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0892225A -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92225A
CN110892225A CN201880046989.6A CN201880046989A CN110892225A CN 110892225 A CN110892225 A CN 110892225A CN 201880046989 A CN201880046989 A CN 201880046989A CN 110892225 A CN110892225 A CN 1108922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phase
working fluid
passage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698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92225B (zh
Inventor
三浦功嗣
大见康光
义则毅
竹内雅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8/02909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9054076A1/ja
Publication of CN1108922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922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922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9222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设备温度调节部(10)具有一个或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4),该设备用热交换器构成为对象设备和工作流体能够进行热交换,以使得在对对象设备进行冷却时工作流体蒸发。冷凝器(50)使气相的工作流体散热,并且使冷凝后的液相的工作流体流出。液相通路(55)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冷凝器(50)与设备温度调节部(10)之间流动。多个气相通路(21~24、30~32、40~42)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与冷凝器(50)之间流动。多个气相通路中的第一气相通路(21)与设备温度调节部(10)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气相通路(22)与设备温度调节部(10)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21)位于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位置。

Description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以2017年9月1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7-176038号和2018年7月2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8-137127号为基础,并且在此将其记载内容作为参照编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对象设备的温度进行调节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通过环路型的热虹吸方式来对对象设备的温度进行调节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具备:使作为对象设备的电池与工作流体进行热交换的设备用热交换器;配置于该设备用热交换器的重力方向上侧的冷凝器;以及连接设备用热交换器和冷凝器的气相通路以及液相通路。另外,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在设备用热交换器的内侧具备能够对工作流体进行加热的加热部件。
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中,在对电池进行冷却时,设备用热交换器的内侧的工作流体从电池吸热而蒸发,并且通过气相通路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冷凝后的液相的工作流体通过液相通路并流入设备用热交换器。像这样,设备温度调节装置构成为通过在热虹吸回路中循环的工作流体的相变来对电池进行冷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41418号公报
关于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热虹吸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了如下这样的课题。即,如图42所示,在车辆等搭载有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00的情况下,有时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00也与车辆一起倾斜。在图42所示的状态下,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00所具备的设备用热交换器110以气相通路200中的与设备用热交换器110连接的连接部201处于重力方向下侧的方式倾斜。因此,设备用热交换器110内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液面FL位于气相通路200的连接部201的上方。即,气相通路200的连接部201浸没在液相的工作流体中。在该情况下,在电池发热时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0内蒸发后的工作流体不会流动到气相通路200,而会储存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0内的上部空間120。因此,工作流体不会在由设备用热交换器110、气相通路200、冷凝器500和液相通路550构成的热虹吸回路中循环,进而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00无法对电池进行冷却。
此外,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00进行温度调节的对象设备能够为搭载于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等的电动车辆的电池组。在该情况下,电池组由大量的电池单元构成,并且配置于电动车辆的地板下方,因此水平方向的体型较大。因此,设备用热交换器110的水平方向的长度也与电池组一起变长。因此,即使是在电动车辆的倾斜角度较小的情况下,气相通路200的连接部210浸没在液相的工作流体中的可能性变高。即,在对象设备为电动车辆的电池组的情况下,电动车辆的倾斜给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00的电池冷却能力带来的影响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在装置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对象设备的温度调节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观点,通过工作流体的液相和气相的相变来对对象设备的温度进行调节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具备:
设备温度调节部,该设备温度调节部具有一个或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该设备用热交换器构成为对象设备和工作流体能够进行热交换,以使得在对对象设备进行冷却时工作流体蒸发;
冷凝器,该冷凝器使气相的工作流体散热,并且使冷凝后的液相的工作流体流出;
液相通路,该液相通路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冷凝器与设备温度调节部之间流动;以及
多个气相通路,该气相通路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在设备温度调节部与冷凝器之间流动,
多个气相通路中的第一气相通路与设备温度调节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气相通路与设备温度调节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位于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位置。
由此,在设备温度调节部倾斜的情况下,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的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上侧,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的另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在设备温度调节部所具有的设备用热交换器内蒸发后的工作流体从位于重力方向上侧的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在第一气相通路或第二气相通路中的至少一方中流动,并且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冷凝后的工作流体在液相通路中流动,并且流入设备用热交换器。通过这样的工作流体的循环,即使是在设备温度调节部倾斜的情况下,设备温度调节装置也能够对对象设备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另外的观点,通过工作流体的液相和气相的相变来对对象设备(2)的温度进行调节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具备:
设备温度调节部,该设备温度调节部具有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和连结通路,设备用热交换器构成为对象设备和工作流体能够进行热交换,以使得在对对象设备进行冷却时工作流体蒸发,连结通路连结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彼此;
冷凝器,该冷凝器使气相的工作流体散热,并且使冷凝后的液相的工作流体流出;
液相通路,该液相通路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与冷凝器之间流动;以及
多个气相通路,该气相通路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在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与冷凝器之间流动,
多个气相通路中的第一气相通路与设备温度调节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气相通路与设备温度调节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位于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位置,并且,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设置于不同的设备用热交换器或者设置于同一设备用热交换器。
由此,在设备温度调节部倾斜的情况下,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的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上侧,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的另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在设备温度调节部所具有的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内蒸发后的工作流体从位于重力方向上侧的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在第一气相通路或第二气相通路中的至少一方中流动,并且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冷凝后的工作流体在液相通路中流动,并且流入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通过这样的工作流体的循环,即使是在多个设备温度调节部倾斜的情况下,设备温度调节装置也能够对对象设备进行冷却。
此外,在各结构要素等所附的带括号的附图标记表示该结构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具体的结构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设备温度调节装置所具备的设备用热交换器和电池模组的立体图。
图3是设备温度调节装置所具备的设备用热交换器和电池模组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对电池进行冷却时的工作流体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倾斜的情况下的工作流体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倾斜的情况下的工作流体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7是作为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表示改变工作流体的封入量后的状态的概略结构图。
图8是作为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表示改变工作流体的封入量后的状态的概略结构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10是作为相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表示改变工作流体的封入量后的状态的概略结构图。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12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13是第五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第六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
图15是第七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
图16是第八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
图17是第九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
图18是第十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
图19是第十一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
图20是第十二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
图21是第十三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
图22是第十四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
图23是第十五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所具备的设备用热交换器和电池模组的立体图。
图24是第十六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所具备的设备用热交换器和电池模组的立体图。
图25是第十七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6是图25的XXVI部分的放大图。
图27是第十八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8是图27的XXVIII部分的放大图。
图29是图27的XXIX部分的放大图。
图30是第十九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31是第十九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32是第二十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所具备的流路面积调节阀的剖视图。
图33是第二十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所具备的流路面积调节阀的剖视图。
图34是第二十一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所具备的流路面积调节阀的剖视图。
图35是第二十一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所具备的流路面积调节阀的剖视图。
图36是第二十二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37是图36的XXXVII部分的放大图。
图38是图36的XXXVIII部分的放大图。
图39是第二十三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40是图39的XL部分的放大图。
图41是图39的XLI部分的放大图。
图42是以往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彼此之间,对于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用语是为了便于说明,并不是对各结构部件的数量、配置、形状等的限定。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6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搭载于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等电动车(以下,简称为“车辆”)。第一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以下有时称为“本装置1”)对搭载于车辆的二次电池(以下,称为“电池”)进行冷却或暖机,并且对电池的温度进行调节。
首先,对作为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进行温度调节的对象设备的电池2进行说明。设置于车辆的大型的电池2作为电池组(即,蓄电装置)搭载于车辆的座位下或后备箱的下方等,该电池组存储有多个组合有多个电池单元3的电池模组。积蓄在电池2的电力经由逆变器等而被供给到车辆行驶用电机。电池2当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等进行电力供给等时会自身发热。当电池2变得高温时,不仅无法发挥充分的作用,而且还会促进劣化,因此需要对输出以及输入进行限制,以减少自身发热。因此,为了确保电池2的输出以及输入,需要用于将电池2维持在规定的温度以下的冷却装置。
另外,在夏季等外部气体温度较高的季节,不仅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而且在停车放置期间电池2的温度也会上升。另外,电池2较多地配置于车辆的地板下方、后备箱下方等,虽然给予电池2的每单位时间的热量小,但是电池2的温度由于长时间的放置而会逐渐上升。当将电池2放置在高温状态下时,电池2的寿命会变短,因此在车辆的停车期间等也期望将电池2的温度维持在规定的温度以下。
进一步,电池2由多个电池单元3构成。当各电池单元3的温度存在不均匀时,在电池单元3的劣化中产生偏向,从而电池2的蓄电性能降低。这是因为,由于电池2构成为包括多个电池单元3的串联连接体,从而电池2的输入输出特性是配合最劣化的电池单元3的特性而确定的。因此,为了使电池2长时间发挥期望的性能,使多个电池单元3彼此之间的温度不均匀减少的均温化很重要。
另外,通常,作为对电池2进行冷却的其他的冷却装置,通常使用的是通过送风机进行的空冷式的冷却单元、利用了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的冷热的冷却单元。但是,通过送风机进行的空冷式的冷却手段仅吹送车室内的空气,因此冷却能力较低。另外,通过送风机进行的送风由于利用空气的显热对电池2进行冷却,因此温度差在空气流的上游与下游之间变大,无法充分地抑制多个电池单元3彼此的温度不均匀。另外,利用了制冷循环的冷热的冷却单元虽然冷却能力较高,但是在车辆的停车期间需要使电力消耗量较多的压缩机等驱动。由于会导致电力消耗量的增大、噪音的增大等,因此这是不优选的。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并不是通过压缩机使工作流体强制循环,而是采用通过工作流体的自然循环来调节电池2的温度的热虹吸方式。
接下来,对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中,设备温度调节部10、多个气相通路21、22、40、冷凝器50以及液相通路55等彼此连接而构成为密闭的流体回路。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构成分离出有供气相的工作流体流动的流路与供液相的工作流体流动的流路的环路型的热虹吸回路。在热虹吸回路中,在其内部被排真空后的状态下封入有规定量的工作流体。例如采用HFO-1234yf或HFC-134a等氟利昂系制冷剂作为工作流体。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被调节为工作流体的液面FL位于设备用热交换器的高度方向的中途。在附图中,用单点划线表示工作流体的液面FL的高度的一例。此外,附图的两个箭头所示的上、下表示在车辆等搭载有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的状态下的重力方向的上侧和下侧。
如图1~图3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部10由一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构成。设备用热交换器11是从重力方向观察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形状。设备用热交换器11由筒状的上集水箱111、筒状的下集水箱112和热交换部113构成。上集水箱111设置于设备用热交换器11中的重力方向上侧的位置。下集水箱112设置于设备用热交换器11中的重力方向下侧的位置。多个热交换部113具有连通上集水箱111内的流路和下集水箱112内的流路的多个管。热交换部113也可以在板状的部件的内侧形成有多个流路。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各结构部件由例如铝、铜等导热性较高的金属形成。此外,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各结构部件也能够由除金属之外的导热性较高的材料构成。
在热交换部113的外侧经由电绝缘性的导热片114而设置有电池2。通过导热片114,保障了热交换部113与电池2之间的绝缘,并且热交换部113与电池2之间的热阻变小。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2的与设有端子4的表面5相反的一侧的表面6隔着导热片114而设置于热交换部113。此外,也能够省略导热片114而直接连接电池2与热交换部113。
构成电池2的多个电池单元3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此外,电池2的设置方法并不限于图1~图3所示的方法,如在后述的第十五实施方式以及第十六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能够采用任意的设置方法。此外,构成电池2的各电池单元3的个数、形状等也不限于图1~图3所示的个数、形状等,能够采用任意的个数、形状等。
电池2能够与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内侧的工作流体进行热交换。当电池2发热时,设备用热交换器11内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由此,多个电池单元3通过工作流体的蒸发潜热而被均匀地冷却。
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的长度方向左右分别设有流出口111a、111b。在下集水箱112设有流入口112a。流出口111a、111b是用于连接构成气相通路21、22、40的气体配管的端部的配管连接部。流入口112a是用于连接构成液相通路55的液体配管的端部的配管连接部。
多个气相通路21、22、40是用于使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内侧蒸发后的气相的工作流体流动到冷凝器50的通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气相通路21、22、40构成为包括第一气相通路21、第二气相通路22以及合流通路40。第一气相通路21的一方的端部与设置于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的流出口111a连接。将第一气相通路21与设备用热交换器11连接的端部称为第一连接部211。第二气相通路22的一方的端部与设置于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的流出口111b连接。将第二气相通路22与设备用热交换器11连接的端部称为第二连接部221。第一气相通路21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气相通路22的第二连接部221设置于一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中的在水平方向上分开的位置。详细来说,第一气相通路21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气相通路22的第二连接部221设置于设备用热交换器11中的与热交换部113相比靠长度方向外侧的位置。
此外,第一连接部211设置于设备用热交换器11中的与热交换部113相比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另外,第二连接部221设置于设备用热交换器11中的与热交换部113相比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即,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设置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的位置。并且,第一气相通路21具有从第一连接部211向车辆前方延伸的部位21a。第二气相通路22具有从第二连接部221向车辆后方延伸的部位22a。此外,第一气相通路21可以从第一连接部211向上方延伸,或者也可以向上方且向斜前方延伸。另外,第二气相通路22可以从第二连接部221向上方延伸,或者也可以向上方且斜后方延伸。
作为第一气相通路21具有从第一连接部211向车辆前方延伸的部位21a的效果,可以举出如下内容。即,如图5所示,第一气相通路21中的从第一连接部211向车辆前方延伸的部位21a是用于与冷凝器50的位置上升的情况下的倾斜对应的配管。在此,由于存在第一气相通路21中的从第一连接部211向车辆前方延伸的部位21a,从而在如图5所示那样倾斜的情况下,与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热交换部113相比第一气相通路21并未相对地下降。因此,在倾斜时,在热交换部113蒸发后的气相制冷剂变得容易被引导至第一气相通路21。
另外,作为第二气相通路22具有从第二连接部221向车辆后方延伸的部位22a的效果,可以举出如下内容。即,如图6所示,第二气相通路22中的从第二连接部221向车辆后方延伸的部位22a是用于与冷凝器50的位置下降的情况下的倾斜对应的配管。在此,由于存在第二气相通路22中的从第二连接部221向车辆后方延伸的部位22a,从而在如图6所示那样倾斜的情况下,与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热交换部113相比第二气相通路22并未相对地下降。因此,在倾斜时,在热交换部113蒸发后的气相制冷剂变得容易被引导至第二气相通路22。
第一气相通路21中的与设备用热交换器1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和第二气相通路22中的与设备用热交换器1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由合流部30连接。合流通路40将合流部30与冷凝器50之间连接起来。合流部30与第一连接部211以及第二连接部221相比设置于重力方向上侧。在第一气相通路21中流动的工作流体和在第二气相通路22中流动的工作流体在合流部30合流。在合流部30合流后的工作流体通过合流通路40并流动到冷凝器50。
冷凝器50与设备用热交换器11相比配置于重力方向上侧。冷凝器50是用于使通过气相通路21、22、40而流入到冷凝器50的内侧的气相的工作流体与规定的受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与在冷凝器50中流动的工作流体进行热交换的规定的受热介质能够采用例如在制冷循环中循环的制冷剂、或者在冷却水回路中循环的冷却水、或者空气等各种热介质。例如,在采用空气作为与在冷凝器50中流动的工作流体进行热交换的规定的受热介质的情况下,冷凝器50构成为使由未图示的风扇吹送的空气或行驶风与气相的工作流体进行热交换的空冷式的热交换器。在该情况下,在冷凝器50中流动的气相的工作流体通过向通过该冷凝器50的空气散热而冷凝。此外,冷凝器50通常设置于车辆的前方的发动机室内。
此外,冷凝器50并不限于附图中所表示的那样的工作流体的液面FL的上方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于在高度方向上跨越工作流体的液面FL的位置。
液相通路55是用于使在冷凝器50的内侧冷凝后的液相的工作流体流动到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通路。液相通路55中的与冷凝器50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与设置于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下集水箱112的流入口112a连接。由此,在冷凝器50冷凝并成为液相的工作流体由于自重而在液相通路55中流下,并且流入设备用热交换器11。
此外,气相通路21、22、40和液相通路55是为了方便起见而命名的,并不是指仅供气相或液相的工作流体流动的通路。即,有时气相和液相两方的工作流体在气相通路21、22、40和液相通路55中的任一个中流动。另外,考虑到向车辆的搭载性,能够适当变更气相通路21、22、40和液相通路55的形状等。
接着,对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进行电池2的冷却时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说明。
<水平状态>
图4表示设备温度调节部10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被调节为,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为非工作状态且设备温度调节部10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下,工作流体的液面FL位于热交换部113的高度方向的中途。另外,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被调节为,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为非工作状态且设备温度调节部10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下,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处于工作流体的液面FL的上侧。
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处于工作状态,并且对电池2进行冷却时,在冷凝器50中,进行气相的工作流体与规定的受热介质的热交换。具体而言,在车辆停车期间,驱动用于向冷凝器50送风的未图示的风扇,进行由风扇进行的送风。此外,在为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情况下,由于行驶风流动到冷凝器50,因此不需要风扇的驱动。或者,驱动用于与在冷凝器50中流动的工作流体进行热交换的未图示的制冷循环的压缩机,使制冷剂在该制冷循环中循环。或者,驱动用于与在冷凝器50中流动的工作流体进行热交换的未图示的冷却水回路的泵,使冷却水在该冷却水回路中循环。
由此,在冷凝器50冷凝后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由于自重而在液相通路55中流动,并且从流入口流入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下集水箱112。流入到下集水箱112的工作流体向热交换部113所具有的多个流路分流。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被调节为,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下,工作流体的液面FL位于热交换部113的中途。因此,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位于设备温度调节部10中的工作流体的液面FL的上侧。
在热交换部113所具有的多个流路中流动的液相的工作流体通过与电池2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在该过程中,电池2通过工作流体的蒸发潜热而被冷却。之后,成为气相的工作流体在上集水箱111合流。然后,该气相的工作流体从分别与上集水箱111的长度方向的一方与另一方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11以及第二连接部221通过第一气相通路21、第二气相通路22以及合流通路40,并流动到冷凝器50。
如上所述,对电池2进行冷却时的工作流体的流动顺序如下:冷凝器50→液相通路55→下集水箱112→热交换部113→上集水箱111→第一气相通路21、第二气相通路22→合流通路40→冷凝器50。即,形成包括设备用热交换器11和冷凝器50的环路形的流路。
<倾斜状态>
接下来,对备温度调节装置1处于倾斜状态的情况进行说明。图5以及图6表示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以规定角度倾斜的状态。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被调节为,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情况下,工作流体的液面FL处于第一连接部211或第二连接部221中的一方的上侧,并且处于第一连接部211或第二连接部221中的另一方的下侧。另外,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被调节为,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处于以规定角度倾斜的状态下的情况下,工作流体的液面FL处于合流部30的下侧。
此外,根据搭载有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的车辆的使用环境等而适当地对作为用于调节工作流体的封入量的基准的规定角度进行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规定角度例如被设定为25°。此外,规定角度也能够被适当地设定为例如5°~25°之间。可是,期望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构成为与车辆的左右方向相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倾斜对应。行驶中的车辆如爬坡期间那样容易长时间维持车辆前后方向的倾斜,而不会长时间维持车辆左右方向的倾斜。因此,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与车辆前后方向对应的必要性高。除此之外,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在作用于车辆的惯性力方面也是有效果的。此时,在加速、减速这样的场景中,容易长时间维持惯性力作用于车辆前后方向的状态。与此相对,不会长时间维持由于弯道等而惯性力作用于车辆左右方向的状态。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与车辆前后方向对应的必要性高。
图5表示以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冷凝器50侧处于上方的方式倾斜的状态。该状态是例如在冷凝器50设置于车辆前方的情况下以车辆前方处于上方的方式倾斜的状态。此时,与上集水箱111的长度方向的一方连接的第一气相通路21的第一连接部211处于工作流体的液面FL的上方,与上集水箱11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连接的第二气相通路22的第二连接部221处于工作流体的液面FL下方。
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处于工作状态,并且对电池2进行冷却时,如图5的箭头所示,在冷凝器50冷凝后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在液相通路55中流动并流入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下集水箱112。流入到下集水箱112的工作流体向热交换部113所具有的多个流路分流,并且通过与电池2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在图5的情况下,在热交换部113蒸发后的气相的工作流体从处于工作流体的液面FL的上方的第一连接部211通过第一气相通路21以及合流通路40,并流动到冷凝器50。
另一方面,图6表示以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冷凝器50侧为下方的方式倾斜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与上集水箱111的长度方向的一方连接的第一气相通路21的第一连接部211处于工作流体的液面FL的下方,与上集水箱11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连接的第二气相通路22的第二连接部221处于工作流体的液面FL的上方。
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处于工作状态,并且对电池2进行冷却时,如图6的箭头所示,在对电池2进行冷却时,在冷凝器50冷凝后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在液相通路55中流动并流入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下集水箱112。流入到下集水箱112的工作流体向热交换部113所具有的多个流路分流,并且通过与电池2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在图6的情况下,在热交换部113蒸发后的气相的工作流体从处于工作流体的液面FL的上方的第二连接部221通过第二气相通路22以及合流通路40并流动到冷凝器50。像这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无论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向长度方向的哪一侧倾斜的情况下,都能够进行电池2的冷却。
接下来,对工作流体的液面FL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本装置1工作时,即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中产生蒸发,在冷凝器50中产生冷凝的情况下,液面由于蒸发时的压力平衡而稍微上下变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进行调节,以使得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位于工作流体的液面的上侧。假如不这样对工作流体的液面进行调节,则气相的工作流体不能稳定地释放,因此无法确保性能,或者仅在液面稍微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气相的工作流体才能释放,因此无法稳定地确保性能。
在本装置1不工作时,即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中不产生蒸发,并且在冷凝器50中不产生冷凝的情况下,液面是静止的。在该状态下,假如在不满足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位于工作流体的液面的上侧的这样的关系的情况下,即使为了使本装置1工作而向冷凝器50供给冷热源,也没有供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蒸发后的气相的工作流体释放的路径。即,无法开始本装置1的稳定的工作。
在此,对本装置1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工作流体通过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中蒸发而成为气相,该气相的工作流体通过在冷凝器50中冷凝而成为液相的工作流体,该液相的工作流体存储在液相通路。此时,设备温度调节部10与液相通路55的液面差成为驱动源而工作。换言之,设备温度调节部10的液相制冷剂的一部分蒸发后经由冷凝器50而移动至液相通路55,从而产生液面差,并且工作流体进行循环。
接下来,对工作时的液面与非工作时的液面进行比较。如上所述,由于设备温度调节部10的液相制冷剂的一部分蒸发后经由冷凝器50而移动至液相通路55,从而本装置1进行工作,因此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中,非工作时的液面与工作时的液面相比,非工作时的液面更高。由于压力平衡而工作时的液面会稍微上下变化,从而会产生工作时的液面暂时比非工作时的液面高的情况,但一般情况下,可以看作非工作时的液面与工作时的液面相比,非工作时的液面更高。
综上所述,关于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位于工作流体的液面的上侧的这样的关系,若在本装置1不工作时的液面中满足该关系,则在本装置1的大致所有的状况下都能够确保冷却性能。
以上所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实现如下的作用效果。
(1)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气相通路21与设备用热交换器11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气相通路22与设备用热交换器1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21位于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位置。由此,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倾斜的情况下,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中的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上侧,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中的另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内蒸发后的工作流体从位于重力方向上侧的第一连接部211或第二连接部221在第一气相通路21或第二气相通路22中的至少一方中流动,并且流入冷凝器50。在冷凝器50冷凝后的工作流体在液相通路55中流动,并且流入设备用热交换器11。通过这样的工作流体的循环,无论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向长度方向的哪一侧倾斜的情况下,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都能够对电池2进行冷却。
(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被调节为,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为非工作状态且设备用热交换器11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下,工作流体的液面FL位于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中途。另外,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被调节为,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处于非工作状态且设备用热交换器11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下,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位于工作流体的液面FL的上侧。由此,第一连接部211或第二连接部221的气体释放性良好。即,减少从设备用热交换器11经由第一连接部211或第二连接部221而流动到第一气相通路21或第二气相通路22的气相的工作流体的压力损失。因此,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通过使热虹吸回路的工作流体的循环变得良好来提高电池2的冷却性能。
(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被调节为,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情况下,工作流体的液面FL处于第一连接部211或第二连接部221中的一方的上侧,并且处于第一连接部211或第二连接部221中的另一方的下侧。由此,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倾斜的情况下,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内侧蒸发后的工作流体从没有浸没在液相的工作流体中的一侧的第一连接部211或第二连接部221流动到第一气相通路21或第二气相通路22。因此,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通过使热虹吸回路的工作流体的循环变得良好来提高电池2的冷却性能。
(4)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还具备合流部30和合流通路40。合流部30与第一连接部211以及第二连接部221相比设置于重力方向上侧。合流通路40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在合流部30与冷凝器50之间流动。由此,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构成为通过合流通路40将合流部30与冷凝器50之间连接起来,从而与全部通过第一气相通路和第二气相通路将设备用热交换器11与冷凝器50之间连接起来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配管的数量。
另外,通过与第一连接部211以及第二连接部221相比在重力方向上侧设置合流部30,能够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倾斜的情况下抑制合流部30浸没。假如合流部30浸没,则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倾斜的情况下,有时在第一气相通路21或第二气相通路22中流动的气相的工作流体难以通过合流部30。与此相对,若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倾斜的情况下合流部30没有浸没的话,则在第一气相通路21或第二气相通路22中流动的气相的工作流体容易通过合流部30,流动到冷凝器50。因此,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通过使热虹吸回路的工作流体的循环变得良好来提高电池2的冷却性能。
(5)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被调节为,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情况下,工作流体的液面FL处于合流部30的下侧。由此,能够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倾斜的情况下抑制合流部30浸没。
(6)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设置于一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中的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位置。由此,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倾斜的情况下,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内蒸发后的工作流体从位于重力方向上侧的第一连接部211或第二连接部221在第一气相通路21或第二气相通路22等中流动,并且流入冷凝器50。因此,即使是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倾斜的情况下,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也能够对电池2进行冷却。
(7)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与设备用热交换器11中的热交换部113相比设置于长度方向外侧。由此,在一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中,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设置于在水平方向上分离得较远的位置。因此,即使是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倾斜得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内蒸发后的气相的工作流体从第一连接部211或第二连接部221排出到第一气相通路21或第二气相通路22。
(变形例1)
参照图7对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变形例1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封入到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的热虹吸回路的工作流体的封入量,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是相同的,因此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7表示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以规定角度倾斜的状态。在变形例1中,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被调节为,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下、以及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情况下,工作流体的液面FL位于第一气相通路21以及第二气相通路22的中途。另外,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被调节为,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下、以及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情况下,工作流体的液面FL处于合流部30的下侧。
在对电池2进行冷却时,在冷凝器50冷凝后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在液相通路55中流动并流入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下集水箱112。流入到下集水箱112的工作流体向热交换部113所具有的多个流路分流,并且通过与电池2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在图7中,与第一气相通路21的第一连接部211相比,第二气相通路22的第二连接部221位于上方。因此,在热交换部113蒸发后的气相的工作流体在上集水箱111中向第二连接部221侧流动,并且从第二连接部221通过第二气相通路22及合流通路40流动到冷凝器50。此外,根据构成第二气相通路22的配管的布设方法,可以认为工作流体能够存储在第二气相通路22的中途。因此,如图7的虚线P1所示,优选的是,构成第二气相通路22的配管在车辆搭载空间的限制中被设定为上下方向的倾斜缓和的布局。进一步,当该配管为高度朝向合流部30增加的这样的布局时,则更好。
(变形例2)
参照图8对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变形例2也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封入到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的热虹吸回路的工作流体的封入量,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是相同的。
图8表示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以规定角度倾斜的状态。在变形例2中,工作流体的液面FL位于合流部30的上侧且合流通路40的中途。即,合流部30浸没在液相的工作流体中。在该情况下,可以认为在对电池2进行冷却时,通过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热交换部113与电池2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后的工作流体难以通过第一气相通路21、第二气相通路22以及合流部30。因此,如图8的虚线P2所示,优选的是,构成第一气相通路21或第二气相通路22的配管在车辆搭载空间的限制中被设定为上下方向的倾斜缓和的布局。进一步,当该配管为高度朝向合流部30增加的这样的布局时,则更好。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9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第二气相通路22的结构的一部分和工作流体的封入量,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是相同的。
图9表示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以规定角度倾斜的状态。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与第二气相通路22的上下方向的距离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表示的上集水箱111与第二气相通路22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大。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被调节为,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下、以及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情况下,工作流体的液面FL与第二气相通路22水平延伸的部位相比位于下方。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被调节为,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下、以及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情况下,工作流体的液面FL位于第一气相通路21以及第二气相通路22的中途。另外,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被调节为,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下、以及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情况下,工作流体的液面FL处于合流部30的下侧。
在对电池2进行冷却时,在冷凝器50冷凝后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在液相通路55中流动并流入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下集水箱112。流入到下集水箱112的工作流体向热交换部113所具有的多个流路分流,并且通过与电池2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在图9中,与第一气相通路21的第一连接部211相比,第二气相通路22的第二连接部221位于上方。因此,在热交换部113蒸发后的气相的工作流体在上集水箱111中向第二连接部221侧流动,并且从第二连接部221通过第二气相通路22以及合流通路40,并流动到冷凝器50。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倾斜的情况下,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中的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上侧,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中的另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内蒸发后的工作流体从位于重力方向上侧的第一连接部211或第二连接部221在第一气相通路21或第二气相通路22中的至少一方中流动,并且流入冷凝器50。因此,无论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向长度方向的哪一侧倾斜的情况下,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都能够对电池2进行冷却。
(变形例3)
参照图10对相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进行说明。变形例3相对于第二实施方式变更了工作流体的封入量,其他与第二实施方式是相同的。
图10表示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以规定角度倾斜的状态。在变形例3中,工作流体的液面FL位于合流部30的上侧且合流通路40的中途。即,合流部30浸没在液相的工作流体中。在该情况下,可以认为在对电池2进行冷却时,通过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热交换部113与电池2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后的工作流体难以通过第一气相通路21、第二气相通路22以及合流部30。因此,如图10的虚线P3所示,优选的是,构成第一气相通路21或第二气相通路22的配管在车辆搭载空间的限制中被设定为上下方向的倾斜缓和的布局。进一步,当该配管为高度朝向合流部30增加的这样的布局时,则更好。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1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第一气相通路21和第二气相通路22的结构的一部分,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是相同的。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气相通路21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气相通路22的第二连接部221分别连接于上集水箱111的中途。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气相通路21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气相通路22的第二连接部221设置于一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中的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位置。因此,无论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向长度方向的哪一侧倾斜的情况下,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都能够对电池2进行冷却。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12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三实施方式追加了气相通路,其他与第三实施方式是相同的。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多个气相通路构成为包括第一气相通路21、第二气相通路22、第三气相通路23和合流通路40。第一气相通路21的第一连接部211、第二气相通路22的第二连接部221以及第三气相通路23的第三连接部231均连接于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的中途。第一气相通路21中的与设备用热交换器1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和第三气相通路23中的与设备用热交换器1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由第一合流部31连接。第二气相通路22中的与设备用热交换器1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和第一气相通路21中的与设备用热交换器1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由第二合流部32连接。像这样,气相通路的数量、合流部的数量没有限制,能够根据车辆搭载上的布局而任意地进行设定。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气相通路21的第一连接部211、第二气相通路22的第二连接部221和第三气相通路23的第三连接部231设置于一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中的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位置。因此,无论在设备用热交换器11向长度方向的哪一侧倾斜的情况下,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都能够对电池2进行冷却。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13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第十四实施方式中,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所具备的设备温度调节部10由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构成。设备温度调节部10能够与电池2一起储存在电池组的壳体内。此外,在第五实施方式~第十四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参照的图13~图22中,省略了冷凝器的图示。另外,用虚线表示设备温度调节部10的范围。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设备温度调节部10由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和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构成。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和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设置于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位置。此外,虽未图示,但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被调节为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下工作流体的液面位于热交换部的中途。因此,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设置于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中的工作流体的液面的上侧的部位,并且设置于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中的工作流体的液面的上侧的部位。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气相通路21和第二气相通路22在合流部30合流。合流通路40将合流部30与冷凝器之间连接起来。第一气相通路21从合流部30经由分支部21b而分支成一方的第一气相通路21c和另一方的第一气相通路21d。一方的第一气相通路21c的第一连接部211a与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中的车辆前方侧的部位连接。另一方的第一气相通路21d的第一连接部211b与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上集水箱121中的车辆前方侧的部位连接。
第二气相通路22从合流部30经由分支部22b而分支成一方的第二气相通路22c和另一方的第二气相通路22d。一方的第二气相通路22c的第二连接部221a与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中的车辆后方侧的部位连接。另一方的第二气相通路22d的第二连接部221b与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上集水箱121中的车辆后方侧的部位连接。
此外,第一气相通路21c、21d和第二气相通路22c、22d也作为连结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和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连结通路而发挥作用。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下集水箱112和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下集水箱122由液相通路55连结。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倾斜的情况下,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中的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上侧,另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在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内蒸发后的工作流体从位于重力方向上侧的第一连接部211或第二连接部221中的任一方在第一气相通路21或第二气相通路22中流动,并且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冷凝后的工作流体在液相通路55中流动,并且流入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通过这样的工作流体的循环,即使是在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倾斜的情况下,第五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也能够对电池2进行冷却。
(第六实施方式)
参照图14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五实施方式变更了气相通路的结构的一部分。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第一气相通路21也从合流部30经由分支部21b而分支成一方的第一气相通路21c和另一方的第一气相通路21d。一方的第一气相通路21c的第一连接部211a与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中的车辆前方侧的部位连接。另一方的第一气相通路21d的第一连接部211b与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上集水箱121中的车辆前方侧的部位连接。
另一方面,在第六实施方式中,第二气相通路22从合流部30分支成一方的第二气相通路22c和另一方的第二气相通路22d。一方的第二气相通路22c的第二连接部221a与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中的车辆后方侧的部位连接。另一方的第二气相通路22d的第二连接部221b与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上集水箱121中的车辆后方侧的部位连接。
第六实施方式也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
参照图15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五实施方式变更了气相通路的结构的一部分。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第一气相通路21也从合流部30经由分支部21b而分支成一方的第一气相通路21c和另一方的第一气相通路21d。一方的第一气相通路21c的第一连接部211a与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中的车辆前方侧的部位连接。另一方的第一气相通路21d的第一连接部211b与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上集水箱121中的车辆前方侧的部位连接。
第二气相通路22从合流部30经由分支部22b而分支成一方的第二气相通路22c和另一方的第二气相通路22d。一方的第二气相通路22c的第二连接部221a与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中的车辆后方侧的部位连接。另一方的第二气相通路22d的第二连接部221b与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上集水箱121中的车辆后方侧的部位连接。
第七实施方式也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八实施方式)
参照图16对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相对于第五实施方式,第八实施方式的构成设备温度调节部10的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的配置不同。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均以长度方向沿车宽方向的方式配置。并且,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被配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排列。将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中的、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设备用热交换器称为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将配置于车辆后方侧的设备用热交换器称为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第一气相通路21连接合流部30和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第一气相通路21的第一连接部211与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连接。此外,第一气相通路21具有从第一连接部211向车辆前方延伸的部位21a。
第二气相通路22连接合流部30和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第二气相通路22的第二连接部221与配置于车辆后方侧的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上集水箱121连接。第一气相通路21和第二气相通路22在合流部30合流。合流通路40将合流部30与冷凝器之间连接起来。
另外,在第八实施方式中,设备温度调节部10具有:设置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的位置的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以及连结通路61。连结通路61连结设置于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第一连接部211和设置于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第二连接部221。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倾斜的情况下,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中的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上侧,另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在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内蒸发后的工作流体经由连结通路61而从位于重力方向上侧的第一连接部211或第二连接部221在第一气相通路21或第二气相通路22中的至少一方中流动,并且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冷凝后的工作流体在液相通路55中流动,并且流入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因此,第八实施方式也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九实施方式)
参照图17对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九实施方式相对于第八实施方式变更了设备用热交换器的数量等。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设备温度调节部10由三个以上的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13和连结通路61构成。在第九实施方式中,也将配置于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13排列的方向的最前部的设备用热交换器称为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将配置于最后部的设备用热交换器称为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另外,将配置于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与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之间的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统称为第三设备用热交换器13。
连结通路61将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第三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13的上集水箱111、121、131的一端彼此连结起来。具体而言,连结通路61连结设置于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第一连接部211、设置于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第二连接部221和设置于第三设备用热交换器13的第三连接部231。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第一气相通路21与设备温度调节部10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11与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连接。此外,第一气相通路21具有从第一连接部211向车辆前方延伸的部位21a。另外,第二气相通路22与设备温度调节部10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21与配置于车辆后方侧的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上集水箱121连接。即,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设置于彼此在水平方向上尽可能远的位置。此外,第一气相通路21和第二气相通路22在合流部30合流。合流通路40将合流部30与冷凝器之间连接起来。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倾斜的情况下,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中的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上侧,另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在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13内蒸发后的工作流体经由连结通路61而从位于重力方向上侧的第一连接部211或第二连接部221在第一气相通路21或第二气相通路22中的至少一方中流动,并且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冷凝后的工作流体在液相通路55中流动,并且流入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13。因此,第九实施方式也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第八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十实施方式)
参照图18对第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十实施方式相对于第八实施方式变更了气相通路以及连结通路的结构的一部分。
在第十实施方式中,连结通路包括第一连结通路61和第二连结通路62。第一连结通路61连结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的车宽方向右侧的端部和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上集水箱121的车宽方向右侧的端部。第二连结通路62连结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的车宽方向左侧的端部和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上集水箱121的车宽方向左侧的端部。
在第十实施方式中,第一气相通路21构成为包括车宽方向右侧的第一气相通路21e和车宽方向左侧的第一气相通路21f。
车宽方向右侧的第一气相通路21e连接第一合流部31和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车宽方向右侧的第一气相通路21e的第一连接部211a与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中的车宽方向右侧的部位连接。
车宽方向左侧的第一气相通路21f连接第二合流部32和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车宽方向左侧的第一气相通路21f的第一连接部211b与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中的车宽方向左侧的部位连接。
第二气相通路22构成为包括车宽方向右侧的第二气相通路22e和车宽方向左侧的第二气相通路22f。
车宽方向右侧的第二气相通路22e连接第一合流部31和配置于车辆后方侧的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车宽方向右侧的第二气相通路22e的第二连接部211a与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上集水箱121中的车宽方向右侧的部位连接。
车宽方向左侧的第二气相通路22f连接第二合流部32和配置于车辆后方侧的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2。车宽方向左侧的第二气相通路22f的第二连接部221b与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上集水箱121中的车宽方向左侧的部位连接。
车宽方向右侧的第一气相通路21e和第二气相通路22e在第一合流部31合流。车宽方向左侧的第一气相通路21f和第二气相通路22f在第二合流部32合流。第一合流部31和第二合流部32由第一合流通路41连接。第一合流通路41的中途和冷凝器由第二合流通路42连接。
此外,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下集水箱112的一端和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下集水箱122的一端由第一下连结通路71连结。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下集水箱112的另一端和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下集水箱122的另一端由第二下连结通路72连结。液相通路55在中途分支,并且与第一下连结通路71以及第二下连结通路72连接。
在第十实施方式中,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倾斜的情况下,第一连接部211a、211b或者第二连接部221a、221b中的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上侧,另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下侧。
进一步,在第十实施方式中,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在车宽方向上倾斜的情况下,车辆右侧的连接部211a、221a或车辆左侧的连接部211b、221b中的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上侧,另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第十实施方式也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九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进一步,在第十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211a、211b和第二连接部221a、221b分别设置于设备温度调节部10的四个角,从而能够与车辆的前后左右的任一方向的倾斜对应。
(第十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9对第十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相对于第十实施方式变更了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数量等。
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设备温度调节部10由三个以上的设备用热交换器和连结通路61、62构成。在第十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配置于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13排列的方向的最前部的设备用热交换器称为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将配置于最后部的设备用热交换器称为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另外,将配置于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与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之间的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统称为第三设备用热交换器13。
第一连结通路61将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第三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13的上集水箱111、121、131的车宽方向右侧的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第二连结通路62将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第三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13的上集水箱111、121、131的车宽方向左侧的端部彼此连结起来。
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气相通路21也构成为包括车宽方向右侧的第一气相通路21e和车宽方向左侧的第一气相通路21f。
车宽方向右侧的第一气相通路21e连接第一合流部31和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该车宽方向右侧的第一气相通路21e的第一连接部211a与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中的车宽方向右侧的部位连接。
车宽方向左侧的第一气相通路21f连接第二合流部32和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该车宽方向左侧的第一气相通路21f的第一连接部211b与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中的车宽方向左侧的部位连接。
第二气相通路22构成为包括车宽方向右侧的第二气相通路22e和车宽方向左侧的第二气相通路22f。
车宽方向右侧的第二气相通路22e连接第一合流部31和配置于车辆后方侧的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该车宽方向右侧的第二气相通路22e的第二连接部211a与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上集水箱121中的车宽方向右侧的部位连接。
车宽方向左侧的第二气相通路22f连接第二合流部32和配置于车辆后方侧的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2。该车宽方向左侧的第二气相通路22f的第二连接部221b与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上集水箱121中的车宽方向左侧的部位连接。因此,第一连接部211a、211b和第二连接部221a、221b在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13排列的方向上设置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尽可能远的位置。
车宽方向右侧的第一气相通路21e和第二气相通路22e在第一合流部31合流。车宽方向左侧的第一气相通路21f和第二气相通路22f在第二合流部32合流。第一合流部31和第二合流部32由第一合流通路41连接。第一合流通路41的中途和冷凝器由第二合流通路42连接。
此外,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第三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13的下集水箱112、122、132的车宽方向右侧的端部彼此由第一下连结通路71连结。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第三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13的下集水箱112、122、132的车宽方向左侧的端部彼此由第二下连结通路72连结。液相通路55在中途分支,并且与第一下连结通路71以及第二下连结通路72连接。
第十一实施方式也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第十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进一步,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气相通路21、22的第一、第二连接部211a、211b、211a、221b分别设置于设备温度调节部10的四个角,从而也能够与车辆的前后左右的任一方向的倾斜对应。
(第十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20对第十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十二实施方式相对于第八实施方式等变更了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的排列方向等。
在第十二实施方式中,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在该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的长度方向上排列。另外,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连结通路61连结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中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和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上集水箱121中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
在第十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气相通路21连接合流部30和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该第一气相通路21的第一连接部211设置于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中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
第二气相通路22连接合流部30和配置于车辆后方侧的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该第二气相通路22的第二连接部221设置于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上集水箱121中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因此,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在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2排列的方向上设置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尽可能远的位置。此外,第三气相通路23连接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中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和第二气相通路22。也可以省略该第三气相通路23。
第一气相通路21和第二气相通路22在合流部30合流。合流通路40将合流部30与冷凝器之间连接起来。
此外,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下集水箱112的另一端和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下集水箱122的一端由下连结通路70连结。液相通路55与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下集水箱112的一端连接。
在第十二实施方式中,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向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侧或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侧倾斜的情况下,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中的一方也位于重力方向上侧,另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第十二实施方式也能够实现与第一~第十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十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21对第十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十三实施方式相对于第八实施方式等变更了设备用热交换器的数量以及配置等。
在第十三实施方式中,设备温度调节部10由四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4和连结通路61构成。在第十三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中的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两个设备用热交换器称为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将配置于车辆后方侧的两个设备用热交换器称为第三设备用热交换器13、第四设备用热交换器14。
在第十三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气相通路21中,从合流部30延伸的部位21a经由分支部21b而分支成一方的第一气相通路21c和另一方的第一气相通路21d。一方的第一气相通路21c的第一连接部211a与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连接。另一方的第一气相通路21d的第一连接部211b与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上集水箱121连接。
另外,第二气相通路22从合流部30经由分支部22b而分支成一方的第二气相通路22c和另一方的第二气相通路22d。一方的第二气相通路22c的第二连接部221a与第三设备用热交换器13的上集水箱131连接。另一方的第二气相通路22d的第二连接部221b与第四设备用热交换器14的上集水箱141连接。
连结通路61连接第一气相通路21的分支部21b和第二气相通路22的分支部22b。
此外,液相通路55与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第四设备用热交换器14的下集水箱112、122、132、142连接。
在第十三实施方式中,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向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侧或第三设备用热交换器13侧倾斜的情况下,第一连接部211a、211b和第二连接部221a、221b中的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上侧,另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第十三实施方式也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第十二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十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22对第十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十四实施方式相对于第十三实施方式等变更了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4排列的方向等。
在第十四实施方式中,设备温度调节部10也由四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4构成。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4均以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在第十四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也将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中的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两个设备用热交换器称为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将配置于车辆后方侧的两个设备用热交换器称为第三设备用热交换器13、第四设备用热交换器14。
在第十四实施方式中,第一气相通路21连接合流部30和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第四设备用热交换器14中的车辆前方侧的部位。在第一气相通路21中,从合流部30延伸的部位21a经由分支部21b而分支成三个第一气相通路21c、21d、21e。其中一个第一气相通路21c的第一连接部211a与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中的车辆前方侧的部位连接。另外的第一气相通路21d的第一连接部211b与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上集水箱121中的车辆前方侧的部位连接。
进一步,另外的第一气相通路21e经由分支部21f而分支成两个第一气相通路21g、21h。其中一个第一气相通路21g的第一连接部211c与第三设备用热交换器13的上集水箱121中的车辆前方侧的部位连接。另外的第一气相通路21h的第一连接部211d与第四设备用热交换器14的上集水箱141中的车辆前方侧的部位连接。
第二气相通路21连接合流部30和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第四设备用热交换器14中的车辆后方侧的部位。在第二气相通路22中,从合流部30延伸的部位22a经由分支部22b而分支成三个第二气相通路22c、22d、22e。其中一个第二气相通路22c的第二连接部221a与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上集水箱111中的车辆后方侧的部位连接。另外的第二气相通路22d的第二连接部221b与第二设备用热交换器12的上集水箱121中的车辆后方侧的部位连接。
进一步,另外的第二气相通路22e经由分支部22f而分支成两个第二气相通路22g、22h。其中一个第二气相通路22g的第二连接部221c与第三设备用热交换器13的上集水箱131中的车辆后方侧的部位连接。另外的第二气相通路22h的第二连接部221d与第四设备用热交换器14的上集水箱141中的车辆后方侧的部位连接。
第一气相通路21和第二气相通路22由合流部30连接。合流部30和冷凝器由合流通路40连接。
此外,液相通路55与第一设备用热交换器11~第四设备用热交换器14的下集水箱112、122、132、142连接。
在第十四实施方式中,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在前后左右的任一方向上倾斜的情况下,第一连接部211或第二连接部221中的任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上侧。因此,第十四实施方式也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第十三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十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23对第十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十五实施方式中,对电池2相对于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设置方法的例子进行说明。在第十五实施方式中,电池2被设置成设有端子4的表面5朝向重力方向上侧。在电池2中,相对于设有端子4的表面5垂直的表面经由导热片114而设置于热交换部113。像这样,能够任意地对电池2的设置方法进行设定。
(第十六实施方式)
参照图24对第十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十六实施方式中,对设备用热交换器11和电池2的设置方法的例子进行说明。在第十六实施方式中,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被设置成夹着电池2的两侧。因此,电池2经由导热片114而与热交换部113热接触的面积变大。因此,根据第十六实施方式的设备用热交换器11和电池2的设置方法,能够提高电池2的冷却能力。
(第十七实施方式)
参照图25以及图26对第十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十七实施方式中,对第一气相通路21和第二气相通路22的配置的例子进行说明。第二气相通路22以沿着上集水箱111的方式在与上集水箱111抵接或相邻的状态下延伸,进一步,以沿着第一气相通路21的方式在与第一气相通路21抵接或相邻的状态下延伸。第一气相通路21的一部分和第二气相通路22的至少一部分构成在彼此抵接或相邻的状态下延伸的并列部25。上集水箱111和第二气相通路22的一部分也构成在彼此抵接或相邻的状态下延伸的并列部251。由此,第一气相通路21和第二气相通路22所占据的区域变小。另外,也能够将第一气相通路21和第二气相通路22一起组装于车辆等。例如,能够使用共同的组装金属零件将构成第一气相通路21的气体配管和构成第二气相通路22的气体配管组装于车身。或者,也能够在一根配管形成两个流路,将其一方的流路作为第一气相通路21,将另一方的流路作为第二气相通路22。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提高向车辆等的搭载性以及组装性。
(第十八实施方式)
参照图27~图29对第十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十八实施方式中,也对第一气相通路21和第二气相通路22的配置的例子进行说明。构成第二气相通路22的配管设置于上集水箱111的内侧,进一步,设置于构成第一气相通路21的配管的内侧。第一气相通路21的一部分和第二气相通路22的至少一部分成为在一方的配管的内侧设有另一方的配管的双重配管构造26。上集水箱111和第二气相通路22的一部分也成为在上集水箱111的内侧设有第二气相通路22的双重配管构造261。由此,第一气相通路21和第二气相通路22所占据的区域变小。另外,也能够将成为双重配管构造26的第一气相通路21和第二气相通路22一起组装于车辆等。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提高向车辆等的搭载性以及组装性。
(第十九实施方式)
参照图30以及图31对第十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十九实施方式中,在气相通路设有流路面积调节阀80。流路面积调节阀80是对液相的工作流体从气相通路的连接部侧向合流部30侧的流动进行限制的部件。在第十九实施方式中,流路面积调节阀80设置于第一气相通路21。该流路面积调节阀80对液相的工作流体从第一气相通路21的第一连接部211侧向合流部30侧的流动进行限制。
此外,在流路面积调节阀80设置于第二气相通路22的情况下,该流路面积调节阀80对液相的工作流体从第二连接部221侧向合流部30侧的流动进行限制。
第十九实施方式的流路面积调节阀80是根据从控制装置81传送的驱动信号进行驱动的电磁阀。当通过对设备温度调节部10的倾斜进行检测的倾斜传感器82检测出设备温度调节部10的倾斜时,控制装置81向流路面积调节阀80传送驱动信号。具体而言,如图31所示,当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以与第二连接部221相比第一连接部211变低的方式倾斜时,控制装置81向流路面积调节阀80传送驱动信号。当驱动信号被传送到流路面积调节阀80时,流路面积调节阀80对液相的工作流体从第一气相通路21的第一连接部211侧向冷凝器50侧的流动进行限制。在图31中,在流路面积调节阀80工作的情况下,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被液相的工作流体充满的区域附上阴影线。如图31所示,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被流路面积调节阀80限制,从而防止了合流部30浸没。因此,确保了气相的工作流体从第二气相通路22经由合流部30而朝向合流通路40的流动。因此,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通过降低合流部30的位置来提高向车辆等的搭载性。
另外,当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倾斜的情况下,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被流路面积调节阀80限制,从而从设备用热交换器11向第一气相通路21流出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量变少。在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倾斜的情况下,抑制了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内侧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减少。因此,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提高电池2的冷却性能,并且抑制电池单元3彼此的温度分布变大。
进一步,第十九实施方式的流路面积调节阀80构成为当通过倾斜传感器82检测出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的倾斜时,根据控制装置81的控制信号进行动作。因此,该流路面积调节阀80根据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的倾斜而可靠地进行动作。因此,流路面积调节阀80能够可靠地对液相的工作流体从气相通路的连接部侧向合流部30侧的流动进行限制。
(第二十实施方式)
参照图32以及图33对第二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十实施方式是在第十九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流路面积调节阀的变形例。
第二十实施方式的流路面积调节阀83具有阀座84和阀芯85。阀座84设置于气相通路21的内壁。阀芯85是与阀座84相比配置于连接部侧的流路的球阀。在气相通路21的连接部211处于阀座84的重力方向下侧时,球阀从阀座84离座。另外,如图33所示,在气相通路21的连接部211处于阀座84的重力方向上侧时,球阀由于自重而落座于阀座84。根据该结构,在与气相通路的连接部侧相比合流部30侧变低的情况下,流路面积调节阀83也能够对液相的工作流体从气相通路的连接部侧向合流部30侧的流动进行限制。因此,在第二十实施方式中,能够使流路面积调节阀83的结构简化。
(第二十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34以及图35对第二十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十一实施方式也是在第十九实施方式已说明的流路面积调节阀的变形例。
第二十一实施方式的流路面积调节阀86也具有阀座87和阀芯88。阀座87设置于气相通路的内壁。阀芯88是由质量比液相的工作流体小的材料形成的浮子阀。如图34所示,在气相的工作流体流动到气相通路21时,浮子阀由于自重而从阀座87离座。另外,如图35所示,在液相的工作流体流动到气相通路21时,浮子阀由于浮力而落座于阀座87。此外,在图35中,在充满液相的工作流体的区域附上虚线的阴影线。根据该结构,流路面积调节阀86也能够对液相的工作流体从气相通路21的连接部211侧向合流部30侧的流动进行限制。因此,在第二十一实施方式中,能够使流路面积调节阀86的结构简化。
(第二十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36~图38对第二十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十二实施方式是第八实施方式和第十七实施方式的组合。
在第二十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气相通路21和第二气相通路22在抵接或相邻的状态下延伸。另外,连结通路61和第二气相通路22也在抵接或相邻的状态下延伸。
第一气相通路21和第二气相通路22构成在彼此抵接或相邻的状态下延伸的并列部25。另外,连结通路61和第二气相通路22也构成在彼此抵接或相邻的状态下延伸的并列部251。由此,第一气相通路21、第二气相通路22和连结通路61所占据的区域变小。另外,也能够将第一气相通路21、第二气相通路22和连结通路61一起组装于车辆等。
此外,也能够在一根配管部件形成两个流路,并且将其中一方的流路作为第一气相通路21或连结通路61,将另一方的流路作为第二气相通路22。由此,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提高向车辆等的搭载性以及组装性。
(第二十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39~图41对第二十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十三实施方式是第八实施方式和第十八实施方式的组合。
在第二十三实施方式中,在构成第一气相通路21以及连结通路61的配管的内侧设有构成第二气相通路22的配管。第一气相通路21以及连结通路61和第二气相通路22成为在一方的配管的内侧设有另一方的配管的双重配管构造26。由此,第一气相通路21、连结通路61和第二气相通路22所占据的区域变小。另外,也能够将成为双重配管构造26的第一气相通路21、连结通路61和第二气相通路22一起组装于车辆等。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提高向车辆等的搭载性以及组装性。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变更。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并不是彼此之间没有关系,除明显不能组合的情况之外,能够适当组合。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于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被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之外,不一定是必须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的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地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之外,并不限定于其特定的数。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被限定为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之外,并不限定于其形状、位置关系等。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对温度进行调节的对象设备,将电池2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对温度进行调节的对象设备也可以是例如电机、逆变器或充电器等需要冷却或暖机的其他设备。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具有对对象设备进行冷却的功能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也可以具有对对象设备进行暖机的功能。在该情况下,能够在连接设置于设备用热交换器的流入部和流出部的气相通路和液相通路的中途设置用于对工作流体进行加热的加热机构。由加热机构加热并蒸发后的工作流体通过气相通路并从流出部流入设备用热交换器。在设备用热交换器内向电池2散热并冷凝后的工作流体由于压头差而从流入部通过液相通路并流入加热机构。通过这样的工作流体的循环,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对对象设备进行暖机。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采用氟利昂系制冷剂作为工作流体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工作流体也可以采用例如丙烷和二氧化碳等其他流体。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用合流部30连接多个气相通路21、22,并且用合流通路40将合流部30与冷凝器50之间连接起来。与此相对,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不设置合流部30和合流通路40,而通过多个气相通路21、22将设备温度调节部10与冷凝器50之间连接起来。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进行调节,以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下,工作流体的液面FL位于设备用热交换器11的中途。与此相对,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对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进行调节,以在设备温度调节部10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下,工作流体的液面FL位于气相通路的中途。
(总结)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所示的第一种观点,通过工作流体的液相和气相的相变来对对象设备的温度进行调节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具备设备温度调节部、冷凝器、液相通路和多个气相通路。设备温度调节部具有一个或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该设备用热交换器构成为对象设备和工作流体能够进行热交换,以使得在对对象设备进行冷却时工作流体蒸发。冷凝器使气相的工作流体散热,并且使冷凝后的液相的工作流体流出。液相通路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冷凝器与设备温度调节部之间流动。多个气相通路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在设备温度调节部与冷凝器之间流动。多个气相通路中的第一气相通路与设备温度调节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气相通路与设备温度调节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位于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位置。
根据第二种观点,设备温度调节装置搭载于车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位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的位置。
由此,设备温度调节装置与车辆前后方向的倾斜对应。如车辆在爬坡期间那样容易长时间维持车辆前后方向的倾斜。另外,如在加速、减速这样的场景那样,容易长时间维持车辆前后方向惯性力作用的状态。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在这样的场景中继续工作,并且继续实施电池的冷却。
根据第三种观点,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被调节为,在设备温度调节部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下,工作流体的液面位于设备用热交换器的高度方向的中途,并且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位于设备温度调节部中的工作流体的液面的上侧。
由此,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的气体释放性良好。即,减少从设备用热交换器经由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而流动到第一气相通路或第二气相通路的气相的工作流体的压力损失。因此,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通过使热虹吸回路的工作流体的循环变得良好来提高对象设备的冷却性能。
根据第四种观点,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被调节为,在设备温度调节部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情况下,工作流体的液面处于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中的一方的上侧,并且处于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中的另一方的下侧。
由此,在设备温度调节部倾斜的情况下,在设备用热交换器内蒸发后的工作流体从位于液面的上方的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流动到第一气相通路或第二气相通路。因此,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通过使热虹吸回路的工作流体的循环变得良好来提高对象设备的冷却性能。
根据第五种观点,气相通路构成为包括合流部和合流通路。合流部使在第一气相通路中流动的工作流体与在第二气相通路中流动的工作流体合流。合流通路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在合流部与冷凝器之间流动。合流部与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相比设置于重力方向上侧。
由此,设备温度调节装置构成为通过合流通路将合流部与冷凝器之间连接起来,从而与全部通过多个气相通路将设备用热交换器与冷凝器之间连接起来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配管的数量。
另外,通过与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相比在重力方向上侧设置合流部,能够在设备温度调节部倾斜的情况下抑制合流部浸没。假如合流部浸没,则在设备温度调节部倾斜的情况下,有时在第一气相通路或第二气相通路中流动的气相的工作流体难以通过合流部。与此相对,若在设备温度调节部倾斜的情况下合流部没有浸没,则在第一气相通路或第二气相通路中流动的气相的工作流体容易通过合流部,并且流动到冷凝器。因此,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通过使热虹吸回路的工作流体的循环变得良好来提高对象设备的冷却性能。
根据第六种观点,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被调节为,在设备温度调节部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情况下,工作流体的液面处于合流部的下侧。
由此,能够在设备温度调节部倾斜的情况下抑制合流部浸没。
根据第七种观点,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设置于一个设备用热交换器中的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位置。
由此,在设备用热交换器倾斜的情况下,在设备用热交换器内蒸发后的工作流体从位于重力方向上侧的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在第一气相通路或第二气相通路等中流动,并且流入冷凝器。因此,即使是在设备温度调节部倾斜的情况下,设备温度调节装置也能够对对象设备进行冷却。
根据第八种观点,设备用热交换器是从重力方向观察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形状,并且具有与对象设备直接接触或经由导热部件而间接地热接触的热交换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设置于设备用热交换器中的与热交换部相比靠长度方向外侧的位置。
由此,在一个设备用热交换器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设置于在水平方向上分离得较远的位置。因此,即使是在设备用热交换器倾斜得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在设备用热交换器内蒸发后的气相的工作流体从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排出到第一气相通路或第二气相通路。
根据第九种观点,第一连接部设置于设备用热交换器中的与热交换部相比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第二连接部设置于设备用热交换器中的与热交换部相比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并且,第一气相通路具有从第一连接部向上方或车辆前方延伸的部位,第二气相通路具有从第二连接部向上方或车辆后方延伸的部位。
由此,在以第一气相通路中的从第一连接部向上方或车辆前方延伸的部位处于上方的方式倾斜的情况下,与设备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部相比第一气相通路并未相对地下降。因此,在这样的倾斜时,在设备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部蒸发后的气相制冷剂容易被引导至第一气相通路。
另外,在以第二气相通路中的从第二连接部向上方或车辆前方延伸的部位处于上方的方式倾斜的情况下,与设备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部相比第二气相通路并未相对地下降。因此,在这样的倾斜时,在设备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部蒸发后的气相制冷剂容易被引导至第二气相通路。
根据第十种观点,设备温度调节部具有:设置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的位置的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以及连结设置于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中的任一个设备用热交换器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连结通路。
由此,在设备温度调节部所具有的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倾斜的情况下,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的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上侧,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的另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在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内蒸发后的工作流体经由连结通路而从位于重力方向上侧的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在第一气相通路或第二气相通路中流动,并且流入冷凝器。因此,即使是在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倾斜的情况下,设备温度调节装置也能够对对象设备进行冷却。
根据第十一种观点,第一连接部设置于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中的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规定的设备用热交换器。第二连接部设置于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中的配置于车辆后方侧的另外的设备用热交换器。第一气相通路具有从第一连接部向上方或车辆前方延伸的部位。第二气相通路具有从第二连接部向上方或车辆后方延伸的部位。
由此,第十一种观点也能够实现与在第九种观点中所记载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作用效果。
根据第十二种观点,第一气相通路或第二气相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和连结通路构成在彼此抵接或相邻的状态下延伸的並列部。
由此,第一气相通路或第二气相通路和连结通路所占据的区域变小。另外,也能够将第一气相通路、第二气相通路和连结通路一起组装于车辆等。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提高向车辆等的搭载性以及组装性。
根据第十三种观点,第一气相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气相通路的至少一部分构成在彼此抵接或相邻的状态下延伸的並列部。
由此,第一气相通路和第二气相通路所占据的区域变小。另外,也能够将第一气相通路和第二气相通路一起组装于车辆等。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提高向车辆等的搭载性以及组装性。
根据第十四种观点,第一气相通路或第二气相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和连结通路成为在一方的配管的内侧设有另一方的配管的双重配管构造。
由此,第一气相通路或第二气相通路和连结通路所占据的区域变小。另外,也能够将成为二重配管构造的第一气相通路或第二气相通路和连结通路一起组装于车辆等。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提高向车辆等的搭载性以及组装性。
根据第十五种观点,第一气相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气相通路的至少一部分成为在一方的配管的内侧设有另一方的配管的双重配管构造。
由此,第一气相通路和第二气相通路所占据的区域变小。另外,也能够将成为双重配管构造的第一气相通路和第二气相通路一起组装于车辆等。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提高向车辆等的搭载性以及组装性。
根据第十六种观点,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具备流路面积调节阀,该流路面积调节阀设置于第一气相通路或第二气相通路,并且对液相的工作流体从气相通路的连接部侧向合流部侧的流动进行限制。
由此,在设备温度调节部倾斜的情况下,通过对液相的工作流体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的位于重力方向下侧的连接部侧向合流部侧的流动进行限制,从而防止了合流部浸没。因此,确保了气相的工作流体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的位于重力方向上侧的连接部侧经由合流部而朝向合流通路的流动。因此,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通过降低合流部的位置来提高向车辆等的搭载性。
另外,在设备温度调节部倾斜的情况下,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的位于重力方向下侧的连接部流动到气相通路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被流路面积调节阀限制。因此,在设备温度调节部倾斜的情况下,能够减少从设备用热交换器流动到气相通路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量。因此,由于抑制了设备用热交换器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减少,因此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提高对象设备的冷却性能。
根据第十七种观点,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还具备倾斜传感器,该倾斜传感器对设备温度调节部的倾斜进行检测。在设备温度调节部的倾斜由倾斜传感器检测出时,流路面积调节阀对液相的工作流体从气相通路的连接部侧向冷凝器侧的流动进行限制。
由此,由于流路面积调节阀与设备温度调节部的倾斜对应地进行动作,因此流路面积调节阀能够可靠地对液相的工作流体从气相通路的连接部侧向合流部侧的流动进行限制。
根据第十八种观点,流路面积调节阀具有阀座和阀芯。阀座设置于气相通路的内壁。在气相通路的连接部处于阀座的重力方向上侧时,阀芯由于自重而落座于阀座,在该气相通路的连接部处于阀座的重力方向下侧时,阀芯从阀座离座。由此,能够使流路面积调节阀的结构简化。
根据第十九种观点,流路面积调节阀具有阀座和阀芯。阀座设置于气相通路的内壁。在液相的工作流体流动到气相通路时,阀芯由于浮力而落座于阀座,在气相的工作流体流动到该气相通路时,阀芯从阀座离座。由此,能够使流路面积调节阀的结构简化。
根据第二十种观点,通过工作流体的液相和气相的相变来对对象设备的温度进行调节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具备设备温度调节部、冷凝器、液相通路、多个气相通路和连结通路。设备温度调节部具有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和连结通路。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构成为对象设备和工作流体能够进行热交换,以使得在对对象设备进行冷却时工作流体蒸发。连结通路连结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彼此。冷凝器使气相的工作流体散热,并且使冷凝后的液相的工作流体流出。液相通路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与冷凝器之间流动。多个气相通路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在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与冷凝器之间流动。多个气相通路中的第一气相通路与设备温度调节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气相通路与设备温度调节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位于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位置。并且,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设置于不同的设备用热交换器或者设置于同一设备用热交换器。
由此,在设备温度调节部倾斜的情况下,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的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上侧,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另一方位于重力方向下侧。因此,在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内蒸发后的工作流体从位于重力方向上侧的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在第一气相通路或第二气相通路中的至少一方中流动,并且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冷凝后的工作流体在液相通路中流动,并且流入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通过这样的工作流体的循环,即使是在设备温度调节部倾斜的情况下,设备温度调节装置也能够对对象设备进行冷却。

Claims (20)

1.一种设备温度调节装置,通过工作流体的液相和气相的相变来对对象设备(2)的温度进行调节,所述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设备温度调节部(10),该设备温度调节部具有一个或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4),该设备用热交换器构成为所述对象设备和工作流体能够进行热交换,以使得在对所述对象设备进行冷却时工作流体蒸发;
冷凝器(50),该冷凝器使气相的工作流体散热,并且使冷凝后的液相的工作流体流出;
液相通路(55),该液相通路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设备温度调节部之间流动;以及
多个气相通路(21~24、30~32、40~42),该气相通路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在所述设备温度调节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流动,
多个所述气相通路中的第一气相通路(21)与所述设备温度调节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气相通路(22)与所述设备温度调节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21)位于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搭载于车辆,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被调节为,在所述设备温度调节部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下,工作流体的液面(FL)位于所述设备用热交换器的高度方向的中途,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设备温度调节部中的工作流体的液面的上侧。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被调节为,在所述设备温度调节部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情况下,工作流体的液面处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一方的上侧,并且处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另一方的下侧。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相通路构成为包括合流部(30~32)和合流通路(40~42),该合流部使在所述第一气相通路中流动的工作流体与在所述第二气相通路中流动的工作流体合流,该合流通路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在所述合流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流动,
所述合流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相比设置于重力方向上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工作流体的封入量被调节为,在所述设备温度调节部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情况下,工作流体的液面处于所述合流部的下侧。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一个所述设备用热交换器中的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用热交换器是从重力方向观察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形状,并且具有与所述对象设备直接接触或经由导热部件而间接地热接触的热交换部(113),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设备用热交换器中的与所述热交换部相比靠长度方向外侧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设备用热交换器中的与所述热交换部相比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
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设备用热交换器中的与所述热交换部相比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
所述第一气相通路具有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向上方或车辆前方延伸的部位(21a),
所述第二气相通路具有从所述第二连接部向上方或车辆后方延伸的部位(22a)。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温度调节部具有:多个所述设备用热交换器,该多个所述设备用热交换器设置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的位置;以及连结通路(61、62),该连结通路连结设置于多个所述设备用热交换器中的任一个设备用热交换器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多个所述设备用热交换器中的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规定的所述设备用热交换器,
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多个所述设备用热交换器中的配置于车辆后方侧的另外的设备用热交换器,
所述第一气相通路具有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向上方或车辆前方延伸的部位(21a),
所述第二气相通路具有从所述第二连接部向上方或车辆后方延伸的部位(22a)。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相通路或所述第二气相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连结通路构成在彼此抵接或相邻的状态下延伸的並列部(251)。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相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气相通路的至少一部分构成在彼此抵接或相邻的状态下延伸的並列部(25)。
14.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相通路或所述第二气相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连结通路成为在一方的配管的内侧设有另一方的配管的双重配管构造(26)。
15.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相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气相通路的至少一部分成为在一方的配管的内侧设有另一方的配管的双重配管构造(26)。
16.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流路面积调节阀(80、83、86),该流路面积调节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气相通路或所述第二气相通路,并且对液相的工作流体从所述气相通路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侧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侧向所述冷凝器侧的流动进行限制。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倾斜传感器(82),该倾斜传感器对所述设备温度调节部的倾斜进行检测,
在所述设备温度调节部的倾斜由所述倾斜传感器检测出时,所述流路面积调节阀对液相的工作流体从所述气相通路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侧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侧向所述冷凝器侧的流动进行限制。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面积调节阀(83)具有:
阀座(84),该阀座设置于所述气相通路的内壁;以及
阀芯(85),在所述气相通路的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处于所述阀座的重力方向上侧时,所述阀芯由于自重而落座于所述阀座,在所述气相通路的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处于所述阀座的重力方向下侧时,所述阀芯从所述阀座离座。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面积调节阀(86)具有:
阀座(87),该阀座设置于所述气相通路的内壁;以及
阀芯(88),在液相的工作流体流动到所述气相通路时,所述阀芯由于浮力而落座于阀座,在气相的工作流体流动到所述气相通路时,所述阀芯从阀座离座。
20.一种设备温度调节装置,通过工作流体的液相和气相的相变来对对象设备(2)的温度进行调节,所述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设备温度调节部(10),该设备温度调节部具有多个设备用热交换器(11~14)和连结通路(61、62),所述设备用热交换器构成为所述对象设备和工作流体能够进行热交换,以使得在对所述对象设备进行冷却时工作流体蒸发,所述连结通路连结多个所述设备用热交换器彼此;
冷凝器(50),该冷凝器使气相的工作流体散热,并且使冷凝后的液相的工作流体流出;
液相通路(55),该液相通路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多个所述设备用热交换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流动;以及
多个气相通路(21~24、30~32、40~42),该气相通路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在多个所述设备用热交换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流动,
多个所述气相通路中的第一气相通路(21)与所述设备温度调节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气相通路(22)与所述设备温度调节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21)位于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位置,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设置于不同的所述设备用热交换器或者设置于同一所述设备用热交换器。
CN201880046989.6A 2017-09-13 2018-08-02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8922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76038 2017-09-13
JP2017176038 2017-09-13
JP2018-137127 2018-07-20
JP2018137127A JP6784281B2 (ja) 2017-09-13 2018-07-20 機器温調装置
PCT/JP2018/029095 WO2019054076A1 (ja) 2017-09-13 2018-08-02 機器温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92225A true CN110892225A (zh) 2020-03-17
CN110892225B CN110892225B (zh) 2021-06-08

Family

ID=66014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6989.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892225B (zh) 2017-09-13 2018-08-02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84281B2 (zh)
CN (1) CN1108922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83814A (ja) * 2019-04-26 2020-11-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JP2020184430A (ja) * 2019-04-26 2020-11-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JP2020183815A (ja) * 2019-04-26 2020-11-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冷却システム
JP7156262B2 (ja) 2019-12-19 2022-10-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搭載車両
JP7207350B2 (ja) * 2020-02-28 2023-01-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沸騰冷却装置および温度制御方法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22733A1 (en) * 1987-12-22 1989-07-05 Kenji Okayasu Heat conducting device
US5587880A (en) * 1995-06-28 1996-12-24 Aavid Laboratories, Inc. Computer cooling system operable under the force of gravity in first orientation and against the force of gravity in second orientation
JP2000065456A (ja) * 1998-08-20 2000-03-03 Denso Corp 沸騰冷却装置
JP2005019904A (ja) * 2003-06-30 2005-01-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却装置
CN101047274A (zh) * 2006-03-30 2007-10-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组用散热装置及动力电池组
US20080289800A1 (en) * 2001-09-05 2008-11-27 Be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Liquid galley refrigeration system for aircraft
US20090014155A1 (en) * 2007-07-13 2009-01-1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hermally pumped liquid/gas heat exchanger for cooling heat-generating devices
CN101847762A (zh) * 2009-03-28 2010-09-29 宝马股份公司 用于汽车的电池装置的冷却装置
JP2013083413A (ja) * 2011-10-12 2013-05-09 Panasonic Corp 冷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および電気自動車
JP2014048002A (ja) * 2012-09-03 2014-03-17 Panasonic Corp 冷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した電気自動車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4124488A (zh) * 2013-04-26 2014-10-2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间接冷却环保型汽车的电池模块的装置
WO2016031195A1 (ja) * 2014-08-27 2016-03-0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相変化冷却装置および相変化冷却方法
CN106394268A (zh) * 2015-07-27 2017-02-15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包括冷板和集成热管的热管理系统
JP2017116151A (ja) * 2015-12-22 2017-06-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これ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および電気自動車
JP2018031557A (ja) * 2016-08-26 2018-03-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および電気自動車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90225B2 (ja) * 2014-07-11 2018-09-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冷却システム及び電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22733A1 (en) * 1987-12-22 1989-07-05 Kenji Okayasu Heat conducting device
US5587880A (en) * 1995-06-28 1996-12-24 Aavid Laboratories, Inc. Computer cooling system operable under the force of gravity in first orientation and against the force of gravity in second orientation
JP2000065456A (ja) * 1998-08-20 2000-03-03 Denso Corp 沸騰冷却装置
US20080289800A1 (en) * 2001-09-05 2008-11-27 Be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Liquid galley refrigeration system for aircraft
JP2005019904A (ja) * 2003-06-30 2005-01-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却装置
CN101047274A (zh) * 2006-03-30 2007-10-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组用散热装置及动力电池组
US20090014155A1 (en) * 2007-07-13 2009-01-1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hermally pumped liquid/gas heat exchanger for cooling heat-generating devices
CN101847762A (zh) * 2009-03-28 2010-09-29 宝马股份公司 用于汽车的电池装置的冷却装置
JP2013083413A (ja) * 2011-10-12 2013-05-09 Panasonic Corp 冷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および電気自動車
JP2014048002A (ja) * 2012-09-03 2014-03-17 Panasonic Corp 冷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した電気自動車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4124488A (zh) * 2013-04-26 2014-10-2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间接冷却环保型汽车的电池模块的装置
WO2016031195A1 (ja) * 2014-08-27 2016-03-0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相変化冷却装置および相変化冷却方法
CN106394268A (zh) * 2015-07-27 2017-02-15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包括冷板和集成热管的热管理系统
JP2017116151A (ja) * 2015-12-22 2017-06-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これ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および電気自動車
JP2018031557A (ja) * 2016-08-26 2018-03-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および電気自動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52837A (ja) 2019-04-04
CN110892225B (zh) 2021-06-08
JP6784281B2 (ja) 2020-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92225B (zh)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JP6604442B2 (ja) 機器温調装置
CN110418933B (zh)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US10910684B2 (en) Machine 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
WO2018168276A1 (ja) 機器温調装置
JP6579276B2 (ja) 機器温調装置
WO2018047534A1 (ja) 機器温調装置
JP2019196839A (ja) 機器温調装置
JP7159771B2 (ja) 機器温調装置
WO2019054076A1 (ja) 機器温調装置
WO2020203152A1 (ja) 車両用サーモサイフォン式冷却装置
WO2019123881A1 (ja) 機器温調装置
JP2020176784A (ja) 車両用サーモサイフォン式冷却装置
JP7077763B2 (ja) 機器温調装置
WO2020129645A1 (ja) 機器温調装置
US10784547B2 (en) System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an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
JP6919505B2 (ja) サーモサイフォン式温調装置
US20150040603A1 (en) Assembly Including A Heat Exchanger And A Mounting On Which Said Exchanger Is Mounted
JP2010206892A (ja) インバータの冷却装置
JP2020186891A (ja) 機器温調装置
JP2020167131A (ja) 車両および電池温度調整装置
KR20190029923A (ko) 냉각 장치
KR102552549B1 (ko) 냉각 장치
WO2020084956A1 (ja) 温度調整装置
KR20200038076A (ko) 냉각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6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