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0731549B -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及电加热烘烤装置滑盖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及电加热烘烤装置滑盖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31549B
CN110731549B CN201911109290.2A CN201911109290A CN110731549B CN 110731549 B CN110731549 B CN 110731549B CN 201911109290 A CN201911109290 A CN 201911109290A CN 110731549 B CN110731549 B CN 1107315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assembly
base
heating
ax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0929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31549A (zh
Inventor
朱晓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Kangte K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Kangte K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Kangte K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Kangte K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0929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3154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7315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31549A/zh
Priority to JP2020129219A priority patent/JP2021077624A/j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315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315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滑盖组件,包括具有相对布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基座、以及与所述基座的第一表面滑动连接的滑盖,还包括与所述基座的第二表面滑动连接的滑动件,所述滑动件可随所述滑盖一起滑动,所述基座的所述第二表面具有凸部和凹部,所述滑动件具有可跨越所述凸部而卡合至所述凹部的卡合部。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包括所述滑盖组件的电加热烘烤装置。

Description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及电加热烘烤装置滑盖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滑盖组件及具有该滑盖组件的电加热烘烤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加热烘烤装置例如电子烟通常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烤烟型电子烟,即采用非燃烧的方式加热烟支(内裹烟草)使其产生烟雾;另一种是烟油型电子烟,即加热烟油使其雾化产生烟雾。无论哪种类型的电子烟,电子烟在其大致顶端的盖体部位通常都设有一烟孔,用于插入烟支或者作为烟嘴吸食烟雾。为防止外界烟尘进入电子烟内部,现有的电子烟通常设有滑盖组件以盖合烟孔。然而现有的滑盖组件使用手感不佳,用户体验度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的电加热烘烤装置滑盖组件及具有该滑盖组件的电加热烘烤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滑盖组件,包括具有相对布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基座、以及与所述基座的第一表面滑动连接的滑盖,还包括与所述基座的第二表面滑动连接的滑动件,所述滑动件可随所述滑盖一起滑动,所述基座的所述第二表面具有凸部和凹部,所述滑动件具有可跨越所述凸部而卡合至所述凹部的卡合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包括基板、以及自所述基板的一端面垂直延伸的挡缘,所述凸部和凹部形成于所述挡缘的朝向所述滑动件的侧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动件大致呈环形,所述卡合部自所述滑动件的外周侧沿径向向外突伸至所述凹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动件包括环形部以及自所述环形部的内侧延伸的固定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盖组件还包括用于固定连接所述滑动件与所述滑盖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一端抵顶于所述滑动件的远离滑盖的一端面,所述固定件的另一端轴向贯穿所述滑动件至与所述滑盖插接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盖包括滑板、以及自所述滑板的一端面垂直延伸的滑动柱,所述基座具有轴向贯穿其自身的滑动槽,所述滑动柱滑动配合于所述滑动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盖和所述基座的其中之一形成有限位条,所述滑盖和所述基座的其中之另一形成有与所述限位条配合的限位槽,其中所述限位条和/或所述限位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滑盖的滑动方向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盖组件还包括布置于所述滑盖与所述基座之间的镜片,所述滑盖可相对所述镜片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具有适于插入烟支的插入孔,所述滑盖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基座的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具有与所述插入孔对准的夹持孔、以及自所述夹持孔的孔壁沿径向向内延伸的多个凸起。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括前述的电加热烘烤装置滑盖组件的电加热烘烤装置。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滑动件的卡合部与基座上的凸部和凹部的配合,可在用户滑动滑盖过程中产生顿感,提高用户体验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加热烘烤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省略壳体组件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其中部分零部件被省略。
图5是图1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壳体组件的一种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壳体组件的另一种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支架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支架组件的一种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支架组件的另一种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图10是图1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按键组件的一种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图11是图1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按键组件的另一种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图12是图1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滑盖组件的一种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滑盖组件的另一种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2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滑盖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5是图13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滑盖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6是图1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底座组件的一种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底座组件的另一种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6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底座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9是图17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底座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0是图1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发热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1是图20所示发热体组件的具有导电金属粉末的绝缘载体片的平面展开示意图。
图22是图1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加热控制组件的部分模块连接示意图。
图23是图1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加热控制组件的电路原理图。
图24是图1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加热控制组件的加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5是图24所示加热控制方法的其中一步骤S102的具体流程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加热烘烤装置的发热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使得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为清晰明了。可以理解,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附图中显示的尺寸仅仅是为了便于清晰描述,而并不限定比例关系。
参考图1至图4,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加热烘烤装置,特别是烤烟型电子烟,大致呈扁平的椭圆状,包括壳体组件10、收容于所述壳体组件10内的支架组件20、收容于所述支架组件20内的发热体组件30和加热控制组件40、分别布置于所述支架组件20和所述壳体组件10的轴向两端的滑盖组件50和底座组件60、以及贯穿所述壳体组件10而布置于所述支架组件20的一侧的按键组件70。
参考图1和图5,本实施例中的壳体组件10大致呈椭圆状,包括相对布置的两第一侧壁100、以及连接两第一侧壁100的相对布置的两第二侧壁101,其中第一侧壁100对应椭圆的长轴,第二侧壁101对应椭圆的短轴。优选地,所述壳体组件10包括优选由具有一定硬度的材料(例如塑料)制成的第一壳体11、以及优选由柔性的材料(例如橡胶)制成的第二壳体12,所述第二壳体12包覆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外表面。所述第一壳体11可用于与其他零部件进行刚性的装配。所述第二壳体12可起装饰作用,也可提高手感。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10也可由一单独的壳体构成。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12的其中一第二侧壁120具有一沿轴向贯穿其自身的条形开口121。装配第二壳体12时,可借助于第二壳体12的柔性特性将第二壳体12经由所述条形开口121套设至第一壳体11的外表面。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11对应所述第二壳体12的条形开口121的部分第二侧壁111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与所述条形开口121配合的条形凸起112,以提高壳体组件10的装配稳定性和完整性。
结合图3和图6所示,所述支架组件20大致呈椭圆状,包括相对布置的两第一侧面200和连接所述两第一侧面200的相对布置的两第二侧面201,其中第一侧面200对应椭圆的长轴,第二侧面201对应椭圆的短轴。装配所述壳体组件10至所述支架组件20时,使所述第一壳体11的第一侧壁110平行于支架组件20的第一侧面200,第一壳体11的第二侧壁111平行于支架组件20的第二侧面201而将壳体组件10套设至支架组件20的表面,即将支架组件20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11的空腔113内。
优选地,所述支架组件20的每一第二侧面201(图3中只可见其中一第二侧面201)均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纵长状的第一凸条202,所述第一壳体11的每一第二侧壁111的内侧具有与所述第一凸条202配合的纵长状的第一收容槽114,通过第一凸条202和第一收容槽114的配合以提高壳体组件10与支架组件20的装配稳定性。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1的每一第一收容槽114由两条纵长状的第二凸条115形成,其中,该第二凸条115自第一壳体11的第二侧壁111的内侧面沿径向向内延伸而成。
结合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滑盖组件50卡扣连接于所述支架组件20的轴向上端。具体地,所述支架组件20的两第一侧面200的轴向上部均形成有第一凸起203。所述滑盖组件50的相对的两第一侧壁500分别包括与所述第一凸起203配合的第一卡接孔501/卡接槽。本实施例优选采用但不限于以下结构形成所述第一卡接孔501/卡接槽:所述滑盖组件50的两第一侧壁500均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片状/块状的第一耳部502,每一第一耳部502上形成沿径向贯穿其自身的第一卡接孔501。所述第一耳部502优选由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塑料制成。装配时,将滑盖组件50由上至下插设至支架组件20的轴向上端,并使支架组件20的第一凸起203卡入滑盖组件50的第一卡接孔501即可。拆卸时,可利用第一耳部502的弹性使其脱离支架组件20的第一凸起203即可快速分离滑盖组件50和支架组件20。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起203沿滑盖组件50的插入方向(图示即为沿轴向从上至下)逐渐变厚,即呈楔形,如此有助于滑盖组件5 0插入支架组件20。优选地,支架组件20的每一第一侧面200形成有两个间隔布置的第一凸起203,相应地,滑盖组件50的每一第一侧壁500也包括两个具有第一卡接孔501的第一耳部502,以提高支架组件20和滑盖组件50的装配稳定性。
结合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滑盖组件50的每一第一侧壁500还包括位于两第一凸起203之间的第一卡勾503,所述第一卡勾503沿滑盖组件50的插入方向延伸并在其自由端处向外弯折。所述第一壳体11的第一侧壁110的内侧具有与所述第一卡勾503配合的第一卡槽116或卡孔。通过第一卡勾503和第一卡槽116/卡孔的卡接配合可在插入滑盖组件50时快速连接滑盖组件50和壳体组件10。
结合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组件60卡扣连接于所述支架组件20的轴向下端。具体地,所述支架组件20的两第一侧面200的轴向下部均形成有第二凸起204,所述底座组件60的相对的两第一侧壁600分别包括一与所述第二凸起204配合的第二卡接孔602/卡接槽。本实施例优选采用但不限于以下结构形成所述第二卡接孔602/卡接槽:所述底座组件60的两第一侧壁600均包括沿轴向延伸的片状/块状的第二耳部603,每一第二耳部603上形成沿径向贯穿其自身的所述第二卡接孔602。所述第二耳部603优选由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塑料制成。装配时,将底座组件60沿轴向由下至上插设至支架组件20的轴向下端,并使支架组件20的第二凸起204卡入底座组件60的第二卡接孔602即可。拆卸时,可利用第二耳部603的弹性使其脱离支架组件20的第二凸起204即可快速分离底座组件60和支架组件20。优选地,所述第二凸起204沿底座组件60的插入方向逐渐变厚,即呈楔形,如此有助于底座组件60插入支架组件20。
结合图3、图4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组件60的相对的两第二侧壁601分别包括一第二卡勾604。所述第二卡勾604沿底座组件60的插入方向延伸并在其自由端处向外弯折。所述第一壳体11的第二侧壁111的内侧具有与所述第二卡勾604配合的第二卡槽117或卡孔。通过第二卡勾604和第二卡槽117/卡孔的卡接配合可在插入底座组件60时快速连接底座组件60和壳体组件10。
结合图1、以及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按键组件70与所述支架组件20卡扣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其中一紧邻的第二侧壁111、120分别具有供所述按键组件70穿设的第一贯穿孔118、122。所述按键组件70依次贯穿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的第一贯穿孔122、118而与所述支架组件20的一第二侧面201卡扣连接。具体地,所述按键组件70具有第三卡勾700,所述第三卡勾700沿按键组件70的插入方向延伸并在其自由端处向外弯折。所述支架组件20具有与所述第三卡勾700配合的第三卡孔205或者卡槽。通过第三卡勾700和第三卡孔205/卡槽的卡接配合可快速连接按键组件70和支架组件20。
优选地,所述按键组件70在其一侧具有一第一抵顶环701,该第一抵顶环701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贯穿孔122、188的孔径,以使得在插设按键组件70后,所述按键组件70的一侧被抵顶于所述第二壳体12的第二侧壁120外,以便于操作者按压按键组件70。
装配本实施例中的电子烟时,可先将发热体组件30和加热控制组件40装配至支架组件20内;然后将壳体组件10套设至支架组件20的表面;接着将滑盖组件50插设至壳体组件10和支架组件20的轴向上端,并使得滑盖组件50与壳体组件10、支架组件20卡扣连接;将底座组件60插设至壳体组件10和支架组件20的轴向下端,并使得底座组件60与壳体组件10、支架组件20卡扣连接;最后插设按键组件70至与支架组件20卡扣连接。可以理解地,也可以采用其他装配顺序而不限于上述装配顺序得到本实施例中的电子烟。
参考图4、以及图7至图9,本实施例中的支架组件20包括可拆卸地连接的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所述第一支架21和所述第二支架22相对盖合以共同围合形成沿第一横向方向R1(即平行于按键组件70的插入方向)平行布置的第一收容空间206和第二收容空间207,其中所述第一支架21和所述第二支架22的盖合方向为第二横向方向R2。本实施例中,第二横向方向R2与第一横向方向R1垂直。所述第一收容空间206适于收容所述加热控制组件40。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07适于收容所述发热体组件30。如此,可将加热控制组件40和发热体组件30快速装配至支架组件20的其中一支架内,然后仅需沿第二横向方向R2盖合另一支架即可完成发热体组件30、加热控制组件40和支架组件20的装配,装配简单、快捷。
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架21大致呈半环形,包括沿所述第一横向方向R1间隔布置的第一弧形部210、第三弧形部211、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弧形部210和第三弧形部211的第一平直部212。所述第二支架22也大致呈半环形,包括沿所述第一横向方向R1间隔布置的第二弧形部220、第四弧形部221、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弧形部220和第四弧形部221的第二平直部22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容空间206由所述第一支架21的第一平直部212、第一弧形部210、以及第二支架22的第二平直部222、第二弧形部220共同围合而成,其中所述第一支架21的第一弧形部210和所述第二支架22的第二弧形部220抵顶并共同围合形成一圆柱形腔208。换言之,本实施例中,所述圆柱形腔208为所述第一收容空间206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07由所述第一支架21的第三弧形部211和所述第二支架22的第四弧形部221抵顶并共同围合而成。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07也呈圆柱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21的第一弧形部210包括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弧形区段213、以及与所述第一弧形区段213连接的多个第一肋板214。所述第一支架21的第一平直部212优选与所述第一弧形区段213相切。所述支架组件20的其中一第二侧面201的部分所述第一凸条202形成于所述第一弧形区段213的侧端。所述多个第一肋板214优选沿轴向等间距地排布。每一第一肋板214大致呈三角形,其第一边214A与第一平直部212垂直连接,第二边214B凹陷呈弧形并与所述第一弧形区段213的内侧处于同一圆柱形面。为增强第一弧形部210的整体强度,优选地,所述第一弧形部210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多个第一肋板214的第三边214C的第一连接板215。所述第一连接板215优选呈平面状,并与所述第一平直部212垂直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架22的第二弧形部220与所述第一支架21的第一弧形部210对称,即也包括沿轴向延伸的第二弧形区段223、优选沿轴向等间距地排布的多个第二肋板224、以及用于连接所述多个第二肋板224的第二连接板225,且第二弧形部220内侧的圆柱形曲面与前述的第一弧形部210内侧的圆柱形曲面在同一圆柱形曲面上,以便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圆柱形腔208。所述支架组件20的其中一第二侧面201的另一部分所述第一凸条202形成于所述第二弧形区段223的侧端。
装配支架组件20时,使第一支架21的第一弧形区段213的一侧与第二支架22的第二弧形区段223的一侧抵顶而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圆柱形腔208。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215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25不相互抵顶而围合形成一中部开口208A,换言之,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弧形部210和第二弧形部220各自的整体弧长对应的圆心角小于180°。本实施例中的圆柱形腔208可用于收容圆柱形部件,例如加热控制组件40的电池41。通过上述的第一支架21的第一弧形部210和第二支架22的第二弧形部220围合形成所述圆柱形腔208,不仅节省制造材料,而且第二肋板224还可加强对收容于圆柱形腔208内的圆柱形部件的紧固。优选地,所述第一弧形区段213和/或所述第二弧形区段223还可以具有在其大致中部位置沿径向贯穿其自身的第一窗口213A/223A,以进一步降低材料成本的同时还不影响第一/第二弧形区段213/223对内置的圆柱形部件的紧固。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21的第三弧形部211包括与第一平直部212连接,优选相切地连接的多个第一弧形肋板216。所述多个第一弧形肋板216优选沿轴向等间距地排布。为增强第三弧形部211的整体强度,优选地,所述第三弧形部211还包括连接所述多个第一弧形肋板216的其中一端的第三连接板217、和/或连接所述多个第一弧形肋板216的另一端的第四连接板218。所述第三连接板217优选呈弧形,所述支架组件20的另一第二侧面201的部分所述第一凸条202形成于所述第三连接板217的侧端。所述第四连接板218优选呈平面状,并与第一平直部212垂直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架22的第四弧形部221与所述第一支架21的第三弧形部211对称,即也包括与其第二平直部222连接的多个第二弧形肋板226、连接所述多个第二弧形肋板226的其中一端的第五连接板227、连接所述多个第二弧形肋板226的另一端的第六连接板228,且第四弧形部221的由多个第二弧形肋板226的内侧形成的圆柱形曲面与第三弧形部211的由多个第一弧形肋板216的内侧形成的圆柱形曲面在同一圆柱形曲面上。所述支架组件20的另一第二侧面201的第一凸条202的另一部分形成于所述第五连接板227的侧端。所述第六连接板228与第二平直部222垂直连接。
装配支架组件20时,使第一支架21的第三连接板217与第二支架22的第五连接板227抵顶,第一支架21的第四连接板218与第二支架22的第六连接板228抵顶而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07。换言之,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21的第三弧形部211和第二支架22的第四弧形部221的整体弧长对应的圆心角等于180°,且所述第一收容空间206和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07被相互抵顶的第四连接板218与第六连接板228隔开。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收容空间207可用于收容圆柱形部件,例如发热体组件30。通过上述的第一支架21的第三弧形部211和第二支架22的第四弧形部221围合形成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07,不仅节省材料,而且第一、第二弧形肋板216、226的内侧还可以嵌合至发热体组件30表面的第一凹槽300中,以加强对发热体组件30的紧固。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21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二横向方向R2延伸的第一插接槽230。所述第二支架22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插接槽230配合的第一插接件240。具体地,本实施例采用但不限于以下结构形成所述第一插接槽230:所述第一支架21还包括相对且间隔布置的一对第一插接板231,所述第一插接板231自第一支架21的第一平直部212的轴向上端沿第二横向方向R2向内垂直延伸,所述第一插接槽230形成于所述一对第一插接板231之间。所述第一插接件240呈杆状,其自第二支架22的第二平直部222的轴向上端沿第二横向方向R2向内垂直延伸。
装配时,将所述第一插接件240插接至所述第一插接槽230内,即可连接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并且还可有效防止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在第一横向方向R1上发生相对位移。优选地,所述第一插接件240的轴向截面自其自由端朝向第二平直部222逐渐变大,以提高第一插接件240与第一插接槽230的紧配强度。
更优地,所述第一支架21还包括自其轴向上端端部沿第二横向方向R2垂直延伸的第一顶板232,所述第一顶板232与所述一对第一插接板231的轴向顶端连接。换言之,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插接槽230的轴向截面呈倒置的U形。这种布置的第一插接槽230可防止第二支架22相对于第一支架21发生轴向向上的位移,或者可防止第一支架21相对于第二支架22发生轴向向下的位移。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21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二横向方向R2延伸的第二插接槽233。所述第二支架22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插接槽233配合的第二插接件241。具体地,本实施例采用但不限于以下结构形成所述第二插接槽233:所述第一支架21还包括自第一平直部212的轴向下端沿第二横向方向R2向内垂直延伸的第二插接板234,所述第二插接板234的轴向截面呈开口朝上的U形从而形成所述第二插接槽233,即,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二插接槽233的轴向截面呈U形。所述第二插接件241呈杆状,其自所述第二支架22的第二平直部222的轴向下端沿第二横向方向R2向内垂直延伸。
装配时,将所述第二插接件241收容于所述U形的第二插接槽233内。如此,不仅可以进一步防止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在第一横向方向R1上相对彼此发生位移,而且可防止第二支架22相对于第一支架21发生轴向向下的位移,或者可防止第一支架21相对于第二支架22发生轴向向上的位移。再结合前述的U形的第一插接槽230和第一插接件240的配合,因此,可有效防止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在轴向上相对彼此发生位移。换言之,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只能相对彼此在第二横向方向R2上发生位移,以进行例如拆卸支架组件20等操作。
优选地,所述第二插接件241呈角状,其轴向上端形成一折弯部242,所述折弯部242与所述U形的第二插接板234的轴向顶端抵顶,以进一步提高第二插接件241与第二插接槽233的装配稳定性。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用形成所述第二插接槽233和所述第二插接件241而同样达到在轴向和第一横向方向R1上限制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的相对位移。例如,也可以在所述第一插接槽230的轴向下端形成一连接所述一对第一插接板231的连接板(未示出),如此,也同样可以使得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只能相对彼此在第二横向方向R2上发生位移。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21还包括自第一平直部212的轴向上端垂直延伸的第一定位板235,所述第一定位板235位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07和所述圆柱形腔208之间。所述第一定位板235的轴向截面呈倒置的U形,从而形成沿第二横向方向R2延伸的呈倒置的U形的第一定位槽236。该U形的第一定位槽236适于装配加热控制组件40的PCB板4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板235的轴向底端与第一支架21上的第一连接板215的轴向顶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架22的第二平直部222上也垂直连接有第二定位板243,第二定位板243与所述第一定位板235沿第二横向方向R2对准。所述第二定位板243的轴向截面也呈倒置的U形,即也具有呈倒置的U形的第二定位槽244。支架组件20装配完成后,通过第一支架21上的第一定位板235和第二支架22上的第二定位板243的共同限定可对PCB板42进行更稳定的定位。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21的第一平直部212的轴向下端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槽236轴向对准的第一贯穿槽237。具体地,本实施例采用但不限于以下结构形成所述第一贯穿槽237:所述第一连接板215的轴向下端沿第二横向方向R2突出形成一第一延伸部238,所述第一延伸部238与所述第二插接板234的一侧共同限定所述第一贯穿槽237。相应地,所述第二支架22的第二平直部222的轴向下端也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定位槽244轴向对准的第二贯穿槽245。类似地,所述第二连接板225的轴向下端也沿第二横向方向R2突出形成一第二延伸部246,所述第二延伸部246与所述第二插接件241的一侧形成所述第二贯穿槽245。支架组件20装配完成后,所述第一延伸部238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246的端部抵顶,所述第一贯穿槽237和所述第二贯穿槽245对准并共同限定一大致呈方形的贯穿槽,以对穿设该贯穿槽的PCB板42的轴向下端作进一步地限位。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21还包括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弧形部210的轴向上端的横向分隔板250,所述第一、第二平直部212、222的轴向上端均突出于所述横向分隔板250从而与所述横向分隔板250共同围合形成位于所述圆柱形腔208的轴向上端的端部腔。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21还包括垂直连接于所述横向分隔板250的纵向分隔板251,所述纵向分隔板251将所述端部腔分隔为沿所述第一横向方向R1平行布置的内部腔209A和外部腔209B,其中所述第一顶板232盖合于所述内部腔209A的轴向顶端。
所述横向分隔板250的位于所述内部腔209A的部分端面可用于安装加热控制组件40的振动马达43等较小零部件。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11还包括自第一平直部212垂直延伸至所述内部腔209A内的限位块252,所述限位块252位于所述横向分隔板250正上方,以对安装于所述横向分隔板250上的零部件进行进一步限位。所述第一壳体11还可以包括自第一平直部212垂直延伸至所述内部腔209A内的限位柱253。通过限位柱253、限位块252的间隔布置关系,可对加热控制组件40中的布线,例如下面会描述到的加热控制组件40的开关44与PCB板42之间的布线进行更有序、稳定的布局(图4可见)。
所述外部腔209B适于收容加热控制组件40的开关44和所述按键组件70,所述开关44与所述PCB板42电连接。具体地,结合图8至图10所示,所述纵向分隔板251上形成有沿第一横向方向R1延伸的凸柱254,所述开关44插设于所述凸柱254上。优选地,所述纵向分隔板251自第一横向方向R1凹陷形成若干第二凹槽255,进而使得纵向分隔板251的朝向按键组件70的外侧看起来呈栅格状。优选地,所述纵向分隔板251的沿第二横向方向R2的相对的两侧256分别沿平行于第一横向方向R1向外延伸,使得所述外部腔209B大致呈沿第二横向方向R2延伸的U形。所述支架组件20的与所述按键组件70的第三卡勾700配合的第三卡孔205形成于所述纵向分隔板251的相对的两侧256上。
结合图4、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按键组件70包括具有沿第一横向方向R1相对布置的第一表面710和第二表面711的按键71、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按键71的所述第一表面710的按键支架72、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按键71的所述第二表面711的导光件73、以及与所述按键71的部分第二表面711抵顶的定位套74。
具体地,所述按键71包括方形的基部712、自所述基部712的周缘沿所述第一横向方向R1垂直或大致垂直延伸的环形侧壁713、以及自所述环形侧壁713的侧端向外翻折的环缘714。所述环形侧壁713和基部712共同限定一凹陷的容纳槽715,用于容纳所述导光件73。所述基部712上形成有沿第一横向方向R1贯穿其自身的第二贯穿孔716。本实施例中,所述按键71的第一表面710包括所述基部712、环形侧壁713、环缘714的朝向按键支架72的表面。所述按键71的第二表面711包括所述基部712、环形侧壁713、环缘714的朝向导光件73的表面。
所述按键支架72包括大致呈环形的本体部720、以及与所述本体部720大致垂直连接的用于与支架组件20卡扣连接的所述第三卡勾700。所述本体部720围合形成一第二窗口721。第二窗口721的设计使得从外部按压按键71成为可能。所述本体部720包括沿第一横向方向R1相对布置的两环形端面722、以及连接该两环形端面722的内侧723和外侧724。前述的用于与第二壳体12抵顶的第一抵顶环701自所述本体部720的背离第三卡勾700的一端面722沿径向向外延伸而成。所述本体部720套设在所述按键71的环形侧壁713的外周,本体部720的内侧723与按键71的环形侧壁713的外表面抵顶。优选地,本体部720的面向第三卡勾700的一端面722与按键71的环缘714的一端面抵顶。优选地,本体部720的内侧723的厚度与按键71的环形侧壁713的厚度大致相等,从而使得按键支架72的背离第三卡勾700的一端面722与按键71的基部712的外表面大致齐平(图4可见)。
本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720的沿第二横向方向R2相对布置的一组对边分别连接一第三卡勾700。所述第三卡勾700自本体部720的其中一端面722沿第一横向方向R1垂直或大致垂直延伸,并在端部向外弯折。优选地,所述第三卡勾700的延伸长度超出按键71的环缘714至所述定位套74(图4可见),相应地,所述按键71的环缘714具有与所述第三卡勾700的延伸部配合的避让槽717,以确保第三卡勾700平直地延伸至定位套74。所述避让槽717自按键71的环缘714的部分侧面沿平行于第二横向方向R2的方向凹陷而成。
优选地,所述按键71还包括自其环缘714的端面沿其环形侧壁713的外表面延伸的第三凸起718,所述按键支架72的本体部720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三凸起718配合的第三凹槽725。所述第三凹槽725自所述本体部720的与环缘714抵顶的端面722沿平行于第一横向方向R1的方向凹陷而成。优选地,所述环缘714的沿轴向方向的一组对边分别形成有一所述第三凸起718,相应地,所述本体部720的沿轴向方向的一组对边也分别形成有一所述第三凹槽725。通过第三凸起718和第三凹槽725的配合可提高按键71与按键支架72的装配稳定性。为进一步提高按键71与按键支架72的装配稳定性,所述按键支架72还可以包括例如自其轴向顶端的一侧壁沿第一横向方向R1延伸的抵压块726,所述抵压块726抵压在其相应的第三凸起718的表面(图4可见)。
所述导光件73包括方形的第一主体部730。所述第一主体部730包括沿第一横向方向R1相对布置的第一面731和第二面73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面731和第二面732的侧面733。所述主体部的第一面731与所述按键71的基部712的内表面抵顶。所述基部712的内表面形成有沿第一横向方向R1延伸的固定柱719,所述第一主体部730上形成有与所述固定柱719插接配合的第一插接孔73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接孔734贯穿第一主体部730的第一面731和第二面732。
所述导光件73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主体部730的第一面731垂直或大致垂直连接的块状可见部735、以及与所述第一主体部730的第二面732垂直连接的挤压部736。所述可见部735收容于所述按键71的第二贯穿孔716内,以允许从外部可见导光件73的可见部735,而除了可见部735之外的导光件73的其余部分则可被所述按键71遮住而不可见。所述挤压部736与所述加热控制组件40的开关44抵顶。本实施例中,所述挤压部736包括沿轴向延伸的轴向板和沿第二横向方向R2延伸的横向板,所述轴向板与所述横向板优选在第一主体部730的中心交叉,该交叉的部位可与所述开关44进行稳定的抵顶。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套74大致呈环状,所述开关44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定位套74的中央开口740内,以使得所述导光件73抵顶所述开关44成为可能。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套74插设于所述支架组件20的纵向分隔板251。具体地,所述定位套74的轴向上端形成有沿第一横向方向R1延伸的半环形围板741。所述半环形围板741包括沿第二横向方向R2相对设置的两侧壁742、以及连接该两侧壁743的轴向顶端的顶壁743。所述围板741的两侧壁742上分别形成有一沿第一横向方向R1延伸的C形/U形开口744,该C形/U形开口744适于沿所述栅格状的纵向分隔板251的其中一块板,例如纵向分隔板251的第二顶板251A的厚度方向卡合至该第二顶板251A。
优选地,所述定位套74的轴向下端还形成有沿第一横向方向R1延伸的凸块745,所述凸块745适于插接至栅格状的纵向分隔板251的第二凹槽255内,以进一步提高定位套74和纵向分隔板251的装配稳定性。还可以在定位套74的中央开口740内侧沿径向向外延伸凹陷形成一与纵向分隔板251上的用于固定开关44的凸柱254配合的弧形凹孔746,以进一步提高定位套74和纵向分隔板251的装配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套74的轴向上端突出形成有与所述围板741相对的抵顶板747,所述按键71的环缘714的轴向上端端面适于与该抵顶板747抵顶,而按键71的环缘714的轴向下端端面与所述定位套74的轴向下端端面保持一定间距而间隔布置。如此,不仅对按键71进行了定位,而且还确保了按键71可相对于定位套74活动而挤压开关44,进而启动或者关闭开关44。
装配时,可先将定位套74插设至纵向分隔板251的第二顶板251A;然后将按键支架72套设至按键71的第一表面710,将导光件73插设至按键71的容纳槽715内;再通过将第三卡勾700卡入纵向分隔板251的第三卡孔205内,而将装配在一起的按键支架72、按键71、导光件73固定至支架组件20,此时按键71的部分端面与定位套74抵顶。
参考图12至图15,本实施例中的滑盖组件50大致呈椭圆状,包括具有沿轴向相对布置的第一表面510和第二表面511的基座51、以及与所述基座51的第一表面510滑动连接的滑盖52。
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51包括椭圆状的基板53、以及自基板53的周缘垂直延伸的侧壁54。所述基板53上形成有沿轴向贯穿其自身的圆形的插入孔530。所述插入孔530适于插入烘烤对象,例如烟支C。所述滑盖52相对于基板53滑动至打开(使用电子烟时)或者盖合(不使用电子烟时)所述插入孔530,以保证电子烟的正常使用的同时,还能在不使用电子烟时起到防尘作用,其中滑盖52的滑动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横向方向R1。
具体地,本实施例采用但不限于以下结构实现滑盖52与基板53的相对滑动:所述滑盖52包括椭圆状的滑板520、以及自所述滑板520的轴向底端垂直延伸的滑动柱521;所述基板53还包括沿轴向贯穿其自身的优选椭圆形的滑动槽531,所述插入孔530和滑动槽531沿滑盖52的滑动方向依次布置,且所述滑动柱521滑动配合于所述滑动槽531内。
优选地,所述基板53的轴向顶端还突出形成有沿滑盖52的滑动方向延伸的限位条532。所述限位条532位于所述滑动槽531的一侧,且限位条53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滑动槽531的长度方向。优选地,所述限位条532的长度小于所述滑动槽531的长度。所述滑盖52上形成有与所述限位条532配合的限位槽522。优选地,所述基板53的轴向顶端形成有两个相对所述滑动槽531对称的限位条532。相应地,所述滑盖52上也形成有两个限位槽522。所述两个限位槽522相对所述滑动柱521对称。通过限位条532和限位槽522的配合,可对滑盖52相对于基座51的滑动位移作出限制,滑盖52滑动过程更加稳定。优选地,所述滑盖52的轴向顶端还形成有多个凸棱523,便于操作者稳定地滑动滑盖52。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滑盖组件50还包括布置于所述滑盖52与所述基座51的基板53之间的镜片55。所述镜片55呈椭圆状,其嵌设在所述基板53的轴向顶端。具体地,所述镜片55上形成有沿轴向贯穿其自身的圆形孔550、以及大致呈方形的第三贯穿孔551。所述圆形孔550与所述插入孔530对准。所述基板53上的两限位条532与第三贯穿孔551的孔壁抵顶。还优选地,所述基板53上的椭圆形的滑动槽531的孔壁沿轴向向上延伸形成椭圆形的凸条533。所述镜片55的第三贯穿孔551的沿第一横向方向R1相对布置的两孔壁分别进一步凹陷形成弧形孔壁552,以抵顶于所述凸条533的沿第一横向方向R1相对布置的两弧形边。镜片55的设计不仅可以提高滑盖52的耐磨性,而且还能增强电子烟的观赏性。
优选地,所述滑盖组件50还包括与所述基座51的第二表面511滑动连接的滑动件56。所述滑动件56优选通过固定件57与所述滑盖52固定连接,以使得所述滑动件56可与滑盖52一起相对基座51滑动。所述基座51的第二表面511具有凸部582和凹部583,所述滑动件56具有可跨越所述凸部582而卡合至所述凹部583的卡合部563。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51还包括自所述基板53的轴向底端沿轴向向下垂直延伸的挡缘58。所述挡缘58优选大致呈半环状,包括沿径向相对布置的两纵长状的挡条580、以及连接两挡条580的一端的优选呈半圆形的连接缘581。优选地,所述两挡条580彼此相对的一侧均形成有所述凹部583和所述凸部582。本实施例中,每一挡条580包括两个凹部583和位于两个凹部583之间的一凸部582。
本实施例中的滑动件56优选由弹性材料,例如橡胶制成,其大致呈环状,包括环形部560、以及与所述环形部560连接的固定部561。所述滑动件56的轴向顶端与所述基板53的轴向底端抵顶。环形部560的沿径向(即平行于所述第二横向方向R2)相对布置的两第一边562的外侧与所述挡条580抵顶。第一边562的外侧分别形成有沿径向向外突出的所述卡合部563。所述卡合部563伸入所述挡条580的凹部583,且优选呈弧形。
所述固定部561用于与所述固定件57连接,其自所述环形部560的连接两第一边562的其中一第二边564的内侧沿平行于第一横向方向R1的方向延伸而成。优选地,固定部561与所述环形部560在同一平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57包括圆形的固定盘570、以及自所述固定盘570的轴向顶端垂直延伸的固定销571。所述固定销571贯穿所述滑动件56的固定部561,且固定盘570抵顶于所述固定部561的轴向底端。所述滑盖52的滑动柱521呈一端开口的中空柱体状。贯穿所述固定部561的固定销571与所述滑盖52的滑动柱521插接配合。如此,当滑盖52沿着滑动槽531滑动时,通过滑动柱521与固定销571的配合,滑动件56也将随着滑盖52一起滑动,而且滑动件56在滑动过程中其上的卡合部563可跨越相应的挡条580上的凸部582而卡合至凹部583,进而产生滑动顿感。
优选地,当滑动件56的卡合部563卡合在挡条580上的远离插入孔530的凹部583时,滑盖52处于打开插入孔530的位置;当滑动件56的卡合部563卡合在挡条580上的靠近插入孔530的凹部583时,滑盖52处于关闭插入孔530的位置。如此,在滑动滑盖52以打开或者关闭插入孔530时均将产生一次顿感,操作体验佳。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布置的卡合部和凹部/凸部。例如,可以在滑动件的轴向顶端形成卡合部,在基板53的轴向底端形成凸部和凹部,并使得卡合部沿轴向伸入凹部内。如此,也同样可以在滑动滑盖的过程中产生顿感。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滑盖组件50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基板53的轴向底端的夹持件59。具体地,所述夹持件59大致呈半圆形,其上形成有与所述插入孔530对准的夹持孔590、以及自所述夹持孔590的孔壁沿径向向内延伸的多个第四凸起591。本实施例中,多个第四凸起591沿夹持孔590的孔壁均匀间隔分布。每一第四凸起591大致呈尖端朝向夹持孔590中心的三角形。通过第四凸起591的设计可对插入的烟支C进行夹紧。优选地,所述夹持件59由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橡胶一体制成,不仅制造简单,而且可以防止第四凸起591对烟支C造成损坏。
本实施例中,所述夹持件59和基板53采用但不限于以下结构进行连接:所述基板53具有自其轴向底端沿轴向向下延伸的插接部534,所述夹持件59具有与所述插接部534插接配合的第二插接孔592,以固定连接夹持件59和基板53。所述插接部534可以包括均匀围绕插入孔530的多个插接块534A。所述插接部534也可以替换地或者附加地包括例如位于夹持件59的直径侧的插接柱534B。无论哪种情况,所述夹持件59上的第二插接孔592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配合所述插接部534即可。
装配时,可先将镜片55装至基座51的轴向顶端,然后将滑盖52的滑动柱521插入滑动槽531内。接着,将滑动件56装至基座51的轴向底端,然后将固定件57强压贯穿滑动件56的固定部561并与滑盖52的滑动柱521插接配合。最后在将夹持件59插接至基座51的轴向底端即可。
参考图4、以及图16至图19,本实施例中的底座组件60包括底座61、置于底座61的轴向上端的顶盖62、以及用于固定连接底座61和顶盖62的连接件63。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61大致呈椭圆状,包括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横向方向R1的方向排布的大致呈半圆形的第一区段610和第二区段611、以及围合所述第一区段610和第二区段611的侧壁612。所述顶盖62覆盖在所述底座61的第一区段610的轴向顶端。所述底座61的未被顶盖62覆盖的第二区段611的轴向顶端适于支撑所述加热控制组件40的电池41和PCB板42。所述第二耳部603形成于底座61的第二区段611对应的侧壁612上。
所述底座61的第一区段610包括沿轴向贯穿其自身的第一通孔613、以及自第一通孔613的部分孔壁沿径向向外进一步延伸的第一卡合孔614。优选地,所述底座61包括两个相对所述第一通孔613对称的第一卡合孔614。
所述顶盖62大致呈半圆形,其包括沿轴向贯穿其自身的第二通孔620、以及自第二通孔620的部分孔壁沿径向向外进一步延伸的第二卡合孔621。优选地,所述顶盖62包括两个相对所述第二通孔620对称的第二卡合孔621。所述第一通孔613与所述第二通孔620对准。每一所述第一卡合孔614与一相应的所述第二卡合孔621对准。
所述连接件63包括呈中空圆柱体状的第二主体部630、自第二主体部630的外周表面沿径向向外延伸的两个块状嵌合部631、以及自所述第二主体部630的轴向底端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环状的抵顶部632,其中两个嵌合部631优选相对所述第二主体部630对称。
所述第二主体部630轴向穿设所述第一通孔613和所述第二通孔620。所述第二主体部630的外径可等于或者小于所述第一、第二通孔613、620的孔径,即所述第二主体部630可抵顶也可不抵顶所述第一、第二通孔613、620的孔壁。每一嵌合部631轴向穿设一所述第一卡合孔614和一所述第二卡合孔621。嵌合部631穿设过程中,其至少部分沿径向伸入第一、第二卡合孔614、621。
所述抵顶部632具有大于所述第一通孔613的直径,以使得穿设第二主体部630至一定程度后所述抵顶部632抵顶于所述底座61的轴向底端。优选地,所述底座61的抵顶所述抵顶部632的部分轴向底端615被锥化,相应地,所述抵顶部632抵顶所述底座61的端面,即其轴向上端面也被锥化,以提高连接件63与底座61的连接紧密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嵌合部631的轴向底端与抵顶部632的轴向顶端间隔而形成一定间隙,该间隙的高度不小于所述顶盖62的顶面与所述底座61的部分轴向底端615之间的距离,以使得穿设连接件63至其抵顶部632抵顶至所述部分轴向底端615后,所述连接件63的嵌合部631的轴向底端可位于所述第二卡合孔621的上方。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盖62的顶面还突出形成有间隔布置的第一卡突625和第二卡突626。优选地,第一卡突625和第二卡突626沿所述第二通孔620的周向分布,更优选地,第一卡突625和第二卡突626自第二通孔620的孔壁的顶端周缘向外延伸而成。所述连接件63的嵌合部631的轴向底端至少可滑动地跨越其中一卡突,进而卡合至两卡突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二卡突626的厚度大于第一卡突625的厚度,所述嵌合部631可滑动地跨越所述第一卡突625而不可跨越第二卡突626。优选地,所述第一卡突625具有分别沿所述嵌合部631正、反滑动方向延伸的两个斜面(未示出),以保证嵌合部631顺利、快速地滑入或者滑出两卡突之间。
装配时,将顶盖62扣合于所述底座61的第一区段610,然后将连接件63的第二主体部630朝上自底座61的轴向底端依次穿设底座61的第一通孔613和顶盖62的第二通孔620,同时使得每一嵌合部631依次穿设其相应的底座61的第一卡合孔614和顶盖62的第二卡合孔621,直至其抵顶部632抵顶所述部分轴向底端615。然后转动连接件63,使得其嵌合部631的轴向底端在顶盖62的顶面上或者在顶盖的顶面上方转动,直至嵌合部631的轴向底端卡合至第一卡突625和第二卡突626之间,进而锁定底座61和顶盖62。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设置一个嵌合部631;嵌合部631的形状也不一定呈块状;所述抵顶部632也不一定呈环状。
优选地,所述顶盖62的直径侧622还沿轴向向下延伸形成有抵顶缘623,用于抵顶在所述第二区段611的轴向顶端上,以使得顶盖62与底座61进行更紧凑的配合。特别地,连接件63的第二主体部630的轴向顶端还可用于支撑所述烟支C(图2可见)。外界的气体可经由所述第二主体部630内的通孔进入所述发热体组件30。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61的第二区段611上形成有沿轴向贯穿其自身的第三通孔616,所述第三通孔616的部分内壁沿径向向内延伸形成一环形的第一台阶617,用于支撑连接于PCB板42上的充电模块45。用户使用时,可经由该第三通孔616将充电模块45的USB接口外接电源以对电池41进行充电。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组件60还包括与底座61连接的底盖64、与所述底盖64插接配合的纵长件65、以及绕设于所述纵长件65的外周表面的弹簧66。
具体地,所述底盖64大致呈半圆形,包括沿轴向相对布置的两端面640、以及连接所述两端面的侧壁。所述侧壁包括半圆形侧壁641和连接半圆形侧壁641的两端的直径侧壁642。本实施例中,所述底盖64的轴向顶端在其直径侧壁642处形成有两个相对且间隔布置的接收柱643,所述接收柱643中空设计。所述纵长件65优选为一轴,其插设于所述两个接收柱643内,且纵长件65的两端优选突出于接收柱643。所述弹簧66绕设在所述纵长件65的位于两接收柱643之间的部分的表面上。所述底盖64的轴向顶端还形成有一U形的接收槽644,用于接收弹簧66的其中一端并与弹簧66的该其中一端的端部抵顶。本实施例中,所述底盖64还包括自其半圆形侧壁641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卡块645。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盖64与所述底座61可采用但不限于以下结构进行连接:
具体地,所述底座61包括自其第一区段610的轴向底端凹陷形成的第二收容槽618、以及自所述第二收容槽618的一侧沿轴向贯穿所述底座61的条形贯穿孔619。优选地,所述第二收容槽618的深度大于所述底座61的第二区段611的轴向厚度。换言之,所述底座61的第一区段610的轴向顶端突出于第二区段611的轴向顶端。所述条形贯穿孔619位于所述底座61的第一区段610和第二区段611之间,其中底座61的第二区段611还具有延伸至条形贯穿孔619的两端的支撑缘619A。所述底座61的侧壁612还形成有用于接收所述卡块645的第四卡槽612A。
所述底盖64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618内,且所述底盖64的直径侧壁642与条形贯穿孔619的侧壁保持一定距离(图17可见)。所述纵长件65的两端适于支撑于所述第二区段611的支撑缘619A上。所述卡块645适于收容于所述第四卡槽612A内。所述弹簧66的另一端适于与所述顶盖62的抵顶缘623的内侧壁抵顶。通过卡块645和第四卡槽612A的配合、以及前述的纵长件65支撑于支撑缘619A上的设计使得底盖64与底座61稳定连接并可相对于底座61进行滑动。
当需要清洁装置内部结构时,可滑动底盖64至使其卡块645从底座61的第四卡槽612A中脱出,然后使底盖64向下转动90°,即可打开底盖64。此时,由于纵长件65支撑于支撑缘619A,因此底盖64将仍然保持与底座61连接,而不会与底座61分离。当需要重新盖合底盖64时,再反向转动90°,然后使其卡块645重新收容至底座61的第四卡槽612A中,此时,由于弹簧66与顶盖62的抵顶缘623的抵顶作用,底盖64将稳定地与底座61保持连接而不会晃动。
优选地,所述顶盖62的相对的两侧还沿轴向向下延伸形成一条形卡合缘,所述卡合缘上形成有C形槽624,用于盖合于所述纵长件65的两端,以限制所述底盖64相对于底座61的位移。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底座组件60还包括置于所述底盖64和所述连接件63之间的隔热件67,所述隔热件67与所述底盖64插接配合。具体地,所述隔热件67包括圆形基盘670、以及自所述圆形基盘670的外周缘沿轴向向下垂直延伸而成的插设部671。所述底盖64的轴向顶端形成有用于支撑所述圆形基盘670的支撑面646、以及与所述插设部671插接配合的插设槽647。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底盖64包括自其轴向顶端640沿轴向向上突伸而成的同心布置的内环648A和外环648B、以及连接于所述内环648A和外环648B之间的多个肋条649。相邻肋条649之间形成一所述插设槽647。所述内环648A的轴向顶面形成用于支撑圆形基盘670的所述支撑面646。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盖64上设置有四个肋条649,从而形成四个插设槽647。所述隔热件67的插设部671呈弧形,并一一收容于相应的插设槽647中。优选地,所述隔热件67的插设部671可在其与肋条649抵顶的侧壁上形成楔块(未示出),所述楔块的横截面自隔热件67到底盖64的插入方向逐渐减小,以提高隔热件67与底盖64的紧配强度。装配时,可先将隔热件67插设至装配有纵长件65和弹簧66的底盖64上,然后再连接底盖64与底座61。
参考图2、图4、以及图20,所述发热体组件30整体呈中空圆柱体状,包括中空的金属管31(例如钢管)、附接于所述金属管31的外周表面的导热的绝缘载体片32、以及印制于所述载体片32的表面的多个加热部分330/331。所述金属管31的中空管道310适于收容烟支C,且所述中空管道310与所述滑盖组件50的插入孔530对准,以使得烟支C可经由所述插入孔530插入金属管31内。所述载体片32可通过例如双面胶粘接至金属管31的表面。所述多个加热部分330/331沿轴向排布于所述载体片32的表面上。所述加热部分330/331通过将导电金属粉末印制于所述绝缘载体片32的一表面而成。每个加热部分330/331适于对烟支C的对应部分进行加热。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发热体组件30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多个加热部分330/331外的中空真空管34,以进行隔热,从而降低电子烟的机身温度。优选地,所述发热体组件30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真空管34轴向两端的隔热垫35和密封垫36。
所述隔热垫35包括大致呈中空圆柱体状的第三主体部350、以及自第三主体部350的外周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二抵顶环351。所述隔热垫35的位于所述第二抵顶环351下方的部分收容于所述真空管34内,且所述第二抵顶环351的轴向底端抵顶于所述真空管34的顶端。优选地,所述隔热垫35的轴向下部的外周上形成有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五凸起352和多个第四凹槽353,以提高隔热垫35与真空管34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所述隔热垫35内的第四通孔354的轴向下端与附接有具有加热部分330/331的载体片32的金属管31的顶端对准并连通。优选地,所述隔热垫35的第四通孔354的下端孔壁沿径向向外凹陷从而形成一环形的第二台阶355,所述金属管31的顶端抵顶于所述第二台阶355。为提高隔热垫35与金属管31之间的装配稳定性,还可以在所述的隔热垫35的第四通孔354的下端孔壁上形成间隔布置的多个凸起和多个凹槽(未示出)。
所述隔热垫35的第四通孔354的轴向上端与所述夹持件59的夹持孔590对准并连通。优选地,所述隔热垫35的轴向顶端与所述夹持件59的的轴向底端抵顶。更优地,所述基板53的围绕插入孔530的多个插接块534A抵顶于所述第二抵顶环351的轴向顶端。
本实施例中的隔热垫35设计,不仅有效隔离了发热体组件30,避免电子烟机身温度过高,而且其与各零部件的装配紧凑、稳定。
所述密封垫36大致呈中空圆柱体状,包括第四主体部360以及自第四主体部360的轴向底端向外翻折而成的帽缘361。所述帽缘361与所述第四主体部360之间形成一环形空间362,适于收容所述真空管34的轴向下端。所述第四主体部360内的第五通孔363的大致中部孔壁沿径向向内延伸形成一凸台364。所述附接有具有加热部分330/331的载体片32的金属管31的底端抵顶于所述凸台364的轴向顶端。所述连接件63的第二主体部630的轴向顶端抵顶于所述凸台364的轴向底端,进而支撑烟支C。所述连接件63的第二主体部630的通孔与所述密封垫36的第四主体部360的第五通孔363连通,以允许外界气体进入烟支C。
参考图20和图21,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组件30包括独立的第一加热部分330和第二加热部分331,其中所述第一加热部分330相对于所述第二加热部分331更向上,即更靠近所述滑盖组件50的插入孔530。本实施例中采用但不限于如下物理结构排布的第一加热部分330和第二加热部分331:
所述第一加热部分330呈蛇形弯折延伸,包括沿轴向优选等间隔地排布的多个第一U形区段332、以及沿轴向优选等间隔地排布的多个第二U形区段333。相邻的两个第一U形区段332首尾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二U形区段333首尾连接。每一第二U形区段333位于相应的一第一U形区段332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U形区段332的两相对边之间的间距为所述第二U形区段333的两相对边之间的间距的3倍,所述第二U形区段333位于所述第一U形区段332的中央,从而使得第二U形区段333的两相对边与其相应的第一U形区段332的一边之间的间距均等于第二U形区段333的两相对边之间的间距。更优地,相邻的两第一U形区段332之间的间距等于每一第二U形区段333的两相对边之间的间距。这种布置使得第一加热部分330加热密度大、且均匀。
特别地,所述第一加热部分330还包括一方形的第一标记块334。所述第一标记块334位于第一加热部分330的大致轴向中部的位置。具体地,所述第一标记块334位于相邻的两第二U形区段333之间,第一标记块334的设置使得该相邻的两第二U形区段333的两端不再齐平,因此该相邻的两第二U形区段333对应的两第一U形区段332的两端也不再齐平,但仍然保持相邻的两第二U形区段333首尾连接,相邻的两第一U形区段332首尾连接。
所述第二加热部分331呈蛇形弯折延伸,其包括沿轴向优选等间隔地排布的多个第三U形区段335,相邻两个第三U形区段335首尾连接。优选地,相邻两第三U形区段335之间的间距与每一第三U形区段335的两相对边之间的间距相等,以使得第二加热部分331加热均匀。
特别地,所述第二加热部分331也还包括一方形的第二标记块336。所述第二标记块336位于第二加热部分331的大致轴向中部的位置。具体地,所述第二加热部分331还包括两相邻的第四U形区段337,每一第四U形区段337内布置有一第三U形区段335。每一第四U形区段337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第三U形区段335以及其内的第三U形区段335首尾连接。所述第二标记块336位于所述两相邻的第四U形区段337及其内的两相邻的第三U形区段335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四U形区段337的两相对边之间的间距等于一第三U形区段335的两相对边之间的间距的3倍,第三U形区段335位于所述第四U形区段337的中央,从而使得第三U形区段335的两相对边与其相应的第四U形区段337的一边之间的间距均等于第三U形区段335的两相对边之间的间距,以使得位于第二标记块336周围的部分第二加热部分331加热均匀。
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部分330和第二加热部分331并联连接到电源。具体地,所述第一加热部分330连接第一正极电极338A,所述第二加热部分331连接第二正极电极338B,所述第一加热部分330和所述第二加热部分331优选连接公共的负极电极338C。所述第一加热部分330通过所述第一正极电极338A以及公共的负极电极338C连接到电源。所述第二加热部分331通过所述第二正极电极338B以及公共的负极电极338C连接到电源。
参照图4及图22,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控制组件40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206内的电池41、与电池41电连接的PCB板42、与PCB板42电连接的马达43和启动开关44、以及形成于所述PCB板42上的充电模块45,其中,所述加热部分330/331与所述PCB板42电连接。所述充电模块45用于对电子烟的内置电池41进行充电。
所述PCB板42内具有加热控制模块420以及其他元器件。加热控制模块420连接于内置电池41与各加热部分330/331之间,用于响应用户长按启动开关44的操作,控制电池41逐个对各加热部分330/331供电,以使各加热部分330/331对各自对应的烟支C部分进行加热,并在每个加热部分330/331加热到预置温度值时,进行可抽吸提示。加热控制模块420还用于当检测到抽吸时长超过预置的时限后,进行退出抽吸状态的提示并停止对加热部分330/331进行加热。
参照图23,加热控制模块420可以基于一MCU及其外围电路实现,该MCU是整个电路的核心,充电模块45基于充电IC U3实现,启动开关44在图4中以SW1表示,加热部分330、331以发热片1、发热片2为例示出,B+则表示内置电池41,M表示振动马达43,此外还可以包括信号放大器U4。
当需要充电时,将电子烟通过接口USB1接入电源,然后充电IC U3得电后对内置电池B+充电,U3的得电端口还连接有滤波电容和分压电阻线路R19和R20,MCU通过该分压电阻线路检测内置电池B+是否充满电。
MCU具有按键检测端口,该按键检测端口通过启动开关SW1连接至电池B+,还具有若干驱动信号输出端口、振动控制信号输出端口、若干温度采集端口。
发热片1、发热片2分别与发热开关Q3和Q4的受控端连接,发热片1与发热开关Q3串联,发热片2与发热开关Q4串联,MCU通过驱动信号输出端口控制对应的发热开关接通或断开;MCU的两个驱动信号输出端口与发热开关Q3和发热开关Q4一一对应连接,并通过驱动信号输出端口控制发热开关Q3和Q4接通或断开。
温度传感器件NTC1和NTC2分别贴设在用于放置烟支C的烟管(例如前述的金属管31)上,温度传感器件NTC1和NTC2分别与MCU的温度采集端口一一对应连接,且温度传感器件NTC1和NTC2的检测线路的通断受MCU控制,当MCU控制与电池B+串联的开关管Q6接通时,温度传感器件NTC1和NTC2可以工作,而当MCU控制与电池B+串联的开关管Q6断开时,温度传感器件NTC1和NTC2不可以工作。另外,NTC3为电子烟主板温度检测电阻,贴在电子烟主板上并与MCU的温度采样端口连接,如果电子烟主板的温度超过80度,MCU就会自动保护,停止为发热片1和发热片2供电,另外,在休眠时MCU也会控制开关管Q6断开,便于省电。
振动模块包括串联的振动马达M和振动开关Q5,该振动开关Q5的受控端与MCU的振动控制信号输出端口连接,由MCU控制接通或断开,针对马达M的亮度并联有二极管D2。具体控制方式如下:作为振动马达M的反向保护二极管,二极管D2用来保护振动马达M的反向脉冲造成其他器件的损坏。MCU通过温度传感器件NTC1或NTC2实时检测当前发热片1或发热片2的加热温度,并根据检测到的加热温度调整用于控制发热开关1和发热开关2的驱动信号的功率;MCU在检测到当前加热部分被加热到预置温度值时,控制马达M振动以提示可吸烟;MCU在发热片1或发热片2所对应的烟支C部分被抽吸预置时长之后,控制对下一加热部分的进行加热。
信号放大器U4连接在发热片1和发热片2的供电线路上,并与MCU的反馈端口连接,对供电线路上的电路采样、放大后判断发热片1和发热片2的供电线路是否短路,以便MCU收到短路反馈后作出应对。
另外MCU还具有若干指示灯控制端口,连接有各种颜色的指示灯D1,控制显示电池B+的电量或进行对应的加热状态指示。
参照图24,示出了电加热烘烤装置的加热控制方法,该加热控制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S101,对电加热烘烤装置内置的电池41进行充电。
本实施例中,对烟支C的加热形式为电加热,具体可将待加热烟支C放置于一导热性能良好的烟管(例如前述的金属管31)中,通过电加热形式将热量传递到烟管,烟管再对烟支C进行烘烤以使烟支C中的尼古丁成分雾化供用户抽吸。因此,需要对电子烟内置的电池41进行充电以保证电池41有足够的电量对加热部分进行供电,在充电过程中可以通过一系列指示灯来指示当前电池41电量的情况,例如随着充电的进行,分别以红灯、黄灯、蓝灯、绿灯的显示来表示目前电量档位,或者在充电过程中红灯常亮,充满之后绿灯常亮,该内置电池41可选用锂电池。
步骤S102,响应于用户长按启动开关44的操作,控制所述电池41逐个对各加热部分供电,以使各加热部分对各自对应的烟支C部分进行加热,并在每个加热部分加热到预置温度值时,进行可吸烟提示。
具体可在电子烟上设置一启动开关44,预定义长按该启动开关44时表示需要加热,例如长按该启动开关2秒钟。然后控制电池41按照预置的加热顺序对各加热部分供电,各加热部分通电发热的同时将热量传递给烟管,并且实时检测各加热部分对烟管的加热温度,当加热到预置温度值时提示用户可开始吸烟了,当用户对烟支C的对应部分抽吸完毕后,控制电池41对下一个加热部分供电。
分段加热的方式可以使电池41中的电量集中对某一加热部分供电,对应的烟支C部分能更快地被烘烤,从而使得该烟支C部分中的尼古丁成分更快雾化,缩短用户等待抽吸的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
步骤S103,当检测到吸烟时长超过预置的时限后,进行退出吸烟状态的提示并停止对加热部分进行加热。
考虑到长时间吸烟对身体有一定危害,因此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一定的时限,例如可以设定305秒的抽吸上限,并实时检测用户的吸烟时长,当吸烟时长超过该时限后,提示退出吸烟状态并停止对当前正在工作的加热部分供电。
上述预置的时限可以是各部分烟支C被用户抽吸时间的和,例如第一段烟支C被烘烤到预置温度时提示用户可以吸烟并开始计时,被用户抽吸预置时长T1后暂停计时。待第二段烟支C被烘烤到预置温度时提示用户可以吸烟并继续在T1的基础上累加计时,以此类推,直到计时时长超过预置的时限时,表明本次吸烟已超时。
超时停止加热之后的一段休眠时间内,即使再次检测到用户长按启动开关44的操作也不予响应,直到这段休眠时间过后才可以重新响应,便于对用户的吸烟行为进行控制。
图25示出了上述步骤S102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包括:
步骤S1021,产生一驱动信号以控制所述电池41与当前加热部分之间的线路接通,以使当前加热部分对所对应的烟支C部分进行加热,并控制马达43振动以提示当前加热部分开始工作。
本实施例中,电子烟内置的电池41与各加热部分之间的线路的通断由一驱动信号控制,具体可以在线路上设置MOS开关管等,通过PWM驱动信号控制MOS开关管的通断来对加热部分进行供电使之发热,每次对加热部分供电时配合以马达43振动作为提示。
步骤S1022,实时检测当前加热部分的加热温度,并根据检测到的加热温度调整所述驱动信号的功率。
对于各加热部分,在刚开始加热时可以控制驱动信号为大功率,随着越来越接近预置温度,可以调小驱动信号的功率,以防止烘烤温度过高导致尼古丁雾化速度过快。
步骤S1023,在当前加热部分被加热到预置温度值时,控制马达43振动以提示可抽吸。
本实施例中,马达43提示开始加热和提示可以吸烟的振动方式可以设置为不同,以便用户区分,例如,一个可以设置为持续振动,另一个可以设置为脉冲式振动。
步骤S1024,当前加热部分所对应的烟支C部分被抽吸预置时长之后,控制对下一加热部分进行加热。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数量的加热部分,例如三段、四段等。
图26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烟的发热体组件30A。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不再采用将印制有加热部分的载体片贴设到金属管的方式,而是直接采用陶瓷管31A,并通过将导电金属粉末印制于所述陶瓷管31A的外周表面而形成所述多个加热部分330/331。所述多个加热部分330/331的物理结构排布和加热控制原理可参照第一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以上列举的实施例,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显而易见地得到的技术方案的简单变化或等效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滑盖组件,包括基座、以及滑盖,所述基座包括基板,所述基板具有沿轴向相对布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轴向贯穿其自身的滑动槽,所述滑盖包括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滑动连接的滑板、以及自所述滑板的一端面垂直延伸的滑动柱,所述滑动柱滑动配合于所述滑动槽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烘烤装置滑盖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滑动连接的滑动件、以及用于固定连接所述滑动件与所述滑盖使得所述滑动件能够随所述滑盖一起滑动的固定件;所述基座还包括自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垂直延伸的挡缘,所述挡缘围绕所述滑动件且所述挡缘的朝向所述滑动件的侧面具有凸部和凹部;所述滑动件是与所述滑盖不同的部件并大致呈环形,包括环形部以及自所述环形部的内侧延伸的固定部,所述环形部具有能够跨越所述凸部而卡合至所述凹部的卡合部,所述卡合部自所述环形部的外周侧沿径向向外突伸至所述凹部;所述固定件包括圆形的固定盘、以及自所述固定盘的轴向顶端垂直延伸的固定销,所述固定盘抵顶于所述滑动件的所述固定部的远离所述滑盖的一端面,所述固定销轴向贯穿所述滑动件的所述固定部至与所述滑盖的所述滑动柱插接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烘烤装置滑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盖和所述基座的其中之一形成有限位条,所述滑盖和所述基座的其中之另一形成有与所述限位条配合的限位槽,其中所述限位条和/或所述限位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滑盖的滑动方向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烘烤装置滑盖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布置于所述滑盖与所述基座之间的镜片,所述滑盖能够相对所述镜片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烘烤装置滑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具有适于插入烟支的插入孔,所述滑盖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基座的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具有与所述插入孔对准的夹持孔、以及自所述夹持孔的孔壁沿径向向内延伸的多个凸起。
5.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加热烘烤装置滑盖组件。
CN201911109290.2A 2019-11-13 2019-11-13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及电加热烘烤装置滑盖组件 Active CN1107315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09290.2A CN110731549B (zh) 2019-11-13 2019-11-13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及电加热烘烤装置滑盖组件
JP2020129219A JP2021077624A (ja) 2019-11-13 2020-07-30 電気加熱ベーキング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09290.2A CN110731549B (zh) 2019-11-13 2019-11-13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及电加热烘烤装置滑盖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31549A CN110731549A (zh) 2020-01-31
CN110731549B true CN110731549B (zh) 2022-10-04

Family

ID=69272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09290.2A Active CN110731549B (zh) 2019-11-13 2019-11-13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及电加热烘烤装置滑盖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31549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317494U (zh) * 2014-11-15 2015-05-13 李述彦 一种滑盖式电子烟
CN206687163U (zh) * 2017-03-20 2017-12-01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低温烘烤烟具
CN206880069U (zh) * 2017-04-24 2018-01-16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滑盖启动式双向加热低温烘烤烟具
CN108308723A (zh) * 2018-04-26 2018-07-24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模块化多功能电子烟具
CN208228316U (zh) * 2018-05-08 2018-12-14 深圳市博迪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可更换式电子烟烘烤发热组件及电子烟
CN209594761U (zh) * 2019-01-30 2019-11-08 常州市派腾电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电池装置及电子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214208U (zh) * 2014-04-15 2016-05-11 刘秋明 一种电子烟
CN204191584U (zh) * 2014-08-04 2015-03-11 廖向阳 烟嘴头及雾化器可收藏式的电子烟
CN108013509B (zh) * 2016-10-31 2021-07-02 卓尔悦欧洲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雾化器及其电子烟
CN206227722U (zh) * 2016-11-25 2017-06-09 兰银钢 滑盖注油式电子烟雾化器
CN207383538U (zh) * 2017-11-06 2018-05-22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滑盖机构及电子烟具
CN207383540U (zh) * 2017-11-06 2018-05-22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磁吸式滑盖机构及电子烟具
CN209219258U (zh) * 2018-10-16 2019-08-09 上海新型烟草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及气雾产生系统
CN209563496U (zh) * 2019-01-14 2019-11-01 东莞市麦斯莫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无缝滑盖式盖合结构及电子吸烟器
CN109832678A (zh) * 2019-04-13 2019-06-04 多美达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便携舒适的电子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317494U (zh) * 2014-11-15 2015-05-13 李述彦 一种滑盖式电子烟
CN206687163U (zh) * 2017-03-20 2017-12-01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低温烘烤烟具
CN206880069U (zh) * 2017-04-24 2018-01-16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滑盖启动式双向加热低温烘烤烟具
CN108308723A (zh) * 2018-04-26 2018-07-24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模块化多功能电子烟具
CN208228316U (zh) * 2018-05-08 2018-12-14 深圳市博迪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可更换式电子烟烘烤发热组件及电子烟
CN209594761U (zh) * 2019-01-30 2019-11-08 常州市派腾电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电池装置及电子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31549A (zh) 2020-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86551A (zh)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及其加热控制方法
US9480286B2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device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thereof
CN203378559U (zh) 电子烟
CN109965349B (zh) 一种电子烟
WO2015127591A1 (zh) 电池组件、电子烟以及无线充电方法
WO2014015463A1 (zh) 电子烟盒及电子烟装置
WO2020083045A1 (zh) 烟弹及电子烟
CN109315839B (zh) 加热装置、雾化器及电子烟
WO2016000207A1 (zh) 一种电子烟的充电座
WO2014008623A1 (zh) 电子烟
JP3214927U (ja) 喫煙具
CN113768196B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US20230086509A1 (en) Temperature probe and intelligent cooking utensil with the same
CN211323075U (zh)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
CN214179146U (zh) 可拆卸的加热不燃烧电子烟
CN107772543B (zh) 一种电子烟用的自动点烟模块及应用该模块的电子烟
CN110693092A (zh) 一种电子烟
CN110731549B (zh)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及电加热烘烤装置滑盖组件
CN211065063U (zh)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及电加热烘烤装置底座组件
CN211065050U (zh)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及电加热烘烤装置按键组件
CN211065051U (zh)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及电加热烘烤装置支架组件
CN109512034B (zh) 烟具及其安装方法
CN212088076U (zh) 加热不燃烧烟具及其夹烟器
CN210841582U (zh) 电子烟
CN109619704B (zh) 电子烟本体、电子烟和电子烟本体的加热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