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02326B - 轿门锁合装置及电梯 - Google Patents
轿门锁合装置及电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002326B CN110002326B CN201910127801.7A CN201910127801A CN110002326B CN 110002326 B CN110002326 B CN 110002326B CN 201910127801 A CN201910127801 A CN 201910127801A CN 110002326 B CN110002326 B CN 11000232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oor
- knife
- car door
- door lock
- c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4—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 B66B13/16—Door or gate locking devices controlled or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condition of cage, e.g. movement or position
- B66B13/165—Door or gate locking devices controlled or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condition of cage, e.g. movement or position electric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轿门锁合装置及电梯,该轿门锁合装置包括:轿门锁;门右刀,设置于所述轿门锁的一侧,且所述门右刀能够驱动所述轿门锁开启;同步传动装置,所述同步传动装置与所述门右刀驱动配合;及制动器,设置于所述轿门锁的一侧,且所述制动器能够在断电状态下锁闭所述同步传动装置。因此,即便轿门受到外力撞击,由于制动器的限制作用,同步传动装置不会发生移动,进而不会驱动门右刀向轿门锁方向移动,如此轿门锁在不受门右刀碰撞时则始终维持锁合状态,而不会发生意外开启。这样就可以确保电梯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急停事故,保证乘客乘坐电梯舒适性与安全性,消除人身及财产损失隐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轿门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轿门锁合装置及电梯。
背景技术
根据GB7588.1的相关规定,电梯井道壁与轿厢的距离大于0.15m时,需配置轿门锁,若电梯井道壁与轿厢的距离小于0.15m也需要配置开门限制装置,也即无论何种情况轿厢侧均需配备限制开门的机械锁钩,以保证电梯运行安全可靠。
目前市场上轿门锁多为门刀一体式结构,即通过门刀与轿门锁滚轮之间接触来实现开启作业。该传统轿门锁会存在如下缺陷:当电梯运行过程中,轿门受到外力撞击时,门板震动产生的能量会传递到门挂板,进而传递到摆动的门刀杆上,并引起门刀杆的轻微抖动。门刀杆抖动会撞击轿门锁滚轮移动,轿门锁滚轮便会撞击锁钩跳起,当跳起一定高度时,门锁开关就会断开。此时控柜检测到门控制回路断开,随即发出使抱闸动作的指令,电梯安全回路瞬断,电梯急停,从而给乘客乘坐电梯的舒适性与安全性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轿门锁合装置,能够避免轿门受外力撞击时轿门锁意外打开而造成电梯急停,确保乘客乘坐电梯舒适与安全;此外,还提供一种电梯,通过装配该轿门锁合装置后能够避免出现意外急停事故,保证乘客乘坐安全可靠,提高乘坐体验感。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轿门锁合装置,其包括:
轿门锁;
门右刀,设置于所述轿门锁的一侧,且所述门右刀能够驱动所述轿门锁开启;
同步传动装置,所述同步传动装置与所述门右刀驱动配合;及
制动器,设置于所述同步传动装置的一侧,且所述制动器能够在断电状态下锁闭所述同步传动装置。
上述轿门锁合装置应用于电梯轿门上,起到开门限制作用。具体地,轿门锁各部件分装在左、右门挂板上,门右刀安装于轿门锁一侧,并能够通过碰撞使轿门锁开启(即当门右刀未碰撞轿门锁时,轿门锁则不会打开)。电梯正常运行,控柜不向制动器通电时,制动器处于断电状态而会将同步传动装置锁闭,此时同步传动装置不能移动。因此,即便轿门受到外力撞击,由于制动器的限制作用,同步传动装置不会发生移动,进而不会驱动门右刀向轿门锁方向移动,如此轿门锁在不受门右刀碰撞时则始终维持锁合状态,而不会发生意外开启。这样就可以确保电梯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急停事故,保证乘客乘坐电梯舒适性与安全性,消除人身及财产损失隐患。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同步传动装置包括间隔设置在门锁底座上的第一绳轮和第二绳轮、以及绕装于所述第一绳轮和所述第二绳轮上的传动绳,所述制动器能够夹紧或松开所述传动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轿门锁合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夹、第二固定夹及门左刀,所述门右刀通过所述第一固定夹与传动绳连接,所述门左刀通过所述第二固定夹与所述传动绳连接,使得所述门左刀与所述门右刀能够同步同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轿门锁合装置还包括磁力棒、与所述磁力棒连接的第一电磁线圈、第一弹力伸缩装置和设置于所述门锁底座上的第二弹力伸缩装置,所述门右刀通过所述第一弹力伸缩装置与所述磁力棒连接,所述门左刀与所述第二弹力伸缩装置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轿门锁合装置还包括门中刀和第三弹力伸缩装置,所述门中刀布设于所述门左刀与所述门右刀之间、并通过所述第三弹力伸缩装置与所述磁力棒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轿门锁合装置还包括第二电磁线圈和第四弹力伸缩装置,所述第二电磁线圈通过所述第四弹力伸缩装置与所述磁力棒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轿门锁合装置还包括纵向间隔设置的上导轨和下导轨,所述门左刀、所述门中刀和所述门右刀均可移动设置于所述上导轨和所述下导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轿门锁合装置还包括驱动臂,所述驱动臂设置于所述门中刀上、并能够驱动所述制动器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轿门锁合装置还包括第一滚轮对、第二滚轮对和第三滚轮对,所述门右刀通过所述第一滚轮对平移设置于所述上导轨和所述下导轨上,所述门中刀通过所述第二滚轮对平移设置于所述上导轨和所述下导轨上,所述门左刀通过所述第三滚轮对平移设置于所述上导轨和所述下导轨上。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梯,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轿门锁合装置。通过装配该轿门锁合装置后能够避免出现意外急停事故,保证乘客乘坐安全可靠,提高乘坐体验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轿门锁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轿厢在平层关闭状态时轿门锁合装置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轿厢在平层时电动开门状态时轿门锁合装置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轿厢在平层时手动开门初始时轿门锁合装置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轿厢在平层时手动开门过程中轿门锁合装置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轿厢在平层时手动开门后轿门锁合装置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轿厢在平层时厅外手动开门初始时轿门锁合装置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轿厢在平层时厅外手动开门过程中轿门锁合装置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轿厢在平层时厅外手动开门后轿门锁合装置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轿门锁,11、轿门锁钩,111、第一臂,112、第二臂,113、第三臂,12、轿门锁座,20、门右刀,30、同步传动装置,31、第一绳轮,32、第二绳轮,33、传动绳,40、制动器,50、第一固定夹,60、第二固定夹,70、门左刀,80、磁力棒,90、第一电磁线圈,100、第一弹力伸缩装置,110、第二弹力伸缩装置,120、门中刀,130、第三弹力伸缩装置,140、第二电磁线圈,150、第四弹力伸缩装置,160、上导轨,170、下导轨,180、驱动臂,190、第一滚轮对,200、第二滚轮对,210、第三滚轮对,220、滚轮I,230、滚轮II,240、门锁底座,250、层门锁动滚轮,260、层门锁静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设置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优选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展示的轿门锁合装置,其包括:门锁底座240,左门挂板,右门挂板,轿门锁10,门右刀20,同步传动装置30及制动器40。其中,轿门锁10包括轿门锁钩11和轿门锁座12,通过轿门锁钩11与轿门锁座12咬合实现轿门锁10合(当轿门锁钩11与轿门锁座12分离时,则轿门可顺利打开)。轿门锁钩11与门右刀20、同步传动装置30及制动器40一起安装在门锁底座240上,门锁底座240安装在左门挂板上;而轿门锁座12则通过锁座连接板安装在右门刮板上。
一实施例中,门右刀20设置在所述轿门锁10的一侧,具体布设在轿门锁10的左侧且所述门右刀20能够通过碰撞方式驱动所述轿门锁10开启;所述同步传动装置30与所述门右刀20驱动配合;制动器40设置于所述同步传动装置30的一侧,且所述制动器40能够在断电状态下锁闭所述同步传动装置30。
请继续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轿门锁钩11为三叉结构,一侧为锁定侧,即第一臂111;另外两侧的端部分布于门右刀20的工作面翻边之间,即第二臂112和第三臂113。所述的第二臂112的端部上安装有滚轮I220,该滚轮I220布设于门右刀20的左侧,并能够与门右刀20碰撞配合;所述的第三臂113的端部安装有滚轮II230,该滚轮II230布设于门右刀20的右侧,并能够与门右刀20碰撞配合,所述的第二臂112与第三臂113呈锐角布置,所述的第一臂111与第二臂112以及及第一臂111与第三臂113分别呈钝角布置。当门右刀20左移时,可碰撞滚轮I220进而使轿门锁钩11转动抬起,轿门锁10打开;当门右刀20右移时,可碰撞滚轮II230同样可以使轿门锁钩11转动抬起,轿门锁10打开。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梯的非开启状态时,滚轮I220与滚轮II230与门右刀20间隙配合,形成的安全间距能够防止误触碰发生。
此外,第一臂111的端部还连接有开关打板连接板及开关打板,所述的开关打板旋转及水平运动均可令凸轮门锁开关开启和闭合,所述的凸轮门锁开关固定于轿门上坎内。其能与轿门锁10形成双重锁闭作用,进一步提升电梯安全性能。
上述轿门锁合装置应用于电梯轿门上,起到开门限制作用。具体地,轿门锁10各部件分装在左、右门挂板上,门右刀20安装于轿门锁10一侧,并能够通过碰撞使轿门锁10开启(即当门右刀20未碰撞轿门锁10时,轿门锁10则不会打开)。电梯正常运行,控柜不向制动器40通电时,此时制动器40处于断电状态而会将同步传动装置30锁固,此时同步传动装置30不能移动。因此,即便轿门受到外力撞击,由于制动器40的限制作用,同步传动装置30不会发生移动,进而不会驱动门右刀20向轿门锁10方向移动,如此轿门锁10在不受门右刀20碰撞时则始终维持锁合状态,而不会发生意外开启。这样就可以确保电梯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急停事故,保证乘客乘坐电梯舒适性与安全性,消除人身及财产损失隐患。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同步传动装置30包括间隔设置在门锁底座240上的第一绳轮31和第二绳轮32、以及绕装于所述第一绳轮31和所述第二绳轮32上的传动绳33,所述制动器40能够夹紧或松开所述传动绳33。该轿门锁合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夹50、第二固定夹60及门左刀70,所述门右刀20通过所述第一固定夹50与传动绳33连接,所述门左刀70通过所述第二固定夹与所述传动绳33连接,使得所述门左刀70与所述门右刀20能够同步同向移动。由于第一固定夹50和第二固定夹60的连接固定作用,使得门左刀70与门右刀20能够同步同向跟随传动绳33水平移动,这使得当门右刀20右移碰撞轿门锁钩11抬起使轿门锁10开启时,门左刀70可同步向右移动夹紧层门锁滚轮,使轿门锁10与层门锁能够同时打开,减小开门过程中锁钩被卡住的概率。
请继续参阅图1,进一步地,该轿门锁合装置还包括磁力棒80、与所述磁力棒80连接的第一电磁线圈90、第一弹力伸缩装置100和设置于所述门锁底座240上的第二弹力伸缩装置110,所述门右刀20通过所述第一弹力伸缩装置与所述磁力棒80连接,所述门左刀70与所述第二弹力伸缩装置110连接。该轿门锁合装置还包括门中刀120和第三弹力伸缩装置130,所述门中刀120布设于所述门左刀70与所述门右刀20之间、并通过所述第三弹力伸缩装置130与所述磁力棒80连接。该轿门锁合装置还包括第二电磁线圈140和第四弹力伸缩装置150,所述第二电磁线圈140通过所述第四弹力伸缩装置与所述磁力棒80连接。
其中,第一电磁线圈90和第二电磁线圈140均与电梯系统的控柜电连接。当第一电磁线圈90得电时,可以使磁力棒80对门中刀120和门右刀20产生吸力,使第一弹力伸缩装置100和第三弹力伸缩装置130收缩,当第一电磁线圈90失电时门中刀120和门右刀20释放。第二电磁线圈140得电时产生对磁力棒80的反推力,使磁力棒80位置保持;当第二电磁线圈140失电时,对磁力棒80的反推力消失,此时依靠第四弹力伸缩装置150对磁力棒80位置保持。
下面以电梯的不同运行状态为例对轿门锁合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1)电梯到达平层区,轿门以电动方式开启:当轿厢达到平层区时,层门锁滚轮进入门刀区域(如图2所示),平层信号反馈到控柜,主机抱闸动作,门电机收到开门信号前,第一电磁线圈90失电,第二电磁线圈140通电(即两线圈实现互锁),使磁力棒80位置保持不动。此时门中刀120及门右刀20在第三弹力伸缩装置130及第一弹力伸缩装置100的回复力分别为F1、F3作用下张开,此时门右刀20挤压滚轮II230使轿门锁10打开(如图3所示)。此时,F1>层门开锁力,且F1>轿门开锁力,F2>层门阻力。与此同时,同步传动装置30使门右刀20带动门左刀70同向运动,使门左刀70与门中刀120的反向运动夹紧层门锁滚轮,轿门锁10与层门锁同时打开。当门电机启动时,轿门与层门同步打开。
2)电梯到达平层区,轿门以轿内手动方式开启:当轿厢在平层区急停,门系统处于通电状态,磁力棒80保持通电,第一电磁线圈90通电ON,第二电磁线圈140断电OFF,乘客在轿厢内欲扳开轿门自救时,层门锁动滚轮250挤压门中刀120(如图4所示),层门负载产生层门锁动滚轮250对门中刀120的挤压力,门中刀120被压缩向右运动,并使门右刀20与滚轮II230的距离为0(如图5所示)。此时F3>轿门开锁力,层门阻力>F2,门右刀20的弹簧力F3大于滚轮II230的阻力而可使轿门锁钩11抬起,轿门锁10被打开。在同步传动装置30的作用下,门左刀70随门右刀20同向运动夹紧层门锁动滚轮250和层门锁静滚轮260(如图6所示)。当继续手动拉开轿门时,层门锁被打开,轿门带动层门运动,轿门超前于层门打开。
更进一步地,该轿门锁合装置还包括驱动臂180,所述驱动臂180设置于所述门中刀120上、并能够驱动所述制动器40移动。
在常规状态下,驱动臂180与制动器40的外壁面相切接触。当电梯正常电动开门时,与制动器40分离。而当门系统处于断电状态下,若平层区轿内手动开门,门中刀120受层门锁动滚轮250挤压时,则可带动制动器40向右运动,从而在传动绳33的驱动下使门左刀70和门右刀20同步向右运动。若平层区厅外开启轿门,层门锁静滚轮260挤压门左刀70时,通过传动绳33的拉力作用,制动器40可推动驱动臂180,从而带动门中刀120向左运动。
当轿厢在平层区急停,门系统处于断电状态,制动器40处于断电状态时,层门锁动滚轮250挤压门中刀120使其向右运动,驱动臂180拉动制动器40向右运动。从而驱动门右刀20挤压轿门锁10滚轮II230,使轿门锁钩11被打开,轿门超前于层门打开。
3)电梯到达平层区,轿门从厅外手动方式开启:当轿厢处于平层,操作人员欲从厅外打开轿门时,先用三角钥匙打开层门锁(如图7所示),当厅门拉开一定距离时,层门锁静滚轮260与门左刀70相切,进一步拉开时,层门锁静滚轮260挤压门左刀70平移(如图8所示),第二弹力伸缩装置110收缩,同时门左刀70通过同步传动装置30带动门右刀20向左运动,从而门左刀70挤压滚轮I220,使轿门锁10打开(如图9所示),之后轿门开始打开。此工况下厅门超前于轿门打开。
此外,为了确保门左刀70、门中刀120以及门右刀20水平移动时更加平稳、可靠,避免出现歪斜卡死问题,该轿门锁合装置还包括纵向间隔设置的上导轨160和下导轨170,所述门左刀70、所述门中刀120和所述门右刀20均可移动设置于所述上导轨160和所述下导轨170上。因而能够导向门左刀70、门中刀120和门右刀20按预设路径稳定移动。
请继续参阅图1,进一步地,一实施例中,该轿门锁合装置还包括第一滚轮对190、第二滚轮对200和第三滚轮对210,所述门右刀20通过所述第一滚轮对190平移设置于所述上导轨160和所述下导轨170上,所述门中刀120通过所述第二滚轮对200平移设置于所述上导轨160和所述下导轨170上,所述门左刀70通过所述第三滚轮对210平移设置于所述上导轨160和所述下导轨170上。具体地,第一滚轮对190、第二滚轮对200和第三滚轮对210可采用结构尺寸相同的两个滚轮组成。两个滚轮分别通过转轴安装,以保证良好的转动能力。具体地,其中一个滚轮滚动设置于上导轨160的上边沿,另一个滚轮滚动设置在下导轨170的下边沿,使得两个滚轮形成夹持效应,保证移动顺畅的同时,还能避免各门刀发生松动,利于提升运行可靠性。
在某些紧急情况下需要在电梯处于非平层区而在厅外手动开启时,当轿厢处于过平层位置,厅外人员可先用三角钥匙打开层门,而后拉动预设在门板上的拉绳使轿门锁钩11抬起,即可直接打开轿门。
而当电梯处于非平层区轿内人员欲非法打开电梯门时,由于层门锁动、静滚轮此时不在门左刀70与门中刀120之间的区域内,门中刀120不会受到碰撞挤压,因而即时乘客拉门,由于存在轿门锁钩11与轿门锁座12的干涉,只是轿门锁10无法被打开,轿内人员安全得以保护。
当电梯在非平层区急停时,假设门系统电源也同时断开,此时第一电磁线圈90断电,有大小为F3且方向向右的门右刀20释放力,但同时制动器40也会断电闭合,由于F3力的大小不足以克服制动器40与门锁底座240的摩擦阻力,使得门右刀20与门左刀70因传动绳33被制动而无法运动,轿门锁10无法被打开。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梯,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轿门锁合装置。通过装配该轿门锁合装置后能够避免出现意外急停事故,保证乘客乘坐安全可靠,提高乘坐体验感。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轿门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轿门锁;
门右刀,设置于所述轿门锁的一侧,且所述门右刀能够驱动所述轿门锁开启;
同步传动装置,所述同步传动装置与所述门右刀驱动配合;及
制动器,设置于所述同步传动装置的一侧,且所述制动器能够在断电状态下锁闭所述同步传动装置;该轿门锁合装置还包括门左刀、第一弹力伸缩装置、磁力棒、与所述磁力棒连接的第一电磁线圈和设置于门锁底座上的第二弹力伸缩装置,所述门右刀通过所述第一弹力伸缩装置与所述磁力棒连接,所述门左刀与所述第二弹力伸缩装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门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传动装置包括间隔设置在门锁底座上的第一绳轮和第二绳轮、以及绕装于所述第一绳轮和所述第二绳轮上的传动绳,所述制动器能够夹紧或松开所述传动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轿门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轿门锁合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夹及第二固定夹,所述门右刀通过所述第一固定夹与传动绳连接,所述门左刀通过所述第二固定夹与所述传动绳连接,使得所述门左刀与所述门右刀能够同步同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门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轿门锁钩为三叉结构,一侧为锁定侧,即第一臂;另外两侧的端部分布于所述门右刀的工作面翻边之间,即第二臂和第三臂;所述第二臂的端部上安装有滚轮I,该滚轮I布设于所述门右刀的左侧,并能够与所述门右刀碰撞配合;所述第三臂的端部安装有滚轮II,该滚轮II布设于所述门右刀的右侧,并能够与所述门右刀碰撞配合,所述第二臂与所述第三臂呈锐角布置,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以及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三臂分别呈钝角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门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轿门锁合装置还包括门中刀和第三弹力伸缩装置,所述门中刀布设于所述门左刀与所述门右刀之间、并通过所述第三弹力伸缩装置与所述磁力棒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门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轿门锁合装置还包括第二电磁线圈和第四弹力伸缩装置,所述第二电磁线圈通过所述第四弹力伸缩装置与所述磁力棒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轿门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轿门锁合装置还包括纵向间隔设置的上导轨和下导轨,所述门左刀、所述门中刀和所述门右刀均可移动设置于所述上导轨和所述下导轨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轿门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轿门锁合装置还包括驱动臂,所述驱动臂设置于所述门中刀上、并能够驱动所述制动器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轿门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轿门锁合装置还包括第一滚轮对、第二滚轮对和第三滚轮对,所述门右刀通过所述第一滚轮对平移设置于所述上导轨和所述下导轨上,所述门中刀通过所述第二滚轮对平移设置于所述上导轨和所述下导轨上,所述门左刀通过所述第三滚轮对平移设置于所述上导轨和所述下导轨上。
10.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轿门锁合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127801.7A CN110002326B (zh) | 2019-02-20 | 2019-02-20 | 轿门锁合装置及电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127801.7A CN110002326B (zh) | 2019-02-20 | 2019-02-20 | 轿门锁合装置及电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02326A CN110002326A (zh) | 2019-07-12 |
CN110002326B true CN110002326B (zh) | 2021-04-02 |
Family
ID=67165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127801.7A Active CN110002326B (zh) | 2019-02-20 | 2019-02-20 | 轿门锁合装置及电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00232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15759A (zh) * | 2022-04-15 | 2022-07-08 |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异步门刀一体式轿门锁及电梯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489A (zh) * | 1988-03-18 | 1989-11-29 | 英万蒂奥股份公司 | 带有闭锁机构的电梯门驱动装置 |
JP2008213951A (ja) * | 2007-02-28 | 2008-09-1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CN102070065A (zh) * | 2011-01-29 | 2011-05-25 |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轿厢门锁机构 |
CN204211321U (zh) * | 2014-04-16 | 2015-03-18 | 永大电梯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 轿门门锁门刀装置 |
CN205932871U (zh) * | 2016-08-09 | 2017-02-08 |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电梯轿门锁装置以及电梯 |
-
2019
- 2019-02-20 CN CN201910127801.7A patent/CN11000232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489A (zh) * | 1988-03-18 | 1989-11-29 | 英万蒂奥股份公司 | 带有闭锁机构的电梯门驱动装置 |
JP2008213951A (ja) * | 2007-02-28 | 2008-09-1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CN102070065A (zh) * | 2011-01-29 | 2011-05-25 |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轿厢门锁机构 |
CN204211321U (zh) * | 2014-04-16 | 2015-03-18 | 永大电梯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 轿门门锁门刀装置 |
CN205932871U (zh) * | 2016-08-09 | 2017-02-08 |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电梯轿门锁装置以及电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02326A (zh) | 2019-07-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026743B2 (ja) | プログレッシブ安全装置 | |
RU2576366C2 (ru) | Способ активации ловителя | |
CN103261073B (zh) | 具有轿厢和对重的电梯设备 | |
EP3231756B1 (en) | Electronic safety actuation device with a power assembly | |
US11084690B2 (en) | Elevator comprising an electric linear motor | |
CN108367892B (zh) | 鲁棒性电气安全致动模块 | |
WO2019176160A1 (ja) | 非常止め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 |
CN101107190B (zh) | 用于电梯轿厢的制动或截停装置 | |
US9688511B2 (en) | Brake | |
EP3147248B1 (en) | Braking system for a hoisted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braking a hoisted strucuture | |
CN109665423A (zh) | 一种具有救援门机的曳引装置 | |
EP3228573B1 (en) | Electronic safety device with a power assembly | |
CN105858398A (zh) | 一种防止电梯轿厢意外移动的安全装置 | |
CN110002326B (zh) | 轿门锁合装置及电梯 | |
US20140158471A1 (en) | Emergency stop device with attached hand brake system | |
EP2490971B1 (en) | Unintended movement governor and elevator | |
CN111498641A (zh) | 轿厢的驻车装置 | |
JP2009012963A (ja) | エレベータの安全装置 | |
CN205739870U (zh) | 一种防止电梯轿厢意外移动的安全装置 | |
US20220002115A1 (en) | Safety gear arrangement, elevator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safety gear of an elevator system | |
CN107010519B (zh) | 一种用于电梯的带轿门锁的同步门刀装置 | |
JP2011246241A (ja) | 巻胴式エレベータの戸開走行防止システム | |
EP4328167A1 (en) | Elevator safety clamp control device, elevator safety apparatus and elevator system | |
CN107352370B (zh) | 防止电梯轿厢意外移动的保护装置 | |
JP5640437B2 (ja) | 可動ホーム柵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