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75926B - 棉被干燥机及吹出单元 - Google Patents
棉被干燥机及吹出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475926B CN110475926B CN201780089202.XA CN201780089202A CN110475926B CN 110475926 B CN110475926 B CN 110475926B CN 201780089202 A CN201780089202 A CN 201780089202A CN 110475926 B CN110475926 B CN 11047592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ver
- hot air
- unit
- cylindrical shank
- blowing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3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954 steril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877 deodor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659 sterilization and disinf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894006 Bacter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32 deod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49 desinf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61 swel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Accessory Of Washing/Drying Machine, Commercial Washing/Drying Machine, Other Washing/Drying Machine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吹出单元(30)设置在棉被干燥机,吹出热风,包括:筒状柄部(40),具有筒状的形状;以及盖部(50),以在从筒状柄部(40)的前端开口分离的位置覆盖前端开口的方式设置,与筒状柄部(40)一起作为整体呈大致伞状的形状;在盖部(50)及筒状柄部(40)插入了铺被(90)与盖被(92)之间的状态下,藉由盖部(50)及筒状柄部(40)支撑盖被(92),从筒状柄部(40)的前端开口吹出的热风接触到盖部(50)的内表面而转向,藉由盖部(50)及筒状柄部(40)而朝向为铺被(90)与盖被(92)之间、形成在盖部(50)的周围的位置的空间(S)吹出。在盖被与铺被之间可形成具有充分的大小的空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为关于棉被干燥机及吹出单元。本申请主张基于2017年4月1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即特愿2017-077507号的优先权。所述日本专利申请中记载的所有的记载内容,藉由参照而被援用于本说明书。
背景技术
一般的棉被干燥机包括本体单元、软管、及干燥垫(空气袋)(特开平08-010499号公报)。本体单元通过软管将热风供应至干燥垫之中。干燥垫在铺被与盖被之间膨胀,藉此可使铺被及盖被有效率地干燥。如所述的棉被干燥机在如以下的情况下有无法获得充分的干燥效果的情形。
例如,可列举棉被干燥机的热风供应能力弱的情况、盖被的重量较假定(较由用户设定的热风输出值)重的情况、及干燥垫被折弯而配置等,干燥垫在棉被间未正确地配置的情况等。在这些情况下,干燥垫在棉被间难以膨起,热风无法遍及至干燥垫的各角落,而难以使棉被有效率地干燥。
如上述的棉被干燥机,利用经由干燥垫的热传导来作为主要的干燥手段之一。干燥垫容易紧贴在位于干燥垫的下方的铺被。另一方面,盖被位于干燥垫的上方,柔软而容易变形。干燥垫难以紧贴在盖被,在这些之间容易形成间隙。经由干燥垫的往盖被的热传导常常难以进行,而无法获得充分的干燥效果,因长时间的干燥也使电费变高。
已知也有可不使用干燥垫来使棉被干燥的棉被干燥机(日本特开2016-064126号公报)。所述公报中公开的棉被干燥机包括本体单元、及经由软管而与本体单元连接的吹出单元(干燥单元)。吹出单元具有箱形状(大致长方体的形状),在吹出单元设置有用于将热风吹出至外部的多个吹出口。
在将吹出单元配置在铺被与盖被之间的状态下将棉被干燥。干燥垫方式的棉被干燥机,有因干燥垫的形状或大小、及干燥垫的设置状况等而受到限制的情形,但根据不使用干燥垫的如上述的棉被干燥机,能够不受如所述般的限制而干燥棉被。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8-0104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0641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不使用干燥垫的棉被干燥机中,吹出单元配置在盖被与铺被之间。吹出单元朝向形成在盖被与铺被之间的空间(间隙)而吹出热风。在具有充分的大小的空间未形成在盖被与铺被之间大小的情况下,从吹出单元吹出的热风未遍及至棉被的各角落,作为结果,有难以获得充分的干燥效果的情形。
日本特开2016-064126号公报所公开的吹出单元(干燥单元)具有扁平的箱形状。即便积极地利用吹出单元的扁平的箱形状,在吹出单元的周围形成具有充分的大小的空间并不容易。若是已习惯棉被干燥机的用户,或许会想到在将吹出单元配置在盖被与铺被之间之后,将盖被局部地拉起来以在棉被间形成如上述的空间(盖被的膨起),但会有因盖被本身的重量而所述的空间变小的可能性。
作为其对策,例如,可考虑为了棉被干燥而以具有原本要求以上的大小、送风能力的方式来构成棉被干燥机。然而,将具有扁平的箱形状的吹出单元变大,会导致装置整体的大型化。虽也可考虑内藏高性能的送风装置或加热器等,但制品成本变高,噪音变大且电费变高。
本说明书以公开包括可在盖被与铺被之间形成具有充分的大小的空间的构成的吹出单元、及包括如所述的吹出单元的棉被干燥机为目的。
解决问题的方案
吹出单元设置在棉被干燥机,吹出热风,包括:筒状柄部,具有筒状的形状;以及盖部,以在从上述筒状柄部的前端开口分离的位置覆盖上述前端开口的方式设置,与上述筒状柄部一起作为整体呈大致伞状的形状;在上述盖部及上述筒状柄部插入了铺被与盖被之间的状态下,藉由上述盖部及上述筒状柄部支撑上述盖被,从上述筒状柄部的上述前端开口吹出的热风接触到上述盖部的内表面而转向,藉由上述盖部及上述筒状柄部而朝向上述铺被与上述盖被之间、形成在上述盖部的周围的位置的空间吹出。
在上述吹出单元中,上述盖部的上述内表面,也可以是以从上述筒状柄部的上述前端开口吹出并接触到上述内表面而转向的热风以45°以上的角度转向的方式形成。
上述吹出单元也可以是:还包括:凸缘部,以围绕上述筒状柄部的周围的方式在周方向延伸,以与上述盖部隔着间隔并对向的方式配置,在与上述盖部之间形成热风的流路;在上述流路之中,以上述盖部的中心轴为中心的特定直径的位置的部分的流路剖面积的总和,随着从径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缓缓地变大。
在上述吹出单元中,也可以是:若将随着上述特定直径变大而上述流路剖面积的上述总和变大的变化的比例设为变化率,则所述变化率大于0,且为大致一定的值。
在上述吹出单元中,也可以是:在形成在上述盖部的上述内表面与上述凸缘部之间的上述流路之中,在以上述盖部的中心轴为中心的上述特定直径的位置的流路剖面高度,以随着从径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缓缓地变小的方式构成。
在上述吹出单元中,也可以是:在上述盖部与上述凸缘部之间,形成有藉由分隔壁而彼此被分割的多个上述流路。
在上述吹出单元中,也可以是:形成有上述凸缘部之中的多个上述流路的各个的部分,具有朝向上述流路的内部侧膨出成凸状的曲面形状;形成有上述盖部之中的多个上述流路的各个的部分,具有从上述流路的内部侧后退成凹状的曲面形状。
棉被干燥机,包括生成热风的本体单元、与上述本体单元连接的软管、及上述吹出单元。
在上述棉被干燥机中,也可以是:上述本体单元包含设置部,所述设置部能够将上述吹出单元装卸自如地设置在上述本体单元的上部;在上述吹出单元设置在上述设置部的状态下,通过上述软管及上述吹出单元而吹出热风。
在上述棉被干燥机中,也可以是:上述本体单元包含围绕已设置在上述设置部的上述吹出单元的周围的一部分的遮蔽部;从上述吹出单元朝向上述本体单元的左右方向及后方吹出的热风,接触到上述遮蔽部而转向,往上述本体单元的正面侧吹出。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的构成,能够藉由活用吹出单元的伞形状而在盖被与铺被之间形成具有充分的大小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棉被干燥机100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棉被干燥机100中,吹出单元30配置在从本体单元10的设置部11分离的位置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吹出单元30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吹出单元30中,未图示盖部50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吹出单元30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吹出单元30的剖面立体图。
图7为沿着图4中的VII-VII线向视剖面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棉被干燥机100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将实施方式1中的吹出单元30配置在铺被90与盖被92之间的样子的图。
图10是表示热风流过实施方式1中的吹出单元30的内部的样子,且与图7对应的剖面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热风流过实施方式1中的吹出单元30的内部的样子,且与图5对应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热风流过实施方式1中的吹出单元30的内部的样子,且与图4对应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热风流过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中的吹出单元30的内部的样子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热风流过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中的吹出单元30的内部的样子的剖面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棉被干燥机100的其他的使用态样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棉被干燥机100的另一使用态样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在将实施方式1中的吹出单元30设置在本体单元10的设置部11的状态下吹出热风的样子的剖面图。
图18是表示在将实施方式1中的吹出单元30设置在本体单元10的设置部11的状态下吹出热风的样子的剖面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吹出单元30A中,未图示盖部50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热风流过实施方式2中的吹出单元30A的内部的样子的侧视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中的吹出单元30A的剖面立体图。
图22是表示热风流过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中的吹出单元30A的内部的样子的剖面图。
图23是表示将实施方式3中的吹出单元30配置在铺被90与盖被92之间的样子的图。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吹出单元30B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将实施方式4中的吹出单元30B配置在铺被90与盖被92之间的样子的图。
图26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吹出单元30C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将实施方式5中的吹出单元30C配置在铺被90与盖被92之间的样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实施方式,以下一边参照图式一边进行说明。有对相同的零件及相当的零件赋予相同的参照编号而不重复说明的情况。
[实施方式1]
(棉被干燥机100)
参照图1~图12,针对实施方式1中的棉被干燥机100及吹出单元30进行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棉被干燥机100包括生成热风的本体单元10、与本体单元10连接的软管20(图2)、及设置在软管20的前端的吹出单元30。
(本体单元10及软管20)
本体单元10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形状。在本体单元10的上部,设置有设置部11。在设置部11的正面侧(前侧),设置有操作部12。在本体单元10的上部,设置有开口部17(图2)。软管20具有可挠性且能伸缩。软管20通过开口部17而出入于本体单元10之中。在本体单元10的背面侧,也设置有未图示的电源线。
本实施方式的软管20是从开口部17的拉出长度构成为可变。本实施方式的软管20是由树脂成形品形成为可保持弯曲形状的波纹形状,藉由伸缩来改变从开口部17的拉出长度。软管20的外径是,以用户能够容易把持并拉出的方式,设定为例如60mm~70mm左右。
在设置部11的左右,分别设置有遮蔽部13、14。遮蔽部13、14夹着设置部11而彼此位于相反侧,且相互对向。在设置部11的背面侧设置遮蔽部15(图2)。遮蔽部15的下端以遮蔽部15可沿箭头AR15(图2)所示的方向旋动的方式被轴支。在将软管20拉出到背面侧时,遮蔽部15根据需要而能以下端侧的部分为中心往背面侧倾斜。
设置部11形成在开口部17的上方且遮蔽部13~15的内侧的位置。在设置部11,能够装卸自如地设置吹出单元30。遮蔽部13~15围绕已设置在设置部11的吹出单元30的周围的一部分。本实施方式中,遮蔽部13~15围绕已设置在设置部11的吹出单元30的周围的约270°的范围。即便是吹出单元30已设置在设置部11的状态,吹出单元30也能够吹出从本体单元10所供应的热风。
如图2所示,在本体单元10的背面,设置有吸入口16。本体单元10内藏有送风机及加热器。本体单元10通过吸入口16将空气取进内部,并加热空气。经加热的空气通过软管20作为热风(气流)往吹出单元30送出。也可在本体单元10、软管20包括对热风赋予具有消臭、杀菌、除菌效果的离子的功能。
(吹出单元30)
图3是表示吹出单元30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吹出单元30中,未图示下述的盖部5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及图6分别是表示吹出单元30的剖面图及剖面立体图。图7为沿着图4中的VII-VII线向视剖面立体图。
吹出单元30可装卸地设置在软管20(图2)的前端,且能够吹出流通于软管20的热风。本实施方式的吹出单元30包括筒状柄部40、盖部50(图3、图5、图6)、凸缘部60、中央导板54(图4~图7)、上方导板56、57(图4)、以及多个分隔壁80~84(图4)。
(筒状柄部40及盖部50)
筒状柄部40具有筒状(此处为圆筒状)的形状,藉由嵌合构造及卡止构造等与软管20的前端连接。例如,筒状柄部40外嵌于软管20的前端,利用可往径方向倾倒的卡止爪39(图2)安装于软管20的前端。筒状柄部40也可以对于软管20在周方向可旋转地连接。
如图3、图5、图6所示,盖部50经由下述的分隔壁80~84及凸缘部60而与筒状柄部40的前端42(图4~图7)连接。盖部50以在从筒状柄部40的前端开口(形成在前端42的内侧的开口部分)分离的位置覆盖此前端开口的方式设置,与筒状柄部40一起作为整体呈大致伞状的形状。
盖部50包含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圆形状的外缘。若将在中心轴50C的方向上从筒状柄部40的前端42起的距离定义为高度,则盖部50具有以随着从外周侧的部分朝向中央侧的部分而高度缓缓地变高的方式,中央侧的部分膨出成凸状的弯曲板的形状。
在盖部50的内表面50S的侧(盖部50之中凸缘部60所处的侧的表面)之中央,形成有凸部58。凸部58具有朝向筒状柄部40所处的侧膨出成圆锥台状的形状。在将筒状柄部40及盖部50视为整体的情况下,盖部50呈伞形状的伞面部分(在打开伞时成为雨遮的部分)的形状,筒状柄部40呈伞形状的柄部分的形状。
如图5所示,筒状柄部40于相对于盖部50的中心轴50C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为了便于下面的说明,将筒状柄部40朝向其前端42延伸的方向的前端侧(图5纸面右侧)定义为“前侧”。将筒状柄部40以其前端42为起点往离开前端42的方向延伸的方向的前端侧(筒状柄部40之中与软管20连接的部分的侧)(图5纸面左侧)定义为“后侧”。
(凸缘部60及分隔壁80~84)
凸缘部60以围绕筒状柄部40的周围的方式于周方向延伸,以与盖部50隔着间隔并对向的方式配置。凸缘部60在盖部50与凸缘部60之间形成热风的流路。本实施方式中,在盖部50与凸缘部60之间,形成藉由分隔壁80~84而彼此被分割开的多个流路。
具体而言,凸缘部60从筒状柄部40的前端42朝向径方向的外侧延伸,包含圆形状的外缘。凸缘部60的外缘与盖部50的外缘同轴,具有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圆形状。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60的外径小于盖部50的外径(图5)。
如图4所示,在凸缘部60的上表面(凸缘部60之中靠近盖部50的侧的表面)上,形成有凸面部61~68。凸面部61~68以凸缘部60的中心轴(中心轴50C)为中心,于周方向隔着大致相同之间隔排列。
分隔壁80~84以在凸缘部60的上表面(凸缘部60之中靠近盖部50的侧的表面)上立起的方式设置。分隔壁80~84均具有板状的形状,沿着相对于凸缘部60的中心轴(盖部50的中心轴50C)平行的方向(图5纸面内的上下方向)延伸,并且连接凸缘部60与盖部50之间。
如图4所示,分隔壁81~84以筒状柄部40的前端42的位置为中心而从径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大致放射状地延伸的方式配置。分隔壁81~84形成为随着从内侧端部朝向外侧端部而弯曲成圆弧状。分隔壁81~84是,分隔壁81~84的弯曲形状的曲率中心较筒状柄部40的前端42更位于上述前侧(图4~图6纸面右侧)(参照图4)。
分隔壁81、84,在凸缘部60的径方向上,夹着筒状柄部40的前端42而彼此位于相反侧。分隔壁81位于凸面部61、62之间,分隔壁84位于凸面部65、66之间。分隔壁82位于分隔壁81的前侧,凸面部62、63之间。分隔壁83位于分隔壁84的前侧,凸面部64、65之间。在凸面部61~68之中位于最前侧的二个凸面部63、64之间,不设置分隔壁。凸面部63、64不介隔分隔壁而彼此相邻。
如图4所示,凸面部67、68位于分隔壁80之后侧,在凸面部67、68之间未设置有分隔壁。凸面部67、68不介隔分隔壁而彼此相邻。分隔壁80包含分隔部80a、80b、及以连接这些之间的方式延伸的连接部80c。分隔壁80的连接部80c以在筒状柄部40的前端42之后侧立起(图5)的方式设置。
分隔壁80的分隔部80a位于凸面部61、68之间。分隔部80a与分隔壁81、82同样地,以从径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延伸的方式配置,且以随着从内侧朝向外侧而弯曲成圆弧状的方式形成。分隔部80a也与分隔壁81、82同样地,以内侧与外侧之间的部分朝向上述后侧后退的方式弯曲。
分隔壁80的分隔部80b位于凸面部66、67之间。分隔部80b与分隔壁83、84同样地,以从径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延伸的方式配置,且以随着从内侧朝向外侧而弯曲成圆弧状的方式形成。分隔部80b也与分隔壁83、84同样地,以内侧与外侧之间的部分朝向上述后侧后退的方式弯曲。
(中央导板54及上方导板56、57)
如图4~图7所示,中央导板54设置在筒状柄部40的内侧。中央导板54之中,配置在较筒状柄部40的前端42更为上游侧(图5纸面内的下侧)的部分具有大致平板状的形状,于相对于筒状柄部40的轴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中央导板54之中,配置在较筒状柄部40的前端42更为下游侧(图5纸面内的上侧)的部分具有弯曲板的形状,且以接近形成在盖部50的凸部58的顶部的方式延伸。
中央导板54以将形成在筒状柄部40的前端42的内侧的前端开口(藉由筒状柄部40而形成的流路之中,位于前端42附近的部分)分割成前侧的部分与后侧的部分的方式配置。在中央导板54的上端,形成有分岐部55(图5~图7)。分岐部55具有以位于中央导板54之中的前侧的上端部分作为起点而从前侧朝向后侧延伸的形状,分岐部55的延伸方向的前端(后端)与分隔壁80的连接部80c连接。
上方导板56、57(图4)配置在中央导板54的上方,且以作为整体呈大致V字形状的方式配置。上方导板56、57以分岐部55作为下端而朝向上方延伸,以一边随着朝向上方而彼此远离一边各个描绘圆弧的方式配置。上方导板56(图7)以分岐部55作为起点朝向凸面部61的侧而延伸成圆弧状,上方导板57(图4)以分岐部55作为起点朝向凸面部66的侧而延伸成圆弧状。
(使用状态)
图8是表示棉被干燥机100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在棉被干燥机100的使用时,从设置部11取出吹出单元30。吹出单元30与软管20一起从本体单元10拉出,插入于铺被90与盖被92之间。
参照图9,如上述,吹出单元30的盖部50与筒状柄部40一起作为整体呈大致伞状的形状。在铺被90与盖被92之间插入了盖部50及筒状柄部40的状态下,盖被92之中的接触到盖部50的部分以仿照盖部50的外面的形状的方式弯曲变形。
软管20载置于铺被90上,设置在软管20的前端的筒状柄部40作为支撑而从下方支撑盖部50。藉由筒状柄部40及盖部50来支撑盖被92。藉由筒状柄部40及盖部50,盖被92呈山岳用的帐篷般的形状而被支撑。在铺被90与盖被92之间盖部50的周围的位置,形成具有充分的大小的空间S。
于此状态下藉由操作操作部12(图8),藉此本体单元10生成热风,热风通过软管20而供应给吹出单元30。热风从筒状柄部40的前端开口(前端42的内侧的开口)吹出,以接触到盖部50的内表面50S(图5、图6)而朝向径方向的外侧的方式转向。热风在通过了形成在盖部50的内表面50S与凸缘部60的上表面之间的流路之后,藉由盖部50的外缘与凸缘部60的外缘之间的开口部分,最终从吹出单元30朝向空间S吹出。
参照图10~图12,以下针对如上述的热风的路径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热风流过吹出单元30的内部的样子,且与图7对应的剖面立体图。从软管20(图8、图9)进入筒状柄部40之中的热风,被分为流过中央导板54的后侧的流路的热风(箭头AR1)、与流过中央导板54的前侧的流路的热风(箭头AR2、箭头AR3)。
如图11及图12所示,流过中央导板54的后侧的流路的热风,以分岐部55(图11)作为分岐点,进一步被分为往上方导板56的侧流动的热风(图12中的箭头AR1)、及往上方导板57(图12)的侧流动的热风(图12中的箭头AR6)。
于上方导板56的侧流过的热风(图12中的箭头AR1),接触到盖部50的内表面50S(图11)而转向。此热风通过了藉由凸面部61、分隔壁81、分隔部80a、盖部50的内表面50S所区划出的流路之后,从吹出单元30朝向空间S(图9)吹出。
于上方导板57的侧流过的热风(图12中的箭头AR6)也接触到盖部50的内表面50S(图11)而转向。此热风通过了藉由凸面部66、分隔壁84、分隔部80b、盖部50的内表面50S所区划出的流路之后,从吹出单元30朝向空间S(图9)吹出。
另一方面(参照图12),流过中央导板54的前侧的流路的热风,在接触到盖部50的内表面50S(图11)而转向后,通过了分隔壁81、82之间的流路(箭头AR2)、分隔壁82、83之间的流路(箭头AR3、AR4、AR10)、及分隔壁83、84之间的流路(箭头AR5)之后,从吹出单元30朝向空间S(图9)吹出。
本实施方式中,在凸面部63、64之间未设置分隔壁。与分隔壁81、82之间的流路以及分隔壁83、84之间的流路相比,分隔壁82、83之间的流路较广。分隔壁82、83均以内侧与外侧之间的部分以朝向上述后侧后退的方式向前弯曲,通过分隔壁82、83之间的流路,往前面侧吹出较多的热风。
(作用及效果)
参照图9,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软管20的前端的筒状柄部40与盖部50一起作为整体呈大致伞状的形状。筒状柄部40由于作为支撑而从下方支撑盖部50,能够藉由筒状柄部40及盖部50来支撑盖被92,且在铺被90与盖被92之间,盖部50的周围的位置形成具有充分的大小的空间S。在此状态下,热风通过吹出单元30朝向所述空间S吹出,且热风能够遍及至铺被90及盖被92的各角落,作为结果,与以往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充分的干燥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1,由于无需为了棉被干燥而以具有原本要求以上的大小、送风能力的方式来构成棉被干燥机100,也可谋求装置整体的小型化。此外,由于也无需在本体单元10内藏高性能的送风装置、加热器等,也可使制品成本变便宜,噪音变小且电费抑制较便宜。
作为较佳的实施方式,凸面部61~68(凸缘部60之中形成多个流路的各个的部分)也可以具有朝向盖部50所处的侧(流路的内部侧)膨出成凸状的曲面形状(参照图5)。此外,盖部50的内表面50S之中的形成多个流路的各个的部分,也可以具有从流路的内部侧后退成凹状的曲面形状(参照图5)。于通过各流路的热风,因凸面部61~68的曲面形状而产生升力,产生如图12中的白色箭头所示的反力作为其反力,藉此(因升力所致的差压)能够将热风的抵达距离变更长。此外,通过各流路的热风,因盖部50的内表面50S的曲面形状,热风能够顺畅地被变更其风向,作为结果,可抑制与内表面50S的摩擦所致的热风的抵达距离的减少。
作为较佳的实施方式,凸面部61~68(凸缘部60之中的形成多个流路的各个的部分)也可以就每一流路成为个别的纺锤形状或纺锤形的一部分。根据所述构成,能够于多个流路的各个之中使纵向涡旋产生(参照图19),作为结果可进一步延长热风的抵达距离。
[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
图13是表示热风流过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中的吹出单元30的内部的样子的侧视图。作为较佳的实施方式,盖部50的内表面50S只要以从筒状柄部40的前端开口(前端42的内侧开口)吹出并接触到内表面50S而转向的热风以45°以上的角度θ1、θ2朝向径方向的外侧转向的方式形成即可。根据所述构成,能够使用形成在铺被与盖被之间的空间将热风送出至更广的范围,可遍及广范围且更有效率地对铺被及盖被进行干燥。
在图13中,虽图示出热风从吹出单元30的全周(包含后侧的范围)吹出的样子,但也可以构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地,热风仅从吹出单元30的周围的一部分(例如从270°的范围)吹出。即便是任何的情况,只要流过筒状柄部40的内部的热风的风向(相当于筒状柄部40的中心轴40C)、与从凸缘部60的缘部送出的热风的风向所夹的角度,在周方向上的所有部位为45°以上即可。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角度θ1为60°,角度θ2为150°。
[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
图14是表示热风流过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中的吹出单元30的内部的样子的剖面图。作为较佳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构成为:于盖部50与凸缘部60之间形成的流路之中,以盖部50的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特定直径的位置上的部分的流路剖面积的总和,随着从径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缓缓地变大。
图14所示的例子中,形成在筒状柄部40的内侧的流路的直径D40为64mm。在将通过盖部50的内表面50S与凸缘部60之间的流路的热风的流线ST视为位置的基准的情况时,在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直径50mm的位置P50上的流路剖面高度D50(与流线ST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流路剖面的高度)为34mm。在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直径100mm的位置P100上的流路剖面高度D100为21mm。在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直径150mm的位置P150上的流路剖面高度D150为16mm。在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直径175mm的位置P175上的流路剖面高度D175为15mm。在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直径200mm的位置P200上的流路剖面高度D200为14mm。即,在盖部50的内表面50S与凸缘部60之间所形成的流路之中,以盖部50的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特定直径的位置上的流路剖面高度,构成为随着从径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缓缓地变小。根据所述构成,可将从筒状柄部40的前端42的内侧开口吹出的热风的动能,以高效率转换为送出热风的静压,可使热风的抵达距离变更长。
在图14所示的吹出单元30中,与图12所示的情况同样地,后侧90°的范围藉由分隔壁80来阻塞流路,在前侧270°的范围形成流路。在上述的情况,于盖部50与凸缘部60之间形成的流路之中,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特定直径的位置上的部分的流路剖面积的总和,在形成在筒状柄部40的内侧的流路(直径64mm的位置)上约为3220mm2,在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直径50mm的位置P50上约为4055mm2,在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直径100mm的位置P100上约为4860mm2,在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直径150mm的位置P150上约为5650mm2,在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直径175mm的位置P175上约为6040mm2,在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直径200mm的位置P200上约为6440mm2。因此,形成在筒状柄部40的内侧的直径D40的流路剖面积(3220mm2)随着从径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缓缓地变大,在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直径200mm的位置P200(流路剖面高度D200)上的于周方向延伸的开口部分(所述开口部分的流路剖面积的总和)成为2倍(6440mm2)。根据所述构成,可将从筒状柄部40的前端42的内侧开口吹出的热风的动能,以高效率转换为送出热风的静压,可使热风的抵达距离变更长。
此外,在上述的构成中,若将随着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特定直径变大而流路剖面积的总和变大的变化的比例作为变化率,则只要所述变化率大于0,且为大致一定的值即可。在将流路剖面积的总和设为Y(mm2),将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特定直径设为X(mm)的情况时,在上述所示的具体例中,概略为Y=16.2X+3220的线性近似式成立。在变化率为大致一定的情况时,也包含变化率为完全一定的情况。若变化率为大致一定,则例如直径每增加50mm的流路剖面积的变化率,能够定义为相对于藉由如上述的线性近似而赋予的变化率的基准(此处为16.2)±10%以下。根据变化率大致一定的构成,可将从筒状柄部40的前端42的内侧开口吹出的热风的动能,以更高的效率转换为送出热风的静压,可使热风的抵达距离变更长。
在上述的情况中,虽将随着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特定直径变大而流路剖面积的总和变大的变化的比例定义为变化率,但变化率也可以为以如下的方式定义。即,若在盖部50与凸缘部60之间形成的流路内描绘流线ST,以流线ST之中的与前端42对应的位置作为起点,将从所述起点至流线ST上的任意位置的流线的曲线长度规定作为特定距离,则也可将随着所述特定距离变长而流路剖面积的总和变大的变化的比例定义为变化率。
例如,在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直径50mm的位置P50上,曲线长度约为26.9mm,在位置P50上的流路剖面积的总和约为4055mm2。在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直径100mm的位置P100上,曲线长度约为52.6mm,在位置P100上的流路剖面积的总和约为4860mm2。在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直径150mm的位置P150上,曲线长度约为78.0mm,在位置P150上的流路剖面积的总和约为5650mm2。在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直径175mm的位置P175上,曲线长度约为90.6mm,在位置P175上的流路剖面积的总和约为6040mm2。在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直径200mm的位置P200上,曲线长度约为103.1mm,在位置P200的流路剖面积的总和约为6440mm2。在将随着从上述起点至流线ST上的任意位置的流线的曲线长度(特定距离)变长而流路剖面积的总和变大的变化的比例定义为变化率的情况下,于上述的情况,以所述变化率以31.2取得大致完全一定的值的方式构成。藉由所述构成,也可将从筒状柄部40的前端42的内侧开口吹出的热风的动能以更高的效率转换为送出热风的静压,可使热风的抵达距离变更长。
在上述的构成中,凸面部61~68(凸缘部60之中形成多个流路的各个的部分)具有朝向盖部50所处的侧(流路的内部侧)膨出成凸状的曲面形状。不限为如所述的构成、如上述的纺锤形状的情况,凸缘部60之中形成多个流路的各个的部分(相当于凸面部61~68的部分)也可以形成为无凹凸的平坦的平面状。若上述的特定直径、上述的特定距离、及上述的流路剖面积的总和等具有如上所述的关系性,则藉由例如以随着朝向径方向的外侧而流路剖面积变大但流路剖面高度缓缓地变低的方式构成,可将从筒状柄部40的前端42的内侧开口吹出的热风的动能,以更高的效率转换为送出热风的静压,可使热风的抵达距离变更长。
(其他的使用态样)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棉被干燥机100的其他的使用态样的立体图。即便是吹出单元30被设置在设置部11的状态,吹出单元30也能够吹出从本体单元10通过软管20而供应出的热风。棉被干燥机100也能够利用作为例如温暖用户的手指、室内空间的暖气机。在棉被干燥机100可产生离子等的情况时,棉被干燥机100也能够兼具空气清净机的功能。
(另一使用态样)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棉被干燥机100的另一使用态样的立体图。棉被干燥机100也能够利用作为例如使衣服干燥的衣类干燥机。在棉被干燥机100可产生离子等的情况时,棉被干燥机100也能够兼具对衣服除菌、杀菌、消臭的功能。并不限于衣服,也可以实现对衣橱等的家俱除菌、杀菌、消臭。
一般的棉被干燥机除了使棉被干燥以外,几乎不包含其他用途,尤其是相较于夏季在冬季使棉被干燥的机会也少。棉被干燥机的冬季的使用率低,也有在冬季完全不使用棉被干燥机的情况。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棉被干燥机100,不仅在使用作为棉被干燥机的情况时能获得高的棉被干燥能力,在使用作为暖气机的情况时也能够获得高的暖气能力(尤其是热风的长的抵达距离),且在使用作为衣类干燥机的情况时也可获得高的衣类干燥能力(尤其是热风的长的抵达距离)。即,根据如上所述的棉被干燥机100,能够发挥高的商品价值。
如图15及图16所示,本体单元10包含围绕已设置在设置部11的吹出单元30的周围的一部分的遮蔽部13~15。在图15、图16中,图示有构成为不可旋动的遮蔽部15。遮蔽部15可旋动的构成,只要根据需要采用即可。
图17及图18分别是表示在将棉被干燥机100的吹出单元30设置在本体单元10的设置部11(图15、图16)的状态下吹出热风的样子的剖面图及剖面立体图。从吹出单元30朝向本体单元10的左右方向及后方吹出来的热风,接触到遮蔽部13~15而转向,往本体单元10的正面侧(前侧)吹出。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藉由分隔壁80的遮蔽效果,热风仅从吹出单元30的周围的一部分(例如从270°的范围)吹出。根据吹出单元30的在设置部11的上的设置角度,从吹出单元30朝向本体单元10之后侧吹出的热风的量也可能少、或者完全没有。
如已一边参照图12一边进行了说明般,在盖部50与凸缘部60之间,设置有分隔壁80~84。分隔壁80~84在盖部50与凸缘部60之间形成多个流路,并且规定热风的吹出方向。即,从筒状柄部40的前端42的内侧开口吹出的热风朝向分隔壁80的后侧流动,因分隔壁80的存在而被遮挡。从筒状柄部40的前端42的内侧开口吹出的热风,较多往形成在分隔壁80的前侧的流路流动。
根据上述的各构成,在将棉被干燥机100利用作为温暖用户的手指、室内空间的暖气机时,可往本体单元10的正面侧(前侧)吹出更多的热风,可发挥作为暖气机的高便利性。此外,也在利用棉被干燥机100作为衣类干燥机时,可往本体单元10的正面侧(前侧)吹出更多的热风,可发挥作为衣类干燥机的高便利性。
[实施方式2]
图19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吹出单元30A中、未图示盖部50的状态的立体图,且与实施方式1中的图12对应。图20是表示热风流过实施方式2中的吹出单元30A的内部的样子的侧视图。实施方式1中的吹出单元30与实施方式2中的吹出单元30A,于以下的方面不相同。
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9中虽未图示盖部50,但实施方式2中的吹出单元30A包括包含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相同的构成的盖部50(图20)。筒状柄部40具有作为整体呈大致L字状(以约90°的角度)弯曲的形状,筒状柄部40的前端42(图19)的内侧开口的中心轴40C以与盖部50的中心轴50C一致的方式延伸。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的吹出单元30(图12)中,热风仅从吹出单元30的周围的一部分(例如从270°的范围)吹出。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2中的吹出单元30A中,如图19所示,热风从吹出单元30的全周(包含后侧的范围)吹出。
在吹出单元30A中,具有大致相同形状的凸面部61及分隔壁81以围绕筒状柄部40的前端42的周围的方式于周方向等间隔地排列形成。中央导板54以将在筒状柄部40的前端42的内侧形成的前端开口(藉由筒状柄部40形成的流路之中,位于前端42的附近的部分)分割成前侧的部分与后侧的部分的方式配置。
在吹出单元30A中并未采用上方导板56、57(图12)。流过中央导板54的前侧的流路的热风,在接触到未图示的盖部50的内表面50S(图11)而转向后,通过在配置在凸缘部60的前侧且彼此相邻的二个分隔壁81(前侧)之间形成的流路,从吹出单元30朝向空间S(图9)吹出。
同样地,流过中央导板54后侧的流路的热风,在接触到未图示的盖部50的内表面50S(图11)而转向后,通过在配置在凸缘部60之后侧且彼此相邻的二个分隔壁81之间形成的流路,从吹出单元30朝向空间S(图9)吹出。
(作用及效果)
也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软管20的前端的筒状柄部40与未图示的盖部50一起作为整体呈大致伞状的形状。筒状柄部40由于作为支撑而从下方支撑盖部50,因此能够藉由筒状柄部40及盖部50来支撑盖被92(图9),且在铺被90与盖被92之间、盖部50的周围的位置形成具有充分的大小的空间S(图9)。在此状态下,热风通过吹出单元30A朝向所述空间S吹出,且热风能够遍及至铺被90及盖被92的各角落,作为结果,与以往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充分的干燥效果。
藉由实施方式2,也由于无需为了棉被干燥而以具有原本要求以上的大小或送风能力的方式来构成棉被干燥机,也可谋求装置整体的小型化。此外,由于也无需在本体单元10内藏高性能的送风装置或加热器等,也可使制品成本变便宜,噪音变小且电费抑制较便宜。
在进行了利用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的吹出单元30A的实验之下,能够获得如下的结果。具体而言,针对作为在软管20的前端包含喙形状的开口的比较例的棉被干燥机、和在软管20的前端设置有吹出单元30A的棉被干燥机的干燥能力进行了比较。
在上述比较例及吹出单元30A的双方,将软管20的前端开口的直径设为在比较例中,将软管20的前端开口的水平方向的宽度设为125mm,前端开口的高度设为15mm,前端开口的长度设为110mm。另一方面,关于吹出单元30A,将直径设为200mm,吹出单元30A的吹出开口的高度设为14mm。
作为试料,准备了一条铺被与二条盖被。在一条铺被、和二条盖被之中的位于下侧的盖被,分别喷上100g的水(合计200g)。使这三条棉被重叠,并使用上述棉被干燥机进行了干燥。热风的风量设定为约0.6m3/分,热风的温度设定为约55℃,干燥时间设定为60分。基于干燥前后的试料的重量差来验证干燥性能。
作为结果,在比较例的情况下,干燥前后的试料的重量差的平均值为172g(干燥率86%)。在吹出单元30A的情况下,干燥前后的试料的重量差的平均值为186g(干燥率93%)。吹出单元30A能获得相对于比较例高出8%以上的干燥性能。根据实施方式2的吹出单元30A,由于在吹出单元30A的周围全部均有开口,即便是开口部分的一部分被盖被阻塞的情况,也能够减轻送风风扇的负载。
也在实施方式2中,凸面部61(凸缘部60之中形成多个流路的各个的部分)也可以具有朝向盖部50所处的侧(流路的内部侧)膨出成凸状的曲面形状。此外,盖部50的内表面之中形成多个流路的各个的部分,也可以具有从流路的内部侧后退成凹状的曲面形状。于通过各流路的热风,因凸面部61的曲面形状而产生如图19中的白色箭头所示的升力,藉由其反力(升力产生的差压)能够使热风的抵达距离变更长。此外,通过各流路的热风,因盖部50的内表面的曲面形状,热风能够顺畅地被变更其风向,作为结果,可抑制因与内表面的摩擦所导致的热风的抵达距离的减少。
作为较佳的实施方式,凸面部61(凸缘部60之中形成多个流路的各个的部分)也可以就每一流路形成为个别的纺锤形状或纺锤形的一部分。根据所述构成,能够于多个流路的各个之中使纵向涡旋产生(参照图19),结果为可进一步延长热风的抵达距离。
如图20所示,盖部50的内表面只要形成为从筒状柄部40的前端开口(前端42的内侧开口)吹出并接触到内表面而转向的热风以45°以上的角度θ1、θ2朝向径方向的外侧的方式转向即可。根据所述构成,能够使用形成在铺被与盖被之间的空间将热风送出至更广的范围,可遍及广范围更有效率地对铺被及盖被进行干燥。
在图20中虽图示出热风从吹出单元30A的全周(包含后侧的范围)吹出的样子,但也可以构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地,热风仅从吹出单元30A的周围的一部分(例如从270°的范围)吹出。即便是任何的情况,只要流通筒状柄部40的内部的热风的风向(相当于筒状柄部40的中心轴40C)、与从凸缘部60的缘部送出的热风的风向所夹的角度,在周方向上的所有部位为45°以上即可。在图20所示的例子中,角度θ1、θ2均为105°。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中的吹出单元30A的剖面立体图。图22是表示热风流过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中的吹出单元30A的内部的样子的剖面图。作为较佳的实施方式,在盖部50与凸缘部60之间形成的流路中、也可以是以盖部50的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特定直径的位置的部分的流路剖面积的总和,随着从径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缓缓地变大的方式构成。
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形成在筒状柄部40内侧的流路的直径D40为64mm。在将通过盖部50的内表面50S与凸缘部60之间的流路的热风的流线ST视为位置的基准的情况下,在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直径50mm的位置P50的流路剖面高度D50(与流线ST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流路剖面的高度)为28mm。在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直径100mm的位置P100的流路剖面高度D100为16mm。在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直径150mm的位置P150的流路剖面高度D150为12mm。在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直径175mm的位置P175的流路剖面高度D175为11mm。在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直径200mm的位置P200的流路剖面高度D200为10mm。即,在盖部50的内表面50S与凸缘部60之间形成的流路之中,以盖部50的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特定直径的位置上的流路剖面高度,以随着从径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缓缓地变小的方式构成。根据所述构成,可将从筒状柄部40的前端42的内侧开口吹出的热风的动能,以高效率转换为送出热风的静压,可使热风的抵达距离变更长。
在图21、图22所示的吹出单元30A中,与图14所示的情况不同,在吹出单元30A的全周的范围形成流路。因此,形成在筒状柄部40的内侧的直径D40的流路剖面积,随着从径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缓缓地变大,在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直径200mm的位置P200(流路剖面高度D200)上的于周方向延伸的开口部分(所述开口部分的流路剖面积的总和)成为2倍。根据所述构成,可将从筒状柄部40的前端42的内侧开口吹出的热风的动能,以高效率转换为送出热风的静压,可使热风的抵达距离变更长。
此外,在上述的构成中,若将随着以中心轴50C为中心的特定直径变大而流路剖面积的总和变大的变化的比例作为变化率,则只要所述变化率大于0,且为大致一定的值即可。根据所述构成,可将从筒状柄部40的前端42的内侧开口吹出的热风的动能,以更高的效率转换为送出热风的静压,可使热风的抵达距离变更长。
[实施方式3]
图23是表示将实施方式3中的吹出单元30A配置在铺被90与盖被92之间的样子的图。在单独观察实施方式2、3的吹出单元30A的情况时,这些包含相同的构成。
如图23所示,吹出单元30A于在铺被90与盖被92之间插入了盖部50及筒状柄部40的状态下,也能够以盖部50的外面接触到铺被90的方式配置。所述配置也可以适用于上述的实施方式1、2的任何的吹出单元中。
在采用如所述的配置状态的情况时,吹出单元30A载置于铺被90上,吹出单元30A作为支撑而从下方支撑软管20的前端及已设置在软管20的前端的筒状柄部40。即便是所述配置状态,也是藉由筒状柄部40及盖部50来支撑盖被90。
在铺被90与盖被92之间,盖部50的周围的位置,形成具有充分的大小的空间S。于此状态下,热风从吹出单元30A朝向空间S吹出,且热风能够遍及至铺被90及盖被92的各角落,作为结果,与以往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充分的干燥效果。
[实施方式4]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吹出单元30B的立体图。图25是表示将实施方式4中的吹出单元30B配置在铺被90与盖被92之间的样子的图。吹出单元30B还包括支撑机构33。本实施方式中的支撑机构33具有弯曲板的形状,且设置在凸缘部60中的位于与盖部50为相反侧的外面上。
如图25所示,筒状柄部40与支撑机构33协同运作,作为支撑而从下方支撑盖部50。藉由支撑机构33、筒状柄部40及盖部50支撑盖被92,能够在铺被90与盖被92之间、盖部50的周围的位置形成具有充分的大小的空间S。于此状态下,热风通过吹出单元30B朝向所述空间S吹出,且热风能够遍及至铺被90及盖被92的各角落,作为结果,与以往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充分的干燥效果。
[实施方式5]
图26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吹出单元30C的立体图。图27是表示将实施方式5中的吹出单元30C配置在铺被90与盖被92之间的样子的图。吹出单元30C也包括支撑机构33。本实施方式中的支撑机构33包含支撑部35及夹持部36,从而利用夹持部36的弹性变形而可装卸地安装于筒状柄部40。
如图27所示,筒状柄部40与支撑机构33协同运作,作为支撑而从下方支撑盖部50。藉由支撑机构33、筒状柄部40及盖部50支撑盖被92,能够在铺被90与盖被92之间、盖部50的周围的位置形成具有充分的大小的空间S。于此状态下,热风藉由吹出单元30C朝向此空间S吹出,且热风能够遍及至铺被90及盖被92的各角落,作为结果,与以往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充分的干燥效果。
在将吹出单元30C配置在设置部11(参照图1、图2)的上方时,支撑机构33从筒状柄部40适当地被取出。预先设置可将支撑机构33收纳于本体单元10、或挂置支撑机构33的特定部位也很有效益。
[其他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虽将吹出单元连结于软管20的前端,但也可以是以不使用软管20而将吹出单元直接连结于本体单元10(送风管)的方式构成。即,也可以在本体单元10的框体配置开口部,将送风管的下游端延伸设置至此开口部,于此开口部连结吹出单元。由此,也能够将从本体单元10的框体突出的吹出单元30插入于铺被与盖被之间以进行棉被干燥。
以上,虽针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公开内容在各方面上均为示例,并非限制者。本发明的技术性的范围是藉由权利要求的范围来表示,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的范围均等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0...本体单元;11...设置部;12...操作部;13、14、15...遮蔽部;16...吸入口;17:开口部;20...软管;30、30A、30B、30C...吹出单元;33...支撑机构;35...支撑部;36...夹持部;39...卡止爪;40...筒状柄部;40C、50C...中心轴;42...前端;50...盖部;50S...内表面;54...中央导板;55...分岐部;56、57...上方导板;58...凸部;60...凸缘部;61、62、63、64、65、66、67、68...凸面部;80、81、82、83、84...分隔壁;80a、80b...分隔部;80c...连接部;90...铺被;92...盖被;100...棉被干燥机;AR1、AR2、AR3、AR4、AR5、AR6、AR10、AR15...箭头;D40...直径;D50、D100、D150、D175、D200...流路剖面高度;P50、P100、P150、P175、P200...位置;S...空间;ST...流线。
Claims (10)
1.一种吹出单元,设置在棉被干燥机,吹出热风,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状柄部,具有筒状的形状;以及
盖部,以在从所述筒状柄部的前端开口分离的位置覆盖所述前端开口的方式设置,与所述筒状柄部一起作为整体呈大致伞状的形状;
在所述盖部及所述筒状柄部插入了铺被与盖被之间的状态下,藉由所述盖部及所述筒状柄部支撑所述盖被,从所述筒状柄部的所述前端开口吹出的热风接触到所述盖部的内表面而转向,藉由所述盖部及所述筒状柄部而朝向所述铺被与所述盖被之间、形成在所述盖部的周围的位置的空间吹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的所述内表面是以从所述筒状柄部的所述前端开口吹出并接触到所述内表面而转向的热风以45°以上的角度转向的方式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吹出单元,还包括:
凸缘部,以围绕所述筒状柄部的周围的方式在周方向延伸,以与所述盖部隔着间隔并对向的方式配置,在与所述盖部之间形成热风的流路;
在所述流路之中,以所述盖部的中心轴为中心的特定直径的位置的部分的流路剖面积的总和,随着从径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缓缓地变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吹出单元,其特征在于,
若将随着所述特定直径变大而所述流路剖面积的所述总和变大的变化的比例设为变化率,则所述变化率大于0,且为大致一定的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吹出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在所述盖部的所述内表面与所述凸缘部之间的所述流路之中,在以所述盖部的中心轴为中心的所述特定直径的位置的流路剖面高度,以随着从径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缓缓地变小的方式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吹出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部与所述凸缘部之间,形成有藉由分隔壁而彼此被分割的多个所述流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吹出单元,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所述凸缘部之中的多个所述流路的各个的部分,具有朝向所述流路的内部侧膨出成凸状的曲面形状;
形成有所述盖部之中的多个所述流路的各个的部分,具有从所述流路的内部侧后退成凹状的曲面形状。
8.一种棉被干燥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生成热风的本体单元;
与所述本体单元连接的软管;以及
设置在所述软管的前端的、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吹出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棉被干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单元包含设置部,所述设置部能够将所述吹出单元装卸自如地设置在所述本体单元的上部;
在所述吹出单元设置在所述设置部的状态下,通过所述软管及所述吹出单元而吹出热风。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棉被干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单元包含围绕已设置在所述设置部的所述吹出单元的周围的一部分的遮蔽部;
从所述吹出单元朝向所述本体单元的左右方向及后方吹出的热风,接触到所述遮蔽部而转向,往所述本体单元的正面侧吹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77507 | 2017-04-10 | ||
JP2017-077507 | 2017-04-10 | ||
PCT/JP2017/031311 WO2018189930A1 (ja) | 2017-04-10 | 2017-08-31 | 布団乾燥機および吹出ユニッ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75926A CN110475926A (zh) | 2019-11-19 |
CN110475926B true CN110475926B (zh) | 2021-03-23 |
Family
ID=63792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8920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475926B (zh) | 2017-04-10 | 2017-08-31 | 棉被干燥机及吹出单元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916868B2 (zh) |
CN (1) | CN110475926B (zh) |
TW (1) | TWI642887B (zh) |
WO (1) | WO201818993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948142B2 (ja) * | 2017-04-11 | 2021-10-1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送風装置 |
JP6936263B2 (ja) * | 2019-02-14 | 2021-09-1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送風装置のノズル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292792A (ja) * | 1993-04-07 | 1994-10-21 | Mk Seiko Co Ltd | 布団乾燥機 |
JP3963207B2 (ja) * | 2001-04-11 | 2007-08-2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衣類乾燥ケースおよびふとん乾燥機 |
DE102010002134B4 (de) * | 2010-02-18 | 2015-10-29 | Christoph Kiener | Verfahren und Mittel zur Trocknung feuchter, biomassehaltiger Substanzen |
JP3161384U (ja) * | 2010-05-18 | 2010-07-29 | 順雄 張 | ダニ退治暖房装置 |
CN203655663U (zh) * | 2012-05-24 | 2014-06-18 | 夏普株式会社 | 带电粒子输出装置和送风装置 |
JP5976493B2 (ja) * | 2012-10-12 | 2016-08-23 | 象印マホービン株式会社 | 布団乾燥機 |
JP6617272B2 (ja) * | 2015-03-25 | 2019-12-11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ふとん乾燥機 |
CN106012452B (zh) * | 2015-03-25 | 2020-06-16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被褥干燥机 |
CN204987777U (zh) * | 2015-07-02 | 2016-01-20 | 合一电器(深圳)有限公司 | 新型棉被烘干机 |
JP2017023531A (ja) * | 2015-07-24 | 2017-02-0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ふとん乾燥機 |
JP6088617B1 (ja) * | 2015-10-14 | 2017-03-01 | 日立コンシューマ・マーケティング株式会社 | 布団乾燥機 |
CN206073667U (zh) * | 2016-09-21 | 2017-04-05 | 宁波拜思德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暖被机 |
-
2017
- 2017-08-31 WO PCT/JP2017/031311 patent/WO201818993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8-31 JP JP2019512179A patent/JP6916868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8-31 CN CN201780089202.XA patent/CN11047592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09-04 TW TW106130191A patent/TWI64288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916868B2 (ja) | 2021-08-11 |
TWI642887B (zh) | 2018-12-01 |
JPWO2018189930A1 (ja) | 2020-02-20 |
WO2018189930A1 (ja) | 2018-10-18 |
TW201837409A (zh) | 2018-10-16 |
CN110475926A (zh) | 2019-11-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411817B2 (ja) | 布団乾燥機 | |
CN110475926B (zh) | 棉被干燥机及吹出单元 | |
NZ600417A (en) | Hair styling attachment | |
WO2010108414A1 (zh) | 一种用于吹风机上的喷嘴 | |
CN111560760A (zh) | 送风装置的喷嘴 | |
CN105970584B (zh) | 便携式烘干衣架 | |
US11510471B2 (en) | Hair dryer assembly having hair receiving channel | |
CN110403516A (zh) | 一种便于电池散热的手持式吸尘器 | |
CN106577344A (zh) | 一种宠物用多功能吹吸一体机 | |
CN203608982U (zh) | 多功能电吹风机 | |
CN105937163B (zh) | 便携式干衣机 | |
CN206113589U (zh) | 一种玻璃清洗干燥机用的风刀 | |
CN207498678U (zh) | 壁挂式洗衣机的烘干组件和具有其的壁挂式洗衣机 | |
CN207130510U (zh) | 小型壁挂式烘衣机 | |
CN211092283U (zh) | 一种全自动速干吹风机 | |
CN210569229U (zh) | 一种可伸缩排气管及燃气热水器 | |
CN203478842U (zh) | 一种沸腾干燥器 | |
WO2017206227A1 (zh) | 热泵干衣机或热泵洗干一体机 | |
CN216907750U (zh) | 一种吹干机 | |
US10538874B2 (en) | Heat pump mounting box and heat pump dryer or heat pump washer-dryer | |
CN204889052U (zh) | 多功能吹风筒 | |
CN215983601U (zh) | 一种铜管用的烘干装置 | |
CN208388061U (zh) | 吹风机 | |
CN220024374U (zh) | 一种吹风机 | |
CN214258251U (zh) | 一种冷热风混吹吹风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