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45719B - 天线模块和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天线模块和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45719B CN110945719B CN201880047950.6A CN201880047950A CN110945719B CN 110945719 B CN110945719 B CN 110945719B CN 201880047950 A CN201880047950 A CN 201880047950A CN 110945719 B CN110945719 B CN 11094571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diation conductor
- radiation
- transmission
- reception
- feed poi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06—Arrays of individually energised antenna units similarly polarised and spaced apart
- H01Q21/061—Two dimensional planar arrays
- H01Q21/065—Patch antenna arra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283—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mounted in or on the surface of 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as a chip-type antenna or integrated with other components into an IC packag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4—Combinations of antenna units polaris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circularly and elliptically polarised waves or waves linearly polarised in any dir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3/00—Antennas with active circuits or circuit elements integrated within them or attached to the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 H01Q3/34—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electrical means
- H01Q3/3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electrical means with variable phase-shif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天线模块(1)具备:天线阵列(100),其具有周期性地配置于电介质基板(14)的多个辐射导体(11);以及RFIC(20),其设置于电介质基板(14),对由天线阵列(100)发送的发送信号或由天线阵列(100)接收的接收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其中,多个辐射导体(11)分别具有:发送用馈电点,其与RFIC(20)之间传递发送信号;以及接收用馈电点,其与RFIC(20)之间传递接收信号,在多个辐射导体(11)中的相邻的辐射导体(11)中,由发送用馈电点形成的极化波互不相同,并且,由接收用馈电点形成的极化波互不相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线模块和通信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备贴片天线阵列的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支持双极化的天线阵列(双极化天线阵列),公开了一种相邻的天线元件呈镜像的贴片天线阵列(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也就是说,在相邻的天线元件中,2个馈电点分别设定于彼此线对称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交叉极化波和旁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0-5081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结构中,在相邻的天线元件的辐射导体中,在馈送了同一高频信号的情况下所激励的电场的极化波相同,因此难以提高相邻的天线元件之间的隔离度。因而,在这种使用贴片天线阵列的天线模块中,例如,不需要的信号绕到与贴片天线阵列电连接的RFIC(Radio 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射频集成电路)等,由此有碍通信质量的提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具备贴片天线阵列的天线模块和通信装置的通信质量的提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天线模块具备:贴片天线阵列,其具有周期性地配置于电介质基板的多个辐射导体;以及RF信号处理电路,其设置于所述电介质基板,对由所述贴片天线阵列发送的发送信号或由所述贴片天线阵列接收的接收信号进行信号处理,所述多个辐射导体分别具有:发送用馈电点,其与所述RF信号处理电路之间传递所述发送信号;以及接收用馈电点,其与所述RF信号处理电路之间传递所述接收信号,在所述多个辐射导体中的相邻的辐射导体中,由所述发送用馈电点形成的极化波互不相同,并且,由所述接收用馈电点形成的极化波互不相同。
这样,在相邻的辐射导体中,由发送用馈电点形成的极化波互不相同,由此能够提高发送时相邻的辐射导体之间的隔离度。同样地,在相邻的辐射导体中,由接收用馈电点形成的极化波互不相同,由此能够提高接收时相邻的辐射导体之间的隔离度。因而,在发送时和接收时相邻的辐射导体之间的隔离度都提高,因此能够实现具备贴片天线阵列的天线模块的通信质量的提高。
并且,在发送时和接收时都能够支持两种极化波,因此作为全双工(Full Duplex)通信中使用的通信质量高的天线模块是有用的。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多个辐射导体中的第一辐射导体中,所述发送用馈电点被设定在激励第一方向的极化波的电场的位置,所述接收用馈电点被设定在激励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的极化波的电场的位置,在所述多个辐射导体中的与所述第一辐射导体相邻的第二辐射导体中,所述发送用馈电点被设定在激励所述第二方向的极化波的电场的位置,所述接收用馈电点被设定在激励所述第一方向的极化波的电场的位置。
由此,能够使在发送时形成的两种极化波与在接收时形成的两种极化波一致。因此,本方式所涉及的天线模块作为在发送时和接收时利用相同的两种极化波的通信中使用的通信质量高的天线模块是有用的。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多个辐射导体的形状及尺寸大致相等,在俯视所述电介质基板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辐射导体中的所述发送用馈电点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辐射导体中的所述接收用馈电点的位置大致一致,所述第一辐射导体中的所述接收用馈电点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辐射导体中的所述发送用馈电点的位置大致一致。
由此,例如,能够在第一辐射导体和第二辐射导体中将与各馈电点连接的馈电通路等形成在相同的位置,因此能够在天线模块的制造工序中削减设计工序。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一辐射导体与所述第二辐射导体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相邻地配置,在俯视所述电介质基板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辐射导体中,所述发送用馈电点位于相对于中心而言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偏离的位置,并且,所述接收用馈电点位于相对于中心而言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偏离的位置,在所述第二辐射导体中,所述发送用馈电点位于相对于中心而言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偏离的位置,并且所述接收用馈电点位于相对于中心而言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偏离的位置。
由此,能够在与电介质基板垂直且与第一方向平行的面内或者与电介质基板垂直且与第二方向平行的面内得到期望的波束图案、并且缩小第一辐射导体与第二辐射导体的间隔。因此,能够实现天线模块的小型化。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正交。
由此,能够在第一辐射导体和第二辐射导体各辐射导体中优化所形成的两种极化波的隔离度。也就是说,能够在各辐射导体中优化发送用馈电点与接收用馈电点的隔离度,因此能够抑制因发送信号绕到接收系统所引起的接收带噪声,其结果,能够实现通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多个辐射导体包括与所述第一辐射导体及所述第二辐射导体相邻的第三辐射导体及第四辐射导体,所述第一辐射导体与所述第二辐射导体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一方相邻,所述第三辐射导体与所述第四辐射导体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所述一方相邻,所述第一辐射导体与所述第三辐射导体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另一方相邻,所述第二辐射导体与所述第四辐射导体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所述另一方相邻,在所述第三辐射导体中,所述发送用馈电点被设定在激励所述第二方向的极化波的电场的位置,所述接收用馈电点被设定在激励所述第一方向的极化波的电场的位置,在所述第四辐射导体中,所述发送用馈电点被设定在激励所述第一方向的极化波的电场的位置,所述接收用馈电点被设定在激励所述第二方向的极化波的电场的位置。
由此,能够在与电介质基板垂直且与第一方向平行的面内以及与电介质基板垂直且与第二方向平行的面内都得到期望的波束图案、并且缩小第一辐射导体、第二辐射导体、第三辐射导体以及第四辐射导体的间隔。因此,能够实现天线模块的小型化。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多个辐射导体的形状及尺寸大致相等,在俯视所述电介质基板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辐射导体、所述第二辐射导体、所述第三辐射导体以及所述第四辐射导体中的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相邻的2个辐射导体中,一方的辐射导体中的所述发送用馈电点的位置与另一方的辐射导体中的所述接收用馈电点的位置大致一致,该一方的辐射导体中的所述接收用馈电点的位置与该另一方的辐射导体中的所述发送用馈电点的位置大致一致。
由此,例如,能够在第一辐射导体、第二辐射导体、第三辐射导体以及第四辐射导体中将与各馈电点连接的馈电通路等形成在相同的位置,因此能够在天线模块的制造工序中削减设计工序。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多个辐射导体的形状及尺寸大致相等,在俯视所述电介质基板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辐射导体、所述第二辐射导体、所述第三辐射导体以及所述第四辐射导体中的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不同的方向相邻的2个辐射导体中,一方的辐射导体中的所述发送用馈电点的位置与另一方的辐射导体中的所述发送用馈电点的位置大致一致,该一方的辐射导体中的所述接收用馈电点的位置与该另一方的辐射导体中的所述接收用馈电点的位置大致一致。
由此,能够在沿着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不同的方向相邻的2个辐射导体中将与各馈电点连接的馈电通路等形成在相同的位置,因此能够在天线模块的制造工序中削减设计工序。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多个辐射导体中的所述发送用馈电点和所述接收用馈电点的布局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按每2个辐射导体进行重复。
由此,能够遍及天线阵列整体地提高相邻的辐射导体之间的隔离度,因此能够实现通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并且例如能够在天线模块的制造工序中削减设计工序。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贴片天线阵列在互不相同的时刻发送或接收所述发送信号和所述接收信号。
由此,能够支持TDD(Time Division Duplex:时分双工)方式。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贴片天线阵列同时发送和接收所述发送信号和所述接收信号。
由此,能够支持PDD(Polarization Division Duplex:极分双工)方式或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频分双工)方式等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的方式。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发送信号的频带与所述接收信号的频带互不相同。
由此,能够支持FDD方式。
另外,也可以是,在俯视所述电介质基板的情况下,所述RF信号处理电路与所述贴片天线阵列的配置区域重叠地配置。
由此,能够实现天线模块的小型化。另外,能够缩短将RF信号处理电路与贴片天线阵列连接的馈电线路,因此能够减少该馈电线路所引起的损耗,能够实现通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通信装置具备:上述任一个天线模块;以及基带信号处理电路,其中,所述RF信号处理电路进行发送系统的信号处理和接收系统的信号处理,在所述发送系统的信号处理中,将从所述基带信号处理电路输入的信号进行上变频后将所述发送信号输出到所述贴片天线阵列,在所述接收系统的信号处理中,将从所述贴片天线阵列输入的接收信号进行下变频后输出到所述基带信号处理电路。
根据这种通信装置,也能够通过具备上述的天线模块来实现通信质量的提高。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具备贴片天线阵列的天线模块和通信装置的通信质量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模块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将天线阵列的一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图3的(a)是图2所示的结构的顶视图,图3的(b)是其截面图。
图4是示出比较例中相邻的2个天线元件的磁场分布的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中相邻的2个天线元件的磁场分布的图。
图6是示出相邻的2个天线元件之间的隔离度特性的图表。
图7是将天线阵列的一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图8是图7所示的结构的顶视图。
图9是应用了天线模块的通信装置的一例的框图。
图10是应用了天线模块的通信装置的另一例的框图。
图11是将变形例中的天线阵列的一部分放大后的顶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均显示总括性或具体性的例子。下面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结构要素、结构要素的配置以及连接方式等是一个例子,其主旨并不在于限定本发明。将下面的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中的未记载于独立权利要求的结构要素作为任意的结构要素来进行说明。另外,附图所示的结构要素的大小或者大小之比未必是严格的。另外,在各图中,对实质上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记,有时省略或简化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
[1.天线模块的结构]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模块1的外观立体图。
以后,将天线模块1的厚度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垂直于Z轴方向且彼此正交的方向分别设为X轴方向和Y轴方向来进行说明,将Z轴正侧设为天线模块1的上表面侧来进行说明。但是,在实际的使用方式中,也有时天线模块1的厚度方向不是上下方向,因此天线模块1的上表面侧不限于向上方向。
图1所示的天线模块1能够在发送时和接收时都支持两种极化波,例如使用于全双工通信。在本实施方式中,天线模块1支持X轴方向的极化波和Y轴方向的极化波来作为该两种极化波。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模块1支持正交的2个极化波。此外,天线模块1不限于此,也可以支持形成与正交不同的角度(例如,75°或60°等)的2个极化波。
具体地说,天线模块1具备由多个天线元件10构成的天线阵列100和RFIC 20。
多个天线元件10分别是具有辐射导体11的贴片天线,该辐射导体11由与电介质基板14的主面平行地设置的薄膜的图案导体构成。该多个天线元件10是周期性地配置的,构成了天线阵列100。也就是说,天线阵列100是具有周期性地配置于电介质基板14的多个辐射导体11的贴片天线阵列。多个辐射导体11分别具有与RFIC 20之间传递发送信号的发送用馈电点以及与RFIC 20之间传递接收信号的接收用馈电点。关于这一点,与天线阵列100的详细结构一起在后面叙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天线阵列100包括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呈二维状正交配置(即配置为矩阵状)的4行4列的16个天线元件10。也就是说,多个辐射导体11沿着天线模块1所支持的两种极化波的方向进行配置。
此外,构成天线阵列100的天线元件10的个数只要是2个以上即可,不限于上述。另外,多个天线元件10的配置方式也不限于上述。例如,天线阵列100也可以由配置为一维状的2个以上的天线元件10构成,还可以由配置为交错状的3个以上的天线元件10构成。另外,多个辐射导体11也可以沿着与天线模块1所支持的极化波的方向不同的方向进行配置。
RFIC 20设置于电介质基板14,构成对由天线阵列100发送的发送信号或由天线阵列100接收的接收信号进行信号处理的RF信号处理电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电介质基板14的情况下,RFIC 20与天线阵列100的配置区域重叠地配置。
在此,天线阵列100的配置区域是指在俯视电介质基板14的情况下包含多个辐射导体11的最小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大致矩形形状的区域。另外,RFIC 20位于天线阵列100的区域是指RFIC 2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天线阵列100的区域内,特定地说,是指RFIC20整体位于天线阵列100的区域内。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RFIC 20设置于电介质基板14的底面。
此外,RFIC 20的配置方式不限于上述,例如,也可以设置于电介质基板14的上表面的不同于天线阵列100的位置。另外,RF信号处理电路不限于由RFIC 20构成,也可以由多个高频电路元件构成。例如,RF信号处理电路也可以由移相电路和放大电路构成,该移相电路对由多个天线元件10发送的发送信号或由多个天线元件10接收的接收信号的相位进行调整,该放大电路对该发送信号或该接收信号进行放大。另外,RF信号处理电路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内置于电介质基板14。
[2.天线阵列的结构]
接着,进一步使用图2和图3来说明天线阵列100的详细结构。
图2是将天线阵列100的一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具体地说,在该图中,示出了构成天线模块1的多个天线元件10中的沿X轴方向相邻的2个天线元件10a及10b。图3的(a)是图2所示的结构的顶视图,(b)是其截面图。
此外,在图3的(a)中,简明起见,对各构件施加点状阴影。这在以后的顶视图中也是同样的。另外,在图3的(b)中,简明起见,有时将严格地说处于不同截面的结构要素在同一图面内示出、或者省略处于同一截面的结构要素的图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多个辐射导体11有关的布局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按每2个辐射导体11进行重复。因此,下面说明的2个天线元件10a及10b的结构对于其它天线元件10而言也是同样的。
如图1~图3所示,构成天线阵列100的各天线元件10(天线元件10a及10b)是利用电介质基板14构成的,具有辐射导体11(辐射导体11a及11b)和后述的接地导体,该辐射导体11的形状及尺寸彼此大致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天线元件10的接地导体由1个图案导体共同地构成。此外,也可以将接地导体按各天线元件10独立地设置。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电介质基板14是具有在X轴方向上相向的一对侧面以及在Y轴方向上相向的一对侧面的大致矩形平板形状。此外,电介质基板14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大致圆形平板形状。
具体地说,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电介质基板14是通过层叠多个电介质层而构成的多层基板,具有由电介质材料形成的基板主体141以及设置于基板主体141的各种导体。该各种导体包括形成天线元件10a的辐射导体11a和天线元件10b的辐射导体11b的图案导体、通路导体12a、13a、12b及13b、布线图案导体142、以及一对地图案导体143a及143b。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电介质基板14的情况下,辐射导体11a及11b分别呈被沿Y轴方向延伸且在X轴方向上相向的一对边以及沿X轴方向延伸且在Y轴方向上相向的一对边所包围的矩形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辐射导体11a及11b分别设置于电介质基板14的上表面。也就是说,辐射导体11a及11b分别从电介质基板14暴露出来。
此外,辐射导体11a及11b的形状和配置方式不限于上述。例如,在俯视电介质基板14的情况下,辐射导体11a及11b也可以是大致圆形形状,还可以设置于电介质基板14的内层。另外,辐射导体11a及11b也可以分别由馈电导体以及配置于比该馈电导体靠上方的位置的无馈电导体构成。
通路导体12a、12b、13a及13b是与电介质基板14的主面正交地设置的导体柱,是与布线图案导体142一起构成馈电线路的馈电通路。通路导体12a与辐射导体11a的发送用馈电点Txa连接。通路导体13a与辐射导体11a的接收用馈电点Rxa连接。通路导体12b与辐射导体11b的发送用馈电点Txb连接。通路导体13b与辐射导体11b的接收用馈电点Rxb连接。
布线图案导体142是与通路导体12a、12b、13a及13b一起构成馈电线路的图案导体。
地图案导体143a及143b配置于隔着该布线图案导体142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位置,被设定为地电位。在俯视电介质基板14的情况下,地图案导体143a及143b例如遍及该电介质基板14的大致整体地设置。该地图案导体143a及143b中的与辐射导体11a及11b接近的一侧的地图案导体143a实现作为贴片天线即天线元件10a及10b的接地导体的功能。
此外,电介质基板14也可以是单层基板。也就是说,馈电线路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由同轴线缆构成。另外,馈电线路与辐射导体11只要进行电连接即可,也可以在结构上相分离。也就是说,馈电线路也可以借助电容耦合来向辐射导体11馈电。
[3.相邻的天线元件的不同点]
在此,若将沿X轴方向相邻的天线元件10a和天线元件10b进行比较,则辐射导体11a中的发送用馈电点Txa的位置与辐射导体11b中的发送用馈电点Txb的位置不同,辐射导体11a中的接收用馈电点Rxa的位置与辐射导体11b中的接收用馈电点Rxb的位置不同。
具体地说,在辐射导体11a中,发送用馈电点Txa位于相对于中心Pa而言在X轴方向上偏离的位置。也就是说,发送用馈电点Txa位于穿过辐射导体11a的中心Pa和辐射导体11b的中心Pb且沿着X轴方向的轴Ax1上的、不同于中心Pa的点。换言之,发送用馈电点Txa被设定在当被馈送发送信号时激励X轴方向的电场的位置,该X轴方向是第一方向的一例。另外,在辐射导体11a中,接收用馈电点Rxa位于相对于中心Pa而言在Y轴方向上偏离的位置。也就是说,接收用馈电点Rxa位于穿过中心Pa且沿着Y轴方向的轴Ay1上的、不同于中心Pa的点。换言之,接收用馈电点Rxa被设定在当假定被馈送接收信号时激励Y轴方向的电场的位置,该Y轴方向是第二方向的一例。
与此相对,在辐射导体11b中,发送用馈电点Txb位于相对于中心Pb而言在Y轴方向上偏离的位置。也就是说,发送用馈电点Txb位于穿过辐射导体11b的中心Pb且沿着Y轴方向的轴Ay2上的、不同于中心Pb的点。换言之,发送用馈电点Txb被设定在当被馈送发送信号时激励Y轴方向的电场的位置。另外,在辐射导体11b中,接收用馈电点Rxb位于相对于中心Pb而言在X轴方向上偏离的位置。也就是说,接收用馈电点Rxb位于上述的轴Ax1上的不同于中心Pb的点。换言之,接收用馈电点Rxb被设定在当假定被馈送接收信号时激励X轴方向的电场的位置。
在此,“位于轴上”不仅包括完全位于轴上,也包括位于轴的附近。也就是说,在俯视电介质基板14的情况下,也可以是馈电通路的中心不位于轴上,也可以是馈电通路的端部位于轴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辐射导体11a中,发送用馈电点Txa位于相对于中心Pa而言向X轴方向负侧偏离的位置,接收用馈电点Rxa位于相对于中心Pa而言向Y轴方向正侧偏离的位置。另外,在辐射导体11b中,发送用馈电点Txb位于相对于中心Pb而言向Y轴方向正侧偏离的位置,接收用馈电点Rxb位于相对于中心Pb而言向X轴方向负侧偏离的位置。
也就是说,在俯视电介质基板14的情况下,辐射导体11a中的发送用馈电点Txa的位置与辐射导体11b中的接收用馈电点Rxb的位置大致一致,辐射导体11a中的接收用馈电点Rxa的位置与辐射导体11b中的发送用馈电点Txb的位置大致一致。
在此,“大致一致”不仅包括完全一致,也包括大致一致,例如也包括以下情况:由于与天线元件连接的馈电线路和馈电电路的阻抗等,馈电点的位置稍微偏离。也就是说,“大致”包括百分之几左右的误差。
[4.隔离度提高的机制]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模块1,在沿X轴方向相邻的天线元件10中,由发送用馈电点形成的极化波互不相同,并且,由接收用馈电点形成的极化波互不相同。由此,能够提高天线元件10间的隔离度,因此能够实现通信质量的提高。下面,使用具备由多个相同的天线元件10b构成的天线阵列的比较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天线元件10之间的隔离度提高的机制。也就是说,在比较例中,在相邻的天线元件中,由发送用馈电点形成的极化波彼此相同,并且,由接收用馈电点形成的极化波彼此相同。
图4是示出比较例中相邻的2个天线元件10b的磁场分布的图。具体地说,在该图中,示出了在2个天线元件10b相邻地配置的结构中发送用馈电点Txb被馈送发送信号的情况下的磁场分布。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2个天线元件10a及10b的磁场分布的图。具体地说,在该图中,示出了在图2和图3所示的天线元件10a及10b中发送用馈电点Txa及Txb被馈送发送信号的情况下的磁场分布。
根据图4和图5可以明确的是,天线元件10a及10b中的磁场在与发送用馈电点Txa及Txb相对于辐射导体11a及11b的中心而言偏离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变强。
因此,在发送用馈电点Txb相对于辐射导体11b的中心而言在Y轴方向上偏离的天线元件10b中,X轴方向的磁场强(参照图4中的P部分)。因此,如图4所示,在比较例的结构中,相邻的2个辐射导体11b之间的磁场会变强。
与此相对,在发送用馈电点Txa相对于辐射导体11a的中心而言在X轴方向上偏离的天线元件10a中,X轴方向的磁场弱(参照图5中的Q部分)。因此,如图5所示,在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相邻的2个辐射导体11a及11b之间的磁场相比于比较例而言变弱。
即,在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与比较例的结构相比,相邻的2个天线元件10a及10b所具有的辐射导体11a及11b不容易受到相互的磁的影响。也就是说,根据实施方式的结构,与比较例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相邻的天线元件10之间的隔离度。
图6是示出图4和图5所示的相邻的2个天线元件之间的隔离度特性的图表。具体地说,在该图中,以绝对值的方式示出了相对于向一方的天线元件的馈电点馈送的发送信号的强度的、该发送信号向另一方的天线元件传播从而被其馈电点获取时的强度的比率。此外,在图中的图表中附加了标记。另外,在图表的右方示出了表示图表中的标记(在此为标记M*,*是图表中的继M之后的数值)处的频率(Freq.)和隔离度的表。
如该图所示,根据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与图4所示的比较例的结构相比,能够将使用带内(例如26GHz-29GHz)的隔离度的最差值从15.685dB改善到31.420dB,能够将该隔离度的平均值改善15.7dB。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相邻的天线元件10中,使由发送用馈电点形成的极化波不同,由此能够提高发送时的隔离度。另外,接收用馈电点和由接收用馈电点形成的极化波也是同样的,因此,在相邻的天线元件10中,能够提高接收时的隔离度。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模块1,在相邻的辐射导体11中由发送用馈电点形成的极化波互不相同,由此,能够提高发送时相邻的辐射导体11之间的隔离度。同样地,在相邻的辐射导体11中,由接收用馈电点形成的极化波互不相同,由此能够提高接收时相邻的辐射导体11之间的隔离度。因而,在发送时和接收时相邻的辐射导体11之间的隔离度都提高,因此能够实现具备天线阵列100的天线模块1的通信质量的提高。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模块1,在多个辐射导体11中的作为第一辐射导体的一例的辐射导体11a中,发送用馈电点被设定在激励X轴方向(第一方向的一例)的极化波的电场的位置,在作为与第一辐射导体相邻的第二辐射导体的一例的辐射导体11b中,发送用馈电点被设定在激励Y轴方向(第二方向的一例)的极化波的电场的位置。并且,在辐射导体11a中,接收用馈电点被设定在激励Y轴方向的电场的位置,在辐射导体11b中,接收用馈电点被设定在激励X轴方向的极化波的电场的位置。由此,能够使在发送时形成的两种极化波与在接收时形成的两种极化波一致。因此,本方式所涉及的天线模块作为在发送时和接收时利用相同的两种极化波的通信中使用的通信质量高的天线模块是有用的。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俯视电介质基板14的情况下,辐射导体11a中的发送用馈电点Txa的位置与辐射导体11b中的接收用馈电点Rxb的位置大致一致,辐射导体11a中的接收用馈电点Rxa的位置与辐射导体11b中的发送用馈电点Txb的位置大致一致。由此,例如,能够在辐射导体11a和辐射导体11b中将与各馈电点连接的馈电通路等形成在相同的位置,因此能够在天线模块的制造工序中削减设计工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模块1,辐射导体11a与辐射导体11b沿着X轴方向相邻地配置。由此,能够在与电介质基板14垂直且与X轴方向平行的面内得到期望的波束图案、并且缩小辐射导体11a与辐射导体11b的间隔。因此,能够实现天线模块1的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模块1,由各辐射导体11激励的两种极化波的方向相互正交。由此,能够在辐射导体11a和辐射导体11b各辐射导体中优化所形成的两种极化波的隔离度。也就是说,能够在各辐射导体11中优化发送用馈电点与接收用馈电点的隔离度,因此能够抑制因发送信号绕到接收系统所引起的接收带噪声,其结果,能够实现通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俯视电介质基板14的情况下,RFIC 20与天线阵列100的配置区域重叠地配置,因此能够实现天线模块1的小型化。另外,能够缩短将RFIC 20与天线阵列100连接的馈电线路,因此能够减少该馈电线路所引起的损耗,能够实现通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5.相邻的4个天线元件的不同点]
此前,着眼于构成天线阵列100的多个天线元件10中的沿X轴方向相邻的天线元件10来说明了提高隔离度的手法。在本实施方式中,沿Y轴方向相邻的天线元件10也能够通过同样的手法来实现隔离度的提高。因此,下面,着眼于上述的2个天线元件10a及10b以及沿Y轴方向与它们相邻的2个天线元件加在一起而得到的相邻的4个天线元件来进行说明。
图7是将天线阵列100的一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具体地说,在该图中,示出了构成天线模块1的多个天线元件10中的沿X轴方向相邻的2个天线元件10a及10b以及沿Y轴方向与它们相邻的2个天线元件10c及10d。图8是图7所示的结构的顶视图。
天线元件10c沿着Y轴方向与上述的天线元件10a相邻,沿着不同于X轴和Y轴的方向(即斜的方向)与上述的天线元件10b相邻。具体地说,天线元件10c配置于天线元件10a的Y轴方向负侧,具备辐射导体11c和接地导体(未图示)。辐射导体11c在发送用馈电点Txc处与通路导体12c连接,在接收用馈电点Rxc处与通路导体13c连接。
天线元件10d沿着Y轴方向与上述的天线元件10b相邻,沿着不同于X轴和Y轴的方向(即斜的方向)与上述的天线元件10a相邻。具体地说,天线元件10d配置于天线元件10b的Y轴方向负侧,具备辐射导体11d和接地导体(未图示)。辐射导体11d在发送用馈电点Txd处与通路导体12d连接,在接收用馈电点Rxd处与通路导体13d连接。
此外,辐射导体11c及11d均与上述的辐射导体11a及11b同样地构成。另外,通路导体12c、12d、13c及13d均与上述的通路导体12a、12b、13a及13b同样地构成。因此,省略它们的详细结构的说明。
在此,若将沿X轴方向相邻的天线元件10c和天线元件10d进行比较,则辐射导体11c中的发送用馈电点Txc的位置与辐射导体11d中的发送用馈电点Txd的位置不同,辐射导体11c中的接收用馈电点Rxc的位置与辐射导体11d中的接收用馈电点Rxd的位置不同。另外,若将沿Y轴方向相邻的天线元件10a与天线元件10c进行比较,则辐射导体11a中的发送用馈电点Txa的位置与辐射导体11c中的发送用馈电点Txc的位置不同,辐射导体11a中的接收用馈电点Rxa与辐射导体11c中的接收用馈电点Rxc的位置不同。另外,若将沿Y轴方向相邻的天线元件10b和天线元件10d进行比较,则辐射导体11b中的发送用馈电点Txb的位置与辐射导体11d中的发送用馈电点Txd的位置不同,辐射导体11b中的接收用馈电点Rxb与辐射导体11d中的接收用馈电点Rxd的位置不同。
具体地说,在辐射导体11c中,发送用馈电点Txc位于相对于中心Pc而言在Y轴方向上偏离的位置。也就是说,发送用馈电点Txc位于穿过辐射导体11a的中心Pa和辐射导体11c的中心Pc且沿着Y轴方向的轴Ay1上的、不同于中心Pc的点。换言之,发送用馈电点Txc被设定在当被馈送发送信号时激励Y轴方向的电场的位置。另外,在辐射导体11c中,接收用馈电点Rxc位于相对于中心Pc而言在X轴方向上偏离的位置。也就是说,接收用馈电点Rxc位于穿过辐射导体11c的中心Pc和辐射导体11d的中心Pd且沿着X轴方向的轴Ax2上的、不同于中心Pc的点。换言之,接收用馈电点Rxc被设定在当假定被馈送接收信号时激励X轴方向的电场的位置。
与此相对,在辐射导体11d中,发送用馈电点Txd位于相对于中心Pd而言在X轴方向上偏离的位置。也就是说,发送用馈电点Txd位于轴Ax2上的不同于中心Pd的点。换言之,发送用馈电点Txd被设定在当被馈送发送信号时激励X轴方向的电场的位置。另外,在辐射导体11d中,接收用馈电点Rxd位于相对于中心Pd而言在Y轴方向上偏离的位置。也就是说,接收用馈电点Rxd位于穿过辐射导体11b的中心Pb和辐射导体11d的中心Pd且沿着Y轴方向的轴Ay2上的、不同于中心Pd的点。换言之,接收用馈电点Rxd被设定在当假定被馈送接收信号时激励Y轴方向的电场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辐射导体11c中,发送用馈电点Txc位于相对于中心Pc而言向Y轴方向正侧偏离的位置,接收用馈电点Rxc位于相对于中心Pc而言向X轴方向负侧偏离的位置。另外,在辐射导体11d中,发送用馈电点Txd位于相对于中心Pd而言向X轴方向负侧偏离的位置,接收用馈电点Rxd位于相对于中心Pd而言向Y轴方向正侧偏离的位置。
也就是说,在俯视电介质基板14的情况下,辐射导体11a中的发送用馈电点Txa的位置与辐射导体11c中的接收用馈电点Rxc的位置大致一致,辐射导体11a中的接收用馈电点Rxa的位置与辐射导体11c中的发送用馈电点Txc的位置大致一致。另外,辐射导体11b中的发送用馈电点Txb的位置与辐射导体11d中的接收用馈电点Rxd的位置大致一致,辐射导体11b中的接收用馈电点Rxb的位置与辐射导体11d中的发送用馈电点Txd的位置大致一致。
即,在沿着X轴方向或Y轴方向相邻的2个辐射导体11中,一方的辐射导体11中的发送用馈电点的位置与另一方的辐射导体11中的接收用馈电点的位置大致一致。另外,在该2个辐射导体11中,该一方的辐射导体11中的接收用馈电点的位置与该另一方的辐射导体11中的发送用馈电点的位置大致一致。由此,例如,能够在辐射导体11a(第一辐射导体的一例)、辐射导体11b(第二辐射导体的一例)、辐射导体11c(第三辐射导体的一例)以及辐射导体11d(第四辐射导体的一例)中将与各馈电点连接的馈电通路等形成在相同的位置,因此能够在天线模块1的制造工序中削减设计工序。
另外,在沿着不同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方向(即斜的方向)相邻的2个辐射导体中,一方的辐射导体中的发送用馈电点的位置与另一方的辐射导体中的发送用馈电点的位置大致一致。另外,在该2个辐射导体中,该一方的辐射导体中的接收用馈电点的位置与该另一方的辐射导体中的接收用馈电点的位置大致一致。由此,例如,能够在辐射导体11a和辐射导体11d、或者辐射导体11b和辐射导体11c中将与各馈电点连接的馈电通路等形成在相同的位置,因此能够在天线模块1的制造工序中削减设计工序。
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不仅在沿X轴方向相邻的天线元件10中、而且在沿Y轴方向相邻的天线元件10中,也能够通过使由发送用馈电点形成的极化波不同来提高发送时的隔离度。另外,接收用馈电点和由接收用馈电点形成的极化波也是同样的。因此,无论是发送时还是接收时,都能够提高沿X轴方向相邻的天线元件10和沿Y轴方向相邻的天线元件10这两方的隔离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辐射导体11中的发送用馈电点和接收用馈电点的布局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按每2个辐射导体11进行重复。也就是说,以上说明的相邻的天线元件10的结构不限于构成天线阵列100的多个天线元件10中的一部分天线元件10(例如,2个或4个天线元件),而是应用于全部天线元件10。由此,能够遍及天线阵列100整体地提高相邻的辐射导体11之间的隔离度,因此能够实现通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此外,以上说明的相邻的天线元件10的结构也可以仅应用于构成天线阵列100的多个天线元件10中的一部分天线元件10。例如,以上说明的相邻的天线元件10的结构也可以仅应用于沿X轴方向相邻的天线元件10、或者仅应用于沿Y轴方向相邻的天线元件10。
[6.在通信装置中的应用]
以上说明的天线模块1能够应用于通信装置。
图9是应用了天线模块1的通信装置5的一例的框图。此外,在该图中,简明起见,仅示出了与构成天线阵列100的多个天线元件10中的用虚线围起来的4个天线元件10对应的结构,省略了与同样地构成的其它天线元件10对应的结构。另外,在该图中,为了使连接结构简明,在天线模块1中,在多个辐射导体11的各辐射导体11的相同的位置示出了各发送用馈电点和各接收用馈电点。这些事项在以后的通信装置的说明中也同样。
该图所示的通信装置5支持TDD方式,具体地说,具备具有天线阵列100和RFIC 20的上述说明的天线模块1以及构成基带信号处理电路的BBIC 2。该通信装置5将从BBIC 2向天线模块1传递的信号上变频为高频信号后从天线阵列100辐射,并且将利用天线阵列100接收到的高频信号进行下变频后通过BBIC 2来进行信号处理。
RFIC 20具备功率放大器22AT~22DT、低噪声放大器22AR~22DR、开关23A~23D及27、衰减器24A~24D、移相器25A~25D、信号合成/分波器26、混合器28以及放大电路29。
从BBIC 2传递的信号被放大电路29放大后,通过混合器28进行上变频。上变频后的作为高频信号的发送信号被信号合成/分波器26分为4个,通过4个信号路径被馈送到各不相同的辐射导体11。此时,能够通过独立地对配置于各信号路径的移相器25A~25D的移相度进行调整,来调整天线阵列100的方向性。
另外,由各辐射导体11接收到的作为高频信号的接收信号分别经由不同的4个信号路径被信号合成/分波器26合成,通过混合器28进行下变频并被放大电路29放大后传递到BBIC 2。
RFIC 20例如形成为包括上述电路结构的单芯片的集成电路部件。
在此,开关23A~23D及27用于按照从BBIC 2等控制部输入的控制信号来切换发送侧的信号路径和接收侧的信号路径。这样构成的图9所示的通信装置5支持在互不相同的时刻发送或接收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的TDD方式。
此外,天线模块1和通信装置所支持的通信方式不限于此。例如,天线模块1和通信装置也可以支持PDD方式或FDD方式等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的方式。也就是说,天线阵列100也可以将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同时发送和接收。特别是,天线模块1在发送时和接收时都能够支持两种极化波,因此作为支持双极化波的全双工通信中使用的通信质量高的天线模块是有用的。
图10是应用了天线模块1的通信装置5的另一例的框图。
该图所示的通信装置5与图9所示的通信装置5相比在以下方面不同:不具备用于切换发送侧的信号路径和接收侧的信号路径的开关23A~23D及27,与此相伴,原本被发送系统的信号路径和接收系统的信号路径所共用的电路结构是独立地设置的。
具体地说,图10所示的通信装置5取代图9所示的发送系统和接收系统所共用的信号路径中设置的衰减器24A~24D、移相器25A~25D以及信号合成/分波器26而具备以下。即,图10所示的通信装置5具备设置于发送系统的信号路径的衰减器24AT~24DT、移相器25AT~25DT及信号合成/分波器26T、以及设置于接收系统的信号路径的衰减器24AR~24DR、移相器25AR~25DR及信号合成/分波器26R。另外,图10所示的通信装置5还在接收系统的信号路径上具备用于消除发送信号的绕回的消除电路21C。
消除电路21C例如是具有振幅调整功能和相位调整功能等的加法器,使与所输入的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发送信号相比相位相反且振幅相同的消除信号与该接收信号重叠,以消除该发送信号。具体地说,消除电路21C通过对由与形成发送路径的传输线路电磁耦合的传输线路检测出的发送信号的振幅和相位进行调整来生成消除信号。
也就是说,从BBIC 2传递并通过混合器28进行上变频后的发送信号被信号合成/分波器26T分为4个,通过设置有衰减器24AT~24DT和移相器25AT~25DT的4个发送路径后,被馈送到各不相同的辐射导体11。此时,能够通过独立地对配置于发送路径的移相器25AT~25DT的移相度进行调整,来调整天线阵列100的发送信号的方向性。
另外,由各辐射导体11接收的作为高频信号的接收信号分别经由设置有衰减器24AR~24DR和移相器25AR~25DR的不同的4个接收路径,被信号合成/分波器26R合成并被消除电路21C消除了发送信号的成分后通过混合器28进行下变频。此时,能够通过独立地对配置于接收路径的移相器25AR~25DR的移相度进行调整,来调整天线阵列100的接收信号的方向性。
这样构成的图10所示的通信装置5能够使用于支持双极化波的全双工通信。此外,在该情况下,发送信号的频带与接收信号的频带也可以互不相同。也就是说,天线模块1和通信装置5也可以支持FDD方式。
此外,图9和图10所示的RFIC 20也可以不具备上述的电路元件中的任一个。例如,图10所示的RFIC 20在不需要对接收信号进行衰减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具备衰减器24AR~24DR。另外,RFIC 20也可以仅具有发送路径和接收路径中的任一个。另外,天线模块1也可以应用于不仅发送接收单一的频带(频段)的高频信号、还发送接收多个频带(多频段)的高频信号的系统。也就是说,天线模块1也可以是以下结构:能够与各自具有RFIC 20的2个以上的系统的电路结构连接,利用开关来切换要连接的系统。
(变形例)
以上,列举了上述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模块以及具备该天线模块的通信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任意的结构要素进行组合来实现的其它实施方式、对上述实施方式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想到的各种变形来得到的变形例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例如,在上述说明中,设为:在俯视电介质基板14的情况下,辐射导体11a(第一辐射导体的一例)中的发送用馈电点Txa的位置与辐射导体11b(与第一辐射导体相邻的第二辐射导体的一例)中的接收用馈电点Rxb的位置大致一致,辐射导体11a中的接收用馈电点Rxa的位置与辐射导体11b中的发送用馈电点Txb的位置大致一致。但是,第一辐射导体和第二辐射导体中的发送用馈电点和接收用馈电点的位置关系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处于如图11那样的位置关系。
图11是将变形例中的天线阵列的一部分放大后的顶视图。具体地说,在该图中,示出了构成该天线阵列的多个天线元件10中的沿X轴方向相邻的2个天线元件10Aa及10b。
天线元件10Aa与上述说明的天线元件10a相比在以下方面不同:发送用馈电点Txa位于相对于中心Pa而言向X轴方向正侧偏离的位置,接收用馈电点Rxa位于相对于中心Pa而言向Y轴方向负侧偏离的位置。因此,在该结构中,在俯视电介质基板14的情况下,辐射导体11a中的发送用馈电点Txa的位置与辐射导体11b中的接收用馈电点Rxb的位置不一致,辐射导体11a中的接收用馈电点Rxa的位置与辐射导体11b中的发送用馈电点Txb的位置也不一致。
即使是这样构成的天线阵列,也由于在辐射导体11a中发送用馈电点Txa被设定在激励X轴方向的电场的位置并且接收用馈电点Rxa被设定在激励Y轴方向的电场的位置,而起到与上述说明的天线阵列同样的效果。即,在发送时和接收时都能够提高辐射导体11a与辐射导体11b之间的隔离度,因此能够实现通信质量的提高。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设为:由相邻的2个辐射导体11所具有的2个发送用馈电点形成的两种极化波(在上述说明中为X轴方向的极化波和Y轴方向的极化波)与由该2个辐射导体11所具有的2个接收用馈电点形成的两种极化波(在上述说明中为X轴方向的极化波和Y轴方向的极化波)相同。然而,也可以是,由上述2个发送用馈电点形成的两种极化波中的至少一方与由上述2个接收用馈电点形成的两种极化波中的至少一方不同。例如,也可以是,由上述2个发送用馈电点形成X轴方向的极化波和Y轴方向的2个极化波,由上述2个接收用馈电点形成与Z轴方向垂直且与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不同且相互正交的2个方向的极化波。
即使是这样构成的天线模块,也起到与上述说明的天线模块1同样的效果。即,在相邻的辐射导体11中,由发送用馈电点形成的极化波互不相同,并且,由接收用馈电点形成的极化波互不相同,由此能够实现通信质量的提高。
另外,上述说明的结构例如能够应用于使用28GHz频段、39GHz频段或60GHz频段的毫米波来进行通信的天线模块以及具备该天线模块的通信装置。此外,上述说明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使用除它们以外的频带的电波来进行通信的天线模块以及具备该天线模块的通信装置。
另外,天线阵列中的各天线元件也可以具有支持频带互不相同的多个频段的多个辐射导体。
另外,上述说明的结构例如也可以相当于垂直于XY平面地看时(也就是说,在俯视电介质基板14的情况下)的、由在相对于X轴坐标(或Y轴坐标)倾斜+45度的方向上排列的辐射元件构成的发送用天线阵列与由在相对于X轴坐标(或Y轴坐标)倾斜-45度的方向上排列的辐射元件构成的接收用天线阵列一体化而成的天线阵列。
另外,各辐射导体也可以具有以彼此相反的相位被馈电的2个发送用馈电点,在俯视电介质基板14的情况下,该2个发送用馈电点相对于辐射导体的中心线(例如,图3中的轴Ay1或Ay2等)对称地配置。另外,各辐射导体也可以具有以彼此相反的相位被馈电的2个接收用馈电点,在俯视电介质基板14的情况下,该2个接收用馈电点相对于辐射导体的中心线(例如,图3中的轴Ax1等)对称地配置。由此,能够抑制从馈电用的通路导体产生的电介质基板14的厚度方向上的极化波的影响所引起的XPD(Cross Polarization Discrimination:交叉极化鉴别)的劣化。
另外,例如,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模块也能够应用于Massive MIMO系统。有望用于5G(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技术之一是虚拟小区(phantom cell)与Massive MIMO系统的组合。虚拟小区是以下的网络结构:将用于在低频带的宏小区(macrocell)与高频带的小小区(small cell)之间确保通信的稳定性的控制信号同作为高速数据通信的对象的数据信号进行分离。在各虚拟小区设置Massive MIMO的天线装置。MassiveMIMO系统是用于在毫米波带等提高传输质量的技术,通过对从各辐射导体11发送的信号进行控制来控制天线的方向性。另外,Massive MIMO系统使用大量的辐射导体11,因此能够生成尖锐的方向性的波束。通过提高波束的方向性,即使是高频带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电波发射至远处,并且能够减少小区之间的干扰来提高频率利用效率。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作为具有高通信质量的天线模块,能够广泛利用于进行全双工通信的通信设备等。
附图标记说明
1:天线模块;2:BBIC;5:通信装置;10、10a、10b、10c、10d、10Aa:天线元件;11、11a、11b、11c、11d:辐射导体;12a、12b、12c、12d、13a、13b、13c、13d:通路导体;14:电介质基板;20:RFIC;21C:消除电路;22AT~22DT:功率放大器;22AR~22DR:低噪声放大器;23A~23D、27:开关;24A~24D、24AT~24DT、24AR~24DR:衰减器;25A~25D、25AT~25DT、25AR~25DR:移相器;26、26T、26R:信号合成/分波器;28:混合器;29:放大电路;100:天线阵列;141:基板主体;142:布线图案导体;143a、143b:地图案导体;Rxa、Rxb、Rxc、Rxd:接收用馈电点;Txa、Txb、Txc、Txd:发送用馈电点。
Claims (14)
1.一种天线模块,具备:
贴片天线阵列,其具有周期性地配置于电介质基板的多个辐射导体;以及
RF信号处理电路,其设置于所述电介质基板,对由所述贴片天线阵列发送的发送信号或由所述贴片天线阵列接收的接收信号进行信号处理,
所述多个辐射导体分别具有:
发送用馈电点,其与所述RF信号处理电路之间传递所述发送信号;以及
接收用馈电点,其与所述RF信号处理电路之间传递所述接收信号,
在所述多个辐射导体中的相邻的辐射导体中,由所述发送用馈电点形成的极化波互不相同,并且,由所述接收用馈电点形成的极化波互不相同,
所述发送用馈电点被设定在激励该发送用馈电点形成的极化波的电场的位置,所述接收用馈电点被设定在激励该接收用馈电点形成的极化波的电场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辐射导体中的第一辐射导体中,
所述发送用馈电点被设定在激励第一方向的极化波的电场的位置,
所述接收用馈电点被设定在激励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的极化波的电场的位置,
在所述多个辐射导体中的与所述第一辐射导体相邻的第二辐射导体中,
所述发送用馈电点被设定在激励所述第二方向的极化波的电场的位置,
所述接收用馈电点被设定在激励所述第一方向的极化波的电场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辐射导体的形状及尺寸大致相等,
在俯视所述电介质基板的情况下,
所述第一辐射导体中的所述发送用馈电点相对于所述第一辐射导体的中心的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二辐射导体中的所述接收用馈电点相对于所述第二辐射导体的中心的相对位置大致一致,
所述第一辐射导体中的所述接收用馈电点相对于所述第一辐射导体的中心的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二辐射导体中的所述发送用馈电点相对于所述第二辐射导体的中心的相对位置大致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辐射导体与所述第二辐射导体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相邻地配置,
在俯视所述电介质基板的情况下,
在所述第一辐射导体中,所述发送用馈电点位于相对于中心而言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偏离的位置,并且,所述接收用馈电点位于相对于中心而言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偏离的位置,
在所述第二辐射导体中,所述发送用馈电点位于相对于中心而言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偏离的位置,并且,所述接收用馈电点位于相对于中心而言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偏离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正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辐射导体包括与所述第一辐射导体及所述第二辐射导体相邻的第三辐射导体及第四辐射导体,
所述第一辐射导体与所述第二辐射导体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一方相邻,
所述第三辐射导体与所述第四辐射导体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所述一方相邻,
所述第一辐射导体与所述第三辐射导体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另一方相邻,
所述第二辐射导体与所述第四辐射导体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所述另一方相邻,
在所述第三辐射导体中,
所述发送用馈电点被设定在激励所述第二方向的极化波的电场的位置,
所述接收用馈电点被设定在激励所述第一方向的极化波的电场的位置,
在所述第四辐射导体中,
所述发送用馈电点被设定在激励所述第一方向的极化波的电场的位置,
所述接收用馈电点被设定在激励所述第二方向的极化波的电场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辐射导体的形状及尺寸大致相等,
在俯视所述电介质基板的情况下,
在所述第一辐射导体、所述第二辐射导体、所述第三辐射导体以及所述第四辐射导体中的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相邻的2个辐射导体中,
一方的辐射导体中的所述发送用馈电点相对于该一方的辐射导体的中心的相对位置与另一方的辐射导体中的所述接收用馈电点相对于该另一方的辐射导体的中心的相对位置大致一致,
该一方的辐射导体中的所述接收用馈电点相对于该一方的辐射导体的中心的相对位置与该另一方的辐射导体中的所述发送用馈电点相对于该另一方的辐射导体的中心的相对位置大致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辐射导体的形状及尺寸大致相等,
在俯视所述电介质基板的情况下,
在所述第一辐射导体、所述第二辐射导体、所述第三辐射导体以及所述第四辐射导体中的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不同的方向相邻的2个辐射导体中,
一方的辐射导体中的所述发送用馈电点相对于该一方的辐射导体的中心的相对位置与另一方的辐射导体中的所述发送用馈电点相对于该另一方的辐射导体的中心的相对位置大致一致,
该一方的辐射导体中的所述接收用馈电点相对于该一方的辐射导体的中心的相对位置与该另一方的辐射导体中的所述接收用馈电点相对于该另一方的辐射导体的中心的相对位置大致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辐射导体中的所述发送用馈电点和所述接收用馈电点的布局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按每2个辐射导体进行重复。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贴片天线阵列在互不相同的时刻发送或接收所述发送信号和所述接收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贴片天线阵列同时发送和接收所述发送信号和所述接收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信号的频带与所述接收信号的频带互不相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所述电介质基板的情况下,所述RF信号处理电路与所述贴片天线阵列的配置区域重叠地配置。
14.一种通信装置,具备:
根据权利要求1~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天线模块;以及
基带信号处理电路,
其中,所述RF信号处理电路进行发送系统的信号处理和接收系统的信号处理,在所述发送系统的信号处理中,将从所述基带信号处理电路输入的信号进行上变频后将所述发送信号输出到所述贴片天线阵列,在所述接收系统的信号处理中,将从所述贴片天线阵列输入的所述接收信号进行下变频后输出到所述基带信号处理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38859 | 2017-07-18 | ||
JP2017138859 | 2017-07-18 | ||
PCT/JP2018/020359 WO2019017075A1 (ja) | 2017-07-18 | 2018-05-28 | 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及び通信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45719A CN110945719A (zh) | 2020-03-31 |
CN110945719B true CN110945719B (zh) | 2021-08-03 |
Family
ID=65015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47950.6A Active CN110945719B (zh) | 2017-07-18 | 2018-05-28 | 天线模块和通信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886630B2 (zh) |
CN (1) | CN110945719B (zh) |
WO (1) | WO201901707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054063A1 (ja) | 2017-09-14 | 2019-03-21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通信装置 |
JP6533560B2 (ja) * | 2017-09-21 | 2019-06-19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アンテナ装置 |
CN113016108B (zh) * | 2018-11-14 | 2024-02-13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天线模块和搭载有天线模块的通信装置 |
CN112400255B (zh) * | 2019-04-24 | 2023-06-27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天线模块和搭载有该天线模块的通信装置 |
US11251525B2 (en) * | 2019-06-11 | 2022-02-15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Multi-band, dual-polarization antenna array |
JP7358880B2 (ja) * | 2019-09-26 | 2023-10-11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偏波共用アレイアンテナ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11431104B2 (en) | 2020-07-06 | 2022-08-30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Antenna array with self-cancelling conductive structure |
CN213520320U (zh) * | 2020-09-25 | 2021-06-22 | 深圳迈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反相双馈电式微波探测模块 |
KR20220068557A (ko) * | 2020-11-19 | 2022-05-26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안테나 장치 |
CN113067129B (zh) * | 2021-03-23 | 2023-08-2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天线装置、壳体、电子标签设备以及天线匹配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291547A (ja) * | 1993-03-31 | 1994-10-18 | Toshiba Corp | 円偏波アレーアンテナ |
SE513711C2 (sv) * | 1996-01-30 | 2000-10-23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Anordning vid antennenheter |
US6147648A (en) * | 1996-04-03 | 2000-11-14 | Granholm; Johan | Dual polarization antenna array with very low cross polarization and low side lobes |
CA2322029C (en) * | 1998-12-23 | 2003-07-08 | Roland Gabriel | Dual-polarized dipole antenna |
CN205303671U (zh) * | 2015-12-02 | 2016-06-08 | 成都南骄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单层耦合馈电双极化微带阵列天线 |
CN205595464U (zh) * | 2016-03-14 | 2016-09-21 | 宽兆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双极化微带阵列天线 |
CN106575824A (zh) * | 2014-07-25 | 2017-04-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双馈双极化天线振子及其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112262B2 (en) * | 2011-06-02 | 2015-08-18 |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 Planar array feed for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
JP6666615B2 (ja) * | 2014-01-29 | 2020-03-18 | 国立大学法人富山大学 | アンテナ装置 |
US10446923B2 (en) | 2015-12-30 | 2019-10-1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Antenna array with reduced mutual coupling effect |
-
2018
- 2018-05-28 CN CN201880047950.6A patent/CN110945719B/zh active Active
- 2018-05-28 WO PCT/JP2018/020359 patent/WO201901707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
- 2020-01-16 US US16/744,750 patent/US1088663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291547A (ja) * | 1993-03-31 | 1994-10-18 | Toshiba Corp | 円偏波アレーアンテナ |
SE513711C2 (sv) * | 1996-01-30 | 2000-10-23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Anordning vid antennenheter |
US6147648A (en) * | 1996-04-03 | 2000-11-14 | Granholm; Johan | Dual polarization antenna array with very low cross polarization and low side lobes |
CA2322029C (en) * | 1998-12-23 | 2003-07-08 | Roland Gabriel | Dual-polarized dipole antenna |
CN106575824A (zh) * | 2014-07-25 | 2017-04-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双馈双极化天线振子及其制造方法 |
CN205303671U (zh) * | 2015-12-02 | 2016-06-08 | 成都南骄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单层耦合馈电双极化微带阵列天线 |
CN205595464U (zh) * | 2016-03-14 | 2016-09-21 | 宽兆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双极化微带阵列天线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Qian Ye;Danping Wang;Min Wang;Wen Wu;Jianzhong Zhao.Design of a dual-feed orthogonal polarized patch antenna array.《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wave and Millimeter Wave Technology》.2010,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886630B2 (en) | 2021-01-05 |
CN110945719A (zh) | 2020-03-31 |
WO2019017075A1 (ja) | 2019-01-24 |
US20200153116A1 (en) | 2020-05-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945719B (zh) | 天线模块和通信装置 | |
US11011843B2 (en) | Antenna element, antenna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
CN110998974B (zh) | 天线模块和通信装置 | |
US10892554B2 (en) | Antenna element, antenna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 |
US10950945B2 (en) | Antenna element, antenna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
CN111164832B (zh) | 天线模块和通信装置 | |
CN212848850U (zh) | 高频模块以及通信装置 | |
US11581635B2 (en) | Antenna module | |
US11063363B2 (en) | Antenna element, antenna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 |
US20220085502A1 (en) | Sub-array antenna, array antenna, antenna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 |
WO2019188471A1 (ja) | 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通信装置 | |
EP3826105B1 (en) | Antenna system and base station | |
US20220181766A1 (en) | Antenna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equipped with the same | |
WO2020145392A1 (ja) | 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通信装置 | |
US12126089B2 (en) | Antenna device, antenna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 |
WO2023152292A1 (en) | Dual wideband orthogonally polarized antenna | |
So et al. | Staircase array antenna with stacked butler matrix for concurrent multi-beams | |
CN117728162A (zh) | 紧凑型宽带波束切换天线阵列架构 | |
US11588243B2 (en) | Antenna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same | |
US20240178567A1 (en) | Antenna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same | |
EP4142053A1 (en) | Antenna array structure including stacked and interleaved antenna elements and method of arranging the same | |
WO2023188969A1 (ja) | 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