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单一感应单元的俯视放大示意图。
图4是由第一电极层、绝缘层与第二电极层所构成的层叠结构沿着图2中的剖线A-A’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间距的大小与电容变化量比例的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 互容式触控面板
102、702、704、802 薄膜
104、108、706 黏着层
106 覆盖板
110 显示装置
804 保护层
C11、C61、C71、C81 第一电极层
C12、C62、C72、C82 第二电极层
IN1、IN2、IN3 绝缘层
ES1、ES2、ES3、ES4、ES5 电极串列
ES61 第一电极串列
ES62 第二电极串列
EL1、EL2、EL3、EL4、EL5、EL6 电极条
ELM 电极条组
D1 第一方向
D2 第二方向
V 俯视方向
SU 感应单元
EP1、EP2、EP3、EP4、EP5、EP6 电极部
SP 遮蔽部
MP1 第一主干部
MP2 第二主干部
BP1、BP13 第一分支部
BP2 第二分支部
BP3 第三分支部
OS1 第一外侧边
OS2 第二外侧边
ESN1 第一端侧边
ESN2 第二端侧边
S11、S12 第一侧边
S21、S22 第二侧边
S31、S32 第三侧边
EN1 第一端
EN2 第二端
E61 第一电极
E62 第二电极
EF 电力线
CS61 第一连接线段
CS62 第二连接线段
OP2、OP3、OP4、OP5、OP6 开口
W1、W2、W3、W4、W5 宽度
G、G11、G12、G13、G21、G22、G23、G31、G32、G33、GM、G4、G5、G6、G7、G8 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以下特列举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及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须注意的是,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因此,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元件与组合关系,以对本发明的基本架构提供更清楚的描述,而实际的元件与布局可能更为复杂。另外,为了方便说明,本发明的各附图中所示的元件并非以实际实施的数目、形状、尺寸作等比例绘制,其详细的比例可依照设计的需求进行调整。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剖视示意图。互容式触控面板100用以侦测触控物触碰的位置,且包括第一电极层C11、第二电极层C12与绝缘层IN1,其中绝缘层IN1设置于第一电极层C11上,第二电极层C12设置于绝缘层IN1上,且第一电极层C11以及第二电极层C12可通过设置于其间的绝缘层IN1彼此电性绝缘,因此第一电极层C11、绝缘层IN1与第二电极层C12可构成电容结构,且绝缘层IN1作为电容结构的介电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层C12较第一电极层C11邻近用以进行输入指令的触控物。触控物可例如为手指或触控笔。第一电极层C11与第二电极层C12可分别由透明导电材料所形成,透明导电材料可例如包括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 zincoxide,IZO)、氧化锑锡(antimony tin oxide,ATO)、氧化锑锌(antimony zinc oxide,AZO)、纳米银或其它适合的透明导电材料。第一电极层C11与第二电极层C12的厚度可小于1微米。
于本实施例中,互容式触控面板100可包括薄膜102,且第一电极层C11与第二电极层C12可分别形成于同一薄膜102的下表面与上表面。也就是说,薄膜102可构成隔绝第一电极层C11与第二电极层C12的绝缘层IN1,即作为第一电极层C11与第二电极层C12之间的耦合电容的介电层。于本实施例中,薄膜102可例如为可挠性基材,如聚酰亚胺(polyimide,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或薄玻璃。举例来说,薄膜102的厚度可为45微米,因此相较于传统触控面板而言,本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100的绝缘层IN1的厚度被大幅地降低。于一些实施例中,互容式触控面板100可另包括一黏着层104以及一覆盖板106,其中黏着层104将覆盖板106与第二电极层C12贴合,以形成互容式触控面板100。于一些实施例中,互容式触控面板100可通过一黏着层108黏着于显示装置110上,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如图2与图3所示,分别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和单一感应单元的俯视放大示意图。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互容式触控面板100中,第一电极层C11包括复数条彼此分隔且绝缘的电极串列ES1,分别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第二电极层C12包括复数条电极条EL1,分别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并横跨电极串列ES1。通过电极条EL1横跨电极串列ES1可形成呈阵列方式排列的复数个感应单元SU,用以侦测触控物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电极串列ES1可作为感应电极,电极条EL1可作为驱动电极,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反之亦可。
在本实施例中,各电极串列ES1为条状电极,但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各电极串列ES1的俯视图案设计可依据实际需求作对应的调整。在一些实施例中,各电极串列也可由复数个电极以及复数条连接线交替串联而成,其中各电极分别对应各感应单元,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各电极串列ES1可具有彼此相对且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一外侧边OS1与第二外侧边OS2,以及彼此相对且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一端侧边ESN1与第二端侧边ESN2,其中第一端侧边ESN1与第二端侧边ESN2位于第一外侧边OS1与第二外侧边OS2之间。此处所述的“外侧边”与“端侧边”意指对应的电极串列ES1面朝外的侧边(即电极串列ES1在俯视方向V上的轮廓的一部分),而非位于对应的电极串列ES1中开口的侧边。本发明电极串列ES1的外侧边数量以及形状并不限于此,而可依据电极串列ES1的俯视轮廓图案对应调整。
另外,各电极条EL1被区分为复数个彼此串接的电极部EP1,各电极部EP1各自对应一电极串列ES1,使各电极部EP1与对应的电极串列ES1形成一感应单元SU。参考图3,电极部EP1中的一者包括一第一主干部MP1以及至少一第一分支部BP1,其中第一主干部MP1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并横跨对应的电极串列ES1,且第一分支部BP1连接于第一主干部MP1的一侧。第一分支部BP1具有邻近第一外侧边OS1的一第一侧边S11,且第一侧边S11与第一外侧边OS1之间的间距G11大于第一分支部BP1的宽度W1的两倍。在本实施例中,各电极部EP1可包括第一主干部MP1与复数个第一分支部BP1,其中各第一分支部BP1连接于第一主干部MP1的同一侧。并且,具有第一侧边S11的第一分支部BP1为最邻近第一外侧边OS1的第一分支部BP1。也就是说,具有第一侧边S11的第一分支部BP1与第一外侧边OS1之间并无设置其它分支部。在一些实施例中,两相邻第一分支部BP1之间的间距G12可大于第一分支部BP1的宽度W1的两倍。同样地,最邻近第二外侧边OS2的第一分支部BP1可具有另一第一侧边S12面对第二外侧边OS2,且第一侧边S12与第二外侧边OS2之间的间距G13可大于第一分支部BP1的宽度W1的两倍。举例来说,第一分支部BP1的宽度W1可小于0.5mm,且间距G11、G12、G13可大于0.6mm,较佳大于0.75mm。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干部MP1的宽度W2可相同于第一分支部BP1的宽度W1,例如小于0.5mm。于其它实施例中,各电极部EP1可仅具有单一第一分支部BP1。
在本实施例中,电极部EP1可选择性地另包括一第二主干部MP2,邻近第一主干部MP1,并横跨对应的电极串列ES1。举例来说,第二主干部MP2可平行于第一主干部MP1,且与第一主干部MP1具有相同宽度,但不限于此。并且,第一主干部MP1与第二主干部MP2之间的间距GM可大于第一主干部MP1的宽度W2或第二主干部MP2的宽度W3的两倍。第一主干部MP1可与第二主干部MP2具有相同宽度,例如小于0.5mm时,且间距GM可例如大于0.6mm,较佳大于0.75mm。
各电极部EP1可选择性地另包括至少一第二分支部BP2,位于第一主干部MP1与第二主干部MP2之间,第一分支部BP1位于第一主干部MP1相对于第二主干部MP2的一侧,第二分支部BP2具有邻近第一外侧边OS1的一第二侧边S21,第二侧边S21与第一外侧边OS1之间的间距G21大于第二分支部BP2的宽度W4的两倍。在本实施例中,各电极部EP1可包括复数个第二分支部BP2。举例来说,各第二分支部BP2可在第一方向D1上与对应的一第一分支部BP1对齐。在本实施例中,具有第二侧边S21的第二分支部BP2为最邻近第一外侧边OS1的第二分支部BP2。也就是说,具有第二侧边S21的第二分支部BP2与第一外侧边OS1之间并无设置其它分支部。在一些实施例中,两相邻第二分支部BP2之间的间距G22可大于第二分支部BP2的宽度W4的两倍。同样地,最邻近第二外侧边OS2的第二分支部BP2可具有另一第二侧边S22面对第二外侧边OS2,且第二侧边S22与第二外侧边OS2之间的间距G23可大于第二分支部BP2的宽度W4的两倍。第二分支部BP2的宽度可与第一分支部BP1相同,例如小于0.5mm时,间距G21、G22、G23可例如大于0.6mm,较佳大于0.75mm。
各电极部EP1可选择性地另包括至少一第三分支部BP3,位于第二主干部MP2相对于第一主干部BP1的一侧,第三分支部BP3具有邻近第一外侧边OS1的一第三侧边S31,且第三侧边S31与第一外侧边OS1之间的间距G31大于第三分支部BP3的宽度W5的两倍。于本实施例中,各电极部EP1可包括复数个第三分支部BP3。举例来说,各第三分支部BP3可在第一方向D1上与对应的一第二分支部BP2对齐。在本实施例中,具有第三侧边S31的第三分支部BP3为最邻近第一外侧边OS1的第三分支部BP3。也就是说,具有第三侧边S31的第三分支部BP3与第一外侧边OS1之间并无设置其它分支部。在一些实施例中,两相邻第三分支部BP3之间的间距G32可大于第三分支部BP3的宽度W5的两倍。同样地,最邻近第二外侧边OS2的第三分支部BP3可具有另一第三侧边S32面对第二外侧边OS2,且第三侧边S32与第二外侧边OS2之间的间距G33可大于第三分支部BP3的宽度W5的两倍。第三分支部BP3的宽度可与第一分支部BP1相同,例如小于0.5mm,且间距G31、G32、G33可例如大于0.6mm,较佳大于0.75mm。
参考图2,在本实施例中,在最邻近第一端侧边ESN1的电极条EL1中,位于第一主干部MP1与第一端侧边ESN1之间的各第一分支部BP1为最邻近第一端侧边ESN1的部分。各第一分支部BP1具有一第一端EN1,且第一端EN1与第一端侧边ESN1之间的间距G4(也就是电极条EL1与第一端侧边ESN1之间的最短间距)可大于第一分支部BP1的宽度W1的两倍。同样地,在最邻近第二端侧边ESN2的电极条EL1中,位于第二主干部MP2与第二端侧边ESN2之间的各第三分支部BP3为最邻近第二端侧边ESN2的部分。各第三分支部BP3具有一第二端EN2,且第二端EN2与第二端侧边ESN2之间的间距G5(也就是电极条EL1与第二端侧边ESN2之间的最短间距)大于第三分支部BP3的宽度W4的两倍。于一些实施例中,两相邻电极条EL1之间的最短间距G6(即两相邻电即条EL1中彼此相邻的第三分支部BP3与第一分支部BP1的端点之间的间距)可大于第一分支部BP1的宽度或第三分支部BP3的宽度。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电极串列ES1不具有开口,因此间距G11、G12、G13、G21、G22、G23、G31、G32、G33、GM、G4、G5、G6即为电极串列ES1在俯视方向V上在对应的区域所露出的宽度。值得说明的是,通过将间距G11、G12、G13、G21、G22、G23、G31、G32、G33、GM、G4、G5、G6设计为大于相对应部分的宽度的两倍,可在互容式触控面板100运作时增加从电极条EL1延伸至电极串列ES1的电力线的数量。举例来说,相较于间距G1小于第一分支部BP1的宽度W1的两倍,当间距G1大于第一分支部BP1的宽度W1的两倍时,在互容式触控面板100运作时位于第一分支部BP1与第一外侧边OS1之间的电极串列ES1与第一分支部BP1之间的电力线的数量可被增加,因此当手指接近或触碰互容式触控面板100时,可有较多的电力线变化,进而提升此处的电容变化量。具体请参考图4与图5,图4绘示由第一电极层C11、绝缘层IN1与第二电极层C12所构成的叠层结构沿着图2中的剖线A-A’的剖视示意图,且图5绘示间距的大小与电容变化量比例的关系示意图。为方便说明,图4仅绘示对应第一分支部BP1以及其两侧露出的电极串列ES1的区域,但不以此为限。从图4可知,未被第二电极层C12覆盖的电极串列ES1的宽度即为间距G,且第一分支部BP1的上表面会与位于第一分支部BP1两侧且未被第二电极层C12覆盖的电极串列ES1产生电力线EF。并且,由于手指接近或触碰互容式触控面板100主要是改变位于第二电极层C12上的电力线,而未改变位于第二电极层C12正下方的电力线,因此在此所描述的电力线是针对延伸至第二电极层C12上的电力线而言。由于第一分支部BP1与电极串列ES1之间电力线的多少取决于间距G以及分支部的宽度,因此图5是以分支部的宽度为0.3mm,且间距G11、G12、G13、G21、G22、G23、G31、G32、G33均相同(以间距G表示)的情况为例,但不以此为限。曲线C显示以分支部的宽度为0.3mm,且间距G为2.25mm时所量测到电容变化量为基准所量测到间距与电容变化量比例的关系。从图5可知,当间距G大于0.6mm时,电容变化量比例可大于80%。特别是,当间距G大于0.75mm时,电容变化量比例还可大于90%。因此,随着间距G的增加,电容变化量比例亦会增加,进而可改善远端感应单元因负载效应所发生的信号衰减的问题,以提升侦测质量。
一般而言,感应单元的尺寸会限制在一特定尺寸范围内,以有效侦测手指的位置,例如感应单元的宽度会限制在4.5mm或5mm以下。由于间距G的增加会限制感应单元中电极部的总边长(即侧边长度总和),因此上述通过增加间距G来提升电容变化量的设计与传统通过提升电极部的总边长来提升电容变化量的概念并不相同,且有相抵触。也就是说,并非只是持续增加电极部的总边长即可有效提升电容变化量,而是另需考量间距G的大小(大于两倍的分支部宽度)。因此,在固定面积下,可通过同时最佳化电极部的总边长以及间距G来有效地增加电容变化量。如此一来,除了电容变化量可增加之外,电极部的面积也不会过度增加,使得电极串列与电极部之间的背景电容可降低,且手指接近或触碰时与电极部之间的耦合电容也可减小,因此在驱动信号没有衰减的情况下用以放大感应信号的放大器的输出不易饱和,以提升互容式触控面板100的触控准确度。在本实施例中,虽然绝缘层IN1的厚度大幅地被降低,使得背景电容增加,不过通过上述设计可提升电容变化量并降低背景电容,可改善互容式触控面板100的侦测质量。
本发明的互容式触控面板并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为了便于比较第一实施例与其它实施例之间的区别并简化说明,在后述其它实施例中使用相同的符号标注相同的元件,且主要针对第一实施例与其它实施例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而不再对重复部分进行赘述。
参考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200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各电极条EL2的电极部EP2的形状为井字形状。具体来说,电极部EP2的第一分支部BP1、第二分支部BP2以及第三分支部BP3的数量可均为两个,因此第一分支部BP1、第二分支部BP2、第三分支部BP3、第一主干部MP1以及第二主干部MP2可构成一井字形状。于本实施例中,分支部与外侧边之间的间距、两相邻分支部之间的间距、两相邻主干部之间的间距、两相邻电极条EL2之间的间距以及电极条EL2与端侧边之间的最短间距可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因此在此不多赘述。
于一些实施例中,电极串列ES2中的一者可选择性地包括开口OP2,对应一电极部EP2。举例来说,各电极串列ES2可包括复数个开口OP2,分别对应电极部EP2。并且,各开口OP2可与对应的电极部EP2具有相同的形状,例如具有井字形状,且在俯视方向V上,各电极部EP2的大部分位于对应的开口OP2中。也就是说,通过开口OP2的设计,电极部EP2与电极串列ES2在俯视方向V上的重叠面积可减少,进而可降低各电极部EP2与电极串列ES2之间的耦合电容。具体来说,开口OP2可具有对应第一主干部MP1的第一主干开口MOP1以及对应第一分支部BP1的第一分支开口BOP1。第一主干开口MOP1并未贯穿电极串列ES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干开口MOP1的宽度大于第一主干部MP1的宽度W2,且第一分支开口BOP1的宽度大于第一分支部BP1的宽度W1,使得在俯视方向V上,第一主干部MP1的大部分可位于第一主干开口MOP1中,且第一分支部BP1可完全位于第一主干开口MOP1与第一分支开口BOP1中。第一主干开口MOP1的侧边与对应的第一主干部MP1的侧边之间的间距G7以及第一分支开口BOP1的侧边与对应的第一分支部BP1的侧边之间的间距G8可例如在考虑制程误差的情况下实质上大于等于0.2mm。同样地,开口OP2亦可具有对应第二主干部MP2的第二主干开口MOP2、对应第二分支部BP2的第二分支开口BOP2以及对应第三分支部BP3的第三分支开口BOP3,使得第二主干部MP2的大部分、第二分支部BP2与第三分支部BP3在俯视方向V上可完全位于开口OP2中。第二主干开口MOP2亦未贯穿电极串列ES2。第二主干部MP2的侧边与对应的第二主干开口MOP2的侧边之间的间距、第二分支部BP2的侧边与对应的第二分支开口BOP2的侧边之间的间距以及第三分支部BP3的侧边与对应的第三分支开口BOP2的侧边之间的间距亦可例如在考虑制程误差的情况下实质上大于等于0.2mm。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分支部与外侧边之间的间距以及两相邻分支部之间的间距可大于两倍分支部的宽度,因此在有开口OP2的设计时,位于分支部两侧的电极串列ES2的宽度不会过小,从而可避免断裂的风险。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电极串列ES2与电极部EP2重叠的部分位于电极部EP2的正下方,重叠部分与电极部EP2之间的电力线不会在手指接近或触碰时产生变化,因此通过移除电极串列ES2与电极部EP2重叠的部分可有效地降低背景电容,从而减少近端与远端感应单元所接收到的驱动信号的差异,并可避免用以放大感应信号的放大器的输出饱和。并且,各感应单元SU的电容变化量与背景电容的比例也可因此增加,使得互容式触控面板200的侦测质量可被改善。于其它实施例中,电极部也可为串字状,也就是说,电极部仅包括一个第一分支部、一个第二分支部以及一个第三分支部,使得第一分支部、第二分支部、第三分支部、第一主干部与第二主干部构成串字形状。在此情况下,当电极串列具有开口时,开口可为串字形状。
参考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300与图6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电极部EP3的形状为工字形状。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电极部EP3除了第一主干部MP1与第二主干部MP2之外仅具有单一第一分支部BP13,位于第一主干部MP1与第二主干部MP2之间。并且,电极部EP3不具有第二分支部与第三分支部。因此,第一主干部MP1、第二主干部MP2以及第一分支部BP13可构成工字形状。于一些实施例中,电极串列ES3也可具有复数个开口OP3,分别对应电极部EP3,且各开口OP3可具有工字形状。于本实施例中,分支部与外侧边之间的间距、两相邻分支部之间的间距、两相邻主干部之间的间距、两相邻电极条EL3之间的间距以及电极条EL3与端侧边之间的最短间距可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因此在此不多赘述。于一些实施例中,主干开口的宽度可大于主干部的宽度,且分支开口的宽度大于分支部的宽度。举例来说,主干开口的侧边与对应的主干部的侧边之间的间距以及分支开口的侧边与对应的分支部的侧边之间的间距可例如在考虑制程误差的情况下实质上大于等于0.2mm。
参考图8,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400与图6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电极部EP4的形状为栅状。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电极部EP4仅具有单一第一主干部MP1,且第一分支部BP1与第二分支部BP2分别位于第一主干部MP1的两侧,因此不具有第二主干部与第三分支部。因此,第一主干部MP1、第一分支部BP1与第二分支部BP2可构成栅状。于一些实施例中,电极串列ES4也可具有复数个开口OP4,分别对应电极部EP4,且各开口OP4可具有栅状。于本实施例中,分支部与外侧边之间的间距、两相邻分支部之间的间距、两相邻主干部之间的间距、两相邻电极条EL4之间的间距以及电极条EL4与端侧边之间的最短间距可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因此在此不多赘述。于一些实施例中,主干开口的宽度可大于主干部的宽度,且分支开口的宽度大于分支部的宽度。举例来说,主干开口的侧边与对应的主干部的侧边之间的间距以及分支开口的侧边与对应的分支部的侧边之间的间距可例如在考虑制程误差的情况下实质上大于等于0.2mm。
参考图9,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500与图8所示的第四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电极部EP5的形状为十字形状。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电极部EP5仅具有单一第一分支部BP1与单一第二分支部BP2,因此第一主干部MP1、第一分支部BP1与第二分支部BP2可构成栅状。于一些实施例中,电极串列ES5也可具有复数个开口OP5,分别对应电极部EP5,且各开口OP5可具有栅状。于本实施例中,分支部与外侧边之间的间距、两相邻分支部之间的间距、两相邻主干部之间的间距、两相邻电极条EL5之间的间距以及电极条EL5与端侧边之间的最短间距可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因此在此不多赘述。于一些实施例中,主干开口的宽度可大于主干部的宽度,且分支开口的宽度大于分支部的宽度。举例来说,主干开口的侧边与对应的主干部的侧边之间的间距以及分支开口的侧边与对应的分支部的侧边之间的间距可例如在考虑制程误差的情况下实质上大于等于0.2mm。
参考图10,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600与图6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600可为窄边框类型。举例来说,第一电极层C61包括复数条彼此分隔且绝缘的第一电极串列ES61以及复数条彼此分隔且绝缘的第二电极串列ES62,分别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并且,各第一电极串列ES61包括复数个第一电极E61以及复数条第一连接线段CS61,且各第二电极串列ES62包括复数个第二电极E62以及复数条第二连接线段CS62。第一电极E61与第二电极E62排列成一阵列,且第一电极E61位于奇数列,第二电极E62位于偶数列,因此于阵列的每一行中,各第一电极E61与各第二电极E62依序交替排列。并且,位于同一行的第一电极E61通过第一连接线段CS61彼此串联成一第一电极串列ES61,位于同一行的第二电极E62通过第二连接线段CS62彼此串联成一第二电极串列ES62。本实施例阵列的行方向可为第一方向D1,阵列的列方向可为第二方向D2,但不以此为限。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层C62的电极条EL6除了包括电极部EP6之外还包括复数个遮蔽部SP,且各电极部EP6分别位于两相邻的遮蔽部SP之间,使得遮蔽部SP可位于第一连接线段C61与第二连接线段CS62上,进而避免因电极部EP6与第一连接线段C61以及第二连接线段CS62之间产生电力线而影响触控侦测位置。于一些实施例中,两相邻的电极条EL6可彼此电性连接并构成一电极条组ELM。并且,同一列的第一电极E61与同一列的第二电极E62在俯视方向V上会重叠于两相邻之电极条组ELM,且各电极条组ELM于俯视方向V上会重叠于两相邻列的第一电极E61与第二电极E62,这样可有效提升第一方向D1上的触控精准度。此外,第一列的各第一电极E61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小于其它列的各第一电极E61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且最后一列的各第二电极E62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小于其它列的各第二电极E62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于本实施例中,电极部EP6的形状为串字状,但不限于此。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E61与第二电极E62可具有串字状开口OP6,且各开口OP6对应一电极部EP6。于其它实施例中,电极部EP6也可为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形状。于其它实施例中,上述间距与开口的条件也可应用至其它具有窄边框类型的触控面板。于本实施例中,分支部与外侧边之间的间距、两相邻分支部之间的间距、两相邻主干部之间的间距、两相邻电极条EL6之间的间距以及电极条EL6与端侧边之间的最短间距可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因此在此不多赘述。于一些实施例中,主干开口的宽度可大于主干部的宽度,且分支开口的宽度大于分支部的宽度。举例来说,主干开口的侧边与对应的主干部的侧边之间的间距以及分支开口的侧边与对应的分支部的侧边之间的间距可例如在考虑制程误差的情况下实质上大于等于0.2mm。
本发明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堆栈结构不以此为限。图11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剖视示意图。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互容式触控面板700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之间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100包括两薄膜702、704以及黏着层706,且第一电极层C71与第二电极层C72可分别形成于薄膜702、704上,并通过黏着层706将设置有第一电极层C71的薄膜702与设置有第二电极层C72的薄膜704贴合。在此实施例中,位于第一电极层C71与第二电极层C72之间的薄膜704与黏着层706构成用以隔绝第一电极层C71与第二电极层C72的绝缘层IN2,即作为电容结构的介电层。黏着层706的厚度可例如为20微米,且薄膜704的厚度可例如为25微米。于一些实施例中,以薄膜704与黏着层706作为第一电极层C71与第二电极层C72之间的耦合电容的介电层的叠层结构亦可应用至上述第一至第六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中。
图12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剖视示意图。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互容式触控面板800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之间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绝缘层IN3可由例如包括氧化硅、氮化硅或其它适合的绝缘材料所形成。绝缘层IN3的厚度可例如为1.2微米至30微米。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层C81与第二电极层C82可分别与绝缘层IN3的下表面与上表面相接触,因此绝缘层IN3可作为第一电极层C81与第二电极层C82之间的耦合电容的介电层。相较于由薄膜所构成的介电层,本实施例的绝缘层IN3的厚度可较薄,因此可降低第二电极层C82与第一电极层C81之间的间距,使得本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800可作为弯曲类型的触控面板,例如折叠或卷曲类型。于本实施例中,互容式触控面板800可包括薄膜802以及保护层804,且第一电极层C81、绝缘层IN3、第二电极层C82与保护层804依序形成于薄膜802的同一第一侧上。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C81、绝缘层IN3与第二电极层C82也可以依序直接形成于显示装置的显示面上,例如液晶显示面板的彩色滤光基板或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封装盖板上,并于第二电极层C82上设置覆盖板。于一些实施例中,以由包括氧化硅、氮化硅或其它适合的绝缘材料所形成的绝缘层IN3作为第一电极层C81与第二电极层C82之间的耦合电容的介电层的层叠结构亦可应用至上述第一至第六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中。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互容式触控面板中,分支部与外侧边之间的间距、两相邻分支部之间的间距、两相邻主干部之间的间距、两相邻电极条之间的间距以及电极条与端侧边之间的最短间距可大于两倍的分支部宽度或两倍的主干部宽度,使得从电极条延伸至电极串列的电力线数量增加,以提升电容变化量,并相对地降低电极部的面积,以降低手指与电极部的耦合电容。再者,通过于电极串列中设置对应电极部的开口,还可有效降低感应单元的背景电容,以减少近端与远端感应单元所接收到的驱动信号的差异。因此,通过此设计,放大器的输出可避免饱和,从而改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侦测质量。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等同替代或明显变型,而且性能或用途相同,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