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0933712B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33712B
CN110933712B CN201911137364.3A CN201911137364A CN110933712B CN 110933712 B CN110933712 B CN 110933712B CN 201911137364 A CN201911137364 A CN 201911137364A CN 110933712 B CN110933712 B CN 1109337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base station
transmitted
application program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3736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33712A (zh
Inventor
姚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alme Chongqi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ealme Chongqi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alme Chongqi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Realme Chongqi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3736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33712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337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337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337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337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82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bearers or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04W76/16Involving differ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e.g. a packet-switched [PS] bearer in combination with a circuit-switched [CS] bear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获取应用程序的属性;所述属性包括: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类型、数据流大小、时延要求;所述终端处于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若所述应用程序的属性中至少之一满足预设条件,则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得到分离后的两组数据;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第五代(5G,5th Generation)移动通信系统支持独立组网(SA,Standalone)架构和非独立组网(NSA,Non-Standalone)架构,一种典型的NSA架构为双连接(DC,DualConnection)架构。
在DC架构中,终端可以工作在双连接模式,在双连接模式下,终端与两个基站均进行通信,为了节省所述终端的传输功耗,如何确定所述终端何时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离并使用分离承载与所述两个基站进行数据传输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应用程序的属性;所述属性包括: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类型、数据流大小、时延要求;所述终端支持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
若所述应用程序的属性中至少之一满足预设条件,则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得到分离后的两组数据;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上述方案中,所述若应用程序的属性中至少之一满足预设条件,则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包括:
当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大于传输阈值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
上述方案中,所述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包括:
判断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是否与预设类型相同;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与预设类型相同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与预设类型未相同时,判断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是否大于数据量阈值;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大于数据量阈值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时,判断所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是否小于时延阈值;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小于时延阈值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
上述方案中,所述获取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包括:
判断网络侧是否配置开启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Protocol)层的重复发送功能;
当确定网络侧未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获取待传输的PDCPPDU的数据量。
上述方案中,所述判断网络侧是否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发送的承载配置信息;所述承载配置信息携带有无线数据承载(DRB,Data Radio Bearer)标识;
根据所述DRB标识,将无线承载方式配置为分离承载。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网络侧配置的传输阈值时,将所述待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或者,将所述待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应用程序的属性;所述属性包括: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类型、数据流大小、时延要求;
处理单元,用于若所述应用程序的属性中至少之一满足预设条件,则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得到分离后的两组数据;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其中,所述终端支持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获取应用程序的属性;所述属性包括: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类型、数据流大小、时延要求;所述终端处于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若所述应用程序的属性中至少之一满足预设条件,则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得到分离后的两组数据;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当所述应用程序的属性中至少之一满足预设条件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得到分离后的两组数据;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如此,能够准确确定何时需要分离数据并使用分离承载传输分离后的数据,以及能够准确确定何时不需要分离数据,从而降低所述终端的传输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方法应用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配置分离承载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使用分离承载方式传输分离后的数据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5a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5b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二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5c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三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方法应用的系统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系统包括终端101、主基站102、辅基站103;其中,
终端101可以与主基站102(也称为主节点)建立空口连接,从而实现与主基站102之间的通信;终端101也可以与辅基站103(也称为辅节点)建立空口连接,从而实现与辅基站103之间的通信;终端101还可以同时与主基站102和辅基站103建立空口连接,从而同时实现与主基站102和辅基站103之间的通信。
终端101在双连接模式下,与主基站102和辅基站103同时建立两个连接,其中,主基站102主要负责传输信令,辅基站103负责传输数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主要针对双连接模式下的终端。
图1所示的主基站102和辅基站103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一个例子中,主基站102为LTE基站,辅基站103为NR基站。在另一个例子中,主基站102为NR基站,辅基站103也为NR基站。在又一个例子中,主基站102为NR基站,辅基站103为LTE基站。本申请实施例对主基站102和辅基站103的类型不做限制。
在一个示例中,双连接模式为EN-DC模式或下一代EN-DC(next generation EN-DC,NGEN-DC)模式,这种情况下,主基站为LTE基站,辅基站为NR基站,终端与LTE基站和NR基站均进行通信。
在另一个示例中,双连接模式为NR-进化的UMTS(NR-EUTRA,NE-DC)模式,这种情况下,主基站为NR基站,辅基站为LTE基站,终端与LTE基站和NR基站均进行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双连接模式并不局限于上述EN-DC模式、NE-DC模式,本申请实施例对于双连接模式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定。
具体实现时,主基站和辅基站的部署方式可以为共站部署(如,NR基站和LTE基站可以设置在一个实体设备上),也可以为非共站部署(如,NR基站和LTE基站可以设置在不同实体设备上),本申请对此可以不做限定。这里,LTE基站也可以称为演进基站(evolvedNode B,eNB),NR基站也可以称为下一代基站(next generation Node B,gNB)。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主基站和辅基站覆盖范围的相互关系本申请可以不做限定,例如主基站和辅基站可以重叠覆盖。
对于终端101的具体类型,本申请可以不做限定,其可以为任何支持上述双连接模式的用户设备,例如可以为智能手机、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终端,具体可以为图1所示的终端101。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201:获取应用程序的属性。所述属性包括: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类型、数据流大小、时延要求。
这里,所述终端可以是指支持双连接模式的终端,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或者,所述第一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主基站。
这里,所述终端为实现与两个基站的同时通信,需要具备两套通信模块,两套通信模块分别对应两个基站。其中,第一调制解调模块(modem)和第一射频通路(包括第一射频电路和第一射频天线)形成第一套通信模块,第一套通信模块对应第一基站。第二调制解调模块(modem)和第二射频通路(包括第二射频电路和第二射频天线)形成第二套通信模块,第二套通信模块对应第二基站。在一个示例中,第一modem为5G modem,第二modem为4Gmodem,第一射频电路为5G RF,第二射频电路为4G RF。双连接模式下,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同时工作。
实际应用时,可以通过所述终端的处理器获取应用程序的属性。
这里,所述应用程序可以是指所述终端的前台应用程序和/或后台应用程序,如微信程序等等。其中,当用户在所述终端依次打开多个应用后,仅有最后一个打开的应用会显示在终端的当前显示界面上,而之前打开过的所有应用则会驻留在后台的堆栈中,将显示在终端的当前显示界面上的应用称为前台应用,而所有驻留在后台堆栈中的应用则称为后台应用。一般而言,用户只能对当前的前台应用进行各种操作体验,即后台应用只有切换为当前的前台应用后,用户才可以进行各种操作体验。
这里,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可以是指是待传输的PDCP PDU的数据量,可以通过所述终端的后台应用程序获取。
具体来说,所述终端判断网络侧是否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当确定网络侧未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获取待传输的PDCP PDU的数据量。
这里,当确定网络侧未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所述终端无需对PDCPPDU进行复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判断网络侧是否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发送的承载配置信息;所述承载配置信息携带有无线数据承载DRB标识;
根据所述DRB标识,将无线承载方式配置为分离承载。
这里,若来自所述第一基站的承载配置信息中的DRB标识与来自所述第二基站的承载配置信息中的DRB标识相同,则所述终端可以根据所述承载配置信息将将无线承载方式配置为分离承载。
图3是配置分离承载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终端开机后,向所述4G基站发送注册请求;所述4G基站向终端发送承载配置信息;所述承载配置信息至少包括:DRB标识、eps承载标识;假设DRB标识为a,eps承载标识为X;
步骤2:所述4G基站向所述终端发送无线连接控制RRC消息;所述RRC消息至少携带有5G邻区信息、DRB标识、eps承载标识;假设DRB标识为a,eps承载标识为X;
步骤3:终端通过随机接入流程接入5G基站所覆盖的小区;由于来自所述第一基站的承载配置信息中的DRB标识与来自所述第二基站的承载配置信息中的DRB标识相同,则表明网络侧对终端配置了分离承载,所述终端可以根据所述承载配置信息将无线承载方式配置为分离承载。
这里,所述终端将无线承载方式配置为分离承载之前,所述终端还可以与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具体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终端开机后,向所述4G基站发送注册请求,以与所述4G基站建立连接。
步骤2:所述4G基站向所述终端发送RRC消息;所述RRC消息至少携带有5G小区信息;
步骤3:所述终端接收所述RRC消息,对配置的5G小区进行测量,得到测量报告,将所述测量报告上报给所述4G基站,以供所述4G基站配置双连接模式;
步骤4:所述终端执行双连接操作,与5G基站建立连接,以获得5G服务。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终端需要先注册4G网络,再与5G基站建立连接,从而处于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能够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同时能够降低数据传输的时延。
步骤202:若所述应用程序的属性中至少之一满足预设条件,则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得到分离后的两组数据;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这里,所述待传输数据可以是指PDCP PDU的数据量。
实际应用时,可以基于网络侧配置的传输阈值,决定是否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以加快数据传输;还可以基于所述终端预设的传输阈值,决定是否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以加快数据传输。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若所述应用程序的属性中至少之一满足预设条件,则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包括:
当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大于传输阈值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
其中,所述传输阈值可以是网络侧配置的,也可以是所述终端预先设置的。
这里,以网络侧配置的传输阈值为例,当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网络侧配置的传输阈值时,将所述待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或者,当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网络侧配置的传输阈值时,将所述待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这里,所述网络侧配置的传输阈值可以是指所述网络侧根据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信道质量确定的;也可以是所述网络侧根据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信道质量确定的。还可以是其他确定方式,这里不做限定。
这里,所述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可以是按照PDCP PDU对应的SN的大小顺序进行分离;也可以是对PDCP PDU按照比例进行等分,比如1:1等比例。
图4是使用分离承载方式传输分离后的数据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终端建立split承载。
终端接收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发送的承载配置信息;所述承载配置信息携带有无线数据承载DRB标识;根据所述DRB标识,将无线承载方式配置为分离(split)承载。
步骤2:判断网络侧是否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PDCP duplication);当确定网络侧未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获取待传输的PDCP PDU的数据量。
步骤3:当所述PDCP PDU的数据量大于网络侧配置的传输阈值时,对所述PDCP PDU进行分离。
假设所述PDCP PDU对应的SN为1、2、3、4、5、6,若网络侧配置的传输阈值为3,则可以将所述PDCP PDU进行分离,得到两组数据,一组数据对应的SN为1、2、3,另一组数据对应的SN为4、5、6。
步骤4:当所述PDCP PDU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网络侧配置的传输阈值时,将PDCPPDU传输至主通道。
若第一基站为主通道,则将PDCP PDU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若第二基站为主通道,则将PDCP PDU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这里,分离承载还可以称为split承载,具体是指将PDCP PDU分离到LTE RLC实体和NR RLC实体进行分别传输的承载;其中,所述终端的PDCP实体关联了两个RLC实体,一个是LTE RLC实体,另一个是NR RLC实体。LTE RLC实体是指LTE基站中负责传输PDCP PDU的RLC层的传输单元,NR RLC实体是指NR基站中负责传输PDCP PDU的RLC层的传输单元。
这里,若网络侧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即PDCP duplication被激活,则需要对PDCP PDU进行复制,得到两组相同的PDCP PDU;将两组相同的PDCP PDU分别提交到LTE RLC实体和NR RLC实体上。
这里,若网络侧未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即PDCP duplication未被激活,且所述PDCP PDU的数据量大于网络侧配置的传输阈值ul-dataSplitThreshold,则对所述PDCP PDU进行分离,得到分离后的两组PDCPPDU,将分离后的两组PDCP PDU分别提交到LTE RLC实体和NR RLC实体。其中,两个RLC实体属于不同的Groups。Groups是指MCG和SCG,即主基站的小区集合和辅基站的小区集合。
这里,若所述PDCP PDU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网络侧配置的传输阈值ul-dataSplitThreshold,则不对所述PDCP PDU进行分离;并将PDCP PDU提交到LTE RLC实体或者NR RLC实体,具体由网络配置LTE RLC实体或NR RLC实体作为主通道。其中,两个RLC实体属于一个Groups;或者,两个RLC实体属于不同的Groups。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当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网络侧配置的传输阈值时,所述终端的PDCP实体无需对待传输数据进行数据分离,通过网络侧配置的主通道,利用单个RLC实体便能满足数据传输要求,从而所述终端的PDCP实体无需对待传输数据进行数据分离和编号等处理,网络侧的PDCP实体也无需对接收的数据进行重排序等处理,从而降低所述终端的传输功耗。
实际应用时,还可以结合网络侧配置的传输阈值和所述终端的前台应用的类型,决定是否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以加快数据传输。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包括:判断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是否与预设类型相同;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与预设类型相同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
这里,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可以是指所述终端当前被激活的前台应用程序的类型。
这里,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可以是根据所述终端当前被激活的前台应用程序对数据流的传输速率和时延要求进行划分的。
举例来说,若所述终端当前被激活的前台应用程序对数据流的传输速率和时延要求较低,则可以将所述前台应用程序对应的类型设置为不需要进行数据分离的应用,比如,应用记事本、相机、电子书、社交软件、音乐播放器等应用。若所述终端当前被激活的前台应用程序对数据流的传输速率和时延要求较高,则可以将应用对应的类型设置为需要进行数据分离的应用,比如,竞技类游戏、视频上传等应用。
上述方式中,可以将前台应用程序对数据流的传输速率和时延要求进行加权计算,得到计算结果;若所述计算结果超过预设阈值,则将相应前台应用程序对应的类型设置为需要进行数据分离的应用。
举例来说,假设传输速率对应的门限值为10M/s,时延要求对应的门限为5ms,速率权值为0.6,时延权值为0.4。假设应用A的传输速率是20M/s,时延要求是9ms,则计算结果为0.6*((20-10)/10)+0.4*((5-9)/5)=0.44;假设应用B的传输速率是100M/s,时延要求是9ms,则计算结果为0.6*((100-10)/10)+0.4*((5-9)/5)=4.24。若计算结果大于预设值0.5,则将应用对应的类型设置为需要进行数据分离的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述终端支持用户对应用的类型进行修改,比如,用户经常通过微信抢红包,则用户可以将微信的类型设置为需要进行数据分离以加快数据传输的应用。
这里,当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传输阈值时,则无需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并将所述待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或所述第二基站。
需要说明的是,若所述第一基站被配置为主通道,则所述终端可以通过主小区组承载将待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或者,若所述第二基站被配置为主通道,则所述终端可以通过辅小区组承载将待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其中,所述主小区组承载可以是指使用所述第一基站提供的资源进行承载所述待传输数据;所述辅小区组承载可以是指使用所述第二基站提供的资源进行承载所述待传输数据。
实际应用时,当所述前台应用为不需要进行数据分离的应用时,还可以结合所述终端的整机应用对应的数据流,决定是否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以加快数据传输。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与预设类型未相同时,判断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是否大于数据量阈值;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大于数据量阈值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
这里,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可以是指所述终端的整机应用对应的数据流,即所述终端的前台应用和后台应用对应的数据流大小。
这里,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与预设类型未相同时,若后台应用中存在对数据传输速度和传输时延要求高的应用,如用于上传大数据包的应用,或者用于下载游戏包或者视频资料的应用。这样,就需要考虑整机中所有前台应用和后台应用对应的数据流是否大于数据量阈值,若所述前台应用和后台应用对应的数据流大小的总和大于数据量阈值,则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
实际应用时,当整机应用对应的数据流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时,还可以结合所述终端的后台应用的时延,决定是否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以加快数据传输。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时,判断所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是否小于时延阈值;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小于时延阈值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
这里,所述应用程序的时延可以是指所述终端的后台应用程序的时延。
这里,当所述前台应用和后台应用对应的数据流大小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时,若后台应用中存在数据传输时延要求很高的应用,如自动驾驶应用,则需要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当所述应用程序的属性中至少之一满足预设条件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得到分离后的两组数据;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如此,能够准确确定何时分离数据并使用分离承载进行传输分离后的数据,以及准确确定何时不需要分离数据,从而降低所述终端侧和网络侧PDCP层的消耗,进而降低终端的传输功耗。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实现原理。
图5a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实现流程示意图,如图5a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终端建立分离承载(split承载)。
步骤2:终端判断网络侧是否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PDCPduplication);当确定网络侧未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执行步骤3。
步骤3:终端获取PDCP PDU的数据量;当所述PDCP PDU的数据量大于网络侧配置的传输阈值时,执行步骤4。
步骤4:判断终端的前台应用程序的类型是否与预设类型相同;当确定所述前台应用程序的类型与预设类型相同时,执行步骤5。
步骤5:对PDCP PDU进行分离;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当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网络配置的传输阈值时,可以结合所述前台应用程序的类型来决定是否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当所述前台应用程序为不需要进行数据分离的应用时,无需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能够降低所述终端侧和网络侧PDCP层的消耗,进而降低终端的传输损耗。
图5b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二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实现流程示意图,如图5b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终端建立分离承载(split承载)。
步骤2:终端判断网络侧是否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PDCPduplication);当确定网络侧未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执行步骤3。
步骤3:终端获取PDCP PDU的数据量;当所述PDCP PDU的数据量大于网络侧配置的传输阈值时,执行步骤4。
步骤4:判断所述终端的前台应用程序的类型是否与预设类型相同;当确定所述前台应用程序的类型与预设类型未相同时,执行步骤5。
步骤5:判断所述前台应用程序和后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是否大于数据量阈值;当确定所述前台应用程序和后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大于数据量阈值时,执行步骤6。
步骤6:对PDCP PDU进行分离;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当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网络配置的传输阈值,且所述前台应用类型为不需要进行数据分离的应用时,可以结合整机中前台应用和后台应用对应的数据流大小的总和来决定是否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从而降低所述终端侧和网络侧PDCP层的消耗,进而降低所述终端的传输损耗。
图5c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三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实现流程示意图,如图5c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终端建立分离承载(split承载)。
步骤2:终端判断网络侧是否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PDCPduplication);当确定网络侧未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执行步骤3。
步骤3:终端获取PDCP PDU的数据量;当所述PDCP PDU的数据量大于网络侧配置的传输阈值时,执行步骤4。
步骤4:判断所述终端的前台应用程序的类型是否与预设类型相同;当确定所述前台应用程序的类型与预设类型未相同时,执行步骤5。
步骤5:判断所述前台应用程序和后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是否大于数据量阈值;当确定所述前台应用程序和后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时,执行步骤6。
步骤6:判断所述终端的后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是否小于时延阈值;当确定所述后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小于时延阈值时,执行步骤7;否则,执行步骤8。
步骤7: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步骤8: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主通道。
若第一基站为主通道,则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第一基站;若第二基站为主通道,则将待传输数据发送至第二基站。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当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网络配置的传输阈值,且所述前台应用类型为不需要进行数据分离的应用、整机中前台应用和后台应用对应的数据流大小的总和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时,可以结合后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来决定是否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从而降低所述终端侧和网络侧PDCP层的消耗,进而降低所述终端的传输损耗。
为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61,用于获取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和应用程序的属性;所述属性包括:类型、数据流大小、时延要求;所述终端支持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
处理单元62,用于若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和所述应用程序的属性中至少之一满足预设条件,则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得到分离后的两组数据;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62,具体用于:
当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网络侧配置的传输阈值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62,具体用于:
判断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是否与预设类型相同;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与预设类型相同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62,具体用于: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与预设类型未相同时,判断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是否大于数据量阈值;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大于数据量阈值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62,具体用于: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时,判断所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是否小于时延阈值;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小于时延阈值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单元61,具体用于:判断网络侧是否配置开启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当确定网络侧未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获取待传输的PDCP PDU的数据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单元61,具体用于:接收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发送的承载配置信息;所述承载配置信息携带有DRB标识;
根据所述DRB标识,将无线承载方式配置为分离承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62,具体用于:
当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网络侧配置的传输阈值时,将所述待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或者,当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网络侧配置的传输阈值时,将所述待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实际应用时,所述获取单元61、处理单元62可由所述数据传输装置中的处理器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数据传输装置在进行数据传输时,仅以上述各程序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处理分配由不同的程序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程序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处理。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与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如图7所示,该装置70包括:通信接口71、处理器72、存储器73;其中,
通信接口71,能够与其它设备进行信息交互;
处理器72,与所述通信接口71连接,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述智能设备侧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提供的方法。而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在存储器73上。
当然,实际应用时,所述装置70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74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74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74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7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74。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73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所述装置7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所述装置70上操作的任何计算机程序。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所述处理器72中,或者由所述处理器72实现。所述处理器7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所述处理器72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所述处理器7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Processor),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所述处理器72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73,所述处理器72读取存储器73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前述方法的步骤。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装置7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DSP、可编程逻辑器件(PLD,ProgrammableLogic Device)、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通用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MCU,Micro Controller Unit)、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或者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前述方法。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存储器53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者非易失性存储器,也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FRAM,ferro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快闪存储器(Flash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只读光盘(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可以是磁盘存储器或磁带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SRAM,Synchronous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DRSDRAM,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SDRAM,Enhanced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Memory)、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LDRAM,SyncLink Dynamic Random AccessMemory)、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RRAM,Direct Rambus Random Access Memory)。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方法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方法,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产品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产品实施例。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方法或设备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或设备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应用程序的属性;所述属性包括: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所述终端支持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
当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大于传输阈值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得到分离后的两组不同数据;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不同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不同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所述获取应用程序的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包括:
判断网络侧是否配置开启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
当确定网络侧未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获取待传输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的数据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属性还包括应用程序的类型,所述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包括:
判断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是否与预设类型相同;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与预设类型相同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属性还包括应用程序的数据流大小,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类型与预设类型未相同时,判断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是否大于数据量阈值;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大于数据量阈值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属性还包括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数据流大小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时,判断所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是否小于时延阈值;
当确定所述应用程序的时延要求小于时延阈值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网络侧是否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发送的承载配置信息;所述承载配置信息携带有无线数据承载DRB标识;
根据所述DRB标识,将无线承载方式配置为分离承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传输阈值时,将所述待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
或者,当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传输阈值时,将所述待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7.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应用程序的属性;所述属性包括: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所述终端支持双连接模式,在所述双连接模式下,所述终端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均进行通信;
处理单元,用于当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大于传输阈值时,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分离,得到分离后的两组不同数据;通过分离承载将所述两组不同数据中的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两组不同数据中的另一组数据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所述获取应用程序的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包括:判断网络侧是否配置开启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当确定网络侧未配置开启PDCP层的重复发送功能时,获取待传输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的数据量。
8.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9.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1911137364.3A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09337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37364.3A CN110933712B (zh)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37364.3A CN110933712B (zh)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33712A CN110933712A (zh) 2020-03-27
CN110933712B true CN110933712B (zh) 2023-06-06

Family

ID=69851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37364.3A Active CN110933712B (zh)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337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27442B (zh) * 2020-05-26 2024-11-01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信息配置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3923684A (zh) * 2020-07-08 2022-0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数据分流方法、终端设备以及芯片系统
CN114339886A (zh) * 2020-09-25 2022-04-1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流的发送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基站
CN115226251B (zh) * 2021-04-16 2024-10-01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双连接的数据分流方法和装置
WO2023272670A1 (zh) * 2021-06-30 2023-0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连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6887446B (zh) * 2023-08-08 2024-07-19 深圳市盛安讯达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5g通信系统及数据通信方法、非易失性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91362A (zh) * 2017-08-11 2019-02-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令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9644369A (zh) * 2018-01-19 2019-04-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0072245A (zh) * 2019-03-22 2019-07-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37587B (zh) * 2017-03-10 2022-06-14 株式会社Kt 缓冲区状态报告传输方法及其设备
US10869223B2 (en) * 2018-02-13 2020-12-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 operation upon packet duplication activation and deactivation in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91362A (zh) * 2017-08-11 2019-02-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令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9644369A (zh) * 2018-01-19 2019-04-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0072245A (zh) * 2019-03-22 2019-07-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2-1800626 Discussion on PDCP data volume calculation during PDCP Duplication".《3GPP tsg_ran\WG2_RL2》.2018,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33712A (zh) 2020-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33712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JP7370479B2 (ja) 構成情報伝送方法および装置、通信機器および記憶媒体
CN110913434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3271675B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RU2732488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вязи, способ связи и компьютерная программа
WO2019028699A1 (zh) 信号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14101563A1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数据终端
CN108024355B (zh)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指示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WO2021134616A1 (zh) 一种资源配置方法和装置
US10440562B2 (en) System information obtaining method in cell cluster, related device, and system
CN108200604B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JP2021514555A (ja) サービス配布方法、ネットワーク装置及び端末装置
EP3163973A1 (en) Device, method, and program
EP3512284B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ime at which rrc signaling takes effect and terminal,
JP2023514264A (ja) リソース構成の指示方法、端末機器及び記憶媒体
WO2021159323A1 (en) PDCCH Enhancement for Group Paging
WO2021208105A1 (zh) 数据处理方法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4040515A (zh) 一种隧道管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JP7538867B2 (ja) パケットデータ収束プロトコル層におけるアップリンク重複の制御
AU2021286622B2 (en) Mode Switching Method, Terminal, and Network-Side Device
CN114585089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2143978B2 (en) PDCCH enhancement for group paging
WO2024168704A1 (en) Sidelink control and synchronization reference signaling for sl prs transmission
WO2021109472A1 (en) Uplink packet duplication transmissions
US20230247615A1 (en) Enhancement to bandwidth part (bwp) switching for secondary cell (scel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