轨,并与该电机连接,该第二弹簧的另一端相对于该导轨固定。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方法1000还包括:
控制切换部分,使得该电机在带动该第一牵引线和该第二牵引线之间切换。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切换部分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该第一牵引线的一端连接第一齿轮,该第二牵引线的一端连接第二齿轮,该电机上设置有第三齿轮,该第三齿轮可分别与该第一齿轮和该第二齿轮啮合。
应理解,该无线充电方法可以由以上描述的无线充电装置200或400实现,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44)
1.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发射线圈,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于发射无线电磁信号,以用于对设置有接收线圈的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调整机构,用于调整所述发射线圈在所述壳体内的位置,其中,所述调整机构包括导轨,第一牵引物,第二牵引物以及至少一个电机,
其中,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设置在导轨处且与所述第二牵引物连接,所述第一牵引物的另一端经由相对于所述壳体固定的固定部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发射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一牵引物上,
所述电机带动所述第二牵引物,使得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所述导轨移动,
所述电机带动所述第一牵引物,使得所述发射线圈在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之间移动;
通信电路,用于与所述待充电设备通信,以获取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接收功率,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接收功率包括用户在所述待充电设备上通过用户界面设置的期望的接收功率;
控制电路,用于在移动所述发射线圈的过程中,基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接收功率及所述发射线圈的发射功率计算期望的充电效率值,及基于所述期望的充电效率值控制所述电机的运动,以调整所述发射线圈在所述壳体中的位置,所述期望的充电效率值包括小于当前的充电效率值的充电效率值,或者大于当前的充电效率值的充电效率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牵引物包括第一牵引线和第一弹簧;
其中,所述第一牵引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形成为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牵引物连接,所述第一牵引线的另一端形成为所述第一牵引物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机连接;
所述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一弹簧或所述第一牵引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牵引物包括第二牵引线和第二弹簧;
在所述导轨内,所述第二牵引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牵引线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导轨,并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相对于所述导轨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机构还包括切换部分;
所述切换部分用于使得所述电机在带动所述第一牵引线和所述第二牵引线之间切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部分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所述第一牵引线的一端连接第一齿轮,所述第二牵引线的一端连接第二齿轮,所述电机上设置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可分别与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设置有滑块,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通过滑块与所述第二牵引物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为圆弧形导轨或圆形导轨,所述固定部设置在圆弧或圆的圆心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
控制电路,用于确定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并基于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控制所述电机的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
红外热感应传感器,用于在所述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时,获取所述待充电设备的发热特征;
所述控制电路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发热特征,确定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具体用于:
根据预设信息以及所述红外热感应传感器获取的发热特征,确定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所述预设信息表征所述待充电设备的各个已知部分在特定充电阶段和/或充电效率下的发热特征,所述红外热感应传感器获取的发热特征为所述特定充电阶段和/或充电效率下的发热特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进一步用于:
根据所述预设信息以及所述红外热感应传感器获取的发热特征,确定特定发热特征在所述待充电设备所对应的位置;
根据特定发热特征在所述待充电设备所对应的位置,确定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
压力传感器,用于对所述无线充电装置的承载所述待充电设备的部分进行压力感应,并向所述控制电路输入压力感应结果;
其中,所述控制电路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压力感应结果,确定所述待充电设备所在的区域,并根据所述待充电设备所在的区域,确定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待充电设备所在的区域,确定所述接收线圈的可能的至少一个位置;
将发射线圈调整到分别与该至少一个位置对准;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位置中每个位置的所述待充电设备的充电效率,确定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位置中每个位置的所述待充电设备的充电效率,确定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包括:
将所述至少一个位置中充电效率最高的位置确定为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感应部分为电阻式压力传感器。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
控制电路,用于根据在移动所述发射线圈的过程中,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接收功率的变化控制所述电机的运动,以调整所述发射线圈在所述壳体中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带动所述第二牵引物,使得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所述导轨,按照第一方向运动,
如果充电效率值增加,所述电机继续带动所述第二牵引物,使得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所述导轨,按照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直到所述充电效率值的递进值小于或等于第一值,或,
如果充电效率值减小,所述电机继续带动所述第二牵引物,使得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所述导轨,按照相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如果充电效率值增加,则继续移动,直到所述充电效率值的递进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值。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值为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所述导轨运动时的最小步进效率值。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带动所述第二牵引物,使得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所述导轨运动的情况下,如果所述充电效率值的递进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值,且所述充电效率值未达到最大充电效率值时,所述电机带动所述第一牵引物,使得所述发射线圈在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之间移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带动所述第一牵引物,使得所述发射线圈在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之间,按照第三方向运动,
如果充电效率值增加,所述电机继续带动所述第一牵引物,使得所述发射线圈在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之间,按照所述第三方向运动,直到所述充电效率值的递进值小于或等于第二值,或,
如果充电效率值减小,所述电机继续带动所述第一牵引物,使得所述发射线圈在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之间,按照相反于所述第三方向的第四方向运动,如果充电效率值增加,则继续移动,直到所述充电效率值的递进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值。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值为所述发射线圈在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之间移动时的最小步进效率值。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机带动所述第一牵引物,使得所述发射线圈在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之间移动的情况下,如果所述充电效率值的递进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值,且所述充电效率值未达到最大充电效率值时,所述电机带动所述第二牵引物,使得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所述导轨运动。
23.如权利要求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为无线充电底座。
24.如权利要求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充电装置为终端。
25.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以及包括利用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进行充电的待充电设备。
26.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利用设置于无线充电装置的壳体内的发射线圈发射无线电磁信号,以用于对设置有接收线圈的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控制电机的运动,以带动第一牵引物和/或第二牵引物,使得所述发射线圈在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相对于所述壳体固定的固定部之间移动,和/或使得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导轨移动,其中,
其中,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设置在导轨处且与所述第二牵引物连接,所述第一牵引物的另一端经由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发射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一牵引物上;
所述控制电机的运动,包括:
与所述待充电设备通信,以获取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接收功率;以及在移动所述发射线圈的过程中,基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接收功率及所述发射线圈的发射功率计算期望的充电效率值,及基于所述期望的充电效率值控制所述电机的运动,以调整所述发射线圈在所述壳体中的位置,所述期望的充电效率值包括小于当前的充电效率值的充电效率值,或者大于当前的充电效率值的充电效率值,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接收功率包括用户在所述待充电设备上通过用户界面设置的期望的接收功率。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机的运动,包括:
确定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
基于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控制所述电机的运动。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包括:
在所述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时,获取所述待充电设备的发热特征;
根据所述发热特征,确定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包括:
根据预设信息以及所述待充电设备的发热特征,确定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所述预设信息表征所述待充电设备的各个已知部分在特定充电阶段和/或充电效率下的发热特征,红外热感应传感器获取的发热特征为所述特定充电阶段和/或充电效率下的发热特征。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包括:
根据所述预设信息以及所述红外热感应传感器获取的发热特征,确定特定发热特征在所述待充电设备所对应的位置;
根据特定发热特征在所述待充电设备所对应的位置,确定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
3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包括:
对所述无线充电装置的承载所述待充电设备的部分进行压力感应,以获取压力感应结果;
根据所述压力感应结果,确定所述待充电设备所在的区域,并根据所述待充电设备所在的区域,确定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包括:
根据所述待充电设备所在的区域,确定所述接收线圈的可能的至少一个位置;
将发射线圈调整到分别与该至少一个位置对准;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位置中每个位置的所述待充电设备的充电效率,确定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包括:
将所述至少一个位置中充电效率最高的位置确定为所述接收线圈的位置。
34.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机的运动,包括:
根据在移动所述发射线圈的过程中,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接收功率的变化,控制所述电机的运动,以调整所述发射线圈在所述壳体中的位置。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机的运动,包括:
控制所述电机带动所述第二牵引物,使得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所述导轨,按照第一方向运动,
如果充电效率值增加,控制所述电机继续带动所述第二牵引物,使得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所述导轨,按照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直到所述充电效率值的递进值小于或等于第一值,或,
如果充电效率值减小,控制所述电机继续带动所述第二牵引物,使得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所述导轨,按照相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如果充电效率值增加,则继续移动,直到所述充电效率值的递进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值。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值为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所述导轨运动时的最小步进效率值。
37.根据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机的运动,还包括:
在控制所述电机带动所述第二牵引物,使得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所述导轨运动的情况下,如果所述充电效率值的递进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值,且所述充电效率值未达到最大充电效率值时,控制所述电机带动所述第一牵引物,使得所述发射线圈在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之间移动。
38.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机的运动,包括:
控制所述电机带动所述第一牵引物,使得所述发射线圈在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之间,按照第三方向运动,
如果充电效率值增加,控制所述电机继续带动所述第一牵引物,使得所述发射线圈在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之间,按照所述第三方向运动,直到所述充电效率值的递进值小于或等于第二值,或,
如果充电效率值减小,控制所述电机继续带动所述第一牵引物,使得所述发射线圈在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之间,按照相反于所述第三方向的第四方向运动,如果充电效率值增加,则继续移动,直到所述充电效率值的递进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值。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值为所述发射线圈在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之间移动时的最小步进效率值。
40.根据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机的运动,还包括:
在所述电机带动所述第一牵引物,使得所述发射线圈在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之间移动的情况下,如果所述充电效率值的递进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值,且所述充电效率值未达到最大充电效率值时,控制所述电机带动所述第二牵引物,使得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沿着所述导轨运动。
41.根据权利要求26至4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牵引物包括第一牵引线和第一弹簧;
其中,所述第一牵引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形成为所述第一牵引物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牵引物连接,所述第一牵引线的另一端形成为所述第一牵引物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机连接;
所述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一弹簧或所述第一牵引线连接。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牵引物包括第二牵引线和第二弹簧;
在所述导轨内,所述第二牵引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牵引线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导轨,并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相对于所述导轨固定。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切换部分,使得所述电机在带动所述第一牵引线和所述第二牵引线之间切换。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无线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部分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所述第一牵引线的一端连接第一齿轮,所述第二牵引线的一端连接第二齿轮,所述电机上设置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可分别与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8/082882 WO2019196072A1 (zh) | 2018-04-12 | 2018-04-12 | 无线充电装置、系统和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62515A CN112262515A (zh) | 2021-01-22 |
CN112262515B true CN112262515B (zh) | 2024-08-13 |
Family
ID=68163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94347.3A Active CN112262515B (zh) | 2018-04-12 | 2018-04-12 | 无线充电装置、系统和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262515B (zh) |
WO (1) | WO201919607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2022300206B2 (en) * | 2021-06-25 | 2024-05-30 | Bailey Page | Portable wireless charging apparatus |
CN114726115A (zh) * | 2022-05-24 | 2022-07-08 | 武汉华工融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41579A (zh) * | 2013-08-07 | 2013-12-11 |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 无线充电能量发射装置 |
KR101704934B1 (ko) * | 2015-11-25 | 2017-02-23 | 성균관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 최대수신전력 자동 위치정렬을 이용한 무선충전패드 및 이를 이용한 무선충전방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40002850A (ko) * | 2012-06-26 | 2014-01-09 | (주)디팜스 | 무선 충전 장치 |
CN203774818U (zh) * | 2014-01-25 | 2014-08-13 |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 圆盘型无线充电装置 |
KR20150112445A (ko) * | 2014-03-28 | 2015-10-07 | (주) 한신기전 | 자동 위치조정 무선충전기 및 그를 이용한 충전 방법 |
KR20150112446A (ko) * | 2014-03-28 | 2015-10-07 | (주) 한신기전 | 차량 무선 충전 시스템 |
US9793727B2 (en) * | 2014-10-10 | 2017-10-17 | Samsung-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harging |
CN105186593B (zh) * | 2015-07-22 | 2017-06-16 | 厦门新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发射接收自动对准系统 |
CN206615904U (zh) * | 2017-03-10 | 2017-11-07 | 三洋电梯(珠海)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于轿厢的防扒开装置 |
-
2018
- 2018-04-12 WO PCT/CN2018/082882 patent/WO2019196072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4-12 CN CN201880094347.3A patent/CN11226251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41579A (zh) * | 2013-08-07 | 2013-12-11 |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 无线充电能量发射装置 |
KR101704934B1 (ko) * | 2015-11-25 | 2017-02-23 | 성균관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 최대수신전력 자동 위치정렬을 이용한 무선충전패드 및 이를 이용한 무선충전방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9196072A1 (zh) | 2019-10-17 |
CN112262515A (zh) | 2021-01-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178283B (zh) | 待充电设备、无线充电装置、无线充电方法及系统 | |
CN110603708B (zh) | 待充电设备、无线充电方法及系统 | |
CN112272912A (zh) | 无线充电装置及方法 | |
CN107994660B (zh) | 无线电力传送器及其控制电力的方法 | |
US9979239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ring | |
KR20140031780A (ko) | 교차 연결된 무선 전력 수신기를 배제하기 위한 무선 전력 송신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 |
WO2019196070A1 (zh) | 无线充电装置和调整发射线圈位置的方法 | |
CN102868232A (zh) | 磁谐振无线充电装置 | |
CN208508575U (zh) | 无线充电装置 | |
CN112262515B (zh) | 无线充电装置、系统和方法 | |
WO2021082907A1 (zh) | 无线充电系统、充电线缆、电子设备及其无线充电方法 | |
CN202103463U (zh) | 磁谐振无线充电装置 | |
KR20140129918A (ko) |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 및 무선 전력 수신 방법 | |
CN111668893A (zh) | 一种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和无线充电装置 | |
CN105324913B (zh) | 电力传输系统 | |
US20230369895A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ring | |
WO2022166420A1 (zh) |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电子设备、无线充电系统 | |
CN110707945A (zh) | 整流电路、无线充电装置、电源提供设备及无线充电系统 | |
CN112956107A (zh) | 电源提供装置、无线充电装置、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 | |
WO2019196069A1 (zh) | 无线充电装置和无线充电的方法 | |
CN207819567U (zh) | 一种功率接收装置和无线充电提示系统 | |
CN214506586U (zh) | 无线充电底座及电子设备系统 | |
CN112821499B (zh) | 无线充电底座及电子设备系统 | |
CN109066862A (zh) | 充电装置及充电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