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1681591B -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81591B
CN111681591B CN202010600563.XA CN202010600563A CN111681591B CN 111681591 B CN111681591 B CN 111681591B CN 202010600563 A CN202010600563 A CN 202010600563A CN 111681591 B CN111681591 B CN 1116815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unt control
electrically connected
control signal
connection node
part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0056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81591A (zh
Inventor
蔡寿金
朱绎桦
陈国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0056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8159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815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15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815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15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007Display of intermediate tones
    • G09G3/2074Display of intermediate tones using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layout of the wiring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e.g. scanning lines in LCD pixel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和驱动芯片;显示面板的绑定区与显示区之间的显示面板上设有多路复用模块,多路复用模块连接有至少两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分路控制信号线,每条分路控制信号线至少包括第一连接节点、第二连接节点、第三连接节点,第三连接节点位于第一连接节点和第二连接节点之间;驱动芯片包括至少两个分路控制引脚,分路控制引脚通过连接线与第三连接节点电连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模组。本发明可以较大的减小连接线的长度,从而有利于较大程度上降低分路控制信号线的负载,进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的充电能力,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OLED)等显示装置中均包括多个阵列式排布的像素,每个像素通常至少包括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子像素,每个子像素均受控于一条栅极线与一条数据线,栅极线用于控制子像素的开启和关闭,数据线通过向子像素施加不同的数据电压信号,使子像素显示不同的灰阶,从而实现全彩画面的显示。在现有技术中,一般是由驱动芯片(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传输控制信号给显示面板中的数据线传输电信号,显示面板尺寸越大、数据线的数量越多,IC芯片上信号的传输端口就会越多,为了减少驱动芯片的输出通道个数,一般会选择用多路分配器demux,实现将驱动芯片的输出通道成倍减少。
随着智能汽车技术的发展,显示屏在汽车内的运用越来越多,包括中控显示、仪表盘、抬头显示、后视镜显示等等。目前中控显示运用最为普遍,其尺寸较大,一般在10英寸-13英寸之间,因此对中尺寸车载显示屏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显示屏集成度的提高和成本控制的发展,中尺寸显示屏目前正在进行单颗IC芯片的3mux、6mux等更多mux方案技术的开发,例如1对6的demux显示屏,可以实现将1个通道输出的数据电压分时提供给对应的6根数据线,其主要优势为:单颗IC芯片可以降低一半成本,有利于简化后段绑定工艺,但也存在容易导致单颗IC芯片连接至靠近面板两侧的数据线或连接至demux的控制走线较长,存在充电能力不足的风险。
因此,提供一种能够改善中尺寸的车载显示屏产品中充电能力不足的问题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中尺寸车载显示屏的产品中充电能力不足、显示品质较差的问题。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和驱动芯片;显示面板包括多条沿第二方向排布并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扫描线、多条沿第一方向排布并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数据线;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显示面板还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设置的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包括绑定区,沿第二方向,绑定区位于显示区的一侧,驱动芯片在绑定区与显示面板绑定电连接;沿第二方向,绑定区与显示区之间的显示面板上设有多路复用模块,多路复用模块的输入端与驱动芯片电连接,多路复用模块的输出端与数据线电连接;多路复用模块连接有至少两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分路控制信号线,每条分路控制信号线至少包括第一连接节点、第二连接节点、第三连接节点,第一连接节点和第二连接节点分别位于分路控制信号线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端,第三连接节点位于第一连接节点和第二连接节点之间;驱动芯片包括至少两个分路控制引脚,分路控制引脚通过连接线与第三连接节点电连接。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中驱动芯片提供的驱动信号可以通过多路复用模块与显示面板的各条数据线电连接,多路复用模块的输入端与驱动芯片电连接,多路复用模块的输出端与数据线电连接,采用多路复用技术,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的生产工艺的同时,还可以减少从驱动芯片的引脚处引出的用于提供数据电压信号的引线的数量,从而有利于减小驱动芯片处的非显示区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进而可以增加显示面板显示区的范围,有更多的空间用于设置子像素,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的同时,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本发明的显示面板用于中大尺寸的车载显示屏上,且仅绑定一颗驱动芯片,可以降低一半成本,有利于简化后段绑定工艺。本发明将驱动芯片上的分路控制引脚不连接至绑定区内多路复用模块的两端,即沿第一方向,驱动芯片上的分路控制引脚不与分路控制信号线上两端的第一连接节点和第二连接节点电连接,而是通过连接线连接至分路控制信号线的比较靠近显示面板中间位置的第三连接节点上,相比于相关技术中,将驱动芯片上的分路控制引脚与分路控制信号线上两端的第一连接节点和第二连接节点电连接的方案,本发明可以较大的减小连接线的长度,从而有利于较大程度上降低分路控制信号线的负载,进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的充电能力,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不必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相关技术中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区域M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区域N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区域E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区域F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区域K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区域J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相关技术中,多路分配器demux能够将1个输入端的数据,在控制信号线和开关的作用下,根据需要传送到m个输出端的任何一个输出端的电路。这样使用多路分配器demux后,大大减少了IC芯片上信号的传输端口的数量,使整个显示面板的设计更为合理。多路分配器电路的控制信号是从显示面板的两端输送,这样多路分配器电路的控制信号线只能从控制信号线的两个端部接收控制信号,因为控制线的两个端部之间线路较长、控制线的两个端部之间的走线的电阻较大,因而控制信号从两端向中间的传输过程中延迟过大,造成控制信号线控制的开关的打开时间不同,从而导致显示面板中数据线的充电时间不同、影响了显示面板中部分数据信号的充电能力。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能够改善中尺寸的车载显示屏产品中充电能力不足的问题。关于本申请提出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000,包括:显示面板10和驱动芯片20;可以理解的是,驱动芯片20也可以替换为柔性线路板;
显示面板10包括多条沿第二方向Y排布并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扫描线G、多条沿第一方向X排布并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数据线S;其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交,可选的,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互垂直,显示面板10可以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子像素100,每个子像素100分别对应电连接扫描线G和数据线S;
显示面板10还包括显示区AA和围绕显示区AA设置的非显示区NA,非显示区NA包括绑定区BA,沿第二方向Y,绑定区BA位于显示区AA的一侧,驱动芯片20在绑定区BA范围内与显示面板10绑定电连接;
沿第二方向Y,绑定区BA与显示区AA之间的显示面板10上设有多路复用模块30,多路复用模块30的输入端301与驱动芯片20电连接,多路复用模块30的输出端302与数据线S电连接,可选的,多路复用模块30的输入端301的数量小于多路复用模块30的输出端302的数量;本实施例的图1和图2中多路复用模块30以框图形式示意,可以理解的是,多路复用模块30可以为具体的多路复用电路结构,本实施例的图1和图2未示意;
多路复用模块30连接有至少两条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分路控制信号线40,即多路复用模块30可以为2mux多路分配器、3mux多路分配器、6mux多路分配器等;可选的,分路控制信号线40可以为多路复用模块30连接的CKH信号线,每条分路控制信号线40至少包括第一连接节点40A、第二连接节点40B、第三连接节点40C,第一连接节点40A和第二连接节点40B分别位于分路控制信号线40在第一方向X上的相对两端,第三连接节点40C位于第一连接节点40A和第二连接节点40B之间;
驱动芯片20包括至少两个分路控制引脚201,分路控制引脚201通过连接线50与第三连接节点40C电连接。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000包括显示面板10和在显示面板10的绑定区BA与显示面板10电连接的驱动芯片20,可选的,驱动芯片20可以通过扫描线G为每个子像素100提供扫描驱动信号,驱动芯片20还可以通过数据线S为每个子像素100提供数据电压信号。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可以用于中大尺寸(中大尺寸可以指沿第一方向X的宽度较大)的车载显示屏,且该显示面板10上绑定电连接有一颗驱动芯片20。本实施例的驱动芯片20提供的驱动信号(可以为数据电压信号)可以通过多路复用模块30与显示面板10的各条数据线S电连接,多路复用模块30的输入端301与驱动芯片20电连接,多路复用模块30的输出端302与数据线S电连接,采用多路复用技术,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10的生产工艺的同时,还可以减少从驱动芯片20的引脚处引出的用于提供数据电压信号的引线的数量,从而有利于减小驱动芯片20处的非显示区NA在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进而可以增加显示面板10显示区AA的范围,有更多的空间用于设置子像素100,提高显示面板10的屏占比的同时,利于实现显示面板10的窄边框。因此,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用于中大尺寸的车载显示屏上,且仅绑定一颗驱动芯片,可以降低一半成本,有利于简化后段绑定工艺。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上的绑定区BA与显示区AA之间设有多路复用模块30,多路复用模块30连接有至少两条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分路控制信号线40,每条分路控制信号线40至少包括第一连接节点40A、第二连接节点40B、第三连接节点40C,其中,第一连接节点40A和第二连接节点40B分别位于分路控制信号线40在第一方向X上的相对两端,第三连接节点40C位于第一连接节点40A和第二连接节点40B之间,即在第一方向上,第三连接节点40C位于显示面板10的靠中间位置,驱动芯片20包括至少两个分路控制引脚201,分路控制引脚201通过连接线50与靠显示面板中间位置的第三连接节点40C电连接,
可选的,至少两个分路控制引脚201中,可以为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通过一条连接线50与一条分路控制信号线40的靠显示面板中间位置的第三连接节点40C电连接(可以理解为图1和图2中为分路控制引脚201A通过连接线50A与分路控制信号线400A的靠显示面板中间位置的第三连接节点40C电连接),另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通过另一条连接线50与另一条分路控制信号线40的靠显示面板中间位置的第三连接节点40C电连接(可以理解为图1和图2中为分路控制引脚201B通过连接线50B与分路控制信号线400B的靠显示面板中间位置的第三连接节点40C电连接),即至少两个分路控制引脚201通过至少两条连接线50分别与至少两个第三连接节点40C一一对应电连接(如图1和图2所示)。可选的,至少两个分路控制引脚201可以均通过连接线50与同一个第三连接节点40C电连接,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图中未示意)。
本实施例将驱动芯片20上的分路控制引脚201不连接至绑定区BA内多路复用模块30的两端,即沿第一方向X,驱动芯片20上的分路控制引脚201不与分路控制信号线40上两端的第一连接节点40A和第二连接节点40B电连接,而是通过连接线50连接至分路控制信号线40的比较靠近显示面板10中间位置的第三连接节点40C上,可以理解的是,沿第一方向X,第三连接节点40C到第一连接节点40A的距离可以不等于第三连接节点40C到第二连接节点40B的距离(如图1所示,虽然第三连接节点40C的设置位置比较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中间区域,但可以不是显示面板10的正中间位置),第三连接节点40C到第一连接节点40A的距离也可以等于第三连接节点40C到第二连接节点40B的距离(如图2所示,第三连接节点40C的设置位置可以是显示面板10的正中间位置),相比于相关技术中,将驱动芯片20上的分路控制引脚201与分路控制信号线40上两端的第一连接节点40A和第二连接节点40B电连接的方案,本实施例可以较大的减小连接线50的长度,从而有利于较大程度上降低分路控制信号线40的负载,进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的充电能力,提高显示面板10的显示品质。
请参考图3,图3是相关技术中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的显示模组000’中,以12英寸的显示面板采用单颗驱动芯片20’为例,是将驱动芯片20’上的分路控制引脚201’与分路控制信号线40’上两端的第一连接节点40A’和第二连接节点40B’电连接的方案,其中,连接分路控制引脚201’和第一连接节点40A’的连接线50’的长度达到133000um。而本实施例在同样尺寸的12英寸的显示面板中也采用单颗驱动芯片20(如图1和图2所示),将驱动芯片20上的分路控制引脚201不连接至绑定区BA内多路复用模块30的两端,即沿第一方向X,驱动芯片20上的分路控制引脚201不与分路控制信号线40上两端的第一连接节点40A和第二连接节点40B电连接,而是通过连接线50连接至分路控制信号线40的比较靠近显示面板10中间位置的第三连接节点40C上,连接线50的长度明显比图3中的连接线50’短,连接线50可以仅有18000um,只占图3的相关技术中的13%,由于本实施例的连接线50的长度变短了,因此有利于大幅度降低分路控制信号线40的负载,增强采用单颗驱动芯片20的中大尺寸的显示面板的充电能力。
如下表所示,下表是本实施例采用图1所示结构的显示模组000得到的多路复用模块30和显示面板10的子像素的充电率与相关技术中采用图3所示结构的显示模组000’得到的多路复用模块30’和显示面板10’的子像素的充电率的对比列表:
Figure BDA0002558445940000081
由上表可知,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000的结构,将驱动芯片20上的分路控制引脚201不连接至绑定区BA内多路复用模块30的两端,即沿第一方向X,驱动芯片20上的分路控制引脚201不与分路控制信号线40上两端的第一连接节点40A和第二连接节点40B电连接,而是通过连接线50连接至分路控制信号线40的比较靠近显示面板10中间位置的第三连接节点40C上,连接线50的长度变短了,可以将整体显示模组的充电率提升0.3%左右,较大程度的提升了充电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图1和图2仅是示意性画出显示模组000中显示面板10和驱动芯片20的结构,具体实施时,显示模组000的结构不仅限于此,还可以包括其他能够实现显示功能的结构,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显示模组的结构进行理解,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本实施例的图1和图2仅是示意性画出驱动芯片20上的至少两个分路控制引脚201的位置,具体实施时,分路控制引脚201的设置位置不限定于此,还可以为驱动芯片20上的任意位置,连接线50是直线走向还是弯折走向可以根据驱动芯片20上的至少两个分路控制引脚201的位置来选择,仅需满足驱动芯片20上的分路控制引脚201不与分路控制信号线40上两端的第一连接节点40A和第二连接节点40B电连接,而是通过连接线50连接至分路控制信号线40的比较靠近显示面板10中间位置的第三连接节点40C上即可,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2和图4,图4是图2中区域M的局部放大图,本实施例中,驱动芯片20包括第一分区20A、第二分区20B、第三分区20C,沿第一方向X,第一分区20A和第二分区20B分别位于第三分区20C的相对两侧,即第一分区20A和第二分区20B分别为靠近驱动芯片20的两端的区域,第三分区20C为驱动芯片20的比较中间的区域;分路控制引脚201位于第一分区20A和/或第二分区20B范围内。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将驱动芯片20上的分路控制引脚201不连接至绑定区BA内多路复用模块30的两端,即沿第一方向X,驱动芯片20上的分路控制引脚201不与分路控制信号线40上两端的第一连接节点40A和第二连接节点40B电连接,而是通过连接线50连接至分路控制信号线40的比较靠近显示面板10中间位置的第三连接节点40C上时,连接线50是直线走向还是弯折走向可以根据驱动芯片20上的至少两个分路控制引脚201的位置来选择。如图2和图4所示,驱动芯片20可以包括第一分区20A、第二分区20B、第三分区20C,沿第一方向X,第一分区20A和第二分区20B分别位于第三分区20C的相对两侧,即第一分区20A和第二分区20B分别为靠近驱动芯片20的两端的区域,第三分区20C为驱动芯片20的比较中间的区域;分路控制引脚201可以设置于第一分区20A和/或第二分区20B范围内,即至少两个分路控制引脚201中,可以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A设置于第一分区20A范围内,另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B设置于第二分区20B范围内,从而可以将与多路复用模块30的输入端301绑定电连接的驱动芯片20上的引脚聚集设置在第一分区20A和第二分区20B之间,减少分路控制引脚201对其他引脚的干扰的可能性,使驱动芯片20的引脚布局更加合理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于第一分区20A、第二分区20B、第三分区20C在驱动芯片20上的大小不作具体限定,本实施例可以第三分区20C稍大些,第一分区20A、第二分区20B则分别为靠近驱动芯片20的两端的小部分区域,从而将第一分区20A和第二分区20B之间的第三分区20C用于放置数量较多的其他类型的引脚(如与多路复用模块30的输入端301连接的引脚等),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2和图4,当分路控制引脚201位于第一分区20A和/或第二分区20B范围内,即至少两个分路控制引脚201中,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A设置于第一分区20A范围内,另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B设置于第二分区20B范围内时,驱动芯片20还包括位于第三分区20C范围内的控制信号辅助引脚202;
连接线5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子线501和第二子线502,第一子线501集成设置于驱动芯片20内部,且第一子线501的一端与分路控制引脚201电连接,第一子线501的另一端与控制信号辅助引脚202电连接,第二子线502的一端与控制信号辅助引脚202绑定电连接,第二子线502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节点40C电连接。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将驱动芯片20上的分路控制引脚201不连接至绑定区BA内多路复用模块30的两端,即沿第一方向X,驱动芯片20上的分路控制引脚201不与分路控制信号线40上两端的第一连接节点40A和第二连接节点40B电连接,而是通过连接线50连接至分路控制信号线40的比较靠近显示面板10中间位置的第三连接节点40C上时,连接线50可以包括多段子线弯折的结构,其中部分连接线50还可以集成设置于驱动芯片20内,具体为驱动芯片20的第三分区20C范围内可以设置有至少两个控制信号辅助引脚202,一个控制信号辅助引脚202A与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A对应,另一个控制信号辅助引脚202B与另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B对应。本实施例将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A与一条分路控制信号线400A上的第三连接节点40C、将另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B与另一条分路控制信号线400B上的第三连接节点40C连接的连接线50均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子线501和第二子线502,第一子线501可以集成设置于驱动芯片20内部,在驱动芯片20内部走线的第一子线501的一端与驱动芯片20的分路控制引脚201电连接,另一端与驱动芯片20的控制信号辅助引脚202电连接,而在驱动芯片20外部,可以通过连接线50的第二子线502将驱动芯片20的控制信号辅助引脚202与分路控制信号线40上的第三连接节点40C连接,即第二子线502的一端与控制信号辅助引脚202绑定电连接,第二子线502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节点40C电连接,进而实现整体将分路控制引脚201与分路控制信号线40上的第三连接节点40C电连接的结构,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驱动芯片20上的控制信号辅助引脚202相当于一个辅助连接桥梁的作用,用于将连接线50的第一子线501和第二子线502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电连接的连接线50。
本实施例的连接线50的第一子线501首先在驱动芯片20内部走线,穿过部分驱动芯片20后从驱动芯片20的第三分区20C(即靠中间的区域)穿出后再与分路控制信号线40中间的第三连接节点40C电连接,可以避免连接线50的第一子线501占用非显示区NA的空间,有利于缩小非显示区NA的面积,实现窄边框,并且驱动芯片20在出厂设置时即可在其内部设置控制信号辅助引脚202和将分路控制引脚201和控制信号辅助引脚202电连接的第一子线501,有利于简化驱动芯片20的绑定工艺,提高制程效率。
可选的,请继续结合参考图2和图4,第一子线501沿第一方向X延伸设置,第二子线502沿第二方向Y延伸设置。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在驱动芯片20内部走线的第一子线501可以设置为沿第一方向X延伸,而在驱动芯片20外部走线的第二子线502可以设置为沿第二方向Y延伸,控制信号辅助引脚202可以设置在驱动芯片20上的相应位置,以满足第一子线501沿第一方向X延伸设置,第二子线502沿第二方向Y延伸设置的情况,从而可以使连接线50的布设更加合理,避免连接线50与非显示区NA的其他走线(例如绑定区BA的扇出走线,图中未示意)交叉短路,影响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5和图6,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区域N的局部放大图,本实施例中,驱动芯片20包括第一分区20A、第二分区20B、第三分区20C,沿第一方向X,第一分区20A和第二分区20B分别位于第三分区20C的相对两侧,即第一分区20A和第二分区20B分别为靠近驱动芯片20的两端的区域,第三分区20C为驱动芯片20的比较中间的区域;分路控制引脚201位于第三分区20C范围内。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将驱动芯片20上的分路控制引脚201不连接至绑定区BA内多路复用模块30的两端,即沿第一方向X,驱动芯片20上的分路控制引脚201不与分路控制信号线40上两端的第一连接节点40A和第二连接节点40B电连接,而是通过连接线50连接至分路控制信号线40的比较靠近显示面板10中间位置的第三连接节点40C上时,连接线50是直线走向还是弯折走向可以根据驱动芯片20上的至少两个分路控制引脚201的位置来选择。如图5和图6所示,驱动芯片20可以包括第一分区20A、第二分区20B、第三分区20C,沿第一方向X,第一分区20A和第二分区20B分别位于第三分区20C的相对两侧,即第一分区20A和第二分区20B分别为靠近驱动芯片20的两端的区域,第三分区20C为驱动芯片20的比较中间的区域;分路控制引脚201可以设置于第三分区20C范围内,即至少两个分路控制引脚201可以均设置于第三分区20C范围内,从而可以将与多路复用模块30的输入端301绑定电连接的驱动芯片20上的引脚分别设置在第三分区20C两侧的第一分区20A和第二分区20B内,使驱动芯片20上的各个类型的引脚布设合理化,减少不同类型的引脚之间相互干扰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于第一分区20A、第二分区20B、第三分区20C在驱动芯片20上的大小不作具体限定,本实施例可以第三分区20C稍小些,第一分区20A、第二分区20B则分别为靠近驱动芯片20的两端的大部分区域,从而将第一分区20A和第二分区20B之间的第三分区20C用于放置数量较少的分路控制引脚201,第一分区20A和第二分区20B用于放置数量较多的其他类型的引脚(如与多路复用模块30的输入端301连接的引脚等),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5和图6,当分路控制引脚201位于第三分区20C范围内时,连接线50的一端与分路控制引脚201绑定电连接,连接线50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节点40C电连接。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将驱动芯片20上的分路控制引脚201不连接至绑定区BA内多路复用模块30的两端,即沿第一方向X,驱动芯片20上的分路控制引脚201不与分路控制信号线40上两端的第一连接节点40A和第二连接节点40B电连接,而是通过连接线50连接至分路控制信号线40的比较靠近显示面板10中间位置的第三连接节点40C上时,连接线50可以为单段式的直线结构,分路控制引脚201位于第三分区20C范围内,第三连接节点40C也位于分路控制信号线40上比较靠近中间的区域内,因此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A通过单段式的直线结构的连接线50A与一条分路控制信号线400A上的第三连接节点40C直接电连接,另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B通过单段式的直线结构的连接线50B与另一条分路控制信号线400B上的第三连接节点40C直接电连接,本实施例将分路控制引脚201设置在驱动芯片20上比较靠近中间的第三分区20C范围内,可以进一步减小连接线50的长度,进一步有利于降低分路控制信号线40的负载,进而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10的充电能力。
可选的,请继续结合参考图5和图6,连接线50沿第二方向Y延伸设置。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连接驱动芯片20上的分路控制引脚201和分路控制信号线40上的第三连接节点40C的连接线50可以设置为沿第二方向Y延伸,即驱动芯片20上的分路控制引脚201和分路控制信号线40上的第三连接节点40C在第二方向Y的投影可以相互交叠,以使连接线5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Y相同,从而避免连接线50与非显示区NA的其他走线(例如绑定区BA的扇出走线,图中未示意)交叉短路,影响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和图8,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区域E的局部放大图,本实施例中,多路复用模块30包括多个多路复用单元300,每个多路复用单元300包括一个信号输入端in和多个信号输出端out、多个分路控制端ct、多个开关晶体管TFT;
开关晶体管TFT的栅极与分路控制端ct电连接,开关晶体管TFT的第一极与信号输出端out电连接,开关晶体管TFT的第二极与信号输入端in电连接;
信号输入端in与驱动芯片20电连接,信号输出端out与数据线S一一对应电连接,分路控制端ct与分路控制信号线40电连接。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多路复用模块30可以设置的电路连接结构,具体为多路复用模块30可以包括多个多路复用单元300,每个多路复用单元300包括一个信号输入端in和多个信号输出端out、多个分路控制端ct、多个开关晶体管TFT;每个多路复用单元300中信号输出端out的数量与该多路复用单元300中开关晶体管TFT的数量、该多路复用单元300中分路控制端ct的数量均相同。本实施例的开关晶体管TFT的栅极与分路控制端ct电连接,开关晶体管TFT的第一极与信号输出端out电连接,开关晶体管TFT的第二极与信号输入端in电连接;信号输入端in即可以作为多路复用模块30的输入端301与驱动芯片20电连接,信号输出端out即可以作为多路复用模块30的输出端302与数据线S一一对应电连接,分路控制端ct与分路控制信号线40电连接。本实施例的多路复用模块30通过采用多路分用技术,每个多路复用单元300均为输入端与输出端的比例为1比多的结构,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10的生产工艺。由于多路复用单元300的一个输入端301通过驱动芯片20的引线可以将相同的数据电压信号传输至多个不同的输出端302,且多个不同的输出端302分别连接不同的数据线S,从而可以减少驱动芯片20处引出的用于提供数据电压信号的引线的数量,有利于减小驱动芯片20处的非显示区NA在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进而可以增加显示面板10显示区AA的范围,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的同时,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还可以缓解用于提供数据电压入信号的引线的数量较多,引线排布较密所引起的引线之间的信号耦合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图7和图8仅是以每个多路复用单元300中信号输出端out的数量与该多路复用单元300中开关晶体管TFT的数量、该多路复用单元300中分路控制端ct的数量均为2个,即每个多路复用单元300均为输入端与输出端的比例为1比2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多路复用模块30,但不仅限于此,本实施例的多路复用模块30还可以为3mux多路分配器、6mux多路分配器等其他输入端与输出端的比例为1比多的结构的多路分配器,本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本实施例的图7和图8仅是示意性画出每个多路复用单元300与驱动芯片20和数据线S的电路连接结构,具体实施时,多路复用模块30与显示面板10和驱动芯片20的连接结构还可以为其他连接方式,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9和图10,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区域F的局部放大图,本实施例中,多路复用模块30连接有第一分路控制信号线CKH1、第二分路控制信号线CKH2、第三分路控制信号线CKH3,每个多路复用单元300的多个信号输出端out包括第一信号输出端out1、第二信号输出端out2、第三信号输出端out3,多个分路控制端ct包括第一分路控制端ct1、第二分路控制端ct2、第三分路控制端ct3,多个开关晶体管TFT包括第一开关晶体管TFT1、第二开关晶体管TFT2、第三开关晶体管TFT3;
每个多路复用单元300的第一开关晶体管TFT1的栅极通过第一分路控制端ct1与第一分路控制信号线CKH1电连接,每个多路复用单元300的第二开关晶体管TFT2的栅极通过第二分路控制端ct2与第二分路控制信号线CKH2电连接,每个多路复用单元300的第三开关晶体管TFT3的栅极通过第三分路控制端ct3与第三分路控制信号线CKH3电连接;
每个多路复用单元300的第一开关晶体管TFT1的第一极与第一信号输出端out1电连接,每个多路复用单元300的第二开关晶体管TFT2的第一极与第二信号输出端out2电连接,每个多路复用单元300的第三开关晶体管TFT3的第一极与第三信号输出端out3电连接;
每个多路复用单元300的多个开关晶体管TFT的第二极与信号输入端in电连接;
驱动芯片20包括第一分路控制引脚201A、第二分路控制引脚201B、第三分路控制引脚201C,第一分路控制引脚201A通过第一连接线50A与第一分路控制信号线CKH1的第三连接节点电连接,第二分路控制引脚201B通过第二连接线50B与第二分路控制信号线CKH2的第三连接节点电连接,第三分路控制引脚201C通过第三连接线50C与第三分路控制信号线CKH3的第三连接节点电连接。
本实施例进一步以每个多路复用单元300均为输入端与输出端的比例为1比3(即3mux)的结构为例,解释说明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000中多路复用模块30与显示面板10中的数据线S、驱动芯片20的连接关系。多路复用模块30可以包括多个多路复用单元300,每个多路复用单元300包括一个信号输入端in和3个信号输出端out、3个分路控制端ct、3个开关晶体管TFT;每个多路复用单元300中信号输出端out的数量与该多路复用单元300中开关晶体管TFT的数量、该多路复用单元300中分路控制端ct的数量均为3个。信号输入端in即可以作为多路复用模块30的输入端301与驱动芯片20电连接,信号输出端out即可以作为多路复用模块30的输出端302与数据线S一一对应电连接,分路控制端ct与分路控制信号线40电连接。本实施例的多路复用模块30通过采用多路分用技术,每个多路复用单元300均为输入端与输出端的比例为1比3的结构,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10的生产工艺。由于多路复用单元300的一个输入端301通过驱动芯片20的引线可以将相同的数据电压信号传输至3个不同的输出端302,且3个不同的输出端302分别连接不同的数据线S,从而可以减少驱动芯片20处引出的用于提供数据电压信号的引线的数量,有利于减小驱动芯片20处的非显示区NA在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进而可以增加显示面板10显示区AA的范围,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的同时,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还可以缓解用于提供数据电压入信号的引线的数量较多,引线排布较密所引起的引线之间的信号耦合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图9和图10仅是示意性画出每个多路复用单元300与驱动芯片20和数据线S的电路连接结构,具体实施时,多路复用模块30与显示面板10和驱动芯片20的连接结构还可以为其他连接方式,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1和图12,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区域K的局部放大图,本实施例中,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还通过第一斜向走线60A与一条分路控制信号线40的第一连接节点40A电连接,另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还通过第二斜向走线60B与另一条分路控制信号线40的第二连接节点40B电连接。即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A还通过第一斜向走线60A与一条分路控制信号线400A的第一连接节点40A电连接,另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B还通过第二斜向走线60B与另一条分路控制信号线400B的第二连接节点40B电连接。可选的,由于分路控制信号线40沿第一方向X延伸设置,分路控制引脚201位于驱动芯片20上,因此第一斜向走线60A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X相交,第二斜向走线60B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X相交(如图11和图12所示)。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将驱动芯片20上的分路控制引脚201不连接至绑定区BA内多路复用模块30的两端,即沿第一方向X,驱动芯片20上的分路控制引脚201不与分路控制信号线40上两端的第一连接节点40A和第二连接节点40B电连接,而是通过连接线50连接至分路控制信号线40的比较靠近显示面板10中间位置的第三连接节点40C上时,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NA还可以设置有第一斜向走线60A和第二斜向走线60B,其中,第一斜向走线60A用于将驱动芯片20上的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A与一条分路控制信号线400A的第一连接节点40A电连接,第二斜向走线60B用于将驱动芯片20上的另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B与另一条分路控制信号线400B的第二连接节点40B电连接,第一斜向走线60A可以与部分段的分路控制信号线400A和连接线50A形成并联结构,第二斜向走线60B可以与部分段的分路控制信号线400B和连接线50B形成并联结构,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分路控制信号线40的阻抗,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10的充电能力,提高显示面板10的显示品质。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3和图14,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中区域J的局部放大图,本实施例中,第一斜向走线60A和分路控制信号线40(可以为一条分路控制信号线40A)之间连接有多条第一辅助走线70A,第一辅助走线70A的一端与第一斜向走线60A连接,第一辅助走线70A的另一端与分路控制信号线40连接;在第一方向X上,沿着第一连接节点40A指向第三连接节点40C,多条第一辅助走线70A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逐渐增大;可选的,第一辅助走线70A沿第二方向Y延伸设置;
第二斜向走线60B和分路控制信号线40(可以为另一条分路控制信号线40B)之间连接有多条第二辅助走线70B,第二辅助走线70B的一端与第二斜向走线60B连接,第二辅助走线70B的另一端与分路控制信号线40连接;在第一方向X上,沿着第二连接节点40B指向第三连接节点40C,多条第二辅助走线70B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逐渐增大;可选的,第二辅助走线70B沿第二方向Y延伸设置。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NA设置第一斜向走线60A和第二斜向走线60B,第一斜向走线60A用于将驱动芯片20上的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A与一条分路控制信号线400A的第一连接节点40A电连接,第一斜向走线60A可以与部分段的分路控制信号线400A和连接线50A形成并联结构,第二斜向走线60B用于将驱动芯片20上的另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B与另一条分路控制信号线400B的第二连接节点40B电连接,第二斜向走线60B可以与部分段的分路控制信号线400B和连接线50B形成并联结构,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分路控制信号线40的阻抗,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10的充电能力,提高显示面板10的显示品质。此时,还可以在第一斜向走线60A和一条分路控制信号线40A之间连接多条第一辅助走线70A,第二斜向走线60B和另一条分路控制信号线40B之间连接多条第二辅助走线70B,由于沿着第三连接节点40C指向第一连接节点40A的方向,越远离驱动芯片20的分路控制引脚201A,走线越长阻抗越大,因此设置在第一方向X上,沿着第三连接节点40C指向第一连接节点40A的方向,多条第一辅助走线70A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逐渐减小,最远离驱动芯片20的分路控制引脚201A的那条第一辅助走线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最短,则最远离驱动芯片20的分路控制引脚201A的那条第一辅助走线在第一斜向走线60A和一条分路控制信号线40A之间的电容就最小,从而能够均衡远离驱动芯片20的分路控制引脚201A和靠近驱动芯片20的分路控制引脚201A的RC负载差异(即远离分路控制引脚201A的分路控制信号线40A和第一斜向走线60A的阻抗R大,而电容C小,而靠近分路控制引脚201A的分路控制信号线40A和第一斜向走线60A的阻抗R小,而电容C大,远端近端的RC值差异可以减小)。同理,由于沿着第三连接节点40C指向第二连接节点40B的方向,越远离驱动芯片20的另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B,走线越长阻抗越大,因此设置在第一方向X上,沿着第三连接节点40C指向第二连接节点40B的方向,多条第二辅助走线70B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逐渐减小,最远离驱动芯片20的另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B的那条第二辅助走线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最短,则最远离驱动芯片20的另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B的那条第二辅助走线在第二斜向走线60B和另一条分路控制信号线40B之间的电容就最小,从而能够同样均衡远离驱动芯片20的另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B和靠近驱动芯片20的另一个分路控制引脚201B的RC负载差异。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5,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包括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000。图15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111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111,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000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模组000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中驱动芯片提供的驱动信号可以通过多路复用模块与显示面板的各条数据线电连接,多路复用模块的输入端与驱动芯片电连接,多路复用模块的输出端与数据线电连接,采用多路复用技术,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的生产工艺的同时,还可以减少从驱动芯片的引脚处引出的用于提供数据电压信号的引线的数量,从而有利于减小驱动芯片处的非显示区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进而可以增加显示面板显示区的范围,有更多的空间用于设置子像素,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的同时,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本发明的显示面板用于中大尺寸的车载显示屏上,且仅绑定一颗驱动芯片,可以降低一半成本,有利于简化后段绑定工艺。本发明将驱动芯片上的分路控制引脚不连接至绑定区内多路复用模块的两端,即沿第一方向,驱动芯片上的分路控制引脚不与分路控制信号线上两端的第一连接节点和第二连接节点电连接,而是通过连接线连接至分路控制信号线的比较靠近显示面板中间位置的第三连接节点上,相比于相关技术中,将驱动芯片上的分路控制引脚与分路控制信号线上两端的第一连接节点和第二连接节点电连接的方案,本发明可以较大的减小连接线的长度,从而有利于较大程度上降低分路控制信号线的负载,进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的充电能力,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1)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和驱动芯片;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条沿第二方向排布并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扫描线、多条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数据线;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的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绑定区,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绑定区位于所述显示区的一侧,所述驱动芯片在所述绑定区与所述显示面板绑定电连接;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绑定区与所述显示区之间的所述显示面板上设有多路复用模块,所述多路复用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电连接,所述多路复用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数据线电连接;
所述多路复用模块连接有至少两条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分路控制信号线,每条所述分路控制信号线至少包括第一连接节点、第二连接节点、第三连接节点,所述第一连接节点和所述第二连接节点分别位于所述分路控制信号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三连接节点位于所述第一连接节点和所述第二连接节点之间;
所述驱动芯片包括至少两个分路控制引脚,所述分路控制引脚通过连接线与所述第三连接节点电连接;
所述驱动芯片包括第一分区、第二分区、第三分区,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分区和所述第二分区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分区的相对两侧;
所述分路控制引脚位于所述第三分区范围内;或者,所述分路控制引脚位于所述第一分区和/或所述第二分区范围内;
当所述分路控制引脚位于第一分区和/或所述第二分区范围内时,在所述驱动芯片内部,所述连接线从所述分路控制引脚延伸至所述第三分区,并从所述第三分区与所述分路控制信号线电连接,其中,同一所述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分路控制引脚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节点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分路控制引脚位于所述第一分区和/或所述第二分区范围内时,所述驱动芯片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分区范围内的控制信号辅助引脚;
所述连接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子线和第二子线,所述第一子线集成设置于所述驱动芯片内部,且所述第一子线的一端与所述分路控制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一子线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信号辅助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二子线的一端与所述控制信号辅助引脚绑定电连接,所述第二子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节点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子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分路控制引脚位于所述第三分区范围内时,所述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分路控制引脚绑定电连接,所述连接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节点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路复用模块包括多个多路复用单元,每个所述多路复用单元包括一个信号输入端和多个信号输出端、多个分路控制端、多个开关晶体管;
所述开关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分路控制端电连接,所述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信号输入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电连接,所述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数据线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分路控制端与所述分路控制信号线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路复用模块连接有第一分路控制信号线、第二分路控制信号线、第三分路控制信号线,每个所述多路复用单元的所述多个信号输出端包括第一信号输出端、第二信号输出端、第三信号输出端,所述多个分路控制端包括第一分路控制端、第二分路控制端、第三分路控制端,所述多个开关晶体管包括第一开关晶体管、第二开关晶体管、第三开关晶体管;
每个所述多路复用单元的所述第一开关晶体管的栅极通过所述第一分路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分路控制信号线电连接,每个所述多路复用单元的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的栅极通过所述第二分路控制端与所述第二分路控制信号线电连接,每个所述多路复用单元的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的栅极通过所述第三分路控制端与所述第三分路控制信号线电连接;
每个所述多路复用单元的所述第一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每个所述多路复用单元的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每个所述多路复用单元的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三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每个所述多路复用单元的多个所述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驱动芯片包括第一分路控制引脚、第二分路控制引脚、第三分路控制引脚,所述第一分路控制引脚通过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一分路控制信号线的第三连接节点电连接,所述第二分路控制引脚通过第二连接线与所述第二分路控制信号线的第三连接节点电连接,所述第三分路控制引脚通过第三连接线与所述第三分路控制信号线的第三连接节点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一个所述分路控制引脚还通过第一斜向走线与一条所述分路控制信号线的第一连接节点电连接,另一个所述分路控制引脚还通过第二斜向走线与另一条所述分路控制信号线的第二连接节点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斜向走线和所述分路控制信号线之间连接有多条第一辅助走线,所述第一辅助走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斜向走线连接,所述第一辅助走线的另一端与所述分路控制信号线连接;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沿着所述第一连接节点指向所述第三连接节点,多条所述第一辅助走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逐渐增大;
所述第二斜向走线和所述分路控制信号线之间连接有多条第二辅助走线,所述第二辅助走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斜向走线连接,所述第二辅助走线的另一端与所述分路控制信号线连接;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沿着所述第二连接节点指向所述第三连接节点,多条所述第二辅助走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逐渐增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走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辅助走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设置。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010600563.XA 2020-06-28 2020-06-28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6815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00563.XA CN111681591B (zh) 2020-06-28 2020-06-28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00563.XA CN111681591B (zh) 2020-06-28 2020-06-28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81591A CN111681591A (zh) 2020-09-18
CN111681591B true CN111681591B (zh) 2022-12-13

Family

ID=72456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00563.XA Active CN111681591B (zh) 2020-06-28 2020-06-28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815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55715B (zh) * 2021-12-16 2022-11-0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多路复用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CN114822349A (zh) * 2022-04-06 2022-07-29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
CN115188342B (zh) * 2022-06-17 2023-08-22 长沙惠科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083350A (zh) * 2022-07-25 2022-09-20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6798373B (zh) * 2023-06-30 2024-05-28 长沙惠科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66710B2 (ja) * 2007-10-04 2010-05-26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TWI447692B (zh) * 2011-11-18 2014-08-01 Au Optronics Corp 顯示面板及其中之多工器電路和信號傳送方法
CN206134140U (zh) * 2016-11-01 2017-04-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399900B (zh) * 2018-02-12 2022-11-2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1028759A (zh) * 2019-12-26 2020-04-1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81591A (zh) 2020-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81591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169646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测试方法、显示装置
CN112102725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模组
WO2023005235A1 (zh) 阵列基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2959608A (zh) 有源矩阵基板、显示装置以及它们的检查方法
CN108447887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020067009A (ko) 표시 소자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표시 장치
CN108831365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19980075976A (ko) 배선을 수리하기 위한 평판 표시 장치용 기판
CN112270908B (zh) 阵列基板、阵列基板母板、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8399900B (zh) 显示装置
CN101699339A (zh) 有源元件阵列基板
CN108873550B (zh) 一种阵列基板和电子纸显示装置
US20220309969A1 (en) Display panel
US10928696B2 (en) Wiring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CN111028759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30213822A1 (en) Chip on film,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panel
CN112309263A (zh) 一种显示屏驱动结构及其驱动方法
CN101728381B (zh) 主动组件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CN217506872U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106054479A (zh) 像素结构及液晶显示装置
US11127331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6322185A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4120925A (zh) 源极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CN115019712A (zh) 驱动芯片及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