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体外诊断检测免疫分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当今,感染性疾病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疾病之一。抗生素使许多细菌性感染得到了控制,有效地降低了各种细菌性感染的死亡率,但随之而来的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问题也日趋严重。目前国家已经加大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控制力度。感染性疾病的早期快速鉴别诊断,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及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是目前感染性疾病的实验检查的主要依据,适用于发热待查病人、昏迷病人、老年病人、痴呆病人和儿童等患者。其中,最为传统的检测项目是CRP,CRP在感染发生6h~8h后水平即开始升高,24h~48h达到高峰,高峰值可达正常的数百倍,在感染消除后水平急骤下降,一周内可恢复正常,在病毒感染时无显著升高,这为疾病早期感染类型的鉴别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SAA在病毒和细菌感染中均升高,而病毒感染中CRP几乎不升高或升高不明显。因此,在CRP正常的病毒感染患者、非侵袭性或早期侵袭性细菌感染患者中,SAA是一个较为有用的指标,对于及时有效地治疗及各种并发症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两者的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感染早期的诊断效率,提高临床灵敏度和临床特异性,并为病毒与细菌感染的鉴别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区分于CRP及SAA,PCT更多被用于监测抗生素的滥用,正常情况下,PCT在人体内的含量低于0.01ng/ml,在主要为细菌感染所产生的炎症刺激下,PCT在血液中的含量会急速上升。由于PCT在血液内的含量根据不同的病症有较大区分并且对抗生素的使用较为敏感,所以PCT多被用于监测治疗过程中抗生素用量及效果。目前,针对大多数(包括但不局限于上述几种标记物)体外诊断项目的检测主要是免疫检测技术,即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反应而建立的检测方法,具体的方法学包括免疫比浊法、免疫荧光法、化学发光法、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电化学发光法和免疫层析法等,可从人体血清和血浆中检测出上述蛋白。现阶段,免疫比浊法是最为普遍应用的检测方法之一,其优势在于均相反应,检测用时短效率高,生产试剂成本较低,技术平台较为成熟等优势。同时,其平台劣势也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检测灵敏度不够,很多高灵敏项目的检测无法实现。由此,均相免疫比浊多针对待测物含量在mg/L级别的检测项目。针对检测灵敏度较高的项目(ng/ml级别),现今最普遍的检测方法为基于免疫反应的化学发光和荧光层析法,荧光层析法虽然操作便捷检测耗时较短,但是精准度较差,基质影响较大。相比而言,化学发光检测灵敏度,准确度都是现阶段所有检测方法中较好的。
化学发光根据标记与否可归纳为标记免疫分析法和非标记免疫分析法两大类。由于需要有标记物,不可避免地需要解决测试中分离与标记物结合的抗原或抗体及未能与标记物结合的抗原或抗体的问题,因此标记免疫分析法根据分离与否又分为传统的非均相免疫分析法和均相免疫分析法。非均相免疫分析法需要通过包埋、洗脱、分离等多步操作来去除未参与反应的游离蛋白及微球,由于样品预处理过程复杂繁琐且涉及全自动化仪器,因此检测设备昂贵且检测所需时间较长,对仪器和试剂的要求都很高,操作不当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且造成漏检误检。此外,化学发光不能满足快速检测和诊断的要求,不适用于急诊等应用场景。相对的,均相化学发光法是一种基于微球与微球或粒子与粒子之间靠近的效,并用于目标分析物检测的方法。通过对光信号的强度检测,来判断实际检测样品中有无目标分析物或进一步得到目标分析物的浓度信息。均相发光免疫检测法则有效避免了洗脱、分离等繁琐步骤,通过与高亲和力的抗体配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孵育到检测等一系列步骤,在实现高灵敏检验的同时,极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性价比。
在如今体外检测呈规模化和套餐化的情况下,多个项目的联检可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因此。但是由于不同待测物在样本中的含量不同,不同项目的检验灵敏度和线性范围技术要求也不同。由于均相免疫发光法的技术条件所限,目前很难对单一样本中的含量差别较大(含量相差大于100倍)的多种抗原或抗体实现联检。如上述CRP、SAA、PCT的检测,CRP、SAA是mg级水平的物质,PCT则是pg级水平的物质。而对于免疫比浊检测方法,又受限于检测灵敏度,难以检测低浓度水平的目标物。所以,很难单独使用均相发光检测方法或单独使用免疫比浊检测方法实现多个项目的同时检测。除此之外,传统检测法基本上是使用血清或血浆样本,而无法检测全血样本。这是由于全血样本基质复杂,干扰因素多。这就必然需要样本的前处理,从而检测流程变得更复杂,耗时更长。
由此,实现同时检测上述几项指标,可以更加快速、简单的对感染性疾病进行辅助诊断,降低患者医疗负担,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窗口期的患者因体内抗体灵敏度不足以无法被检出时造成漏检的风险,提高临床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此外,不仅局限于炎症标志物,这一检测优势也能应用于肝肾功能,心梗指标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了均相发光技术的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至少一个缺陷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
根据下面描述的各方面说明了本公开的主题技术。为方便起见,将主题技术的各方面的各种示例描述为标号的条款(1、2、3等)。这些条款是作为示例提供的,而非限制本公开的主题技术。
1、一种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所述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构造成对同一份样本进行免疫比浊检测和/或光化学发光检测,其中,所述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包括:
试剂条转动台,所述试剂条转动台包括转动盘和支撑转动盘的支撑架,所述转动盘包括接收和保持试剂条的多个试剂条座,所述支撑架设有比浊检测工位和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和
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设置成邻近试剂条转动台,并且包括激发光源、比浊检测组件和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激发光源和比浊检测组件以彼此相对的方式设置在比浊检测工位上,并且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设置在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上;
其中,所述转动盘能够绕其中心轴线在支撑架上旋转,以将试剂条座中的试剂条依次移动至比浊检测工位和比浊检测工位下游的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其中,在试剂条移动至比浊检测工位时,激发光源、试剂条和比浊检测组件能够建立用于免疫比浊检测的比浊检测光路;在试剂条移动至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时,试剂条和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能够建立用于光化学发光检测的光化学检测光路。
2、根据条款1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激发光源构造成同时为免疫比浊检测提供照明光和为光化学发光检测提供激发光。
3、根据条款1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比浊检测组件包括透射光比浊检测组件和散射光比浊检测组件,
其中,透射光比浊检测组件设置成与激发光源相对、并且位于激发光源的光发射方向上,从而透射光比浊检测组件、激发光源、以及位于透射光比浊检测组件和激发光源之间的试剂条能够建立透射光比浊检测光路;
其中,散射光比浊检测组件设置成与激发光源相对、并且与激发光源的光发射方向呈夹角,从而散射光比浊检测组件、激发光源、以及位于散射光比浊检测组件和激发光源之间的试剂条能够建立散射光比浊检测光路。
4、根据条款3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所述夹角的范围为10°-60°。
5、根据条款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比浊检测组件包括比浊检测器、衰减片和滤波片。
6、根据条款5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比浊检测器选自以下组中的一种或多种:光子计数器、光电倍增管、硅光电池、测光积分球。
7、根据条款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包括光化学发光检测器和滤波片。
8、根据条款7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光化学发光检测器选自以下组中的一种或多种:光子计数器、光电倍增管、硅光电池、测光积分球。
9、根据条款7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光化学检测组件包括彼此相邻的第一光化学检测组件和第二光化学检测组件,第一光化学检测组件包括第一滤波片,第二光化学检测组件包括与第一滤波片不同的第二滤波片,并且所述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包括第一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和第二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
其中,第一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设置在第一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上,并且第一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沿转动盘的转动方向设置在比浊检测工位的下游;在试剂条移动至第一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时,第一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与试剂条能够建立用于第一次光化学发光检测的第一光化学检测光路;
其中,第二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设置在第二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上,并且第二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沿转动盘的转动方向设置在第一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的下游;在试剂条移动至第二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第二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与试剂条能够建立用于第二次光化学发光检测的第二光化学检测光路。
10、根据条款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转动盘包括环形的底壁、以及从底壁的内周缘和/或外周缘竖直向上伸出的一个或两个侧壁。
11、根据条款10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试剂条座包括位于底壁上的通孔、以及围绕通孔的周缘从底壁竖直向上伸出的侧壁,并且试剂条座的横截面形状和试剂条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
12、根据条款11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试剂条座的侧壁的顶部设有从其外表面向内凹陷的凹部,所述凹部构造成供操作者的手指放入。
13、根据条款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所述多个试剂条座沿转动盘的周向方向彼此邻接。
14、根据条款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所述多个试剂条座沿转动盘的周向方向等距地间隔开、或者不等距地间隔开。
15、根据条款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转动盘的中心空腔固定有驱动轴。
16、根据条款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支撑架包括环形的底壁、以及设置在底壁上的试剂条滑道。
17、根据条款16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试剂条滑道包括从底壁竖直向上伸出且间隔开的径向内侧壁和径向外侧壁,并且径向内侧壁和径向外侧壁间隔开的径向距离稍大于或大于试剂条的径向尺寸。
18、根据条款17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试剂条滑道在其径向内侧壁和径向外侧壁上设有第一对相对的安装槽和第二对相对的安装槽,并且激发光源和比浊检测组件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对相对的安装槽中,而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二对相对的安装槽中。
19、根据条款17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多根柱体设置成紧邻径向外侧壁的径向外侧,从底壁竖直向上伸出,并且高度大于径向外侧壁。
20、根据条款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试剂条转动台还包括转动盘盖,转动盘盖覆盖在转动盘上,以向试剂条提供适合检测的暗室环境。
21、根据条款20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转动盘盖包括环形的盖体,并且盖体包括顶壁、以及从顶壁的内周缘和/或外周缘竖直向下伸出的一个或两个侧壁。
22、根据条款21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支撑架包括环形的底壁以及从底壁竖直向上伸出的多根柱体,并且盖体固定在所述多根柱体上。
23、根据条款21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试剂开口设置在盖体的顶壁上,以提供移液装置进入试剂条内腔的通路。
24、根据条款21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置样窗口设置在盖体的顶壁上,以提供试剂条进出试剂条座的通路。
25、根据条款24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转动盘盖还包括置样窗口盖,置样窗口盖能够沿盖体的顶壁上的导轨在盖体上来回滑动,以打开或者关闭置样窗口。
26、根据条款15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试剂条转动台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构造成驱动转动盘在支撑架上转动。
27、根据条款26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和导电滑环,电机的输出轴通过传动带连接至导电滑环,并且导电滑环的输出轴连接至转动盘的驱动轴。
28、根据条款27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驱动机构包括限位环和零位传感器,限位环位于转动盘的下方并且设有缺口,零位传感器通过检测限位环的缺口来确定转动盘的初始位置。
29、根据条款28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限位环设置在导电滑环的输出轴的下端。
30、根据条款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试剂条转动台还包括温育机构,所述温育机构构造成为试剂条中的免疫反应提供适宜的温度。
31、根据条款30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温育机构设置在转动盘上,设置在支撑架上,或者设置在转动盘和支撑架两者上。
32、根据条款31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温育机构包括加热膜。
33、根据条款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试剂条构造成容纳样本和一种或多种溶剂。
34、根据条款33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试剂条包括用于容纳样本的反应杯、用于容纳一种或多种溶剂的一个或多个溶剂室、以及用于容纳待装配在移液装置的移液枪头上的移液枪头室。
35、根据条款34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反应杯构造为透明的,以供激发光源发出的光和样本发出的光穿过。
36、根据条款34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反应杯可移除地或不可移除地固定到试剂条中。
37、根据条款34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反应杯、溶剂室和移液枪头室的开口均设置在顶部,并且用封膜封住。
38、根据条款34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还包括构造成用于将所述一种或多种溶剂转移到样本中的移液装置,移液装置设置在试剂条转动台的径向外侧。
39、根据条款38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移液装置包括竖直往复机构、以及固定至竖直往复机构的移液枪,其中,竖直往复机构能够带动移液枪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并配合试剂条转动台的旋转将所述一种或多种溶剂转移到试剂条的反应杯中。
40、根据条款39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移液枪设有检测液位的液位感应器。
41、根据条款39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竖直往复机构包括竖直板和设置在竖直板上的主动转轴、从动转轴和同步带,同步带的一端绕在主动转轴上、另一端绕在从动转轴中,移液枪固定在同步带上。
42、根据条款18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检测装置还包括比浊检测承载座和光化学发光检测承载座,其中,比浊检测承载座构造成用于承载激发光源和比浊检测组件,并且化学发光检测承载座构造成用于承载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
43、根据条款42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比浊检测承载座包括底壁和从底壁的两端竖直向上伸出的竖直臂,比浊检测承载座的底壁固定至支撑架的第一对安装槽之间的底壁上,而两个竖直臂分别承载激发光源和比浊检测组件。
44、根据条款42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光化学发光检测承载座包括底壁和从底壁的两端竖直向上伸出的竖直臂,比浊检测承载座的底壁固定至支撑架的第二对安装槽之间的底壁上,而其中一个竖直臂承载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
45、根据条款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还包括操作界面,其中,用户通过操作界面设置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的参数、显示数据和分析数据。
46、根据条款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其中,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试剂条转动台、移液装置和检测装置电连接并控制试剂条转动台、移液装置和检测装置的操作。
47、一种通过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执行的双模式即时检测方法,所述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被构造为用于同一份样本的免疫比浊检测和/或光化学发光检测,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采集样本加入试剂条的反应杯中,其中,所述试剂条封装有光化学发光检测试剂和比浊检测试剂;
将试剂条放入试剂条转动台的转动盘中;
转动盘带动试剂条旋转到达移液装置的工位,并且移液装置通过试剂条转动台的旋转配合将试剂条中的光化学发光检测试剂和比浊检测试剂加入反应杯的采集样本中,得到待测样本;
转动盘带动试剂条旋转到达移液装置的比浊检测工位,激发光源同时为免疫比浊检测提供照明光和为免疫比浊检测之后的光化学发光检测提供激发光,并且比浊检测组件检测样本的浊度值Z;
转动盘带动试剂条旋转到达移液装置的比浊检测工位下游的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并且光化学发光检测器检测样本的光化学发光信号值F;
将光化学发光信号值F带入光化学发光检测物浓度-光化学发光信号值标准曲线,得出待测样本中光化学发光检测物的浓度;和
将浊度值Z带入比浊检测物浓度-浊度值标准曲线,得出待测样本中比浊检测物的浓度。
48、根据条款47所述的方法,其中,比浊检测物浓度-浊度值标准曲线包括分别对应于多个光化学发光信号值F1、…Fn的多条比浊检测物浓度-浊度值标准曲线,
其中,如果光化学发光信号值F是F1、…Fn中的一个,则将浊度值Z带入相应的比浊检测物浓度-浊度值标准曲线,得到比浊检测物浓度值;
其中,如果光化学发光信号值F不是F1、…Fn中的一个,则从F1、…Fn中选择与F上下相邻的两个值,并得到对应于所述两个值的两条比浊检测物浓度-浊度值标准曲线,根据线性内插法和Logit模型从所述两条比浊检测物浓度-浊度值标准曲线得到对应于光化学发光信号值F的比浊检测物浓度-浊度值标准曲线,将浊度值Z带入对应于光化学发光信号值F的比浊检测物浓度-浊度值标准曲线,得到比浊检测物浓度值。
49、根据条款4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建立光化学发光检测物浓度-光化学发光信号值标准曲线。
50、根据条款4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建立多条比浊检测物浓度-浊度值标准曲线,其中,所述多条比浊检测物浓度-浊度值标准曲线对应于不同的光化学发光信号值。
51、根据条款47-5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移液装置将光化学发光检测试剂和比浊检测试剂加入反应杯的样本中之前,移液装置从试剂条取出和装配上一次性的移液枪头。
52、根据条款47-5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移液装置将试剂条中的光化学发光检测试剂和比浊检测试剂加入反应杯的样本中时,移液装置的一个或多次吸吐操作对样本和试剂进行混匀。
53、根据条款47-5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移液装置将试剂条中的光化学发光检测试剂和比浊检测试剂加入反应杯的样本后,温育机构对反应杯进行合适时间的温育。
本公开的主题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并且部分地将从所述描述显而易见,或者可以通过实践本公开的主题技术来学习。通过在书面说明书及其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特别指出的结构,将实现和获得本公开的主题技术的优点。
应当理解,前述一般性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并且旨在提供对要求保护的本公开的主题技术的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在结合附图阅读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后,将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多个方面,在附图中:
图1和2分别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的组装立体图和分解立体图;
图3示出图1和2中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的转动盘、支撑架和转动盘盖的立体图;
图3A示出图3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的局部放大图;
图4示出图1和2中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的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5示出图1和2中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的试剂条的立体图;
图6示出图1和2中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的移液装置的立体图;
图7和8示出图1和2中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的检测装置的立体图;
图9示出比浊检测物浓度-浊度值标准曲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其中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若干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不局限于下文描述的实施例;事实上,下文描述的实施例旨在使本公开的公开更为完整,并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说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还应当理解的是,本文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提供更多额外的实施例。
应当理解的是,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在附图中,为清楚起见,某些特征的尺寸可以进行变形。
应当理解的是,说明书中的用辞仅用于描述特定的实施例,并不旨在限定本公开。说明书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除非另外定义,均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为简明和/或清楚起见,公知的功能或结构可以不再详细说明。
说明书使用的单数形式“一”、“所述”和“该”除非清楚指明,均包含复数形式。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包括”、“包含”和“含有”表示存在所声称的特征,但并不排斥存在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和/或”包括相关列出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意和全部组合。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在X和Y之间”和“在大约X和Y之间”应当解释为包括X和Y。本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在大约X和Y之间”的意思是“在大约X和大约Y之间”,并且本说明书使用的用辞“从大约X至Y”的意思是“从大约X至大约Y”。
在说明书中,称一个元件位于另一元件“上”、“附接”至另一元件、“连接”至另一元件、“耦合”至另一元件、或“接触”另一元件等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附接至另一元件、连接至另一元件、联接至另一元件或接触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对照的是,称一个元件“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直接附接”至另一元件、“直接连接”至另一元件、“直接耦合”至另一元件或、或“直接接触”另一元件时,将不存在中间元件。在说明书中,一个特征布置成与另一特征“相邻”,可以指一个特征具有与相邻特征重叠的部分或者位于相邻特征上方或下方的部分。
在说明书中,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等的空间关系用辞可以说明一个特征与另一特征在附图中的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关系用辞除了包含附图所示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在附图中的装置倒转时,原先描述为在其它特征“下方”的特征,此时可以描述为在其它特征的“上方”。装置还可以以其它方式定向(旋转90度或在其它方位),此时将相应地解释相对空间关系。
本说明书描述的系统还可利用一个或多个控制器来接收信息并变换所接收的信息以生成输出。该控制器可包括任意类型的计算装置、计算电路或者任意类型的处理器或能够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一系列指令的处理电路。该控制器可包括多个处理器和/或多核中央处理单元(CPU)并且可包括任意类型的处理器,诸如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微控制器等。该控制器还可包括存储器以存储数据和/或算法以执行一系列指令。
本说明书描述的任意方法、程序、算法或编码可以转换成或表达为编程语言或计算机程序。“编程语言”和“计算机程序”是用以将指令指定给计算机的任意语言,并且包括(但不限于)这些语言和它们的派生物:汇编语言、Basic、批处理文件、BCPL、C、C+、C++、Delphi、Fortran、Java、JavaScript、机器代码、操作系统命令语言、Pascal、Perl、PL1、脚本语言、Visual Basic、其自身指定程序的元语言,以及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和第五代计算机语言。同样包括的是数据库和其他数据模式,以及任意其他元语言。为了这种定义的目的,不在被解译、编译的语言之间或者是使用编译和解译这两种方法的语言之间进行区分。为了这种定义的目的,不在程序的编译版本和源版本之间进行区分。因此,参考编程语言可存在于一个以上状态(诸如源状态、编译状态、对象状态或链接状态)中的程序是参考任意和所有这种状态。该定义还包含有效指令和这些指令的意图。
本说明书描述的任意方法、程序、算法或代码可包含在一个或多个机器可读媒介或存储器上。术语“存储器”可包括提供(例如,存储和/或传送)以由诸如处理器、计算机或数字处理设备的机器可读格式的信息的机构。例如,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磁盘存储介质、光学存储介质、闪存设备或任意其他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包含在其上的代码或指令可由载波信号、红外信号、数字信号和其他相似的信号表示。
图1和图2分别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1的组装立体图和分解立体图。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1可用于同一免疫反应体系的免疫比浊和光化学发光联合检测。如图所示,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1包括试剂条转动台10、移液装置20和检测装置30。试剂条转动台1用于将装有样本的试剂条40依次移动至移液装置20的工位和检测装置30的工位。移液装置20设置在试剂条转动台10附近,并且用于配合试剂条转动台10的旋转将溶剂(例如检测试剂、缓冲液、稀释液等)转移到试剂条40的样本中。检测装置30设置在试剂条转动台10附近,并且用于检测试剂条40的样本中的浊度值和/或光化学发光信号值。
参见图1和2,试剂条转动台10包括绕其中心轴线旋转的转动盘110、支撑转动盘110的支撑架120、以及驱动转动盘110旋转的驱动机构130。如图3所示,转动盘110包括底壁、以及从底壁的内周缘和/或外周缘竖直向上伸出的一个或两个侧壁112。底壁可以呈环形。
转动盘110还包括设置在底壁上的多个试剂条座113。试剂条座113用于接收和保持试剂条40。试剂条座113包括位于底壁上的通孔、以及围绕通孔的周缘从底壁竖直向上伸出的侧壁114。试剂条座113的横截面形状和试剂条40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从而试剂条40可以穿过通孔放置在下方的支撑架120上,并且由侧壁114稳定地保持在竖直位置。试剂条座113的横截面可以呈弧形,该弧形和环形的底壁同心。在其他实施例中,试剂条座113的横截面也可以呈其他合适的形状,例如矩形等。多个试剂条座113可以沿转动盘110的周向方向彼此邻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试剂条座113也可以沿转动盘110的周向方向等距地间隔开、或者不等距地间隔开。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试剂条座113的数量,本实施例设有十二个试剂条座113,既满足测试需要、又携带方便。
如图3A的局部放大图所示,试剂条座113的侧壁114的顶部设有从其外表面向内凹陷的凹部116,以方便操作者的手指放入,从而将试剂条40放入和取出。
转动盘110的中心空腔固定有驱动轴115(参见图4),以用于和驱动机构130的输出轴相连。驱动机构130驱动转动盘110旋转,以将试剂条座113中的试剂条40依次移动至不同的工位,例如移液装置20的工位和检测装置30的工位等。
支撑架120设置在转动盘110的下方,并且用于支撑转动盘110转动。支撑架120包括底壁121、以及设置在底壁121上的试剂条滑道122。底壁121可以呈环形。
试剂条滑道122供试剂条40在其中滑动至不同的工位,例如移液装置20的工位和检测装置30的工位等。试剂条滑道122包括从底壁121竖直向上伸出且间隔开的径向内侧壁123和径向外侧壁124。径向内侧壁123和径向外侧壁124呈环形,并且和转动盘110的底壁同心。径向内侧壁123和径向外侧壁124间隔开的径向距离稍大于或大于试剂条40的径向尺寸,以便于接收试剂条40在其中滑动。转动盘110放置在支撑架120上,并且径向内侧壁123或径向外侧壁124可以用于支撑转动盘110,或者径向内侧壁123和径向外侧壁124两者可以用于支撑转动盘110。试剂条座113的通孔位于径向内侧壁123和径向外侧壁124之间的径向位置处,从而便于试剂条40通过试剂条座113的通孔放置在试剂条滑道122中,并且由试剂条座113的侧壁114稳定地保持处于竖直状态。
试剂条滑道122在其径向内侧壁123和径向外侧壁124上设有第一对相对的安装槽125和第二对相对的安装槽126。检测装置30的激发光源310和比浊检测组件320(下文将详述)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槽126中,以形成检测装置30工位中的比浊检测工位。检测装置30的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330(下文将详述)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槽125中,以形成检测装置30工位中的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根柱体127设置成紧邻试剂条滑道122的径向外侧壁124的径向外侧,并且沿周向均匀分布,以在转动盘110在支撑架120上转动时防止转动盘110偏离转动路线。柱体127可以从底壁121竖直向上伸出,并且高度大于径向外侧壁124,以便阻挡转动盘110的偏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120还设有多个支撑腿128(参见图2),以将支撑架120支撑在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1的基板41上并且位于驱动装置20的上方。支撑腿128可以从支撑架120的底壁121竖直向下伸出。
试剂条转动台10还可以包括转动盘盖140。转动盘盖140覆盖在转动盘110上,以向试剂条40提供适合检测的暗室环境。转动盘盖140包括盖体141。盖体141呈环形,并且包括顶壁142、以及从顶壁142的内周缘和/或外周缘竖直向下伸出的一个或两个侧壁143。盖体141的顶壁142和侧壁143、转动盘110的侧壁112、以及支撑架120的侧壁123和124和底壁121配合在一起,为试剂条40提供暗室环境。盖体141的顶壁142可以放置在支撑架120的柱体127上,并且通过螺钉连接、卡扣配合、焊接、粘结等方式固定至柱体127。
试剂开口144可以设置在盖体141的顶壁142上,以提供移液装置20进入试剂条40内腔的通路。置样窗口145也可以设置在盖体141的顶壁142上,以提供试剂条40进出转动盘110的试剂条座113的通路。置样窗口盖146可以用于遮盖置样窗口145。置样窗口盖146可以沿顶壁142上的导轨在盖体141上来回滑动,以打开或者关闭置样窗口145。在其他实施例中,置样窗口盖146也可以从置样窗口145上方直接取下。在其他实施例中,转动盘盖140的整个盖体141可以从转动盘110上方直接取下,以将试剂条40放置到转动盘110的试剂条座113中,而无需在盖体141上设置额外的置样窗口145。
驱动机构130用于驱动转动盘110在支撑架120上转动。如图4所示,驱动机构130包括作为驱动源的电机131。电机131例如可以是步进电机,并且可以应用到数字程序控制系统中,以实现自动控制。电机131可以固定在基板41上。驱动机构130还可以包括在无限制连续旋转期间将电能和/或电信号从固定结构传输到旋转结构的导电滑环132。电机131的输出轴通过传动带连接至导电滑环132,并且导电滑环132的输出轴的上端连接至转动盘110的驱动轴115,从而驱动转动盘110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131的输出轴可以通过传动带连接至减速机构,并且减速机构连接至转动盘110的驱动轴115。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131的输出轴可以通过传动带连接至转动盘110的驱动轴115。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131的输出轴可以直接固定连接至转动盘110的驱动轴115而无需传动带。
驱动机构130还可以包括限位环133和零位传感器134。限位环133设置在转动盘110的下方,并且设有缺口。零位传感器134设置在基板41上。零位传感器134通过检测限位环133的缺口,来确定转动盘110的初始位置,并使转动盘110复位。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环133可以设置在导电滑环132的输出轴的下端。
如图2和3所示,试剂条转动台10还可以包括温育机构150,以为试剂条40中的免疫反应提供适宜的温度。温育机构150可以设置在转动盘110上,设置在支撑架120上,或者设置在转动盘110和支撑架120两者上。温育机构150可以是加热膜。加热膜可以采用聚酯膜作为基体、采用导电油墨作为发热体、并且采用银浆和导电的金属汇流条作为导电引线,最后经热压复合而成。加热膜以辐射的方式发热,具有穿透性。加热膜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定制。在一个实施例中,加热膜呈环状,并且设置在转动盘110的内侧,例如底壁的内侧或侧壁112的内侧上。
试剂条40用于容纳待检测的样本和溶剂等,并且由试剂条转动台10移动至不同的工位,例如移液装置20的工位和检测装置30的工位。如图5所示,试剂条40呈柱体状。试剂条40的横截面呈弧形,以与试剂条座113的横截面相匹配;试剂条40的高度稍小于或小于试剂条座113和试剂条滑道122的内部高度之和,从而试剂条40可以穿过试剂条座113的通孔放置在试剂条滑道122中,并且由试剂条座113稳定地保持在竖直位置。
试剂条40包括用于容纳待测样本的反应杯410、以及用于容纳各种溶剂(例如检测试剂、缓冲液、稀释液等)的一个或多个溶剂室420。反应杯410是透明的,以供激发光源310的光和样本发出的光穿过。反应杯410可以可移除地或不可移除地固定到试剂条40中。试剂条40还可以包括移液枪头室430,以容纳待装配在移液装置20的移液枪210(下文将详述)上的一次性移液枪头。这避免了每次移液都要从移液枪头大包装中取用一个移液枪头,提高了操作效率。
反应杯410、溶剂室420和移液枪头室430的开口均设置在顶部,并且可以用一次性封膜(例如铝箔)封住。这避免了移液枪头和试剂的污染,提高了检测的可靠性。反应杯410、溶剂室420和移液枪头室430均可经过清洗等处理循环使用。在试剂条40中,反应杯410、溶剂室420和移液枪头室430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例如本实施例提供一个反应杯410、三个溶剂室420以及一个移液枪头室430。
移液装置20设置在试剂条转动台10的径向外侧,并且用于将各种溶剂转移到试剂条40的样本中。如图6所示,移液装置20包括竖直往复机构220、以及固定至竖直往复机构220的移液枪210。移液枪210用于抽吸或吐出试剂条40的一个或多个溶剂室420中的检测试剂或其他溶剂(例如缓冲剂、稀释液等)。竖直往复机构220带动移液枪210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并配合试剂条转动台10的旋转,以将检测试剂或其他溶剂转移到试剂条40的反应杯中,完成移液操作。
移液枪210可以是用于数字程序控制系统的空气泵自动移液枪。移液枪210可以设有检测液位的液位感应器。液位感应器可以感应液面位置,并且将信息反馈到移液枪210,以使移液枪210自动完成移液的动作。在一些实施例中,移液枪210可以执行多次“吸吐”动作,以完成液体的混匀。“吸吐”动作的次数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竖直往复机构220包括竖直板221和设置在竖直板221上的主动转轴222、从动转轴223和同步带224。主动转轴222和从动转轴223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且沿竖直方向间隔开且对准。同步带224的一端绕在主动转轴222上,而另一端绕在从动转轴223中。移液枪210通过滑块等机构固定在同步带224上。竖直往复机构220的驱动器的输出轴连接至主动转轴222并且带动主动转轴222旋转,从而带动同步带224和移液枪210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驱动器可以例如是气缸、电机等,例如用于数字程序控制系统的闭环电机。
检测装置30设置在支撑架120上,并且用于检测试剂条40的样本中的浊度值和/或光化学发光信号值。如图7和8所示,检测装置30包括激发光源310、比浊检测组件320和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330。激发光源310用于同时为免疫比浊检测提供照明光、和为光化学发光检测提供激发光。比浊检测组件320用于对样本的浊度值进行检测。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330用于对样本的光化学发光信号值进行检测。
比浊检测组件320以和激发光源310彼此相对的方式设置在比浊检测工位中。比浊检测组件320可以包括透射光比浊检测组件。透射光比浊检测组件包括用于检测样本浊度的比浊检测器,并且还可以包括用于减弱光线强度的衰减片、和/或用于过滤光线某些波段的滤波片。透射光比浊检测组件设置成与激发光源310相对、并且位于激发光源310的光发射方向上,从而透射光比浊检测组件、激发光源310和试剂条40形成透射光比浊检测光路。在一些实施例中,比浊检测组件320还可以包括散射光比浊检测组件。散射光比浊检测组件包括比浊检测器,并且还可以包括衰减片和/或滤波片。散射光比浊检测组件设置成与激发光源310相对、并且与激发光源310的光发射方向呈一定的夹角(例如约10°-约60°),从而散射光比浊检测组件、激发光源310和试剂条40形成散射光比浊检测光路。
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330包括用于检测样本光化学发光信号的光化学发光检测器。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330还可以包括用于过滤光线某些波段的滤波片。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330设置在检测装置30的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中。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位于比浊检测工位的下游,并且转动盘110可以旋转经过比浊检测工位,然后经过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
比浊检测组件320的比浊检测器和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330的光化学发光检测器可选自光子计数器、光电倍增管、硅光电池或测光积分球等。
检测装置30还包括比浊检测承载座340和光化学发光检测承载座350。比浊检测承载座340用于承载激发光源310和比浊检测组件320。比浊检测承载座340安装在支撑架120的第一对安装槽126中。比浊检测承载座340可以呈U形,并且包括底壁和从底壁的两端竖直向上伸出的竖直臂。比浊检测承载座340的底壁以可移除的方式(例如螺钉等)固定至第一对安装槽126之间的底壁121上,而两个竖直臂分别承载激发光源310和比浊检测组件320,且激发光源310和比浊检测组件320通过安装槽126从支撑架120的试剂条滑道122的径向内侧壁123和径向外侧壁124伸出。试剂条40可以由转动盘110绕转动盘110的中心轴线转动并停留在底壁上方位于两个竖直臂之间,以和激发光源310和比浊检测组件320一起形成比浊检测光路。
化学发光检测承载座350用于承载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330。化学发光检测承载座350安装在支撑架120的第二对安装槽125中。光化学发光检测承载座350可以呈U形,并且包括底壁和从底壁的两端竖直向上伸出的竖直臂。比浊检测承载座340的底壁以可移除的方式(例如螺钉等)固定至第二对安装槽125之间的底壁121上,而其中一个竖直臂承载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330,且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330通过安装槽125从支撑架120的试剂条滑道122的径向内侧壁123或径向外侧壁124伸出。试剂条40可以由转动盘110绕转动盘110的中心轴线转动并停留在底壁上方位于两个竖直臂之间,以和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330一起形成光化学发光检测光路。
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1还可以包括操作界面和控制器(未示出)。用户可以通过操作界面设置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1的参数、显示数据和分析数据,并向控制器发送命令。控制器与试剂条转动台10、移液装置20和检测装置30等电连接。控制器接收命令并向试剂条转动台10、移液装置20和检测装置30等输出触发信号,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
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1还包括电源50和总集成板60。总集成板60集成了系统的开关、信息传输接口以及温育组件的温度显示屏等,如图1和图2所示。
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1可用于同一免疫反应体系的免疫比浊和光化学发光联合检测。比浊-光化学发光联检试剂加入同一份待测样本中,形成免疫反应体系。比浊-光化学发光联检试剂为本发明人研发的单样本均相联合检测试剂,包括浊度试剂给体组分I、发光试剂给体组分II和发光试剂受体组分III。浊度试剂给体组分I为胶乳微球连接上能与比浊生物标识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浊度试剂给体组分I可与样本中的比浊生物标识物发生免疫反应,使样本的浊度增加。发光试剂给体组分II为能量供体微球连接上能与光化学生物标识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能量供体微球可在光激发下产生单线态氧。发光试剂受体组分III为能量受体微球连接上能与光化学生物标识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发光试剂给体组分II和发光试剂受体组分III可与样本中的光化学生物标识物形成特异性免疫反应,且能量受体微球能够与单线态氧反应产生光化学发光信号。
也就是说,比浊-光化学发光联检试剂中的光化学发光检测试剂包括发光试剂给体组分II和发光试剂受体组分III,而比浊检测试剂包括浊度试剂组分I。发光试剂给体组分II和发光试剂受体组分III可与待检测样本中的光化学生物标识物(也称为光化学发光检测物)特异性结合并且在激发状态下可产生发光信号,用于光化学发光项目的检测。浊度试剂组分I可与待检测样本中的比浊标识物(也称为比浊检测物)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使体系浊度增加,可用于浊度项目的检测。
配合比浊-光化学发光联检试剂,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1可同时完成浊度项目和光化学发光项目的检测,即可以用于分析同一免疫反应物中的多个待检测物。试剂条转动台10的转动盘110旋转到检测装置30的比浊检测工位处,检测装置30的激发光源310对试剂条40中的光化学发光反应物进行激发的同时进行免疫比浊检测,转动盘110继续旋转到检测装置30的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处时,进行光化学发光检测。
下面介绍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1的操作过程。操作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和测试阶段。准备阶段用于建立光化学发光检测物浓度-光化学发光信号值标准曲线和比浊检测物浓度-浊度值标准曲线。测试阶段用于对待测样本进行检测,并且根据光化学发光检测物浓度-光化学发光信号值标准曲线和比浊检测物浓度-浊度值标准曲线计算出待测样本中的光化学发光检测物浓度值和比浊检测物浓度值。准备阶段和测试阶段可以依次接续进行,也可以分开单独地进行。
在准备阶段,需要分别建立光化学发光检测物浓度-光化学发光信号值标准曲线和比浊检测物浓度-浊度值标准曲线。可以先建立光化学发光检测物浓度-光化学发光信号值标准曲线、后建立比浊检测物浓度-浊度值标准曲线,也可以先建立比浊检测物浓度-浊度值标准曲线、后建立光化学发光检测物浓度-光化学发光信号值标准曲线。
首先描述光化学发光检测物浓度-光化学发光信号值标准曲线的建立。在此之前,均需要将光化学发光检测试剂、比浊检测试剂、稀释液和移液枪头加入单人份试剂条40的各个溶剂室420和移液枪头室430中,并用一次性封膜封住。
首先,利用稀释液将光化学发光检测物稀释为浓度依次递增的9份光化学发光检测物溶液,并将9份光化学发光检测物溶液分别加入9个单人份试剂条40的反应杯410中。
将各个试剂条40放入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1的转动盘110的试剂条座113中,从而试剂条40的底部放置在支撑架120的试剂条滑道122上、而上部由试剂条座113的侧壁114稳定地保持。
转动盘110由驱动机构130驱动,旋转到达移液装置20的工位。移液装置20的移液枪210配合转动盘110的旋转,从试剂条40的移液枪头室430取出和装配上一次性的移液枪头,然后从溶剂室420取出光化学发光检测试剂、比浊检测试剂以及其他溶剂、并加入反应杯410的样本中。移液枪210的吸吐操作对样本和各种溶剂进行混匀。样本和光化学发光检测试剂和比浊检测试剂在反应杯410内发生免疫反应,并且温育机构150对免疫反应提供适宜的温度。在此过程中,在控制器的控制下,转动盘210旋转,并且移液枪210只在竖直方向移动。之后,移液枪210将移液枪头抛弃到移液枪头室430。
转动盘110由驱动机构130驱动,依次旋转到达移液装置20的比浊检测工位和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在比浊检测工位,激发光源310对样本提供激发光,激发完毕后,样本产生光化学发光信号。在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光化学发光检测器检测样本的光化学发光信号,从而分别得到9个光化学发光信号值F1、F2、F3、F4、F5、F6、F7、F8、F9。结合9份光化学发光检测物溶液的浓度,拟合得出光化学发光检测物浓度-光化学发光信号值标准曲线,并存入控制器。
下面描述比浊检测物浓度-浊度值标准曲线的建立。需要注意的是,试剂条40的样本在加入光化学发光检测试剂和比浊检测试剂并发生免疫反应后,同时产生光化学发光检测物和比浊检测物。光化学发光检测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浊度,并且浓度越大、浊度越大。因此,在检测比浊检测物的浊度时,需要考虑光化学发光检测物的浓度因素。比浊检测物浓度-浊度值标准曲线包括n条(例如4条),不同标准曲线的光化学发光检测物的浓度值不同。n条比浊检测物浓度-浊度值标准曲线分别是CF1-L1-OD1标准曲线,CF2-L2-OD2标准曲线,…CFn-Ln-ODn标准曲线,其中各CF值均代表光化学发光检测物的不同浓度值。本实施例中,为使本方法更易理解更直观,各CF值的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检测情况来确定,不影响本方法的实施。
首先,利用稀释液将光化学发光检测物和比浊检测物稀释为比浊检测物浓度依次递增的9份光化学发光-比浊检测物溶液,其中光化学发光检测物浓度为定值CF1。将9份光化学发光-比浊检测物溶液分别加入9个单人份试剂条40的反应杯410中。
将各单人份试剂条40放入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1的转动盘110的试剂条座113中,从而试剂条40的底部放置在支撑架120的试剂条滑道122上、试剂条40的上部由试剂条座113的侧壁114稳定地保持。
转动盘110由驱动机构130驱动,旋转到达移液装置20的工位。移液装置20的移液枪210配合转动盘110的旋转,从试剂条40的移液枪头室430取出和装配上一次性的移液枪头,然后从溶剂室420取出光化学发光检测试剂、比浊检测试剂以及其他溶剂、并加入反应杯410的样本中。移液枪210的吸吐操作对样本和各种溶剂进行混匀。样本和光化学发光检测试剂和比浊检测试剂在反应杯410内发生免疫反应,并且温育机构150对免疫反应提供适宜的温度。此过程中,在控制器的控制下,转动盘210旋转,并且移液枪210只在竖直方向移动。之后,移液枪210将移液枪头抛弃到移液枪头室430。
转动盘110由驱动机构130驱动,依次旋转到达移液装置20的比浊检测工位和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在比浊检测工位,激发光源310对样本提供激发光,并且比浊检测器检测样本的浊度,从而分别得到9个浊度值Z1、Z2、Z3、Z4、Z5、Z6、Z7、Z8、Z9。在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光化学发光检测器检测样本的光化学发光信号值F1。由于光化学发光检测物浓度为定值CF1,因此9个光化学发光信号值F1理论上是相同的,但是测试环境的差异导致9个F1值有少许差异,可以取9个F1值的平均值。结合9份比浊检测物溶液的浓度,拟合得出比浊检测物浓度-浊度值标准曲线CF1-L1-OD1,并存入控制器。
CF2-L2-OD2标准曲线、…CFn-Ln-ODn标准曲线的建立步骤与CF1-L1-OD1标准曲线相同,其中,光化学发光-比浊检测物溶液中的光化学发光检测物的浓度分别为CF2、…CFn,由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检测的光化学发光信号值分别为F2、…Fn,如图9所示。
如上所述,在准备阶段,光化学发光检测物浓度-光化学发光信号值标准曲线的建立和比浊检测物浓度-浊度值标准曲线的建立不分先后顺序,只需要在实际测样前做好两种标准曲线即可。
下面介绍测试阶段的各步骤。通过操作界面设置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1的各种参数,例如各部分的行程动作、移液枪取样量等信息。取出单人份试剂条40,撕去一次性封膜,并将采集样本加入单人份试剂条40的反应杯410中。
将试剂条40放入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1的转动盘110的试剂条座113中,从而试剂条40的底部放置在支撑架120的试剂条滑道122上、试剂条40的上部由试剂条座113的侧壁114稳定地保持。
转动盘110由驱动机构130驱动,旋转到达移液装置20的工位。移液装置20的移液枪210配合转动盘110的旋转,从试剂条40的移液枪头室430取出和装配上一次性的移液枪头,然后从溶剂室420取出光化学发光检测试剂、比浊检测试剂以及其他溶剂、并加入反应杯410的样本中。移液枪210的吸吐操作对样本和各种溶剂进行混匀。样本和光化学发光检测试剂和比浊检测试剂在反应杯410内发生免疫反应,并且温育机构150对免疫反应提供适宜的温度。此过程中,在控制器的控制下,转动盘210旋转,并且移液枪210只在竖直方向移动。之后,移液枪210将移液枪头抛弃到移液枪头室430。
转动盘110由驱动机构130驱动,依次旋转到达移液装置20的比浊检测工位和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在比浊检测工位,激发光源310对样本提供激发光,并且比浊检测器检测样本的浊度值Z。在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光化学发光检测器检测样本的光化学发光信号值F。
将光化学发光信号值F带入光化学发光检测物浓度-光化学发光信号值标准曲线,得出待测样本中光化学发光检测物的浓度。
将浊度值Z带入比浊检测物浓度-浊度值标准曲线,得出待测样本中比浊检测物的浓度。具体来说,如果光化学发光信号值F是F1、F2、F3、F4中的一个,则将浊度值Z带入相应的比浊检测物浓度-浊度值标准曲线中,得到比浊检测物浓度。如果光化学发光信号值F不是F1、F2、F3、F4中的一个,则根据如下步骤进行比浊检测物浓度的计算:
1)若F1<F<F2,在CF1-L1-OD1标准曲线和CF2-L2-OD2标准曲线群中采用线性内插法,得到各比浊检测物浓度点的对应的各浊度值;
2)根据Logit模型对各比浊检测物浓度点和各浊度值进行拟合,得到CF-LF-ODF标准曲线;
3)将浊度值Z带入CF-LF-ODF标准曲线中,得出比浊检测物浓度。
对线性内插法和Logit拟合方式做如下解释,本解释仅为更好的理解本方法,不作其他限定。例如,在F2-F1=5Y、并且测得的F=F1+2Y的情况下,9个各比浊检测物的浓度点从光化学发光信号为F1的曲线向光化学发光信号为F2的曲线画直线(y轴方向),直线的2/5处对应得到新的9各检测物的浓度点值,对应各新的9个y值进行Logit-4p拟合出一条新的CF-LF-ODF标准曲线,将浊度值Z带入CF-LF-ODF标准曲线中,得出比浊检测物浓度。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操作期间,在不冲突和干涉的情况下,可从转动盘110取出使用完毕的试剂条40、并放入下一个试剂条40,以节省时间。
下面介绍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与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1的区别在于,该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包括两个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而不是一个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两个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包括第一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和第二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第一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和第二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相邻设置在支撑架,并且位于比浊检测组件的下游。第一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设置在第一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并且与试剂条形成第一光化学检测光路。第二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设置在第二光化学发光检测工位,并且与试剂条形成第二光化学检测光路。
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可以对同一样品中的两个光化学发光检测物(分别称为光化学发光检测物A和光化学发光检测物B)进行检测。第一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和第二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中设置不同的滤波片(分别为滤波片A和滤波片B)。第一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中的滤波片A仅能使与光化学发光检测物A对应的发光信号通过,第二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中的滤波片B仅能使与光化学发光检测物B对应的发光信号通过,因此可实现对同一样品中光化学发光检测物A和检测物B的检测。
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配合本发明人研发的联检试剂使用。该联检试剂与第一实施例的联检试剂的区别在于,发光试剂给体组分II和发光试剂受体组分III分别为两组。两组发光试剂给体组分II和发光试剂受体组分III分别为:发光试剂给体组分II-A和发光试剂受体组分III-A,以及发光试剂给体组分II-B和发光试剂受体组分III-B。发光试剂给体组分II-A、II-B可在同一激发波长的激发光源激发下产生单线态氧,发光试剂给体组分II-A和发光试剂受体组分III-A与光化学发光检测物A形成特异性免疫反应,发光试剂给体组分II-B和发光试剂受体组分III-B与光化学发光检测物B形成特异性免疫反应。在激发光照射下,上述两个免疫反应形成的发光波长不同(记为X-A和X-B),滤波片A可使X-A通过,滤波片B可使X-B通过,因此可实现对同一样品中光化学发光检测物A和光化学发光检测物B的检测。
值得说明的是,还可以对同一样品中三个及三个以上的光化学生物标识物进行检测,只要选用适合的联检试剂、并且在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的检测装置上继续装配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即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可用于免疫比浊模式、光化学发光检测模式、或者两种模式连用,来检测免疫反应物中的待检测物,更加快速和简单地检测各种待检测物。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将两种检测模式集合到一个检测仪器中,结构设计合理,提高了检测效率,节约了经济、时间和空间成本。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基于本发明人设计的比浊—光化学发光联检试剂,可以对一个待测样本里的比浊方法学标识物和光化学发光方法学标识物进行检测。具体来说,在第一检测工位,激发光源开,可在对光化学发光方法学标识物进行激发、同时对浊度进行检测;随后进行第二检测工位,光化学发光检测组件进行发光信号的检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的转动盘周向设有多个试剂条座,并且各单人份试剂条插入各试剂条座中。转动盘带动各单人份试剂条旋转,与移液装置配合完成单人份试剂条中溶剂的转移和混匀。移液装置仅需要竖直往复运动即可,提高了效率且节省了经济成本。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双模式即时检测系统的单人份试剂条可提前封装移液枪头、所需试剂和稀释液,提高了效率且可避免移液枪头、所需试剂或稀释液的污染,提高检测的可靠性。
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示范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本质上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本公开的示范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和改变。因此,所有变化和改变均包含在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内。本公开由附加的权利要求限定,并且这些权利要求的等同物也包含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