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6419B -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756419B CN111756419B CN201910239518.3A CN201910239518A CN111756419B CN 111756419 B CN111756419 B CN 111756419B CN 201910239518 A CN201910239518 A CN 201910239518A CN 111756419 B CN111756419 B CN 11175641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efficient
- coefficients
- adjustment
- specified
- line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5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9000013598 ve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139 quant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2 cross lin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356 surgical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 H04B7/0469—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taking special antenna structures, e.g. cross polarized antennas into accou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58—Feedback reduction
- H04B7/0663—Feedback reduction using vector or matrix manipul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0—Polarisation diversity; Directional divers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用以降低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开销。该方法中,终端根据码本参数信息确定正交波束组和预编码矩阵信息;其中,正交波束组中同一波束在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上的指定系数相同,指定系数包括幅度系数和/或相位系数;预编码矩阵信息中包括所述指定系数和调整因子,调整因子用于和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指定合并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将确定的预编码矩阵信息发送给网络侧设备。这样,终端上报的是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的指定系数(即部分线性合并系数),由于上报的系数数量减少,能够减少反馈CSI信息带来的系统开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NR Rel-15系统中,定义了类型II(TypeII)码本,其基于对正交波束组内的波束进行线性合并的方式,支持层1码本和层2码本。
对于一个子带,层1码本表示为:
对于一个子带,层2码本表示为:
其中,L表示组内的正交波束数量,表示正交波束,其采用2D DFT(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向量;r=0,1表示双极化天线阵列中的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l=0,1表示层。表示作用于波束组中波束i、极化方向r及层l的宽带幅度系数;表示作用于波束组中波束i、极化方向r及层l的子带幅度系数;cr,l,i表示作用于波束组中波束i、极化方向r及层l的子带相位系数。
由于每个子带的反馈既包括子带相位系数也包括子带幅度系数,当子带数目较大时,反馈全部子带的系数所需要的反馈开销巨大。
NR Rel-16系统中定义了低开销Type II码本,其将每个子带的系数进行压缩,将压缩后的系数反馈给基站。以Rank=1为例,对于全部子带,码本可以表示为:
其中,W1表示正交波束组,其包含的正交合并波束与Rel-15的Type II码本相同;表示线性合并系数集合,其中pdiff(i,j)表示差分幅度系数,q(i,j)表示相位系数,pref表示参考幅度系数。在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前L行表示第一极化方向,后L行为第二极化方向。在反馈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信道状态信息)时,线性合并系数集合需要反馈给基站;Wf表示压缩基向量组,其中包含M个基向量,每个向量的长度为N3,N3由系统配置的子带个数所确定。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用以降低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开销。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该方法包括:
终端根据码本参数信息确定正交波束组和预编码矩阵信息;其中,所述正交波束组中同一波束在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上的指定系数相同,所述指定系数包括幅度系数和/或相位系数;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中包括所述指定系数和调整因子,所述调整因子用于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其中,所述指定系数为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的部分系数;
将确定的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发送给网络侧设备。
上述方法,终端上报的是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的指定系数(即部分线性合并系数),而不是全部的线性合并系数集合。由于上报的系数数量减少,故此能够减少反馈CSI信息带来的系统开销。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波束对应一个调整因子。
上述方法,每个波束对应一个调整因子时,不同波束的调整因子是独立确定的。若不同波束经历的信道条件不同时,这种实施方式可以更灵活匹配信道的传输特性。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正交波束组内不同波束的调整因子是独立确定的,或者,部分波束采用相同的调整因子。
上述方法,不同波束的调整因子可以相同,反馈CSI信息时,可以进一步减少调整因子的数量,进一步降低反馈开销。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指定系数为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所述调整因子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确定所述第二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
上述方法,针对同一波束而言,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与第二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仅相差一个调整因子,这样在生成预编码矩阵信息中的线性合并系数集合时,读写操作也可以有序的进行。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不同层的调整因子之间满足设定关系,所述调整因子使得所述不同层之间具有正交性。
上述方法,若不同层的调整因子之间还具有关联关系,使得不同层之间即可满足正交性以此保障系统的通信性能,此外只需要上报1次调整因子即可,反馈开销随着层数的增加将得到进一步降低。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设定关系由网络侧设备配置,或者由系统预定义。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设定关系为相反数。
上述方法,这种设定关系能够以一种简便的方式实现不同层之间的正交性。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码本参数信息确定每层的基向量组信息,并将确定的基向量组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侧设备。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调整因子包括以下调整项中的至少一项:幅度调整项、相位调整项;其中,
所述幅度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幅度系数,所述相位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相位系数。
上述方法,线性合并系数的调整可实施为单独对幅度系数调整、单独对相位系数调整、还可以实施为同时调整幅度系数和相位系数。由此可见,调整因子的调整方式因调整对象不同使得方案可以灵活配置,能够应对不同的场景需求。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高于第一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相同;和/或,
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低于第二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不同,其中,所述第一设定值高于所述第二设定值。
上述方法,不同波束的调整因子可以相同,反馈CSI信息时,可以进一步减少调整因子的数量,进一步降低反馈开销。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指定系数为非零系数。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侧设备侧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该方法包括:
网络侧设备将码本参数信息发送给终端;
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预编码矩阵信息,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中包括指定系数和调整因子,其中,所述指定系数为正交波束组中同一波束在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上相同的系数,所述指定系数包括幅度系数和/或相位系数,所述指定系数为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的部分系数;
根据所述调整因子用于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合并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得到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
根据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对传输信号进行预编码。
上述方法,终端上报的是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的指定系数(即部分线性合并系数集合),而不是全部的线性合并系数集合,此外,终端在上报调整因子使得网络侧设备能够根据调整因子还原出全部需要的线性合并系数。由于上报的系数数量减少,故此能够减少反馈CSI信息带来的系统开销。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波束对应一个调整因子。
上述方法,每个波束对应一个调整因子时,不同波束的调整因子是独立确定的。若不同波束经历的信道条件不同时,这种实施方式可以更灵活匹配信道的传输特性。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指定系数为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所述调整因子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确定所述第二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
上述方法,针对同一波束而言,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与第二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仅相差一个调整因子,这样在生成预编码矩阵信息中的线性合并系数集合时,读写操作也可以有序的进行。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不同层的调整因子之间满足设定关系,所述设定关系使得所述不同层之间具有正交性。
上述方法,若不同层的调整因子之间还具有关联关系,使得不同层之间即可满足正交性以此保障系统的通信性能,此外只需要上报1次调整因子即可,反馈开销随着层数的增加将得到进一步降低。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配置所述设定关系并发送给所述终端;或者,
根据系统预定义确定所述设定关系。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设定关系为相反数。
上述方法,这种设定关系能够以一种简便的方式实现不同层之间的正交性。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基向量组信息;
根据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对传输信号进行预编码,包括:
根据所述调整因子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合并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并结合所述基向量组信息确定完整的预编码矩阵信息。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调整因子包括以下调整项中的至少一项:幅度调整项、相位调整项;其中,
所述幅度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幅度系数,所述相位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相位系数。
上述方法,线性合并系数的调整可实施为单独对幅度系数调整、单独对相位系数调整、还可以实施为同时调整幅度系数和相位系数。由此可见,调整因子的调整方式因调整对象不同使得方案可以灵活配置,能够应对不同的场景需求。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高于第一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相同;和/或,
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低于第二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不同,其中,所述第一设定值高于所述第二设定值。
上述方法,不同波束的调整因子可以相同,反馈CSI信息时,可以进一步减少调整因子的数量,进一步降低反馈开销。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终端,该终端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码本参数信息确定正交波束组和预编码矩阵信息;其中,所述正交波束组中同一波束在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上的指定系数相同,所述指定系数包括幅度系数和/或相位系数;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中包括所述指定系数和调整因子,所述调整因子用于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其中,所述指定系数为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的部分系数;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确定的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发送给网络侧设备。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侧设备,该设备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码本参数信息发送给终端;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预编码矩阵信息,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中包括指定系数和调整因子,其中,所述指定系数为正交波束组中同一波束在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上相同的系数,所述指定系数包括幅度系数和/或相位系数,所述指定系数为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的部分系数;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调整因子用于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合并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得到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
预编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对传输信号进行预编码。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收发机;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指令,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收发机;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指令,执行上述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另外,第三方面至第七方面中任一种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及第二方面中不同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侧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侧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终端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网络侧设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NR(new radio)系统中定义了类型II(Type II)码本。Rel-15系统中的Type II码本基于正交波束的线性合并,具有较高的信道量化精度,但反馈开销较大。Rel-16系统中提出一种低开销的类型II码本,其基于正交波束的线性合并和子带系数进行压缩,以降低CSI反馈开销。
为了进一步降低CSI的反馈开销,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CSI反馈的方法及其装置,通过对需要反馈的幅度系数和相位系数进行量化,以降低CSI的反馈开销。本申请实施例可适用于Rel-16系统,基于类型II码本结构进行CSI反馈。
下面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些技术名词进行说明。
线性合并系数集合,如背景技术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包括幅度系数和相位系数,其中幅度系数可包括差分幅度系数和/或参考幅度系数。
指定系数:为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的部分系数,例如为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系数(包括幅度系数和/或相位系数),或者为第二极化方向上的系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又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目前,一些终端的举例为: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 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可以是RAN节点或基站。RAN是网络中将终端接入到无线网络的部分。RAN节点(或设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节点(或设备),又可以称为基站。目前,一些RAN节点的举例为:gNB、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 band unit,BBU),或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接入点(accesspoint,AP)等。另外,在一种网络结构中,RAN可以包括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节点和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节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码本”为矩阵,比如码本为预编码矩阵。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波束”即向量,可称为波束向量或以其他方式命名。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份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实现对传输信号的预编码时,网络侧设备需要先配置码本参数信息给终端,该码本参数信息例如包括CSI-RS(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信道状态参考信号)端口数,还可以包括正交波束组中的正交波束的个数。终端在接收到码本参数信息后需要确定如前述公式(3)中的正交波束组和线性合并系数集合。并将确定的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上报给网络侧设备,然后网络侧设备根据线性合并系数集合对传输信号进行预编码。但在该场景中,每个层的线性合并系数集合单独确定,且每个波束的两个极化方向的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也独立确定,导致随着波束数目的增大以及层数的增多,使得上报的系数数量剧增,这导致反馈CSI信息时终端和网络侧设备接收的信息量不断增大,增加了终端和网络侧设备的处理负担。
针对上述场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减少CSI信息反馈量的方案。在该方案中,终端在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时,可以控制部分线性合并系数是重复的,这样上报时重复的信息只需要上报一次即可,无需重复上报,以此达到节约反馈开销的目的。同时,通过约束不同传输层的调整因子满足一定的关系,可以实现层与层之间的正交性,避免多层数据传输时的层间干扰。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系统示意图,该系统中包括:
终端10,终端根据码本参数信息确定正交波束组和预编码矩阵信息;其中,所述正交波束组中同一波束在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上的指定系数相同,所述指定系数包括幅度系数和/或相位系数;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中包括所述指定系数和调整因子,所述调整因子用于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合并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然后,由终端将确定的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发送给网络侧设备。
网络侧设备11,其将码本参数信息发送给终端后,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预编码矩阵信息,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中包括指定系数和调整因子,然后,根据所述调整因子用于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合并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得到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基于此,实现根据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对传输信号进行预编码。
通过该系统,终端上报的是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的指定系数(即部分线性合并系数集合),而不是全部的线性合并系数集合,此外,终端在上报调整因子使得网络侧设备能够根据调整因子还原出全部需要的线性合并系数。由于上报的系数数量减少,故此能够减少反馈CSI信息带来的系统开销。
下面举例说明系统开销减少量。以层1为例,如果波束数量为L,且基向量数量为M,则根据现有技术线性合并系数集合将包括2L*M*2=4LM个系数。采用本方案后,若每个波束的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线性合并系数均相同,则每个波束需要上报M个幅度系数和M个相位系数即可。若每个波束对应一个调整因子,则层1共需上报2LM个系数和L个调整因子,故此,反馈开销可缩减至接近原来的50%。
进一步的,若不同层的调整因子之间还具有关联关系,以满足层间的正交性,那么只需要上报1次调整因子即可。以两层为例,原来需要上报的系数数量为4LM*2=8LM,采用本方案后需要上报的系数数量为4LM+L。故此,反馈开销随着层数的增加将得到进一步降低。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技术方案,下面对此做进一步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前所述,可以每个波束对应一个调整因子,每个波束对应一个调整因子时,不同波束的调整因子是独立确定的。若不同波束经历的信道条件不同时,这种实施方式可以更灵活匹配信道的传输特性。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除了每个波束的调整因子独立确定的实施方式,还可以结合不同波束的特性综合确定正交波束组内的调整因子。也即,部分波束采用相同的调整因子。例如可有根据波束的相关性来确定。可实施为,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高于第一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相同;和/或,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低于第二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不同,其中,所述第一设定值高于所述第二设定值。例如,正交波束组中的第一波束和第二波束使用相同的调整因子,其余波束使用另一调整因子。这种情况下,第一波束和第二波束经历的信道特性相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而其余波束经历的信道特性相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由此实施例,不同波束的调整因子可以相同,反馈CSI信息时,可以进一步减少调整因子的数量,进一步降低反馈开销。
如前所述,为便于终端和网络侧设备统一方便的确定线性合并系数,所述指定系数为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所述调整因子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确定所述第二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通过该实施例,针对同一波束而言,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与第二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仅相差一个调整因子,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调整因子确定单一的第二极化方向的线性合并系数即可,这样在生成预编码矩阵信息中的线性合并系数集合时,读写操作也可以有序的进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由于线性合并系数集合通常包括幅度系数和相位系数,所以在实施时,调整因子中可包括以下调整项中的至少一项:幅度调整项、相位调整项;其中,所述幅度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幅度系数,所述相位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相位系数。调整因子可如公式(4)所示:
在公式(5)中T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根据实际配置其它取值规则,均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通过该实施例,对线性合并系数的调整可实施为单独对幅度系数调整、单独对相位系数调整、还可以实施为同时调整幅度系数和相位系数。由此可见,调整因子的调整方式因调整对象不同使得方案可以灵活配置,能够应对不同的场景需求,例如,若不同极化间的信道特性仅存在一个相位旋转,则可以仅使用相位调整因子。
发明人经研究发现,现有技术中,不同层的线性合并系数集合独立确定,这导致不同层之间的正交性无法得到保证,因而在进行数据传输时会产生数据层之间的干扰,影响通信性能。这种影响随着层数的增加而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同层的调整因子之间满足设定关系,所述设定关系使得所述不同层之间具有正交性。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定关系,使得不同层之间即可满足正交性以此保障系统的通信性能。此外,该设定关系仅是不同层的调整因子之间的关系,该设定关系牵涉的数据量少也便于根据实际场景需要设计和实现。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所述设定关系为相反数,如层一的调整因子为a,则层二的对应调整因子可以为-a。这种调整关系能够以一种简便的方式实现不同层之间的正交性。例如,若有两层,则层一和层二中下标相同的波束的调整因子互为相反数。若有多层,例如三层时,层一和层二中下标相同的波束的调整因子互为相反数,而层二和层三中仅有部分调整因子互为相反数即可。例如,层二和层三中第一极化方向上的调整因子互为相反数即可。当有四层时,前三层的配置和如前述三层的相同,而第四层中第二极化方向的调整因子和层二的调整因子互为相反数即可。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需要的层数设定,只要能够满足使得不同层之间具有正交性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设定关系可由网络侧设备配置然后发送给终端,也可由系统预定义,即由网络侧设备和终端协商确定。
进一步的,预编码时如果需要基向量组信息,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码本参数信息中可进一步包括每一层的压缩基向量组中的基向量个数。相应的终端可以根据码本参数信息确定每层的基向量组信息,并将确定的基向量组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侧设备。进而,网络侧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终端发送的基向量组信息后,进一步根据所述调整因子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合并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后,并结合所述基向量组信息确定完整的预编码矩阵信息。
介绍完本申请实施例系统侧的方案后,为便于进一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下面对此进行举例说明。
实施例一
基站配置预编码矩阵使用2L个波束,且使用M个基向量构成压缩基向量集合。对于Rank=1的Type II码本,其预编码可表示为如式(6)所示:
在式(6)中,W1中包含L个正交合并波束的正交波束组。表示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pdiff(i,j)表示差分幅度系数,q(i,j)表示相位系数,αi表示调整因子。中与波束Bi对应的两个极化方向的系数分别是第i+1行,[pdiff(i,0)q(i,0) pdiff(i,1)q(i,1) … pdiff(i,M-1)q(i,M-1)],和第i+L+1行,[αipdiff(i,0)q(i,0) αipdiff(i,1)q(i,1) … αipdiff(i,M-1)q(i,M-1)]。该实施例中,同一个波束对应的不同极化方向使用相同的差分幅度系数和相位系数,两个极化方向之间的差异使用一个调整因子αi进行调整。这里的调整因子可以包括幅度调整项和相位调整项,也可以仅包括幅度调整项或者仅包括相位调整项。不同波束对应的调整因子可以独立确定,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一种调整因子中的相位部分取值可以是其中T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CSI反馈时,终端需要将每个波束对应的调整因子均上报给基站。
实施例2:
基站配置预编码矩阵使用2L个波束,且使用M个基向量构成压缩基向量组。对于Rank=2的Type II码本,其预编码表示为如式(7)所示:
第一层预编码表示为:
第二层预编码表示为如式(8)所示:
其中,W1中包含L个正交合并波束,各层相同。表示层l的线性合并系数集合,表示层l的差分幅度系数,q(l)(i,j)表示层l的相位系数,表示层l的调整因子。与实施例一类似,对于同一层,同一个波束对应的不同极化方向使用相同的差分幅度系数和相位系数,两个极化方向之间的差异使用一个调整因子进行调整。这里的调整因子可以包括幅度调整项和相位调整项,即也可以仅包括幅度调整项或者仅包括相位调整项。进一步,通过约束不同层的调整因子的关系,可以实现多层间的正交。一种约束关系为如式(9)所示:
一种调整因子中的相位部分取值可以是其中T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同一波束在两个极化方向经历的信道的幅度特性相同,因此调整因子中的幅度固定为1。该实施例中既降低了线性合并系数集合的反馈开销,同时保证了层间的正交性。CSI反馈时,终端需要将每个波束对应的调整因子均上报给基站,由于两个层间的调整因子关系固定,因此可以只反馈一个层的调整因子。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终端和网络侧设备。参阅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200、以及至少一个存储器201,其中,所述存储器201存储有程序代码,当所述程序代码被所述处理器200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200执行下列过程: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200具体用于执行:
根据码本参数信息确定正交波束组和预编码矩阵信息;其中,所述正交波束组中同一波束在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上的指定系数相同,所述指定系数包括幅度系数和/或相位系数;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中包括所述指定系数和调整因子,所述调整因子用于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其中,所述指定系数为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的部分系数;
将确定的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发送给网络侧设备。
可选的,每个波束对应一个调整因子。
可选的,所述正交波束组内不同波束的调整因子是独立确定的,或者,部分波束采用相同的调整因子。
可选的,所述指定系数为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所述调整因子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确定所述第二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
可选的,不同层的调整因子之间满足设定关系,所述调整因子使得所述不同层之间具有正交性。
可选的,所述设定关系由网络侧设备配置,或者由系统预定义。
可选的,所述设定关系为相反数。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200具体还用于执行:
根据码本参数信息确定每层的基向量组信息,并将确定的基向量组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侧设备。
可选的,所述调整因子包括以下调整项中的至少一项:幅度调整项、相位调整项;其中,
所述幅度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幅度系数,所述相位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相位系数。
可选的,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高于第一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相同;和/或,
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低于第二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不同,其中,所述第一设定值高于所述第二设定值。
可选的,所述指定系数为非零系数。
参阅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该网络侧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300、以及至少一个存储器301,其中,所述存储器301存储有程序代码,当所述程序代码被所述处理器300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300执行下列过程: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器300具体用于执行:
将码本参数信息发送给终端;
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预编码矩阵信息,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中包括指定系数和调整因子,其中,所述指定系数为正交波束组中同一波束在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上相同的系数,所述指定系数包括幅度系数和/或相位系数,所述指定系数为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的部分系数;
根据所述调整因子用于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合并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得到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
根据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对传输信号进行预编码。
可选的,所述指定系数为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所述调整因子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确定所述第二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
可选的,不同层的调整因子之间满足设定关系,所述调整因子使得所述不同层之间具有正交性。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300具体还用于执行:
配置所述设定关系并发送给所述终端;或者,
根据系统预定义确定所述设定关系。
可选的,所述设定关系为相反数。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300具体还用于执行:
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基向量组信息;
根据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对传输信号进行预编码,包括:
根据所述调整因子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合并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并结合所述基向量组信息确定完整的预编码矩阵信息。
可选的,所述调整因子包括以下调整项中的至少一项:幅度调整项、相位调整项;其中,
所述幅度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幅度系数,所述相位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相位系数。
可选的,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高于第一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相同;和/或,
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低于第二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不同,其中,所述第一设定值高于所述第二设定值。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由于该方法对应的系统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侧设备和终端,并且该方法解决问题的原理与该系统相似,因此该方法的实施可以参见系统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参阅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侧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的流程图。该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终端根据码本参数信息确定正交波束组和预编码矩阵信息;其中,所述正交波束组中同一波束在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上的指定系数相同,所述指定系数包括幅度系数和/或相位系数;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中包括所述指定系数和调整因子,所述调整因子用于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其中,所述指定系数为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的部分系数。
步骤402:将确定的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发送给网络侧设备。
进一步的,每个波束对应一个调整因子。
进一步的,所述正交波束组内不同波束的调整因子是独立确定的,或者,部分波束采用相同的调整因子。
进一步的,所述指定系数为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所述调整因子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确定所述第二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
进一步的,不同层的调整因子之间满足设定关系,所述调整因子使得所述不同层之间具有正交性。
进一步的,所述设定关系由网络侧设备配置,或者由系统预定义。
进一步的,所述设定关系为相反数。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码本参数信息确定每层的基向量组信息,并将确定的基向量组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侧设备。
进一步的,所述调整因子包括以下调整项中的至少一项:幅度调整项、相位调整项;其中,
所述幅度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幅度系数,所述相位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相位系数。
进一步的,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高于第一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相同;和/或,
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低于第二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不同,其中,所述第一设定值高于所述第二设定值。
进一步的,所述指定系数为非零系数。
参阅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侧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流程图。该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网络侧设备将码本参数信息发送给终端。
步骤502: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预编码矩阵信息,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中包括指定系数和调整因子,其中,所述指定系数为正交波束组中同一波束在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上相同的系数,所述指定系数包括幅度系数和/或相位系数,所述指定系数为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的部分系数。
步骤503:根据所述调整因子用于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合并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得到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
步骤504:根据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对传输信号进行预编码。
进一步的,每个波束对应一个调整因子。
进一步的,所述指定系数为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所述调整因子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确定所述第二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
进一步的,不同层的调整因子之间满足设定关系,所述调整因子使得所述不同层之间具有正交性。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配置所述设定关系并发送给所述终端;或者,
根据系统预定义确定所述设定关系。
进一步的,所述设定关系为相反数。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基向量组信息;
根据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对传输信号进行预编码,包括:
根据所述调整因子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合并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并结合所述基向量组信息确定完整的预编码矩阵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调整因子包括以下调整项中的至少一项:幅度调整项、相位调整项;其中,
所述幅度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幅度系数,所述相位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相位系数。
进一步的,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高于第一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相同;和/或,
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低于第二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不同,其中,所述第一设定值高于所述第二设定值。
参阅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终端示意图。该终端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601,用于根据码本参数信息确定正交波束组和预编码矩阵信息;其中,所述正交波束组中同一波束在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上的指定系数相同,所述指定系数包括幅度系数和/或相位系数;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中包括所述指定系数和调整因子,所述调整因子用于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其中,所述指定系数为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的部分系数;
第一发送模块602,用于将确定的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发送给网络侧设备。
可选的,每个波束对应一个调整因子。
可选的,所述正交波束组内不同波束的调整因子是独立确定的,或者,部分波束采用相同的调整因子。
可选的,所述指定系数为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所述调整因子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确定所述第二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
可选的,不同层的调整因子之间满足设定关系,所述调整因子使得所述不同层之间具有正交性。
可选的,所述设定关系由网络侧设备配置,或者由系统预定义。
可选的,所述设定关系为相反数。
可选的,所述第一发送模块还用于:
根据码本参数信息确定每层的基向量组信息,并将确定的基向量组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侧设备。
可选的,所述调整因子包括以下调整项中的至少一项:幅度调整项、相位调整项;其中,
所述幅度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幅度系数,所述相位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相位系数。
可选的,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高于第一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相同;和/或,
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低于第二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不同,其中,所述第一设定值高于所述第二设定值。
可选的,所述指定系数为非零系数。
参阅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网络侧设备示意图。该网络侧设备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701,用于将码本参数信息发送给终端;
接收模块702,用于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预编码矩阵信息,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中包括指定系数和调整因子,其中,所述指定系数为正交波束组中同一波束在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上相同的系数,所述指定系数包括幅度系数和/或相位系数,所述指定系数为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的部分系数;
第二确定模块703,用于用于根据所述调整因子用于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合并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得到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
预编码模块704,用于根据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对传输信号进行预编码。
可选的,每个波束对应一个调整因子。
可选的,所述指定系数为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所述调整因子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确定所述第二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
可选的,不同层的调整因子之间满足设定关系,所述调整因子使得所述不同层之间具有正交性。
可选的,所述设备还包括:
配置所述设定关系并发送给所述终端;或者,
根据系统预定义确定所述设定关系。
可选的,所述设定关系为相反数。
可选的,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基向量组信息;
所述预编码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调整因子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合并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并结合所述基向量组信息确定完整的预编码矩阵信息。
可选的,所述调整因子包括以下调整项中的至少一项:幅度调整项、相位调整项;其中,
所述幅度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幅度系数,所述相位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相位系数。
可选的,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高于第一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相同;和/或,
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低于第二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不同,其中,所述第一设定值高于所述第二设定值。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包括程序代码,当所述程序代码在计算终端上运行时,所述程序代码用于使所述计算终端执行上述本发明实施例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的步骤。
以上参照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装置(系统)和/或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框图和/或流程图描述本申请。应理解,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指令来实现框图和/或流程图示图的一个块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示图的块的组合。可以将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的处理器和/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以产生机器,使得经由计算机处理器和/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执行的指令创建用于实现框图和/或流程图块中所指定的功能/动作的方法。
相应地,还可以用硬件和/或软件(包括固件、驻留软件、微码等)来实施本申请。更进一步地,本申请可以采取计算机可使用或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具有在介质中实现的计算机可使用或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以由指令执行系统来使用或结合指令执行系统而使用。在本申请上下文中,计算机可使用或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意介质,其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输、或传送程序,以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结合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43)
1.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终端根据码本参数信息确定正交波束组和预编码矩阵信息;其中,所述正交波束组中同一波束在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上的指定系数相同,所述指定系数包括幅度系数和/或相位系数;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中包括所述指定系数和调整因子,所述调整因子用于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其中,所述指定系数为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的部分系数;
将确定的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发送给网络侧设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波束对应一个调整因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交波束组内不同波束的调整因子是独立确定的,或者,部分波束采用相同的调整因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系数为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所述调整因子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确定所述第二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不同层的调整因子之间满足设定关系,所述调整因子使得所述不同层之间具有正交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关系由网络侧设备配置,或者由系统预定义。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关系为相反数。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码本参数信息确定每层的基向量组信息,并将确定的基向量组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侧设备。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因子包括以下调整项中的至少一项:幅度调整项、相位调整项;其中,
所述幅度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幅度系数,所述相位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相位系数。
10.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高于第一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相同;和/或,
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低于第二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不同,其中,所述第一设定值高于所述第二设定值。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系数为非零系数。
12.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网络侧设备将码本参数信息发送给终端;
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预编码矩阵信息,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中包括指定系数和调整因子,其中,所述指定系数为正交波束组中同一波束在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上相同的系数,所述指定系数包括幅度系数和/或相位系数,所述指定系数为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的部分系数;
根据所述调整因子用于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合并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得到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
根据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对传输信号进行预编码。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波束对应一个调整因子。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系数为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所述调整因子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确定所述第二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不同层的调整因子之间满足设定关系,所述调整因子使得所述不同层之间具有正交性。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配置所述设定关系并发送给所述终端;或者,
根据系统预定义确定所述设定关系。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关系为相反数。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基向量组信息;
根据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对传输信号进行预编码,包括:
根据所述调整因子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合并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并结合所述基向量组信息确定完整的预编码矩阵信息。
19.如权利要求12-18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因子包括以下调整项中的至少一项:幅度调整项、相位调整项;其中,
所述幅度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幅度系数,所述相位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相位系数。
20.如权利要求12-18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高于第一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相同;和/或,
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低于第二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不同,其中,所述第一设定值高于所述第二设定值。
21.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收发机;
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指令,执行:
根据码本参数信息确定正交波束组和预编码矩阵信息;其中,所述正交波束组中同一波束在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上的指定系数相同,所述指定系数包括幅度系数和/或相位系数;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中包括所述指定系数和调整因子,所述调整因子用于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其中,所述指定系数为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的部分系数;
将确定的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发送给网络侧设备。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波束对应一个调整因子。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交波束组内不同波束的调整因子是独立确定的,或者,部分波束采用相同的调整因子。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系数为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所述调整因子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确定所述第二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
25.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不同层的调整因子之间满足设定关系,所述调整因子使得所述不同层之间具有正交性。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关系由网络侧设备配置,或者由系统预定义。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关系为相反数。
28.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执行:
根据码本参数信息确定每层的基向量组信息,并将确定的基向量组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侧设备。
29.如权利要求21-28中任一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因子包括以下调整项中的至少一项:幅度调整项、相位调整项;其中,
所述幅度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幅度系数,所述相位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相位系数。
30.如权利要求21-28中任一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高于第一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相同;和/或,
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低于第二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不同,其中,所述第一设定值高于所述第二设定值。
31.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系数为非零系数。
32.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机;
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存储器中的程序并执行:
将码本参数信息发送给终端;
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预编码矩阵信息,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中包括指定系数和调整因子,其中,所述指定系数为正交波束组中同一波束在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上相同的系数,所述指定系数包括幅度系数和/或相位系数,所述指定系数为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的部分系数;
根据所述调整因子用于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合并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得到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
根据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对传输信号进行预编码。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波束对应一个调整因子。
3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系数为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所述调整因子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确定所述第二极化方向上的线性合并系数。
35.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不同层的调整因子之间满足设定关系,所述调整因子使得所述不同层之间具有正交性。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执行:
配置所述设定关系并发送给所述终端;或者,
根据系统预定义确定所述设定关系。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关系为相反数。
38.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执行:
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基向量组信息;
根据所述调整因子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合并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并结合所述基向量组信息确定完整的预编码矩阵信息。
39.如权利要求32-38中任一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因子包括以下调整项中的至少一项:幅度调整项、相位调整项;其中,
所述幅度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幅度系数,所述相位调整项用于调整所述相位系数。
40.如权利要求32-38中任一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高于第一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相同;和/或,
波束的传输信道的相关性低于第二设定值的波束的调整因子不同,其中,所述第一设定值高于所述第二设定值。
41.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码本参数信息确定正交波束组和预编码矩阵信息;其中,所述正交波束组中同一波束在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上的指定系数相同,所述指定系数包括幅度系数和/或相位系数;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中包括所述指定系数和调整因子,所述调整因子用于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其中,所述指定系数为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的部分系数;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确定的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发送给网络侧设备。
42.一种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码本参数信息发送给终端;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预编码矩阵信息,所述预编码矩阵信息中包括指定系数和调整因子,其中,所述指定系数为正交波束组中同一波束在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上相同的系数,所述指定系数包括幅度系数和/或相位系数,所述指定系数为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的部分系数;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调整因子用于和所述指定系数共同确定线性合并系数集合中除所述指定合并系数之外的线性合并系数得到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
预编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线性合并系数集合对传输信号进行预编码。
4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1中或权利要求12-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239518.3A CN111756419B (zh) | 2019-03-27 | 2019-03-27 |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
PCT/CN2020/076840 WO2020192346A1 (zh) | 2019-03-27 | 2020-02-26 |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
US17/598,834 US11936455B2 (en) | 2019-03-27 | 2020-02-26 |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and device |
EP20779636.8A EP3952127A4 (en) | 2019-03-27 | 2020-02-26 | CHANNEL STATE FEEDBACK METHOD AND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239518.3A CN111756419B (zh) | 2019-03-27 | 2019-03-27 |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756419A CN111756419A (zh) | 2020-10-09 |
CN111756419B true CN111756419B (zh) | 2021-06-04 |
Family
ID=72610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239518.3A Active CN111756419B (zh) | 2019-03-27 | 2019-03-27 |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936455B2 (zh) |
EP (1) | EP3952127A4 (zh) |
CN (1) | CN111756419B (zh) |
WO (1) | WO202019234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26882A1 (zh) * | 2022-08-05 | 2024-02-0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18120152A (zh) * | 2022-09-29 | 2024-05-31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指示上报方法及其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24214A (zh) * | 2017-05-12 | 2017-09-01 | 深圳市雷克斯托通信有限公司 | 预编码矩阵的构造方法、传输方法、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 |
CN107682054A (zh) * | 2016-08-02 | 2018-02-09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相关设备 |
CN107733476A (zh) * | 2016-08-12 | 2018-02-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
CN108111206A (zh) * | 2017-05-11 | 2018-06-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码本配置方法、端口配置方法及装置 |
WO2019019839A1 (zh) * | 2017-07-26 | 2019-01-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9412663A (zh) * | 2017-08-16 | 2019-03-01 |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mimo通信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688546B1 (ko) * | 2010-09-29 | 2016-12-2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Lte시스템에서 phich에 의한 역방향 mimo 재전송을 위한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
US20150288499A1 (en) * | 2014-04-07 | 2015-10-0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Periodic and aperiodic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ing for advanc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10567060B2 (en) | 2014-10-24 | 2020-02-1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Efficient vector quantizer for FD-MIMO systems |
CN107370530B (zh) | 2016-05-12 | 2021-02-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预编码方法、终端设备和基站 |
CN108462519A (zh) | 2016-12-13 | 2018-08-28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ue及接入网实体 |
CN108288983B (zh) | 2017-01-09 | 2022-01-2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确定方法及装置 |
-
2019
- 2019-03-27 CN CN201910239518.3A patent/CN111756419B/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2-26 EP EP20779636.8A patent/EP3952127A4/en active Pending
- 2020-02-26 WO PCT/CN2020/076840 patent/WO2020192346A1/zh unknown
- 2020-02-26 US US17/598,834 patent/US11936455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82054A (zh) * | 2016-08-02 | 2018-02-09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相关设备 |
CN107733476A (zh) * | 2016-08-12 | 2018-02-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
CN108111206A (zh) * | 2017-05-11 | 2018-06-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码本配置方法、端口配置方法及装置 |
CN107124214A (zh) * | 2017-05-12 | 2017-09-01 | 深圳市雷克斯托通信有限公司 | 预编码矩阵的构造方法、传输方法、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 |
WO2019019839A1 (zh) * | 2017-07-26 | 2019-01-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9412663A (zh) * | 2017-08-16 | 2019-03-01 |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mimo通信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R1-1700415 Design for Type II Feedback;Huawei, HiSilicon;《3GPP TSG RAN WG1 NR Ad Hoc Meeting》;20170120;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20182121A1 (en) | 2022-06-09 |
US11936455B2 (en) | 2024-03-19 |
WO2020192346A1 (zh) | 2020-10-01 |
CN111756419A (zh) | 2020-10-09 |
EP3952127A1 (en) | 2022-02-09 |
EP3952127A4 (en) | 2022-06-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419170B (zh) | 一种指示及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和设备 | |
CN110581724B (zh) |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预编码矩阵确定方法及装置 | |
KR102342608B1 (ko) | 채널 추정 방법 및 장치 | |
TWI795336B (zh) | 一種基於通道互易性的預編碼矩陣配置方法及裝置 | |
CN110768700B (zh) | 信道估计方法和装置 | |
CN111756417B (zh) |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 |
KR102645275B1 (ko) |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 |
JP6556244B2 (ja) | コードブック確定方法及び装置 | |
CN111628844B (zh) |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 |
CN111756419B (zh) |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 |
CN110875766B (zh) |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预编码矩阵确定方法及装置 | |
CN112187324B (zh) |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 |
CN110958701A (zh) |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预编码矩阵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
CN111010218B (zh) | 指示和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 |
CN110875767B (zh) | 指示和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 |
WO2019233340A1 (zh) |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预编码矩阵确定方法及装置 | |
CN111756423B (zh) |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 |
CN118784016A (zh) | 预编码矩阵指示pmi参数的反馈方法、pmi参数的反馈方法 | |
CN116667893A (zh) | 上行预编码矩阵确定方法及通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526 Address after: 100085 1st floor, building 1, yard 5, Shangdi Ea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aft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Applicant before: 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