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08115A - 头戴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头戴式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08115A CN110908115A CN201911244262.1A CN201911244262A CN110908115A CN 110908115 A CN110908115 A CN 110908115A CN 201911244262 A CN201911244262 A CN 201911244262A CN 110908115 A CN110908115 A CN 11090811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dband
- head
- hole
- housing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2
- 206010049244 Ankyloglossia congenital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5000021189 garnish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4438 eyesigh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BHWVLZJTVIYLIV-UHFFFAOYSA-N 3,4,4',5-Tetrachlorobiphenyl Chemical compound C1=CC(Cl)=CC=C1C1=CC(Cl)=C(Cl)C(Cl)=C1 BHWVLZJTVIYLI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10000001061 fore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556 bra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2804 graph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39 graph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858 resili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20675 Hypermetrop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1491 myop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59 user support syste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6—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027/0178—Eyeglass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lmets And Other Head Cover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设备,涉及智能设备技术领域,该头戴式设备包括系带组件和松紧调节机构壳体;系带组件包括两个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一端开设有长度调节孔,另一端具有连接部;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具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置于所述连接部内,且一端露出于所述连接部外;松紧调节机构壳体收容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具有长度调节孔的一端。本申请通过在第一头带或第一头带上设置散热片,以便使第一头带或第一头带具有散热的功能,当系带组件应用于头戴式设备时以对头戴式设备进行散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头戴式设备。
背景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可以给用户带来与现实场景相差无几的视觉感受,是当前热门的研究领域。为了使用户能够更好地体验VR和AR技术,VR和AR通常使用头戴式设备进行显示。
头戴式设备是佩戴在用户头部的一种可穿戴设备,在佩戴后使用于进行VR或AR显示的显示屏位于用户眼睛的前方。通过在头戴式设备中的显示屏中,与佩戴用户左眼和右眼对应的区域显示相应的内容,从而可以使用户体验到VR或AR的显示效果。
头戴式设备可包括主机,该主机需要电源驱动,所以其内部会产生热量,因此需要进行内部散热,对于头戴式设备,其本身体积小,而且内部空间狭小,所以散热结构的设计受到空间的制约。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设备,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
系带组件,包括两个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一端开设有长度调节孔,另一端具有连接部;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具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置于所述连接部内,且一端露出于所述连接部外;和
松紧调节机构壳体,其收容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具有长度调节孔的一端。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设备,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
系带组件,包括两个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一端开设有长度调节孔,另一端具有连接部;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具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置于所述连接部内,且一端露出于所述连接部外;
松紧调节机构,置于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长度调节孔内以调节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交叠长度;以及
松紧调节机构壳体,其收容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具有长度调节孔的交叠部分以及所述松紧调节机构。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设备,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
主机壳体;
系带组件,包括两个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一端开设有长度调节孔,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安装到所述主机壳体上的连接部;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具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置于所述连接部内并连接至所述主机壳体上;
松紧调节机构壳体,其收容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具有长度调节孔的交叠部分;所述系带组件与所述主机壳体以及所述松紧调节机构壳体形成一环形框架;以及
受力件,安装于所述环形框架上。
本申请通过在第一头带或第一头带上设置散热片,以便使第一头带或第一头带具有散热的功能,当系带组件应用于头戴式设备时以对头戴式设备进行散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头戴式设备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中头戴式设备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1中头戴式设备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头戴式设备的第一壳体组件的立体组装图;
图5是图4中第一壳体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中第一壳体组件的主前壳的立体放大图;
图7是图6中主前壳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8是图5中第一壳体组件的主后壳的立体放大图;
图9是图8中主后壳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10是图5中第一壳体组件的面罩的立体放大图;
图11是图10中面罩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2是图5中第一壳体组件的后盖的放大示意图;
图13是图5中主壳装饰件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4是图2中光机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光机组件的光机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头戴式设备的摄像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头戴式设备的摄像组件和光机支架的立体组装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头戴式设备的主板、扬声器组件和麦克风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主板、扬声器组件和麦克风组件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头戴式设备的第一壳体组件与视力调节眼镜的立体分解图;
图21是图1中头戴式设备的第一壳体组件、光机组件、摄像组件、扬声器和主板的剖视图;
图22是图1中头戴式设备的第一壳体组件、光机组件、摄像组件、扬声器和主板的另一剖视图;
图23是图1中头戴式设备的第一壳体组件、光机组件、摄像组件、扬声器和主板的立体分解图;
图24为图1中系带组件与第二壳体组件的立体组装图;
图25为图24中系带组件的第一头带的立体组装图;
图26为图25中第一头带的立体分解图;
图27与图26类似,为第一头带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28为图2中圈A部分的立体放大图;
图29与图24类似,显示系带组件中电源FPC与第二壳体组件相关元件的配合关系;
图30为图24中系带组件的第二头带的立体组装图;
图31为图30中第二头带的立体分解图;
图32与图31类似,为第二头带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33为图3中圈B部分的立体放大图;
图34为第二壳体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5为第二壳体组件的立体组装图;
图36为图34中第二壳体组件中底后壳的立体组装图,并显示了与电池的装配关系;
图37为图36中底后壳与电源支架的装配关系图;
图38与图34相似,为图34中底后壳又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9为图37中电源支架的立体放大图;
图40为图34中连接件的立体图;
图41为松紧调节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42为图41中第一壳体的立体图;
图43为图41中棘爪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44与图43相似,为图41中棘爪组件又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45为图44的部分组装图;
图46为图45中两个棘爪的立体图;
图47为图41中棘爪组件的部分元件与第一壳体组装的立体图;
图48为系带组件与松紧调节机构的部分结构组装图;
图49为图41中旋钮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50与图49相似,为图41中旋钮组件又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51与图48相似,为系带组件与松紧调节机构的部分结构组装图;
图52为图1中受力组件的第一受力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53为图1中受力组件的第二受力件与第二壳体组件中底前壳的分解图;
图54为图53中第二受力件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文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的头戴式设备100可包括第一壳体组件10、与第一壳体组件10两端连接的系带组件20、与系带组件20连接的松紧调节机构40、设置在系带组件20上且与第一壳体组件10相对的第二壳体组件30、设置在第一壳体组件10与第二壳体组件30上的受力组件50。其中,第一壳体组件10、系带组件20和第二壳体组件30可构成一松紧可调的框架,以便于将头戴式设备100戴于用户头上。该受力组件50设置在该框架的上下两侧用于分担用户头部所承受的头戴式设备100的重量。
再结合图2和图3,本申请实施例的头戴式设备100可进一步包括收容于第一壳体组件10内的主机,该主机可包括光机组件60、摄像组件70、主板80、扬声器组件91和麦克风组件92等。由于该第一壳体组件10用于收容和保护主机,因此该第一壳体组件10又可称为主机壳体或保护壳体。第一壳体组件10与其所收容的主机可构成主机组件。头戴式设备100可以为VR眼镜、AR眼镜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以AR眼镜为例进行描述。
在AR眼镜的示例中,头戴式设备100可被配置成通过信号连接将数据传递到外部处理设备并从外部处理设备接收数据,信号连接可以是有线连接、无线连接或其组合。然而,在其他情形中,头戴式设备100可用作独立设备,即在头戴式设备100自身进行数据处理。信号连接可以被配置成承载任何种类的数据,诸如图像数据(例如,静止图像和/或完全运动视频,包括2D和3D图像)、音频、多媒体、语音和/或任何其他类型的数据。外部处理设备可以是例如游戏控制台、个人计算机、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话或其他类型的处理设备。信号连接可以是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SB)连接、Wi-Fi连接、蓝牙或蓝牙低能量(BLE)连接、以太网连接、电缆连接、DSL连接、蜂窝连接(例如,3G、LTE/4G或5G)等或其组合。附加地,外部处理设备可以经由网络与一个或多个其他外部处理设备通信,网络可以是或包括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内联网、城域网(MAN)、全球因特网或其组合。
头戴式设备100的第一壳体组件10可安装显示组件、光学器件、传感器和处理器等。在AR眼镜的示例中,显示组件被设计成,例如,通过将光投影到用户眼睛中,在用户对其现实世界环境的视图上覆盖图像。头戴式设备100还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并且还可包括电子电路系统以控制上述部件中的至少一些并且执行相关联的数据处理功能。电子电路系统可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第一壳体组件10
请参图4和图5,分别显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头戴式设备100的第一壳体组件10的立体组装图和分解图。该第一壳体组件10可包括主前壳11、与主前壳11通过扣合连接而配合的主后壳12、罩设于主前壳11前方的面罩13、位于主后壳12下方且与面罩13下部分配合的后盖14以及罩设于主前壳11顶部的主壳装饰件15。
在本文中,将参照图1和图4中所标示的“上”、“下”、“前”、“后”、“左”、“右”这些方位来进行描述。需要理解的是,在本文中的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第一壳体组件10的主前壳11
请参阅图6,该主前壳11可包括顶板111和设置于顶板111的一侧的第一侧板。该第一侧板可包括设置于顶板111外侧面且自顶板111的两侧向下延伸的第一部分112、第二部分113和自第一部分112远离主后壳12的安装板122(参见图8)延伸的连接部114,该第二部分113自连接部114向下延伸。主前壳11的截面大致可呈倒L形。该主前壳11可为一体注塑成型的部件,以增加主前壳11的结构强度。
该顶板111整体可呈月牙形,也就是该顶板111的内侧面1111呈与用户前额轮廓大致匹配的弧形,该顶板111的外侧面1112也呈弯曲程度较内侧面111更大的弧形,且该内侧面1111的两个末端与外侧面1112的两个末端分别彼此靠近,即内侧面1111与外侧面1112之间的距离由顶板111的中间向左右两侧逐渐递减。该顶板111可呈水平设置,且其两侧可开设有一个或多个收容部1113。例如,在该顶板111左前方位置设置一个收容部1113,在该顶板111右前方位置设置一个收容部1113。该收容部1113可为凹槽,以收容按键FPC(FlexiblePrinted Circuit,即柔性电路板,本文统称FPC)162的按键段1622(参见图18)。该收容部1113还可部分地收容侧按键16的底部部分。侧按键16被按压时,侧按键16下方的凸柱161(参见图7)用于按压该按键段1622。在一个实施例中,该顶板111远离其中间位置靠近左右两侧的位置可对称安装四个侧按键16,即在一侧设有两个侧按键16。该顶板111上还可开设一个或多个通孔1114,以供与其他部件进行安装。其中,一些通孔1114内可具有螺纹,以与螺钉配合;另一些通孔1114内可不具有螺纹,以仅供螺钉穿过。结合图7,该顶板111的下表面1115在靠近内侧面1111处还可设有一个或多个卡扣结构1116。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每一卡扣结构1116为一卡勾。可以理解地,本申请中的卡扣结构,并不限于卡勾、凸块,卡槽、凹槽,通孔等,只要能使两个结构相互卡扣在一起即可。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文中的具体含义。
该第一部分112自顶板111外侧面1112的两侧向下延伸,即对应于用户眼睛左右两侧的位置,使得该第一部分112的俯视轮廓为与该外侧面1112相同的弧形。第一部分112相对于第二部分113对称设置于顶板111的两侧。该第一部分112的两侧可开设一个或多个供声音输入的通道1160;例如,在该第一部分112左前方位置设置一个通道1160,在该第一部分112右前方位置设置一个通道1160。每一个通道1160可限定在一凸块116内。该通道1160的入口1161位于第一侧板的第一部分112的外表面;例如,两个通道1160的入口1161可位于第一侧板的第一部分112的上半部分。该通道1160的出口1162位于顶板111的下表面1115。每一个通道1160可位于收容部1113的后方位置。两个通道1160的入口1161位于壳体10的侧面并且具有相反的朝向。这些通道1160又可称为麦克风孔,用于将声音传入设置在头戴式设备100内的麦克风组件92(参见图18),进而由麦克风组件92搜集用户和/或外部环境的声音数据。第一侧板的第一部分112的内表面1122的左右两端还可设有一个或多个凸柱1123,以供与系带组件20进行连接。在主前壳11与主后壳12的组装结构中,凸柱1123还位于第一部分112和安装板122之间。该凸柱1123内可开设螺纹孔,以拧入螺钉。该第一部分112的内表面1122的下边缘处还可设有一个或多个卡扣结构1124。该第一部分112还可自顶板111的外侧面1112向上延伸形成与该外侧面1112形状匹配的凸脊部1125,该向上延伸的方向也就是自顶板111远离底板121(参见图8)延伸的方向。该凸脊部1125的高度可与该主壳装饰件15的厚度相当,以使该主壳装饰件15能够放置在该顶板111和该凸脊部1125限定的空间内,且使得凸脊部1125的朝后侧面与主壳装饰件15的朝前侧面接触。凸脊部1125也可设置成围绕主壳装饰件15的四周。该连接部114自该第一部分112朝前方延伸,也就是朝远离凸柱1123的方向延伸,且该连接部114上形成一台阶,该台阶上可设有一个或多个卡扣结构1141。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每一卡扣结构1141为一凹槽。该卡扣结构1141还可以为凸块、卡勾、卡槽等。该连接部114的两侧可设有导引结构1142,例如水平延伸的凸台。这些导引结构1142和卡扣结构1141用于与面罩13进行配合与连接。
结合图6及图7所示,该第二部分113设置于顶板111的前侧,与用户眼睛的位置对应,其与连接部114的前端连接。第二部分113中间位置处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可较两侧接连连接部114处的宽度要宽。该第二部分113上可开设居中的通孔1131和位于通孔1131两侧的两个通孔1132,用于供由摄像头接收的外部光线通过。
如图7所示,顶板111和第二部分113连接处还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加强肋115,以增强第二部分113与顶板111之间的连接。
第一壳体组件10的主后壳12
请参阅图8和图9,该主后壳12可包括与主前壳11的顶板111上下位置相对的底板121以及与主前壳11的第一侧板前后位置相对的安装板122,该安装板122又可称为第二侧板。该主后壳12的截面大致可呈L形,与主前壳11的倒L形配合后正好形成一容纳腔室17(参见图22)。该主后壳12可为一体注塑成型的部件,以增加主后壳12的结构强度。该底板121与安装板122连接处还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加强肋123,以增强底板121与安装板122之间的连接。
该底板121可呈与顶板111大致相同的月牙形,该底板121上左右对称地开设两个长方形通孔1211和1212,用于供光机组件60的波导片63(参见图14)自上方插设通过。该底板121的上表面1213的远离安装板122的边缘部位还设有一个或多个卡扣结构1214,以与该主前壳11的第一部分112的卡扣结构1124配合。在底板121两侧的中间位置还可设置一个或多个扬声器出音孔1215,即在底板121一侧的中间位置开设包括一个或多个扬声器出音孔1215的第一组扬声器出音孔,并且在底板121另一侧的中间位置开设包括一个或多个扬声器出音孔1215的第二组扬声器出音孔。在用户佩戴头戴式设备100时,扬声器出音孔1215靠近用户耳朵处,可以使用户方便听到设置在头戴式设备100内的扬声器播放的声音。在底板121中间靠近安装板122的位置还可设置第一磁体1216。在底板121的远离顶板111的下表面对应第一磁体1216的两侧还可设置两个凹槽1217,这两个凹槽1217位于后盖14的远离面罩13的一侧。上述第一组和第二组扬声器出音孔可分别位于这两个凹槽1217的两侧,并且第一组和第二组扬声器出音孔比两个凹槽1217更加远离后盖14。
在底板121上还可开设一个或多个供声音输入的通道1240。这些通道1240可开设在底板121中间且靠近安装板122位置。例如,在该第一磁体1216的左侧位置设置一个通道1240,在该第一磁体1216的右侧位置设置一个通道1240。每一个通道1240的入口1241位于底板121的下表面,也就是位于壳体10的底面。两个通道1240的入口1241均可邻近安装板122。该通道1240的出口1242位于底板121的上表面1213。这些通道1240可称为麦克风孔,用于将声音传入设置在头戴式设备100内的麦克风组件92(参见图18),进而由麦克风组件92搜集用户和/或外部环境的声音数据。
在一实施例中,两个通道1160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通道1240之间的距离;并且,其中一个通道1160和与之邻近的一个通道1240之间的距离等于另一个通道1160和与之邻近的另一个通道1240之间的距离。
该安装板122自底板121向上延伸,该安装板122可呈与用户前额轮廓大致匹配的弧形。该安装板122的两侧均开设通孔1221,以供螺钉穿过。该安装板122的外侧面1222的上边缘处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卡扣结构1223。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每一卡扣结构1223为卡勾,以与该主前壳11的顶板111的卡扣结构1116,例如卡勾配合。
该主前壳11和主后壳12扣合时,安装板122与顶板111通过卡扣结构1223和卡扣结构1116连接;第一部分112和底板121通过卡扣结构1124和卡扣结构1214连接。通过卡扣结构1223和卡扣结构1116以及卡扣结构1124和卡扣结构1214的卡合连接,能够起到后期维修可拆卸的效果,也可避免使用过多螺钉进行组装而增加产品的重量。另外,为了增强主前壳11与主后壳12的连接,顶板111和底板121还可通过螺钉、螺栓等进行固定。
卡扣结构1116和卡扣结构1223可构成设置于顶板111和安装板122之间的第一连接机构,卡扣结构1124和卡扣结构1214可构成设置于底板121和第一侧板之间的第二连接机构,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使主前壳11和主后壳12配合形成用于容纳头戴式设备100的主机的容纳腔室17。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机构可为螺纹连接结构或粘结结构,并且第二连接机构可为螺纹连接结构或粘结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当单独描述第一壳体组件10时(也就是不结合第二壳体组件30进行描述时),其主前壳11也可称为第一壳体,其主后壳12也可称为第二壳体。
第一壳体组件10的面罩13
参阅图10和图11,该面罩13可呈半透明状,其可包括面罩部131、安装部132和透镜组件133。该面罩部131包括左右对称的第一面罩部1311、第二面罩部1312以及位于第一面罩部1311和第二面罩部1312中间的连接部1313。
该第一面罩部1311和第二面罩部1312具有光学特性的透光性,至少在对应主前壳11的第二部分113的两个通孔1132处满足透光性能,以达到如下性能:外部光线能够通过第一面罩部1311和第二面罩部1312,而人眼不能从外部看到该面罩13里面的物体。例如,通过对面罩13进行处理将其透光度下降,达到半透明效果,使得人眼不能看到面罩13里面的结构,但是摄像组件70可以从面罩13里面接收到外部光线,从而能够对外面的物体等进行成像。该面罩13的材料可包括塑胶或五金等。
该连接部1313在对应第二部分113的通孔1131处开设一通孔1314。该安装部132自面罩部131的边缘向后延伸,也就是朝向该主前壳11延伸。该安装部132的远离面罩部131的边缘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卡扣结构1321,例如卡勾或凸台。该安装部132两侧的内表面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导引结构1322,例如水平延伸的凸台或台阶。这些卡扣结构1321和导引结构1322分别用以与主前壳11的连接部114的卡扣结构1141和导引结构1142配合连接,从而将该面罩13安装到主前壳11上,例如使第一安装部132贴合连接于第一侧板的连接部114。当从该面罩13的正前方观察时,该面罩13的覆盖面积大于该主前壳11的覆盖面积。从而,该面罩13安装在该主前壳11上时,只有该面罩13的上部分与该主前壳11的第一侧板贴合连接并且罩在第一侧板上(例如,面罩部131的上部分罩设于第一侧板的第二部分113上),而该面罩13的下部分低于该主前壳11,即向下延伸超出该主前壳11(可参考图4),并且相应地超出底板121。后盖14与面罩13的下部分之间用于形成保护空间,以保护其间的波导片63。该面罩13的上部分可以是面罩13的上半部分,该面罩13的下部分可以是面罩13的下半部分。
该面罩13的卡扣结构1321与连接部114的卡扣结构1141可构成第一安装部132的远离面罩部131的边缘和连接部114之间的连接结构,该卡扣结构1321与卡扣结构1141卡合连接。面罩13的导引结构1322与连接部114的导引结构1142可构成第一安装部132的朝向连接部114的表面和连接部114之间的导引结构,该导引结构1322与导引结构1142滑动配合。
该透镜组件133可插设在该通孔1314内。该透镜组件133可包括透镜支架1331、以及安装在透镜支架1331上的第一透镜1332和第二透镜1333。透镜支架1331可包括第一通孔1334、第二通孔1335和第三通孔1336。第一通孔1334可居中设置,该第二通孔1335和第三通孔1336位于第一通孔1334的两侧。该第一透镜1332可自后方插设并固定在第一通孔1334内。第二透镜1333可包括分别对应第二通孔1335和第三通孔1336的两个透镜部1338和位于两个透镜部之间的通孔1339。第二透镜1333可通过粘结件134结合在透镜支架1331的前表面上。该透镜支架1331的前表面上还可设置一围绕第一通孔1334、第二通孔1335和第三通孔1336的环形凸缘1337。该环形凸缘1337的突出长度可等于第二透镜1333的厚度,从而使得该第二透镜1333可收容在环形凸缘1337围成的空间内。该透镜支架1331可通过粘结件135结合在连接部1313的后表面上,且可使得该环形凸缘1337插设在通孔1314内。粘结件134和粘结件135可为双面胶等。
在组装后的透镜组件133中,第一透镜1332插设在第一通孔1334内且与通孔1339相对;两个透镜部1338则分别与第二通孔1335和第三通孔1336相对。
第一壳体组件10的后盖14
参阅图12,该后盖14可呈透明状,其可包括透光部141和安装部142。该透光部141通过光学特性设置具有透光性能,使得光机组件60发出的光线能够透过该透光部141而入射到用户的眼睛。该透光部141可与该面罩13的面罩部131大致平行设置。该安装部142自该透光部141的除上方边缘之外的其他边缘向后延伸,也就是朝远离该面罩13的方向延伸,且该安装部142的远离该透光部141边缘处向外形成一凸缘1421。请同时参阅图5,该后盖14可与该面罩13的下部分配合组装,并且相应地位于底板121的下方;其中,该后盖14可朝着该面罩13靠近,使得该透光部141和安装部142插入面罩13的下部分中,直至凸缘1421抵靠面罩13的安装部132的端面(还可参见图20)。该后盖14在与面罩13和主后壳12接触的部分还可涂设粘结剂来加强连接。由于光机组件60的波导片63(参见图14)通常包含玻璃材料,其会比较脆弱,因此通过用面罩13和后盖14对波导片63从外侧和内侧均进行保护,使得安全性较高,避免因意外撞碎玻璃材料而伤害到用户的眼睛。另外,该后盖14可为全透光性的,其透光率比普通的透明材料更高,以便用户戴上头戴式设备100后可以清楚地看到波导片63显示的画面。
第一壳体组件10的主壳装饰件15
参阅图13,该主壳装饰件15整体可呈月牙形,其顶表面151可呈流线型设置或平滑设置等,以增加产品外观的美观性。该主壳装饰件15可设置在顶板111上用以覆盖顶板111,也就是覆盖主前壳11的顶部,因此该主壳装饰件15又可称为盖板;而且,盖板15的两个相对侧面的弧形也分别与顶板111的内侧面1111的弧形和顶板111的外侧面1112的弧形相同。结合图5,该主壳装饰件15的两侧可开设一个或多个按键孔152,该按键孔152的数量与侧按键16的数量相同;例如,在该主壳装饰件15左前方位置设置两个按键孔152,在该主壳装饰件15右前方位置设置两个按键孔152。这些按键孔152与主前壳11的顶板111上的收容部1113上下对应设置。该四个侧按键16分别设置在该顶板111的收容部1113上方,并且穿过该主壳装饰件15的按键孔152而部分地突出于主壳装饰件15,以供用户对侧按键16进行按压操作,进而对头戴式设备100的各种参数进行调节。由于该四个侧按键16大致位于第一壳体组件10的左前方和右前方位置,因此便于用户进行操作使用。该主壳装饰件15的内侧面153居中部位进一步形成一凹槽154。该主壳装饰件15的下表面155向下突出设置一个或多个凸柱156,这些凸柱156可具有螺纹孔。如前文所述,该主壳装饰件15用于放置在主前壳11的顶板111和该凸脊部1125限定的空间内;其中,该主壳装饰件15的凸柱156可穿过顶板111上的通孔1114以固定到该主前壳11的顶板111上。
再返回参照图4和图5所示,第一壳体组件10组装时,主前壳11与主后壳12通过其上的卡扣结构1124、卡扣结构1116与卡扣结构1214、卡扣结构1223进行卡合而组装在一起。面罩13可通过卡扣结构1321与卡扣结构1141进行卡合而罩设于主前壳11前方。后盖14可朝着该面罩13靠近并插入面罩13的下部分中。主壳装饰件15再安装罩设于主前壳11的顶部。
光机组件60
请参图14,其显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头戴式设备100的光机组件60的立体图。该光机组件60可包括光机支架61、光机62和波导片63。
该光机支架61可包括顶板611、自顶板611一侧延伸的侧板612和自顶板611延伸且位于顶板611和侧板612两侧的两个支腿613。
该顶板611可成水平设置。需要说明的是,该顶板611并不必设置为连续且平整的平板状,其可在一个或多个部位开设凹陷部,以在满足支撑强度的同时降低结构重量。该顶板611上可开设一个或多个通孔6111,以供与其他部件进行安装。这些通孔6111内可具有螺纹,或不具有螺纹。该顶板611的前部位置还可开设一个或多个长条形通孔6112,以供FPC从中通过。该侧板612自该顶板611的前边缘向下延伸,该两个支腿613分别位于该顶板611左右两侧且向下延伸。该侧板612中间位置开设通孔6121和通孔6122,在该侧板612中间位置的两侧各开设一通孔,即通孔6125和通孔6126,这些通孔6121、6122、6125和6126可用于插设摄像组件70。通孔6121和通孔6122相邻设置,通孔6121到通孔6126的距离可等于通孔6122到通孔6125的距离。通孔6121和通孔6122整体上对应主前壳11的第二部分113上开设的居中通孔1131,通孔6125和通孔6126分别对应主前壳11的第二部分113上开设的两个通孔1132,这些通孔1131和1132用于供待由摄像组件接收的外部光线通过。各支腿613的下端可开设一通孔6131。
该光机62的数量为两个,波导片63的数量也为两个。该两个光机62和两个波导片63可设置在一连接体64上,也就是通过该连接体64固持该光机62和波导片63。该连接体64上可开设一个或多个通孔641。这些通孔641内可具有螺纹,或不具有螺纹。两个光机62可对称设置在容纳腔室17内。
该连接体64下方还可设置一衬垫65。该衬垫65可套设在波导片63上并且抵靠连接体64的下表面。该衬垫65用于组装时夹在连接体64和主后壳12的底板121之间,避免连接体64与主后壳12的硬性接触,从而起到保护作用。该衬垫65可采用柔性橡胶、泡棉等可压缩或弹性材料。
每一个光机62还可与容纳腔室17内的散热片621连接,以对光机62的例如LED灯的一个或多个热源622进行热传导连接和散热。在一实施例中,该散热片621可包括第一散热部分6211、第二散热部分6212和第三散热部分6213。该第一散热部分6211和第二散热部分6212可连接在一起,且第一散热部分6211的顶面和第二散热部分6212的顶面可共面设置,该第三散热部分6213可从第一散热部分6211与第二散热部分6212的连接处向侧向延伸。例如,该第三散热部分6213可从第一散热部分6211与第二散热部分6212的连接处垂直延伸。其中,第二散热部分6212可连接一个热源622,以进行散热;第三散热部分6213可连接另一个热源622,以进行散热。散热片621的第一散热部分6211、第二散热部分6212和第三散热部分6213可彼此分离设置,也可设置成一体结构,以方便组装;另外,散热片621还可延伸到光机组件60和/或第一壳体组件10的内部空间中,并且还可通过接触其他发热部件而对更多的发热部件进行同时散热。例如,散热片621的第一散热部分6211可向后延伸,以与系带组件20的电源FPC 213(参见图28)或第二散热片225热传导连接(参见图33)。散热片621和第二散热片225中的至少一个可包括石墨片。
每一个光机62可为一投影仪。该光机62向波导片63提供光,这些光包括用于提供增强用户对物质世界的观察的信息和/或图像。来自光机62的光可耦合到波导片63中,光在波导片63内发生全内反射,然后光从波导片63耦合出去,使得光可以被用户看到。
组装时,可用螺钉穿过顶板611的通孔6111与连接体64的通孔641,从而将光机支架61、光机62和波导片63固定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是,在组装后的光机组件60内,在连接体64和光机支架61的侧板612之间限定有收容空间,用于收容摄像组件70的一部分。
再请参图15,其显示了图14中光机组件60的光机支架61的另一视角立体图。如图15所示,在侧板612的后侧面上,且在其限定有通孔6121和6122的中间位置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卡槽6123和一抵接部6124,该卡槽6123的位置可高于该抵接部6124的位置。该抵接部6124可具有一平坦表面,且可开设一螺纹孔。在侧板612的后侧面上,且在其限定有通孔6125的位置的一侧设有一卡槽6127,在该位置的另一侧设有一卡槽6128和一抵接部6129。卡槽6128和抵接部6129可直接相邻。该卡槽6127的顶端和该卡槽6128的顶端齐平,但该卡槽6127向下延伸的长度大于该卡槽6128向下延伸的长度。该抵接部6129可具有一平坦表面,且可开设一螺纹孔。该卡槽6128的位置可高于该抵接部6129的位置。在侧板612的后侧面上,且在其限定有通孔6126的位置设有与卡槽6127、卡槽6128和抵接部6129相同或类似的卡槽与抵接部,本文对此不再赘述。
摄像组件70
请参图16,其显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头戴式设备100的摄像组件70。该摄像组件70安装于光机组件60的光机支架61上可包括TOF(Time of flight,即飞行时间,简称TOF)摄像头71、RGB摄像头72、两个鱼眼摄像头73、用于固定TOF摄像头71以及RGB摄像头72的第一摄像头支架74以及用于分别固定两个鱼眼摄像头73的两个第二摄像头支架75。
该TOF摄像头71可包括光发射模块711、感光接收模块712、FPC 713和散热片714。光发射模块711和感光接收模块712均连接于FPC 713。光发射模块711具有前端部,该前端部也可作为TOF摄像头71的前端部。该散热片714与FPC 713连接,例如与FPC 713的后表面贴合,以进行散热。该散热片714具有后侧面,该后侧面也可作为TOF摄像头71的后侧面。该TOF摄像头71工作时,光发射模块711用于发射经过调制的光束,该光束经目标物体反射后被感光接收模块712接收,感光接收模块712通过解调可以获得光束在空间中的飞行时间,进而计算出对应的目标物体的距离。因此,通过TOF摄像头71,当用户佩戴头戴式设备100在例如房间的环境中走一圈,就可以把房间的形状和模型建模出来;也就是说,通过测量每个点到用户佩戴的头戴式设备100的距离就可以判断用户所在房间的形状和模型,从而构建出场景。
该RGB摄像头72可用于采集二维彩色图像、拍摄图像的色差等,其与TOF摄像头71相连且可由第一摄像头支架74进行固定。该RGB摄像头72可包括摄像头主体721和FPC 722。摄像头主体721具有前端部,该前端部也可作为RGB摄像头72的前端部。摄像头主体721连接于FPC 722。FPC 722和FPC713可在上端连接在一起。该散热片714也可与FPC 722连接,例如与FPC 722的后表面贴合,以进行散热。该散热片714的后侧面也可作为RGB摄像头72的后侧面。
该TOF摄像头71和RGB摄像头72的前端部还可套设一衬垫76。该衬垫76用于组装时夹在TOF摄像头71与RGB摄像头72和光机支架61的侧板612之间,避免TOF摄像头71和RGB摄像头72与光机支架61的硬性接触,从而起到保护作用。该衬垫76可采用柔性橡胶、泡棉等可压缩或弹性材料。
每一鱼眼摄像头73可包括摄像头主体731、摄像头安装板732和FPC 733。该摄像头主体731具有前端部,该前端部也可作为鱼眼摄像头73的前端部。该摄像头主体731连接于FPC 733,且安装在摄像头安装板732上。该FPC 733具有后侧面,摄像头安装板732也具有后侧面;FPC 733或摄像头安装板732可设置成靠近第二摄像头支架75,此时其相应的后侧面可作为鱼眼摄像头73的后侧面。摄像头安装板732可包括主体部7321、第一插接部7322和第二插接部7323。该主体部7321用于承载该摄像头主体731。例如,可通过点胶工艺或螺钉将摄像头主体731固定在主体部7321上。该第一插接部7322和第二插接部7323分别位于该主体部7321的两侧。在上下方向上,该第一插接部7322和第二插接部7323可位于主体部7321中间靠上的位置处,也就是第一插接部7322和第二插接部7323与主体部7321的连接位置靠近主体部7321的顶部。该第一插接部7322的侧边可包括半圆柱形部分,该第二插接部7323的侧边也可包括半圆柱形部分。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TOF摄像头71和RGB摄像头72相邻设置并且通过第一通孔1131接收外部光线,两个鱼眼摄像头73位于TOF摄像头71和RGB摄像头72两侧。两个鱼眼摄像头73主要可用于配合成像。当然这些摄像头的位置排布并不限制与此,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另外,摄像头的种类也不限于此,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选取不同类别的摄像头。
采用不同的摄像头,不同的布置位置,使得成像原理和效果都会不同。例如,TOF摄像头71、RGB摄像头72和两个鱼眼摄像头73这四个摄像头可进行相互补充;其中,鱼眼摄像头73拍摄角度较大,可为广角摄像头,但是其分辨率可比较低。RGB摄像头72的分辨率可比较高,但是其拍摄角度可比较小,通过结合RGB摄像头72与鱼眼摄像头73,可形成拍摄角度较大,又比较清晰的图像。
该第一摄像头支架74位于该TOF摄像头71和RGB摄像头72的后方,以将这两个TOF摄像头71和RGB摄像头72安装于光机组件60的光机支架61上。该第一摄像头支架74可包括中间部741、插接部742和固定部743。该中间部741具有朝向TOF摄像头71和RGB摄像头72的按压表面,该按压表面可包括两个平坦表面,即第一平坦表面7411和第二平坦表面7412。该插接部742和固定部743分别位于中间部741的两侧;其中,在上下方向上,插接部742和固定部743可位于中间部741两侧的不同高度位置,例如该插接部742的位置可高于固定部743的位置。该插接部742的侧边可包括半圆柱形部分,以便于在卡槽6123内转动。该固定部743具有通孔744。
两个第二摄像头支架75对称设置,分别位于两个鱼眼摄像头73的后方。每一第二摄像头支架75可包括中间部751、插接部752和固定部753。该中间部751连接在插接部752和固定部753之间,且自插接部752和固定部753远离鱼眼摄像头73设置。该插接部752和固定部753分别位于中间部751的两侧。在上下方向上,插接部752和固定部753可位于中间部751两侧的相同或不同高度位置;例如,该插接部752可位于中间部751一侧的中间或中间靠下的位置处,也就是插接部752与中间部751的连接位置位于中间部751的顶部与底部之间或靠近中间部751的底部;该固定部753可位于中间部751另一侧的中间位置处。该插接部752的侧边可包括半圆柱形部分,以便于在卡槽6127内转动。该固定部753具有通孔754。
一并参照图15、图16和图17所示,将该TOF摄像头71和RGB摄像头72组装至光机组件60时,TOF摄像头71和RGB摄像头72通过第一摄像头支架74固定在光机组件60的光机支架61上。具体而言,可先使该TOF摄像头71和RGB摄像头72自后方插入光机支架61的通孔6121和通孔6122,再将该插接部742插入光机支架61的卡槽6123内,并使固定部743抵压在抵接部6124上,然后采用螺钉穿过固定部743的通孔744,再拧入光机支架61的抵接部6124的螺纹孔内,即可将该TOF摄像头71和RGB摄像头72安装在光机支架61上,进而使中间部741按压在TOF摄像头71和RGB摄像头72的后侧面上。在摄像组件70和光机组件60在第一壳体组件10内的组装状态下,TOF摄像头71的感光接收模块712的前端部插入光机支架61的通孔6121。该感光接收模块712的前端部还对应主前壳11的第二部分113的通孔1131,并且对应透镜组件133的第二透镜1333的一个透镜部1338。TOF摄像头71的光发射模块711的前端部插入光机支架61的通孔6121。该光发射模块711的前端部还对应主前壳11的第二部分113的通孔1131,并且对应透镜组件133的第一透镜1332。RGB摄像头72的前端部插入光机支架61的通孔6122。该RGB摄像头72的前端部还对应主前壳11的第二部分113的通孔1131,并且对应透镜组件133的第二透镜1333的另一个透镜部1338。
将鱼眼摄像头73组装至光机组件60上时,两个鱼眼摄像头73分别通过两个第二摄像头支架75固定在光机组件60的光机支架61的侧板612上。具体而言,可先使每一鱼眼摄像头73的摄像头主体731自后方插入光机支架61的通孔6125或6126,再将摄像头安装板732的第一插接部7322和第二插接部7323分别且同时插入光机支架61的卡槽6127和卡槽6128内,然后用螺钉将摄像头主体731和摄像头安装板732固定在一起。随后,该第二摄像头支架75的插接部752可插入光机支架61的卡槽6127内,并采用螺钉穿过固定部753的通孔754,再拧入光机支架61的抵接部6129的螺纹孔内,即可将该鱼眼摄像头73安装在光机支架61上,进而使中间部751按压在鱼眼摄像头73的后侧面上。其中,第二摄像头支架75的插接部752和摄像头安装板732的第一插接部7322在卡槽6127抵靠接触。
通过上述结构对TOF摄像头71、RGB摄像头72和鱼眼摄像头73进行固定,能够省去一些固定螺钉,使得装配效率提高。
由于TOF摄像头71、RGB摄像头72和鱼眼摄像头73均安装在光机支架61上,因此该光机支架61又可称为安装基体。
在摄像组件70和光机组件60在第一壳体组件10内的组装状态下,其中一个鱼眼摄像头73的前端部插入光机支架61的通孔6125,且对应主前壳11的第二部分113的一个通孔1132,以接收外部光线;其中另一个鱼眼摄像头73的前端部插入光机支架61的通孔6126,且对应主前壳11的第二部分113的另一个通孔1132,以接收外部光线。
另外,FPC 722和FPC 713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上端可穿过顶板611的一个长条形通孔6112而暴露在顶板611的顶部。同样地,两个鱼眼摄像头73的FPC 733可分别穿过顶板611两侧的长条形通孔6112而暴露在顶板611的顶部。
主板80、扬声器组件91和麦克风组件92
请参图18和图19,其显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头戴式设备100的主板80、扬声器组件91和麦克风组件92的立体分解图。
该主板80安装在光机组件60上,其可包括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即印刷线路板,本文统称PCB)81以及设置于PCB 81上的一个或多个芯片82、一个或多个保护罩83以及一个或多个散热片84。
该PCB 81可为具有印刷线路的基板,能够作为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的载体。这些芯片82可安装在该PCB 81上,其中一些芯片82可由一或多个保护罩83盖住而进行保护。散热片84可设置在保护罩83的外表面,以进行散热。散热片84可为石墨散热片。
该PCB 81的左右两侧还可分别连接两个按键FPC 162。各按键FPC 162可包括连接段1621、按键段1622和设置在连接段1621与按键段1622之间的弯折段1623。该连接段1621用于与PCB 81连接。在该主板80组装于第一壳体组件10内时,各按键FPC 162可向上翻折后使按键段1622设置在主前壳11的顶板111的收容部1113内,以便能够由侧按键16下方的凸柱161按压该按键段1622。
该PCB 81的左侧还可连接一个光机FPC 623。该光机FPC 623用于将左侧光机62连接于该PCB 81。同样地,该PCB 81的右侧还可连接一个光机FPC(图未示),用于将右侧光机62连接于该PCB 81。
如图18所示,该扬声器组件91可包括第一扬声器911和第二扬声器913。第一扬声器911可位于主板80的左侧,第二扬声器913可位于主板80的右侧。在组装结构中,第一扬声器911可连接在PCB 81的左端,并且位于左侧的按键FPC 162的下方;第二扬声器913可连接在PCB 81的右端,并且位于右侧的按键FPC 162的下方。第一扬声器911可从PCB 81的左端向后延伸,第二扬声器913可从PCB 81的右端向后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组件10限定的容纳腔室17可包括用于容纳主板80的第一腔室以及位于第一腔室两相对侧的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第一扬声器911可位于第二腔室且与主板80的一端接触连接,第二扬声器913可位于第三腔室且与主板80的另一端接触连接。
第二扬声器913可包括音腔盒9131和放置在音腔盒9131内的扬声器本体9132,该音腔盒9131用于提供一定的音腔,使得扬声器本体9132发出的声音能够在音腔盒9131里面回旋,进而使用户听到的良好的声音效果。该第一扬声器911可具有与第二扬声器913同样的结构,即该第一扬声器911可包括音腔盒9111和放置在音腔盒9111内的扬声器本体9112(参见图19)。该第一扬声器911可安装在主板80的左侧后端处,并可通过导线或FPC(图未示)与主板80连接。同样地,该第二扬声器913可安装在主板80的右侧后端处,并可通过导线或FPC(图未示)与主板80连接。值得注意的是,在将主板80和扬声器组件91组装于第一壳体组件10内时,第一扬声器911和第二扬声器913分别位于第一壳体组件10的两个角落位置;该第一扬声器911和第二扬声器913对应第一壳体组件10的底板121上开设的扬声器出音孔1215,用于输出第一扬声器911和第二扬声器913发出的声音。该第一扬声器911和第二扬声器913例如还可处在对应侧按键16下方的位置,例如,第一扬声器911在与顶板111垂直的方向上对应至少一个侧按键16,并且第二扬声器913在与顶板111垂直的方向上对应至少一个侧按键16。由于第一壳体组件10的这两个角落位置的空间得以利用,因此使得结构紧凑,也能够改善声音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该麦克风组件92可包括第一麦克风921、第二麦克风923、第三麦克风925和第四麦克风927,他们均设置在容纳腔室17内。
该第一麦克风921可通过电源FPC 213(参见图28)连接于该PCB 81,该第二麦克风923可通过FPC 924连接于该PCB 81。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麦克风921可通过导线或单独的FPC连接于该PCB 81。其中,该第一麦克风921和第二麦克风923可分别设置在该PCB 81的两侧;例如,当该主板80安装在该第一壳体组件10内时,第一麦克风921对应主前壳11的第一部分112左前方位置的一个通道1160的出口1162,以通过这一个通道1160接收外界声音,第二麦克风923对应主前壳11的第一部分112右前方位置的一个通道1160的出口1162,以通过这一个通道1160接收外界声音。该第一麦克风921还可由第一扬声器911支撑或固定在第一扬声器911上。第二麦克风923还可由第二扬声器913支撑或固定在第二扬声器913上。
该第三麦克风925和第四麦克风927可设置在该PCB 81中间部分的下方位置,并且分别对应主后壳12的底板121上的两个通道1240的出口1242,以分别通过这两个通道1240接收外界声音。由于第三麦克风925和第四麦克风927的位置可低于该PCB 81,因此在该PCB81和该第三麦克风925与第四麦克风927之间可设置一支撑件929。也就是说,可通过支撑件929支撑该第三麦克风925和第四麦克风927,并且可将该支撑件929固定在PCB 81上。该第三麦克风925可通过FPC 926连接于该PCB 81,该第四麦克风927可通过FPC 928连接于该PCB 81。在一实施例中,该FPC 926和FPC 928可与摄像组件70的FPC 713汇合后再连接于PCB 81。在其他实施例中,该FPC 926和FPC 928也可分别连接于PCB 81,也可将FPC 926和FPC 928汇合后再连接于PCB 81。
通过对麦克风组件92进行这样布置,使得他们相互的干扰性更小,方向性相差更大。
视力调节眼镜93
请参图20,其显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头戴式设备100的第一壳体组件10与视力调节眼镜93的配合安装关系。该视力调节眼镜93可包括镜框931、第一镜片932、第二镜片933和第二磁体934。其中,该第一镜片932为左眼镜片,第二镜片933为右眼镜片933,第一及第二镜片932、933安装在该镜框931上。该第二磁体934安装在镜框931上方的中间位置,以与主后壳12上的第一磁体1216(参图8)对应并相互吸引。该镜框931上方的第二磁体934的左右两侧还可设置两个凸起935。两个凸起935用以与主后壳12上的两个凹槽1217(参图9)对应,也就是用于分别插入这两个凹槽1217内。
该视力调节眼镜93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壳体组件10上,并在使用时位于用户眼睛和后盖14之间。具体而言,该视力调节眼镜93的两个凸起935可分别插入主后壳12上的两个凹槽1217内,同时镜框931上的第二磁体934靠近主后壳12上的第一磁体1216而实现相互吸引,从而将该视力调节眼镜93连接在第一壳体组件10上。
通过两个凹槽1217与两个凸起935的配合可实现对视力调节眼镜93的定位作用,再通过第二磁体934与第一磁体1216的吸引力达到固定视力调节眼镜93的作用。该第一镜片932和第二镜片933可为近视镜片或远视镜片等。可通过配置各种不同度数的视力调节眼镜93,满足不同视力用户的需求。从而,这种结构可以进行视力调节眼镜93的拆卸,方便用户根据自己的视力情况来更换视力调节眼镜93。
前部分的组装
请参图21至图23,其显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头戴式设备100的第一壳体组件10、光机组件60、摄像组件70、主板80和扬声器组件91的组装关系示意图。
其中,如图21和图22所示,摄像组件70的TOF摄像头71、RGB摄像头72和两个鱼眼摄像头73固定在光机组件60的光机支架61上,从而实现摄像组件70与光机组件60的组装。
主板80可设置在光机支架61的顶板611的上方,并用螺钉将主板80和光机支架61拧紧在一起。然后,再结合图16、图21和图22所示,可将FPC 722与FPC 713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上端以及FPC 733的上端与主板80进行连接,以实现通电和/或信号传递。
再结合图21和图23所示,可将主前壳11与主板80进行固定。例如,一并结合图6所示,用螺钉穿过主前壳11的一些通孔1114,再拧紧在主板80上。
参照图23所示,第一扬声器911和第二扬声器913在连接于主板80后也可分别通过螺钉进一步固定在主前壳11上,例如固定于顶板111上。
结合图22和图23所示,可将主后壳12的底板121上的两个长方形通孔1211和1212分别对准光机组件60的两个波导片63,使光机组件60的两个波导片63自容纳腔室17分别穿过两个长方形通孔1211和1212向下伸出,再用螺钉依次穿过主前壳11的通孔1114(参见图6)、光机支架61的支腿613的通孔6131(参见图14)后拧入主后壳12的底板121,从而将光机组件60、摄像组件70与主板80固定在主前壳11和主后壳12之间。另外,结合图21所示,主前壳11可通过卡扣结构1116与主后壳12的卡扣结构1223进行卡紧配合,从而将主前壳11与主后壳12紧固在一起,并且在他们之间限定容纳腔室17。当然,还可通过更多的螺钉对连接结构进行加强,光机支架61也可通过螺钉等连接结构与主前壳11的顶板111固定。
结合图21和图23所示,将侧按键16设置在主前壳11的收容部1113上,再将主壳装饰件15放置在主前壳11的顶板111上,且使侧按键16穿过该主壳装饰件15的按键孔152而部分地突出于主壳装饰件15。主壳装饰件15还可通过螺钉紧固在主前壳11上。
结合图21和图23所示,该面罩13可朝着主前壳11靠近而扣合在连接部114上。该后盖14可朝着该面罩13靠近,并插入面罩13的下部分中,从而将两个波导片63收容在面罩13的面罩部131和后盖14的透光部141之间,以对其进行保护。
如图23所示,依据用户需要,该视力调节眼镜93可安装在第一壳体组件10的主后壳12上,并在使用时位于用户眼睛和后盖14之间。
系带组件20
请参阅图24,显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系带组件20与第二壳体组件30的立体组装图。该系带组件20可包括两个头带,分别为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
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4,第一头带21的一端与第一壳体组件10的对应端相连接,第一头带21的另一端则从第二壳体组件30的对应端伸入进而与松紧调节机构40连接。第二头带22可以采用与第一头带21类似的安装方式进行安装。
系带组件20的第一头带21
请参阅图25和图26,其显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头带21的立体组装图和分解图。第一头带21可包括第一头带主体210,与第一头带主体210扣合在一起的第一头带盖211及压置于第一头带主体210和第一头带盖211之间的第一软条212、电源FPC 213、保护片214以及第一散热片215。
该第一头带主体210可由柔性材料制成且可任意弯曲,大体呈长条形,其可包括第一主体部2101以及从第一主体部2101一端延伸出的第一安装部2102。
第一主体部2101宽度均匀,且在远离第一安装部2102的一端开设长度调节孔2103,长度调节孔2103为条形通孔,第一主体部2101于长度调节孔2103内设置有沿通孔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锯齿2104,以与松紧调节机构40配合。
请参阅图27,其从另一个视角揭露了本申请实施例第一头带21的立体分解图。第一主体部2101可在与第一头带盖211压紧的一侧设置有一与该第一头带21形状相同的长条形凹槽,该凹槽可以分为两个,即第一凹槽2105以及与第一凹槽2105相连的第二凹槽2106,其中该第一凹槽2105的深度与第二凹槽2106的深度相同,但第一凹槽2105的宽度较第二凹槽2106宽,该凹槽自邻近长度调节孔2103处延伸至第一安装部2102位置处。第二凹槽2106为阶梯状凹槽,其最外一阶凹槽可用于收容第一软条212。第一主体部2101在第一凹槽2105的两个侧边缘设置第一连接件2107,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件2107为多个均匀设置的卡勾。第一主体部2101在第一凹槽2105内设置有第一固定部2108。该第一固定部2108可为若干厚度渐变的凸肋,每一凸肋的顶面呈倾斜状,这些凸肋的一端抵顶第一安装部2102。
第一主体部2101的凹槽内设置了多个第一限位柱2109,以固定电源FPC 213、保护片214以及第一散热片215。
第一安装部2102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孔2100。在两个第一连接孔2100之间形成有凹陷2102a。
请参阅图26,第一头带盖211可由硬性材料制成,用于在第一头带主体210靠近第一安装部2102的一侧与第一头带主体210扣合,并将第一软条212靠近第一安装部2102的一端压紧。
该第一头带盖211可包括第一本体2111以及从第一本体2111远离第一软条212的一端延伸出的第一装配部2112。
该第一本体2111宽度均匀,形状与上述第一主体部2101对应,只是长度较上述第一主体部2101短。该第一本体2111在宽度方向的两个侧边缘朝向上述第一主体部2101分别延伸出第一侧壁2116,两个第一侧壁2116相对的内侧面上均设置第二连接件2117。第二连接件2117与第一连接件2107配合将第一头带盖211与第一头带主体210固定。第一本体2111可在与第一装配部2112连接的一端设置第二固定部2114,在第一头带盖211与第一头带主体210扣合时,第一头带主体210的第一固定部2108与第一头带盖211的第二固定部2114配合以将第一头带主体210和第一头带盖211之间的电源FPC 213和第一散热片215进行压紧固定;该第二固定部2114可以与第一固定部2108结构类似,其也可以为若干厚度渐变的凸肋,每一凸肋的顶面呈倾斜状,这些凸肋的一端抵顶第一装配部2112。
第一装配部2112与第一安装部2102的形状相同,且其设置有第二连接孔2110,在第一装配部2112与第一安装部2102贴合时,第一连接孔2100与第二连接孔2110对准连通,并在凹陷2102a处形成一个贯穿孔。
第一软条212由柔性材料制成且可任意弯曲,大体呈长条形,其材料可与第一头带主体210一致,其可通过胶粘等方式黏附于第一头带主体210上的第二凹槽2106,使得第一软条212的外表面与第一头带主体210的外表面,即靠近用户头部的表面平齐。第一软条212末端设置有缺口2120,当第一软条212黏附于第二凹槽2106时,第一软条212与第一头带主体210在该缺口2120处共同形成第一穿孔,以与第二凹槽2106连通,以供电源FPC 213穿出。
同时参照图25、图26和图27,电源FPC 213形状与第一头带主体210相适配,但其长度较第一头带主体210长,两端均延伸超出第一头带主体210两端。该电源FPC 213可包括伸入第一壳体组件10内与主板80和/或麦克风组件92连接的第一电连接部2132,卡在贯穿孔内并与第一电连接部2132连接的电源FPC颈部2134,固定在第一及第二凹槽2105、2106内的电源FPC主体2136,从第一穿孔穿过置于第二凹槽2106外的活动部2137,以及设置在活动部2137端部并与电池35连接的第二电连接部2138。
请参阅图28,其为图2中圈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其展现了该系带组件20伸入第一壳体组件10中时第一电连接部2132与电路元器件的连接示意图;其中,第一电连接部2132包括与主板80连接的接线部2132a和与麦克风组件92连接的接线部2132b;接线部2132a和第二电连接部2138均为插接口,通过插接连接。比如,如图28所示,主板80与接线部2132a插接连接,比如,如图29所示,第二电连接部2138与电池35插接连接。
再次参阅图26和图27,电源FPC颈部2134的宽度较其相邻两侧的电源FPC部分,例如电源FPC主体2136窄;以及参阅图24,可以看到电源FPC颈部2134正好卡在第一贯穿孔上,避免了电源FPC 213松动。
参阅图26至图27,电源FPC主体2136上设置了第一插孔2135,当电源FPC主体2136置于第一及第二凹槽2105、2106内时,通过将第一限位柱2109置于第一插孔2135内以将电源FPC主体2136固定。
保护片214的形状与第一及第二凹槽2105、2106相适配,以收容于该两凹槽中,比如,收容于第二凹槽2106最里一阶凹槽和第一凹槽2105内;其上设置了若干第二插孔2140,通过将第一限位柱2109置于第二插孔2140内以将保护片214固定。该保护片214容置于第一及第二凹槽2105、2106中直接与第一主体部2101接触,避免电源FPC主体2136直接与第一主体部2101接触。
第一散热片215形状与电源FPC 213相似,置于第一头带盖211与电源FPC 213之间,可包括延伸至第一壳体组件10内的第一贴合部2152,卡在贯穿孔内并与第一贴合部2152连接的第一散热片颈部2154,以及固定在第一凹槽2105以及第二凹槽2106内的第一散热片主体2156;比如,如图28所示,第一贴合部2152与扬声器本体9132侧壁贴合。
第一散热片颈部2154的宽度较其两侧的散热片部分,例如第一散热片主体2156窄;以及参阅图24,可以看到第一散热片颈部2154正好卡在贯穿孔上,避免了第一散热片215松动。第一散热片主体2156上设置了第三插孔2158,当第一散热片主体2156置于第一及第二凹槽2105、2106内时,第一限位柱2109置于第三插孔2158内以将第一散热片主体2156固定。第一固定部2108与第二固定部2114配合压置于第一头带主体210和第一头带盖211之间的第一散热片主体2156以对其进行压紧固定。
第一散热片215与第一头带盖211之间可设置填充物216。填充物216可以是泡棉,用以填充第一头带盖211与第一头带主体210之间的空间;也可以是导热材料,用以提高第一散热片215的热传导效果。
第一头带21组装时,请参阅图26和图27,首先将保护片214、电源FPC 213以及第一散热片215依次层叠,使第二插孔2140、第一插孔2135以及第三插孔2158依次对准;然后置于第一头带主体210的第一及第二凹槽2105、2106内,使第一限位柱2109依次穿过第二插孔2140、第一插孔2135以及第三插孔2158;再将第一软条212嵌入覆盖在第二凹槽2106最外一阶凹槽上,可以通过胶水粘接,使得第一软条212在缺口2120处与第一头带主体210的第一主体部2101形成第一穿孔,进而使电源FPC 213的活动部2137从第一穿孔穿过,同时电源FPC 213的电源FPC颈部2134以及第一散热片颈部2154置于凹陷2102a内部;接着将填充物216置于第一头带盖211的第一本体2111上,然后将第一头带盖211扣合在第一头带主体210上使得第一连接件2107和第二连接件2117连接,同时第一安装部2102与第一装配部2112扣合也形成了连接部,以与第一壳体组件10的对应端相连接;至此完成第一头带21组装。
可以理解的,第一头带盖211扣合在第一头带主体210上,与第一头带主体210对应的部分共同形成容纳空腔,而且是第一主体部2101于第一凹槽2105位置处与第一头带盖211扣合形成容纳空腔;在容纳空腔内可容置保护片214、电源FPC 213、第一散热片215以及填充物216;第二凹槽2106与容纳空腔相通。
系带组件20的第二头带22
请参阅图30和图31,其揭露了本申请实施例第二头带22的立体组装图和分解图。第二头带22与第一头带21类似,二者的不同点在于第二头带22没有设置电源FPC及其保护片。第二头带22可包括第二头带主体220,第二头带盖221及压置于第二头带主体220和第二头带盖221之间的第二软条222以及第二散热片225。第二头带主体220的构造与第一头带主体210的构造大致相同,具体请参图31,在此不做详细阐述,仅将其主要元件罗列出来,具体配合关系以及功能参考第一头带主体210的介绍。该第二头带主体220可包括第二主体部2201以及第二安装部2202。第二主体部2201具有长度调节孔2203、第二锯齿2204、第一凹槽2205以及第二凹槽2206,第一凹槽2205两侧设置有第一连接件2207,第一凹槽2205邻近第二安装部2202处设置有第一固定部2208。第二安装部2202上设有两个第一连接孔2200,并在两个第一连接孔2200之间形成有凹陷2202a。
请参阅图32,其从另一个视角揭露了本申请实施例第二头带22的立体分解图;其中第二头带盖221与第一头带盖211的构造大致相同,在此不做详细阐述,仅将其主要元件罗列出来,具体配合关系以及功能参考第一头带盖211的介绍。该第二头带盖221可包括第二本体2211和第二装配部2212。第二本体2211具有第二固定部2214、第二侧壁2216以及第二连接件2217。第二装配部2212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孔2210。
第二软条222由柔性材料制成且可任意弯曲,大体呈长条形,其材料可与第二头带主体220一致,其可通过胶粘等方式黏附于第二头带主体220上的第二凹槽2206内,使得第二软条222的外表面与第二头带主体220的外表面,即靠近用户头部的表面平齐。
第二散热片225与第一散热片215的构造大致相同,可包括延伸至第一壳体组件10内第二贴合部2252、卡在贯穿孔内并与第二贴合部2252连接的第二散热片颈部2254,以及固定在第一及第二凹槽2205、2206内的第二散热片主体2256;参阅图33所示,第二贴合部2252与第二扬声器913的扬声器本体9132侧壁贴合。
第二散热片颈部2254的宽度较其两侧的散热片部分,例如第二散热片主体2256窄,以及参阅图24,可以看到第二散热片颈部2254正好卡在贯穿孔上,避免了第二散热片225松动。
当第二散热片主体2256置于第一及第二凹槽2205、2206内时,第一固定部2208与第二固定部2214配合对置于第二头带主体220和第二头带盖221之间的第二散热片主体2256进行固定。
第二头带盖221在设置第二连接件2217区域内设置填充物226,填充物226置于第二散热片225与第二头带盖221之间。该填充物226可以是泡棉,用以填充第二头带盖221与第二头带主体220之间的空间;也可以是导热材料,用以提高第二散热片225的热传导效果。
第二头带22组装时,请参阅附图31至图32,首先将第二散热片225置于第二头带主体220内的第一凹槽2205和第二凹槽2206内,然后将第二软条222嵌入覆盖在第二凹槽2206最外一阶凹槽上,可以通过胶水粘接;然后将第二散热片颈部2254置于凹陷2202a内;此时将第二填充物226置于第二头带盖221上,然后将第二头带盖221扣合在第二头带主体220上使得第一连接件2207和第二连接件2217连接,同时第二安装部2202与第二装配部2212扣合也形成了连接部,以与第一壳体组件10的对应端相连接;至此完成第二头带22组装。
可以理解的,第二头带盖221扣合在第二头带主体220上,与第二头带主体220对应的部分共同形成容纳空腔,而且是第二主体部2201于第一凹槽2205位置处与第二头带盖221扣合形成容纳空腔;在容纳空腔内可容置第二散热片225以及填充物226;第二凹槽2206与容纳空腔相通。
对于系带组件20与第一壳体组件10的组装关系,具体介绍如下:
参阅图1、图5、图6、图7和图24,第一头带21组装至第一壳体组件10的时候,首先将第一壳体组件10的主前壳11一端的凸柱1123依次穿过第一头带21上连接部,比如凸柱1123穿过第一及第二连接孔2100、2110;然后将主前壳11与主后壳12扣合,利用螺栓从通孔1221穿过与凸柱1123连接,进而将第一头带21组装至第一壳体组件10上。同理,也可将第二头带22组装至第一壳体组件10。
对于第一散热片215、第二散热片225、电源FPC 213在第一壳体组件10内部的位置关系及连接关系可以参阅图2、图3、图28和图33;电源FPC 213的接线部2132a与主板80上的PCB81连接,比如焊接等;电源FPC 213的接线部2132b与麦克风组件92中的第一麦克风921连接,比如焊接等;第一散热片215延伸到第一壳体组件10内,其第一贴合部2152与第一扬声器911的扬声器本体9112外侧壁贴合。第二散热片225延伸至第一壳体组件10内,其第二贴合部2252与第二扬声器913的扬声器本体9132外侧壁贴合。
需要说明一下,第一头带21、第二头带22与第一壳体组件10的连接不限于上述的凸柱1123、连接孔以及通孔1221之间的连接方式,任何形式的连接件只要能将系带组件20连接至第一壳体组件10上即可。
对于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内部填充的散热片、电源FPC 213、保护片214和填充物也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做数量、结构、位置的调整,比如可以把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均调整为内部填充散热片、电源FPC 213、保护片214和填充物;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填充其他结构或删减部分已有结构,比如在散热片和电源FPC之间填充隔离片,比如可以把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均调整为内部仅填充散热片,比如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两者中的一个可以为仅具有长度调节孔的普通头带;而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的结构也会根据内部填充的不同做适应性调整。
可以理解地,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也可以是一体地,即作为一个头带来使用;比如,其一端与另一端交叠连接,其中部可以与主机壳体连接,通过调节交叠连接部分的长度来完成系带组件20地松紧调节;在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作为一个头带来使用,也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在此并不做限定。
第二壳体组件30
请参阅图34及图35,其揭露了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组件30的立体分解图和组合图,该第二壳体组件30可包括底前壳31、底后壳32以及连接底前壳31与底后壳32的连接件33。该第二壳体组件30可收容系带组件20以及松紧调节机构40。
第二壳体组件30的底前壳31
请参阅图34,底前壳31可用硬性材料制成,其可包括第一通道壳311和自第一通道壳311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电源壳312。
第一通道壳311整体为条形弯曲状以与用户的头型匹配并方便用户佩戴,其内外表面均为光滑的曲面。第一通道壳311包括呈条形弯曲状的本体3110以及自本体3110两个长边边缘向底后壳32一侧弯折设置的第一凸沿3111和第二凸沿3112,其中第一凸沿3111位于本体3110的上方,第二凸沿3112位于本体3110的下方。
本体3110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第三卡扣件3113,该第三卡扣件3113可包括多个自本体3110边缘末端向外延伸的凸起3114以及邻近末端边缘的若干凸块3115;其中,凸块3115可设置在朝向底后壳32一侧的表面;也可以设置在远离底后壳32一侧的表面。
第一及第二凸沿3111、3112两相对内侧设置第一卡扣件3116,该第一卡扣件3116可为若干均匀排布的凸起。
本体3110与第一凸沿3111连接的边缘设置有多个凹槽3118,该多个凹槽3118位于本体3110较长边缘的中央位置处且正对第一电源壳312的位置,这些凹槽3118用于对底后壳32上的相应元件做避让。
第一电源壳312包括自本体3110的第二凸沿3112所在的较长边的中间部分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一电源壳本体3120以及自该第一电源壳本体3120的外边缘向底后壳32一侧弯折设置的凸沿3121。也就是说,在第一电源壳本体3120与第一通道壳311的本体3110连接处未设置有第二凸沿3112,上述第二凸沿3112在其所在本体3110的长边位置中间位置处是断开的。第二凸沿3112被断开所形成的两个端部分别连接第一电源壳312的凸沿3121。
该第一电源壳本体3120呈长方形状,该第一电源壳本体3120在朝向底后壳32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补偿结构,该补偿结构包括四个厚度渐变的凸台3122,四个凸台3122分布在第一电源壳本体3120靠近四个角落的位置处,这四个凸台3122朝向底后壳32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用于承载电池35(如图29所示)。
该第一电源壳本体3120在最靠近第一通道壳311的本体3110的两个凸台3122与本体3110之间设置有两对第一卡扣结构3124,该两对第一卡扣结构3124包括二限位板3124a以及二扣合板3124b,二限位板3124a间隔设置,二扣合板3124b位于二限位板3124a之间且与其错位设置,且每一扣合板3124b靠近一对应的限位板3124a,该扣合板3124b与其邻近的该限位板3124a构成一对第一卡扣结构3124,用于与底后壳32中的相应元件定位卡合进而将第一电源壳312与第一通道壳311分隔开。
位于下方的凸沿3121设置有朝向底后壳32的第二卡扣件3123,该第二卡扣件3123可为若干凸片,凸片上还可设置凹槽。
请参阅图35,该第一电源壳本体3120在朝向第一壳体组件10的一面设置有连接件3126,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连接件3126为二凸柱,该二凸柱之间设有一通孔3127。
第二壳体组件30的底后壳32
请参阅图36,底后壳32可用硬性材料制成,其可包括与上述第一通道壳311对应的第二通道壳321和与上述第一电源壳312对应的第二电源壳322,第二电源壳322内部安装电池35。第二电源壳322与其内所安装的电池35可构成电源组件。
请参阅图37,第二通道壳321的形状构造与第一通道壳311大致相似,以便二者相互配合,其整体为条形弯曲状。第二通道壳321包括呈条形弯曲状的本体3210以及自本体3210两个长边向底前壳31一侧弯折设置的第一凸沿3211和第二凸沿3212,其中第一凸沿3211位于本体3210的上方,第二凸沿3212位于本体3210的下方。
本体3210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第三卡扣件3213,该第三卡扣件3213的构造与第一通道壳311的第三卡扣件3113完全相同,其包括凸起3214以及凸块3215,在此不再赘述。第一通道壳311及第二通道壳321的第三卡扣件3113、3213均与连接件33的相应结构进行卡合,以将第一通道壳311与第二通道壳321两端固定结合在一起。
第一及第二凸沿3211、3212两相对外侧设置第一卡扣件3216,该第一卡扣件3216可为若干均匀排列的凹槽,以便与第一通道壳311的第一卡扣件3116,即若干凸起相互配合,从而将第一通道壳311与第二通道壳321卡合在一起以形成供系带组件20穿过的通道。
第一凸沿3211上与底前壳31的第一凸沿3111上凹槽3118对应的位置处朝向底前壳31设置有卡勾3217,以用于与松紧调节机构40的相关元件扣合,其中底前壳31上对应的凹槽3118在卡勾3217与松紧调节机构40的相关元件扣合过程中起避让作用。
第二电源壳322包括自第二通道壳321的本体3210中部向外凹陷并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二电源壳本体3220、自该第二电源壳本体3220边缘向底前壳31弯折延伸设置的侧壁3221、位于第二电源壳322内的一分隔板3222以及位于该分隔板3222下方且安装于第二电源壳322内的电源支架324。
第二电源壳本体3220的长度与第一电源壳本体3120的长度相同,第二电源壳本体3220的宽度大致为第一电源壳本体3120的宽度与第二通道壳321的本体3210的宽度之和。
第二电源壳本体3220靠近上方的侧壁3221的中央位置处设有一穿孔凸台3220a,该穿孔凸台3220a两侧设有二对称设置的隔离板3225,每一隔离板3225设有朝向底前壳31的凹口3226,以与松紧调节机构40的相关元件配合。
第二电源壳本体3220上进一步开设一穿孔3220b,以安装电源键3220c(具体请参阅图34所示)。
第二电源壳322的下方的侧壁3221上靠近边缘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卡扣件3223,该第二卡扣件3223为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这些凸起的位置与第一电源壳312的第二卡扣件3123(例如,若干凸片)相对应,以便第一电源壳312的第二卡扣件3123和第二电源壳322的第二卡扣件3223相互卡合。
第二电源壳322的下方的侧壁3221上进一步设有扣合结构3224,扣合结构3224包括二对称设置的凸起3224a以及设置于二凸起3224a之间的多个宽度渐变的限位板3224b。其中,凸起3224a相较第二卡扣件3223的每一凸起远离下侧壁3221的外边缘。
请参阅图38,第二电源壳322的其中一邻近第二通道壳321的侧壁3221上开设一散热孔3221a。
继续参阅图37,第二电源壳322的下方的侧壁3221上邻近左右侧壁3221设置二平行的定位板3221b。
该分隔板3222将第二电源壳322分隔成两个腔室,上面的腔室用于收容松紧调节机构40,同时供系带组件20,即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穿过。下面的腔室则用于收容电池35。
该分隔板3222经过多次弯折形成二弯折部3227以及与二弯折部3227连接的承载部3228。
二弯折部3227位于远离中央位置处的承载部3228,其顶部高于承载部3228,从而在弯折部3227的底部形成一空间以容置底前壳31的第一卡扣结构3124的限位板3124a,并使限位板3124a与弯折部3227的底部接触。
位于二弯折部3227之间的承载部3228上设有靠近弯折部3227的第一卡扣3229,该第一卡扣结构3229为两个凸起,这两个凸起的位置对应于第一电源壳312的第一卡扣结构3124的两个扣合板3124b的位置,以使其相互卡合,从而将第一电源壳312与该分隔板3222卡合在一起。
承载部3228与第一卡扣结构3229对应位置的后方设置有二开口3228a,以与电源支架324上的相应结构卡合。
承载部3228的中央位置处设有一承载肋3228b,其安装于承载部3228与第二电源壳本体3220之间,且分别与承载部3228、第二电源壳本体3220垂直设置,以便增加承载部3228与第二电源壳本体3220结合面的强度;甚至可以用于支撑松紧调节组件40。
请同时参阅图37以及图39,电源支架324安装于第二电源壳322下面的容置腔内,其具有一安装至第二电源壳本体3210上的支架本体3240以及自支架本体3240的二相对边延伸设置的第一安装板3242以及第二安装板3244。
支架本体3240朝向第二电源壳本体3210的一面设置有纵横交叉设置的加强筋3240a,每一加强筋3240a的高度均自中央向两侧逐渐递减,以使支架本体3240与弧形的第二电源壳本体3210接触后,支架本体3240朝向底前壳31的面呈平面,以承载一电池垫片3243(如图36所示),该电池垫片3243的长度与二定位板3221b之间的距离相同,也同电池35的长度相同,其安装于支架本体3240上,两端延伸超出支架本体3240进而抵接于二定位板322b上从而平稳的承载电池35。
第一及第二安装板3242、3244相对平行设置,第一安装板3242用于安装于分隔板3222上,第二安装板3244用于安装至下方的侧壁3221上。
第一安装板3242边缘位置处设有与分隔板3222上设置的开口3228a对应的扣合部3245,该扣合部3245扣合至开口3228a中,从而使第一安装板3242安装至分隔板3222上。
第二安装板3244朝向下侧壁3221的一面设置有与下侧壁3221上的扣合结构3224相互卡合的扣合结构3246。该扣合结构3246包括与扣合结构3224的凸起3224a配合的凸起3247以及与扣合结构3224的限位板3224b匹配的限位板3248。
第二壳体组件30的连接件33
请参阅图34及图40,连接件33可包括连接件主体331以及自连接件主体331边缘延伸设置的侧壁332。
如图34及图40所示,连接件主体331大致呈长方形设置,其角部为圆角;且其与四个侧壁332围成一容置腔333。连接件主体331上设有一通孔3310,用于供系带组件20穿过。连接件主体331于容置腔333内设置有卡扣件3313,该卡扣件3313分别与第一通道壳311的第三卡扣件3113以及第二通道壳321的第三卡扣件3213进行扣合。具体地,该卡扣件3313包括与第三卡扣件3113的凸起3114对应扣合的卡槽3315,与第三卡扣件3213的凸起3214对应扣合的卡槽3315,与第三卡扣件3113的凸块3115对应配合的扣合片3314以及与第三卡扣件3213的凸块3215对应配合的扣合片3314。
底前壳31和底后壳32扣合后,第一通道壳311的本体3110和第二通道壳321的本体3210形成供系带组件20伸入的通道;第一电源壳312和第二电源壳322配合后,位于分隔板3222上方的空间可定义为第一收容腔,位于分隔板3222下方的空间可定义为第二收容腔;第一收容腔与通道连通,二者可共同定义为第一通道;第一收容腔除收容可相互交叠的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之外,还可以收容松紧调节机构40,以调节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交叠部分的长短,因此构成通道和第一收容腔的实体部分也可以定义为头带及松紧调节机构壳体(也可以定义为第一壳体);第二收容腔用于收容电源,例如电池35,可定义为电源壳体(也可以定义为第二壳体)。
可以理解地,底前壳31和底后壳32扣合后,第一电源壳312、第二电源壳322与第一通道壳311的本体3110可定义为第一壳体;而位于第一壳体两侧的第一通道壳311和第二通道壳321可定义为第二壳体。
上述各种名称,例如:通道,收容腔,第一收容腔,第二收容腔,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头带及松紧调节机构壳体,电源壳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本申请并不限于对上述名称的限定,根据实际情况同类结构的名称可以进行互换,例如,通道也可称作第一收容腔,此时原第一收容腔可称作第二收容腔,原第二收容腔可称作第三收容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名称也可互换。
松紧调节机构40
请参阅附图41,其揭露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松紧调节机构40的立体分解图。松紧调节机构40可包括第一壳体41、与第一壳体41配合的第二壳体(在这里的第二壳体,即前面介绍过的第二壳体组件30的底后壳32,该底后壳32可为松紧调节机构40以及第二壳体组件30共用的元件)以及棘轮棘爪机构42。第一壳体41和第二壳体扣合形成一盒体,棘轮棘爪机构42的主体部分可收容在盒体中。系带组件20的两个头带(即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可伸入盒体内部交叠连接至棘轮棘爪机构42,通过棘轮棘爪机构42调节第一及第二头带21、22相互交叠的长度;在这里,第二壳体并不是必须的部件,也可以仅依靠棘轮棘爪机构42安装于第一壳体41形成松紧调节机构40。
松紧调节机构40的第一壳体41
请参阅附图42,其揭露了第一壳体41不同角度的立体图。第一壳体41可包括壳体底板410。壳体底板410可为厚度均匀的长方形板体,其中心处设置有中心孔4100。
该壳体底板410的二相对长边朝向第二壳体(即,底后壳32)形成有侧板412,每一侧板412的高度自中间向两侧逐渐降低以使侧板412朝向第二壳体的表面为弧形状,以与第二壳体紧密接触。其中一侧板412的两端设置有朝向第二壳体且呈柱状的第一安装部413,该第一安装部413内可设置内螺纹,以便利用螺栓穿过第一安装部413将第一壳体41固定在底后壳32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部413的侧板412中间形成有第一扣合结构4120,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扣合结构4120为一凹槽以及形成在凹槽上方的凸块,以便在第一壳体41与底后壳32固定时,使得凸块置于承载肋3228b上支撑第一壳体41。未形成有第一安装部413的另一侧板412上形成有第二扣合结构4122,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扣合结构4122由间隔设置的三个凹槽,以及形成在中间一个凹槽上方的凸块组成,以便通过凹槽与在底后壳32上的卡勾3217进行卡固,从而完成第一壳体41与底后壳32的固定。
该壳体底板410在朝向第二壳体(即,底后壳32)一侧的表面上设置一圆环形状的棘轮414、围绕棘轮414设置的加强筋415以及分布在棘轮414外周的第二安装部416。
棘轮414内壁设置有内齿4140,中心孔4100与棘轮414同轴设置,棘轮414底部可向远离第二壳体的方向凹陷且设置有凸筋4142,该凸筋4142包括与中心孔4100同心设置的若干圆形的第一凸筋4143以及与第一凸筋4143交叉设置且以中心孔4100的圆心为中心朝四周发散设置的呈条状的第二凸筋4144。
加强筋415可包括自棘轮414外周壁延伸设置的若干平行的第一加强筋4150以及与第一加强筋4150交叉设置的若干相互平行的第二加强筋4152。第一加强筋4150自棘轮414外周壁延伸至壳体底板410的两相对较短边的边缘。第一加强筋4150的高度自棘轮414外周壁向壳体底板410的较短边缘方向逐渐减小以使第一加强筋4150朝向第二壳体的顶表面整体呈弧形状,以便与底后壳32扣合,使得伸入盒体的第一及第二头带21、22与第一加强筋4150贴合,如此第一及第二头带21、22将无折角弯曲的情况出现。第二加强筋4152垂直于第一加强筋4150,即沿垂直于壳体底板410二长边设置。
松紧调节机构40的棘轮棘爪机构42
请参阅图41,棘轮棘爪机构42可包括形成在第一壳体41上的棘轮414、与棘轮414配合并收容在其中的棘爪组件420,以及安装固定于棘爪组件420上并带动棘爪组件420转动且与中心孔4100滑动连接的旋钮组件430。
请参阅图43,棘爪组件420包括第一挡板421,与第一挡板421固定连接的第二挡板422,位于第一挡板421与第二挡板422之间的转板423,装配于第二挡板422上的第一棘爪424、第二棘爪425、第一弹簧426和第二弹簧427,以及固定安装于第二挡板422远离第一挡板421一侧的齿轮428。
第一挡板421可为圆形片状结构,中间设有一中心孔4210,该中心孔4210与棘轮414内的中心孔4100对齐且二者的中心轴线相同。该第一挡板421在朝向第二挡板422的一面设置第一连接部4212和第二连接部4214,其中,第二连接部4214呈棱柱状,第一连接部4212呈圆柱状,第一及第二连接部4212、4214外周壁均设有凸条,以便与第二挡板422上相应的结构紧固配合使第一挡板421与第二挡板422固定连接。
请参阅图44,第二挡板422与第一挡板421形状大小相同,中间设有一中心孔4220,该中心孔4220与第一挡板421的中心孔4210对齐设置。第二挡板422在朝向第一挡板421的一面设置第一卡接部4222和第二卡接部4224。其中,第二卡接部4224与第一挡板421的第二连接部4214的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以便第一挡板421的第二连接部4214插入该第二卡接部4224中,该第二卡接部4224包括第一卡壁4220a以及与该第一卡壁4220a呈一定角度设置的第二卡壁4220b,即第一卡壁4220a与第二卡壁4220b之间的间距沿中心孔4220向外的方向逐渐变大。第一卡接部4222与第一挡板421的第一连接部4212的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以便第一挡板421的第一连接部4212插入该第一卡接部4222中。第二挡板422朝向第一挡板421的一面进一步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一棘爪424的第一安装轴4225、用于安装第二棘爪425的第二安装轴4226、用于安装第一弹簧426的第一安装框4227以及用于安装第二弹簧427的第二安装框4228。
第一挡板421与第二挡板422也可以作为一个安装件使用,第二卡接部4224和第二连接部4214可以作为限位部与转板423配合,也可以作为固定部以将第一挡板421和第二挡板422固定在一起;第一卡接部4222和第一连接部4212作为固定部以将第一挡板421和第二挡板422固定在一起。
对于安装件也不仅限于第一挡板421和第二挡板422组装的形式,其它可以使得第一棘爪424和第二棘爪425与棘轮414接触配合即可;即安装件留有缺口或类似缺口的结构以供第一棘爪424和第二棘爪425伸出安装件所形成的空间与棘轮414接触配合;所以安装件也可以是一个留有缺口或类似缺口的盒体;
当然安装件也可以仅是第一挡板421或第二挡板422,比如安装件为第二挡板422,第二卡接部4224和第二连接部4214作为限位部形成于第一挡板421或第二挡板422上。
第一安装轴4225和第二安装轴4226分别位于第一卡接部4222两侧,且相对于第一卡接部4222对称设置。
第一安装框4227与第二安装框4228相对于第一卡接部4222对称设置,二者形状大小构造完全相同。
同时参阅图44和图45,第一安装框4227包括第一挡壁4227a、与第一挡壁4227a呈一定夹角设置的第二挡壁4227b及连接第一挡壁4227a和第二挡壁4227b一端的连接壁4227c。第一挡壁4227a、第二挡壁4227b以及连接壁4227c围成一收容空间4227d,用于收容第一弹簧426。第一挡壁4227a自第一卡接部4222外周壁延伸设置,连接壁4227c朝向该收容空间4227d上设有一卡轴4227e,该第一弹簧426套设于该卡轴4227e上。
第二安装框4228由于与第一安装框4227具有相同的构造,在此不再详细赘述,仅将其元件罗列出来。该第二安装框4228包括第一挡壁4228a、第二挡壁4228b、连接壁4228c、收容空间4228d、卡轴4228e。第一安装框4227的第一挡壁4227a与第二安装框4228的第一挡壁4228a二者相连接,且连接壁4227c的一端与连接壁4228c的一端也相互连接。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弹簧426和第二弹簧427也可以是其他弹性件,比如拉簧、压簧、提供伸缩力的物体等,以使得第一棘爪424、第二棘爪425与棘轮414配合完成卡合和非卡合两个状态的转换;而相应的第一安装框4227和第二安装框4228也会根据弹性件的不同而改变为其他可以固定弹性件的结构。
转板423为一偏心轮结构,其具有一贯穿孔4230,当然转板423也可以和旋钮组件430在贯穿孔4230处为一整体;该贯穿孔4230与第二挡板422的中心孔4220对齐且具有相同的轴线。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贯穿孔4230的内表面呈多边形,例如六边形。转板423远离贯穿孔4230的一端具有一缺口4232,缺口4232的形状与第二挡板422的第一卡接部4222形状相同,只是大小不同,其大小较第一卡接部4222的尺寸大,以将第一卡接部4222收容进来。在这里,第二卡接部4224和第二连接部4214作为限位部以与缺口4232配合;缺口4232具有两个相对的内壁,为第一内壁4232a以及与第一内壁4232a相对设置的第二内壁4232b;转板423的周面包括一外壁面4234。在转板423绕贯穿孔4230的轴线转动时,转板423与第二卡接部4224仅有三种状态:仅有第一内壁4232a与第一卡壁4220a接触的状态,转板423与第二卡接部4224无接触状态,以及仅有第二内壁4232b与第二卡壁4220b接触的状态;即限位部被配置为与缺口4232的内壁面接触和不接触两种状态以使得转板423绕其转动轴(贯穿孔4230的轴心)转动一定角度。
请同时参阅图44到图46,第一棘爪424枢接安装于第二挡板422的第一安装轴4225上并可绕着该第一安装轴4225转动。第一棘爪424中间位置处设有一枢接孔4240以枢接至第一安装轴4225上。第一棘爪424具有两个相对端,即:与第一弹簧426连接的第一端4242以及与转板423的外壁4234抵接的第二端4244。该第一端4242朝向第一安装框4227的收容空间4227d的一侧设有一安装轴4242a,以将第一弹簧426套设安装于其上,该第一端4242背离第一安装框4227的一侧具有一棱角4242b,该棱角4242b用于与棘轮414的内齿4140卡合(请参阅图47所示)。该第二端4244朝向转板423的一侧具有一接触面4244a,在一实施例中,该接触面4244a为弧面,以与转板423的外壁面4234呈线性接触,以减小二者之间的压力。
第二棘爪425与第一棘爪424相对于第二挡板422的第一卡接部4222对称设置,二者具有完全相同的形状构造,在此不再赘述,仅将其元件罗列出来。第二棘爪425具有枢接孔4250、第一端4252、第二端4254、安装轴4252a、棱角4252b、接触面4254a。
第一弹簧426安装时,一端套设于第一安装框4227内的卡轴4227e上,另一端套设于第一棘爪424的安装轴4242a上,如此第一弹簧426便安装于第一安装框4227内,第一棘爪424可绕着第一安装轴4225转动,当第一棘爪424转动时进而带动第一棘爪424的第一端4242运动,从而推动第一弹簧426于第一安装框4227内做不同程度的压缩。
第二弹簧427的构造和功能与第一弹簧426完全相同,其安装于第二安装框4228中,在此不再赘述。
转板423的外壁面4234为曲面,外壁面4234被配置为:当转板423绕其转动轴转动时,外壁面4234分别推动第一及第二棘爪424、425旋转,使第一及第二棘爪424、425与棘轮414完成卡合和非卡合两个状态的转换。请参阅图45,在无外力施加迫使转板423或安装件(第一挡板421和第二挡板422的结合体)转动时;由于第一弹簧426和第二弹簧427的作用,使得转板423与限位部外表面(即第二卡接部4224的外表面)处于无接触状态时,且棘爪组件420与棘轮414进行卡合状态;在外力介入下迫使转板423绕贯穿孔4230的轴线转动时,出现两种状态:
(1)由无接触状态转变为仅有第一内壁4232a与第一卡壁4220a接触的状态,此时,在转板423绕贯穿孔4230转动的方向上,第一棘爪424与外壁面4234的接触位置到贯穿孔4230的距离逐渐增大,以使第一棘爪424的第一端4242运动,并与棘轮414内壁的内齿4140脱离卡合状态;而第二棘爪425与外壁面4234的接触位置到贯穿孔4230的距离逐渐减小,但棘轮414对第二棘爪425的第二弹簧427进行挤压,使得第二棘爪425与棘轮414内壁的内齿4140也处于脱离卡合状态;最终棘爪组件420与棘轮414脱离卡合状态。
(2)由无接触状态转变为仅有第二内壁4232b与第二卡壁4220b接触的状态,此时,在转板423绕贯穿孔4230转动的方向上,第二棘爪425与外壁面4234的接触位置到贯穿孔4230的距离逐渐增大,以使第二棘爪425的第二端4254运动,并与棘轮414内壁的内齿4140脱离卡合状态;第一棘爪424与外壁面4234的接触位置到贯穿孔4230的距离逐渐减小,但棘轮414对第一棘爪424的第一弹簧426进行挤压,使得第一棘爪424与棘轮414内壁的内齿4140也处于脱离卡合锁紧状态;最终棘爪组件420与棘轮414脱离卡合状态。
请参阅图43,齿轮428具有一中心孔4280,该中心孔4280与第二挡板422的中心孔4220对齐且中心轴线相同。该齿轮428固定设置于第二挡板422远离第一挡板421的一侧。
同时参阅图48,在系带组件20与松紧调节机构40连接时,第一头带21设置长度调节孔2103的一端与第二头带22设置长度调节孔2203的一端层叠,此时第一锯齿2104和第二锯齿2204分别位于二层叠长度调节孔2103、2203内的相对两侧,齿轮428则置于层叠的二长度调节孔2103、2203内且与第一锯齿2104以及第二锯齿2204进行啮合。
请参阅图49及图50,旋钮组件430可包括旋转盘431、自旋转盘431内表面延伸设置的第一传动轴432以及安装于第一传动轴432上的第二传动轴433。
旋转盘431的侧表面可为粗糙的结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旋转盘431外表面设置有若干平行排列的凹槽,以在两个相邻凹槽间形成凸肋。
第一传动轴432与第二挡板422具有相同的中心轴线,第一转动轴432沿朝向第二挡板422的中心轴线方向依次形成有同轴设置的第一连接轴4321、第二连接轴4322以及第三连接轴4323。第一连接轴4321与第二连接轴4322均为圆轴,即外周面为圆形且第一连接轴4321的外径较第二连接轴4322的外径大。第三连接轴4323的外周面为多边形,在一个实施例中为六边形,六边形的中心距离六边形任意一条边的距离小于第二连接轴4322的半径,第三连接轴4323的中心处设有一中心孔4324,该中心孔4324具有内螺纹。
第二传动轴433与第一传动轴432具有相同的中心轴线,其沿朝向远离旋转盘431的轴线方向依次形成有同轴设置的圆盘4330、与圆盘4330连接的第一连接轴4331、与第一连接轴4331连接的第二连接轴4332以及与第二连接轴4332连接的第三连接轴4333。
圆盘4330的外径大于第一连接轴4331的外径,且大于齿轮428的外径,其底部设有一凹陷4330a,凹陷4330a的中间位置处设有一通孔4330b。该凹陷4330a的内壁呈多边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六边形,以与第一传动轴432的第三连接轴4323配合;在齿轮428置于层叠的第一及第二头带21、22的二长度调节孔2103、2203内时,圆盘4330与齿轮428以及第二挡板422配合,对第一及第二头带21、22进行限位,避免第一及第二头带21、22脱离与齿轮428的啮合状态。
第一连接轴4331与第三连接轴4333均为圆轴,即外周面为圆形且第一连接轴4331的外径较第三连接轴4333的外径大。第二连接轴4332的外周面为多边形,在一个实施例中为六边形,中心距离六边形任意一条边的距离小于第一连接轴4331的半径大于第三连接轴4333的半径。该第二连接轴4332的形状尺寸与转板423的贯穿孔4230的形状尺寸相匹配,从而将转板423固定连接至该第二连接轴4332上。
在对系带组件20、第二壳体组件30、松紧调节机构40进行组装时,先将系带组件20组装好,将系带组件20的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分别穿过一个连接件33的通孔3310,同时,将旋转盘431的第一传动轴432从底后壳32的后边穿过穿孔凸台3220a,再将圆盘4330安装于第三连接轴4323上;从而将第二传动轴433与第一传动轴432卡合,接着将螺丝434穿过圆盘4330底部的通孔4330b并与第一传动轴432的第三连接轴4323的中心孔4324螺纹连接,从而将第二传动轴433与第一传动轴432稳固地连接在一起。
将第一头带21的长度调节孔2103所在部位和第二头带22的长度调节孔2203所在部位重叠,接着将齿轮428置于长度调节孔2103与长度调节孔2203内,将第二传动轴433穿过齿轮428与中心孔4210、第二挡板422的中心孔4220,在第二挡板422上安装第一棘爪424、第二棘爪425、第一弹簧426、第二弹簧427和转板423,比如,将转板423穿过第二传动轴433的第三连接轴4333进而套设于第二连接轴4332上使转板423相对第一及第二转动轴432、433固定设置,同时使第二挡板422上的第二卡接部4224位于转板423的缺口4232内;第一棘爪424以及第二棘爪425的第二端4242、4252与转板423的外壁面4234接触。
然后将第一挡板421扣合在第二挡板422,第一挡板421上的第一连接部4212与第二挡板422上的第一卡接部4222相卡合,如此便将第一挡板421组装于第二传动轴433上,同时使第一挡板421相对于第二挡板422固定设置,也就是说第一挡板421可以与第二挡板422一同相对于第二传动轴433作径向转动;将第一棘爪424、第二棘爪425、第一弹簧426、第二弹簧427和转板423固定在第一挡板421和第二挡板422之间;将棘爪组件420收容于棘轮414内,并将第二传动轴433的第三连接轴4333伸入棘轮414内的中心孔4100使二者配合;然后将第一壳体41与底后壳32进行扣合;此时,齿轮428底部抵靠圆盘4330,圆盘4330对第一头带21、第二头带22进行挤压限位(请参阅附图51);第一扣合结构4120的凸块置于承载肋3228b上支撑第一壳体41;第二扣合结构4122与底后壳32上卡勾3217进行卡固,第一安装部413用螺丝与底后壳32固定;以此将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固定在了松紧调节机构40内部,至此,也完成了系带组件20与松紧调节机构40组装。
将电源支架324上的扣合部3245扣合在承载部3228上对应的开口3228a;将电源支架324上的扣合结构3246扣合在侧壁3221上对应的扣合结构3224;接着在电源支架324上铺设电池垫片3243,放置电池35;对底前壳31和底后壳32进行组装;将底后壳32上的第一卡扣件3216扣合在第一通道壳311上对应的第一卡扣件3116;将底后壳32上的第二卡扣件3223扣合在凸沿3121上对应的第二卡扣件3123;随后将两个连接件33安装,将连接件33的卡扣件3313扣合在底前壳31的第三卡扣件3113以及底后壳32的第三卡扣件3213上,对底前壳31和底后壳32进行了固定,至此完成了系带组件20与第二壳体组件30、松紧调节机构40的组装。
在对系带组件20进行调节时,参阅图45,在初始状态,第一弹簧426对第一棘爪424顶起,使得第一端4242与棘轮414的内齿4140卡合,第二弹簧427对第二棘爪425顶起,使得第一端4252与棘轮414的内齿4140卡合;此时第一棘爪424和第二棘爪425与转板423接触,使得转板423与第二卡接部4224处于无接触状态;系带组件20对安装件作用使得安装件向任意一个方向转动时,均有一个棘爪与棘轮414的内齿4140卡合;使得安装件的限位部无法与转板423直接接触;迫使第一挡板421无法完成转动,进而对头带组件20进行卡合,避免系带组件20的松动;
在利用旋钮组件430对系带组件20的长度进行调节时,旋钮组件430带动转板423进行转动,使得由转板423与第二卡接部4224的无接触状态转变为仅有第一内壁4232a与第一卡壁4220a接触的状态或仅有第二内壁4232b与第二卡壁4220b接触的状态,这两种状态都会导致棘爪组件420与棘轮414脱离卡合状态,进而带动第一挡板421转动,通过齿轮428使得系带组件20的松紧进行了调节。
可以理解地,第一壳体41也可以为第二壳体组件30中的底前壳31,而棘轮414可以形成于本体3110上,同时中心孔4100也形成于本体3110上,棘轮棘爪机构42与棘轮414配合;另外,当第一及第二头带21、22交叠连接至松紧调节机构40,并在松紧调节机构40调节第一及第二头带21、22相互交叠的长度时,第一及第二头带盖211、221至松紧调节机构40以及至头带及松紧调节机构壳体的距离也会随之调节;在这里底前壳31和底后壳32可以形成松紧调节机构壳体作为松紧调节机构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是第一壳体41和底后壳32形成松紧调节机构壳体。
受力组件50
请参阅附图1,其揭露了一实施例中头戴式设备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受力组件50包括设置在第一壳体组件10上的第一受力件51和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30上的第二受力件52。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组件10、系带组件20、第二壳体组件30和松紧调节机构40可构成一松紧可调的环形框架,并且第一受力件51和第二受力件52分别位于该环形框架的一侧和另一侧,例如分别位于第一壳体组件10与第二壳体组件30的上下两侧。第一受力件51向靠近第二受力件52的一侧倾斜;另外,第一受力件51为第一受力点,第一壳体组件10为第二受力点,第二受力件52为第三受力点,头戴式设备100通过第一、第二和第三受力点进行稳固支撑、佩戴。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受力件”和“第二受力件”也可以分别被称为“受力件”。
受力组件50的第一受力件51
请参阅图2及图52,其揭露了一实施例中第一受力件51两个不同视角的立体图。其中,第一受力件51可包括支撑板511、与支撑板511大致呈一角度设置的安装板512、位于支撑板511与安装板512之间且连接二者的颈部513以及设置于支撑板511上的软垫514。
该支撑板511可为四边形板体,其远离第二壳体组件30和软垫514的一面为曲面。该支撑板511安装软垫514的一面可为凹形曲面,以大致匹配用户额头或额头上方部位的轮廓。该支撑板511自安装板512的一侧延伸设置,并且向安装软垫514的一侧倾斜,使得安装板512与支撑板511呈钝角设置。颈部513可与支撑板511具有相同的延伸方向,就是也自安装板512的一侧延伸,从而使得颈部513与安装板512呈钝角设置;颈部513也可自安装板512向上弯折,使得颈部513与安装板512呈直角或锐角设置。
该安装板512为具有厚度的板状结构,其用硬性材料制成,其用于与主前壳10的顶板111以及主壳装饰件15配合安装,例如夹设在顶板111和主壳装饰件15之间。该安装板512上开设有与主壳装饰件15下表面155的凸柱156对应的呈条形的可调节通孔5121,以供凸柱156穿过。可调节通孔5121可为两个,并且可相互平行。该颈部513用硬性材料制成,该颈部513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大致等于该主壳装饰件15的凹槽154的深度;以便主壳装饰件15的凹槽154可收容该颈部513的一部分,甚至可正好卡住该颈部513。
该软垫514对应于该支撑板511的形状,且固定在该支撑板511朝向第二壳体组件30一侧。软垫514和安装板512分别在支撑板511的相对两侧,使得软垫514以及可调节通孔5121也分别位于支撑板511的相对两侧。
第一受力件51安装至第一壳体组件10上时,首先将安装板512放置于主前壳10的顶板111上,然后使主壳装饰件15上的凸柱156依次插入安装板512上的可调节通孔5121和顶板111上的通孔1114,同时主壳装饰件15的凹槽154可收容该颈部513使其卡住该颈部513,进而将该第一受力件51安装到了第一壳体组件10上。由于该安装板512设置有可调节通孔5121,因此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第一受力件51相对于该主前壳11的前后位置,实现前第一受力件51的可调式安装。
具体地,第一受力件51的安装板512上的呈条形的可调节通孔5121以及凸柱156置于可调节通孔5121内的主壳装饰件15构成了本申请的可调式结构。凸柱156插入可调节通孔5121,并且可定位在可调节通孔5121的不同位置,从而该可调式结构可以使该第一受力件51相对于第一壳体组件10的前后位置(例如沿着可调节通孔5121方向的水平位置)在一定范围内可调。可选择地,可调节通孔5121和凸柱156的位置可相互变换,即可调节通孔5121设置在主壳装饰件15上,凸柱156设置在第一受力件51上。当然,本申请的可调式结构不限于可调节通孔5121和凸柱156的形式,任何可以让第一受力件51相对于第一壳体组件10的位置可调的结构均可使用。
受力组件50的第二受力件52
请参阅附图53,其揭露了一实施例中受力组件50的第二受力件52与第二壳体组件30中底前壳31的分解图;第二受力件52固定安装于第二壳体组件30的底前壳31上;请参阅附图54,其揭露了一实施例中第二受力件52的立体分解图以及立体组装图,第二受力件52可包括一固定板521以及包覆到该固定板521上的软垫522。
该固定板521的形状与第二壳体组件30的底前壳31的第一电源壳本体3120的形状大小相匹配,其上设置有与第一电源本体3120上的连接件3126对应的安装孔5210。
将第二受力件52安装于第二壳体组件30时,首先将软垫522套设于固定板521上,然后将固定板521对准第一电源本体3120上的连接件3126,使连接件3126紧固地插入安装孔5210上,从而将第二受力件52稳固安装于第二壳体组件30上;可选择地,连接件3126和安装孔5210的位置可相互变换,即安装孔5210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30上,连接件3126设置在第二受力件52上。当然,本申请并不限于安装孔5210和连接件3126的形式,任何可以让第二受力件52安装于第二壳体组件30上的方式均可使用,比如,胶粘接。
在用户进行佩戴头戴式设备100时,由于系带组件20将第一壳体组件10和第二壳体组件30连接在一起,并形成一个可佩戴的环形框架,而且使得第二受力件52、第一壳体组件10为主要受力点,第一壳体组件10与用户的前额进行接触,第二受力件52与用户的后脑勺进行接触,用户通过前额、后脑勺对头戴式设备100进行支撑;由于第一受力件51在前额上方向第二受力件52处倾斜设置,并与用户前额上方的部位进行接触,所以可以来稳固支撑头戴式设备100,因此使得用户佩戴更加舒服。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系带组件,包括两个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一端开设有长度调节孔,另一端具有连接部;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具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置于所述连接部内,且一端露出于所述连接部外;和
松紧调节机构壳体,其收容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具有长度调节孔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松紧调节机构壳体包括:
第一通道壳;以及
第二通道壳,与所述第一通道壳扣合形成容纳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具有长度调节孔的一端的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壳和所述第二通道壳均包括呈条形弯曲状的本体以及自本体两个长边边缘向同一侧弯折设置的第一凸沿和第二凸沿,所述第一凸沿和所述第二凸沿两相对内侧均设置第一卡扣件,所述第一通道壳和所述第二通道壳通过所述第一卡扣件两两连接而扣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壳和所述第二通道壳扣合时两端中的每一端端部分别各连接与一个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
连接件主体,设置有与所述通道相通的通孔;以及
侧壁,自所述连接件主体边缘延伸设置,与所述连接件主体围成一容置腔,所述第一通道壳和所述第二通道壳扣合时一端端部嵌入所述容置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包括:
头带主体,一端开设有所述长度调节孔;以及
头带盖,其扣合在所述头带主体未开设所述长度调节孔的一端,与所述头带主体对应的部分共同形成容纳所述散热片的容纳空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的位于所述头带主体开设所述长度调节孔一侧的端部收容于所述容纳空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带主体包括:
主体部,一端与所述头带盖扣合,在远离所述头带盖的一端开设所述长度调节孔;和
安装部,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头带盖扣合的一端延伸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带盖包括:
本体,扣合在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长度调节孔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对应的部分共同形成所述容纳空腔;和
装配部,自所述本体一端延伸设置,与所述安装部扣合形成所述连接部;
其中,所述散热片置于所述安装部与所述装配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还包括软条;所述主体部在所述容纳空腔处向所述长度调节孔一侧延伸设置呈阶梯状的凹槽;所述软条嵌入所述凹槽最外一阶凹槽,其远离所述长度调节孔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头带盖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头带的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头带的所述软条之间于靠近所述第一头带的所述长度调节孔的一端设置第一穿孔。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空腔相通的凹陷,所述安装部在所述凹陷处与所述装配部扣合形成所述贯穿孔。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头带还包括电源FPC,所述电源FPC置于所述容纳空腔与所述连接部内,其一端露出于所述连接部外,另一端于所述容纳空腔内靠近所述长度调节孔的一端露出于所述容纳空腔外。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度调节孔为条形通孔,所述每一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于所述长度调节孔内设置有沿通孔长度方向延伸的锯齿。
14.一种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系带组件,包括两个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一端开设有长度调节孔,另一端具有连接部;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具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置于所述连接部内,且一端露出于所述连接部外;
松紧调节机构,置于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长度调节孔内以调节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交叠长度;以及
松紧调节机构壳体,其收容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具有长度调节孔的交叠部分以及所述松紧调节机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松紧调节机构壳体设置通道,以使所述每一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置于所述松紧调节机构壳体内并交叠连接至所述松紧调节机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松紧调节机构具有可旋转的齿轮,所述长度调节孔为条形通孔,所述每一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于所述长度调节孔内设置有沿通孔长度方向延伸的锯齿,所述齿轮置于所述长度调节孔内与所述每一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锯齿啮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头带上的锯齿与所述第二头带上的锯齿分别位于所述齿轮的两侧。
18.一种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机壳体;
系带组件,包括两个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一端开设有长度调节孔,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安装到所述主机壳体上的连接部;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具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置于所述连接部内并连接至所述主机壳体上;
松紧调节机构壳体,其收容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具有长度调节孔的交叠部分;所述系带组件与所述主机壳体以及所述松紧调节机构壳体形成一环形框架;以及
受力件,安装于所述环形框架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件连接所述主机壳体,且位于所述环形框架的一侧,所述受力件包括:
支撑板;
安装板,与所述支撑板呈钝角设置,且安装于所述主机壳体上;
颈部,位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安装板之间且连接二者;以及
软垫,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件连接所述松紧调节机构壳体,且位于所述环形框架的一侧;所述受力件包括一固定板以及包覆到所述固定板上的软垫;所述固定板固定在所述松紧调节机构壳体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44262.1A CN110908115B (zh) | 2019-12-06 | 2019-12-06 | 头戴式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44262.1A CN110908115B (zh) | 2019-12-06 | 2019-12-06 | 头戴式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08115A true CN110908115A (zh) | 2020-03-24 |
CN110908115B CN110908115B (zh) | 2022-06-07 |
Family
ID=69823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244262.1A Active CN110908115B (zh) | 2019-12-06 | 2019-12-06 | 头戴式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908115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967133A (zh) * | 2021-02-22 | 2022-08-30 | 闪耀现实(无锡)科技有限公司 | 头戴式显示设备 |
CN115875581A (zh) * | 2022-11-10 | 2023-03-31 |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头戴显示支撑装置和头戴显示设备 |
Citations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20008677A1 (en) * | 2000-07-19 | 2002-01-24 | Yoshihiro Saito | Head mounting mechanism and head-mounted apparatus using it |
TW201411188A (zh) * | 2012-03-28 | 2014-03-16 | Google Inc | 滑動框架 |
CN104820288A (zh) * | 2015-04-22 | 2015-08-05 | 小鸟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头戴结构及头戴装置 |
JP2016039520A (ja) * | 2014-08-08 | 2016-03-2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装着型表示装置 |
JP2016119593A (ja) * | 2014-12-22 | 2016-06-3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頭部装着型画像表示装置 |
US20160209661A1 (en) * | 2015-01-20 | 2016-07-21 | Michael Nikkhoo | Carbon infused frame with bonded graphite heatpipe |
US20160216512A1 (en) * | 2015-01-22 | 2016-07-28 | Oculus Vr, Llc. | Strap System for Virtual Reality Head-Mounted Display |
CN205539711U (zh) * | 2015-12-31 | 2016-08-31 | 北京小鸟看看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佩戴头带及具有该佩戴头带的可穿戴设备 |
CN106249417A (zh) * | 2016-10-13 | 2016-12-21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头戴设备的佩戴装置及头戴设备 |
CN206193358U (zh) * | 2016-11-17 | 2017-05-24 | 厦门轻居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便携式虚拟现实眼镜的头带系统 |
CN106707509A (zh) * | 2016-12-13 | 2017-05-24 | 南京华讯方舟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头戴装置的调节装置和主体框架 |
CN107209384A (zh) * | 2015-01-20 | 2017-09-26 |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 具有抗压组件的头戴式显示器设备 |
CN107209383A (zh) * | 2015-01-20 | 2017-09-26 |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电子设备的散热结构 |
US20170343293A1 (en) * | 2016-05-24 | 2017-11-30 | Erin Hurbi | Heat pipe having a predetermined torque resistance |
CN206863338U (zh) * | 2017-02-24 | 2018-01-09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视频眼镜头带及视频眼镜 |
WO2018023903A1 (zh) * | 2016-08-03 | 2018-02-08 | 深圳酷酷科技有限公司 | 头戴式显示设备 |
CN207817306U (zh) * | 2017-11-14 | 2018-09-04 | 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 头戴显示器 |
CN108681072A (zh) * | 2018-07-03 | 2018-10-19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调节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
US20180335632A1 (en) * | 2017-05-18 | 2018-11-22 | Acer Incorporated | Head-mounted display apparatus |
WO2018222216A1 (en) * | 2017-05-31 | 2018-12-06 |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 Metal frame of head mount device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walls |
CN109298527A (zh) * | 2017-07-25 | 2019-02-01 | 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头戴式显示设备 |
CN109752848A (zh) * | 2017-11-06 | 2019-05-14 |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头戴式显示装置 |
US20190227329A1 (en) * | 2016-08-23 | 2019-07-25 | Lg Electronics Inc. | Wearable device |
KR20190097894A (ko) * | 2018-02-13 | 2019-08-21 | 주식회사 메카비전 | 가상 오브젝트의 처리가 가능한 스마트 안경 |
US20190257945A1 (en) * | 2017-02-03 | 2019-08-22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Active illumination management through contextual information |
CN110441910A (zh) * | 2019-08-12 | 2019-11-1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头戴式设备支架及头戴式设备 |
-
2019
- 2019-12-06 CN CN201911244262.1A patent/CN11090811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20008677A1 (en) * | 2000-07-19 | 2002-01-24 | Yoshihiro Saito | Head mounting mechanism and head-mounted apparatus using it |
TW201411188A (zh) * | 2012-03-28 | 2014-03-16 | Google Inc | 滑動框架 |
JP2016039520A (ja) * | 2014-08-08 | 2016-03-2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装着型表示装置 |
JP2016119593A (ja) * | 2014-12-22 | 2016-06-3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頭部装着型画像表示装置 |
CN107209384A (zh) * | 2015-01-20 | 2017-09-26 |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 具有抗压组件的头戴式显示器设备 |
CN107209383A (zh) * | 2015-01-20 | 2017-09-26 |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电子设备的散热结构 |
US20160209661A1 (en) * | 2015-01-20 | 2016-07-21 | Michael Nikkhoo | Carbon infused frame with bonded graphite heatpipe |
US20160216512A1 (en) * | 2015-01-22 | 2016-07-28 | Oculus Vr, Llc. | Strap System for Virtual Reality Head-Mounted Display |
CN104820288A (zh) * | 2015-04-22 | 2015-08-05 | 小鸟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头戴结构及头戴装置 |
CN205539711U (zh) * | 2015-12-31 | 2016-08-31 | 北京小鸟看看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佩戴头带及具有该佩戴头带的可穿戴设备 |
US20170343293A1 (en) * | 2016-05-24 | 2017-11-30 | Erin Hurbi | Heat pipe having a predetermined torque resistance |
WO2018023903A1 (zh) * | 2016-08-03 | 2018-02-08 | 深圳酷酷科技有限公司 | 头戴式显示设备 |
US20190227329A1 (en) * | 2016-08-23 | 2019-07-25 | Lg Electronics Inc. | Wearable device |
CN106249417A (zh) * | 2016-10-13 | 2016-12-21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头戴设备的佩戴装置及头戴设备 |
CN206193358U (zh) * | 2016-11-17 | 2017-05-24 | 厦门轻居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便携式虚拟现实眼镜的头带系统 |
CN106707509A (zh) * | 2016-12-13 | 2017-05-24 | 南京华讯方舟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头戴装置的调节装置和主体框架 |
US20190257945A1 (en) * | 2017-02-03 | 2019-08-22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Active illumination management through contextual information |
US20190368656A1 (en) * | 2017-02-24 | 2019-12-05 |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 Video glasses headband and video glasses headset |
CN206863338U (zh) * | 2017-02-24 | 2018-01-09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视频眼镜头带及视频眼镜 |
US20180335632A1 (en) * | 2017-05-18 | 2018-11-22 | Acer Incorporated | Head-mounted display apparatus |
WO2018222216A1 (en) * | 2017-05-31 | 2018-12-06 |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 Metal frame of head mount device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walls |
CN109298527A (zh) * | 2017-07-25 | 2019-02-01 | 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头戴式显示设备 |
CN109752848A (zh) * | 2017-11-06 | 2019-05-14 |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头戴式显示装置 |
CN207817306U (zh) * | 2017-11-14 | 2018-09-04 | 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 头戴显示器 |
KR20190097894A (ko) * | 2018-02-13 | 2019-08-21 | 주식회사 메카비전 | 가상 오브젝트의 처리가 가능한 스마트 안경 |
CN108681072A (zh) * | 2018-07-03 | 2018-10-19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调节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
CN110441910A (zh) * | 2019-08-12 | 2019-11-1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头戴式设备支架及头戴式设备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967133A (zh) * | 2021-02-22 | 2022-08-30 | 闪耀现实(无锡)科技有限公司 | 头戴式显示设备 |
CN114967133B (zh) * | 2021-02-22 | 2023-10-27 | 闪耀现实(无锡)科技有限公司 | 头戴式显示设备 |
CN115875581A (zh) * | 2022-11-10 | 2023-03-31 |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头戴显示支撑装置和头戴显示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08115B (zh) | 2022-06-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824715B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110895370B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110967839B (zh) | 保护壳体和头戴式设备 | |
CN110908120B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110967838B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211149071U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110927968A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112925099A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110908119B (zh) | 保护壳体和头戴式设备 | |
CN110888235A (zh) | 受力件和头戴式设备 | |
CN110908115B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110908121B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110908118B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110967840B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110989170B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211149070U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110955051A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110879474A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110824714B (zh) | 用于头戴式设备的系带组件以及头戴式设备 | |
CN110888236B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110967837B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110879475A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211426935U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110908117A (zh) | 用于头戴式设备的松紧调节机构以及头戴式设备 | |
CN211426931U (zh) | 头戴式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