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474616B - 头戴式耳机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头戴式耳机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474616B CN118474616B CN202410919981.3A CN202410919981A CN118474616B CN 118474616 B CN118474616 B CN 118474616B CN 202410919981 A CN202410919981 A CN 202410919981A CN 118474616 B CN118474616 B CN 11847461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dset
- angle
- detection
- opening angle
- detection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8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135 deep lea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059 dorma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86 head m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801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178 mathematical model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958 sleep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41—Mechanical or electronic switches, or control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Details of 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earphones or monophonic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5—Manufacture of mono- or stereophonic headphone compon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头戴式耳机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涉及耳机技术领域。其中,头戴式耳机包括固定部、角度检测装置以及至少一个活动部,所述活动部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一端,所述活动部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运动;所述角度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固定部和/或活动部,所述角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通过本发明的结构设计或者上述方法,可以基于所述角度检测装置实时获取所述张开角度,从而根据所述张开角度确定所述头戴式耳机的使用状态,以及控制所述头戴式耳机的工作状态,不需要用户手动进行控制,提高了头戴式耳机的智能性和使用便捷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耳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头戴式耳机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消费电子市场中,头戴式耳机作为个人音频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广泛应用于音乐欣赏、游戏竞技、视频观看、远程会议等多种场景。
目前市面上的头戴式耳机普遍配备了多种功能控制按键,用户可借助这些按键手动调节耳机的各项功能,从而优化使用体验。然而,此种手动控制方式智能化程度相对较低,往往需要用户主动发起操作,且要求用户具备一定的操作经验和技巧。对于部分操作经验不足的用户而言,存在操作困难或误操作的情况,进而影响到头戴式耳机的使用体验。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头戴式耳机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旨在提升头戴式耳机的智能性和使用便捷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一种头戴式耳机,包括:
固定部;
至少一个活动部,所述活动部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一端,所述活动部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运动;
角度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固定部和/或活动部,所述角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角度检测装置包括红外检测装置、距离检测装置、角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陀螺仪和声波检测装置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红外检测装置包括:
检测部,所述检测部设置于所述固定部,或者,所述检测部设置于所述活动部;所述检测部,用于发射检测信号;
遮挡部,所述遮挡部的位置对应所述检测部设置;所述遮挡部,用于遮挡所述检测信号,所述检测部,还用于接收所述检测信号由所述遮挡部遮挡而返回的反馈信号;
微控制器,所述微控制器与检测部电连接;所述微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检测部发射检测信号,以及用于根据所述反馈信号确定所述张开角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检测部包括多个检测单元,每一检测单元均包括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所述遮挡部用于遮挡所述红外发射管发射的红外光,以使所述红外接收管接收所述红外光。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头戴式耳机还包括:
发声部,所述发声部与微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发声部设置于所述活动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端;
所述微控制器,还用于根据所述张开角度,调节所述发声部的发声角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声部包括:
发声单元,用于发出音频;
驱动组件,分别与所述发声单元和所述微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发声单元运动,以调节所述发声部的发声角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头戴式耳机还包括:
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与所述微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存储单元,用于存储预设的反馈信号与张开角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所述微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反馈信号,通过所述预设的反馈信号与张开角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张开角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活动部组成用于佩戴于用户头部的头戴式耳机主体,所述发声部包括第一发声部和第二发声部,所述第一发声部和所述第二发声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头戴式耳机主体两端。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头戴式耳机控制方法,所述的方法基于所述的头戴式耳机,所述头戴式耳机包括固定部、角度检测装置以及至少一个活动部;
所述的方法包括:
基于所述角度检测装置获取所述张开角度;
根据所述张开角度确定所述头戴式耳机的使用状态;
根据所述头戴式耳机的使用状态,控制所述头戴式耳机的工作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角度检测装置包括:
检测部,所述检测部设置于所述固定部或所述检测部设置于所述活动部;遮挡部,所述遮挡部与所述检测部相应设置;
所述基于所述角度检测装置获取所述张开角度的步骤包括:
控制所述检测部发射检测信号;
获取所述检测信号由所述遮挡部遮挡而返回的反馈信号;
根据所述反馈信号确定所述张开角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张开角度确定所述头戴式耳机的使用状态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头戴式耳机保持任一处于第一预设角度范围内的所述张开角度且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时,确定所述头戴式耳机处于佩戴状态;
当所述头戴式耳机在第一预设角度范围内的所述张开角度在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之间切换,且小于第二预设时长时,确定所述头戴式耳机处于佩戴状态;
当所述头戴式耳机保持任一处于第二预设角度范围内的所述张开角度且达到第三预设时长时,确定所述头戴式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头戴式耳机还包括发声部;所述根据所述头戴式耳机的使用状态,控制所述头戴式耳机的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头戴式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控制所述发声部发声,并根据所述张开角度,调节所述发声部的发声角度;
在所述头戴式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控制所述发声部停止发声。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头戴式耳机控制装置,所述头戴式耳机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头戴式耳机控制程序,所述头戴式耳机控制程序配置为实现所述的头戴式耳机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技术方案中,头戴式耳机包括固定部、角度检测装置以及至少一个活动部,所述活动部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一端,所述活动部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运动;所述角度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固定部和/或活动部,所述角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通过本发明的结构设计或者上述方法,可以基于所述角度检测装置实时获取所述张开角度,从而根据所述张开角度确定所述头戴式耳机的使用状态,以及控制所述头戴式耳机的工作状态,不需要用户手动进行控制,提高了头戴式耳机的智能性和使用便捷性。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头戴式耳机一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头戴式耳机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头戴式耳机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头戴式耳机再一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头戴式耳机还一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头戴式耳机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头戴式耳机控制方法一实施例提供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头戴式耳机控制方法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头戴式耳机控制方法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头戴式耳机控制方法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头戴式耳机控制方法一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固定部;20、活动部;30、角度检测装置;31、检测部;311、检测单元;3111、红外发射管;3112、红外接收管;32、遮挡部;33、微控制器;40、发声部;41、驱动组件;42、发声单元;50、存储单元。
本申请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目前市面上的头戴式耳机普遍配备了多种功能控制按键,用户可借助这些按键手动调节耳机的各项功能,从而优化使用体验。然而,此种手动控制方式智能化程度相对较低,往往需要用户主动发起操作,且要求用户具备一定的操作经验和技巧。对于部分操作经验不足的用户而言,存在操作困难或误操作的情况,进而影响到头戴式耳机的使用体验。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头戴式耳机。
参考图1,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头戴式耳机包括:
固定部10;
至少一个活动部20,所述活动部20设置于所述固定部10的一端,所述活动部20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10运动;
角度检测装置30,设置于所述固定部10和/或活动部20,所述角度检测装置30用于检测所述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
本实施例中,该固定部10和活动部20组成用于佩戴于用户头部的头戴式耳机主体。其中,固定部10可以是耳机的主梁部分,其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活动部20。固定部10也可以是耳机的一个侧翼部分,此时仅有一个活动部20与固定部10相连接。该固定部10的设置,能够为用户头部提供稳定的支撑作用,保证头戴式耳机佩戴的舒适度。固定部10的形状和材质可以根据具体设计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以提供舒适且稳定的佩戴体验,此处不做限定。该活动部20为连接发声部40与固定部10的连接部分,活动部20可以采用具有弹性、可恢复性或者可调节长度的材质或结构制成,其可以相对于固定部10进行旋转、弯曲或伸缩等运动,以适应不同用户的头围和佩戴需求。同时,活动部20与固定部1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可弯曲、可伸缩或可旋转等设计,以提供更大的调整范围和灵活性。
可以理解的是,该活动部20与固定部10可以为一体成型且可基于某一位置进行弯折的柔性结构,也可以是由多个部件组成的可伸缩或者可相对转动的结构,从而使得活动部20能够相对于某一位置进行一定角度的运动。此时该固定部10即为活动部20基于其进行弯折、伸缩或转动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角度检测装置30可以为红外检测装置、距离检测装置、角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陀螺仪和声波检测装置等,当角度检测装置30为角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或者陀螺仪等传感器设备时,其可以设置在活动部20,通过检测活动部20相对于固定部10的运动状态来间接获得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当角度检测装置30为红外检测装置、距离检测装置或者声波检测装置时,其可以将所述红外检测装置、距离检测装置或者声波检测装置的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设置于所述固定部10和活动部20,通过检测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接收端接收到发射端发射的信号的时间以及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等,间接获取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例如,当活动部20相对于固定部10向外展开时,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的距离增加,根据检测到的距离变化,即可推算出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角度检测装置30的具体设置方式此处不做限定,只要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检测出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即可。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角度检测装置30,本申请头戴式耳机能够实时检测其张开角度,从而通过该角度检测装置30来感知耳机的佩戴状态,如是否佩戴、佩戴方式是否正确、是否佩戴过紧或过松等,从而及时进行调整,提高佩戴舒适度。此外,头戴式耳机还可以根据张开角度的变化自动调整耳机的各项功能,如头戴式耳机的发声状态、发声角度等,从而提升头戴式耳机的智能性和使用的便利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角度检测装置30包括红外检测装置、距离检测装置、角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陀螺仪和声波检测装置中的至少一种。
本实施例中,角度检测装置30可以采用红外检测装置、距离检测装置、角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陀螺仪和声波检测装置中的至少一种,其具体类型可以根据各种检测装置或传感器的特点、适用场景和实际设计需求进行选择,各种检测装置或传感器可以灵活搭配或组合使用,此处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当采用红外检测装置时,其可以通过发射红外光并接收反射回来的红外光,以及预设的接收的红外光与张开角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对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的确定。红外检测装置具有响应速度快、精度高的优点,适用于对张开角度进行实时监测和精确控制的应用场景。
当采用距离检测装置时,其可以通过测量固定部10和活动部20之间的距离变化来推算出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距离检测装置可以采用超声波、激光等不同的测距原理,具有测量范围广、精度高等特点,适用于对头戴式耳机张开角度进行非接触式测量的场景。
当采用角度传感器时,其可以直接测量活动部20相对于固定部10的转动角度,从而直接获得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角度传感器具有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适用于对头戴式耳机张开角度进行精确控制的应用场景。
当采用重力传感器或陀螺仪时,其可以通过检测头戴式耳机的姿态变化来间接推算出张开角度。重力传感器和陀螺仪可以感知头戴式耳机的重力方向和角速度变化,从而推算出佩戴者的头部姿态和耳机的张开角度。这种方式适用于对头戴式耳机进行姿态识别和自动控制的应用场景。
此外,声波检测装置也可以通过测量声波的传播时间来推算出固定部10和活动部20之间的距离变化,进而推算出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声波检测装置具有抗干扰能力强、适用范围广等特点,适用于复杂环境下的张开角度检测。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头戴式耳机还可以进一步结合其他传感器或技术,实现更多的功能和应用。例如,可以结合压力传感器来检测佩戴者对耳机的压力分布,从而调整耳机的佩戴舒适度或发声效果;或者结合温度传感器来监测耳机内部的温度,以避免佩戴者因长时间使用而感到不适。此外,头戴式耳机还可以结合语音识别技术,实现语音控制功能,方便佩戴者进行各种操作。如此,可以进一步丰富头戴式耳机的应用场景,提高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中,通过头戴式耳机包括固定部10、角度检测装置30以及至少一个活动部20,所述活动部20设置于所述固定部10的一端,所述活动部20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10运动,角度检测装置30设置于所述固定部10和/或活动部20,所述角度检测装置30用于检测所述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使得头戴式耳机可以基于所述角度检测装置30实时获取所述张开角度,从而根据所述张开角度确定所述头戴式耳机的使用状态,以及控制所述头戴式耳机的工作状态,不需要用户手动进行控制,提高了头戴式耳机的智能性和使用便捷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2-3,所述红外检测装置包括检测部31、遮挡部32和微控制器33,所述检测部31设置于所述固定部10,或者,所述检测部31设置于所述活动部20;所述检测部31,用于发射检测信号,所述遮挡部32的位置对应所述检测部31设置;所述遮挡部32,用于遮挡所述检测信号,所述检测部31,还用于接收所述检测信号由所述遮挡部32遮挡而返回的反馈信号,所述微控制器33与检测部31电连接;所述微控制器33,用于控制所述检测部31发射检测信号,以及用于根据所述反馈信号确定所述张开角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部31包括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用于发射和接收红外光。所述遮挡部32可以为与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位置对应的遮光片或者具有透光性的部分遮挡片,用于遮挡或部分遮挡红外光,遮光片的材质和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只要能够实现对红外光的遮挡即可。当活动部20相对于固定部10转动时,遮挡部32对检测信号的遮挡程度会发生变化,导致检测部31接收到的反馈信号强度或数量发生变化。所述微控制器33可以为单片机、DSP(数字信号处理器)、MCU(微控制器单元)等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芯片,用于接收检测部31发送的反馈信号,并根据预设的算法或模型对反馈信号进行处理,从而推算出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
在具体实现中,微控制器33可以根据反馈信号的强度或数量变化,结合已知的遮挡部32与检测部3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推算出遮挡部32对检测信号的遮挡程度,进而确定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例如,可以预先通过实验或理论计算,确定不同张开角度下遮挡部32对检测信号的遮挡程度与反馈信号强度或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将该对应关系存储在微控制器33的存储器中。在实际使用时,微控制器33只需根据接收到的反馈信号,即可根据存储器中存储的对应关系,快速准确地确定出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
此外,为了提高张开角度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红外检测装置还可以采用多个检测部31和遮挡部32进行组合使用。例如,可以在固定部10和活动部20上分别设置多个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以及与之对应的多个遮光片。这样,当活动部20相对于固定部10转动时,多个检测部31会同时接收到不同遮挡程度的反馈信号。微控制器33可以综合多个检测部31的反馈信号,通过算法处理或模型分析,得到更加准确和稳定的张开角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部31可以设置在所述固定部10或者设置于所述活动部20,所述遮挡部32则与所述检测部31相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检测部31设置于所述活动部20时,其位置会随着活动部20的运动而改变,此时遮挡部32需设置于固定部10,使得当活动部20相对于固定部10运动时,遮挡部32能够对检测部31进行不同程度的遮挡,从而使检测部31能够接收到不同强度的反馈信号。相反,当检测部31设置于固定部10时,遮挡部32则需设置于活动部20。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实现检测部31与遮挡部32之间的相对运动,从而根据反馈信号的强度变化来推算出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部31设置于所述固定部10,遮挡部32设置于所述活动部20。参考图11,图11中从左至右分别为头戴式耳机张开角度为零度、五度、十度、十五度和二十度状态下,检测部31与遮挡部32的相对位置示意图。本实施例中,通过头戴式耳机在不同角度下,遮挡部32对检测部31进行不同程度的遮挡,从而使检测部31能够接收到不同强度的反馈信号,从而根据反馈信号的强度确定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活动部20或者固定部10长度可能过长,从而使得检测部31和固定部10距离过大,可能导致反馈信号衰减严重,影响检测精度或者检测部31无法正常接收反馈信号。此时,可以在活动部20或固定部10上设置反射部件,用于反射检测信号,使得检测信号能够经过反射部件的反射后被检测部31接收,从而增加检测信号的强度,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还可以通过在固定部10外接一固定件,并将所述检测部31或者遮挡部32设置于该固定件,使得活动部20相对于固定部10运动时,检测部31与遮挡部32之间能够产生相对位移,进而实现张开角度的检测。该固定件可以为支架或者连接件,其可以根据头戴式耳机的实际需要设计成不同的形状和尺寸,以便与头戴式耳机的结构相匹配。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4,图4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所述检测部31包括多个检测单元311,每一检测单元311均包括红外发射管3111和红外接收管3112,所述遮挡部32用于遮挡所述红外发射管3111发射的红外光,以使所述红外接收管3112接收所述红外光。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检测部31设置多个检测单元311,可以实现对头戴式耳机张开角度的多点检测,从而更加精准的检测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作为一种可选方案而非限定,本实施例中,每个检测单元311包括一个红外发射管3111和一个红外接收管3112,红外发射管3111用于发射红外光,而红外接收管3112则用于接收经过遮挡部32遮挡后的红外光。当活动部20相对于固定部10转动时,遮挡部32对红外光的遮挡程度会发生变化,导致红外接收管3112接收到的红外光强度或数量发生变化。通过获取红外接收管3112接收到的红外光强度或数量发生变化,即可推算出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
在实际应用中,该红外发射管3111和红外接收管3112的数量可以灵活设置。例如,当需要较高的检测精度时,可以增加红外发射管3111和红外接收管3112的数量,以实现更加密集的检测点分布。同时,为了确保检测信号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还可以对每个检测单元311进行校准和优化,以消除环境光干扰和信号衰减等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此外,多个检测单元311可以均匀设置,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均匀性和准确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所述头戴式耳机还包括发声部40,所述发声部40与所述微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发声部40设置于所述活动部20远离所述固定部10的一端;所述微控制器33,还用于根据所述张开角度,调节所述发声部40的发声角度。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头戴式耳机上设置发声部40,并且使发声部40与微控制器33电连接,可以实现对发声部40发声角度的调节。具体而言,当微控制器33根据检测部31发送的反馈信号推算出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后,可以根据该张开角度来控制发声部40的发声角度。例如,当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发生变化时,可以相应地调整发声部40的发声角度,使其面向用户的耳朵,以提高声音的传递效率和用户的听觉体验。为了实现发声部40发声角度的调节,可以在发声部40上设置可转动的结构或部件,如转动轴或转动关节,使发声部40能够相对于活动部20进行一定角度的转动。微控制器33可以通过控制电机或其他驱动装置来驱动发声部40的转动,从而实现发声角度的调节。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活动部组成用于佩戴于用户头部的头戴式耳机主体,所述发声部包括第一发声部和第二发声部,所述第一发声部和所述第二发声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头戴式耳机主体两端。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头戴式耳机上设置第一发声部和第二发声部,并且使第一发声部和第二发声部分别设置于头戴式耳机主体两端,可以进一步提高声音的传递效率和听觉体验。当用户佩戴头戴式耳机时,第一发声部和第二发声部可以分别面向用户的左右耳朵,从而提供更加均衡和立体的声音效果。这种设计尤其适用于需要高音质体验的场景,如音乐欣赏、电影观看等。为了确保声音的传递质量,第一发声部和第二发声部可以分别设置独立的驱动单元和声道,以实现左右声道的分离和独立控制。此外,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微控制器33对第一发声部和第二发声部的音量、音效等进行调节,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听觉需求。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5,所述发声部40包括发声单元42和驱动组件41,该发声单元42用于发出音频,驱动组件41分别与所述发声单元42和所述微控制器33电连接;所述驱动组件41,用于驱动发声单元42运动,以调节所述发声部40的发声角度。
本实施例中,发声单元42可以包括扬声器、耳机驱动器等用于产生声音的部件,而驱动组件41则用于控制发声单元42的运动,以实现发声角度的调节。驱动组件41可以包括电动马达、电机、传动机构等部件,通过微控制器33的控制信号来驱动发声单元42进行角度调整。具体而言,当微控制器33接收到检测部31发送的反馈信号并推算出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后,可以根据预设的算法或逻辑计算出需要调整的发声角度,并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给驱动组件41,驱动组件41根据控制信号驱动发声单元42进行转动或摆动,从而调整发声角度。通过驱动组件41的精确控制,可以实现对发声单元42发声角度的微调,使其面向用户的耳朵,以提高声音的传递效率和用户的听觉体验。
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发声角度的精确调节,还可以在头戴式耳机上设置角度传感器或其他类型的检测装置,用于实时监测发声部40的当前角度。通过将这些检测装置与微控制器33连接,可以实时获取发声部40的角度信息,并与目标角度进行比较,从而实现对发声角度的闭环控制,从而进一步提高发声角度的调节精度和稳定性,确保发声角度面向用户的耳朵,提高声音的传递效率和用户的听觉体验。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6,所述头戴式耳机还包括存储单元50,所述存储单元50与所述微控制器33电连接;所述存储单元50,用于存储预设的反馈信号与张开角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微控制器33,具体用于根据反馈信号,通过预设的反馈信号与张开角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张开角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存储单元50可以是Flash存储器、EEPROM等具有存储功能的电子元件,其用于存储预设的反馈信号与张开角度之间的对应关系。预设的反馈信号与张开角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通过实验或理论计算得到,并预先存储在存储单元50中。当微控制器33接收到检测部31发送的反馈信号时,可以读取存储单元50中存储的对应关系,查找与当前反馈信号匹配的张开角度。如此,微控制器33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而无需进行复杂的计算或推理,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并且可以减少微控制器33的计算负担,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同时,由于对应关系是预先存储在存储单元50中的,因此可以随时更新或调整,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或需求。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调整存储单元50中的对应关系,实现头戴式耳机张开角度的个性化设置和调节,以满足不同用户的舒适度和使用习惯。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头戴式耳机还包括电源电路,所述电源电路分别与所述微控制器33、所述检测部31以及所述发声部40电连接,用于为它们提供工作所需的电能。电源电路可以LDO电路、buck电路、DC/DC电路等,其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电源需求进行选择。通过电源电路,可以确保微控制器33、检测部31和发声部40稳定可靠地工作,为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本实施例中,通过头戴式耳机包括固定部10、角度检测装置30以及至少一个活动部20,所述活动部20设置于所述固定部10的一端,所述活动部20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10运动,角度检测装置30设置于所述固定部10和/或活动部20,所述角度检测装置30用于检测所述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使得头戴式耳机可以基于所述角度检测装置30实时获取所述张开角度,从而根据所述张开角度确定所述头戴式耳机的使用状态,以及控制所述头戴式耳机的工作状态,不需要用户手动进行控制,提高了头戴式耳机的智能性和使用便捷性。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头戴式耳机控制方法,所述的方法基于如所述的头戴式耳机,所述头戴式耳机包括固定部10、角度检测装置30以及至少一个活动部20。本申请提供的头戴式耳机控制方法,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头戴式耳机,能够提升头戴式耳机的智能性和使用便捷性。所述头戴式耳机控制方法中关于该头戴式耳机的技术特征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特征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参考图7,所述的方法包括步骤S100~步骤S300:
步骤S100,基于所述角度检测装置30获取所述张开角度。
本实施例中,角度检测装置30可以为红外检测装置、距离检测装置、角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陀螺仪和声波检测装置等,当角度检测装置30为角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或者陀螺仪等传感器设备时,其可以设置在活动部20,通过检测活动部20相对于固定部10的运动状态来间接获得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当角度检测装置30为红外检测装置、距离检测装置或者声波检测装置时,其可以将所述红外检测装置、距离检测装置或者声波检测装置的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设置于所述固定部10和活动部20,通过检测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接收端接收到发射端发射的信号的时间以及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等,间接获取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例如,当活动部20相对于固定部10向外展开时,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的距离增加,根据检测到的距离变化,即可推算出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角度检测装置30包括检测部31和遮挡部32,所述检测部31设置于所述固定部10或所述检测部31设置于所述活动部20;所述遮挡部32与所述检测部31相应设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部31设置于所述固定部10或所述检测部31设置于所述活动部20;所述检测部31,用于发射检测信号,所述遮挡部32与所述检测部31相应设置;所述遮挡部32,用于遮挡所述检测信号,所述检测部31,还用于接收所述检测信号由所述遮挡部32遮挡而返回的反馈信号,所述微控制器33与检测部31电连接;所述微控制器33,用于控制所述检测部31发射检测信号,以及用于根据所述反馈信号确定所述张开角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部31包括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用于发射和接收红外光。所述遮挡部32可以为与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位置对应的遮光片或者具有透光性的部分遮挡片,用于遮挡或部分遮挡红外光,遮光片的材质和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只要能够实现对红外光的遮挡即可。当活动部20相对于固定部10转动时,遮挡部32对检测信号的遮挡程度会发生变化,导致检测部31接收到的反馈信号强度或数量发生变化。通过预设的算法或模型对反馈信号进行处理,即可推算出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
在具体实现中,可以根据反馈信号的强度或数量变化,结合已知的遮挡部32与检测部3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推算出遮挡部32对检测信号的遮挡程度,进而确定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例如,可以预先通过实验或理论计算,确定不同张开角度下遮挡部32对检测信号的遮挡程度与反馈信号强度或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将该对应关系存储在微控制器33的存储器中。在实际使用时,微控制器33只需根据接收到的反馈信号,即可根据存储器中存储的对应关系,快速准确地确定出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
此外,为了提高张开角度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红外检测装置还可以采用多个检测部31和遮挡部32进行组合使用。例如,可以在固定部10和活动部20上分别设置多个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以及与之对应的多个遮光片。这样,当活动部20相对于固定部10转动时,多个检测部31会同时接收到不同遮挡程度的反馈信号。微控制器33可以综合多个检测部31的反馈信号,通过算法处理或模型分析,得到更加准确和稳定的张开角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部31可以设置在所述固定部10或者设置于所述活动部20,所述遮挡部32则与所述检测部31相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检测部31设置于所述活动部20时,其位置会随着活动部20的运动而改变,此时遮挡部32需设置于固定部10,使得当活动部20相对于固定部10运动时,遮挡部32能够对检测部31进行不同程度的遮挡,从而使检测部31能够接收到不同强度的反馈信号。相反,当检测部31设置于固定部10时,遮挡部32则需设置于活动部20。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实现检测部31与遮挡部32之间的相对运动,从而根据反馈信号的强度变化来推算出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活动部20或者固定部10长度可能过长,从而使得检测部31和固定部10距离过大,可能导致反馈信号衰减严重,影响检测精度或者检测部31无法正常接收反馈信号。此时,可以在活动部20或固定部10上设置反射部件,用于反射检测信号,使得检测信号能够经过反射部件的反射后被检测部31接收,从而增加检测信号的强度,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还可以通过在固定部10外接一固定件,并将所述检测部31或者遮挡部32设置于该固定件,使得活动部20相对于固定部10运动时,检测部31与遮挡部32之间能够产生相对位移,进而实现张开角度的检测。该固定件可以为支架或者连接件,其可以根据头戴式耳机的实际需要设计成不同的形状和尺寸,以便与头戴式耳机的结构相匹配。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8,所述基于所述角度检测装置30获取所述张开角度的步骤包括,步骤S110~步骤S130:
步骤S110,控制所述检测部31发射检测信号。
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微控制器33根据预设的发射频率和发射功率来控制检测部31中的红外发射器工作,以确保检测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步骤S120,获取所述检测信号由所述遮挡部32遮挡而返回的反馈信号。
本实施例中,检测部31中的红外接收器会不断接收红外光信号,当遮挡部32对红外光信号进行遮挡时,红外接收器接收到由红外发射器发出的红外光,即所述反馈信号。微控制器33会实时获取这些反馈信号,并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
步骤S130,根据所述反馈信号确定所述张开角度。
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反馈信号的强度、数量或变化速率等参数,结合预设的算法或模型,来确定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由于遮挡部32与检测部3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已知,因此可以通过反馈信号的变化来推算出遮挡部32对检测信号的遮挡程度,进而确定张开角度的大小。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检测部31发射检测信号。
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微控制器33根据预设的发射频率和发射功率来控制检测部31中的红外发射器工作,以确保检测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调整所述张开角度,并记录在多个所述张开角度对应的反馈信号。
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张开角度检测的精度和稳定性,可以在实际使用中,通过调整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并记录不同张开角度下检测部31接收到的反馈信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取多个张开角度与反馈信号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为后续的张开角度检测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
具体来说,可以在微控制器33的控制下,通过机械装置或者手动调整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并在每个调整后的张开角度下,记录检测部31接收到的反馈信号。这些反馈信号可以包括反馈信号的强度、数量或变化速率等参数。然后,可以将这些参数与对应的张开角度进行关联,并存储在微控制器33的存储器中。在实际使用中,微控制器33可以根据实时接收到的反馈信号,与存储器中存储的对应关系进行比对,从而快速准确地确定出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如此,可以实现对头戴式耳机张开角度的精确测量和实时反馈,为后续的音效调整或用户体验优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大多数用户的头部尺寸的差别在一定范围内,因此,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即可满足不同用户的佩戴需求和舒适度。因此,在记录多个张开角度与反馈信号之间的对应关系时,可以覆盖这一范围内的多个不同张开角度,以确保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准确地进行张开角度的检测和识别。本实施例中,选择张开角度在零度至二十度之间进行调整,当然,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定。在调整过程中,可以选取多个不同的张开角度进行记录,比如每隔一度或几度记录一次,以获取更加详细的对应关系数据。当调节张开角度的度数越小,则对张开角度的检测精度会越高,但相应的数据记录量也会增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张开角度调节间隔。同时,为了避免误差和偶然性,可以在每个张开角度下多次记录反馈信号,并取平均值或进行其他数据处理,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根据多个所述张开角度及对应的反馈信号,建立预设的所述反馈信号与所述张开角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记录的多个张开角度和对应的反馈信号,建立反馈信号与张开角度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建立反馈信号与张开角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在后续的检测过程中,根据实时接收到的反馈信号,快速准确地推算出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这种对应关系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查找表或其他方式来实现,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同时,为了提高对应关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可以采用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等方法,对记录的数据进行训练和优化,以得到更加精确的对应关系模型。上述方式能够实现对头戴式耳机张开角度的精确测量和实时反馈,为后续的音效调整或用户体验优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此外,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和头戴式耳机本身的老化,其张开角度与反馈信号之间的对应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这种对应关系进行校准和更新,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可以通过重新记录不同张开角度下的反馈信号,并更新对应关系模型来实现。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130包括根据所述反馈信号以及预设的反馈信号与所述张开角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张开角度。
本实施例中,当接收到检测部31发送的反馈信号时,可以获取预设的反馈信号与所述张开角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查找与当前反馈信号匹配的张开角度。如此,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而无需进行复杂的计算或推理,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并且可以减少微控制器33的计算负担,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同时,由于对应关系是预先存储在存储单元50中的,因此可以随时更新或调整,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或需求。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调整存储单元50中的对应关系,实现头戴式耳机张开角度的个性化设置和调节,以满足不同用户的舒适度和使用习惯。
步骤S200,根据所述张开角度确定所述头戴式耳机的使用状态。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9,所述步骤S200包括步骤S210,当所述头戴式耳机保持任一处于第一预设角度范围内的所述张开角度且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时,确定所述头戴式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当所述头戴式耳机在第一预设角度范围内的所述张开角度在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之间切换,且小于第二预设时长时,确定所述头戴式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当所述头戴式耳机保持任一处于第二预设角度范围内的所述张开角度且达到第三预设时长时,确定所述头戴式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角度范围和所述第二预设角度范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一般来说,当头戴式耳机被用户佩戴时,其张开角度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这个范围可以设定为第一预设角度范围。例如,当张开角度在10度至20度之间时,可以认为头戴式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同样地,当头戴式耳机未被佩戴时,其张开角度会处于另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这个范围可以设定为第二预设角度范围。例如,当张开角度在0度至5度之间时,可以认为头戴式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同时,为了避免因为短时间内的角度波动导致的误判,因此需要设置一个预设时长,只有当头戴式耳机保持任一处于第一预设角度范围内的所述张开角度且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时,确定所述头戴式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当所述头戴式耳机在第一预设角度范围内的所述张开角度在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之间切换,且小于第二预设时长时,确定所述头戴式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当所述头戴式耳机保持任一处于第二预设角度范围内的所述张开角度且达到第三预设时长时,确定所述头戴式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该第一预设时长、第二预设时长和第三预设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以平衡系统响应速度和误判率。
本实施例中,在用户佩戴头戴式耳机时,由于头部运动或调整耳机位置,耳机的张开角度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有所波动。然而,这种波动通常不会持续太久,也不会超出一定的角度范围。因此,当系统检测到耳机张开角度在第一预设角度范围内的两个特定角度之间快速切换,并且这种切换的持续时间小于第二预设时长时,可以认为用户仍然佩戴着耳机,并没有将其取下。这种处理方式可以提高系统对用户佩戴状态的判断准确性,避免因为短时间的角度波动导致的误判。
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实现对头戴式耳机使用状态的准确判断。当确定头戴式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可以启动相关的功能或应用,比如音乐播放、通话等,以提升用户体验。而当确定头戴式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时,可以关闭这些功能或应用,以节省能源或防止误操作。同时,通过实时监测和判断头戴式耳机的使用状态,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比如根据佩戴时间自动调整音量或音效等。
步骤S300,根据所述头戴式耳机的使用状态,控制所述头戴式耳机的工作状态。
本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头戴式耳机的使用状态,可以灵活控制其工作状态。具体来说,当确定头戴式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可以启动相应的功能模块,比如音频播放模块、麦克风模块等,为用户提供所需的音效体验或通话服务。同时,还可以根据佩戴时长、用户的喜好等信息,调整音效设置、音量大小等,以提升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当确定头戴式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时,可以关闭这些功能模块,以节省能源并延长耳机的使用寿命。此外,还可以设置休眠或待机模式,以在耳机未佩戴时保持低功耗状态,同时保持对佩戴状态的实时监测,以便在需要时快速响应。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头戴式耳机还包括发声部40。参考图10,所述步骤S300包括步骤S310,在所述头戴式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控制所述发声部40发声,并根据所述张开角度,调节所述发声部的发声角度;在所述头戴式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控制所述发声部40停止发声。
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声部40设置于所述活动部20远离所述固定部10的一端,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声部40包括发声单元42,发声单元42可以包括扬声器、耳机驱动器等用于产生声音的部件,以发出声音。本实施例中,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声部40包括第一发声部和第二发声部,所述第一发声部设置于所述活动部20远离所述固定部10的一端,所述第二发声部与所述第一发声部关于所述固定部10镜像设置。通过在头戴式耳机设置第一发声部和第二发声部,可以进一步提高声音的传递效率和听觉体验。当用户佩戴头戴式耳机时,第一发声部和第二发声部可以分别面向用户的左右耳朵,从而提供更加均衡和立体的声音效果。这种设计尤其适用于需要高音质体验的场景,如音乐欣赏、电影观看等。为了确保声音的传递质量,第一发声部和第二发声部可以分别设置独立的驱动单元和声道,以实现左右声道的分离和独立控制。此外,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微控制器33对第一发声部和第二发声部的音量、音效等进行调节,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听觉需求。
本实施例中,当用户佩戴头戴式耳机时,系统会判断其处于佩戴状态,并相应地控制发声部40开始发声。这样,用户可以立即享受到音乐、语音或其他音频内容。当系统检测到头戴式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时,会控制发声部40停止发声。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能源,延长耳机的续航时间,还可以避免在无人佩戴时产生不必要的噪音或干扰。同时,系统还可以根据未佩戴状态进行相应的休眠或待机设置,以在需要时快速恢复到工作状态。这种智能控制方式不仅提高了头戴式耳机的使用效率,还为用户带来了更加便捷和舒适的体验。
本实施例中,当根据检测部31发送的反馈信号推算出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后,可以根据该张开角度来控制发声部40的发声角度。例如,当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发生变化时,可以相应地调整发声部40的发声角度,使其面向用户的耳朵,以提高声音的传递效率和用户的听觉体验。为了实现发声部40发声角度的调节,可以在发声部40上设置可转动的结构或部件,如转动轴或转动关节,使发声部40能够相对于活动部20进行一定角度的转动。微控制器33可以通过控制电机或其他驱动装置来驱动发声部40的转动,从而实现发声角度的调节。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声部40包括驱动组件41,驱动组件41与所述发声单元42电连接;所述驱动组件41,用于驱动发声单元42运动,以调节所述发声部40的发声角度。
而驱动组件41用于控制发声单元42的运动,以实现发声角度的调节。驱动组件41可以包括电动马达、电机、传动机构等部件,通过电动马达、电机、传动机构等部件控制发声单元42运动以对发声部40的发声角度调整。具体而言,接收到检测部31发送的反馈信号并推算出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后,可以根据预设的算法或逻辑计算出需要调整的发声角度,并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给驱动组件41,驱动组件41根据控制信号驱动发声单元42进行转动或摆动,从而调整发声角度。通过驱动组件41的精确控制,可以实现对发声单元42发声角度的微调,使其面向用户的耳朵,以提高声音的传递效率和用户的听觉体验。
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发声角度的精确调节,还可以在头戴式耳机上设置角度传感器或其他类型的检测装置,用于实时监测发声部40的当前角度。通过角度传感器或其他类型的检测装置实时获取发声部40的角度信息,并与目标角度进行比较,从而实现对发声角度的闭环控制,从而进一步提高发声角度的调节精度和稳定性,确保发声角度面向用户的耳朵,提高声音的传递效率和用户的听觉体验。
本实施例中,通过基于所述角度检测装置30获取所述张开角度,再根据所述张开角度确定所述头戴式耳机的使用状态,然后根据所述头戴式耳机的使用状态,控制所述头戴式耳机的工作状态。可以基于所述角度检测装置30实时获取所述张开角度,从而根据所述张开角度确定所述头戴式耳机的使用状态,以及控制所述头戴式耳机的工作状态,不需要用户手动进行控制,提高了头戴式耳机的智能性和使用便捷性。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头戴式耳机控制装置,所述头戴式耳机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头戴式耳机控制程序,所述头戴式耳机控制程序配置为实现所述的头戴式耳机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提供的头戴式耳机控制装置,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头戴式耳机控制方法,能够提升头戴式耳机的智能性和使用便捷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头戴式耳机控制装置的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耳机控制方法的有益效果相同,且所述头戴式耳机控制装置中的其他技术特征与上述实施例方法公开的特征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申请的技术构思下,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耳机包括:
固定部;
至少一个活动部,所述活动部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一端,所述活动部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运动;
角度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固定部和/或活动部,所述角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头戴式耳机的张开角度;
所述角度检测装置包括红外检测装置,所述红外检测装置包括:
检测部,所述检测部包括多个检测单元,所述检测部设置于所述固定部,或者,所述检测部设置于所述活动部;所述检测部,用于发射检测信号;
遮挡部,所述遮挡部的位置对应所述检测部设置;所述遮挡部用于遮挡所述检测信号以返回对应的反馈信号,所述遮挡部能够对检测部进行不同程度的遮挡,以使所述检测部能够接收到不同强度的反馈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检测装置还包括距离检测装置、角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陀螺仪和声波检测装置中的至少一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检测装置还包括:
微控制器,所述微控制器与所述检测部电连接;所述微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检测部发射检测信号,以及用于根据所述反馈信号确定所述张开角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每一检测单元均包括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所述遮挡部用于遮挡所述红外发射管发射的红外光,以使所述红外接收管接收所述红外光。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耳机还包括:
发声部,所述发声部与所述微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发声部设置于所述活动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端;
所述微控制器,还用于根据所述张开角度,调节所述发声部的发声角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部包括:
发声单元,用于发出音频;
驱动组件,分别与所述发声单元和所述微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发声单元运动,以调节所述发声部的发声角度。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耳机还包括:
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与所述微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存储单元,用于存储预设的反馈信号与张开角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所述微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反馈信号,通过所述预设的反馈信号与张开角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张开角度。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活动部组成用于佩戴于用户头部的头戴式耳机主体,所述发声部包括第一发声部和第二发声部,所述第一发声部和所述第二发声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头戴式耳机主体两端。
9.一种头戴式耳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基于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头戴式耳机,所述头戴式耳机包括固定部、角度检测装置以及至少一个活动部;所述角度检测装置包括:
检测部,所述检测部设置于所述固定部或所述检测部设置于所述活动部;
遮挡部,所述遮挡部与所述检测部相应设置;
所述的方法包括:
基于所述角度检测装置获取所述张开角度;
根据所述张开角度确定所述头戴式耳机的使用状态;
根据所述头戴式耳机的使用状态,控制所述头戴式耳机的工作状态;
其中,所述基于所述角度检测装置获取所述张开角度的步骤包括:
控制所述检测部发射检测信号;
获取所述检测信号由所述遮挡部遮挡而返回的反馈信号;
根据所述反馈信号确定所述张开角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张开角度确定所述头戴式耳机的使用状态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头戴式耳机保持任一处于第一预设角度范围内的所述张开角度且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时,确定所述头戴式耳机处于佩戴状态;
当所述头戴式耳机在第一预设角度范围内的所述张开角度在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之间切换,且小于第二预设时长时,确定所述头戴式耳机处于佩戴状态;
当所述头戴式耳机保持任一处于第二预设角度范围内的所述张开角度且达到第三预设时长时,确定所述头戴式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耳机还包括发声部;所述根据所述头戴式耳机的使用状态,控制所述头戴式耳机的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头戴式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控制所述发声部发声,并根据所述张开角度,调节所述发声部的发声角度;
在所述头戴式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控制所述发声部停止发声。
12.一种头戴式耳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耳机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头戴式耳机控制程序,所述头戴式耳机控制程序配置为实现如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戴式耳机控制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919981.3A CN118474616B (zh) | 2024-07-10 | 2024-07-10 | 头戴式耳机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919981.3A CN118474616B (zh) | 2024-07-10 | 2024-07-10 | 头戴式耳机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474616A CN118474616A (zh) | 2024-08-09 |
CN118474616B true CN118474616B (zh) | 2024-11-05 |
Family
ID=92170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919981.3A Active CN118474616B (zh) | 2024-07-10 | 2024-07-10 | 头戴式耳机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474616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7166694U (zh) * | 2017-04-13 | 2018-03-30 | 微鲸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耳机 |
CN210570540U (zh) * | 2019-07-30 | 2020-05-19 | 浙江警察学院 | 基于红外线测距的牵引车与挂车车体夹角检测装置 |
CN219577237U (zh) * | 2023-03-29 | 2023-08-22 | 东莞市晨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头戴式耳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37261B2 (ja) * | 1996-05-22 | 2004-06-14 | 株式会社アトム技研 | 相対角度検出装置及び仮想現実感提供装置 |
CN110099322B (zh) * | 2019-05-23 | 2021-04-20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耳机佩戴状态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
CN110677765A (zh) * | 2019-10-30 | 2020-01-10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头戴式耳机的佩戴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213880215U (zh) * | 2021-01-26 | 2021-08-03 | 深圳市巴达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耳机红外检测控制装置 |
CN114115526A (zh) * | 2021-10-29 | 2022-03-01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头戴式无线耳机及其控制方法、无线通信系统 |
-
2024
- 2024-07-10 CN CN202410919981.3A patent/CN11847461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7166694U (zh) * | 2017-04-13 | 2018-03-30 | 微鲸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耳机 |
CN210570540U (zh) * | 2019-07-30 | 2020-05-19 | 浙江警察学院 | 基于红外线测距的牵引车与挂车车体夹角检测装置 |
CN219577237U (zh) * | 2023-03-29 | 2023-08-22 | 东莞市晨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头戴式耳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474616A (zh) | 2024-08-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40121548A1 (en) | Stand-alone multifunctional earphone for sports activities | |
EP3665903B1 (en) | Earbud insertion sensing method with infrared technology | |
US10764668B2 (en) | Sensor mount and circumaural headset or headphones with adjustable sensor | |
KR102192361B1 (ko) | 머리 움직임을 이용한 사용자 인터페이스 방법 및 장치 | |
US11202137B1 (en) | Wearable audio device placement detection | |
AU2014200816A1 (en) | Appl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bile terminal, earphone device and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 | |
JP2005529421A (ja) | 可動ユニット及び可動ユニットを制御する方法 | |
US20200280789A1 (en) | Sensor mount and circumaural headset or headphones with adjustable sensor | |
US20190346934A1 (en) | Headset with adjustable sensor | |
US9743171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livering audio content to a user | |
CN118474616B (zh) | 头戴式耳机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 |
CN111464908B (zh) | 耳机及耳机控制方法 | |
US10057683B2 (en) | System for fitting audio signals for in-use ear | |
CN110944261B (zh) | 一种耳机音效控制方法及头戴式耳机 | |
CN114640922B (zh) | 智能耳机及其入耳适配方法和介质 | |
WO2023051544A1 (zh) | 眼镜、眼镜的控制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4157975B (zh) | 耳机佩戴检测方法和装置 | |
JPWO2019151510A1 (ja) | コントローラ及びヘッドセット | |
CN118509764B (zh) | 一种头戴式耳机的播放调节方法及装置 | |
CN108769853B (zh) | 一种智能耳机 | |
US20110064236A1 (en) | Electronic stethoscope with narrow pickup beam | |
US10547958B2 (en) | Sound reproduction device, method for adapting a sound reproduction device, diving goggles,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 |
CN112954531A (zh) | 一种耳机坐姿检测方法及耳机 | |
CN221728485U (zh) | 一种耳机组件和游戏耳机 | |
US20240096306A1 (en) | Active reduction of fan noise in a head-mounted displa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