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23519A - 运行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运行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023519A CN111023519A CN201911410098.7A CN201911410098A CN111023519A CN 111023519 A CN111023519 A CN 111023519A CN 201911410098 A CN201911410098 A CN 201911410098A CN 111023519 A CN111023519 A CN 11102351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
- air
- air conditioner
- guide assembly
- determi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1017 oper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13—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using more than one tilting member, e.g. with several pivoting blad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运行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空调器的壳体内沿壳体的高度方向设有多个风机组件,空调器的壳体具有出风口,出风口处沿壳体的高度方向依次设有三组导风组件,空调器控制方法包括:响应于无风感指令,根据空调器的运行参数和环境参数,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的无风感区间;根据无风感区间,调整三组导风组件的水平摆角和竖直摆角,以对空调器的目标区域进行环抱式送风;根据无风感区间,调整空调器的运行参数阈值,以调整导风组件对应的出风口处的出风量。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不仅提升了用户的无风感体验,也进一步地提高了空调器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行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的运行方法、一种空调器的运行装置、一种空调器和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空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越来越多的空调器被研发出无风感吹风的功能。
相关技术中,防直吹功能主要集中于对如何规避开用户活动区域,但是,即通过调整导风组件的敞开角度,以及降低风机转速,来提升无风感效果,但是,导风组件的结构设置和导风模式均比较单一,且影响了空调器与室内环境进行换热的效率,同时,也不利于进一步地提升空调器的能效。
另外,整个说明书对背景技术的任何讨论,并不代表该背景技术一定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现有技术,整个说明书中的对现有技术的任何讨论,并不代表该现有技术一定是广泛公知的,或一定构成本领域的公知常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的运行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的运行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运行方法,其中,空调器的壳体内沿壳体的高度方向设有多个风机组件,空调器的壳体具有出风口,出风口处沿壳体的高度方向依次设有三组导风组件,空调器控制方法包括:响应于无风感指令,根据空调器的运行参数和环境参数,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的无风感区间;根据无风感区间,调整三组导风组件的水平摆角和竖直摆角,以对空调器的目标区域进行环抱式送风;根据无风感区间,调整空调器的运行参数阈值,以调整导风组件对应的出风口处的出风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根据空调器的运行参数和环境参数,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的无风感区间,可以确定用户对无风感的需求度,进一步地,根据无风感区间,对三组导风组件的水平摆角和竖直摆角进行调整,不仅使得送风方式更加灵活,也提升了用户的无风感体验,另外,通过根据无风感区间对运行参数阈值进行调整,有利于提升空调器的能效和换热效率。
具体地,通过控制三组导风组件向不同方向进行分散送风,能够进一步地降低吹风感,其中,水平摆角是指导风组件打开出风口的角度,在空间方位上,导风组件能够向左侧摆动或向右侧摆动,另外,由于三组导风组件可以进行分散送风,因此,可以适当提高风速,以提高对目标区域的换热效率。
在空调器进行分散送风的同时,出风口的出风量是较低的,因此,通过调整空调器的运行参数阈值,可以在无风感模式下,有效地限制风机转速和/或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等硬件参数,以充分提升空调器的能效和无风感性能。
另外,无风感指令可以包括多个无风感等级,譬如,无风感等级越低,用户对无风感的需求度越低,此时,可以调整水平摆角增大,以增大出风口的出风量,同时,也能提高运行参数阈值,以提升对目标环境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三组导风组件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记作第一导风组件、第二导风组件和第三导风组件,第一导风组件包括第一水平导风组件,第二导风组件包括第二水平导风组件,第三导风组件包括第三水平导风组件,根据无风感区间,调整三组导风组件的水平摆角和竖直摆角,具体包括: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一无风感区间,控制第一水平导风组件的导风板与空调器的吹风方向平行;根据第一无风感区间,控制第二水平导风组件向第一侧水平方向摆动至第一水平角度,以及控制第三水平导风组件向第二侧水平方向摆动至第二水平角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的吹风方向平行是指空调器的风机向外吹送风的方向,因此,通过控制第一水平导风组件的导风板与空调器的吹风方向平行,第一水平导风组件不对出风口的风进行导向,因此,也不会降低风量。
另外,通过根据第一无风感区间,控制第二水平导风组件向第一侧水平方向摆动至第一水平角度,以及控制第三水平导风组件向第二侧水平方向摆动至第二水平角度,使第一水平导风组件和第二水平导风组件分别向水平方向的两侧送风,以实现分散送风,不仅能提升用户的无风感,也能适当提高风机转速和/或压缩机频率,以提升空调器对目标区域进行换热的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导风组件还包括第一竖直导风组件,第二导风组件还包括第二竖直导风组件,第三导风组件还包括第三竖直导风组件,根据无风感区间,调整三组导风组件的水平摆角和竖直摆角,具体还包括: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一无风感区间,控制第一竖直导风组件向空调器的顶部方向摆动至第一竖直角度,控制第二竖直导风组件向空调器的顶部方向摆动至第二竖直角度,以及控制第三竖直导风组件向空调器的顶部方向摆动至第三竖直角度,其中,第一竖直角度小于第二竖直角度,第二竖直角度小于第三竖直角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以水平面为参考面,竖直角度为第三导风组件的导风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竖直角度为正时,第三导风组件向空调器的顶部送风,竖直角度为负时,第三导风组件向空调器的底部送风,竖直角度的绝对值越大,则出风口越小,即出风量越小。
另外,控制第一竖直导风组件向空调器的顶部方向摆动至第一竖直角度,控制第二竖直导风组件向空调器的顶部方向摆动至第二竖直角度,以及控制第三竖直导风组件向空调器的顶部方向摆动至第三竖直角度,并且满足第一竖直角度小于第二竖直角度,第二竖直角度小于第三竖直角度,也即空调器的顶部出风量大于底部出风量,明显有利于降低空调器底部出风口对用户吹送的冷风。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风机组件包括由空调器的顶部到底部依次设置的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根据无风感区间,调整空调器的运行参数阈值,以调整导风组件对应的出风口处的出风量,具体包括: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一无风感区间,调整第一风机的最大转速至第一预设转速阈值,和/或调整第二风机的最大转速至第二预设转速阈值,和/或调整空调器的压缩机的最大运行频率为第一频率阈值,其中,第一预设转速阈值小于第二预设转速阈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一无风感区间,调整第一风机的最大转速至第一预设转速阈值,和/或调整第二风机的最大转速至第二预设转速阈值,和/或调整空调器的压缩机的最大运行频率为第一频率阈值,能够有效地提升空调器的能效和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三组导风组件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记作第一导风组件、第二导风组件和第三导风组件,第一导风组件包括第一水平导风组件,第二导风组件包括第二水平导风组件,第三导风组件包括第三水平导风组件,根据无风感区间,调整三组导风组件的水平摆角和竖直摆角,具体包括: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二无风感区间,控制第一水平导风组件关闭对应的出风口;根据第二无风感区间,控制第二水平导风组件向第一侧水平方向摆动至第三水平角度,以及控制第三水平导风组件向第二侧水平方向摆动至第四水平角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二无风感区间,控制第一水平导风组件关闭对应的出风口,第一水平导风组件的导风孔可以扩散送风,另外,通过控制第二水平导风组件向第一侧水平方向摆动至第三水平角度,以及控制第三水平导风组件向第二侧水平方向摆动至第四水平角度,即控制第二水平导风组件和第三水平导风组件进行分散送风,实现环抱式送风,以提升用户的无风感体验和对目标区域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导风组件还包括第一竖直导风组件,第二导风组件还包括第二竖直导风组件,第三导风组件还包括第三竖直导风组件,根据无风感区间,调整三组导风组件的水平摆角和竖直摆角,具体还包括: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二无风感区间,控制第一竖直导风组件在第一竖直角度范围内摆动,控制第二竖直导风组件在第二竖直角度范围内摆动,以及控制第三竖直导风组件在第三竖直角度范围内摆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二无风感区间,控制第一竖直导风组件在第一竖直角度范围内摆动,并控制第二竖直导风组件在第二竖直角度范围内摆动,以及控制第三竖直导风组件在第三竖直角度范围内摆动,使风量更加分散地吹向目标区域,以进一步地提升用户的无风感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风机组件包括由空调器的顶部到底部依次设置的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根据无风感区间,调整空调器的运行参数阈值,以调整导风组件对应的出风口处的出风量,具体包括: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二无风感区间,调整第一风机的最大转速至第三预设转速阈值,和/或调整第二风机的最大转速至第四预设转速阈值,和/或调整空调器的压缩机的最大运行频率为第二频率阈值,其中,第三预设转速阈值大于小于第四预设转速阈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二无风感区间,调整第一风机的最大转速至第三预设转速阈值,和/或调整第二风机的最大转速至第四预设转速阈值,和/或调整空调器的压缩机的最大运行频率为第二频率阈值,能够有效地提升空调器的能效和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响应于无风感指令,根据空调器的运行参数和环境参数,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的无风感区间,具体包括:解析目标区域的环境参数,以确定温度值和湿度值;根据湿度值、温度值和运行时长,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的无风感区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解析目标区域的环境参数,以确定温度值和湿度值,并根据湿度值、温度值和运行时长,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的无风感区间,也即预测用户对无风感的需求,进而根据不同的无风感区间来调整导风组件的摆角大小和摆动速度、风机风速和压缩机频率等,以进一步地提升用户的无风感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湿度值、温度值和运行时长,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的无风感区间,具体包括:判断湿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湿度值是否成立,并记作第一判断结果;判断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是否成立,并记作第二判断结果;确定第一判断结果不成立或第二判断结果不成立;记录第一判断结果不成立的持续时长,和/或第二判断结果不成立的持续时长,分别记作第一不成立时长和第二不成立时长;确定第一不成立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和/或确定第二不成立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时长,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一无风感区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确定湿度值大于第一预设湿度值,或确定温度值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值,则说明此时用户受风吹的体感影响较小,因此,确定的第一无风感区间的无风感等级较低,空调器由普通送风模式切换至第一无风感区间。
进一步地,通过判断第一判断结果不成立的时长和/或第二判断结果不成立的时长,能够提升判断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对第一无风感区间进行识别的准确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湿度值、温度值和运行时长,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的无风感区间,具体包括:判断湿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湿度值是否成立,并记作第一判断结果;判断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是否成立,并记作第二判断结果;确定第一判断结果成立且第二判断结果成立;记录第一判断结果成立的持续时长,以及第二判断结果成立的持续时长,分别记作第一成立时长和第二成立时长;确定第一成立时长大于第三预设时长,且确定第二成立时长大于第四预设时长,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二无风感区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确定湿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湿度值,且确定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一方面说明环境温度较低,且环境湿度较大,预测此时用户受风吹的体感影响较大,因此,确定的第二无风感区间的无风感等级较低,空调器由普通送风模式切换至第二无风感区间。
进一步地,通过判断第一判断结果成立的时长和/或第二判断结果成立的时长,能够提升判断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对第二无风感区间进行识别的准确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确定所述空调器以所述第二无风感区间对应的模式运行;判断所述湿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湿度值是否成立,并记作第三判断结果;判断所述温度值与第一预设温度值之间的温度差大于预设温度差是否成立,并记作第四判断结果;确定所述第三判断结果成立或所述第四判断结果成立,记录所述第三判断结果成立的持续时长,以及所述第四判断结果成立的持续时长,分别记作第三成立时长和第四成立时长;确定所述第三成立时长大于第五预设时长,且确定所述第四成立时长大于第六预设时长,控制所述空调器切换至第一无风感区间对应的模式运行。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确定湿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湿度值,或确定温度值与第一预设温度值之间的温度差大于预设温度差,则可以确定当前环境温度较低,且环境湿度较大,因此,由第二无风感区间切换至第一无风感区间运行,以及时降低用户的冷风吹风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确定所述空调器以所述第一无风感区间对应的模式运行;判断所述湿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湿度值是否成立,并记作第一判断结果;判断所述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是否成立,并记作第二判断结果;确定所述第一判断结果成立且所述第二判断结果成立,控制所述空调器切换至所述第二无风感区间对应的模式运行。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确定湿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湿度值,且确定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说明此时环境湿度较低,为了保证空调器对目标区域的换热效率,可以由第一无风感区间切换至第二无风感区间运行,以及时提升用户的吹风感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检测风机组件的转速;根据运行模式和风机组件的转速,确定导风组件的摆动速度和/或摆动角度,其中,风机组件包括轴流风机、贯流风机和离心风机中的至少一种。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检测风机的转速,可以确定空调器的不同水平高度的出风口的出风量,另外,根据运行模式和风机的转速,进一步地确定导风组件的摆动速度和/或摆动角度,以进一步地改善空调器送风的舒适性。
具体地,用户可以随时向空调器发送风速设置指令,在确定提高风机转速的时候,可以适当减小摆动角度,以降低出风量,进而保证无风感体验。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运行装置,运行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限定的空调器的运行方法的步骤。
故而具有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限定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运行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限定的空调器的运行装置。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限定的空调器的运行方法的步骤。
故而具有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限定的空调器的运行方法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运行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运行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运行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运行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运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运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无风感区间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运行装置的示意框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框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示意框图,
其中,图5和图6所示的空调器的结构与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第一导风组件A、第一水平导风组件A1、第一竖直导风组件A2、第二导风组件B、第二水平导风组件B1、第二竖直导风组件B2、第三导风组件C、第三水平导风组件C1、第三竖直导风组件C2、第一风机F1、第二风机F2、第三风机F3、蒸发器Z和空调器1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器100由后侧向前侧依次设置有换热器Z、风机F、竖直导风组件M、由顶部到底部依次设置有第一水平导风组件A1、第二水平导风组件B1和第三水平导风组件C1,竖直导风组件M包括由空调器的顶部到底部依次设置的第一竖直导风组件A2、第二竖直导风组件B2和第三竖直导风组件C2。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运行方法,包括:
步骤S102,响应于无风感指令,根据空调器100的运行参数和环境参数,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的无风感区间。
步骤S104,根据无风感区间,调整三组导风组件的水平摆角和竖直摆角,以对空调器100的目标区域进行环抱式送风。
步骤S106,根据无风感区间,调整空调器100的运行参数阈值,以调整导风组件对应的出风口处的出风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根据空调器100的运行参数和环境参数,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的无风感区间,可以确定用户对无风感的需求度,进一步地,根据无风感区间,对三组导风组件的水平摆角和竖直摆角进行调整,不仅使得送风方式更加灵活,也提升了用户的无风感体验,另外,通过根据无风感区间对运行参数阈值进行调整,有利于提升空调器100的能效和换热效率。
具体地,通过控制三组导风组件向不同方向进行分散送风,能够进一步地降低吹风感,其中,水平摆角是指导风组件打开出风口的角度,在空间方位上,导风组件能够向左侧摆动或向右侧摆动,另外,由于三组导风组件可以进行分散送风,因此,可以适当提高风速,以提高对目标区域的换热效率。
在空调器100进行分散送风的同时,出风口的出风量是较低的,因此,通过调整空调器100的运行参数阈值,可以在无风感模式下,有效地限制风机F转速和/或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等硬件参数,以充分提升空调器100的能效和无风感性能。
另外,无风感指令可以包括多个无风感等级,譬如,无风感等级越低,用户对无风感的需求度越低,此时,可以调整水平摆角增大,以增大出风口的出风量,同时,也能提高运行参数阈值,以提升对目标环境的换热效率。
如图2、图5和图6所示,三组导风组件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记作第一导风组件A、第二导风组件B和第三导风组件C,第一导风组件A包括第一水平导风组件A1,第二导风组件B包括第二水平导风组件B1,第三导风组件C包括第三水平导风组件C1,根据无风感区间,调整三组导风组件的水平摆角和竖直摆角,具体包括:
步骤S202,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一无风感区间,控制第一水平导风组件A1的导风板与空调器100的吹风方向D平行。
步骤S204,根据第一无风感区间,控制第二水平导风组件B1向第一侧水平方向摆动至第一水平角度,以及控制第三水平导风组件C1向第二侧水平方向摆动至第二水平角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器100的吹风方向D平行是指空调器100的风机F向外吹送风的方向,因此,通过控制第一水平导风组件A1的导风板与空调器100的吹风方向D平行,第一水平导风组件A1不对出风口的风进行导向,因此,也不会降低风量。
另外,通过根据第一无风感区间,控制第二水平导风组件B1向第一侧水平方向摆动至第一水平角度,以及控制第三水平导风组件C1向第二侧水平方向摆动至第二水平角度,使第一水平导风组件A1和第二水平导风组件B1分别向水平方向的两侧送风,以实现分散送风,不仅能提升用户的无风感,也能适当提高风机F转速和/或压缩机频率,以提升空调器100对目标区域进行换热的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导风组件A还包括第一竖直导风组件A2,第二导风组件B还包括第二竖直导风组件B2,第三导风组件C还包括第三竖直导风组件C2,根据无风感区间,调整三组导风组件的水平摆角和竖直摆角,具体还包括: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一无风感区间,控制第一竖直导风组件A2向空调器100的顶部方向摆动至第一竖直角度m1,控制第二竖直导风组件B2向空调器100的顶部方向摆动至第二竖直角度m2,以及控制第三竖直导风组件C2向空调器100的顶部方向摆动至第三竖直角度m3,其中,第一竖直角度m1小于第二竖直角度m2,第二竖直角度m2小于第三竖直角度m3。
在该技术方案中,以水平面为参考面,竖直角度为第三导风组件C的导风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竖直角度为正时,第三导风组件C向空调器100的顶部送风,竖直角度为负时,第三导风组件C向空调器100的底部送风,竖直角度的绝对值越大,则出风口越小,即出风量越小。
另外,控制第一竖直导风组件A2向空调器100的顶部方向摆动至第一竖直角度m1,控制第二竖直导风组件B2向空调器100的顶部方向摆动至第二竖直角度m2,以及控制第三竖直导风组件C2向空调器100的顶部方向摆动至第三竖直角度m3,并且满足第一竖直角度m1小于第二竖直角度m2,第二竖直角度m2小于第三竖直角度m3,也即空调器100的顶部出风量大于底部出风量,明显有利于降低空调器100底部出风口对用户吹送的冷风。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风机F组件包括由空调器100的顶部到底部依次设置的第一风机F1和第二风机F2,根据无风感区间,调整空调器100的运行参数阈值,以调整导风组件对应的出风口处的出风量,具体包括: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一无风感区间,调整第一风机F1的最大转速至第一预设转速阈值,和/或调整第二风机F2的最大转速至第二预设转速阈值,和/或调整空调器100的压缩机的最大运行频率为第一频率阈值,其中,第一预设转速阈值小于第二预设转速阈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一无风感区间,调整第一风机F1的最大转速至第一预设转速阈值,和/或调整第二风机F2的最大转速至第二预设转速阈值,和/或调整空调器100的压缩机的最大运行频率为第一频率阈值,能够有效地提升空调器100的能效和可靠性。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三组导风组件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记作第一导风组件A、第二导风组件B和第三导风组件C,第一导风组件A包括第一水平导风组件A1,第二导风组件B包括第二水平导风组件B1,第三导风组件C包括第三水平导风组件C1,根据无风感区间,调整三组导风组件的水平摆角和竖直摆角,具体包括:
步骤S302,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二无风感区间,控制第一水平导风组件A1关闭对应的出风口。
步骤S304,根据第二无风感区间,控制第二水平导风组件B1向第一侧水平方向摆动至第三水平角度,以及控制第三水平导风组件C1向第二侧水平方向摆动至第四水平角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二无风感区间,控制第一水平导风组件A1关闭对应的出风口,第一水平导风组件A1的导风孔可以扩散送风,另外,通过控制第二水平导风组件B1向第一侧水平方向摆动至第三水平角度,以及控制第三水平导风组件C1向第二侧水平方向摆动至第四水平角度,即控制第二水平导风组件B1和第三水平导风组件C1进行分散送风,实现环抱式送风,以提升用户的无风感体验和对目标区域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导风组件A还包括第一竖直导风组件A2,第二导风组件B还包括第二竖直导风组件B2,第三导风组件C还包括第三竖直导风组件C2,根据无风感区间,调整三组导风组件的水平摆角和竖直摆角,具体还包括: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二无风感区间,控制第一竖直导风组件A2在第一竖直角度范围内摆动,控制第二竖直导风组件B2在第二竖直角度范围内摆动,以及控制第三竖直导风组件C2在第三竖直角度范围内摆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二无风感区间,控制第一竖直导风组件A2在第一竖直角度范围内摆动,并控制第二竖直导风组件B2在第二竖直角度范围内摆动,以及控制第三竖直导风组件C2在第三竖直角度范围内摆动,使风量更加分散地吹向目标区域,以进一步地提升用户的无风感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风机F组件包括由空调器100的顶部到底部依次设置的第一风机F1和第二风机F2,根据无风感区间,调整空调器100的运行参数阈值,以调整导风组件对应的出风口处的出风量,具体包括: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二无风感区间,调整第一风机F1的最大转速至第三预设转速阈值,和/或调整第二风机F2的最大转速至第四预设转速阈值,和/或调整空调器100的压缩机的最大运行频率为第二频率阈值,其中,第三预设转速阈值大于小于第四预设转速阈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二无风感区间,调整第一风机F1的最大转速至第三预设转速阈值,和/或调整第二风机F2的最大转速至第四预设转速阈值,和/或调整空调器100的压缩机的最大运行频率为第二频率阈值,能够有效地提升空调器100的能效和可靠性。
如图4所示,响应于无风感指令,根据空调器100的运行参数和环境参数,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的无风感区间,具体包括:
步骤S402,解析目标区域的环境参数,以确定温度值和湿度值。
步骤S404,根据湿度值、温度值和运行时长,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的无风感区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解析目标区域的环境参数,以确定温度值和湿度值,并根据湿度值、温度值和运行时长,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的无风感区间,也即预测用户对无风感的需求,进而根据不同的无风感区间来调整导风组件的摆角大小和摆动速度、风机F风速和压缩机频率等,以进一步地提升用户的无风感体验。
如图7所示,对于无风感区间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以下五个条件:
A环境的温度值-第一预设温度值>预设温度差,预设温度差通常大于或等于3℃。
B环境的湿度值≥第二预设湿度值,第二预设湿度值大于或等于80%。
C判定条件的持续时间≥预设时长,预设时长大于或等于5分钟。
D环境的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
E环境的湿度值≤第一预设湿度值,第一预设湿度值小于或等于50%。
确定无风感区间的实施例一:
判定(非(D&E))&C成立,由初始运行区间(非无风感)切换至第一无风感区间。
具体地,根据湿度值、温度值和运行时长,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的无风感区间,具体包括:判断湿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湿度值是否成立,并记作第一判断结果;判断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是否成立,并记作第二判断结果;确定第一判断结果不成立或第二判断结果不成立;记录第一判断结果不成立的持续时长,和/或第二判断结果不成立的持续时长,分别记作第一不成立时长和第二不成立时长;确定第一不成立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和/或确定第二不成立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时长,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一无风感区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确定湿度值大于第一预设湿度值,或确定温度值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值,则说明此时用户受风吹的体感影响较小,因此,确定的第一无风感区间的无风感等级较低,空调器100由普通送风模式切换至第一无风感区间。
进一步地,通过判断第一判断结果不成立的时长和/或第二判断结果不成立的时长,能够提升判断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对第一无风感区间进行识别的准确性。
确定无风感区间的实施例二:
判定(D&E)&C成立,由初始运行区间(非无风感)切换至第二无风感区间。
具体地,根据湿度值、温度值和运行时长,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的无风感区间,具体包括:判断湿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湿度值是否成立,并记作第一判断结果;判断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是否成立,并记作第二判断结果;确定第一判断结果成立且第二判断结果成立;记录第一判断结果成立的持续时长,以及第二判断结果成立的持续时长,分别记作第一成立时长和第二成立时长;确定第一成立时长大于第三预设时长,且确定第二成立时长大于第四预设时长,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二无风感区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确定湿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湿度值,且确定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一方面说明环境温度较低,且环境湿度较大,预测此时用户受风吹的体感影响较大,因此,确定的第二无风感区间的无风感等级较低,空调器100由普通送风模式切换至第二无风感区间。
进一步地,通过判断第一判断结果成立的时长和/或第二判断结果成立的时长,能够提升判断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对第二无风感区间进行识别的准确性。
确定无风感区间的实施例三:
判定(A||B)&C成立,由第二无风感区间切换至第一无风感区间。
具体步骤还包括:确定空调器100以第一无风感区间对应的模式运行;判断湿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湿度值是否成立,并记作第三判断结果;判断温度值与第一预设温度值之间的温度差大于预设温度差是否成立,并记作第四判断结果;确定第三判断结果成立或第四判断结果成立,记录所述第三判断结果成立的持续时长,以及所述第四判断结果成立的持续时长,分别记作第三成立时长和第四成立时长;确定所述第三成立时长大于第五预设时长,且确定所述第四成立时长大于第六预设时长,控制所述空调器切换至第一无风感区间对应的模式运行。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确定湿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湿度值,或确定温度值与第一预设温度值之间的温度差大于预设温度差,则可以确定当前环境温度较低,且环境湿度较大,因此,由第二无风感区间切换至第一无风感区间运行,以及时降低用户的冷风吹风感。
确定无风感区间的实施例四:
判定D&E成立,由第一无风感区间切换至第二无风感区间。
具体步骤还包括:确定空调器100以第二无风感区间对应的模式运行;判断湿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湿度值是否成立,并记作第一判断结果;判断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是否成立,并记作第二判断结果;确定第一判断结果成立且第二判断结果成立,控制空调器100切换至第二无风感区间对应的模式运行。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确定湿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湿度值,且确定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说明此时环境湿度较低,为了保证空调器100对目标区域的换热效率,可以由第一无风感区间切换至第二无风感区间运行,以及时提升用户的吹风感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检测风机F组件的转速;根据运行模式和风机F组件的转速,确定导风组件的摆动速度和/或摆动角度,其中,风机F组件包括轴流风机、贯流风机和离心风机中的至少一种。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检测风机F的转速,可以确定空调器100的不同水平高度的出风口的出风量,另外,根据运行模式和风机F的转速,进一步地确定导风组件的摆动速度和/或摆动角度,以进一步地改善空调器100送风的舒适性。
具体地,用户可以随时向空调器100发送风速设置指令,在确定提高风机F转速的时候,可以适当减小摆动角度,以降低出风量,进而保证无风感体验。
实施例一:
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一无风感区间,控制第一竖直导风组件向空调器的顶部方向摆动至30度,控制第二竖直导风组件向空调器的顶部方向摆动至45度,以及控制第三竖直导风组件向空调器的顶部方向摆动至60度,实现天花沉降式导风,进一步地,控制第一水平导风组件的导风板与空调器的吹风方向平行,控制第二水平导风组件向第一侧水平方向摆动至40度,以及控制第三水平导风组件向第二侧水平方向摆动至40度,实现天花沉降式导风,以及调整第一风机F1的最大转速至额定转速值的45%,和/或调整第二风机F2的最大转速至额定转速值的60%,和/或调整空调器的压缩机的最大运行频率为40赫兹。
另外,空调器的底部壳体内还可以设置一个第三风机F3,第三风机F3用于向第三导风组件C对应的出风口送风,或向第一风机F1和第二风机F2的方向甩风,第三风机F3的设置尤其适用于新风模式。
实施例二:
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二无风感区间,控制第一竖直导风组件在0度~30度角度范围内摆动,控制第二竖直导风组件在0度~45度角度范围内摆动,以及控制第三竖直导风组件在0度~60度角度范围内摆动,进一步地,控制第一水平导风组件关闭对应的出风口,根据第二无风感区间,控制第二水平导风组件向第一侧水平方向摆动至60度,以及控制第三水平导风组件向第二侧水平方向摆动至60度,以及确定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二无风感区间,调整第一风机F1的最大转速至额定转速值的35%,和/或调整第二风机F2的最大转速至额定转速值的45%,和/或调整空调器的压缩机的最大运行频率为20赫兹,实现环抱式送风。
另外,空调器的底部壳体内还可以设置一个第三风机F3,第三风机F3用于向第三导风组件C对应的出风口送风,或向第一风机F1和第二风机F2的方向甩风,第三风机F3的设置尤其适用于新风模式。
如图8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的运行装置800,运行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802,处理器802执行计算机程序时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限定的空调器的运行方法的步骤。故而具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9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900,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限定的空调器的运行装置800。故而具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0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1000,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1000存储有计算机程序1002,计算机程序1002被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限定的空调器的运行方法的步骤,故而具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空调器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的壳体内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设有多个风机组件,所述空调器的壳体具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处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依次设有三组导风组件,所述空调器控制方法包括:
响应于无风感指令,根据所述空调器的运行参数和环境参数,确定所述无风感指令对应的无风感区间;
根据所述无风感区间,调整三组所述导风组件的水平摆角和竖直摆角,以对所述空调器的目标区域进行环抱式送风;
根据所述无风感区间,调整所述空调器的运行参数阈值,以调整所述导风组件对应的出风口处的出风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三组所述导风组件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记作第一导风组件、第二导风组件和第三导风组件,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包括第一水平导风组件,所述第二导风组件包括第二水平导风组件,所述第三导风组件包括第三水平导风组件,根据所述无风感区间,调整三组所述导风组件的水平摆角和竖直摆角,具体包括:
确定所述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一无风感区间,控制所述第一水平导风组件的导风板与所述空调器的吹风方向平行;
根据所述第一无风感区间,控制所述第二水平导风组件向第一侧水平方向摆动至第一水平角度,以及控制所述第三水平导风组件向第二侧水平方向摆动至第二水平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组件还包括第一竖直导风组件,所述第二导风组件还包括第二竖直导风组件,所述第三导风组件还包括第三竖直导风组件,根据所述无风感区间,调整三组所述导风组件的水平摆角和竖直摆角,具体还包括:
确定所述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一无风感区间,控制所述第一竖直导风组件向所述空调器的顶部方向摆动至第一竖直角度,控制所述第二竖直导风组件向所述空调器的顶部方向摆动至第二竖直角度,以及控制所述第三竖直导风组件向所述空调器的顶部方向摆动至第三竖直角度,
其中,所述第一竖直角度小于所述第二竖直角度,所述第二竖直角度小于所述第三竖直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由所述空调器的顶部到底部依次设置的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根据所述无风感区间,调整所述空调器的运行参数阈值,以调整所述导风组件对应的出风口处的出风量,具体包括:
确定所述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一无风感区间,调整所述第一风机的最大转速至第一预设转速阈值,和/或调整所述第二风机的最大转速至第二预设转速阈值,和/或调整所述空调器的压缩机的最大运行频率为第一频率阈值,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转速阈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转速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三组所述导风组件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记作第一导风组件、第二导风组件和第三导风组件,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包括第一水平导风组件,所述第二导风组件包括第二水平导风组件,所述第三导风组件包括第三水平导风组件,根据所述无风感区间,调整三组所述导风组件的水平摆角和竖直摆角,具体包括:
确定所述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二无风感区间,控制所述第一水平导风组件关闭对应的出风口;
根据所述第二无风感区间,控制所述第二水平导风组件向第一侧水平方向摆动至第三水平角度,以及控制所述第三水平导风组件向第二侧水平方向摆动至第四水平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组件还包括第一竖直导风组件,所述第二导风组件还包括第二竖直导风组件,所述第三导风组件还包括第三竖直导风组件,根据所述无风感区间,调整三组所述导风组件的水平摆角和竖直摆角,具体还包括:
确定所述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二无风感区间,控制所述第一竖直导风组件在第一竖直角度范围内摆动,控制所述第二竖直导风组件在第二竖直角度范围内摆动,以及控制所述第三竖直导风组件在第三竖直角度范围内摆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由所述空调器的顶部到底部依次设置的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根据所述无风感区间,调整所述空调器的运行参数阈值,以调整所述导风组件对应的出风口处的出风量,具体包括:
确定所述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二无风感区间,调整所述第一风机的最大转速至第三预设转速阈值,和/或调整所述第二风机的最大转速至第四预设转速阈值,和/或调整所述空调器的压缩机的最大运行频率为第二频率阈值,
其中,所述第三预设转速阈值大于小于所述第四预设转速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响应于无风感指令,根据所述空调器的运行参数和环境参数,确定所述无风感指令对应的无风感区间,具体包括:
解析所述目标区域的环境参数,以确定温度值和湿度值;
根据所述湿度值、所述温度值和运行时长,确定所述无风感指令对应的无风感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湿度值、所述温度值和运行时长,确定所述无风感指令对应的无风感区间,具体包括:
判断所述湿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湿度值是否成立,并记作第一判断结果;
判断所述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是否成立,并记作第二判断结果;
确定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不成立或所述第二判断结果不成立;
记录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不成立的持续时长,和/或所述第二判断结果不成立的持续时长,分别记作第一不成立时长和第二不成立时长;
确定所述第一不成立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和/或确定所述第二不成立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时长,确定所述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一无风感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湿度值、所述温度值和运行时长,确定所述无风感指令对应的无风感区间,具体包括:
判断所述湿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湿度值是否成立,并记作第一判断结果;
判断所述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是否成立,并记作第二判断结果;
确定所述第一判断结果成立且所述第二判断结果成立;
记录所述第一判断结果成立的持续时长,以及所述第二判断结果成立的持续时长,分别记作第一成立时长和第二成立时长;
确定所述第一成立时长大于第三预设时长,且确定所述第二成立时长大于第四预设时长,确定所述无风感指令对应于第二无风感区间。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确定所述空调器以所述第二无风感区间对应的模式运行;
判断所述湿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湿度值是否成立,并记作第三判断结果;
判断所述温度值与第一预设温度值之间的温度差大于预设温度差是否成立,并记作第四判断结果;
确定所述第三判断结果成立或所述第四判断结果成立,控制所述空调器切换至第一无风感区间对应的模式运行;
记录所述第三判断结果成立的持续时长,以及所述第四判断结果成立的持续时长,分别记作第三成立时长和第四成立时长;
确定所述第三成立时长大于第五预设时长,且确定所述第四成立时长大于第六预设时长,控制所述空调器切换至第一无风感区间对应的模式运行。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确定所述空调器以第一无风感区间对应的模式运行;
判断所述湿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湿度值是否成立,并记作第一判断结果;
判断所述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是否成立,并记作第二判断结果;
确定所述第一判断结果成立且所述第二判断结果成立,控制所述空调器切换至所述第二无风感区间对应的模式运行。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检测所述风机组件的转速;
根据所述运行模式和所述风机组件的转速,确定所述导风组件的摆动速度和/或摆动角度,
其中,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轴流风机、贯流风机和离心风机中的至少一种。
14.一种空调器的运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运行方法的步骤。
15.一种家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的运行装置。
1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运行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410098.7A CN111023519A (zh) | 2019-12-31 | 2019-12-31 | 运行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410098.7A CN111023519A (zh) | 2019-12-31 | 2019-12-31 | 运行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23519A true CN111023519A (zh) | 2020-04-17 |
Family
ID=70197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410098.7A Pending CN111023519A (zh) | 2019-12-31 | 2019-12-31 | 运行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023519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371227A (zh) * | 2022-08-22 | 2022-11-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导风板角度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上下出风分体机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96408A (zh) * | 2015-04-29 | 2016-12-0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参数的控制方法、参数控制装置和空调器 |
CN108204658A (zh) * | 2017-12-28 | 2018-06-2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无风感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08518803A (zh) * | 2018-04-27 | 2018-09-1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08592320A (zh) * | 2018-03-09 | 2018-09-2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控制方法、空调器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09059112A (zh) * | 2018-08-03 | 2018-12-2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末端设备和空调器 |
CN109595761A (zh) * | 2018-11-30 | 2019-04-09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110260404A (zh) * | 2019-06-26 | 2019-09-2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和空调器的制热控制方法 |
WO2019221430A1 (en) * | 2018-05-15 | 2019-11-21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ceiling type air conditioner |
-
2019
- 2019-12-31 CN CN201911410098.7A patent/CN11102351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96408A (zh) * | 2015-04-29 | 2016-12-0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参数的控制方法、参数控制装置和空调器 |
CN108204658A (zh) * | 2017-12-28 | 2018-06-2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无风感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08592320A (zh) * | 2018-03-09 | 2018-09-2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控制方法、空调器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08518803A (zh) * | 2018-04-27 | 2018-09-1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WO2019221430A1 (en) * | 2018-05-15 | 2019-11-21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ceiling type air conditioner |
CN109059112A (zh) * | 2018-08-03 | 2018-12-2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末端设备和空调器 |
CN109595761A (zh) * | 2018-11-30 | 2019-04-09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110260404A (zh) * | 2019-06-26 | 2019-09-2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和空调器的制热控制方法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371227A (zh) * | 2022-08-22 | 2022-11-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导风板角度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上下出风分体机 |
CN115371227B (zh) * | 2022-08-22 | 2024-07-1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导风板角度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上下出风分体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023517B (zh) | 运行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4620057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1397177B (zh) | 实现循环送风的送风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机组 | |
CN110848807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与装置 | |
CN111351186A (zh) | 空调器的运行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AU2004286118B2 (en) |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CN114383198A (zh) |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1023519A (zh) | 运行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3483396B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 |
CN111023516A (zh) | 运行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1023518A (zh) | 运行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5325670B (zh) | 空调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 |
CN108731219B (zh) | 空调器控制方法、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14838484B (zh)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1023520A (zh) | 运行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US20220186976A1 (en) |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 |
CN111023521A (zh) | 运行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EP4001790B1 (en) |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 |
CN115218278A (zh) |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 |
CN111023522A (zh) | 运行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9631160B (zh) | 空调室内机、空调及控制方法 | |
CN115597114A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 |
CN111780243A (zh) | 一种双出风口的空调器 | |
CN219693439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
CN111854118B (zh) | 导风机构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7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