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1095739A - 定子以及定子线圈 - Google Patents

定子以及定子线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95739A
CN111095739A CN201880058007.5A CN201880058007A CN111095739A CN 111095739 A CN111095739 A CN 111095739A CN 201880058007 A CN201880058007 A CN 201880058007A CN 111095739 A CN111095739 A CN 1110957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lead
disposed
phase
coil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800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95739B (zh
Inventor
畔柳彻
保母贵彦
林洋男
梶田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yashikogyosyo Co ltd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ayashikogyosyo Co ltd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yashikogyosyo Co ltd,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yashikogyosy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0957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57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957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57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5Annular coils, e.g. for cores of the claw-pole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8Windings for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02K3/34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定子具备多个包含导线部的线圈。导线部包含:根部部分和引出部分,所述根部部分被配置于从中心轴线方向观察,与同相的线圈的线圈端部重叠的同相区域,且被配置于比线圈端部靠轴向内侧;所述引出部分在同相区域内,从根部部分的电源部侧端部比线圈端部向轴向外侧突出。

Description

定子以及定子线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子以及定子线圈。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具备具有导线部的线圈的定子、以及具有导线的定子线圈。例如在日本特开2006-271050号公报中公开了这样的定子以及定子线圈。
在上述日本特开2006-271050号公报中,公开了具有被从电源端子向线圈拉绕的拉绕线(导线)的无刷马达用的定子。在该定子设置有多个线圈。而且,多个线圈经由拉绕线以及电源端子与电源连接,通过三相Y接线而被接线。另外,多个线圈分别设置有拉绕线。拉绕线在与自身的相不同的相的线圈接触了的状态下被配置。为了确保和与自身的相不同的相的线圈的绝缘,在该多个拉绕线的各个安装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绝缘管。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71050号公报
在上述日本特开2006-271050号公报记载的定子中,为了确保和与自身的相不同的相的线圈的绝缘(相间绝缘性能),在多个拉绕线的各个安装有绝缘管。因此,需要对每个拉绕线(导线部)安装绝缘管,所以增加了定子的制造所需的时间(制造工时)。另外,在上述日本特开2006-271050号公报记载的定子中,对每个拉绕线安装绝缘管,所以绝线圈端部的轴向的长度因缘管的厚度而增大。因此,在上述日本特开2006-271050号公报记载的定子中,存在为了确保拉绕线(导线部)的相间绝缘性能,定子(定子)的制造工时增加,且线圈端部的轴向的长度增大之类的问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导线部的相间绝缘性能,并且,能够防止定子的制造工时的增加,且能够防止线圈端部的轴向的长度增大的定子以及定子线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定子具备:定子铁芯;以及多个线圈,该线圈包含:从定子铁芯的中心轴线方向的端面突出的线圈端部、被配置于定子铁芯的多个插槽的插槽收纳部、以及连接插槽收纳部与电源部的导线部,导线部包含根部部分与引出部分,所述根部部分与插槽收纳部连接,并且被配置于在从中心轴线方向观察,与同相的线圈的线圈端部重叠的同相区域,且被配置于比线圈端部靠轴向内侧;所述引出部分在同相区域内,从根部部分的电源部侧端部,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向比线圈端部靠轴向外侧突出。此外,在本申请说明书中,“向中心轴线方向突出”被记载为不仅是指向与中心轴线方向平行的方向突出,以及沿着中心轴线方向突出,还是指突出的方向包含“仅是中心轴线方向成分”的广义概念。另外,“同相区域”被记载为不仅是指根部部分重叠的多个线圈中的与规定的线圈的线圈端部重叠的位置,还是指包含多个线圈中的与全部的同相的线圈的线圈端部,以及与同相的线圈的线圈端部彼此的边界部重叠的位置的广义概念。
这里,一般在导线部被布线到所希望的位置(例如布线用的布线保持部件的位置)的情况下,导线部首先,被从插槽收纳部向定子铁芯的径向外侧或者径向内侧拉出。而且,被拉出的导线部无论同相或者与自身的相不同的相(以下称为“异相”)都沿着线圈端部的外表面而被布线。在该情况下,导线部与异相的线圈端部接触而难以确保相间绝缘性能。因此,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定子中,如上述那样,使导线部的根部部分与插槽收纳部连接,并且将其配置于从中心轴线方向观察,与同相的线圈的线圈端部重叠的同相区域,使导线部的引出部分在同相区域内,从根部部分的电源部侧端部,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向比线圈端部向轴向外侧突出。由此,能够从导线部的根部部分跨越引出部分而在与同相的线圈的线圈端部重叠的位置(同相区域内)进行布线,所以即使在将导线部布线到所希望的位置(线圈端部的外侧)的情况下,也能够以不与异相的线圈(线圈端部)接触的方式对导线部进行布线。其结果是,不需要对导线部设置绝缘管,所以能够确保导线部的相间绝缘性能,并且能够防止定子的制造工时的增加,且能够防止线圈端部的轴向的长度增大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定子线圈具备:线圈端部,其从定子铁芯的中心轴线方向的端面突出;插槽收纳部,其被配置于定子铁芯的多个插槽;以及导线部,其连接插槽收纳部与电源部,导线部包含:根部部分,其与插槽收纳部连接,并且被配置于从中心轴线方向观察,与同相的线圈的线圈端部重叠的同相区域,且被配置于比线圈端部靠轴向内侧;以及引出部分,其在同相区域内,从根部部分的电源部侧端部,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向比同相的线圈的线圈端部向轴向外侧突出。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定子线圈中,如上述那样构成,由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导线部的相间绝缘性能,并且能够防止定子的制造工时的增加,且能够防止线圈端部的轴向的长度的增大的定子线圈。
根据本发明,如上述那样,能够确保导线部的相间绝缘性能,并且能够防止定子的制造工时的增加,且能够防止线圈端部的轴向的长度增大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线圈的接线的示意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线圈的隔极布线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同心卷绕线圈的结构的图。
图6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线圈端部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导线部以及取入口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布线保持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同心卷绕线圈(图9A)以及第三同心卷绕线圈(图9B)的卷绕方向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同心卷绕线圈(图10A)以及第四同心卷绕线圈(图10B)的卷绕方向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同心卷绕线圈的结构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同心卷绕线圈(图12A)以及第四同心卷绕线圈(图12B)的结构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导线部保持部件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隔极布线部件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定子(布线保持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导线部以及布线保持部件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定子(导线部以及布线保持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定子的结构)
参照图1~图14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100的构造进行说明。定子100构成旋转电机(马达、发电机、或者马达/发电机)的一部分。例如在定子100的径向内侧配置有转子(未图示)。此外,在本申请说明书中,“轴向(中心轴线方向)”是指定子100的中心轴线C1方向(Z方向)。另外,“径向”是指定子100的径向(R方向)。另外,“周向”是指定子100的周向。
如图1所示,定子100具备定子铁芯10、定子线圈20(以下称为“线圈20”)、以及布线保持部件30。另外,线圈20包含与电源部200(参照图3)连接的导线部40以及与中性点N(参照图3)连接的中性点侧线部50。而且,导线部40以及中性点侧线部50被布线保持部件30保持。
如图2所示,在定子铁芯10设置有圆环状的背轭11;以及从背轭11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被等角度间隔地设置的多个齿12。而且,在相邻的齿12之间形成有插槽13。插槽13包含被设置于径向内侧的内径侧插槽13a、以及被设置于径向外侧的外径侧插槽13b。相互不同的线圈20被配置在内径侧插槽13a以及外径侧插槽13b。即线圈20(同心卷绕线圈)跨越构成插槽13的多个齿12配置,并且在相同的插槽13一起配置其它线圈20(同相的同心卷绕线圈或者其它相的同心卷绕线圈),且构成为与其它线圈20(其它同心卷绕线圈)在径向邻接地配置的双层分布卷绕线圈(参照图4)而构成。
(线圈的结构)
如图1所示,线圈20包含从定子铁芯10的中心轴线C1方向的端面10a突出的线圈端部21、以及被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插槽13的插槽收纳部22。
如图3所示,线圈20构成为被从电源部200供给三相交流的电力。例如线圈20包含作为被从电源部200供给U相电力的线圈20的U相线圈20U、作为被从电源部200供给V相电力的线圈20的V相线圈20V、以及作为被从电源部200供给W相电力的W相线圈20W。线圈20例如以各相8并联且2串联连接,进行Y接线。例如设置了48个线圈20。此外,在图3中,省略了并联连接的线圈20的图示。另外,U相线圈20U、V相线圈20V、W相线圈20W被同样地形成,在以下的说明中不特别区别的情况下,作为线圈20来进行说明。
将两个串联连接的线圈20中的、电源部200侧的线圈20作为电源部侧线圈20p,将中性点N侧的线圈20作为中性点侧线圈20n。电源部侧线圈20p的电源部200侧的导线部40与电源部200连接,中性点侧线圈20n的中性点N侧的中性点侧线部50(中性点连接线部51)与中性点N连接。而且,电源部侧线圈20p的中性点侧线部50(隔极线部52a)、与中性点侧线圈20n的被设置于电源部200侧的隔极线部52b经由后述的隔极布线部件32连接。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不特别区别的情况下,将电源部侧线圈20p及中性点侧线圈20n作为线圈20来进行说明。
这里,如图3所示,相互不同的相(异相)的导线部40彼此的电位差是Va。电位差Va的最大值例如是电源部200(电力转换装置:逆变器装置)的浪涌电压被叠加在相间的最大分担电压而得到的电压值。另外,中性点侧线部50彼此的电位差是Vb。电位差Vb例如大约是相间的最大分担电压的4分之3的电压值。这里,构成线圈20的导线20a(例如剖面是正圆状的圆线)被覆盖了耐压大于电位差Vb而小于电位差Va的绝缘膜。由此,抑制因绝缘膜过厚而导致线圈占空系数降低,并且确保了异相的导线部40彼此以外的线圈20彼此的绝缘性。
如图4以及图5所示,线圈20是导线20a被多圈卷绕在多个插槽13中的第一插槽13c与从第一插槽13c在定子铁芯10的周向分离地配置的第二插槽13d而形成的同心卷绕线圈(参照图5)。此外,第一插槽13c是技术方案的“一个插槽”的一个例子。另外,第二插槽13d是技术方案的“其它插槽”的一个例子。
在图4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多个线圈20(八并联两串联)中的一部分(两并联两串联)的U相线圈20U。在第一插槽13c与第二插槽13d的周向之间设置有多个(例如5个)插槽13。在第一插槽13c的外径侧插槽13b及第二插槽13d的内径侧插槽13a配置有第一U相线圈20Ua。另外,在第一插槽13c的内径侧插槽13a、以及第三插槽13e的外径侧插槽13b配置有第二U相线圈20Ub。第一U相线圈20Ua与第二U相线圈20Ub被并联地连接。
与第一U相线圈20Ua串联地连接的第三U相线圈20Uc例如从轴向观察,被设置于相对于定子铁芯10的中心轴线C1大致与第一U相线圈20Ua成为点对称的位置。即第一U相线圈20Ua作为电源部侧线圈20p,第三U相线圈20Uc作为中性点侧线圈20n,相互被隔极连接(隔极布线)。而且,第一U相线圈20Ua、与第三U相线圈20Uc通过中性点侧线部50的隔极线部52a以及52b、和后述的隔极布线部件32的连接用布线部32a而连接。中性点侧线部50(隔极线部52a以及52b)以及连接用布线部32a作为电源部侧线圈20p与中性点侧线圈20n的搭接线发挥功能。
另外,第二U相线圈20Ub、与串联地连接在第二U相线圈20Ub的第四U相线圈20Ud与上述第一U相线圈20Ua和第三U相线圈20Uc的连接相同,通过隔极线部52a以及52b和连接用布线部32a而被连接。另外,第二U相线圈20Ub作为中性点侧线圈20n,第四U相线圈20Ud作为电源部侧线圈20p被相互隔极连接。
如图1以及图6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线圈20与同相的其它线圈20相邻地配置。例如以周向相邻的两个插槽13为单位,设置有不同的相。具体而言,在定子100中,异相的线圈端部21彼此在径向邻接,并且在周向邻接。即在周向以U、U、V、V、W、W的顺序,配置了线圈20。由此,在周向以U、U、V、V、W、W的顺序配置了线圈端部21。
如图5所示,插槽收纳部22被设置为一对,沿着轴向以直线状形成。线圈端部21被构成为使一对插槽收纳部22彼此分别在箭头Z1方向侧以及箭头Z2方向侧连接。另外,在插槽收纳部22与插槽13之间配置有插槽绝缘纸61。通过插槽绝缘纸61确保了插槽收纳部22与定子铁芯10的绝缘性能。另外,在线圈端部21的周向的侧面配置有相间绝缘纸62。利用相间绝缘纸62确保了线圈端部21与异相(他相)的线圈端部21的相间绝缘性能。
〈导线部的结构〉
如图5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线圈20(电源部侧线圈20p)的导线部40与插槽收纳部22连接,并且如图7所示,包含:从中心轴线C1方向(箭头Z2方向)观察,被配置于与同相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重叠的同相区域A1(例如图7的阴影的区域),且被配置于比线圈端部21靠轴向内侧的根部部分41;以及在同相区域A1内,以从根部部分41的电源部侧的端部41a在Z方向向比线圈端部21向轴向外侧(箭头Z1方向侧)突出的方式配置的引出部分42。此外,端部41a是技术方案的“根部部分的电源部侧端部”的一个例子。此外,在本申请说明书中,“向Z方向突出”记载为不仅是指向与Z方向平行的方向突出,以及沿着Z方向突出的情况,突出的方向还包含“仅有Z方向成分的情况”的广泛的概念。另外,“与线圈端部21重叠”是指在径向以及周向上,被配置于供同相的线圈端部21配置的区域的内侧。
详细而言,如图5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根部部分41被配置于比由被卷绕在插槽收纳部22与线圈端部21的同相的同心卷绕线圈构成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的最外周的最外周导线21a靠内周侧(卷绕内侧)。更优选根部部分41被配置于由同心卷绕线圈构成的自身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的卷绕最内周(实际上也包含最内周)。此外,“卷绕内侧”是指由线圈端部21以及插槽收纳部22围起的区域侧。另外,实际上的最内周未必限于被设置于比其它全部的导线靠内侧的情况,只要是构成同心卷绕线圈的卷绕第一圈(始端侧第一圈)的导线20a即可。另外,记载为“自身的线圈”是指通过与对象的导线部40连续的导线20a作为同心卷绕线圈而形成的线圈20,“同相的线圈”并不限于“自身的线圈”,还包含后述的“相邻的线圈”,并且还包含对象的导线部40及同相的线圈20全部(参照图6)。
如图7所示,根部部分41被配置于在从箭头Z2方向观察,与同相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重叠的同相区域A1。优选在同相区域A1内,被配置于与自身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重叠的位置。例如从箭头Z2方向观察,根部部分41从径向外侧沿着自身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的圆弧形状而被配置。详细而言,根部部分41沿着相邻的线圈20彼此的线圈端部21的侧面21b与侧面21c的间隙、以及侧面21b与侧面21c附近的区域亦即边界部23而被配置,根部部分41的电源部200侧的端部41a被配置于边界部23。此外,记载为“同相区域A1”并不仅仅是指根部部分41位于重叠的多个线圈20中的与规定的线圈20(例如自身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重叠的位置,还包含与多个线圈20中的全部的同相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以及与同相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彼此的边界部23重叠的位置的广泛的概念。
引出部分42被配置为在同相区域A1内,从根部部分41的电源部200侧的端部41a、以与同相(自身)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交叉的方式,在中心轴线C1方向(Z方向),比线圈端部21向轴向外侧突出。此外,在本申请说明书中,虽表现为“端部”,但也是指规定的部分的端的部分,还包含部分彼此连续而形成的情况。即,根部部分41的端部41a与引出部分42通过导线20a而连续地形成。
如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引出部分42被配置为从中心轴线C1方向(箭头Z2方向)观察,在与同相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重叠的位置(同相区域A1内),在中心轴线C1方向,从根部部分41的电源部200侧的端部41a比线圈端部21向轴向外侧突出(参照图5)。详细而言,根部部分41的电源部侧的端部41a在径向以及周向上,被配置于供同相的线圈端部21配置的同相区域A1内,由此从轴向观察,成为端部41a被配置于与导线部40的自身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重叠的位置的状态。
例如,如图5所示,引出部分42从端部41a朝向轴方向上方(远离定子铁芯10的方向),沿着Z方向延伸,由此被配置于比线圈端部21靠轴向外侧,成为被从线圈端部21拉出的状态。引出部分42例如被形成为直线状。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引出部分42被配置为从箭头Z2方向观察,在与自身或者相邻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重叠的位置(同相区域A1内),在Z方向从根部部分41的端部41a向比线圈端部21靠轴向外侧突出。详细而言,如图7所示,引出部分42经由自身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与相邻的同相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在周向的边界部23,从根部部分41的端部41a沿着Z方向向比线圈端部21靠轴向外侧突出。即在同相区域A1内,与自身或者相邻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重叠的位置包含边界部23。
更详细而言,从箭头Z2方向观察,一线圈端部21的周向一侧的侧面21b、与跟一线圈端部21相邻的其它线圈端部21的周向另一侧的侧面21c被接近(接触)地配置。边界部23是同相的线圈端部21的侧面21b与侧面21c的间隙,以及侧面21b与侧面21c附近的区域。而且,与一线圈端部21对应的导线部40的引出部分42以及根部部分41、同与其它线圈端部21对应的导线部40的引出部分42以及根部部分41,在被配置于边界部23的状态下,以沿轴向延伸的方式被形成(布线)。
另外,如图7以及图8所示,导线部40的引出部分42被构成为经由取入口31a而被向布线保持部件30的后述的导线部保持部件31引导。而且,根部部分41的端部41a被配置于布线保持部件30的后述的导线部保持部件31的取入口31a的周向位置以及径向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换言之,取入口31a被配置于从箭头Z2方向观察,与跟引导的引出部分42同相的线圈端部21重叠的位置(同相区域A1内)。此外,取入口31a的一部分被配置于同相区域A1内即可,不需要将取入口31a整体配置于同相区域A1内。
这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导线部40包含与引出部分42的电源部200侧的端部42a连接,在比线圈端部21靠中心轴线C1方向的外侧被布线的布线部分43。具体而言,导线部40的引出部分42的端部42a从布线保持部件30的取入口31a被引导并进入布线保持部件30内部,被配置于布线保持部件30。而且,布线部分43从端部42a被配置于后述的导线部保持部件31内,经由电源端子等与电源部200连接。换言之,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引出部分42在同相区域A1中,被配置于从轴向观察,从根部部分41的电源部200侧的端部41a跨越与布线部分43连接的引出部分42的电源部200侧的端部42a而与同相的线圈20(优选是自身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重叠的位置。
〈与同心卷绕线圈相关的结构〉
如图4所示,第一U相线圈20Ua与第二U相线圈20Ub的卷绕方向相互被形成为相反方向。另外,第三U相线圈20Uc、与第四U相线圈20Ud的卷绕方向相互被形成为相反方向。此外,第一U相线圈20Ua以及第三U相线圈20Uc是技术方案的“第一同心卷绕线圈”的一个例子。另外,第二U相线圈20Ub以及第四U相线圈20Ud是技术方案的“第二同心卷线圈”的一个例子。
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第一U相线圈20Ua以及第三U相线圈20Uc从径向内侧观察,导线20a被逆时针(C.C.W)卷绕由此而被形成。如图10所示,第二U相线圈20Ub以及第四U相线圈20Ud从径向内侧观察,导线20a被顺时针(C.W)卷绕由此而被形成。
这里,在多个线圈20中,将电源部侧线圈20p并且导线20a被逆时针卷绕的线圈20作为第一同心卷绕线圈24a,将中性点侧线圈20n并且导线20a被顺时针卷绕的线圈20作为第二同心卷绕线圈24b,将中性点侧线圈20n并且导线20a被逆时针卷绕的线圈20作为第三同心卷绕线圈24c,将电源部侧线圈20p并且导线20a被顺时针卷绕的线圈20作为第四同心卷绕线圈24d。此外,第一同心卷绕线圈24a以及第三同心卷绕线圈24c是技术方案的“第一同心卷绕线圈”的一个例子。另外,第二同心卷绕线圈24b以及第四同心卷绕线圈24d是技术方案的“第二同心卷线圈”的一个例子。
如图9A所示,在第一同心卷绕线圈24a(第一U相线圈20Ua)中,成为卷绕起点的导线部40(根部部分41)被配置于卷绕的最内周侧,成为卷绕终点的中性点侧线部50(隔极线部52a)被配置于卷绕的最外周侧。从该状态,引出部分42被成型为在同相区域A1中,以与自身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交叉的方式沿着Z方向向比线圈端部21靠轴向外侧突出,由此形成了图5所示的线圈20。另外,第一同心卷绕线圈24a的导线部40的根部部分41与被配置于外径侧插槽13b(参照图4)的插槽收纳部22连接。根部部分41的电源部侧(卷绕起点侧)的端部41a被配置于比插槽收纳部22靠径向内侧,并且线圈端部21的轴向下侧(定子铁芯10侧)。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同心卷绕线圈24a的卷绕终端侧的部分亦即中性点侧线部50(隔极线部52a)被从径向外侧(箭头R2方向侧)拉出。详细而言,第一同心卷绕线圈24a的中性点侧线部50与被配置于内径侧插槽13a(箭头R1方向侧)的插槽收纳部22连接,被配置于线圈端部21的卷绕外周侧。而且,隔极线部52被布线到线圈端部21的径向外侧。而且,如图5所示,隔极线部52被向箭头Z1方向拉出。
如图9B所示,在第三同心卷绕线圈24c中,成为卷绕起点的隔极线部52b被配置于卷绕的最内周侧,成为卷绕终点的中性点连接线部51被配置于卷绕的最外周侧。而且,第三同心卷绕线圈24c的隔极线部52b与被配置于外径侧插槽13b的插槽收纳部22连接,被从线圈端部21的径向外侧向轴向外侧拉出。另外,第三同心卷绕线圈24c的中性点连接线部51与被配置于内径侧插槽13a的插槽收纳部22连接,经由线圈端部21的卷绕外周侧而被布线在外径侧插槽13b侧。而且,第三同心卷绕线圈24c的中性点连接线部51被从线圈端部21的径向外侧向轴向外侧拉出。由此,形成了图11所示的第三同心卷绕线圈24c。
如图8所示,第三U相线圈20Uc的隔极线部52b与隔极布线部件32的隔极布线端子32b连接。另外,第三U相线圈20Uc的中性点连接线部51与导线部保持部件31的中性点连接端子31e连接。
如图12A所示,第二同心卷绕线圈24b的隔极线部52以及中性点连接线部51分别被从线圈端部21的径向外侧拉出。另外,如图12B所示,第四同心卷绕线圈24d的隔极线部52a被从径向外侧拉出。即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线圈20的隔极线部52a及52b、以及中性点连接线部51全部被从径向外侧朝向布线保持部件30拉出。而且,如图8所示,中性点连接线部51与中性点连接端子31e连接。
详细而言,如图10A所示,第二同心卷绕线圈24b的隔极线部52b与被配置于内径侧插槽13a的插槽收纳部22连接,经由线圈端部21的内周侧而被布线在外径侧插槽13b。另外,第二同心卷绕线圈24b的中性点连接线部51与被配置于外径侧插槽13b的插槽收纳部22连接。而且,隔极线部52b与中性点连接线部51被从线圈端部21的径向外侧向轴向外侧拉出。由此,形成了图12A所示的第二同心卷绕线圈24b。
如图10B所示,第四同心卷绕线圈24d的导线部40与被配置于内径侧插槽13a的插槽收纳部22连接,经由线圈端部21的内周侧而被布线在外径侧插槽13b。另外,第四同心卷绕线圈24d的隔极线部52a与被配置于外径侧插槽13b的插槽收纳部22连接。导线部40以及隔极线部52a与第一同心卷绕线圈24a相同,被向线圈端部21的轴向外侧拉出。由此,形成了图12B所示的第四同心卷绕线圈24d。
(布线保持部件的结构)
如图8所示,布线保持部件30包含导线部保持部件31、以及隔极布线部件32。导线部保持部件31被构成为保持线圈20的导线部40以及中性点侧线部50中的中性点连接线部51。另外,隔极布线部件32被构成为保持线圈20的中性点侧线部50中的隔极线部52a以及52b。
布线保持部件30被设置于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的中心轴线C1方向的外侧(例如箭头Z1方向侧)。布线保持部件30例如由树脂(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另外,在布线保持部件30与线圈端部21之间设置有隔离物34,布线保持部件30与线圈端部21被隔开间隙地配置。
〈导线保持部件的结构〉
如图13所示,导线部保持部件31包含供多相(例如三相)的导线部40的布线部分43的各个配置的多个(3个)导线部布线区域31b。即布线保持部件30包含:配置U相线圈20U的导线部40的导线部布线区域31bU、配置V相线圈20V的导线部40的导线部布线区域31bV、以及配置W相线圈20W用的导线部40的导线部布线区域31bW。此外,导线部布线区域31b是技术方案的“保持部”的一个例子。
导线部布线区域31bU、31bV以及31bW从轴向观察,具有圆弧形状(同心圆形状)。例如从径向内侧按顺序地配置了导线部布线区域31bU、导线部布线区域31bV以及导线部布线区域31bW。此外,优选导线部布线区域31bU、导线部布线区域31bV以及导线部布线区域31bW的底部以能够通过冷却油的方式被形成为网眼状。
这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导线部保持部件31中,将引出部分42的电源部200侧的端部42a向导线部布线区域31bU、31bV以及31bW引导的取入口31a分别被设置于导线部布线区域31bU、31bV以及31bW。取入口31a例如被形成为具有圆弧状的切口形状。另外,在导线部保持部件31设置有与取入口31a连续地形成,跨越导线部布线区域31bU、31bV以及31bW而开口的开口部31f。
如图8所示,各导线部布线区域31b从向Z方向延伸的壁部31c而相互分离,确保了导线部40(布线部分43)彼此的相间绝缘性能。另外,如图13所示,壁部33从轴向观察,以沿着各导线部布线区域31b的方式被形成为圆弧状。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导线部保持部件31包含与导线部布线区域31b分离,供中性点总线部件31d配置的中性线布线区域31bN。另外,在导线部保持部件31设置有与中性点总线部件31d连接,供从线圈20延伸的中性点连接线部51连接的中性点连接端子31e。中性点连接端子31e被形成为从导线部保持部件31向径向外侧突出。
〈隔极布线部件的结构〉
如图14所示,隔极布线部件32被配置(载置)于导线部保持部件31的箭头Z1方向侧。隔极布线部件32包含连接用布线部32a。连接用布线部32a被绝缘膜(未图示)覆盖。具体而言,在连接用布线部32a设置有U相用布线、V相用布线以及W相用布线,各布线被绝缘膜覆盖。此外,U相用布线、V相用布线以及W相用布线由铜成型。另外,在图14中,为了说明,仅图示了多个连接用布线部32a中的一个连接用布线部32a,省略了其它的连接用布线部32a的图示。
另外,隔极布线部件32包含被设置(连接)于连接用布线部32a的端部的隔极布线端子32b。隔极布线端子32b被构成为能够与从线圈端部21拉出的隔极线部52a以及52b卡合(连接)。隔极布线端子32b被设置为从隔极布线部件32向径向外侧突出。
另外,隔极布线部件32具有圆环形状。另外,如图8所示,隔极布线部件32的连接用布线部32a包含在Z方向跨越两段而设置的上段部32c下段部32d。具体而言,如图14所示,例如连接用布线部32a中的隔极线部52a侧的部分在箭头Z2方向侧的下段部32d为圆弧状,并且从径向外侧跨越径向内侧而被配置,连接用布线部32a中的隔极线部52b侧的部分在箭头Z1方向侧的上段部32c为圆弧状,并且从径向内侧跨越径向外侧而被配置。
(定子线圈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1、图5以及图7~图12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1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形成线圈的工序〉
首先,如图9A所示,在将卷绕起点配置于供被配置于径向内侧的插槽收纳部22形成的一侧的状态下,导线20a被逆时针卷绕线圈架(未图示)。优选在相间绝缘纸62被预先安装于线圈架的状态下,卷绕导线20a。由此,第一同心卷绕线圈24a的导线20a的一端侧的部分亦即导线部40的根部部分41被卷绕在比自身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的最外周靠内侧(最内周)。而且,第一同心卷绕线圈24a的导线20a的另一端侧的部分亦即中性点侧线部50(隔极线部52a)被卷绕在线圈端部21的最外周,卷绕终点被配置于比线圈端部21靠径向外侧。而且,导线部40的引出部分42以及隔极线部52a以向比线圈端部靠外侧突出的方式被成型,由此形成图5所示的第一同心卷绕线圈24a。
如图10所示,在将卷绕起点配置于供被配置于径向外侧的插槽收纳部22形成的一侧的状态下,导线20a被顺时针卷绕于线圈架。由此,第二同心卷绕线圈24b的导线20a的一端侧的部分亦即隔极线部52a被卷绕在比自身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的最外周靠内侧(最内周)。而且,第二同心卷绕线圈24b的导线20a的另一端侧的部分(卷绕终端部分)亦即中性点连接线部51从径向外侧的插槽收纳部22向轴向突出。而且,隔极线部52a以向比线圈端部21靠外侧突出的方式被成型,由此形成图12A所示的第二同心卷绕线圈24b。
另外,如图9B所示,在将卷绕起点配置于供被配置于径向外侧的插槽收纳部22形成的一侧的状态下,导线20a被逆时针卷绕在线圈架。由此,第三同心卷绕线圈24c的导线20a的一端侧的部分亦即隔极线部52b被形成为从径向外侧的插槽收纳部22向轴向突出。另外,第三同心卷绕线圈24c的导线20a的另一端侧的部分亦即中性点连接线部51被卷绕在线圈端部21的最外周,卷绕终点被配置于比线圈端部21靠径向外侧。而且,中性点连接线部51以及隔极线部52a以向比线圈端部靠外侧突出的方式被成型,由此形成图11所示的第三同心卷绕线圈24c。
如图10B所示,在卷绕起点配置于供被配置于径向外侧的插槽收纳部22形成的一侧的状态下,导线20a被顺时针卷绕于线圈架。由此,第四同心卷绕线圈24d的导线20a的一端侧的部分亦即导线部40的根部部分41被卷绕在比自身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的最外周靠内侧(最内周)。而且,第四同心卷绕线圈24d的导线20a的另一端侧的部分(卷绕终端部分)亦即中性点侧线部50(隔极线部52a)从径向外侧的插槽收纳部22向轴向突出。而且,导线部40的引出部分42以向比线圈端部21靠外侧突出的方式被成型,由此形成图12B所示的第四同心卷绕线圈24d。
〈其它的工序〉
而且,各线圈20被插入定子铁芯10的插槽13。例如在一方的插槽收纳部22在轴向被插入外径侧插槽13b之后,另一方的插槽收纳部22被从径向内侧插入在周向与外径侧插槽13b分离的内径侧插槽13a。此外,在插槽绝缘纸61被配置于插槽收纳部22与插槽13之间的状态下,插槽收纳部22被配置于插槽13。
在该状态下,导线部40的根部部分41成为与插槽收纳部22连接,并且被配置于从中心轴线C1方向观察,与同相(自身)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重叠的同相区域A1的状态(参照图7)。另外,导线部40的引出部分42以如下方式被拉出,即在同相区域A1内,经由边界部23从根部部分41的电源部200侧的端部41a,以与线圈端部21交叉的方式,在中心轴线C1方向向比线圈端部21靠轴向外侧突出。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布线保持部件30中的导线部保持部件31被配置于线圈端部21的箭头Z1方向侧,各引出部分42被配置于对应的取入口31a,布线部分43被配置于各导线部布线区域31b。另外,中性点连接线部51与导线部保持部件31的中性点连接端子31e连接。布线保持部件30中的隔极布线部件32被配置于导线部保持部件31的箭头Z1方向侧,各隔极线部52a以及52b与对应的隔极布线端子32b连接。然后,完成了定子100。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以下那样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导线部(40)的根部部分(41)与插槽收纳部(22)连接,并且将导线部(40)的根部部分(41)配置于从中心轴线(C1)方向观察、与同相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重叠的同相区域(A1),将导线部(40)的引出部分(42)配置为在同相区域(A1)中,在中心轴线(C1)方向从根部部分(41)的电源部侧端部(41a)向比线圈端部(21)靠轴向外侧突出。由此,能够从导线部(40)的根部部分(41)跨越引出部分(42)而在与同相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重叠的位置进行布线,所以即使在将导线部(40)布线到所希望的位置(线圈端部(21)的外侧)的情况下,也能够以不与异相的线圈(20)(线圈端部(21))接触的方式布线导线部(40)。其结果是,能够确保导线部(40)的相间绝缘性能而不用设置绝缘管,并且不使导线(20a)的绝缘膜的厚度增大。其结果是,不需要在导线部(40)设置绝缘管,所以能够确保导线部(40)的相间绝缘性能,并且能够防止定子(100)的制造工时的增加,且能够防止线圈端部(21)的轴向(Z)的长度增大的情况。
这里,为了不设置绝缘管并确保绝缘性能,考虑增加各线圈的绝缘膜的厚度。然而,在增加绝缘膜的厚度的情况下,不仅是线圈端部,定子铁芯的插槽内的膜也变厚,所以被认为线圈占空系数降低。相对于这一点,通过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地构成,不需要增加导线(20a)的绝缘膜的厚度,所以能够防止插槽(13)内的线圈占空系数的恶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根部部分(41)被配置于比被卷绕在插槽收纳部(22)与线圈端部(21)的同相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的最外周的导线(20a)靠内周侧,引出部分(42)被配置为在同相区域(A1)内,从根部部分(41)的电源部侧端部(41a),以与同相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交叉的方式,在中心轴线(C1)方向,向比线圈端部(21)靠轴向外侧突出。根据这样构成,在根部部分(41)在同相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的内部被布线的状态下,能够将根部部分(41)的电源部侧端部(41a)配置在所希望的径向位置以及所希望的周向位置(例如布线保持部件(31)的取入口(31a)的径向位置以及周向位置)。其结果是,能够将引出部分(42)从所希望的径向位置以及所希望的周向位置、沿着中心轴线(C1)方向与线圈端部(21)交叉而向所希望的中心轴线(C1)方向的位置(取入口(31a))进行布线,所以能够进一步防止导线部(40)与异相的线圈(20)接触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导线部(40)的相间绝缘性能而不使用绝缘管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根部部分(41)被配置于比被卷绕在插槽收纳部(22)与线圈端部(21)的自身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的最外周的导线(20a)靠内周侧,引出部分(42)被配置为在同相区域(A1)内,从根部部分(41)的电源部侧端部(41a),以与自身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交叉的方式,在中心轴线(C1)方向向比线圈端部(21)靠轴向外侧突出。这里,在将多个线圈(20)配置于定子铁芯(10)之后,被认为暂时将被配置于线圈端部(21)的外侧的根部部分(41)的电源部侧端部(41a)配置(插入)于比线圈端部(21)的最外周靠内周侧是困难的。即、不容易将导线部(40)插入相邻的线圈端部(21)彼此的间隙、线圈端部(21)的内部。与此相对,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地构成,由此在卷绕线圈(20)时,将导线部(40)的根部部分(41)卷绕在比自身的线圈端部(21)的最外周靠内周侧,由此能够将根部部分(41)的电源部侧端部(41a)配置于所希望的径向位置以及周向位置。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定子(100)的组装工序的复杂化,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导线部(40)的相间绝缘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20)与同相的其它线圈(20)相邻地配置,引出部分(42)被配置为从中心轴线(C1)方向观察,在同相区域(A1)内的与自身或者相邻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重叠的位置,在中心轴线(C1)方向从根部部分(41)的电源部侧端部(41a)比线圈端部(21)向轴向外侧突出。根据这样构成,在相邻的线圈(20)同相的情况下,在供自身或者相邻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配置的同相区域(A1)内,拉出引出部分(42),由此能够容易地确保导线部(40)的相间绝缘性能,并且能够将导线部(40)布线在所希望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出部分(42)被配置为在同相区域(A1)内,经由自身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与相邻的同相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在周向的边界部(23),从根部部分(41)的电源部侧端部(41a)在中心轴线(C1)方向上线圈端部(21)向轴向外侧突出。根据这样构成,引出部分(42)被布线在同相的线圈端部(21)的边界部(23),所以例如在周向位置被相邻的同相的线圈端部(21)限制了的状态下,并且在确保了导线部(40)的相间绝缘性能的状态下,能够布线导线部(4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线部(40)包含与引出部分(42)的电源部侧端部(42a)连接,在比线圈端部(21)靠中心轴线(C1)方向的轴向外侧被布线的布线部分(43),引出部分(42)从中心轴线(C1)方向观察,从根部部分(41)的电源部侧端部(41a)跨越与布线部分(43)连接的引出部分(42)的电源部侧端部(42a)而被配置于同相区域(A1)。这里,布线部分(43)使用布线部件等(导线部保持部件(31))由此能够相对容易地确保相间绝缘性能。例如,与在各引出部分(42)安装绝缘管的情况不同,能够集中多个导线部(40)的布线部分(43)而进行相间绝缘。因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将能够相对容易地确保相间绝缘性能的布线部分(43)之前的引出部分(42)配置于与同相的线圈(20)的线圈端部(21)重叠的位置,所以能够有效地确保导线部(40)的相间绝缘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具备导线部保持部件(31),其被设置于比线圈端部(21)靠中心轴线(C1)方向的轴向外侧,包含保持布线部分(43)的保持部(31b),导线部保持部件(31)包含将引出部分(42)的电源部侧端部(42a)向保持部(31b)引导的引导部(31a),引导部(31a)被配置于从中心轴线(C1)方向观察,同与引导的引出部分(42)同相的线圈端部(21)重叠的位置。根据这样构成,在导线部保持部件(31)中布线部分(43)的相间绝缘性能被确保。而且,向导线部保持部件(31)导入导线部(40)的引导部(31a)被配置于与同相的线圈端部(21)重叠的位置,所以引导部(31a)能够跨越在根部部分(41)与引导部(31a)之间被布线的引出部分(42)的整体而被配置于与同相的线圈端部(21)重叠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确保导线部(40)的相间绝缘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20)是导线(20a)被多圈卷绕在多个插槽(13)中的一个插槽(13)与从一个插槽(13)在定子铁芯(10)的周向分离地配置的其它插槽(13)而形成的同心卷绕线圈(24a、24b、24c、24d),同心卷绕线圈(24a、24b、24c、24d)的导线(20a)的一端侧的部分亦即导线部(40)的根部部分(41)被卷绕在比自身的同心卷绕线圈(24a、24b、24c、24d)的线圈端部(21)的最外周靠内周侧,同心卷绕线圈(24a、24b、24c、24d)的导线(20a)的另一端侧的部分亦即中性点侧线部(50)在同心卷绕线圈(24a、24b、24c、24d)中,被从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一侧拉出。这里,在分布卷绕,并且将同心卷绕的线圈(20)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情况下,异相彼此的线圈端部(21)在径向以及周向邻接,所以导线部(40)与异相的线圈端部(21)接触的可能性增大。与此相对,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地构成,由此在使用相对地与异相的线圈(20)接触的可能性大的同心卷绕线圈(24a、24b、24c、24d)的构成中,应用本发明则特别有效。另外,同心卷绕线圈(24a、24b、24c、24d)的导线(20a)的另一端侧的部分亦即中性点侧线部(50)与连接在电源部(200)的导线部(40)不同,能够通过通常的绝缘覆盖层而确保绝缘性。关于这一点,通过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地构成,关于中性点侧线部(50)在同心卷绕线圈(24a、24b、24c、24d)中,被从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一侧拉出,由此能够防止线圈(20)以及定子(100)的结构的复杂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同心卷绕线圈(24a、24b、24c、24d)包含第一同心卷绕线圈(24a、24c)、以及卷绕方向与第一同心卷绕线圈(24a、24c)相反的第二同心卷绕线圈(24b、24d),第一同心卷绕线圈(24a、24c)以及第二同心卷绕线圈(24b、24d)各自的中性点侧线部(50)都被从径向一侧拉出。根据这样构成,即使在卷绕方向相互不同的同心卷绕线圈(24a、24b、24c、24d)被设置于定子(100)的情况下,也能够从径向一侧拉出中性点侧线部(50),所以与从径向两侧分别拉出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定子(100)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性点侧线部(50)被从定子铁芯(10)的径向外侧拉出。这里,定子铁芯(10)的径向内侧的空间比较小,所以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内侧的空间进行中性点侧线部(50)的处理的情况下,作业性降低。与此相对,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地构成,由此能够在作业空间比较大的定子铁芯(10)的径向外侧的空间进行中性点侧线部(50)的处理工序,所以能够提高定子(100)的组装作业的作业性以及作业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20)是跨越构成插槽(13)的多个齿(12)而配置,并且与其它线圈(20)一起被配置于相同的插槽(13),且在径向与其它线圈(20)邻接地配置的双层分布卷绕线圈。根据这样构成,与集中卷绕线圈相比,即使在使用异相的线圈(20)彼此容易接近的双层分布卷绕线圈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本发明,所以能够更有效地确保导线部(40)的相间绝缘性能,并且能够防止定子(100)的制造工时的增加,且能够防止线圈端部(21)的轴向的长度增大的情况。
[变形例]
此外,应认为这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仅是例示而并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并不是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技术方案表示,还包含与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技术方案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改变(变形例)。
(第一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将保持导线部的布线部分的导线部保持部以及隔极布线部件设置在定子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5所示的第一变形例所示的定子300那样,也可以不在导线部340设置布线部分,而设置有具有供引出部分342连接的连接端子331a的布线面板33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构成为使根部部分经由相邻的两个线圈端部彼此的边界部而比线圈端部向外侧突出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6所示的第一变形例所示的定子300那样,也可以构成为不是边界部,引出部分342从自身的线圈端部321中(同相区域A2内)向比线圈端部321靠轴向外侧突出。
这里,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第一变形例所示的定子300具备线圈320、以及布线面板330。而且,线圈320的导线部340包含根部部分341以及引出部分342。布线面板330包含具有连接端子331a的连接部件331。另外,在布线面板主体332设置有布线部件(U相用布线部件333U、V相用布线部件333V、W相用布线部件333W、中性点总线部件333N)。连接部件331设置有U相用布线部件333U、V相用布线部件333V、W相用布线部件333W、以及中性点总线部件333N。布线部件经由电源端子等与电源部连接。
连接部件331被形成为从布线面板主体332向径向两侧突出。而且,引出部分342的端部342a与连接部件331的连接端子331a连接。而且,连接部件331被构成为使导线部340与布线部件导通。如图16所示,引出部分342被配置为从中心轴线方向观察,在与同相的线圈320的线圈端部321重叠的位置,从根部部分341的端部341a沿着中心轴线方向比线圈端部321向外侧突出。
(第二变形例)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从定子铁芯的径向外侧拉出中性点侧线部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7所示的第二变形例的定子400那样,也可以从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两侧拉出中性点侧线部(中性点连接线部451),也可以仅从定子铁芯10的径向内侧拉出中性点侧线部(中性点连接线部45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将根部部分配置于线圈端部的最内周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即、只要根部部分被配置于比线圈端部的最外周靠内侧即可,例如如图17所示的第二变形例的定子400那样,根部部分441也可以被配置于比线圈端部21的最外周靠内周侧并且比最内周靠外侧。
这里,如图17所示,第二变形例所示的定子400具备:包含导线部440及中性点连接线部451的线圈420、以及布线保持部件430。导线部440包含根部部分441和引出部分442。在布线保持部件430的导线保持部件431设置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连接端子431e。而且,中性点连接线部451被从径向内侧拉出,与连接端子431e连接。另外,根部部分441被配置于比线圈端部21的最外周靠内周侧并且比最内周靠外周侧。而且,引出部分442被从根部部分441的端部441a向布线保持部件430拉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例示了设置卷绕方向相互不同的同心卷绕线圈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即、也可以仅由卷绕方向相同的同心卷绕线圈构成定子线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对导线使用圆线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即、也可以对导线使用剖面是矩形的扁线。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将线圈设为各相八并联两串联,以Y接线连接三相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即,也可以以八并联的Y接线连接线圈而不串联连接(隔极布线)线圈,也可以使用多个线圈以Δ接线进行接线。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图2中,作为开放插槽虽图示了定子铁芯的插槽,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以以下方式构成定子铁芯,即将定子铁芯构成为内外分割铁芯,在组合了内外铁芯的状态下,封闭了插槽的封闭插槽。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定子铁芯 10a…端面
13…插槽 20、320、420…线圈(定子线圈)
20a…导线 21、321…线圈端部
21a…最外周导线 22…插槽收纳部
23…边界部(同相区域)
24a…第一同心卷绕线圈(第一同心卷绕线圈)
24b…第二同心卷绕线圈(第二同心卷绕线圈)
24c…第三同心卷绕线圈(第一同心卷绕线圈)
24d…第四同心卷绕线圈(第二同心卷绕线圈)
31、431…导线保持部件 31a…取入口(引导部)
31b…导线部布线区域(保持部)
40、340、440…导线部
41、341、441…根部部分
41a、341a、441a…端部(根部部分的电源部侧端部)
42、342、442…引出部分
42a、342a…端部(引出部分的电源部侧端部)
43…布线部分 50…中性点侧线部
100、200、300…定子 A1、A2…同相区域。

Claims (12)

1.一种定子,其具备:
定子铁芯;以及
多个线圈,该线圈包含:从上述定子铁芯的中心轴线方向的端面突出的线圈端部、被配置于上述定子铁芯的多个插槽的插槽收纳部、以及连接上述插槽收纳部与电源部的导线部,
上述导线部包含:根部部分,该根部部分与上述插槽收纳部连接,并且被配置于在从上述中心轴线方向观察,与同相的上述线圈的上述线圈端部重叠的同相区域,且被配置于比上述线圈端部靠轴向内侧;以及引出部分,该引出部分在上述同相区域内,从上述根部部分的电源部侧端部,在上述中心轴线方向上比上述线圈端部向轴向外侧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中,
上述根部部分被配置于比被卷绕在上述插槽收纳部与上述线圈端部的上述同相的线圈的上述线圈端部的最外周的导线靠内周侧,
上述引出部分被配置为,在上述同相区域内,从上述根部部分的电源部侧端部,以与上述同相的线圈的上述线圈端部交叉的方式,在上述中心轴线方向上比上述线圈端部向轴向外侧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其中,
上述根部部分被配置于比被卷绕在上述插槽收纳部与上述线圈端部的自身的上述线圈的上述线圈端部的最外周的导线靠内周侧,
上述引出部分被配置为,在上述同相区域内,从上述根部部分的电源部侧端部,以与上述自身的线圈的上述线圈端部交叉的方式,在上述中心轴线方向上比上述线圈端部向轴向外侧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上述线圈与同相的其它上述线圈相邻地配置,
上述引出部分被配置为,从上述中心轴线方向观察,在上述同相区域内的与自身或者相邻的上述线圈的上述线圈端部重叠的位置,在上述中心轴线方向从上述根部部分的电源部侧端部比上述线圈端部向轴向外侧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其中,
上述引出部分被配置为,在上述同相区域内,经由上述自身的线圈的上述线圈端部、与上述相邻的同相的线圈的上述线圈端部在周向的边界部,从上述根部部分的电源部侧端部,在上述中心轴线方向上比上述线圈端部向轴向外侧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上述导线部包含:与上述引出部分的电源部侧端部连接,在比上述线圈端部靠轴向外侧被布线的布线部分,
上述引出部分从上述中心轴线方向观察,从上述根部部分的电源部侧端部跨越与上述布线部分连接的上述引出部分的电源部侧端部而被配置于上述同相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其中,
还具备导线部保持部件,其被设置于比上述线圈端部靠轴向外侧,包含保持上述布线部分的保持部,
上述导线部保持部件包含将上述引出部分的电源部侧端部向上述保持部引导的引导部,
上述引导部被配置于从上述中心轴线方向观察,同与引导的上述引出部分同相的上述线圈端部重叠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上述线圈是导线被多圈卷绕在多个上述插槽中的一个上述插槽与从上述一个插槽在上述定子铁芯的周向分离地配置的其它上述插槽而形成的同心卷绕线圈,
上述同心卷绕线圈的上述导线的一端侧的部分亦即上述导线部的上述根部部分被卷绕在比自身的上述同心卷绕线圈的上述线圈端部的最外周靠内周侧,
上述同心卷绕线圈的上述导线的另一端侧的部分亦即中性点侧线部在上述同心卷绕线圈中,被从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一侧拉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子,其中,
上述同心卷绕线圈包含:第一上述同心卷绕线圈、以及卷绕方向与上述第一同心卷绕线圈相反的第二上述同心卷绕线圈,
上述第一同心卷绕线圈以及上述第二同心卷绕线圈各自的上述中性点侧线部都被从上述径向一侧拉出。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定子,其中,
上述中性点侧线部被从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外侧拉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上述线圈是跨越构成上述插槽的多个齿而配置,并且与其它上述线圈一起被配置于相同的上述插槽,且在径向与上述其它线圈邻接地配置的双层分布卷绕线圈。
12.一种定子线圈,其具备:
线圈端部,其从定子铁芯的中心轴线方向的端面突出;
插槽收纳部,其被配置于上述定子铁芯的多个插槽;以及
导线部,其连接上述插槽收纳部与电源部,
上述导线部包含:根部部分,该根部部分与上述插槽收纳部连接,并且被配置于从上述中心轴线方向观察,与同相的线圈的线圈端部重叠的同相区域,且被配置于比上述线圈端部靠轴向内侧;以及引出部分,该引出部分在上述同相区域内,从上述根部部分的电源部侧端部,在上述中心轴线方向上向比上述同相的线圈的线圈端部靠轴向外侧突出。
CN201880058007.5A 2017-09-22 2018-09-19 定子以及定子线圈 Active CN1110957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2094 2017-09-22
JP2017182094 2017-09-22
PCT/JP2018/034622 WO2019059228A1 (ja) 2017-09-22 2018-09-19 ステ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コイ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95739A true CN111095739A (zh) 2020-05-01
CN111095739B CN111095739B (zh) 2022-07-05

Family

ID=65811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8007.5A Active CN111095739B (zh) 2017-09-22 2018-09-19 定子以及定子线圈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62561B2 (zh)
JP (1) JP7105241B2 (zh)
CN (1) CN111095739B (zh)
DE (1) DE112018003748T5 (zh)
WO (1) WO20190592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96749B2 (en) * 2019-02-06 2024-05-28 Aisin Corporation Armature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4692879A (en) * 1978-05-25 1979-11-29 Newage Engineers Limited Three phase winding
CN1202028A (zh) * 1997-05-26 1998-12-16 株式会社电装 汽车用交流发电机
JP2002044893A (ja) * 2000-07-19 2002-02-08 Hitachi Ltd 回転電機またはリニアモータおよびその固定子
WO2004047253A1 (en) * 2002-11-15 2004-06-03 In Motion Technologies Pty Ltd Poly-phase electromagnetic device having an improved conductor winding arrangement
CN1728507A (zh) * 2004-07-30 2006-02-01 株式会社一宫电机 定子和无刷电动机
US20060131987A1 (en) * 2004-11-16 2006-06-22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Interphase insulating sheet and stator having the same
CN201075800Y (zh) * 2007-08-29 2008-06-18 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 大型单相同步发电机的转子结构
JP2010141967A (ja) * 2008-12-09 2010-06-24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
US20130020901A1 (en) * 2011-07-21 2013-01-24 Honda Motor Co., Ltd. Stator for electric rotary machine
US20130020891A1 (en) * 2011-07-21 2013-01-24 Honda Motor Co., Ltd. Stator for electric rotary machin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of the same
JP2013123373A (ja) * 2013-02-18 2013-06-20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
EP2677633A1 (fr) * 2012-06-20 2013-12-25 Valeo Equipements Electriques Moteur Isolant de bobine mixte et élément de machine électrique associé
JP2014131428A (ja) * 2012-12-28 2014-07-10 Top:Kk 回転機
CN204538841U (zh) * 2015-04-10 2015-08-0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三相马达以及包含该马达的车载装置
CN205039637U (zh) * 2015-09-11 2016-02-17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三相电动机和具有其的压缩机
US20160380503A1 (en) * 2014-03-10 2016-12-29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uerzburg Electromagnetic structure of an electric machine and electric machine
JP2017046519A (ja) * 2015-08-28 2017-03-02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相間絶縁材および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CN107134875A (zh) * 2017-04-20 2017-09-05 杭州顿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避免三相高压无刷直流电机相间过桥电势差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71050A (ja) 2005-03-23 2006-10-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固定子
US7605516B2 (en) * 2005-10-31 2009-10-20 Asmo Co., Ltd. Motor, commutator, short-circuit member,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commutator
EP2256902B1 (en) * 2009-05-21 2012-02-29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
US11888364B2 (en) * 2018-03-23 2024-01-30 Aisin Corporation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JP6824371B1 (ja) * 2019-12-04 2021-02-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Patent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4692879A (en) * 1978-05-25 1979-11-29 Newage Engineers Limited Three phase winding
CN1202028A (zh) * 1997-05-26 1998-12-16 株式会社电装 汽车用交流发电机
JP2002044893A (ja) * 2000-07-19 2002-02-08 Hitachi Ltd 回転電機またはリニアモータおよびその固定子
US20020047449A1 (en) * 2000-07-19 2002-04-25 Kim Houng Joong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linear motor and stator thereof
WO2004047253A1 (en) * 2002-11-15 2004-06-03 In Motion Technologies Pty Ltd Poly-phase electromagnetic device having an improved conductor winding arrangement
CN1728507A (zh) * 2004-07-30 2006-02-01 株式会社一宫电机 定子和无刷电动机
US20060131987A1 (en) * 2004-11-16 2006-06-22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Interphase insulating sheet and stator having the same
CN201075800Y (zh) * 2007-08-29 2008-06-18 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 大型单相同步发电机的转子结构
JP2010141967A (ja) * 2008-12-09 2010-06-24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
US20130020901A1 (en) * 2011-07-21 2013-01-24 Honda Motor Co., Ltd. Stator for electric rotary machine
US20130020891A1 (en) * 2011-07-21 2013-01-24 Honda Motor Co., Ltd. Stator for electric rotary machin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of the same
EP2677633A1 (fr) * 2012-06-20 2013-12-25 Valeo Equipements Electriques Moteur Isolant de bobine mixte et élément de machine électrique associé
JP2014131428A (ja) * 2012-12-28 2014-07-10 Top:Kk 回転機
JP2013123373A (ja) * 2013-02-18 2013-06-20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
US20160380503A1 (en) * 2014-03-10 2016-12-29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uerzburg Electromagnetic structure of an electric machine and electric machine
CN204538841U (zh) * 2015-04-10 2015-08-0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三相马达以及包含该马达的车载装置
JP2017046519A (ja) * 2015-08-28 2017-03-02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相間絶縁材および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CN205039637U (zh) * 2015-09-11 2016-02-17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三相电动机和具有其的压缩机
CN107134875A (zh) * 2017-04-20 2017-09-05 杭州顿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避免三相高压无刷直流电机相间过桥电势差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20417A1 (en) 2020-07-09
US11362561B2 (en) 2022-06-14
JPWO2019059228A1 (ja) 2020-04-23
WO2019059228A1 (ja) 2019-03-28
CN111095739B (zh) 2022-07-05
JP7105241B2 (ja) 2022-07-22
DE112018003748T5 (de) 2020-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11000B1 (en) Electric motor
US8497618B2 (en) Stator for rotatry electrical machine including an insulating bobbin
US8610328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20130257200A1 (en) In-Vehicle Motor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9577498B2 (en) Stator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tator
EP1630931A2 (en) Stator and motor
US9479020B2 (en) Electric machine with stator's welded-side pitch less that rotor's pitch
EP2273654A2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9685844B2 (en) Mo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otor
US11056945B2 (en) Stator of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3070817B1 (en) Stator and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equipped with same
US10998791B2 (en) Stator and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US20190013710A1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2016052224A (ja) ステータ、そのステータを適用した回転電機及びステータの結線方法
CN111478477A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EP3422536B1 (en) Wire connecting structure and wire connecting method of three-phase motor, and three-phase motor
CN111095739B (zh) 定子以及定子线圈
JP2000217293A (ja) 回転電機
US11784528B2 (en) Winding pattern and arrangement for a motor armature
JP2019193471A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JP2009247039A (ja) 回転電機
CN112583168A (zh) 一种电机定子绕组、定子及电机
US10916987B2 (en) Stator, associated electric motor and associated method
EP4175127A1 (en) Motor
JP2009254135A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および回転電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AISIN Co.,Ltd.

Applicant after: HAYASHIKOGYOSYO CO.,LTD.

Address before: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Applicant before: HAYASHIKOGYOSYO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28

Address after: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Applicant after: HAYASHIKOGYOSYO CO.,LTD.

Address before: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ISIN AW Co.,Ltd.

Applicant before: HAYASHIKOGYOSYO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