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35912B - 光伏导电玻璃、太阳能电池双玻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伏导电玻璃、太阳能电池双玻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335912B CN110335912B CN201910604026.XA CN201910604026A CN110335912B CN 110335912 B CN110335912 B CN 110335912B CN 201910604026 A CN201910604026 A CN 201910604026A CN 110335912 B CN110335912 B CN 11033591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lass
- conductive
- conductive structure
- photovoltaic
-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9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313 adhesive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20006280 packaging film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785 packaging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4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3467 frag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6062 fragment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805 post-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29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19 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8 packag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1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3 soli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hotovoltaic cell covered by group H10F10/00,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 H10F19/80—Encapsulations or containers for 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having photovoltaic cells
- H10F19/807—Double-glass encapsulation, e.g. photovoltaic cells arranged between front and rear glass sheet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hotovoltaic cell covered by group H10F10/00,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 H10F19/80—Encapsulations or containers for 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having photovoltaic cells
- H10F19/85—Protective back sheet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hotovoltaic cell covered by group H10F10/00,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 H10F19/90—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photovoltaic cells, e.g. interconnections or insulating spacers
- H10F19/902—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photovoltaic cells, e.g. interconnections or insulating spacers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photovoltaic cells
- H10F19/904—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photovoltaic cells, e.g. interconnections or insulating spacers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photovoltaic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of the structur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伏导电玻璃、太阳能电池双玻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该光伏导电玻璃包括:玻璃、第一导电结构、第二导电结构以及胶膜层,所述胶膜层覆盖在所述玻璃内侧以在所述胶膜层与所述玻璃之间夹持所述第一导电结构与所述第二导电结构,所述胶膜层上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电极连接开口,以便所述电池串两端的电极穿过所述电极连接开口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连接导通,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包括导电层,所述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玻璃与所述胶膜层之间。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光伏导电玻璃,在进行太阳能电池双玻组件的组装时,可以替代传统的金属汇流条+封装背膜+光伏玻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伏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导电玻璃、太阳能电池双玻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叠瓦太阳能电池双玻组件在可见的将来是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一条重要的发展路线,叠瓦组件特点就是将传统的整片电池片切割成若干小片(1/4, 1/5, 1/6等,可以均分,也可以不均分),然后在电池片的电极上涂覆导电胶,相邻电池片的边缘采用上下重叠布置,导电胶固化后将电池片连接在一起形成电池串。这样做即可使用导电胶替代传统的金属焊带,一方面柔性的导电胶连接可以降低应力,另一方面无间隙连接方式可以提高组件面积的利用率,继而提升组件效率,在有效单位面积内产生更多的电力输出。
为了避免组件工作中局部被遮挡带来的热斑风险,一块组件内通常有若干电池串组合形成电池串组,电池串上再并联旁路二极管来解决这些问题。结合组件实际的使用情况,根据组件内电池数量的多少,通常要并联2~4个旁路二极管不等。
现有的以美国Sun power 为代表的公司添加二极管以及连接电池串组的方式是在电池串的首尾连接金属汇流条引出线,然后引出线充当电极或是连接二极管。
但是,该方法缺点包括:为了提高面积的利用率,会将金属汇流条尽可能的隐藏于电池背面,并且汇流条通常通过组件背面跳线的方式并联到旁路二极管的一端,也就是说组件中通常有4到8根跳线并联到2-4个旁路二极管上,不仅增加了操作复杂程度,且碎片率高,自动化程度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导电玻璃,省去汇流条设计,实现组件中电路连接的便利性,同时能够降低碎片率、提高组件的自动化程度,增大组件的产能。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光伏导电玻璃的太阳能电池双玻组件。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太阳能电池双玻组件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光伏导电玻璃,包括:
玻璃,所述玻璃上设有通孔;
第一导电结构,所述第一导电结构设置在所述玻璃的内侧两端且沿所述玻璃横向延伸,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用于与电池串两端的电极连接导通;
第二导电结构,所述第二导电结构设置在所述玻璃的内侧且沿所述玻璃竖向延伸,所述第二导电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导通且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并延伸至玻璃的另一侧;以及
胶膜层,所述胶膜层覆盖在所述玻璃内侧以在所述胶膜层与所述玻璃之间夹持所述第一导电结构与所述第二导电结构,所述胶膜层上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电极连接开口,以便所述电池串两端的电极穿过所述电极连接开口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连接导通,
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包括直接设置在所述玻璃上的导电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结构还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导电层与所述胶膜层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电极连接开口为整体式或间断式排布的多个,且所述电极连接开口向下延伸直至所述导电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电结构从所述玻璃表面开始向着所述胶膜层依次层叠有导电层、以及绝缘层,所述第二导电结构的所述导电层、以及绝缘层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的导电层、以及绝缘层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结构的所述另一端设有与所述导电层连接导通的输出电极,且所述输出电极穿过所述通孔并延伸至玻璃的另一侧。
更进一步地,所述输出电极通过金属电极连接单元与所述导电层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层通过镀覆的方法形成在所述玻璃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胶膜层与所述玻璃之间还设有第三导电结构,所述第三导电结构位于所述玻璃的内侧中部且沿所述玻璃横向延伸,所述第三导电结构从所述玻璃表面由内至外依次层叠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的导电层以及绝缘层一一对应连接的导电层以及绝缘层,其中,所述胶膜层的与所述第三导电结构的竖向上的两侧边缘相对应位置处也设有两排所述电极连接开口,每排包括一个整体式或间断式的多个间隔开排列的所述电极连接开口,所述电极连接开口向下延伸至所述导电层。
更进一步地,所述玻璃上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第二导电结构以及第三导电结构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第二导电结构、以及第三导电结构分别铺设在所述凹槽内。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双玻组件,从下至上依次包括玻璃盖板、封装胶膜、电池串、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导电玻璃,其中所述电池串的两端的电极与所述光伏导电玻璃中的第一导电结构连接导通。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双玻组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提供电池串,所述电池串两端分别具有电极;
步骤S2,提供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导电玻璃;
步骤S3,在所述电池串的电极和/或所述光伏导电玻璃的电极连接开口的任一方喷涂导电胶水;
步骤S4,按照从下至上的顺序,将玻璃盖板、封装胶膜、所述电池串、以及所述光伏导电玻璃铺设好,并使所述电极与所述电极连接开口一一对应地形成导电连接;
步骤S5,经过EL测试、层压处理后,在所述光伏导电玻璃的输出电极之间连接接线盒,得到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光伏导电玻璃,在进行太阳能电池双玻组件的组装时,可以替代传统的金属汇流条+封装背膜+光伏玻璃。也就是说,在组装太阳能电池双玻组件将电池串排版布置后,直接将光伏导电玻璃放置在电池串上,利用光伏导电玻璃上的电极连接开口,将光伏导电玻璃与电池串的电极按照对应设计连接导通,在电池串末片电池背面无需任何焊接操作,同时由于光伏导电玻璃上设有胶膜层,因此也省略了盖背面封装胶膜、各种绝缘条、以及盖背板等等操作,极大的减少了碎片率;并且为全程自动化的实现提供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爆炸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1中的电池片切割前后的示意图,其中,(a):切割前A正面,(b):切割前A背面,(c):切割后a正面,(d):切割后a背面;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池片串联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电路示意图;
图5是与图4电路设计对应的光伏导电玻璃示意图;
图6是图5中I所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图6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5中II所示的放大图;
图9是图8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5中III所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图10中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电路示意图;
图13是与图12电路设计对应的光伏导电玻璃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电池全片切割前后示意图,其中(a):切割前A’正面,(b):切割前A’背面,(c):切割分片后a’正面,(d):切割分片后a’背面;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电池串的串联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光伏导电玻璃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I'的放大图;
图18是图17的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7中的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1 玻璃盖板;201封装胶膜;301电池串;401光伏导电玻璃;
1玻璃;2第一导电结构;3第二导电结构;100第三导电结构;4胶膜层;5输出电极;6夹胶膜层;7导电层;8绝缘层;9电极连接开口;9’根据实施例3的光伏导电玻璃的电极连接开口;
10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池片a的正面主栅;11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电池片a的背面主栅;12电极引出连接件;
13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中电池片a’的正面主栅;14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中电池片a’的背面靠近边缘的背面主栅;15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中电池片a’的背面靠近中间位置的背面主栅。
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本发明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电池串”和“电池串组”统一称作“电池串”。
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从受光面向背光面依次包括玻璃盖板101、封装胶膜201、电池串301、以及光伏导电玻璃401。
其中,光伏导电玻璃401为具有导电功能的玻璃,可以根据电池串301的排布方式以及与旁路二极管的连接方式,对应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光伏导电玻璃401电路结构,使得电池串301与光伏导电玻璃401上的导电结构连通,并接入旁路二极管。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光伏导电玻璃401,如图5至图11所示,包括:玻璃1、第一导电结构2、第二导电结构3、以及胶膜层4。
其中,玻璃1上设有通孔(未图示)。
第一导电结构2设置在玻璃1的内侧(也就是靠近电池串301一侧)两端且沿玻璃1横向延伸(如图5所示的左右方向)。第一导电结构2用于与电池串301两端的电极(例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1中的背面主栅11)连接导通。
第二导电结构3设置在玻璃1的内侧且沿玻璃1竖向延伸(如图5所示的上下方向)。其中,第二导电结构3的一端与第一导电结构2导通且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并延伸至玻璃1的另一侧。
胶膜层4覆盖在玻璃1内侧以在胶膜层4与玻璃1之间夹持第一导电结构2与第二导电结构3。胶膜层4上与第一导电结构2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电极连接开口9,以便电池串301两端的电极穿过电极连接开口9与第一导电结构2连接导通。其中,胶膜层4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将光伏导电玻璃401和后述的电池串组进行粘结。另外,其次要作用是与玻璃1一起夹持第一导电结构2和第二导电结构3。
如图5-图7所示,第一导电结构2包括直接设置在玻璃1之上的导电层7,也就是说,导电层7设置在玻璃1与胶膜层4之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光伏导电玻璃401,通过设置第一导电结构2,可以替代传统的金属汇流条,直接实现光伏导电玻璃401与电池串301的连接导通,进一步,通过设置第二导电结构3,将经由第一导电结构2汇集的来自电池串301的电能直接输出至玻璃1外侧,在电池串301末片电池背面无需任何焊接操作;进一步,由于光伏导电玻璃401上设有胶膜层4,因此也省略了盖背面封装胶膜、各种绝缘条、以及盖背板等等操作,极大的减少了碎片率;并且为全程自动化的实现提供可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进一步地,第一导电结构2还可以包括绝缘层8,该绝缘层8设置在导电层7与胶膜层4之间。该绝缘层8起到阻断导电层7与胶膜层4之间的电导通的可能性的作用,从而使得该第一导电结构2新能更加稳定、可靠。
其中,电极连接开口9可以为连续一体式(如图16-17所示)或间断式排布的多个(如图5-图7所示),且电极连接开口9向下延伸直至导电层7。
关于电极连接开口9的形式没有具体的限制,其根据所配合的电池串301的背面电极进行相应设置。例如,在实施例1中,如图2所示,电池串301中的电池切片上的背面电极为不连续的线段状的背面主栅11,因此相应地光伏导电玻璃401中的电极连接开口9也形成为间断式排布的多个以分别与背面主栅11一一对应连接;当电池片的背面主栅为连续直线时,或者即使在背面主栅为不连续的线段状的背面主栅的情况下,可以将电极连接开口9设计为连续一体式(如图16所示)。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8-图9所示,第二导电结构3从玻璃1表面开始向着胶膜层4依次层叠有导电层7、以及绝缘层8。其中,第二导电结构3的导电层7、以及绝缘层8分别与第一导电结构2的导电层7、以及绝缘层8一一对应连接。第二导电结构3的所述另一端(也就是远离第一导电结构2的一端)设有导电层7连接导通的输出电极5,且输出电极5穿过所述通孔并延伸至玻璃1的另一侧。由此,通过输出电极5与第一导电结构2的导电层相导通并将由第一导电结构所汇集的电能通过该输出电极5输出,该结构简单可靠。
另外,作为第一导电结构2和第二导电结构3的设置方法,可以先在玻璃1上通过镀覆法、CVD法等方法根据设计好的版图形成导电层7之后,在其上涂覆绝缘层8来实现,换句话而言,可以通过同一个步骤完成第一导电结构2中的夹胶膜层6与第二导电结构3中的导电层7、绝缘层8的设置。
更进一步地,第二导电结构3中输出电极5通过金属电极连接单元51与导电层7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在胶膜层4与玻璃1之间还设有第三导电结构100,第三导电结构100位于玻璃的内侧中部且沿玻璃1横向延伸。同样地,第三导电结构100从玻璃1表面由内至外依次层叠有分别与第一导电结构2的导电层7、以及绝缘层8一一对应连接的导电层7以及绝缘层8。其中,胶膜层4的与第三导电结构100的竖向上的两侧边缘相对应位置处也设有两排电极连接开口9,每排包括一个整体式或间断式的多个间隔开排列的电极连接开口9,电极连接开口9向下延伸至导电层7。
也就是说,当太阳能电池双玻组件包括多个电池串301,且多个电池串301呈多排排列时,对应地,可以在光伏导电玻璃401的横向上中部也相应设置多排第三导电结构100,以便与电池串301一一对应,从而使得电池串301两端的电极与电极连接开口9一一对应地进行电连接。
其中,为了使得胶膜层4整体上保持平整,可以在玻璃1上与第一导电结构2、第二导电结构3以及第三导电结构100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有凹槽,将第一导电结构2、第二导电结构3、以及第三导电结构100分别铺设在所述凹槽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备方法,使用上述光伏导电玻璃401,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提供电池串301。该电池串301的两端分别具有电极。
步骤S2,提供上述光伏导电玻璃401。
步骤S3,在电池串301的电极和/或光伏导电玻璃401的电极连接开口9的任一方喷涂导电胶水;
步骤S4,按照从下至上的顺序,将玻璃盖板101、封装胶膜201、电池串301、以及所述导电背板铺设好,并使所述电极与电极连接开口9一一对应地形成导电连接;
步骤S5,经过EL测试、层压处理后,在光伏导电玻璃401的输出电极5之间连接接线盒,得到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
根据本发明的制备方法,通过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光伏导电玻璃401,省却了盖背面封装胶膜、各种绝缘条、以及盖背板等等操作,极大的减少了碎片率;并且为全程自动化的实现提供可能。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叠瓦式太阳能电池组件,按照从下至上的顺序以此包括玻璃盖板101、封装胶膜201、电池串301、以及光伏导电玻璃401。
每个电池串301由多个电池片a连接而成,且电池串301首片电池的正面电极连接电极引出连接件,其中多个电池片a的正面电极的极性一致,多个电池片a的背面电极极性一致。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设计为上下三排电池串301,每排电池串301连接有一个旁路二极管。
相应地,如图5至图7所示所示,光伏导电玻璃401包括:玻璃1以及胶膜层4,在玻璃1与胶膜层4之间夹持有第一导电结构2、第二导电结构3、以及第三导电结构100。
第一导电结构2设置在玻璃1的内侧两端且沿玻璃横向1延伸。
第二导电结构3设置在玻璃1的内侧且沿玻璃1竖向延伸,第二导电结构3的一端与第一导电结构2导通且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并延伸至玻璃1的另一侧。
第三导电结构100位于玻璃的内侧中部且沿玻璃1横向延伸。
胶膜层4覆盖在玻璃1内侧以在胶膜层4与玻璃1之间夹持第一导电结构2与第二导电结构3,胶膜层4上与第一导电结构2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电极连接开口9,以便电池串301两端的电极穿过电极连接开口9与第一导电结构连接导通。
其中,如图5-图9所示,第一导电结构2和第二导电结构3均包括导电层7、绝缘层8,其中,导电层7通过CVD法沉积在玻璃1上,导电层7通过绝缘层8和胶膜层4连接。胶膜层4中设有贯穿绝缘层8直至导电层7的电极连接开口9以便与电池串301的电极连接。
如图9所示,第二导电结构3设置有输出电极5,该输出电极5通过金属电极连接单元51与导电层7电连接,该金属电极5用于连接太阳能电池双玻组件的电极引出线和二极管。
同样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三导电结构100从玻璃1表面由内至外依次层叠有分别与第一导电结构2的导电层7以及绝缘层8一一对应连接的导电层7以及绝缘层8。其中,胶膜层4的与第三导电结构100的竖向上的两侧边缘相对应位置处也设有两排电极连接开口9,每排包括一个整体式或间断式的多个间隔开排列的电极连接开口9,电极连接开口9向下延伸至导电层7。
这样设计,可以不需要在电池串301上排布与电池串电极焊接的汇流带,在组件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组件生产过程中的碎片率,同时能保证组件性能的基础上提高组件的单位面积发电效率。
如图2所示,电池片a由整片电池A切割而成,切割后的多个电池片a的结构相同。
每个电池串的第一片电池片a的正面电极连接的电极引出连接件12,接着与之后的多个电池片a互相串联形成电池串。此处的电极引出连接件12为柔性的导电材料,电极引出连接件12的上表面可以根据需求设置成相应的颜色,如增加反射率的白色,或者是与电池片保持一致的颜色,最终形成美观的组件。上表面颜色的实现可以通过粘结层将有色材料层黏附在柔性导电材料层上来实现(也就是说,通过柔性导电材料层、粘结层、以及有色材料层(最外层)来构成电极引出连接件12);也可以直接将有色材料层涂布在柔性导电材料上来实现(也就是说,通过柔性导电材料层以及有色材料层(最外层)来构成电极引出连接件12)。
多个电池串301互相串联是其电池片a的正面电极覆盖在相邻电池片a的背面电极上,相覆盖的正面电极和背面电极之间设有导电媒介物。
本实施例以p型晶硅电池为例,电池片a的正面电极为负极,背面电极为不连续的正极。相同规格的电池片a的电流差异在2%以内。
如图2所示,电池片a切割前的整片电池A的正面和背面分别设有主栅,将整片电池A在靠近主栅预留位置处进行切割,切割深度达到电池A的厚度的40%-60%,接着用印刷机将导电胶水印在电池Ade背面主栅电极出,使用分片装置将电池分成多个电池片a,主栅分布在电池片a的长边上,且与电池片a的短边互相垂直。
如图3所示,将切割后的电池片a进行互联时,每个电池串的第一片电池片a的负极(即正面电极)连接电极引出连接件12,电池片a采用叠片的方式进行互联,其中一片电池片a的正面主栅10重叠在相邻一片电池片a的背面主栅11上,正面主栅10和背面主栅11相接触位置处设有导电媒介物。
如图4所示,电池片a串联到一定数量(1~24)后,按照设计将多个电池串301进行排布放置,放置方式可以根据电池情况设计。
光伏导电玻璃401内侧的电极连接开口9处设有导电媒介物(例如导电胶),然后放在对应设计的、排布放置的电池串301上,电极连接开口9与电池串301的电极连接导通,从而光伏导电玻璃401与电池串301形成导电连通。
具体的,上述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本实施例采用光伏导电玻璃401制作组件,整片电池A分切后使用叠片的方式串焊成串,多个电池串301之间不需要连接,按照设计排布放置,将光伏导电玻璃401放置在电池串301上,光伏导电玻璃401包括的第一导电结构2与电池串301之间连接导通,组成互相导通的电路,最后通过第二导电结构3的输出电极5连接接线盒,制成组件。
具体过程如下:
选取整片电池A,使用激光器在A的背面靠近主栅电极预留位置处对A进行不完全切割,切割深度达到A的厚度的40%~60%,接着用印刷机将导电胶水印在整片电池A的背面主栅11处,使用分片装置将整片电池A分成多个1/5大小的电池片a。图2中(a), (b), (c),(d)为电池片切割前后的示意图,其中(a)图为切割前电池片的正面,(b)图为切割前电池片的背面,(c)为分片后电池片的正面,(d)为分片后电池片的背面。
电池串301的制作:选取电极引出连接件12,将电极引出连接件12一侧涂覆导电胶水,选取一片电池片a,检查a的外观,将a的正面主栅10与电极引出连接件12涂有导电胶水的一侧相互重叠,形成导电连接,此后再选取第二片电池片a同样检查外观,使其正面主栅10与第一片电池片a的背面主栅11相互重叠,之后的3~24片电池片a按照同样方法连接,经过加热固化后制作成电池串301,整个串焊过程可以在自动串焊的机器中完成。
将多个电池串301按照一定电路结构方式进行排布放置,然后在光伏导电玻璃上401的胶膜层4的电极连接开口9涂覆导电胶水(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电池串301中的首尾电极涂覆导电胶水),此后将电极导电连接开口9与电池串301中的电极按照对应设计连接,形成连接导通。
图6为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电路图,图7为对应设计的光伏导电玻璃401。
接着,按照从受光面向背光面的顺序,将玻璃盖板101、封装胶膜(EVA或是POE)201、电池串301、光伏导电玻璃401铺设好。
铺设完成后经包括EL测试、层压后处理工序处理。
此后,在光伏导电玻璃401的输出电极5之间按照电路图安装带有二极管的接线盒,即可制成叠瓦太阳能电池组件。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与实施例1类似,其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中的电池串301呈单排设置,电池串301中所含电池片数量可以为36片(远远超过24片),相应地,如图13所示,光伏导电玻璃401仅仅具有第一导电结构2和第二导电结构3,无需设置第三导电结构100。在电池串301所含的电池片数量远远超过24片的情况下,如果使用常规的技术,将极大增加碎片率,而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光伏导电玻璃401,不仅简化了封装工艺,且有利于降低碎片率。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与实施例1类似,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使用了具有不同主栅电极设计的电池片,同时,位于光伏导电玻璃上401的电极连接开口9’为连续一体式。
本实施例中,使用两种电池片,第一种电池片如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的电池片a,第二种电池片为电池片a’。
下面首先说明第二种电池片及其制备方法。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不同主栅电极设计的第二种电池片a’,其正面设有一个正面主栅13,背面设有两个不连续的背面主栅(分别是靠近电池片a’的长边边缘的第一背面主栅14和位于短边方向上中部的第二背面主栅15),将第二种电池片在靠近背面主栅14的预留位置进行切割形成多个第二种电池片a’。
其次,本实施例中的光伏导电玻璃上401,如图16-图19所示,其中,第一导电结构2与第三导电结构100相应位置处的电极连接开口9’为连续一体式。具体而言,第一导电结构2与第三导电结构100分别设置在形成于玻璃1的凹槽中,第一导电结构2与第三导电结构100分别包括导电层7,由于导电层7与最外层的胶膜层4之间并不直接接触,因此可以省略绝缘层8。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光伏导电玻璃401的制备更加简单、且生产成本更低、制备流程更短。其中的第二导电结构3与实施例1的相同,在此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具体制备过程如下:
选取整片第一种电池A并进行切割,其过程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省略其说明。
接着,选取整片第二种电池A’,使用激光器在B的背面靠近背面主栅14预留位置处对A’进行不完全切割,切割深度达到B的厚度的40%~60%,接着用印刷机将导电胶水印在A’的背面主栅14处,使用分片装置将A’分成多个1/5大小的电池片a’,图14中(a), (b), (c),(d)为电池片切割前后的示意图,其中(a)图为切割前电池片A’的正面,(b)图为切割前电池片A’的背面,(c)为分片后电池片a’的正面,(d)为分片后电池片a’的背面。
电池串的制作:如图15所示,选取电极引出连接件12,将电极引出连接件12一侧喷涂导电胶水,选取一片电池片a,检查a的外观,将a的正面主栅10与电极引出连接件12涂有导电胶水的一侧相互重叠,形成导电连接。再选取第二片电池片a同样检查外观,使其正面主栅10与第一片电池片a的背面主栅11相互重叠,按照第二片电池的连接方法连接一定数量的第一种电池片a,此后,选取一片第二种电池片a’同样检查外观,使其正面主栅13与临近的第一种电池片a的背面主栅11相互重叠,形成导电连接,接着按照同样方法连接一定数量的第一种电池片a,然后选取第二片第二种电池片a’,使其正面主栅13与临近的第一种电池片a的背面主栅11相互重叠,最后再连接一定数量的第一种电池片a,经过加热固化后制作成电池串301,整个串焊过程可以在自动串焊的机器中完成。
接下来,将多个电池串301按照一定电路结构方式进行排布放置,然后在光伏导电玻璃上401的胶膜层4的电极连接开口9涂覆导电胶水(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电池串301中的首尾电极涂覆导电胶水),此后将电极导电连接开口9与电池串301中的电极按照对应设计连接,形成连接导通。
接着,按照从受光面向背光面的顺序,将玻璃盖板101、封装胶膜(EVA或是POE)201、电池串301、光伏导电玻璃401铺设好。
铺设完成后经包括EL测试、层压后处理工序处理。
此后,在光伏导电玻璃401的输出电极5之间按照电路图安装带有二极管的接线盒,即可制成叠瓦太阳能电池组件。
除了上述实施例之外,还可以有一系列的变形,例如,电池片可以全部使用第二种电池片a’,叠片成串,诸如此类,在此省略其枚举。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其他结构和操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可以理解并且容易实现的,因此不再详细描述。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光伏导电玻璃,其特征在于,包括:
玻璃,所述玻璃上设有通孔;
第一导电结构,所述第一导电结构设置在所述玻璃的内侧两端且沿所述玻璃横向延伸,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用于与电池串两端的电极连接导通;
第二导电结构,所述第二导电结构设置在所述玻璃的内侧且沿所述玻璃竖向延伸,所述第二导电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导通且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并延伸至玻璃的另一侧;以及
胶膜层,所述胶膜层覆盖在所述玻璃内侧以在所述胶膜层与所述玻璃之间夹持所述第一导电结构与所述第二导电结构,所述胶膜层用于粘结所述玻璃与所述电池串,所述胶膜层上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电极连接开口,以便所述电池串两端的电极穿过所述电极连接开口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连接导通,
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包括直接设置在所述玻璃上的导电层;
所述第二导电结构从玻璃表面开始向着胶膜层依次设置有导电层以及绝缘层,所述第二导电结构的远离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的一端设置有与导电层连接导通的输出电极,且输出电极穿过所述通孔并延伸至玻璃的另一侧,所述输出电极通过金属电极连接单元与所述导电层电连接,所述输出电极用于连接太阳能电池双玻组件的电极引出线和二极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导电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还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导电层与所述胶膜层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导电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连接开口为整体式或间断式排布的多个,且所述电极连接开口向下延伸直至所述导电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导电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结构的所述导电层、以及绝缘层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的导电层、以及绝缘层一一对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导电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电极通过金属电极连接单元与所述导电层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导电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通过镀覆的方法形成在所述玻璃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导电玻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胶膜层与所述玻璃之间还设有第三导电结构,所述第三导电结构位于所述玻璃的内侧中部且沿所述玻璃横向延伸,所述第三导电结构从所述玻璃表面由内至外依次层叠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的导电层以及绝缘层一一对应连接的导电层以及绝缘层,其中,所述胶膜层的与所述第三导电结构的竖向上的两侧边缘相对应位置处也设有两排所述电极连接开口,每排包括一个整体式或间断式的多个间隔开排列的所述电极连接开口,所述电极连接开口向下延伸至所述导电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导电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上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第二导电结构以及第三导电结构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第二导电结构、以及第三导电结构分别铺设在所述凹槽内。
9.一种太阳能电池双玻组件,其特征在于,从下至上依次包括玻璃盖板、封装胶膜、电池串、以及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导电玻璃,其中所述电池串的两端的电极与所述光伏导电玻璃中的第一导电结构连接导通。
10.一种太阳能电池双玻组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提供电池串,所述电池串两端分别具有电极;
步骤S2,提供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导电玻璃;
步骤S3,在所述电池串的电极和/或所述光伏导电玻璃的电极连接开口的任一方喷涂导电胶水;
步骤S4,按照从下至上的顺序,将玻璃盖板、封装胶膜、所述电池串、以及所述光伏导电玻璃铺设好,并使所述电极与所述电极连接开口一一对应地形成导电连接;
步骤S5,经过EL测试、层压处理后,在所述光伏导电玻璃的输出电极之间连接接线盒,得到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604026.XA CN110335912B (zh) | 2019-07-05 | 2019-07-05 | 光伏导电玻璃、太阳能电池双玻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604026.XA CN110335912B (zh) | 2019-07-05 | 2019-07-05 | 光伏导电玻璃、太阳能电池双玻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335912A CN110335912A (zh) | 2019-10-15 |
CN110335912B true CN110335912B (zh) | 2023-10-27 |
Family
ID=68144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604026.XA Active CN110335912B (zh) | 2019-07-05 | 2019-07-05 | 光伏导电玻璃、太阳能电池双玻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33591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13683B (zh) * | 2020-06-29 | 2021-08-2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光伏组件 |
CN112635604B (zh) * | 2020-12-22 | 2022-11-15 | 深圳市百柔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 光伏玻璃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13410313A (zh) * | 2021-05-10 | 2021-09-17 | 深圳市百柔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 导电线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光伏电池 |
CN119319325B (zh) * | 2024-12-18 | 2025-03-21 | 金阳(泉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柔性电池模组的激光切割方法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500451A1 (fr) * | 1991-02-21 | 1992-08-26 | SOLEMS S.A. Société dite: | Dispositif photovoltaique et module solaire à transparence partielle, et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
CN103000730A (zh) * | 2012-12-10 | 2013-03-27 | 江苏金瑞晨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背接触型太阳能电池组件 |
CN103346181A (zh) * | 2013-05-30 | 2013-10-09 | 南京日托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焊带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3474493A (zh) * | 2012-06-05 | 2013-12-25 | 爱博福欧有限公司 | 将封装层施加到包括背接触式电池的光伏模块用背板 |
CN104465837A (zh) * | 2014-11-25 | 2015-03-25 | 英利集团有限公司 | 光伏背板、其制作方法及光伏组件 |
CN108461551A (zh) * | 2018-03-26 | 2018-08-28 |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及叠片双玻太阳能电池组件 |
CN108538944A (zh) * | 2018-03-09 | 2018-09-14 |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伏导电背板及光伏电池组件 |
CN108735831A (zh) * | 2018-07-27 | 2018-11-02 | 英利能源(中国)有限公司 | 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串及叠瓦光伏组件 |
-
2019
- 2019-07-05 CN CN201910604026.XA patent/CN11033591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500451A1 (fr) * | 1991-02-21 | 1992-08-26 | SOLEMS S.A. Société dite: | Dispositif photovoltaique et module solaire à transparence partielle, et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
CN103474493A (zh) * | 2012-06-05 | 2013-12-25 | 爱博福欧有限公司 | 将封装层施加到包括背接触式电池的光伏模块用背板 |
CN103000730A (zh) * | 2012-12-10 | 2013-03-27 | 江苏金瑞晨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背接触型太阳能电池组件 |
CN103346181A (zh) * | 2013-05-30 | 2013-10-09 | 南京日托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焊带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465837A (zh) * | 2014-11-25 | 2015-03-25 | 英利集团有限公司 | 光伏背板、其制作方法及光伏组件 |
CN108538944A (zh) * | 2018-03-09 | 2018-09-14 |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伏导电背板及光伏电池组件 |
CN108461551A (zh) * | 2018-03-26 | 2018-08-28 |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及叠片双玻太阳能电池组件 |
CN108735831A (zh) * | 2018-07-27 | 2018-11-02 | 英利能源(中国)有限公司 | 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串及叠瓦光伏组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335912A (zh) | 2019-10-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335912B (zh) | 光伏导电玻璃、太阳能电池双玻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8649087B (zh) |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206817B (zh) | 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3013297B (zh) | 一种无栅线异质结电池组件的制备方法 | |
CN108054228A (zh) |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0416320A (zh) | 一种无主栅光伏组件 | |
CN113193058A (zh) | 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及制备方法、组件及系统 | |
CN210692545U (zh) | 一种无主栅光伏组件 | |
WO2024012161A1 (zh) | 无主栅ibc电池组件单元及制作方法、电池组件、电池组串 | |
CN110277460A (zh) | 太阳能电池片及光伏组件 | |
CN205609550U (zh) | 一种双面太阳能电池组件 | |
CN110350047A (zh) | 叠瓦太阳能电池双玻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5172486B (zh) | Ibc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作方法、ibc太阳能电池组串 | |
WO2022193578A1 (zh) | 太阳能电池片的连接方法 | |
CN112563358A (zh) | 一种双玻叠瓦光伏组件 | |
CN113097325A (zh) | 太阳能电池组件 | |
CN110246911B (zh) | 背接触叠片太阳电池串及制造方法、叠片太阳电池组件 | |
CN106876486B (zh) | P型晶体硅背接触双面电池的组串连接结构、组件及方法 | |
CN116471856A (zh) | 一种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光伏组件 | |
CN116247129A (zh) | 一种无主栅xbc电池组件的制备方法及其电池组件 | |
CN214378470U (zh) | 一种叠瓦电池串及叠瓦组件 | |
CN110112245B (zh) | 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209785953U (zh) | 光伏导电背板、太阳能电池组件 | |
CN214898458U (zh) | 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组件及系统 | |
WO2023273648A1 (zh) | 一种光伏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