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0474879A - 一种身份识别预处理、身份识别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身份识别预处理、身份识别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74879A
CN110474879A CN201910651274.XA CN201910651274A CN110474879A CN 110474879 A CN110474879 A CN 110474879A CN 201910651274 A CN201910651274 A CN 201910651274A CN 110474879 A CN110474879 A CN 1104748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dentification
user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identity
fa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5127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74879B (zh
Inventor
宋宜涛
黄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dvanced New Technologies Co Ltd
Advantageous New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filed Critical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5127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74879B/zh
Priority to CN202010759177.5A priority patent/CN111901353A/zh
Publication of CN1104748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7487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71348 priority patent/WO2021008106A1/zh
Priority to TW109105265A priority patent/TWI734385B/zh
Priority to US16/805,269 priority patent/US10778678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748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74879B/zh
Priority to US16/945,759 priority patent/US11451539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61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using biometrical features, e.g. fingerprint, retina-sca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3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using passwords
    • H04L63/083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using passwords using one-time-passwor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76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based on the identity of the terminal or configuration, e.g. MAC address, hardware or software configuration or device fingerpr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2Applying verification of the received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Collating Specific Pattern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身份识别预处理、身份识别方法及系统。在任一用户携带自己的移动设备进入生物特征采集设备的预设附近区域之后,该用户的移动设备会接收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广播的无线信号,该无线信号会触发移动设备将机主用户的生物特征之外的辅助识别因子和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一并上传给识别服务端。识别服务端会建立接收到的身份标识与辅助识别因子之间的对应关系。识别服务端后续获取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上传的采集生物特征后,可以根据之前建立的对应关系以及该采集生物特征,进行基于双因子的用户身份识别。

Description

一种身份识别预处理、身份识别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实施例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身份识别预处理、身份识别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基于生物特征(如人脸特征)的身份识别方式较为普及。
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在进行身份识别时,一方面,生物特征采集设备需要采集用户的生物特征(本文称为采集生物特征,可视为主识别因子),将采集生物特征上传给服务端;另一方面,为了提升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用户还需要向服务端提供辅助识别因子(例如密码、验证码等),例如,用户需要向生物特征采集设备输入自己的身份标识所关联的密码,生物特征采集设备会将采集生物特征与密码一并上传给服务端。
接着,服务端会针对待识别用户的采集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识别,如果识别出某个身份标识,且上述的辅助识别因子也通过了合法性验证(例如用户提供的密码与确定出的该身份标识所关联的注册密码一致),则最终认定待识别用户的身份就是确定出的身份标识。
然而,对用户而言,现有的身份识别方式不够便利。
发明内容
为了提升身份识别方法的便利性,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身份识别预处理、身份识别方法及装置,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1方面,提供一种身份识别预处理方法,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向自身的预设附近区域内广播无线信号,所述方法包括:
用户移动设备在进入所述的预设附近区域后,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将机主用户的生物特征以外的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上传给识别服务端;
所述识别服务端建立所述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身份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用于在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处对所述机主用户进行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2方面,提供一种基于第1方面的身份识别方法,包括:
生物特征采集设备采集待识别用户的生物特征,作为采集生物特征,并将所述采集生物特征上传至识别服务端;
所述识别服务端确定匹配于所述采集生物特征的注册生物特征,并确定匹配的注册生物特征所关联的身份标识;
所述识别服务端若根据预先建立的对应关系确定存在对应于所述身份标识的辅助识别因子,且所述辅助识别因子已通过合法性验证,则将所述待识别用户的身份识别为所述身份标识。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3方面,提供一种身份识别预处理系统,包括:生物特征采集设备与识别服务端;
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向自身的预设附近区域内广播无线信号,以使用户移动设备在进入所述预设附近区域后,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将机主用户的生物特征以外的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上传给识别服务端;
所述识别服务端,建立所述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身份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用于在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处对所述机主用户进行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4方面,提供一种基于第1方面的身份识别系统,包括:生物特征采集设备与识别服务端;
生物特征采集设备,采集待识别用户的生物特征,作为采集生物特征,并将所述采集生物特征上传至识别服务端;
所述识别服务端,确定匹配于所述采集生物特征的注册生物特征,并确定匹配的注册生物特征所关联的身份标识;若根据预先建立的对应关系确定存在对应于所述身份标识的辅助识别因子,且所述辅助识别因子已通过合法性验证,则将所述待识别用户的身份识别为所述身份标识。
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任一用户携带自己的移动设备进入生物特征采集设备的预设附近区域之后,该用户的移动设备会接收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广播的无线信号,该无线信号会触发移动设备将机主用户的生物特征之外的辅助识别因子和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一并上传给识别服务端。识别服务端会建立接收到的身份标识与辅助识别因子之间的对应关系。识别服务端后续获取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上传的采集生物特征后,可以根据之前建立的对应关系以及该采集生物特征,进行基于双因子的用户身份识别。
通过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在用户进入身份识别流程之前,识别服务端就可以在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获取到用户的辅助识别因子。用户进入身份识别流程之后,只需要配合生物特征采集设备进行生物特征采集即可,无须手动进行提供辅助识别因子的操作。这对用户而言更为便利。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说明书实施例。
此外,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任一实施例并不需要达到上述的全部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实施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身份识别预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身份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架构图;
图4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服务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生物特征采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服务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用于配置本说明书实施例方法的一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的基于双因子(生物特征与辅助识别因子)的身份识别方式要求用户在进入身份识别流程之后(即达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的位置之后),既向生物特征采集设备提供生物特征,又向生物采集设备提供自己的辅助识别因子(如密码、验证码)。如此,生物采集设备才能将同一用户的采集生物特征与辅助识别因子以绑定形式上传给识别服务端,方便识别服务端进行基于双因子的身份识别。然而,在这种方式中,用户的操作较为繁琐,不够便利。
为此,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在用户进入身份识别流程之前(即达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的位置之前),用户的移动设备在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通过与识别服务端之间的信道,将该用户的身份标识与辅助验证因子绑定上传。用户进入身份识别流程之后,用户只需要配合采集生物特征进行生物特征采集即可。如此,对于识别服务端而言,其可以根据获取的采集生物特征,确定关联的身份标识,进而结合之前建立的身份标识与辅助验证因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将采集生物特征与辅助验证因子对应到同一用户身上,实现基于双因子的用户身份识别。
通过本说明书实施例,用户省去了在进行身份识别时手动提供辅助验证因子的操作,对于用户而言更为便利。此外,由于省去了用户的操作,加快了身份识别的速度,用户不必在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处耗费太多时间。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说明书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图1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身份识别预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包括以下步骤:
S100:用户移动设备在进入所述的预设附近区域后,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将机主用户的生物特征以外的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上传给识别服务端。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用户移动设备是指用户所携带的移动设备,如用户所携带的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
生物特征采集设备是指用于采集用户的生物特征的智能设备。生物特征采集设备一般具有设备标识,该设备标识可以是生物特征采集设备的物理地址(MAC地址),也可以是生物特征采集设备的通用唯一识别码(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UUID)。
一般而言,用户需要达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所在的位置,配合生物特征采集设备的要求来进行生物特征采集。例如,用户需要达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所在位置,面向生物特征采集设备上的摄像头,以便生物特征采集设备采集用户的人脸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用户达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的位置,意味着用户开始进入身份识别流程。
所述预设附近区域是指预设的生物特征采集设备附近的区域。例如,所述预设附近区域可以是以生物特征采集设备为中心,以指定距离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又如,所述预设附近区域可以是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前方的矩形区域(5m*5m),该矩形区域的远边界(距离生物特征采集设备较远的边界)距离生物特征采集设备12m,该矩形区域的近边界(距离生物特征采集设备较近的边界)距离生物特征采集设备7m。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预设附近区域可以根据业务需要来指定。例如,如果想在用户进入身份识别流程前的至少5秒钟,使得识别服务端获取到该用户的身份标识,那么,可以根据一般用户的步速(如2m/s)计算预设附近区域的近边界至少需要距离生物特征采集设备2m/s*5s=10m。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向自身的预设附近区域内广播无线信号,因而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预设附近区域位于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内。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广播的无线信号中可以携带有生物特征采集设备的设备标识。其他设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中的设备标识,识别广播该无线信号的设备的设备类型,也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中的设备标识与广播该无线信号的设备建立通信连接。
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广播的无线信号用于触发接收到该无线信息的用户移动设备执行如下预设操作:将机主用户的生物特征以外的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上传给识别服务端。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通常是机主用户预先在识别服务端注册的身份标识,如账号、手机号、昵称等。
需要说明的是,用户移动设备上可以安装有对应于识别服务端的客户端程序,客户端程序登录有用户在识别服务端上注册的身份标识。此外,用户移动设备也可以直接存储用户在识别服务端上注册的身份标识。
机主用户的辅助识别因子具体可以是机主用户在注册身份标识时一并注册的密码、数字证书等。也可以是用户移动设备上安装的对应于识别服务端的客户端程序与识别服务端约定的一次性随机验证码(One-time Password,OTP)、基于时间的一次性验证码(Time-based One-time Password,TOTP)。
也就是说,在步骤S100中,用户移动设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调用所述客户端程序;通过所述客户端程序,获取登录于所述客户端程序的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以及所述机主用户的生物特征以外的辅助识别因子;通过所述客户端程序,将所述身份标识与所述辅助识别因子上传给识别服务端。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向自身的预设附近区域内广播蓝牙信标Beacon信号,也可以是基于移动热点的联络Wi-Fi Aware信号。
S102:所述识别服务端建立所述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身份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识别服务端建立所述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身份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用于后续在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处对所述机主用户进行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
需要说明的是,识别服务端建立所述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身份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一方面意味着需要使用所述身份标识所关联的辅助识别因子验证信息来验证辅助识别因子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意味着,该辅助识别因子与该辅助识别因子所辅助的主识别因子应当对应于同一个身份标识。
例如,辅助识别因子是用户移动设备提供的密码,那么一方面,识别服务端需要使用用户移动设备提供的身份标识所关联的注册密码(即辅助识别因子验证信息)来比对用户移动设备提供的密码,如果一致,就认定辅助识别因子通过合法性验证,另一方面,针对主识别因子的验证为,识别服务端是否能接收到与用户移动设备提供的身份标识所关联的注册生物特征相匹配的采集人脸图像,如果能接收到,就认定主识别因子通过合法性验证。当主识别因子与辅助识别因子皆通过验证,就可以将用户的身份识别为主识别因子与辅助识别因子共同对应的身份标识。
值得强调的是,识别服务端可以在完成对机主用户的身份识别之前的任何时候执行对辅助识别因子的合法性验证。例如,识别服务端可以当接收到用户移动设备上传的身份标识与辅助识别因子时,就立刻对辅助识别因子进行合法性验证。又如,识别服务端可以在根据某个采集生物特征识别出所述用户标识之后,在对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辅助识别因子进行验证。
此外,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述识别服务端自建立所述对应关系的时间点起,经过指定时长后,可以解除在步骤S102中建立的对应关系。这是因为,在实际应用中,有的用户可能进入预设附近区域后又离开,并不会进行身份识别。因此,设定一个有效期(指定时长),超过有效期之后,解除对应关系以便释放存储资源。
此外,所述识别服务端可能对应有不止一个生物特征采集设备。这种情况下,在步骤S100中,用户移动设备从接收到的无线信号中提取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的设备标识,然后将所述设备标识、机主用户的生物特征以外的辅助识别因子以及所述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上传给识别服务端。
如此,在步骤S102中,识别服务端会建立所述设备标识、所述辅助识别因子、所述身份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图2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身份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包括如下步骤:
S200:生物特征采集设备采集待识别用户的生物特征,作为采集生物特征。
S202:将所述采集生物特征上传至识别服务端。
S204:所述识别服务端确定匹配于所述采集生物特征的注册生物特征,并确定匹配的注册生物特征所关联的身份标识。
S206:所述识别服务端若根据预先建立的对应关系确定存在对应于所述身份标识的辅助识别因子,且所述辅助识别因子已通过合法性验证,则将所述待识别用户的身份识别为所述身份标识。
图1所示的身份识别预处理方法与图2所示的身份识别方法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流程。对于同一用户而言,其需要先经历图1所示的身份识别预处理方法,再进入图2所示的身份识别方法。
对于任一用户而言,在图1所示的身份识别预处理方法中,该用户从进入生物特征采集设备的预设附近区域开始,直至用户抵达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处,可以无须任何操作。也就是说,图1所示的身份识别预处理方法,对于该用户而言可以是无感知的。
此外,所述识别服务端在将所述待识别用户的身份识别为所述身份标识之后,可以解除所述身份标识与所述辅助识别因子之间的对应关系(或者,解除所述身份标识、所述辅助设备因子、所述设备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此,可以尽快释放识别服务端的存储资源。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识别服务端对接有多个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则在步骤S202中,生物特征采集设备还需要将自身的设备标识也上传给是识别服务端。如此,可以确保:倘若识别服务端接收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A上传的采集生物特征,并根据该采集生物特征确定出匹配的注册生物特征所关联的身份标识,那么,识别服务端可以明确应当使用生物特征采集设备A和该身份标识共同对应的辅助识别因子进行辅助识别。
具体而言,在步骤S202中,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将自身的设备标识与所述采集生物特征上传至识别服务端。在步骤S206中,识别服务端若根据预先建立的对应关系确定存在对应于所述身份标识和所述设备标识的辅助识别因子,且所述辅助识别因子已通过合法性验证,则将所述待识别用户的身份识别为所述身份标识。
此外值得强调的是,步骤S204实际上可以视为基于单因子(生物特征)对待识别用户进行身份识别,对于此,本说明书实施例进一步提供的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预处理方法与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方法。
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预处理方法:
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向自身的预设附近区域内广播无线信号,所述方法包括:
用户移动设备在进入所述预设附近区域之后,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将预先存储的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提供给识别服务端;
所述识别服务端从存储的注册生物特征集合中,确定出关联于所述身份标识的注册生物特征,并将确定出的注册生物特征添加到筛选特征集合;所述筛选特征集合用于在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处对所述机主用户进行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
用户移动设备上安装有对应于识别服务端的客户端程序;
所述用户移动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将预先存储的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提供给识别服务端,具体包括:
所述用户移动设备通过安装的客户端程序,向识别服务端发送登录于所述客户端程序的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
所述识别服务端对应有不止一个生物特征采集设备;
所述用户移动设备通过安装的客户端程序,向识别服务端发送预先存储的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具体包括:
所述用户移动设备从接收到的无线信号中提取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的设备标识;
所述用户移动设备通过安装的客户端程序,向识别服务端发送所述设备标识与预先存储的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
所述用户移动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将预先存储的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提供给识别服务端,具体包括:
所述用户移动设备从接收到的无线信号中提取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的设备标识;
所述用户移动设备根据所述设备标识,建立与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
所述用户移动设备通过所述通信连接,向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发送预先存储的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
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将所述身份标识上传给识别服务端。
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向自身的预设附近区域内广播无线信号,具体包括:
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向自身的预设附近区域内广播蓝牙信标Beacon信号;
所述用户移动设备根据所述设备标识,建立与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具体包括:
所述用户移动设备根据所述设备标识,建立与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之间的蓝牙连接。
所述用户移动设备根据所述设备标识,建立与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具体包括:
所述用户移动设备根据所述设备标识,确定所述设备标识对应的设备类型;
若确定所述设备标识对应的设备类型为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则根据所述设备标识,建立与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
所述识别服务端对应有不止一个生物特征采集设备;
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将所述身份标识上传给识别服务端,具体包括:
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将自身的设备标识与所述身份标识上传给识别服务端。
将确定出的注册生物特征添加到筛选特征集合,具体包括:
将确定出的注册生物特征添加到所述设备标识对应的筛选特征集合。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识别服务端自将所述确定出的注册生物特征添加到所述筛选特征集合中的时间点起,经过指定时长后,从所述筛选特征集合中删除所述确定出的注册生物特征。
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方法:
生物特征采集设备采集待识别用户的生物特征,作为采集生物特征,并将所述采集生物特征上传至识别服务端;
所述识别服务端判断筛选特征集合中是否存在匹配于所述采集生物特征的注册生物特征,若所述筛选特征集合中存在匹配的注册生物特征,则将所述待识别用户的身份识别为匹配的注册生物特征所关联的身份标识。
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将所述采集生物特征上传至识别服务端,具体包括:
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将自身的设备标识与所述采集生物特征上传至识别服务端;
所述识别服务端判断筛选特征集合中是否存在匹配于所述采集生物特征的注册生物特征,具体包括:
所述识别服务端判断所述设备标识对应的筛选特征集合中是否存在匹配于所述采集生物特征的注册生物特征。
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筛选特征集合中不存在匹配的注册生物特征,则所述识别服务端在存储的注册生物特征集合中,判断是否存在匹配于所述采集生物特征的注册生物特征;
若所述注册生物特征集合中存在匹配于所述采集生物特征的注册生物特征,则所述识别服务端将所述待识别用户的身份识别为匹配的注册生物特征所关联的身份标识;
若所述注册生物特征集合中不存在匹配于所述采集生物特征的注册生物特征,则所述识别服务端确定识别失败。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识别服务端在将所述待识别用户的身份识别为匹配的注册生物特征所关联的身份标识之后,从所述筛选特征集合中删除所述匹配的注册生物特征。
图3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架构图,包括生物特征采集设备301与识别服务端302。该系统架构图可以具体实现为一种身份识别预处理系统和/或一种身份识别系统。
一种身份识别预处理系统,包括:生物特征采集设备与识别服务端;
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向自身的预设附近区域内广播无线信号,以使用户移动设备在进入所述预设附近区域后,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将机主用户的生物特征以外的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上传给识别服务端;
所述识别服务端,建立所述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身份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用于在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处对所述机主用户进行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
一种身份识别系统,包括:生物特征采集设备与识别服务端;
生物特征采集设备,采集待识别用户的生物特征,作为采集生物特征,并将所述采集生物特征上传至识别服务端;
所述识别服务端,确定匹配于所述采集生物特征的注册生物特征,并确定匹配的注册生物特征所关联的身份标识;若根据预先建立的对应关系确定存在对应于所述身份标识的辅助识别因子,且所述辅助识别因子已通过合法性验证,则将所述待识别用户的身份识别为所述身份标识。
图4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向自身的预设附近区域内广播无线信号,所述用户移动设备包括:
上传模块401,在进入所述的预设附近区域后,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将机主用户的生物特征以外的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上传给识别服务端,以使所述识别服务端建立所述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身份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用于在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处对所述机主用户进行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
图5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服务端的结构示意图,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向自身的预设附近区域内广播无线信号,所述识别服务端包括:
接收模块501,接收用户移动设备在进入所述的预设附近区域后,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上传的机主用户的生物特征以外的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
对应关系建立模块502,建立所述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身份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用于在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处对所述机主用户进行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
图6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生物特征采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包括:
采集上传模块601,采集待识别用户的生物特征,作为采集生物特征;
上传模块602,将所述采集生物特征上传至识别服务端,以使所述识别服务端确定匹配于所述采集生物特征的注册生物特征,并确定匹配的注册生物特征所关联的身份标识,进而使所述识别服务端若根据预先建立的对应关系确定存在对应于所述身份标识的辅助识别因子,且所述辅助识别因子已通过合法性验证,则将所述待识别用户的身份识别为所述身份标识。
图7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服务端的结构示意图,包括:
接收模块701,接收生物特征采集设备上传的采集生物特征;所述采集生物特征是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对待识别用户进行生物特征采集而获得的;
确定模块702,确定匹配于所述采集生物特征的注册生物特征,并确定匹配的注册生物特征所关联的身份标识;
识别模块703,若根据预先建立的对应关系确定存在对应于所述身份标识的辅助识别因子,且所述辅助识别因子已通过合法性验证,则将所述待识别用户的身份识别为所述身份标识。
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其至少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图1或2所示的方法。
图8示出了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更为具体的计算设备硬件结构示意图,该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通信接口1040和总线1050。其中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和通信接口1040通过总线1050实现彼此之间在设备内部的通信连接。
处理器1010可以采用通用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等方式实现,用于执行相关程序,以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
存储器1020可以采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静态存储设备,动态存储设备等形式实现。存储器1020可以存储操作系统和其他应用程序,在通过软件或者固件来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时,相关的程序代码保存在存储器1020中,并由处理器1010来调用执行。
输入/输出接口1030用于连接输入/输出模块,以实现信息输入及输出。输入输出/模块可以作为组件配置在设备中(图中未示出),也可以外接于设备以提供相应功能。其中输入设备可以包括键盘、鼠标、触摸屏、麦克风、各类传感器等,输出设备可以包括显示器、扬声器、振动器、指示灯等。
通信接口1040用于连接通信模块(图中未示出),以实现本设备与其他设备的通信交互。其中通信模块可以通过有线方式(例如USB、网线等)实现通信,也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例如移动网络、WIFI、蓝牙等)实现通信。
总线1050包括一通路,在设备的各个组件(例如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和通信接口1040)之间传输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述设备仅示出了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通信接口1040以及总线1050,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设备还可以包括实现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其他组件。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设备中也可以仅包含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方案所必需的组件,而不必包含图中所示的全部组件。
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图1或图2所示的方法。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说明书实施例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设备,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说明书实施例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方法、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计算机的具体形式可以是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意几种设备的组合。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方法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方法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在实施本说明书实施例方案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以上所述仅是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说明书实施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说明书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9)

1.一种身份识别预处理方法,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向自身的预设附近区域内广播无线信号,所述方法包括:
用户移动设备在进入所述的预设附近区域后,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将机主用户的生物特征以外的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上传给识别服务端;
所述识别服务端建立所述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身份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用于在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处对所述机主用户进行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用户移动设备上安装有对应于识别服务端的客户端程序;
用户移动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将机主用户的生物特征以外的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上传给识别服务端,具体包括:
用户移动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调用所述客户端程序;
用户移动设备通过所述客户端程序,获取登录于所述客户端程序的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以及所述机主用户的生物特征以外的辅助识别因子;
用户移动设备通过所述客户端程序,将所述身份标识与所述辅助识别因子上传给识别服务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识别服务端对应有不止一个生物特征采集设备;
用户移动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将机主用户的生物特征以外的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上传给识别服务端,具体包括:
用户移动设备从接收到的无线信号中提取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的设备标识;
用户移动设备将所述设备标识、机主用户的生物特征以外的辅助识别因子以及所述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上传给识别服务端;
所述识别服务端建立所述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身份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具体包括:
所述识别服务端建立所述设备标识、所述辅助识别因子、所述身份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向自身的预设附近区域内广播无线信号,具体包括:
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向自身的预设附近区域内广播蓝牙信标Beacon信号;
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向自身的预设附近区域内广播基于移动热点的联络Wi-Fi Aware信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识别服务端自建立所述对应关系的时间点起,经过指定时长后,解除所述对应关系。
6.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5任一项的身份识别方法,包括:
生物特征采集设备采集待识别用户的生物特征,作为采集生物特征,并将所述采集生物特征上传至识别服务端;
所述识别服务端确定匹配于所述采集生物特征的注册生物特征,并确定匹配的注册生物特征所关联的身份标识;
所述识别服务端若根据预先建立的对应关系确定存在对应于所述身份标识的辅助识别因子,且所述辅助识别因子已通过合法性验证,则将所述待识别用户的身份识别为所述身份标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用户移动设备上安装有对应于识别服务端的客户端程序;
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将所述采集生物特征上传至识别服务端,具体包括:
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将自身的设备标识与所述采集生物特征上传至识别服务端;
所述识别服务端若根据预先建立的对应关系确定存在对应于所述身份标识的辅助识别因子,且所述辅助识别因子已通过合法性验证,则将所述待识别用户的身份识别为所述身份标识,具体包括:
所述识别服务端若根据预先建立的对应关系确定存在对应于所述身份标识和所述设备标识的辅助识别因子,且所述辅助识别因子已通过合法性验证,则将所述待识别用户的身份识别为所述身份标识。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识别服务端在将所述待识别用户的身份识别为所述身份标识之后,解除所述身份标识与所述辅助识别因子之间的对应关系。
9.一种身份识别预处理系统,包括:生物特征采集设备与识别服务端;
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向自身的预设附近区域内广播无线信号,以使用户移动设备在进入所述预设附近区域后,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将机主用户的生物特征以外的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上传给识别服务端;
所述识别服务端,建立所述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身份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用于在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处对所述机主用户进行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
10.一种基于权利要求9的身份识别系统,包括:生物特征采集设备与识别服务端;
生物特征采集设备,采集待识别用户的生物特征,作为采集生物特征,并将所述采集生物特征上传至识别服务端;
所述识别服务端,确定匹配于所述采集生物特征的注册生物特征,并确定匹配的注册生物特征所关联的身份标识;若根据预先建立的对应关系确定存在对应于所述身份标识的辅助识别因子,且所述辅助识别因子已通过合法性验证,则将所述待识别用户的身份识别为所述身份标识。
11.一种身份识别预处理方法,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向自身的预设附近区域内广播无线信号,所述方法包括:
用户移动设备在进入所述的预设附近区域后,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将机主用户的生物特征以外的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上传给识别服务端,以使所述识别服务端建立所述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身份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用于在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处对所述机主用户进行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
12.一种身份识别预处理方法,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向自身的预设附近区域内广播无线信号,所述方法包括:
识别服务端接收用户移动设备在进入所述的预设附近区域后,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上传的机主用户的生物特征以外的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
建立所述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身份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用于在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处对所述机主用户进行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
13.一种用户移动设备,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向自身的预设附近区域内广播无线信号,所述用户移动设备包括:
上传模块,在进入所述的预设附近区域后,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将机主用户的生物特征以外的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上传给识别服务端,以使所述识别服务端建立所述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身份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用于在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处对所述机主用户进行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
14.一种识别服务端,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向自身的预设附近区域内广播无线信号,所述识别服务端包括:
接收模块,接收用户移动设备在进入所述的预设附近区域后,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上传的机主用户的生物特征以外的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机主用户的身份标识;
对应关系建立模块,建立所述辅助识别因子与所述身份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用于在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处对所述机主用户进行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
15.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5任一项的身份识别方法,包括:
生物特征采集设备采集待识别用户的生物特征,作为采集生物特征,并将所述采集生物特征上传至识别服务端,以使所述识别服务端确定匹配于所述采集生物特征的注册生物特征,并确定匹配的注册生物特征所关联的身份标识,进而使所述识别服务端若根据预先建立的对应关系确定存在对应于所述身份标识的辅助识别因子,且所述辅助识别因子已通过合法性验证,则将所述待识别用户的身份识别为所述身份标识。
16.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5任一项的身份识别方法,包括:
识别服务端接收生物特征采集设备上传的采集生物特征;所述采集生物特征是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对待识别用户进行生物特征采集而获得的;
确定匹配于所述采集生物特征的注册生物特征,并确定匹配的注册生物特征所关联的身份标识;
若根据预先建立的对应关系确定存在对应于所述身份标识的辅助识别因子,且所述辅助识别因子已通过合法性验证,则将所述待识别用户的身份识别为所述身份标识。
17.一种权利要求15中的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包括:
采集模块,采集待识别用户的生物特征,作为采集生物特征;
上传模块,将所述采集生物特征上传至识别服务端,以使所述识别服务端确定匹配于所述采集生物特征的注册生物特征,并确定匹配的注册生物特征所关联的身份标识,进而使所述识别服务端若根据预先建立的对应关系确定存在对应于所述身份标识的辅助识别因子,且所述辅助识别因子已通过合法性验证,则将所述待识别用户的身份识别为所述身份标识。
18.一种权利要求16中的识别服务端,包括:
接收模块,接收生物特征采集设备上传的采集生物特征;所述采集生物特征是生物特征采集设备对待识别用户进行生物特征采集而获得的;
确定模块,确定匹配于所述采集生物特征的注册生物特征,并确定匹配的注册生物特征所关联的身份标识;
识别模块,若根据预先建立的对应关系确定存在对应于所述身份标识的辅助识别因子,且所述辅助识别因子已通过合法性验证,则将所述待识别用户的身份识别为所述身份标识。
19.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该计算机设备装配有标准焦距镜头与长焦距镜头,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12、15、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10651274.XA 2018-07-18 2019-07-18 身份识别预处理方法、身份识别方法,及其设备和系统 Active CN1104748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51274.XA CN110474879B (zh) 2019-07-18 2019-07-18 身份识别预处理方法、身份识别方法,及其设备和系统
CN202010759177.5A CN111901353A (zh) 2019-07-18 2019-07-18 身份识别预处理方法、身份识别方法,及其设备和系统
PCT/CN2020/071348 WO2021008106A1 (zh) 2019-07-18 2020-01-10 一种身份识别预处理、身份识别方法及系统
TW109105265A TWI734385B (zh) 2019-07-18 2020-02-19 身份識別預處理、身份識別方法及系統
US16/805,269 US10778678B2 (en) 2018-07-18 2020-02-28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and preprocessing
US16/945,759 US11451539B2 (en) 2019-07-18 2020-07-31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and preprocessing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51274.XA CN110474879B (zh) 2019-07-18 2019-07-18 身份识别预处理方法、身份识别方法,及其设备和系统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59177.5A Division CN111901353A (zh) 2019-07-18 2019-07-18 身份识别预处理方法、身份识别方法,及其设备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74879A true CN110474879A (zh) 2019-11-19
CN110474879B CN110474879B (zh) 2020-07-24

Family

ID=6850970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59177.5A Pending CN111901353A (zh) 2019-07-18 2019-07-18 身份识别预处理方法、身份识别方法,及其设备和系统
CN201910651274.XA Active CN110474879B (zh) 2018-07-18 2019-07-18 身份识别预处理方法、身份识别方法,及其设备和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59177.5A Pending CN111901353A (zh) 2019-07-18 2019-07-18 身份识别预处理方法、身份识别方法,及其设备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2) CN111901353A (zh)
TW (1) TWI734385B (zh)
WO (1) WO202100810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71951A (zh) * 2020-03-03 2020-07-0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肌电信号和孪生神经网络的智能手机用户认证方法和系统
WO2021008106A1 (zh) * 2019-07-18 2021-01-21 创新先进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身份识别预处理、身份识别方法及系统
US11451539B2 (en) 2019-07-18 2022-09-20 Advanced New Technologies Co., Ltd.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and preprocessing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74419B (zh) * 2022-10-26 2023-02-07 中航信移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纸化身份验证的数据处理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0765A (zh) * 2016-02-29 2016-09-07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支付方法及装置
CN106131044A (zh) * 2016-08-08 2016-11-16 桂林信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身份认证方法及系统
US20170093841A1 (en) * 2015-09-29 2017-03-3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gnitive password entry system
CN107122977A (zh) * 2017-04-26 2017-09-01 陈志阳 一种基于生物识别的支付系统
CN107483416A (zh) * 2017-07-27 2017-12-15 湖南浩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身份验证的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29791A (zh) * 2008-07-10 2008-12-24 大连新中连软件工程有限公司 指纹身份验证系统
US10129251B1 (en) * 2014-02-11 2018-11-13 Morphotrust Usa,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verifying liveliness
CN104469765B (zh) * 2014-07-28 2020-10-23 北京佰才邦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认证方法和装置
CN105991653A (zh) * 2016-03-07 2016-10-05 李明 一种身份认证方法及装置
CN107733852B (zh) * 2017-08-24 2019-06-21 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身份验证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
CN107612940A (zh) * 2017-10-31 2018-01-19 飞天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身份认证方法及认证装置
CN108062673B (zh) * 2017-11-15 2021-06-01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支付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427911B (zh) * 2018-01-30 2020-06-23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身份验证方法、系统、装置及设备
CN111901353A (zh) * 2019-07-18 2020-11-06 创新先进技术有限公司 身份识别预处理方法、身份识别方法,及其设备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093841A1 (en) * 2015-09-29 2017-03-3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gnitive password entry system
CN105930765A (zh) * 2016-02-29 2016-09-07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支付方法及装置
CN106131044A (zh) * 2016-08-08 2016-11-16 桂林信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身份认证方法及系统
CN107122977A (zh) * 2017-04-26 2017-09-01 陈志阳 一种基于生物识别的支付系统
CN107483416A (zh) * 2017-07-27 2017-12-15 湖南浩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身份验证的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08106A1 (zh) * 2019-07-18 2021-01-21 创新先进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身份识别预处理、身份识别方法及系统
US11451539B2 (en) 2019-07-18 2022-09-20 Advanced New Technologies Co., Ltd.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and preprocessing
CN111371951A (zh) * 2020-03-03 2020-07-0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肌电信号和孪生神经网络的智能手机用户认证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74879B (zh) 2020-07-24
CN111901353A (zh) 2020-11-06
WO2021008106A1 (zh) 2021-01-21
TWI734385B (zh) 2021-07-21
TW202105212A (zh) 2021-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74879A (zh) 一种身份识别预处理、身份识别方法及系统
RU2605610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оединения с сетью
CN108305360B (zh) 门禁控制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05491524B (zh) 一种确定目标便携设备位置的方法和装置
WO2019179253A1 (zh) 身份验证的方法及装置和电子设备
US11366885B2 (en) Vehicle security system and vehicle security method
KR20190022218A (ko)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에 프로파일을 원격으로 제공하는 방법
CN106209800B (zh) 设备权限共享方法和装置
KR20160120197A (ko) 스마트 기기의 관리 계정 설정 방법, 장치, 프로그램 및 저장매체
US11451539B2 (en)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and preprocessing
US20190319951A1 (en) Network Service Control for Access to Wireless Radio Networks
WO2019047066A1 (zh) 无人机接入方法及装置
CN110457882A (zh) 一种身份识别预处理、身份识别方法及系统
KR101346745B1 (ko) 엔에프씨를 이용한 학교 생활 관리 시스템
CN106375096A (zh) 短信验证方法和装置
CN106304070B (zh) 一种网络自动连接方法和装置
CN106550383B (zh) 网络连接方法及智能设备
CN111757314A (zh) 安装用户配置文件的方法及其电子装置
KR101910757B1 (ko) 로컬 인증
CN106507301A (zh) 认证方法和装置
CN106375350A (zh) 刷机验证方法和装置
KR101915732B1 (ko) 블루투스와 스마트 디바이스 지문인식 센서를 이용한 출석 체크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5119883B (zh) 一种基于振动信号的验证方法及服务器
JP2019032646A (ja) 通信端末の登録認証システムおよび登録認証方法
US20160335444A1 (en) Proximity based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method and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012

Address after: Cayman Enterprise Centre, 27 Hospital Road, George Town, Grand Cayman Islands

Patentee after: Innovative advanced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Cayman Enterprise Centre, 27 Hospital Road, George Town, Grand Cayman Islands

Patentee before: Advanced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012

Address after: Cayman Enterprise Centre, 27 Hospital Road, George Town, Grand Cayman Islands

Patentee after: Advanced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A four-storey 847 mailbox in Grand Cayman Capital Building, British Cayman Islands

Patentee before: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