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67566B - 牙刷 - Google Patents
牙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267566B CN110267566B CN201880009098.3A CN201880009098A CN110267566B CN 110267566 B CN110267566 B CN 110267566B CN 201880009098 A CN201880009098 A CN 201880009098A CN 110267566 B CN110267566 B CN 11026756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d side
- brush
- rear end
- length
- narrow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5/00—Brush bodies; Handles integral with brushwar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5/00—Brush bodies; Handles integral with brushware
- A46B5/02—Brush bodies; Handles integral with brushware specially shaped for holding by the han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5/00—Brush bodies; Handles integral with brushware
- A46B5/02—Brush bodies; Handles integral with brushware specially shaped for holding by the hand
- A46B5/021—Grips or hand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onform to the han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2200/00—Brushe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functions, uses or applications
- A46B2200/10—For human or animal care
- A46B2200/1066—Toothbrush for cleaning the teeth or dentures
Landscapes
- Brus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不导致成本增加的前提下对刷柄部具有高握持性的牙刷。刷柄部(30)具有在长轴方向的第一位置(P1)处宽度方向的长度最大的第一膨胀部(41)、在比第一膨胀部靠后端侧的第二位置(P2)处长度最小的第一缩窄部(43)、在比第一缩窄部靠后端侧的第三位置(P3)处长度最大的第二膨胀部(42)、以及在比第二膨胀部靠后端侧的第四位置(P4)处长度最小的第二缩窄部(44)。在将第一缩窄部的最小长度设为PW2、且将第二膨胀部的最大长度设为PW3时,PW3为15mm以上且20mm以下,PW3/PW2为1.3以上且1.5以下。在将第一位置的厚度设为PT1、且将第三位置的厚度设为PT3时,PT3为15mm以上且20mm以下,PT3/PT1为1.7以上且2.5以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牙刷。
本发明基于在2017年7月31日向日本申请的特愿2017-147972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了能达成口腔内至各个角落的清洁,关注在口腔内的操作性而一般使植毛部紧凑化。然而,在以紧凑的植毛部进行口腔清洁的情况下,需要清洁方法熟练,且清洁耗时。为此,开发了具有植毛部经大型化的类型的刷头(宽头)的牙刷,但由于植毛部是宽幅设计,因此刷毛部难以适当地到达清洁部位这点受到诟病。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宽头规格的牙刷:通过在刷毛类型、排列方式上下工夫,能同时刷扫多个清洁部位,且具有高清洁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6-2096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那样现有的宽头规格的牙刷中,虽然清洁性一定程度得以改善,但在与清洁部位抵接时的毛束的干扰大,因此握持的刷柄部有可能晃动而对稳定的清洁造成障碍。为了改善刷柄部的握持便利度、耐滑性来使握持性得以提高,例如还考虑在刷柄部的表面设置橡胶等软性部。
但是,在此情况下,会产生如下问题:不仅需要使用多种树脂,还需要以双色成型等来制作刷柄部,因此导致成本增加。这样的问题不局限于宽头规格,在紧凑规格的刷头也有可能发生。
本发明考虑以上那样的点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在不导致成本增加的前提下对刷柄部具有高握持性的牙刷。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形态,提供一种牙刷,具备:刷头部,其配置于长轴方向的前端侧,且在植毛面植设毛束而成;刷颈部,其延伸设置于该刷头部的后端侧;以及刷柄部,其延伸设置于该刷颈部的后端侧,所述刷柄部具有:第一膨胀部,其配置得比所述刷颈部靠后端侧,从与所述植毛面垂直的正面方向观察的主视下,在与所述长轴方向以及所述正面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两侧对称地连续变化而膨胀;第一缩窄部,其配置得比所述第一膨胀部靠所述后端侧,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两侧对称地连续变化而缩窄;第二膨胀部,其配置得比所述第一缩窄部靠所述后端侧,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两侧对称地连续变化而膨胀;以及第二缩窄部,其配置得比所述第二膨胀部靠所述后端侧,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两侧对称地连续变化而缩窄,在所述长轴方向上的所述刷颈部与所述第一缩窄部之间的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一膨胀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最大,在所述长轴方向上的所述第一膨胀部与所述第二膨胀部之间的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一缩窄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最小,在所述长轴方向上的所述第一缩窄部与所述第二缩窄部之间的第三位置处,所述第二膨胀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最大,在所述长轴方向上的比所述第二膨胀部靠后端侧的第四位置处,所述第二缩窄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最小,在将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所述第一缩窄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设为PW2、且将所述第三位置处的所述第二膨胀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设为PW3时,所述PW3为15mm以上且20mm以下,PW3/PW2为1.3以上且1.5以下,在将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正面方向的厚度设为PT1、且将所述第三位置处的所述正面方向的厚度设为PT3时,所述PT3为15mm以上且20mm以下,PT3/PT1为1.7以上且2.5以下。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形态所涉及的牙刷的基础上,所述第一膨胀部、所述第一缩窄部、所述第二膨胀部以及所述第二缩窄部各自的所述主视下的轮廓线由与在所述长轴方向上相邻的膨胀部或缩窄部彼此外接的曲线形成。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形态所涉及的牙刷的基础上,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刷柄部的截面形状是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比所述正面方向的厚度大的扁平形状,所述第三位置处的所述刷柄部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形。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形态所涉及的牙刷的基础上,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刷柄部的正面侧和背面侧当中的至少一侧具有槽部。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形态所涉及的牙刷的基础上,所述槽部形成为环状。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形态所涉及的牙刷的基础上,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刷头部的最大长度为13mm以上。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能提供在不导致成本增加的前提下对刷柄部具有高握持性的牙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是牙刷1的主视图。
图2是该牙刷1的侧视图。
图3是该牙刷1的后视图。
图4是在第一位置P1处切断的刷柄部30的剖视图。
图5是将图2中的第一位置P1进行了放大的侧视图。
图6是在第三位置P3处切断的刷柄部30的剖视图。
图7是将包含第四位置P4的刷柄部30的后端进行了放大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7来说明本发明的牙刷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刷头部的宽度经大型化后的宽头规格的牙刷的例子来进行说明。
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示出本发明的一形态,不限定本发明,而能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变更。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构成,使各结构中的比例尺、数量等与实际的结构不同。
图1是牙刷1的主视图。图2是牙刷1的侧视图。图3是牙刷1的后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具备:刷头部10,其配置于长轴方向的前端侧(以下仅称为前端侧),将刷毛的毛束(未图示)进行植毛而成;刷颈部20,其延伸设置于刷头部10的长轴方向后端侧(以下仅称为后端侧);以及刷柄部30(以下,将刷头部10、刷颈部20和刷柄部30合起来称为刷柄体2),其延伸设置于刷颈部20的后端侧。
刷头部10在厚度方向的一侧具有植毛面11。此外,以下,在上述厚度方向上,将植毛面11侧作为正面方向的正面侧,将与植毛面11相反的一侧作为背面侧,并将与上述正面方向以及长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作为宽度方向。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将上述正面方向的厚度称为厚度。在植毛面11,形成有多个植毛孔12。在植毛孔12,植设有刷毛的毛束(未图示)。
刷头部10是宽幅的宽头规格。刷头部10的最大宽度W1为13mm以上且16mm以下。刷头部10的长度不作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10mm以上且33mm以下。刷头部10的长度若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充分确保对毛束进行植设的面积,若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在口腔内的操作性得以进一步提高。
多个植毛孔12当中,刷头部10的最位于前端侧的植毛孔12与刷头部10的前端的距离被设定为等于刷头部10的最位于后端侧的植毛孔12 与刷头部10的后端的距离。换言之,在将刷头部10的最位于前端侧的植毛孔12与刷头部10的前端的距离设为d时,刷头部10与刷颈部20的交界位置是与刷头部10的最位于后端侧的植毛孔12相隔距离d这样的等距离的偏离后端侧的位置。
刷头部10的厚度能考虑刷柄体2的材质等来决定,优选为2.0mm以上且6.0mm以下,更优选为3.0mm以上且5.0mm以下。若厚度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刷头部10的强度得以进一步提高,若厚度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不仅至臼齿深处的到达性得以提高,而且在口腔内的操作性也得以进一步提高。
为了在将刷头部10插入口腔内时使刷颈部20与唇接触,刷颈部20 的长度优选为40mm以上且70mm以下。
刷颈部20的最小宽度以及最小厚度例如优选为3.0mm以上且6.0mm 以下。若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刷颈部20的强度得以进一步提高,若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唇易于合上,另外,至臼齿的到达性得以提高,且在口腔内的操作性也得以进一步提高。
此外,关于上述刷颈部20与刷柄部30的交界,如后所述,存在正面侧的交界31和背面侧的交界32(参照图5),但设计算上述刷颈部20的长度时的后端侧的位置使用正面侧的交界31。
如图2所示,刷颈部20的正面侧以及背面侧这两侧与植毛面11大致平行地延伸。刷颈部20的正面侧具有侧视下在正面侧有极化中心且随着去往后端侧而逐渐朝向上方(正面侧)的圆弧形状的曲线轮廓21。刷颈部 20的背面侧具有侧视下在背面侧有极化中心且随着去往后端侧而逐渐朝向下方(背面侧)的圆弧形状的曲线轮廓22。
刷柄部30如图1的主视以及图3的后视所示,具有:宽度方向的长度在两侧对称地连续变化而膨胀的第一膨胀部41及第二膨胀部42;宽度方向的长度在两侧对称地连续变化而缩窄的第一缩窄部43及第二缩窄部 44;以及配置于后端附近的贯通孔46。第一膨胀部41、第一缩窄部43、第二膨胀部42以及第二缩窄部44从前端侧起沿长轴方向依次配置。另外,在刷柄部30的正面侧形成有槽部45A,在刷柄部30的背面侧形成有槽部 45B。
在长轴方向上的前端侧的第一位置P1处,第一膨胀部4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最大。第一位置P1是在长轴方向上的刷颈部20与第一缩窄部43 之间第一膨胀部4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最大的位置。在长轴方向上配置于比第一位置P1靠后端侧的第二位置P2处,第一缩窄部4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最小。第二位置P2是在长轴方向上的第一膨胀部41与第二膨胀部42之间第一缩窄部4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最小的位置。在长轴方向上配置于比第二位置P2靠后端侧的第三位置P3处,第二膨胀部4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最大。第三位置P3是在长轴方向上的第一缩窄部43与第二缩窄部44 之间第二膨胀部4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最大的位置。在长轴方向上配置于比第三位置P3靠后端侧的第四位置P4处,第二缩窄部44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最小。第四位置P4是在长轴方向上的比第三位置P3靠后端侧处第二缩窄部44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最小的位置。即,是从形成第三位置P3处的宽度变窄的两缘的曲线或直线向宽度加宽的曲线或直线、或者宽度相同的直线进行变化的位置。
第一膨胀部41、第一缩窄部43、第二膨胀部42以及第二缩窄部44 各自的主视下的轮廓线形成为与在长轴方向上相邻的膨胀部或缩窄部相互外接的平滑的曲线。
具体而言,第一膨胀部41主视下具有在宽度方向中央侧有曲率中心的圆弧形状的曲线轮廓C1。第一缩窄部43主视下具有在宽度方向外侧有曲率中心的圆弧形状的曲线轮廓C2。第二膨胀部42主视下具有在宽度方向中央侧有曲率中心的圆弧形状的曲线轮廓C3。第二缩窄部44主视下具有在宽度方向外侧有曲率中心的圆弧形状的曲线轮廓C4。各曲线轮廓C1~C4与在长轴方向上相邻的曲线轮廓外接。
在将第一膨胀部4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第一位置P1处的宽度)设为 PW1、将第一缩窄部4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第二位置P2处的宽度)设为PW2、将第二膨胀部4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第三位置P3处的宽度)设为 PW3、且将第二缩窄部44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第四位置P4处的宽度)设为PW4时,刷柄部30分别满足以下的关系(1)、(2)。
PW3>PW1>PW2…(1)
PW3>PW4>PW2…(2)
作为第一位置P1处的宽度PW1,优选为14mm以上且17mm以下。
作为第二位置P2处的宽度PW2,优选为11mm以上且14mm以下。
作为第三位置P3处的宽度PW3,优选为15mm以上且20mm以下。
作为第四位置P4处的宽度PW4,优选为12.5mm以上且15.5mm以下。
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的宽度之差(PW1-PW2)优选为2.5mm 以上且3.5mm以下。
第三位置P3与第二位置P2的宽度之差(PW3-PW2)优选为4mm 以上且5.5mm以下。
第四位置P4与第二位置P2的宽度之差(PW4-PW2)优选为0.5mm 以上且1.5mm以下。
作为PW3/PW2,优选为1.3以上且1.5以下。
刷柄部30的正面侧如图2所示,具有:圆弧形状的曲线轮廓C11,其配置于第一位置P1,侧视下在正面侧有曲率中心;圆弧形状的曲线轮廓 C12,其配置于第二位置P2,侧视下在正面侧有曲率中心;圆弧形状的曲线轮廓C13,其配置于第三位置P3,侧视下在背面侧有曲率中心;圆弧形状的曲线轮廓C14,其配置于第四位置P4,侧视下在正面侧有曲率中心;以及圆弧形状的曲线轮廓C15,其与曲线轮廓C12、C13分别外接,侧视下在背面侧有曲率中心。曲线轮廓C12~C15与在长轴方向上相邻的曲线轮廓外接。
刷柄部30的背面侧如图2所示,具有:圆弧形状的曲线轮廓C21,其配置于第一位置P1,侧视下在背面侧有曲率中心;圆弧形状的曲线轮廓 C22,其配置于第二位置P2,侧视下在正面侧有曲率中心;圆弧形状的曲线轮廓C23,其配置于第三位置P3,侧视下在正面侧有曲率中心;圆弧形状的曲线轮廓C24,其配置于第四位置P4,侧视下在背面侧有曲率中心;以及圆弧形状的曲线轮廓C25,其与曲线轮廓C22、C23分别外接,侧视下在正面侧有曲率中心。曲线轮廓C22~C25与在长轴方向上相邻的曲线轮廓外接。
在将第一位置P1处的厚度设为PT1、将第二位置P2处的厚度设为 PT2、将第三位置P3处的厚度设为PT3、且将第四位置P4处的厚度设为 PT4时,刷柄部30分别满足以下的关系(3)、(4)。
PT3>PT2>PT1…(3)
PT3>PT4>PT1…(4)
作为第一位置P1处的厚度PT1,优选为6.5mm以上且9mm以下。
作为第二位置P2处的厚度PT2,优选为9mm以上且11mm以下。
作为第三位置P3处的厚度PT3,优选为15mm以上且20mm以下。
作为第四位置P4处的厚度PT4,优选为10mm以上且13mm以下。
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的厚度之差(PT2-PT1)优选为1.5mm 以上且3.0mm以下。
第一位置P1与第三位置P3的厚度之差(PT3-PT1)优选为5.5mm 以上且9mm以下。
第一位置P1与第四位置P4的厚度之差(PT4-PT1)优选为2.5mm 以上且4.5mm以下。
作为PT3/PT1,优选为1.7以上且2.5以下。
另外,作为第一位置P1与第三位置P3的距离,优选为30mm以上且 60mm以下。在第一位置P1与第三位置P3的距离低于上述下限值的情况下,在握持刷柄部30时第一位置P1与第三位置P3的距离变短,与第二位置P2的正面侧抵接的拇指的末节和与第二位置P2的周围方向抵接的食指变近,不仅清洁时向刷头部10施加负荷之际的辅助功能有可能下降,而且从触觉上区分第一位置P1与第三位置P3变难。在第一位置P1与第三位置P3的距离超过上述上限值的情况下,在握持刷柄部30时第一位置 P1与第三位置P3的距离变长,以第一位置P1的正面侧作为拇指的末节的手指安放部,在第三位置P3处中指和无名指与周向抵接的保持有可能变难。
图4是在第一位置P1处切断的刷柄部30的剖视图。
如图4所示,第一位置P1处的刷柄部30(第一膨胀部41)的截面形状是宽度方向的长度大于厚度的扁平形状。在刷柄部30的正面侧,设置有以第一位置处的宽度方向中央为中心而形成为环状的主视下圆形的槽部45A。在刷柄部30的背面侧,设置有以第一位置处的宽度方向中央为中心而形成为环状的主视下圆形的槽部45B。
另外,如图4所示,刷柄部30的正面侧具有相对于宽度方向而在背面侧有曲率中心的圆弧形状的曲线轮廓C31。在曲线轮廓C31的两侧具有槽部45A,高度T1以0.5~1.5mm的低的阶差形成。
同样,刷柄部30的背面侧具有相对于宽度方向而在正面侧有曲率中心的圆弧形状的曲线轮廓C32。在曲线轮廓C32的两侧具有槽部45B,高度T2以0.5~1.5mm的低的阶差形成。
图5是将图2中的第一位置P1进行了放大的侧视图。
正面侧的刷颈部20与刷柄部30的交界31侧视下由配置于比交界31 靠前端侧的上述曲线轮廓21与配置于比交界31靠后端侧的上述曲线轮廓 C11所交叉之处的棱线形成。交界31的正面方向的位置,即曲线轮廓C11 与曲线轮廓21交叉的位置配置于比曲线轮廓C11与曲线轮廓C12交叉的位置靠正面侧。因此,在正面侧的第一位置P1的前端侧,形成有与第一位置P1的后端侧相比更陡峭地突出的曲面。
关于长轴方向的前端侧,槽45A的高度T3以0.5~1.5mm的阶差形成。
关于长轴方向的后端侧,槽45A的高度T4以0.5~1.5mm的阶差形成。
同样,背面侧的刷颈部20与刷柄部30的交界32侧视下由配置于比交界32靠前端侧的上述曲线轮廓22与配置于比交界32靠后端侧的上述曲线轮廓C21所交叉之处的棱线形成。交界32的正面方向的位置,即曲线轮廓C21与曲线轮廓22交叉的位置配置于比曲线轮廓C21与曲线轮廓 C22交叉的位置靠背面侧。因此,在背面侧的第一位置P1的前端侧,形成有与第一位置P1的后端侧相比更陡峭地突出的曲面。
关于长轴方向的前端侧,槽45B的高度T5以0.5~1.5mm的阶差形成。
关于长轴方向的后端侧,槽45B的高度T6以0.5~1.5mm的阶差形成。
图6是在第三位置P3处切断的刷柄部30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第三位置P3处的刷柄部30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形。作为第三位置P3处的刷柄部30的最大直径,优选为15mm以上且20mm以下。在刷柄部30的最大直径低于上述下限值的情况下,在以掌心握持方式(palm grip)握持第三位置P3周边时,握持面积小,中指以及无名指无法充分抵接,变得易滑,握持性有可能下降。在刷柄部30的最大直径高于上述上限值的情况下,在以掌心握持方式握持第三位置P3周边时,周长变大,变得难以握持。
图7是将包含第四位置P4的刷柄部30的后端进行了放大的侧视图。
如图7所示,在刷柄部30的后端部附近,形成有在正面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46。另外,如图1以及图7所示,在刷柄部30的正面侧,配置有从贯通孔46朝前端侧延伸的槽部47。关于槽部47,作为一例,半圆的截面形状中深度形成为1mm左右。
同样,在刷柄部30的背面侧,从贯通孔46到第四位置P4,配置有朝前端侧延伸的槽部49。关于槽部49,作为一例,半圆的截面形状中深度形成为1mm左右。
刷柄体2的长度不作特别限定,例如设为100~200mm。刷柄体2整体上一体成型为长条状,例如是以树脂为材料并通过注塑成型而得到的。关于构成刷柄体2的树脂,作为一例,列举弯曲弹性模量(JIS7171)为 1000MPa以上且2200MPa以下的树脂,例如列举聚丙烯树脂(PP)、聚酰胺纤维树脂(POM)、聚苯乙烯树脂(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树脂(PBT)、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BS)、聚芳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丙烯腈苯乙烯树脂(AS)等。在这些树脂中,若从成本方面考虑,优选作为通用树脂的聚丙烯树脂。
毛束是将多个刷毛捆绑而成的。从植毛面11起到毛束的前端为止的长度(毛长)能考虑毛束追求的毛刚度等来决定,例如设为6~14mm。全部的毛束既可以具有相同的毛长,也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毛长。
毛束的粗细(毛束直径)能考虑毛束追求的毛刚度等来决定,例如设为1~3mm。全部的毛束既可以具有相同的毛束直径,也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毛束直径。
作为构成毛束的刷毛,例如列举随着去往毛尖而直径逐渐变小的毛尖经尖锐化的刷毛(锥状毛)、从植毛面11朝着毛尖而直径大致相同的刷毛(直毛)等。作为直毛,列举毛尖设为与植毛面11大致平行的平面的直毛、或毛尖弯曲成半球状的直毛。
关于毛的材质,例如列举6-12尼龙(6-12NY)、6-10尼龙(6-10NY) 等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萘二酸丁醇酯(PBN)等聚酯、聚丙烯(PP)等聚烯烃、聚烯烃系弹性体、苯乙烯系弹性体等弹性体树脂等。关于这些树脂材料,能单独使用其中1种,或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另外,作为刷毛,列举具有多重芯结构的聚酯制刷毛,该多重芯结构具有芯部和设置于该芯部的外侧的至少1层以上的鞘部。
刷毛的横截面形状不作特别限定,可以设为正圆形、楕圆形等圆形、多边形、星形、三叶草形、四叶草形等。全部的刷毛的截面形状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刷毛的粗细能考虑材质等来决定,在横截面为圆形的情况下,例如设为6~9mil(1mil=1/1000inch=0.025mm)。另外,还可以考虑使用感、刷扫感、清洁效果、耐久性等,将粗细不同的多根刷毛任意组合使用。
上述构成的牙刷1中的刷柄体2例如通过注塑成型而成型,该注塑成型利用具有与刷柄体2对应的形状以及大小的空间(腔体)的模具。使模具中熔融的树脂射出的浇口例如配置于刷柄体2的后端部。从浇口射出的熔融树脂填充于模具的腔体,冷却后从模具取出,从而完成制造。
在刷柄体2,以质感、外观性的提高、高级感的营造等为目的,有时还将珍珠颜料等光泽材料与树脂混揉进行配合后用于注塑成型。包含这种光泽材料的树脂在模具内流动时,光泽材料定向,因此尤其在流动末端的刷头部10,与不使用光泽材料的情况相比,在外观上,射流(jetting)、流痕、焊线变得容易醒目。
在本实施方式的刷柄体2中,在离浇口50最近的位置上配置有贯通孔46,因此通过形成贯通孔46的轴状的模具来控制从浇口50射出的熔融树脂的流动,能控制速度以及流路的大小。因此,射流、流痕在外观上不易变得醒目。进而,通过从贯通孔46到第四位置P4配置朝前端侧延伸的槽部47、49,因熔融树脂通过贯通孔46分流后再合流而发生的焊线与槽部47、49重合,因此在外观上不易变得醒目。
接下来,针对以掌心握持方式来握持上述牙刷1的刷柄部30时的作用进行说明。
(第一位置P1)
刷柄部30的第一位置P1的正面侧成为刷颈部20侧的手指安放部,由拇指的末节进行抵接。第一位置P1的背面侧由食指的中节进行抵接。由此,刷柄部30在第一位置P1上以从正面侧以及背面侧夹持的方式被保持。此时,在第一位置P1的正面侧配置有槽部45A,在第一位置P1的背面侧配置有槽部45B,因此能使手指安放部从触觉上明确化。另外,由于槽部45A、45B以圆形形成为环状,因此在包含宽度方向以及长轴方向而与植毛面11大致平行的面内的移动中,在手指的移动时也不易滑动。
另外,刷柄部30的第一位置P1处的截面为扁平形状,因此刷柄部30 将在第一位置P1处以较宽的面积与正面侧的拇指以及背面侧的食指抵接,施力容易,能实现稳定的保持。故而,在离刷头部10近的第一位置P1处施加至刷柄部30的力变得易于传递至刷头部10,操作性得以提高,能使植毛面良好地碰触牙齿。
(第二位置P2)
第二位置P2作为用于对握持刷柄部30时的第一位置P1与第三位置 P3进行区分的刷颈部20侧的辅助部起作用。在将刷柄部30以掌心握持方式进行保持时,拇指的末节与第二位置P2的正面侧抵接,食指与第二位置P2的周围方向抵接,从而在第一位置P1处以从正面侧以及背面侧夹持的方式进行保持,在第三位置P3处能辅助性地保持以手心、中指以及无名指握住保持的刷柄部30的中间部分。在第二位置P2处主视下配置有第一缩窄部43,因此能使食指与周向容易抵接。另外,由于配置有第一缩窄部43,因此在握入刷柄部30时,能从触觉上识别第一位置P1与第三位置 P3的形状的不同,还能进行引导地放入以自然且方便地握持。
(第三位置P3)
第三位置P3配置有宽度方向最大的第二膨胀部42,作为握持稳定部起作用。在以掌心握持方式握持刷柄部30时,手心、中指以及无名指与第三位置P3的周围方向抵接。刷柄部30在第三位置P3处的截面形状是大致圆形,另外,宽度方向的最大长度PW3以及最大厚度PT3与其他位置P1、P2、P4相比是最大的,因此能放入握持的手之中进行稳定的保持。
(第四位置P4)
在以掌心握持方式握持刷柄部30时,至包含第四位置P4的后端部为止的区域尤其作为以手心、中指以及无名指保持第三位置P3时的辅助部起作用。在以掌心握持方式握持刷柄部30时,无名指、小指以及手心的月丘与第四位置P4的周围方向抵接。第四位置P4处的最大宽度PW4以及厚度PT4小于第三位置P3处的最大宽度PW3以及厚度PT3,因此关于比中指短的无名指以及小指,也能稳定地与第四位置P4的周围方向抵接。
在上述刷柄部30,第一位置P1~第四位置P4处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分别满足上述关系(1)、(2),因此通过使正面侧的拇指以及背面侧的食指在不易滑动的状态下以较宽的面积与第一位置P1处的手指安放部抵接的同时,在以最大直径形成的第三位置P3的第二膨胀部42使手心、中指以及无名指与周围方向抵接,从而能放入握持的手之中进行稳定的保持。另外,第一缩窄部43的最小宽度PW2小于第一膨胀部41的最大宽度PW1 以及第二膨胀部42的最大宽度PW3,因此能将以第一位置P1以及第三位置P3保持的刷柄部30的中间部分辅助性地进行保持,基于稳定的握持,清洁时的操作性得以提高。进而,包含第二缩窄部44在内的后端部的最小宽度PW4大于第一缩窄部43的最小宽度PW2,因此能从后端侧良好地辅助在第二膨胀部42的保持,能有助于握持性的进一步的稳定化。通过使前述的PW3/PW2为1.3以上且1.5以下,将进一步得到上述效果。
另外,在上述刷柄部30,第一位置P1~第四位置P4处的厚度分别满足上述关系(3)、(4),成为手指安放部的第一位置P1的厚度设定得最薄,因此能从正面侧以及背面侧容易且强力地夹持该第一位置P1。故而,在离刷头部10近的位置处施加至刷柄部30的力变得容易传递至刷头部 10,操作性得以提高,能使植毛面良好地碰触牙齿。另外,第一位置P1的厚度薄,因此在刷颈部20与刷柄部30的交界31、32和第一位置P1之间,形成陡峭地突出的曲面。故而,通过使与手指安放部抵接的拇指以及食指在后端侧嵌合至该曲面,能抑制握持的刷柄部30在长轴方向上摇晃。通过使前述的PT3/PT1为1.7以上且2.5以下,从而进一步得到上述效果。
另外,在上述刷柄部30,第一膨胀部41的曲线轮廓C1、第一缩窄部 43的曲线轮廓C2、第二膨胀部42的曲线轮廓C3以及第二缩窄部44的曲线轮廓C4与在长轴方向上相邻的曲线轮廓外接,正面侧的曲线轮廓C11、曲线轮廓C12、曲线轮廓C13、曲线轮廓C14以及曲线轮廓C15与在长轴方向上相邻的曲线轮廓外接,背面侧的曲线轮廓C21、曲线轮廓C22、曲线轮廓C23、曲线轮廓C24以及曲线轮廓C25与在长轴方向上相邻的曲线轮廓外接,从而各轮廓平滑地相连。故而,关于上述刷柄部30,还能应对各种握持方式,能实现操作性以及通用性卓越的牙刷1。
如此,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通过适当地设定刷柄部30的形状以及大小,不会出现使用软性部等而导致成本增加的状况,能得到对刷柄部 30具有高握持性且清洁时的操作性高的牙刷1。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具有宽幅的宽头规格的刷头部10的构成,即使在刷毛部与清洁部位抵接时毛束的干扰大从而握持的刷柄部晃动、另外难以适当地到达清洁部位的情况下,也具有适合放入手中、具有高握持性的刷柄部30,因此操作性好且能使刷毛部良好地碰触牙齿。
尽管以上参照附图来说明了本发明所涉及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例子,这是不言自明的。上述例子中示出的各构成部件的诸形状、组合等只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根据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尽管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第一位置P1的正面侧以及背面侧这两侧设置槽部45A、45B的构成,但也可以构成为仅在正面侧或背面侧设置。
另外,尽管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使用宽头规格的刷头部10的构成,但不限于宽头规格,即使是通常类型或者紧凑规格的刷头部,也能应用本发明。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应用于牙刷。
(标号说明)
1…牙刷,2…刷柄体,10…刷头部,11…植毛面,20…刷颈部,30…刷柄部,41…第一膨胀部,42…第二膨胀部,43…第一缩窄部,44…第二缩窄部,45A、45B…槽部,P1…第一位置,P2…第二位置,P3…第三位置,P4…第四位置。
Claims (5)
1.一种牙刷,其特征在于,具备:
刷头部,其配置于长轴方向的前端侧,且在植毛面植设毛束而成;
刷颈部,其延伸设置于该刷头部的后端侧;以及
刷柄部,其延伸设置于该刷颈部的后端侧,
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刷头部的最大长度为13mm以上,
所述刷柄部具有:
第一膨胀部,其配置得比所述刷颈部靠后端侧,从与所述植毛面垂直的正面方向观察的主视下,在与所述长轴方向以及所述正面方向垂直的所述宽度方向上两侧对称地连续变化而膨胀;
第一缩窄部,其配置得比所述第一膨胀部靠所述后端侧,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两侧对称地连续变化而缩窄;
第二膨胀部,其配置得比所述第一缩窄部靠所述后端侧,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两侧对称地连续变化而膨胀;以及
第二缩窄部,其配置得比所述第二膨胀部靠所述后端侧,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两侧对称地连续变化而缩窄,
在所述长轴方向上的所述刷颈部与所述第一缩窄部之间的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一膨胀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最大,
在所述长轴方向上的所述第一膨胀部与所述第二膨胀部之间的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一缩窄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最小,
在所述长轴方向上的所述第一缩窄部与所述第二缩窄部之间的第三位置处,所述第二膨胀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最大,
在所述长轴方向上的比所述第二膨胀部靠后端侧的第四位置处,所述第二缩窄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最小,
在将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第一膨胀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设为PW1、将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所述第一缩窄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设为PW2、且将所述第三位置处的所述第二膨胀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设为PW3时,
所述PW3为15mm以上且20mm以下,
PW3/PW2为1.3以上且1.5以下,
在将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正面方向的厚度设为PT1、将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所述正面方向的厚度设为PT2、且将所述第三位置处的所述正面方向的厚度设为PT3时,
所述PT3为15mm以上且20mm以下,
PT3/PT1为1.7以上且2.5以下,
PW3>PW1>PW2,
且PT3>PT2>PT1,
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的距离为30mm以上且60mm以下,所述PT3与所述PT1之差为5.5~9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膨胀部、所述第一缩窄部、所述第二膨胀部以及所述第二缩窄部各自的所述主视下的轮廓线由与在所述长轴方向上相邻的膨胀部或缩窄部彼此外接的曲线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刷柄部的截面形状是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比所述正面方向的厚度大的扁平形状,
所述第三位置处的所述刷柄部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刷柄部的正面侧和背面侧当中的至少一侧具有槽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形成为环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47972 | 2017-07-31 | ||
JP2017147972A JP6983568B2 (ja) | 2017-07-31 | 2017-07-31 | 歯ブラシ |
PCT/JP2018/027674 WO2019026685A1 (ja) | 2017-07-31 | 2018-07-24 | 歯ブラシ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67566A CN110267566A (zh) | 2019-09-20 |
CN110267566B true CN110267566B (zh) | 2022-03-22 |
Family
ID=65232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09098.3A Active CN110267566B (zh) | 2017-07-31 | 2018-07-24 | 牙刷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983568B2 (zh) |
KR (1) | KR102625898B1 (zh) |
CN (1) | CN110267566B (zh) |
TW (1) | TWI763892B (zh) |
WO (1) | WO201902668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062715B2 (ja) * | 2020-03-18 | 2022-05-06 |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 | 歯ブラシ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189250A (ja) * | 1998-12-25 | 2000-07-11 | Lion Corp | 歯ブラシ |
JP2003135148A (ja) * | 2001-10-31 | 2003-05-13 | Lion Corp | 歯ブラシ |
WO2011084115A1 (en) * | 2009-12-18 | 2011-07-14 | Colgate-Palmolive Company | Oral care implement having multiple soft tissue cleaner components |
JP5468832B2 (ja) * | 2009-07-07 | 2014-04-09 | 花王株式会社 | 歯ブラシ |
CN105491912A (zh) * | 2013-09-13 | 2016-04-13 | 狮王株式会社 | 牙刷 |
CN105530833A (zh) * | 2013-10-02 | 2016-04-27 | 狮王株式会社 | 牙刷用柄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牙刷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691154B3 (en) * | 1996-10-18 | 1998-05-07 | Dennis Warren Bartlett | A self-application toothbrush |
US8549691B2 (en) * | 2009-12-18 | 2013-10-08 | Colgate-Palmolive Company | Oral care implement having multi-component handle |
JP5806922B2 (ja) * | 2011-12-07 | 2015-11-10 |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 歯ブラシ |
US20150119877A1 (en) | 2013-10-25 | 2015-04-30 | Covidien Lp | Electrode ablation balloon catheter |
CN205612045U (zh) * | 2016-03-24 | 2016-10-05 | 镇江洁友刷业有限公司 | 一种成人牙刷 |
-
2017
- 2017-07-31 JP JP2017147972A patent/JP6983568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7-24 CN CN201880009098.3A patent/CN110267566B/zh active Active
- 2018-07-24 KR KR1020197021602A patent/KR10262589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07-24 WO PCT/JP2018/027674 patent/WO201902668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7-26 TW TW107125802A patent/TWI763892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189250A (ja) * | 1998-12-25 | 2000-07-11 | Lion Corp | 歯ブラシ |
JP2003135148A (ja) * | 2001-10-31 | 2003-05-13 | Lion Corp | 歯ブラシ |
JP5468832B2 (ja) * | 2009-07-07 | 2014-04-09 | 花王株式会社 | 歯ブラシ |
WO2011084115A1 (en) * | 2009-12-18 | 2011-07-14 | Colgate-Palmolive Company | Oral care implement having multiple soft tissue cleaner components |
CN105491912A (zh) * | 2013-09-13 | 2016-04-13 | 狮王株式会社 | 牙刷 |
CN105530833A (zh) * | 2013-10-02 | 2016-04-27 | 狮王株式会社 | 牙刷用柄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牙刷 |
JP6170802B2 (ja) * | 2013-10-02 | 2017-07-26 |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 歯ブラシ用のハンドル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歯ブラシ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09790A (zh) | 2019-03-16 |
KR20200034658A (ko) | 2020-03-31 |
JP6983568B2 (ja) | 2021-12-17 |
WO2019026685A1 (ja) | 2019-02-07 |
KR102625898B1 (ko) | 2024-01-18 |
TWI763892B (zh) | 2022-05-11 |
CN110267566A (zh) | 2019-09-20 |
JP2019025028A (ja) | 2019-02-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39912B (zh) | 牙刷 | |
US8732890B2 (en) | Toothbrush | |
TWI520696B (zh) | 牙刷 | |
CN109890249B (zh) | 牙刷 | |
KR102237310B1 (ko) | 칫솔 | |
CN111265000B (zh) | 牙刷 | |
KR102577531B1 (ko) | 칫솔 | |
CN108778049B (zh) | 牙刷 | |
JP7086002B2 (ja) | 歯ブラシ | |
CN110267566B (zh) | 牙刷 | |
CN111031850B (zh) | 牙刷 | |
KR20180127964A (ko) | 칫솔 | |
CN111093430B (zh) | 牙刷 | |
JP2024160027A (ja) | 歯ブラ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