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12610A - 一种电池包、储能控制装置及储能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包、储能控制装置及储能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712610A CN117712610A CN202311425146.6A CN202311425146A CN117712610A CN 117712610 A CN117712610 A CN 117712610A CN 202311425146 A CN202311425146 A CN 202311425146A CN 117712610 A CN117712610 A CN 11771261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energy storage
- detection
- working
- terminal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9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4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13935 Electric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6—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erminals of battery pack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69—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detecting conditions inside cells or batteries, e.g. details of voltage sensing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circuits adapted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the batter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2010/4271—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s including electronic circuits, e.g. control of current or voltage to keep battery in healthy state, cell balanc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储能系统器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包、储能控制装置及储能系统。所述储能系统包括:电池包,包括:储能模块;第一插接端口,包括第一工作端子和成对设置的第一检测端子;控制装置,被配置为当第一检测端子被短路时,能够使储能模块与第一工作端子导通,且当第一检测端子断开时,能够使储能模块与第一工作端子断开。储能控制装置,包括:功率模块;第三插接端口,包括第三工作端子和成对设置的第三检测端子;第三工作端子与功率模块电连接,且第三检测端子相互短接,或者第三检测端子被配置为能够在短接与断开两种状态间进行切换;其中,电池包与储能控制装置堆叠设置,通过第一插接端口和第三插接端口相互插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储能系统器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包、储能控制装置及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在储能系统或充电桩系统中,通常会对各功能单元进行模块化设计,最后由多个模块化子部件组合成完整系统。同时为了便于客户安装,各模块被设计成可插拔或可自组合形式。例如可包括A模块单元和若干B模块单元,以堆叠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在A模块单元下方有对外端口端子,能与B模块单元上方的对外端口端子对插连接,B模块单元下方有对外端口端子,此端子与A模块单元下方的对外端口端子相同,能与其他B模块单元上方的对外端口端子对插连接。当各模块单元正确插入连接后,最下方的B模块单元的对外端口端子需要增加保护盖或等效的装置防止人员从外部碰触此对外端口端子造成电气伤害。
上述这种模块化设计能够使储能系统扩展更便利,但是需要确保模块单元间的端口接触是电气可靠的。同时,当某个模块单元异常物理断开后需要将端口的电压降低为安全电压以下以免对外端口外露造成人员伤害。
此外,当B模块单元为储能模块时,通常在对外端口上有用于启动的信号,使其主动输出电压。例如端口上的某两个信号短接,则可让B模块单元在其端口输出电压。正常情况下,当B模块单元与A模块单元组合时,由A模块单元来短路这两个信号。若没有与A模块单元组成系统时,如意外将B模块上的两个信号短接,则B模块单元会意外在其端口输出电压,易对人员造成电气伤害。因此,该种设计方式存在安全缺陷。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包、储能控制装置及储能系统,可以有效避免模块单元端口处意外短路,导致其输出电压对人员造成伤害。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储能模块;第一插接端口,所述第一插接端口包括第一工作端子和第一检测端子,其中,所述第一检测端子成对设置;所述第一工作端子、所述第一检测端子和所述储能模块之间设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检测端子被短路时,能够使所述储能模块与所述第一工作端子导通,且当所述第一检测端子相互断开时,能够使所述储能模块与所述第一工作端子断开。
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检测端子设有至少两对,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当每一对所述第一检测端子均被短路时,能够使所述储能模块与所述第一工作端子导通,且当任意一对所述检测端子断开时,能够使所述储能模块与所述第一工作端子断开。
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还包括第二插接端口,所述第二插接端口包括第二工作端子和第二检测端子,其中,所述第二检测端子成对设置;所述第二工作端子与所述第一工作端子的数量及排布方式一致,所述第二检测端子与所述第一检测端子的数量及排布方式一致;所述第二工作端子与所述第一工作端子或所述储能模块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二检测端子与所述第一检测端子电连接;或所述第二检测端子之间相互短接。
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至少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检测端子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工作端子的长度。
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至少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检测端子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工作端子的长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储能控制装置,包括:功率模块;第三插接端口,所述第三插接端口包括第三工作端子和第三检测端子,其中,所述第三检测端子成对设置;所述第三工作端子与所述功率模块电连接,且所述第三检测端子相互短接,或者所述第三检测端子被配置为能够在短接与断开两种状态间进行切换。
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三检测端子设有至少两对。
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至少其中一对所述第三检测端子被配置为能够在短接与断开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至少其中一个所述第三检测端子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三工作端子的长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储能系统,包括:电池包,包括:储能模块;第一插接端口,所述第一插接端口包括第一工作端子和第一检测端子,其中,所述第一检测端子成对设置;所述第一工作端子、所述第一检测端子和所述储能模块之间设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检测端子被短路时,能够使所述储能模块与所述第一工作端子导通,且当所述第一检测端子相互断开时,能够使所述储能模块与所述第一工作端子断开。储能控制装置,包括:功率模块;第三插接端口,所述第三插接端口包括第三工作端子和第三检测端子,其中,所述第三检测端子成对设置;所述第三工作端子与所述功率模块电连接,且所述第三检测端子相互短接,或者所述第三检测端子被配置为能够在短接与断开两种状态间进行切换;其中,所述电池包与所述储能控制装置堆叠设置,通过所述第一插接端口和第三插接端口相互插接;且所述第一检测端子与第三检测端子对应连接,第一工作端子与第三工作端子对应连接。
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包括多个所述电池包堆叠设置,且每个所述电池包还包括第二插接端口,以使多个所述电池包之间相插接
本发明为避免储能系统中模块化的设计带来的安全隐患,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储能控制装置、及储能系统,对其端口进行了改进。通过对储能控制装置设置多个检测端子对,包括固定的检测端子和可调的检测端子,且电池包对应的端子仅在接收储能控制装置每个检测端子的使能信号时开始工作,以避免漏电对人员造成伤害。同时,可调的检测端子可在储能系统安装前或拆卸前断开,从而切断使能信号的输出,在安装好后再连接,进一步提升了储能系统的电气可靠性,减少安全隐患。此外,检测端子短于其他的工作端子设置,以使检测端子的连接时刻晚于工作端子的连接时刻,断开时刻早于工作端子的断开时刻,避免检测端子误触导致电池包输出电压,对人员造成伤害。
本发明通过多重保护,大大提高了储能系统的电气可靠,减少了安全隐患,保障了人员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电池包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电池包另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储能控制装置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储能系统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储能系统另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2所示,一种电池包100,包括:储能模块110、第一插接端口120、以及第二插接端口130。其中,储能模块110设置在电池包100的内部,用于输出电能。第一插接端口120和第二插接端端口130设置在电池包上,作为连接端口,可以用来串联多个电池包,或者与控制模块对应插接,以组合成储能系统,且自组合的插接式设计可便于运输和安装。
然而,这种模块化的设计较为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当模块之间异常物理断开后,端口处的工作电压易对人员造成伤害,因此,需要确保端口处的电气可靠。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接端口120包括第一工作端子121和第一检测端子122,且第一检测端子122成对设置。其中,第一检测端子122用来检测第一插接端口120的连接状态,且电池包100内还设有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用于根据第一检测端子122的检测结果连通或切断第一工作端子121和储能模块110之间的线路,以使当第一插接端口120连接后储能模块110能够通过第一工作端子121输出工作电压,并在第一插接端口120断开后停止输出,避免对人员造成伤害。具体的,由于第一检测端子122成对设置,当第一检测端子122之间被短路时,控制装置连通第一工作端子121和储能模块110之间的线路;当第一检测端子122之间相互断开时,控制装置切断第一工作端子121和储能模块110之间的线路,以确保第一插接端口120处的电气可靠。
进一步,第一检测端子122可设置多对,且优选的,可在第一插接端口120两端各设有一对第一检测端子122。相应的,控制装置仅在每一对第一检测端子122之间相互短路时,才会连通第一工作端子121和储能模块110之间的线路;且当任意一对第一检测端子122之间断开时,控制装置立即切断第一工作端子121和储能模块110之间的线路,大大提升了第一插接端口120处的电气可靠性,避免带来安全隐患。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检测端子122的设置数量及位置可根据具体应用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仅作为一优选实施例以阐述其功能和作用。
同理,第二插接端口130可同上述第一插接端口120相同设置,以便于和另一个电池包的第一插接端口或第二插接端口相插接进行组合。具体的,包括第二工作端子131和成对设置的第二检测端子132,优选地,第二工作端子131和第二检测端子132的排布方式与第一工作端子121和第一检测端子122设置一致,以便于第二工作端子131和第一工作端子121之间短接,以及第一检测端子122和第二检测端子132之间短接。当第一插接端口120或第二插接端口130任一个已插接时,第一工作端子121、储能模块110、以及第二工作端子131之间连通。在应用中,若多个电池包100进行组合,则可通过第一工作端子121和第二工作端子131将每个电池包中的储能模块串联起来,可将串联后的多个电池包的任一个插接端口作为输出端,用来输出工作电压,另一插接端口可通过安装保护壳进行电气隔绝。例如,多个电池包组合,且相邻电池包之间可通过各自的第一插接端口进行插接,或者各自的第二插接端口进行插接,又或者一个电池包的第一插接端口和另一个电池包的第二插接端口进行插接。组合完成后,仅剩最外侧的两个插接端口,包括两个第一插接端口,或两个第二插接端口,或一个第一插接端口和一个第二插接端口,可通过其中一个插接端口输出电能,另一个插接端口进行电气隔绝,以保证电气可靠。
进一步,第二检测端子132之间可直接短接,可与另一个电池包的第一插接端口上的第一检测端子对应连接,以便于多个电池包之间进行组合。
此外,控制装置也可分别控制第一插接端口120和第二插接端口130。具体的,第二工作端子131可和储能模块110相连接,控制装置根据第二检测端子132的检测结果连通或切断第二工作端子131和储能模块110之间的线路,以使当第二插接端口130连接后储能模块110能够通过第二工作端子131输出工作电压,并在第二插接端口130断开后停止输出。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检测端子122的长度小于第一工作端子121的长度,以使第一检测端子122的端部平面短于第一工作端子121的端部平面,当第一插接端口120连接时,若第一检测端子122已被短路,则第一工作端子121也相应装配到位,从而避免第一检测端子122连接上,而第一工作端子121未连接到位,导致漏电对人员造成伤害。同理,第二检测端子132的长度小于第二工作端子131的长度,进一步加强电池包100的第一插接端口120和第二插接端口130的电气可靠,极大保障了用户的人身安全,减少安全隐患。
实施例2
请参见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储能控制装置200,包括:功率模块210和第三插接端口220。其中,功率模块210也设置在储能控制装置200内部,可以对电池包进行相应的控制,或其他作用,具体根据应用中的实际需求。第三插接端口220也设置在储能控制装置200的外壳上,作为连接端口与电池包上的端口相连接。
相应的,第三插接端口220也需要确保其电气可靠。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插接端口220包括第三工作端子221和第三检测端子222,且第三检测端子222成对设置。其中,第三检测端子222之间相互短接,或被配置为能够在短接和断开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三工作端子221则与功率模块210相连接,当和电池包连接时,能够接收电池包输出的电能。具体的,在应用中,例如储能控制装置200为逆变器,相应的功率模块210即为逆变模块,第三工作端子221能够将电池包输出的直流电传输至逆变模块中,逆变为交流电再输出。第三检测端子222通过短路电池包上对应的检测端子,作用其一个使能信号,使其开始输出工作电压。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三检测端子222可设置多对,且数量和位置与电池包上的检测端子对应设置,以短路电池包上的检测端子,作用其使能信号。优选地,可在第三插接端口220两端各设置一对第三检测端子222,以确保当第三插接端口220与电池包上对应端口连接时第三检测端子222和第三工作端子221与电池包上对应的端子相连接。具体的,可设置一对固定的第三检测端子222,以及一对可调的第三检测端子222,即一对相短接的第三检测端子222和一对可通过开关切换连接状态的第三检测端子222,当储能控制装置200与电池包装配好后,可通过控制开关来短接可调的第三检测端子222,作用电池包两个使能信号,且电池包仅在接收到两个使能信号时开始工作。因此,当储能控制装置200与电池包安装前,可将开关调节为第三检测端子222断开的状态,避免安装时电池包漏电对人员造成伤害,安装好后再将开关调节为第三检测端子222短接的状态。当储能控制装置200与电池包拆卸前,将开关再次调节为第三检测端子222断开的状态,避免拆卸时电池包漏电对人员造成伤害,从而大大提升了电气可靠性,有效保障了人员的人身安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检测端子222的设置数量及位置可根据具体应用进行调整,可均为固定的,或均为可调的,或多对固定的和多对可调的,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施例仅作为一优选实施例以阐述其功能和作用。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三检测端子222的长度小于第三工作端子221的长度,以使第三检测端子222的端部平面短于第三工作端子221的端部平面。当第三插接端口220对应插接时,第三检测端子222晚于第三工作端子221连接时刻;当第三插接端口220对应拆卸时,第三检测端子222早于第三工作端子221断开时刻,从而避免第三检测端子222连接时,而第三工作端子221未连接到位,以及第三检测端子222断开时,第三工作端子221未完全断开,导致漏电对人员造成伤害,减少安全隐患。
需要说明的是,储能控制装置200也可设置多个插接端口,具体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设置,本实施例仅作为一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3
请参见图4-5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储能系统,包括电池包100和储能控制装置200。其中,电池包100与储能控制装置200堆叠设置,且电池包的第一插接端口120或第二插接端口130与储能控制装置200的第三插接端口对应插接。
具体的,所述电池包100包括:储能模块110、第一插接端口120、以及第二插接端口130。其中,储能模块110设置在电池包100的内部,用于输出电能。第一插接端口120和第二插接端端口130设置在电池包上,作为连接端口。且第一插接端口120包括第一工作端子121和第一检测端子122,且第一检测端子122成对设置。第一检测端子122用来检测第一插接端口120的连接状态,且电池包100内还设有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用于根据第一检测端子122的检测结果连通或切断第一工作端子121和储能模块110之间的线路,以使当第一插接端口120连接后储能模块110能够通过第一工作端子121输出工作电压,并在第一插接端口120断开后停止输出,避免对人员造成伤害。相应的,第二插接端口130可同第一插接端口120相同设置,以便于和另一个电池包的第一插接端口或第二插接端口相插接进行组合。且第二插接端口130包括第二工作端子131和成对设置的第二检测端子132,优选地,第二工作端子131和第二检测端子132的排布方式与第一工作端子121和第一检测端子122设置一致,以便于第二工作端子131和第一工作端子121之间短接,以及第一检测端子122和第二检测端子132之间短接。当第一插接端口120或第二插接端口130任一个已插接时,第一工作端子121、储能模块110、以及第二工作端子131之间连通。
所述储能控制装置200包括:功率模块210和第三插接端口220。其中,功率模块210也设置在储能控制装置200内部,可以对电池包进行相应的控制,或其他作用,具体根据应用中的实际需求。第三插接端口220也设置在储能控制装置200的外壳上,作为连接端口。且所述第三插接端口220包括第三工作端子221和第三检测端子222,且第三检测端子222成对设置。第三检测端子222之间相互短接,或被配置为能够在短接和断开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三工作端子221相应与功率模块210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当电池包100与储能控制装置200安装时,通过第一插接端口120与第三插接端口220相插接,且第三插接端口220上的第三工作端子221和第三检测端子222的分步位置及数量与第一插接端口120上第一工作端子121和第一检测端子122对应设置,以确保第三检测端子222用来短接第一检测端子122,且储能模块110通过第一工作端子121输出工作电压并通过第三工作端子221传输至功率模块210中。其中,电池包100仅在接收储能控制装置200所有的使能信号时才开始正常工作,即第一插接端口120上的所有第一检测端子122均被第三插接端口220上的第三检测端子222短接,且第三检测端子222还包括固定的和可调的,多重保障,大大提高了电池包100与储能控制装置200安装或拆卸时的电气可靠,减少了安全隐患,保障了人员安全。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储能系统可包括多个电池包100堆叠设置,且电池包100之间可通过各自的第一插接端口120或第二插接端口130相插接,或者一个电池包100的第一插接端口120和另一个电池包100的第二插接端口130相插接,以进行组合并串联电池包,提高输出的工作电压。且组合后的电池包两端各剩余一个插接端口,可任一个与储能控制装置200对应插接,另一个设置保护壳300进行电气隔离,确保储能系统的电气可靠。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包之间,以及电池包和储能控制装置之间堆叠设置目的在于便于安防,且堆叠方向及堆叠形式不做过多限制,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本发明为避免储能系统中模块化的设计带来的安全隐患,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储能控制装置、及储能系统,对其端口进行了改进。通过对储能控制装置设置多个检测端子对,包括固定的检测端子和可调的检测端子,且电池包对应的端子仅在接收储能控制装置每个检测端子的使能信号时开始工作,以避免漏电对人员造成伤害。同时,可调的检测端子可在储能系统安装前或拆卸前断开,从而切断使能信号的输出,在安装好后再连接,进一步提升了储能系统的电气可靠性,减少安全隐患。此外,检测端子短于其他的工作端子设置,以使检测端子的连接时刻晚于工作端子的连接时刻,断开时刻早于工作端子的断开时刻,避免检测端子误触导致电池包输出电压,对人员造成伤害。
本发明通过多重保护,大大提高了储能系统的电气可靠,减少了安全隐患,保障了人员的人身安全。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在本文的描述中,提供了许多特定细节,诸如部件和/或方法的实例,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完全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以在没有一项或多项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或通过其他设备、系统、组件、方法、部件、材料、零件等等来实践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其他情况下,未具体示出或详细描述公知的结构、材料或操作,以避免使本发明实施例的方面变模糊。
在整篇说明书中提到“一个实施例”、“实施例”或“具体实施例”意指与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并且不一定在所有实施例中。因而,在整篇说明书中不同地方的短语“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实施例中”或“在具体实施例中”的各个表象不一定是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本发明的任何具体实施例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按任何合适的方式与一个或多个其他实施例结合。应当理解本文所述和所示的发明实施例的其他变型和修改可能是根据本文教导的,并将被视作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一部分。
还应当理解还可以以更分离或更整合的方式实施附图所示元件中的一个或多个,或者甚至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操作而被移除或因为可以根据特定应用是有用的而被提供。
另外,除非另外明确指明,附图中的任何标志箭头应当仅被视为示例性的,而并非限制。此外,除非另外指明,本文所用的术语“或”一般意在表示“和/或”。在术语因提供分离或组合能力是不清楚的而被预见的情况下,部件或步骤的组合也将视为已被指明。
如在本文的描述和在下面整篇权利要求书中所用,除非另外指明,“一个”、和“该”包括复数参考物。同样,如在本文的描述和在下面整篇权利要求书中所用,除非另外指明,“在…中”的意思包括“在…中”和“在…上”。
本发明所示实施例的上述描述(包括在说明书摘要中所述的内容)并非意在详尽列举或将本发明限制到本文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尽管在本文仅为说明的目的而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和本发明的实例,但是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和理解的,各种等效修改是可以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如所指出的,可以按照本发明所述实施例的上述描述来对本发明进行这些修改,并且这些修改将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
本文已经在总体上将系统和方法描述为有助于理解本发明的细节。此外,已经给出了各种具体细节以提供本发明实施例的总体理解。然而,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一个或多个具体细节的情况下进行实践,或者利用其它装置、系统、配件、方法、组件、材料、部分等进行实践。在其它情况下,并未特别示出或详细描述公知结构、材料和/或操作以避免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各方面造成混淆。
因而,尽管本发明在本文已参照其具体实施例进行描述,但是修改自由、各种改变和替换亦在上述公开内,并且应当理解,在某些情况下,在未背离所提出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前提下,在没有对应使用其他特征的情况下将采用本发明的一些特征。因此,可以进行许多修改,以使特定环境或材料适应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和精神。本发明并非意在限制到在下面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特定术语和/或作为设想用以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方式公开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将包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的任何和所有实施例及等同物。因而,本发明的范围将只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进行确定。
Claims (12)
1.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能模块;
第一插接端口,所述第一插接端口包括第一工作端子和第一检测端子,其中,所述第一检测端子成对设置;
所述第一工作端子、所述第一检测端子和所述储能模块之间设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检测端子被相互短路时,能够使所述储能模块与所述第一工作端子导通,且当所述第一检测端子相互断开时,能够使所述储能模块与所述第一工作端子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端子设有至少两对,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当每一对所述第一检测端子均被短路时,能够使所述储能模块与所述第一工作端子导通,且当任意一对所述检测端子断开时,能够使所述储能模块与所述第一工作端子断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插接端口,所述第二插接端口包括第二工作端子和第二检测端子,其中,所述第二检测端子成对设置;
所述第二工作端子与所述第一工作端子的数量及排布方式一致,所述第二检测端子与所述第一检测端子的数量及排布方式一致;所述第二工作端子与所述第一工作端子或所述储能模块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端子与所述第一检测端子电连接;或所述第二检测端子之间相互短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至少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检测端子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工作端子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至少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检测端子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工作端子的长度。
7.一种储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功率模块;
第三插接端口,所述第三插接端口包括第三工作端子和第三检测端子,其中,所述第三检测端子成对设置;
所述第三工作端子与所述功率模块电连接,且所述第三检测端子相互短接,或者所述第三检测端子被配置为能够在短接与断开两种状态间进行切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检测端子设有至少两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其中一对所述第三检测端子被配置为能够在短接与断开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其中一个所述第三检测端子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三工作端子的长度。
11.一种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包,包括:
储能模块;
第一插接端口,所述第一插接端口包括第一工作端子和第一检测端子,其中,所述第一检测端子成对设置;
所述第一工作端子、所述第一检测端子和所述储能模块之间设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检测端子被相互短路时,能够使所述储能模块与所述第一工作端子导通,且当所述第一检测端子相互断开时,能够使所述储能模块与所述第一工作端子断开;
储能控制装置,包括:
功率模块;
第三插接端口,所述第三插接端口包括第三工作端子和第三检测端子,其中,所述第三检测端子成对设置;
所述第三工作端子与所述功率模块电连接,且所述第三检测端子相互短接,或者所述第三检测端子被配置为能够在短接与断开两种状态间进行切换;
其中,所述电池包与所述储能控制装置堆叠设置,通过所述第一插接端口和所述第三插接端口相互插接;且所述第一检测端子与所述第三检测端子对应连接,所述第一工作端子与所述第三工作端子对应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电池包堆叠设置,且每个所述电池包还包括第二插接端口,以使多个所述电池包之间相插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425146.6A CN117712610A (zh) | 2023-10-30 | 2023-10-30 | 一种电池包、储能控制装置及储能系统 |
PCT/CN2024/071836 WO2024149332A1 (zh) | 2023-01-12 | 2024-01-11 | 光储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425146.6A CN117712610A (zh) | 2023-10-30 | 2023-10-30 | 一种电池包、储能控制装置及储能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712610A true CN117712610A (zh) | 2024-03-15 |
Family
ID=90148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425146.6A Pending CN117712610A (zh) | 2023-01-12 | 2023-10-30 | 一种电池包、储能控制装置及储能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712610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398997A (zh) * | 2024-04-19 | 2024-07-26 | 深圳市华宝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 储能设备 |
-
2023
- 2023-10-30 CN CN202311425146.6A patent/CN117712610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398997A (zh) * | 2024-04-19 | 2024-07-26 | 深圳市华宝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 储能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950830B2 (en) | Battery pack | |
TWI670890B (zh) | 電池連接方法及裝置 | |
CN110350255B (zh) | 电池包及充电组合 | |
US6172892B1 (en) | Method for using battery charger adapter for military vehicles | |
US4978311A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connector-operable shorting bar | |
CN118249047A (zh) | 电池包及电动工具系统 | |
EP2930771A1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 |
CN117712610A (zh) | 一种电池包、储能控制装置及储能系统 | |
EP4099517A1 (en) | Position assurance apparatus, connector assembly, battery, and electrical apparatus | |
EP4341549A1 (en) | Battery charger and engine jump start system with automatic operating mode via a single output receptacle | |
KR101551036B1 (ko) | 배터리 과충전 방지 장치 | |
CN204103529U (zh) | 充电器 | |
KR20130142516A (ko) | 고전압 커넥터 조립체 | |
KR102341490B1 (ko) | 전원스위치를 포함하는 고전력 파워뱅크 | |
KR102546826B1 (ko) | 배터리 제어 장치 및 이의 단락 검출 방법 | |
WO2020101216A1 (ko) | 배터리 모듈 | |
CN100550563C (zh) | 锂电池保护装置 | |
CN215375729U (zh) | 采样线束检测工装及应用于汽车的电池系统 | |
CN218919489U (zh) | 一种bdu控制器及电池包 | |
CN211579649U (zh) | 一种充电电路、电路板及电子设备 | |
CN213584479U (zh) | 线束对接装置以及电连接器插拔机构 | |
WO2024230047A1 (zh) | 并机连接装置及并机设备 | |
CN219164267U (zh) | 电源设备 | |
CN218866056U (zh) | 辅助检测装置以及电池制造设备 | |
CN216248082U (zh) | 低压端子连接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