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1999935B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99935B
CN111999935B CN202010877573.8A CN202010877573A CN111999935B CN 111999935 B CN111999935 B CN 111999935B CN 202010877573 A CN202010877573 A CN 202010877573A CN 111999935 B CN111999935 B CN 1119999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splay module
emitting surface
display
gu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7757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99935A (zh
Inventor
林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7757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9993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999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999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999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999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显示模组包括:背光模组,位于显示面板远离显示模组出光面的一侧;光感元件,位于背光模组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其中,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反射层及铁框,铁框包括支撑部及第一通孔;沿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第一通孔贯穿铁框,铁框位于导光板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反射层位于导光板与铁框之间,支撑部与反射层接触,且支撑部在出光面的正投影覆盖第一通孔在出光面的正投影。由于支撑部与反射层相接触,因而能够使导光板与反射层紧密贴合,避免了膜材因静电吸附或手指按压发生轻微形变,因此消除了背光模组中膜材之间的空气隙,进而有效抑制牛顿环的产生,提高了光学指纹识别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和全面屏技术的发展,具备指纹识别功能的显示面板已逐渐遍及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由于指纹是人体与生俱来、且独一无二地可与他人相区别的不变特征,因而具有高屏占比的屏内指纹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显示屏中,以实现身份校验。
目前,指纹识别技术主要通过检测指纹谷脊反射光线的强度区别来识别指纹,携带有指纹信息的反射光线依次穿透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并最终被指纹传感器所接收。然而,由于背光模组中各个膜层的膜材不平整,且手指的按压会使导光板发生轻微形变,进而使得导光板与反射层之间形成不均匀的空气层,并产生牛顿环。牛顿环的产生会对指纹传感器造成干扰,降低指纹识别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能够有效抑制牛顿环,提高了光学指纹识别的准确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
显示面板;
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
光感元件,位于所述背光模组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反射层及铁框,所述铁框包括支撑部及第一通孔;沿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铁框,所述铁框位于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反射层位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铁框之间,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反射层接触,且所述支撑部在所述出光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出光面的正投影。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中,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反射层及铁框,其中,铁框包括支撑部和第一通孔。由于支撑部与反射层相接触,因而能够使导光板与反射层紧密贴合,不仅避免反射层和导光板因静电吸附导致翘曲变形,也可以防止触摸主体,如手指按压后导光板发生轻微形变而出现不均匀的空气层,因此消除了背光模组中膜材之间的空气隙,进而有效抑制牛顿环的产生,提高了光学指纹识别的准确性。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屏下指纹识别的一种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2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AA’截面图;
图4所示为图2实施例所提供的牛顿环的一种示意图;
图5所示为图2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6所示为图5中凸点结构的一种排布示意图;
图7所示为图2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8所示为图7中支撑部锯齿结构的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9所示为图2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10所示为图2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11所示为图10中铁框的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12所示为图2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13所示为图12中铁框的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屏下指纹识别的一种示意图。具体地,如图1所示,当手指按压显示屏时,指纹传感器30’根据经由手指反射至指纹传感器30’的红外光进行检测或识别,而携带有指纹信息的红外光需经过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才能到达指纹传感器30’。受到制作工艺的限制,背光模组20'中各个膜层的膜材并不平整,相邻两个膜材之间会因静电吸附而发生曲翘,形成不均匀的空气隙;并且,手指的按压也会使背光模组20'中的导光板201’发生轻微形变,即导光板201’向下凸起,进而在导光板201’与反射层202’之间形成不均匀的空气隙。上述两方面原因导致手指反射后的红外光穿过导光板201’与反射层202’的接合处时发生干涉,并产生微观级牛顿环。牛顿环的产生会对指纹传感器30’造成干扰,大大降低了指纹识别的准确性。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图2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AA’截面图。请参见图2和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100,包括:
显示面板10;
背光模组20,位于显示面板10远离显示模组100的出光面的一侧;
光感元件30,位于背光模组20远离显示面板10的一侧;
其中,背光模组20包括导光板201、反射层202及铁框203,铁框203包括支撑部203a及第一通孔M1;沿垂直于显示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方向,第一通孔M1贯穿铁框203,铁框203位于导光板201远离显示面板10的一侧,反射层202位于导光板201与铁框203之间,支撑部203a与反射层202接触,且支撑部203a在出光面的正投影覆盖第一通孔M1在出光面的正投影。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光感元件30为指纹传感器,红外LED可作为指纹检测识别的光源。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区AA和至少部分包围显示区AA的非显示区NA,其中,显示区AA被划分为指纹识别区Z和非指纹识别区FZ,且显示区AA中除去指纹识别区Z以外的区域均为非指纹识别区FZ,通过将手指置于显示面板10的指纹识别区Z即可实现指纹识别功能。当然,图2仅用于对指纹识别区Z在显示区AA中的一种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指纹识别区Z还可位于显示区AA的其它任何位置,并且图2中也不对指纹识别区Z的尺寸进行限定,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指纹识别区Z还可与显示区AA重合。
除导光板201和反射层202之外,背光模组20还可以包括扩散片、增亮膜等多个光学膜材,本实施例中的图3仅示出了背光模组20的部分膜层结构,并不代表实际的膜层和尺寸。
图4所示为图2实施例所提供的牛顿环的一种示意图。如图4所示,牛顿环又称“牛顿圈”,是一种典型的等厚干渉现象,当导光板201因静电吸附或触摸主体按压而发生曲翘后,其与反射层202中部接触点的四周形成劈形空气隙,触摸主体反射回的红外光垂直入射时,从空气隙上表面反射的光线与从空气隙下表面反射的光线之间存在光程差,并发生干涉,从而在反射层202的下表面叠加形成干涉条纹,产生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也就是牛顿环。本实施例中,由于在铁框203中增设支撑部203a,通过支撑部203a的挤压使导光板201与反射层202紧密贴合,消除了二者接合处的空气隙,使得经手指反射后的光线不再发生干涉,进而有效改善牛顿环,大大提高了光学指纹识别的准确性。
另外,沿垂直于显示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方向,支撑部203a在出光面的正投影覆盖第一通孔M1在出光面的正投影。可以理解的是,指纹传感器位于背光模组20远离显示面板10的一侧,为了使手指所反射的光线能够被指纹传感器接收,铁框203上还设置有第一通孔M1。但是,铁框203挖孔后支撑力下降,为了避免该处膜材下陷,本实施例将支撑部203a设置于第一通孔M1的对应位置,从而为挖孔部分提供硬性支撑,避免了膜材发生形变;并且,膜材一旦下陷,各个膜层之间就会出现空气隙,因此设置支撑部203a也能够确保膜材之间无缝隙,以进一步抑制牛顿环的产生。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指纹检测识别的光源,红外光被触摸主体或显示模组100中的其他部件反射后,不仅会进入指纹识别区Z,同样也可能进入非指纹识别区FZ,但由于红外光是非可见光,并不能被人眼识别,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支撑部203a可以仅设置在指纹识别区Z内,从而在不增加工艺难度的基础上有效提升指纹识别精度。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3,铁框203还包括凸台结构203b;
沿垂直于显示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方向,凸台结构203b朝向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凸起,第一通孔M1在出光面的正投影位于凸台结构203b在出光面的正投影内。
本实施例中,铁框203还可以包括凸台结构203b,该凸台结构203b朝向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凸起,因而能够对背光模组20中的各个膜材造成挤压,并在指纹识别区Z范围内消除导光板201与反射层202之间的空气隙,从而破坏牛顿环的形成条件,保证了指纹传感器的识别精度。
可选地,该凸台结构203b通过模具冲压形成,沿垂直于显示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方向,凸台结构203b的高度H可以为0.05~0.1mm,其中,凸台结构203b的高度是指冲压时朝向显示模组出光面一侧的凸起高度。应当理解,若凸台结构203b的高度H过小,则不足以形成消除膜材间空气隙的挤压力度,也无法使导光板201与反射层202紧密贴合;而凸台结构203b的高度H若设置的过大,则会增加显示模组100的厚度,不利于满足薄型化需求。因此,本实施例将凸台结构203b的高度H设置为0.05~0.1mm,既能够确保导光板201与反射层202之间的空气完全被挤压去除,也兼顾了显示产品轻薄化的需求。
另外,冲压形成的凸台结构203b可以为方形、圆形或其它形状,只要其能够形成使导光板201与反射层202紧贴的挤压力度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如图3所示,支撑部203a包括透明支撑材料T,透明支撑材料T填充于第一通孔M1内。
可以理解的是,在凸台结构203b中冲压形成第一通孔M1后,会减弱铁框203对膜材的支撑,因此本实施例将支撑部203a设置于第一通孔M1内,此种设计方式能够增强第一通孔M1处的支撑力,避免第一通孔M1对应位置的膜材因下陷而产生空气隙。
此外,支撑部203a可以为透明支撑材料T。由于在光感指纹识别技术中,指纹传感器(也即光感元件30)接收的光量越大,则指纹识别精确度越高,光感元件30接收的光量越少,则指纹识别精确度越低。本实施例中采用透明材料制作支撑部203a,能够避免对手指反射回的光线造成遮挡,从而提高指纹传感器的进光量,并提升指纹识别的精确度。
图5所示为图2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可选地,请参见图5,导光板201靠近反射层202的一侧表面包括多个凸点结构2011。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10,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基板,以及填充于两基板之间的液晶。导光板201的主要作用是引导背光光源的光线方向,也就是将入射光线转为垂直出射光线。由于在导光板201靠近反射层202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多个凸点结构2011,因此当光线入射至导光板201底部的凸点结构2011时,会朝各个方向散射,导致导光板201内的全反射条件被破坏,光从导光板201的远离反射层202的一侧表面出射。也就是说,导光板201底部的多个凸点结构2011能够将LED点光源或CCFL(Cold CathodeFluorescent Lamp,冷阴极荧光灯管)的线光源转换为显示面板10需要的面光源。
可见,在导光板201底部设置凸点结构2011有利于提高导光板201的导光效果,并进一步改善显示面板10的亮度均一性。
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凸点结构2011可以采用丝网印刷法、掩膜版刻蚀法或转印法制作而成。其中,丝网印刷法是通过丝网方式将油墨印刷在导光板201上,然后通过红外或紫外的方式进行固化,印刷的油墨中通常含有SiO2、TiO2或BaS。掩膜版刻蚀法通过凸点图形材料涂布、光刻胶的曝光和显影,然后再通过刻蚀形成所需要的多个凸点结构2011。转印法则是将设计好的凸点图形制作成模具,并在导光板201射出成型时用模具把图形转印至导光板201上,此种方法省略了印刷步骤,有利于节约制作成本。
图6所示为图5中凸点结构的一种排布示意图。可选地,请结合图5及图6,多个凸点结构2011包括第一凸点结构2011a和第二凸点结构2011b,铁框203包括第一子区S1和第二子区S2,凸台结构203a位于第一子区S1;
沿垂直于显示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方向,第一凸点结构2011a在出光面的正投影覆盖第一子区S1在出光面的正投影,第二凸点结构2011b在出光面的正投影覆盖第二子区S2在出光面的正投影;其中,第一凸点结构2011a的排布密度小于第二凸点结构2011b的排布密度。
具体地,导光板201底部的凸点结构2011能够使光线改变传播方向而透射出导光板201,凸点结构2011的疏密与出射光的角度、亮度及亮度均匀性都有密切关系。由于铁框203的第一子区S1中设置有凸台结构203b,因而与第二子区S2相比,此处对应的各膜层之间贴合更加紧密,显示面板10的亮度也会更大。本实施例通过增大第二子区内第二凸点结构2011b的排布密度,可以适当增强第二子区对应的显示面板10的亮度,反之,通过减小第一子区内第一凸点结构2011a的排布密度,可以适当减弱第一子区S1对应的显示面板10的亮度,进而有效改善显示面板10的亮度均一性,保证了显示面板10的显示效果,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除了凸点结构2011的疏密,其大小和形状也会影响出射光的强度及散射角度。通常,凸点结构201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方形或六角形,每个凸点结构2011的尺寸一般在0.2~1mm,相邻凸点结构2011的间距一般大于0.1mm。
图7所示为图2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图8所示为图7中支撑部锯齿结构的一种局部放大图。可选地,请结合图7及图8,支撑部203a靠近显示模组100的出光面的一侧表面包括多个锯齿结构V。
本实施例中,支撑部203a与反射层202相接触的一侧表面上切削形成了多个锯齿结构V,这些锯齿类似于棱镜微结构。如图8所示,入射光线在棱镜微结构上的折射和反射主要是内部全反射(入射光a)、向显示模组100出光面折射出光线(入射光b)和少部分出射光线进入相邻的锯齿结构V(入射光c)。
具体而言,当入射的光线满足全反射条件时,入射光线会被全部反射回去,约50%的光线可以被再利用,再利用的这部分光线与直接折射出去的光线能够以正视角约70°的范围聚集,从而有效提高正视角下显示面板10的亮度。而对于进入相邻锯齿的光线,其中一部分也能够被重复利用。显然,在反射层202靠近显示模组100出光面的一侧设置锯齿结构V后,能够汇聚入射光线,提高显示面板10的正面亮度以及背光源的利用率。
可选地,各锯齿结构V包括朝向显示模组100的出光面一侧的第一表面01和第二表面02,且第一表面01与第二表面02相交。
请继续参见图8,各锯齿结构V包括朝向显示模组100出光面一侧的第一表面01和第二表面02,且第一表面01与第二表面02之间形成夹角α。可选地,夹角α为90°,此时,只有出射角在法线方向±35°内的光线才能被折射导出,超过这个角度范围外的光线则会经反射返回上述棱镜微结构重复利用,并且最终也会以的±35°范围内出射,从而实现将入射的大视角发散光聚集在较小的范围内出射,进一步增加了正视角的显示亮度。
当然,支撑部203a中锯齿结构V的角度、表面结构和间距都对出射光的均匀性和出射光角度有影响,第一表面01和第二表面02之间的夹角应当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夹角α也可以为95°、100°、105°或110°,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7,沿垂直于显示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方向,在第一子区范围内,铁框203朝向出光面一侧的表面与各锯齿结构V的顶点位于同一平面。
具体而言,在第一子区范围内,铁框203朝向出光面一侧的表面与各锯齿结构V的顶点位于同一平面,即支撑部203a的厚度h1与铁框203的厚度h2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中,铁框203的厚度h2可以为0.1mm,支撑部203a的厚度则可以为99μm±1μm。可以理解的是,沿垂直于显示模组100出光面的方向,若锯齿结构V的顶点超过铁框203朝向出光面一侧的表面,则会使显示模组100的厚度增加,不利于满足显示设备的薄型化需求;反之,若支撑部203a的厚度h1过小,也就是锯齿结构V的顶点低于铁框203朝向出光面一侧的表面,则支撑部203a无法与反射层202接触,更不能提供足以消除空气隙的挤压力度,进而无法抑制牛顿环的产生。因此,本实施例设置支撑部203a锯齿结构V的顶点与铁框203朝向出光面一侧的表面平齐,从而在提供足够挤压力度的同时解决牛顿环问题,保证了指纹识别的准确性。
可选地,反射层202为可透红外光反射片。
具体地,请参见图3、图5和图7,由于反射层202覆盖铁框203的第一通孔M1,那么被触摸主体反射后的红外光需依次经过反射层202和第一通孔M1后,才能被光感元件30所接收。为了使红外光穿过,反射层202可以采用可透红外光反射片,如NITS-R(Near InfraredTransmission System Reflector,近红外传输系统反射片),近红外传输系统反射片采用聚碳酸酯制作而成,且红外光的透过率高于80%。与仅能透过可见光的普通反射片相比,使用可透红外光反射片能够显著改善红外光的穿透效率,并提升位于反射层202下方的光感元件30的识别能力。
图9所示为图2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可选地,如图9所示,沿垂直于显示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方向,支撑部203a位于铁框203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支撑部203a包括透明支撑材料T。
本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显示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方向,支撑部203a位于铁框203和反射层202之间,并且支撑部203a在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指纹识别区Z。通过在指纹识别区Z范围内增设支撑部203a,可以产生消除膜层间空气隙的挤压力度,进而破坏牛顿环的形成条件,以避免牛顿环对指纹传感器的干扰;另一方面,支撑部203a也可以为第一通孔M1对应的位置提供硬性支撑,避免此处膜材下陷,进一步保证了各个膜层之间的空气被全部挤压消除。
可选地,支撑部203a采用注塑工艺形成。
注塑工艺是一种工业产品生产造型的方法,是将受热融化的材料由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型品的方法。本实施例中,支撑部203a可以采用注塑工艺实现,不仅产品成型加工形状可多样化、尺寸准确,并且成型加工周期短,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地,为了简化制作工艺,支撑部203a可以先单独注塑成型,然后再采用热压或双面胶粘贴的方式将支撑部203a固定在铁框203上。
请继续参见图9,除第一通孔M1外,铁框203还包括第二通孔M2。沿平行于显示模组100出光面的方向,第一通孔M1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第二通孔M2,支撑部203a包括两个第一子部D1,组装支撑部203a时将第一子部D1与第二通孔M2卡合固定,能够使支撑部203a与铁框203安装的更加牢固。
图10所示为图2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图11所示为图10中铁框的一种局部放大图。请结合图10及图11,其与图9的区别在于,当铁框203包括凸台结构203b时,沿垂直于显示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方向,第一子区S1在出光面的正投影覆盖第一通孔M1和第二通孔M2在出光面的正投影,也就是说第一通孔M1及第二通孔M2均设置于凸台结构203b上;支撑部203a包括第一子部D1、第二子部D2和连接部D3,其中,第一子部D1与第二通孔M2卡合固定,第二子部D2与第一通孔M1卡合固定,连接部D3则位于第二子部D2远离反射层202的一侧。
图12所示为图2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图13所示为图12中铁框的一种局部放大图。请结合图12及图13,其与图10的区别在于,沿垂直于显示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方向,第一子区S1在出光面的正投影覆盖第一通孔M1在出光面的正投影、第二子区S2在出光面的正投影覆盖第二通孔M2在出光面的正投影,也就是说,凸台结构203b中仅设置第一通孔M1。
当然,本实施例中支撑部203a可以有多种形状和尺寸,图9-13仅对支撑部203a的结构进行示意性说明。并且,为了进一步加固支撑部203a与铁框203,支撑部203a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子部D1、铁框203也可以包括多个的第二通孔M2,从而通过第一子部D1与第二通孔M2的对应卡合使支撑部203a牢牢固定于铁框203上。
可选地,透明支撑材料T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碳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本实施例中,透明支撑材料T可以为光学级树脂材料,如PMMA(Poly 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俗称亚克力)或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PMMA和PC具有成本低廉、不易碎、透光性好等优点,其中,PMMA的光学透过率约为93%、PC的光学透过率约为89%。因此,采用上述两种材料制作支撑部203a,不仅可以为第一通孔M1处提供良好的支撑力,也能够避免遮挡手指反射回的光线,从而提高指纹传感器的进光量,并保证指纹识别的精确度。
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200,如图14所示,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显示模组100,该显示模组100为本申请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00,重复之处不再赘述。本申请所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触控功能和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通过以上各实施例可知,本申请存在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中,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反射层及铁框,其中,铁框包括支撑部和第一通孔。由于支撑部与反射层相接触,因而能够使导光板与反射层紧密贴合,不仅避免反射层和导光板因静电吸附导致翘曲变形,也可以防止触摸主体,如手指按压后导光板发生轻微形变而出现不均匀的空气层,因此消除了背光模组中膜材之间的空气隙,进而有效抑制牛顿环的产生,提高了光学指纹识别的准确性。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9)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
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
光感元件,位于所述背光模组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反射层及铁框,所述铁框包括支撑部及第一通孔;沿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铁框,所述铁框位于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反射层位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铁框之间,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反射层接触,且所述支撑部在所述出光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出光面的正投影;
所述支撑部靠近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表面包括多个锯齿结构;
各所述锯齿结构包括朝向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一侧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交;
所述铁框包括第一子区和第二子区,沿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方向,在所述第一子区范围内,所述铁框朝向所述出光面一侧的表面与各所述锯齿结构的顶点位于同一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铁框还包括凸台结构;沿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方向,所述凸台结构朝向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凸起,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出光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凸台结构在所述出光面的正投影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透明支撑材料,所述透明支撑材料填充于所述第一通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靠近所述反射层的一侧表面包括多个凸点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凸点结构包括第一凸点结构和第二凸点结构,所述铁框包括第一子区和第二子区,所述凸台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子区;
沿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凸点结构在所述出光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子区在所述出光面的正投影,所述第二凸点结构在所述出光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子区在所述出光面的正投影;其中,所述第一凸点结构的排布密度小于所述第二凸点结构的排布密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为可透红外光反射片。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支撑材料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碳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采用注塑工艺形成。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之任一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010877573.8A 2020-08-27 2020-08-27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9999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77573.8A CN111999935B (zh) 2020-08-27 2020-08-27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77573.8A CN111999935B (zh) 2020-08-27 2020-08-27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99935A CN111999935A (zh) 2020-11-27
CN111999935B true CN111999935B (zh) 2022-07-12

Family

ID=73471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77573.8A Active CN111999935B (zh) 2020-08-27 2020-08-27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999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10676A (zh) * 2020-12-18 2022-10-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
CN112882288B (zh) * 2021-03-12 2022-09-0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4078398B (zh) * 2021-11-22 2024-07-02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拼接屏和显示装置
WO2023206259A1 (zh) * 2022-04-28 2023-11-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625231U (zh) * 2018-12-17 2019-11-12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指纹模组、屏下指纹识别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10991407A (zh) * 2019-12-19 2020-04-10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终端设备
CN111095058A (zh) * 2019-11-20 2020-05-01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及系统、导光板组件和液晶显示屏幕
CN111095290A (zh) * 2019-11-20 2020-05-01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屏下光学指纹识别装置及系统、反射膜和液晶显示屏
CN111108512A (zh) * 2019-11-20 2020-05-05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及系统、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屏
CN211319236U (zh) * 2019-12-27 2020-08-21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指纹检测装置、背光模组、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64313A (zh) * 2015-05-22 2015-08-26 北京京东方茶谷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625231U (zh) * 2018-12-17 2019-11-12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指纹模组、屏下指纹识别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11095058A (zh) * 2019-11-20 2020-05-01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及系统、导光板组件和液晶显示屏幕
CN111095290A (zh) * 2019-11-20 2020-05-01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屏下光学指纹识别装置及系统、反射膜和液晶显示屏
CN111108512A (zh) * 2019-11-20 2020-05-05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及系统、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屏
CN110991407A (zh) * 2019-12-19 2020-04-10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终端设备
CN211319236U (zh) * 2019-12-27 2020-08-21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指纹检测装置、背光模组、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99935A (zh) 2020-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99935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TW573111B (en) Planar light sourc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5779620B2 (ja) 複合式導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KR20030085590A (ko) 전면발광 터치 패널
WO2011065052A1 (ja) 面状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EP2199839A1 (en) Planar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US10061077B2 (en) Backlight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60187564A1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optical member having optical patterns
TWI622819B (zh) 背光裝置及具備其之顯示裝置
KR20220123124A (ko) 광학 시트, 백라이트 유닛,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정보 기기
KR20150041324A (ko) 도광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CN111738192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EP4332670A1 (en) Light-guiding plate assembly,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1097712A1 (zh) 屏下光学指纹识别装置及系统、反射膜和液晶显示屏
TWI354838B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US20170115445A1 (en) Light guide fil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light guide plate and manufacturing and recycling methods thereof
US11808964B1 (en) Front light module and multi-layer structure applied to full lamination
JP2005050789A (ja) 面光源素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CN115933044A (zh) 导光板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TWM526084U (zh) 顯示裝置
TWI494619B (zh) 液晶顯示裝置
US11307459B2 (en)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switchable diffuser and a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a first region and a second region, and a mobile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KR101103281B1 (ko) 광학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과 백라이트 모듈
JP5184240B2 (ja) 表示装置
CN115508939B (zh) 前光模块及高对比结构的前光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