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12832A - 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112832A CN118112832A CN202311406479.4A CN202311406479A CN118112832A CN 118112832 A CN118112832 A CN 118112832A CN 202311406479 A CN202311406479 A CN 202311406479A CN 118112832 A CN118112832 A CN 11811283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crystal
- pixel
- display device
- electrode
- crystal displa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7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747 exhib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3256 coordinat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78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284 Cellulose tri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88 Nematic liquid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72 Polyvinyl alcoh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NNLVGZFZQQXQNW-ADJNRHBOSA-N [(2r,3r,4s,5r,6s)-4,5-diacetyloxy-3-[(2s,3r,4s,5r,6r)-3,4,5-triacetyloxy-6-(acetyloxymethyl)oxan-2-yl]oxy-6-[(2r,3r,4s,5r,6s)-4,5,6-triacetyloxy-2-(acetyloxymethyl)oxan-3-yl]oxyoxan-2-yl]methyl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O([C@@H]1O[C@@H]([C@H]([C@H](OC(C)=O)[C@H]1OC(C)=O)O[C@H]1[C@@H]([C@@H](OC(C)=O)[C@H](OC(C)=O)[C@@H](COC(C)=O)O1)OC(C)=O)COC(=O)C)[C@@H]1[C@@H](COC(C)=O)O[C@@H](OC(C)=O)[C@H](OC(C)=O)[C@H]1OC(C)=O NNLVGZFZQQXQNW-ADJNRHBO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206 photolith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 polymale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451 polyvinyl alcoh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zinc indium(3+)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Zn++].[In+3]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UWCWUCKPEYNDNV-LBPRGKRZSA-N 2,6-dimethyl-n-[[(2s)-pyrrolidin-2-yl]methyl]aniline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C(C)=C1NC[C@H]1NCCC1 UWCWUCKPEYNDNV-LBPRGKRZ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316 A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5 Avera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86 Cholesteric liquid crystals (ChL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533901 Narcissus papyrace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7541 Zn O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17 amorphous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49 argon plasma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0332 coumarinyl group Chemical group O1C(=O)C(=CC2=CC=CC=C12)*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90 disso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0524 functional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1997 phen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1=C([H])C([H])=C(*)C([H])=C1[H]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303 photoly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575 poly(amic acid)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20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591 polysilic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PJANXHGTPQOBST-UHFFFAOYSA-N stilbene Chemical group C=1C=CC=CC=1C=CC1=CC=CC=C1 PJANXHGTPQOB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DQFBYFPFKXHELB-VAWYXSNFSA-N trans-chalcone Chemical group C=1C=CC=CC=1C(=O)\C=C\C1=CC=CC=C1 DQFBYFPFKXHELB-VAWYXSNFSA-N 0.000 description 1
- WBYWAXJHAXSJNI-VOTSOKGWSA-M trans-cinnamate Chemical group [O-]C(=O)\C=C\C1=CC=CC=C1 WBYWAXJHAXSJNI-VOTSOKGW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45—Insulating lay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因单元间隙不均而导致的显示不良的发生的半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和液晶层。各像素包含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第一基板具有反射层、以覆盖反射层的方式设置的层间绝缘层以及像素电极,像素电极在各像素中,设置在层间绝缘层上。层间绝缘层具有凹部,凹部由底面和倾斜侧面规定,且至少一部分位于透射区域内。层间绝缘层的凹部的深度为0.5μm以上,凹部的倾斜侧面的倾斜角为25°以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液晶显示装置,尤其是关于各像素包含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智能手表用、面向室外广告的数字标牌用的显示装置,使用半透射型(有时也被称为“透射反射两用型”)的液晶显示装置(LCD)。半透射型LCD在一个像素内具有进行反射模式下的显示(反射显示)的反射区域和进行透射模式下的显示(透射显示)的透射区域。因此,通过使用外部光的反射显示,能够在太阳光下的室外环境中得到高的可视性,并且通过使用背光的透射显示,能够进行夜间的信息确认。
本申请的申请人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可以改善反射显示和透射显示的亮度的半透射型LCD。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半透射型LCD中,通过反射电极(反射层)和透明电极(像素电极)隔着层间绝缘层隔开的两段电极结构,反射率提高。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也提到了反射区域中的单元间隙和透射区域中的单元间隙不同的多间隙结构。通过采用多间隙结构,透射率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21-964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根据本申请发明人的研究可知,在具有多间隙结构的半透射型LCD中,单元间隙按每个像素而不同,有可能产生由此引起的显示不良。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因单元间隙不均而导致的显示不良的发生的半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了以下项目中记载的显示装置。
[项目1]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其与所述第一基板对置;以及
液晶层,其设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并且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具有包含多个行和多个列且排列成矩阵状的多个像素,
所述多个像素的每一个包含以反射模式进行显示的反射区域和以透射模式进行显示的透射区域,
所述第一基板具有:
反射层;
层间绝缘层,其以覆盖所述反射层的方式设置;以及
像素电极,其在所述多个像素的每一个中,设置在所述层间绝缘层上,
所述层间绝缘层具有凹部,所述凹部由底面和倾斜侧面规定,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透射区域内,
所述层间绝缘层的所述凹部的深度为0.5μm以上,
所述凹部的所述倾斜侧面的倾斜角为25°以下。
[项目2]
在项目1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述凹部的所述倾斜侧面的倾斜角为22°以下。
[项目3]
在项目1或2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述凹部的所述底面和所述倾斜侧面位于所述透射区域内。
[项目4]
在项目1至3中的任一个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述反射层具有凹凸表面结构。
[项目5]
项目1至3中的任一个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述反射层具有实质性平坦的表面。
[项目6]
在项目1至5中的任一个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述液晶层为垂直取向型。
[项目7]
在项目1至5中的任一个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述液晶层为水平取向型。
[项目8]
在项目1至7中的任一个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基板还具有背板电路,所述背板电路驱动所述多个像素,
所述层间绝缘层在所述透射区域内具有接触孔,所述接触孔用于将所述像素电极与所述背板电路电连接。
[项目9]
在项目1至8中的任一个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各像素的所述透射区域包含彼此隔开的多个子透射区域,
所述多个子透射区域包含:第一子透射区域,其包含所述接触孔;第二子透射区域,其不包含所述接触孔。
[项目10]
在项目9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各像素包含多个子像素,所述多个子像素包含:第一子像素,其包含所述第一子透射区域;第二子像素,其包含所述第二子透射区域,
所述像素电极包含多个子像素电极,
所述多个子像素电极包含:第一子像素电极,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子像素;第二子像素电极,其配置于所述第二子像素,
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电连接。
[项目11]
在项目10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述像素电极还包含连接电极,所述连接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和所述连接电极整体为U字状。
[项目12]
在项目11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述多个子透射区域还包含第三子透射区域,所述第三子透射区域包含所述接触孔,
所述多个子像素还包含第三子像素,所述第三子像素包含所述第三子透射区域,
所述多个子像素电极还包含第三子像素电极,所述第三子像素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三子像素,且位于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之间。
[项目13]
在项目12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当将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和所述连接电极称为第一电极段,将所述第三子像素电极称为第二电极段,将所述第一电极段与所述第二电极段之间隙称为段边界时,所述段边界具有弯曲的形状。
[项目14]
在项目13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电极段的外缘中的规定所述段边界的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段的外缘中的规定所述段边界的部分分别为弧状。
[项目15]
在项目1至14中的任一个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基板具有以与所述液晶层接触的方式设置的取向膜。
[项目16]
在项目1至15中的任一个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述多个像素构成多个彩色显示像素,所述多个彩色显示像素的每一个具有呈现互不相同颜色的三个以上的像素,
分辨率为180ppi以上,
各彩色显示像素的尺寸为140μm×140μm以下,
所述透射区域的尺寸为30μm×30μm以下。
[项目17]
在项目1至16中的任一个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述反射区域中的所述液晶层的厚度为2.0μm以上且2.5μm以下,
所述透射区域中的所述液晶层的厚度为3.0μm以上且3.8μm以下。
[项目18]
在项目1至17中的任一个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述多个像素包含显示红色的红色像素、显示绿色的绿色像素和显示蓝色的蓝色像素,
所述蓝色像素的所述反射区域中的所述液晶层的厚度分别小于所述红色像素的所述反射区域中的所述液晶层的厚度和所述绿色像素的所述反射区域中的所述液晶层的厚度。
[项目19]
在项目18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二基板具有彩色滤光片层,
所述彩色滤光片层包含配置于所述红色像素的红色滤光片、配置于所述绿色像素的绿色滤光片和配置于所述蓝色像素的蓝色滤光片,所述蓝色滤光片的厚度分别大于所述红色滤光片的厚度和所述绿色滤光片的厚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抑制因单元间隙不均而导致的显示不良的发生的半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俯视图,并示出了液晶显示装置100的与三个像素P对应的区域。
图2是示意性示出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剖视图,并示出了沿着图1中的2A-2A’线的剖面结构。
图3是示出使用图1所例示的构成的灰度显示的例子的图。
图4是示出基于模拟的计算时的条件的图。
图5是示出单元间隙与模式效率的关系的图表。
图6A是示出光掩模70A的俯视图。
图6B是示出光掩模70B的俯视图。
图7A是示意性地示出使用光掩模70对感光性树脂材料13’进行曝光的样子的图。
图7B是示意性地示出使用光掩模70B对感光性树脂材料13’进行曝光的样子的图。
图8A是用于说明验证了在光掩模的透光区域中包含狭缝部所起到的效果的结果的图。
图8B是用于说明验证了在光掩模的透光区域中包含狭缝部所起到的效果的结果的图。
图9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100的构成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100的构成的又一其他例子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100的构成的又一其他例子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100的构成的又一其他例子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100的与三个像素P对应的区域的俯视图。
图14是示出使用图13所例示的构成的灰度显示的例子的图。
图15A是示出采用图1所示的电极结构的情况下的实际的字符显示的例子的图。
图15B是示出采用图13所示的电极结构的情况下的实际的字符显示的例子的图。
图16A是示出第一电极段es1以及第二电极段es2的形状的变型的图。
图16B是示出第一电极段es1以及第二电极段es2的形状的变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是半透射型(透射和反射两用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图1是示意性示出液晶显示装置100的俯视图,并示出了液晶显示装置100的与三个像素P对应的区域。图2是示意性示出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剖视图,并示出了沿着图1中的2A-2A’线的剖面结构。
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0具有多个像素P。多个像素排列成包含多行以及多列的矩阵状。多个像素P典型地包含显示红色的红色像素PR、显示绿色的绿色像素PG和显示蓝色的蓝色像素PB。
另外,如图2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0具备:液晶显示面板LP、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LP的背面侧(与观察者侧相反侧)的背光源(照明装置)BL。液晶显示面板LP具有TFT基板(第一基板)10、与TFT基板10对置的对置基板(第二基板)20、以及设置在TFT基板10与对置基板20之间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层30。各像素P包括以反射模式进行显示的反射区域Rf和以透射模式进行显示的透射区域Tr。
透射区域Tr中的液晶层30的厚度(透射单元间隙)dt和反射区域Rf中的液晶层30的厚度(反射单元间隙)dr不同。具体而言,透射单元间隙dt大于反射单元间隙dr(即,dt>dr)。这样,液晶显示装置100具有多间隙结构。反射单元间隙dr例如为2.0μm以上且2.5μm以下,透射单元间隙dt例如为3.0μm以上且3.8μm以下。
透射区域Tr的面积在像素P内所占的比例可根据用途等适当设定,例如为10%以上且90%以下。另外,像素P内的透射区域Tr的位置和形状也能够根据用途等适当设定。此外,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有时将在像素P内既无助于反射显示也不助于透射显示的区域Iv称为“无效区域”。
TFT基板10具有配置于各像素P的像素电极11和相对于像素电极11位于与液晶层30相反的一侧(即,比像素电极11更靠背面侧)的反射层12。TFT基板10还具有第一层间绝缘层13、第二层间绝缘层14、接触部CP和第一取向膜15。
TFT基板10的构成要素(上述的像素电极11等)由透明基板10a支承。作为透明基板10a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无碱玻璃或塑料。
在透明基板10a上形成有用于驱动多个像素P的电路(背板电路)(未图示)。背板电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背板电路也可以包含分别与多个像素P连接的存储器电路(例如SRAM)。针对每个像素P设置有存储器电路的液晶显示装置有时也被称为“存储器液晶”。存储器液晶的具体构成例如公开在日本专利第5036864号公报(与美国专利第8692758号说明书对应)中。为了参考日本专利第5036864号公报及美国专利第8692758号说明书的全部公开内容而援引于本说明书。或者,背板电路也可以包含如一般的有源矩阵基板那样与像素电极11连接的薄膜晶体管(TFT)。TFT例如是具有非晶硅层、多晶硅层或者包含In-Ga-Zn-O系半导体的氧化物半导体层作为活性层的TFT(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14-007399号公报)。为了参考,将日本专利特开2014-007399号公报援引于本说明书中。除了存储器电路和TFT之外,背板电路还可以包括诸如栅极布线和源极布线的各种布线。
第二层间绝缘层14被设置为覆盖背板电路。第二层间绝缘层14为透明绝缘层,例如由透明的有机绝缘材料形成。第二层间绝缘层14的表面具有凹凸形状。也就是说,第二层间绝缘层14具有凹凸表面结构。具有凹凸表面结构的第二层间绝缘层14例如能够如日本专利第3394926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使用感光性树脂来形成。
反射层12设置在第二层间绝缘层14上。反射层12由反射率高的金属材料形成。作为用于形成反射层12的金属材料,例如可以使用铝、银、银合金等。
反射层12的表面具有反映出第二层间绝缘层14的凹凸表面结构的凹凸形状。也就是说,反射层12也具有凹凸表面结构。反射层12的凹凸表面结构也称为MRS(MicroReflective Structure:微反射结构),是为了对周围光进行扩散反射来实现接近于纸白色的显示而设置的。凹凸表面结构例如能够由以使相邻的凸部p的中心间隔为5μm以上且50μm以下、优选为10μm以上且20μm以下的方式随机配置的多个凸部p构成。从显示面法线方向观察时,凸部p的形状为大致圆形或大致多边形。凸部p在像素P中所占的面积例如为约20%至40%。凸部p的高度例如为1μm以上且5μm以下。
反射层12包含位于各像素P的反射区域Rf的第一部分12a和位于相互相邻的任意两个像素P之间的第二部分12b。反射层12的凹凸表面结构分别形成在第一部分12a和第二部分12b。即,不仅第一部分12a,第二部分12b也具有凹凸表面结构。
此外,反射层12也可以不具有凹凸表面结构(即,也可以实质上具有平坦的表面)。在反射层12不具有凹凸表面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将反射层12和光散射层组合使用,能够实现接近纸白的显示。
第一层间绝缘层13以覆盖反射层12的方式设置。第一层间绝缘层13为透明绝缘层,例如由透明的有机绝缘材料形成。在第一层间绝缘层13中,通过光刻工艺形成有用于使透射单元间隙dt比反射单元间隙dr大的凹部(透射开口槽)TG。
像素电极11设置在第一层间绝缘层13上。即,像素电极11隔着第一层间绝缘层13设置于反射层12上。像素电极11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作为透明导电材料,能够使用例如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注册商标))、或者它们的混合物。像素电极11与背板电路电连接。
接触部CP在形成于第一层间绝缘层13的第一接触孔CH1和形成于第二层间绝缘层14的第二接触孔CH2中,将像素电极11与背板电路电连接。第一接触孔CH1以及第二接触孔CH2例如通过光刻工艺形成。第一层间绝缘层13在透射区域Tr内具有第一接触孔CH1,第二层间绝缘层14在透射区域Tr内具有第二接触孔CH2。在图示的例子中,接触部CP由第一接触电极ce1、第二接触电极ce2以及第三接触电极ce3构成。
第一接触电极ce1是在第一接触孔CH1内露出的电极(或者布线的一部分)。第一接触电极ce1例如由与背板电路的源极布线相同的导电膜(铝、铜等金属膜)形成。
第二接触电极ce2是由透明导电材料(例如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形成的透明接触电极。第二接触电极ce2包含位于第二接触孔CH2内的部分,在第二接触孔CH2内与第一接触电极ce1接触。
第三接触电极ce3是以与第二接触电极(透明接触电极)ce2接触的方式形成在与反射层12相同的层(即,由与反射层12相同的反射膜)的反射接触电极。第三接触电极ce3包含与第一接触孔CH1重叠的部分。像素电极11在第一接触孔CH1内与第三接触电极ce3接触,并经由接触部CP电连接于背板电路。
当接触部CP包含反射接触电极ce3时,反射接触电极ce3作为对来自背光源BL的光的遮光层发挥功能,因此在第一接触孔CH1附近产生取向缺陷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由取向缺陷对透射显示的品质的不良影响。
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由于接触部CP包含反射接触电极ce3,因此,接触部CP所存在的区域成为无效区域IV,第一接触孔CH1以及第二接触孔CH2严格而言位于无效区域IV,而非透射区域Tr。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接触部CP被透射区域Tr包围,因此,在本申请说明书中,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也会表现为第一接触孔CH1以及第二接触孔CH2包含于透射区域Tr。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由与第二接触电极ce2相同的导电膜(即,与第二接触电极ce2同层)形成的透明导电层19介于反射层12与第二层间绝缘层14之间。也可以省略透明导电层19。
对置基板20具有对置电极21、彩色滤光片层22以及第二取向膜25。另外,对置基板20还具有多个柱状间隔物(未图示)。对置基板20的构成要素(上述的对置电极21等)由透明基板20a支承。作为透明基板20a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无碱玻璃或塑料。此外,在彼此相邻的任意两个像素P之间,对置基板20不具有黑矩阵(遮光层)。
对置电极21以与像素电极11对置的方式设置。对置电极21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作为用于形成对置电极21的透明导电材料,能够使用与像素电极11同样的材料。反射层12例如被施加与对置电极21所施加的电位(公共电位)相同的电位。
彩色滤光片层22典型地包括配置于红色像素的红色彩色滤光片、配置于绿色像素的绿色彩色滤光片以及配置于蓝色像素的蓝色彩色滤光片。彩色滤光片层的与不同颜色的像素P之间对应的区域例如由不同颜色的彩色滤光片大致等分。也可以以覆盖彩色滤光片层22的方式形成有外涂层。
柱状间隔物规定液晶层30的厚度(单元间隙)。柱状间隔物由感光性树脂形成。
液晶层30包含介电常数各向异性为负的(即负型的)向列液晶材料,但不包含手性剂。液晶层30例如能够通过滴下法形成。
第一取向膜15以及第二取向膜25分别以与液晶层30接触的方式设置。即,第一取向膜15和第二取向膜25分别是垂直取向膜。在本说明书中,“垂直取向膜”只要是使取向膜附近的液晶分子相对于取向膜表面实质上垂直取向即可,例如可以是对液晶分子赋予86.0°以上的预倾角的取向膜。垂直取向膜的主成分例如优选为聚酰亚胺、聚酰胺酸、聚马来酰亚胺或聚硅氧烷。它们是能够有效地用作取向膜的聚合物组。
第一取向膜15及第二取向膜25的至少一个实施了取向处理,规定预倾方位。作为取向处理,能够使用摩擦处理、光取向处理。通过光取向处理(光照射/曝光)而使针对液晶分子的取向限制力的强度、方向变化的取向膜称为“光取向膜”。光取向膜优选含有肉桂酸酯基、偶氮苯基、查耳酮基、芪基及香豆素基中的至少一种作为光反应性官能团。由此,使光分解物溶出至液晶层30中的可能性变小,因此能够提高可靠性,另外,能够以比较低的照射能量进行光取向处理。
液晶层30的液晶分子在未对液晶层30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垂直取向,在对液晶层30施加了规定的电压的状态下水平取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液晶层30的扭转角实质上为0°,以VA-ECB(Vertical Aligned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Birefringence:垂直排列电控双折射)模式进行显示。此外,“扭转角实质上为0°”也包括扭转角在制造误差的范围内接近0°的情况。
作为液晶层30,可以使用包含介电常数各向异性为正的(即正型的)向列液晶材料的液晶层。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水平取向膜作为第一取向膜15及第二取向膜25,采用ECB模式作为显示模式。这样,液晶层30也可以是水平取向型。
液晶显示装置100还具备一对圆偏光板40A和40B。一对圆偏光板40A及40B中的一方(第一圆偏光板)40A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LP的背面侧,另一方(第二圆偏光板)40B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LP的观察者侧。第一圆偏光板(背面圆偏光板)40A包括第一直线偏光板41A和位于第一直线偏光板41A与液晶显示面板LP之间的第一相位差板42A。第二圆偏光板(表面圆偏光板)40B包含第二直线偏光板41B、以及位于第二直线偏光板41B与液晶显示面板LP之间的第二相位差板42B。
第二直线偏光板(表面直线偏光板)41B是吸收型的直线偏光板。作为吸收型直线偏光板,可以使用由将聚乙烯醇(PVA)染色并拉伸的薄膜偏振器和三乙酰纤维素(TAC)保护层构成的直线偏光板、染料系偏光板、涂布型偏光板等。吸收型直线偏振光板具有透射轴和与透射轴正交的吸收轴。
作为第一直线偏光板(背面直线偏光板)41A,与表面直线偏光板41B同样地可以使用吸收型直线偏光板。另外,也可以使用反射型的直线偏光板、使用吸收型直线偏光板与反射型直线偏光板的层叠体。作为反射型直线偏光板,可例举由3M Japan公司制造的多层反射型偏光板(商品名:DBEF)、胆甾醇型液晶薄膜与λ/4板组合而成的反射型直线偏光板。反射型直线偏光板与吸收型直线偏光板不同,在与透射轴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反射轴。因此,来自背光源BL的光的一部分被反射型直线偏光板反射,被背光源BL所包含的反射板53进一步反射,从而被再循环。此外,反射型直线偏光板也可以不包含于背面直线偏光板41A,而包含在背光源BL中。
第一相位差板42A及第二相位差板42B各自也可以是一张λ/4板,也可以是一张λ/4板与一张或两张λ/2板的组合、一张λ/4板与一张负C板的组合。
背面直线偏光板41A和表面直线偏光板41B的吸收轴的方位、第一相位差板42A及第二相位差板42B的滞相轴的方位被设定成以常黑模式进行显示。液晶层30的液晶分子在黑显示状态下垂直取向,在白显示状态(和中间灰度显示状态)下以扭转角0°倾倒。
背光源BL配置于背面圆偏光板40A的背面侧。背光源BL具有发出光的光源(例如LED)51、将来自光源51的光导向液晶面板侧的导光板52以及配置在导光板52的背面侧的反射板53。另外,背光源BL还可以具有配置在导光板52的前面侧(或背面侧)的棱镜片和扩散片。
例示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具有用于通过存储器液晶进行灰度显示的构成。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各像素P包括多个子像素Sp。图1示出了一个像素P被划分成三个子像素Sp的例子。以下,将三个子像素Sp中的配置在图中的上侧的子像素Sp1称为“第一子像素”,将配置在图中的下侧的子像素Sp2称为“第二子像素”。另外,将配置于图中的中央的子像素Sp3称为“第三子像素”。
各像素P的透射区域Tr包括相互分离的多个子透射区域Tra、Trb以及Trc。多个子透射区域Tra、Trb以及Trc包含第一子像素Sp1所包含的第一子透射区域Tra、第二子像素Sp2所包含的第二子透射区域Trb以及第三子像素Sp3所包含的第三子透射区域Trc。
第一子透射区域Tra以及第三子透射区域Trc各自包含第一接触孔CH1以及第二接触孔CH2。与此相对,第二子透射区域Trb不包含第一接触孔CH1以及第二接触孔CH2。
像素电极11包含多个子像素电极11a、11b和11c。多个子像素电极11a、11b和11c包括:配置于第一子像素Sp1的第一子像素电极11a、配置于第二子像素Sp2的第二子像素电极11b、以及配置于第三子像素Sp3的第三子像素电极11c。
配置在图中的上侧的第一子像素电极11a和配置在图中的下侧的第二子像素电极11b电连接。在图示的例子中,像素电极11还包括连接电极11d,第一子像素电极11a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1b通过连接电极11d连接。
第一子像素电极11a、第二子像素电极11b和连接电极11d形成为一体,整体为U字状(日本字“コ”字状)。第三子像素电极11c位于第一子像素电极11a与第二子像素电极11b之间。将第一子像素电极11a、第二子像素电极11b和连接电极11d统称为“第一电极段”,将第三子像素电极11c称为“第二电极段”时,第一电极段与第二电极段的面积比例如为约2:1。
第一子像素电极11a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1b经由第一子像素透射区域Tra所包含的第一接触孔CH1和第二接触孔CH2与共用的一个存储器电路电连接。第三子像素电极11c通过经由第三子透射区域Trc所包含的第一接触孔CH1和第二接触孔CH2与另一个存储器电路电连接。即,针对各像素P设置有两个存储器电路。
如图1所示,像素P被分割,从而如图3所示,能够进行基于面积灰度法的4灰度显示。具体而言,如图3的最左侧所示,通过将三个子像素Sp全部设为黑显示状态,从而能够作为一个像素P整体进行黑显示,如图3的从左侧起第二个所示,通过将两个子像素Sp设为黑显示状态,将一个子像素Sp设为白显示状态,从而能够作为一个像素P整体进行暗的中间灰度显示。另外,如图3的从左侧第三个所示,通过将两个子像素Sp设为白显示状态,将一个子像素Sp设为黑显示状态,从而能够作为一个像素P整体进行明亮的中间灰度显示,如图3的最右侧所示,通过将三个子像素Sp全部设为白显示状态,从而能够作为一个像素P整体进行白显示。
此外,三个子像素电极11a、11b、11c也可以分别与不同的存储器电路电连接(即,也可以在各像素P中设置三个存储器电路)。
如已经说明那样,第一层间绝缘层13具有凹部(透射开口槽)TG。以下,更具体地说明该凹部TG。
如图2所示,凹部TG由底面bf以及倾斜侧面if规定。将第一层间绝缘层13的液晶层30侧的表面中未形成有凹部TG的部分uf称为“上表面”时,倾斜侧面if是连结上表面uf与底面bf的部分。倾斜侧面if相对于透明基板10a的基板面倾斜。
凹部TG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透射区域Tr内。第一接触孔CH1形成为与凹部TG的一部分重叠。凹部TG的深度dTG(上表面uf与底面bf的高度差)为0.5μm以上。凹部TG的倾斜侧面if的倾斜角θ为25°以下。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具有反射层(反射电极)12与像素电极11经由第一层间绝缘层13而被隔开的两段电极结构。因此,反射层12不仅可以包含位于像素P内的第一部分12a,而且还可以包含位于相邻的两个像素P之间的第二部分12b。因此,像素P间的区域也能够有助于反射显示,因此反射开口率(在显示区域内有助于反射模式的显示的区域所占的比例)提高,能够实现反射率的进一步的提高。因此,能够以反射模式进行更明亮的显示。另外,反射层12的凹凸表面结构通过形成在像素电极11之下的第一层间绝缘层13而被平坦化,因此不会产生因反射层12的凹凸表面结构引起的取向混乱,得到面内均匀性高的取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由于使像素P间的区域有助于反射模式的显示,因此优选对置基板20在多个像素P之中的彼此相邻的任意两个像素P之间不具有黑矩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第一层间绝缘层13具有凹部TG,从而实现多间隙结构(透射单元间隙dt比反射单元间隙dr大的结构)。透射模式的显示中使用的光只通过液晶层30一次,而反射模式的显示中使用的光通过液晶层30两次。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使透射区域Tr的单元间隙dt比反射区域Rf的单元间隙dr大,能够增大针对透射模式的显示中使用的光的液晶层30的延迟,对于透射区域Tr而言可以得到优选的(能够实现更亮的显示的)电压-亮度特性。
根据本申请发明人的研究可知,在具有多间隙结构的半透射型LCD中,单元间隙按每个像素而不同,有可能产生由此引起的显示不良。另外,还可知单元间隙变得不均的原因在于:在用于形成第一取向膜15的取向膜材料的涂布时,由于第一层间绝缘层13的凹部TG的形状、大小等,涂布厚度按每个像素而不同,由此引起的第一取向膜15的膜厚的不均匀性。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通过使凹部TG的倾斜侧面if的倾斜角θ为25°以下,如以下示出验证结果进行说明的那样,可以抑制发生上述那样的显示不良。此外,从确保美观性所需的透射模式效率的观点出发,凹部TG的深度dTG优选为0.5μm以上。
具体而言,如下进行验证。
首先,试制了凹部的倾斜侧面的倾斜角比较大的液晶显示面板(“面板#1”)和比较小的液晶显示面板(“面板#2”)。在对面板#1、#2进行了外观检查后,在面板#1中观察到不均,与此相对地,在面板#2中未观察到不均。
对于面板#1的TFT基板,得到了显示状态存在差异的两个像素(像素1A、像素1B)的剖面SEM图像。另外,关于面板#2的TFT基板,得到了任意两个像素(像素2A、像素2B)的剖面SEM图像。然后,根据这些SEM图像计算凹部的倾斜侧面的倾斜角、凹部的深度、第一取向膜的厚度和透射单元间隙,进而计算出了该面板中的两个像素(面板#1中的像素1A和像素1B、面板#2中的像素2A和像素2B)的透射模式效率之差。在表1中示出结果。
[表1]
由表1可知,在面板#1中,凹部的深度为2.03μm,倾斜侧面的倾斜角为26°。与此相对地,在面板#2中,凹部的深度为1.59μm,倾斜侧面的倾斜角为18°。透射模式效率之差在面板#1中为3.1%,而在面板#2中为0.5%。与面板#2相比,面板#1的凹部深,透射单元间隙大,因此,透射模式效率本身高。但是,据推测,在面板#1中,由于凹部较深,倾斜侧面的倾斜角增大,取向膜的厚度变得不均匀。
根据表1所示的结果,在倾斜角4°~30°的范围内,对于两个像素A、B,通过模拟计算出了第一取向膜的厚度(凹部的底面上的厚度)的偏差和根据此确定的透射单元间隙。在计算时,如图4所示,在将反射单元间隙dr设为2μm、将凹部TG的宽度WTG设为20μm、将上表面uf以及倾斜侧面if上的第一取向膜15的厚度t1设为0.13μm的基础上,计算出了凹部TG的深度dTG、底面bf上的第一取向膜15的厚度t2、透射单元间隙dt。另外,基于关于试制的面板A、B的测量数据和取向模拟软件(Siteck公司制的LCDMaster)的计算数据(图5示出的单元间隙与模式效率的关系),通过模拟计算出了透射模式效率。在表2~表5中示出这些计算结果。
[表2]
[表3]
[表4]
[表5]
此外,表2和表3中示出的“平均透射单元间隙”是将透射区域Tr中的液晶层30的厚度也包含与凹部TG的倾斜侧面if对应的区域的厚度地进行平均而得到的值。另外,在表4和表5中,还示出了两个像素A和像素B中的透射模式效率之差和根据此确定的显示品质。显示品质在透射模式效率之差为2.0%以下时,非常良好(“O”),在大于2.0%且为3.0%以下时,良好(“△”),在大于3.0%时,不良好(“×”)。
由表2~表5可知,存在倾斜角θ越小,则第一取向膜15的厚度的偏差越小,具有显示品质改善的倾向。另外,从显示品质的观点出发,倾斜角θ优选为25°以下,更优选为22°以下。此外,如已经说明的那样,从确保美观性所需的透射模式效率的观点出发,优选凹部TG的深度dTG为0.5μm以上。
接着,根据表2~表5所示的结果,通过模拟算出在将倾斜角θ固定的状态下使透射单元间隙dt增大直至理论上的界限时的透射模式效率。在计算时,第一取向膜15的厚度(底面bf上的厚度t2)完全依赖于倾斜侧面if的倾斜角θ。在表6~表9中示出计算结果。
[表6]
[表7]
[表8]
[表9]
根据表6~表9可知,通过增大透射单元间隙dt,透射模式效率得到改善。
接着,根据表2~表5所示的结果,通过模拟算出了在将凹部TG的深度dTG固定的状态下使倾斜角θ减小直至界限时的透射模式效率。在计算时,第一取向膜15的厚度(底面bf上的厚度t2)完全依赖于倾斜侧面if的倾斜角θ。在表10~表13中示出计算结果。
[表10]
[表11]
[表12]
[表13]
由表10~表13可知,通过减小凹部TG的倾斜侧面if的倾斜角θ,可抑制第一取向膜15的厚度的偏差,改善显示品质(降低透射模式效率之差)。
由这些验证结果可知,通过在维持相对较大的透射单元间隙dt的同时使凹部TG的倾斜侧面if的倾斜角θ变小(具体为25°以下,优选为22°以下),从而能够兼顾足够高的透射模式效率和良好的显示品质。
在此,对适当地形成具有比较小的倾斜角θ的倾斜侧面if的方法的例子进行说明。
在作为第一层间绝缘层13的材料使用感光性树脂材料的情况下,首先,在反射层12上赋予感光性树脂材料,接着,隔着光掩模对感光性树脂材料照射光(例如紫外光)进行曝光,之后,进行显影,从而能够形成凹部TG。在此,以使用正型的感光性树脂材料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图6及图6B中示出在形成凹部TG时使用的光掩模的例子。在图6及图6B中,用虚线示出一个子透射区域的外缘。
图6A所示的光掩模70A具有遮光区域71和透光区域72。在光掩模70A中,透光区域72包括与各子透射区域对应地配置的岛状部72a,与一个(单一的)岛状部72a对应地形成与一个子透射区域对应的凹部TG。
图6B所示的光掩模70B也具有遮光区域71和透光区域72。但是,在光掩模70B中,透光区域72包括与各子透射区域对应地配置的岛状部72a以及多个狭缝部72b,与一个岛状部72a和多个狭缝部72b对应地形成与一个子透射区域对应的凹部TG。多个狭缝部72b位于岛状部72a的外侧,并配置在子透射区域的外缘附近。狭缝部72b的宽度为曝光机的分辨率以下的尺寸(例如1.0μm~2.0μm)。
图7A以及图7B是示意性地示出分别使用光掩模70A以及70B对感光性树脂材料13’进行曝光的样子的图。在图7及图7B中,用虚线示出在显影后形成的凹部TG的剖面形状。
由图7A和图7B的比较可知,当使用光掩模70B进行曝光时,与使用光掩模70A进行曝光的情况相比,形成倾斜角θ小的(即平缓的)倾斜侧面if。这是因为,当透光区域72使用包含狭缝部72b的光掩模70B时,对成为倾斜侧面if的区域进行中间光量的曝光。
在此,说明验证了在光掩模的透光区域中包含狭缝部所起到的效果的结果。
如图8A所示,准备在4μm角的岛状部72a的一侧配置有宽度1.5μm的狭缝部72b、在另一侧未配置有狭缝部72b的光掩模70B,使用该光掩模70B对感光性树脂材料83’进行了曝光。如图8B所示,在其后进行显影而得到的绝缘层83的凹部TG中,倾斜侧面if的倾斜角θ在与狭缝部72b对应的一侧为38°,而在与狭缝部72b不对应的一侧为49°。这样,可以确认,通过在光掩模的透光区域包含狭缝部,能够适当地形成具有比较小的倾斜角θ的倾斜侧面if。
图9中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构成的其他例子。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凹部TG的底面bf的一部分和倾斜侧面if位于反射区域Rf内。与此相对,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凹部TG的底面bf和倾斜侧面if位于透射区域Tr内,不包含在反射区域Rf中。当凹部TG的底面bf的一部分、倾斜侧面if位于反射区域Rf内时,由于有效的反射单元间隙dr变大,有可能产生反射白色度的黄色位移。如图9中示出的例子所示,由于凹部TG的底面bf和倾斜侧面if不包含在反射区域Rf中,因此能够抑制反射白色度的黄色偏移。
参照图10、图11和图12说明液晶显示装置100的构成的又一其他例。图10、图11和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剖视图,并且示出了对应于红色像素PR、绿色像素PG和蓝色像素PB的区域。此外,在图10、图11和图12中,简化示出TFT基板10的构成。
如图10、图11和图12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彩色滤光片层22包含配置于红色像素PR的红色彩色滤光片22R、配置于绿色像素PG的绿色彩色滤光片22G以及配置于蓝色像素PB的蓝色彩色滤光片22B。蓝色滤光片22B的厚度tB分别大于红色滤光片22R的厚度tR和绿色滤光片22G的厚度tG。因此,蓝色像素PB的反射单元间隙drB分别小于红色像素PR的反射单元间隙drR以及绿色像素PG的反射单元间隙drG。
具体而言,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红色像素PR的反射单元间隙drR和绿色像素PG的反射单元间隙drG相同,蓝色像素PB的反射单元间隙drB比它们小(即,drR=drG>drB)。另外,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红色像素PR的反射单元间隙drR小于绿色像素PG的反射单元间隙drG,蓝色像素PB的反射单元间隙drB小于红色像素PR的反射单元间隙drR(即,drG>drR>drB)。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绿色像素PG的反射单元间隙drG小于红色像素PR的反射单元间隙drR,蓝色像素PB的反射单元间隙drB小于绿色像素PG的反射单元间隙drG(即,drR>drG>drB)。
如上所述,在图10、图11和图12所示的例子中,蓝色像素PB的反射单元间隙drB分别小于红色像素PR的反射单元间隙drR和绿色像素PG的反射单元间隙drG。在采用VA-ECB模式作为显示模式的情况下,通过如此设定红色像素PR的反射单元间隙drR、绿色像素PG的反射单元间隙drG以及蓝色像素PB的反射单元间隙drB,能够抑制伴随着单元间隙的变动的反射色度的变化。
此外,像素电极11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例子。图13中示出像素电极11的结构的其它例子。
图13所示的例子中在如下方面与图1所示的例子不同:第一子像素Sp1位于图中的中央,第三子像素Sp3位于图中的上侧。也就是说,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三子像素Sp3位于第一子像素Sp1与第二子像素Sp2之间,与此相对,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子像素Sp1与第二子像素Sp2不隔着第三子像素Sp3而相邻。
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相互相邻的第一子像素电极11a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1b连续地形成。当将第一子像素电极11a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1b统称为“第一电极段”,将第三子像素电极11c称为“第二电极段”时,第一电极段是纵横比比第二电极段大的矩形。第一电极段和第二电极段的面积比例如为约2:1。
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如图14所示,也能够进行基于面积灰度法的4灰度显示。具体而言,如图14的最左侧所示,通过将三个子像素Sp全部设为黑显示状态,从而能够作为一个像素P整体进行黑显示,如图14的从左侧起第二个所示,通过将两个子像素Sp设为黑显示状态,将一个子像素Sp设为白显示状态,从而能够作为一个像素P整体进行暗的中间灰度显示。另外,如图14的从左侧第三个所示,通过将两个子像素Sp设为白显示状态,将一个子像素Sp设为黑显示状态,从而能够作为一个像素P整体进行明亮的中间灰度显示,如图14的最右侧所示,通过将三个子像素Sp全部设为白显示状态,从而能够作为一个像素P整体进行白显示。
但是,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字符等的显示的清晰度可能会稍微降低。以下,说明其理由。
在显示字符的情况下,为了表现字符的平滑度,有时在显示字符的端部的像素P中仅使一部分的子像素Sp点亮(成为白显示状态)。在采用图13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在仅使第一子像素Sp1以及第二子像素Sp2点亮的情况、仅使第三子像素Sp3点亮的情况、以及使全部的子像素Sp点亮的情况下,由于亮度的重心(白显示状态的区域的几何中心)位置不同,因此亮度产生偏差。该亮度的偏差成为使字符、特定的图案的显示的清晰度降低的原因。
与此相对,如图1中示出的例子所示,由于第一电极段为夹着第二电极段的U字形,在仅使第一子像素Sp1以及第二子像素Sp2点亮的情况、仅使第三子像素Sp3点亮的情况、以及使全部的子像素Sp点亮的情况下,能够减小亮度的重心(白显示状态的区域的几何中心)位置的差异(例如使重心位置大致相同)。因此,能够降低亮度的偏差,提高字符、特定的图案的显示的清晰度(实现更自然的显示)。
图15是采用了图1所示的电极结构的情况下的实际的字符显示的例子,图15是采用了图13所示的电极结构的情况下的实际的字符显示的例子。在图15A所示的显示例中,可知与图15B所示的显示例相比,字符显示光滑。
参照图16A和图16B说明第一电极段es1和第二电极段es2的形状的变化。
在图16A所示的像素电极11和图16B所示的像素电极11中的任一个中,第一电极段es1都是夹着第二电极段es2的U字状。但是,如后所述,第一电极段es1与第二电极段es2的间隙(以下称为“段边界”)SB在图16B所示的例子中是弯曲的形状,与此相对,在图16A所示的例子中不包括弯曲的部分。
在图16A所示的像素电极11中,第一电极段es1的外缘中的规定段边界SB的部分po1、以及第二电极段es2的外缘中的规定段边界的部分po2分别由3个直线部构成,且不包含弯曲的部分。因此,段边界SB也不包含弯曲的部分。
与此相对,在图16B所示的像素电极11中,第一电极段es1的外缘中的规定段边界SB的部分po1以及第二电极段es2的外缘中的规定段边界的部分po2分别是弧状,第二电极段es2是半月状。因此,段边界SB具有弯曲的形状。
如图16B所示,如果段边界SB具有弯曲的形状,则与如图16A所示那样段边界SB不包含弯曲的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段边界SB(可以说是非点亮的区域)的面积而提高开口率。在假设某像素尺寸的基础上,在图16A所示的例子和图16B所示的例子中计算反射区域Rf(在图16A和图16B中标注阴影线的区域)的面积并进行比较,结果,前者约为3512μm2,后者约为3547μm2。即,在图16B所示的例子中,与图16A所示的例子相比,反射区域Rf的面积增加到1.01倍。
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多个像素P可以构成多个彩色显示像素。各彩色显示像素具有呈现互不相同的颜色的三个以上的像素P。例如,由图1所示的红色像素PR、绿色像素PG以及蓝色像素PB构成一个彩色显示像素。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如适用于分辨率为180ppi以上、各彩色显示像素的尺寸为140μm×140μm以下、透射区域Tr的尺寸(在透射区域Tr被分割为多个子透射区域的情况下,各子透射区域的尺寸)为30μm×30μm以下的液晶显示装置。
此外,在至此为止的说明中,例示了各像素P被分割为多个子像素Sp的构成,但各像素P也可以不被分割为多个子像素Sp。
产业上的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抑制因单元间隙不均而导致的显示不良的发生的半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优选用作智能手表用或面向室外广告的数字标牌用的显示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 TFT基板
10a、20a 透明基板
11 像素电极
11a 第一子像素电极
11b 第二子像素电极
11c 第三子像素电极
11d 连接电极
12 反射层
12a 反射层的第一部分
12b 反射层的第二部分
13 第一层间绝缘层
14 第二层间绝缘层
15 第一取向膜
19 透明导电层
20 对置基板
21 对置电极
22 彩色滤光片层
22R 红色滤光片
22G 绿色滤光片
22B 蓝色滤光片
25 第二取向膜
30 液晶层
40A 背面圆偏光板
40B 表面圆偏光板
41A 背面直线偏光板
41B 表面直线偏光板
42A 第一相位差板
42B 第二相位差板
51 光源
52 导光板
53 反射板
70A、70B 光掩模
71 遮光区域
72 透光区域
72a 岛状部
72b 狭缝部
100 液晶显示装置
LP 液晶显示面板
BL 背光源
P 像素
PR 红色像素
PG 绿色像素
PB 蓝色像素
Sp 子像素
Sp1 第一子像素
Sp2 第二子像素
Sp3 第三子像素
Rf 反射区域
Tr 透射区域
Tra 第一子透射区域
Trb 第二子透射区域
Trc 第三子透射区域
CP 接触部
ce1 第一接触电极
ce2 第二接触电极
ce3 第三接触电极
CH1 第一接触孔
CH2 第二接触孔
TG 第一层间绝缘层的凹部(透射开口槽)
uf 第一层间绝缘层的上表面
bf 凹部的底面
if 凹部的倾斜侧面
es1 第一电极段
es2 第二电极段
SB 段边界
Claims (19)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其与所述第一基板对置;以及
液晶层,其设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并且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具有包含多个行和多个列且排列成矩阵状的多个像素,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像素的每一个包含以反射模式进行显示的反射区域和以透射模式进行显示的透射区域,
所述第一基板具有:
反射层;
层间绝缘层,其以覆盖所述反射层的方式设置;以及
像素电极,其在所述多个像素的每一个中,设置在所述层间绝缘层上,
所述层间绝缘层具有凹部,所述凹部由底面和倾斜侧面规定,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透射区域内,
所述层间绝缘层的所述凹部的深度为0.5μm以上,
所述凹部的所述倾斜侧面的倾斜角为25°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所述倾斜侧面的倾斜角为22°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所述底面和所述倾斜侧面位于所述透射区域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层具有凹凸表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层具有实质性平坦的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晶层为垂直取向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晶层为水平取向型。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还具有背板电路,所述背板电路驱动所述多个像素,
所述层间绝缘层在所述透射区域内具有接触孔,所述接触孔用于将所述像素电极与所述背板电路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像素的所述透射区域包含彼此隔开的多个子透射区域,
所述多个子透射区域包含:第一子透射区域,其包含接触孔;第二子透射区域,其不包含所述接触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像素包含多个子像素,
所述多个子像素包含:第一子像素,其包含所述第一子透射区域;第二子像素,其包含所述第二子透射区域,
所述像素电极包含多个子像素电极,
所述多个子像素电极包含:第一子像素电极,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子像素;第二子像素电极,其配置于所述第二子像素,
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素电极还包含连接电极,所述连接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
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和所述连接电极整体为U字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子透射区域还包含第三子透射区域,所述第三子透射区域包含所述接触孔,
所述多个子像素还包含第三子像素,所述第三子像素包含所述第三子透射区域,
所述多个子像素电极还包含第三子像素电极,所述第三子像素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三子像素,且位于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将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和所述连接电极称为第一电极段,将所述第三子像素电极称为第二电极段,将所述第一电极段与所述第二电极段之间隙称为段边界时,所述段边界具有弯曲的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段的外缘中的规定所述段边界的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段的外缘中的规定所述段边界的部分分别为弧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具有以与所述液晶层接触的方式设置的取向膜。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像素构成多个彩色显示像素,
所述多个彩色显示像素的每一个具有呈现互不相同颜色的三个以上的像素,
分辨率为180ppi以上,
各彩色显示像素的尺寸为140μm×140μm以下,
所述透射区域的尺寸为30μm×30μm以下。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区域中的所述液晶层的厚度为2.0μm以上且2.5μm以下,
所述透射区域中的所述液晶层的厚度为3.0μm以上且3.8μm以下。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像素包含显示红色的红色像素、显示绿色的绿色像素和显示蓝色的蓝色像素,
所述蓝色像素的所述反射区域中的所述液晶层的厚度分别小于所述红色像素的所述反射区域中的所述液晶层的厚度和所述绿色像素的所述反射区域中的所述液晶层的厚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基板具有彩色滤光片层,
所述彩色滤光片层包含配置于所述红色像素的红色滤光片、配置于所述绿色像素的绿色滤光片和配置于所述蓝色像素的蓝色滤光片,
所述蓝色滤光片的厚度分别大于所述红色滤光片的厚度和所述绿色滤光片的厚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190113 | 2022-11-29 | ||
JP2023124430A JP2024078390A (ja) | 2022-11-29 | 2023-07-31 | 液晶表示装置 |
JP2023-124430 | 2023-07-3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112832A true CN118112832A (zh) | 2024-05-31 |
Family
ID=91207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406479.4A Pending CN118112832A (zh) | 2022-11-29 | 2023-10-26 | 液晶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112832A (zh) |
-
2023
- 2023-10-26 CN CN202311406479.4A patent/CN118112832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059287B1 (ko) |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 |
US7460199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US7403246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US8031303B2 (en) | Liquid cyr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dielectric projections for liquid crystal alignment | |
JP3744342B2 (ja) | 液晶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
CN100407013C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US6909481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electronic appliance | |
US7576818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TWI224699B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US20040165129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 |
US20090033849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KR100579346B1 (ko) |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 |
KR20110001600A (ko) | 표시기판,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 |
CN101276116B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KR20070013889A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KR100377944B1 (ko) | 액정분자가 호모지니어스배향한 액정층을 구비한액정표시소자 | |
US11428981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 |
US12117697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CN118112832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JP2024078390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US11953788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reflective pixel region having a plurality of liquid crystal domain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 |
US12135478B2 (en) | Liquid crystal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US11988910B1 (en) | Viewing angle-controlling liquid crystal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16974110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118057231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