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27939A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27939A CN110927939A CN201811103109.2A CN201811103109A CN110927939A CN 110927939 A CN110927939 A CN 110927939A CN 201811103109 A CN201811103109 A CN 201811103109A CN 110927939 A CN110927939 A CN 1109279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imaging system
- lens element
- optical imaging
- refractive pow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光学成像系统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和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满足以下条件式:0<T12/(CT1+CT2)<0.08,T12为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CT1和CT2分别为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成像质量高且可实现小型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五片式光学成像系统,为了取得较好的成像质量,总长度一般较长,对于电子产品的小型、轻薄化会造成限制。因此,急需一种成像质量好且可实现小型化的光学成像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和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且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中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0<T12/(CT1+CT2)<0.08;其中,T12为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CT1为所述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为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通过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合理的厚度配置以及较小的空气间隔,有利于降低光学成像系统的敏感度,提升光学成像系统成像质量,同时保持光学成像系统的小型化。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0.42≤|R1/f1|≤0.52;其中,R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曲率半径,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
光学成像系统满足关系式0.42≤|R1/f1|≤0.52时,可以在不增加制作难度的条件下使所制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屈折力获得有效分配。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TTL/ImgH<1.5;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
光学成像系统满足关系式TTL/ImgH<1.5时,可为光学成像系统提供较大的视场角。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0.5<f1/f4<1.5;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
光学成像系统满足关系式0.5<f1/f4<1.5时,第一透镜和第四透镜提供大部分正屈折力,同时第三透镜分担小部分正屈折力,且合理分配第一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屈折力,使光学成像系统能符合高解析度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光学成像系统的良率。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0.9<T12+T23+T34+T45<1.5;其中,T12为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为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为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为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
光学成像系统满足关系式0.9<T12+T23+T34+T45<1.5时,有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组装,且可进一步缩短光学成像系统的总长度。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0.5<T34/T45<2.5;其中,T34为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为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
光学成像系统满足关系式0.5<T34/T45<2.5时,有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组装并使光学成像系统具备较大的调节空间,光学成像系统可获得良好的像差修正。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0.8<Yr21/Yr11<1.2;其中,Yr21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处相对于光轴的高度,Yr1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处相对于光轴的高度。
光学成像系统满足关系式0.8<Yr21/Yr11<1.2时,有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小型化,且能保证光学成像系统具有较大的光圈。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包括红外滤光片,所述红外滤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五透镜和成像面之间。
光学成像系统通过在第五透镜和成像面之间设置红外滤光片,可滤除掉红外光对成像的影响,提升成像质量。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取像模组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和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设置在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像侧。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取像模组通过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合理的厚度配置以及较小的空气间隔,有利于降低光学成像系统的敏感度,提升光学成像系统成像质量,同时保持光学成像系统的小型化。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包括壳体和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取像模组。所述取像模组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通过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合理的厚度配置以及较小的空气间隔,有利于降低光学成像系统的敏感度,提升光学成像系统成像质量,同时保持光学成像系统的小型化。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可以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头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至图4分别是第一实施例中光学摄像镜头组的球差(mm)、像散(mm)和畸变曲线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头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至图8分别是第二实施例中光学摄像镜头组的球差(mm)、像散(mm)和畸变曲线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头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至图12分别是第三实施例中光学摄像镜头组的球差(mm)、像散(mm)和畸变曲线图(%);
图13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头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至图16分别是第四实施例中光学摄像镜头组的球差(mm)、像散(mm)和畸变曲线图(%);
图17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头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8至图20分别是第五实施例中光学摄像镜头组的球差(mm)、像散(mm)和畸变曲线图(%);
图2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取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和
图2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一并参阅图1、图5、图9、图13和图17,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10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和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
第一透镜L1具有物侧面S1及像侧面S2,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有物侧面S3及像侧面S4,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L3具有物侧面S5及像侧面S6,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物侧面S7及像侧面S8,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物侧面S9及像侧面S10,物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9与像侧面S10中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例如,物侧面S9包括一个、两个或三个反曲点;再例如,像侧面S10包括一个、两个或三个反曲点;再例如,物侧面S9包括一个、两个或三个反曲点,同时像侧面S10包括一个、两个或三个反曲点。当然,反曲点的数量不限于上述提到的一个、两个或三个,也可以是其他数量如五个、六个等。
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式:0<T12/(CT1+CT2)<0.08;其中,T12为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CT1为第一透镜L1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为第二透镜L2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也即是说,T12/(CT1+CT2)可以为区间(0,0.08)内的任意数值,例如,该值可以为0.045、0.054、0.065、0.066、0.067、0.068、0.073、0.079等等。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10通过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的合理的厚度配置以及较小的空气间隔,有利于降低光学成像系统10的敏感度,提升光学成像系统10成像质量,同时保持光学成像系统10的小型化。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下列关系式:0.42≤|R1/f1|≤0.52;其中,R1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上的曲率半径,f1为第一透镜L1的焦距。也即是说,|R1/f1|可以为区间[0.42,0.52]内的任意数值,例如,该值可以为0.420、0.425、0.446、0.458、0.469、0.476、0.486、0.496、0.515、0.520等等。
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关系式0.42≤|R1/f1|≤0.52时,可以在不增加制作难度的条件下使所制出的光学成像系统10的屈折力获得有效分配。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式:TTL/ImgH<1.5;其中,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3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成像面S13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也即是说,TTL/ImgH可以为小于1.5的任意数值,例如,该值可以为1.125、1.212、1.325、1.358、1.402、1.426、1.456、1.497等等。
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关系式TTL/ImgH<1.5时,可为光学成像系统10提供较大的视场角。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式:0.5<f1/f4<1.5;其中,f1为第一透镜L1的焦距,f4为第四透镜L4的焦距。也即是说,f1/f4可以为区间(0.5,1.5)内的任意数值,例如,该值可以为0.685、0.742、0.899、0.962、0.996、1.028、1.086、1.139、1.285等等。
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关系式0.5<f1/f4<1.5时,第一透镜L1和第四透镜L4提供大部分正屈折力,同时第三透镜L3分担小部分正屈折力,且合理分配第一透镜L1与第四透镜L4的屈折力,使光学成像系统10能符合高解析度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光学成像系统10的良率。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式:0.9<T12+T23+T34+T45<1.5;其中,T12为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为第二透镜L2与第三透镜L3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为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为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也即是说,T12+T23+T34+T45可以为区间(0.9,1.5)内的任意数值,例如,该值可以为0.899、0.941、0.963、1.069、1.135、1.154、1.158、1.235、1.386等等。
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关系式0.9<T12+T23+T34+T45<1.5时,有利于光学成像系统10的组装,且可进一步缩短光学成像系统10的总长度。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式:0.5<T34/T45<2.5;其中,T34为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为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也即是说,T34/T45可以为区间(0.5,2.5)之间的任意数值,例如,该值可以为0.835、1.041、1.135、1.282、1.496、1.682、1.943、2.258、2.439等等。
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关系式0.5<T34/T45<2.5时,有利于光学成像系统10的组装并使光学成像系统10具备较大的调节空间,光学成像系统10可获得良好的像差修正。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条件式0.8<Yr21/Yr11<1.2;其中,Yr21为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的最大有效直径处相对于光轴的高度,Yr11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的最大有效直径处相对于光轴的高度。也即是说,Yr21/Yr11可以为区间(0.8,1.2)内的任意数值,例如,该值可以为0.824、0.884、0.973、0.990、1.003、1.112、1.185等等。
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关系式0.8<Yr21/Yr11<1.2时,有利于光学成像系统10的小型化,且能保证光学成像系统10具有较大的光圈。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10还包括滤光片。滤光片设置在第五透镜L5和成像面S13之间。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滤光片为红外滤光片L6。当光学成像系统10用于成像时,被摄物体发出或者反射的光线从物侧方向进入光学成像系统10,并依次穿过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以及红外滤光片L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最终汇聚到成像面S13上。如此,光学成像系统10通过在第五透镜L5和成像面S13之间设置红外滤光片L6,可滤除掉红外光对成像的影响,提升成像质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光阑STO可以是孔径光阑或视场光阑。本发明实施方式以光阑STO是孔径光阑为例进行说明。光阑STO可以设置被摄物体至第一透镜L1之间,或在任意一片透镜的表面上,或设置在任意两片透镜之间,或设置在第五透镜L5与红外滤光片L6之间。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光阑STO均设置在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上,可以更好地控制进光量,提升成像质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L1至第五透镜L5为塑料透镜或玻璃透镜。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五透镜L5均为塑料透镜。如此,光学成像系统10通过对透镜的材料的合理配置,在校正像差和解决温漂问题的同时可以实现超薄化,且成本较低。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一透镜L1至第五透镜L5的至少一个表面为非球面。例如,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非球面的面型由以下公式决定:其中,Z是非球面上任一点与表面顶点的纵向距离,r是非球面上任一点到光轴的距离,c是顶点曲率(曲率半径的倒数),k是圆锥常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
如此,光学成像系统10可以通过调节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和非球面系数,有效减小光学成像系统10的总长度,并可以有效地校正像差,提高成像质量。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4,从物侧至像侧,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依次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和红外滤光片L6。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7于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
红外滤光片L6为玻璃材质,其设置在第五透镜L5及成像面S13之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
第一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的有效焦距为f=3.69mm。光学成像系统10的光圈数FNO=2.40。光学成像系统10的半视场角HFOV=38.0度。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3于光轴的距离TTL=4.20mm。光学成像系统10还满足以下条件:T12/(CT1+CT2)=0.067;|R1/f1|=0.496;TTL/ImgH=1.426;f1/f4=0.962;T12+T23+T34+T45=1.069mm;T34/T45=1.041;Yr21/Yr11=0.973。
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下面表格的条件:
表1
表2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5至图8,从物侧至像侧,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依次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和红外滤光片L6。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7于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
红外滤光片L6为玻璃材质,其设置在第五透镜L5及成像面S13之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
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下面表格的条件:
表3
表4
根据表3和表4可得到以下数据:
f(mm) | 3.77 | TTL/ImgH | 1.497 |
FNO | 2.00 | f1/f4 | 1.139 |
HFOV(度) | 37.0 | T12+T23+T34+T45(mm) | 0.963 |
TTL(mm) | 4.41 | T34/T45 | 2.439 |
T12/(CT1+CT2) | 0.066 | Yr21/Yr11 | 0.824 |
|R1/f1| | 0.476 |
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9至图12,从物侧至像侧,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依次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和红外滤光片L6。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
红外滤光片L6为玻璃材质,其设置在第五透镜L5及成像面S13之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
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下面表格的条件:
表5
表6
根据表5和表6可得到以下数据:
f(mm) | 3.41 | TTL/ImgH | 1.358 |
FNO | 2.10 | f1/f4 | 1.028 |
HFOV(度) | 40.0 | T12+T23+T34+T45(mm) | 1.154 |
TTL(mm) | 4.00 | T34/T45 | 0.835 |
T12/(CT1+CT2) | 0.068 | Yr21/Yr11 | 0.990 |
|R1/f1| | 0.446 |
第四实施例
从物侧至像侧,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依次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和红外滤光片L6。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7于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
红外滤光片L6为玻璃材质,其设置在第五透镜L5及成像面S13之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
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下面表格的条件:
表7
表8
根据表7和表8可得到以下数据:
f(mm) | 3.61 | TTL/ImgH | 1.402 |
FNO | 2.20 | f1/f4 | 0.996 |
HFOV(度) | 38.9 | T12+T23+T34+T45(mm) | 1.135 |
TTL(mm) | 4.08 | T34/T45 | 1.135 |
T12/(CT1+CT2) | 0.065 | Yr21/Yr11 | 0.884 |
|R1/f1| | 0.458 |
第五实施例
请参阅图17至图20,从物侧至像侧,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依次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和红外滤光片L6。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7于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
红外滤光片L6为玻璃材质,其设置在第五透镜L5及成像面S13之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
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下面表格的条件:
表9
表10
根据表9和表10可得到以下数据:
f(mm) | 3.51 | TTL/ImgH | 1.456 |
FNO | 2.30 | f1/f4 | 1.086 |
HFOV(度) | 39.3 | T12+T23+T34+T45(mm) | 1.158 |
TTL(mm) | 4.29 | T34/T45 | 1.282 |
T12/(CT1+CT2) | 0.073 | Yr21/Yr11 | 1.003 |
|R1/f1| | 0.486 |
请参阅图21,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取像模组1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10及感光元件20。感光元件20设置在光学成像系统10的像侧。
具体地,感光元件20可以采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Complementary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图像传感器或者电荷耦合元件(CCD,Charge-coupledDevice)图像传感器。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取像模组100通过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合理的厚度配置以及较小的空气间隔,有利于降低光学成像系统10的敏感度,提升光学成像系统10成像质量,同时保持光学成像系统10的小型化。
请一并参阅图21及图22,电子装置1000包括壳体200和上述实施方式的取像模组100。取像模组100安装在壳体200上以获取图像。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1000通过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合理的厚度配置以及较小的空气间隔,有利于降低光学成像系统10的敏感度,提升光学成像系统10成像质量,同时保持光学成像系统10的小型化。且壳体200可以对取像模组100起到保护作用。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100包括但不限于为便携电话机、视频电话、智能手机、数码静物相机、电子书籍阅读器、便携多媒体播放器(Portable Media Player,PMP)、移动医疗装置、可穿戴装置、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游戏机、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相机、平板电脑等信息终端设备或具有拍照功能的家电产品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某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和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且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中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T12/(CT1+CT2)<0.08;
其中,T12为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CT1为所述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为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42≤|R1/f1|≤0.52;
其中,R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曲率半径,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TTL/ImgH<1.5;
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5<f1/f4<1.5;
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9<T12+T23+T34+T45<1.5;
其中,T12为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为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为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为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5<T34/T45<2.5;
其中,T34为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为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空气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8<Yr21/Yr11<1.2;
其中,Yr21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处相对于光轴的高度,Yr1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处相对于光轴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包括红外滤光片,所述红外滤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五透镜和成像面之间。
9.一种取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像模组包括:
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和
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设置在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像侧。
10.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包括:
壳体;和
权利要求9所述的取像模组,所述取像模组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103109.2A CN110927939A (zh) | 2018-09-20 | 2018-09-20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103109.2A CN110927939A (zh) | 2018-09-20 | 2018-09-20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27939A true CN110927939A (zh) | 2020-03-27 |
Family
ID=69855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103109.2A Withdrawn CN110927939A (zh) | 2018-09-20 | 2018-09-20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927939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196224A1 (zh) * | 2020-04-03 | 2021-10-07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
CN115576081A (zh) * | 2022-10-14 | 2023-01-0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光学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24909A (ja) * | 2007-03-09 | 2008-09-25 | Nikon Corp |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および結像方法 |
CN103018887A (zh) * | 2012-12-26 | 2013-04-03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微型摄像镜头 |
JP2014164287A (ja) * | 2013-02-28 | 2014-09-08 | Optical Logic Inc | 撮像レンズ |
CN106896481A (zh) * | 2017-04-18 | 2017-06-27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成像镜头 |
CN108398769A (zh) * | 2018-05-30 | 2018-08-14 | 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
2018
- 2018-09-20 CN CN201811103109.2A patent/CN110927939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24909A (ja) * | 2007-03-09 | 2008-09-25 | Nikon Corp |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および結像方法 |
CN103018887A (zh) * | 2012-12-26 | 2013-04-03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微型摄像镜头 |
JP2014164287A (ja) * | 2013-02-28 | 2014-09-08 | Optical Logic Inc | 撮像レンズ |
CN106896481A (zh) * | 2017-04-18 | 2017-06-27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成像镜头 |
CN108398769A (zh) * | 2018-05-30 | 2018-08-14 | 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196224A1 (zh) * | 2020-04-03 | 2021-10-07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
CN115576081A (zh) * | 2022-10-14 | 2023-01-0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光学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
WO2024078202A1 (zh) * | 2022-10-14 | 2024-04-1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光学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045188B (zh) | 光学透镜组、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 |
US8395852B2 (en) |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 | |
CN111999859B (zh)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 |
CN110673300B (zh) | 光学摄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0967805B (zh) | 光学摄像镜头组、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208654422U (zh) | 摄影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3138458A (zh) |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1045190A (zh) | 光学摄像镜头组、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WO2020078451A1 (zh) | 光学摄像镜头、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 |
CN110873948A (zh) | 取像镜头、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 |
CN113433656B (zh) | 一种成像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2540863U (zh)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 |
US8482864B2 (en) | Compact imaging lens assembly | |
CN110262017B (zh) | 光学镜头、相机模组和电子装置 | |
CN110554477A (zh) | 成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4509862B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1221096A (zh) | 超广角镜头、相机模组和电子装置 | |
CN110927939A (zh)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 |
CN113376810A (zh) |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1983786A (zh)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 |
CN115480365B (zh) |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4326019B (zh) |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4740594B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8471035U (zh) |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4845998U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330096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Jiangxi Jingchao opt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96 Jiangxi Nanchang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east of six road, south of Tianxiang Avenue. Applicant before: OFILM TECH Co.,Ltd.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