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83161A - 终端保持件及终端收纳壳体 - Google Patents
终端保持件及终端收纳壳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283161A CN118283161A CN202410385712.3A CN202410385712A CN118283161A CN 118283161 A CN118283161 A CN 118283161A CN 202410385712 A CN202410385712 A CN 202410385712A CN 118283161 A CN118283161 A CN 11828316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lding
- finger
- terminal
- portable terminal
- little fing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4—Supports for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11/00—Receptacles for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5C1/00-A45C9/00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11/00—Receptacles for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5C1/00-A45C9/00
- A45C11/002—Receptacles for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5C1/00-A45C9/00 for storing portable handheld communication devices, e.g. pagers or smart phon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F—TRAVELLING OR CAMP EQUIPMENT: SACKS OR PACKS CARRIED ON THE BODY
- A45F5/00—Holders or carriers for hand articles; Holders or carriers for use while travelling or camping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F—TRAVELLING OR CAMP EQUIPMENT: SACKS OR PACKS CARRIED ON THE BODY
- A45F5/00—Holders or carriers for hand articles; Holders or carriers for use while travelling or camping
- A45F5/1516—Holders or carriers for portable handheld communication devices, e.g. pagers or smart phon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2—External expansion units, e.g. docking st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56—Details related to functional adaptations of the enclosure, e.g. to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EMI, shock, water, or to host detachable peripherals like a mouse or removable expansions units like PCMCIA cards, or to provide access to internal components for maintenance or to removable storage supports like CDs or DVDs, or to mechanically mount accessori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56—Details related to functional adaptations of the enclosure, e.g. to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EMI, shock, water, or to host detachable peripherals like a mouse or removable expansions units like PCMCIA cards, or to provide access to internal components for maintenance or to removable storage supports like CDs or DVDs, or to mechanically mount accessories
- G06F1/166—Details related to functional adaptations of the enclosure, e.g. to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EMI, shock, water, or to host detachable peripherals like a mouse or removable expansions units like PCMCIA cards, or to provide access to internal components for maintenance or to removable storage supports like CDs or DVDs, or to mechanically mount accessories related to integrated 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the position of the main body with respect to the supporting surface, e.g. legs for adjusting the tilt angl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27—Portable transceivers
- H04B1/3888—Arrangements for carrying or protecting transceiv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18—Telephone s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hips, mines, or other places exposed to adverse environment
- H04M1/185—Improving the shock resistance of the housing, e.g. by increasing the rigidit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11/00—Receptacles for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5C1/00-A45C9/00
- A45C11/003—Receptacles for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5C1/00-A45C9/00 for storing portable computing devices, e.g. laptops, tablets or calculato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F—TRAVELLING OR CAMP EQUIPMENT: SACKS OR PACKS CARRIED ON THE BODY
- A45F5/00—Holders or carriers for hand articles; Holders or carriers for use while travelling or camping
- A45F2005/008—Hand articles fastened to the wrist or to the arm or to the leg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F—TRAVELLING OR CAMP EQUIPMENT: SACKS OR PACKS CARRIED ON THE BODY
- A45F5/00—Holders or carriers for hand articles; Holders or carriers for use while travelling or camping
- A45F5/1525—Holders or carriers for portable computing devices, e.g. laptops, tablets or calculator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在保持着便携终端的状态下进行其他作业并且能够稳定地保持便携终端的终端保持件。用于保持便携终端的终端保持件具有固定部(2)和保持部(3)。固定部(2)具有固定于便携终端或覆盖便携终端的终端收纳壳体的固定面。保持部(3)的两端连接于固定部(2),在保持部(3)与固定部(2)之间规定有供手指插入的手指插入空间(3a),保持部(3)通过将手指向手指插入空间(3a)插入来保持便携终端。手指插入空间(3a)在从与固定部(2)的固定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不与固定部(2)重叠。
Description
本申请为国际申请日为2019年6月17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9/023788、申请号为201980053878.2、发明名称为“终端保持件及终端收纳壳体”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保持件及终端收纳壳体,尤其涉及保持便携终端的终端保持件及收纳便携终端的终端收纳壳体。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设置有用于供用户将手指插入的2个环的便携终端装置用保持件(例如,专利文献1)。便携终端装置用保持件固定于便携终端的背面中央附近,能够将手指向手指用保持部插入来保持便携终端,并且能够将手指用保持部作为支架而使便携终端斜着立起。
其他的便携信息设备用壳体能够在需要时作为支架而使用(例如,专利文献2)。便携信息设备用壳体在背面具有环状的支腿和能够收纳支腿的凹部。支腿及凹部设置于便携信息设备用壳体的背面的中央部分,通过使支腿从凹部露出并与地面抵接,能够将便携信息设备用壳体斜着载置于地面之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69791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3682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便携终端装置保持件由于在从与便携终端的显示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手指支承部和基体重叠,所以无法安装于便携终端的周缘。即,若在便携终端的周缘安装便携终端装置保持件,则基体会从便携终端突出。由此,无法在便携终端的端部配置手指支承部,因此缺乏对便携终端进行保持的自由度。
另外,在便携终端装置保持件及便携信息设备用壳体中,由于将手指穿过的环部设置于背面的中央附近,所以通过将中指或食指穿过环部来保持该壳体。若利用中指或食指来保持壳体,则即使为了进行其他作业而将手从便携信息终端壳体移开,中指或食指也插入于环部,因此是便携终端存在于手掌之上的状态。由此,便携信息终端壳体成为妨碍而难以进行使用手的其他作业(例如,从包中取出物体的作业等)。
另外,由于在便携终端的背面中央附近设置有环部,在便携终端的重心位置附近支承便携终端,所以缺乏手掌上的稳定性。即,在大致水平地把持了便携终端的情况下,由于在便携终端的重心附近支承,所以在操作了便携信息终端时有时会在手掌上摇晃。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保持着便携终端的状态下进行其他作业并且能够稳定地保持便携终端的终端保持件及终端收纳壳体。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终端保持件,用于保持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该终端保持件具有:固定部,具有固定于所述便携终端或覆盖所述便携终端的终端收纳壳体的固定面;及保持部,两端连接于所述固定部,规定有供手指插入的手指插入空间,通过将手指向所述手指插入空间插入来保持所述便携终端或所述终端收纳壳体,所述手指插入空间在从与所述固定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不与所述固定部重叠。
另外,可以是,所述手指插入空间规定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保持部之间,向所述手指插入空间插入的手指是小指,所述手指插入空间与所述固定面大致平行
另外,可以是,所述保持部呈大致平板形状,具有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一端部、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部及将所述一端部和所述另一端部相连且支承插入于所述手指插入空间的所述手指的手指支承部,所述保持部从所述一端部到所述手指支承部向规定方向扭转,并且从所述手指支承部到所述另一端部向所述规定方向扭转。
另外,可以是,所述手指支承部的宽度比所述一端部及所述另一端部宽,所述固定部在与所述保持部连接的连接部分形成有切槽。
另外,可以是,所述保持部呈大致平板形状,具有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一端部、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部及将所述一端部和所述另一端部相连且支承插入于所述手指插入空间的所述手指的手指支承部,所述手指插入空间是由所述一端部、所述另一端部及所述手指支承部包围的空间,将小指向所述插入空间插入的插入方向是与所述固定面大致平行的方向。
另外,可以是,所述固定部具有与所述一端部连接的第一固定部和与所述另一端部连接的第二固定部,在所述第二固定部形成有供所述第一固定部嵌合的嵌合孔,通过所述第二固定部嵌合于所述孔嵌合,由所述一端部、所述另一端部及所述手指支承部形成有所述手指插入空间。
另外,可以是,该终端保持件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设置于所述保持部延伸出的延出方向的端部,具有与所述延出方向交叉且在夹持了所述保持部时供所述手指抵接的抵接面,所述抵接面具有在从所述延出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固定部重叠的第一保持区域和在从所述延出方向观察时不与所述固定部重叠的第二保持区域,所述第一保持区域在所述手指以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状态保持了所述保持部时与所述手指抵接,所述第二保持区域在所述手指以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状态保持了所述保持部时与所述手指抵接,所述保持部在从所述延出方向观察时位于所述第一保持区域之间并且位于所述第二保持区域之间。
另外,可以是,所述抵接部以能够相对于所述保持部装卸的方式设置。
另外,可以是,所述保持部位于与所述固定面相同的平面上,所述抵接面是与所述延出方向正交的平面,所述第一方向是与所述固定面正交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是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延出方向正交的方向。
本发明提供一种终端收纳壳体,其特征在于,具有主体部和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下端部的第一发明~第九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保持件。
另外,可以是,在所述手指插入空间插入无名指或小指,在所述主体部规定有收纳所述便携终端的终端收纳空间,所述保持部还具有被夹持部,该被夹持部位于所述终端收纳空间,在所述便携终端收纳于所述终端收纳空间时该被夹持部由所述主体部和所述便携终端夹持,所述保持部的两端部连接于所述被夹持部,所述保持部从所述终端收纳空间露出。
本发明提供一种终端收纳壳体,用于保护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该终端收纳壳体具有:主体部;及终端保持件,具有固定部和保持部,所述固定部具有固定于所述主体部的固定面,所述保持部的两端连接于所述固定部,在所述保持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规定有供手指插入的手指插入空间,所述保持部通过将手指向所述手指插入空间插入而保持所述主体部,所述手指插入空间在从与所述固定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不与所述固定部及所述主体部重叠,所述固定部被夹持于所述便携终端与所述主体部之间,所述保持部从所述主体部的下端部朝向下方突出。
另外,可以是,向所述手指插入空间插入的手指是小指,在将所述小指向所述手指插入空间插入并用手把持所述主体部时,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下端部成为支点而支承所述主体部。
本发明提供一种终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固定部,固定于便携终端或覆盖所述便携终端的终端收纳壳体;第二固定部,固定于所述便携终端或所述终端收纳壳体;及保持部,将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在连接方向上相连,与所述连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第一固定部及所述第二固定部窄,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及所述保持部位于同一平面上,在将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于所述便携终端时,由所述保持部规定手指插入空间,并且所述手指插入空间在从与所述第一固定部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不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及所述第二固定部重叠。
在此所说的位于同一平面上是指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及保持部如图4(a)、图11(a)及图12(a)所示那样在平滑的平面上以没有凹凸而平坦的状态存在。
另外,可以是,所述保持部呈在所述连接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端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另一端部及将所述一端部和所述另一端部在所述连接方向上相连且支承插入于所述手指插入空间的所述手指的手指支承部,所述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连接部分配置于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与所述连接方向平行的中心线偏离的位置,所述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连接部分配置于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与所述连接方向平行的中心线偏离的位置,所述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所述连接部分及所述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所述连接部分在所述连接方向上位于同一线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收纳便携终端的终端收纳壳体可以特征在于,具有:主体部,规定有收纳便携终端的终端收纳空间;及保持部,两端部连接于主体部,具有在与主体部之间规定仅能够将用户的小指插入的小指插入空间的小指保持部,保持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将主体部在上下方向上均等地分割成3份时位于最靠下方的下区域。
另外,可以是,保持部还具有被夹持部,该被夹持部位于终端收纳空间,在便携终端收纳于终端收纳空间时该被夹持部由主体部和便携终端夹持,小指保持部的两端部连接于被夹持部,小指保持部从终端收纳空间露出。
另外,可以是,在主体部具有形成于下区域的第一贯通孔和与第一贯通孔空出间隔而形成于下区域的第二贯通孔,被夹持部具有:第一基部,连接于小指保持部的一端且具有向第一贯通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插入的第一突起;及第二基部,连接于小指保持部的另一端且具有向第二贯通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插入的第二突起,通过使第一突起转动并且使第二突起向与第一突起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使小指保持部中的与主体部最远离的远离点与主体部的距离变化。
另外,可以是,在主体部具有形成于下区域的第一切槽和与第一切槽空出间隔而形成于下区域的第二切槽,被夹持部具有:固定部,连接于小指保持部的一端,经由第一切槽而位于终端收纳空间,相对于主体部不能移动;及移动部,连接于小指保持部的另一端,经由第二切槽而位于终端收纳空间,相对于主体部能够移动,通过移动部相对于主体部移动而小指插入空间的截面积变化。
另外,可以是,在主体部形成有多个贯通孔,被夹持部具有向多个贯通孔中的任1个插入的突起部,在将突起部从多个贯通孔中的一个贯通孔变更为其他的贯通孔时,小指保持部的长度变化。
另外,可以是,在主体部形成有第一移动槽和与第一移动槽平行的第二移动槽,保持部具有:第一槽移动部,连接于小指保持部的一端,在第一移动槽内在移动方向上移动;及第二槽移动部,连接于小指保持部的另一端,在第二移动槽内在移动方向上移动,通过第一槽移动部在第一移动槽内在移动方向上移动且第二槽移动部在第二移动槽内在移动方向上移动,小指插入空间的截面积变化。
而且,可以是,本发明的收纳便携终端的终端收纳壳体具有:主体部,规定有收纳便携终端的终端收纳空间;及保持部,两端部连接于主体部,具有在与主体部之间规定仅能够将用户的无名指插入的无名指插入空间的无名指保持部,保持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将主体部在上下方向上均等地分割成3份时位于最靠下方的下区域。
本发明的用于保持便携终端或覆盖便携终端的终端收纳壳体的终端保持件可以特征在于,该终端保持件具有;固定部,具有固定于便携终端或终端收纳壳体的固定面;保持部,从固定部向延出方向延伸出,由具有柔软性的材料构成,在保持了便携终端或终端收纳壳体时被夹持于手指之间;及抵接部,设置于保持部的延出方向的端部,具有与延出方向交叉且在夹持了保持部时供手指抵接的抵接面,保持面具有在从延出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与固定部重叠的第一保持区域和在从延出方向观察时不与固定部重叠的第二保持区域,第一保持区域在手指以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夹持了保持部时与手指抵接,第二保持区域在手指以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夹持了保持部时与手指抵接,保持部在从延出方向观察时位于第一保持区域之间并且位于第二保持区域之间,保持部及抵接部在从与固定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不与固定部重叠。
另外,可以特征在于,在保持部规定有供无名指或小指插入的手指插入空间,抵接部以能够相对于保持部装卸的方式设置。
另外,可以特征在于,保持部呈环形状,通过一端和另一端连接于固定部而规定有手指插入空间,一端和另一端在从与固定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偏离。
另外,可以特征在于,保持部位于与固定面相同的平面上,抵接面是与延出方向正交的平面,第一方向是与固定面正交的方向,第二方向是与第一方向及延出方向正交的方向。
本发明的用于保护便携终端的终端收纳壳体可以特征在于,该终端收纳壳体具有:主体部;保持部,从主体部向延出方向延伸出,在保持了主体部时被夹持于手指之间;及抵接部,设置于保持部的端部,具有与延出方向交叉且在夹持了保持部时供手指抵接的抵接面,抵接面具有在从延出方向观察时与主体部重叠的第一保持区域和在从延出方向观察时不与主体部重叠的第二保持区域,第一保持区域在手指以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夹持了保持部时与手指抵接,第二保持区域在手指以在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夹持了保持部时与手指抵接,保持部在从延出方向观察时位于第一保持区域之间并且位于第二保持区域之间,保持部及抵接部在从与便携终端的显示部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不与主体部重叠。
另外,可以特征在于,保持部是绳形状,主体部形成有供用于对便携终端进行充电的充电器插通的贯通孔,通过使保持部向贯通孔插通而形成环并将抵接部及保持部穿过环,将保持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于主体部。
发明效果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手指插入空间在从与固定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不与固定部重叠,所以固定部不成为障碍而能够在便携终端的周缘端部配置保持部。由此,与以往的便携终端装置保持件相比能够在任意的位置配置终端保持件,保持的自由度变高。即,能够将终端保持件配置于便携终端的周缘端部,例如,能够将保持部配置于在从与固定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不与便携终端重叠的位置,且以从便携终端突出的方式配置。另外,在将手指向手指插入空间插入时,能够不与固定部干涉而简单地将手指插入。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手指插入空间和固定面大致平行,所以固定部不成为障碍而能够在便携终端的周缘端部配置保持部。由此,与以往的便携终端装置保持件相比保持的自由度变高。另外,由于向手指插入空间插入的手指是小指,所以用户能够通过仅将小指向手指插入空间插入而保持便携终端。在想要在保持着便携终端的状态下进行其他作业的情况下,通过解除便携终端的把持并以保持部为中心使便携终端旋转,能够使便携终端从手掌离开并保持便携终端。由此,在手掌上不再存在便携终端,因此能够利用小指保持便携终端并自由地进行其他作业(例如,从包中取出需要的物体等作业)。另外,由于在保持便携终端中仅使用了小指,所以其他手指能够比较自由地使用。由此,在利用设置于便携终端的相机进行自拍时,能够稳定地保持便携终端并且使用小指以外的其他手指来无抖动地进行拍摄。而且,由于向手指插入空间插入的手指是小指,所以会在使便携终端斜着的状态下利用小指支承下区域并利用其他手指来支承主体部,便携终端通过自重而由手掌及其他手指稳定地支承。在以往的便携信息终端壳体中,由于在大致重心位置设置有用于将手指穿过的环部,所以有时会以环部为中心而摇晃,但根据本发明,通过将小指穿过手指插入空间,通过利用小指支承便携终端的下部并利用其他手指承受便携终端的自重而保持便携终端,能够稳定地进行保持。
关于人的手的手指,若利用拇指及食指进行操作,则意识会朝向腹部侧,若利用无名指及小指进行操作,则意识会朝向背部侧。中指是中心的手指,在中指的操作中,意识朝向腹部及背部双方。这是发明人发现的理论,并认为原因是“拇指及食指的肌肉与腹部侧的肌肉联动,无名指及小指的肌肉与背部侧的肌肉联动,中指的肌肉与腹部侧的肌肉及背部侧的肌肉联动”。若使用以往的便携信息终端壳体,则由于利用食指或中指来保持该壳体,所以因意识朝向腹部侧而向背部的意识变淡,背肌弯曲,意识也倾向于陷入向内的思想。在本发明中,由于利用小指来保持便携终端,所以关于便携终端的移动动作也自然会以小指为中心来进行。这样一来,意识会从肩膀朝向背部,在使便携终端移动时不是仅使用手腕,而是使用从胳膊到肩膀及背部而使其移动。由此,由于意识朝向背部,所以背肌伸展并能够保持良好的姿势进行便携终端操作。而且,通过背肌伸展而向躯干作用向外的张开力,能够实现向外的思想而非向内的思想。在此,向内的思想是指切断来自外部的信息而在脑内回顾过去的事情等而进行自省,向外的思想是指通过提高视线而取入外部的信息并积极地考虑将来的事情。通过使用本发明的便携终端,向外的思想成为优越地位,成为积极的思考。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从一端部到手指支承部向规定方向扭转并且从手指支承部到另一端部再次向规定方向扭转,所以插入于手指插入空间的小指由平板形状的平面支承。由此,即使在将小指插入到手指插入空间的状态下将便携终端悬挂于小指的状态下(图6),也能够通过该平面与小指抵接而减少向小指施加的负荷。另外,由于保持部是大致平板形状且向规定方向扭转1次并且再次向规定方向扭转1次,所以通过在同一平面上配置分割成2个的固定部和保持部并将分割的固定部结合,能够制作终端保持件(图4)。由此,能够以简易的方法来制作终端保持件。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手指支承部的宽度比一端部及另一端部的宽度宽,所以即使在将小指插入到手指插入空间的状态下将便携终端悬挂于小指的状态下(图6),也能够通过该平面与小指抵接而减少向小指施加的负荷。另外,由于在保持部与固定部的连接部分形成有切槽,所以即使在固定部固定于便携终端的状态下向保持部施加了强的负荷,也能够抑制固定部从便携终端剥落。即,通过形成有切槽,负荷不再向固定部与保持部的连接部分集中,因此固定部难以从便携终端剥落。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将手指向手指插入空间插入的方向是与固定面大致平行的方向,所以与在把持了便携终端时小指指向的方向相同。由此,能够不扭转保持部而自然地将小指向手指插入空间插入,能够稳定地保持便携终端或终端收纳壳体。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第一固定部向第二固定部的嵌合孔嵌合,所以在将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重叠而形成了终端保持件时,没有凹凸而平滑。由此,能够实现在外观上美观性良好的终端保持件。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在手指以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夹持了被夹持部时第一保持区域与手指抵接,在手指以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夹持了被夹持部时第二保持区域与手指抵接,所以能够以多样的方法保持便携终端或终端收纳壳体。另外,由于在夹持了被夹持部时手指和保持部抵接,所以能够通过保持部来防止手指从被夹持部脱落。由此,能够不使便携终端或终端收纳壳体落下而保持便携终端或终端收纳壳体。而且,由于被夹持部具有柔软性,所以即使从各种各样的方向夹持被夹持部,也不会向手指施加负担,能够舒适地保持便携终端或终端收纳壳体。另外,由于被夹持部位于第一保持区域及第二保持区域之间,所以通过将被夹持部利用手指夹持而该夹持的2根手指与保持面抵接。由此,能够不使便携终端或终端收纳壳体落下而保持便携终端或终端收纳壳体。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保持部以能够相对于被夹持部装卸的方式设置,所以用户能够以多样的保持方法来保持便携终端或终端收纳壳体。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固定面和被夹持部位于同一平面上,所以能够通过剪下平面状的材料来制造固定部和被夹持部。由此,能够简易地制造终端保持件。另外,由于保持面是与固定面正交的平面,所以即使手指在保持面上指向了所有方向,也能够保持便携终端或终端收纳壳体。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第一发明~第九发明中任一项的终端保持件设置于主体部的下端部,所以用户能够通过将小指或无名指向手指插入空间插入来保持终端收纳壳体。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被夹持部由便携终端和主体部夹持,所以即使是具有重量的便携终端,保持部也不会从主体部脱离而能够保持便携终端。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手指插入空间在从与固定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不与固定部重叠,所以固定部不成为障碍而能够在终端收纳壳体的周缘的端部配置保持部。由此,与以往的便携终端装置保持件相比保持的自由度变高。另外,在将手指向手指插入空间插入时,固定部不成为障碍而能够简单地将手指插入。另外,由于固定部被夹持于便携终端与终端收纳壳体之间,所以即使向保持部施加了负荷,固定部也难以从终端收纳壳体松脱。另外,由于保持部从终端收纳壳体的下端部朝向下方突出,所以能够将小指向手指插入空间插入而保持终端收纳壳体。在想要保持着终端收纳壳体的状态不变进行其他作业的情况下,通过解除终端收纳壳体的把持并以保持部为中心使终端收纳壳体旋转,能够使终端收纳壳体从手掌离开并保持终端收纳壳体。由此,在手掌上不再存在便携终端,因此能够利用小指保持便携终端并自由地进行其他作业(例如,从包中取出需要的物品等作业)。另外,由于在保持终端收纳壳体中仅使用了小指,所以其他手指能够比较自由地使用。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在将小指向手指插入空间插入而把持了主体部时下端部成为支点,所以能够稳定地保持终端收纳壳体。例如,在支点位于比终端收纳壳体的下端部靠上方处的情况下,与便携终端的重心位置近的距离成为支点,因此缺少终端收纳壳体的稳定性。但是,通过支点处于下端部,从便携终端的重心位置最远离的部分成为支点,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终端收纳壳体。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及保持部位于同一平面上,所以能够以简易的方法来制作终端保持件。具体而言,通过用户在图4(a)所示的终端保持件中将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以使两者接近的方式固定于便携终端,成为如图4(b)所示的终端保持件。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一端部与第一固定部的连接部分配置于从第一固定部的中心线偏离的位置并且另一端部与第二固定部的连接部分配置于从第二固定部的中心线偏离的位置,所以在将终端保持件固定于便携终端时能够变更手指插入空间的截面积。具体而言,若使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向图4(a)所示的箭头E的方向旋转而制作图4(b)所示的终端保持件,则由于一端部与第一固定部的连接部分及另一端部与第二固定部的连接部分向下侧偏离,所以手指插入空间的截面积变大。相反,若使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向图4(a)所示的箭头F的方向旋转而制作终端保持件,则手指插入空间的截面积变小。由此,能够利用1个终端保持件来调整手指插入空间的截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2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固定于便携终端时的背面立体图。
图3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固定于便携终端时的后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图,图4(a)是终端保持件的展开图,图4(b)是将终端保持件临时组装时的俯视图,图4(c)是终端保持件完成时的俯视图。
图5是向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的保持部插入小指而保持了便携终端时的立体图。
图6是在保持向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的保持部插入了小指的状态下将手从终端收纳壳体移开时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的正面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的终端保持件附近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10是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固定于便携终端时的背面立体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图,图11(a)是终端保持件的展开图,图11(b)是将终端保持件临时组装时的俯视图,图11(c)是终端保持件完成时的俯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图,图12(a)是终端保持件的展开图,图12(b)是将终端保持件临时组装时的俯视图,图12(c)是终端保持件完成时的俯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图13(a)是终端保持件的立体图,图13(b)是终端保持件的俯视图。
图14是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固定于便携终端时的背面立体图。
图15是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以使固定部和手指平行的方式保持时的后视图。
图16是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以使固定部和手指正交的方式保持时的后视图。
图17是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的被夹持部利用无名指和小指夹持而保持了便携终端时的立体图。
图18是在保持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的被夹持部利用无名指和小指夹持的状态下将手从便携终端移开时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20是将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固定于便携终端时的背面立体图。
图21是向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的手指插入空间插入小指而保持了终端收纳壳体时的立体图。
图22是在保持向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的手指插入空间插入了小指的状态下将手从终端收纳壳体移开时的立体图。
图23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24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的立体图。
图25是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26是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图26(a)是终端保持件的俯视图,图26(b)是终端保持件的后视图。
图27是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的后面立体图。
图28是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的前面立体图。
图29是将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以使便携终端的显示部和指平行的方式保持的后视图。
图30是将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以使便携终端的显示部和手指正交的方式保持的后视图。
图31是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且保持部处于使用状态时的背面立体图。
图32是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且保持部处于收纳状态时的背面立体图。
图33是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且保持部处于使用状态时的正面立体图。
图34是向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的保持部插入了小指时的立体图。
图35是在保持向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的保持部插入了小指的状态下将手从终端收纳壳体移开时的立体图。
图36是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的保持部附近的局部剖视图。
图37是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且保持部处于使用状态时的背面立体图。
图38是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且保持部处于收纳状态时的背面立体图。
图39是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且保持部处于使用状态时的背面立体图
图40是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且保持部处于收纳状态时的背面立体图。
图41是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且保持部处于使用状态时的正面立体图。
图42是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且保持部处于使用状态时的背面立体图。
图43是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且保持部处于使用状态时的正面立体图。
图44是本发明的第十五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且保持部处于使用状态时的背面立体图。
图45是本发明的第十六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且保持部处于使用状态时的背面立体图。
图46是本发明的第十七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且向保持部插入了无名指时的立体图。
图47是本发明的第十八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且安装了保持部时的背面立体图。
图48是本发明的第十八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且安装了代替保持部时的背面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6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1。如图中所示,定义前后上下左右方向。
终端保持件1装配于具有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10A(图5)的便携终端10,由固定部2和保持部3构成。便携终端10是智能手机或平板,但只要是能够显示信息的终端即可,不限定于此。固定部2和保持部3由利用橡胶层、玻璃纤维层及硅层这3层构成的平滑的材料一体地构成。
如图4(a)所示,固定部2具有第一固定部21、第二固定部22及表面构件23(图1)。在固定部2与保持部3的连接部分与保持部3从固定部2延伸出的延出方向平行地形成有切槽2a。切槽2a在左右方向上并列而形成有4处,为了即使在保持部3相对于固定部2剧烈移动的情况下固定部2相对于便携终端10的固定也不松脱而被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槽2a的深度是2mm,但不限定于此,能够根据终端保持件1的形状而任意设定。另外,也可以在固定部2不设置切槽2a。
第一固定部21和第二固定部22是大致相同形状,形成了角被倒角的大致矩形。在第一固定部21及第二固定部22的底面涂布有粘接剂,能够将终端保持件1固定于便携终端10的背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部21及第二固定部22的图4(a)中的上下方向的高度是29mm且左右方向的长度是40mm,但不限定于此,能够根据便携终端10的尺寸而选择任意的形状。第一固定部21及第二固定部22的底面相当于本发明的固定面。表面构件23是覆盖第一固定部21和第二固定部22的上表面的构件,在表面描绘有未图示的插图等。通过在表面构件23描绘企业的广告等,也能够将终端保持件1作为促销活动品来使用。
保持部3具有是一端且连接于第一固定部21的一端部31、连接于一端部31的手指支承部32及是另一端且连接于第二固定部22并且也连接于手指支承部32的另一端部33。换言之,手指支承部32在图4(a)所示的展开图中将一端部31和另一端部33在左右方向上相连。保持部3相对于左右方向中央部的中央线B呈线对称的形状,一端部31及另一端部33是大致同一形状。一端部31与第一固定部21的连接部分及手指支承部32与第二固定部22的连接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稍微扩展。从一端部31到手指支承部32呈台阶状地在上下方向上扩展,在手指支承部32处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从手指支承部32到另一端部33呈台阶状地在上下方向上变窄。固定部2的切槽2a形成于一端部31的与第一固定部21的连接部分的上下方向两端部,并且形成于另一端部33的与第二固定部22的连接部分的上下方向两端部。左右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连接方向。
如图4(a)所示,保持部3相对于第一固定部21及第二固定部22设置于从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偏向下方的位置。换言之,保持部3的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线C位于比第一固定部21及第二固定部22的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线I靠下方处。即,一端部31与第一固定部21的连接部分及另一端部33与第二固定部22的连接部分配置于从固定部2的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线向下方偏离的位置。
手指支承部32是在将终端保持件1固定于便携终端10时支承手指的部分,因此构成为上下方向的宽度比一端部31及手指支承部32宽。在由保持部3和固定部2包围的空间中,如图1~图3的斜线所示,规定在将终端保持件1固定于便携终端10时供用户的小指15插入的手指插入空间3a。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手指插入空间3a在从与固定部2正交的方向即前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于不与固定部2重叠的位置。换言之,由保持部3的内侧边3A和固定部2区划的平面成为手指插入空间3a,手指插入空间3a与固定部2的底面(便携终端10的显示部10A)大致平行。通过以从固定部2突出的方式形成,手指插入空间3a形成于从固定部2偏离的位置。而且,固定部2的底面和由固定部2及保持部3区划出的面(手指插入空间3a)成为大致平行的面。
手指插入空间3a具有小指15能够插入的程度的面积,是大致椭圆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4(a)所示的状态下,一端部31及另一端部33的上下方向的宽度是4.5mm,手指支承部32的上下方向的宽度是9mm,保持部3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是65mm,但不限定于此,能够根据便携终端10的尺寸而选择任意的形状。
接着,关于终端保持件1向便携终端10的安装,参照图2及图3来说明。终端保持件1以使保持部3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将固定部2安装于便携终端10的下端部的左右方向中央。此时,如图3所示,优选安装于在从与固定部2的底面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观察时手指插入空间3a和便携终端10不重叠的位置。
接着,参照图4对终端保持件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4(a)所示,在终端保持件1的组装前的状态下,第一固定部21、第二固定部22及保持部3呈平坦的平面形状。若从该状态起,如箭头E所示,以使内侧边3A位于内侧的方式将第一固定部21的上端面和第二固定部22的上端面接合,则成为图4(b)所示的状态。此时,保持部3在一端部31与手指支承部32的连接部分处向规定方向扭转大致90°,在手指支承部32与另一端部33的连接部分处向规定方向扭转大致90°。在此所说的规定方向是指从下方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详细而言,在图4(b)所示的状态下,图4(a)中的保持部3的纸面近前侧的平面在一端部31处朝向纸面近前侧,在手指支承部32处朝向上方向,在另一端部33处再次朝向纸面近前侧。
从图4(b)所示的状态起,通过在第一固定部21及第二固定部22的上表面粘贴表面构件23而使第一固定部21与第二固定部22的连接部分难以显眼。此时,也可以在表面构件23印刷广告等。由此,成为如图4(c)所示的终端保持件1。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向图4(a)的箭头F所示的方向旋转来制作终端保持件1。在该情况下,保持部3的下侧的边成为内侧边3B。由于保持部3的中心线C位于比固定部2的中心线I靠下方处,所以若向箭头F的方向旋转,则一端部31与另一端部33的左右方向的距离变短,手指插入空间3a的面积与图4(b)相比变小。即,通过使保持部3的中心线C和固定部2的中心线I上下偏离,能够调整手指插入空间3a的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部21及第二固定部22的上端部与中心线C的上下方向的距离是17mm,第一固定部21及第二固定部22的下端部与中心线C的距离是12mm,但不限定于此,能够根据手指插入空间3a的面积而任意设定。
接着,参照图5及图6对使用了终端保持件1的便携终端10的保持方法进行说明。用户利用拇指11、食指12、中指13及无名指14来把持终端保持件1,仅将小指15向手指插入空间3a插入。如图5所示,用户利用食指12、中指13及无名指14来支承便携终端10的背面,将小指15向手指插入空间3a插入,利用拇指11来操作便携终端10的显示部10A。便携终端10的重心G从大致中央朝向下方作用,因此能够利用食指12、中指13及无名指14来稳定地保持便携终端10。即,便携终端10在从重心G离开的支点S处由小指15保持,因此,通过将重心G附近利用多个手指支承,能够利用便携终端10的自重而稳定地保持。在此,支点S是终端保持件1支承便携终端10的支点,位于便携终端10的下端部。
用户在想要在把持着便携终端10的状态下进行其他作业的情况下,通过将支承着便携终端10的背面的食指12、中指13及无名指14从便携终端10移开,如图6所示,便携终端10通过自重而以小指15(支点S)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用户能够不将手从便携终端10移开而利用小指15以外的手指来进行其他作业。在再次操作便携终端10时,使用反作用,或者利用另一方的手使便携终端10以小指15(支点S)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再次设为图5所示的状态。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手指插入空间3a在从与固定面正交的方向即前后方向观察时不与固定部2重叠,所以固定部2不成为障碍而能够在便携终端10的周缘端部配置保持部3。由此,与以往的便携终端装置保持件相比能够在任意的位置配置终端保持件1,保持的自由度变高。即,能够将终端保持件1配置于便携终端10的周缘端部,例如,能够将保持部3配置于在从与固定面正交的方向即前后方向观察时不与便携终端10重叠的位置,且以从便携终端10突出的方式配置。另外,在将手指向手指插入空间3a插入时,能够不与固定部2干涉而简单地将手指插入。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手指插入空间3a和固定面大致平行,所以固定部2不成为障碍而能够在便携终端10的周缘端部配置保持部3。由此,与以往的便携终端装置保持件相比保持的自由度变高。另外,由于向手指插入空间3a插入的手指是小指15,所以用户能够通过仅将小指15向手指插入空间3a插入来保持便携终端10。在想要在保持着便携终端10的状态下进行其他作业的情况下,通过解除便携终端10的把持并以保持部3为中心使便携终端10旋转,能够使便携终端从手掌离开并保持便携终端(图6)。由此,在手掌上不在存在便携终端,因此能够利用小指15保持便携终端10并自由地进行其他作业(例如,从包中取出需要的物品等作业)。另外,由于在保持便携终端10中仅使用了小指15,所以其他手指能够比较自由地使用。由此,在利用设置于便携终端10的相机进行自拍时,能够稳定地保持便携终端10并且使用小指15以外的其他手指来无抖动地拍摄。而且,由于向手指插入空间3a插入的手指是小指15,所以会在使便携终端10斜着的状态下将下区域利用小指15支承并利用其他手指支承主体部分,便携终端10通过自重而由手掌及其他手指稳定地支承。在以往的便携信息终端壳体中,由于在大致重心位置设置有用于将手指穿过的环部,所以有时会以环部为中心进行摇晃,但根据本发明,通过将小指15穿过手指插入空间3a,通过将便携终端10的下部利用小指15支承并将便携终端10的自重利用其他手指承受而保持便携终端10,能够稳定地保持。
关于人的手的手指,若利用拇指11及食指12进行操作,则意识会朝向腹部侧,若利用无名指14及小指15进行操作,则意识会朝向背部侧。中指13是中心的手指,在利用中指13的操作中,意识朝向腹部及背部双方。这是发明人发现的理论,“拇指11及食指12的肌肉与腹部侧的肌肉联动,无名指14及小指15的肌肉与背部侧的肌肉联动,中指13的肌肉与腹部侧的肌肉及背部侧的肌肉联动”被认为是原因。若使用以往的便携信息终端壳体,则利用食指12或中指13来保持该壳体,因此,因意识朝向腹部侧而向背部的意识变浅,背肌弯曲,意识也容易陷入向内的思想。在本发明中,由于利用小指15来保持便携终端10,所以关于便携终端10的移动动作也会自然地以小指15为中心来进行。这样一来,意识从肩膀朝向背部,在使便携终端10移动时不是仅使用手腕,而会使用从腕到肩膀及背部来使其移动。由此,由于意识朝向背部,所以背肌伸展,能够保持良好的姿势进行便携终端10的操作。而且,通过背肌伸展而向躯干作用向外的张开力,能够实现向外的思想而非向内的思想。在此,向内的思想是指切断来自外部的信息而在脑内回顾过去的事情等而进行自省,向外的思想是指通过提高视线而取入外部的信息并积极地考虑将来的事情。通过使用本发明的便携终端10,向外的思想成为优越地位,成为积极的思考。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从一端部31到手指支承部32向规定方向扭转并且从手指支承部32到另一端部33再次向规定方向扭转,所以插入于手指插入空间3a的小指15由平板形状的平面支承。在此所说的扭转的方向是指从保持部3观察时的方向。由此,即使在向手指插入空间3a插入了小指15的状态下将便携终端10悬挂于小指15的状态下(图6),也能够通过该平面与小指15抵接而减少向小指15施加的负荷。另外,由于保持部3是大致平板形状且向规定方向扭转1次并且再次向规定方向扭转1次,所以通过在同一平面上配置第一固定部21、第二固定部22及保持部3并将第一固定部21和第二固定部22结合,能够制作终端保持件1(图4)。由此,能够以简易的方法制作终端保持件1。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手指支承部32的宽度比一端部31及另一端部33的宽度大,所以即使在向手指插入空间3a插入了小指15的状态下将便携终端10悬挂于小指15的状态下(图6),也能够通过该平面与小指15抵接而减少向小指15施加的负荷。另外,由于在保持部3与固定部2的连接部分形成有切槽2a,所以即使在固定部2固定于便携终端10的状态下向保持部3施加了强的负荷,也能够抑制固定部2从便携终端10剥落。即,通过形成有切槽2a,负荷不再向固定部2与保持部3的连接部分集中,因此固定部2难以从便携终端10剥落。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第一固定部21、第二固定部22及保持部3位于同一平面上,所以能够以简易的方法制作终端保持件1。具体而言,通过用户在图4(a)所示的终端保持件1中将第一固定部21和第二固定部22以使两者接近的方式固定于便携终端10,成为如图4(b)所示的终端保持件1。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一端部31与第一固定部21的连接部分配置于从第一固定部的中心线偏离的位置并且另一端部与第二固定部的连接部分配置于从第二固定部的中心线偏离的位置,所以在将终端保持件1固定于便携终端10时能够变更手指插入空间3a的截面积。具体而言,若向图4(a)所示的箭头E的方向使第一固定部21及第二固定部22旋转而制作图4(b)所示的终端保持件1,则一端部31与第一固定部21的连接部分及另一端部33与第二固定部22的连接部分相对于中心线I向下侧偏离,因此手指插入空间3a的截面积变大。相反,若向图4(a)所示的箭头F的方向使第一固定部21及第二固定部22旋转而制作终端保持件,则手指插入空间3a的截面积变小。由此,能够利用1个终端保持件1来调整手指插入空间3a的截面积。
接着,参照图7及图8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1一体地设置于收纳便携终端10的壳体即终端收纳壳体110。终端收纳壳体110由主体部111和终端保持件1构成。
在主体部111的下端部固定有终端保持件1,形成有相机孔110a、按钮孔110b及台阶111c。
相机孔110a是大致椭圆形状,形成于相当于便携终端10的相机的位置。按钮孔110b形成于主体部111的左侧侧面的上部且相当于便携终端10的按钮的位置。台阶111c形成于主体部111的下部且相当于便携终端10的扬声器或端子连接部的位置。
如图8所示,若在终端收纳壳体110的主体部111收纳便携终端10,则成为固定部2被夹持于便携终端10与主体部111之间的状态。由此,能够将终端保持件1更牢固地固定于终端收纳壳体110。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手指插入空间3a在从与固定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不与固定部2重叠,所以固定部2不成为障碍而能够在终端收纳壳体110的周缘的端部配置保持部3。由此,与以往的便携终端装置保持件相比保持的自由度变高。另外,在将手指向手指插入空间3a插入时,固定部2不成为障碍而能够简单地将手指插入。另外,由于固定部2被夹持于便携终端10与终端收纳壳体110之间,所以即使向保持部3施加了负荷,固定部2也难以从终端收纳壳体110松脱。另外,由于保持部3从终端收纳壳体110的下端部朝向下方突出,所以能够向手指插入空间3a插入小指15而保持便携终端10。在想要在保持着便携终端10的状态下进行其他作业的情况下,通过解除终端收纳壳体110的把持并以保持部为中心使终端收纳壳体110旋转,能够使终端收纳壳体110从手掌离开并保持终端收纳壳体110。由此,在手掌上不再存在便携终端10,因此能够利用小指15保持便携终端10并自由地进行其他作业(例如,从包中取出需要的物品等作业)。另外,由于在保持终端收纳壳体110中仅使用了小指15,所以其他手指能够比较自由地使用。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在将小指15向手指插入空间3a插入而把持了主体部111时下端部成为支点S,所以能够稳定地保持终端收纳壳体110。例如,在支点S位于比终端收纳壳体110的下端部靠上方处的情况下,与便携终端10的重心位置近的距离成为支点,因此终端收纳壳体110的稳定不好。但是,通过支点S处于下端部,距离便携终端10的重心位置最远离的部分成为支点,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终端收纳壳体110。
接着,参照图9~图11来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
终端保持件101由固定部102和保持部103构成。固定部102和保持部103由利用橡胶层、玻璃纤维层及硅层这3层构成的平滑的材料一体地构成。
如图11(a)所示,固定部102具有第一固定部121、第二固定部122及表面构件123(图9)。第一固定部121是在上下方向上长的大致矩形,第二固定部122是具有与第一固定部121大致相同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大致矩形。在第一固定部121及第二固定部122的底面涂布有粘接剂,能够将终端保持件101固定于便携终端10的背面。第一固定部121及第二固定部122的底面相当于本发明的固定面。表面构件123是覆盖第一固定部121和第二固定部122的上表面的构件,在表面描绘有未图示的插图等。通过在表面构件123描绘企业的广告等,也能够将终端保持件101作为促销活动品来使用。
保持部103具有是一端且连接于第一固定部121的一端部131、连接于一端部131的手指支承部132及是另一端且连接于第二固定部122并且也连接于手指支承部132的另一端部133。换言之,在图11(a)所示的展开图中,手指支承部132将一端部131和另一端部133在左右方向上相连。保持部103相对于左右方向中央部的中央线B呈线对称的形状,一端部131及另一端部133是大致同一形状。一端部131与第一固定部121的连接部分及手指支承部132与第二固定部122的连接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稍微扩展。从一端部131到手指支承部132呈台阶状地在上下方向上扩展,在手指支承部132处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从手指支承部132到另一端部133呈台阶状地在上下方向上缩窄。左右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连接方向。
手指支承部132是在将终端保持件101固定于便携终端10时支承手指的部分,因此构成为上下方向的宽度比一端部131及另一端部133宽。在由一端部131、手指支承部132及另一端部133包围的空间中,如图9及图10的斜线所示,规定在将终端保持件101固定于便携终端10时供用户的小指15插入的手指插入空间103a。详细而言,如图10所示,手指插入空间103a形成为在与固定部2的底面大致平行的方向即左右方向上将小指15插入。换言之,供小指15插入的面是由保持部103的边103A区划的平面,手指插入空间103a是与固定部102的底面(便携终端10的显示部10A)交叉的面。
手指插入空间103a具有小指15能够插入的程度的面积,是大致水滴形状。将小指15向手指插入空间103a插入的方向是左右方向且与固定部102的底面大致平行的方向。即,在用户将小指15向手指插入空间103a插入时,在与固定部102的长度方向即左右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上将小指15插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1(a)所示的状态下,一端部131及另一端部133的上下方向的宽度是5.5mm,手指支承部132的上下方向的宽度是10mm,保持部103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是65mm,但不限定于此,能够根据便携终端10的尺寸而选择任意的形状。
接着,参照图10来对终端保持件101向便携终端10的安装进行说明。终端保持件101以使保持部103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将固定部102安装于便携终端10的下端部的左右方向中央。此时,优选安装于在从与固定部102的底面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观察时手指插入空间103a和便携终端10不重叠的位置。
接着,参照图11对终端保持件10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1(a)所示,在终端保持件101的组装前的状态下,第一固定部121、第二固定部122及保持部103呈平坦的平面形状。若从该状态起,如箭头H所示,第一固定部121以与第二固定部122的左端部一致的方式接合,则成为如图11(b)所示的状态。由此,规定由保持部103包围的空间即手指插入空间103a。
从图11(b)所示的状态起,通过在第一固定部121及第二固定部122的上表面粘贴表面构件123而使第一固定部121与第二固定部122的连接台阶难以显眼。此时,也可以在表面构件123印刷广告等。由此,成为如图11(c)所示的终端保持件101。
通过这样的结构,由于将小指15向手指插入空间103a插入的方向是与固定部102的底面平行的方向,所以与在把持了便携终端10时小指15指向的方向相同。由此,能够不扭转保持部103而自然地将小指15向手指插入空间103a插入,能够稳定地保持便携终端10或终端收纳壳体110。
接着,参照图12来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
终端保持件201由固定部202和保持部203构成。固定部202和保持部203由利用橡胶层、玻璃纤维层及硅层这3层构成的平滑的材料一体地构成。
如图12所示,固定部202具有第一固定部221、第二固定部222及表面构件223。第一固定部221是在上下方向上长的大致矩形,第二固定部222是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比第一固定部221长的大致矩形。在第二固定部222形成有与第一固定部221大致同一形状的嵌合孔222a。在第一固定部221的表面及第二固定部222的底面涂布有粘接剂,能够将终端保持件201固定于便携终端10的背面。第一固定部221的表面及第二固定部222的底面相当于本发明的固定面。表面构件223是覆盖第一固定部221和第二固定部222的上表面的构件,在表面描绘有未图示的插图等。通过在表面构件223描绘企业的广告等,也能够将终端保持件201作为促销活动品来使用。
保持部203具有是一端且连接于第一固定部221的一端部231、连接于一端部231的手指支承部232及是另一端且连接于第二固定部222并且也连接于手指支承部232的另一端部233。换言之,在图12(a)所示的展开图中,手指支承部232将一端部231和另一端部233在左右方向上相连。一端部231构成为上下方向的宽度比另一端部233窄。一端部231与第一固定部221的连接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稍微扩展。从一端部231到手指支承部232呈台阶状地在上下方向上扩展,在手指支承部232处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从手指支承部232到另一端部233具有大致相同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左右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连接方向。
手指支承部232是在将终端保持件201固定于便携终端10时支承手指的部分,因此构成为上下方向的宽度比一端部231宽。在由一端部231、手指支承部232及另一端部233包围的空间中,规定在将终端保持件201固定于便携终端10时供用户的小指15插入的手指插入空间。详细而言,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手指插入空间形成为在与固定部202的底面平行的方向即左右方向上将小指15插入。
接着,对终端保持件20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2(a)所示,在终端保持件201的组装前的状态下,第一固定部221、第二固定部222及保持部203呈平坦的平面形状。若从该状态起,如箭头H所示,第一固定部221以与第二固定部222的嵌合孔222a嵌合的方式接合,则成为如图12(b)所示的状态。由此,规定由保持部203包围的空间即手指插入空间。此时,由于第一固定部221和第二固定部222具有同一厚度,所以在第一固定部221与第二固定部222的交界不存在高度差。
从图12(b)所示的状态起,通过在第一固定部221及第二固定部222的上表面粘贴表面构件223而使第一固定部221与第二固定部222的连接交界难以显眼。此时,也可以在表面构件223印刷广告等。由此,成为如图12(c)所示的终端保持件201。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第一固定部221向第二固定部222的嵌合孔222a嵌合,所以在将第一固定部221和第二固定部222重叠而形成了终端保持件201时,没有凹凸而平滑。由此,能够实现外观上美观性好的终端保持件201。
基于图13~图18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1。如图中所示,定义前后上下左右方向。
终端保持件301是安装于具有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10A(图17)的便携终端10的保持件,由固定部302、保持部303及抵接部304构成。便携终端10是智能手机或平板,但只要是能够显示信息的薄型的终端即可,不限定于此。另外,终端保持件1可以直接安装于便携终端10,也可以安装于收纳便携终端10的终端收纳壳体100(图24)。
固定部302及保持部303由具有柔软性的材料构成,能够任意选择布、化学纤维、皮革、人造革、树脂等材料。如图15所示,在固定部302的下表面规定有向便携终端10或终端收纳壳体100粘贴的固定面302A。在固定面302A设置有向便携终端10或终端收纳壳体100粘贴的粘着带。固定部302是在四角形成有圆弧的大致矩形,与保持部303一体地形成。固定部302和保持部303也可以分体。
保持部303位于与固定部302相同的平面上,从固定部302的下端部的左右方向中央朝向下方延伸出,如图13(b)所示,在从前后方向(与纸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不与固定部302重叠。保持部303是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宽度的大致平板形状,在下端(顶端)设置有抵接部304。从保持部303与固定部302的连接部分到抵接部304为止的长度优选如图17所示那样是进入1根手指的程度。该长度能够根据终端保持件301的大小而任意设定。如图15~图18所示,保持部303在终端保持件301由用户保持时由无名指14和小指15夹持。
抵接部304是大致薄圆形状,如图15所示,在大致中心部分固定有保持部303的端部。抵接部304可以是硬质的树脂,也可以是金属等。抵接部304具有与保持部303的延出方向即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即抵接面341。换言之,抵接面341是抵接部304的上侧的面。如图17所示,在终端保持件301由用户保持时,无名指14及小指15与抵接面341抵接。
如图15及图16所示,在抵接面341规定有第一保持区域341A和第二保持区域341B。在图15及图16中,将保持了固定部302时的无名指14及小指15的位置利用单点划线表示。第一保持区域341A是在从终端保持件301的后方观察时相对于保持部303位于左右方向的两侧的区域,如图中的虚线所示,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与固定部302重叠。换言之,第一保持区域341A是在如图16所示那样无名指14及小指15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将保持部303在左右方向上夹持时无名指14及小指15与抵接面341抵接的区域的一部分。即,保持部303处于由第一保持区域341A从左右方向夹住的位置关系。保持部303具有柔软性,因此通过由无名指14和小指15夹持而在左右方向上被压缩。在此,前后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方向。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不限定于前后方向,在即使在无名指14及小指15从图16所示的状态向左右方向倾斜的状态下无名指14及小指15也抵接于第一保持区域341A的情况下,设为包含于该第一方向。
第二保持区域341B是在从终端保持件301的后方观察时相对于保持部303位于前后方向的两侧的区域,规定于不与固定部302重叠的位置。换言之,第二保持区域341B是在如图15所示那样无名指14及小指15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将保持部303从前后方向夹持时无名指14及小指15与抵接面341抵接的区域的一部分。即,保持部303处于由第二保持区域341B从前后方向夹住的位置关系。在此,左右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方向。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方向不限定于左右方向,在即使在无名指14及小指15从图15所示的状态向前后方向倾斜的状态下也抵接于第二保持区域341B的情况下,设为包含于该第二方向。
在将终端保持件301向便携终端10安装时,如图14所示,向便携终端10的下端部和固定部302的下端部大致一致且保持部303从便携终端10延伸出的位置粘贴。安装终端保持件301的位置不限定于此,能够向用户期望的场所安装。不过,终端保持件301优选利用无名指14(图15)和小指15来夹持保持部303,优选安装于便携终端10的下部(具体而言,将便携终端10在上下方向上分割成3份时最靠下方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终端保持件301安装于用于保持便携终端10的终端收纳壳体。
接着,参照图17及图18来对使用了终端保持件301的便携终端10的保持方法进行说明。用户利用拇指11、食指12及中指13来把持便携终端10,利用无名指14来支承便携终端10的背面,并利用无名指14和小指15来夹持保持部303。此时,用户利用如图15所示的方法,从前后方向利用无名指14和小指15来夹持保持部303。如图17所示,利用食指12、中指13及无名指14来支承便携终端10的背面,利用无名指14和小指15来夹持保持部303并且无名指14和小指15与抵接面341抵接,由此,便携终端10固定于手掌上。用户利用拇指11来操作便携终端10的显示部10A。便携终端10的重心G从大致中央朝向下方作用,因此能够利用食指12、中指13及无名指14来稳定地保持便携终端10。即,便携终端10在从重心G离开的支点S处由无名指14及小指15保持,因此通过利用多个手指支承重心G附近,能够利用便携终端10的自重来稳定地保持。在此,支点S是终端保持件301支承便携终端10的支点,位于便携终端10的下端部。即,通过将终端保持件301安装于便携终端10的下端部,利用无名指14及小指15来保持终端保持件301,能够使支点S配置于便携终端10的下端部。
用户在想要在把持着便携终端10的状态下进行其他作业的情况下,通过将支承着便携终端10的背面的食指12及中指13从便携终端10移开,如图18所示,便携终端10通过自重而以无名指14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保持部303由无名指14和小指15夹持并且无名指14及小指15抵接于抵接面341。由此,用户能够不将手从便携终端10移开而利用无名指14及小指15以外的手指来进行其他作业。在再次操作便携终端10时,使用反作用,或者利用另一方的手使便携终端10以无名指14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再次设为图17所示的状态。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如图16所示那样无名指14及小指15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夹持了保持部303时,第一保持区域341A与无名指14及小指15抵接,在如图15所示那样无名指14及小指15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夹持了保持部303时,第二保持区域341B与无名指14及小指15抵接,因此,能够以多样的方法保持便携终端10或终端收纳壳体100。另外,由于在夹持了保持部303时无名指14及小指15和抵接部304抵接,所以能够通过抵接部304来防止无名指14及小指15从保持部303脱落。由此,能够不使便携终端10或终端收纳壳体100落下而保持便携终端10或终端收纳壳体100。而且,由于保持部303具有柔软性,所以即使从各种各样的方向夹持保持部303,也不会向手指施加负担,能够舒适地保持便携终端10或终端收纳壳体100。另外,由于保持部303及抵接部304在从与固定面302A正交的前后方向观察时不与固定部302重叠,所以固定部302不成为障碍而能够在便携终端10的周缘端部配置保持部303及抵接部304。由此,与以往的便携终端装置保持件相比能够在任意的位置配置终端保持件301,保持的自由度变高。即,能够将终端保持件301配置于便携终端10或终端收纳壳体100的周缘端部,例如,能够将保持部303及抵接部304配置于在从与固定面302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不与便携终端10重叠的位置,且以从便携终端10突出的方式配置。而且,由于保持部303位于第一保持区域341A及第二保持区域341B之间,所以通过将保持部303利用手指夹持,该夹持的2根手指会与抵接面341抵接。由此,能够不使便携终端10或终端收纳壳体100落下而保持便携终端10或终端收纳壳体100。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固定面302A和保持部303位于同一平面上,所以能够通过剪下平面状的材料而制造固定部302和保持部303。由此,能够简易地制造终端保持件301。另外,由于抵接面341是与固定面302A正交的平面,所以即使手指在抵接面341上指向了所有方向,也能够保持便携终端10或终端收纳壳体100。
接着,参照图19~图22来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终端保持件401由固定部302、保持部403及抵接部304构成。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
保持部403由第一保持部403A和第二保持部403B构成。第一保持部403A的上端部从固定部302的下端部的左右方向中央的后侧朝向下方延伸出,下端部固定于抵接部304。第二保持部403B的上端部从固定部302的下端部的左右方向中央的前侧朝向下方延伸出,下端部从第一保持部403A的下端部向前方隔开间隔而固定于抵接部304。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保持部403在从前后方向(与纸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不与固定部302重叠。第一保持部403A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与第二保持部403B重叠。
第一保持部403A及第二保持部403B是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宽度的大致平板形状,在下端(顶端)设置有抵接部304。如图19及图20的斜线所示,由第一保持部403A、第二保持部403B及抵接部304规定了在左右方向上贯通且供无名指14或小指15插入的手指插入空间403a。换言之,由第一保持部403A、第二保持部403B及抵接部304包围的空间成为手指插入空间403a。
在将终端保持件401向便携终端10安装时,如图20所示,向便携终端10的下端部和固定部302的下端部大致一致且保持部403从便携终端10延伸出的位置粘贴。安装终端保持件401的位置能够向用户期望的场所安装。不过,终端保持件401优选将无名指14或小指15向手指插入空间403a插入,优选安装于便携终端10的下部(具体而言,在将便携终端10在上下方向上分割成3份时最靠下方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终端保持件401也可以安装于收纳便携终端10的终端收纳壳体。
接着,对使用了终端保持件401的便携终端10的保持方法进行说明。终端保持件401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通过如图17及图18所示那样利用无名指14和小指15夹持保持部403而保持便携终端10。作为其他的保持方法,如图21及图22所示,用户利用拇指11、食指12、中指13及无名指14来把持便携终端10,将小指15向手指插入空间403a插入,利用拇指11操作便携终端10的显示部10A。由于便携终端10的重心G从大致中央朝向下方作用,所以能够利用食指12、中指13及无名指14来稳定地保持便携终端10。即,由于便携终端10在从重心G离开的支点S处由小指15保持,所以通过利用多个手指支承重心G附近,能够利用便携终端10的自重来稳定地保持。在此,支点S是终端保持件401支承便携终端10的支点,位于便携终端10的下端部。即,通过将终端保持件401安装于便携终端10的下端部,利用小指15来保持终端保持件401,能够使支点S配置于便携终端10的下端部。
用户在想要在把持着便携终端10的状态下进行其他作业的情况下,通过将支承着便携终端10的背面的食指12、中指13及无名指14从便携终端10移开,如图22所示,便携终端10通过自重而以小指15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小指15仍为插入于手指插入空间403a的状态。由此,用户能够不将手从便携终端10移开而利用小指15以外的手指来进行其他作业。在再次操作便携终端10时,使用反作用,或者利用另一方的手使便携终端10以小指15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再次设为图9所示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用户即使将无名指14向手指插入空间403a插入,也能够进行与上述同样的动作。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在保持部403规定有供无名指14或小指15插入的手指插入空间403a,所以能够通过将手指插入来保持便携终端10或终端收纳壳体100。而且,由于向手指插入空间403a插入的手指是无名指14或小指15,所以用户能够通过仅将无名指14或小指15向手指插入空间403a插入来保持便携终端10或终端收纳壳体100。
接着,参照图23来对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
终端保持件501由固定部302、保持部503、抵接部504及罩部505构成。保持部503从固定部302的下端部的左右方向中央朝向下方延伸出。如图23的斜线所示,在保持部503规定有在左右方向上贯通且供无名指14或小指15插入的手指插入空间503a。保持部503形成为环状,一端及另一端固定于固定部302,并且由该环包围的空间成为手指插入空间503a。
抵接部504以能够相对于保持部503装卸的方式设置,形成有2个插入孔504a和2个切槽504b。插入孔504a是在上下方向上贯通抵接部504的贯通孔,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形成于抵接部504的大致中央部。插入孔504a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在端部连接有切槽504b的一端。在抵接部504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规定有第一保持区域及第二保持区域。
在将抵接部504向保持部503装配时,将抵接部504配置于手指插入空间503a内,使保持部503从切槽504b向插入孔504a插入。在将抵接部504从保持部503拆卸时,经由切槽504b而使保持部503从抵接部504脱离。
罩部505相对于抵接部504粘贴,能够遮挡保持部503的一部分从抵接部504的下表面露出的状态。也可以在罩部505显示企业的广告等,将终端保持件501作为广告赠品来利用。另外,罩部505构成为薄的贴纸状,但也可以为了装饰而是钻石形状的合成树脂等。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抵接部504以能够相对于保持部503装卸的方式设置,所以用户能够以多样的保持方法保持便携终端10或终端收纳壳体100。
接着,参照图24来对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
终端保持件601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于设置于终端收纳壳体100的用于连接充电器的贯通孔100a。终端保持件601由保持部603和抵接部304构成。保持部603是从抵接部304延伸出的环状的绳,2条绳之间的空间成为手指插入空间。换言之,通过将终端收纳壳体100与抵接部304之间的保持部603在左右方向上打开而规定手指插入空间。
终端保持件601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于终端收纳壳体100。在将保持部603向终端收纳壳体100装配时,若将保持部603穿过贯通孔100a,将保持部603及抵接部304穿过保持部603的顶端部分的环,则成为图24所示的状态。在将保持部603从终端收纳壳体100拆卸的情况下,拉拽保持部603的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部分而形成环,通过将抵接部304穿过该环而保持部603从终端收纳壳体100解下。
在保持终端保持件601时,将保持部603利用无名指14和小指15夹持,或者将小指15向保持部603之间的手指插入空间插通。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保持部603是绳状,所以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制造保持部603及抵接部304。
接着,参照图25及图26对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
终端保持件701由固定部302、保持部703、抵接部504及罩部505构成。保持部703从固定部302的下端部的左右方向中央朝向下方延伸出。保持部703是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宽度的大致平板形状,在下端(顶端)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有抵接部504。如图25的斜线所示,在保持部703规定有在左右方向上贯通且供手指插入的手指插入空间703a。保持部703形成为环状,一端固定于固定部302,另一端固定于从固定该一端的位置向左右方向偏离的位置。换言之,如图26(a)及图26(b)所示,保持部703以在左右方向上偏离的方式呈大致V字形状。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保持部703的一端和另一端在从与固定面302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偏离,所以容易形成手指插入空间703a。例如,在如第六实施方式那样一端和另一端在从与固定面302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完全重叠的情况下,难以把持一端和另一端中的任一方,因此难以形成手指插入空间403a。但是,通过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使一端和另一端偏离,若拿着该偏离的部分而使一端和另一端离开,则能够容易地形成手指插入空间703a。
接着,参照图27~图30来对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
终端收纳壳体800由主体部801、保持部803及抵接部304构成。在主体部801规定有收纳便携终端10的终端收纳空间800a,形成有供充电端子插入的端子孔800b。在图28中,利用虚线示出将便携终端10收纳于终端收纳空间800a时的显示部10A。保持部803以从主体部801的下端部的左右方向中央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设置。保持部803的上端部固定于终端收纳壳体800,在下端部固定有抵接部304。
保持部803是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宽度的大致平板形状,在下端(顶端)设置有抵接部304。从保持部303与终端收纳壳体100的连接部分到抵接部304为止的长度优选是1根手指进入的程度。需要说明的是,该长度能够根据终端收纳壳体800的大小而任意设定。保持部803在终端收纳壳体800由用户保持时由无名指14和小指15夹持。
抵接部304具有与保持部803的延出方向即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即抵接面341。换言之,抵接面341是抵接部304的上侧的表面。如图29及图30所示,在终端保持件301由用户保持时,无名指14及小指15与抵接面341抵接。
如图29及图30所示,在抵接部304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规定有第一保持区域341A及第二保持区域341B。第一保持区域341A是在从下方观察时相对于保持部803位于左右方向的两端的区域,如图中的虚线所示,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与主体部801重叠。即,第一保持区域341A在从下方观察时与终端收纳壳体800重叠。换言之,第一保持区域341A是在如图30所示那样无名指14及小指15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将保持部303在左右方向上夹持时无名指14及小指15与抵接面341抵接的区域。
第二保持区域341B是在从终端收纳壳体800的后方观察时相对于保持部803位于前后方向的两端的区域,规定于不与主体部801重叠的位置。换言之,第二保持区域341B是在如图29所示那样无名指14及小指15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将保持部303从前后方向夹持时无名指14及小指15与抵接面341抵接的区域的一部分。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无名指14及小指15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夹持了保持部803时,第一保持区域341A与无名指14及小指15抵接,在无名指14及小指15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夹持了保持部803时,第二保持区域341B与无名指14及小指15抵接,因此能够以多样的方法保持终端收纳壳体800。另外,由于在夹持了保持部803时无名指14及小指15与抵接部304抵接,所以能够通过抵接部304来防止无名指14及小指15从保持部803脱落。由此,能够不使终端收纳壳体800落下而保持终端收纳壳体800。而且,由于保持部803具有柔软性,所以即使从各种各样的方向夹持保持部803,也不会向手指施加负担,能够舒适地保持终端收纳壳体800。
接着,基于图31~图36来说明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901。如图中所示,定义前后上下左右方向。
终端收纳壳体901是收纳具有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10A的便携终端10(图34)的壳体,由主体部902和保持部903构成。主体部902可以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酯等硬质的合成树脂,也可以如硅那样具备柔软性。主体部902具有作为底面的平面部921和从平面部921朝向前方立起设置的侧面部922,由平面部921和侧面部922规定了收纳便携终端10的空间即终端收纳空间902a(图33)。平面部921具有在便携终端10收纳于终端收纳空间902a时与便携终端10对向的正面部923和是正面部923的相反一侧的面且是主体部902的背面的背面部924。换言之,在收纳有便携终端10时,与显示部10A相反一侧的面成为背面部924。
在平面部921形成有第一贯通孔921a、第二贯通孔921b、第三贯通孔921c、第四贯通孔921d、相机孔921e及切槽921f。第一贯通孔921a~第四贯通孔921d均为相同形状的大致圆形,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平面部921。第一贯通孔921a形成于主体部902的下部,第二贯通孔921b形成于向第一贯通孔921a的左方向空出了间隔的位置,第三贯通孔921c形成于向第一贯通孔921a的上方向空出了间隔的位置,第四贯通孔921d形成于向第二贯通孔921b的上方向空出了间隔的位置。如图2的单点划线所示,在将主体部902(包括平面部921及侧面部922的整体)在上下方向上均等地分割成上区域902A、中区域902B及下区域902C这3个区域时,第一贯通孔921a~第四贯通孔921d均形成于下区域902C。
相机孔921e是大致椭圆形状,形成于相当于便携终端10的相机的位置。切槽921f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形成于主体部902的下部中央。切槽921f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保持部90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宽。在切槽921f形成有从上端部向下方突起的4个卡定突起921A。卡定突起921A在左右方向上并列而设置有4个,将保持部903的位置暂时地固定。切槽921f形成于平面部921,但也可以是从侧面部922形成到平面部921的切口。
侧面部922以遍及平面部921的整周而覆盖收纳于终端收纳空间902a的便携终端10的周缘的方式设置。在侧面部922形成有形成于相当于便携终端10的按钮的位置的按钮孔922a、形成于相当于便携终端10的端子部的位置的端子孔922b及形成于相当于便携终端10的扬声器的位置的2个扬声器孔922c。
保持部903由第一基部931、第二基部932及小指保持部933构成。第一基部931、第二基部932及小指保持部933由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酯等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第一基部931及第二基部932相当于本发明的被夹持部。
第一基部931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插通于第一贯通孔921a或第三贯通孔921c的第一突起931A。如图36所示,第一突起931A的顶端稍微扩径,比第一贯通孔921a或第三贯通孔921c的内径稍大。第一基部931是大致矩形且位于终端收纳空间902a,在便携终端10收纳于终端收纳空间902a时由主体部902和便携终端10夹持。第一突起931A和第一贯通孔921a及第三贯通孔921c以具有能够维持第一基部931转动的状态的程度的阻力的方式嵌合。第一贯通孔921a、第二贯通孔921b、第三贯通孔921c及第四贯通孔921d相当于本发明的贯通孔。
第二基部932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插通于第二贯通孔921b或第四贯通孔921d的第二突起932A。与第一突起931A同样,第二突起932A的顶端稍微扩径,比第二贯通孔921b或第四贯通孔921d的内径稍大。第二基部932是大致矩形且位于终端收纳空间902a,在便携终端10收纳于终端收纳空间902a时由主体部902和便携终端10夹持。第二突起932A和第二贯通孔921b及第四贯通孔921d以具有能够维持第二基部932转动的状态的程度的阻力的方式嵌合。第一突起931A及第二突起932A相当于本发明的突起部。
小指保持部933的截面形状是大致圆形且小指保持部933具有柔软性,一端连接于第一基部931,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基部932,经由切槽921f而从终端收纳空间902a向外部露出。换言之,第一基部931及第二基部932位于终端收纳空间902a,小指保持部933是保持部903中的不位于终端收纳空间902a的部分。如图31的斜线所示,在终端收纳壳体901规定有由小指保持部933和主体部902区划出的小指插入空间933a。保持部90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下区域902C。换言之,保持部903中的第一基部931、第二基部932及小指保持部933的一部分位于下区域902C,在把持了终端收纳壳体901时自然地供小指配置的场所设置有小指保持部933。通过将第一突起931A向第三贯通孔921c插入并且将第二突起932A向第四贯通孔921d插入,能够减小小指插入空间933a的面积。即,通过用户将突起向期望的贯通孔插入,能够设为与小指的粗细对应的小指插入空间933a。
保持部903能够切换如图31所示的用户能够保持终端收纳壳体901的使用状态和如图32所示的将小指保持部933折叠的收纳状态。在保持部903处于使用状态时,第一基部931和小指保持部933在上下方向上呈大致直线地定位并且第二基部932和小指保持部933也呈大致直线地定位。即,在切槽921f附近,第一基部931和小指保持部933在上下方向上成为大致直线并且第二基部932和小指保持部933也在上下方向上成为大致直线。此时,在小指保持部933的切槽921f附近,卡定突起921A位于小指保持部933的左右方向两侧,因此小指保持部933难以在切槽921f内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在从使用状态切换为收纳状态时,用户将小指保持部933中的与主体部902最远离的远离点933A向主体部902侧按压。第一突起931A在第一贯通孔921a中向图31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第二突起932A在第二贯通孔921b中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如图32所示,小指保持部933越过卡定突起921A而保持部93成为收纳状态,与使用状态相比远离点933A与主体部902的距离变近。此时,由于第一突起931A和第一贯通孔921a、及第二突起932A和第二贯通孔921b以具有规定的阻力的方式嵌合,所以只要用户不接触保持部3就维持收纳状态。在小指保持部933的切槽921f附近,卡定突起21A位于小指保持部933的内侧,因此小指保持部933难以在切槽921f内向内侧移动。
在保持部903为收纳状态时,在切槽921f附近,第一基部931和小指保持部933向斜左上方向倾斜并且第二基部932和小指保持部933向斜右上方向倾斜。在收纳状态下,小指插入空间933a狭窄,因此用户无法将小指向小指插入空间933a插入。在再次将保持部903恢复为使用状态时,把持远离点933A并向从主体部902离开的方向拉拽。由此,小指保持部933越过卡定突起921A,第一突起931A在第一贯通孔921a中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第二突起932A在第二贯通孔921b中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保持部903成为图31所示的使用状态。
接着,参照图34及图35来对终端收纳壳体901的把持方法进行说明。用户使保持部903成为使用状态,利用拇指11、食指12、中指13及无名指14来把持终端收纳壳体901,仅将小指15向小指插入空间933a插入。如图34所示,用户利用食指12、中指13及无名指14来支承背面部24,利用小指15来保持保持部903,利用拇指11来操作便携终端10的显示部10A。由于终端收纳壳体901的重心G从大致中央朝向下方作用,所以能够利用食指12、中指13及无名指14来稳定地保持终端收纳壳体901。即,保持部903在从重心G离开的位置处由小指15保持,因此通过利用多个手指支承重心G附近,能够利用终端收纳壳体901的自重而稳定地保持。
用户在想要在把持着终端收纳壳体901的状态下进行其他作业的情况下,通过将支承着终端收纳壳体901的背面部924的食指12、中指13及无名指14从终端收纳壳体901移开,如图35所示,终端收纳壳体901通过自重而以小指15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用户能够不将手从终端收纳壳体901移开而利用小指15以外的手指来进行其他作业。在再次操作便携终端10时,使用反作用,或者利用另一方的手使终端收纳壳体901以小指15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设为图34所示的状态。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具有将小指15插入的小指保持部933的保持部90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主体部902的最靠下方的下区域902C,所以用户能够通过将小指15向小指插入空间933a插入来保持终端收纳壳体901。在想要在保持着终端收纳壳体901的状态下进行其他作业的情况下,通过解除终端收纳壳体901的把持并以小指保持部933为中心使终端收纳壳体901旋转,能够使终端收纳壳体901从手掌离开并保持终端收纳壳体901。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通过使第一突起931A及第二突起932A转动而使小指保持部933的远离点933A与主体部902的距离变化,所以在不使用保持部903的情况下,通过使远离点933A与主体部902的距离成为最小,能够使小指保持部933成为不会妨碍的收纳状态。另外,由于第一基部931及第二基部932由便携终端10和主体部902夹持,所以即使是具有重量的便携终端10,保持部903也不会从主体部902脱离而能够保持便携终端10。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将第一突起931A或第二突起932A向任意的贯通孔插入,能够变更小指保持部933的长度。由此,能够配合于用户的小指15的尺寸而设定小指保持部933的长度。由于用户通过以小指保持部933为中心使终端收纳壳体901旋转而使终端收纳壳体901从手掌离开并保持终端收纳壳体901,所以小指保持部933优选是在向小指插入空间933a插入了小指15时在小指15与小指保持部933之间稍微形成有间隙的程度的长度。
接着,参照图37及图38来对第十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
终端收纳壳体1001由主体部1002和保持部1003构成。主体部1002可以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酯等硬质的合成树脂,也可以如硅那样具备柔软性。主体部1002具有平面部1021和侧面部922,由平面部1021和侧面部922规定了收纳便携终端的空间即终端收纳空间。平面部1021具有在终端收纳空间收纳便携终端时是便携终端的显示部的相反侧的面的背面部1024。
在平面部1021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切槽1021a和位于第一切槽1021a的上方且与第一切槽1021a大致同一形状的第二切槽1021b。如图38的单点划线所示,在将主体部1002在上下方向上均等地分割成上区域902A、中区域902B及下区域902C这3个区域时,第一切槽1021a及第二切槽1021b均形成于下区域902C。
保持部1003由固定部1031、移动部1032及小指保持部1033构成。固定部1031、移动部1032及小指保持部1033由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酯等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固定部1031及移动部1032相当于本发明的被夹持部。
固定部1031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位于移动部1032的右侧的第一引导部1034和位于移动部1032的左侧且与第一引导部1034平行地延伸的第二引导部1035。固定部1031位于终端收纳空间,在便携终端收纳于终端收纳空间时由主体部1002和便携终端夹持。固定部1031在由便携终端和主体部1002夹持的状态下,相对于主体部1002不能移动。
移动部1032具有与固定部1031大致相同的厚度,在上部具备宽度比第二切槽1021b宽的钩挂部1036。通过钩挂部1036向第二切槽1021b钩挂来防止移动部1032从第二切槽1021b脱落。移动部1032位于终端收纳空间,在便携终端收纳于终端收纳空间时由主体部1002和便携终端夹持。移动部1032能够沿着移动方向D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详细而言,移动部1032在由第一引导部1034及第二引导部1035的厚度形成的便携终端与主体部1002之间的空间中移动。移动部1032由收纳于终端收纳空间的便携终端和主体部1002夹持,具有当将移动部1032定位后只要用户不把持并移动小指保持部1033就不会移动的程度的阻力。由于第一引导部1034位于移动部1032的右侧且第二引导部1035位于移动部1032的左侧,所以移动部1032能够由第一引导部1034及第二引导部1035引导而沿着移动方向D在终端收纳空间中移动。第一引导部1034与第二引导部1035的左右方向的距离比钩挂部1036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稍大。
小指保持部1033是大致平板形状且具有柔软性,一端连接于固定部1031,另一端连接于移动部1032,经由第一切槽1021a及第二切槽1021b而从终端收纳空间向外部露出。换言之,固定部1031及移动部1032位于终端收纳空间,小指保持部1033是保持部1003中的不位于终端收纳空间的部分。如图37的斜线所示,在终端收纳壳体1001规定有由小指保持部1033和主体部1002的背面部1024区划出的小指插入空间1033a。小指保持部1033位于下区域902C,在把持了终端收纳壳体1001时自然地供小指配置的场所设置有小指保持部1033。小指插入空间1033a对应于本发明的手指插入空间。
保持部1003能够切换如图37所示的用户能够保持终端收纳壳体1001的使用状态和如图38所示的收纳了小指保持部1033的收纳状态。在保持部1003处于使用状态时,移动部1032位于下方,钩挂部1036和第二切槽1021b接近。
在从使用状态切换为收纳状态时,用户通过将小指保持部1033向主体部1002侧按压,钩挂部1036由第一引导部1034及第二引导部1035引导而沿着移动方向D在终端收纳空间中向上方移动。伴随于钩挂部1036向上方的移动,小指插入空间1033a的截面积逐渐变小,最终小指保持部1033和背面部1024抵接而小指插入空间1033a消失。由此,保持部1003成为图38所示的收纳状态。在收纳状态下,用户无法将小指向小指插入空间1033a插入。在再次将保持部1003恢复为使用状态时,捏住小指保持部1033并向从背面部1024离开的方向(后方)拉拽。由此,移动部1032由第一引导部1034及第二引导部1035引导而沿着移动方向D向下方移动,小指插入空间1033a的截面积变大而保持部1003成为图37所示的使用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切槽1021a和第二切槽1021b在上下方向上并列形成,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并列形成。此时,小指保持部1033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即,保持部1003以旋转了大致90°的状态安装于主体部1002。
用户通过将小指穿过小指插入空间1033a,能够与第十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把持终端收纳壳体1001,另外,通过以小指为中心使终端收纳壳体1001旋转,能够进行其他作业。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使移动部1032相对于主体部1002移动而使小指插入空间1033a的截面积变化,所以在不使用保持部1003的情况下,通过以使小指插入空间1033a的截面积成为最小的方式使移动部1032相对于主体部1002移动,能够使小指保持部1033成为不会妨碍的形态即收纳状态。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移动部1032具有宽度比第二切槽1021b宽的钩挂部1036,所以能够抑制移动部1032误从第二切槽1021b松脱。另外,由于固定部1031具有引导移动部1032的第一引导部1034及第二引导部1035,所以移动部1032能够在主体部1002与便携终端之间顺畅地移动。
接着,基于图39~图41来对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
终端收纳壳体1101由主体部1102和保持部1103构成。主体部1102可以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酯等硬质的合成树脂,也可以如硅那样具备柔软性。主体部1102具有平面部1121和侧面部922,由平面部1121和侧面部922规定了收纳便携终端的空间即终端收纳空间902a(图41)。平面部1121具有在便携终端收纳于终端收纳空间902a时与便携终端对向的正面部1123和成为与便携终端的显示部相反一侧的面的背面部1124。
在平面部1121形成有第一切槽1121a和位于第一切槽1121a的左侧且与第一切槽1121a大致同一形状的第二切槽1121b。平面部1121具有如图41所示那样位于第一切槽1121a的上方且向后方呈半圆状突起的退避部1125和位于退避部1125的正下方的止动部1126。在止动部1126在上下方向上形成有切槽1126a,能够将保持部1103从止动部1126拆卸。如图40的单点划线所示,在将主体部1102均等地分割成上区域902A、中区域902B及下区域902C这3个区域时,第一切槽1121a及第二切槽1121b均形成于下区域902C。止动部1126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于正面部1123,通过更换为在上下方向上长的止动部,能够变更保持部1103的长度。
如图41所示,保持部1103由固定部1131、移动部1132及小指保持部1133构成。固定部1131、移动部1132及小指保持部1133由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酯等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固定部1131及移动部1132相当于本发明的被夹持部。
固定部1131通过熔敷而固定于正面部1123。固定部1131位于终端收纳空间902a,在便携终端收纳于终端收纳空间902a时由主体部1102和便携终端夹持。
移动部1132在顶端具有大致球形状的钩挂部1136,通过钩挂部1136钩挂于止动部1126来防止移动部1132从第一切槽1121a脱落。移动部1132位于终端收纳空间902a,在便携终端收纳于终端收纳空间902a时由主体部1102和便携终端夹持。此时,通过钩挂部1136位于退避部1125,钩挂部1136不会由主体部1102和便携终端过剩地夹持,能够沿着退避部1125在移动方向D(上下方向)上移动。换言之,退避部1125具有作为引导移动部1132的引导件的作用。
小指保持部1133的截面形状是大致圆形且小指保持部1133具有柔软性,一端连接于固定部1131,另一端连接于移动部1132,经由第一切槽1121a及第二切槽1121b而从终端收纳空间902a向外部露出。换言之,固定部1131及移动部1132位于终端收纳空间902a,小指保持部1133是保持部1103中的不位于终端收纳空间902a的部分。如图39的斜线所示,在终端收纳壳体1101规定有由小指保持部1133和主体部1102区划出的小指插入空间1133a。保持部110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下区域902C,在把持了终端收纳壳体1101时自然地供小指配置的场所设置有小指保持部1133。通过将止动部1126更换为在上下方向上长的止动部,能够缩短小指保持部1133,通过将止动部1126更换为在上下方向上短的止动部,能够加长小指保持部1133。由此,能够根据用户的小指的大小来调节小指保持部1133的长度。
保持部1103能够切换如图39所示的用户能够保持终端收纳壳体1101的使用状态和如图40所示的收纳了小指保持部1133的收纳状态。在保持部1103处于使用状态时,如图41所示,移动部1132位于下方而与止动部1126抵接。
在从使用状态切换为收纳状态时,通过用户将小指保持部1133向主体部1102侧按压,移动部1132及钩挂部1136由退避部1125引导而沿着移动方向D向上方移动。伴随于移动部1132向上方的移动,小指插入空间1133a的截面积逐渐变小,最终小指保持部1133和背面部1124抵接而小指插入空间1133a消失。由此,保持部1103成为图40所示的收纳状态。在收纳状态下,用户无法将小指向小指插入空间1133a插入。在再次将保持部1103恢复为使用状态时,捏住小指保持部1133而向从背面部1124离开的方向(下方)拉拽。由此,移动部1132及钩挂部1136由退避部1125引导而沿着移动方向D向下方移动,截面积变大而保持部1103成为图39所示的使用状态。
用户通过将小指穿过小指插入空间1133a,能够与第十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把持终端收纳壳体1101,另外,通过以小指为中心使终端收纳壳体1101旋转,能够进行其他作业。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使移动部1132相对于主体部1102移动而使小指插入空间1133a的截面积变化,所以在不使用保持部1103的情况下,通过以使小指插入空间1133a的截面积成为最小的方式使移动部1132相对于主体部1102移动,能够使小指保持部1133成为不会妨碍的形态即收纳状态。
接着,参照图42及图43来对第十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
终端收纳壳体1201由主体部1202和保持部1203构成。主体部1202可以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酯等硬质的合成树脂,也可以如硅那样具备柔软性。主体部1202具有平面部1221和侧面部922,由平面部1221和侧面部922规定了收纳便携终端的空间即终端收纳空间902a(图43)。平面部1221具有在便携终端收纳于终端收纳空间902a时与便携终端对向的正面部1223和成为与便携终端的显示部相反一侧的面的背面部1224。
在平面部1221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切槽1221a和配置于第一切槽1221a的上方且与第一切槽1221a大致同一形状的第二切槽1221b。平面部1221具有如图42所示那样位于第二切槽1221b的上方且向后方突起的退避部1225和如图43所示那样位于退避部1225的正下方的止动部1226。在止动部1226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切槽1226a,能够将保持部1203从止动部1226拆卸。止动部1226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于正面部1223,通过更换为在上下方向上长的止动部,能够变更保持部1203的长度。如图42的单点划线所示,在将主体部1202均等地分割成上区域902A、中区域902B及下区域902C这3个区域时,第一切槽1221a及第二切槽1221b均形成于下区域902C。
保持部1203由固定部1231、移动部1232及小指保持部1233构成。固定部1231、移动部1232及小指保持部1233由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酯等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固定部1231及移动部1232相当于本发明的被夹持部。
固定部1231通过熔敷而固定于正面部1223。固定部1231位于终端收纳空间902a,在便携终端收纳于终端收纳空间902a时由主体部1202和便携终端夹持。
移动部1232具有宽度比第二切槽1221b宽的钩挂部1236。通过钩挂部1236向止动部1226钩挂来防止移动部1232从第二切槽1221b脱落。移动部1232位于终端收纳空间902a,在便携终端收纳于终端收纳空间902a时由主体部1202和便携终端夹持。此时,通过钩挂部1236位于退避部1225,钩挂部1236不会由主体部1202和便携终端过剩地夹持,能够沿着退避部1225在移动方向D(上下方向)上移动。换言之,退避部1225具有作为引导移动部1232的引导件的作用。
小指保持部1233是大致平板形状且具有柔软性,一端连接于固定部1231,另一端连接于移动部1232,经由第一切槽1221a及第二切槽1221b而从终端收纳空间902a向外部露出。换言之,固定部1231及移动部1232位于终端收纳空间902a,小指保持部1233是保持部1203中的不位于终端收纳空间902a的部分。如图42的斜线所示,在终端收纳壳体1201规定有由小指保持部1233和主体部1202的背面部1224区划出的小指插入空间1233a。小指保持部1233位于下区域902C,在把持了终端收纳壳体1201时自然地供小指配置的场所设置有小指保持部1233。通过将止动部1226更换为在上下方向上长的止动部,小指保持部1233变短,通过更换为在上下方向上短的止动部1226,小指保持部1233变长。由此,能够根据用户的小指的尺寸来调整小指保持部1233。
保持部1203能够切换如图42所示的用户能够保持终端收纳壳体1201的使用状态和收纳了小指保持部1233的收纳状态。在保持部1203处于使用状态时,移动部1232位于下方,钩挂部1236和止动部1226接近。
在从使用状态切换为收纳状态时,通过用户将小指保持部1233向主体部1202侧按压,钩挂部1236由退避部1225引导而沿着移动方向D在终端收纳空间902a中向上方移动。伴随于钩挂部1236向上方的移动,小指插入空间1233a的截面积逐渐变小,最终小指保持部1233和背面部1224抵接而小指插入空间1233a消失。由此,保持部1203成为收纳状态。在收纳状态下,用户无法将小指向小指插入空间1233a插入。在再次将保持部1203恢复为使用状态时,捏住小指保持部1233而向从背面部1224离开的方向(后方)拉拽。由此,移动部1232由退避部1225引导而沿着移动方向D向下方移动,小指插入空间1233a的截面积变大而保持部1203成为图42及图43所示的使用状态。
用户通过将小指穿过小指插入空间1233a,能够与第十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把持终端收纳壳体1201,另外,通过以小指15为中心使终端收纳壳体1201旋转,能够进行其他作业。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切槽1221a和第二切槽1221b在上下方向上并列形成,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并列形成。此时,小指保持部1233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即,保持部1203以旋转了大致90°的状态安装于主体部1202。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使移动部1232相对于主体部1202移动而使小指插入空间1233a的截面积变化,所以在不使用保持部1203的情况下,通过以使小指插入空间1233a的截面积成为最小的方式使移动部1232相对于主体部1202移动,能够使小指保持部1233成为不会妨碍的形态即收纳状态。
接着,参照图44来对第十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
终端收纳壳体1301由主体部1302和保持部1303构成。主体部1302可以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酯等硬质的合成树脂,也可以如硅那样具备柔软性。主体部1302具有平面部1321和侧面部1322,由平面部1321和侧面部1322规定了收纳便携终端的空间即终端收纳空间。平面部1321具有在便携终端收纳于终端收纳空间时成为与便携终端的显示部相反一侧的面的背面部1324。
在侧面部1322的下侧面1323具有第一移动槽部1325和相对于端子孔922b位于第一移动槽部1325的相反侧的第二移动槽部1326。第一移动槽部1325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移动槽1325a,插入有保持部1303的一端。在第一移动槽1325a的左右方向两端部设置有从上端部朝向下方突出的第一卡定突起1325A。第一卡定突起1325A将保持部1303的位置暂时地固定。第二移动槽部1326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移动槽1326a,插入有保持部1303的另一端。在第二移动槽1326a的左右方向两端部设置有从上端部朝向下方突出的第二卡定突起1326A。第二卡定突起1326A将保持部1303的位置暂时地固定。如图44的单点划线所示,在将主体部1302均等地分割成上区域902A、中区域902B及下区域902C这3个区域时,第一移动槽部1325及第二移动槽部1326均位于下区域902C。
保持部1303由第一滑动部1331、第二滑动部1332及小指保持部1333构成。第一滑动部1331、第二滑动部1332及小指保持部1333由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酯等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
第一滑动部1331以能够装卸且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小指保持部1333的右侧端部。第一滑动部1331具有在第一移动槽1325a内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第一槽移动部1331A。第一槽移动部1331A的顶端部比第一移动槽1325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第一槽移动部1331A成为了不会从第一移动槽1325a脱落的结构。第一槽移动部1331A能够在第一移动槽1325a内在移动方向D(左右方向)上移动,但通过与第一卡定突起1325A卡定而左右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第二滑动部1332以能够装卸且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小指保持部1333的左侧端部。第二滑动部1332具有在第二移动槽1326a内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第二槽移动部1332A。第二槽移动部1332A的顶端部比第二移动槽1326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第二槽移动部1332A成为了不会从第二移动槽1326a脱落的结构。第二槽移动部1332A能够在第二移动槽1326a内在移动方向D(左右方向)上移动,但通过与第二卡定突起1326A卡定而左右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小指保持部1333的截面形状是大致圆形且小指保持部1333具有柔软性。如图44的斜线所示,在终端收纳壳体1301规定有由小指保持部1333和主体部1302区划出的小指插入空间1333a。保持部1303位于下区域902C,在把持了终端收纳壳体1301时自然地供小指配置的场所设置有小指保持部1333。通过将小指保持部1333和第一滑动部1331及第二滑动部1332切离,将长度不同的小指保持部1333向第一滑动部1331及第二滑动部1332装配,能够装配与用户的小指的尺寸相符的小指保持部1333。
保持部1303能够切换如图44所示的用户能够保持终端收纳壳体1301的使用状态和收纳了小指保持部1333的收纳状态。在保持部1303处于使用状态时,第一滑动部1331位于第一移动槽1325a的左端部而移动方向D的移动由第一卡定突起1325A限制,并且第二滑动部1332位于第二移动槽1326a的右端部而移动方向D的移动由第二卡定突起1326A限制。换言之,通过第一卡定突起1325A位于第一槽移动部1331A的右侧,第一滑动部1331难以向右方向移动,通过第二卡定突起1326A位于第二槽移动部1332A的左侧,第二滑动部1332难以向左方向移动。
在从使用状态切换为收纳状态时,用户把持第一滑动部1331而使其在第一移动槽1325a内向右侧移动,并且把持第二滑动部1332而使其在第二移动槽1326a内向左侧移动。此时,第一槽移动部1331A越过1个第一卡定突起1325A,同时第二槽移动部1332A越过1个第二卡定突起1326A。伴随于第一滑动部1331及第二滑动部1332向移动方向D的移动,小指插入空间1333a的面积逐渐变小。通过第一槽移动部1331A进一步越过另1个第一卡定突起1325A并且第二槽移动部1332A越过另1个第二卡定突起1326A,保持部1303成为收纳状态。在收纳状态下,用户无法将小指向小指插入空间1333a插入。此时,通过第一卡定突起1325A位于第一槽移动部1331A的左侧,第一滑动部1331难以向左方向移动,通过第二卡定突起1326A位于第二槽移动部1332A的右侧,第二滑动部1332难以向右方向移动。
在再次将保持部1303恢复为使用状态时,用户把持第一滑动部1331而使其在第一移动槽1325a内向左侧移动,并且把持第二滑动部1332而使其在第二移动槽1326a内向右侧移动。由此,小指插入空间1333a的截面积变大而保持部1303成为图44所示的使用状态。
用户通过将小指穿过小指插入空间1333a,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把持终端收纳壳体1301,另外,通过以小指为中心使终端收纳壳体1301旋转,能够进行其他作业。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小指插入空间1333a的截面积变化,所以在不使用保持部1303时,通过以使小指插入空间1333a的截面积成为最小的方式第一槽移动部1331A在第一移动槽1325a内向右方向移动且第二槽移动部1332A在第二移动槽1326a内向左方向移动,能够使保持部1303成为不会妨碍的形态即收纳状态。
接着,参照图45来对第十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在第十六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1401中,在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1001设置用于引导移动部的槽并且小指保持部的大小能够调整。
终端收纳壳体1401由主体部1002和保持部1403构成。保持部1403由第一移动部1431、第二移动部1432及小指保持部1433构成。第一移动部1431、第二移动部1432及小指保持部1433由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酯等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第一移动部1431及第二移动部1432相当于本发明的被夹持部。在主体部1002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滑动槽1424a。
在平面部1021形成有4个贯通孔1421c。贯通孔1421c在与第一引导部1434对应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空出间隔而形成有2个,其他的2个贯通孔1421c在与第二引导部1435对应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空出间隔而形成。
第一移动部1431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引导部1434和位于第一引导部1434的左侧且与第一引导部1434平行地延伸的第二引导部1435。第一移动部1431位于终端收纳空间,在便携终端收纳于终端收纳空间时由主体部1002和便携终端夹持。第一移动部1431在由便携终端和主体部1402夹持的状态下,相对于主体部1002不能移动。第一引导部1434具有朝向后方突出的第一突起部1434A,第二引导部1435具有朝向后方突出的第二突起部1435A。第一突起部1434A能够向形成于与第一引导部1434对应的位置的2个贯通孔1421c中的任一方插入。第二突起部1435A能够向形成于与第二引导部1435对应的位置的2个贯通孔1421c中的任一方插入。通过将第一突起部1434A向位于下侧的贯通孔1421c插入并且将第二突起部1435A向位于下侧的贯通孔1421c插入,能够加长小指保持部1433。通过将第一突起部1434A向位于上侧的贯通孔1421c插入并且将第二突起部1435A向位于上侧的贯通孔1421c插入,能够缩短小指保持部1433。
第二移动部1432具有与第一移动部1431大致相同的厚度,具备宽度比第二切槽1021b宽的钩挂部1436和把持部1437。通过钩挂部1436钩挂于第二切槽1021b来防止第二移动部1432从第二切槽1021b脱落。把持部1437从钩挂部1436朝向上方突出,呈顶端鼓出成大致圆形状的形状。把持部1437能够在滑动槽1424a中在移动方向D上移动。第二移动部1432位于终端收纳空间,在便携终端收纳于终端收纳空间时由主体部1002和便携终端夹持。第二移动部1432在由第一引导部1434及第二引导部1435的厚度形成的便携终端与主体部1002之间的空间中移动。第二移动部1432由收纳于终端收纳空间的便携终端和主体部1002夹持,能够以少的阻力沿着移动方向D移动。由于第一引导部1434位于第二移动部1432的右侧且第二引导部1435位于第二移动部1432的左侧,所以通过第二移动部1432由第一引导部1434及第二引导部1435引导并且把持部1437由滑动槽1424a引导,第二移动部1432能够沿着移动方向D在终端收纳空间中移动。把持部1437的形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薄且宽的圆盘形状。
小指保持部1433是大致平板形状且具有柔软性,一端连接于第一移动部1431,另一端连接于第二移动部1432,经由第一切槽1021a及第二切槽1021b而从终端收纳空间向外部露出。换言之,第一移动部1431及第二移动部1432位于终端收纳空间,小指保持部1433是保持部1403中的不位于终端收纳空间的部分。如图45的斜线所示,在终端收纳壳体1401规定有由小指保持部1433和背面部1424区划出的小指插入空间1433a。小指保持部1433位于下区域902C,在把持了终端收纳壳体1401时自然地供小指配置的场所设置有小指保持部1433。
保持部1403能够切换如图45所示的用户能够保持终端收纳壳体1401的使用状态和收纳了小指保持部1433的收纳状态。在保持部1403处于使用状态时,第二移动部1432位于下方并且把持部1437位于滑动槽1424a的下端部,钩挂部1436和第二切槽1021b接近。
在从使用状态切换为收纳状态时,通过用户把持把持部1437而使其朝向上方移动,钩挂部1436由第一引导部1434及第二引导部1435引导并且把持部1437由滑动槽1424a引导而沿着移动方向D在终端收纳空间中向上方移动。伴随于钩挂部1436向上方的移动,小指插入空间1433a的截面积逐渐变小,当最终小指保持部1433和背面部1424抵接时,同时把持部1437位于滑动槽1424a的上端部而小指插入空间1433a消失。由此,保持部1403成为收纳状态,用户无法将小指向小指插入空间1433a插入。在再次将保持部1403恢复为使用状态时,通过把持把持部1437而使其朝向下方移动,第二移动部1432由第一引导部1434及第二引导部1435引导并且把持部1437由滑动槽1424a引导而沿着移动方向D向下方移动,小指插入空间1433a的截面积变大而保持部1403成为图45所示的使用状态。用户在想要收纳小指保持部1433时,把持把持部1437而使第二移动部1432沿着移动方向D移动。在用户想要变更小指保持部1433的尺寸时,变更插入有第一突起部1434A及第二突起部1435A的贯通孔1421c。即,第一移动部1431为了小指保持部1433的尺寸变更而相对于主体部1002移动,第二移动部1432为了使小指保持部1433成为收纳状态而相对于主体部1002移动。
用户通过将小指穿过小指插入空间1433a,能够与第十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把持终端收纳壳体1401,另外,通过以小指为中心使终端收纳壳体1401旋转,能够进行其他作业。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切槽1021a和第二切槽1021b在上下方向上并列形成,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并列形成。此时,小指保持部1433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即,保持部1403以旋转了大致90°的状态安装于主体部1002。
接着,参照图46来对第十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终端收纳壳体1501的结构与第十一实施方式相同,但在不是使用小指15而是使用无名指14来保持终端收纳壳体1501这一点上存在差异。
在终端收纳壳体1501的保持部设置有供无名指14插入的无名指保持部1533,在无名指保持部1533与主体部902之间规定有无名指插入空间1533a。用户通过仅将无名指穿过无名指插入空间1533a,能够与第十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把持终端收纳壳体1501,另外,通过以无名指为中心使终端收纳壳体1501旋转,能够进行其他作业。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将无名指14插入的无名指保持部153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主体部902的最靠下方的下区域,所以用户能够通过仅将无名指14向无名指插入空间1533a插入来保持终端收纳壳体1501。在想要在保持着终端收纳壳体1501的状态下进行其他作业的情况下,通过解除终端收纳壳体1501的把持并以无名指保持部1533为中心使终端收纳壳体1501旋转,能够使终端收纳壳体1501从手掌离开并保持终端收纳壳体1501。
接着,参照图47及图48对第十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第十八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1601成为了能够更换与第十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保持部903和图38所示的代替保持部1603的结构。
终端收纳壳体1601由主体部902、保持部903及代替保持部1603构成。在主体部902的平面部921形成有第五贯通孔1621e、第六贯通孔1621f、第一切槽1621g、第二切槽1621h、第三切槽1621i及第四切槽1621j。
第五贯通孔1621e位于下区域902C的左右方向中央附近,第六贯通孔1621f空出间隔而位于第五贯通孔1621e的上方。第一切槽1621g及第二切槽1621h互相是大致同一形状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位于下区域902C的下部。第四切槽1621j空出间隔而位于第五贯通孔1621e的下方,宽度比第一切槽1621g窄。第三切槽1621i空出间隔而位于第四切槽1621j的下方。如图47的单点划线所示,在将主体部902在上下方向上均等地分割成上区域902A、中区域902B及下区域902C这3个区域时,第一贯通孔921a~第六贯通孔1621f及第一切槽1621g~第四切槽1621j均形成于下区域902C。第一贯通孔921a~第六贯通孔1621f相当于本发明的贯通孔。
小指保持部933的截面形状是大致圆形且小指保持部933具有柔软性,一端连接于第一基部931,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基部932,经由第一切槽1621g及第二切槽1621h而从终端收纳空间902a向外部露出。保持部903能够与第十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切换用户能够保持终端收纳壳体1601的使用状态和将小指保持部933折叠的收纳状态。
接着,参照图48来说明在主体部902装配了代替保持部1603时的状态。代替保持部1603由第一基部1631、第二基部1632及小指保持部1633构成。第一基部1631、第二基部1632及小指保持部1633由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酯等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第一基部1631及第二基部1632相当于本发明的被夹持部。
第一基部1631位于终端收纳空间,在左右方向的宽度比第三切槽1621i宽且比第一贯通孔921a与第二贯通孔921b的左右方向的距离窄。第一基部1631在便携终端收纳于终端收纳空间时由主体部902和便携终端夹持。
第二基部1632具有向第五贯通孔1621e或第六贯通孔1621f插通的突起部1632A。突起部1632A的顶端稍微扩径,比第五贯通孔1621e或第六贯通孔1621f的内径稍大。第二基部1632是大致矩形,位于终端收纳空间,在便携终端收纳于终端收纳空间时由主体部902和便携终端夹持。通过切换供突起部1632A插入的贯通孔,能够变更小指保持部1633的大小。
小指保持部1633是大致平板形状且具有柔软性,一端连接于第一基部1631,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基部1632,经由第三切槽1621i及第四切槽1621j而从终端收纳空间向外部露出。如图48的斜线所示,在终端收纳壳体1601规定有由小指保持部1633和主体部902区划出的小指插入空间1633a。小指保持部1633位于下区域902C,在把持了终端收纳壳体1601时自然地供小指配置的场所设置有小指保持部1633。
用户通过将小指穿过小指插入空间933a,能够与第十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把持终端收纳壳体1601,另外,通过以小指为中心使终端收纳壳体1601旋转,能够进行其他作业。
本发明的终端保持件及终端收纳壳体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保持部由多个层构成,但材料及形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酯等合成树脂,也可以如硅那样具备柔软性。另外,也可以是环状、绳状、圆筒状、平板形状,也可以是橡胶、皮、硅等。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终端保持件1通过将固定部2固定于便携终端10而保持便携终端10,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终端收纳壳体110的背面固定终端保持件1。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终端保持件1将固定部2固定于便携终端10,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除了固定部2之外还设置夹持部,将夹持部从终端收纳壳体的台阶向终端收纳壳体的内部空间插入,夹持于终端收纳壳体与便携终端之间。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保持部是大致薄圆形状,但不限定于此。保持部只要是能够规定第一保持区域及第二保持区域的形状即可,在从后方观察时,可以是大致矩形、大致十字形或大致三角形,也可以是多边形。
在第十实施方式中,保持部803和抵接部304被固定,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第七实施方式那样,保持部以能够相对于抵接部装卸的方式设置。
在第十实施方式中,以第五实施方式的终端保持件301为基础而构成,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六~第九实施方式的保持部及抵接部的结构与终端收纳壳体组合。
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将主体部902和保持部903通过第一贯通孔921a、第一突起931A、第二贯通孔921b及第二突起932A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固定,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只要是能够转动的结构即可,也可以在主体部侧设置有突起并在保持部903侧形成有贯通孔。在第十八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
在第十二实施方式中,固定部1031通过由主体部1002和便携终端夹持而被保持,但也可以熔敷于主体部1002的背面,还可以由钩扣件卡定。同样的结构也能够应用于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固定部1131、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固定部1231。
在第十五实施方式中,第一移动槽部1325及第二移动槽部1326构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下区域902C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方式构成第一滑动部及第二滑动部。另外,也可以将第一滑动部及第二滑动部取代下侧面1323而在第一移动槽部1325的下区域902C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方式构成。
在第十七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901利用无名指14来保持,但也可以设为将第十二实施方式~第十六实施方式及第十八实施方式的终端收纳壳体利用无名指来保持的结构。由此,起到与第十七实施方式中的终端收纳壳体1501同样的效果。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终端收纳壳体是覆盖通信终端的侧面及背面的结构,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置有覆盖终端收纳壳体的终端收纳空间的开口的盖。通过将本发明应用于带盖的终端收纳壳体,仅通过利用小指保持部支承小指而保持终端收纳壳体,因此能够利用其他手指容易地将盖打开。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相当于被夹持部的构件均由主体部和便携终端直接夹持,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被夹持部与便携终端之间存在别的构件,将被夹持部间接地夹持。由此,在将便携终端从终端收纳壳体拆下时无法看到被夹持部,因此在外观上是优选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保持部及小指保持部是合成树脂制,但材料及形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环状、绳状、圆筒状、平板形状,也可以是橡胶、皮、硅等。
标号说明
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1、1001、1101、1201、1301、1401、1501、1601终端保持件
2、102、202固定部
3、103、203、303、403、503、603、703、803、903、1003、1103、1203、1303、1403保持部
3a、103a、403a、503a、703a手指插入空间
10便携终端
21、121、221第一固定部
22、122、222第二固定部
23、123、223表面构件
31、131、231一端部
32、132、232手指支承部
33、133、233另一端部
100、110、800、901、1001、1101、1201、1301、1401、1501、1601终端收纳壳体
111、801、902、1002、1102、1202、1302、1402主体部
933a、1033a、1133a、1233a、1333a、1433a、1633a小指插入空间
Claims (6)
1.一种终端保持件,用于对便携终端或覆盖便携终端的终端收纳壳体进行保持,其特征在于,
该终端保持件具有:
固定部,具有固定于所述便携终端或所述终端收纳壳体的固定面;
保持部,从所述固定部向延出方向延伸出,由具有柔软性的材料构成,在保持了所述便携终端或所述终端收纳壳体时被夹持于手指之间;及
抵接部,设置于所述保持部的所述延出方向的端部,具有与所述延出方向交叉且在夹持了所述保持部时供手指抵接的抵接面,
所述抵接面具有在从所述延出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固定部重叠的第一保持区域和在从所述延出方向观察时不与所述固定部重叠的第二保持区域,
所述第一保持区域在手指以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夹持了所述保持部时与手指抵接,
所述第二保持区域在所述手指以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夹持了所述保持部时与所述手指抵接,
所述保持部在从所述延出方向观察时位于所述第一保持区域之间并且位于所述第二保持区域之间,
所述保持部及所述抵接部在从与所述固定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不与所述固定部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保持部规定有供无名指或小指插入的手指插入空间,所述抵接部以能够相对于所述保持部装卸的方式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呈环形状,通过一端和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部而规定有所述手指插入空间,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在从与所述固定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偏离。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保持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位于与所述固定面相同的平面上,所述抵接面是与所述延出方向正交的平面,所述第一方向是与所述固定面正交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是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延出方向正交的方向。
5.一种终端收纳壳体,用于保护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该终端收纳壳体具有:
主体部;
保持部,从所述主体部向延出方向延伸出,在保持了所述主体部时被夹持于手指之间;及
抵接部,设置于所述保持部的端部,具有与所述延出方向交叉且在夹持了所述保持部时供手指抵接的抵接面,
所述抵接面具有在从所述延出方向观察时与主体部重叠的第一保持区域和在从所述延出方向观察时不与主体部重叠的第二保持区域,
所述第一保持区域在手指以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夹持了所述保持部时与手指抵接,
所述第二保持区域在所述手指以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夹持了保持部时与手指抵接,
所述保持部在从所述延出方向观察时位于所述第一保持区域之间并且位于所述第二保持区域之间,
所述保持部及所述抵接部在从与所述便携终端的显示部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不与所述主体部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终端收纳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是绳形状,
所述主体部形成有供用于对所述便携终端进行充电的充电器插通的贯通孔,
通过使所述保持部向所述贯通孔插通而形成环并将所述抵接部及所述保持部穿过环,将所述保持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于所述主体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15656A JP2019220804A (ja) | 2018-06-18 | 2018-06-18 | 端末収納ケース |
JP2018-115656 | 2018-06-18 | ||
JP2018-147299 | 2018-08-05 | ||
JP2018147299A JP7284489B2 (ja) | 2018-08-05 | 2018-08-05 | 端末保持具及び端末収納ケース |
JP2018205799A JP6467677B1 (ja) | 2018-10-31 | 2018-10-31 | 端末保持具及び端末収納ケース |
JP2018-205799 | 2018-10-31 | ||
PCT/JP2019/023788 WO2019244810A1 (ja) | 2018-06-18 | 2019-06-17 | 端末保持具及び端末収納ケース |
CN201980053878.2A CN112567717B (zh) | 2018-06-18 | 2019-06-17 | 终端保持件及终端收纳壳体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53878.2A Division CN112567717B (zh) | 2018-06-18 | 2019-06-17 | 终端保持件及终端收纳壳体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283161A true CN118283161A (zh) | 2024-07-02 |
Family
ID=6898406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385712.3A Pending CN118283161A (zh) | 2018-06-18 | 2019-06-17 | 终端保持件及终端收纳壳体 |
CN201980053878.2A Active CN112567717B (zh) | 2018-06-18 | 2019-06-17 | 终端保持件及终端收纳壳体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53878.2A Active CN112567717B (zh) | 2018-06-18 | 2019-06-17 | 终端保持件及终端收纳壳体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2022934B2 (zh) |
EP (2) | EP3809682B1 (zh) |
KR (2) | KR102430506B1 (zh) |
CN (2) | CN118283161A (zh) |
WO (1) | WO201924481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2517094A (ja) * | 2019-01-18 | 2022-03-04 | ポップソケッツ・エル・エル・シー | 折り畳み可能な電子装置のためのグリップ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15876B2 (ja) * | 1976-11-13 | 1984-04-12 |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 クレ−ン走行速度制御装置 |
FR2821535B1 (fr) * | 2001-03-01 | 2003-12-26 | Cit Alcatel | Systeme de port d'appareil portable |
JP3071421U (ja) * | 2000-03-01 | 2000-09-08 | 周二 小川 | 移動体通信機用の指掛けストラップ |
GB2373998A (en) * | 2000-10-13 | 2002-10-09 | Infinia Electronics Co Ltd |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holder with neck-strap |
JP2007053603A (ja) * | 2005-08-18 | 2007-03-01 | Kf Planning:Kk | 携帯電話用指固定具 |
US20070181620A1 (en) * | 2006-02-09 | 2007-08-09 | Carver William H Iii | Ring system for securing devices |
US8428664B1 (en) * | 2010-02-27 | 2013-04-23 | Philip W. Wyers | Case assembly for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s and method of use therefor |
EP2529281B1 (en) * | 2010-06-07 | 2015-07-01 | Targus Group International, Inc. |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ase accessories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
KR101097649B1 (ko) * | 2011-05-06 | 2011-12-22 | 김영선 | 휴대용 단말기의 손잡이 구조 |
JP3178173U (ja) | 2012-05-21 | 2012-09-06 | 丈夫 小澤 | スマホ・ワンハンドラー |
US20140084035A1 (en) * | 2012-09-25 | 2014-03-27 | Jean Edrice Georges | Restraining system for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s |
US20140213330A1 (en) | 2013-01-26 | 2014-07-31 | Seung Woon Oh | Cell Phone / Phone Case Finger Clutches |
JP5370600B1 (ja) * | 2013-02-01 | 2013-12-18 | 禪 定井 | 携帯電子端末保持具 |
WO2014145942A2 (en) | 2013-03-15 | 2014-09-18 | Smart Patents L.L.C. | Wearable device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
US9300346B2 (en) | 2014-08-01 | 2016-03-29 | Allen Hirsch | Apparatus to assist a user with holding a mobile device |
KR101585923B1 (ko) * | 2014-08-14 | 2016-01-18 | 고영봉 | 휴대기기 보호대 |
US9531423B2 (en) | 2015-05-19 | 2016-12-27 | Bruce Gordon | Handler for electronic handheld devices |
US20170064854A1 (en) | 2015-08-24 | 2017-03-02 | Skip Hop, Inc. | Mobile Device Cover With Strap |
JP6232022B2 (ja) | 2015-09-30 | 2017-11-15 | ゴールデンバーグ株式会社 | 携帯端末装置用保持具 |
JP2017099807A (ja) * | 2015-12-04 | 2017-06-08 | 誠 坂野 | 電子機器カバー |
KR101629434B1 (ko) * | 2015-12-23 | 2016-06-10 | 여창기 | 매직 스트랩 |
US20170230488A1 (en) * | 2016-01-26 | 2017-08-10 | Theodore Palacino | Mobile Device Securing System |
US10646025B2 (en) * | 2016-02-13 | 2020-05-12 | Koren Consulting, LLC | Multistrand lanyard for handheld devices |
-
2019
- 2019-06-17 WO PCT/JP2019/023788 patent/WO2019244810A1/ja unknown
- 2019-06-17 EP EP19823582.2A patent/EP3809682B1/en active Active
- 2019-06-17 CN CN202410385712.3A patent/CN118283161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6-17 KR KR1020217001559A patent/KR102430506B1/ko active Active
- 2019-06-17 KR KR1020227026930A patent/KR102697198B1/ko active Active
- 2019-06-17 CN CN201980053878.2A patent/CN112567717B/zh active Active
- 2019-06-17 EP EP25164702.0A patent/EP4550766A2/en active Pending
- 2019-06-17 US US16/973,831 patent/US12022934B2/en active Active
-
2024
- 2024-05-23 US US18/672,564 patent/US20240365960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809682B1 (en) | 2025-03-26 |
US12022934B2 (en) | 2024-07-02 |
EP4550766A2 (en) | 2025-05-07 |
US20240365960A1 (en) | 2024-11-07 |
WO2019244810A1 (ja) | 2019-12-26 |
KR20210019560A (ko) | 2021-02-22 |
EP3809682A1 (en) | 2021-04-21 |
CN112567717B (zh) | 2024-04-02 |
KR102430506B1 (ko) | 2022-08-05 |
CN112567717A (zh) | 2021-03-26 |
KR102697198B1 (ko) | 2024-08-20 |
KR20220116336A (ko) | 2022-08-22 |
EP3809682A4 (en) | 2021-08-11 |
US20210196030A1 (en) | 2021-07-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38722B (zh) | 带有支架的电子装置夹持器 | |
US9137915B2 (en) | Protective case for electronic devices | |
CN103402891B (zh) | 用于平板电脑的可调式保持架及其盖 | |
US9538675B2 (en) | Holder for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upport | |
KR20130082443A (ko) | 휴대용 전자 기기 케이스 부대용품, 관련 시스템 및 방법 | |
CN118283161A (zh) | 终端保持件及终端收纳壳体 | |
JP2014527335A (ja) | 携帯用端末機の持ち手構造 | |
KR20160018306A (ko) | 휴대 전자기기용 커버 | |
KR101708596B1 (ko) | 기능성 가방 | |
JP6211834B2 (ja) | 携帯用電子機器用保持具 | |
JP7284489B2 (ja) | 端末保持具及び端末収納ケース | |
KR200486975Y1 (ko) | 스마트폰 케이스용 스탠드 클립 | |
JP6467677B1 (ja) | 端末保持具及び端末収納ケース | |
KR101370928B1 (ko) | 휴대폰 보호용 케이스 | |
JP2019220804A (ja) | 端末収納ケース | |
JP2017069791A (ja) | 携帯端末装置用保持具 | |
JP7598136B2 (ja) | 端末保持具及び端末収納ケース | |
JP3198822U (ja) | 電子機器用ケース | |
KR101261334B1 (ko) | 쿠션에 감아서 사용할 수 있는 영상기기 거치대 | |
US9706867B1 (en) | Jewelry helper | |
JP2009131385A (ja) | カバン類に用いられる小物収納具 | |
JP3001765U (ja) | 交換レンズ収納バッグ | |
JP2010046410A (ja) | 物品保持用ショルダーベルト | |
JP2017046332A (ja) | 携帯端末ホルダ | |
JP2005160734A (ja) | 携帯電話機用所持ケース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