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13221A - 触控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触控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813221A CN111813221A CN202010652105.0A CN202010652105A CN111813221A CN 111813221 A CN111813221 A CN 111813221A CN 202010652105 A CN202010652105 A CN 202010652105A CN 111813221 A CN111813221 A CN 11181322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astic sheet
- piezoelectric unit
- unit
- elastic
- feedback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6—Input arrangements with force or tactile feedback as computer generated output to the user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2—User authentication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print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触控反馈模组包括按压单元、第一弹片、压电单元以及弹性支架,按压单元和压电单元分别设置在第一弹片的相对的两侧,且按压单元与第一弹片的中间区域固定连接,压电单元和第一弹片的两端固定连接,第一弹片除与压电单元连接的两端之外相邻于压电单元的表面与压电单元之间具有间隙,弹性支架的一部分连接于压电单元背离第一弹片的一侧,且另一部分连接于固定位置用户按压按压单元;能够实现开机、关机、压力感知及触控反馈功能,功能相对较多,满足用户对同一操作实现更多功能的追求,人机交互体验较好;并且能够吸收组装公差,降低触控反馈模组的组装要求,进而简化整机设计,并提高产品良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触控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信息安全保护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显示装置采用指纹识别技术,而为了追求更好的视觉效果,显示装置的屏占比越来越大,全面屏应运而生。
目前,指纹识别与开关功能键集成在一起,并随开关功能键设置在显示装置的侧面,此时,显示装置具有两种结构方式,方式一,指纹识别单元、锅仔片、开关按键电路板层叠在中框上,方式二,指纹识别单元、锅仔片设置在同一电路板上,并将锅仔片绕折后固定在中框上,但是这两种结构方式的显示装置仅包括指纹识别功能和开关功能,功能相对单一,不能满足用户对同一操作实现更多功能的追求,人机交互体验较差,并且锅仔片的震动需要通过单独的线性马达模组实现,导致组装要求较高,造成整机设计较为复杂,产品良率较低。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功能单一及人机交互体验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触控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一种触控反馈模组,包括按压单元、第一弹片、压电单元以及弹性支架,所述按压单元和所述压电单元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弹片的相对的两侧,且所述按压单元与所述第一弹片的中间区域固定连接,所述压电单元和所述第一弹片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片除与所述压电单元连接的两端之外相邻于所述压电单元的表面与所述压电单元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弹性支架的一部分连接于所述压电单元背离所述第一弹片的一侧,且另一部分连接于固定位置。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用户按压按压单元,而由于按压单元和第一弹片的中间区域固定连接,按压力传递到第一弹片,导致第一弹片沿着垂直于按压单元和第一弹片的层叠方向发生伸长形变,进而带动压电单元伸长并通过正压电效应产生电压输出,通过输出电压的不同阈值以对应开机、关机、压力感知功能。此时,压电单元接收电压信号,通过逆压电效应产生力的作用,带动压电单元沿着垂直于按压单元和第一弹片的层叠方向发生收缩形变,带动第一弹片沿按压单元和第一弹片的层叠方向收缩,从而通过第一弹片将振动传递给按压单元,使得按压单元能够产生沿按压单元和第一弹片的层叠方向的位移,以实现触控反馈,因此,上述触控反馈模组能够实现开机、关机、压力感知及触控反馈功能,功能相对较多,满足用户对同一操作实现更多功能的追求,人机交互体验较好;并且通过弹性支架将触控反馈模组固定在固定位置上,并且能够吸收组装公差,降低触控反馈模组的组装要求,进而简化整机设计,并提高产品良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支架包括功能区,所述功能区与所述压电单元中与所述第一弹片相连接的两端固定连接,且所述功能区除与所述压电单元连接的之外相邻于所述压电单元的表面与所述压电单元之间具有间隙。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通过限定弹性支架中功能区与压电单元中与第一弹片相连接的两端固定连接,以实现弹性支架与压电单元的固定连接,通过限定功能区除与压电单元连接的之外相邻于压电单元的表面与压电单元之间具有间隙,以避免弹性支架与压电单元直接接触,从而保护压电单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支架还包括连接区,所述连接区环绕设置在所述功能区的外侧,且固定于所述固定位置。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通过限定弹性支架还包括环绕设置在功能区外侧的连接区,以便于实现弹性支架与固定位置的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自所述压电单元的两端向着中间,所述功能区和所述压电单元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且所述功能区的中间区域与所述固定位置固定连接。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通过限定功能区的中间区域与固定位置固定连接,以便于实现弹性支架与固定位置的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支架包括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压电单元层叠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弹性单体,两个所述弹性单体相对设置,且分别与所述压电单元与所述第一弹片相连接的端部、所述固定位置相连接。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通过限定弹性支架的结构形式为间隔设置的两个弹性单体,以便于实现弹性支架与压电单元以及固定位置的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支架通过第二弹片连接于所述压电单元,所述第二弹片的中间区域连接于所述弹性支架,且所述第二弹片的两端与所述压电单元中与所述第一弹片相连接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片除与所述压电单元连接的两端之外相邻于所述压电单元的表面与所述压电单元之间具有间隙。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通过设置第二弹片能够实现弹性支架和压电单元的间接连接,并且通过限定第二弹片与压电单元之间具有间隙,以避免弹性支架与压电单元直接接触,从而保护压电单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压单元包括指纹识别单元和第一刚性支架,所述第一刚性支架为板状结构,设置在所述指纹识别单元和所述第一弹片的中间区域之间,且分别与所述指纹识别单元和所述第一弹片的中间区域相连接。
上述触控反馈模组,通过限定按压单元包括指纹识别单元和第一刚性支架,以集成指纹识别功能,并且第一刚性支架能够提高对指纹识别单元的支撑强度,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触控反馈模组还包括第二刚性支架,其中:
所述第二弹片、所述压电单元及所述第一弹片的两端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二刚性支架内,所述第二刚性支架对应于所述第一弹片的中间区域设置开口,所述第一弹片的中间区域凸出所述开口,所述第一弹片沿层叠方向的侧端面相邻于所述第二刚性支架的表面与所述第二刚性支架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弹片的中间区域通过所述第二刚性支架背离所述开口的端部与所述弹性支架固定连接;
沿所述指纹识别单元和所述第一刚性支架的层叠方向,所述第一弹片背离所述压电单元一侧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刚性之间的高度。
在上述触控反馈模组中,通过设置第二刚性支架,以限位指纹识别单元、第一刚性支架、第一弹片以及压电单元,避免触控反馈模组在按压时出现较为明显的下移感,以提高用户体验,并且能够避免压电单元沿着垂直于按压单元和第一弹片的层叠方向形变时与弹性支架之间相互摩擦,以保护压电单元,提高产品良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刚性支架包括支撑板和环状挡板,所述环状挡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板背离所述指纹识别单元的一侧,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指纹识别单元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两侧,所述第二刚性支架设置在所述环状挡板内,沿垂直于所述指纹识别单元和所述第一刚性支架的层叠方向,所述第二刚性支架相邻于所述环状挡板的表面与所述环状挡板之间具有间隙。
在上述触控反馈模组中,通过限定第一刚性支架包括支撑板和环状挡板,以减小触控反馈模组的晃动幅度,提高用户体验。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中框,还包括如上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所述触控反馈模组设置在所述中框上。
在上述电子设备中,由于上述触控反馈模组能够实现开机、关机、压力感知及触控反馈功能,功能相对较多,满足用户对同一操作实现更多功能的追求,人机交互体验较好;并且通过弹性支架将触控反馈模组固定在固定位置上,并且能够吸收组装公差,降低触控反馈模组的组装要求,进而简化整机设计,并提高产品良率。因此具有该触控反馈模组的电子设备的功能较多,组装要求较低,产品良率较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触控反馈模组具有所述第一刚性支架时,所述中框设有开窗,所述触控反馈模的按压单元组嵌设在所述中框的开窗内,且所述第一刚性支架设置在所述中框内部;所述弹性支架设置在所述中框内,所述固定位置为所述中框内与所述开窗间隔设置的端部。
在上述电子设备中,通过将触控反馈模组嵌设中框的开窗内,以减小整体厚度,便于实现轻薄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再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再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反馈模组100,该包括按压单元110、第一弹片120、压电单元130以及弹性支架140,按压单元110和压电单元130分别设置在第一弹片120的相对的两侧,并且按压单元110与第一弹片120的中间区域通过固定胶、双面胶等连接方式固定连接,压电单元130和第一弹片120的两端通过固定胶、双面胶等连接方式固定连接,第一弹片120除两端之外相邻于压电单元130的表面与压电单元130之间具有间隙,以使得第一弹片120除与压电单元130相连的两端之外相邻于压电单元130的表面与压电单元130之间间隔设置,用于形成第一弹片120的形变空间;弹性支架140的一部分连接于压电单元130背离第一弹片120的一侧,并且弹性支架140的另一部分连接于固定位置200,以使得该弹性支架140能够起到缓冲作用,用于吸收组装公差。
在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0中,用户按压按压单元110,而由于按压单元110和第一弹片120的中间区域固定连接,按压力传递到第一弹片120,导致第一弹片120沿着垂直于按压单元110和第一弹片120的层叠方向发生伸长形变,进而带动压电单元130伸长并通过正压电效应产生电压输出,通过输出电压的不同阈值以对应开机、关机、压力感知功能。此时,压电单元130接收电压信号,通过逆压电效应产生力的作用,带动压电单元130沿着垂直于按压单元110和第一弹片120的层叠方向发生收缩形变,带动第一弹片120沿按压单元110和第一弹片120的层叠方向收缩,从而通过第一弹片120将振动传递给按压单元110,使得按压单元110能够产生沿按压单元110和第一弹片120的层叠方向的位移,以实现触控反馈,因此,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0能够实现开机、关机、压力感知及触控反馈功能,功能相对较多,满足用户对同一操作实现更多功能的追求,人机交互体验较好;并且通过弹性支架140将触控反馈模组100固定在固定位置200上,并且能够吸收组装公差,降低触控反馈模组100的组装要求,进而简化整机设计,并提高产品良率。
弹性支架140的结构形式具有多种,如图1所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弹性支架140与压电单元130中与第一弹片120相连接的两端通过固定胶、双面胶等连接方式固定连接,并且弹性支架140除与压电单元130相连的两端之外相邻于压电单元130的表面与压电单元130之间具有间隙,以使得弹性支架140除与压电单元130相连的两端之外相邻于压电单元130的表面与压电单元130之间间隔设置,避免压电单元130沿着垂直于按压单元110和第一弹片120的层叠方向形变时与弹性支架140之间相互摩擦,以保护压电单元130,提高产品良率。
在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0中,在具体设置时,如图1所示,弹性支架140可以为一体式结构,该一体式结构具有功能区141,该功能区141可以为类似第一弹片120的结构形式,与第一弹片120相对设置在压电单元130的两侧,该功能区141的两端与压电单元130和第一弹片120相连接的两端固定连接,该功能区141除与压电单元130相连的两端之外相邻于压电单元130的表面与压电单元130之间具有间隙,弹性支架140与固定位置200的连接方式具有两种,如图2所示,一种是固定位置200位于该功能区141背离压电单元130的一侧,且功能区141固定在固定位置200上,如图1所示,另一种是该一体式结构还具有连接区142,该连接区142设置在功能区141外侧连接到固定位置200上,并且此时,固定位置200可以位于触控反馈模组100的两侧。当然该弹性支架140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还可以为其它能够满足要求的结构形式,例如,如图3以及图4所示,弹性支架140还可以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弹性单体143,两个弹性单体143相对设置,并且两个弹性单体143之间具有间隔,一弹性单体143的一端固定于压电单元130中与第一弹片120相连接的一端,该弹性单体143的另一端固定于一固定位置200,另一弹性单体143的一端固定于压电单元130中与第一弹片120相连接的另一端,该弹性单体143的另一端固定于另一固定位置200,并且此时,这两个固定位置200可以位于触控反馈模组100的两侧,这两个固定位置200可以固定位置200还可以位于压电单元130中背离第一弹片120的一侧且靠近压电单元130的中间区域;再例如,如图5所示,固定位置200位于压电单元130中背离第一弹片120的一侧,且位于压电单元130的中间区域,压电单元130通过弹性支架140与固定位置200相连接,此时,弹性支架140可以为垫片。
为了保证第一弹片120的形变空间,具体地,如图1、图2、图3、图4以及图5所示,自压电单元130的两端向着中间,第一弹片120和压电单元130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与之相对应的自压电单元130的两端向着中间,第一弹片120和按压单元110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以适应第一弹片120自压电单元130的两端向着中间所需的形变空间逐渐增大。进一步地,还可以限定一体式弹性支架140中自压电单元130的两端向着中间,功能区141和压电单元130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以使得结构对称,保证压力感知的一致性和触控反馈的均匀性。
在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0中,通过限定间隙的结构形式,以保证第一弹片120的各部分能够较好地上下振动。在具体设置时,压电单元130同一位置与第一弹片120和弹性支架140之间的间隙可以完全相同,压电单元130同一位置与第一弹片120和弹性支架140之间的间隙可以大致相同,压电单元130同一位置与第一弹片120和弹性支架140之间的间隙还可以不同,而压电单元130同一位置与第一弹片120和弹性支架140之间的间隙关系根据触控反馈模组100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弹性支架140和压电单元130之间的连接方式具有多种,如图6所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弹性支架140通过第二弹片150连接于压电单元130,第二弹片150的中间区域通过固定胶、双面胶等连接方式连接于弹性支架140,并且第二弹片150的两端与压电单元130中与第一弹片120相连接的两端通过固定胶、双面胶等连接方式固定连接,第二弹片150除两端之外相邻于压电单元130的表面与压电单元130之间具有间隙。
在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0中,弹性支架140支撑第二弹片150的中间区域,由于第二弹片150除两端之外相邻于压电单元130的表面与压电单元130之间具有间隙,以使得第二弹片150除两端之外相邻于压电单元130的表面与压电单元130之间间隔设置,避免压电单元130沿着垂直于按压单元110和第一弹片120的层叠方向形变时与第二弹片150之间相互摩擦,以保护压电单元130,提高产品良率。具体地,自压电单元130的两端向着中间,第二弹片150和压电单元130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以使得结构对称,保证压力感知的一致性和触控反馈的均匀性。在具体设置时,压电单元130同一位置与第一弹片120和第二弹片150之间的间隙可以完全相同,压电单元130同一位置与第一弹片120和第二弹片150之间的间隙可以大致相同,压电单元130同一位置与第一弹片120和第二弹片150之间的间隙还可以不同,而压电单元130同一位置与第一弹片120和第二弹片150之间的间隙关系根据触控反馈模组100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按压单元110根据功能可以具有多种结构形式,例如,按压单元110可以为触控板,该触控板和第一弹片120的中间区域固定连接,用户按压触控板,按压力传递到第一弹片120,导致第一弹片120沿着垂直于触控板和第一弹片120的层叠方向发生伸长形变,而带动压电单元130伸长并通过正压电效应产生电压输出,通过输出电压的不同阈值以对应开机、关机、压力感知功能。此时,压电单元130接收电压信号,通过逆压电效应产生力的作用,带动压电单元130沿着垂直于触控板和第一弹片120的层叠方向发生收缩形变,带动第一弹片120沿触控板和第一弹片120的层叠方向收缩,从而通过第一弹片120将振动传递给触控板,使得触控板能够产生沿触控板和第一弹片120的层叠方向的位移,以实现触控反馈。
当然,按压单元110根据功能还可以具有其它结构形式,具体地,如图1、图2、图3、图4、图5以及图6所示,按压单元110包括指纹识别单元111和第一刚性支架112,第一刚性支架112为板状结构,第一刚性支架112设置在指纹识别单元111和第一弹片120的中间区域之间,并且该第一刚性支架112通过固定胶、双面胶等连接方式与指纹识别单元111相连接,第一刚性支架112通过固定胶、双面胶等连接方式与第一弹片120的中间区域相连接。
在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0中,通过限定第一刚性支架112分别与指纹识别单元111和第一弹片120的中间区域弹性连接,以使得作用力能够在指纹识别单元111、第一刚性支架112以及第一弹片120之间传递;通过设置第一刚性支架112以提高对指纹识别单元111的支撑强度,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用户按压指纹识别单元111,指纹识别单元111采集用户指纹信息,按压力传递到第一弹片120,导致第一弹片120沿着垂直于按压单元110和第一弹片120的层叠方向发生伸长形变,进而带动压电单元130伸长并通过正压电效应产生电压输出,通过输出电压的不同阈值并综合指纹信息以对应指纹识别、开机、关机、压力感知功能。此时,压电单元130接收电压信号,通过逆压电效应产生力的作用,带动压电单元130沿着垂直于按压单元110和第一弹片120的层叠方向发生收缩形变,带动第一弹片120沿按压单元110和第一弹片120的层叠方向收缩,从而通过第一弹片120将振动传递给指纹识别单元111和第一刚性支架112,使得指纹识别单元111能够产生沿按压单元110和第一弹片120的层叠方向的位移,以实现触控反馈,因此,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0能够实现指纹识别、开机、关机、压力感知及触控反馈功能,功能相对较多,满足用户对同一操作实现更多功能的追求,人机交互体验较好。
弹性支架140和压电单元130之间的连接方式具有多种,更具体地,如图7所示,触控反馈模组100还包括第二刚性支架160,第二刚性支架160为一端开口的腔体结构,该第二刚性支架160可以为注塑成型,第二刚性支架160还可以通过板材弯折成型,其中:
第二弹片150、压电单元130及第一弹片120的两端依次层叠设置在第二刚性支架160内,第一弹片120的中间区域与第二刚性支架160的开口对应设置,第一弹片120的中间区域凸出第二刚性支架160的开口,第一弹片120沿层叠方向的侧端面与第二刚性支架160之间具有间隙,并且第二弹片150的中间区域通过第二刚性支架160背离开口的一端与弹性支架140固定连接,在具体设置时,第一弹片120沿层叠方向的侧端面与第二刚性支架160之间在未按压时具有间隙,并且第一弹片120沿层叠方向的侧端面与第二刚性支架160之间在第一弹片120具有最大型变量时仍具有间隙,第一弹片120的中间区域通过固定胶、双面胶等连接方式与第一刚性支架112固定连接,第一弹片120的两端、压电单元130及第二弹片150设置在第二刚性支架160内,第二弹片150与第二刚性支架160背离开口的一端的中间区域通过固定胶、双面胶等连接方式固定连接,第二刚性支架160与弹性支架140通过固定胶、双面胶等连接方式固定连接;
沿指纹识别单元111和第一刚性支架112的层叠方向,第一弹片120背离压电单元130的一侧的高度大于第二刚性支架160的高度,以使得第二刚性支架160相邻于第一刚性支架112的表面与第一刚性支架112之间具有间隙,在具体设置时,第一弹片120背离压电单元130的一侧与第二刚性支架160的高度差与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0的振幅有关,根据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0的实际情况确定。
在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0中,通过设置第二刚性支架160,并限定第一弹片120背离压电单元130的一侧的高度大于第二刚性支架160的高度,使得第二刚性支架160相邻于第一刚性支架112的表面与第一刚性支架112之间具有间隙,以限位指纹识别单元111、第一刚性支架112、第一弹片120以及压电单元130,避免触控反馈模组100在按压时出现较为明显的下移感,以提高用户体验。通过限定第一弹片120沿层叠方向的侧端面与第二刚性支架160之间具有间隙,以使得第一弹片120沿层叠方向的侧端面在按压形变过程中与第二刚性支架160之间始终保持相互间隔,避免第二弹片150、压电单元130及第一弹片120的两端沿着垂直于按压单元110和第一弹片120的层叠方向形变时与第二刚性支架160之间相互碰撞,以保证触控反馈的顺畅,提高用户体验。
具体地,如图7所示,第一刚性支架112包括支撑板113和环状挡板114,环状挡板114设置在支撑板113背离指纹识别单元111的一侧,第一弹片120和指纹识别单元111分别设置在支撑板113的两侧,第二刚性支架160设置在环状挡板114内,沿垂直于指纹识别单元111和第一刚性支架112的层叠方向,第二刚性支架160相邻于环状挡板114的表面与环状挡板114之间具有间隙。
在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0中,通过将第二刚性支架160设置在环状挡板114内,以限位指纹识别单元111、第一刚性支架112、第一弹片120以及压电单元130在垂直于层叠方向上的移动,并且限定第二刚性支架160相邻于环状挡板114的表面与环状挡板114之间具有间隙,以使得环状挡板114能够阻挡沿垂直于指纹识别单元111和第一刚性支架112的层叠方向上第二刚性支架160的晃动,从而能够保证触控反馈的可靠性,同时能够减小触控反馈模组100的晃动幅度,提高用户体验。在具体设置时,支撑板113和环状挡板114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支撑板113和环状挡板114通过注塑成型,或是支撑板113和环状挡板114通过弯折成型,当然,支撑板113和环状挡板114还可以通过焊接、卡扣连接等方式固定为一体。
另外,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以及图7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10,包括中框300,还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的触控反馈模组100,触控反馈模组100设置在中框300上。电子设备10包括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手机、车载设备等装置。例如,如果电子设备10为笔记本电脑,则触控反馈模组100为笔记本电脑的输入触控反馈模组100,也称为PC触控反馈模组100。
在上述电子设备10中,由于触控反馈模组100能够实现指纹识别、开机、关机、压力感知及触控反馈功能,功能相对较多,满足用户对同一操作实现更多功能的追求,人机交互体验较好,并且能够吸收组装公差,降低触控反馈模组100的组装要求,进而简化整机设计,并提高产品良率。因此,具有该触控反馈模组100的电子设备10的功能相对较多,组装要求交底、产品良率较高、用户体验较好。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以及图7所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触控反馈模组100具有第一刚性支架112时,中框300设有开窗,触控反馈模组100的按压单元110嵌设在中框300的开窗内,并且触控反馈模组100的第一刚性支架112设置在中框300内部,弹性支架140以及压电单元130设置在中框300内,此时,固定位置200为中框300内与其开窗间隔设置的端部。
在上述电子设备10中,通过将触控反馈模组100嵌设中框300的开窗内,以减小整体厚度,便于实现轻薄化。用户按压按压单元110,按压单元110在开窗内向下运动,按压力通过第一刚性支架112传递到第一弹片120,使得第一弹片120沿着垂直于按压单元110和第一弹片120的层叠方向发生伸长形变,进而带动压电单元130伸长并通过正压电效应产生电压输出,通过输出电压的不同阈值以对应开机、关机、压力感知功能。此时,压电单元130接收电压信号,通过逆压电效应产生力的作用,带动压电单元130沿着垂直于按压单元110和第一弹片120的层叠方向发生收缩形变,带动第一弹片120沿按压单元110和第一弹片120的层叠方向收缩,从而通过第一弹片120向上振动,并通过第一刚性支架112将振动传递给按压单元110,使得按压单元110能够产生沿按压单元110和第一弹片120的层叠方向的位移,以实现触控反馈,因此,上述触控反馈模组100能够实现开机、关机、压力感知及触控反馈功能,功能相对较多,满足用户对同一操作实现更多功能的追求,人机交互体验较好;并且通过弹性支架140将触控反馈模组100固定在固定位置200上,并且能够吸收组装公差,降低触控反馈模组100的组装要求,进而简化整机设计,并提高产品良率。在具体设置时,第一刚性支架112在中框300上的投影完全覆盖中框300的开窗,以起到遮挡及限位作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按压单元、第一弹片、压电单元以及弹性支架,所述按压单元和所述压电单元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弹片的相对的两侧,且所述按压单元与所述第一弹片的中间区域固定连接,所述压电单元和所述第一弹片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片除与所述压电单元连接的两端之外相邻于所述压电单元的表面与所述压电单元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弹性支架的一部分连接于所述压电单元背离所述第一弹片的一侧,且另一部分连接于固定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架包括功能区,所述功能区与所述压电单元中与所述第一弹片相连接的两端固定连接,且所述功能区除与所述压电单元连接的两端之外相邻于所述压电单元的表面与所述压电单元之间具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架还包括连接区,所述连接区环绕设置在所述功能区的外侧,且固定于所述固定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自所述压电单元的两端向着中间,所述功能区和所述压电单元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且所述功能区的中间区域与所述固定位置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架包括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压电单元层叠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弹性单体,两个所述弹性单体相对设置,且分别与所述压电单元与所述第一弹片相连接的端部、所述固定位置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架通过第二弹片连接于所述压电单元,所述第二弹片的中间区域连接于所述弹性支架,且所述第二弹片的两端与所述压电单元中与所述第一弹片相连接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片除与所述压电单元连接的两端之外相邻于所述压电单元的表面与所述压电单元之间具有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单元包括指纹识别单元和第一刚性支架,所述第一刚性支架为板状结构,设置在所述指纹识别单元和所述第一弹片的中间区域之间,且分别与所述指纹识别单元和所述第一弹片的中间区域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刚性支架,其中:
所述第二弹片、所述压电单元及所述第一弹片的两端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二刚性支架内,所述第二刚性支架对应于所述第一弹片的中间区域设置开口,所述第一弹片的中间区域凸出所述开口,所述第一弹片沿层叠方向的侧端面相邻于所述第二刚性支架的表面与所述第二刚性支架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弹片的中间区域通过所述第二刚性支架背离所述开口的端部与所述弹性支架固定连接;
沿所述指纹识别单元和所述第一刚性支架的层叠方向,所述第一弹片背离所述压电单元一侧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刚性之间的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刚性支架包括支撑板和环状挡板,所述环状挡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板背离所述指纹识别单元的一侧,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指纹识别单元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两侧,所述第二刚性支架设置在所述环状挡板内,沿垂直于所述指纹识别单元和所述第一刚性支架的层叠方向,所述第二刚性支架相邻于所述环状挡板的表面与所述环状挡板之间具有间隙。
10.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中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反馈模组,所述触控反馈模组设置在所述中框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652105.0A CN111813221A (zh) | 2020-07-08 | 2020-07-08 | 触控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652105.0A CN111813221A (zh) | 2020-07-08 | 2020-07-08 | 触控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13221A true CN111813221A (zh) | 2020-10-23 |
Family
ID=72842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652105.0A Pending CN111813221A (zh) | 2020-07-08 | 2020-07-08 | 触控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813221A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45031A (zh) * | 2021-09-01 | 2021-12-03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键盘结构和电子设备 |
CN114415851A (zh) * | 2021-10-20 | 2022-04-29 | 广东虹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全域按压电脑触控板 |
WO2022170445A1 (zh) * | 2021-02-09 | 2022-08-18 | 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模组及电子设备 |
WO2022193583A1 (zh) * | 2021-03-17 | 2022-09-22 | 江西欧迈斯微电子有限公司 | 触控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
TWI787995B (zh) * | 2021-09-08 | 2022-12-21 |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觸控板模組以及具有觸控板模組的電子計算機 |
-
2020
- 2020-07-08 CN CN202010652105.0A patent/CN111813221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170445A1 (zh) * | 2021-02-09 | 2022-08-18 | 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模组及电子设备 |
WO2022193583A1 (zh) * | 2021-03-17 | 2022-09-22 | 江西欧迈斯微电子有限公司 | 触控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
CN113745031A (zh) * | 2021-09-01 | 2021-12-03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键盘结构和电子设备 |
TWI787995B (zh) * | 2021-09-08 | 2022-12-21 |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觸控板模組以及具有觸控板模組的電子計算機 |
CN114415851A (zh) * | 2021-10-20 | 2022-04-29 | 广东虹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全域按压电脑触控板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813221A (zh) | 触控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 |
JP5904174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の支持構造 | |
TWI603246B (zh) | 觸控螢幕裝置 | |
KR101300455B1 (ko) | 액츄에이터 모듈, 햅틱 피드백 디바이스 및 전자 장치 | |
CN108334165B (zh) | 电子设备 | |
US20130335211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CN212364962U (zh) | 触控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 |
KR101084852B1 (ko) | 터치스크린장치 | |
JP2014052993A (ja) | 触感呈示装置 | |
CN103518174A (zh) | 电子设备 | |
KR101044130B1 (ko) | 압전 액츄에이터 모듈 | |
JP5763122B2 (ja) | 圧電振動モジュール | |
CN112445329A (zh) | 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 |
KR101409512B1 (ko) | 압전진동모듈 | |
CN103391066A (zh) | 压电振动模块 | |
CN111665973A (zh) | 触控反馈装置及智能终端 | |
KR101438477B1 (ko) | 햅틱 액추에이터 | |
CN211604090U (zh) | 振动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212519062U (zh) | 一种移动终端 | |
CN211604072U (zh) | 振动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1033775B (zh) | 振动组件 | |
KR101095146B1 (ko) | 압전 액추에이터 모듈 | |
CN117519512A (zh) | 触觉反馈系统 | |
CN212660145U (zh) | 触控装置 | |
CN212658998U (zh) | 触控模组和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330096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Jiangxi oumaisi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Address before: 330200 east of Xueyuan 6th Road, south of Tianxiang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xi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Oufei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