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54478A - 一种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854478A CN111854478A CN201910729968.0A CN201910729968A CN111854478A CN 111854478 A CN111854478 A CN 111854478A CN 201910729968 A CN201910729968 A CN 201910729968A CN 111854478 A CN111854478 A CN 11185447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shell
- housing
- header
- hol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 F28D7/161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the conduits being inside a casing and extending at an angle to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the casing; the conduits crossing the conduit for the other heat exchange medium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01—Casings in the form of plate-like arrangements; Frames enclosing a heat exchange co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4—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elements into header boxes or end plates
- F28F9/16—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elements into header boxes or end plates by permanent joints, e.g. by rolling
- F28F9/18—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elements into header boxes or end plates by permanent joints, e.g. by rolling by wel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换热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换热器,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集流箱,包括设置于换热芯体两侧的第一集流箱和第二集流箱,换热管的一端连接第一集流箱,另一端连接第二集流箱,换热管的内腔连通第一集流箱的内腔和第二集流箱的内腔;壳体与第一集流箱以及第二集流箱连接,包括至少两组相对设置的进口和出口;相邻两个换热管之间和/或换热管与壳体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每组进口和出口均与部分第一通道连通,且不同组的进口连通的第一通道之间相互独立。本发明的换热器能够构成多个供换热介质流通的通路,多个通路内的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可以实现多路换热,丰富换热器的应用场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也称热交换器,被广泛应用于换热系统(比如空调系统)。换热器可用于冷媒和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量交换,也可用于冷媒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量交换。相关技术中,换热器包括壳体,其壳体包括一组进口与出口,壳体中形成一路供换热介质流通的通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能够实现多路换热。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器,包括:
换热芯体,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
集流箱,包括设置于所述换热芯体两侧的第一集流箱和第二集流箱,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箱,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箱,所述换热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箱的内腔和所述第二集流箱的内腔;
壳体,至少部分环绕所述换热芯体设置,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集流箱以及所述第二集流箱连接,所述壳体包括至少两组相对设置的进口和出口;
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和/或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每组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均与部分所述第一通道连通,且不同组的所述进口连通的所述第一通道之间相互独立。
可选地,所述换热芯体还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片,所述换热片设于所述第一通道,所述换热片至少部分与所述换热管连接。
可选地,所述集流箱设有第二通道,所述集流箱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换热管的端部容纳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换热管内腔。
可选地,所述换热管宽度方向的侧壁与所述壳体贴合。
可选地,针对同组的所述进口与所述出口,所述进口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通孔,所述出口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通孔的数量相同,每条所述第一通道连通一个第二通孔与一个第三通孔。
可选地,不同组的所述进口的若干第二通孔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交错分布,不同组的所述出口的若干第三通孔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交错分布,同组的多个所述第二通孔等间距设置,同组的多个所述第三通孔等间距设置。
可选地,针对同组的所述进口与所述出口,所述进口包括一个第二通孔,所述出口包括一个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连通与其对应的第一通道;不同组的所述进口的第二通孔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排布,不同组的所述出口的第三通孔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排布。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若干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分配盒,所述分配盒设有容纳腔,每个所述分配盒的容纳腔至少覆盖一个进口或一个出口。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主体部和翻边,所述翻边为所述壳体的端部沿远离换热芯体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翻边连接所述集流箱和所述主体部。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环绕所述换热芯体设置,且固定于所述集流箱。
本发明的换热器,其壳体包括至少两组相对设置的进口和出口,每组进口和出口均连通部分第一通道,并且不同组的进口和出口连通的第一通道之间相互独立,不同组的进口、出口以及连通的第一通道构成了至少两个供换热介质流通的通路,多个通路内的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可以实现多路换热,丰富换热器的应用场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换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换热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换热芯体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一壳体设置有两组进口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一壳体设置有两组进口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二壳体设置有两组出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壳体具有两组进口和出口时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壳体具有三组进口和出口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壳体上装有分配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分配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所述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所述的换热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所述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换热芯体;11、换热片;12、换热管;
21、第一集流箱;22、第二集流箱;20a、第一管道;
3、壳体;31、进口;311、第二通孔;32、出口;321、第三通孔;33、第一壳体;34、第二壳体;35、第一延伸部;36、翻边;37、第二延伸部;38、第二定位部;
4、分配盒;41、容纳腔;42、管口;43、第一定位部;
10、第一通道;20、第一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可以应用于换热领域,例如可以应用在空调系统、汽车、重型机械以及其它需要换热的加工领域等,以实现换热过程。可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1、集流箱以及壳体3,其中:
上述换热芯体1与壳体3之间形成有供换热介质(统称为第一介质)流通的通路,换热芯体1与集流箱之间形成有供另一介质(统称为第二介质)流通的通路,第一介质能够与第二介质进行热交换。
上述换热芯体1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12。于本实施例中,换热芯体1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片11,换热片11至少部分与换热管12连接。具体的,如图2所示,上述换热芯体1包括若干换热片11和若干换热管12,且若干换热片11与若干换热管12一一交替设置。需要理解的是,第二介质在换热管12中流通,使用换热片11,能够提高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之间的换热效果。
可参照图3,换热片11成组设置,每组换热片11均成排铺设于与其相邻的换热管12的上方或下方,以加强换热管12内的第二介质的热量传递效果。本实施例中,上述换热片11与换热管12之间采用钎焊固定。
可选地,每组换热片11的整体铺设面积与换热管12的面积相同或基本相同,以达到最佳的换热效果。本实施例中,上述换热片11可以是翅片,也可以是其它能够实现热传递的片状结构。上述换热片11可以是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组合结构。
相邻的两个换热管12之间和/或所述换热管12与所述壳体3之间形成第一通道10,且上述换热片11置于该第一通道10,第一介质能够进入第一通道10与换热管12内的第二介质进行热交换。
可选地,上述换热管12可以是扁管,该扁管的面积不小于每组换热片11的整体铺设面积。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上述扁管的面积具体指的是图3所示上下两层中任意一层的表面积,即起到换热作用的表层面积。上述换热片11的整体铺设面积是指:同一组换热片11铺设在换热管12上后,该组换热片11投影在扁管上的投影面积。
当然可以理解的,上述换热管12还可以由成排铺设的若干圆管组成,第二介质分别进入该排圆管内并同时流通于该排圆管。
本实施例中,上述换热管12宽度方向的侧壁与壳体3贴合,例如,在换热管12为扁管时,该扁管宽度方向的两侧侧壁与壳体3钎焊贴合,进而使得形成的第一通道10能够独立导通。当换热管12为成排圆管时,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圆管与壳体3处于线接触,该线接触位置被钎焊。
示例性地,换热芯体1的最上端以及最下端均为换热片11(图2以及图3所示),最上端和最下端的换热管12与壳体3之间形成有第一通道10,每相邻两个换热片11之间均设置换热管12,该结构的设置,能够充分利用换热管12的可换热面积,提高整个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当然可以理解的,也可以是在换热芯体1的最上端以及最下端设置换热管12,相邻两个换热管12之间均设置有换热片11。
本实施例中,上述换热芯体1的整体结构可以是长方体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立体图形结构。当然可以理解的,上述立体图形结构可以是规则的形状,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形状,不影响换热效果即可。
本实施例的上述集流箱包括设置于换热芯体1两侧的第一集流箱21和第二集流箱22,上述若干换热管12的一端容纳于第一集流箱21,另一端容纳于第二集流箱22,并且换热管12的两端分别通过钎焊方式固定于第一集流箱21和第二集流箱22。
上述第一集流箱21和第二集流箱22设有供第二介质流通的第二通道(图中未示出)和第一通孔20,换热管12的端部容纳于第一通孔20,第一通孔20连通第二通道和换热管12内腔。第二介质能够经第一集流箱21的第二通道进入换热管12,并经第二集流箱22的第二通道流出,在此过程中,第二介质能够与换热管12外的第一介质进行换热。
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集流箱21和第二集流箱22的结构相同,区别在于第一集流箱21用于第二介质的进入,第二集流箱22用于第二介质的流出。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箱21和第二集流箱22上设有供第二介质进入或流出第二通道的流通孔(图中未示出),该流通孔连接有第一管道20a,该第一管道20a能够与输送第二介质的外部管道连通,以供第二介质进入流通孔。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箱21的流通孔设置于上端处,第二集流箱22的流通孔设置于下端处,进而当第二介质进入第一集流箱21上方的流通孔后,其能够从上向下流动,并依次进入与第一集流箱21连通的换热管12,最终靠自身重力从第二集流箱22下方的流通孔流出。上述结构设置,能够便于第二介质的流通。
上述壳体3至少部分环绕换热芯体1(图1所示),其与集流箱配合作用,用于环绕包覆换热芯体1,以密封于壳体内腔。本实施例中,上述壳体3的两侧焊接于换热芯体1两侧,使得壳体3与换热芯体1以及两侧的集流箱共同形成一密闭的空间,以实现第一介质在第一通道10内的流通。
可选的,上述壳体3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可以是两块以上的板组装的结构,当其为两块以上的板组装的结构时,相邻两块板之间通过钎焊固定,并且最终环绕包覆换热芯体1。此外,上述两块以上的板可以是长条板,其长度大于或者等于换热芯体1的长度,多个长条板环绕换热芯体1设置。上述两块以上的板还可以是环形板,即单个环形板能够环绕换热芯体1,且多个环形板的宽度之和大于或者等于换热芯体1的长度。
于本实施例中,上述壳体3包括第一壳体33(图4所示)和第二壳体34(图6所示),该第一壳体33和第二壳体34的结构大致相同,均大致呈L形结构,当将第一壳体33和第二壳体34装配时,是将第一壳体33以正置的L形方式贴合在换热芯体1的外侧,将第二壳体34则以倒置的L形方式贴合在换热芯体1外,使得第一壳体33和第二壳体34大致形成一个完整的矩形壳体3。第一壳体33和第二壳体34的连接处通过钎焊固定连接。
于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壳体33和第二壳体34均可以是铝板,其可以通过钎焊方式焊接于换热芯体1的换热管12外。
此外,可参照图4,上述第一壳体33和第二壳体34的一侧设置第一延伸部35,第一壳体33和第二壳体34未延伸第一延伸部35的一侧设置第二延伸部37,第一壳体33的第一延伸部35能够与第二壳体34的第二延伸部37相搭接,同样的,第二壳体34的第一延伸部35能够与第一壳体33的第二延伸部37相搭接,通过对第二延伸部37与第一延伸部35的搭接位置进行钎焊,其能够增加焊接面积,便于焊接组装,而且也使得第一壳体33和第二壳体34焊接后的强度更高。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上述第一延伸部35由第一壳体33和第二壳体34的一侧水平延伸形成,其长度为3mm-10mm。第二延伸部37为第一壳体33和第二壳体34的另一侧向平行于第一延伸部35的方向延伸而成(也可以采用折弯方式形成),随后将第一壳体33以正置的L形方式放置,将第二壳体34则以倒置的L形方式放置,使得第一壳体33和第二壳体34大致形成一个完整的矩形壳体3。在第一壳体33与第二壳体34的拼接的位置,第二延伸部37与第一延伸部35重叠设置,以壳体3由内至外的角度看,上述第二延伸部37位于第一延伸部35的外侧,即第二延伸部37的内壁面与第一延伸部35的外壁面贴合。上述结构能够降低第一壳体33与第二壳体34的装配难度,并增加焊接面积,提高第一壳体33和第二壳体34焊接后的强度。
可以理解的,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33和第二壳体34的第二延伸部37的位置及形状不变,第一延伸部35则先垂直于未设置第二延伸部37的侧面向外延伸,随后水平延伸一定距离,使得第一壳体33上的第一延伸部35搭接于第二壳体34上的第二延伸部37的外侧(以壳体3由内至外的角度看),此时第二延伸部37的外壁面与第一延伸部35的内壁面贴合。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33和第二壳体34不再设置第二延伸部37,而是在第一壳体33和第二壳体34处于装配状态时,以第一壳体33为例,第一壳体33的第一延伸部35水平延伸至第二壳体34不再设置第二延伸部37的一侧处,随后垂直向整个壳体3的内侧延伸,即第一延伸部35为大致L形结构,其能够搭扣贴合在第二壳体34,不再设置第二延伸部37的一侧外。
于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壳体包括本体部(图中未示出)和翻边36,壳体3两侧端部的周向设有翻边36,上述翻边36为壳体3的端部沿远离换热芯体1的方向延伸形成,翻边36连接集流箱和主体部。
具体地,在第一壳体33和第二壳体34的两侧周向延伸有上述翻边36,该翻边36用于贴合于集流箱,随后即可对该贴合位置钎焊固定,实现第一壳体33、第二壳体34与集流箱之间的固定。可选地,在设置第一延伸部35和第二延伸部37的位置可以不设置翻边,以便两者搭接时的钎焊。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壳体33和第二壳体34的结构还可以如图5所示的结构,即大致呈C字形结构,其装配方式与L形结构的第一壳体33和第二壳体34相同。上述第一壳体33和第二壳体34的结构还可以是不同的形状结构,只需满足两者能够拼接成为一个壳体3即可。
可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在壳体3上设置有至少两组相对设置的进口31和出口32,即在壳体3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进口31以及至少两个出口32,其可以是在第一壳体33上均设置至少两个进口31,在第二壳体34上对应设置至少两个出口32;也可以是在第一壳体33上均设置至少两个出口32,在第二壳体34上对应设置至少两个进口31;还可以是在第一壳体33以及第二壳体34上均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进口31和至少一个出口32。
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是,在第一壳体33上的进口31和/或出口32的数量与第二壳体34上出口32/或进口31的数量相同。即第一壳体33和第二壳体34共同形成至少两组相对设置的进口31和出口32。
此外,壳体3上的每组进口31和出口32均对应部分第一通道10设置,具体的,可参照图4-9,上述进口31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通孔311,出口32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通孔321。其中同一组的第二通孔311的数量与该组第三通孔321的数量相同,且每条第一通道10均连通一个第二通孔311和一个第三通孔321。进而通过第二通孔311、第一通道10以及第三通孔321,形成供第一介质流通的通路。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通孔311以及第三通孔321可以是矩形孔,也可以是圆形孔、椭圆形孔,还可以是其他形状的孔,只需能够满足第一介质的流通,且不会使第一介质发生流窜即可。
示例性地,同组进口31的第二通孔311的大小和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相同或不同,同组出口32的第三通孔321的大小和形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相同或不同。当然,不同组的进口31的第二通孔311的大小和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相同或不同,不同组出口32的第三通孔321的大小和形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相同或不同。
进一步地,上述不同组进口31和出口32以及与其对应的第一通道10,其可以形成不同的通路,如其中一组进口31和出口32,其每个第二通孔311、对应的第一通道10以第三通孔321相互连通,构成了供第一介质流通的一条流路,同一组进口31和出口32以及对应的第一通道10,能够形成多条流路,该多条流路组成了该组进口31对应的一个通路。相应的,其它组进口31和出口32以及对应的第一通道10也形成另外的通路。本实施例中,上述不同组进口31和出口32构成的不同的通路可以供不同温度和/或类型的第一介质流通。当然,不同的通路也可以供相同温度和/或类型的第一介质流通。但是同一组进口31和出口32构成的通路则只能供同一温度和/或类型的第一介质流通。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同一组的相邻两个第二通孔311之间的间距和相邻两个第三通孔321之间的间距相同,该间距H的计算具体满足以下公式:(n)L1+(n-1)L2<H≤(n+2)L1+(n+1)L2,其中H为同一组进口31的相邻两个第二通孔311之间的最大距离,L1为换热管12的厚度,L2为第一通道10的厚度(即相邻两个换热管12之间的距离),n为进口31的组数(n大于或者等于2)。以壳体3具有两组进口31为例,每组进口31的第二通孔311中,相邻两个第二通孔311的最大距离H的范围在2L1+L2与4L1+3L2之间,即最大距离H大于两倍的换热管12厚度与一倍的第一通道10的厚度之和,且小于或等于四倍的换热管12厚度与三倍的第一通道10的厚度之和(图8所示)。
而当壳体3具有三组进口31和出口32时,如图9所示,每组进口31的第二通孔311中,相邻两个第二通孔311的最大距离H的范围在3L1+2L2与5L1+4L2之间,即最大距离H大于三倍的换热管12厚度与两倍的第一通道10的厚度之和,小于或等于五倍的换热管12厚度与四倍的第一通道10的厚度之和。
于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上述第二通孔311以及第三通孔321在第一壳体33和/或第二壳体34竖直方向的宽度不大于单个第一通道10在竖直方向的宽度,进而能够确保每个第二通孔311只与一个第一通道10连通。即经每个第二通孔311流入的第一介质,能够全部流到与其连通的单个第一通道10内,并最终经对应的第三通孔321流出,而不会窜流到其他第一通道10内。
此外,本实施例中,不同组的进口31的若干第二通孔311沿壳体3的高度方向交错分布,不同组的出口32的若干第三通孔321沿壳体3的高度方向交错分布,也就是说,在第一壳体33上不同组的第二通孔311和/或第三通孔321之间是交错分布的。以在壳体3上设置有两组进口31和出口32为例,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第一壳体33上设有两个进口31,该进口31包括多个第二通孔311,对应的,在第二壳体34上设有两个出口32,该出口32包括多个第三通孔321,由于在第一壳体33上是两组不同的进口31,因此其中一组进口31的第二通孔311与另外一组进口31的第二通孔311之间是交错分布的。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能够确保任意两组进口31连通的第一通道10并不相同,其中一组第二通孔311、第三通孔321以及对应的多个第一通道10之间形成一个供第一介质流通的通路,该通路能够对某个位置进行温度调节,另一组第二通孔311、第三通孔321以及对应的多个第一通道10之间形成另一个供第一介质流通的通路,该通路能够对另一个位置进行温度调节。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同组的多个第二通孔311等间距设置,同组的多个第三通孔321等间距设置。由于第二通孔311与第三通孔321是与第一通道10连通的,而第一通道10是换热管12之间形成的,因此,在第二通孔311等间距设置,第三通孔321同样等间距设置时,其可以保证换热管12之间也是等间距设置的结构,进而使得换热芯体1的结构强度足够大,具有较好的承压性能。而且上述结构,也能够确保每个换热管12内的第二介质能够充分的与第一通道10内的第一介质进行换热,换热效果较好。
可参照图10,本实施例的上述换热器还包括分配盒4,该分配盒4固定于壳体3,且该分配盒4设有容纳腔41,该容纳腔41能够覆盖至少一个进口31或出口32,第一介质能够进入到该容纳腔41内,并从容纳腔41进入进口31;或者从出口32流入至容纳腔41,并最终从容纳腔41流出。以第一壳体33具有两组进口31,第二壳体34具有两组出口32为例,在第一壳体33上设置有两个分配盒4,分别覆盖进口31(具体是覆盖进口31的所有第二通孔311),第二壳体34上的两个分配盒4则分别覆盖出口32(具体是覆盖出口32的所有第三通孔321)。这里需要理解的是,分配盒4覆盖进口31是指,沿分配盒4的长度方向,分配盒4的上端高于进口31的上端,分配盒4的下端低于进口31的下端,沿分配盒4的宽度方向,分配盒4的左端超过进口31的左端,分配盒4的右端超过进口31的右端。同样的,分配盒4覆盖出口32是指,沿分配盒4的长度方向,分配盒4的上端高于出口32的上端,分配盒4的下端低于出口32的下端,沿分配盒4的宽度方向,分配盒4的左端超过出口32的左端,分配盒4的右端超过出口32的右端。通过上述结构设置,能够确保第一介质从分配盒4全部进入进口31的第二通孔311内,或者从出口32的第二通孔321全部进入分配盒4内。
可选地,还可以在分配盒4设置多个容纳腔41,每个容纳腔41能够连通一个进口31的一个第二通孔311,或者连通一个出口32的一个第三通孔321,即容纳腔41的数量与每组出口32的第二通孔311数量相同,第一介质能够进入多个容纳腔41,并从容纳腔41进入第二通孔311,或者第一介质仅第三通孔321进入多个容纳腔41,并最终从容纳腔41流出。
当然可以理解的,当壳体3具有三组以上的进口31和出口32时,可以每个进口31和出口32分别设置一个分配盒4,也可以多个进口31同时被一个分配盒4覆盖,多个出口32同时被一个分配盒4覆盖,此时分配盒4容纳腔41内的第一介质分别进入多个进口31,并且多个出口32流出的第一介质汇聚到分配盒4的容纳腔41内,并从容纳腔41流出。
本实施例中,可参照图11,上述分配盒4的容纳腔41可以采用铝板冲压而成,该容纳腔41连通有一个管口42,该管口42用于与管路连接,以实现第一介质的流入或流出。
可选地,在上述分配盒4的一侧边缘设有第一定位部43,对应的,在壳体3上安装分配盒4的位置设有第二定位部38(图4以及图8所示),上述第一定位部43能够与第二定位部38配合,以实现分配盒4安装时的定位,减少分配盒安装时倾斜的问题,使得分配盒4的安装更加简单。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定位部43可以是半圆形开口或者圆形孔,相对应的,第二定位部38可以是定位柱,该定位柱能够卡合于半圆形开口或者圆形孔。上述第一定位部43以及第二定位部38还可以是沿同一方向设置的凹槽,此时第一定位部43嵌设于第二定位部38,或者第二定位部38嵌设于第一定位部43,同样能够实现分配盒4安装时的定位。
本实施例的上述换热器在使用时,第二介质会先进入第一集流箱21,随后经第一集流箱21进入多个换热管12,并从换热管12流入第二集流箱22,随后经第二集流箱22流出,多路第一介质(可以是温度和种类相同,也可以是温度和种类不同)分别从分配盒4的管口42流入分配盒4的容纳腔41,随后经进口31进入到第一通道10内,并在第一通道10内与换热管12内的第二介质进行换热,(同时通过换热片11来提高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之间的换热效果),随后经出口32进入分配盒4的容纳腔41,并最终经分配盒4的管口42流至多路需要进行温度调节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
本实施例的上述换热器,其壳体3包括至少两组相对设置的进口31和出口32,每组进口31和出口32均连通部分第一通道10,并且不同组的进口31和出口32连通的第一通道10之间相互独立,其可以构成多个供第一介质流通的通路,进而使得多个通路内的第一介质与换热管12内的第二介质进行热交换,实现多路换热的目的,丰富换热器的应用场景。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壳体3上的进口31和出口32的结构以及位置有所不同,具体的,可参照图12-14,该壳体3同样设置有至少一个进口31以及至少一个出口32,其可以是在第一壳体33上均设置至少两个进口31,在第二壳体34上对应设置至少两个出口32。也可以是在第一壳体33上均设置至少两个出口32,在第二壳体34上对应设置至少两个进口31。还可以是在第一壳体33以及第二壳体34上均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进口31和至少一个出口32。
于本实施例中,以第一壳体33上设有两个进口31,第二壳体34上设有两个出口32为例,如图13所示,上述两个进口31在第一壳体33高度方向上呈上下分布,且每个进口31均只具有一个第二通孔311,该第二通孔311至少连通一个第一通道10。两个出口32在第二壳体34竖直方向上呈上下分布,且两个出口可以是同轴设置(即两个出口32到第二壳体34同一端的距离相同),也可以不同轴设置(即两个出口32到第二壳体34同一端的距离不同,如图13所示的左右分布)。上述每个出口32均只具有一个第三通孔321,该第三通孔321至少连通一个第一通道10。
于本实施例中,需要理解的是,当每个进口31只具有一个第二通孔311时,附图中的进口31和第二通孔311表示为同一个结构;当每个出口32只具有一个第三通孔321时,附图中的出口32和第三通孔321表示为同一个结构。
本实施例中,当同一组进口31的第二通孔311与出口32的第三通孔321连通多个第一通道10时,可以将换热芯体1的第一通道10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均包括多个相邻的第一通道10,且不同区域的第一通道10不重合,其中一组进口31的第二通孔311与出口32的第三通孔321连通一个区域内的第一通道10,另一组进口31的第二通孔311与出口32的第三通孔321连通另一个区域内的第一通道10。通过该结构设置,能够确保多组进口31、出口32以及对应的第一通道10形成的通路之间相互独立。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至少两组进口31和出口32中,任意两组的进口31是相互交错开,以避免出现重合,导致不同组的进口31对应流通的第一介质接触,无法实现多路换热。
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一均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芯体(1),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12);
集流箱,包括设置于所述换热芯体(1)两侧的第一集流箱(21)和第二集流箱(22),所述换热管(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箱(21),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箱(22),所述换热管(12)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箱(21)的内腔和所述第二集流箱(22)的内腔;
壳体(3),至少部分环绕所述换热芯体(1)设置,所述壳体(3)与所述第一集流箱(21)以及所述第二集流箱(22)连接,所述壳体(3)包括至少两组相对设置的进口(31)和出口(32);
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12)之间和/或所述换热管(12)与所述壳体(3)之间形成第一通道(10),每组所述进口(31)和所述出口(32)均与部分所述第一通道(10)连通,且不同组的所述进口(31)连通的所述第一通道(10)之间相互独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芯体(1)还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片(11),所述换热片(11)设于所述第一通道(10),所述换热片(11)至少部分与所述换热管(1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箱设有第二通道(20),所述集流箱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换热管(12)的端部容纳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换热管(12)内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12)宽度方向的侧壁与所述壳体(3)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针对同组的所述进口(31)与所述出口(32),所述进口(31)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通孔(311),所述出口(32)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通孔(321),所述第三通孔(321)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通孔(311)的数量相同,每条所述第一通道(10)连通一个第二通孔(311)与一个第三通孔(3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不同组的所述进口(31)的若干第二通孔(311)沿所述壳体(3)的高度方向交错分布,不同组的所述出口(32)的若干第三通孔(321)沿所述壳体(3)的高度方向交错分布,同组的多个所述第二通孔(311)等间距设置,同组的多个所述第三通孔(321)等间距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针对同组的所述进口(31)与所述出口(32),所述进口(31)包括一个第二通孔(311),所述出口(32)包括一个第三通孔(321),所述第二通孔(311)和所述第三通孔(321)连通与其对应的第一通道(10);不同组的所述进口(31)的第二通孔(311)沿所述壳体(3)的高度方向排布,不同组的所述出口(32)的第三通孔(321)沿所述壳体(3)的高度方向排布。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若干固定于所述壳体(3)的分配盒(4),所述分配盒(4)设有容纳腔(41),每个所述分配盒(4)的容纳腔(41)至少覆盖一个进口(31)或一个出口(32)。
9.根据权利要求1-2、5-7任一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包括主体部和翻边(36),所述翻边(36)为所述壳体(3)的端部沿远离换热芯体(1)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翻边(36)连接所述集流箱和所述主体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包括第一壳体(33)和第二壳体(34),所述第一壳体(33)和所述第二壳体(34)环绕所述换热芯体(1)设置,且固定于所述集流箱。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20/093288 WO2020244461A1 (zh) | 2019-06-03 | 2020-05-29 | 换热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3653746 | 2019-04-30 | ||
CN201910365374 | 2019-04-3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54478A true CN111854478A (zh) | 2020-10-30 |
Family
ID=72970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729968.0A Pending CN111854478A (zh) | 2019-04-30 | 2019-08-08 | 一种换热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854478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146616A (zh) * | 2023-10-27 | 2023-12-01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一种灵活配置的移动式能源供给分配装置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707911A1 (de) * | 2005-03-19 | 2006-10-04 |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 Wärmetauscher, beispielsweise Ladeluftkühler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
JP2008064428A (ja) * | 2006-09-11 | 2008-03-21 | T Rad Co Ltd | 多流体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1371094A (zh) * | 2006-01-18 | 2009-02-18 | Lg化学株式会社 | 具有改善的传热性能的反应器或热交换器 |
JP2015094529A (ja) * | 2013-11-12 | 2015-05-18 | マルヤス工業株式会社 | 多管式熱交換器 |
CN106855369A (zh) * | 2015-12-09 | 2017-06-16 |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 |
EP3232149A1 (de) * | 2016-02-10 | 2017-10-18 |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 Wärmeübertrager |
CN109520330A (zh) * | 2017-09-19 | 2019-03-26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
-
2019
- 2019-08-08 CN CN201910729968.0A patent/CN11185447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707911A1 (de) * | 2005-03-19 | 2006-10-04 |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 Wärmetauscher, beispielsweise Ladeluftkühler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
CN101371094A (zh) * | 2006-01-18 | 2009-02-18 | Lg化学株式会社 | 具有改善的传热性能的反应器或热交换器 |
JP2008064428A (ja) * | 2006-09-11 | 2008-03-21 | T Rad Co Ltd | 多流体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5094529A (ja) * | 2013-11-12 | 2015-05-18 | マルヤス工業株式会社 | 多管式熱交換器 |
CN106855369A (zh) * | 2015-12-09 | 2017-06-16 |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 |
EP3232149A1 (de) * | 2016-02-10 | 2017-10-18 |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 Wärmeübertrager |
CN109520330A (zh) * | 2017-09-19 | 2019-03-26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146616A (zh) * | 2023-10-27 | 2023-12-01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一种灵活配置的移动式能源供给分配装置 |
CN117146616B (zh) * | 2023-10-27 | 2024-01-02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一种灵活配置的移动式能源供给分配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443116A (en) | Stacked heat exchanger | |
US20120031598A1 (en) | Plate heat exchanger | |
JP5882179B2 (ja) | 外部マニホルドを備えた内部熱交換器 | |
CN107289677B (zh) | 换热器及co2冷却系统 | |
US11624565B2 (en) | Header box and heat exchanger | |
WO2017097133A1 (zh) | 一种换热器 | |
US6026894A (en) | Plate-type heat exchanger, in particular oil cooler | |
JP2006010130A (ja) | 多流体熱交換器 | |
CN115176120A (zh) | 热交换器 | |
CN111854478A (zh) | 一种换热器 | |
JP2024500087A (ja) | 熱交換器 | |
CN211552541U (zh) | 换热器 | |
CN114608368A (zh) | 换热器 | |
CN111129645B (zh) | 一种换热装置 | |
CN112880436A (zh) | 换热器 | |
CN108168340B (zh) | 换热结构、换热设备和空调机组 | |
CN112682980A (zh) | 换热器 | |
CN107289675B (zh) | 换热器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 |
CN112146475B (zh) | 集流管及换热器 | |
CN115900399A (zh) | 热交换器 | |
JP4547205B2 (ja) | 蒸発器 | |
JP2984481B2 (ja) | 積層型熱交換器 | |
CN107289676B (zh) | 换热器及车辆空调系统 | |
EP1310757B1 (en) | Stacked-type multi-flow heat exchangers | |
CN221006032U (zh) | 流道结构件及换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20 Address after: 312599 xialiquan village, Qixing street, Xinchang County,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SANHUA HOLDING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no.289-2, No.12 street, Xiasha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