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1800756B -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00756B
CN111800756B CN201910277864.0A CN201910277864A CN111800756B CN 111800756 B CN111800756 B CN 111800756B CN 201910277864 A CN201910277864 A CN 201910277864A CN 111800756 B CN111800756 B CN 1118007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dressing
address
data
information
adaptat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7786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00756A (zh
Inventor
刘航
李明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7786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00756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76228 priority patent/WO2020207126A1/zh
Priority to EP20787083.3A priority patent/EP3952351A4/en
Priority to JP2021559667A priority patent/JP7177287B2/ja
Priority to KR1020217036109A priority patent/KR102552951B1/ko
Publication of CN1118007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00756A/zh
Priority to US17/496,928 priority patent/US20220030400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007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007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1Inter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or service data unit [SDU] definitions; Interfaces between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74Address processing for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10Mapping addresses of different types
    • H04L61/103Mapping addresses of different types across network layers, e.g. resolution of network layer into physical layer addresses or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AR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04W4/44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vehicles and infrastructures, e.g. vehicle-to-cloud [V2C] or vehicle-to-home [V2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04W4/46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for vehicle-to-vehicle communication [V2V]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60Type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18Detail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22Layer-2 addresses, e.g.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addr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提升了电动汽车的自动驾驶或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er Assistant System,ADAS)能力,可以应用于车联网,例如V2X、LTE‑V、以及V2X等。本实施例的方法中,适配层从网络层获取第一数据以及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属性信息,其中,所述属性信息包括目的地址信息。该适配层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生成第一接入层地址。该适配层将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一接入层地址传递到接入层。该接入层基于所述第一接入层地址通过直通链路发送所述第一数据。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车载终端可以通过车辆与车辆(vehicle to vehicle,V2V)通信、车辆与路边基础设施(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V2I)通信、车辆与行人(vehicle to pedestrian,V2P)通信或者车辆与网络(vehicle to network,V2N)通信等通信技术来及时获取路况信息或接收信息服务,这些通信方式可以统称为V2X通信。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 Project,3GPP)标准化的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V2X通信协议可以支持基于直通链路的V2X通信,即不需要通过中转设备(例如基站)转发就可以直接进行通信。
但是,在目前LTE-V2X协议中,仅能支持直通链路上的广播传输方式,无法支持单播或者组播传输方式。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基于直通链路的V2X通信无法支持单播或组播通信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包括:适配层从网络层获取第一数据以及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属性信息,其中,所述属性信息包括目的地址信息;所述适配层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生成第一接入层地址;所述适配层将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一接入层地址传递到接入层;所述接入层基于所述第一接入层地址通过直通链路发送所述第一数据。
上述适配层、网络层、以及接入层均为第一设备的协议栈。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接入层地址是适配层根据目的地址信息生成的,所以第一接入层地址可以指示第一数据对应的目的端设备,这样使得目的端设备在接收数据时,可以根据该第一接入层地址确定第一数据是否是发给自身的数据,并在确定自身的地址和第一接入层地址匹配时接收该第一数据。进而,当上述目的地址信息指示单个目的端设备的地址时,就实现了单播通信,当上述目的地址信息同时指示了多个目的端设备的地址时,就实现了组播通信。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基于直通链路的V2X通信无法支持单播或组播通信的技术问题。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适配层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生成第一接入层地址之前,还可以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为了提高方案的灵活性,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至少可以有如下四种实现方案:
方案一、适配层根据目的地址信息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方案二、适配层根据业务类型信息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方案三、适配层根据业务类型信息和目的地址信息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方案四、适配层根据传输模式指示信息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为了进一步提高方案的灵活性,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上述方案一中,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至少可以有如下三种具体实现方式:
第1种:所述适配层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的值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例如,当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的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门限时,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当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的值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阈值门限时,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当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的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阈值门限且小于或者等于第四阈值门限时,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第2种:所述适配层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的比特数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例如,当目的地址信息的比特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一比特数时,适配层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当目的地址信息的比特数小于或者等于第二比特数时,适配层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当目的地址信息的比特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三比特数且小于或者等于第四比特数时,适配层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第3种:所述适配层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中的预设字段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例如,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又如,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非广播,相应的,当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目的地址信息中的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非广播时,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又如,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相应的,当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目的地址信息中的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时,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为了进一步提高方案的灵活性,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上述方案二中,适配层从网络层获取的属性信息除了包括目的地址信息外,还可以包括业务类型信息,其中,所述业务类型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业务类型。所述适配层根据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至少可以有如下三种具体实施方式:
第1种:所述适配层根据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的值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例如,当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的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五阈值门限时,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当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的值小于或者等于第六阈值门限时,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当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的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七阈值门限且小于或者等于第八阈值门限时,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第2种:所述适配层根据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的比特数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例如,当业务类型信息的比特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五比特数时,适配层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当业务类型信息的比特数小于或者等于第六比特数时,适配层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当业务类型信息的比特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七比特数,且小于或者等于第八比特数时,适配层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第3种:所述适配层根据所述业务类型信息中的预设字段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例如,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又如,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非广播,相应的,当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业务类型信息中的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非广播时,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又如,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相应的,当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业务类型信息中的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时,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为了进一步提高方案的灵活性,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上述方案三中,适配层根据业务类型信息和目的地址信息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是上述方案一和/或方案二中任意实施方式的组合。
例如,当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的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门限,并且所述目的地址信息中的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时,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又如,当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的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门限,并且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的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五阈值门限时,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当然,这里只是给出两种示例性的描述,具体实施时还可以有其它组合方式。
示例性地,在上述方案二和方案三中的所述业务类型信息可以为应用标识(application ID,AID)/提供商服务标识(provider service identifier,PSID)。
为了进一步提高方案的灵活性,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上述方案四中,适配层从网络层获取的属性信息除了包括目的地址信息外,还可以包括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其中,所述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至少可以有如下三种实施方式:
第1种:当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指示基于地址寻址时,适配层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第2种:当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指示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时,适配层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第3种:当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指示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非广播时,适配层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适配层可以通过截取所述目的地址信息中的预设字段的方式获得第一接入层地址,其中该预设字段可以是目的地址信息上的任意位置处的字段,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例如,适配层可以将目的地址信息中的高24比特位上的字段或者低24比特位上的字段作为第一接入层地址。
再例如,适配层可以将目的地址信息中的第一预设字段和第二预设字段拼接作为第一接入层地址。具体拼接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制。
为了方案的完整性,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适配层也可能确定寻址类型不是基于地址寻址,比如是基于业务类型寻址。那么,适配层可以根据业务类型信息生成第二接入层地址,然后适配层将第一数据、第二接入层地址传递接入层,使得接入层基于第二接入层地址通过直通链路发送第一数据。在这种实施方式下,基于业务类型与第二接入层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接收端设备只能根据第二接入层地址识别第一数据对应的业务类型,不能识别第一数据对应的目的端设备,因此这种方式下只能实现广播通信。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发送装置,包括:
适配层模块,用于从网络层获取第一数据以及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属性信息,其中,所述属性信息包括目的地址信息;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生成第一接入层地址;将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一接入层地址传递到接入层模块;
接入层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接入层地址通过直通链路发送所述第一数据。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适配层模块还用于:在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生成第一接入层地址之前,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其中,适配层模块、接入层模块所执行操作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分别参照上述第一方面中的适配层、接入层执行对应方法步骤时的具体实现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发送装置,该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通信接口;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过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在被计算机执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介绍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基于直通链路的V2X通信的示意图;
图2为基于蜂窝网络(eNB)中转的V2X通信的示意图;
图3为ITS系统数据传输协议栈架构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可能的具体的ITS系统数据传输协议栈架构的示意图;
图5为直通链路MAC层数据包的包头结构示意图;
图6A、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两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业务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目的地址信息的一种可能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能的数据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可能的数据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1)终端,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包括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处理设备。该终端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核心网进行通信,与RAN交换语音和/或数据。该终端可以包括车辆、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无线终端设备、移动终端设备、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AP)、远程终端设备(remoteterminal)、接入终端设备(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设备(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或用户装备(user device)等。例如,可以包括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具有移动终端设备的计算机,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中的专用终端设备,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等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还可以包括V2X设备,例如为车辆中的车载单元(onbroad unit,OBU),且下文中主要以终端是V2X设备为例。
(2)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基站,可用于将收到的空中帧与IP分组进行相互转换,作为无线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路由器,其中接入网的其余部分可包括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al,IP)网络设备。该基站还可协调对空中接口的属性管理。例如,基站可以是5G系统中的网络设备,如下一代基站(next generation Node B,gNB),还可以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或码分多址(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中的基站(Node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
(3)V2X,目前,车辆可以通过V2V、V2I、V2P或者V2N等方式来及时获取路况信息或接收信息,这些通信方式可以统称为V2X通信。以最常见的V2V和V2I为例:车辆通过V2V通信,可以将自身的车速、行驶方向、具体位置、是否踩了紧急刹车等信息广播给周围车辆,周围车辆通过获取该类信息,使得驾驶员可以更好地感知视距外的交通状况,从而对危险状况作出提前预判,进而作出及时避让。而对于V2I通信,除了上述安全信息的交互外,路边基础设施还可以为车辆提供各类服务信息和数据网络的接入等,不停车收费、车内娱乐等功能都极大地提高了交通智能化。一般将V2X通信所使用的网络称为车联网。
(4)PC5接口,是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版本12(Rel-12)的D2D项目中引入的终端设备到终端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接口。邻近的终端之间可以在PC5的有效通信范围内通过直连链路进行数据传输,不需要通过中心节点(例如基站)进行转发,也不需要通过传统的蜂窝链路进行信息传输,通信较为快捷便利。V2X设备之间的直通链路通信业也通过PC5接口进行。
(5)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可被互换使用。“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字符“/”,如无特殊说明,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第一”、“第二”等词汇,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文中描述的技术可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以及其他此类通信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不局限于V2X通信,也可用于其他设备与设备的通信、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或其他物联网系统中的通信。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首先介绍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背景。
全球每年发生大量的交通事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车辆之间缺乏及时可靠地信息交互。车联网系统(vehicle network)旨在通过V2V,V2I、V2P、V2N等通信技术来达到提高道路安全,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和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流媒体服务的目的。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对于通信的低时延和高可靠性通信具有严格要求。3GPP标准化的LTE-V2X技术具有时延短、速度快、覆盖广泛、可靠性高等优势,是一种很好的车联网技术。LTE-V2X支持车与车之间、车与行人之间、车与基础设施之间以及车与网络之间进行双向通信。下面,主要以V2V通信为例进行说明。
目前LTE-V2X通信支持两种通信方式,包括如图1所示的基于直通链路的V2X通信和如图2所示的基于蜂窝网络(eNB)中转的V2X通信。其中,图1的终端是以车辆为例进行,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是其它类型的终端,如移动电话、计算机等,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基于直通链路的V2X通信是指发送数据的终端与接收数据的终端之间通过直通链路实现直接通信,其中终端实现直接通信的链路称为直通链路(sidelink,SL)又称为侧行链路;基于蜂窝网络中转的V2V通信是指终端与终端之间通过基站中转实现通信,即发送数据的终端发送的数据需要通过基站转发给接收数据的终端。具体的UE通过与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将数据发送给基站,基站再通过与其他UE之间的下链路将数据发送给其他UE。
进一步的,基于直通链路的V2X通信又分为基站调度模式(mode3)和自主资源选择调度(mode 4)两种通信模式。
其中,在基站调度模式下,终端接入LTE网络,由基站负责为车车直接通信的直通链路传输分配资源,终端利用基站为其调度的资源进行直通链路通信。在终端自主资源选择调度下,基站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包括专用RRC信令或者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SIB)消息)为终端配置资源池,终端自主从资源池中获取资源来进行直通链路通信。当终端不在网络覆盖下时,资源池可以是预配置的,此时,终端从预配置的资源池中获取资源来进行直通链路通信。其中,终端自主从资源池中获取资源的方式可以是随机资源选择方式,也可以是基于侦听的资源选择方式,也可以是其它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不对此进行限制。
图3为ITS系统数据传输协议栈架构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协议栈架构至少包括应用层、网络层、适配层和接入层。
接入层是用于提供通信网络节点寻址、通信媒体接入控制、数据传输通信物理连接建立、保持、和维护等功能的层,接入层可以为设备之间的通信提供通信接口,接入层可能包含多种不同的接入技术,如LTE-V2X PC5接口、无线网(wireless fidelity,Wi-Fi)接口等,不同的接入技术可能对应不同的通信接口。
网络层位于接入层之上,用于实现网络拓扑控制、数据路由,以及设备的数据传送和应用的通信服务;
应用层位于网络层之上,用于向用户提供各类应用及服务手段的层;
由于网络层可能存在不同的网络和/或传输协议,接入层也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接入技术,因此,适配层用于提供不同的接入技术与不同的网络和/或传输协议之间的传输适配功能。比如,适配层接收上层(适配层之上)传递的数据包,区分该数据包所使用的底层(适配层之下)接入技术(比如LTE-V2X PC5或Wi-Fi),并将该数据包递交到符合对应接入技术的底层(适配层之下)进行传输;或者,接收来自底层(适配层之下)的数据包,区分该数据包所属的上层(适配层之上)协议类型,并将该数据包递交给对应的上层协议处理。再例如,不同网络和/或传输协议,不同接入层技术可能使用不同的地址信息,适配层根据该数据包对应的目的地址信息生成接入层地址,并将接入层地址递交到接入层。
需要说明的是,适配层是一个逻辑层,其功能可以作为独立的层存在,也包含在“广义网络层”中或“广义接入层”中(例如作为一个子层)。当适配层功能包含在“广义网络层”时,“广义网络层”至少包含本发明中网络层和适配层的功能。同理,当适配层功能包含在“广义接入层”时,“广义接入层”至少包含本发明中接入层和适配层的功能。
示例性地,图4为一种可能的具体的ITS系统数据传输协议栈架构的示意图,其中适配层作为“广义网络层”的一个子层。
当接入层技术为LTE-V2X时,接入层协议栈从上往下包含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e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协议(radio linkcontrol,RLC)层,媒体接入控制协议(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和物理层(physicallayer,PHY)。
PDCP层可以用于处理上层(PDCP层之上)的数据,例如,在用户平面,PDCP层接收到来自上层的数据后,可以对数据进行头压缩和加密,然后递交(submit)到RLC层。另外,PDCP层还可以向上层提供按序提交和重复分组检测功能,例如,在控制平面,PDCP层可以为上层提供RRC信令传输服务,并实现RRC信令的加密和一致性保护。MAC层在逻辑信道(logicalchannels)上提供数据传送业务。逻辑信道通常可以分为两类: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其中控制信道用于传输控制平面信息,而业务信道用于传输用户平面信息。此外,MAC层还可以负责将逻辑信道映射到传输信道。在MAC层之下是PHY层,PHY层主要负责将传输信道映射到物理信道。
示例性的,网络层可以包含开放系统互联模型(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model,OSI)的网络协议和/或传输协议,负责与不同应用的数据交互,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和/或数据转发。比如,网络层可以包含专用短消息协议(dedicated short messageprotocal,DSMP)、基于地理位置的网络协议(GeoNetworking),车联网环境下的无线接入短消息协议(WAVE short message protocal,WSMP;wireless access in vehicleureenviroments,WAVE)、快速网络和传输层协议(fast network&transport layer protocal,FNTP)等非IP(non-IP)网络协议中的至少一种,和/或IP网络协议。此外,网络层还可以包括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protocol,TCP)等传输协议。网络层将应用层感兴趣的数据包传输到应用层,并接收来自应用层的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中,网络层可以只包含非IP协议中的一种,例如,专用短消息协议(dedicated short message protocal,DSMP)。
网络层可以通过应用标识(application ID,AID)/提供商服务标识(providerservice identifier,PSID)用来区分不同的应用层业务。
层与层之间可以通过接口(又称为服务接入点(Service Acess Point,SAP))进行信息传递。具体的,应用层和网络层之间可通过接口SAP1,以服务原语(serviceprimitive,SP)(简称原语)的形式传递信息,网络层和适配层之间可通过接口SAP2以原语的形式传递信息,适配层和接入层之间可通过接口SAP3以原语的形式传递信息。
一般的,原语存在四种类型,分别是请求(request),指示(indication)、响应(response)和证实(confirm)。其中请求由上层发往下层,请求下层提供指定的服务,例如数据传送等。指示由下层发往上层,用于通知上层发生了某些事情,例如下层接收到一个远端对等实体发送的数据。响应由上层发往下层,是对下层发送给上层指示的响应。证实由下层发送给上层,表示上层请求的服务已经完成,予以确认。
以图4所示的协议架构为例,以上层请求底层进行数据发送为例,网络层与适配层之间通过SAP2传递的原语(又称服务原语,Service Primitive)可以包括:
Figure BDA0002020648790000081
一般原语中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原语参数。例如,上面的原语中包含的ApplicationIdentifier、NetworkProtocolType、Data等都是原语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数据与其他原语参数信息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目的端地址信息指示该数据发送的目的端地址,网络和/或传输协议类型信息指示该数据对应的网络和/或传输协议,例如IP,Non-IP。可选的,对于Non-IP数据,目的端地址信息也可以指示该数据对应的是哪种Non-ip协议,例如WSMP协议、DSMP协议、FNTP协议以及GeoNetworking协议都是典型的Non-IP协议,网络和/或传输协议类型信息可能指示该数据对应DSMP协议。
需要说明的,这种对应关系可以隐式的,也可以是显示的。
目前,基于直通链路的V2X通信仅支持广播通信模式,不支持单播或组播通信模式,主要原因在以下两个方面:
1)当前LTE V2X协议中,在接入层通过MAC层数据包包头中携带的版本号信息来指示通信模式。例如,图5为直通链路MAC层数据包的包头结构示意图,字段(Oct)1中的V表示版本号。但是,当前LTE V2X协议只定义了用“0011”来表示广播传输方式,暂未定义有单播传输方式或组播传输方式的表示方式;
2)请继续参见图5,当前LTE V2X协议中,MAC层数据包的包头包含24bits的源地址(source_address,SRC)和目的地址(destination_address,DST),该地址称为接入层地址,又称为层二地址或者MAC地址。其中,DST是根据上层(即接入层之上的层)传递的应用标识(application ID,AID)或提供商服务标识(provider service identifier,PSID)生成的,因而只能用来指示数据对应的业务类型,无法标识出数据对应的目的端设备(在本文中目的端设备又可称为对端设备),因而无法支持单播或者组播通信。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中基于直通链路的V2X通信存在无法支持单播或组播通信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通过适配层从网络层获取数据以及数据对应的属性信息,其中该属性信息包括目的地址信息;然后适配层根据该目的地址信息生成第一接入层地址;然后,适配层将数据和第一接入层地址传递到接入层,使得接入层基于该第一接入层地址通过直通链路发送该数据。由于第一接入层地址是适配层根据从网络层获取的目的地址信息生成的,所以第一接入层地址可以指示数据对应的目的端设备,进而能够有效支持基于直通链路的V2X通信实现单播或组播通信。
在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之前,首先介绍一下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场景。
请参考图6A,可以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应用场景。图6A中包括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和基站。其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基于直通链路,例如第一设备通过直通链路将数据发送给第二设备。
在具体实施时,第一设备对应的目的端设备除了第二设备外,还可以有其他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例如,图6B,可以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应用场景,第一设备可以同时和多个设备(如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基于直通链路通信。当然,图6B中的第二设备、第三设备仅仅是一种示例,在具体实施时,还可以有更多的设备与第一设备基于直通链路通信,本申请实施例对设备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制。
其中,图6A、图6B中的终端都是以车辆为例。
接下来结合附图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业务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可由图6A、图6B中的第一设备执行。请参考图7,为该方法的流程图。
S71、第一设备的适配层从第一设备的网络层获取第一数据以及第一数据对应的属性信息;
具体的,适配层可以通过适配层和网络层之间的接口SAP2原语从网络层获取第一数据以及第一数据对应的属性信息。
其中,所述属性信息至少包括目的地址信息。目的地址信息可以指示一个目的端设备,也可以指示多个目的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例如,图6A所示的应用场景中,目的地址信息可以为一个单播地址,例如第二设备的地址,则第一设备对应的目的端设备可以只有第二设备。又如,图6B所示的应用场景中,目的地址信息可以为一个组播地址,则此时目的地址信息可以对应多个目的端设备,例如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属性信息除了包括目的地址信息外,还可以有其他信息,比如第一数据对应的源地址信息、网络和/或传输协议类型信息(用于指示网络和/或传输协议,例如IP,WSMP,FNTP、DSMP等)、AID以及PSID等,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其中第一数据与属性信息的对应关系可以是隐式的,也可以是显式的,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在具体实施时,目的地址信息和源地址信息可以分别通过两个不同的原语指示,也可以通过一个原语指示,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当目的地址信息和源地址信息通过一个原语指示时,需要对该原语进行解析才能获得该目的地址信息。比如,目的地址信息和源地址信息拼接形成一个原语,适配层通过解析该原语的低位字段获取目的地址信息。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适配层解析目的地址信息的具体方法和规则。
S72、适配层根据目的地址信息生成第一接入层地址;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适配层可以通过截取目的地址中的预设字段的方式获得第一接入层地址,其中该预设字段可以是目的地址信息上的任意位置处的字段,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例如,适配层可以将目的地址信息中的高24比特位上的字段或者低24比特位上的字段作为第一接入层地址。
再例如,适配层可以将目的地址信息中的第一预设字段和第二预设字段拼接作为第一接入层地址。具体拼接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适配层还可以是在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时,根据目的地址信息生成第一接入层地址。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适配层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的具体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四种方案:
方案一、适配层根据目的地址信息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具体的,适配层根据目的地址信息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的具体实现方式进一步可包括如下三种:
第1种:目的地址信息可以有多个比特位,适配层根据目的地址信息的值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具体的,适配层可以是在确定目的地址信息的值处于预定的数值区间时,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例如,当目的地址信息的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门限时,适配层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当目的地址信息的值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阈值门限时,适配层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当目的地址信息的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阈值门限且小于或者等于第四阈值门限时,适配层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当然,以上仅仅是数值区间一些可能的形式的示例,在具体实施例时,数值区间还可以有其他表现形式,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假定第一阈值门限为2^10,则当目的地址信息大于或者等于2^10时,适配层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在具体实施时,上述这些阈值门限可以是预配置在第一设备上的(比如预配置在第一设备的SIM卡上的),也可以是基站通过RRC信令传输给第一设备的,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其中,专用RRC信令和SIB消息都称为RRC信令。
第2种:目的地址信息可以有多个比特位,适配层可以根据目的地址信息的比特数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具体的,适配层可以是在确定目的地址信息的比特数处于预定的比特数区间时,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例如,当目的地址信息的比特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一比特数时,适配层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当目的地址信息的比特数小于或者等于第二比特数时,适配层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当目的地址信息的比特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三比特数且小于或者等于第四比特数时,适配层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当然,以上仅仅是比特数区间一些可能的形式的示例,在具体实施例时,比特数区间还可以有其他表现形式,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假定第二比特数为48bit,则当目的地址信息的比特数小于或者等于48bit时,适配层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在具体实施时,上述这些预设的比特数可以是预配置在第一设备上的(比如但是不限于预配置在第一设备的SIM卡上的),也可以是基站通过RRC信令传输给第一设备的,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其中,专用RRC信令和SIB消息都称为RRC信令。
第3种:目的地址信息可以有多个比特位,目的地址信息上不同的比特位可以有不同的含义,适配层可以根据目的地址信息中的预设字段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比如,图8为目的地址信息的一种可能示意图,如图8所示,目的地址信息总共有64bits,其中前面24bits可以用于标识目的端设备对应的公司标识(company_id;identification,ID),后面40bits为扩展位标识(extension identifier),二者共同决定目的设备的地址。
适配层根据目的地址信息中的预设字段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可包括如下三种:
(1)目的地址信息上的预设字段指示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相应的,当适配层确定目的地址信息中的预设字段指示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时,适配层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例如,目的地址信息中的第一预设字段包含2bits,其中00表示单播,01表示组播,10表示广播。则当适配层解析第一预设字段为00时,适配层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其中,第一预设字段的具体位置和不同取值所表示的含义可以通过协议规定。
(2)预设字段指示第一数据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例如,目的地址信息中的第二预设字段包含1bits,其中0表示基于地址寻址,1表示基于业务类型寻址。则当适配层解析第二预设字段为0时,适配层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其中,第二预设字段的具体位置和不同取值所表示的含义可以通过协议规定。
(3)目的地址信息上的预设字段指示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非广播。
相应的,当适配层确定目的地址信息中的预设字段指示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非广播时,适配层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例如,目的地址信息中的第三预设字段包含1bits,其中0表示广播,1表示非广播。则当适配层解析第三预设字段为1时,适配层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其中,第三预设字段的具体位置和不同取值所表示的含义可以通过协议规定。
方案二、适配层根据业务类型信息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在本实施方式下,上述步骤S71中适配层从网络层获取的属性信息除了包括目的地址信息外,还可以包括业务类型信息,业务类型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对应的业务类型,例如碰撞预警类业务,编队行驶业务等。示例性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业务类型信息具体可以为上文中的应用标识AID或提供商服务标识PSID。
与方案一类似,业务类型信息也可以有多个比特位,适配层根据业务类型信息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的具体实施方式可进一步可包括如下三种:
第1种:适配层根据业务类型信息的值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具体的,适配层可以是在确定业务类型信息的值处于预定的数值区间时,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例如,当业务类型信息的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五阈值门限时,适配层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当业务类型信息的值小于或者等于第六阈值门限时,适配层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当业务类型信息的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七阈值门限且小于或者等于第八阈值门限时,适配层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当然,以上仅仅是数值区间一些可能的形式的示例,在具体实施例时,数值区间还可以有其他表现形式,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假定第七阈值门限为2^10,第八阈值门限为2^12则当业务类型信息大于2^10且小于2^12时,适配层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类似的,在具体实施时,上述这些阈值门限可以是预配置在第五设备上的(比如但是不限于预配置在第五设备的SIM卡上的),也可以是基站通过RRC信令传输给第五设备的,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第2种:适配层可以根据业务类型信息的比特数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具体的,适配层可以是在确定业务类型信息的比特数处于预定的比特数区间时,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例如,当业务类型信息的比特数大于第五比特数时,适配层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当业务类型信息的比特数小于第六比特数时,适配层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当业务类型信息的比特数大于或者等于第七比特数,且小于或者等于第八比特数时,适配层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当然,以上仅仅是比特数区间一些可能的形式的示例,在具体实施例时,比特数区间还可以有其他表现形式,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假定第五比特数为48bit,则当业务类型信息的比特数大于48bit时,适配层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类似的,在具体实施时,上述这些预设的比特数可以是预配置在第一设备上的(比如但是不限于预配置在第一设备的SIM卡上的),也可以是基站通过RRC信令传输给第一设备的,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第3种:业务类型信息上不同的比特位可以有不同的含义,适配层可以根据业务类型信息中的预设字段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类似的,适配层根据业务类型信息中的预设字段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可包括如下三种:
(1)业务类型信息上的预设字段指示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相应的,当适配层确定业务类型信息中的预设字段指示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时,适配层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例如,业务类型信息中的第四预设字段包含2bits,其中00表示单播,01表示组播,10表示广播。则当适配层解析第四预设字段为00时,适配层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其中,第四预设字段的具体位置和不同取值所表示的含义可以通过协议规定。
(2)业务类型信息上的预设字段指示第一数据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例如,业务类型信息中的第五预设字段包含1bits,其中1表示基于地址寻址,0表示基于业务类型寻址。则当适配层解析第五预设字段为1时,适配层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其中,第五预设字段的具体位置和不同取值所表示的含义可以通过协议规定。
(3)业务类型信息上的预设字段指示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非广播。
相应的,当适配层确定业务类型信息中的预设字段指示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费广播时,适配层确定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例如,业务类型信息中的第六预设字段包含1bits,其中0表示广播,1表示非广播。则当适配层解析第六预设字段为1时,适配层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其中,第六预设字段的具体位置和不同取值所表示的含义可以通过协议规定。
方案三、适配层根据业务类型信息和目的地址信息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在本实施方式下,上述步骤S71中适配层从网络层获取的属性信息除了包括目的地址信息外,还可以包括业务类型信息。本实施方式中业务类型信息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照上述方式二中业务类型信息的具体实现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适配层根据业务类型信息和目的地址信息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是上述方案一和/或方案二中任意实施方式的组合。
例如,目的地址信息中包含第七预设字段,第七预设字段具体包含两个bits,其中01表示单播,00表示组播,11表示广播。第一设备上还配置有阈值门限2^24。当适配层解析第七预设字段为00,且目的地址信息的值大于等于2^24时,适配层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例如,业务类型信息中包含第八预设字段,第八预设字段具体包含一个bits,其中0表示基于地址寻址,1表示基于业务类型寻址。第一设备上还配置有阈值门限2^64。当适配层解析第八预设字段为0,且业务类型信息的值小于或者等于阈值门限2^64时,适配层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例如,业务类型信息中包含第九预设字段,第九预设字段具体包含两个bits,其中01表示单播,00表示组播,11表示广播。第一设备上还配置有阈值门限2^24和2^64。当适配层解析第九预设字段为00,且目的地址信息的值大于2^24且小于2^64时,适配层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当然,上述三种组合方式仅仅是一种示例,在具体实施时的具体组合方式不限于以上三种,本申请实施例不一一赘述。
方案四、适配层根据传输模式指示信息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在本实施方式下,上述步骤S71中适配层从网络层获取的属性信息除了包括目的地址信息外,还可以包括传输模式指示信息。
具体的,当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指示基于地址寻址时,适配层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当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指示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时,适配层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当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指示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非广播时,适配层确定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其中,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可以是SAP2上新增加的一种原语参数,专门用来指示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或者传输模式。
S73、适配层将第一数据和第一接入层地址传递到第一设备的接入层;
具体的,适配层可以通过适配层和接入层之间的接口SAP3原语将第一数据和第一接入层地址传递到第一设备的接入层。
需要说明的是,适配层传递第一数据给接入层时,可能是以数据包的形式传递,数据包中包含第一数据。一般来说,第一数据在经过不同协议层的时候,每个协议层都会添加该协议层的包头信息。
S74、接入层基于第一接入层地址通过直通链路发送第一数据。
具体的,接入层在携带第一数据的MAC层数据包的包头中添加第一接入层地址,这样,第一设备在将包头信息包含有第一接入层地址的数据包发送出去后,目的端设备就可以根据该数据包中的包头信息确定该数据包中的第一数据是否是发给自身的数据,并在确定自身的地址和数据包中的第一接入层地址匹配时接收该数据包中的第一数据。进而,当上述目的地址信息指示单个目的端设备的地址时,就实现了单播通信,当上述目的地址信息同时指示了多个目的端设备的地址时,就实现了组播通信。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的适配层从网络层获取第一数据以及第一数据对应的属性信息,其中该属性信息包括目的地址信息;然后适配层根据该目的地址信息生成第一接入层地址;接着,适配层将第一数据和第一接入层地址传递到接入层,使得接入层基于第一接入层地址通过直通链路发送第一数据。由于第一接入层地址是适配层根据目的地址信息生成的,所以第一接入层地址可以表示第一数据对应的目的端设备,这样使得目的端设备在接收数据时,可以根据该第一接入层地址确定第一数据是否是发给自身的数据,并在确定自身的地址和第一接入层地址匹配时接收该第一数据。进而,当上述目的地址信息指示单个目的端设备的地址时,就实现了单播通信,当上述目的地址信息同时指示了多个目的端设备的地址时,就实现了组播通信。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基于直通链路的V2X通信无法支持单播或组播通信的技术问题。
为了方案的完整性,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执行步骤S71后,也可能确定寻址类型不是基于地址寻址,比如是基于业务类型寻址。
进一步的,当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业务类型寻址时,适配层可以根据业务类型信息生成第二接入层地址,然后适配层将第一数据、第二接入层地址传递到第一设备的接入层,使得接入层基于第二接入层地址通过直通链路发送第一数据。
在这种实施方式下,基于业务类型与第二接入层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接收端设备只能根据第二接入层地址识别第一数据对应的业务类型,不能识别第一数据对应的目的端设备,因此这种方式下只能实现广播通信。
基于同一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发送装置。图9为该数据发送装置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数据发送装置900包括:
适配层模块901,用于从网络层获取第一数据以及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属性信息,其中,所述属性信息包括目的地址信息;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生成第一接入层地址;将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一接入层地址传递到接入层模块404;
接入层模块902,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接入层地址通过直通链路发送所述第一数据。
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适配层模块901还用于:在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生成第一接入层地址之前,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其中,所述适配层模块901在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时,具体可以是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的值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是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的比特数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又或者是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中的预设字段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示例性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适配层模块901在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的值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时,具体用于:当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的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门限时,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当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的值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阈值门限时,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当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的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阈值门限且小于或者等于第四阈值门限时,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示例性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字段可以指示所述第一数据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即当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时,所述适配层模块901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所述预设字段可以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非广播,相应的,当所述目的地址信息中的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非广播时,所述适配层模块901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相应的,当所述目的地址信息中的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时,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一种可替换的设计中,所述适配层模块901可以根据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相应的,所述属性信息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业务类型信息,其中,所述业务类型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业务类型。
其中,所述适配层模块901在根据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时,具体可以是根据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的值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是根据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的比特数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又或者是根据所述业务类型信息中的预设字段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示例性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适配层模块901在根据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的值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时,具体用于:当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的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五阈值门限时,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当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的值小于或者等于第六阈值门限时,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当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的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七阈值门限且小于或者等于第八阈值门限时,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示例性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字段可以指示所述第一数据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即当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时,所述适配层模块901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非广播,相应的,当所述业务类型信息中的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非广播时,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相应的,当所述业务类型信息中的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时,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业务类型信息可以为AID或PSID。
又一种可替换的设计中,所述适配层模块901在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时,可以是根据所述传输模式指示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相应的,所述属性信息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其中,所述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
示例性地,当所述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时,所述适配层模块901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示例性地,当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非广播时,所述适配层模块901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适配层模块901具体用于:将所述目的地址信息中的高24比特位上的字段或者低24比特位上的字段作为所述第一接入层地址。
本申请所述方法和装置基于同一技术构思,由于方法及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相似,以上各个模块所执行操作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照本申请实施例上述数据传输方法中对应的步骤,因此装置与方法的实施可以相互参见,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发送装置1000。请参见图10,该装置10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001,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001通信连接的存储器1002、通信接口1003;其中,所述存储器1002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001执行的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001通过执行所述存储器1002存储的指令,利用所述通信接口1003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1001具体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可以是使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开发的硬件电路,可以是基带处理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1001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核心。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储器1002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和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002用于存储处理器1001运行时所需的数据。
本申请所述方法和装置基于同一技术构思,由于方法及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相似,以上至少一个处理器1001所执行操作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照本申请实施例上述数据传输方法中对应的步骤,因此装置与方法的实施可以相互参见,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在被计算机执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通用光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6)

1.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适配层从网络层获取第一数据以及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属性信息,其中,所述属性信息包括目的地址信息;
所述适配层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生成第一接入层地址;
所述适配层将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一接入层地址传递到接入层;
所述接入层基于所述第一接入层地址通过直通链路发送所述第一数据;
其中,所述适配层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生成第一接入层地址,包括:
所述适配层将所述目的地址信息中的高24比特位上的字段或者低24比特位上的字段作为所述第一接入层地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层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生成第一接入层地址之前,还包括:
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包括:
所述适配层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的值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
所述适配层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中的预设字段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层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的值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包括:
当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的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门限时,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
当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的值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阈值门限时,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
当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的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阈值门限且小于或者等于第四阈值门限时,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
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其中,所述适配层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中的预设字段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包括:当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目的地址信息中的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时,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属性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业务类型信息,其中,所述业务类型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业务类型;
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包括:
所述适配层根据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层根据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包括:
所述适配层根据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的值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
所述适配层根据所述业务类型信息中的预设字段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层根据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的值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包括:
当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的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五阈值门限时,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
当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的值小于或者等于第六阈值门限时,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
当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的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七阈值门限且小于或者等于第八阈值门限时,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
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其中,所述适配层根据所述业务类型信息中的预设字段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包括:当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业务类型信息中的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时,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10.如权利要求6-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类型信息为应用标识AID或提供商服务标识PSID。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属性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其中,所述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
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包括:
所述适配层根据所述传输模式指示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层根据所述传输模式指示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包括:
当所述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时,所述适配层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13.一种数据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适配层模块,用于从网络层获取第一数据以及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属性信息,其中,所述属性信息包括目的地址信息;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生成第一接入层地址;将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一接入层地址传递到接入层模块;
接入层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接入层地址通过直通链路发送所述第一数据;
其中,所述适配层模块具体用于:
将所述目的地址信息中的高24比特位上的字段或者低24比特位上的字段作为所述第一接入层地址。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层模块还用于:
在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生成第一接入层地址之前,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层模块在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时,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的值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
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中的预设字段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层模块在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的值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时,具体用于:
当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的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门限时,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
当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的值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阈值门限时,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
当所述目的地址信息的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阈值门限且小于或者等于第四阈值门限时,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
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其中,所述适配层模块在根据所述目的地址信息中的预设字段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时,具体用于:当所述目的地址信息中的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时,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属性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业务类型信息,其中,所述业务类型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业务类型;
所述适配层模块在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时,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层模块在根据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时,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的值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
根据所述业务类型信息中的预设字段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层模块在根据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的值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时,具体用于:
当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的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五阈值门限时,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
当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的值小于或者等于第六阈值门限时,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
当所述业务类型信息的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七阈值门限且小于或者等于第八阈值门限时,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或者
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其中,所述适配层模块在根据所述业务类型信息中的预设字段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时,具体用于:当所述业务类型信息中的所述预设字段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时,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22.如权利要求18-21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类型信息为AID或PSID。
23.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属性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其中,所述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
所述适配层模块在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时,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传输模式指示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层模块在根据所述传输模式指示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时,具体用于:
当所述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传输模式为单播或组播时,确定所述寻址类型为基于地址寻址。
25.一种数据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通信接口;
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过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执行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在被计算机执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10277864.0A 2019-04-08 2019-04-08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8007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77864.0A CN111800756B (zh) 2019-04-08 2019-04-08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CT/CN2020/076228 WO2020207126A1 (zh) 2019-04-08 2020-02-21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EP20787083.3A EP3952351A4 (en) 2019-04-08 2020-02-21 METHOD AND DEVICE FOR DATA TRANSMISSION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JP2021559667A JP7177287B2 (ja) 2019-04-08 2020-02-21 データ送信方法および装置、ならびにコンピュータ可読記憶媒体
KR1020217036109A KR102552951B1 (ko) 2019-04-08 2020-02-21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및 컴퓨터-판독가능 저장 매체
US17/496,928 US20220030400A1 (en) 2019-04-08 2021-10-08 Data Se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77864.0A CN111800756B (zh) 2019-04-08 2019-04-08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00756A CN111800756A (zh) 2020-10-20
CN111800756B true CN111800756B (zh) 2021-12-14

Family

ID=72751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77864.0A Active CN111800756B (zh) 2019-04-08 2019-04-08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30400A1 (zh)
EP (1) EP3952351A4 (zh)
JP (1) JP7177287B2 (zh)
KR (1) KR102552951B1 (zh)
CN (1) CN111800756B (zh)
WO (1) WO2020207126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45882A (zh) * 2009-10-19 2011-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LoWPAN网内设备对外通信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US9420518B2 (en) * 2014-08-07 2016-08-16 Gainspan Corporation Layer-3 mesh connectivity of wireless local networks
CN106453028A (zh) * 2013-09-13 2017-0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8809897A (zh) * 2017-04-28 2018-11-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发现及中继转发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9479189A (zh) * 2016-07-21 2019-03-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设备到设备(d2d)通信中通过侧链路发现用户设备(ue)的系统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621774D0 (en) * 1996-10-18 1996-12-11 Northern Telecom Ltd Digital communications system
FI20002093A (fi) * 2000-09-22 2002-03-23 Nokia Corp Osoitetiedon siirtäminen protokollapinossa
EP1449348B1 (de) * 2001-11-29 2007-01-03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Funkkommunikationssystem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betrieb
US20030108034A1 (en) * 2001-12-04 2003-06-12 Yu Hyun Sa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plexing transfer paths of network elements based upon packet network
US7085264B2 (en) * 2001-12-18 2006-08-01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media gateways that interconnect disparate networks
EP1472826A1 (en) * 2002-01-29 2004-11-03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Internet protocol 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rangements
US7610348B2 (en) * 2003-05-07 2009-10-2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Distributed file serving architecture system with metadata storage virtualization and data access at the data server connection speed
US7460490B2 (en) * 2004-11-19 2008-12-02 Analog Devices, Inc. Auto configuration for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based access device
US7466810B1 (en) * 2004-12-20 2008-12-16 Neltura Technology, Inc. Distributed system for sharing of communication service resources between devices and users
KR101355330B1 (ko) * 2007-09-13 2014-01-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근거리 무선 네트워크 시스템에서 아이피 버전 6 패킷전송을 위한 게이트웨이 제공 방법 및 장치
CN101426004A (zh) * 2007-10-29 2009-05-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三层会话的接入方法、系统及设备
KR100899809B1 (ko) * 2007-12-11 2009-05-2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 센서 네트워크에서 IPv6를 위한 코디네이터,게이트웨이 및 전송 방법
KR101475345B1 (ko) * 2007-12-20 2014-12-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아이피 기반 저 전력 무선 개인 네트워크의 주소 설정 방법및 장치
DE102007061986A1 (de) * 2007-12-21 2009-06-25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ommunikationssystem
US8706124B2 (en) * 2009-09-17 2014-04-22 Nokia Corporation Data path transfer for multiband communication
US8848590B2 (en) * 2009-09-24 2014-09-30 Nokia Corporation Multicast group management in wireless networks
US8254386B2 (en) * 2010-03-26 2012-08-28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Internet protocol multicast o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US9300491B2 (en) * 2011-02-11 2016-03-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Frame delivery path selection in hybri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N103379651B (zh) * 2012-04-13 2016-1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US9229825B2 (en) * 2013-06-28 2016-01-0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Quick failover of blade server
CN104813725B (zh) * 2013-10-21 2019-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装置和方法
US9781652B2 (en) * 2015-02-05 2017-10-03 Mediatek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LWA PDU routing
WO2016163032A1 (ja) * 2015-04-10 2016-10-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移動局および処理方法
WO2016163808A1 (en) * 2015-04-10 2016-10-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outing data packet to user equipment in lte-wlan aggregation system
JP6776243B2 (ja) * 2015-08-11 2020-10-28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無線端末
JP6772281B2 (ja) * 2016-03-30 2020-10-21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無線リソース制御接続を確立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US10945179B2 (en) * 2017-01-10 2021-03-0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mmunication path switching method and device
US10469154B2 (en) * 2017-03-30 2019-11-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management of local id identifying a remote UE in a relay U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device therefor
EP3544358B1 (en) * 2017-03-31 2021-06-0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signal by terminal for v2x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using same method
CN108092830B (zh) * 2018-02-09 2020-01-24 乐鑫信息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在Mesh网络中应用TCP/IP协议的方法
KR102322381B1 (ko) * 2018-02-14 2021-11-10 주식회사 케이티 릴레이 노드에서 rrc 메시지를 처리하는 방법 및 그 장치
WO2019160282A1 (ko) * 2018-02-14 2019-08-22 주식회사 케이티 릴레이 노드에서 상향링크 사용자 데이터를 처리하는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10324784B (zh) * 2018-03-29 2021-02-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范围信息的处理方法及终端
CN110351700B (zh) * 2018-04-05 2022-06-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接入回传链路的中继转发方法及节点
CN110891324B (zh) * 2018-09-07 2023-06-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rrc连接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3473410A (zh) * 2018-09-28 2021-10-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20220046477A1 (en) * 2018-10-10 2022-02-10 Son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program,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212459B (zh) * 2018-11-22 2021-09-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通信方法及装置
KR20210102288A (ko) * 2018-12-14 2021-08-19 광동 오포 모바일 텔레커뮤니케이션즈 코포레이션 리미티드 데이터 처리 방법, 기기 및 저장 매체
CN111526559B (zh) * 2019-02-02 2022-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3906817A (zh) * 2019-03-26 2022-01-07 苹果公司 中继节点中的链路建立
KR20200114863A (ko) * 2019-03-29 2020-10-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일대일 통신 서비스를 제공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102631108B1 (ko) * 2019-04-26 2024-01-3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QoS Flow 기반으로 브로드캐스트와 그룹캐스트를 통한 단말 대 단말 직접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방법
KR20220003456A (ko) * 2020-07-01 2022-01-10 아서스테크 컴퓨터 인코포레이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ue-대-ue 릴레이 통신을 수행하기 위한 사이드링크 무선 베어러를 설정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45882A (zh) * 2009-10-19 2011-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LoWPAN网内设备对外通信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6453028A (zh) * 2013-09-13 2017-0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US9420518B2 (en) * 2014-08-07 2016-08-16 Gainspan Corporation Layer-3 mesh connectivity of wireless local networks
CN109479189A (zh) * 2016-07-21 2019-03-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设备到设备(d2d)通信中通过侧链路发现用户设备(ue)的系统和方法
CN108809897A (zh) * 2017-04-28 2018-11-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发现及中继转发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10147050A (ko) 2021-12-06
KR102552951B1 (ko) 2023-07-10
WO2020207126A1 (zh) 2020-10-15
JP2022528541A (ja) 2022-06-14
JP7177287B2 (ja) 2022-11-22
EP3952351A1 (en) 2022-02-09
EP3952351A4 (en) 2022-05-18
CN111800756A (zh) 2020-10-20
US20220030400A1 (en) 2022-0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106410A1 (en) Sidelink relay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medium
US11252752B2 (en)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KR102069141B1 (ko) 서비스 계층 사우스바운드 인터페이스 및 서비스 품질
US11902860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WO2017197649A1 (zh) 一种业务消息发送方法、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
WO2017113207A1 (zh) 一种业务消息传输方法、第一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US9525993B2 (en) Unified header design for discovery messages
CN113228717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9041078B (zh) 一种业务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2012361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1134754A1 (zh) 建立终端连接的方法及装置
US1204784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roupcast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and transmission
CN111800756B (zh)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2218200A1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CN112640495B (zh) 针对组播业务的配置管理方法及相关产品
WO2024035818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acilitating ue route selection policy rule enforcement
WO2019153344A1 (zh) 一种进程管理方法和终端
WO2019213905A1 (zh) 一种绑定数据流的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