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34851B - 编码方法、编码设备以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编码方法、编码设备以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034851B CN110034851B CN201810032709.8A CN201810032709A CN110034851B CN 110034851 B CN110034851 B CN 110034851B CN 201810032709 A CN201810032709 A CN 201810032709A CN 110034851 B CN110034851 B CN 11003485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packet
- transmitted
- code rate
- encoding
- threshol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4
- 241000169170 Boreogadus said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4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91026890 Coding regio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04L1/0063—Single parity chec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 Compression Or Coding Systems Of Tv Sig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编码方法,包括: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参数,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编码参数包括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对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和对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长中的至少一种信息,编码方式为基于极化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编码方式;根据确定的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对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发送经过信道编码后的数据包。通过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参数,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使得最终确定的编码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可靠度、吞吐率以及译码时延的要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编码方法、编码设备以及系统。
背景技术
通信系统通常采用信道编码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以保证通信的质量。
目前,通信系统中的数据信道采用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 DensityParityCheck,LDPC)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控制信道则采用基于极化(Polar)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
然而,在通信系统的数据信道中,对于基于LDPC的编码方式获得的编码信息,在对该编码信息通过基于LDPC的译码方式进行译码时,由于基于LDPC的译码方式在译码过程中需要大量校验比特参与迭代,因此,若该编码信息对应的码率较低,即该编码信息对应的码长较大时,导致基于LDPC的译码方式对该编码信息进行译码的时延较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编码方法,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可靠度、吞吐率以及译码时延的要求。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编码方法,包括: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参数,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该编码参数包括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和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长中的至少一种信息,该编码方式为基于极化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编码方式;根据确定的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发送经过信道编码后的数据包。
通过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以及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长中的至少一种信息,确定基于极化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编码方式为针对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使得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参数确定的编码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可靠度、吞吐率以及译码时延的要求。
作为另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根据时延要求、可靠度要求、吞吐率要求、业务类型以及应用场景中的至少一种因素,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
具体地,对于可靠度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对于可靠度要求较低的应用场景,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对于吞吐率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对于吞吐率要求较低的应用场景,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对于工业工厂自动化的应用场景,由于待传输数据包的较小,并且可靠度要求较高,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对于智能电网系统的应用场景,由于待传输数据包较大,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对于承载的业务类型为语音业务类型的待传输数据包,由于待传输数据包的较小,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对于承载的业务类型为视频业务类型的待传输数据包,由于待传输数据包较大,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该根据该编码参数,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包括: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小于第一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该第一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100比特~500比特之间。
作为另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该根据该编码参数,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包括:当该待传输数据包等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时,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当该待传输数据包等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时,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通过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确定基于极化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编码方式为针对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使得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确定的编码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可靠度、吞吐率以及译码时延的要求。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编码参数,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包括: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小于第一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且小于第二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或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该第一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100比特~500比特之间,该第二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500比特~800比特之间。
作为另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该根据该编码参数,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包括:当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等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时,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当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等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时,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或当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等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时,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等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通过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确定基于极化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编码方式为针对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使得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确定的编码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可靠度、吞吐率以及译码时延的要求。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编码参数,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包括:在该码率小于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在该码率大于该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该第一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1/12~1/3之间。
作为另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该根据该编码参数,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包括:当该待传输数据包等于该第一码率阈值时,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当该待传输数据包等于该第一码率阈值时,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通过根据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基于极化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编码方式为针对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使得根据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的编码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可靠度、吞吐率以及译码时延的要求。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编码参数,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包括:在该码率小于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在该码率大于该第一码率阈值,且小于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或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在该码率大于该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该第一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1/12~1/3之间,该第二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1/3~2/3之间。
作为另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该根据该编码参数,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包括:当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等于该第一码率阈值时,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码率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当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等于该第一码率阈值时,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码率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或当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等于该第二码率阈值时,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码率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等于该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码率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通过根据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基于极化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编码方式为针对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使得根据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的编码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可靠度、吞吐率以及译码时延的要求。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编码参数,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包括: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小于第一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该第一码率阈值,小于该第二码率阈值,且该数据包的大小与该码率满足以下关系式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R<A·K+B;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该第一码率阈值,小于该第二码率阈值,且该数据包的大小与该码率满足以下关系式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R>A·K+B;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该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或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该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或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小于该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其中,R表示码率,K表示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A与B是根据该第一数据包阈值、该第一码率阈值、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与该第二码率阈值确定的,A>0,B≥0,该第一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100比特~500比特之间,该第二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500比特~800比特之间,该第一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1/12~1/3之间,该第二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1/3~2/3之间。
作为另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该根据该编码参数,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包括: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该第一码率阈值,小于该第二码率阈值,且该数据包的大小与该码率满足以下关系式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R=A·K+B;或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该第一码率阈值,小于该第二码率阈值,且该数据包的大小与该码率满足以下关系式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R=A·K+B。
通过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以及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基于极化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编码方式为针对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使得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以及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的编码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可靠度、吞吐率以及译码时延的要求。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A=(R1-R2)/(K2-K1),B=(R2·K2-R1·K1)/(K2-K1),其中,K1表示该第一数据包阈值,K2表示该第二数据包阈值,R1表示该第一码率阈值,R2表示该第二码率阈值。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编码参数,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包括: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小于第一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该第一码率阈值,小于该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该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或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该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或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小于该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该第一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100比特~500比特之间,该第二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500比特~800比特之间,该第一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1/12~1/3之间,该第二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1/3~2/3之间。
通过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以及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基于极化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编码方式为针对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使得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以及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的编码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可靠度、吞吐率以及译码时延的要求。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编码参数,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包括: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小于第一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第三码率阈值,小于第四码率阈值,且该数据包的大小与该码率满足以下关系式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R≤C·K+D;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于该第三数据包阈值,小于第四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第二码率阈值,小于第一码率阈值,且该数据包的大小与该码率满足以下关系式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R>E·K+F;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三数据包阈值,小于第四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四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在该码率小于第三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其中,R表示码率,K表示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C与D是根据该第一数据包阈值、第二数据包阈值、该第三码率阈值与第四码率阈值确定的,C>0,D≥0,E与F是根据该第三数据包阈值、该第四数据包阈值、该第一码率阈值与该第二码率阈值确定的,E>0,F≥0,该第一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100比特~300比特之间,该第二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400比特~600比特之间,该第三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300比特~450比特之间,该第四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550比特~800比特之间,该第一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1/3~2/3之间,该第二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1/8~1/4之间,该第三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1/12~1/6之间,该第四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1/4~1/2之间。
通过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以及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基于极化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编码方式为针对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使得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以及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的编码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可靠度、吞吐率以及译码时延的要求。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C=(R3-R4)/(K4-K3),B=(R4·K4*-R3·K3)/(K4-K3),其中,K3表示该第一数据包阈值,K4表示该第二数据包阈值,R3表示该第三码率阈值,R4表示该第四码率阈值,E=(R5-R6)/(K6-K5),F=(R6·K6*-R5·K5)/(K6-K5),其中,K5表示该第三数据包阈值,K6表示该第四数据包阈值,R5表示该第二码率阈值,R6表示该第一码率阈值。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编码参数,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包括: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小于第一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第三码率阈值,小于第四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三数据包阈值,小于第四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四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在该码率小于第三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该第一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100比特~300比特之间,该第二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400比特~600比特之间,该第三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300比特~450比特之间,该第四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550比特~800比特之间,该第一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1/3~2/3之间,该第二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1/8~1/4之间,该第三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1/12~1/6之间,该第四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介于1/4~1/2之间。
通过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以及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基于极化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编码方式为针对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使得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以及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的编码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可靠度、吞吐率以及译码时延的要求。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编码装置,该编码装置包括:输入接口电路,用于获取待传输数据包对应的待编码比特序列;逻辑电路,用于基于获取的待编码比特序列执行所述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得到编码后的比特序列;输出接口电路,用于输出编码后的比特序列。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编码装置为基站或终端设备。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芯片,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芯片还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芯片,包括:输入接口电路,用于获取待传输数据包对应的待编码比特序列;逻辑电路,用于基于获取的待编码比特序列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得到编码后的比特序列;输出接口电路,用于输出编码后的比特序列。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该计算机程序代码被编码设备的处理模块或处理器运行时,使得编码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编码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包括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编码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编码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的另一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根据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根据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的另一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的另一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的另一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的另一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与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性能仿真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编码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编码装置的另一示意性框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编码装置的另一示意性框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编码装置的另一示意性框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编码装置的另一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例如:未来的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系统或新无线(New Radio,NR)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是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穿戴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如轮船等);还可以部署在空中(例如飞机、气球和卫星上等)。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未来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应用场景不做限定。终端设备有时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设备、UE单元、UE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设备、移动设备、UE终端设备、终端设备、终端(terminal)、无线通信设备、UE代理或UE装置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可以是用于与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该网络设备可以是任意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基站(例如,基站NodeB、演进型基站eNodeB、第五代(the fif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未来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或网络设备、WiFi系统中的接入节点、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等。网络设备还可以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网络设备还可以是5G网络中的网络设备或未来演进网络中的网络设备;还可以是可穿戴设备或车载设备等。网络设备100还可以是小站,传输节点(transmission reference point,TRP)等。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通信系统100包括网络设备102,网络设备102可包括1个天线或多个天线例如,天线104、106、108、110、112和114。另外,网络设备102可附加地包括发射机链和接收机链,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它们均可包括与信号发送和接收相关的多个部件(例如处理器、调制器、复用器、解调器、解复用器或天线等)。
网络设备102可以与多个终端设备(例如终端设备116和终端设备122)通信。然而,可以理解,网络设备102可以与类似于终端设备116或终端设备122的任意数目的终端设备通信。终端设备116和122可以是前文中所述的任意一种终端设备。
如图1所示,终端设备116与天线112和114通信,其中天线112和114通过前向链路(也称为下行链路)118向终端设备116发送信息,并通过反向链路(也称为上行链路)120从终端设备116接收信息。此外,终端设备122与天线104和106通信,其中天线104和106通过前向链路124向终端设备122发送信息,并通过反向链路126从终端设备122接收信息。
此外,该通信系统100可以是PLMN网络或者D2D网络或者M2M网络或者其他网络,图1只是举例的简化示意图,网络中还可以包括其他网络设备,图1中未予以画出。
在对具体的实施例展开描述之前,首先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基于Polar码编码时的编码过程:
通信系统通常采用信道编码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以保证通信的质量。Arikan提出的极化(Polar)码是第一个从理论上证明可以取得香农容量且具有低编译码复杂度的好码。
GN是一个N×N的矩阵,且这里BN是一个N×N的转置矩阵,例如比特反序排列置换(Bit Reversal)矩阵,所谓比特反序置换即是将一个长度为N序列经过排列后得到其中ya=xb,序号a和b的二进制表示展开互为反序序列。如序列(1,2,3,4,5,6,7,8)经比特反序排列后为(1,5,3,7,2,6,4,8);
以上涉及的加法、乘法操作均为二进制伽罗华域(Galois Field)上的加法、乘法操作。
Polar码的编码过程中,中的一部分比特用来携带信息,称为信息比特,这些比特的索引的集合记作A。另外的一部分比特置为收发端预先约定的固定值,称之为固定比特,其索引的集合用A的补集Ac表示。不失一般性,这些固定比特通常被设为0,本发明的叙述中也采用这一设置;但实际上,只需要收发端预先约定,固定比特序列可以被任意设置。
当固定比特被设为0时,Polar码的编码输出可简化为:这里uA为中的信息比特集合,uA为长度为K比特的行矢量,即|A|=K,其中,|·|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K为信息块的大小,是矩阵GN中由集合A中的索引对应的那些行得到的子矩阵,是一个K×N的矩阵。集合A的选取决定了Polar码的性能.
下面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基于LDPC码编码时的编码过程: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 Density Parity Check,LDPC)码,是由RobertG.Gallager博士于1963年提出的一类具有稀疏校验矩阵的线性分组码,其不仅有逼近香农限的良好性能,而且译码复杂度较低,结构灵活,是近年信道编码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深空通信、光纤通信、卫星数字视频和音频广播等领域。且在第五代(5th-Generation,5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增强型移动宽带(Enhance Mobile Broadband,eMBB)业务的数据信道的编码中有良好的应用。
基于基矩阵(base graph)构造的准循环低密度奇偶校验(Quasi-Cyclic LowDensity Parity Check,QC-LDPC)码对应的校验矩阵具有描述简单,易于构造等优点。
用H表示最终的校验矩阵,其形式可以表述为:
可以定义Z·Z的全零矩阵O为P-1,如果矩阵H是满秩矩阵,则可以在基矩阵上列(nb-mb)放(nb-mb)·Z个信息比特,称kb=(nb-mb)的基矩阵列为信息列。
采用QC-LDPC码时,如果信息序列的长度k被kb整除,那么在扩展后的LDPC校验矩阵中每一个信息比特位置都用来放置信息比特;如果k不被kb整除,导致Z·kb>k,那么在扩展后LDPC校验矩阵中会有(Z·kb-k)的多余信息比特位置,可称为填充比特。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应用于5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URLLC)场景中。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URLLC场景中的数据信道编码中。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编码方法200的示意性流程图。该方法由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编码设备执行,该编码设备可以为图1中的终端设备116、122或图1中的网络设备102。
例如,在上行传输中,该编码设备为图1中的终端设备116或122,在下行传输中,该编码设备为图1中的网络设备102。当然,实际网络系统中,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的数量可以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的举例,以下不再赘述。该方法200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下面以该方法200由编码设备执行为例,对方法200进行详细说明。
201,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参数,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该编码参数包括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和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长中的至少一种信息,该编码方式为基于极化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编码方式。
具体地,在编码设备生成待传输的数据包后,编码设备需要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最终将经过数据信道编码后的数据包发送至对端设备。
编码设备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首先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参数,并根据确定的编码参数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例如,该编码设备确定的编码参数为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以及根据该码率确定的该传输数据包对应的码长中的至少一种信息。
编码设备根据上述编码参数中的至少一种信息,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极化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编码方式。
202,根据确定的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
203,发送经过信道编码后的数据包。
具体地,在步骤201中,编码设备根据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参数,确定了针对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在步骤202中,编码设备根据已经确定的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在步骤203中,编码设备将经过数据信道编码后的数据包发送至对端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对端设备可以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解码设备,该解码设备可以为图1中的终端设备116、122或图1中的网络设备102。
例如,在上行传输中,该解码设备为图1中的网络设备102,在下行传输中,该解码设备为图1中的终端设备116或12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解码设备在接收到经过信道编码后的数据包时,以与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相同的译码方式对接收到的经过信道编码后的数据包进行译码。
其中,编码设备可以向解码设备发送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向解码设备指示经过信道编码的数据包的译码方式,该指示信息可以携带在经过信道编码的数据包中,随该数据包一起发送至解码设备。
通过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以及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长中的至少一种信息,确定基于极化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编码方式为针对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使得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参数确定的编码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可靠度、吞吐率以及译码时延的要求。
下面对编码设备根据上述编码参数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的几种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情况1
编码设备根据该编码参数,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包括: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小于第一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具体地,编码设备根据该编码参数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时,将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第一数据包阈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图3示出了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的示意图。
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小于第一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100比特~500比特之间,即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可以为100至500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可以为100比特、200比特、256比特、400比特或500比特。
下面以该第一数据包阈值为400比特为例进行说明: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小于400比特时,例如,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为350比特,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400比特时,例如,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为450比特,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情况1中描述实现方法的以外,还包括以下实现方法:
当该待传输数据包等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时,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
当该待传输数据包等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时,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情况2
编码设备根据该编码参数,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包括: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小于第一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且小于第二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或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具体地,编码设备在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时,将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第二数据包阈值、第三数据包阈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图4示出了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的另一示意图。
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小于第一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且小于第二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或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上述仅以该第一数据包阈值为400比特为例进行说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100比特~500比特之间,即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可以为100至500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可以为100比特、200比特、256比特、400比特或500比特;
该第二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500比特~800比特之间,即该第二数据包阈值可以为500至800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该第二数据包阈值可以为500比特、600比特或800比特。
下面以该第一数据包阈值为400比特,该第三数据包阈值为500比特为例进行说明: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小于400比特时,例如,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为390比特,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400比特,且小于500比特时,例如,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为520比特,编码设备需要进一步根据时延要求、可靠度要求、吞吐率要求、业务类型以及应用场景中的至少一种因素,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
对于可靠度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对于可靠度要求较低的应用场景,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500比特时,例如,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为640比特,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情况2中描述实现方法的以外,还包括以下实现方法:
当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等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时,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
当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等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时,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或
当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等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时,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等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情况3
编码设备根据该编码参数,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包括:在该码率小于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在该码率大于该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具体地,编码设备根据该编码参数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时,将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与第一码率阈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图5示出了根据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的示意图。
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小于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大于该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1/12~1/3之间,即该第一码率阈值可以为1/12至1/3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该第一码率阈值可以为1/12、1/8、1/6或1/3。
下面以该第一码率阈值为1/6为例进行说明:
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小于1/6时,例如,该码率为1/8,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大于1/6时,例如,该码率为1/3,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情况3中描述实现方法的以外,还包括以下实现方法:
当该待传输数据包等于该第一码率阈值时,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
当该待传输数据包等于该第一码率阈值时,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情况4
编码设备根据该编码参数,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包括:在该码率小于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在该码率大于该第一码率阈值,且小于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或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在该码率大于该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具体地,编码设备根据该编码参数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时,将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与第一码率阈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图6示出了根据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的另一示意图。
从图6中可以看出,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小于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大于该第一码率阈值,且小于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或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大于该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1/12~1/3之间,即该第一码率阈值可以为1/12至1/3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该第一码率阈值可以为1/12、1/8、1/6或1/3;
该第二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1/3~2/3之间,即该第二码率阈值可以为1/3至2/3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该第二码率阈值可以为1/3、1/2或2/3。
下面以该第一码率阈值为1/6,该第二码率阈值为1/2为例进行说明:
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小于1/6时,例如,该码率为1/10,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大于1/6,且小于1/2时,例如,该码率为1/3的情况下,编码设备需要进一步根据时延要求、可靠度要求、吞吐率要求、以及业务类型中至少一种因素,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
对于吞吐率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对于吞吐率要求较低的应用场景,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的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大于1/2时,例如,该码率为2/3,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情况4中描述实现方法的以外,还包括以下实现方法:
当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等于该第一码率阈值时,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码率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
当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等于该第一码率阈值时,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码率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或
当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等于该第二码率阈值时,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码率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
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等于该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码率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上述情况1至情况4描述的方案为编码设备分别单独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对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
下面对编码设备综合考虑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对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对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的另外几种情况进行说明。
情况5
图7示出了编码设备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地,从图7中可以看出,编码设备根据该编码参数,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包括: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小于第一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该第一码率阈值,小于该第二码率阈值,且该数据包的大小与该码率满足以下关系式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R<A·K+B;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该第一码率阈值,小于该第二码率阈值,且该数据包的大小与该码率满足以下关系式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R>A·K+B;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该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或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该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或
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小于该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其中,R表示码率,K表示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A与B是根据该第一数据包阈值、该第一码率阈值、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与该第二码率阈值确定的,A>0,B≥0。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100比特~500比特之间,即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可以为100至500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可以为100比特、200比特、256比特、400比特或500比特;
该第二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500比特~800比特之间,即该第二数据包阈值可以为500至800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该第二数据包阈值可以为500比特、600比特或800比特;
该第一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1/12~1/3之间,即该第一码率阈值可以为1/12至1/3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该第一码率阈值可以为1/12、1/8、1/6或1/3;
该第二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1/3~2/3之间,即该第二码率阈值可以为1/3至2/3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该第二码率阈值可以为1/3、1/2或2/3。
下面以该第一数据包阈值为500比特,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为600比特,该第一码率阈值为1/6,该第二码率阈值为1/2为例进行说明: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小于500比特时,例如,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为480,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500比特,小于600比特,且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大于1/6,小于1/2时,例如,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为540,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为1/3,则编码设备需要进一步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是否满足关系式:R<A·K+B (1)或
R>A·K+B (2)
其中,R表示码率,K表示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A与B是根据该第四数据包阈值、该第四码率阈值、该第五数据包阈值与该第五码率阈值确定的,A>0,B≥0。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A=(R1-R2)/(K2-K1),B=(R2·K2-R1·K1)/(K2-K1)
其中,K1表示该第一数据包阈值,K2表示该第二数据包阈值,R1表示该第一码率阈值,R2表示该第二码率阈值。
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编码时使用的码率满足关系式(1),则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编码时使用的码率满足关系式(2),则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500比特,小于600比特,且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大于1/2时,例如,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为520比特,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为2/3,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600比特,且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大于1/6时,例如,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为660比特,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为1/3,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小于1/6时,例如,该码率为1/12,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情况5中描述实现方法的以外,还包括以下实现方法: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该第一码率阈值,小于该第二码率阈值,且该数据包的大小与该码率满足以下关系式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R=A·K+B;或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该第一码率阈值,小于该第二码率阈值,且该数据包的大小与该码率满足以下关系式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R=A·K+B。
情况6
图8示出了编码设备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的另一示意图。
具体地,从图8中可以看出,编码设备该根据该编码参数,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包括: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小于第一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该第一码率阈值,小于该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该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或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该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或
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小于该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100比特~500比特之间,即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可以为100至500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可以为100比特、200比特、256比特、400比特或500比特;
该第二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500比特~800比特之间,即该第二数据包阈值可以为500至800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该第二数据包阈值可以为500比特、600比特或800比特;
该第一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1/12~1/3之间,即该第一码率阈值可以为1/12至1/3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该第一码率阈值可以为1/12、1/8、1/6或1/3;
该第二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1/3~2/3之间,即该第二码率阈值可以为1/3至2/3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该第二码率阈值可以为1/3、1/2或2/3。
下面以该第一数据包阈值为500比特,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为600比特,该第一码率阈值为1/6,该第二码率阈值为1/2为例进行说明: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小于500比特时,例如,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为300,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500比特,小于600比特,且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大于1/6,小于1/2时,例如,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为570,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为1/3,则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500比特,小于600比特,且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大于1/2时,例如,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为560比特,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为2/3,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600比特,且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大于1/6时,例如,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为680比特,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为1/3,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若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小于1/6,例如,该码率为1/8,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情况6中描述实现方法的以外,还包括以下实现方法: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等于第一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等于该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等于该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等于该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等于该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或
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等于该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情况7
图9示出了编码设备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的另一示意图。
具体地,从图9中可以看出,编码设备根据该编码参数,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包括: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小于第一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第三码率阈值,小于第四码率阈值,且该数据包的大小与该码率满足以下关系式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R≤C·K+D;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三数据包阈值,小于第四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第二码率阈值,小于第一码率阈值,且该数据包的大小与该码率满足以下关系式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R>E·K+F;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三数据包阈值,小于第四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四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码率小于第三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其中,R表示码率,K表示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C与D是根据该第一数据包阈值、第二数据包阈值、该第三码率阈值与第四码率阈值确定的,C>0,D≥0,E与F是根据该第三数据包阈值、该第四数据包阈值、该第一码率阈值与该第二码率阈值确定的,E>0,F≥0。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情况7中,该第一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100比特~300比特之间,即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可以为100比特~300比特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第一数据包阈值可以为100比特、200比特、256比特或300比特;
该第二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400比特~600比特之间,即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可以为400比特~600比特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第一数据包阈值可以为400比特、500比特或600比特;
该第三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300比特~450比特之间,即该第三数据包阈值可以为400比特~600比特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第一数据包阈值可以为300比特、400比特或450比特;
该第四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550比特~800比特之间,即该第四数据包阈值可以为550比特~800比特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第四数据包阈值可以为550比特、600比特或800比特;
该第一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1/3~2/3之间,即该第一码率阈值可以为1/3至2/3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该第一码率阈值可以为1/3、1/2、2/3;
该第二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1/8~1/4之间,即该第一码率阈值可以为1/8至1/4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该第一码率阈值可以为1/8、1/6、1/4;
该第三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1/12~1/6之间,即该第三码率阈值可以为1/12至1/6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该第一码率阈值可以为1/12、1/8、1/6;
该第四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1/4~1/2之间,即该第四码率阈值可以为1/4至1/2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该第四码率阈值可以为1/4、1/3或1/2。
下面以该第一数据包阈值为300比特,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为500比特,该第三数据包阈值为400比特,该第四数据包阈值为600比特,该第一码率阈值为1/2,该第二码率阈值为1/6,该第三码率阈值为1/8,该第四码率阈值为1/3为例进行说明: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小于300比特时,例如,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为260,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300比特,小于500比特,且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大于1/8,小于1/3时,例如,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为360,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为1/7,则编码设备需要进一步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是否满足关系式:
R≤C·K+D (3)
其中,R表示码率,K表示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C与D是根据该第一数据包阈值、第二数据包阈值、该第三码率阈值与第四码率阈值确定的,C>0,D≥0;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C=(R3-R4)/(K4-K3),B=(R4·K4*-R3·K3)/(K4-K3)
其中,K3表示该第一数据包阈值,K4表示该第二数据包阈值,R3表示该第三码率阈值,R4表示该第四码率阈值。
若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编码时使用的码率满足关系式(3),则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400比特,小于600比特,且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大于1/6,小于1/2时,例如,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为510,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为1/4,则编码设备需要进一步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是否满足关系式:
R>E·K+F (4)
其中,R表示码率,K表示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E与F是根据该第三数据包阈值、该第四数据包阈值、该第一码率阈值与该第二码率阈值确定的,E>0,F≥0。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E=(R5-R6)/(K6-K5),F=(R6·K6*-R5·K5)/(K6-K5)
其中,K5表示该第三数据包阈值,K6表示该第四数据包阈值,R5表示该第二码率阈值,R6表示该第一码率阈值;
若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编码时使用的码率满足关系式(4),则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400比特,小于600比特,且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大于1/2时,例如,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为490,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为2/3,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600比特,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大于1/6,例如,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为660比特,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1/5,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小于1/8,例如,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为1/12,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从图9中还可以看出,除了情况7中描述的上述内容外,还存在既可以通过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又可以通过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情况,此时,编码设备还需要进一步根据时延要求、可靠度要求、吞吐率要求、业务类型以及应用场景中的至少一种因素,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
对于工业工厂自动化的应用场景,由于待传输数据包的较小,并且可靠度要求较高,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对于智能电网系统的应用场景,由于待传输数据包较大,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情况8
图10示出了编码设备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的另一示意图。
具体地,从图10中可以看出,编码设备根据该编码参数,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包括: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小于第一数据包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第二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第三码率阈值,小于第四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三数据包阈值,小于第四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该第四数据包阈值,且该码率大于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码率小于第三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情况8中,该第一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100比特~300比特之间,即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可以为100比特~300比特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第一数据包阈值可以为100比特、200比特、256比特或300比特;
该第二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400比特~600比特之间,即该第一数据包阈值可以为400比特~600比特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第一数据包阈值可以为400比特、500比特或600比特;
该第三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300比特~450比特之间,即该第三数据包阈值可以为400比特~600比特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第一数据包阈值可以为300比特、400比特或450比特;
该第四数据包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550比特~800比特之间,即该第四数据包阈值可以为550比特~800比特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第四数据包阈值可以为550比特、600比特或800比特;
该第一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1/3~2/3之间,即该第一码率阈值可以为1/3至2/3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该第一码率阈值可以为1/3、1/2、2/3;
该第二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1/8~1/4之间,即该第一码率阈值可以为1/8至1/4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该第一码率阈值可以为1/8、1/6、1/4;
该第三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1/12~1/6之间,即该第三码率阈值可以为1/12至1/6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该第一码率阈值可以为1/12、1/8、1/6;
该第四码率阈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介于1/4~1/2之间,即该第四码率阈值可以为1/4至1/2之间的任意一个取值,例如,该第四码率阈值可以为1/4、1/3或1/2。
下面以该第一数据包阈值为300比特,该第二数据包阈值为500比特,该第三数据包阈值为400比特,该第四数据包阈值为600比特,该第一码率阈值为1/2,该第二码率阈值为1/6,该第三码率阈值为1/8,该第四码率阈值为1/3为例进行说明: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小于300比特时,例如,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为220比特,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300比特,小于500比特,且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大于1/8,小于1/3时,例如,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为370比特,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为1/6,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300比特,小于500比特,且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大于1/2时,例如,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为410比特,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为2/3,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600比特,且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大于1/6时,例如,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为650比特,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为1/3,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小于1/8时,例如,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为1/12,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从图10中还可以看出,除了情况8中描述的上述内容外,还存在既可以通过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又可以通过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情况,此时,编码设备还需要进一步根据时延要求、可靠度要求、吞吐率要求、业务类型以及应用场景中的至少一种因素,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
对于承载的业务类型为语音业务类型的待传输数据包,由于待传输数据包的较小,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对于承载的业务类型为视频业务类型的待传输数据包,由于待传输数据包较大,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情况1至情况8中列举的各个数据包阈值以及码率阈值的具体取值仅为示例性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于此。其他能够实现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可靠度、吞吐率以及译码时延的要求的数据包阈值以及码率阈值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仅以编码设备根据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例对本申请的编码方法进行说明,但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编码设备还可以根据由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长,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
具体地,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长小于码长阈值的情况下,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长大于该码长阈值的情况下,编码设备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其中,该码长阈值是预设的或基于协议规定的。
再例如,编码设备根据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以及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长,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
再例如,编码设备根据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以及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长,确定该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
其中,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可以是编码设备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长确定的;或者
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长可以是编码设备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的。
图11示出了在相同大小的待传输数据包以及相同码率的情况下,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与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性能仿真图。
图11中的横坐标代表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纵坐标代表误块率(Blockerrorrate,BLER)为10-5所需的平均信噪比。
从图11的仿真结果中可以看出,在待传输数据包大小小于或等于400比特时,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对应的平均信噪比小于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对应的平均信噪比,因此,在待传输数据包大小小于400比特时,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对应的性能优于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对应的性能;
从图11的仿真结果中可以看出,在待传输数据包大小大于800比特时,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对应的平均信噪比小于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对应的平均信噪比,因此,在待传输数据包大小大于800比特时,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对应的性能优于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对应的性能;
从图11的仿真结果中还可以看出,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小于或等于1/6时,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对应的平均信噪比小于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对应的平均信噪比,因此,在待传输数据包大小小于400比特时,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对应的性能优于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对应的性能;
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大于1/6时,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对应的平均信噪比整体上大于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对应的平均信噪比,因此,在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大于1/6时,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对应的性能优于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对应的性能;
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500比特,小于600比特,且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大于1/2时,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对应的平均信噪比整体上大于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对应的平均信噪比,因此,在该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500比特,小于600比特,且对该待传输数据包进行数据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大于1/2时,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对应的性能优于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对应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从图11的仿真结果中还可以看到在除上述举例外的其他待传输数据包大小和/或其他码率下,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对应的性能优于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对应的性能,或,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对应的性能优于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编码后对应的性能为了简洁,此处不再赘述。
上文结合图2至图11,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编码方法,下面结合图12至图13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编码装置。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编码装置300的示意性框图。该编码装置300用于执行图2所示的编码方法。图2所示的编码方法中的部分或全部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编码装置300包括:输入接口电路301,用于获取待传输数据包;逻辑电路302,用于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参数,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所述编码参数包括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对所述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和对所述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长中的至少一种信息,所述编码方式为基于极化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编码方式,具体的编码方法可以实现上述图2-图10对应的实施例提供的编码方法,此处不再赘述;输出接口电路303,用于发送经过信道编码后的数据包。
可选的,编码装置300在具体实现时可以是芯片或者集成电路。
通过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参数,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使得最终确定的编码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可靠度、吞吐率以及译码时延的要求。
可选的,当上述实施例的编码方法200中的部分或全部通过软件来实现时,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编码装置400,如图13所示,编码装置400包括:存储器401,用于存储程序;处理器402,用于执行存储器401存储的程序,当程序被执行时,使得编码装置400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参数,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所述编码参数包括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对所述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和对所述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长中的至少一种信息,所述编码方式为基于极化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编码方式,具体的编码方法可以实现上述图2-图10对应的实施例提供的编码方法。
可选的,上述存储器401可以是物理上独立的单元,也可以与处理器402集成在一起。
可选的,当上述图2对应的实施例的编码方法200中的部分或全部通过软件实现时,编码装置400也可以只包括处理器402,如图14所示。用于存储程序的存储器401位于编码装置400之外,处理器402通过电路/电线与存储器401连接,用于读取并执行存储器401中存储的程序。
处理器402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或者CPU和NP的组合。
处理器40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硬件芯片。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logic device,PLD)或其组合。上述PLD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通用阵列逻辑(generic array logic,GAL)或其任意组合。
存储器401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401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存储器401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可选地,如图1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编码装置500,该编码装置500包括:处理器501、收发器502。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参数,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所述编码参数包括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对所述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和对所述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长中的至少一种信息,所述编码方式为基于极化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编码方式。
具体地,所述处理器完成的编码方法可以参见上述图2-图10对应的实施例提供的编码方法,这里就不再赘述。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待传输数据包;以及发送经过信道编码后的数据包。
通过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参数,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使得最终确定的编码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可靠度、吞吐率以及译码时延的要求。
如图1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编码装置600,该编码装置600包括:处理模块601、收发模块602。
其中,所述处理模块601实现了上述图2-图10对应的实施例提供的编码方法,这里就不再赘述。所述收发模块602,用于接收待传输数据包;以及发送经过信道编码后的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实现图2-图10的对应的方法实施例任一项所述的信道编码方法。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程序产品,所述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在可读存储介质中,编码装置的至少一个处理器可以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读取所述计算机程序,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编码装置实施图2-图10对应的方法实施例任一项所述的信道编码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编码系统,该编码系统包括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该网络设备包括图12至图16中的任意一种编码装置;或者,该终端设备包括图12至图16中的任意一种编码装置。
通过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参数,确定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使得最终确定的编码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可靠度、吞吐率以及译码时延的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接收端依据收到的编码序列进行译码,译码算法与之前方案的译码算法类似,是现有公开技术,这里就不再具体描述。经过上述的编码方法,在译码侧,极大地提高了译码侧的纠错能力。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及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及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需要说明的是,当处理器为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时,存储器(存储模块)集成在处理器中。
应注意,本文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和对所述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或者,
根据对所述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
其中,所述编码方式为基于极化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编码方式;
根据确定的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对所述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
发送经过信道编码后的数据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对所述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包括:
在所述码率小于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其中,所述第一码率阈值大于1/12,且小于1/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对所述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包括:
在所述码率大于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在所述码率大于所述第一码率阈值,且小于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或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
在所述码率大于所述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其中,所述第一码率阈值大于1/12,且小于1/3;所述第二码率阈值大于1/3,且小于2/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和对所述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包括:
在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第二数据包阈值,且所述码率大于第一码率阈值,小于第二码率阈值,且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所述码率满足关系式R≤A·K+B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
在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所述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所述第二数据包阈值,且所述码率大于所述第一码率阈值,小于所述第二码率阈值,且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所述码率满足关系式R>A·K+B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或
在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所述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所述第二数据包阈值,且所述码率大于所述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或
在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所述第二数据包阈值,且所述码率大于所述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其中,R表示码率,K表示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A与B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包阈值、所述第一码率阈值、所述第二数据包阈值与所述第二码率阈值确定的,A>0,B≥0;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阈值大于100比特,且小于500比特;所述第二数据包阈值大于500比特,且小于800比特;所述第一码率阈值大于1/12,且小于1/3;所述第二码率阈值大于1/3,且小于2/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和B根据下面公式确定:
A=(R1-R2)/(K2-K1),B=(R2·K2-R1·K1)/(K2-K1)
其中,K1表示所述第一数据包阈值,K2表示所述第二数据包阈值,R1表示所述第一码率阈值,R2表示所述第二码率阈值。
6.一种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接口电路,用于获取待传输数据包;
逻辑电路,用于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和对所述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或者,
所述逻辑电路,用于根据对所述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
其中,所述编码方式为基于极化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编码方式;
输出接口电路,用于发送经过信道编码后的数据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逻辑电路,具体用于:
在所述码率小于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其中,所述第一码率阈值大于1/12,且小于1/3。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逻辑电路,具体用于在所述码率大于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在所述码率大于所述第一码率阈值,且小于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或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
在所述码率大于所述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其中,所述第一码率阈值大于1/12,且小于1/3;所述第二码率阈值大于1/3,且小于2/3。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逻辑电路,具体用于在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第二数据包阈值,且所述码率大于第一码率阈值,小于第二码率阈值,且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所述码率满足关系式R≤A·K+B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
在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所述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所述第二数据包阈值,且所述码率大于所述第一码率阈值,小于所述第二码率阈值,且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所述码率满足关系式R>A·K+B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或
在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所述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所述第二数据包阈值,且所述码率大于所述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或
在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所述第二数据包阈值,且所述码率大于所述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其中,R表示码率,K表示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A与B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包阈值、所述第一码率阈值、所述第二数据包阈值与所述第二码率阈值确定的,A>0,B≥0;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阈值大于100比特,且小于500比特;所述第二数据包阈值大于500比特,且小于800比特;所述第一码率阈值大于1/12,且小于1/3;所述第二码率阈值大于1/3,且小于2/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逻辑电路,所述A和B根据下面公式确定:
A=(R1-R2)/(K2-K1),B=(R2·K2-R1·K1)/(K2-K1)
其中,K1表示所述第一数据包阈值,K2表示所述第二数据包阈值,R1表示所述第一码率阈值,R2表示所述第二码率阈值。
11.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装置为基站或终端设备。
12.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还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
14.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接口电路,用于获取待传输数据包;
逻辑电路,用于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和对所述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或者,
所述逻辑电路,用于根据对所述待传输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时使用的码率,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
其中,所述编码方式为基于极化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编码方式;
输出接口电路,用于发送经过信道编码后的数据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逻辑电路,具体用于:
在所述码率小于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
其中,所述第一码率阈值大于1/12,且小于1/3。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逻辑电路,具体用于在所述码率大于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在所述码率大于所述第一码率阈值,且小于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或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
在所述码率大于所述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其中,所述第一码率阈值大于1/12,且小于1/3;所述第二码率阈值大于1/3,且小于2/3。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逻辑电路,具体用于在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第二数据包阈值,且所述码率大于第一码率阈值,小于第二码率阈值,且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所述码率满足关系式R≤A·K+B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Polar码的编码方式;或
在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所述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所述第二数据包阈值,且所述码率大于所述第一码率阈值,小于所述第二码率阈值,且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与所述码率满足关系式R>A·K+B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或
在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所述第一数据包阈值,小于所述第二数据包阈值,且所述码率大于所述第二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或
在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大于所述第二数据包阈值,且所述码率大于所述第一码率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为基于LDPC码的编码方式;
其中,R表示码率,K表示所述待传输数据包的大小,A与B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包阈值、所述第一码率阈值、所述第二数据包阈值与所述第二码率阈值确定的,A>0,B≥0;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阈值大于100比特,且小于500比特;所述第二数据包阈值大于500比特,且小于800比特;所述第一码率阈值大于1/12,且小于1/3;所述第二码率阈值大于1/3,且小于2/3。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逻辑电路,所述A和B根据下面公式确定:
A=(R1-R2)/(K2-K1),B=(R2·K2-R1·K1)/(K2-K1)
其中,K1表示所述第一数据包阈值,K2表示所述第二数据包阈值,R1表示所述第一码率阈值,R2表示所述第二码率阈值。
19.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编码方法。
20.一种编码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6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编码装置;或,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芯片;或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4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芯片;或,
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6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编码装置;或,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芯片;或,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4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芯片。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032709.8A CN110034851B (zh) | 2018-01-12 | 2018-01-12 | 编码方法、编码设备以及系统 |
PCT/CN2019/071575 WO2019137523A1 (zh) | 2018-01-12 | 2019-01-14 | 编码方法、编码设备以及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032709.8A CN110034851B (zh) | 2018-01-12 | 2018-01-12 | 编码方法、编码设备以及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34851A CN110034851A (zh) | 2019-07-19 |
CN110034851B true CN110034851B (zh) | 2020-12-01 |
Family
ID=67219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032709.8A Active CN110034851B (zh) | 2018-01-12 | 2018-01-12 | 编码方法、编码设备以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034851B (zh) |
WO (1) | WO2019137523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566676B2 (en) * | 2007-01-05 | 2013-10-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EC code and code rate selection based on packet size |
CN102098124A (zh) * | 2009-12-10 | 2011-06-15 | 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自适应调制编码方法 |
CN104468026B (zh) * | 2013-09-24 | 2018-04-27 |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调制编码方案的选择方法和装置 |
WO2017122045A1 (en) * | 2016-01-13 | 2017-07-20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Control channel for a wireless network |
WO2017127973A1 (en) * | 2016-01-25 | 2017-08-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Generation of polar codes with a variable block length utilizing puncturing |
CN105721385B (zh) * | 2016-03-24 | 2019-04-23 | 清华大学 | 面向子载波数可变系统的编码调制方法和系统 |
CN107888331A (zh) * | 2016-09-30 | 2018-04-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及信源 |
-
2018
- 2018-01-12 CN CN201810032709.8A patent/CN110034851B/zh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1-14 WO PCT/CN2019/071575 patent/WO2019137523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34851A (zh) | 2019-07-19 |
WO2019137523A1 (zh) | 2019-07-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700545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data | |
CN107078748B (zh) | 极性码的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 | |
CN110166167B (zh) | 编码的方法、译码的方法、编码设备和译码设备 | |
CN108347297B (zh) | 一种编码方法、译码方法、编码装置及译码装置 | |
CN111200476B (zh) | Polar码编码方法及装置 | |
CN112886969B (zh) | 一种极化码编码方法及装置 | |
EP3547579A1 (en) | Coding method and device | |
CN111385059B (zh) | 极化编码调制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4826478A (zh) | 编码调制与解调解码方法及装置 | |
CN113078911A (zh) | Ldpc码的编码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 |
CN109391343B (zh) | 一种Polar码编码方法及装置 | |
EP3910827B1 (en) | Polar coding and de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US11044046B2 (en) |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CN114079530A (zh) | 编码方法及装置 | |
CN110034851B (zh) | 编码方法、编码设备以及系统 | |
WO2022117061A1 (zh) | 一种极化码辅助比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 |
CN115529105A (zh) | 一种网络编码方法及装置 | |
CN115549848A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 |
WO2022206623A1 (zh) | 编码方法、译码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 |
CN114915297A (zh) | 一种编码和译码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11786680B (zh) | 一种生成矩阵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
WO2019128809A1 (zh) | 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6073943A (zh) | 一种编码方法、译码方法及通信装置 | |
CN113922824A (zh) | 一种Polar码编解码方法及装置 | |
CN116633365A (zh) | 基于系统极化码的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