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414753A - 连接器嵌合结构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嵌合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414753A CN118414753A CN202380015291.9A CN202380015291A CN118414753A CN 118414753 A CN118414753 A CN 118414753A CN 202380015291 A CN202380015291 A CN 202380015291A CN 118414753 A CN118414753 A CN 1184147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ver
- connector
- guide
- rib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4—Means for preventing access to live contacts
- H01R13/447—Shutter or cover plat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4—Means for preventing access to live contacts
- H01R13/447—Shutter or cover plate
- H01R13/453—Shutter or cover plate opened by engagement of counterpart
- H01R13/4538—Covers sliding or withdrawing in the direction of eng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3—Cov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77—Pivoting levers actuating linearly camming mean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连接器嵌合结构包括通过彼此嵌合而电连接的插口插头和插口(1)。插口插头具有设置有嵌合引导槽(85)的插头壳体。插口(1)具有:外壳(51);设置在外壳(51)上并插入到嵌合引导槽(85)中的拾取肋(19);以及,以能够在覆盖拾取肋(19)的位置和不覆盖拾取肋(19)的位置之间移动的状态设置的拾取肋盖部(45a)。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嵌合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电连接安装在汽车等上的各种电气部件的线束(电线)通过连接器连接。为了良好地嵌合这种连接器,考虑应用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连接器引导机构。
连接器引导机构包括插头、插座、插头侧引导件和插座侧引导件,且插头侧引导件和插座侧引导件各自设置有定位部,当插头插入插座时,定位部将插头和插头侧引导件的前端部对准到轴向上的预定位置。定位部包括形成在插头侧引导件的前端部处的突出部,以及形成在插座侧引导件的开口部中的槽,以允许突出部进入开口部。根据这样的构造,由于插头和插头侧引导件的前端部在正规方向上被定位部限制,所以即使当插头的中心轴线方向和插座的中心轴线倾斜时,也可以容易地插入和拔出插头。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2016-24952A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连接器引导机构中,由于插头侧引导件的突出部始终露出,所以突出部可能损伤,或者异物可能附着到突出部,这可能阻碍嵌合,或者附着到突出部的异物可能进入到插座内。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保护嵌合引导用的突出部的连接器嵌合结构。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嵌合结构具有以下特征。
一种相互嵌合并电连接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连接器嵌合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
第一壳体,容纳第一连接端子;以及
引导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中;且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
第二壳体,容纳第二连接端子;
引导突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并插入到所述引导槽中;以及
引导保护部,被构造成在所述引导保护部覆盖所述引导突出部的覆盖位置和所述引导保护部不覆盖所述引导突出部的露出位置之间移动。
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嵌合结构,可以保护嵌合引导用的突出部。
本发明已在上文中进行了简要描述。此外,本发明的细节可以通过参考附图,实施下面描述的本发明的阅读模式(下文中称为“实施例”)来阐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嵌合结构中用作第二连接器的示例的插口和用作待嵌合到插口中的第一连接器的示例的插口插头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插口的连接器盖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插口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插口的连接器盖关闭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盖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嵌合结构中用作第二连接器的示例的插口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图6所示的插口的连接器盖和拾取肋盖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图6中所示的插口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示出图6所示的插口的连接器盖和拾取肋盖关闭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0是示出图6所示的插口的连接器盖转动并与拾取肋盖接触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1是示出拾取肋盖随着图6所示的插口的连接器盖的转动而转动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2是示出图6所示的插口的连接器盖和拾取肋盖打开的状态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嵌合结构中用作第二连接器的示例的插口1和用作待嵌合到插口1中的第一连接器的示例的插口插头5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插口1的连接器盖41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插口1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3所示,插口1包括容纳连接端子(第二连接端子)的壳体20、容纳并保持壳体20的外壳51、拾取肋19、以及与拾取肋盖部45a一体设置的连接器盖41。外壳51是第二壳体的示例。拾取肋19是引导突出部的示例。拾取肋覆盖部45a是引导保护部的示例。拾取肋19设置在外壳51上,并插入到用作引导槽的示例的嵌合引导槽85中。拾取肋19在与嵌合引导槽85的槽侧面相对的两个侧面的前端侧,形成有多个凹部。嵌合引导槽85设置在插口插头5的插头壳体80上。拾取肋盖部45a与连接器盖41一体设置,当连接器盖41处于关闭位置时,覆盖拾取肋19,而当连接器盖处于打开位置时,不覆盖拾取肋19。
在本说明书中,前后方向是沿着壳体20的连接器嵌合方向(图4中的左右方向)的方向,插口插头5的插头壳体80嵌合在其上的一侧被称为前方,上下方向是与壳体20的连接器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图4中的上下方向),且外壳51的顶板50侧被称为上方。
插口1的外壳20由电绝缘合成树脂形成。壳体20包括朝向插口插头5突出的一对端子容纳筒部23、23、覆盖该对端子容置筒部23、23的中空筒状的罩部21、以及设置有该对端子容纳筒部23、23且封闭罩部21的后侧的后壁26。
待连接到高压电缆71的端子部的连接端子容纳在端子容纳筒部23中。待连接到连接端子的高压电缆从端子容纳筒部23的后开口引出。
端子容纳筒部23的前端设置有前开口25,插口插头5的连接端子(第一连接端子)插入该前开口25中。前开口25是通向壳体20的连接端子的容纳空间的开口的示例。
外壳51是包括底部55、侧壁部件62和64、以及顶板50的扁平的框体。
在底部55上,底板部57和一对支撑部58、58一体形成。底板部57是具有比顶板50的尺寸稍小的尺寸的平板。底板部57在前侧的中央部具有矩形开口57a,且在平面图中呈U形。一对支撑部58设置在底板部57的上表面的左端部和右端部,且对载置在支撑部58的上表面的各自具有大致半圆筒形状的凹部58a中的连接器盖41的转动轴46进行支撑。
侧壁部件62和64设置在壳体20的左侧和右侧,并作为外壳51的两侧壁。侧壁部件62在下表面具有大致圆筒状的凹部62a,且侧壁部件64在下表面具有与凹部62a同样的凹部(未示出)。连接器盖41的转动轴46的一个端部(左端部)支撑在凹部58a和设置在侧壁部件62的下表面的大致半圆筒状的凹部62a之间。同样地,转动轴46的另一端部(右端部)支撑在凹部58a和设置在侧壁部件64的下表面的凹部之间。旋转地驱动转动轴46的致动器79螺纹连接到侧壁部件64的右侧面。
顶板50设有在上壁部13前方延伸的檐部15,上壁部13与底板部57以及侧壁部件62和64共同限定壳体容纳空间。
在檐部15的中央部的下表面,用于引导插口插头5的插头壳体80嵌合到容纳在外壳51中的壳体20中的拾取肋19沿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
拾取肋19具有圆形前端,且具有在连接器嵌合方向上的长度长于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在前侧,多个凹部以预定间隔形成在拾取肋19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上。考虑到拾取肋19的尺寸、嵌合引导槽85的尺寸等,来适当地确定预定间隔。
连接器盖41包括呈大致矩形板状并覆盖端子容纳筒部23的前开口25的盖部43、设置在盖部43的长侧端部处的转动轴46、以及设置在盖部43的与转动轴46相对的长侧端部处的拾取肋盖45。连接器盖41以能够在盖部43覆盖端子容纳筒部23的前开口25的关闭位置和盖部43不覆盖前开口25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设置。
如图4所示,在盖部43的背面43a上设置有与罩部21的开口边缘形状一致的筒状肋43b,且弹性密封件49安装到筒状肋43b的外周面。弹性密封件49由诸如海绵或橡胶等弹性部件形成。当连接器盖41关闭时,即,当连接器盖41处于关闭位置时(见图4),弹性密封件49能够弹性地接触壳体20的罩部21。因此,可以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灰尘和水进入壳体20的前开口25。
拾取肋盖45是设置在盖部43的前侧并具有拾取肋盖部45a的板状部件,且拾取肋盖45能够在拾取肋盖45覆盖拾取肋19的覆盖位置和拾取肋盖45不覆盖拾取肋19的露出位置之间移动。拾取肋盖部45a能够将拾取肋19容纳在长方体凹部中,该长方体凹进部设置在板状部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并沿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即,拾取肋盖部45a具有形成凹部的一对侧壁部45a1、45a1、前壁部45a2、后壁部45a3和底壁部45a4。
例如,转动轴46由金属制成,并与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盖部43和拾取肋盖45一体形成。
插口1的组装如下。连接器盖41载置于底板部57上,使得转动轴46被容纳在支撑部58的凹部58a中,且侧壁部件62和64载置于底板部57的上表面上,使得转动轴46被容纳在凹部62a中。顶板50载置于侧壁部件62和64的上表面上。在该状态下,侧壁部件62和64从侧方分别螺纹连接到一对支撑部58,且顶板50从上方螺纹固定到侧壁部件62和64,从而形成外壳51。容纳连接端子的壳体20从后侧插入到外壳51中,且壳体20的后壁26从后侧螺纹固定到侧壁部件62和64。组装好的插口1经由顶板50安装到例如电动车辆的车身。
插口插头5包括插头侧连接端子、插头壳体80以及支架86,插头侧连接端子待与插口1的连接端子嵌合,插头壳体80作为第一壳体的示例具有用于容纳插头侧连接端子的一对端子容纳室83、83(见图1)。
插头壳体80由电绝缘合成树脂形成。支架86安装到插头壳体80。
嵌合引导槽85形成在插头壳体80的上表面。嵌合引导槽85具有宽度朝向插口1增大的锥形部。当插口插头5嵌合到插口1中时,嵌合引导槽85可以通过将嵌合引导槽85与拾取肋19嵌合,从而将插头壳体80引导到壳体20中。
待连接到插头侧高压电缆(未示出)的端子部的连接端子容纳在端子容纳室83中。将待连接到连接端子的插头侧高压电缆从端子容纳室83的后开口引出。
接下来,将参照图4描述上述插口1和插口插头5的嵌合操作。图4示出了在插口1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的沿嵌合方向的横截面。
如图4所示,在插口1和插口插头5未相互嵌合的状态下,连接器盖41处于盖部43覆盖壳体20的前开口25(见图3)的关闭位置。因此,插口1是防尘的、端子保护的和防触电的。如图4所示,在插口1和插口插头5未相互嵌合的状态下,拾取肋盖部45a处于拾取肋盖部45a覆盖拾取肋19的覆盖位置。因此,插口1的拾取肋19受到保护,避免损伤或附着异物。因此,防止了插口1和插口插头5的嵌合受到阻碍。由于防止了异物附着到拾取肋19,所以防止了附着到拾取筋19的异物进入插口插头5。
为了从图4所示的状态开始将插口插头5插入和嵌合到插口1中,致动器79旋转插口1中的转动轴46,从而将连接器盖41的盖部43转动到盖部43不覆盖前开口25的打开位置。此时,与盖部43一体设置的拾取肋盖部45a与盖部的转动同时转动,并转动到拾取肋盖部45a不覆盖拾取肋19的露出位置。当连接器盖41以这种方式打开时,如图2所示,插口1中盖部43处于打开位置,且拾取肋盖部45a处于露出位置。在连接器盖41打开的状态下,盖部43的左右两侧与底板部57的开口57a的左右两侧接触,且拾取肋盖45向下延伸穿过开口57a。从保护拾取肋19、防尘、端子保护和防触电的观点来看,连接器盖41优选在插口插头5快要插入并嵌合到插口1中之前打开。
如图2所示,在连接器盖41打开的状态下,插口插头5朝向插口1移动,且开始将插头壳体80插入和嵌合到外壳51中。在紧接着嵌合开始之后的状态下,插头壳体80的上表面与插口1的顶板50的下表面接触,且拾取肋19的前端插入到嵌合引导槽85中。
从该状态开始,当插口插头5被深深插入以进一步前进到插口1的后侧时,拾取肋19的前端被引导到嵌合引导槽85中,且插头壳体80的前端抵靠壳体20的后壁26。在这种状态下,插口插头5的连接端子嵌合并连接到插口1的连接端子。因此,在插口1侧的高压电缆和插头侧高压电缆被电连接和使用。使用后,插口插头5从插口1脱离,且致动器79使转动轴46沿相反方向旋转,从而使连接器盖41进入图1和图4所示的关闭状态。在该状态下,由于盖部43处于关闭位置,所以壳体20的内部受到保护。
根据插口1,由于连接器盖41具有拾取肋盖部45a,所以在插口插头5未插入并嵌合到插口1中的状态下,拾取肋19通过被拾取肋盖部45a覆盖而不会露出,从而保护拾取肋19免受损伤和异物附着。因此,防止了插口1和插口插头5的嵌合受到阻碍,并防止了附着到拾取肋19的异物进入插口插头5中。
(变形例)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插口1可以包括图5所示的连接器盖41-1来代替连接器盖41。图5所示的连接器盖41-1具有长方体形状的拾取肋盖45-1,而不是图1所示的板状的拾取肋盖45。拾取肋盖45-1具有拾取肋盖部45-1a,该拾取肋盖部45-1a在左右方向上具有比拾取肋盖部45a窄的宽度。由于图5所示的连接器盖41-1的拾取肋盖45-1以比拾取肋盖45更紧凑的方式形成,所以可以减小用于旋转驱动转动轴46的致动器79的负荷。
(第二实施例)
图6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嵌合结构中用作第二连接器的示例的插口1A的立体图,且示出了插口1A的连接器盖41A和拾取肋盖45A关闭的状态。图7是示出图6所示的插口1A的连接器盖41A和拾取肋盖45A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图6所示的插口1A的分解立体图。图1所示的插口插头5插入并嵌合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插口1A中。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或等同的部件由相同或等同的参考数字表示。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插口1A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插口1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设置了连接器盖41A和拾取肋盖45A来代替连接器盖41。
如图6至图8所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插口1A包括容纳连接端子(第二连接端子)的壳体20A、容纳并保持壳体20A的外壳51A、拾取肋19、拾取肋盖部45Aa和连接器盖41A。外壳51A是第二壳体的示例。拾取肋19是引导突出部的示例。拾取肋盖部45Aa是引导保护部的示例。拾取肋19设置在外壳51A上,并插入到用作引导槽的示例的嵌合引导槽85(见图1)中。拾取肋盖部45Aa设置在与连接器盖41A分离的拾取肋盖45A上。当连接器盖41A从连接器盖41A覆盖前开口25的关闭位置转动到连接器盖41A不覆盖前开口25的打开位置时,由连接器盖41A施压的拾取肋盖45A转动。拾取肋盖部45Aa通过转动由连接器盖41A施压的拾取肋盖45A,而从拾取肋盖部45Aa覆盖拾取肋19的覆盖位置移动到拾取肋盖部件45Aa不覆盖拾取肋19的露出位置。
插口1A的壳体20A具有与插口1的壳体20相同的构造。
外壳51A是包括底部55A、侧壁部件62A和64A、以及顶板50A的扁平的框体。
底部55A与底板部57A、一对支撑部58A、58A、和一对支撑部59A、59A一体形成。底板部57A是尺寸略小于顶板50A的尺寸的矩形平板。该对支撑部58A、58A设置在底板部57A的上表面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处,且对载置于支撑部58A、58A的上表面的分别呈大致半圆筒状的凹部58Aa中的连接器盖41的转动轴46A进行支撑。该对支撑部59A、59A分别设置在底板部57A的左侧和右侧,且每个都具有半圆筒状的凹部59Aa设置在支撑部59A、59A的上表面。支撑部59A支撑载置于凹陷部59Aa中的拾取肋盖45A的转动轴146。
侧壁部件62A和64A设置在壳体20A的左侧和右侧,并用作外壳51A的两侧壁。侧壁部件62A在下表面具有大致圆筒状的凹部62Aa和62Ab。侧壁部件64A在下表面具有与凹部62a相同的凹部和与凹部62Ab相同的凹部64Ab。连接器盖41A的转动轴46A的一端部(左端部)支撑在凹部58Aa和设置在侧壁部件62A的下表面的大致半圆筒状的凹部62Aa之间。相同地,转动轴46A的另一端部(右端部)支撑在凹部58Aa和设置在侧壁部件64A的下表面中的凹部之间。拾取肋盖45A的转动轴146的两个端部分别支撑在一对凹部59Aa和59Aa以及设置在侧壁部件62A和64A的下表面的凹部62Ab和64Ab之间。旋转驱动转动轴46A的致动器79A被螺纹固定到侧壁部件64A的右侧面。
顶板50A具有与顶板50相同的构造。
连接器盖41A包括覆盖壳体20A的端子容纳筒部23的前开口25的大致矩形板状的盖部43A、以及设置在盖部43A的长侧端部处的转动轴46A。连接器盖41A以能够在盖部43A覆盖端子容纳筒部23的前开口25的关闭位置和盖部43A不覆盖前开口25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设置。
如图9所示,在盖部43A的背面43Aa上设置有与罩部21的开口边缘形状一致的筒状肋43Ab,且弹性密封件49A安装到筒状肋43Ab的外周面。弹性密封件49A由诸如海绵或橡胶等弹性部件形成。当连接器盖41A关闭时,即,当连接器盖41处于关闭位置时(见图9),弹性密封件49A能够弹性地接触壳体20A的罩部21。因此,可以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灰尘和水进入壳体20A的前开口25。
拾取肋盖45A在侧视图中为大致L形部件,其在连接器盖41A的前表面侧平行于连接器盖41A,且具有拾取肋盖部45Aa。拾取肋盖45A以能够在拾取肋盖部45Aa覆盖拾取肋19的覆盖位置和拾取肋盖部45Aa不覆盖拾取肋19的露出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设置。拾取肋盖45A包括第一板状部件145、联接到第一板状部件145的第二板状部件143、一对支撑部142、142、以及一对转动轴146、146。
如图8所示,第一板状部件145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沿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一对矩形肋145a、145a和前长边端部上的沿左右方向的竖立前肋145b。第一板状部件145能够将拾取肋19容纳在由一对矩形肋145a、145a和前肋145b形成的凹部中。即,拾取肋覆盖部45Aa由一对矩形肋145a、145a、前肋145b和底部145c形成。底部145c是第一板状部件145的位于一对矩形肋145a、145a之间的部位。第二板状部件143从第一板状部件145的连接器盖41A侧的长边端部,沿与第一板状部件145正交的方向延伸。一对支撑部142、142分别从第二板状部件143的左端部和右端部沿第二板形部件143延伸,并支撑设置在支撑部142、142的前端部处的转动轴146。一对支撑部142、142各自具有突出部142a,在拾取肋盖45A打开的状态下,突出部142a与底板部57A的上表面接触。一对转动轴146、146从相应的支撑部142、142向外且与连接器盖41A的转动轴46A大致平行地延伸。第二板状部件143用作与连接器盖41A的盖部43A接触的接触部。
如图9所示,第二板状部件143具有第一滑动面143a和与第一滑动面143连续的第二滑动面143b。第一滑动面143a在朝向转动轴146的一个方向上延伸,且第二滑动面143b相对于该一个方向倾斜地延伸。第二滑动面143b具有联接到第一滑动面143a的第一端部143b1和与第一端部143b1相对的第二端部143b2。如图10所示,在拾取肋盖部45Aa处于覆盖位置的状态下,第一端部143b1与转动轴46A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端部143b2与转动轴46A之间的距离。第二滑动面143b相对于第二板状部件143的第一滑动面143a倾斜,使得第一端部143b1与转动轴46A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端部143b2与转动轴46之间的距离。根据这样的构造,盖部43A可以不被卡住而与第二板状部件143接触,且拾取肋盖45A可以平稳地转动。
插口1A的组装如下。连接器盖41A载置于底板部57A上,使得转动轴46A的两个端部被容纳在支撑部58A的相应凹部58Aa中。螺旋弹簧32从外部插入到转动轴146中,且拾取肋盖45A载置于底板部57A上,使得转动轴146的外端部容纳在支撑部59A的相应凹部59Aa中。螺旋弹簧32的一端被锁定到支撑部142,且螺旋弹簧32的另一端被锁定到底板部57A。螺旋弹簧32施压拾取肋盖45A,以使拾取肋盖45处于关闭状态。侧壁部件62A和64A载置于底板部57的上表面,使得转动轴46A的两个端部分别被容纳在凹部62Aa和设置在侧壁部件64A的下表面的凹部中,左转动轴146容纳在凹部62Ab中,且右转动轴146容纳在凹部64Ab中。顶板50A载置于侧壁部件62A和64A的上表面。在该状态下,侧壁部件62A和64A分别从侧面螺纹固定到一对支撑部58A,且顶板50A从上方螺纹固定到侧壁部件62A和64A,从而形成外壳51A。容纳连接端子的壳体20A从后侧插入到外壳51A中,且壳体20A的后壁26从后侧螺纹固定到侧壁部件62A和64A。组装好的插口1A经由顶板50A安装到例如电动车辆的车身。
接下来,将参照图9至图12描述图1所示的插口1A和插口插头5的嵌合操作。图9至图12示出了在插口1A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的沿着嵌合方向的横截面。
如图9所示,在插口1A和插口插头5未相互嵌合的状态下,连接器盖41A处于盖部43A覆盖壳体20A的前开口25(见图8)的关闭位置。因此,插口1A是防尘的、端子保护的和防触电的。如图9所示,在插口1A和插口插头5未相互嵌合的状态下,拾取肋盖部45Aa处于拾取肋盖部45Aa覆盖拾取肋19的覆盖位置。因此,插口1A的拾取肋19受到保护,不受损伤或异物附着。因此,防止了插口1A和插口插头5的嵌合受到阻碍。由于防止了异物附着到拾取肋19,所以防止了附着到拾取肋19的异物进入插口插头5。
为了从图9所示的状态开始将插口插头5插入和嵌合到插口1中,如下打开连接器盖41A和拾取肋盖45A。首先,在插口1A中,当致动器79A使转动轴46A旋转时,连接器盖41A的盖部43A沿图9中所示的箭头的方向转动。当盖部43A转动时,如图10所示,盖部43A的上边缘部与拾取肋盖45A的第二板状部件143接触。当连接器盖41A进一步转动时,盖部43A在第二板状部件143的第一滑动面143a上滑动的同时施压,且如图11所示,拾取肋盖45A转动。当连接器盖41A进一步转动时,盖部43A在第二板状部件143的第二滑动面143b上滑动,且如图12所示,连接器盖41A和拾取肋盖45A打开。
在图12所示的打开状态下,连接器盖41A转动到连接器盖41A不覆盖前开口25的打开位置。此时,随着盖部43的转动,拾取肋盖部45Aa转动到拾取肋盖部45Aa不覆盖拾取肋19的露出位置。当连接器盖41A和拾取肋盖45A以这种方式打开时,如图12所示,在插口1中,盖部43A处于打开位置,而拾取肋盖部45Aa处于露出位置。在连接器盖41A打开的状态下,盖部43A的前侧与底板部57A的上表面接触,且拾取肋盖45A的突出部142a与底板部57的上表面接触。从保护拾取肋19、防尘、端子保护和防触电的观点来看,连接器盖41A和拾取肋盖45A优选在插口插头5插入并嵌合到插口1A之前立即打开。
在图12中,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盖41一体设置的拾取肋盖45由点划线表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插口1A中,由于连接器盖41A和拾取肋盖45A是分别形成的,所以在打开状态下,能够减小拾取肋盖45向插口1A的下侧的突出量。
如图12所示,在连接器盖41A和拾取肋盖45A打开的状态下,插口插头5朝向插口1A移动,且开始插头壳体80向外壳51中的插入和嵌合。紧接着在嵌合开始后的状态下,插头壳体80的上表面与插口1A的顶板50A的下表面接触,且拾取肋19的前端插入到嵌合引导槽85中。
从该状态开始,当插口插头5被深深插入以进一步前进到插口1A的后侧时,拾取肋19的前端被引导到嵌合引导槽85中,且插头壳体80的前端抵靠壳体20A的后壁26。在这种状态下,插口插头5的连接端子嵌合并连接到插口1A的连接端子。因此,插口1侧的高压电缆和插头侧高压电缆被电连接和使用。使用后,当插口插头5脱离插口1A时,拾取肋盖45A通过螺旋弹簧32的施压力而关闭。然后,致动器79A使转动轴46沿相反方向旋转,从而使连接器盖41A进入关闭状态(见图9)。在该状态下,由于盖部43A处于关闭位置,所以壳体20A的内部受到保护。
根据插口1A,在插口插头5未插入并嵌合到插口1中的状态下,由于拾取肋19通过被拾取肋覆盖部45Aa覆盖而未露出,所以保护了拾取肋19免受损伤和异物附着。因此,防止了插口1A和插口插头5的嵌合受到阻碍,且防止了附着到拾取肋19的异物进入插口插头5中。
此外,在插口1A中,由于连接器盖41A和拾取肋盖45A是分开形成的,所以在打开状态下,能够减少拾取肋盖45向插口1A下侧的突出量。因此,可以使插口1A紧凑。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适当地修改、改进等。此外,上述实施例中的部件的材料、形状、尺寸、数量、设置位置等都是自由选择的,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并不受限制。
例如,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了在电动车辆等中使用的插口作为连接器,但是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基于本发明的主旨应用于各种连接器。
这里,在下文的[1]至[7]中简要总结并列出了根据上述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嵌合结构的特征。
[1]一种相互嵌合并电连接的第一连接器(插口插头5)和第二连接器(插口1,1A)的连接器嵌合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器(插口插头5)包括
第一壳体(插头壳体80),容纳第一连接端子,以及
引导槽(嵌合引导槽85),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上,且
所述第二连接器(插口1,1A)包括
第二壳体(外壳51,51A),容纳第二连接端子,
引导突出部(拾取肋19),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并插入至所述引导槽中,以及
引导保护部(拾取肋覆盖部45a、45Aa),被构造成在所述引导保护部覆盖所述引导突出部的覆盖位置和所述引导保护部不覆盖所述引导突出部的露出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具有上述[1]的构造的连接器嵌合结构,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未彼此嵌合的状态下,由于引导突出部通过被引导保护部覆盖而未露出,所以引导突出部被保护而不受损伤或异物附着。因此,可以防止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嵌合受到阻碍,且可以防止附着到引导突出部的异物进入到第一连接器。
[2]根据上述[1]的连接器嵌合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连接器(所述插口1、1A)包括连接器盖(41、41A),所述连接器盖被构造成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连接器盖覆盖进入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容纳空间的开口(所述前开口25),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连接器盖不覆盖所述开口。
根据具有上述[2]的构造的连接器嵌合结构,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未彼此嵌合的状态下,由于连接器盖处于关闭位置且覆盖开口,所以连接器嵌合结构是防尘的、端子保护的和防触电的。
[3]根据上述[2]的连接器嵌合结构,其中
所述引导保护部(所述拾取肋盖部45a)与所述连接器盖一体设置,当所述连接器盖(41)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引导保护部覆盖所述引导突出部,当所述连接器盖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引导保护部不覆盖所述引导突出部。
根据具有上述[3]的构造的连接器嵌合结构,由于引导保护部与连接器盖一体设置,所以可以用简单的构造实现通过引导保护部对引导突出部的保护,以及通过连接器盖的防尘、端子保护和防触电。
[4]根据上述[2]所述的连接器嵌合结构,其中,
所述引导保护部(所述拾取肋盖部45Aa)设置在与所述连接器盖(41A)分离的引导盖(拾取肋盖45A)上,且
随着所述连接器盖(41B)从所述关闭位置转动到所述打开位置,由所述连接器盖施压的所述引导盖转动,且所述引导保护部从所述覆盖位置移动到所述露出位置。
根据具有上述[4]的构造的连接器嵌合结构,在连接器盖和引导盖打开的状态下,与连接器盖和引导盖一体设置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引导盖从第二连接器的突出量。
[5]根据[4]所述的连接器嵌合结构,其中
所述连接器盖(41A)包括覆盖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开口的盖部(43A)和设置在所述盖部的边缘部的连接器盖转动轴(转动轴46A),
所述引导盖(拾取肋盖45A)包括
接触部(第二板状部件143),与所述连接器盖的所述盖部接触,以及
引导盖转动轴(转动轴146),设置在所述接触部的边缘部,并大致平行于所述连接器盖转动轴延伸,
所述引导保护部(拾取肋盖部45Aa)与所述接触部一体设置,且
所述引导保护部从所述覆盖位置转动到所述露出位置的方向,与所述连接器盖从所述关闭位置转动到所述打开位置的方向大致相同。
根据具有上述[5]的构造的连接器嵌合结构,连接器盖和引导保护部从连接器盖处于关闭位置且引导保护部处于覆盖位置的状态,沿大致相同的方向转动而打开,且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能够彼此嵌合。
[6]根据上述[5]的连接器嵌合结构,其中
所述连接器盖通过使与所述盖部的所述边缘部相对的边缘部在所述引导盖的接触部上滑动而被施压,
所述引导盖(所述拾取肋盖45A)的所述接触部(所述第二板状部件143)具有第一滑动面(143a)和与所述第一滑动面连续的第二滑动面(143b),所述第一滑动面(143a)沿朝向所述引导盖转动轴的一个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滑动面(143b)相对所述一个方向倾斜延伸,且在所述引导保护部(拾取肋盖部45Aa)处于覆盖位置的状态时,所述连接器盖转动轴(转动轴46A)与联接到所述第一滑动面的所述第二滑动面的第一端部(143b1)之间的距离,短于或等于所述连接器盖转动轴与所述第二滑动面的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143b2)之间的距离。
根据具有上述[6]的构造的连接器嵌合结构,接触部的第二滑动面相对于第一滑动面倾斜,使得第一端部与连接器盖转动轴之间的距离短于或等于第二端部与连接器盖转动轴之间的距离。根据这样的构造,连接器盖与接触部接触而不会被卡住,且引导盖能够平稳地转动。
[7]根据上述[5]或[6]的连接器嵌合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壳体(外壳51A)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面(檐部15A的下表面)和第二面(底板部57A的上表面),
在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一面侧,所述引导突出部(引导肋F:拾取肋19)朝向第二面侧突出,并沿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延伸,且
所述引导盖的所述引导盖转动轴支撑在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二面侧。
根据具有上述[7]的构造的连接器嵌合结构,引导盖能够通过围绕支撑在第二面侧上的转动轴转动来保护引导突出部。
注意,本申请基于于2022年2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2-029802号),其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嵌合结构具有保护嵌合引导件的突出部的效果,且可应用于各种连接器,例如电动车辆中使用的插口等。
参考标记列表
1,1A:插口(第二连接器)
5:插口插头(第一连接器)
19:拾取肋
23:端子容纳筒部
25:前开口
41,41-1,41A:连接器盖
43,43A:盖部
45,45-1:拾取肋盖
45a,45Aa,45-1a:拾取肋盖部
46、46A:转动轴(连接器盖转动轴)
51,51A:外壳(第二壳体)
80:插头壳体(第一壳体)
85:嵌合引导槽(引导槽)
143:第二板状部件
143a:第一滑动面
143b:第二滑动面
143b1:第一端部
143b2:第二端部
Claims (7)
1.一种相互嵌合并电连接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连接器嵌合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
第一壳体,容纳第一连接端子;以及
引导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上;且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
第二壳体,容纳第二连接端子;
引导突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并插入到所述引导槽中;以及
引导保护部,被构造成在所述引导保护部覆盖所述引导突出部的覆盖位置和所述引导保护部不覆盖所述引导突出部的露出位置之间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嵌合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连接器盖,所述连接器盖被构造成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连接器盖覆盖进入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容纳空间的开口,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连接器盖不覆盖所述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嵌合结构,其中:
所述引导保护部与所述连接器盖一体设置,当所述连接器盖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引导保护部覆盖所述引导突出部,当所述连接器盖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引导保护部不覆盖所述引导突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嵌合结构,其中:
所述引导保护部设置在与所述连接器盖分离的引导盖上;且
随着所述连接器盖从所述关闭位置转动到所述打开位置,由所述连接器盖施压的所述引导盖转动,且所述引导保护部从所述覆盖位置移动到所述露出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嵌合结构,其中:
所述连接器盖包括覆盖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开口的盖部和设置在所述盖部的边缘部的连接器盖转动轴;
所述引导盖包括:
接触部,与所述连接器盖的所述盖部接触;以及
引导盖转动轴,设置在所述接触部的边缘部,并大致平行于所述连接器盖转动轴延伸;
所述引导保护部与所述接触部一体设置;且
所述引导保护部从所述覆盖位置转动到所述露出位置的方向,与所述连接器盖从所述关闭位置转动到所述打开位置的方向大致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嵌合结构,其中:
所述连接器盖通过使与所述盖部的所述边缘部相对的边缘部在所述引导盖的接触部上滑动而被施压;且
所述引导盖的所述接触部具有第一滑动面和与所述第一滑动面连续的第二滑动面,所述第一滑动面沿朝向所述引导盖转动轴的一个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滑动面相对所述一个方向倾斜延伸,且在所述引导保护部处于覆盖位置的状态下,所述连接器盖转动轴与联接到所述第一滑动面的所述第二滑动面的第一端部之间的距离,短于或等于所述连接器盖转动轴与所述第二滑动面的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连接器嵌合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壳体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在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一面侧,所述引导突出部朝向第二面侧突出,并沿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延伸;且
所述引导盖的所述引导盖转动轴支撑在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二面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029802A JP7491959B2 (ja) | 2022-02-28 | 2022-02-28 | コネクタ嵌合構造 |
JP2022-029802 | 2022-02-28 | ||
PCT/JP2023/005611 WO2023162867A1 (ja) | 2022-02-28 | 2023-02-16 | コネクタ嵌合構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414753A true CN118414753A (zh) | 2024-07-30 |
Family
ID=87765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80015291.9A Pending CN118414753A (zh) | 2022-02-28 | 2023-02-16 | 连接器嵌合结构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339784A1 (zh) |
JP (1) | JP7491959B2 (zh) |
CN (1) | CN118414753A (zh) |
DE (1) | DE112023001160T5 (zh) |
WO (1) | WO2023162867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4575U (ja) | 1991-12-27 | 1995-03-10 | センチュリーメディカル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ーのロック機構 |
JP2002346065A (ja) | 2001-05-28 | 2002-12-03 | Heiwa Corp | 遊技部品接続装置 |
JP2005080490A (ja) * | 2003-09-04 | 2005-03-2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電動車両および電動車両用充電システム |
JP2014052713A (ja) * | 2012-09-05 | 2014-03-20 | Panasonic Corp | 電子機器 |
JP6306387B2 (ja) | 2014-03-24 | 2018-04-04 |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離脱防止装置 |
JP6200862B2 (ja) * | 2014-07-18 | 2017-09-20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コネクタガイド機構 |
CN107302155B (zh) | 2017-06-28 | 2019-04-19 | 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 |
CN210430273U (zh) | 2019-09-24 | 2020-04-28 | 镇江市丹徒区翱龙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防偏便于安装固定的接插件 |
JP7415839B2 (ja) | 2020-08-05 | 2024-01-1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燃料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2022
- 2022-02-28 JP JP2022029802A patent/JP7491959B2/ja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2-16 DE DE112023001160.5T patent/DE112023001160T5/de active Pending
- 2023-02-16 WO PCT/JP2023/005611 patent/WO202316286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3-02-16 CN CN202380015291.9A patent/CN118414753A/zh active Pending
-
2024
- 2024-06-20 US US18/748,470 patent/US20240339784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3125601A (ja) | 2023-09-07 |
WO2023162867A1 (ja) | 2023-08-31 |
US20240339784A1 (en) | 2024-10-10 |
JP7491959B2 (ja) | 2024-05-28 |
DE112023001160T5 (de) | 2025-0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544124B1 (en) | Connector | |
CN103270654B (zh) | 连接器壳体 | |
CN100477410C (zh) | 具有部分在连接器装配部分可弹性移动的外壳的电连接器 | |
US6254436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automotive lamp | |
CN111628333B (zh) | 连接器 | |
CN105390872A (zh) | 连接器组件 | |
CN114498156B (zh) | 连接器 | |
CN118414753A (zh) | 连接器嵌合结构 | |
CN114498135B (zh) | 连接器 | |
JP7680290B2 (ja) | コネクタ嵌合構造 | |
JP7518130B2 (ja) | コネクタ嵌合構造 | |
JP2022159862A (ja) | コネクタ | |
US20240195110A1 (en) | Connector fitting structure | |
JP7680293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07634379B (zh) | 连接器 | |
US12095196B2 (en) | Connector | |
US12095195B2 (en) | Connector | |
CN115663508A (zh) | 连接器 | |
US20240283192A1 (en) | Connector | |
US20240283191A1 (en) | Connector | |
CN118451612A (zh) | 连接器 | |
JP2023116322A (ja) | ハウジング及び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